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分数教案十篇

时间:2023-04-05 06:58:04

百分数教案

百分数教案篇1

一、单选题(共2题;共4分)

1.一种打印机,如果按销售价打九折出售,可盈利215元,如果按八折出售,就要亏损125元。则这种打印机的进货价为(

A. 3400元                               B. 3060元                               C. 2845元                               D. 2720元

【答案】

A

【考点】百分数的应用--折扣

【解析】【解答】解:(215+125)÷(90%-80%)

=340÷0.1

=3400(元)

故答案为:A。

【分析】九折和八折相差一折,相差340元;具体数量÷对应的百分率=单位1,据此解答。

2.双休日,甲商场以“打九折”的措施优惠,乙商场以“满100送10元购物卷”形式促销,妈妈打算花掉300元,她在(

)商场购物合算一些。

A. 甲                                B. 乙                                C. 甲、乙都可以                                D. 无法确定

【答案】

A

【考点】百分数的应用--折扣

【解析】【解答】解:甲:300×90%=270(元),

乙:300-30=270(元),但是乙商场送的是购物券,不是现金,所以甲商场购物合算。

故答案为:A。

【分析】用300乘90%即可求出甲商场实际支付的钱数;乙商场实际支付300元,送的30元是购物券,购物券只有再买商品时才能用,不是最优惠的。

二、填空题(共5题;共7分)

3.四折=________%,25%=________(成数).

【答案】

40;二成五

【考点】百分数的应用--折扣,百分数的应用--成数

【解析】【解答】解:四折=40%;25%=二成五。

故答案为:40;二成五。

【分析】折扣:几折就表示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成数:成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十分之几,统称几成。例如:一成就是十分之一,改写成百分数是10%;三成五就是十分之三点五,改写成百分数是35%。

4.王老师的月工资是1800元,若个人所得税法规定每月收入超过800元的部分按比例缴纳个人所得税,那么刘老师每月交税后实得工资是________元。若他把5000元人民币存入银行3年,年利率是2.5%,到期交纳20%的税后可得利息________元。

【答案】

1750;300

【考点】百分数的应用--税率,百分数的应用--利率

【解析】【解答】解:第一问:

1800-(1800-800)×5%

=1800-1000×5%

=1800-50

=1750(元)

第二问:5000×2.5%×3×(1-20%)

=375×80%

=300(元)

故答案为:1750;300。

【分析】第一问:超出800元的部分按照5%缴纳个人所得税,用1800减去800再乘5%即可求出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用工资总额减去应缴纳个人所得税的金额即可求出实际工资;

第二问:利息=本金×利率×存期,先计算出利息,缴纳利息税后得到的是利息的(1-20%),再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求出税后利息即可。

5.一件篮球打九折出售后,售价72元,原价________元。

【答案】

80

【考点】百分数的应用--折扣

【解析】【解答】解:72÷90%=80元,所以原价是80元。

故答案为:80。

【分析】九折就是90%,所以篮球的原价=篮球的现价÷打的折扣,据此作答即可。

6.大卖场搞促销,服装类打8折.李叔叔买了一件上衣,比促销以前便宜了40元,这件上衣促销以前标价________元.

【答案】

200

【考点】百分数的应用--折扣

【解析】【解答】解:40÷(1﹣80%)

=40÷20%

=200(元)

所以这件上衣促销以前标价200元。

故答案为:200。

【分析】打几折,就是按照原价的百分之几十出售,本题中促销以前的价格=促销后比促销前便宜的钱数÷(1-折扣数),代入数值计算即可得出答案。

7.李老师把2000元钱存入银行,定期三年,年利率5.4%,如果当时的利息税为5%,到期时,李老师可取回________元。

【答案】

2307.8

【考点】百分数的应用--利率

【解析】【解答】2000+2000×5.4%×3-2000×5.4%×3×5%=2000+324-324×5%=2324-16.2=2307.8(元)

故答案为:2307.8。

【分析】可取回多少元=本金+利息-利息税,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利息税=利息×利息税率。

三、解答题(共3题;共20分)

8.李叔叔于2020年5月1日在银行存了活期储蓄1000元,如果每月的利率是0.165%,存款三个月时,可得到利息多少元?本金和利息一共多少元?

【答案】

解:1000×0.165%×3=4.95(元)

1000+4.95=104.95(元)

答:得到利息4.95元,本金和利息一共104.95元。

【考点】百分数的应用--利率

【解析】【分析】利息=存了的活期储蓄×每月的利率×存的月份数;本金和利息一共的钱数=存了的活期储蓄+利息,据此代入数据作答即可。

9.王刚把50000元人民币存入银行,定期3年,年利率是3.85%.到期时,他要把利息全部捐给困难学生,王刚能捐款多少元?

【答案】

解:

50000×3.85%×3

=1925×3

=5775(元)

答:王刚能捐款5775元。

【考点】百分数的应用--利率

【解析】【分析】利息=本金×利率×存期,根据公式计算利息,也就是能捐款的钱数。

10.爸爸买了一辆标价20万元的北京现代新能源轿车。他选择一次性付清车款,可以按九五折优惠价付款。

(1)打折后轿车的总价是多少元?

(2)买这辆轿车还要按照实际车价的10%缴纳车辆购置税,车辆购置税是多少元?

【答案】

(1)解:20×95%=19(万元)

19万元=190000元

答:打折后轿车的总价是190000元。

(2)解:190000×10%=19000(元)

答:车辆购置税是19000元。

【考点】百分数的应用--折扣,百分数的应用--税率

百分数教案篇2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税收时的专有名词,会计算纳税额.

2、通过学习,使学生建立正确的纳税观,懂得纳税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税收时的专有名词,会计算纳税额.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税收时的专有名词,会计算纳税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你们在日常生活中听说过有关纳税的知识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纳税的问题.

板书:纳税

二、新授教学

(一)建立纳税概念,了解纳税有关的知识.

1.教师提问:你知道哪些有关纳税知识?(学生说自己的感性认识)

2.教师归纳后板书.

板书:应纳税额、税率

3.小组讨论

(1)什么人需要纳税?

(2)为什么要纳税?

(3)你认为你身边的那些事物是国家用税收款做的.

4.教师总结

(1)纳税就是根据国家各种税法的有关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

(2)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国家用税款发展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国防事业.

5.你们现在对纳税有什么认识?

小结:看来,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人,都应该依法纳税,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二)教学例6

例6.一家大型饭店七月份的营业额是300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七月份应缴纳营业额税款多少万元?

1.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试做.

3.学生汇报.

求这家饭店七月份应缴纳营业额税款多少万元,就是求3000万元的5%是多少.

教师板书:3000×5%=150(万元)

答:这家饭店七月份应缴纳营业额税款150万元.

三、巩固练习

1.一家运输公司10月份的营业额是260000元,如果按营业额的3%缴纳营业税,10月份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2.一个城市中的饭店除了要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以外,还要按营业税的7%缴纳城市维护建设税.如果一个饭店平均每个月的营业额是14万元,那么每年应交这两种税共多少元?

3.一个卷烟厂上月香烟的销售额为1500万元.如果按销售额45%缴纳消费税,上月应缴纳消费税款多少万元?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百分数教案篇3

下面四句话中正确的一句是( )

A.比的后项可以是0。

B.分母是100的分数叫做百分数。

C.数a除以分数,等于a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D.甲数除以乙数,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

在进行试卷分析时,笔者发现这道题目的错误率高达68.9%,翻阅试卷后又发现大多数学生选择了答案B,答案B显然是错误的。为什么那么多学生会这样选择呢?

我的思考:

很显然,定义“分母是100的分数叫做百分数”是对百分数的一种曲解,分析其中的原因,至少有以下两点:

首先,学生在学习百分数之前通过各种途径接触了一些百分数(如服装商标中显示各种成分所占的百分比、酒精度、电视节目中公布的统计数据等),并且会读百分数,积累了对百分数的基本认识:百分数的分母都是100。学生对百分数这一数学知识的学习正是在这样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上进行的。因而,学生认为“分母是100的分数叫做百分数”也就不足为怪了。

其次,笔者认为学生错误概念的形成也与教师的课堂教学有关。百分数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分数,这种特殊性不仅体现在它的分母固定是100,更体现在它反映了两种量相比较(相除)的结果,它是一种比率(而分母是100的分数它既可以作为“比率”,也可以作为具体的数量),这才是百分数这一数学概念的“内涵”。数学概念的教学就要紧扣概念的“内涵”,想方设法,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帮助学生体会概念的本质,建立正确的数学概念。

反思课堂教学,多数教师都是按照教材提供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的:出示问题情境(苏教版教材提供的是三名同学做投篮练习的情境)提出问题(怎样比较三人投篮成绩好差)讨论交流,达成共识(比较三人投篮的命中率),得出三个分母不同的分数采用通分的方法把三个分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并告诉学生这样的分数就是百分数归纳得出百分数的意义。在这个教学流程中,学生对抽象的百分数的意义感受并不充分(仅靠三个分数就归纳得出比较抽象的百分数的意义),相反学生关注更多的是将分母不是100的分数化成了分母是100的分数。因而,当教师追问“什么是百分数”时,学生说得最多的答案就是“分母是100的分数叫做百分数”。由此可见,对数学概念尤其是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的教学,教师绝不能轻描淡写概念的“本质”,而应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概念的‘本质’”为重点,给予学生充分感受、体验、理解的机会,这样的概念教学才是实实在在有效的。

我的实践:

一、 对导入环节的设计

在导入环节,笔者将原先创设情境导入改为利用生活中的素材直接导入。创设情境导入固然能激活学生的思维,给课堂带来生动的效果。在讨论“如何比较三名同学投篮成绩好差”时,很难说出“比较三人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比率”这样的答案,教师往往需要做一些提示和引导,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际的教学效果远远达不到预设。利用生活中的百分数直接引入课题,使学生感到所学的数学知识并不陌生,就在自己身边,为后面继续探究百分数的意义积累了很好的生活素材。

二、 对教学重点的处理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笔者设计了三个环节,一步一步引领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探寻百分数的意义。

第一环节:结合学生搜集的百分数的生活素材,让学生说一说这些百分数表示的意义,由此初步感受百分数的意义。例如有同学说“服装标签上羊毛100%,说明这件服装是纯羊毛制成的”“社会课本中有这样一句话,地球表面积中陆地面积大约占29%,海洋面积大约占71%,就是说如果地球表面积是100份,那么陆地面积有这样的29份,海洋面积有这样的71份”等等。这个阶段,学生对百分数的理解是一种生活化的,因此他的表述不一定非常准确,但非常真实,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说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第二环节:选取两个有关百分数的生活素材,进行深入的研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两个百分数,如“一种饮料中,苹果汁的含量占30%”“这次考试咱们班数学的及格率达100%”,围绕这两个百分数让学生讨论交流它们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教师设计几个数学问题让学生解决,如“要配制100毫升的饮料,需要准备多少毫升苹果汁和多少毫升水”“我们班有50人,及格率是100%,说明有多少人及格”等。设计这几个问题的目的有三个:一是让学生根据百分数的意义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在应用中加深对意义的理解,达到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的效果。二是让学生将前面所学分数的知识、方法迁移到百分数中来,这既能有效降低学生学习新知的难度,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百分数的本质。三是这几个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在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数学,思维的积极性将大大提高。

第三环节:归纳概括百分数的意义,并思考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在前两个环节中学生已经充分感受和体验了百分数的意义,接下来教师让学生思考“什么是百分数”“百分数有哪些特点”,让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交流自己的想法和认识。譬如有学生会说“百分数表示把一个量看做‘1’,平均分成100份,另一个量是这样的几份”“百分数表示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百分之几”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有学生提出“百分数就是分母是100的分数”,教师要抓住这一契机,及时引导学生围绕这一观点进行辩论,这是学生明确百分数与分母是100的分数的联系和区别的极好机会。如果没有学生提出这样的观点,教师也要将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这样的环节必不可少,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辩论,相信学生有对百分数意义的学习和之前对分数意义的学习,在这个问题上一定会有一个正确和清楚的认识。

三、 对巩固练习的选择

练习的设计既要有针对性(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又要有思考性(能启发学生思维),基于这样的认识,我选择了以下四组题目: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一本书已经看了65%,还有( )%没有看。

一件衣服降价15%出售,现在的售价是原价的( )%。

加工一批零件,全部完成了,就是完成了( )%如果只完成了一半,就是完成了( )%。

目前我国的残疾人大约占全国总人口的5%,残疾儿童入学率已超过60%。残疾人与全国总人口的比是( )︰( )。残疾儿童入学的人数与残疾儿童总人数的比是( )︰( )。

(2)下面哪几个分数可以用百分数来表示?哪几个不能?为什么?

一堆煤97/100吨,运走它的75/100。 23/100米相当于46/100米的50/100。

(3)思考:六年级一班的近视率是14%,二班的近视率是16%,你能比较出哪个班近视的人数多吗?为什么?

百分数教案篇4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界愈来愈重视对创设问题情境及其有效性的探索和研究。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数学情境,才能使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呢?根据我在教学中的感受,谈谈以下看法:

一、创设数学情境,要贴切学生的生活,才能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

数学问题起源于生活或生产实际,不是空洞的、人为制造的,而是能让学生感到可亲的、富有情境的。因此我们教师在备课中要灵活运用生活实例、把过于单一呆板的问题转换设置为学生身边熟悉的、可见的、感兴趣的数学情境,这样会吸引学生集中精力地去阅读题目、并观察、思考其情境,从而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

如:教学一元一次不等式时,教材上有如下问题:

问题:甲、乙两商店以同样价格出售同样的商品,并且又各自推出不同的优惠方案:在甲店累计购买100元商品后,再购买的商品按原价的90箛收费;在乙店累计购买50元商品后,再购买的商品按原价的95箛收费。顾客怎样选择商店购物能获得更大的优惠?

此问题中的“甲、乙”很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我在备课中就把这生硬的“甲”与“乙”分别设置为我市的“王府井百货”与“新世纪百货”, 即:三峡广场的“王府井百货”与“新世纪百货”以同样价格出售同样的商品,并且又各自推出不同的优惠方案:在“王府井百货”累计购买100元商品后,再购买的商品按原价的90箛收费;在“新世纪百货”累计购买50元商品后,再购买的商品按原价的95箛收费。如果老师去购物,那老师应选择哪家超市购物才能获得更大的优惠?请同学们帮老师出出主意。

这种实际生活的数学情境会吸引各类不同成绩的学生兴趣浓厚地去阅读题目、观察、思考,不光把“顾客”转换为“老师”,还会把“老师”转换为“我”去购物,那“我”应选择哪家超市购物才能获得更大的优惠?”从而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而不是痛苦死读那枯燥的数学题目。

由于问题背景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所以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这样学生就能更好自如地产生一个个想法,在这种广泛的迁移中,对数学问题就会有一种深入的感受和认识,对学生来说,他们得到的不仅仅是提出问题,而更重要的是求知欲望的满足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二、创设数学情境, 让学生“身临其境”,才能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在上面问题中除了转换和设置外,利用现代多媒体动感技术教学,加强学生的实验操作,既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平行,又和新教材的编写意图相一致。 教师可利用课外时间把两家超市中摆放的琳琅满目货物与其标价,摄像并制作成课件, 用多媒体在学生面前一一展示,使学生“身临其境”:提出我去购物遇到这两家超市:以同样价格出售同样的商品,并且又各自推出不同的优惠方案:在王府井百货累计购买100元商品后,再购买的商品按原价的90箛收费;在新世纪百货累计购买50元商品后,再购买的商品按原价的95箛收费。此时学生会不由自主地问:

1.王府井百货、新世纪两家超市同样的商品出售的价格相同吗?

2.王府井百货、新世纪两家超市以同样价格售出同样的商品的质量相同吗?

3.王府井百货、新世纪两家超市优惠的方案有什么不同?

4.累计购物不超过50元.在两家超市购物花费有区别吗?

5.累计购物超过50元.选王府井百货最实惠吗?

7.累计购物超过100元.选新世纪最实惠吗?

8.要买多少元的商品选王府井百货最实惠?

9.要买多少元的商品选新世纪百货最实惠?

10.要买多少元的商品选两家超市都一样的实惠?

11.老师(或我)应选择哪家超市购物才能享受最大的实惠?

这样就达到激发学生好奇心、诱发质疑、猜想的目的, 使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三、创设数学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才能帮助学生提出更好的问题

让学生“动手操作”,是获得第一手数学知识的经验,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好地提出问题极为有利。现在倡导的“活动教学”正是这样做的。

例如:我在将要上《镶嵌》这节课时,就交代学生分小组课前去准备8—10个8cm或10cm的正三角形、正四、五、六、八边形,任意的形状、大小相同的三角形、四边形的硬纸片。当我在上这节课时,我让学生分小组,用课前准备的各种正多边形纸片动手拼一拼。

探究1:如果用一种正多边形镶嵌,哪几种正多边形能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学生马上问:

1.正三角形能否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

2.正四边形能否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

3.正五边形能否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

4.正六边形能否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

5.正八边形能否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

百分数教案篇5

刚入小学的一二年级学生,初生牛犊不怕虎. 笔者在听二年级下册“统计”一课时,教师出示例题图“动物运动会”,茄子老师提问:“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些什么?”“老师,我想知道跑步比赛的四只小动物谁第一名?谁最后一名?”“老师,这四只小动物是刚开始跑步呢,还是跑完了?如果是刚开始跑就不知道谁输谁赢了. ”……这样的问题在即将学习的统计一课中价值不大,甚至毫无关系,但这样可爱的提问几乎不会出现在被统一塑造整形后的中高年级学生中. 中高年级的学生,主动提问的品质慢慢退化,他们很少向老师质疑问难了.

有了问题,有了疑惑,人们才会去追寻答案,最终有了发明,有了改进,有了完善,有了今天的数学,科学,历史,有了飞机,电脑……有了现在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具有问题意识的我们不再是一个个机械的个体,会面对事物提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正确吗?合理吗?……问题意识即是带着有疑问的态度去看去做去听……

古语有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欧洲有这样一则数学笑话:“在一条船上有75头牛,32只羊,问:船长多少岁?”这道根本没法做的题目,在法国小学生的一次测验中,有69%的学生作出了答案:75 - 32 = 43(岁). 在中国的许多次测试中,竟有90%的小学生作出了答案. 实际上,许多学生都发现这道题目不能解决,但这是老师出的题啊,写上答案总能得点分. 75加32答案太大,乘除也不对,那就剩下减法了. 学生疑而不问啊.

谓心所疑,提出以求得解答. 目前的课堂教师一言堂逐渐少了,但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与学生和谐探讨的教师却不多. 黄爱华老师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与读写”一课,课始,黄老师把课题“百分数”直接写在黑板上,然后向学生询问:今天我们要来认识百分数,你想了解百分数的哪些问题?学生课前在生活中找了好些百分数,心里有一堆的疑问:人们为什么喜欢用百分数?百分数有什么好处?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百分号怎么写?……学生迫切地想要了解,想要学习. 即使在上课期间,黄老师也允许学生有疑即问,不怕打乱教学预设. 我们要营造一个自由平等的学习环境,创设一个智慧新颖的问题情境,要保护学生乐问的天性,肯花时间让学生享受提问,乐在其中.

古语有云: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让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悦地获取知识的状态,鼓励学生多思多问,使学生喜欢问问题. 首先教师要做到有问必答,不能置之不理. 可以与学生单独交流,可以把问题交予集体讨论,可以请问书本,可以拜访网络,让学生有所获. 其次及时激励学生,“老师期盼同学们提出更多的问题. ”“你提的问题真不错!”“我怎么没想到这一点?”“小老师提的问题可真有一些难度呀!”最后可以设立比赛机制,比比谁提问最大胆,谁提问的次数最多,谁提问的价值最大,谁提问的技巧有进步等,采取不同的比赛形式给表现好的同学予以精神或物质奖励. 最重要的一点,也是最难的一点,就是要消除师生之间的鸿沟,让学生觉得老师是自己的伙伴,敞开心扉,事半功倍.

古语有云: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

学生不仅要爱问,还要善问. 一开始学生问问题会不得要领,只言片语,肤浅幼稚,教师要适当提点,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联想逻辑. 教材中许多例题有“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场景图文并茂,蕴含数学信息,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 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点,指导学生仔细读图提出问题. 教师还可以示范提问,如在教学“搭配的规律”一课时,教师问:小红准备了三件上衣,三条裙子,选一件上衣搭配一条裙子,小红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你能像老师这样提一个关于搭配的问题吗?学生依葫芦画瓢,能较科学完整地提问. 提问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在日积月累中,抓住问题实质,根据教学情况和自身学习状况,不拘泥,有见地,批判性地向教师、书本、生活挑战疑问.

古语有云: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

百分数教案篇6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一)

一、学生基本情况

本班现有学生44人,其中男生 人,女生 人。从整体上来看,本班学生的学习习惯良好,能按时完成作业,上课能积极思考问题。对数学学科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学期期末考试均分69.3分,及格率77.27,优秀率31.82。其中学习比较突出的有5人,处于中间水平的有25人,中下水平的有14人。这14名学生主要表现在接受能力差,学习不够积极主动。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分数乘法、位置与方向、分数除法、比、圆、百分数、扇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总复习等。

三、教材变化:

分数乘法:突出强调分数乘法意义的两种形式,增加例2,作为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铺垫。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不单独编排,而是结合分数乘法的意义、计算进行教学。增加分数与小数的乘法。增加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由两个例题缩减为一个。“倒数的认识”由“分数乘法”单元移到“分数除法”单元。

位置与方向:把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的“用数对确定位置”移到五年级上册,把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用方向与距离确定位置”移到本册。

分数除法:“倒数的认识”由“分数乘法”单元移至本单元。把“比”的内容单设一单元。增加两类新的问题解决:和倍、差倍问题;可用单位“1”解决的问题。

比: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原来在分数除法单元,本册作为第四单元单独学习。教学内容基本无变化。

圆: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通过用圆规画圆引出圆的各部分名称,继而研究圆的性质。减少圆的对称性的篇幅。增加“利用圆设计图案”的内容。增加求圆外切正方形、圆内接正方形与圆之间面积的“问题解决”。“扇形”由选学内容变为正式教学内容。

百分数(一):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把“百分数的应用”分成两段,本册只教学百分数的一般性应用,而特殊应用如利率、折扣、成数,移至六年级下册。把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与求百分率、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结合起来,注重在应用过程中自然地引导学生把百分数和分数、小数进行互化。增加用单位“1”解决的实际问题。

扇形统计图: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增加根据选择合适统计图的内容。

数学广角——数与形: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把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的“鸡兔同笼”问题移至四年级下册,新编“数形结合”的内容。

四、教材分析和建议

本册教材的结构力求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继续体现实验教材中的风格与特点。它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

1.改进分数乘、除法、比的编排,体现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自主构建新知识。加强直观教学,结合实际操作和直观图形,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方法。加强分数乘、除法的沟通与联系,促进知识正迁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不单独教学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的意义,而是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具体情境和计算过程去理解运算意义。

(2)通过实际问题引出需要用分数乘、除法计算的问题,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理解分数乘、除法算法和算理,将解决问题教学与计算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学习计算的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借助操作与图示,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分数乘、除法的算法和算理。对分数乘、除法计算方法的探索与理解,历来是教学的难点。教材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了涂色、折纸、画线段图等活动,采用手脑并用、数形结合的策略加以突破。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二)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80人,学生的听课习惯已初步养成,有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能力强,学习有方法,学习兴趣浓厚;少部分学生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作业经常拖拉甚至不做。从去年的学习表现看,学生的计算的方法与质量有待进一步训练与提高。故在新学期里,我在此方面要多下苦功,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二单元“百分数的应用”。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能利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或运用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四单元“比的认识”。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及其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一单元“圆”。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及圆的对称性,认识到同一个圆中半径、直径、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体会圆的本质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圆;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动手实验、拼摆操作等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圆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能用圆规设计简单的图案,感受图案的美,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图案设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结合具体的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圆周率发展历史的阅读,体会人类对数学知识的不断探索过程,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激发民族自豪感,形成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2.第三单元“图形的变换”。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作轴对称图形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3.第六单元“观察物体”。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能根据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5个正方体组合),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三)统计与概率

第七单元“统计”。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通过投球游戏、两城市降水量等实例,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感受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能读懂简单的复式统计图,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与同伴进行交流。

(四)综合应用

本册教材安排了三个大的专题性的活动,即“数学与体育”、“生活中的数”,旨在促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某一生活领域的实际问题。教材还安排了“看图找关系”的专题,旨在使学生体会图能直观、清晰、简捷地刻画关系。同时,还在其他具体内容的学习中,安排了某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活动。学生在从事这些活动中,将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方法,发展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在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五)整理与复习

教材安排了两个整理与复习。整理与复习改变单纯做题的模式,注重发展学生自我反思的意识。每个整理与复习都分成三部分:对所学内容的整理,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一些练习题目。

“你学到了什么”这个栏目,目的是鼓励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反思,能运用列表或采用其他的形式对所学的主要内容进行简单的整理。

“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回顾在学习过程中自己的体会与进步。

三、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点

本册教材力求体现整套教材的基本特点,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呈现学习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抽象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从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体验;注重学生的数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等的发展;避免程式化地叙述“算理”和死套题型地进行操练。具体表现如下:

1.在数与代数中,重视运用百分数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注重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比的过程及对比的意义的理解。

2.在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中,注重在圆的特征、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的探索中,在图形的变换过程中,在观察物体的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统计的学习中,注重结合现实素材认识复式统计图,并从图中尽可能多次获取信息。

4.学生在从事专题性的活动时,将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方法,发展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在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教学措施

为了提高学生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拟采用以下教学措施:

1、加强计算能力的培养,口算做到算得对算得快,笔算做到计算仔细,养成自觉验算的好习惯。

2、把教学应用题做为本册的一个教学重点来抓,特别是圆柱、圆锥和比、比例方面的应用题,着重教学生理解题意,通过题目会自己分析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3、重视学生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动手画图,发展学生动手能力。

5、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实际调查研究,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力。

6、通过单元检测掌握学生巩固知识的情况,若发现缺漏现象及时补救,课外作业做到精心设计,批改及时认真,并督促学生改正。

7、通过以优带潜、以优促潜、以优帮潜的活动,使优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潜能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去追优、赶优,从而达到全面发展。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三)

一、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有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另一部分学生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作业经常拖拉甚至不做。从去年的学习表现看,学生的计算的方法与质量有待进一步训练与提高。优等生与后进生的差距明显。故在新学期里,我们在此方面要多下苦功,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更多的四化建设的新型人才而奋斗。

二、教学内容

本册教学内容分为五大板快:

(一)、数与运算。1.第二单元“百分数的应用”。2.第四单元“比的认识”。

(二)、空间与图形。1.第一单元“圆”。2.第三单元“图形的变换”。3.第六单元“观察物体”。

(三)、统计与概率。第五单元“统计”。

(四)、综合应用:数学与体育、生活中的数。

(五)、整理与复习。

三、教学目标(按照单元顺序)

第一单元“圆”:

1.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及圆的对称性,认识到同一个圆中半径、直径、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体会圆的本质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圆。

2.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动手实验、拼摆操作等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

3.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圆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能用圆规设计简单的图案,感受图案的美,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4.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图案设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5.结合具体的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6.结合圆周率发展历史的阅读,体会人类对数学知识的不断探索过程,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激发民族自豪感,形成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第二单元“百分数的应用”:

1.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利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或运用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三单元“图形的变换”: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作轴对称图形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第四单元“比的认识”:

1.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及其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2.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3.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五单元“统计”:

1.学生通过投球游戏、两城市降水量等实例,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感受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根据需要选择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

3.能读懂简单的复式统计图,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与同伴进行交流。

第六单元“观察物体”:

1.学生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

2.能根据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5个正方体组合),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3.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

4.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综合应用:

即“数学与体育”、“生活中的数”,促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某一生活领域的实际问题。教材还安排了“看图找关系”的专题,使学生体会图能直观、清晰、简捷地刻画关系。同时,还在其他具体内容的学习中,安排了某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活动。学生在从事这些活动中,将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方法,发展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在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整理与复习

教材安排了两个整理与复习。整理与复习改变单纯做题的模式,注重发展学生自我反思的意识。每个整理与复习都分成三部分:对所学内容的整理,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一些练习题目。

“你学到了什么”这个栏目,目的是鼓励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反思,能运用列表或采用其他的形式对所学的主要内容进行简单的整理。

“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回顾在学习过程中自己的体会与进步。

四、教学措施:

1.鼓励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百分数教案篇7

一、比一比,温故引入

【案例】《百分数应用题》

我校六年级有学生50人,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45人,达标人数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师板书,生解答)

师:今天,我们将问题中的几分之几改成百分之几,思考一下又将如何解答?

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顺利解答了这道分数应用题后,又根据教师的引导同学们不难悟出,本道百分数应用题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与前一题完全相同,不同的是计算结果不用几分之几表示,而要用百分之几表示。即我们只要将结果的分数化成百分数就行了。

【案例】《圆锥的体积》

教学“圆锥体积”时,老师先出示几题求圆柱体积的练习,学生通过圆柱的体积公式,很快求出圆柱的体积。然后,让学生求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并且告诉学生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就是与它同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圆锥的体积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这时,学生有些茫然,趁此机会老师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做实验,用圆柱装满沙往圆锥里装,通过实验学生自然理解了:圆锥体积等于同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学生从具体题中感悟,加深记忆,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减轻对新知识的陌生感,使它们融为一体,减缓了知识的坡度,降低了难度,增强了学习新知识的信心。

二、品一品,激趣引入

【案例】《倒数的认识》

师:同学们,分别顺读和倒读这两句话“1、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2、我爱妈妈。”细细品尝,你品到了什么?

生:第一句话顺读倒读意思完全相同。第二句话顺读倒读都是一句意思完整通顺的句子,真有意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学习内容有足够的兴趣时,他们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去。这两句话为后面倒数认识作了有效的引导和铺垫。

三、剪一剪,操作引入

【案例】《环形面积》

生:在一张纸上画好两个同心圆,先用剪刀剪下来 。再剪下里边的小圆,观察余下部分。

师:余下部分我们就叫它环形,如何求其面积呢?

在小学生的语言逻辑思维和联想实际能力还不够发达的情况下,动作思维可以说成是他们理解事物的开端。小学生思维特点是按动作思维、直观形象的思维,再过渡到抽象思维这一顺序发展的。学生先动手,再从动手中去发现规律和数量关系。学生自然将操作进行心理图式化再抽象出来。

通过具体操作,同学们知道环形就是两个同心圆除去小圆剩余的部分。同时也从操作中知道了要求环形面积就要从大圆面积中减去小圆面积。

四、讲一讲,故事引入

师:“一百馒头一百僧,大僧三个更无争,小僧三人分一个,大小和尚各几丁?”

抓住小学生好奇、好胜、好动的心理特点,根据教材内容寻求有趣的小故事,充分集中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当中去。

五、提一提,问题引入

【案例】《圆的认识》

师:教学圆的认识时,首先借助课本,让学生观察自行车、汽车、玩具车等车轮的形状。它们都是圆形的,试想一想,这些车轮能不能换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形状?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不行,这样车子将高低不平,颠簸不定无法行驶。”

师:为什么车轮都是圆的呢?

百分数教案篇8

关键词 应用题 百分数 解题方法 教学策略

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很令人“头痛”的事,学生很难抽象出对象之间的内在关系。特别是对一些对于语言文字理解能力较弱、逻辑思维水平偏低的学生来说,更是理不出头绪。长此以往,有的学生甚至不看题目胡乱写些答案“交差”。为此,我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综合学生学习这类应用题时所出现的种种情况,从而形成一定的教学策略,对学生学习百分数应用题有了一定的指向作用。

一、解百分数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一直以来,学生普遍反映应用题太难学了。到了高年级之后,百分数应用题的出现使得部分学生有了“没有最难,只有更难”的体验。原因何在?作为小学数学教学重要内容之一的百分数应用题,其中蕴含的数量关系比较复杂,运用到的数量关系模型更多。在本阶段中,教材对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等能力要求有了一定的提升,在这些方面存在薄弱环节的小学生,自然对题目难以理解,解答的过程又易于混淆,甚至是不知所云、南辕北辙。如何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揭示解答问题的规律,突破学习上的瓶颈,使学生学得“轻松明了”是放在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下面,结合“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来谈谈对百分数应用题教学的一些策略。

从日常的学习反馈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有时做题手忙脚乱,其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他们不善于提取题目中的有用信息,也可能是他们不善于从整体上把握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其实在数学学习中,每个学习内容都有其关键之处。如果能恰到好处地把握住解决问题的本质,那么学生对于该学习内容的掌握和运用自然就会顺畅多了。怎么从整体上把握呢?

1.抓关键句,把握整体数量关系。在应用题中,我们或许会发现很多的信息,但是最为重要的只是其中的一两句。怎么样才能挖掘出这样的句子呢?

某小型养殖场,鸡和鸭共有420只,鸡的只数比鸭多40%。这个养殖场中,鸡和鸭各有多少只?不难发现上题中有“鸡和鸭共有420只”这么一句话,这就是本题关键之一。那么怎样来理解呢?经过个别交流和小组论证,学生会发现其中的“和”这个字很熟悉,凭借以往的经验我们知道:在方程这一阶段,只要是求两个数的“和”,一般都是用加法的。进而思考到底“是哪两个数相加呢?”经过师生间来回的唇枪舌剑,问题的本来面目逐渐展现在了我们面前,学生逐渐能用含有文字的数量关系式来表示:“鸡的只数+鸭的只数=420”。但是,有的题目中不会直接出现“和”这个字,如:阳光小学体育组有42人,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40%。体育组男、女生各有多少人?虽然本题没有把“和”写出来,但回到生活的情景后再细细品味一下,我们不难发现它的影子。高度的概括、抽象——或许这就是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一种体现吧!

在众多的应用题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句子中总是含有“一共”“和”“比……多”“比……少”等词语。如果我们能够紧紧抓住这些词语,并进行适当地理解,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一些解题时的方向性错误。这对于正确解题是一个有力的保证。

2.抓关键字,体会对象间关系。显然,如果只是从关键句下手,那么这只是把握了本题的解题方向而已,要想完整地把问题解答出来,还需要我们对题目中的信息进行一番品味——抓关键字。

再说说上面的体育组人数问题:从“阳光小学体育组有42人”中,我们可以发现“男生人数+女生人数=42”,但是最后求的是“男生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这两个都是未知量,而我们接触的比较多的是只含有一个未知量的题型,还能用以往类似的方法进行求解吗?还是一切都出来?

这时,我们需要向题目中的另一个条件“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40%”寻求帮助。那么,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谁是未知量x呢?

3.细化条件,体会主次关系。由于“男生人数的40%”表示的就是“女生人数”,也就是说“女生人数”可以写成“男生人数×40%”。最后我们得出了这样的推导过程:男生人数+女生人数=42,男生人数+男生人数×40%=42。经过了上面系统地分析,我们最后将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了“男生人数”上了,因此设男生人数为未知量x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可以列出如下的方程:x+40%x=42。以上的方程并不复杂,学生一般都可以正确地求出x的数值。

二、发挥“估算”在解决问题中的实际作用

经过近几年的课堂教学,我发现学生中有的是思维上存在问题——想错了,有的是计算存在瑕疵——算错了。如果出现经常性的“算错”,那么我们教师就要引起重视,正确分析其中可能的原因:是不懂算理,还是计算能力太低?

在“百分数应用题”这一教学内容上,很少有学生对题目的答案进行分析、验算,或许是因为百分数应用题的计算本身就很繁琐,再验算一遍那岂不是“自找麻烦”!其实,在不要求精确验算答案的正确与否时,我们可以对答案进行粗略的估算。就如上面的这一题,就有些学生得出了一些稀奇古怪的答案。如:x=300,x=3,甚至出现了分数或小数的答案。我们可以这样试想:人数应该是整数的形式,一般情况下不可能出现小数或分数的;其次如果男女生人数一样多的话,那么男生就是21人,我们现在的答案应该在21~42之间。

问题在于这些学生对于答案没有进行一个大概的估计,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因此,要教会学生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提高学生解题准确率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简单的估算,学生可以粗略地判断一下自己的答案正确与否,这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了解题的正确率。

三、发现规律,重视总结

建立模式、探索规律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自主学习数学的制胜法宝。百分数的应用题千变万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这“宗”指的就是“规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就是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发现“宗”迹,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逐渐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品质。为此,我们要做好以下工作:

1.注重关键句的分析。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中含有分率、百分率的句子是解题的关键句。但在不少题目中,有关分率、百分率的句子常呈现省略句的形式。教学时可根据上下句的联系,进行补叙、推理训练,并列出关系式。如:“今年植树300棵,比去年增加了25%。去年植树多少棵?”“比”的前面省略了“今年”两个字,这对于理解数量关系造成了一定的障碍,我们不妨用铅笔将该内容补充完整。

百分数教案篇9

关键词:关联案例;循序渐进;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070-02

随着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普及和应用,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也成为了各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须课。如何让不同专业的学生产生学习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的兴趣,从而掌握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知识,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算法和上机调试方法,是教学重点和难点。我们在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中,通过使用关联案例循序渐进的方法,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程序设计的基本功训练,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关联案例循序渐进方法简介

在教学中,选择前后相互呼应的例子并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首先,引导学生将初始程序编写出来;其次,带领学生思考限制条件,引入条件语句使得程序更加完善,进而通过引入循环的概念使得计算可以反复进行;接着再讨论循环的优化;最后,写出一个高效率的程序。使用关联案例循序渐进方法,使得学生了解程序编写过程实际上是思维或解题步骤不断完善的过程,了解程序设计中的赋值、条件和循环等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手段。从一个简单的程序入手,然后对程序逐步改进,添加条件和循环,并对其进行优化,这个步骤是一环扣一环,逐步完成的。这样,很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也容易接受。

二、关联案例的选择

例1.三角形的面积计算问题,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如下:s=■,其中l=■,a、b、c分别为三角形的三条边。第一次编写的程序如下:int main( ){double a,b,c,l,s;cin>>a>>b>>c;l=(a+b+c)/2.0;s=sqrt(l*(l-a)*(l-b)*(l-c));coutc;if(a+b>c &&a+c>b&&b+c>a){l=(a+b+c)/2.0;s=sqrt(l*(l-a)*(l-b)*(l-c));coutb&&b+c>a){l=(a+b+c)/2.0;s=sqrt(l*(l-a)*(l-b)*(l-c));cout

三、循序渐进的讲解多重循环优化

例2.百钱买百鸡问题:鸡翁一,值钱五;鸡母一,值钱三;鸡雏三,值钱一。百钱买百鸡,问鸡翁、母、雏各几只?这是一个不定方程的求解问题,采用多重循环枚举法来解决,程序如下:int main( ){int a,b,c;//a为鸡翁数,b为鸡母数,c为鸡雏数for(a=1;a

"a="

b

四、举一反三课后作业的布置

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中,也要贯彻举一反三的方法,对于类似的题目设计也是由浅入深,由易而难。在布置作业时,可以分组进行,例如:作业1:求出从1加到n的和。作业2:求出1到n之间的所有奇数和。作业3:求出1到n之间所有的素数和。作业1在课堂上先讲一遍,作为作业的目的为了让进一步巩固课堂知识,因此相对简单。作业2有两种方式可以选择,一是在作业1程序的循环体中加上if语句,二是通过改变循环步长来完成。作业3的最难,需要在循环体中判断该数是否是素数,但套用作业1或作业2的框架。这组作业由浅入深,学生可以在前一题目的基础上举一反三,作一点变化即可完成。让学生既掌握了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同时,也大大增强了学好程序设计课程的信心。

与程序设计课程传统授课方式相比,采用关联案例由浅入深逐步引导,通过引入新约束条件,逐步对程序进行优化,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程序设计思想。通过调查统计,这种方法被90%以上的学生所接受。

参考文献:

[1]周克兰.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课程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10,(16):110-113.

百分数教案篇10

【关键词】文本教材 小学数学

变式训练 同构练习 自创问题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A-0072-02

理想的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能贴近学生的实际,走进学生的心灵,更能在简洁中寻觅到科学的芬芳,在简约中体会到数学之美;同时也能凸显教师的教学智慧,展现学生的个性学习、合作探究的风采。教材是教学预设的蓝本,也是有效设计、有效教学的本源。因此,努力挖掘教材文本中所蕴含的信息,科学地加以利用,就能弥补例题信息不全面、知识面狭窄、视野有局限等不足,使练习的功能达到最优化;同时,也能使我们的数学教学在简单中变得充实,在朴实中充满智慧。本文以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一课为例,谈谈教学中的点滴思考。

一、变式训练,让学习更具思考

师:前面我们一同研究了“增加了百分之几”和“减少了百分之几”等问题,明白了其中蕴含的数量关系。下面,请大家继续研究这个问题。(课件呈现教材中的“做一做”:小飞家原来每月用水10吨,更换了节水龙头后每月用水约9吨,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了百分之几?)

学生自主练习。

学习展示:9月份的用水量是“1”,问题要求是节约的用水量是9月份用水量的百分之几。

……

师:分析得很好,关系解读也很清晰。如果把习题变变脸,你还认得吗?(课件呈现问题:小飞家原来每月用水10吨,现在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1吨,那原来每月用水比现在 ?)

生:原来每月用水比现在多1吨。

生:是多10%。

生:不对!原来每月用水比现在多1÷(10-1)×100%。

师:怎么会这样呢?

生:这个问题的单位“1”变成现在的,所以用节约的1吨除以现在每月的用水量。

……

练习是巩固知识、深化理解、促进建构的基本途径。但教师要注重习题之间的联系,把握知识结构,使之成链。因此,打造简洁的习题训练就成为教师必须考虑的教学因素。一要重视文本的依托作用,二要灵活、有创造性地使用文本,促进知识向深处延伸。我们不必罗列太多的习题,给学生眼花缭乱的感觉,而应在原有的素材上进行改编和嫁接,让学生在熟悉的感受中体会到陌生的意境,促进学习关注的加深,促使学习思考的深入,最终使数学学习特别是数学训练成为提高数学技能的重要路径,成为数学思维发展的有效载体。

案例中通过问题和条件的转换,使学生逐步学会推敲和斟酌,明白要解决好类似的问题,找准单位“1”是关键;也只有厘清了τΦ氖量关系特点,才能正确解答。举一反三,不仅拓展了学习视野,拓宽了学习感知的宽度,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让思考成为一种习惯。可见,把练习从简单中延伸开来,会使数学教学、数学练习充满情趣,洋溢着智慧的神韵。

二、同构练习,让学习回归简朴

师:如果我们把习题再变一变:小飞家现在每月用水9吨,比原来节约了1吨,现在每月节约百分之几?

生:先求出原来每月的用水量,再拿节约的1吨去除以单位“1”就可以了,即1÷(9+1)=0.1=10%。

……

师:通过这组练习,你想说什么?

生:研究比谁多(少)这样的问题,找准单位“1”很关键,如果没有弄清楚这点,我们就无法准确确定除数。

生:是的!不同的问题对应着不同的单位“1”,除数不同,解答过程也不一样。

……

练习不是简单地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在探究问题中灵活思考,积累经验,发展数学思维。因此,教师不要过多地设计繁杂的习题去考量学生的应变能力,而应灵活地运用学生已经熟悉的问题为模型,适度改变,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产生陌生感,从而诱发他们的思考动机,让数学学习在简单中走向深远,走得更扎实。

案例中的习题是上面变脸的再变形,没有过多的花絮。熟悉的案例,只是数量关系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复杂,其目的是促使学生学会解析问题,学会分析与把握百分数问题中的单位“1”,学会分析对应的数量关系。这种改编习题的方式,既能满足人人过关的基本要求,又能促进学生寻求个性化的突破,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得不同的发展。

三、自创问题,让学习更具个性

师:通过老师的改变练习,你能模仿设计一组问题考考大家吗?

学生在问题引领下,通过合作学习展开研究。

生:小飞家原来每月用水量与现在的用水量比为10:9,那么现在每月用水量比原来节约了百分之几?

生:小飞家现在每月用水量是原来每月用水量的[910],那么原来每月用水量比现在的多百分之几?

……

师:不错!如果我们能用身边的数学素材来设计问题就会更新颖了。

生:我有25元,比李丹多5元。李丹比我少百分之几?我比李丹多百分之几?

生:我们班上有女生24人,比男生多2人。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少百分之几?

……

用好教材资源组织有效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夙愿。但教师也要注意科学、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材真正成为高效课堂、有效学习的抓手。因此,在学生具备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经验与认知积累时,教师就要跳出固有的框架,善于引领学生把数学学习与身边的数学资源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研究身边的数学过程中形成对应的知识技能,积累相应的数学活动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