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案十篇

时间:2023-03-24 00:17:30

职业教案

职业教案篇1

关键词:职业道德 职业指导 案例教学

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是职业学校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德育课程。其教材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每一章节之前,都会配有具体的案例,然后由案例进而导入正文,且正文中也穿插着很多案例,降低了课程的理论难度,并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这一特点为案例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一、案例教学的含义

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并对现实问题或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探索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还可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实践能力。此外,案例教学还适用于职业学校的教育,有助于落实能力本位,提高德育课的亲和力。

二、案例教学的特点

1、启发性和创造性

案例教学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打破了以往“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模式。将传播知识和培养能力结合起来,这样既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还可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批判性,并且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锻炼和培养。

2、参与性和互动性

案例教学是一种参与式的教学,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它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基础,无论是对案例的分析讨论,还是案例评价,甚至在案例收集整理的过程中,都体现了学生与老师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

3、情境性和现实性

案例教学是以真实具体的案例为教材的背景,有的甚至可以对号入座,使学生感觉像是身临其境。教材所提供的案例,其主人公大多是职校的毕业生,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就像发生在身边的事一样,会使学生感觉分外亲切。

三、案例教学在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突生变化,要求师生之间具有很高的配合度

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是实用性的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并涉及了广泛的知识面。教师对教学中所涉及的材料,必须要有一个细致的了解,还要求教师对课堂活动进行有效的调控,将不同观点产生的分歧向着纵深方向引申,指导学生去研究案例所揭示的思想、本质,深化知识体系。

现阶段,很多老师都缺乏对职业理论的认识以及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对案例教学的方法也缺乏深刻的理解,在讲课时总是照本宣科,与实际生活脱轨,使课堂沉闷枯燥,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案例的内容缺乏较强的针对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努力求知。案例教学最关键的就是要选好案例,这对案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的教材,虽然每一章节都引入了案例,但案例的内容过于陈旧,与现实生活差距甚远,不符合教学的需要,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

3、缺乏规范的考核体系,教学效果不明显

传统的考核方式往往比较单一,常把考试当成唯一的考核标准。这就使得学生即使不认真学习,不积极思考,只要在考试之前死记硬背,也可取得较好的成绩,从而使学生懒于学习,疲于思考,严重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此外,有许多教师太过于目的化,只一味的引导学生去追求正确答案,使学习趋于教条化。还有老师只单纯的注重形式,表面上热闹生动,实际上却并未给学生带来多大的触动,这种做法是舍本求末的,是不可取的。

四、完善案例教学的方法和建议

1、学校应努力丰富和完善教学资源,提高软硬件设施水平

学校应为案例教学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学校及其相关部门应尽可能的配合和支持教师开展案例教学。

2、学校应开辟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1)必须改变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的考核方式,不再单纯的以考试作为衡量学生学习能力的唯一标准,而是要促使学生认识案例教学的重要性,注重教学的过程及结果。

(2)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利用时间,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促使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这样既可以达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目的,又可锻炼学生的胆量,使他们在课堂上更加活跃,有助于增强案例教学的效果。

(3)指导学生课后运用所学知识,并将其转化为自身能力,为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的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对“认知”那一部分的内容要做到真正的掌握和理解,“应用”的部分要求学生要学会分析判断,并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3、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

教师能力的高低对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教师本身,应该积极的接受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功底。另外,教师还应该在平时的生活中留心观察,认真收集各种案例,通过电视、网络、书籍、报纸等多种途径来进行案例的收集,关注时事,紧跟时代的步伐,只有这样才能使案例教学在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中得到有效的实施。

参考文献

[1]苏龙来. 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案例教学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7,(12).

[2]蒋俊凯. 浅谈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以“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教学为例[J].教师,2010,(04).

职业教案篇2

新实施方案》精神,结合我市中等职业教育的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增强农民的就业、创业能力,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目标,按照“政府推动、部门实施、机构培训,农民受益

”的要求,以农村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培训为主题,实行就业培训与创业培训相结合,引导培训与技能培训相结合,务工培训与农务培训相结合,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和实用人

才培训,为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援,为农村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和智力支持,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作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1、服务农民需求。按照农民实际需求制定培训计划,设计培训课程,加强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

2、尊重农民意愿。坚持以农民为本,广泛听取农民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行政命令、一厢情愿、脱离实际。

3、突出培训实效。坚持培训、指导、服务三位一体,采取农民容易接受的语言、方式、方法,因人施教开展培训,增强培训针对性,切实提高培训质量。

三、目标任务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

主要培训年满16周岁以上有外出务工意向的农民。通过培训提高其转移就业能力,增强稳定就业的本领,促使加快向产业工人和市民转变,每年培训不少于10000人。

(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

主要培训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农民。通过培训提高其专业生产技能和生产经营能力,每年培训不少于8000人。

(三)农村实用人才培训

主要培训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农民、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等,通过开展农业科技人员、实用生产技术及农业政策知识培训,提高其科技素质和务农技能,培养一批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每年培训

不少于8000人。

四、工作措施

(一)丰富和完善培训内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

一是大力开展集中培训,不断增强科学发展意识。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推进改革发展的信心和能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二是加强专题专项培训,不断提高服务

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本领。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农民的特点,坚持以人为本、按需施教原则,按分级分类的要求,突出抓好专题专项培训。三是抓好其他各类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队伍

的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劳动技能,使他们普遍受到政治理论、政策法规、科学文化、业务知识和劳动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全面提高素质和能力。

(二)丰富和完善培训模式,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一是巩固和提升培训模式,不断完善培训体系。认真总结集中培训、涉农部门专题培训模式,不断完善提高,进一步发挥培训模式的功能和作用,更好地为培训服务。二是采取灵活方式,不断增强培训

的成效。结合不同人群、不同的特点,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课堂理论教学与现场实践指导相结合等办法,开展直观、形象、易学的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让农村群众学得懂、学得快、用

得上。

(三)强化培训管理,确保培训质量

严格按照培训方案,注重过程管理,落实管理环节,加强监督检查,做好跟踪服务。坚持培训、指导、服务三位一体,采取农民容易接受的语言、方式、方法,因人施教开展培训,增强培训针对性,切

实提高培训质量。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培训学校要扩大面向农村的招生和培训规模,积极面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初高中毕业生、返乡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和城镇职工等群体开展培训工作。要根

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结合就业需求,针对不同群体,合理设置培训课程和培训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课程,努力提高培训质量。各类职业学校要主动与用工单位联系,搞好职业指导与就业服

务,大力开展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

五、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制定实施方案、宣传组织发动、认定培训基地(机构)、落实培训任务、确定培训内容、签订目标合同。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按照项目管理办法的要求,组织开展培训,加强监督检查,做好跟踪服务。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按照相关培训管理办法进行总结,开展绩效评价,迎接专项验收和检查。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职责明确、分工负责的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管理机制,逐级落实责任制。项目县(区)要成立由县(区)主要或分管领导任组长,教育、农业、财政、畜牧(水产)等单位负责

人参加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培训工作的领导和协调。

(二)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重点职业学校的骨干、带动作用,广泛动员组织各类职业、成人学校和培训机构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要重点建设好县(级职教中心和乡

(镇)成人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努力使其成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重要阵地。各类职业学校要积极向当地有关部门申报,争取成为成人培训基地,积极承担培训任务。

(三)多渠道筹措培训经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要设立培训专项经费,努力争取中央和地方政府安排的培训专项经费,并多渠道筹措经费资金,逐步增加经费投入。要积极协调农业、科技、扶贫、人

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督促有关单位落实国家和省、市制定的教育培训经费投入政策。

(四)建立督导和表彰奖励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督导评估工作,将职业学校开展培训工作情况列入考核内容,定期表彰、奖励培训工作成效显著的学校及先进个人。要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

传报道培训工作中的好经验和好做法,形成广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工作的良好氛围。

(五)广泛深入宣传,切实营造舆论氛围。建立农民培训信息交流平台,加强对基础数据和动态信息的采集、开发和管理,编好各种技术交流资料和信息简报,及时发现、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分析存在

问题,研究解决问题办法,按时报送工作总结。各县区要制定宣传计划,分类型、有重点地开展系列报道,充分利用网络、橱窗、标语、报刊、广播、电视等各种媒体的作用,采取农民群众喜闻乐见、

职业教案篇3

关键词: 企业 在职职工 培训教育方案

美国知名管理学者托马斯・彼得斯曾说:“企业或事业惟一真正的资源是人,管理就是充分开发人力资源以做好工作。”员工是组织的血液,他或者使你的事业轰轰烈烈,或者使你碌碌无为。党中央明确指出,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一个有能力的人,应该具有胜任具体工作岗位的能力,同时,又具有一定适应工作性质或情境变迁的能力。胜任力,是针对当前的、现实的职业岗位需要的能力;适应力,是针对长远的、变化的职业和就业市场需要的能力。所以一个劳动者仅能完成任务是不够的,还要能适应工作的变化。

企业在职职工培训,是指企业员工通过培训学习,使其在知识、技能、安全生产意识上不断提高,最大限度地使员工的职能与现任或预期的职务相匹配,进而提高员工现在和将来的工作绩效。企业在职职工培训教育是关系个人进步与企业发展的纽带,它决定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决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决定国家的繁荣和国际竞争力。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将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

企业在职职工培训再教育,是当前提高职工全面素质的一种主要途径。如何把握在职工人培训教学的着力点,从而提高职工培训教学质量,是每一个职教工作者都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但由于企业职工工作层次不同,所需掌握和使用的各种技能不同,尤其在当前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局面及企业新技术、新设备更新换代的今天,知识的生产、学习、创新将成为人类最重要的活动,也给我们培训师们及管理者提出了“如何进行企业在职职工培训”的重要课题。然而,认识到了培训的重要性,并不等于就能做好培训工作,因为培训工作的完成需依赖于培训方案。有好的培训方案,并不一定就有好的培训效果,但要有好的培训效果,则必须要有好的培训方案。如何设计有效的培训方案,正是本文探索目的之所在。笔者根据多年对在职职工培训特点的分析及长期从事培训教学工作的体会,作以下几个方面的阐述:

一、注重职工自学,正确指导和合理安排自学内容

企业“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局面,使生产与培训的落实产生了矛盾。面对工学矛盾这一不可回避的实际,培训机构首先要注重工学矛盾实际,确立鲜明的服务意识,主动适应,思企业之所思,想职工之所想,走多种教学方式之路,帮助企业和职工寻找更多、更可能的受训时间。

在职职工的培训教育,多以在职或转岗的职工为主要对象。因此在教学计划安排上,要充分考虑自学阶段。可以将学员的预习、复习、作业等学习活动,都安排在这一部分时间内独立完成。参加培训的在职培训学员,一般都具备有一定的基础文化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多数学员都有较为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自学能力和求知欲望较强。所以,培训的目的不单纯是使学员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和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员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去获取更多的知识。因此,教师着力考虑的应是“授之以渔”,即如何将有效的自学方法传授给培训学员,使学员清楚地知道在课堂、课外和实际工作的各个环节中怎样学习,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使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增强,以便更好地提高自学效果和学习质量。这样既符合职工培训教育为主的特点,也符合职工培训自学为辅的学习要求。

二、注重教材的结构体系与企业生产内容的分析

教材是获取知识的源泉,是编者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而精心安排,花了大量心血而写成的知识集合体。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专业知识,每门课程都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是一个点、线、面相统一的有机整体。然而,职工培训学员由于受理解能力和学习方法的限制,在自学过程中往往容易把知识体系分割开来,从而陷入看这忘那、混沌一片、不知所云的窘境;在复习考试、考核时,只注重死记硬背,学得很累而效果甚微;培训结束后,虽学有所得,但得之不多、不深,更谈不上将潜在的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为了帮助学员克服学习中的弱点,解决学员在学习中的困惑,使学员将厚书读“薄”,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就要把精力放在教材结构体系的分析上,从第一节课的总体介绍到后续课内容上的章节分析,都要重视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教与学的联系性,力求条理分明,前后贯通,通过教学,使学员清晰地把握全书的脉络,切忌不要把课堂教学的重心孤立地放在条块知识的传授上。同时,更要注重将企业的生产技术内容或生产特点结合于教学中,使所学的知识具有参照性、可比性,使学员在学习中直接感受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如某培训中心在接受对某企业进行“安全生产管理”培训任务时就进行了具体的培训方案策划,培训前中心带领全体授课教师对该企业进行了全面的考察,了解企业对相关操作规程的落实情况,并将考察中存在的不符合规范要求之处及违章操作行为制作成课件,将“现场”内容与“法”结合讲授,让令人乏味的就“法”(安全生产法)论“法”变得具体、生动,让受训者感受培训之必要,更促使其严格地遵章守法。

三、注重授课方式、培训对象的研究

企业在职职工培训再教育的对象都是成人,授课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力求讲究授课的艺术性,不能随心所欲。原因是,培训工作的教育对象是在职在岗的职工,学员集中到培训中心学习的时间有限,而要求学员所学习和撑握的知识很丰富。因此,授课时间短、学习任务重的矛盾十分突出。作为教师,要根据学员已有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特点,教学时不必要也不可能对整体教材从头到尾面面俱到地进行讲解。教师的功夫应用在理清重点和分析难点上,备课时要依据培训大纲和习题练习的要求,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进行反复推敲,最后确定出教学重点;根据理论与实际上的反差,对教材中比较抽象难懂和学员学习中容易产生困惑的内容进行反复琢磨,找出教材中学员不易理解的学习难点,授课时要选用适当的教学艺术来突出教材重点,并采用综合分析的法则,详细分析地讲透难点。与此同时,兼顾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这样既可以使学员加深对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又便于学员完整系统地掌握全书内容。

同时要使培训方式与成年人的学习规律相适应。成年人的特点是记忆力相对较差,但理解能力强,并具有一定的工作和社会经验。因此,采用参与式的培训方式是比较合适的。在培训过程中,培训者应多用实例并创造更多的机会使受训者将自己所了解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表现出来,以供其他受训者参考。适当采用“吊胃口”的方式和其他技巧可提高受训者的学习兴趣,多表扬少批评能增强学员的学习信心。还应该重视受训者提出的意见和问题,集思广益,以利于提高培训效果。此外,在培训材料的编排上,应尽可能考虑到趣味性,深入浅出,易记易懂;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培训工具,如采用幻灯课件的形式,以增加感性认识;书面材料力求形式多样化,多用图表,简明扼要。

职业教案篇4

职业教育中传统教学:一是以教师为中心,二是以知识传授为主。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迫切需要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方法,因此根据专业课程建设实际情况,就业为导向的,工学结合,构建新型的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整体课程等。“案例推进教学”经过我院多年的教学实践,尤其适用于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程教学。

1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施课程改革的意义

高职高专教育是直接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的,我院毕业生主要为烟台及周边地区企业服务,毕业生的技能水平及职业素养直接关系到学生将来的发展。如何合理设置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课程建设必须要与企业对接,适应企业就业岗位,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为实现我院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市场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办法,探讨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综合改革方案,摸索了一条适应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新途径。

2课程体系改革及思路

2.1课程体系构建思想

根据我院学生的特点,按照素质教育是根本、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原则,结合汽车工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需要,以汽车岗位需求为主线,依靠专业建设委员会专家共同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组成由企业技术人员和专任教师共同参与的教学团队,剖析专业岗位,确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整合,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所需求的能力,构建“平台+模块”课程体系。

2.2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1)体现了基础性、时代性:加强专业课程讲授,还要加强选修课程讲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将当前通用的电气自动化技术插入到传统技术课程中,以解决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知识面不足的问题;单独开设传感器、PLC、供配电技术、组态技术等课程,由于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电气自动化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根据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增加新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企业具备提升的空间。结合岗位知识与技能要求,课程建设与企业对接,不能脱离关系,构建符合电气专业的课程体系。

(2)体现了课程及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开设了公共课程平台、专业技术平台、专业技能平台、专业方向模块、专业拓展模块、人文素养模块、第二课堂与创新创业模块,确保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的与时俱进。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加当前汽车企业常用的汽车智能设备课程、增加汽车营销,汽车物流等选修课程,以拓宽电气自动化技术课程知识面。例如:增加实训环节的内容和实训时间,加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基本技能(维修电工)、自动控制(单片机应用技术、电气CAD绘图、可编程控制器)能力训练,改革课程学时设置,如电气CAD绘图适合于案例教学可以适当减少课时,增加核心课程课时量。

3案例推进教学法

案例推进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案例为驱动的教学方式,通过典型案例讲解知识。其特点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师定位在引导学生自我学习、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更改以往按章节授课方式,对教材章节和内容作重新整合,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包含在课程案例之中,学生课前预习,查找资料进行案例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让学生自主地寻找答案,最后教师答疑,讲解案例所涉及到的理论知识。通过案例授课,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并完成既定的任务,学生的团结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4结束语

职业教案篇5

1、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档案的特点

专业教学档案作为一种特殊的档案,不同于一般的人事档案、城建档案、组织发展档案、民生档案等等,具有自身诸多的特点。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档案专业性非常强,主要体现在高职院校涉及到很多学科的专业知识;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档案教育性很强,因为其直接涉及到诸多具体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效果;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档案实用性很强,因为专业教学档案直接关于实用学科的一些档案资料。这些都是高职院校在推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要好好把握的方面。

2、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档案的功能

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档案主要服务教学而存在,彰显了其较强的教学功能与教育功能;同时,专业教学档案也是一个反映和储备教学相关资料的知识信息宝库,能够很好为教师进行专业教育的研究反思与相关专业发展的研究服务,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作为学校的重要档案之一,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档案能够很好促进学校档案事业的发展,其信息化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高等教育信息化和国际化发展的大趋势。

二、当前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成因

尽管专业教学档案具有诸多的作用和功能,但是由于各个层面的原因,我国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在价值取向与理念、模式与方式的选择、内容与范围的覆盖、功能的拓展和发挥、管理人员的素质等方面均存在很多不适应信息化发展的方面,非常需要高职院校及时有效应对和切实处理。

1、当前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关于这方面主要体现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从理念与价值取向问题上看,高职院校对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性没有形成共识,国际化和信息化理念明显不强。从内容和范畴视角看,高职院校在开展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时,对专业相关的基础档案数据准备不够,涉及到的专业范围有待拓展。从模式与方式视角看,高职院校在开展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时,没有充分利用好网络平台,没有整合好专业教学档案的信息化模式与传统模式的整合融合和创新发展。从功能的拓展视角看,高职院校在开展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时,涉及到专业教学档案开发利用不多,在某种程度上很缺位,彰显了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的功能开发不够。从管理人员的素质与组织机构上看,高职院校在开展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工作时,管理专业教学档案人员的素质不高,而且档案意识不强,一般都是教学秘书附带在做;没有成立专门的档案管理机构,更不要说相应的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的机制和体制建设。

2、引发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问题的成因造成我国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建设存在各种问题的因素,来自学校层面、师生层面和管理人员等层面。一是学校层面的重视力度不够,这主要体现在高职院校投放到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明显不足,导致了专业教学档案管理人员缺乏、管理设施设备陈旧落后。二是受到学校本身信息化建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高职院校开展学校层面的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力度不大,一种放眼全球和面向世界的态势还没有真正形成,这就严重影响了专业教学档案借鉴国际高校专业教学档案及其信息化建设的成功做法。三是教师和学生对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的利用和开发不够,主要体现在高职院校师生专业教学档案意识不强,没有认识到教学档案与教学工作、学生专业学习成长的互动关系,导致专业教学档案的信息化建设的精神支撑和内在驱动力不足。

三、提升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的对策

针对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积极借鉴和吸收国外大学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教训,构建国际化和科学化为主的价值取向和理念,紧跟高校教育发展的需要,不断拓展和更新专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内容,整合好专业档案传统模式与现代信息化模式的关系,充分调动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的功能和作用,大力提升专业教学档案管理员档案学和专业学科的知识与视野,注重提升其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水平和能力。

1、努力构建信息化与国际化为主的价值取向与理念,推动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工作科学发展。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推动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时要从人才培养模式视角下,不断拓展丰富自己的建设理念,不断规范自己的价值取向。一是坚持质量理念,要求高职院校在推动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时,务必要重视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过程各个环节做到质量第一。二是坚持科学化和人性话的理念,要求高职院校在推动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时,务必要遵循高职院校的教学规律、学生学习规律和档案信息化发展的规律,将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发展纳入科学化和轨道;同时注重根据教师和学生的需求,不断调整专业教学档案的发展内容和范围,力求服务于学校师生的成长发展。三是坚持国际化与标准化的理念,要求高职院校在推动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时,务必要积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高校的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和成功做法,努力与国际接轨,力求标准化发展。

2、与时俱进拓展专业教学档案覆盖的范围与内容,不断提升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的覆盖面和惠及面。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推动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时,要根据高职院校本身发展的需要,根据教师和学生的需要,不断延伸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覆盖范围,从而健全高职院校专业档案信息化发展的内容体系,力争囊括整个教学系统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

3、努力整合创新专业教学档案的信息化模式与方式,提升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发展的实效性和时效性。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推动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时,要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大力推进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模式;同时也要不断更新传统教学档案管理模式,力促两者形成整合互动的发展态势,形成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发展的合力。

4、不断拓展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的功能,努力增强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的发展空间和平台。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推动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时,要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宣传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的功能,让之努力服务于高校。

5、全方位提高专业教学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不断增强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人力基础。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推动专业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时,要通过各种形式和平台,从档案业务、教学业务、学科专业与网络技术等方面不断提升专业教学档案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力求为高职院校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人力资源准备。

职业教案篇6

关键词:案例教学;职业核心能力;应用

核心职业能力,指的是从事某项职业所需要的必须的专业技术能力以及相关的各种基本能力。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关于职业核心能力曾经提出过以下八项———“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使受教育者获得在某一领域内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广泛的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在选择职业时不致受到本人所受教育的限制,甚至在一生中可以从一个活动领域转向另一个活动领域”。由此可见,在就业竞争和高职院校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核心职业能力的提升不仅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学生能否在毕业之后顺利踏上工作岗位并且胜任相应的工作,同时还关系到学生的政审学习和发展的能力。核心职业能力必然离不开与职业相关的内容,在所有教学内容当中,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与相关职业联系紧密,同时与抽象和概括理论相对立,但是又从一定程度上达到与理论完美统一的教学方式,日益得到诸多院校的重视。因此,如何把案例教学法更好运用到核心能力课程当中,就成为当代高职教师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1.较强的参与和沟通性。高职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7—22岁左右,这个年龄段,是人生的第二个叛逆期,相比较第一个叛逆期即青春期而言,这个时段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对人生、社会都有了个人的见解和看法,加之,高职学生由于高中三年繁重的学业导致的压力,很多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之后,其叛逆性会呈现井喷式爆发,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不太适合这个时段的学生。加之,这个时段的学生渴望平等和沟通的愿望尤其强烈,而案例教学法高度参与性,不仅能够满足高职学生表达自己的愿望,同时案例教学法当中的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互动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成就感,因此,案例教学法相对于传统教学法而言,不仅可以传授知识,更能从其他方面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2.较强的直观性和多样性。传统的理论教学侧重于概括和抽象,但是案例教学侧重于举例子和叙事,从这个层面上说,案例教学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优势。同时,案例教学可以创造一系列的情境,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体会职场的真实场景,避免教师的反复解释造成的时间浪费,同时,案例教学法可以融合多样复杂的知识在其中,因此,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完美诠释相关理论,还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体会运用多种相关知识,所以,案例教学法如果能够合理运用,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而且能够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

二、核心职业能力的要求及其与案例教学法的关系

1.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有个大前提———发现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问题所在,单纯说教式教学很难达到这个目的,但是案例教学的叙事特征使得其能够让学生在综合评价整个案例之后,经过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在最短时间内找出问题的所在,继而针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2.提升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由于多年以前“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加之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入学之前的文化课基础较差,因此很多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尤其是近些年来,社会上过分强调“情商”,忽视文化和理论的重要性,这就导致很多高职学生忽视甚至轻视理论学习,但是案例教学法虽然注重实践,但是实际上是通过合理设置案例,辅助学生理解相关的理论,同时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协作学习的方式,制定出一系列的系统的解决方案,从根本上认识到理论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3.全局规划与实施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注重于分支问题的解决和分析,案例教学,通过案例中的整体的规划与实施,让学生初步了解实际工作中的概念及构成,并了解工作内部的各种知识的关联性,促进学生从高层次、全局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全局规划以及实施能力。

三、基于职业核心能力案例教学的设计原则

1.教学目标要融入职业核心能力。案例课程主要通过教学案例、学生同步学习项目和学生创新项目来学习和巩固相关的知识,进而在现实工作中加以应用,同时为后续深入学习专业课程等打下基础。因此,在案例教学的教学目标当中,必须要融入和体现一定的职业核心能力,从根本上保证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2.课程教学方法当中要体现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理念。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必然要遵循以学生为核心、教师引导、职业能力培养等重要原则,同时,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离不开理论的巩固和理解,因此,案例教学在设计的时候,绝对不能与理论教学相对立,而是应该引导学生在注重理论学习的同时,通过教学案例使学生具备实用合理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融入到案例教学当中,引导学生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3.合理的案例情境的设计。任何能力都必须在一定的情境中得以体现,核心职业能力也不例外,因此,教师在设计案例情境的时候,应该注重根据不同的需要以及不同的教学目的设计不同的案例情境,尤其是在设计到学生同步项目和创新项目的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就业环境,在设计合理的案例情境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提升意识。4.教学案例的筛选原则。随着信息传播的发达,目前教学案例获得的渠道很多,教师不但可以从书籍以及实际工作中获得一定的案例,同时还可以在网络当中获得大量案例,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案例虽然种类很多,但是良莠不齐,即使是某些较为经典的案例,如果教师不加选择盲目使用,就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因此,教师在选择案例的时候,应该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和未来工作的案例进行分析。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选择案例的时候,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感受,例如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在高考中受到过一定的挫折,因此,在选择案例的时候,尽量避开诸如“高考状元”等相关案例;同时,高职学生大多在就业当中受到过一定的挫折,所以选择那些努力进取、百折不挠的案例更容易引起学生内心情感世界的升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5.课堂氛围的打造。案例教学本质上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事先设计好相关环节,在积极创造和维护相关的讨论环境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同时要注意关注那些性格内向、不善于发表自己意见的同学。

结语:

案例教学法是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巩固学生理论知识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在这种教学方法中融入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而且可以让学生对未来工作环境产生直观感受,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案例教学当中,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主题,在充分引导学生参与讨论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综合公正的评价,只有这样,才可以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史迎霞.案例教学法在就业指导课教学中实施的关键问题[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5):107-108.

[2]吕平,徐东昊.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7,(6):236-237.

[3]姜大源.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4]陈佳音,郭万春.高职《数据库应用》课程改革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2,(14).

[5]冯霞,吴功才.高职数据库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探索与实施[J].价值工程,2010,(21).

[6]童山东.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教学实践探索[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7]张燕如.论职业教育背景下的核心能力及其培养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7,(12).

职业教案篇7

【关键词】 案例分析法 职业生涯规划 案例

中专学校高一上学期政治教材是新修订的《职业生涯规划》。它跟以往的政治教材相比,有很大的不同。面对刚升入中专,对未来就业充满憧憬却在行动上很迷茫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循循善诱地讲述什么是职业,什么是职业生涯,以及如何确立和实现职业理想等问题。整本书图文并茂,情理结合。教材突出的特点是每一章每一节都安排了大量的案例,这些案例从不同角度讲述了一些中专生奋斗成才,实现职业理想的经历。这就提醒治课教师要多运用案例分析法来进行教学。

案例分析法也叫实例教学法或个案教学法,即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现实案例组织学生分析、总结,得出某个结论或说明某个问题。教师通过充分运用案例分析法,将学生的理想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在具体的情境中渗透就业思想教育,将职业生涯规划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从而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和求知欲,进而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

一、案例分析法的优势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长期以来,政治课教学都是空洞乏味的说教式教学,老师在台上喋喋不休,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尤其是中专生,他们没有了学习任务的激励,就会缩短有意注意的时间。根据教育学原理,这种情况下就得引发学生的无意注意。案例分析法的出现,唤醒了沉睡的学生,为单调的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教师一会儿让学生阅读案例,一会儿让学生分析案例,一会儿又让他们列举案例,每个学生都被调动起来,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这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二)加深理解所学知识

案例分析法是一种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更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对一个个现实案例的分析学习,明确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道理,懂得了职业理想的实现,要靠自己实实在在的努力,一步一个脚印的奋斗。案例分析法促使学生将书本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会相对深刻。

(三)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直接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这就为锻炼、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了条件。如在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阶段性时,教师可以根据案例询问:“主人公的职业生涯规划分哪几个阶段?各个阶段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我们现在处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哪个阶段?应该怎样去做?”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不会被要求强记内容,但必须开动脑筋,苦苦思考,如此反复训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有所提高。

二、案例分析法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合理使用

《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案例很多,节省了教师查找素材的不少时间,但案例太多,有的甚至雷同,如果都用书中的案例来讲述课程,难免会使学生产生厌倦的心理,那就远离了使用此教学方法的初衷。所以我们要合理使用案例,注意案例的筛选和补充。

(一)筛选案例

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也为了使学生愉快地参与学习,对课本中的案例我们教师要本着“少”而“精”的原则认真进行挑选,大刀阔斧地进行删减,留取那些有价值的案例。

1、选取典型性的案例

在众多的案例中,教师要选取那些有代表性的、有说服力的典型案例,避免雷同,一个专业的案例最好只用一次,如果学习完了计算机专业的案例,下节课可以学习一下数控专业的案例,过一段时间再学习会计专业的案例,这样学生有新鲜感,会一直保持学习的兴奋性。

2、选取与时俱进的案例

案例的选择要有时效性。那些久远的、被历史尘封的往事,激不起学生的共鸣。只有那些与时俱进的、与时代脉搏相通的案例,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

3、选取地域近的案例

学生对于身边的事情总是非常关注。利用他们的这个心理,在选择案例时,我们尽量选取身边的、离得近的案例,如果没有沈阳市的,就选取辽宁的、吉林的等省份的案例,这样学生感觉榜样就在身边,并且有乡土亲切感,更愿意去学习、去效仿。

(二)补充案例

中专学生尽管学习基础不好,但是他们已经能够独立思维,他们密切关注所学专业与将来的工作分配问题。在教学中,如果一味讲授其他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学生兴趣不浓。有大胆的学生干脆在课堂上直接问老师:“书中的案例有茶艺专业的、服装艺术专业的、数控专业的、计算机专业的……这么多专业,没有我们轨道专业的。轨道专业有什么好职业呢?有没有这方面的成功案例呢?”面对学生的如此提问,老师最好不要回避,应该给他们一个圆满的答复,应该补充一些跟他们所学专业相同或相似的案例。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补充案例:

1、上网查找案例。轨道交通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这方面的案例确实不多。我们应充分利用网络,查找用人单位在这些专业方面的岗位设置,并把查找到的轨道管理员、调度员、值班站长、客运值班员和售检票人员、安全运行监督员及乘务人员等信息告诉学生,让他们有明确的前进方向。

2、请往届毕业生讲述案例。任课教师还应该多和就业指导处的老师联系,打听本专业往届毕业生的分配方向,聘请一些较成功的毕业生,回校讲述他们实现职业理想的案例。这些补充的案例,往往更具说服力,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职业教案篇8

立法权是国家拥有的一项重要权力。世界各国的立法权一般都是由一系列的程序来保证的,其中普遍包括立法预测、立法规划、论文联盟立法起草、议案提交、议案审议、通过立法、立法颁布等多个步骤。关于以上的立法步骤(立法程序),世界各国一般都会在宪法、立法标准法(或专门的立法程序法)、立法机关的议事规则中加以规定。整体来看,立法程序的健全、科学和民主,不仅是立法权从抽象走向现实的必要途径,同时由于立法程序预先为立法活动设置了一套公正、民主、科学的程序性规则,“权力寓于程序之中”,立法机关依照法定的步骤、方式行使职权,立法权力滥用的机会就相对缩小了。就美国联邦职业教育法案的立法程序而言,由于其建构于美国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政治体制基础上,加之美国规模庞大的职业教育利益集团的存在,因此,其立法程序整体表现出了科学性、民主性、博弈性等特征。正是以上特征,在法案出台之前就最大程度地凝聚了各方面的力量,从而为法案顺利实现自身设定的目标铺平了道路。

一、美国联邦职业教育法案立法程序建立的基础

(一)美国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政治架构

任何国家的立法程序总是置身于该国的政治制度之中的,美国联邦层次的立法活动当然也不会逾越这一窠臼。美国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政治架构不仅决定了联邦立法权的归属,而且在客观上也限定了其立法程序运行的方式。比如美国《宪法》第一章第一条规定:本宪法所规定之各项立法权,均授予合众国国会。国会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1]为了避免国会在拥有绝对的立法权力后不可避免地出现绝对腐败的现象,美国宪法的制订者们天才地实践了洛克、卢梭、孟德斯鸠等人关于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理论构想。在《宪法》第一章第七条中,明确规定了议案经两院通过后还须总统签署,否则不能成为法律。如果总统不同意签署该议案,应在十日之内附上不愿意签署的理由将议案退回到递交的议院。被退回的议案如果再次经国会两院以三分之二的多数通过,便不必再送交总统即可成为法律。以上规定体现了美国联邦行政权同立法权之间相互制衡的关系。另外,美国事实上存在着联邦各级法院可以审查国会通过的法律(以及各州法律)是否符合联邦宪法的惯例。联邦法院行使这种“合宪性审查”或称“司法审查”的权力,就可以宣布一部分法律违宪,从而否认其效力并拒绝适用。这是司法权对立法权的制约。[2]

(二)美国形形利益集团的存在

法国著名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曾经说过:“在某些国家,居民们总是以一种厌恶的态度来对待法律授予他们的政治权利。而美国人与此相反……参与社会的管理并讨论管理的问题,是美国人的最大事情,而且可以说是他们所知道的唯一乐趣。”[3]在美国人从事这项充满乐趣的事业的过程中,为了保护和拓展个人的利益空间,不同的利益个体便以各种方式结成了不同的利益集团。在美国,“游说活动和立法一样古老,而利益集团也与政治一样古老”[4],而另据1996年《协会百科全书》统计,仅美国全国性的各类非赢利性组织就有2.2万个。[5]由于一定集团中的利益共性涵盖或囊括了其成员的利益个性,因此,利益集团完全能够代表拥有某些共同利益的个体的需求。借助于各种各样的院外游说活动,利益集团早已成为影响美国政治生活的重要力量之一。

职业教育本质上是与形形数量众多的工商业组织或机构的利益紧密相连的。为了使自己的利益更好地体现在联邦职业教育法案中,各类工商业组织或机构以及其他与职业教育相关的利益团体积极参与到了各时期职业教育立法的过程中,它们不仅对美国联邦职业教育法案内容的创制或修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深刻地影响到了美国联邦职业教育法案立法程序的运行。

二、美国联邦职业教育法案的立法程序

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立法程序在名称上大同小异,美国联邦职业教育法案的立法程序也包括了立法预测、立法规划、立法起草、议案提交、议案审议、通过立法、立法颁布等多个步骤。为了更加突出美国特色,本文将美国联邦层次的职业教育立法程序归结为如下几个步骤:

(一)议题进入立法者视野

由于一个国家的事情多种多样,究竟哪些事情能够首先得到议员、总统关注,并进而以议案的形式递交国会辩论,这不仅与当时具体的国际国内形势有关,同时还与这个国家不同的利益团体、政党及社会舆论的努力有关。100多年来,在美国各阶段联邦职业教育立法的过程中,从大的方面来看,由于国际竞争压力、国内外战争因素、战后安置、民权运动、知识经济等多种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各个时期联邦立法者们对于国内问题的关注点是有很大的差异的。而不同的关注点,又会使不同的议题进邦立法程序;从小的方面来看,与大多数国家人们的观念不同,美国社会中那些希望从立法中得到点什么的利益集团往往会在国会例会前即开始游说国会议员或总统,以便使与他们利害攸关的问题及早得到立法者的关注。而这种情况所形成的惯例是:美国众多的法案往往是由于外界利益集团的推动才进入立法主体的视野的,否则该类议案不仅不会被提出来,或者即便被提出来了,也只能搁在委员会“休息”。利益集团对于议案的推动,鲜明地体现在各阶段美国联邦职业教育立法的过程中。

(二)组成专门调查委员会开展议题调查

由于现代生活的复杂性,进入美国联邦立法者视野中的议题的范围和专业程度在不断地加大和加深,这些问题到底是真问题还是假问题,是否值得国家订立法案进行规制?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国会往往会专门成立或委派其他专业的机构对这些议题开展前期调查。比如,1914年,在国内开展职业教育的呼声中,众参两院一致同意组建“国家资助职业教育委员会”,以真正调查国民对联邦资助职业教育需求的程度。在不足60天的时间内,国家资助职业教育委员会在博采各家之长的基础上,提交了超过500页的报告,报告内容涉及了职业教育的方方面面,其最后一章“立法建议”直接成为《史密斯——休斯法案》的蓝本。进入二十世纪60年代,面对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当时的美国职业协会项目发展部多方努力,敦促肯尼迪总统组成新的立法调查机构开展全国职业教育调查。美国职业协会的许多立法建议也呈现在调查团的最终报告——《教育为改变的工作世界服务》中,而这份报告直接奠定了1963年《职业教育法》的基础。由于1963年《职业教育法》的许多资助项目将在1984财政年度终止,因此刚刚进入二十世纪80年代,国会就为了新的职业教育法的产生组织了三十多次听证会,而职业教育调查机构的《职业教育研究——终期报告》中的许多内容直接进入了新的职业教育议案中,成为1984年职业教育法案的基础。

转贴于论文联盟

(三)提交议案

提交议案是某一方面的职业教育议题正式进入国会立法程序的开始。由于美国国会分为参众两院,因此议案需要参众两院的议员分别依照各自的方式向两院提交。按照国会众议院的相关规定,“在众议院例会期间的任何时候,众议院的任何议员、来自波多黎各的居民专员或代表均可以提出议案。这些被提出的议案只需投放到众议院的讲坛为此目的而专门设置的一个被称为“hopper”的木箱子(通常意译为“法案箱”)内即可。”[6]法案的提出无需获得许可,提出法案的议员被称为提案人(sponsor)。在参议院,参议员通常以在议长办公室将议案呈送给一名书记员的方式提出议案,或者采取更正式的方式,即“在议员席上站起来提出法案或联合决议。当参议员在议员席上提出法案或联合决议时,他通常会对法案或联合决议作一番陈述。经常,参议员在正式陈述之后,要求同意将法案或联合决议记入国会记录中。”[7]与联邦层次的众多法案一样,为了表彰某些参众议员在议案提交以及推动议案审议等过程中所做的贡献,美国联邦层次的许多职业教育法案都以议员的名字直接命名,比如《史密斯——利弗法案》、《史密斯——休斯法案》、《卡尔·d·帕金斯职业教育法案》等等。

(四)国会审议

提交到国会的职业教育议案还必须经过两道至关重要的审议程序。其一是委员会的审议,其二是众参两院全院的审议。目前,美国参议院和众议院总共设有250多个不同性质的委员会(committee)和小组委员会(subcommittee),他们分别负责处理来自不同领域的议案。比如众议院司法委员会对影响司法程序的法案和包括宪法修正、移民与入籍、破产、专利、版权和商标等议案有管辖权;众议院教育和劳工委员会以及参议院的教育委员会对教育领域内的各类事项有管辖权。由于大多数委员会成员来自专业领域,如司法委员会在传统上几乎清一色是由律师组成的,教育委员会成员也多是被国人公认的该领域的专家。因此,递交到委员会或委员会小组的议案会被专家仔细研究和辩论,如果委员会不赞成该项议题时,这项议案就不会再被审议,其寿命就在这里结束了。如果该议题有足够的重要性,委员会可以通过举行公共听证会,来了解正反两方对这一议题的意见。之后,委员会的投票结果将决定该议案能否进入下一步全院审议的程序。得到委员会多数赞成通过的议案将被送到众议院审议、辩论和投票。在众议院全院表决通过后的议案,将送到参议院审议。如果参议院对众议院的议案进行了修改,整个修改后的议案还将被再次送回众议院审议。如果议案在两院都获得通过,这项被通过的议案——即“法案”将被最终送交总统签署。

(五)总统签署议案

美国总统拥有使法案最终生效的权力。在美国联邦职业教育立法一个半世纪的历程中,只有第15位总统詹姆斯·布坎南拒绝在两院首次通过的职业教育议案上签字,其结果是直接导致促进赠地学院出现的议案被。布坎南总统之后,在美国历史发展的诸多关键时刻,当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国家的繁荣富强表现出更大相关性的时候,多位美国总统不仅积极在两院通过的职业教育法案上签字,而且还借助于国情咨文或个人影响力等方式手段建议国会认真考虑职业教育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及时颁布新的职业教育法案。比如1916年,正是看到职业教育对国家工业和国防安全的重要意义,威尔逊总统连续给国会发出三封国情咨文,强调了开展职业教育的迫切性。在其中的一份咨文中,他说:“借助于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准备,未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就有了更为宽广的基础,这个问题已被我们忽略良久,难道我不应该敦促众议院早日通过法案、早日实施法案吗?国家在等待着国会富有想像力地通过立法,我们急切地等待着一个十分伟大的令人震惊的事件发生。”[8]肯尼迪当选总统后,一直将职业教育作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他递交给国会的“美国教育”报告中呼吁“国会有必要对先前的职业教育法案重新进行回顾和评估,以最终实现职业教育的现代化。”[9]1963年《职业教育法》的颁布与肯尼迪总统的努力密不可分。

三、美国联邦职业教育法案立法程序的特征

作为法治国家的代表,美国联邦职业教育法案的立法程序较好地体现了科学性、民主性和博弈性的统一,为高效实现立法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然,正像一枚硬币拥有正反面一样,以上特征不可避免地使美国联邦职业教育法案在订立过程中呈现出了拖延、迟缓等非效率的特点。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由于立法速度的快慢并不是衡量立法价值好坏的唯一标准,因此,美国联邦职业教育法案立法程序值得学习的地方还是很多的。

(一)立法程序的科学性

作为一种为实现特定结果而构建的技术性装置,任何一项立法程序的设计和构造都应当同时符合两方面的价值要求:“即程序自身不仅应该具备一些内在的优秀品质,还应在实现正义、自由、秩序、安全、公共福利等外在实体目标方面具有充分的有效性和有用性,”[10]只有这样的立法程序才可以称得上科学。就美国联邦职业教育的立法程序来看,它首先较好地契合了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结构和利益集团众多的事实,为各种力量和因素设计了合理表达自己意愿和最大程度影响立法的渠道。比如,职业教育议案递交到国会后,立法程序要求先由各领域专家组成的专门委员会进行议案审批,专家委员会将为有价值的议案召开听证会以便搜集正反方的意见,综合权衡各方意见之后,议案将被递交到国会两院审议,以便为来自各地区、各派别的议员提供发表意见的机会。这样的程序设计,较好地实现了专家权威性、民众参与性和议员的最终决定权之间的统一。其次,以上程序的实施,也为法案顺利实现自身所追求的促进国内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营造了有利的环境。作为与职业教育发展密切相关的各职业教育机构团体,根据立法程序,均有资格参与各个时期联邦职业教育法案的创制过程,其意见或建议都有可能被吸收进法案的最后文本,比如1914年,在国家资助职业教育委员会的听证会上,美国劳工联盟的以下建议,即首先,工业教育应该由州直接管理,由公众,而不是私人利益集团来控制;其次,职业教育应该在低于高等教育的层次上开展;再次,职业教育主要为14岁以上的人设计。包括美国劳工联盟在内的国家促进工业教育协会、国家制造商协会等众多利益集团的建议或意见或多或少地都体现在了1917年《史密斯——休斯法案》中。以上立法程序在法案出台之前就使各种因素凝聚成了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力量,并最大程度地消解了可能出现的矛盾,其科学性可见一斑。

(二)立法程序的民主性

可以说,民主参与是贯穿美国联邦层次立法活动始终不变的追求。其中,发端于英国司法审判领域的听证制度是其程序民主性的最大保障。由于立法听证制度强调对于一切可能影响当事人利益的事项都要经过听证程序,这就论文联盟与美国民众普遍拥有的“和我的利益相关我就有发言权”的观念不谋而合,因此立法听证成为包括美国联邦职业技术教育法案在内的诸多法案出台所必不可少的步骤。正如哈佛大学教授史蒂文·凯尔曼所说,正式的权力分享的人越多,一项决定就越难作出,因为需要有更多方面的同意……正式的权力越是集中,局外人越难影响决策过程。[11]不同层次立法听证程序的实施,不仅可以为国会内部各种政治派别提供展示、辩论各自观点的舞台,同时也可以最大程度地使院外压力集团施展自己的影响力。这一点,从一个半世纪以来联邦职业教育立法的程序来看,在不同时期每一部职业教育议案的审议过程中,国会的立法听证程序均有效地发挥了民主参与的作用。另外,1984年《卡尔·d·帕金斯职业教育法案》出台之后,伴随着联邦职业教育法案管理重心的下移,关于各州与地方听证程序的规定同样也体现了这种民主参与的精神。 转贴于论文联盟

(三)立法程序的博弈性

立法程序的民主性仅仅是确保各方参与立法的一种有效机制,而立法程序的博弈性才是150多年来美国联邦职业教育立法程序的精髓所在。由于美国联邦层次的立法主体其利益具有高度分散性和对抗性的特征,比如单就院内论文联盟集团来说,在大多数国家,一国的行政首脑通常也是立法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在美国,政权机构的这两大系统是分开的,总统不对立法机关负直接政治责任,而总统也不能确保得到立法机关的支持。在长久以来形成的两党制以及参众两院议员截然不同的选举方式背景下,美国总统完全可能遇到反对党所控制的参众一院或两院。在参众两院之间,由于和共和党分别控制一院,不仅两院之间常常呈现出矛盾的状态,同时在两党内部,由于考虑到本选区的选民、议员的良知、对前途的考虑或者对某一委员会的忠诚等因素,即使两党内部也难以形成半数以上的党员一致支持某项议案的局面。另外,由于参众两院立法系统分工的细密,处理各领域具体事务的责任全都分散到了参众两院所拥有的250多个委员会和小组委员会手里,由于各委员会担负的责任的重叠和不连贯等问题,关于管辖权方面的争执也是层出不穷。从院外来说,由于规模庞大、利益有别的不同利益集团的存在,借助于其无孔不入的游说策略和方法,利益集团除了直接向院内集团施压之外,其各自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也在所难免。关于这种情况,肯尼迪总统曾经指出:“在国会中要挫败一项法案很容易,要通过一项法案则困难得多。”[12]正是不同部门和利益团体之间矛盾斗争的客观性,在每一个立法程序的关口,只有建立多数联盟,才能把法案推进到立法程序的下一步骤,而这些往往需要不同团体之间的讨价还价和相互博弈。可以说,正是联邦立法博弈机制的形成,使包括联邦职业技术教育立法在内的联邦法案在致力于实现国家目标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兼顾了不同区域、团体、机构和人员的利益。

(四)立法程序的拖延性

当然,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由于立法程序的民主性和博弈性同时存在,包括联邦职业教育立法程序在内的各类联邦立法,其运行程序也突出呈现出了非效率的特征。这一点在美国国会的一份报告中描述得非常清楚:“在国会中,一项法案从提出到可能制订成法律要经历一百多个具体的步骤。首先,法案提出之后,先是提交到委员会,接着通常又提交到一个小组委员会。往往还要征求各个行政部门和行政机构的意见。小组委员会和全体委员要举行意见听取会,并就这项法案提出报告。然后,这项法案算是‘审理完毕’,再定期由全体议员进行审议。在两院之一的全体会议上举行辩论并最终采取行动之后,一般还要在另一院重复完全同样的步骤。在上述这个连续过程中的任何一个关口,该项法案都有可能遭到拖延、挫败或修改。”[13]因此,对于一些有争议的议案,可能需要长达四年至六年,甚至更多的时间才能通过,这一点在诸多职业教育法案的出台过程中都有明显的表现。比如,建议联邦政府通过赠地资助各州创办实用性工业大学的议案早在1853年就已经被伊利诺伊州的相关议员提交国会,但是由于时机不成熟,该项议案在国会并没有造成多大的影响。1857年,佛蒙特州的议员莫雷尔再次提交了该类议案,这一次,尽管莫雷尔的议案已经在两院获得通过,但是在最后关头却被总统布坎南否决。1861年12月,莫雷尔旧案重提,1862年,新上任的林肯总统终于签署了该法案。《莫雷尔法案》的出台过程,前后耗时将近10年。而1917年《史密斯——休斯法案》的出台过程也是如此,1912年参议员佩奇就已经向国会递交了希望联邦政府资助中等层次职业教育的议案,但是没有获得通过;在社会各类团体和个人的不懈努力中,1914年,国会众参两院终于同意组建“国家资助职业教育委员会”,以便开展对联邦资助职业教育需求程度的调查;即便如此,一直拖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在国内外复杂形势的推动下,国会才顺利通过该议案。

四、几点启示

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贯的追求。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就曾明确地提出:“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14]由于长期以来偏重于立法实体建设,忽视立法程序的完善,目前我国立法程序方面存在的问题还是很多的。因此,完善包括中国职业教育立法在内的各类法律法规订立的程序,很有必要借鉴美国联邦职业教育法案立法程序方面的经验。

(一)从中国立法机关的角度来看

目前,我国包括《职业教育法》在内的诸多法律法规“突出地存在着程序不完善、程序虚置和程序非法制化等一系列问题。”[15]比如,从程序的不完善方面来看,与美国联邦职业教育立法程序不同,我国立法机关往往将起草法案置于协商阶段之前,且常以“几易其稿”来证明立法的严肃性。比如相关资料表明,1985年5月27日颁布实施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在立法之前由胡启立一行到安徽、江苏等四省对教育工作进行了专题调查。《决定》草稿问世后,又先后征求了中央有关部门、部分省市自治区负责教育工作的同志、部分高等院校负责人、专家、派、美籍华裔学者等一万人次以上的意见,11易其稿,最终成型。虽然此程序最大程度地发扬了民主,但是弊端也是非常明显的。那就是在已经成文的草案基础上再提意见是比较困难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后来的意见要将某个具有实质性变化的条款置于其中,必然面临着要与其它所有条款相协调的问题,这种做法无意间增加了立法成本、降低了立法效率。从程序虚置的角度来看,一项来自广州市社情民意研究中心的调查结果比较能够说明问题。该项调查显示:广州市民认为听证会对公民参与政府决策“没有作用”、“作用不大”、“是形式主义”的受访者三项合计竟有62.5%。[16]另外,由于中国历史以来的人治传统,由某些领导拍板而开始某项法律法规的制订或在某项法律法规的制订过程中省略某些立法步骤,从而导致程序的非法制化现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立法实践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因此,完善包括职业教育立法程序在内的中国各级各类法律法规订立的程序,需要立法机关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在借鉴他国立法程序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最终设计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的、民主的、高效率的立法程序来。

(二)从中国立法参与者的角度来看

职业教案篇9

以“*”重要思想和*精神为指导,以完成“*”环保计划和20*年的各项工作任务目标,紧紧围绕环境保护执法工作,坚持环境执法职业操守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和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增强执法人员的使命感,改进工作作风、服务态度,提高工作效率,增强环保执法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强化思想教育,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各种执法行政行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扎实工作,全面提高各级环保执法人员的依法行政水平和执法能力。

二、教育形式和内容

(一)使命教育

主要包括职业道德教育、操守教育、执法形势教育,结合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宣传执政为民的先进典型,观看郑培民先进事迹专题片。

(二)警示教育

结合企业环境违法案件与环境执法人员违法案件的查处情况,举案说法,以案施教,引起警示。组织观看、马向东、李真典型案件专题教育片。

(三)纪律教育

对照《环境监理人员行为规范》、《环境监察“六不准”制度》和自治区第五个党风廉政教育月活动的有关规定,对照检查,强化环境监察队伍规范化管理。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学习,提高职业操守认识

1、各级环境监察机构每周用半天时间集中学习“*”重要思想,学习《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自治区第五个党风廉政教育月活动的规定和中央纪委、组织部、宣传部编写的《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手册》。

2、在环境监察人员各类岗位培训中,要增设职业道德、操守教育的内容。

(二)树立典型,开展正面教育

1、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争创“环境文明执法单位”和“十佳环境监察标兵”活动。

2、对环境监察执法工作力度大、队伍建设规范、各方面工作取得突出成效的单位,将评为“环境文明执法单位”上报国家环保总局,由总局授予“环境文明执法单位”荣誉称号。

3、各地、州、市结合“环境文明执法单位”和“十佳环境监察标兵”评定工作,通过举办先进事迹报告会、巡回演讲、新闻媒体报道等多种形式,弘扬先进事迹,树立良好的执法形象。

(三)以案说法,开展警示教育

1、结合河南莲花集团、宁夏美利纸业、武汉晨鸣纸业及新疆中基番茄制品有限责任公司三坪分公司偷排污水造成污染事故案、澳洋科技有限公司棉浆粕厂长期隐瞒直接偷排未经处理制浆黑液案等总局和自治区环保局查处的重点案件,以案说法,开展严肃执法警示教育。

2、结合中央电视台关于甘肃省红崖山水库污染的焦点访谈、新疆中基番茄制品有限责任公司三坪分公司偷排污水造成污染事故案及山西省阳城县环保局局长环境监管失职案,开展“尽职尽责、严格执法”的勤政警示教育。

(四)自我反思,加强自省教育

1、开展环境监察机构“三查”活动。各地、州、市环境监察机构一查是否依法履行了职责,二查队伍管理是否松垮,三查机构内部是否有违法乱纪现象。

2、开展环境执法人员“三思”活动。全体环境执法人员一思是否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不闻不问、敷衍塞责,二思是否对环境违法行为放任不管、见怪不怪或明管暗放、罚款了事,三思是否存在不文明执法、不依法执法。

(五)完善制度,做好自纠工作

1、针对“三查”、“三思”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方案,限期解决;

2、严肃查处执法人员违法乱纪行为。凡发现存在行政不作为、、违反“六不准”的,要依照有关规定给予纪律处分,情节严重的要清除出环境监察队伍,收回环境监察执法证。触犯刑律的要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3、完善有关环境监察机构队伍管理的规章制度。

(六)加强宣传,鼓励公众监督

1、自治区环保局将部分职业操守教育要求、先进事迹和典型案件在新疆环保网站和新疆环境信息等媒体上公布;

2、以民意调查表的形式,广泛征求公众对环境执法工作的意见;

3、各地、州、市环境监察机构设立举报热线,在12369网站设立举报专栏,接受群众举报。

(七)加强监督检查,保证活动质量

1、各地、州、市环境监察支队要加强指导和监督,对各县(市)职业操守教育情况进行检查,确保活动扎实有效,不走过场。

2、各地、州、市环境监察支队要针对职业操守教育情况开展明查暗访,有关情况在新闻媒体上公布。

3、自治区环保局将对各地、州、市环境监察系统职业操守教育情况进行抽查。

四、时间安排

(一)宣传发动阶段

*日。各地、州、市环境监察机构根据具体情况制订《环境执法人员职业操守教育工作方案》,并借助当地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主动接受监督。请于20*年11月10日前将宣传发动情况报送自治区环保局办公室。

(二)集中教育阶段

*。各级环境执法人员全部参加,主要包括使命教育、警示教育和纪律教育三个系列教育。以职业操守理论教育、典型交流、以案说法、自我反省、群众参与等方式,提升认识水平,认真查找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解决方案。各地、州、市环保局重点针对各地“三查”、“三思”活动中发现的突出问题,于20*年11月25日前报送阶段性工作总结。

(三)整改完善阶段

*。针对执法人员职业操守活动中反映的问题,各地、州、市环境监察部门提出具体整改方案,切实做好整改工作。请于20*年12月15日前将落实情况报送自治区环保局办公室。

(四)总结交流阶段

职业教案篇10

[关键词]职业中专;基础会计;案例教学法

一、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意义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主要是指在教学中引入具体的实际案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通过教学互动等方式展开教学活动的方法。近年来,案例教学法被广泛应用于会计专业的教学中,其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案例教学法从案例要解决的问题入手,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解决问题,通过思考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既有利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也能使学生体会到成就感,由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自信心。(2)实践性强,案例教学法是将生活中的具体案例应用在课堂中,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使学生将理论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有助于掌握相关理论和专业知识,形成一定的专业技能,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3)重视双向交流,有助于实现教学相长。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扮演着知识传授者角色,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掌握一定基础理论的前提下,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再由教师给予评价引导。

二、案例教学法在中职会计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课前认真备选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是“案例”,这是案例教学法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案例选择得恰当与否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在选择案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的案例应具有目的性,教师在教学之前一定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2)选择的案例应具有时效性,案例的选择要新颖,可以根据社会的热点经济问题编制,可以结合教材、练习册等相关资料自己编制,也可以选择以往经典的案例进行加工改造。总之,所选的案例是学生所关注或感兴趣的,这样才能够激发讨论的兴趣,学生才能积极参与到案例的讨论和分析活动中,去发现问题并寻找正确恰当的解决办法。(3)选择的案例应贴近生活,所选案例的内容要与现实会计职业中的实际情况相连,以保证学生在案例描述中能够顺利进入情境,帮助学生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对会计工作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也开阔学生的视野。

(二)课堂精心安排案例讨论

组织学生对案例的分析与讨论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环节,中职学生本来基础薄弱,而财务会计专业内容又较难,一些案例对学生来说也比较复杂,所以:(1)教师应提前将案例资料发放给学生或采用投影、视频等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对案例进行预习并查阅相关资料,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对案例有全面的理解。例如,在财务会计课程“固定资产的取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供相关的业务案例:甲公司用银行存款购入一台需安装的设备,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价款800000元、增值税税额136000元、支付安装费20000元,甲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作为企业会计我们应如何进行账务处理?再引导学生利用分组合作的方式对在建工程、固定资产、应交税费等会计账户的内容进行预习并理解,从而对企业固定资产取得的会计核算进行理解掌握。(2)在讨论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可以采用分组形式,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积极交流意见,提高学生在会计专业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通过讨论,学生不仅能表达自己的见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另外,分组讨论也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能力的培养。(3)教师在讨论中要起到组织、引导的作用,要营造热烈的讨论气氛,要善于启发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交流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小组内学生对同一问题会有不同的见解,提出多个解决方案,教师这时要指导学生相互尊重,运用会计专业知识选择正确合适的方案。

(三)课后展示成果并总结

经过充分的讨论,学生已经有了基本正确的观点,但还有待完善和补充,所以有必要让教师和学生一起对讨论结果进行评价总结。具体可以在学生讨论后,先请各组派代表进行总结汇报,期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演示,以提高其展示效果,在小组展示结束后,再让小组之间评价各自的成果,以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在评价总结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十分重要,要鼓励学生采用恰当的方式完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应该对全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对一些好的想法和独到的见解加以肯定,同时也对一些学生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进行纠正或补充,以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做得更好。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法能够有效地将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有助于教师自身业务能力的提高,其应用在中职会计专业教学中能有效提高教学的效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及时总结教学经验,不断丰富教学案例,使之得以更好的应用,让课堂更生动有趣,从而有效地提高中职会计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