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十篇

时间:2023-03-22 10:58:50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1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5.培养学生认真检验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两种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连乘应用题的两种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先分析数量关系再解答.

(1)某车间每班有4个组,每组有11人,每班有多少人?

(2)一辆卡车可以装30袋化肥,每袋重50千克,一辆卡车能装多少化肥?

2.演示动画“连乘应用题”

根据动画演示的内容分别补充问题,再解答.

(1)一个商店运进5箱热水瓶,每箱12个,_______________?

(2)每箱有12个热水瓶,每个热水瓶卖35元,______________?

3.引入新课.

教师提问:复习中的应用题都是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它们的数量关系共同的特点是什么?(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计算.)

把动画复习的两道应用题连起来看,让学生把复习中的两道题合并成一道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板书题目,引出例1.

教师导入:看来,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光会遇到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还会有这样稍复杂的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共同学习:应用题.(出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一个商店运进5箱热水瓶,每箱12个.每个热水瓶卖35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1)指名读题,并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继续演示动画“连乘应用题”,实物图逐步转化为线段图.

(2)小组讨论:你准备怎么解答这道题?并说出解答的思路.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的讨论.

(3)汇报讨论的结果,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可能想到:

方法1:要求一共卖多少元,需要知道每箱卖多少元和一共有多少箱.已知共有5箱,未知每箱多少元.因此,要首先求出每箱多少元.已知每个35元,每箱12个,求出每箱卖多少元就是求12个35是多少,用35×12=420(元),再求出5箱一共卖多少元,就是5个420是多少,用420×5=2100(元).

板书:①每箱多少元?

35×12=420(元)

5箱一共多少元?

420×5=2100(元)

方法2:要求一共可以卖多少元,需要知道每个卖多少元和一共多少个.已知每个卖11元,未知一共多少个,先要求出一共多少个.每箱有12个,有5箱,求一共多少个就是求5个12是多少,用12×5=60(个),再求一共卖多少元,就是求60个35是多少,用35×60=2100(元).

板书:②5箱一共多少个?

12×5=60(个)

5箱一共多少元?

35×60=2100(元)

(4)教师谈话:像这样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可以分步列式,也可以列综合算式,请同学们自己试着将这两种解法分别列成综合算式.

学生动笔列式,汇报订正:

35×12×5

35×(12×5)

教师提问:第一种解法是先求的什么?再求什么?第二种解法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为什么要加小括号?不加行不行?

(引导学生说出第一种解法是先求的每箱多少元,再求5箱一共多少元.第二种解法是先求5箱一共多少个,再求5箱一共多少元.因为运算中要先算12×5,就必须加小括号,否则运算顺序就变了,不符合题意.)

(5)比较、辨析:这两种解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明确两种解法的区别是:第一种解法是先求的每箱多少元再求5箱一共多少元,第二种解法是先求5箱一共多少个再求5箱一共多少元;思路不同,用的已知条件也不同.联系是:最后都能求出来“5箱一共多少元”.

(6)引导学生发现:两种解题思路的相同点是求一共可以卖多少元.不同点是先求什么不一样,先求一箱可以卖多少元,是以每箱多少元作单价;先求一共有多少瓶,是以一瓶多少元作单价.)

师生共同总结:方法不同,结果相同.

(7)学生思考:我们用了两种方法解这道题,怎样检验呢?

(可以互相检验,用其中一种方法解答,用另一种方法检验.)

三、尝试练习.

学校有3排房子,每排有4个教室,每个教室装6盏灯,一共安装多少盏灯?(用一种方法解答,然后用另一种方法检验.)

(1)指名读题,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独立分析,列分步算式解答.

(3)订正:说出解题思路,再列式计算.

解法1:每排安装多少盏灯?

6×4=24(盏)

3排安装多少盏灯?

24×3=72(盏)

综合算式:6×4×3

=24×3

=72(盏)

答:3排安装72盏灯.

解法2:一共有多少个教室?

4×3=12(个)

一共安装多少盏灯?

6×12=72(盏)

综合算式:6×(4×3)

=6×12

=72(盏)

答:3排安装72盏灯.

(4)检验.师:我们可以从中任选一种方法解答,而另一种方法来检验.从小养成做事认真负责的好习惯.

四、巩固练习.

1.小明的集邮册中,每页贴3行邮票,每行帖5张,3页一共贴多少张邮票?(用两种方法解答)

2.两个小组割青草,每个小组割3捆,每捆8千克,一共割多少千克的青草?(用两种方法解答)

五、总结归纳.

教师提问:(1)这节课学习的应用题有什么特点?(板书:连乘应用题)

(2)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练十二第2题

两个运输队运沙子,每队运3车,平均每车重5吨.一共运多少吨沙子?

练十二第3题

张庄小学新盖9间教室,每间教室有6扇窗子,每扇窗子安8块玻璃,一共要安多少块玻璃?

板书 设计

探究活动

小小采购员

活动目的

通过制定购物计划,进一步理解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活动内容

1.制定购物计划.

“六一”儿童节到了,学校要给参加游艺活动的同学买奖品.这个任务分给三年级每班去完成,每班分配200元,想想:买什么?买多少?共需要多少钱,200元够不够?和同学一起议一议.先调查、再制定一个计划表.

2.比比谁的计划好,这个任务就交给谁.

3.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购物.

看看,在超市里,你会遇到那些数学问题?

活动建议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2

关键词农村;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方案;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1-0223-01

一、农村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方案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案过于固定和统一

在很多农村地区小学六年级的数学教学方案中,并没有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方案的设定,单纯对城市的教学方案进行照搬,容易导致教学方案和学生的实际需求不符合,教学方案的实用性和效果也不够理想。这种情况的存在,在农村地区当中比较普遍。实际上,农村地区的学生和城市的学生在具体的学情上存在着差别,如果教师不能针对农村地区孩子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方案的设定,就容易导致教学方案和学生的实际需求不匹配,最终导致教学没有办法有效地推动学生的成长。

2.教學方案的科学性比较薄弱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教学实施的过程当中,提倡对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进行,并且更多地从学生的实际需求角度来进行教学的实施和开展,然而在农村地区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案中,它的科学性比较差,并没有能够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来进行教学方案的设定,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依然占据了主导的位置,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容易导致教学无法更好地在学生的综合成长中发挥着作用,也无法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的过程当中,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3.教学方案中缺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关注

在北师大版的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材中,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关注程度比较高,一方面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会通过具体的合理化设置和选题,增加一些趣味性比较强的内容,从而使学生在这个过程当中能够有效地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但是在很多农村地区,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方案设计的时候,往往对这些趣味性的内容采取了忽略的态度,认为这些内容的开展耗时、耗力,学生只需要学好考试应该考的知识点就可以了。在这样的背景下,就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办法得到有效的培养,最终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也处在一个被动的状态下。

二、农村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方案的探讨

1.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教学方案

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方案设计的时候,需要充分的对学生的学情进行考虑,在结合他们的知识背景及性格特点的情况下,来进行教学方案的合理设置。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小学数学的教学,教师需要在教学方案的合理设定上下功夫,必须要确保教学方案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同时也能够对农村地区小学生的特点进行有效的把握。在教学方案设定的过程当中,就可以从三个维度来进行思考。第一个维度是北师大版的数学教材在编写方面的特点以及和其他版本教材的不同特点;第二个维度是农村地区,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有着什么样的知识背景和家庭生活背景,自身的性格特点怎么样;第三个维度是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背景下以及课程标准,对小学六年级的数学教学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如果教师能够做到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思考,那么所制定出来的教学方案在实施过程中的效果就会更加明显。

2.提升教学方案的科学性

教学方案是教学实施的有效依据,教师在进行教学方案设定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方案的科学性。一个科学的教学方案不仅体现在对学生学情到充分考虑方面,同时还体现在其中所采取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科学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推动农村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是有决定性作用。教师在进行教学方案设计的过程中,要注重方案的动态性。没有任何一个教学方案在任何一个时期当中都是固定使用的,教师需要确保它处在一个动态的调整过程当中,从而能够更好地在学生的成长当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有必要的情况之下,教师还可以使用一些科学的量表来对教学方案的科学性开展评价,以此来提升教学方案的效果。

3.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教师在进行教学方案设计的时候,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培养,首先教师应该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针对小学生贪玩以及大脑经常走神的缺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创设一个合适的情境,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呈现,从而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的激发。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有助于教学实施和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的问题情境,更好地推动学生的成长。其次,教师应该进行疑问教学的实施。疑问可以引发学生更好地对知识进行探讨,从而帮助他们进行良好的学习兴趣培养。教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给学生进行疑问的设置,让他们带着疑问进行思考,可以更好地对问题进行解决,从而激发自己学习的兴趣。在疑问式的教学模式当中,学生可以发现疑问是进行数学知识大门打开的金钥匙,因此可以在后续的学习过程当中呈现出更加主动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再者,教师应该让学生充满好奇心。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当中,让学生充满好奇心,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来说非常关键。教师通过让学生亲自对问题进行探究,可以促进学生丰富联想能力的培养,从而让学生的好奇心得到充分的活跃,促进对知识的更好把握,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结语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案;课程整合

初中数学课程整合应以学案为载体,整合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整合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整合数学学科内与学科间的知识,打造高效课堂。

一、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整合

高效的学案是优质课堂的基础和前提。学案是集预习与练习、教与学、探究与交流、巩固与检测于一体的教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多功能共用文本。在编写学案时应尤其注重学案的引导功能,一是对学习学习过程的引导,二是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自主学习阶段,让学生能够根据学案的指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获得知识和技能。在合作学习阶段,让学生展示自主学习的成果,并将在自主学习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发现的新问题或课堂上生成的新问题等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总结方法和规律,形成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训练反馈阶段,让学生独立完成学案上的检测题,然后进行小组互评、反馈、互助,达到“堂堂清”。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拐杖”,是合作学习的平台,是师生互动的桥梁,有效整合了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学习的主人。

二、教师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整合

交互式电子白板、Word、Excel、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几何画板等多媒体技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也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而教师自制的教具、学生自制的学具、展示用的小白板等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又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合理地把这些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相融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更有利于教师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效率。

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3节《探索三角全等的条件》时,教师先用多媒体出示了一个判断两个三角形版画是否全等的问题情境,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了,接着教师又引导学生动手按要求剪出许多三角形,然后通过比较剪出的三角形是否能重合得出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习探索的兴趣。在探索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教师用小木棒自制的三角形和四边形教具,让学生亲身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并且探索出了让四边形变稳定的方法,学生兴趣盎然。接着教师又用多媒体出示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应用的美丽图片,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身边的数学。在训练反馈阶段,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了分层练习题,提高了练习的效率,学生有的在黑板上板演,有的在小白板上板演,然后全班进行评价反馈,这样也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落实。合理利用各种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能让学生乐学,课堂精彩。

三、学科内与学科间的整合

数学学科内的整合主要是在教学中突破章节限制,把相关知识、相关方法与相关现象综合起来,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整体效应。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4.3《形状相同的图形》和4.4《相似多边形》时,因为这两节内容相同,一节是直观感受,一节是理论阐述,所以我们就把这两节整合为一课时,既加强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又节省了学时。又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4.6《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时,可类比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3节《探索三角全等的条件》中的方法进行本节课的学习,这样既降低了本节课学习的难度,又体现了三角形相似与全等之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的认识体系与合理的知识结构,也利于发展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数学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有效实施数学与物理、语文、音乐等学科间的整合,能提升课堂品质,增强学习效益。如,在学习七年级数学1.4《从不同的方向看》时,我们用诗配乐朗诵《题西林寺壁》引入新课,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兴趣,也让学生在配乐诗朗诵中受到文化的熏陶。再如,学习八年级下册3.4《分式方程》时,我们设计了许多物理学问题,如路程、速度、时间问题,电阻、电流、电压问题等,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理解物理知识,在物理知识中解决数学,这种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将促使学生更自觉地去探究知识。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4

【摘 要】南山中学实施“三以高效课堂”改革已经十年了。学校以教研促教学,提升教学质量的改革步伐是正确的。文章选取中学数学教学内容为例,以学思练教学案为高效课堂改革的抓手,结合班级“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使南山中学“三以高效课堂”改革得以进一步深化。

关键词 南山中学;三以高效课改;学思练教学案;小组合作

前言

福建省长汀南山中学在2005年开始实施“以学为主,以思为中心,以实践为立足点”(下面简称“三以”)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学校利用“三以”课改的契机,教师通过分析学校、年级、班级实情,认真设计撰写符合本学校、本年级、本学科教学实际的学思练教学案。随着学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学校在学思练教学案的课堂抓手上,结合班级“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使学校的“三以”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取得可喜的成绩。文章选取初中数学部分教学内容为个案分析,探讨“三以”高效课堂改革如何在学思练教学案的课堂抓手上,结合班级“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开展的。

一、“以学为主”的高效课堂改革措施

“以学为主”是指在课堂上教师要明确本课要教学的内容与学习目标,让学生能够在学习后知道下一节学习的相关知识点。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采用多种教法,激发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准确和恰当的课堂教学目标是指导教学活动实现目标的航标。为此,教师在撰写设计学思练教学案就要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有的放矢,指导学生对照目标而学,学而有思,思而有辩,学而有疑,疑而有问,减少学习的盲目性,提高效率。

数学概念是人们通过感觉、知觉对客观事物形成感性认识,再经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而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总结规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比如,在学习《移项解方程》中,陆星老师对教材理解后,设计了简单的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1.让学生正确、熟练的掌握和应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三个基本步骤:“移项”与“合并同类项”、“将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2.认真学习教材第89-91页的内容,小组交流讨论关于“移项”的问题。

可以说,经过十年的课堂改革,原本学生认为枯燥、难学的数学知识经过数学老师们在课堂中有益的、创新性的探索后,学习数学变得非常主动,学校大部分的学生已经改变了对数学学科的认识。

二、“以思为中心”的高效课堂改革措施

思考是数学学习很重要的一环,关系到这一堂课学生参与互动的基础,学生有了思考才会去解决问题。“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有意义、有趣味的问题有其独特的魅力可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并促使他们为之绞一番脑汁,费一番苦心,探索它,解求它。在以思为中心的课堂改革中,教师要把教学内容以问题化的形式让学生思考,学生带着问题经思考后再与小组交流讨论能让思考更加深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在其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学校《“三以”学思练精选》集中,一份份优秀的学思练教学案是老师这十年来的课改研究结晶。

例如,在《轴对称》教学内容中,艾新华老师设计了以下两个让学生独自思考或小组合作讨论完成的问题:1.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吗?2.如果把一个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个图形,这两个图形全等吗?这两个图形对称吗?你能说出轴对称图形与轴对称的区别与联系吗?这里艾老师把教学内容同以前学过的三角形、四边形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再次复习图形全等的知识。

三、“以实践为立足点”的高效课堂改革措施

学生学习的落脚点在于学生碰到问题能够独立解决,在课改初衷,“三以”高效课堂改革就是为了达到学生能独立自主的学习、思考、解决问题的目的,反之,若学生在高效课堂改革学习后不能独立解决问题,那么课改就是失败的。

在学生实践的环节中,学习《圆周角(2)》中,肖小兰老师针对学生思考的问题设计了以下让学生独立练习:

从这练习来看,这些紧扣着圆周角的知识设计的练习,一题题深入,可谓练习到位,巩固了教学知识内容。

四、小结

福建长汀南山中学实施的“以学为主,以思为中心,以实践为立足点”的“三以”课堂教学改革,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潜能,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形成了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周少刚.教师是教学改革的第一生产力——构建高效课堂应抓住三个核心要素[J].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10(12)

[2]时培忠.浅析推进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原则和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9)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5

根据学校工作精神,进一步学习与落实“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这一基本理念,以及上海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的要求,不断深化课程教材改革,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重视学生的成长规律,重视社会对立德树人形成教育共识。围绕学校“积极教育”的主题,追求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提优减负。

本学期在一二年级“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基础上,三至五年级的语数英老师认真学习市教委下发的《小学中高年级“基于课程标准评价指南”》,领会精神,真正落实到教学上,提高课堂实效,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的学习。三——五年级的语数英备课组在十月底完成一份评价方案设计,教导处撰写了一份管理案例,11月全部上传给教育学院。

继续深入开展学业质量绿色指标,本学期,10月27日将对宝山区所有学校的四年级学生进行绿色指标测试。9月28日把四年级学生的信息和执教语文数学的教师信息上传给基教科。本次质量调研考查科目为语文和英语。教导处按区教研室要求做好一切调研安排:考试时间、学生座位、监考老师安排等。四年级老师给学生做好调研辅导,尤其是答题卡的运用。教导处组织四年级语文数学老师教研,积极探索以校为本,基于过程的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积极参与区优秀校本课程的评比,九月教导处完成校本课程《场馆进课堂》的资料整理,九月底顺利完成申报所有工作。11月初,参与复评,在小学分管校长卓德清校长的带领下,付海平老师制作课件,俞徐芳老师课程介绍,获得一致好评,最终获得区优质百门校本课程第三名的好成绩。

为了让家长近距离、最直观的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及体验教育教学评价过程,进一步推进家校互动建设,2016年12月1日下午,上海市宝山实验学校小学部开展了以 “基于标准  快乐学习  健康成长!”为主题的一年级家长半日开放活动。一百四十多名家长前来参加。此次活动分三个板块:先集中在三楼阶梯教室,有小学部的教导主任俞徐芳老师对全体家长作了学习准备期零起点教学和等第式评价的介绍,分管校长卓校长作了总结发言,并让家长观看了“一年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微视频,了解孩子在校生活。接着到操场,观看一年级孩子的的歌舞飞扬和球操训练。家长们纷纷拿出相机拍下了一个个精彩的瞬间。最后孩子在爸爸妈妈的带领下进行8项闯关活动。“我真行”、“你真棒”、“加油”闯关卡 真实地呈现了小学一年级学科课程与教学,呈现了孩子的学习与成长。这次家长开放日活动,家长们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让家长走进学校,参与评价,零距离感受学校的优质教育,从而更好的配合学校,共同关注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

第15周的周一,周四区教研室到我校进行督导听课教研活动,教导处安排好每个工作环节的接待工作。具体安排:

1、九月教研组安排好每个备课组上课教师人员,语数英、音体美和思品各2人,其他科目各1人。

2、十月备课组集体备课,落实好上课教案和课件。

3、十一月上、中旬组织各教研组组织试教和听课评课活动,进一步修改、完善教案、课件。

4、十一月底教导处收好上课教师的教案,并排好听课安排。

经过2天的听课活动,教研室对我校的教学工作给予高度肯定,当然也提出一些建议,在今后的工作中改进。

本学期,语数英的学科竞赛与往年一样,教研组制定方案,备课组出竞赛题,有计划、有准备、公平公正地评选出各年级的一二三等奖,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6

第一部分总体思路

2020-2021第一学期我校教学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在学校党总支的坚强领导下,紧密围绕市县教育部门工作重点,创新工作思路,继续落实推进“向班级管理要质量、向年级调控要质量、向规范教学要质量、向教研活动要质量、向归纳总结要质量、向三段学习要质量、向信息化教学要质量”总思路,努力完成本学期既定教学任务。

第二部分主要任务

一、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核心,实施五育并举,以全力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全面侧重毕业年级教学,总结2020年中考备考经验,扬长避短,优化整合九年级教学师资队伍,以2021年中考新目标为基准,全面提前教学规划和阶段检测训练,全力做好新年度教学及中考备考工作,实现中考上线32%,上线人数360人。

二、持续推进“互联网+教育”工作,推进“人工智能助推教师教学发展”工作,

三、继续强化备课组实效;全面停止纸质教案设计,推进导学案、预学案,抓实课前课中课后三段,落实教学导学案研究和学生合作学习模式;整合改进教师教学教研模式,积极参加贺兰一中“互联网+教育”联盟各项教研活动,提升教研实效;

四、实施骨干教师考核管理,提升和发挥各级骨干教师教学示范及教学指导作用,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向好发展。

五、全面开展人身安全教育、毒品预防教育、消防避险等综合安全教育,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提质有效。

第三部分 工作重点

一、持续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严抓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严格执行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不准”;严格落实师德师风考核要求,推动师德师风建设上台阶。加强学校思政史教师队伍建设,召开思政课教学工作专题会议,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国家观念、民族理念教育,开展人身安全教育、毒品预防教育、消防避险等综合安全教育。

二是运用考核机制发挥骨干示范作用。结合全县骨干教师工作实效考核,严格执行骨干教师考核方案,以骨干教师示范课、教研讲座、试题命题、教学指导、课题研究等活动考核进行量化绩效,按效取酬,规范教师队伍管理,充分发挥优秀教师引领示范作用。

三是开展课堂教学评比活动。根据各年级教学特点,开展各类教学新技术支持下的示范课、汇报课、评比课;举行第二期互联网技术背景下虚拟现实技术培训和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推进“微课制作”、腾讯课堂等线上技术培训交流学习;促进年青教师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技能掌握和教学能力再提升。

四是继续推进青年教师培养。在已经开展的“互联网+教学”教学助手运用系列活动基础上,继续推进青年教师的培养,在新技术下集体备课、班级管理、教学技术运用、家校合作等方面开展培训,力求出成效,见效果。

五是树立风清气正教育风气。坚持教学成绩和教学实效与绩效考核与评优评先挂钩,突出教学实效,尊崇奉献精神;倡导争先创优,积极进取,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共同进步的良好教学竞争风气。

二、强化常规管理促规范

一是强化教学管理。根据自治区教研室新制定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进一步规范课堂教学要求和评价标准,增强课堂责任意识,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杜绝私自调课、旷课、迟到、早退、中途离堂等现象;敢管敢抓,坚持谁的课堂谁负责,谁的问题谁解决;坚持提前候课制,教师提前1分钟进教室,不迟到,不拖堂。坚决杜绝教师讲课的随意性和课堂组织失控现象,确保各项教学工作科学、有序进行。

二是加强听课指导。主管教学的教学副校长学期听课总数不少于30节,教务主任、教科室主任听课不少于20节;骨干教师、备课组长听课15节;其他行政领导学期听课不少于10节;普通教师听课不少于10节,青年教师听课不少于20节,其中一师一优课部级、省级优课15节。

三是加强检查力度。坚持教务处、年级部检查双轨并行,将每天检查早自习、下午辅导课、晚自习教师到岗情况并与教师考核挂钩;采取当天通报,一周一汇总,一月一核算的方式,督促教师加强课堂管理。

四是坚持教学研究。定时提请学校党总支、校委会定时召开教学工作、年级管理、成绩分析专题会议,推进七八九年级教学、管理、成绩、学情等信息互联互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补足短板,改进工作,提升实效。

三、推进教学教研出实效

一是提升教研质量。继续推进和加强备课组建设,推进备课组由教科室、年级部并行管理模式,教科室监督指导引领教研,年级部侧重教学质量的统筹实施,行政领导参与联系指导,名师骨干示范带动,多措并举,协同提升、多维一体提升教学教研实效。

二是提升教学实效。抓实课前课中课后三段,落实课堂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实行主要学科教学导案、学案制,进行教师课前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课上练习,当堂复习小结测试,形成学生带着问题来上课,课堂里面能消化,课后复习能巩固,单元测试来提高有效体系。七年级主要抓好入学新生学习习惯养成,实现小初衔接适应;养成各学科学习习惯;持续推进“互联网+教育”工作,推进“人工智能助推教师教学发展”试点,推进智慧教学实验;抓实课前课中课后三段,推进导学案、预(自)学案教学,借助“洋葱数学”“一起中学”“智学阅读”、语文诗词学习视频等教学平台开展课前预习及巩固,全面提升学生学习实效,夯实学科基础。

三是抓好检测备考。加大八年级中考检测生物、地理课目教学,强化训练,适时调整课时,全力抓好教学,为结课测试打好基础。抓好各学科的阶段检测、训练,及时了解、掌握、总结教学情况;严把单元检测、期中、期末等考试试卷命制和质量分析关,试卷必须由年级学科市县骨干教师命制或审阅;重视考的质量分析,测试成绩必须进行年级分析,找差距,寻根源。

四是开展导学案教学。践行翻转课堂教学理念,抓实教学三段实效。抓实课前课中课后三段,推进信息化条件下导学案、预学案教学,抓实课前课中课后三段学习实效,有目的的开展各学科比学习、比进步、赛成绩,促提升活动。

五是落实联系制度。将行政领导参与指导备课组活动纳入考核;树立行政领导是联系指导的学科成绩提升责任人的理念,牢固树立全校上下人人关心教学,人人参与教学,人人服务教学理念。改变行政领导联系指导学科教研空挂名,不到位,无实效、两层皮,考好考坏与己无关系的怪现象;

六是遵循实际原则。遵循“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勤反馈”的原则,围绕“教什么,考什么;学什么,讲什么;讲透、学透、练透、巩固好”的思路,狠抓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紧扣课本教材不放松,推行高效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语文、英语学科大声诵读,主要学科记录学习笔记的习惯;抓实抓好阶段小测反馈,查漏补缺;教师要主动多做标准试题,把握重难点检测的题型、广度和走向,以试题有效指导练习,已达到巩固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七是立足实情,以“慢、稳”为主基调,做好衔接过渡。七年级起始年级,学生来源复杂,新教师多,学生之间学习能力差异较大,同时学生在学习环境、学习方式方法、课程作业、交友处事、心理适应转变等方面都会存在很多困难,班级管理紧扣“精细、和蔼、耐心、肯定、鼓励、指导、帮助、引领”的原则开展工作;课堂教学紧紧围绕“低、少、慢、稳”教学主基调,切实做好小初过渡衔接工作,即,课堂难度要求低,讲授内容少,作业布置少,课堂节奏慢,课堂整体把控稳;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耐心指导,指导新生学习习惯养成,通过有目的、规范性、引领性活动帮助同学们快速实现小初衔接适应;帮助同学们适应初中课堂学习要求,养成各学科学习习惯,有效提升成绩。

八是发挥信息化教学平台积极辅助作用。借助“洋葱数学”“一起中学”语文诗词学习视频等教学平台开展课前预习及巩固,安排晚自习课堂后20分钟进行“洋葱数学”视频预复习,扎扎实实夯实语数英学科基础。

九是拓展学生时事新闻视野。晚自习6:50-7:30集体收看《新闻联播》,提升学生了解知晓时事能力,拓展学生时事新闻视野。

十是推行“五育并举”,实施素质教育。加大体教融合,分年级分场地分内容开展劳动清单教育。配合开展“七比七赛”德育系列活动。

四、推进互联网运用有创新

一是推进教学新技术迁移。将“停课不停学、离校不离教”空中课堂、网络教学中实践成熟的信息化教学模式迁移到实际教学中,在七八年级走读班级,借用疫情防疫期间 “腾讯课堂”线上教学成功平台,开展走读生在家自习辅导活动。进行“智慧课堂”AR、MR虚拟、半实教学技术前期培训,为“智慧教室”创客教室建设使用做好师资储备。

二是继续充实互联网校本资源。坚持“教学助手”“人人通空间”“云校家”校内及个人空间资源的上传,开展信息化实验创新。关注推进董耀华、曹学文名师空间建设,提升质量,创建品牌。

三是持续开展成绩测评数据分析。继续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企业平台,开展成绩测评数据分析。抓实抓好成绩分析工作,考必分析,从试卷质量、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等方面进行精准到位、数据到人,树立大数据分析,信息化助推教师能力提升理念。

四是推进创客活动丰富提质。推进智能机器人课外社团扩面提质,参加区市相关比赛,锻炼并提升机器人社团整体能力。

五、实现教学成绩有提升

一是明确责任目标。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牢牢扭住中考升学360人目标,签订目标责任书,将中考指标分解到班主任、备课组、责任领导,促使九年级全体教师“心中有目标,眼里有学生,脑中有方法,脚下有行动”,努力完成2021年中考目标任务。

二是抓好临界生提升。牢牢抓住100名临界生,关注激励优秀生,抓住临界生,稳定中职群体生。在有限的复习时段内,提升教学复习实效;通过课堂归纳、习题训练、复习自修、查漏补缺等措施提升升学群体成绩。

三是紧盯中考走向。预计2021年全区中考将遵循教育部“学什么、考什么”的方针进行命题转变,试题回归课本,趋向生活化、实际化,语文传统文化、古诗文;关注体育训练,道德与法治学科时事政治、时事材料分析等方面仍然要加大关注与分析;同时必须加强与县教研室、区市名校银川九中阅海分校、银川二中、唐徕回中的对接交流,掌握跟踪复习走向。

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核心,教研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我们要树立敬畏心、责任心、进取心、诚信心和感恩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守护良知,敢于担当,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教学实践中,以攻坚克难的态度,严格有力的管理,扎实过硬的教学,精益求精的作风,努力实现本学年教育教学工作整体提升。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7

关键词:中职学生 学习比例 调查研究

课 题:此研究总题目为中职学生学习比例的校本研究,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中职学生学习比例的调查研究,第二部分为中职学生学习比例的实验研究,此文为第一部分。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培养制造业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是技师学院的使命,中国制造不仅对技术技能人才有数量的要求,更有质量的要求。而质量源于课堂,中职学生的学习质量如何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笔者在某中职学校通过问卷调查、教学日志等方法进行数据收集,然后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

中职学生的学习质量可以从三个指标来看:学习的人数(A),不学习、不违纪的人数(B)和不学习且违纪的人数(C),这三者之比就是中职学生的学习比例,也是本研究要探究的问题。本研究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其中前四个方面是定量分析,后三个方面是定性分析。“中职学生学习比例问卷调查”反映的是某中职学校全校学生的学习比例,“英语学科七个班学生学习比例统计”反映的是某教师英语课堂学生的学习比例,“某班级五个阶段学生学习比例的变化”反映的是一个班级在两年内学生学习比例的变化,“某班级课堂行为观察数据”反映的是一节课的学生学习比例,个案研究一是由学习到放弃学习的刘同学的案例,个案研究二是由守纪到违纪、再到守纪的宋同学的案例,个案研究三是一个反教育的案例。

一、中职学生学习比例问卷调查

“中职学生学习比例问卷调查”的结果反映的是某中职学校学生的学习比例。此次问卷调查从全校20个班中抽取了2014级7个班级的学生作为样本,从7个班级的25位任课教师中随机抽取10位教师,作为全校60位教师的代表,此问卷结果具有一定的可信性。

7个班级的人数分别为:40人、30人、32人、20人、16人、12人和4人,平均人数为23人,有3个班级的人数在均值以上。10份问卷中,学习的人数比分别是40%、25%、30%、37%、20%、10%、62%、83%、50%、66%,平均为42.3%;不学习、不违纪的学生比例分别是30%、65%、40%、47%、70%、80%、38%、17%、50%、34%,平均为47.1%;不学习且违纪的学生比例是30%、10%、30%、16%、10%、10%、0%、0%、0%、0%,平均为10.5%。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A∶B∶C= 40∶50∶10,后两项之和为60%,也就是说只有少数中职学生学习。从此数据可以得出,中职学生的学习比例为4∶5∶1。调查问卷内容见下表。

中职学生学习比例问卷调查

尊敬的老师:

您好!

为了解中职学生的学习比例,就学生学习的人数(A),不学习、不违纪的人数(B)和不学习且违纪的人数(C)三个方面进行调查,问卷不署名。

对这三个概念定义如下:(A)在预习、听讲、读书、答问和练习等学习环节中只要能做到一项就算为学习。(B)自己不学习,但是不对其他同学学习和教师上课构成干扰,或者干扰不大,可以忽略。(C)在教室里面随意讲话等有声音干扰听觉环境,下座位和走动等有空间的位移行为干扰视觉环境;有其他违纪行为且不听老师劝阻,且有抵触语言和行为。

您班有______人,其中A=_______人,B=______人,C=______人。

感谢您的参与!

××年×月×日

二、英语学科学生学习比例统计

某英语教师任教七个技能高考班级,其中2013级四个班级(1班~4班),2014级三个班级(5班和6班),人数分别为22人、20人、42人、30人、36人、28人、36人,平均31人。七个班级三项数据的百分比分别为:一班23∶77∶0,二班20∶65∶15,三班19∶52∶29,四班27∶67∶6,五班14∶86∶0,六班29∶68∶4,七班17∶61∶22,这三项数据的均值为21∶68∶11。

从以上数据可见:第一,各班有个体差异,学习的学生比例从14%到29%不等,不学习、不违纪的学生比例从52%到86%不等,不学习且违纪的学生比例从0到29%不等。我们高兴地看到有两个班级几乎没有不学习且违纪的人。第二,从总体来看,一个班级平均31人,A类学生6人(20%);B类学生有21人(70%);C类学生多达4人(11%)。第三,这个统计结果反映了教师本学科学生课堂学习比例的共性。总体来说,一个班A类学生只有20%,B类学生有70%,C类学生有10%。第四,这七个班学生的学习比例是2∶7∶1。

中职学生学习比例问卷调查和英语学科学生学习比例统计两个结论有相近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因为受到五个因素的影响:调查时间不同,调查班级不同,班级特点不同,调查的学科不同,调查的教师不同。但是两个数据总体一致:三项指标中B类学生最多,C类学生最少,且所占比例相同,都是10%,A类学生比例居中,且B类+C类学生比例超过半数,即中职学生大都不爱学习。在总体一致的前提下,2∶7∶1的比例更客观准确。

三、某班级五个阶段学生学习比例变化情况

2013级3班是全校人数最多、走读生最多、学生最具个性、纪律最差的班级。这个班五个阶段三类学生的学习比例为:入学后一个月比例为30∶50∶20,第一期末比例为20∶50∶30,第二学期比例为15∶60∶35,第三学期比例为13∶70∶20,第四学期比例为10∶80∶10。

在这五个阶段,A类学生比例从30%降到到10%,人数越来越少。在9月时,还有30%的人学习,这是初中学习的惯性。到第一期期末只有20%,是因为学生看到技校对学习的要求不像初中那么高,于是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B类学生由最初的50%逐步上升到80%,这说明经过两年的教育和个体成长,学生在学习和守纪之间找了一个平衡点。有些原来学习的人退一步成了不学习也不违纪的人,也有原来违纪的人经过教育和个体成长,进入到了不学习、不违纪的层次。

C类学生由20%上升到35%,又再下降到10%,这个曲线变化过程说明,有些学生经过多次试误,发现还是按教师的要求,守纪才是正确的,有些人也结束了青春逆反期,变得守纪了。

此统计说明A类学生越来越少,最后直到10%;B类学生越来越多,直到成为占80%的绝大多数。大多数人都经历了从不守纪到守纪的过程,而且第一学期遵守纪律情况最好,第二学期最差,第三、四学期因为学生长了一岁,懂事些了,也大都经历了试误的过程,终于找到了正确的价值观,所以到毕业时守纪的人数呈上升趋势,这说明了学生们的心理和价值观的逐渐成熟。

C类学生越来越少,直到10%。这既是教师教育的结果,也是学生个体成长的必然。

最后结论如下:学生学习比例从最开始的30∶50∶20到最后的10∶80∶10,这个比例是变动的。这五个阶段的学生学习比例的发展规律是A类学生越来越少;B类学生逐步增加,由少数到绝大多数;C类学生由少数到多数,再到极少数。

四、某班级课堂行为观察数据

这是2014年12月22日对2014级1班(31人)第三节课的课堂行为观察记录,2014级1班是7个班中纪律最好的班级,上课没有明显的违纪行为,即使学生小有违纪,教师提醒后,也都能停止,并不与教师抵触,师生关系良好。第一,只有5人在学习(16%),泛学习(学习和读课外书的)也只有7人(22%); 第二,不学习、不违纪的有24人(78%的人玩手机、发呆和睡觉),其中最多的是玩手机(55%)。第三,发呆和睡觉的学生占16%,他们的大脑处于空白状态。第四,可以得出结论,这个班级的学生学习比例是2∶8∶0。

从以上四个数据来源得出了不同的比例,最好的是2∶8∶0,最差的是1∶8∶1,中间的是2∶7∶1,2∶7∶1的比例最具有代表性。以上是对中职学生学习比例进行的定量分析,下面进行定性分析。

五、由学习到放弃学习的学生案例

小刘是2014级3班的学生,在第一学期时一直都积极学习,个人做出了最大的努力,也是表现最好的。有一次,还主动跟笔者说他每天记五个单词,争取考本科,笔者为他的理想和行动感动,赞美并且鼓励了他。但是第二学期中期之后,他的学习动力就明显减弱了,课堂行为也偏离学习了。原因有两个:一是全班30人由最初的11个人学习,慢慢减少到只有四五个人学习,太多不学习的学生干扰课堂,使他不能安心学习;二是那些不学习的学生孤立学习的学生人,他害怕被孤立,被迫与不学习的学生合群,于是从积极学习变为消极学习。

这个班里还有两三个学生是这种情况,虽然笔者和他们单独谈话,百般劝学,希望他们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排除外界干扰,专心学习,但是他们都先后放弃了学习。他们正值青春年华,却放弃学习,笔者感到无比痛心。

六、由守纪到违纪再到守纪的学生案例

小宋是2014级3班的学生,在第一学期时还任学习委员,学习英语很积极,每次检查朗读时,她不仅能尽早过关,还能辅导其他同学。可是到第一学期中后期,她就突然叛逆了,不仅不学习,还带头违纪。笔者和她谈话,她只说自己不想学习了,最后还发展到上课和教师对着干。但在第二学期,她主动向教师道歉,并保证这个学期不再违反课堂纪律了,但就是不学习。

这是一个由守纪到不守纪、再到守纪的案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过矛盾思考后获得了成长。

七、一个反教育的学生案例

这是2014年11月12日发生在2013级3班的事情。笔者上课时,小张同学和周围的几个学生聚在一起看手机视频,笔者来到他们身旁说:“这个电视剧很好看吧?下了课看好吗?”没有人理睬笔者,我又说:“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去吧!”其余的人都行动了,唯有小张口出不逊,学生在课堂上聚众看电视,本来就是违纪,笔者的规劝也是应尽职责,他不仅不听从反而还指责笔者不该管,出言不逊。笔者认为他太无视纪律,无视教师尊严,必须教育,于是说:“在课堂上无论谁违纪,老师都必须管”为了警示他的这种无礼语言,以儆效尤,笔者说:“在课堂上对老师出言不逊,哪里是学生应有的作为!”一般的人到此时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可是他说:“你能把我怎么样?”

这可真是把笔者难住了,教师除了语言教育外,没有别的能力和权利;让班主任申请政教处给他记过?他会在乎吗。这样的学生在进入技校前就为所欲为,毫无自律性可言。技校招生困难,学校是不会轻易开除学生的。

一个班里只要有一个这样的学生得不到有效的教育,教师就谈不上有尊严,课堂就谈不上有纪律,没有纪律保障的课堂哪里还能保障学生的学习?这种学生是靠教师、班主任和学校一两年内教育得好的吗?然而,这就是中职学校实实在在的课堂学习生态!

总之,中职学生少有勤学的案例,多有厌学的案例,反教育的案例也屡见不鲜,中职学校的学习生态堪忧!

2∶7∶1的学习比例既不能满足制造强国战略对人才质量的需求,也不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笔者欲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力争把这个学习比例由2∶7∶1升级为3∶7∶0。这个努力能否实现,有待实验后在“中职学生学习比例的实验研究”里做出回答。

参考文献: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8

关键词:农村小学;低年级;计算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421

目前农村小学低年级数学计算教学出现了令人担忧的问题,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普遍下降,直接影响中、高年级的学生对数学进一步的学习,导致中、高年级的数学学困生越来越多。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五个:1.农村家庭对低年级基础计算不够重视,不能很好配合学校在家训练、抓好学生基础计算;2.农村低年级学生对计算没有兴趣,学生受年龄方面和心理方面的影响,自制力差,课堂上无法约束自己常常走神、跑题,影响了40分钟的质量;3.农村教师还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方式教学,没有开展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4.农村教师缺乏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钻研,一味强调算法多样化而忽视了引导学生算法优化,结果计算错误率偏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大大降低;5.农村教师还是传统计算教学,按教材的设计机械地、程序化地叙述算理、示范算法,学生模仿、记忆和强化算法,使计算教学成了学生的机械接受和反复操练的过程,不少学生对算理并不理解,也导致学生计算错误率高。

基于农村小学数学计算课堂现状,低年级计算教学只能以校为主,特别是以课堂为重,向40分钟课堂要质量,要高效。那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低年级计算课堂教学有效性呢?

一、联系农村生活实际,创造性使用教材,激发计算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掌握知识和获取技巧的主要动因是――良好的情境。”数学知识由于抽象而显得枯燥是影响学生积极学习的最大障碍。在数学教学中,适时适当的创设良好的情境,可以诱发儿童好奇心理,激发学习兴趣,在较短的时间里,轻松愉快地进入学习最佳状态。计算是来源于生活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学好数学的愿望。由此,在低年级的计算教学中更要把计算和实际问题的情境联系起来,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学习计算,体会探索算法的过程,发展数学意识。但教材中的有些主题图,创设的教学情境,一般是以城市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编排教材。如果直接使用教材,就导致脱离农村学生生活实际,农村学生理解困难,不能激发农村学生学习积极性。

例如,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在“认识乘法”时,可以从农村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设计适合农村低年级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李龙生日,妈妈分鸡蛋给他们兄妹三人,每人碗里装两个,一共有多少个鸡蛋?选择农村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件作为学习的素材,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让农村学生从具体情境中获取相应的信息,感受生活中存在“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的实际现象;接着从农村学生熟悉的“一个箩筐有4个南瓜,三个箩筐有多少个南瓜?这实际问题引出乘法意义,明白算“几个几的和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如此改变教材的教学情境安排,让农村低年级小学生对教学情境倍感亲切,很好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能让学生感受到计算来自于解决问题的需要、计算可以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切切实实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而且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中,也有利于学生知道乘法的结果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了解乘法所表示的意义,这同时也便于学生今后推导和理解乘法口诀,也为以后探索乘法计算的方法打下了基础。所以,在教学计算时,创设、提供一些常见的农村实际生活情境,让农村低年级学生从自己身边的实际生活获取数学信息、提出问题,用所学的计算解决问题。创设适合农村低年级学生的教学情境进行计算教学,才能避免生搬硬套的使用脱离农村生活实际的教材情境图空洞讲授教学,激发了农村低年级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农村低年级计算课堂的有效性。

二、联系农村生活实际,灵活性自制学具,深化计算算理。

皮亚杰说过:“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人的手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计算教学中,如何创设一些好的数学活动,特别是多创设一些操作性的活动,对学生理解算理,发现计算方法,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农村小学所备用的教具、学具严重不足,在低年级计算教学中,就很需要农村老师自制些简单实用的教具学具。如:用小树枝自制成小棒。例如,教学“12减几”教学中的“12-5”,由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思维方式不理解其算理,可以让学生亲身实践借助摆小棒抽象出计算方法。但农村小学无法提供学具小棒给学生,我就自己用树枝制作小棒教具,也让学生自己在家用小树枝裁剪好20枝,10枝为一捆捆好。上课时让学生利用自制的小棒动手操作,理解算理。学生拿出12根小棒也就是一捆零2根,从这些小棒中去掉5根小棒,学生经过片刻思考后把整捆拆开,直接去掉5根,还剩下5根再与另外的2根合在一起,一共是7根小棒,从而得出“12-5=7”,再请几位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边描述边用老师自制的树枝教具演示摆小棒的过程,这样学生会一目了然,对其算理理解掌握的更扎实,提高计算正确率。通过动手操作摆小棒学生也抽象出“20以内加减法”的算理,由此可见,农村低年级教师不能因教学条件的限制,贪图简单方便,生硬向学生讲授计算方法。让农村低年级学生利用自制学具,加强动手操作的数学活动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万万不可少的,应引起极大的重视。

三、联系农村生活实际,适度性学习游戏,引发学习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游戏是低年级学生最乐于接受的形式,也是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一种有效手段。丰富多彩的数学游戏不是城市小学教学中的专利,农村低年级计算教学也可设计朴实、简单,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数学游戏。农村教师可根据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学的内容,设计各种游戏。如小鸡找妈妈,娃娃过河,挖马蹄(针对我校所处马蹄之乡进行的计算游戏)、插稻田(20以内的加减游戏)、对口令、猜数(乘法口诀的教学)、我是小医生(乘、除法竖式的教学)、教师还可根据低年级儿童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开展一些竞赛活动:“口算大王”、“算24点”大赛,增强数学课的趣味和魅力,释放学生所有的学习热情,不知不觉、自觉自愿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农村低年级计算课堂教学也能拥有数学游戏精彩,农村低年级学生也能从有地方特色的数学游戏中乐学,从而提高农村低年级计算课堂教学的效益。

四、联系农村生活实际,提倡算法多样,引导优化算法。

《数学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关于“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和“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等主张,得到了广大数学教师普遍认同。农村教师也轰轰烈烈的在计算教学中实验着算法多样化,但却发现算法越多,学生越不能很好掌握算理,反而计算正确率降低。在提倡算法多样的同时,还要优化吗?算法多样化并不是多多益善;算法多样化更确切地说就是算法个性化;算法多样化其实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表现;算法多样化不是不优化。在算法多样化上,我们农村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不可迁就学生。如教学“十几减9”时重点掌握“凑十法”。优化算法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使大多数人掌握一般性的方法,是通用的方法;二是选择大多数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法。农村学生在计算优化方面缺乏家庭教育的引导,农村低年级教师更应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易理解接受的好方法,提高计算正确率。

五、联系农村生活实际,利用错误情境,引导自主纠错。

在平时的计算教学中,发现农村低年级学生在计算时错误百出,如抄错数字、符号、弄错运算顺序等,很多教师急于指出错误,说明正确答案。可学生一听就懂,一过就忘,一用就错。若能将错就错,创设错误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教育自己,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还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在计算教学中,创设的错误情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故意创设错误情境,让呈现内容与学生已有的思维发生冲突,以激发学生寻找错误的强烈动机;二是在进行作业反馈时,除展示正确的答案外,还展示错误的答案,让学生在正确、错误的对比中辨明是非,减少自己在计算中的错误。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9

一、教学中“不越位”:还给学生有效学习的权利和空间

[案例1]“用二次函数的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人教版九年级下)的教学片段:

教师先请同学们看课本,过了几分钟后,问学生:你们通过阅读课本发现了什么结论?在个别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了:“二次函数和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关系还是比较密切的”然后就将课本上的结论照读了一遍,再出示大量的巩固练习,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完成的也好。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没有给学生留下获得体验的时间、空间和权利,原因是教师的观念没有转变过来,他更看重的是“传授知识、强调结果”,他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没有让学生体验为什么要研究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关系?为什么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有着那样的关系?,也就无法让学生体验到“发现”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的情感根本就没有得到培养。就如王尚文先生所说:“学生,仿佛是教师的附属;教学,仿佛是一种入侵,一种心灵殖民行为。”

只要帮助学生建立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唤醒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使得学生的学习变得有效。

二、建构“不缺位”:尊重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和知识

[案例2]“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人教版八年级上)的教学片段:

在一次大型公开课中,教师出示实际问题引出数学问题:“如果两个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与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吗?”立即就有同学说它们是全等的,老师一愣,但很快这个老师笑眯眯地对着同学们说:“你们怎么知道它们是全等的?”马上又有同学说:“最近我们老师讲的都是三角形的全等,一般提出的问题是三角形是否全等的答案都是全等的。”“那你们老师提出的像今天这样的三角形是否全等的问题一般是如何验证的呢?”马上教室里一点声音也没有了,同学们都沉思起来,一会儿就有同学举手:“我们是否可以先任意画一个直角三角形,然后再画一个直角三角形,使它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刚才的三角形的斜边和直角边对应相等,最后将其中一个剪下来,看它是否能够与另一个完全重合,如果能答案就是全等的,否则就不全等。”老师没有马上表态,只是点了点头,又用询问的眼光看着其他同学,马上同学们就这一方案讨论起来,最后取得一致意见,又动手操作起来,最后验证了满足条件的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全等的。

因此,尊重学生的经验是我们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一种意识,也有效教学的起点。

三、指导“要到位”:保证学生的学习有方向,从而富有成效

[案例3]“三角函数”(人教版九年级下)的教学片段: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RtABC,∠C=90°,并规定∠A、∠B、∠C的对边长分别a、b、c,然后教师提出问题:根据已学知识,你觉得这个直角三角形有哪些性质?学生思考片刻后,有同学举手说:根据勾股定理得a2+b2=c2,根据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可得∠A+∠B=90°,还有同学举手说:如果还有∠A=30°,则a=,这时教师指导学生了:是这个直角三角形中的边之间的关系,∠A+∠B=90°是这个直角三角形角之间的关系;而在这个直角三角形中,如果还有∠A=30°,则有a=■c,结合a2+b2=c2你们能否推出■、■、■的值呢?学生很快有了答案,教师再次提出问题:你们刚才研究时大家得到的答案是一样的,但是你们所画的三角形大小不一样阿,这又是为什么呢?教室里的气氛很热烈,马上有同学指出:只要∠A=30°,我们所画的大小不等的直角三角形都相似,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当然这些比值的答案是一样的,与所画三角形的大小无关。教师趁热打铁地又问:如果∠A≠30°,那么这几个比值还是刚才的答案吗?各个学习小组的气氛更热烈了,答案当然很快就出来了,并且各学习小组还求出了∠A=45°和∠A=60°时的三个比值,教师又适时指出:在RtABC,∠C=90°,当∠A的度数发生变化时,三个比值也跟着变化了,这对于∠A不是特殊角时也成立吗?马上各小组又开始了画图、测量、计算,从而验证了:在一般情形下,刚才所得结论是成立的,至此教师顺理成章地给出了三角函数的定义,还指出三角函数的定义描述了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的关系。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10

关键词:小学高段数学;反思性学习;策略

一、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新课标实行以来,教学观念的改变让学生的学习方法得到了重大改变,实践性、探究性、合作性的学习内容成为主流,从整体来看小学数学的课堂变得更加活跃,也更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启蒙。与此同时,我们发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还出现了以下问题:

1.数学与实际“分家”

小学高段数学要求学生掌握小数及相关运算,在小数除法教学中,通常采用一些实际案例进行导入,比如“咱们两个班共有98个人,老师想带你们去公园划船,每条船只能乘坐8个人,咱们来算算需要多少条船?”这样的题目学生参与度高,目标也比较明确。学生通过列式计算98÷8=12.25(条),结果正确,但是不可能有0.25条船,学生就会思考该如何取舍。有的学生舍去小数取12条,有的学生则直接进位13条。学生都按照四舍五入的方法得到了自己的答案,但整个运算和分析的过程已经与实际“分家”。正确答案很明显应该是13条,答案是12条船的学生,很有可能在听讲解的过程中不假思索地认为这类题目都应该直接进一,自己并不会再重新分析一遍。由此可见,很多学生过于依赖教师的讲解,没有反思的流程也就没有自己的理解,再次遇到此类问题很有可能还是做不对。

2.错误的数学思维

小学学段数学课程是比较基础的运算和技巧,但同时更多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有很多学生在数学思维上存在很大的问题,比如有一个典型的问题“小红上学迟到了12分钟,小明上课迟到了15分钟,请问一节课时长多少分钟?”很显然根本无法得到答案,给出的条件与求解并无关系,可是有的学生看到题目中的数字就认为是有用的,与答案有关的,根本没有真正去考虑逻辑关系,错误的得到27分钟的答案。这种思维体现出一个严重的问题,学生认为数字就是数学,逻辑不是数学,这种做题的惯性思维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判断,由此也可以看出学生在得到答案后并没

有反思自己的操作过程,即使教师及时纠正了,但反思过程的缺

失,学生还是很难建立起正确的数学思维。

二、多次反思――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

要培养学生反思性学习的习惯,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反思,把握反思的内容,如何在反思中总结经验,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多案例对比,或者以问题的多角度对比分析让学生进行反思。比如,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大数读法一章中,可以通过多个读法范例的对比进行反思性学习。

首先是第一组数:123450000和130400。共同点都是数位较多,而且包含多个0,按照大数读法先分级,再从最高位读起,每级都按照个级数的读法来读,后面加读一个“亿”或“万”字。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如读第一个数,先分级从亿级读起,一亿,再读万级,二千三百四十五万,零在级尾不读,整体读作一亿二千三百四十五万。同样,第二个数先分级从万级读起,十三万,再读个级,四百,个级中有一个0只读一个零,所以读作十三万零四百。第一组数在于让学生发现零的特殊读法,让学生尝试总结自己读数的方法,这也是第一遍反思,巩固基础的读大数规则。然后是第二组数:2195330000和10030040。让学生按照刚才自己总结的方法进行读数,第一个数显然与第一组第一个数有同样的读数规则,每级级尾的零是不用读的。但是第二个数与第一组第二个数有所不同,在万级级中有零,个级级首级尾也有零,学生有的会读一千万三万零四十,也有会读一千万零三万四十。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别呢?让学生再反思基本的读数规则,对比第一组第二个数,学生通过对比和再次反思,初步发现了0的位置与读法的规律,让同桌间进行讨论,看看每个人反思的结果是怎样的。最后教师向学生提问,0在哪些位置不用读,哪些位置又需要读呢?0在每级级尾时不用读,0在每级级中时要读出,且不论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也许学生通过两次反思不能全部总结出来,让多个学生分别发言,尝试获得整个读数规律,正确读出一千零三万零四十。教师再进行总结,学生反思获得的经验得到了准确化的表达,使得记忆更加深刻,理解和运用也更加灵活。

三、多次反思――培养数学感

学习数学一方面是学习基础的数学知识及原理,更多的是要掌握数学思维,这样在解决和分析问题时才能更快、更好地解决。仍然是组织学生去公园划船的问题,学生通过列式得到98÷8=

12.25(条)运算结果,说明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列式解决问题的技巧,对于数学基本知识是理解且掌握的。但是对于结果的取舍,12条还是13条,还需要学生结合数学逻辑思维进行符合实际的分析。

通过让学生进行多次反思,感悟数学逻辑思维非常重要。得到不同答案,教师可以先不公布结果,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取舍的想法。有的学生可能按照一般的小数取舍规则“四舍五入”认为0.25小于0.5,所以应当舍弃。而有的学生则考虑了题目的实际情况,认为如果选择12条船不能满足所有人。两种想法从特定的角度都有道理,此时教师还要让学生再仔细地反思一下题目。学生从读题到分析问题重新操作,有的学生在反思过程中意识到实际问题的满

足关系,不再以“四舍五入”进行取舍,但也有可能学生还是按照旧的思路得到一样的答案。这时教师在得到学生的反馈后,引导学生再次反思,这次用逆向思维来分析问题。抛开题目设定的环境,重新设定问题,“同学们,根据刚才大家计算的结果,现在你们手上有12条或者13条船,每条船还是只能承载8个人,那么你们每个人可以邀请多少人去划船呢?”整数乘法列式得到12×8=96,13×8=104。大家得到答案后,再回到原来的题目,要让两个班的学生都有船坐,我们应该需要13条船。

“学而常思”要求学生要进行反思性学习,通过反思,学生可能会产生更多的想法,比如计算需要多少条船的问题,通过反思学生发现了运算与实际的联系,从而更新了自己的逻辑思维,而也正是因为这个反思过程,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在今后解决问题上同样可以用这样的思维方式进行分析,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反思,学生摆脱了死板的思维方式,所谓“三思而致远”,学生如果只思考一次,怎么能深刻地理解其中的原理,反思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多次思考,不断深入,这样才能从学生的角度增强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陈克洪.探索数学反思学习的途径[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07).

[2]李艳.关于小学数学反思教学模式的探讨[J].成才之路,20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