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小鸭教案十篇

时间:2023-04-01 01:30:43

丑小鸭教案

丑小鸭教案篇1

案例背景:

随着中小学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逐步走向正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了教育部门的重视,但仅仅依靠学校的心理咨询辅导,和一学期的几节心理健康课程,是不能满足需要的。现代教育发展要求教师“不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作为一名与学生接触最为亲密的班主任,应当利用自己的工作优势,用更多的耐心和爱心,关爱那些有心理困扰的学生,用科学而有效的办法,因势利导,帮助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案例描述:

2017年年初的一个普通的星期四,夕阳西下,像所有的那些平平常常的日子一样,充实中略带着一些疲倦的我穿过操场,往学校大门走,准备回家。

微风轻拂,操场上几个学生练习升旗,我不由得驻足观看。学校负责心理健康的老师一把拉住我,把我拉离人群一大段距离,说有个事要跟我说。

她一边翻出手机来,一边问:“你们班有个叫晓兰的吗?”

“有啊!”我们班的一个特别乖巧的中等生,话不多,老老实实,从不惹事,我心想,她会闯出什么祸来吗?为什么要搞这么保密的样子?

“周一的心理健康月主题升旗仪式结束之后,她和我联系了,说她符合我说的所有心理不健康的选项,她觉得她的情绪特别低落,寻求我的帮助,并且不让我跟你说。”

我只觉得我的大脑里“嗡”地一声,我当班主任20年,第一次如此之近地接触到心理健康问题这一说。情况这么严重吗?

心理辅导老师的手机里显示着她们的聊天记录,密密麻麻。她爸爸妈妈经常不在身边,爷爷是她的监护人。

“最近,你要多关注这个孩子。她这种情况已经达到了应激障碍的初级,如果不加以疏导,会进一步升级”她微微锁着眉头说。

“我知道了,谢谢你告诉我。”我心里一阵阵的疼。

这是一个听话、宽厚、努力学习、默默无闻的中等生,她毫不起眼,胖胖的,有一点自卑,就像安徒生笔下的丑小鸭。

几周前,她在周记里倾诉,她的家里人不喜欢她,喜欢她的弟弟。我还告诉她,我妈妈也是的。我小时候也为此觉得很委屈。但是,我还是从正面叫她心胸要开阔一些,不要跟弟弟计较。是因为我没理解和认同她的诉说,使她不信任我了吗?

她很胖,这是她很在意的一件事,她是我们班最胖的女生,当定校服的时候,她会被师傅领到一边另站着,在纸上记着要特特大号,那时她很尴尬地涨红了脸。她在周记里写不满意自己的外表,我给她写过长长的一段鼓励她的话,我用安徒生笔下的丑小鸭去鼓励她,是因为我的鼓励很苍白,没有给她力量吗?还是因为上次跳集体舞,有18个女生参加都没有她吗?

她的语文成绩平平,她的数学要差些,她很羡慕同座,一个上课都不怎么认真听课的男生,数学思维却很敏锐,她在作文中曾表达过极其有趣的惊讶和羡慕,数学的确是一门很需要天赋的学科,她仅仅凭着努力追赶着一定很辛苦吧!

她就是这么一个不引人注目的,却从不让人操心的孩子,我不知道她情绪已经低落到了求助心理辅导的地步。更严重的是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接到她爷爷的电话,说她早上跟她妈妈顶嘴,跑出去了,到了下午也没回家,我连忙在班级群里问,可是无人回应,没有人知道她的下落。我就和她爷爷一块去找,后来在天快要黑的时候,在一个同学家楼下找到了她,一见到我们,她就一个劲地哭,问什么都不说,哭得叫人心碎。

我打电话给她的妈妈,她的妈妈已经又出去打工去了,在电话里交流了几句,也不太能讲清楚。

丑小鸭历经千辛万苦、重重磨难之后长成了白天鹅。一个孩子,我就那么一厢情愿地认定,她必须要像丑小鸭一样,承受孤独,冷落吗?当她困惑迷茫时仅仅一个丑小鸭的故事,就所向披靡解决所有的问题吗?

当沉重的逆境超出了一个人承受的极限,一根稻草也会使他崩溃,何况她还是个孩子!不是每一个丑小鸭都有铁打的心,丑小鸭也需要温暖和鼓励啊!它需要有人倾听,包容,呵护和照料。孩子!你已经向老师发出了信号,我们一定会帮助你!不仅关注你是否优秀,更关心你是否快乐!

案例措施和结果:

我回到家里,立即上网搜寻关于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文章,尤其是关于应激障碍的这部分内容,我仔细阅读,寻找对策。第二天,我又从心理辅导老师那里,借阅了一些相关书籍。我遵守着与心理辅导老师的约定,装作完全不知道这件事。但是,我在心里时刻地关注她。

她的确是不爱笑,我之前都没有注意。上课的时候她总是耷拉着小脑袋出神,下课同学们都在嬉笑打闹,她却趴在桌上睡觉,作业完成是完成,但是字迹潦草。下课了,我试图去跟她聊天,邀请她跟同学一块跳绳,可是她总是躲躲闪闪的,不愿意与我接近。

我按照书中的提示先想办法利用成功激励,诱导她的自信心,点燃她对生活的热情。班会课上,轮到他们组上台即兴演讲,我担心她不能胜任,就事先让她把演讲稿背熟,再反复地听她演说,并在一些重点词句上给她以辅导,终于,她在课堂上有了精彩的表现,赢得了阵阵掌声,她的脸红红的,羞涩地笑了。

教室了种上了吊兰,蟹爪兰,太阳花,杜鹃等花草,值日生天天浇水,杜鹃被浇死了,于是,需要选出一名最细心,最认真的同学来当园丁。当园丁是女孩子们爱干的工作,晓兰也不例外,我就在许多同学羡慕的目光下,把浇花的任务交给了晓兰。她很开心。

这个工作,她一干就是一年多,从不间断。2017年冬天下好大的雪,花都活着,2018年刚开学,蟹爪兰开得像一盆燃烧的火焰,大家都夸晓兰能干,晓兰赢得了赞美,使她有了自信。

渐渐的,她和我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我每天抽时间一句一句指导她读书,她的字写得漂亮了,书也读得有感情了,学习成绩也大幅度提高,我很高兴地奖励了她一支钢笔,她的脸上开始有了笑容。

她有什么心事,也喜欢在周记里与我吐露心扉。

原来她是爷爷带大的孩子,而她的姐姐因为是老大,父母还带过一段时间,弟弟因为小,也能得到父母的宠爱,在这个家里,她觉得她是多余的,十分孤独。对妈妈她也有抵触情绪,所以才有了上次的离家出走。

在我的引导下,晓兰还爱上了阅读,教室的图书角前经常能看到她的身影,后来,她读的书愈来愈多,图书角已经不能满足她的需要,每个星期一我都会格外仔细地读她的周记,与她笔谈。书籍和老师的关爱就像是一束光,照进了晓兰荒芜的心灵,晓兰的学习成绩稳步提高,脸上开始有了笑容,性格开朗起来,渐渐能够融入到班级的氛围里了,在班级有了好朋友。

在她周而复始平淡的生活里,她写出过《我们一起去冒险》,那么精彩的作文,在一次作文讲评课上,她大声地朗读了这篇文章,描述了与两个女生去了学校周围的一个生活区,她利用环境的渲染,一只蚂蚱的跳跃,女生的尖叫,与她自己不屑一顾的嗤笑,以及用树叶编口哨,给冒险队取名字,描绘了一个精彩的富有童趣的小故事。全班同学都被她的作文吸引了。

令人惊喜的是晓兰的妈妈看到女儿的进步,也意识到了自己对二女儿的关心不够,晓兰也理解了妈妈爸爸抚养三个孩子的不易,母女关系大为改善。去年年底,晓兰获得了“精勤杯”作文大赛的三等奖,她的妈妈专程从外地请假回来,带她去参加颁奖典礼。

晓兰也是慷慨的,她家里经济并不宽裕,但教室的图书角,她捐出了好几本书,都是新的,我记得有一本是她最喜欢读的《安妮日记》。

在课余时间,她加入了学校的社团,在校园里义卖,她与老师同学一起把收获的400多元钱捐给了希望工程。2018年年底她获得了学校美丽学生的光荣称号。在老师和家庭的关爱之下,丑小鸭开始白天鹅的方向行进。

这学期,学校即将举行运动会,每天早晨,我都能看见她和几个女生在操场上跑步,她的脸上还挂着淡淡的笑容。

我校的心理辅导老师高兴跟我说:“你们班的那个小兰心理疏导还是挺管用的,能感觉到她的进步,现在已经很长没有找过我了”看到她的走出了不良的心理情绪,能够快乐成长,我们由衷地欣慰。

案例反思:

以往,人们常忽视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认为孩子小,不懂事,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愈来愈得到重视。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学习的压力、与同学的人际交往、受到批评指责、父母婚姻出现问题等不愉快的生活事件都可能引发小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

心理健康专家说,坏情绪是一种累积,当它累积到一定的程度,得不到疏散,就会出问题,到时候只要一根导火索,就会出事。因此作为新时代的老师,应当与时俱进,不断学习,迎接挑战。

丑小鸭教案篇2

一、问题导学层层深入

导入“安徒生知多少?”从安徒生简单介绍到《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命运、美好愿望,再到《丑小鸭》成为美丽的小天鹅。新课问题1:快读前部分找出关于丑小鸭遭遇的词。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表述,教师一边根据学生表述归纳,一边板书关键词,惜字如’“金”;问题2:变成小天鹅的原因?梦想、坚持、追求等,偏偏忘了根本问题本身就是天鹅,教师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给予点题“这些是后天努力,还有更重要的是先天资质,即天资”;问题3:《丑小鸭》中的“丑”与“美”?引导学生从领会《丑小鸭》中的“丑”与“美”反面的真美、真丑,延伸到明晰社会人生之丑、美。当课文问题深入后及时将认知引向课外,这是课堂的艺术之处。

二、娓娓道来、恰到好处的的语言。富有变化、提示性、选择性

三、自然和谐的绿色课堂

自然地发问,自然地让学生发言,自然地予以评价,自然地讲课内外

融合统一,这是教师课堂的艺术境界。简析童话《丑小鸭》中的“丑”:骄傲、嘲笑、歧视、排挤等,适时引入课外社会百相―2013年春晚“保安”之骄傲,“说人者不到人,到人者不说人”等等。“美”:善良、梦想、追求、坚持、逆境等,并且适时教导“对那帮家伙说‘人之初性本善’,有颗善心,善待他人;‘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而改之’”。名言也好,俗语也好,人生百相也好,故事节目也好,凡是有利于满足课堂教与学需要的,自然地融合到课程资源,辅助教师自然地引着学生的思维向课外纵深“运动”。

四、惜字如金的板书

张世伟执教《丑小鸭》板书欣赏:

丑小鸭

安徒生

丑小鸭遭到哪些其实和打击?变成美丽白天鹅的原因?

1、鸡鸭群“啄”、讪笑、排挤;1、天资;2、不懈追求;3、梦想

2、野鸭群,歧视丑与美

……骄傲、歧视、啄、排挤等善良、坚持、走自己的路、“保安“骄傲等

6、……

看看其大庞然的“丑”“美”二字醒目直观,并且“丑”字写得随意、丑陋,“美”字写得潇洒、是舒展,给人以视觉享受。

五、彰显“两主”,气氛活跃

《丑小鸭》教学的整个课堂当中,体现着对学生参与、认知的尊重,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放、点、导,换句话说便是体现了生本教育思想。《丑小鸭》的教学,基本用了一节课,当然可能有良好的预习在前面,对于丑小鸭各种遭遇的情节很简单,易掌握,教师只是在了解带问题阅读的情况时按次序板书了序号而已,而在简析人物“丑”“美”拓展延伸文本主题时认真、灵活讲解,如写散文似的。使学生在课堂有事干,且步步水到渠成。

对整个课堂教学艺术魅力,反思其成就之源在于“熟到自然成”。

1.对教材研究的深入、熟透 只有对教材研究的深入、熟透,才能使教材使用者站得高,看得远,指导到位。童话浅显易懂,了解情节是学生的事,放手但不能不问,问问是对学生理解的梳理,所蕴含的人生哲理需要教师的引导、帮助来和学生认知及社会实际等“连线”。进而真正明了“丑小鸭”是“美丽的天鹅”,世上“丑”的不一定丑,“美”的不一定美……真正明了该如何对待弱者?如何对待需要帮助的?真正明了该以怎样态度来面对自己所向往的?

2.课堂教学技能的熟练 课堂教学技能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着施教者课堂表现的灵活自然。张世伟的“丑小鸭”教学使人感到其灵活自如,成竹在胸。板书文字惜字如金;经纬(教材为经,生活为纬的话)交织,问题层层深入,涉及大小、难易适当;课堂语言娓娓道来、富有变化、提示性……

丑小鸭教案篇3

丑小鸭因为一生下来长得丑,人们和动物都不喜欢他,还常常受到别人欺侮。寒冷的冬天,他在森林里受尽了折磨,没人帮他,最后他靠自己的努力,终于渡过了艰苦,变成了一只美丽的自由飞翔在天空中的天鹅,这就是安徒生的童话《丑小鸭》的故事。

丑小鸭变成天鹅,靠得正是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不放弃,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的信念。

记得有一次,一道数学思考题难住了我,打了两张草稿纸也没算出来。我正准备不做并想让妈妈告诉我。可我想起了丑小鸭的故事,小孩子不能总依靠大人。我就继续做了下去。可答案始终做不出来,我正想瞎编个,可一想这种做法只能是自己骗自己。我就拿出教科书,复习起来,突然灵光一闪,马上在草稿纸上验算起来,谁知结果还是错的,我的心就好象是一堆刚生起的火,被一盆水浇灭了。我冷静地想了想,把先做的一一比较,找出规律,经过测算,总算做出来,我长长地嘘了口气。看来丑小鸭变天鹅真得有恒心和毅力

丑小鸭教案篇4

面对时代的挑战,语文教学必须超越知识和技能,走向智慧。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本,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张扬个性,敢想敢为,自主学习,充分发展,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感受到自己智慧的力量。

一、和谐:智慧在民主平等中自然生成

智慧在适宜的“生态环境”中生长,学习就是生活,语文学习生活应该是快乐的、和谐的、充实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一种和谐的、人文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提供适宜的“温度、空气和阳光”,让学生的心灵快乐成长,让学生的情感尽情流淌,让学生的个性自由飞扬,让学生的智慧自然生成。

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位老师上《丑小鸭》已接近尾声,丑小鸭已经成为美天鹅,突然,有学生嘀咕:“丑小鸭本来就是天鹅蛋孵出来的,它长大当然是天鹅,有什么好高兴的。”他说得没错,他从生理的角度在考虑文本。但是这不是文学的思维,不是童话的价值。于是,她引导学生:“你说得没错。的确,丑小鸭长大了肯定是天鹅。但是,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读书,假如丑小鸭在成长过程中没有那么多的磨难,假如丑小鸭面对种种困难和挫折害怕了、退缩了,重新回到那个充满嘲笑、歧视、侮辱的鸭窝,那么,丑小鸭会成为一只真正美丽的天鹅吗?”学生思考、探索,明白了答案是否定的。孩子们的心灵被丑小鸭的故事点燃了,在课后作文中他们写道:“战胜磨难、取得成功的秘诀――相信自己,我能成功!”“不能笑话别人,笑人不如人。”“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二、探索:智慧在问题探索中凝聚迸发

学生的潜能和智慧需要激发的载体,学生的思维需要自由挥洒的空间。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能成为促使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方向。在遇到问题时,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并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发现活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问题探索与解决过程中,语文思维方式在启迪中生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在生成中提高,学生的智慧在探索中凝聚迸发。

如《动手试一试》这篇课文记叙了居里夫人小时候肯动脑筋,不盲从,通过动手实验来寻求正确答案的故事,赞扬了她善思考、敢发问的优秀品质和可贵精神,揭示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在课文快学完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师:小朋友们,课文中的科学家说满满的一杯水里放进一条金鱼,水不会漫出来,但玛丽亚不盲目听信科学家的话,自己动手试一试,结果发现水还是漫出来了,原来科学家是故意考考小学生的。现在,老师这里也有一个问题,看看哪个小朋友爱动脑筋。如果在满满的一杯水中放入一块海绵,那么杯子里的水会怎样呢?还要说明一下理由,好吗?(教室里顿时变得热闹起来,学生饶有兴趣,议论纷纷。)

生1:杯子里的水不会漫出来,因为海绵很轻,还会吸水。

生2:杯子里的水会漫出来,因为海绵吸水不会吸得太多。

师:还有谁有不同的意见吗?(这时,有几个学生似有所悟,便举起了手。)

生3:老师,也让我们动手试一试吧!

师:你说得真棒!下面也请大家像玛丽亚那样亲自动手试一试吧!请大家仔细观察,等一会儿把实验的过程、结果告诉老师,好吗?(我把课前准备好的装满水的杯子和海绵分发到各个小组。学生分组合作做实验。)

师:小朋友们,谁能把刚才做的实验的内容说一说?

生4:我在满满的一杯水中放入一块海绵,结果水没有漫出来。

生5:我在满满的一杯水中放入一块海绵,水并没有漫出来。我想一定是海绵太轻了。

师:说得好!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了课文,又做了实验,那么,你的感受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吗?

生6:有时光动脑还不够,还要动手试一试!

生7:我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有些问题只有自己动手试一试,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师:说得对极了。我们平时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碰到一些问题,不要盲从,一定要好好想一想是否真有道理,有的问题不妨动手试一试。说到这里,老师不由得想起了一句名言。

(出示:百闻不如一见)

师:相信你们也一定想起了一些,是吗?谁来说给大家听听?

生8:百见不如一干。

生9:实践出真知。

生10:科学要靠实践。

……

这一次次精彩的发言,是孩子们情思的浪花,是孩子们感悟的浪花,更是他们生命的浪花。在探索解决问题的火焰中,孩子们的智慧被点燃了,散发出异彩纷呈的夺目的光华。

三、互动:智慧在师生对话交流中翱翔

语文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为了实现互动生成的教学,教师要为学生构筑自由对话的平台,采用多样的对话方式,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观点,敏锐地捕捉课堂互动的信息,从而生成充满活力和智慧的语文课堂。广东特级教师孙建锋在执教《最大的麦穗》时,引导学生在潜心涵泳中聆听文字背后的声音并进行个性化批注,也为师生对话积蓄“谈资”。果然,在接下去的师生互动中,学生的智慧在教师审时度势地左串右联下不断攀升新高。请看片断:

师:下面,请你们默读课文,想想自己从苏格拉底的话中明白了些什么?

生:我觉得时间一去不会回头,所以我们要好好地把握每一次机会。

生:人的一生仿佛是在麦地中行走,如果好高骛远,只会落得两手空空。

生:人的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抓住面前的每一次机会却是最重要的。

师:(引导学生进一步精研文本)大家说得已经非常不错了,但是读文如看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果从不同角度思考,譬如“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何独到之处?他的弟子如此学习对你有何启发?”你们肯定会有更多“美丽”的收获。

(学生听后,再次兴趣盎然地读书、批注,约五分钟后,师生对话。)

生:苏格拉底要求弟子“只许进,不许退”,实际是告诉他们:时间不会倒流,生命不能重复!我们应把握住每一次机会,因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

师:你理解透彻、语言精当、表达流畅,孙老师非常欣赏你,咱们握握手!

生:苏格拉底教育学生不直接告诉他们,而让他们在实践中悟出道理。

师:的确,“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也应向苏格拉底学习。

……

丑小鸭教案篇5

(一)当前诸多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举措存在着片面化倾向

当前,“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学案”“导学案”“30+15”之类的课堂模式在全面盛行,很多学校都致力于推行这些“模式”以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重建课堂教学文化。但是据笔者考察,所谓“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学案”“导学案”大都指向“预习”环节,主要表现方式是学生在上课前自己完成一定的练习题,教师在课堂中检查、校对这些练习往往会占据较多时间,课堂显得支离破碎,缺乏整体感与系统性。关注“预习”“练习”本身没有问题,这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无疑是有益的,特别是对于当前课堂教学效率普遍较低的情况下,从任何一个因素切入都会有成效。但是把这些并非模式的“模式”当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法宝,搞“一刀切”强化和推行是过于简单的做法。

(二)转向“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观念存在着认知片面化倾向

课程改革以来,人们的课堂教学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似乎一致认为要从传统的“教”为中心,转向现代的“学”为中心,如此才是真正的新课程理念。把“学”从“教”中剥离的做法最后的结果是教师无所适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罗纳德・海曼教授认为:教学是一种包含教师、学生和学科内容以及在一定的环境和某一特定时间段发生的相互作用。任何教学行为的发生都离不开上述五个要素,因而将学习方式视作影响教师行动的唯一或者主要因素都是不恰当的。

在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中,我们讨论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并没有意义,这种两极对立的思维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在存在论意义上,课堂之所以存在是基于人的发展,但是这种发展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依托于课程学习的,也就是说,教师和学生的活动是以课程学习展开的,课堂是这三者之间关系的存在,人的发展实际上是这三者互动关系产生的意义。

二、“结构”视角观照下的课堂教学基本内涵

课堂教学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从教学实践来说,不能把其中非主要因素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法宝,也不能把一些观念性的东西作为模式来看待,这些以偏概全的做法是不能长远的。从“结构”视角研讨课堂教学是侧重从课堂教学的主要因素之间的关系架构出发,从系统和整体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任何课堂都是有结构的,“一切事物无论表面怎样杂乱无章,其内部必然隐藏着某种‘结构’。‘结构’是部分与部分之间关系的组合,是由事物的各个部分相互依存而构成的整体”。但是不同的结构性质是不一样的,就像金刚石和石墨,一个是天然最硬物质,一个是天然导电性好的非金属单质,其原因就在于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其物质的结构不同。这意味着课堂中即使是教同样的“练习”,如果其排列方式不同,课堂结构不同,其意义也不同。从课堂活动来说,以“先学后教”“学案”“导学案”为取向的“预习”并非是课堂结构的组成部分,只能是影响活动的因素而已。

按照社会建构论来说,世界不是由事物构成的,而是由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构成的;事物的真正本质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它与其他事物之间的那些关系;在任何既定的情境里,一种因素的本质就其本身而言是没有意义的,它的意义由它与既定情境中的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决定,任何部分只能在整体中获得意义。也就是说,我们当前研究课堂往往局限于某个特定因素,而实际上课堂是由多个因素组织的关系构成的,课堂是否高效并非在于练习或者教师本身,而在于师生与知识等多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在特定的情境中,我们并不会因为一节课没有使用多媒体而说其低效,也并不会因教师口头禅多了而掩盖其知识组织与讲解思维的严密性。

皮亚杰提出,儿童认知结构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同化顺应,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不断循环中逐渐丰富、提高和发展的。由此,对于课堂教学来说,知识学习意义的产生取决于知识本身的规律和学生思维规律相互“匹配”,教师所做的事本质上是“改变知识结构”以“同化―顺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同时学生思维在“同化―顺应”过程中获得发展。所以课堂在本质上是“知识的思维化、心理化”,研究课堂应从知识的结构以及学生的思维规律入手,这才是回到了问题的源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应提高教师“学科知识思维化、心理化”的能力。

三、以“结构”的视角推进课堂教学文化创新的几个要点

(一)合理把握教学环节的节奏和频率

经过很多教学设计专家的研究提出了多种教学模式,其中大多数模式即从课堂环节角度而言,如直导教学模式提出的六个教学环节是:定向:提出课的缘由和动机;呈现:解释概念和技能;示范:对概念和技能进行讲解示范;导练:对概念和技能进行课内练习;检查: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自练:布置作业继续巩固练习。一般的课堂时间40分钟或45分钟,应由几个环节组成,这几个环节可以看成是课堂的部分,不同环节的时间控制应充分考虑学习内容以及运用怎样的方式,各个环节之间应形成关系意义的序列,即有合理的课堂节奏。按照观课经验,一般来说,小学一节课有6个左右环节为宜,中学为3―4个环节为宜。这和中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关,而且每个独立的环节内部也应有规律,学生独立练习的时间应合理安排在各个环节中,形成张弛,学生独立练习时间不少于15分钟,次数不能多于5次。从课堂结构的内容维度看中心议题的确立不能多于4个,支干问题的设计不多于15个,这些支干问题有内在的逻辑序列,即有合理的课堂频率。

(二)通过改变课堂组织形式建构课堂结构

用原始的二维时空说,课堂的基本存在方式是师生有组织的有内容的活动的时间流逝,时间的流逝是无法控制的,可控制的是人的活动以及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应以知识的结构为媒介,是师生与课程三者之间关系的存在,不妨称之为空间。由于任何时间实际上由某种波动的频率或节奏所决定,并由此成为可观测值,因而,各种时间的区别就在波动性质上表现出来。从课堂角度来说,即为教学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如教学《丑小鸭》的一个片段:

再读《 丑小鸭》第一、二段时,教师问:此时,假如你是丑小鸭,你会怎么做?学生有的说:我要跳楼自杀;有的说:我将离家出走;有的说:我会去美容院整容,再回家让他们瞧瞧我有多美丽;还有的说:我让力气大的朋友把他们揍一顿,看谁还敢欺侮我。

我们假设:①再读《 丑小鸭》第一、二段5分钟;②老师提问1分钟;③学生A说1分钟;④学生B说1分钟;⑤学生C说1分钟;⑥学生D说1分钟。全班为30人。

我们分析10分钟在空间上的分形,显然本节课的组织形式是线性的,即第①环节5分钟,30人参与5×30分;第②环节,30人参与1×30分;③、④、⑤、⑥环节均为1×1分。时间T=(5×30+1×30+1×1+1×1+1×1+1×1)分,其波动节奏是突陡并趋于直线。

同样是10分钟,我们改变组织形式:①再读《丑小鸭》第一、二段5分钟;②老师提问1分钟;③请将最简要的答案写在纸上1分钟;④同桌之间交流1分钟;⑤学生A说1分钟;⑥学生B说1分钟。全班为30人。时间T=(5×30+1×30+1×30+2×1×30+1×1+1×1)分,其波动节奏和频率显然区别于前者,更接近人大脑认识事物时产生的α波,符合认知规律。通过以上例子,我们认为,改变课堂的组织形式实际上是课堂空间在时间上的分形,并且呈现出某种波动的频率或节奏,各种时间的区别就在波动性质上表现出来,这实际上就是建构着不同的课堂结构,当然就会有不同的意义产生,课堂效率自然不同。

(三)通过改变知识或问题的组织形式建构课堂结构

还是以上面教学《丑小鸭》为例。从学生的回答看,学生并没有理解文本。我们分析一下这个问题的结构:丑小鸭―你是―怎么做?对应的是:文本世界―现实世界―文本经验和生活经验交叉。这个问题混合了文本经验和生活经验,有两种不同的结构,学生很难理解,只能从生活经验中寻找出他人的经验作为答案,而不是出于文本自身的理解。这是个叙事文本,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教学,按照叙事心理学的观点讲故事不是一种简单的言语表达,而是一种复杂的意义建构过程,是人认识和理解生活的一种方式。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境遇不同,建构世界的方式(叙事)也就不同,因此叙事就是生活,或者反过来说,人生活在叙事里。因而如何理解“丑小鸭”的问题应有一个基于经验理解的结构的,这个结构的要素是:丑小鸭所生活的世界的环境及其遭遇、他的行为、行为的结果、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遭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按照五个要素叙述重新建构了丑小鸭的故事,促进了故事的理解。教师的问题也应按照上述五要素的结构引导:你或者其他人生活世界的环境(人、工作、场所等)、你有怎样的遭遇、遇到这些遭遇后你有怎样的行为、这些行为导致怎样的结果、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遭遇、你希望有怎样的结果。

引导问题不同,讲故事的方式不同,叙事的结构就不同,当然就建构了学生理解的不同意义。威廉・舒伯特认为每一门学科都有一个深刻的、内在的结构,课程内容应该按照如下形式呈现给学生,即能使学生理解这种结构。……当片段化的信息透过学科的结构进行审视,并且与学科的结构相联系的时候,这些信息就能结合在一起,并被赋予意义。这样,目标就是选择内容,这些内容既充分考虑到结构,并且也强化这种结构。布鲁纳提出,每一门学科都有一个结构,一个贴切的、美妙的结构。这个结构提供了有关事物的潜在的简约性,并且,通过学习它的本质,我们就能达到对这个学科内在意义的理解。教师应该帮助学习者把知识固着在那个结构中,大量事实证明,通过把信息材料镶嵌在儿童所建构的心智结构中去,任何信息的组织都会降低信息材料的复杂性。当然,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路径。

丑小鸭教案篇6

学完《丑小鸭》以后,我想起了自己——我曾经也是一只丑小鸭。

我上五年级时可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坏学生。做作业偷工减料,为了躲过老师检查作业而想尽办法;同学间流行改裤子,我也跟风将裤子改得窄窄的;上课时我便开始三心二意,望操场上嬉闹,听窗外鸟儿欢歌,嗅对面工厂传来的阵阵饭菜香……但是谁又知道我多么希望得到同学间的友情,看着那些成绩优秀、举止文雅的同学们为学习在交流,周末又是一起出去玩耍,我就感觉自己如丑小鸭一般,被兄弟姊妹嫌弃。我一直在要求加入同学们的群体,却被一次次的摇头所拒绝。我开始在反省自己——我是不是在他们眼中是一个配不上他们做朋友的同学?是不是成绩优秀、举止文雅的好学生才能赢得大家的关注?我为这些疑问找到了答案,于是我制订了一份“学习目标”,向着那一个个艰难的目标前进,为了学好每一学科,我鼓起勇气向同学请教,即使一次次得来了讽刺,我也不能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我从对作文丝毫不感兴趣到拿了学校作文比赛一等奖,从数学竞赛得零蛋到考进班级前十名,从体育考试全班倒数第一到区运会铅球比赛第九名等等的优异成绩,让我博得了赞许的目光,赢来了许多的学习上和玩耍上的好朋友。

丑小鸭有着追求白天鹅的梦想。就像政治课本上说到的“只要不气馁、不灰心、不放弃,自己相信自己,我们就可以通过进一步的努力,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赢得别人的尊敬,感受自尊的快乐!”

广东广州天河区东圃中学初一:吴珊

丑小鸭教案篇7

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 走向

在“新课程”的这面镜子里,教师和学生一样可以“影镜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成长自我。走向目中有人的语文课,教学氛围:“民主、平等,和谐、融洽,鱼水亲和”;教学场景:“身心解放,思维开放,个性奔放”。置身此情此景,如沐春风,学习自主,“嫁于春风不用媒”。

一、让小学语文反璞归真

小学语文课堂的根本在于念好“识、写、读、背、说、作、习”的七字歌。 譬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在我看来,阅读能力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这既是一种阅读教学的理念,又是一种阅读教学实践的形态。就教学实践形态而言,它包括“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教师与学生对话”。其中,最重要的是“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就是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对话在于尊重“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个性化阅读差异。这种形式上的差异,蕴涵着精神实质的一致——学生真正具有了“独立的阅读能力。” 当然,语文课要因课因生而异,明确教学重点,营根固本,扎扎实实地进行教学。设若如此,语文这棵树,必将根深叶茂、挺秀参天。

二、用好教材,超越教材,走向智慧

教材是专家依据“课标”要求精心编写的经全国教材审定委员会通过的教学范本,首先要用好教材。“用好教材”一方面意味着教师应该责无旁贷地凭借教材,传承文化,启迪心智;另一方面意味着超越教材而不囿于教材。譬如,学了童话《丑小鸭》之后,一名小学生课后读了安徒生的原著,然后来问老师:“原作写鸭妈妈孵‘丑小鸭’都孵得‘不耐烦’了,她看着这个丑陋的‘大个子’,觉得他‘不正常’,当他的兄弟姐妹们都对他喊‘让猫抓你吧,你这个丑八怪’的时候,鸭妈妈终于下决心驱逐他了,她说:‘你最好走得远远的吧!’我们的课本为什么一厢情愿地改写成了‘丑小鸭来到世界上,除了鸭妈妈疼爱他,谁都欺负他……丑小鸭感到非常孤单,就钻出篱笆,离开了家?”这位同学又说:“现实生活中,不是每一个妈妈都爱‘丑小鸭’的。养母跟我说,我就是一个因为‘豁嘴’刚出生不久就被妈妈遗弃了的‘丑小鸭’。” 这位同学超越教材,挑战课本,给我们带来更深层次的思考:改写者的初衷也许是好的,不愿让涉世未深的孩童看到人世的种种苦难,但是,苦难是这样如影随形追击着我们,我们不直面它,又怎能迎击它?

三、 师从教师,超越教师,走向智慧

一般说来,“闻道有先后”,学生应该向老师学习,但“弟子不必不如师”,有时,老师也应该向学生学习。因此,通过平等对话,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教师式学生”与“学生式教师”。课堂上经常出现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的亮丽风景。请走进《白鹭》的对话教学片段:

师:“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一点儿则嫌长,减一点则嫌短,素一点儿则嫌白,深一点则嫌黑。” 郭沫若把白鹭写得出神入化、美仑美奂,真可谓神来之笔、匠心独运啊!

生:这儿的描写算不上“独运”,因为它是模仿楚国辞赋家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中描写美人的句子:“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施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师:我想谈谈对“模仿”的个人看法。“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当我们吟诵宋代诗人林逋的诗句时,有谁会想到它是“模仿”五代南唐江为的“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当我们拜读莎士比亚名剧《奥赛罗》时,又有谁会想到那是出自意大利钦蒂欧的《夫与妻之不忠实》?艺术不是无源之水,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时代,任何文学作品都是在前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中有继承,有创新,成功的“模仿”应该在原句的基础上别出心裁,得其神韵而自有境界。

生:老师,听您一席话,我佩服江为胜过林逋,佩服钦蒂欧胜过莎士比亚,佩服宋玉胜过郭沫若,因为前者是首创,后者是革新!

师:我佩服你,因为你有个性,有主见,有思想。让我们以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明言共勉吧——“我坚决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我誓死捍卫你发表意见的权利。”(说完,与自己意见相左的学生真诚地拥抱!)

丑小鸭教案篇8

一、以读为本,读中感知

阅读过程实质是读者把文本中的信息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系统,重新编码,一面整理信息,建立起有条理、有逻辑的联系,一面融合信息,将新知成为已知的一部分。从认识论角度看,阅读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形成问题意识的过程。读物提供的信息除了字面显示之外,常常还有更深层的信息,这些隐含的潜在信息密码需要读者去发现、去破解。读而能问,既是学生认识的突进,也是学生思维的聚焦,并能使学生产生巨大的读的能动性,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索和深入发现,推动阅读不断向纵深发展。教师要充分把握时机,尊重学生,给他们提供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有问能够提。

如在教学《“红领巾”真好》时,我让学生先分小组自己读课文,并提出问题。学生一旦进入朗读,在自己原有的认知经验影响下,阅读过程中便会梳理出自己无法读懂的问题。有的说:“红领巾”上为什么要加引号?有的说:是谁说“红领巾”真好?还有的说:为什么要夸“红领巾”?……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会全力以赴,再去阅读,去寻找答案,解决自己能读懂的内容,这样,整篇文章就顺势破解了,而且学生形成了一种激情难耐的阅读状态,体现出一种良好的阅读意识。

二、读中辨析,情感升华

叶圣陶提倡“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汉语语言本身具有独特音乐美:“清脆美,声如裂帛;高亢美,响遏行云;纤弱美,莺语蝶舞;浑厚美、黄钟大吕;流利美,溪水潺潺;连腔美,珠圆玉润”。一唱三叹,方知其味。吟诵把无声语言化为有声语言,在感性声调起伏中融化了感情。学生通过朗读获得感性印象,通过反复朗读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和审美热情。教材──学生之间情感的桥梁便是朗读。提创“美读”,让教材蕴含的情感靠朗读去传递,去强化,让学生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

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学生在多次朗读中就会入情入境,不由自主地走入人物的内心去,去倾听,去交流,去感悟,从而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与心灵的震憾。学生这一情感形成过程,是老师讲、灌、析都无法代替的。这个伟大的父亲不是老师一句就能描述的,非要学生在读中悟、读中想、读中品,抓词析句,反复揣摩,层层推进,深入体验不可。读,使学生真正走入作者创设的情境之中,站在废墟面前,产生共鸣,并丰润自己的情感体验。

三、读中赏析,读写交融

1.读中鉴赏

阅读过程,应该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实践过程,同时也应该是思维火花不断碰撞与闪射的激发过程。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古人之言,包含无尽,后人读之,随其性情浅深高下,各有会心。”由此看来,语文教师如果把教学的视角由作品转向学生,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平等自由对话上,更能体现阅读的意义,同时也充分尊重学生“各有会心”的权利。在这一过程中,应把学习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学生评什么呢?评读、评思、评说、评悟,评组成阅读过程的一切具有价值的东西。

《落花生》一文可以在“从落花生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这是个富有弹性的、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中让学生去鉴赏。反复的朗读中,学生根据自身的认识和体验,可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作出阐述。可以认为应该像落花生那样,做个埋头苦干、默默无闻的人;也可以结合现代社会价值观谈谈自己的想法;还可以从正反面来剖析,如:落花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很可贵,但她一味等待别人来发现的思想不可取,因为如果没有人发现,不就埋没一生了,也要敢于展示自己。学生在主动驾驭并掌握阅读过程,中能会用自己的目光、积淀、经验、认识、智慧去认识美、感受美、揭示美和完善美,并实现表现自我的欲望与意愿,发现真理,悟出真知,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2.读写互动

学生对课文的鉴赏和感悟,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特点。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总是以自己的知识贮存,生活经验,认识能力丰富课文的意蕴。“写”便成了学生对课文最好的见解和诠释了。教师应抓住学生情感丰盈起来的最佳时机,让学生写下真情实感,既训练了表达,又促进了对课文更深一层的感悟,有利于阅读能力的快速提升。

丑小鸭教案篇9

你要问起为什么,我只能回答你:沈老师的语文课真的超级无聊的!其实刚刚升入中学的那段时间,我还是觉得老师的语文水平很高的,他经常教给我们一些文学常识和阅读方法,都很管用。可是渐渐地,我们就发现,沈老师的教学方法其实很死板、很枯燥,总是喜欢重复讲述一个知识点,总是问我们一些特别基础的问题,让我们觉得很没水平。我们都无心听讲,语文成绩也渐渐不如以前了。

一次,语文课上,沈老师对我们说:“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来讲一讲分析句子。”同学们稍稍坐正了些。我在心里想:“分析句子我们好像还没接触过。可沈老师也不会讲得好到哪里去吧?——又是一节无聊的语文课!”

黑板上马上就写上了一个句子:“秋天来了。树林里的叶子变成了黄色和棕色。风卷起它们,把它们带到空中飞舞。空中是很冷的,云块沉重地载着冰雹和雪花,低低地悬着。乌鸦站在篱笆上,冻得只管‘呱——呱’地叫。”老师推了推眼镜,解说道:“这个句子出自《丑小鸭》,写的是丑小鸭在外流浪的那段时光。”我托着下巴,歪着头看着这个句子,等着老师的下一句话——平时老师都是这样讲着讲着,就为我们解说到最后一步了。没想到,老师出人意料地说:“现在,请同学们分析句子。”“怎么?不为我们解说了么?”老师的戛然而止,让我们感到有些惊讶,突然有些不适应这样的教学方法了;但同时也来了兴致,大家都开始思考了。“分析句子……到底要从哪里入手哇?”我抓耳挠腮,“这段话的中心就是‘丑小鸭在外流浪’嘛,还能怎么想?”我正苦恼呢,抬头却发现同学们也是一个个都像丈二的和尚一般——摸不着头脑。我们都纷纷把目光投向老师。

老师看着我们,微笑着。见我们都疑惑不解,他终于开口解说了。他推了推眼镜,指着黑板上的句子,说:“同学们,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以前已经跟你们讲过很多遍了。”老师这一句话真是语出惊人,我们都百思不得其解。老师说:“分析句子呢,答案有很多种。老师这里有几把钥匙,都是很常见的钥匙。”我们更疑惑了。老师接着说:“第一,你们看,这个句子是什么描写?”马上有人回答:“景物描写!”一个“描写”把我们的思绪带到了以前课堂上老师反复念叨的描写的各种作用。我猛地拍了一下脑袋:原来是这样!老师眯着眼,笑着说:“这个句子烘托丑小鸭艰难凄凉的处境——这只是独立看这个句子时得出的结论,结合整篇文章还有其它作用。”所有同学突然都明白了。老师还接着说下去:“第二把钥匙也简单,单看这个句子,它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我们都恍然大悟,又记起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这个句子不正运用了拟人嘛。老师又推了推眼镜,我分明看到他的眼中闪过一道精光。大家都叽叽喳喳讨论起来了。“这里还可以从动词来分析!”“这个句子还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丑小鸭教案篇10

【关键词】语文教学;提炼教材;口语训练;作文批语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语文教学要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教师要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中,注重思想内容与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正确地进行思想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要坚持层次性和递进性的统一,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区分层次,逐渐推进,持续发展。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的各个角度中渗透思想教育,融思想教育于教学过程中,是教育原则,也是教育规律。怎样利用语文课的特殊形式,教导学生增强信念,刻苦顽强,尊重他人,爱护自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我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尝试,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一、潜心提炼教材,挖掘思想教育素材

纵观我国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博大精深,蕴藏着许多思想教育素材。教师要有意挖掘教材,运用图片、音乐,加上语言描绘、动作演示等方法,创设、渲染气氛,使学生耳濡目染,引导学生进入作者描写的情境,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教学《壮丽的祖国河山》时,我用歌曲激发学生兴趣,再配上启发性的语言,边叙述边利用多媒体展示美丽的祖国风光图片。在柔和的音乐缓缓流出之时,优美的文字随即映入眼帘,学生脑海中出现了音乐、图片与文字的交汇,使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音乐结束了,学生兴奋地说:“祖国真美丽,我长大一定要为祖国添光彩!”有的说:“我也是,我还要写文章给大家看,让每个中国人都热爱自己的祖国。”课文讲到此时,学生的感情已经和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共鸣,陶醉在美的氛围之中。

语文教材无不饱含着作者浓烈的情感,在教学中要寓情于教,启发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对美好的形象作适当的剖析,让高尚的道德情操自然潜入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幼小心灵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如《爬天都峰》,教育我们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灰雀》这篇课文要学生认识到:列宁对儿童的爱护,通过对人物语言和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同时,学生可以受到爱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二、在口语训练中导入思想教育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易分散、形象思维占优势,我依据教材,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口语交际。例如:学习《丑小鸭》一课时,我首先配乐范读,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使学生首先在情感上得到初步感受;接着学生自由朗读、自由表演、自由评说;最后我扮演一名记者采访一些“小鸭子”、“猎狗”、“养鸭的小姑娘”,问:“你们为什么叫它丑小鸭呢?”“丑小鸭为什么要离家出走呢?”“猎狗,你知道丑小鸭出走以后的情况吗?”学生们各抒己见,就连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也把手举得高高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我逐步加以引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教育,懂得要善待他人,在同情丑小鸭不幸的同时,要更好地学习丑小鸭面对逆境时的坚强、勇敢,对自己的未来要充满信心。

为了培养学生日常口语表达能力,我在课堂上运用提问、发言、交谈、辩论等多种口语表达形式,这样,不仅可以掌握必要的口语表达技巧,而且可以把思想教育贯穿其间。我在每天早读中创设了“一分钟演讲”,《假如我是班长》着重培养了学生爱集体,做集体小主人的思想;《这样做,对不对》意在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师生情》则重在培养学生热爱老师、尊重老师的良好品德;《美丽的小路》则有意识地将环保意识灌输其间,引发了学生对环境的浓厚兴趣和深层思考。

三、寓思想教育于学生作文批语之中

作文指导与批改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通过它可以启发、指点学生正确的思想思路:通过批阅作文,教师能发现学生道德情操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鼓励、表扬;同时在批阅中也能发现学生对人生、对社会的偏见或者是思想深处的某些消极情绪,通过批语予以纠正,使学生健康成长。

我充分发挥作文的德育功能,做到练笔和育人的和谐统一,通过对习作的评说,告诉学生做人的道理。如,一次习作训练要求学生写熟悉的人,李想同学的《勤劳勇敢的妈妈》,选取生活中的真实小事,抓住人物特点,表现了妈妈的勤劳、勇敢的高尚品质,让人读了对妈妈肃然起敬。我评到:“李想同学,有这样一位好妈妈,你真幸福呀!你的妈妈为你树立了做人的榜样,你妈妈那颗金子般的心,让老师也深深感动。再想想,你该怎么做呢?”评语中,不难看出师生产生了感情上的共鸣。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李想不仅学习上刻苦、认真、主动性强,而且也确实成了一名勤劳、勇敢的好学生。

如今,提倡作文活动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因此,我们要利用习作,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教其一定的处事本领、学会生活。如袁润泽同学在《记一件难忘的事》习作训练时,记叙了暑假里在爷爷家登山遇险又自救的事。当时草稿语句不通,内容空洞,但我发现这是个极有童真、童趣的素材。就作了初评:“恩,你真够惨的!应以为戒,你的遇险经历吸引了我,请有空找我面谈。”刚一发作文本子,他就兴冲冲地找我,我在面批时耐心指导他如何把事情写具体。当他第二次把作文交上来后,作文生动多了,文末写道:“这件事一直印在我脑海里,我再也不敢去那玩了。不过这件事也不全是坏事,我从中懂得:当遇到危险时,要依靠智慧和勇气才能脱离险境。”我不仅拍案叫绝,接着写了复批:“你不仅淘气,还挺智慧,并且能‘吃一堑,长一智’,看来,亏没白吃。”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利用语文课,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基础教育是人生接受正规教育的初期阶段,接受基础教育的儿童和青少年正处在个性发展,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在基础教育战线上工作的教师要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儿童和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科学知识、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上,要善于当园丁,用万紫千红来打扮世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