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折纸教案十篇

时间:2023-03-25 13:17:56

中班折纸教案

中班折纸教案篇1

1.乐意参加剪纸活动,会正确使用剪刀。

2.学习剪直线、弧线、波浪线、锯齿线等线条。

3.学习沿轮廓线剪图形。

二、活动安排

在小班上学期,剪纸活动关键在于培养幼儿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加强示范及个别指导。

一、剪纸目标

1.尝试徒手剪半圆形,初步掌握对边折剪的技能。

2.会比较精细地沿轮廓线剪贴物体。

3.初步学习沿虚线对边折,再沿轮廓线剪,能养成初步的良好剪纸习惯。

二、活动安排

在小班下学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注重培养幼儿养成初步的良好剪纸习惯,逐步指导幼儿学会自己取放工具、材料。

一、剪纸目标

1.练习在已有图案的基础上进行对边折剪。

2.练习沿轮廓线剪,逐步学会看图示操作。

3.尝试看图例模仿自画图案创作剪纸,能养成良好的剪纸习惯。

二、活动安排

中班上学期,主要让幼儿练习对边折剪,一开始除了投放画有图案的纸以外,还可以投放空白的正方形纸,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幼儿之需求。还有在让幼儿自画图案剪纸时,要指导幼儿将图案画得尽量大一些。

一、剪纸目标

1.在对边折剪的基础上学习挖剪(镂空剪)的技能。

2.练习沿轮廓线剪,逐步学会看图示操作(会看图示完成“巧手宝宝”)。

3.学习对角折剪和二方连续折剪的方法技能,养成安静与干净的剪纸习惯。

二、活动安排

中班下学期,主要是让幼儿学习对角折剪,学好了对今后学习其他折剪方法十分有利,另外可以教幼儿学习利用剪刀将长方形纸剪裁成正方形纸的方法。

附:挖剪方法说明:

可把需挖剪掉的空白处对折一下剪个小口,然后打开,剪尖从小口插入沿轮廓线剪即成。

一、剪纸目标

1.在对角折剪的基础上学习三角折剪、六角折剪和五角折剪的方法技能。

2.会用图形、线条有机组合进行多角折剪,逐步理解线条纤细、图案丰满的特点。

3.爱惜工具材料,具有良好的剪纸习惯。

二、活动安排

大班上学期,可以让幼儿自画图案创作剪纸,一方面教师可提供一些样稿,

供幼儿模仿,另一方面教师要教给幼儿一些如:寿桃、苹果、

如意头等实物的剪法,引导幼儿由简到繁地边画边剪、

中班折纸教案篇2

一、磨课

磨课――磨的是课,更是人;不是别人,是自己。

幸福,此时正慢慢在心里生根发芽,或许是下课后同行一句真诚的夸奖,或许是深夜时的字斟句酌,或许是睡前合上教案的一种满足……

磨炼的所得,我想那就是幸福。

所得一:公开课并不可怕。

这几年我一直坚持参加学校的“磨课俱乐部”,上过识字课、古诗课、阅读课三种不同课型的公开课。对我来说,公开课是挑战,更是磨炼;挑战的是自己,磨炼的更是自己。

上学期,执教学校教学开放日《别董大》这一课,我设定了四部曲。

一调查。侦探般地调查董大、高适,以及他们的关系,各自有怎样的经历,这首诗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诞生的……然后,可以开始写教案了。

二动笔。教案是公开课的灵魂,尤其是第一稿。先定大的框架,再填充血肉。《别董大》一课,我按照释题意、读准读通、明诗意、朗读升华、拓展这几个步骤来定好大的框架。要填充的是什么?简单明了的提问,巧妙的过渡语,对于课堂情况的预设以及对学生的评价语。

三试讲。这是公开课的实战环节。在开放日之前我在年级的另外三个班都执教了《别董大》,每一次都邀请语文教研组的教师们来听课指导。听课教师细致地、实实在在地、细抠每一个环节地评课,让我受益匪浅。

四模拟。公开课前一晚,我仔仔细细地在脑海中模拟公开课场景,从上课第一句话,到下课最后一句话,从打算提问的学生在教室里的站位,到什么时候课件要翻页都一一想清楚了,才觉得胸有成竹,可以安心地去睡了。

调查,动笔,试讲,修改,再试讲,再修改……我对一节课着魔的时候,走路时会想,做梦时会想,有时突然的一个灵感让课堂增色了不少,不禁会欣喜不已。那段日子仿佛生命中的其余事物都静止了,唯有这节课实实在在地活着。

所得二:公开课教案要求。

短短几年时间,在每学期的教研课、开放日中摸爬滚打,我对于自己的公开课教案不断提高要求,力求做到三点。

一细致。上课时需要讲的每一句话都心中有数,包括问题、过渡语、学生会出现的每一种情况、每种情况后的有针对性的给学生的最少5条的评价语等等。

二精确。教案中明确标注清楚什么时候是第几张幻灯片,什么时候需要黑屏。每个环节标注清楚具体用几分钟,几点几分内容进行到什么地方等。

三修改。先用电脑写,再用手写,版本最少5个。修改语句时反复读,改到可以用最少的字数表达清楚问题,且符合自己的说话习惯,能体现自己的语言风格为止。

谁说修改教案是痛苦的折磨?近乎完美的教案诞生的那一刻,我像拥有了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孩子一样幸福!

磨炼着,幸福着!

二、学艺

语文教师――语文教师兼班主任――语文教师兼班主任兼兴趣与个性教师,工作的轨迹,同时也是青春的轨迹。

幸福,就沿着这轨迹,细细洒来。可能是读书节诵读会的点点滴滴,可能是和孩子们一起为折纸的乐趣如痴如醉,可能是拓展型课程培训的难解滋味……

经历过痛苦和压抑后的成长,或许就是幸福。

镜头一:诵读会。

任教后我经历了学校三届的读书节,每一届我都负责一个节目:第一届的节目初审都没过,更别提上台的机会了;第二届读书节,我负责的节目叫《依依惜别情》,终于上台了;而第三届的节目《一路绿灯》,备受好评,我幸福得像个孩子。

镜头二:折纸课。

正方形、长方形,花花绿绿,不同材质的一大堆纸片,这几年就没有离开过我的办公桌和课堂。每周五,孩子们兴奋地来到折纸教室,期待着和我一起开始新的一课。先教折纸的基本功――对折、双三角、双正方,训练如何用指甲把纸压平,做出折痕,这是期末考试必考的内容。接着按照校本教材教孩子们折一个作品,鼓励孩子们根据这个作品进行拓展――制作折纸画,将作品变形,让作品融入到生活中,等等。时间长了,孩子们会选择适合自己的折纸,会自己折出创新作品……而我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在班里办了折纸作品展、折纸小能手比赛等,折纸的魔力深深吸引着每一个孩子,上课时他们灵巧的小手,渴求知识的眼神,兴奋的神情都是我幸福的源泉!

成长着,幸福着。

三、伙伴

伙伴,因为工作结下的超乎工作之上的友谊,使我的成长变得更加生动,更加幸福。

幸福,曾经是金凤给我的一次课后点评,曾经是美妹的倾力相助,曾经是旭茹赞许的眼神,曾经是黄燕中肯的建议……

珍惜身边的人,并且也被珍惜着,其实是一种幸福。

瞬间一:心平气和的一年级。

四年前,第一次教一年级,第一次看到教室里面一群叽叽喳喳的小朋友时,我心虚了。只见数学老师莫美妹优雅地走上讲台,有节奏地击掌,微笑着轻声数“一二三”,孩子们神奇般地安静了下来!原来,让他们安静下来,并不需要大声,也不需要发火。和莫老师一起共事的日子里,“神奇”的事情屡见不鲜,而她用自己的言行,毫无保留地将她的经验传授给了我。

第二年,我再接一个新的一年级时,同样的场景下,我有条不紊地教孩子们摆桌椅要对齐地砖线,整理抽屉要将书本和文具分开,书包要放进小储物柜,课前的学具要放在桌子一角,听口令要知道何时要安静,做值日如何干净,民主竞选班干部怎样投票……我将莫老师传授的每一条经验在这一年里一一实践,本来有些淘气的一年级小学生格外乖巧懂事,而他们每次遇见莫老师给她的一个个微笑就是最好的回报。

瞬间二:最享受的评课时间。

黄燕老师和我年纪相仿,同一年工作,也教语文,都有点不服输的劲儿,种种共同点让我们有种惺惺相惜的感觉。

去年执教《别董大》,我照例邀请她来听我试讲,此时她已身怀六甲,行动有些不便,仍欣然赴约。课后,老规矩,两个人围坐在办公桌旁,我拿着教案,她拿着听课本,认真但不压抑的评课便开始了。

“导入不错,解释题目时要是用董大要告别谁这样的问题引出作者就更好了。读题目是为了读节奏,还是读出离别的感觉来呢?”

“读出告别的感伤更重要。”

“理解诗意时提出的三个问题还不够准确明了。”

“第二个问题换成‘这些景物给你怎样的感觉’会不会好一点?”

就这样,黄燕从我的导入到板书,不厌其烦地和我讨论着,而思想碰撞的火花让我们乐在其中。她尽心尽力地出谋划策,每次都能让我从“当局者迷”的困境中跳出来重新审视自己。唯有如此的评课,才有真正的进步!

珍惜着,幸福着!

中班折纸教案篇3

现代教育学家第恩多惠讲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是好动,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求知欲望强烈。如果幼儿对折纸、剪纸、撕纸有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会主动运用感官去看、去听、去动脑筋想、动手做,积极探索。浓厚的兴趣也是培养和提高幼儿对纸艺美学意识的关键环节,因此,我从欣赏入手、结合不同年龄特点,将不同种类纸工艺术精品给孩子们欣赏,讲解作者在创作作品时的构思、寓意。如:小班欣赏用不同手段表现出来的简单明快的纸艺作品,如撕出来的小动物、团出来的小糖王。中班欣赏一些运用折、绘制等手段创作的纸艺作品,大班则是将立体审美作为重点,欣赏一些纸工艺术精品。

在我们班上,创设了纸艺小天地,提供大量鲜艳的彩色卡纸、折纸、蜡光纸、皱纹纸、挂历纸、瓦愣纸、海绵纸、包装纸、废弃的纸盒、纸杯、纸盘等,进行物质吸引。在区域中,用折好的各种各样的花、蝴蝶、小鸟、纸篮、钢琴、小船……剪的各式窗花、刻的各种花鸟图案等等进行布置。幼儿们经常去触摸彩色纸、纸工作品,也有了动一动的欲望,他们对这些色彩鲜艳的纸产生了兴趣,为顺利开展纸艺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良好教材的选择下发挥幼儿的想象力

幼儿要创造,想象是基础,而幼儿的想象也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他们的想象来源于生活,只有生活中帮助幼儿积累多种经验,才能促进幼儿想象与创造力的发展。而我们的选材要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并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小班刚开始进行纸艺特色活动时,由于小班幼儿动手能力较差,做事粗糙,无耐心。因此,我在撕纸活动中,先安排幼儿进行任意地撕纸。如果拉的话,纸很难断开,所以必须先教他们怎样把纸撕开。等幼儿基本能掌握撕的方法了,就从撕长条入手,先撕面条,要求幼儿撕开变长条就可以了。随着练习次数增加逐步提高要求,不但要撕长条,还要粗细均匀,中间不能断开,并进行粘贴,组成漂亮的图案。在学会撕长条的基础上,再安排幼儿学撕方形、三角形等。中班阶段,我们以折纸为主,由于纸张比较脆,幼儿容易弄破纸张,所以我就为幼儿寻找到了一种新的材料――手帕,手帕质地柔软易成型,而且幼儿每人都有一块,操作起来比较方便,等幼儿慢慢熟悉了,就换成纸来进行,从折简单的小花、小船、飞机到较难的衣服、兔子、宝塔等。大班以剪纸活动为主,我开始时安排幼儿学习简单的技能,先剪简单的喜字、雪花,再逐步加深,剪美丽的窗花。在一系列活动中,我设计的活动贴近幼儿生活经验,以增加趣味性,使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大胆创作。

三、适合的教学方法下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陈鹤琴先生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做人”,“一切设施、一切活动以儿童做中心的主体”。二期课改以来我们都懂得在活动中要把幼儿的发展列在首位,以幼儿为主,尊重孩子,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只是知易、行难。教师的前期准备、纸艺活动内容的选择和设计、材料工具的选择和投放等,都要注意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需要,正确地衡量孩子的能力,不断反思调整。由于幼儿思维方式较灵活、行为不一,但纸艺活动都需要幼儿亲自动手,因此,我采取了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吸引幼儿的注意力,稳定幼儿的情绪,让幼儿在做做玩玩中学会技能。如在开展主题活动“夏”中,我给纸艺特色活动创设了四个不同区域分别为立体区:制作冰激凌;折纸区:折扇子;剪贴区:制作T恤衫;印染区:制作伞面。区域活动中纸艺活动的特点是比较随意,对结果没有预设的期待,环境比较宽松,幼儿可以自主选择不同的材料,自主进行不同的游戏。但这并不是说明教师可以不动脑筋随意投放材料,而是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兴趣点有的放矢的进行投放。如折纸区我提供不同的图示,让幼儿自主看图示制作,教师只进行适时的指导。有一次幼儿宇宇几次尝试都未能成功,当我在观察中发现孩子想放弃时,适时介入到活动中,和孩子一起分析步骤图,观察范例,折叠示范,很快幼儿就在我的支持、鼓励、引领下折出了冰激凌。教师这样的适时介入,不但有利于增加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更利于幼儿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得幼儿在与教师的合作中增强自身学习与探索的欲望。

四、优秀作品展示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中班折纸教案篇4

手工制作,是一项非常好的活动,可以锻炼孩子动手的能力,也可以培养孩子的专注和创造能力。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中班手工活动方案,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中班手工活动方案1活动设计背景

一次,我看见一个小朋友拿着几个小盒子搭来搭去就像玩积木一样,玩的很开心,但盒子不能像积木一样互相扣合很是苦恼,所以我就利用不同大小的盒子和双面胶带来完成这次活动。

活动目标

1锻炼幼儿双手协调能力,掌握粘,扣合等组合方法。2激发幼儿独立思考,在老师帮助下完成作品。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玩盒子时,着重动手粘出不同形态。

难点:如何更好引导幼儿独立思考。

活动准备

1不同大小的纸盒(如食品包装盒,药盒)2双面胶带3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有趣的东西,小朋友想不想玩呢?展示小盒子。今天我们就和这些小盒子玩个游戏吧!这些小盒子可有趣啦,就像百变金刚一样,但是他们希望和小朋友一起玩,让我们现在就开始吧。做出一些基本展示,如楼梯,房子,引出幼儿兴趣。

二:基本部分

1把不同的盒子分发给小朋友,自由的摆出造型,并加以启发与指导。在摆的同时发现问题,摆好了,可一碰就散了,怎么办呢?

2出现问题解决问题,拿出法宝双面胶,把他们粘牢。引导幼儿摆出自己想象的造型帮助他们组合粘牢。

3盒子造型很酷,可觉得还是不够漂亮,小朋友有什么办法让我们的小盒子更好看呢?给他们涂上漂亮的颜色好不好。分发水彩笔,让幼儿给自己的作品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4小朋友的作品都完成了,我们小朋友高兴吗?可我想知道我们小朋友的作品都叫什么呢?谁愿意跟老师说说呢?给幼儿发挥空间,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创作想法与实施过程。

三:结束部分

把所有的幼儿作品放到展示台上,让幼儿进行互相欣赏。

四:活动延伸

回家后收集不同盒子,在家长的帮助下,做出更好的盒子作品。

五:活动反思

幼儿对这一活动很感兴趣,也非常喜欢动手操作,但大多停留在模仿阶段,自主创新能力薄弱,需要更多实践。

中班手工活动方案2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活动,知道迎春花是春天最早开的花。

了解迎春花的名称特征及其用途。

2、学习制作迎春花,在室内布置初春的景色。

3、乐于参与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

柳条枝(或绿色皱纹纸)黄色皱纹纸、小枝条、浆糊等材料。

活动过程:

一、观察迎春花

让幼儿自由自在地观察讲述迎春花,教师参与观察并且给予指导。

提问:这是什么花?迎春花长的是什么样的?它的叶子长得是什么样的?

提问:你们知道迎春花的花朵长在什么地方?迎春花有几片花瓣?枝条长得怎么样?枝条上除了花朵还有什么?它为什么叫迎春花?

小结:迎春花的花朵长在枝条上,有5片花瓣,枝条弯弯地垂向地面。枝条上开了很多花朵,它和别的花不一样,是先开花后长叶子,枝条上除了花还有花叶,叶子是绿色的,细小的。因为它是春天里开的最早的花,所以叫它迎春花。

二、制作迎春花

我们来把迎春花请进我们的教室。

当幼儿说到可以折一些来时,可以教育幼儿不能采花,花儿要给大家欣赏。

介绍制作迎春花的方法:把5~6瓣花瓣用浆糊粘在一起再贴到枝条上。制作的时候要小心,不要把花瓣掉到地上。

幼儿制作

三、布置我们的教室

用制作好的迎春花布置我们的教室。

中班手工活动方案3一、目标:

1、引导幼儿利用彩泥,橡皮泥及各种辅助材料。

塑造春天里的各种花。

2、启发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大胆想象,把制作出的花组合装饰,制成花环,花篮等。

二、准备:

1、(各种颜色的)彩泥、橡皮泥、塑料刀、牙签,剪刀。

2、玻璃瓶、双面胶、各种色纸,自制花篮。

3、各种花的图片,鲜花实物。

三、过程:

1.材料导入:

A.出示制作所需的材料。

师:瞧!今天我们教师里来了这么多五颜六色的彩泥朋友!

B.欣赏完整的作品范例:

师:这些漂亮的花都是经过别的小朋友动脑筋和好朋友一起合作完成的很美丽吧!看看都是些什么花?你会用彩泥做些什么花那?

2.幼儿自主操作,教师指导帮助:

师:让我们找到好朋友一起合作来设计好看的泥塑花吧!

a.引导幼儿自己设计花瓣的形状,并利用花边剪刀、牙签、色纸等使花朵更立体,更漂亮!

b.引导幼儿自主创新。选择材料制作不一样花型的花朵。

c.发挥同伴合作协商的精神。

四.欣赏评析:

师:我们来欣赏已作好的作品,注意哦!有个小任务,就是找出你自己最喜欢的花,要说出喜欢它的原因。(集体欣赏,引导幼儿自评互评。)

师:我们来举手投票选出最喜欢的花吧!

活动反思与体会:

在这次混班活动中,创设的环境和材料是组织和实施自主活动的重要的前期工作,为了给孩子们创设一个有效的自主操作环境,教师们往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在这次活动中我无意中发现,孩子们站在成品材料的面前,提出来的问题往往是这些东西是用什么做的,怎么做才漂亮呢?所以我在孩子们操作的墙面上,醒目地贴着“泥塑花制作流程图”。这些“无声的召唤”果真吸引了孩子们,他们围在流程图前,充满好奇地边研究,边尝试。在孩子们的整个操作过程中,幼儿练习了倒、搓、团等基本技能,尽管他们制作的泥塑花,不过形象,绚丽。可是相对与孩子们的自我价值感的增强,这是很值得欣慰的。

中班手工活动方案4一、活动目标:

1、学习沿正方形的宽边对称对折。

2、练习反复折叠,折出可爱的小田鸡。

3、体验制作的乐趣和成功感。

4、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这次折纸活动。

5、培养幼儿对折纸的爱好。

二、活动预备:

1、小田鸡折纸成品若干。

2、白色长方形图画纸、油画棒、胶棒等每人1份。

三、活动重点难点:

1、在小田鸡折纸上进行装潢。

1、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这次折纸活动。

三、活动进程:

1、引导幼儿欣赏小田鸡折纸成品,引发幼儿的爱好。

师:看,这些小田鸡多可爱呀!你最喜欢哪个小田鸡?为何喜欢它?

师:你看到了甚么样的小田鸡?它们是怎样折出来的?你想折一个小田鸡吗?

2、鼓励幼儿探索小田鸡的制作方法。

师:我们怎样把一张白纸变成一把可爱的小田鸡呢?引导幼儿观察教师制作的小田鸡范例,分析小田鸡的制作方法。

教师演示并提示步骤要点,在幼儿折纸的进程中,教师要巡回指导。

(1)、拿一张正方形的折纸,先找到两个对角,把正方形的折纸叠成三角形,再打开;再把其它两个对角对折,再打开;把四个角沿着折成的线向中间聚集,聚集后构成一个三角形

(2)、把这个三角形中间对折一下,再打开,然后沿着中间那条线,把三角形的两个角向斜上方折,折后再把后面的两个角往斜下方折,这样一个小田鸡就构成了。再画上眼睛就更生动了。

4、请幼儿欣赏自己及同伴做好的小田鸡,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师:你觉得自己的小田鸡可爱不可爱?还有谁的小田鸡也很可爱?

中班手工活动方案5制作小乌龟

【活动设计背景】

孩子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平时的生活中遇到困难在所难免,作为教师应该去判断每个幼儿忍受挫折的限度,当幼儿反复失败时,适时加以介入帮助、点拨,帮助他们缩短失误的过程,才会不导致幼儿的探究兴趣和积极性的消失,为了锻炼幼儿的独立操作、尝试、实验,自由自主地探究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发展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培养手工制作的兴趣。

2、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制作玩具,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活动。

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幼儿在废弃的材料中寻找探索的激情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难点:幼儿在与感兴趣的内容和材料的互动中发现问题、进行探索、动手操作、讨论交流,亲历制作的过程,使幼儿初步认识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成功更是成功之母。

【活动准备】

1、果冻盒,一次性筷子,碗,瓶盖,剪刀,绘画纸,粘纸,双面胶等

2、制作流程图

【活动过程】

1、谈话引出课题。

师:你们见过小乌龟吗?它是什么样子的?

幼儿:小乌龟有四只脚,一个壳,一个头,一个尾巴,壳上还有花纹。

师:你们想不想自己制作一只小乌龟?

2、出示材料,让幼儿探讨。

师:老师这边准备了很多的东西,你们看看它们能做小乌龟的哪一部分?

幼儿1:泡沫盒可以做小乌龟的壳。

幼儿2:果冻盒可以做小乌龟的头。

幼儿3:一次性筷子可以做小乌龟的脚??????

3、教师出示制作流程图,激发幼儿制作的兴趣。

小朋友都想到了很多的办法制作小乌龟,现在老师这里有几张制作小乌龟的图,请你们看着上面的图示选择自己喜欢的,合适的材料进行制作,好吗?

4、幼儿自己制作,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5、大部分幼儿完成了作品后,教师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制作的小乌龟并进行评价。

6、幼儿互相欣赏作品。

【教学反思】

《制作小乌龟》反思

幼儿玩具“做中学”为幼儿的教育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对拓展幼儿思维性,培养幼儿创造力,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社会责任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做中学要满足幼儿求知欲,需要积极为幼儿的教学活动配套充足的物质条件,创设丰富宽松的探索环境。幼儿可以自由进入,独立或合作地进行观察、操作、尝试、实验,自由自主地探究。在实验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在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的基础上,与幼儿一起去发现日常生活和自然界中不懂的问题,在这次的《制作小乌龟》的活动中,因为提供的一次性饭盒,碗,果冻盒等材料是幼儿日常生活经常见到的,所以对此幼儿非常非常感兴趣,他们先探索这些材料可以制作小乌龟的哪一部分,尝试了很多材料,最后才找出了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材料,在制作过程中幼儿虽然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但他们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的状态,迸发出了探索的激情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幼儿在与感兴趣的内容和材料的互动中发现问题、进行探索、动手操作、讨论交流,亲历制作的过程,幼儿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成功更是成功之母。一旦孩子在制作中遇到问题,这个时候教师的评价对幼儿就非常重要,教师的鼓励会让幼儿更加有信心,反之幼儿会对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孩子的探究不可能每一次都是成功的,但在孩子的眼里永远没有失败,关键是老师如何对待孩子的失败,如何将孩子的失败变为成功,让孩子敢于在失败中继续探究。

孩子的能力总有强差之别,但在我们老师的眼里、班上孩子都是能人,都是探究者、成功者。从以上过程中不难发现,孩子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他必须带着问题进行研究,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假设和验证中,孩子的思维在不断地发展,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态度也随之养成。

幼儿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在所难免,作为教师应该去判断每个幼儿忍受挫折的限度,当幼儿反复失败时,适时加以介入帮助、点拨,帮助他们缩短失误的过程,才会不导致幼儿的探究兴趣和积极性的消失。

中班折纸教案篇5

【关键词】染纸 欣赏 实验 折纸 后续处理

染纸,是富有童趣又别具创造性的一门手工制作艺术,它以折纸和染色为主要手段,利用不同性质的纸张、染液和不同的工具进行创作。从而产生千变万化,令人目不暇接的染纸图案。染纸图案由于创作过程具有一定不可控因素,作品又常常能出现令人欣喜的偶然效果,因而这项手工制作活动更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创作欲,对幼儿具有深深的吸引力。

1.让幼儿欣赏染纸艺术品,陶冶孩子情操,提高幼儿审美能力

兴趣是活动最好的动力。要让幼儿学习它,首先就要让幼儿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于是,我经过多次的学习、请教、摸索,用多种纸染了各具代表性的作品。有方形的,长条形的(按形状不同划分),有暖色调的,冷色调的,有对称的,不对称的,有规则的,不规则的等。当这些作品展示出来后,它们无疑给幼儿带来一种艺术视角震撼。每一个幼儿都会说:哇,好漂亮!老师,送给我好吗?我看到孩子们欣赏和羡慕的眼神,告诉孩子们,大家认真跟着老师学习后也能够做出这样漂亮的作品。孩子们会用怀疑的口吻说:真的吗?于是我便引导幼儿观察它们的形状的不一样,图案的变化,色彩的冷暖、绚丽,相似色和对比色的比较,不知不觉中,孩子跟随着老师的引导进入一种图案美和色彩美的熏陶中,让幼儿充分地感受着美。

2.教幼儿基本的折纸方法

染纸技法是染纸艺术的基础。是形成结构的关键,它为染纸艺术打下了良好的组织机构基础。平时,幼儿有了一定的折纸经验,所以这个环接比较容易完成。不管怎样,不同的折法尝试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教师可以多鼓励幼儿进行不同的尝试,也可以在幼儿进行多次尝试后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将幼儿一些更深入的难一点的折法,如:交互折等。中班幼儿可以只教前两种,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可以逐步加深对幼儿的要求。

3.教幼儿基本的染色技巧

染色是染纸艺术制作过程中的主要步骤,它是染纸艺术的作品成败的关键。孩子在幼儿时期,他们的理解能力有限,动手操作能力也不太强,所以教幼儿染色时不能要求太多,只教一些简单的方法,让幼儿能够在动手中快乐的尝试就够了。染液一般由老师或家长提供,可以在初期提供3-4种颜色的染液,随着年龄增加可以提供5-6种颜色的染液。教师课前可以有意识对幼儿进行颜色知识的丰富,如:冷暖色调、色度渐变、色彩对比等,提高幼儿对颜色的感知能力。下面介绍两种常用的染色方法:

3.1 浸染法

这种方法就是把染纸直接浸入染液中进行染色,染色效果明显,幼儿教学中多采用这种方法。它又分为染角法和染边法。染角法就是将折好的染纸角直接浸入染液中;染边法就是把折好的染纸的边浸入染液中。染纸浸在染液中时间的长短与染色的面积大小关系密切,如果需要浸染的面积大,那么它浸在染液里的时间就要长些。反之,浸染的时间就要短些。幼儿通过反复的尝试,基本上都能体会和掌握。

3.2 引染法

这种方法就是借用其他工具把染液引进需要染色的部位。比如:手指、棉签、毛笔、海绵、吸管等。比如:用棉签粘上染液在纸上进行点染,点染的部分比较明显,色彩变化较多,但不易均匀。这种方法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在第一种方法后辅助使用。例如:浸染法后将纸展开,才发现留白较多,那么就可以借助工具做适量的引染,这样就会有较丰富的作品。

4.教幼儿如何展开染好的纸

将染好的纸轻轻揭开,摊平,放在旧报纸上晾干。活动中我发现由于幼儿的手的小肌肉发育不全,用力不均衡,或者由于不够细心,所以染好的纸很容易就烂了。幼儿在屡次遭受挫折后容易因为灰心而放弃继续努力。这时,老师要以鼓励的态度对待幼儿。假如纸烂了没关系,继续努力,总有一次会成功的。通过多次尝试,幼儿就会知道:染色面积少的容易展开一些,染色面积大的展开就要困难些。但是染色面积少的没有染色面积多的漂亮。幼儿只要尝到成功的喜悦后,就会不停的向高难度挑战,越挑战越有不同的欣喜等着他们。假如染色的面积太大,当时的确没法将它展开,也没有关系,还有一种就是将染好的作品直接存放好,第二天或者等待它基本干完后才将作品揭开,再用熨斗烫平。

5.染纸作品的后续处理

5.1 将晾干的作品压平,贴在衬纸上,幼儿互相欣赏作品,还可以美化环境。

5.2 请幼儿将作品带回家,和家长一起装裱,做亲子活动,增进孩子与家长的感情,让孩子得到家长的赞同与肯定。

5.3 进一步进行染纸艺术的尝试:染纸画。

大班艺术活动染纸开展后,孩子们制作出色彩鲜艳、宛如丝绸的染纸作品。看着这些漂亮的染纸,我的脑海里就闪过一个念头,能不能把这些染纸再创作,制作更漂亮的、更新颖的物品呢?

我马上把这个问题抛给幼儿,"小朋友,你们看这些美丽的染纸可以用来做什么呢?"小朋友一下子议论开了。小文马上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老师,我们可以来折扇子。"(折扇子只需要正反折不易烂)大家纷纷响应。可是如果只用扇子来布置墙面的话,感觉比较单调。"还可以用扇子变出别的美丽的东西来吗?"我寻思着又提出了问题,"你们想想扇子像什么?"小朋友的思维被这个问题充分调动起来,他们根据扇子的形象提出了很多奇思妙想,"扇子像孔雀的尾巴""两把扇子合起来像一朵美丽的花""扇子像小鱼的尾巴"……我都一一给予肯定。

于是染纸作品在孩子的想象、折叠、添加、装饰下,在老师的引导装饰下,一面美丽的墙饰就诞生了。大大小小圆形、半圆形的花朵,在幼儿插花艺术的手艺下,显得错落有致、五彩缤纷。小扇形当鱼鳞,大扇形当鱼尾,几条五彩斑斓的鱼儿在花丛中游得分外欢畅。美丽的孔雀正展开层次分明的五彩尾巴等待着大家的赞美!

总之,染纸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其乐无穷的美术手工活动,他们通过自己的不断的动手动脑尝试。体会到其中的颜色绚丽多彩和图案的变化万千,每一次不同的尝试都会有不同的惊喜在等着他们。染纸活动充分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幼儿在玩染纸的过程中大大提高了审美能力,也更激起幼儿对民族文化的热忱。在幼儿园多多开展这样的教育教学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

中班折纸教案篇6

【关键词】小班幼儿 手工操作 精细动作 发展

在幼儿期,手是认识事物某些特征的重要器官,通过手的运动,可使幼儿认识事物的各种属性和联系,知觉的完整性和具体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而手的动作主要是精细运动的发展,它包括手眼协调,指尖动作,手指屈伸等局部运动,而这些活动正是发展幼儿精细动作的重要途径。因此,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成为关键性的问题,而幼儿园中手工操作活动的教育作用不容忽视。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健康领域中指出:要创造条件和机会,促进幼儿手的动作灵活协调。如:提供画笔、剪刀、纸张、泥团等工具和材料,或充分利用各种自然、废旧材料和常见物品,让幼儿进行画、剪、折、粘等美工活动。[1]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认为:"智慧的花是开放在指尖上的"。这些都说明了动手的重要性,因为幼儿年龄特点,他们手指小肌肉群还没有发育成熟,有些动作还不够灵活,通过手工操作活动训练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对幼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2]

1幼儿精细动作发展现状及分析

进入小班,幼儿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开始学习和掌握一些小肌肉动作技能,也很愿意自己尝试做一些事情。但在实际教育中,特别是在家庭教育中却普遍存在着一些误区:家长往往注重对孩子的识字、语言等智力活动,而忽视对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他们没有认识到手活动与脑活动之间的密切联系,认为孩子还小,动手操作能力用不着从小培养,长大了自然会;而当孩子一拿起剪刀或其他物品进行操作时,大人就以安全或其他理由阻拦,使孩子失去学习与锻炼的机会;有的家长凡事包办代替,养成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习惯;种种原因使得孩子动手能力较差,在活动中胆小,缺乏自信。

为此,我们在实践中运用了各种形式的手工操作活动来发展小班幼儿的精细动作,旨在通过多种途径,有效发展幼儿手的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2促进小班幼儿精细动作发展的策略

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更是完成某一任务的必要条件。我们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有选择的开展有趣又有益的操作活动,培养了幼儿的动手兴趣,促进幼儿的精细动作的发展。

2.1在泥工活动中增强动作协调性的发展。

幼儿园泥工活动是运用黏土、橡皮泥、面团、纸黏土等进行物体造型,在幼儿手工操作活动中,泥工深受幼儿喜爱。当他获得一块橡皮泥的时候,他会很高兴地反复揉搓、捏弄着,这时幼儿的手指和肌肉便参与了锻炼。色彩鲜艳的橡皮泥激发了幼儿动作的兴趣,同时教师为幼儿选择他们所熟悉的、感兴趣的、立体的物体形象,幼儿在做做玩玩、认识感知中增强了手部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促进了其智力的发展。

例如:在艺术活动《和面》中,教师一开始运用音乐"吃饼干"(揉一揉、搓一搓、啪啪啪……)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同时为幼儿的双手做热身。接着教师通过当场示范,让幼儿直接感知面粉成团的过程,激发了幼儿动手操作的欲望。教师在教给幼儿动作技巧时,运用游戏法让幼儿掌握简单的技能,活动中和、捏、揉、搓的部分,教师运用有节奏的念儿歌"一二三四和呀和、二二三四捏呀捏、三二三四揉啊揉、四二三四搓啊搓"这样的教学过程,让幼儿的"和面"变得轻松有趣。幼儿边念儿歌边操作,在儿歌节奏中掌握了揉、搓的动作技巧,增强了双手共同动作的协调性。

2.2在纸工活动中促进动作灵活性的发展。

纸工活动包括折纸、撕粘纸、剪贴、染纸、纸塑等,幼儿正处在手部肌肉发育阶段,同时,也是喜欢涂画、撕贴的年龄段。执笔、画线、涂色、折纸、剪贴等,这些动作对于幼儿手部的小肌肉群的发育、手指和手腕的一致配合、各种动作的协调发展、手指的灵活性,起着促进作用。

⑴剪贴活动

《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中对于小班幼儿"手的动作灵活协调"中提出如下目标:"能用笔涂涂画画、能熟练地用勺子吃饭、能用剪刀沿直线剪,边线基本吻合"。[1]剪刀作为一个全方面锻炼手的活动,能极好的促进小肌肉群的发展。我们通过欣赏作品、摆弄剪刀、创编儿歌,使小朋友对剪刀有了初步的认识和兴趣。接着,在幼儿初学剪纸时,我们把动作要领编成儿歌:"小小手指伸进来,手指一分嘴张开,手指一合并起来。剪剪剪,剪根面条细又长"。在使用完后告诉幼儿剪刀要闭着嘴巴去休息。这样,幼儿逐步掌握了使用剪刀的方法。

在《彩色伞》教学活动中,教师运用以上教学方法,将幼儿分成四组开展操作活动,活动中先让幼儿将彩纸剪成细面条,再剪成小雨点最后用手指边捻边均匀的洒在一片事先粘满双面胶的白纸上,活动完成后,教师将四组作品一起展示在黑板上,让幼儿惊讶的事情发生了,他们小组制作的作品拼成了一把美丽的彩色伞。活动设计依据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从粗到细、从大到小,层层发展,幼儿动作灵活性得到发展的同时又体验到与同伴合作与成功的快乐。

开展剪纸活动时注重循序渐进的发展原则。从最初握剪刀、用剪刀剪;从随意剪到剪"苹果梗"的一条直线;从剪"毛毛虫"身体的一个圆到剪一些复杂的图案,幼儿使用剪刀也就越来越自如了。为了保持幼儿对剪纸活动的兴趣,我们鼓励幼儿将废旧图书上的图案剪下来,按自己的喜好进行重构拼贴。这样不但提高了幼儿手指活动的灵活性,而且发展了他们的美感,促进了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⑵折纸活动

折纸是一项充满智慧的活动,孩子在折纸过程中,为完成某个图形,就必须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反复实践,以使自己所折的形状符合物体的形象。每折一次都是新方法的尝试,这个过程就是锻炼了幼儿手眼的协调性、手的触感和动作的准确性。

在折纸活动《送小鱼回家》和《旋转的风车》中,教师大胆的运用了折纸步骤图,教师边示范边引导幼儿观看示意图,进行观察比较。在直观演示和观察对比中,幼儿学会了使用步骤图,从而掌握了折纸的方法。当一条条小鱼被送回大海,当一个个风车在手中旋转时,幼儿的快乐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这是运用大脑智慧产生出的愉悦感

2.3在自制玩具中提高幼儿创造性的发展。

幼儿精细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得到发展的同时,幼儿对手工操作活动兴趣越来越浓,已经不满足于模仿,自己学着动手动脑进行作品创作,创造的过程首先是个动脑的过程,手指的活动和手眼的协调都有利于智力的发展,制作过程锻炼了孩子的手部肌肉,也进一步促进了手部协调性、灵活性。

在《狮子的新发型》和《袋子变变变》中,幼儿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对狮子的发型进行撕、卷、贴;按照自己喜欢的动物特征在信封上进行撕剪、粘贴、涂画,幼儿戴上自己设计的狮子发型去参加森林舞会,一个个可爱的动物纸偶快乐的舞动着。创造不仅给孩子带来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也激发了幼儿再创作的欲望。

2.4在手工区域游戏中推动动作熟练性的发展。

幼儿精细动作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是需要反复尝试、锻炼、操作的活动,幼儿手工区域给他们的动作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平台。在手工区域活动中尽可能地多投入一些能锻炼幼儿动手能力的材料,比如:旧纽扣、大小不等的小串珠、锁和钥匙、小塑料药瓶、种子、绳子、毛线……投放材料还可以根据季节和教学主题延伸来设置,不同的活动内容不仅发展了幼儿手部肌肉的灵活性,同时又满足了幼儿的不同喜好,激发了幼儿的求知欲,对此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个能让幼儿小手动起来的环境,可使幼儿在活动中不断尝试探索,让幼儿的手部肌肉得到足够的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也在活动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从而推动幼儿精细动作向熟练性发展。

2.5在家园合作中加强幼儿独立性的发展。

《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3]特别是小班,更离不开家长的支持、配合。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加强更能进一步提高精细动作的发展,而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生活教育,生活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

⑴我们利用各种有效形式开展家长工作,使家长成为我们的共同研究者和合作伙伴。

我们向家长介绍幼儿小肌肉动作发展的规律及其对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向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虚心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定时向家长展示剪纸、折纸等教育的成果来赢得家长的重视,

⑵我们通过家长园地、QQ群等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要求家长配合在家中为孩子创造一个动手空间,为孩子提供一些动手操作的材料,让孩子自己操作,并利用亲子关系指导自己孩子进行有效地操作。我们还要求家长放手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做到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样,孩子们的小手真正动起来了,动作的协调性进一步发展了。

⑶请家长来园观摩活动,参与亲子课堂。

让他们亲眼看到孩子的操作,在亲子活动《搓汤圆》中,家长看到孩子自己有模有样的揉搓着,一个个圆圆的汤圆从他们稚嫩的小手中变出来,惊叹孩子能力的同时,也反思着自己的教育观念。活动后针对幼儿动作的发展结合此次活动案例做了相关的讲座活动,使家长明确手的动作对发展孩子的思维起着积极的参与作用,对家长在生活中如何指导幼儿动作发展,增强幼儿独立性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

通过以上多种途径的手工操作活动,幼儿的小肌肉动作发展有了明显的提高,动作协调性、灵活性明显增强,生活自理能力有了飞速发展。与此同时,幼儿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了积极、主动、勇于参与的精神状态,也有效地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感知力、注意力。同时增强了自信心,培养了孩子健康、活泼的个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2(9、10)

[2]冯旋骏. 《多途径促进小班幼儿精细动作发展的研究》[E]. 2007.07.24

中班折纸教案篇7

于是,我在课前对自己所教的甲乙两个班级的学生作了初步的调查。我发现,总体而言,三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用到的分数知识比较少,家庭或社会的其他教育机构也很少对分数进行系统的教学,所以,他们对分数的知识了解不多。学生对分数的概念、读、写方法,以及大小比较等知识的掌握基本上是空白。但是鉴于甲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强,数学素养好,又善于动手操作,而乙班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将思维过程用言语表达的情况,我设计了两套教案,期待着能“对症下药”,让他们学得轻松,学得高效。

一、量体裁衣,细化教学目标

针对甲班学生数学逻辑强,乐于探索的心理,我从数学知识内部结构发展的需要出发制定教学目标:(1)通过研究■,■,■,■这四个分数,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2)能根据分数以及它对应的图形,初步比较分数的大小并进行分数的加减运算;(3)感受分数与整数一样也可以进行大小比较和运算,经历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4)通过观察、操作、联想等活动培养学生有理有据地思考问题和主动探究的能力,建立空间观念。

针对乙班学生活泼好动,善于观察,富有童趣的特点,我紧扣新课标“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拟定目标:(1)根据生活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结合具体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2)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经历认识几分之一的探究过程,初步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3)体会分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二、求同存异,夯实教学内容

在充分考虑学生认知起点的基础上,我对甲乙两个班级进行了不同的教学设计。甲班设计了这样一些教学环节:课前谈话,回顾以前学习过的计算方法(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再请学生列举一个除法算式并解释除法算式的意义)――借助除法的意义,引入分数■,并研究■的含义(把“1”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动手折纸,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用一张长方形纸逐次折出■,■,■,在此基础上联想出■)――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为例认识分数线,分子与分母,并引导学生指出分母“1”相当于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分母8相当于除法算式中的除数,整个分数■表示商)――运用图形的直观性,进行分数大小的比较和简单的分数加减运算――回顾与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乙班学生具体形象思维比较发达,我就选择生活情境“分月饼”引入(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整个月饼的一半,也就是这个月饼的■)――着力弄清■的含义,为迁移做准备(读写■,寻找生活中的■,提供长方形纸折■,辨析■,)――结合不同图形认识其他几分之一,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如■,■等)――课堂练习――反例巩固,归纳解题的思维方法(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分,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虽然甲乙两班授课的切入点不同,教学过程也大相径庭,但是和我授课的目的是一致的:(1)通过突破■这个基础分数,引领出其他几分之一;(2)通过数形结合的形式,把对分数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3)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正因为牢牢抓住了这节课的主旨,我的教学就显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三、因地制宜,生成学习资源

我们的教学设计是预设性的,多少带有教师的主观色彩,而课堂、学生是动态的,所以我们要随时关注课堂教学中生成性的学习资源。在甲班教学的第三个环节中,我要求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并用斜线表示出它的■。我预设着学生能横折、竖折或者斜折,突然,课堂上有个学生冒出来说,老师,我还有别的方法。我惊讶之余,把他的作品拿上来让其他学生判断对不对,顿时,课堂炸开了锅,意见不一。连问几个学生,发现他们无非就是不能断定有没有平均分。我灵机一动,拿出剪刀,沿着折痕,把这个长方形一分为二,然后把一半翻转过来,就发现完全重合。“是■,是■!”学生兴奋地大叫。我趁机让学生重新温习了如何得到分数■的,扎实了基础。

乙班学生在认识■的过程中,有个学生得到的是圆片,他通过对折三次,把它平均分成了8份,可是一不小心,就涂了其中的2份。于是,我把他的作品贴在了黑板上,问:涂色部分能表示整个圆片的■吗?学生纷纷摇头,我继续追问:不能表示■,还能用其他分数表示吗?请和你的同桌互相交流一下,再告诉我答案。结果就出现了两个分数:■和■。接着我再请学生说一说,分数■是怎么得到的?把圆片平均分成8份,取其中的2份,就是■。那么■又怎么得到的呢?我把每两份看成一份,整个圆,就分成了4份,取其中的1份,就是■。那么你能比一比■和■的大小吗?经过激烈的讨论,学生通过观察涂色部分的大小,得出■=■。这不能不说是整堂课预设之外的惊喜。

中班折纸教案篇8

一、生活化作业――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的确,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处处要用到数学,生活中有取之不竭的数学教育资源。如学习完“100以内的加减法”后,可以设计“今天我当家”的情境活动,展示琳琅满目的商品架,让学生自主购物,算一算“20元钱可以买什么?”“30元钱可以买什么?”“你最喜欢买什么?”“共要花多少钱?”……将枯燥的“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的题目改为富有情境式的作业,学生会倍感作业的有趣,进而喜爱上了作业。

教学“时间”以后,根据教学的内容,设计了以下课外作业:

A.你平时在家锻炼身体吗?请你选择一项活动,具体做一做,记录一分钟内活动(拍球、跳绳、跑步或者写字、阅读、口算等)的次数。

B.了解一下,你们家庭成员在一分钟内能做多少事情?

C.查阅有关数学资料,了解各行各业在一分钟内都能做哪些事情?

二、趣味化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对作业的兴趣,我在作业形式的多样化上下功夫,在“趣”字上做文章。尽量把作业中的数学知识编成故事、谜语、童话、游戏等形式,使学生一看作业的内容就来劲,就跃跃欲试,使学生把作业看作是没有负担的学习,乐在其中。

如学习“数的整除”这一单元后,我让学生用这单元的知识把自家的电话号码编成一个竞猜题让其他同学猜的作业。

2和3的最小公倍数。 ( )

最小的合数。 ( )

一位数中最大的偶数。 ( )

既是偶数又是质数。 ( )

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 ( )

比所有自然数的公约数少1的数。 ( )

5的最大约数。 ( )

学生根据这些条件,猜出“6482105”这个号码,按照猜出号码拨出去,接电话的果然是自己的同学,学生就觉得十分有趣。这样把作业寓于猜谜之中,有趣的猜谜活动吸引了学生,“吊”起了学生学习的胃口,让学生“吃”得有滋有味,使学生在“乐”中求知。

三、自主化作业――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

新课程目标由“关注知识”转向了“关注学生”,因此在作业设计上也要体现这一宗旨。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基础不同、能力不一、兴趣各异的活生生的人,所以作业设计要体现出差异和层次,使学生有选择的空间,能根据自身的水平、爱好选出适合自己的作业,都能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如小学二年级数学学习“表内乘法”、“倍数”等内容后做如下作业设计。

A.喜欢背诵的你,请把表内乘法口诀背给你喜欢的人听。

B.喜欢计算的你,请根据口诀写出算式。

C.爱探究的你,请完成如下题目。

7×6+7=( )×( )=( )

7×4-4=( )×( )=( )

8×7-8=( )×( )=( )

5+5+5+5+5+5=( )×( )=( )

D.喜欢折纸的你,请按下面要求折一折。

红纸鹤3只,黑纸鹤的只数是红纸鹤的三倍。

E.喜欢绘画的你请按要求画一画。

“哭脸”2张,“笑脸”的张数是“哭脸”的2倍。

以上五项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任选2~3项。

四、开放化作业――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

现实生活的问题往往存在于比较复杂的,信息不完备的现实情境之中,它的解决不仅需要学生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需要学生具有发散性的思维和创新的能力。为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与现实性和挑战性相结合,要善于挖掘知识中的潜在因素,合理、恰当、巧妙、灵活地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作业,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求“新”、求“全”、求“活”的调控,让学生发散思维,敢于标新立异,提出各种问题,大胆创新。

中班折纸教案篇9

一、激情诱趣,情境导入

刚开始接触剪纸活动时,孩子们由于年龄小、精细动作发展不完善,难免有些束手无策,积极性自然不高。为此,在活动组织过程中,我们努力将情境创设贯穿于整个活动中。如小班剪纸活动“小梳子”中,我们就利用幼儿生活中最熟悉的梳头发的情境导入,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从而激发幼儿的兴趣。情境化的导入和指引能够一下子就激发起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剪纸的兴趣,同时,在剪纸技能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再加上情境化的语言加以引导,如对折剪时,鼓励幼儿“让纸宝宝的头碰到脚,再给它剪个大嘴巴”或者是“两扇大门关得紧紧的,轻轻往下剪,把门开开喽”等等。在这样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下,通过生动的情境导入,不仅能激发孩子们对剪纸活动的兴趣,也能鼓励孩子们在有趣的情境中更自由、更自主、更放松地学习,做到真正地“乐学”。

二、启发感受,欣赏先行

对于幼儿而言,剪纸活动的意义应该不仅是单纯地动手操作,更应该是一个欣赏美、感受美的过程。幼儿对剪纸艺术中美的欣赏、感受才应该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为此,我们对特色剪纸活动的选材经常是精挑细选、煞费苦心。在选材过程中,我们注意选择一些来源于生活、适合幼儿欣赏的剪纸作品,通过欣赏精美别致的剪纸作品、倾听生佑腥さ墓适拢把孩子们带入丰富多彩的剪纸世界中。特别是我国一些传统的门饰、春联、窗花等装饰,也都融入了剪纸的艺术,有些还蕴藏着有趣的故事或历史典故。在引导幼儿欣赏这些作品时,我们一方面引导幼儿重在观察,关注作品中的细微、传神之处,同时给予适当的引导,提高幼儿对剪纸艺术的了解和美的感受。有时候,再加上一些具有烘托效果的音乐,能帮助幼儿更快地进入相应的情境中。如欣赏“老鼠娶亲”这一经典的剪纸作品时,讲述故事的同时加入民间婚嫁时敲锣打鼓、唢呐齐鸣的音乐,帮助幼儿进一步感受作品背后的故事和文化,获得美的熏陶。

三、自主学习,独立探索

剪纸活动最让人关注的可能就是“孩子会不会剪”这一问题,刚开始的时候,剪的内容比较简单,这个问题还不是很突出,但是随着技能要求的不断提升,这一问题就越来越突出了。教师讲解示范,幼儿跟着一个个步骤学剪,或者教师先集中讲解再由幼儿分组操作,既枯燥教条,又不能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深刻意识到,只有将自主学习的机会交到幼儿手中,让孩子们独立探索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在班级特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幼儿掌握独立剪纸的规律及方法。在每次活动前,我们出示范例引导幼儿自由讨论、分析,思考折、剪的具体过程,以及剪、挖时的注意点等等。如在中班剪纸活动“百变小兔”中,引导幼儿先观察范例,思考应该如何对折,接着再引导幼儿观察对折后应该画什么图案?如何剪?通过“这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可以先画什么?再画什么?”“画在哪里?”“剪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等问题引导幼儿进行思考、讨论。遇到孩子们各执己见、意见不同的时候,就通过个别尝试来进行验证,通过实践帮助幼儿积累经验。一次两次下来,孩子们渐渐地自己摸索到了折、剪的规律,能够主动通过独立的尝试巩固原有经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获取新经验,提高剪纸的技能。

四、注重技能,启发创新

中班折纸教案篇10

【关键词】游戏 让纸站起来 尝试 揉 捏 放手

放了几天长假,又上班了。揉着还没有睡醒的眼睛,思绪好像还停在昨天。我翻了一下教案,看了看活动过程,只知道要上的内容是科学课:“让纸站起来”在想如何启发幼儿用不同的方法让纸站起来呢…… 

合上教案本,一个念头突然在我脑海里浮现“为什么我总是想着如何让幼儿按我的意愿去做?为什么不充分发挥孩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自己去想去做呢?”可马上我又否定了自己,“不可能,我不教,孩子们怎么会做呢!”就在我矛盾之时,有一种强烈的好奇又促使我,“试一试,也许孩子能行!” 

开始上课了,我顺手拿了笔在一张纸上画了一只小白兔,告诉孩子们,今天小白兔要来和大家一起做游戏。谁的玩法最多,她就要和谁做好朋友。现在小白兔不想被贴在黑板上了,他想站在桌上和大家一起玩。请大家帮帮它,怎样才能站在桌上。(老师操作:试着将小白兔站着放在桌上,结果纸是软的,小白兔飘着睡在了桌上。小白兔不高兴了,请大家帮帮它)第一个孩子举手了,方法:将纸对折一下,纸就可以站起来了。请孩子操作,果然成功。(掌声鼓励)继续动脑筋。还有没有不一样的方法呢,又有一个孩子想了一个用折门的方法让它站起来,请他操作,果然成功。(OK)顺便送了一个笑脸娃娃给他。我又问:还有没有不一样的方法呢?这下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七嘴八舌地说开了。看着孩子们跃跃欲试的样子,我告诉幼儿:今天这个游戏就叫做:“让纸站起来”每人一张纸,谁想到的办法越多,谁就是顶呱呱。开始游戏,不管用什么方法,只有一个要求:让纸站起来。老师数数,从“1”数到“6”,幼儿停下手上动作,老师观察,结果普遍用的都是前两种方法,老师迅速把这两种方法记录在黑板上。游戏从新开始,刚才用过的方法不能用了,要和刚用的方法不一样。幼儿操作,老师巡视,这次发现了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了。有折成房顶状的,有变成扇子状的,有变成帽子样的,还有折成小兔子的等等,有些想不出来的就模仿别人,大家都迅速完成了游戏。我对孩子进行了肯定和鼓励,并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笑脸娃娃送给大家。要求一样,游戏继续进行,同一张纸,孩子们变着花样折出了许多方法,如:折青蛙、折东南西北、纸盒、大象、鸭子等等,我看在眼里,是时候该改变游戏规则了。游戏开始,老师迅速从“1”数到3‘幼儿操作,结果幼儿有很多没有完成,看到孩子们懊恼的表情,于是我便启发孩子不要用折纸的方法,而是尝试用其他的方法,比如将纸捏一捏,扭一扭,孩子们在进行尝试,果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有的将纸直接捏成团,有的将纸卷成同,有的将纸扭成麻花,……看着孩子们像变戏法一样,我当时觉得真的不可思议,每当发现了一种不一样的方法,我就及时在班上推广。到了这个时候,又该改变游戏了。我从新发了一张纸和一只红笔,让幼儿尝试,每当发现一种新方法,就在自己的纸上画上一个笑脸娃娃。老师巡回观察,再适时送上小粘贴当做奖励。看着孩子们不亦说乎地玩着一张白纸,那投入劲,那参与劲,再看看那不断增加的笑脸娃娃,我笑了,很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