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十篇

时间:2023-03-14 16:05:22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篇1

1、教材分析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百分数中较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的概念和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是这部分内容的基础,学生只有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才能正确地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2、学生分析

对于百分数,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如何激活学生的相关经验,适时进行数学化,让学生完成百分数意义的建构,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读、写法,应用百分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经历百分数意义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交流讨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相关信息,让学生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重点、难点:借助生活经验,通过生活实例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我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以下的教学方法:

1、选择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情境导入新课,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资源。新课开始,联系学生生活的具体实例引出百分数,再让学生试着找出日常生活见到的百分数,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这节课主要通过几条信息让学生探索、发现规律,进而概括百分数的意义。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本,理解百分数的读、写法,发挥教科书的示范作用。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数与百分数的区别,进一步深化百分数的意义。这样教学循序渐进,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同时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说学法

1、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独立学习、合作交流,逐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初步的概括能力和自学能力。

2、利用所学的知识去探索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初步的创新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初步理解百分数

给学生一段含有百分数的信息:期末考试,我们班的数学成绩情况如下:得优的学生占65%,得良的学生占25%,及格的学生占10%。

师:在这条信息中出现了一种我们没有学过的数,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数吗?并让学生试着说一说,是怎样理解这里的百分数的?在生活中你见过百分数吗?说一说自己收集到的信息。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百分数的意义

(1)出示两条信息:①长城干红葡萄酒的酒精度是

11%;②五粮液酒的酒精度是39%。问:喝同样多的长城干红葡萄酒和五粮液酒,哪个容易醉?为什么?

(2)出示信息:某小学六年级的100名学生中有三好学生17人,五年级的200名学生中有三好学生30人。提问学生哪个年级的三好学生人数占的比率大。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得出六年级三好学生人数占的比率比五年级大。

(3)概括百分数的意义。

2、自学百分数的读、写法

分三个层次学习:(1)、学生先自由看书;(2)、指名学生汇报百分数的写法,老师要重点指导百分号的写法,做示范;(3)、汇报百分数的读法,学生容易把分母100的分数的读法与百分数的读法混淆,要指出两者的区别,并出示不同的百分数让学生读

3、探究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师提供信息,下列三句话中的分数,哪些可以改成百分数?哪些不能?

(1)修了一条路的3/5。(2)杨树的棵数是松树的1/4。(3)一根绳长5/8米。

学生在做出判断后,组织学生讨论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并小结。

(三)拓展延伸,深化提高

1、先读出下列百分数,再用合适的百分数填空。

100%2%120%90%10%

(1)小汽车的速度是卡车速度的()

(2)今天来这上课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

(3)由于这次测验,同学们准备很充分,不及格人数只占总人数的()

(4)去年植树节,我班植树中,成活的棵数占总棵数的(),死亡的棵数占总棵数的()。

2、出示信息:(1)我国的耕地面积约占世界的7%。(2)我国的人口占世界的22%。

看了这两条信息,你想到什么?

3、出示两种衣服的标签:A含棉100%,B含棉75%,如果你是顾客,你会买哪一种,请说说你的想法。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篇2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64~66页。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体验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

2.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3.在具体情境中解释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4.经历材料收集、交流和表达的过程,培养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并结合搜集资料进行思想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体会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读写法。

【难点】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彩笔、搜集有关百分数的材料。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方格纸。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注重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与读写法,解释生活中百分数的具体含义,感悟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巨大作用。体现“课标”所倡导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这一理念。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引导学生探究生活中的百分数,增强合作意识,培养操作能力,注重亲身经历,做到知识从生活中来,在生活中学,到生活中去,为学生能正确运用百分数来解决实际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课件播放投飞镖比赛实况。

投镖成绩记录表

2.提出质疑,引发思考:到底选派谁去参加比赛?

3.学生交流,引导分析。(板书课题)

4.结合书上情境图,体会学习百分数的必要性。

【评析】置换教科书中的主题图,结合学生熟悉的活动创设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体验学习百分数的必要性。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展示课前准备的生活中的百分数的材料(饮料瓶、包装盒、衣服商标……)

2.请学生先独立思考,把自己的分析过程写出来,再把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互相交流。

【评析】学生通过在小组合作交流体验中,获取直观的感受,初步认识到百分数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进一步体会到学习的必要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注重了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身边有价值的生活资源服务于教学。

3.探究百分数的意义:①鼓励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说说百分数的意义。(师随机板书)②小记者说百分数。(指名说屏幕上百分数表示的意义)

A.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国男性人口约占总人数的52%,女性占总人口的48%。

B.今天全校学生的出勤率为99%

C.衣服80%棉,20%涤纶

D.2002年,北京城市绿化覆盖率为40.6%

3.引导归纳百分数的意义。(板书:略)

【评析】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具体的情境理解百分数表示的意义,充分体现课标倡导的“基本活动经验”这一主线,化抽象的概念为具体的感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4.探究百分数的读写法

(1)交流生活中的百分数。

(2)读自己喜欢的百分数。(课件出示)

99% 200% 112% 0.3%

50% 48.7%100% 1%

(3)找两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练习写百分数,同桌互评。

【评析】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自己读写百分数,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减轻学习压力,感悟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巨大作用,使学生认识生活中有许多数学知识,正确运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5.寻找百分数的特点

(1)观察百分数,发现了什么?

A.一堆香蕉 吨,运走 ,还剩 。

B. 千米的 是 千米。

(2)比较百分数与分数的异同,归纳百分数的特点(课件出示)

①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

②百分数的分母是100。

③百分数的后面不能写单位。

……

【评析】让学生自己寻找发现百分数的特点,便于学生真正理解百分数。百分数的意义是在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的概念和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适时与分数比较,掌握百分数知识产生、意义和作用。对巩固新知,理解应用起奠基效果。

三、趣味应用,内化提高

1.小小设计师。小组合作在方格纸上设计一幅图案,并说说设计内容,各种颜色的方格占整幅图的百分之几?小组合作展示设计作品,汇报设计情况,师生共同评价。

2.妙用百分数。

(1)看成语联想百分数:百战百胜( ) 十拿九稳( )百里挑一( )

(2)看百分数联想成语:100%的命中率( )生还的可能性只有10%( )

【评析】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促进了学科资源的整合,注重了学科之间的交叉训练,增强合作意识,培养操作能力,在练习中深化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巩固百分数的读写。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学生自由谈收获。

2.师小结。

【评析】让学生互相交流反思,养成自己整理、总结的良好习惯。

五、布置作业,延伸感情

1.第65~66页练一练1、2(1)、3。

2.运用百分数描述你今天学习百分数的情感。

快乐占( )遗憾占( )

【评析】让学生在作业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延伸数学活动的情感,感悟百分数的价值。

【评析与反思】

一、在生活中体验百分数的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的情感与态度。”因此,这节课的设计从置换教材中的主题图开始,提供的学习素材都是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在搜集生活中的百分数资料的同时,激发学习兴趣,感悟百分数的价值,让学生在体验情境中,轻松地体会到百分数的产生、意义、作用。本节课注重联系生活实际,适时开发和利用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帮助学生理解百分数,做到知识从生活中来,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

二、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篇3

一、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先学后教”就是充分体现“学生先,教师后”,先让学生学(先思考、先预习、先探究、先尝试),后由教师教(后点拨、后解惑、后提升、后拓展)。“多学少教”就是通过学习方法的指导、数学思维的训练,数学思想的渗透、数学情感的培养等对学生持续发展有价值的领域多学,对学生能自己学懂的内容少教,重复嗦、照本宣科的话少说,死记硬背、机械重复等应试训练的事情少做。

基于这种认识,本课设计突出“先学后教,多学少教”的教学理念。对“百分数的读、写法”教师少教,只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生活经验,自行读、写百分数,教师只是适当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互相纠正。“百分数的意义”教学,教师设计导学交流,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百分数的用处和意义。练习的设计,主要采用“分层练习”和“一题多用”的方法,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的练习少中求精,尽可能地将“减负”落到实处。

教学主要片段: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百分数的认识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内容?

师:会写百分数吗?(指名三名学生到黑板上书写,让其他学生认真观察他们的写法)

师:这几个学生写得都对,会读吗?(指明读,说明百分数读作百分之几,而不读成一百分之几)

师:“%”这是什么符号(生:百分号),那%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先写上面的小圆圈,再写斜线,最后写下面的小圆圈),黑板上哪些学生写的需要改进一下?

师:同学们都会读写百分数了,那谁来说说,关于百分数,你还想学习什么呢?(预设:什么叫百分数?它和分数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学习百分数?)

……

(二)导学交流、自主探究

(1)出示几个百分数,让学生说说他们的意义。

我国林业自然保护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3%;

陆地上的淡水资源总量占了地球上水体总量的2.53%;

我们班有50%学生会游泳;

50%苹果汁、40%葡萄汁。

(2)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

指名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材料,读出这个百分数,并说说这个百分数的含义。

这个百分数表示( )是( )的( )%。

师小结:同学们找到了各种不同的百分数。看来,百分数在生产、工作、生活中真是有着广泛的应用。

(3)再让学生说说这三个百分数的意义。出示下图:

中国地形类型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

(三)点拨思维,内化建构

出示一些百分数和它们表示的意义,让学生思考:

(1)观察这些百分数表示的意义,比较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你觉得什么样的数是百分数?

师小结提问: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百分数有什么共同点吗?(都是指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那你能说说什么是百分数吗?(板书: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

(四)分层练习,体验感悟

1.书本上的基本练习(略)

2.综合练习

(1)读一读这些百分数:40%、71%、90%、100%、123.1% 200%。

(2)这些百分数中,你觉得哪一个比较特殊?

(3)根据你的理解,选一个你认为合适的百分数填在括号里。

A.地球上海洋面积大约占地球表面积的( )。

B.据《宜兴日报》消息,今年十一黄金周,宜兴市旅游收入是去年同期的( )。

C.王叔叔是个投篮高手,两分球的命中率达到了( )。

逐题交流。

第一题:出示海洋和陆地的示意图。

追问:现在你觉得哪个更合理?还能想到哪个百分数?

(陆地面积大约占地球总面积的29%)

根据这两个百分数,完成下面的填空:

陆地面积与地球总面积的比大约是( ):( );

海洋面积与地球总面积的比大约是( ):( )。

师:百分数就是一个数与100的比,所以百分数也叫做百分比。

(板书:百分数也叫做百分比。)

第二题:交流后出示新闻链接:据统计,国庆长假7天,宜兴市各主要旅游景区(点)累计接待游客105.03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352.47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1%。

师:现在认为填哪个百分数符合实际情况?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第三题:命中率是什么意思?选哪个合适?

出示链接材料:姚明被公认为NBA最全面的中锋,在NBA 2004~2005赛季,他的两分球命中率高达52.4%,在全NBA排名第三。

师:投篮要么进了,要么没进,怎么会有52.4%呢?(明确52.4%并非真的投中52.4个,而是命中个数占投篮总数的52.4%。)

3.比较分数和百分数的区别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集体交流。

4.猜一猜:根据成语猜成语,根据百分数猜成语

百战百胜、九死一生

师:这些成语大家都熟悉吧,今天有一个新要求,那就是请你用百分数的知识解释这几个成语,谁来试一试?

1% 90% 200%

师:反过来,如果知道百分数,你会说一个成语吗?

(五)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1.解读信息,畅谈感想。

(1)日本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5%,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不到14%。有一个事实:日本人发明了一次性筷子,却从不砍伐自己国土上的树木做一次性筷子,全靠进口;而中国却是出口一次性筷子的大国。

(2)吸烟的害处很多,它不但吞噬吸烟者的健康和生命,还会污染空气,危害他人。据统计,吸烟的人60岁以后患肺部疾病的比例为74%,而不吸烟的人60岁以后患肺部疾病的比例仅为4%,这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

2.小结收获,自我反思

二、教学反思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认为:(数学教学)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并促使他们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中不难看出,数学课程的教学应始终围绕学生的主体发展,让学生从数学课堂中不仅能获得知识与技能,也能获得情感体验。

笔者设计的“百分数”一课,是以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为指导,结合学生的个体发展,通过自主化、体验化、合作化、情景化的教学过程,巧妙地落实了该课的知识要点。

(一)以学生参与为前提,强化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体验

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让学生真正懂得知识产生的原理,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启迪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思维,就必须让学生动起来,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例如,教师让学生搜集生活中的百分数,让他们感受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让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数学的眼光与思维。

(二)以学生认知为基础,巧妙安排教学策略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他们原有的认知与新知识相互作用产生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只有立足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和兴趣,才能激发学习者后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此,在设计本教学过程时,笔者适当地对教材教学内容的编排进行了调整。把百分数的读、写调整到教学内容的开始,主要是因为,大部分学生都已经听说过百分数,在搜集生活中百分数的例子时,学生就知道了书写方式和读写方法,所以本课设计时,让学生先书写百分数,后指名让学生读百分数,教师再强调百分号的写法和百分数特有的读法,学生只有主体地位突出,才会留有大量时间探讨“百分数的意义”。

(三)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精心设计课堂练习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篇4

关键词:才/就;语义指向;语法意义

“才”和“就”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两个副词,可以限制强调话语涉及对象的时间、数量、范围等方面,表达说话者的主观态度,也可以直接表达说话者的某种态度或说话语气。可以说二者无论是在语法功能还是语言意义上都有交叉重叠的现象,如在功能上都可以作状语,在意义上都可以表示时间早晚、数量多少等。与表示数量或时间的词语连用,且二者同时出现,即构成“时间+才/就+VP+数量”结构。

很多学者谈到“时间+才/就+VP+数量”结构中的“才/就”的语义指向问题时,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只能后指;第二种观点认为只能前指;第三种观点认为“才/就”可前指,也可后指,还可同时前后指。本文比较赞同第一种观点,认为“才/就”的语义指向都是后指的,原因一在于“才/就”都是副词,副词的语义指向往往都是指向后面的成分;其二还可以通过焦点――背景理论来证明,一个句子的焦点是句子语义重心所在,句子的信息编排总是遵循从旧到新的原则,越靠近句末的信息内容就越新;句末成分通常被称作句末焦点,即常规焦点;而在“时间+才/就+VP+数量”结构中句子的信息遵循常规原则,所以句子的焦点会出现在句子的末尾,副词“才/就”的语义指向就是后指的。

在“时间+才/就+VP+数量”结构中,“才/就”的语法意义情况比较复杂。根据“数量”属于名量词还是动量词,可以将这个结构分成两种情况对“才/就”的语法意义进行分析。

1、时间+才/就+VP+数量(名量),如:

[1]他两个小时才写了四百个字。

他两个小时就写了四百个字。

[2]他俩半天才喝了半瓶酒。

他俩半天就喝了半瓶酒。

在例[1]、[2]中副词“才”都表示数量少,而“就”的语法意义就存在歧义,既可以表示数量多,也可以表示数量少。

这种情况下的“时间”和“数量(名量)”是可以互换位置的,即结构变换为“数量(名量)+才/就+VP+时间”,如:

[3]他四百个字才写了两个小时。

他四百个字就写了两个小时。

[4]他俩半瓶酒才了半天。

他俩半瓶酒就喝了半天。

例[3]、[4]中的副词“才”都表示时间短,同样“就”的语法意义也存在歧义,既可以表示时间长,也可以表示时间短。

为了强调数量的多少,“时间+才/就+VP+数量”结构还可以变换成“数量+时间+才/就+VP”结构。如:

[5]四百个字他两个小时才写完。

四百个字他两个小时就写完了。

[6]半瓶酒他俩半天才喝完。

半瓶酒他俩半天就喝完了。

“才”表示时间长,“就”表示时间短,这个“就”不存在歧义,这是说话者为了强调所要表达的观点,特意把要强调的信息放在句首。

上述例子中“时间”和“数量(名量)”的位置可以互换,但是如果表示时间的词语是“每月”、“每年”等这样的词语,“时间”和“数量(名量)”的位置不可以互换。如:

[7]他每月才挣二百块钱。

*他二百块钱才挣每年。

他每月就挣二百块钱。

*他二百块钱就挣买年。

[8]你每年才花一万块钱。

*你一万块钱才花每年。

你每年就花一万块钱。

*你一万块钱就花每年。

当表示时间的词语是这一类词语时就只能放在前面,放在后面时,句子不成立。

2、时间+才/就+VP+数量(动量),如:

[9]他这个星期才来了两次。

他这个星期就来了两次。

[10]我今天才吃了一顿饭。

我今天就吃了一顿饭。

例[9]、[10]中的“才”都表达次数少,即两件事情发生的时间相隔的时间长;“就”表达的语法意义就有歧义,既可以表示次数少,也可以表示次数多。

对“就”出现的上述歧义,我们可以从认知的角度分析,也就是说“就”表达的语法意义跟说话者的心理预期有关。在例[1]、[2]中如果说话者的心理预期是“两个小时”可以写完多于“四百个字”,“就”就表示数量少,但是它与“才”所表示的数量少是不一样的,“才”注重表示说话者的主观态度,认为数量少,“就”注重表示一种限制,强调完成的数量少;相反,如果说话者的心理预期是“两个小时”写不完“四百个字”,“就”则表示数量多,与“才”所表达的语法意义相反。而表示数量的词语是动量词时,例[9]、[10]中的“就”所表达的语法意义也与说话者的心理预期有关,如果说话者认为在表示时间的词语限定的范围内,VP可以发生的次数大于句中的动量词,“就”表达的语法意义为次数少,与“才”相同,但同样,二者并不完全等同,“才”侧重于强调说话者的主观态度,而“就”侧重于强调事情发生的数量;相反,如果说话者认为在表示时间的词语限定的范围内,VP可以发生的次数小于句中的动量词,“就”表达的语法意义就是次数多,与“才”相反。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才/就”想要表达什么样的语法意义不仅与其在句中的位置有关,也与说话者的认知有关。

参考文献:

[1]白梅丽.现代汉语“才”和“就”的语义分析[J].中国语文.1987.

[2]刘丹青、徐烈炯.焦点与背景及汉语“连“字句[J].中国语文.1998.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篇5

社会语文生活中有三套数字,其中两套是汉语固有的,即小写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兆,大写的零、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还有一套是外来的阿拉伯数字:1、2、3、4、5、6、7、8、9、0。原则上这三套数字系统各司其职,互不干预,比如阿拉伯数字一般用于科学运算或较大数目;大写数字专门用于涉及法律程序的数目或填写票据用。但是,由于汉语的大写数字另有别的含义,小写数字的邻近数目连用能表示约数等特殊情况,又由于汉语中表运算方法的词语常被省略,这样往往会产生多义或歧义。例如“大陆”特指跟海洋相对的陆地,但可以误解为“大写的六”;“来两个人”是确指来2个人,但也可能被理解为约数,表示来几个人;不知“三七”是中药名的人,也许会把它当作是3×7或者3+7呢!同时,因为零数是发明得比较晚的数字,所以表零数字时有多种叙述法,比如水浒108将,也可说一百单八将、一百零八将、一百八将、一八将,或者大写为壹佰零捌将。甚至有的学生使用电脑打字不知“”往何处寻,把“二八”年写成“二00八”。

貌似单调的数字,千万不要小看了它,有虚有实,有分有合,风趣别具,形象尤佳。古人往往将数字入诗,有很强的感染力。著名的《唐诗三百首》里含数字的诗篇达130首,几近一半。如张祜的:“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何满子》)杜甫在“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中,几个数字抒情状物,无限神韵。至于后世文人把它们融入灯谜,则又是一番情趣。

大写或小写的数字,还能作为其他汉字的构件成分,例如“八”表示分开,在“分”字中作形符,在“扒”字中作形符兼声符,在“叭”字中则仅仅作声符。所以数字作为汉字的构件也常被谜家融进灯谜,成为制作灯谜的素材。例如:“杂”字猜五字俗语一个,答案“八九不离十”。原来“杂”字是由近似“八九十”三个数字的笔画组合而成的。阿拉伯数字在社会语文生活中,也经常被人们巧妙地利用谐音关系比附成其他意义,例如用数字“23456789”隐射成语“缺衣(谐音数字1)少食(谐音数字10)”,用数字“23456780”隐射成语“无可救(谐音9)药(谐音“幺”,即1)”。现在一些商人和年轻人也纷纷仿效,借数字的谐音来讨口彩图吉利,如门牌号要选“168”意味“一路发”,小车尾数要取“9518”意味“就我要发”,等等。看似数字巫术,饱含中华文化。

此外,汉语中三套数字系统之间的相互转换和某特定范围的互相通用,以及数字用法的多义和歧义,都给了数字灯谜以异常丰富的想象空间。例如:“十分”猜成语一,答案是“三三两两”;“30-9”卷帘格猜成语一,答案是“一念之差”(倒读为差之念一。30和9相减,差为“廿一”);“七一相会”猜字一,答案是“积”(拆开理解为“和八”)。我们看,成语“三三两两”中的“三”和“两”本是不确定的约数,现当实数解;“一念之差”的“念”本指内心的想法,现作“廿”的大写解;“七一”本特指节日名,现作具体数字解,同时答案“积”本是一个形声字,现却作会意字解。经过如此一番别有用意的拆解,平添了数字的许多生动情趣。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篇6

一、遵循思路,叙写目标

叙写教学目标,前提是建立在解读“学段目标”的基础上,然后对单元目标进行分解,再结合课时教学内容,进行叙写。

下面,以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统计》一课为例,论述“遵循思路,叙写目标”的操作步骤与方法。

1. 解读学段目标

《统计》知识在第一学段1―3年级的目标: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统计》内容的目标:能按照给定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和排列,运用统计数据表达与交流,感受数据蕴涵信息。

2. 分解单元目标

根据对学段目标的有效解读,读透单元目标并进行分解。单元目标是单元内容对学段目标在年级段的有效整体落实。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统计》的单元目标分解:

①能按指定标准分类。②能分类排列统计。③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④会表达从数据中感受到的信息。

3. 叙写课时教学目标

课时教学目标是单元目标在课时的具体落实。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统计》例1的课时目标叙写:

①能清楚地将花按颜色分类。②能根据花的分类,涂出等量的方格排成条形统计图。③能通过观察条形统计图的数量,学会比较大小。④与同伴合作一次统计,说说从结果中知道了什么。

通过上述对《统计》一课的课例叙写目标叙述,意在给大家一个参考,让大家清晰地理解叙写教学目标的方法与具体操作思路。

二、着力三位一体,叙写目标

着力“解读显性文本,挖掘隐性内容,掌控内在联系”的三位一体研究,是叙写教学目标中研读教材的深度和能力的综合体现。

以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例2为例。

1. 解读显性文本

课本为显性文本内容,出示“发饮用水”的情景,关注算式:24+9的算式,让学生讨论算法。书本呈现“两种算法,并通过摆小棒来演示算法。让学生明白不同的算法。

2. 挖掘隐性内容

书中小精灵提出:“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这是教材中的隐性内容。教学中算法十分多样,到底哪种算法更适合孩子,教师往往也会意见不同。原因在于在不少孩子看来,9+1=10比4+6=10简单容易。

三、反复斟酌,叙写目标

反复斟酌,是体现叙写教学目标科学性的有效保障,是实现教学目标在课堂“可观察、可操作、可测评”的有效落实。

下面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应用》例2一课为例进行阐述。

叙写课时目标第一稿:①在现实情境中,能借助线段图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基本思考方法,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②在探索“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百分数的理解,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分析数据的能力。③增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

在应用上述教学目标开展教学后,针对不足我进行了斟酌修改: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篇7

知识与技能:

1.会认、读、写小数,初步感知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2.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小数的现实意义,懂得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借助米尺,想一想、分一分、指一指、说一说,理解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正确读、写小数,通过具体的长度表示理解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的数,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的数。

【教学准备】

1.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案。

2.学生准备:复习长度单位与分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师:同学们,知识渊博的慢羊羊村长来我们这做客,它有两个问题要考考大家,希望同学们能积极发言!首先来看第一个问题: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呢?

(生说课件出示)

师:说得真不错,又快又准确!慢羊羊村长现在要带领大家和杨勋的小羊们一起去学习新的数学知识,让我们一起走进家居中的数学!(出示情境图)

仔细观察情境图,你都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课件)仔细观察信息中的这些数,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师:对,这些数就是小数。中间的小圆点就是小数点,所以,我们为这些数起名为小数。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小数的知识。(板书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生齐读一遍。

二、探究新知

1.读写小数

师:你会读这些小数吗?(找生读,课件出示,有误的及时纠正)

想一想,怎样读小数呢?(生说读法,然后教师课件总结:读小数时要注意:小数点前的数和整数的读法相同,小数点读作点,小数点后的数字要按顺序依次读出)

师:大家学得真快!你已经会读小数了,那你会写吗?请你快速写出下面的两个小数。(找一生上台板演)

师:你能说说你是怎么写小数的?(板演生说方法)

师:写得很好,说得也不错!掌声送给他!(课件总结写法:在写小数的时候,我们要先写小数点前的数,再写小数点,小数点要写成圆点,并写在靠下的位置,最后依次写出小数点后的数字。)

师:小数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应用,你都在哪里见过小数呢?(生举例)

老师也搜集了一些生活中的小数,谁能为大家读一读?(课件出示)

2.认识一位小数

师:在参观家居装修时,细心好学的喜羊羊发现了踢脚线的宽度为0.1米,他就在想0.1米是多长呢?还是快去问问村长吧!

(课件出示0.1米是多长,并讲解)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小组内完成合作探究。

小组交流讨论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展示?2组的同学坐得最端正,速度最快。先给他们加1分。

小组汇报:(生边指边说)

师:这个小组的讲解既详细又清楚,给你们小组加2颗星。现在我们一起看看喜羊羊的讲解:

这是一把1米长的尺子,这样1分米1分米地分,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分米,用分数表示就是1/10米,也就是(0.1)米(填小数),那么0.1米=1/10米=( 1 )分米。4份是(4)分米,写成分数是十分之四米,就是(0.4)米(填小数);5份是(5)分米,写成分数是十分之五米,就是(0.5)米;7份是(7)分米,写成分数是7/10米,就是(0.7)米。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等于号前的数都是十分之几的分数,等于号后的小数小数点后有一位数,我们把这样的小数叫做一位小数。因为像0.1,0.4,0.5,0.7这样的一位小数都表示把1米的尺子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几份,也就是表示十分之几;反过来,十分之几的分数都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

师:听了刚才喜羊羊和这两位同学的讲解,你明白了吧?请大家一起说一遍!好,现在让我们接着去参观吧?嗯?电视柜的高度是0.55米,0.55米是多长呢?

3.认识两位小数

自己独立完成,再小组内交流。

班级展示:

师: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的发现?

预设:(1)如果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1厘米,写成分数是百分之一米,也就是0.01米。

(2)其中的55份就是55厘米,也就是百分之五十五米,写成小数就是0.55米。所以0.55米就是55/100米,也就是55厘米。

组长:我们汇报完了,哪个小组有不同意见或补充?

师:你们配合得真默契,讲解得真细致!加3分。

师小结:我们来看村长的解释:我们是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电脑演示平均分过程)其中的一份就是(生说:1/100米=0.01米)

……

师:你能再说几个吗?

师总结:像0.55,0.73,0.29……这样的小数小数点后面有两位数,这样的小数你来给他起个名字!生:两位小数。

师:两位小数都表示平均分成100份中的几份,也就是百分之几;反过来百分之几的小数都可以写成两位小数。我们一起来说一遍。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呢?

四、达标测评

师:看到同学们的精彩表现,老师看到了大家的智慧!请同学们认真读题,完成达标测评。(①我会读写。②填一填。③我会表示:小视频讲解元、角、分转化)

师小结:本节课我们认识了小数,知道了一位小数、两位小数分别表示十分之几和百分之几。你知道小数中的小数点是怎么来的吗?让我们一起看一下!(课件出示视频)

关于小数的知识还有很多,后面我们还要继续学习!下课!

五、板书设计

小数的初步认识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篇8

接着,教师演变成一个虚拟情境,用课件演示:甲杯20克水,加入3克糖;乙杯25克水,加入4克糖。提出问题:“甲乙两杯水,哪杯更甜呢?”在不能尝的情况下,学生一时找不到比较哪杯水更甜的办法。马老师让学生分组讨论,得到了四种解决办法:

(1)求出糖占水的几分之几,哪杯的分数值大,则哪杯更甜。

甲杯为■=■;乙杯为■=■。由于■>■,所以乙杯更甜。

(2)求出糖占糖水的几分之几,哪杯的分数值大,则哪杯更甜。

甲杯为■=■;乙杯为■=■。由于■>■,所以乙杯更甜。

(3)求出水占糖水的几分之几,哪杯的分数值越小,则哪杯更甜。

甲杯为■=■;乙杯为■=■。由于■

(4)求出水占糖的几分之几,哪杯的分数值越小,则哪杯更甜。

甲杯为■=■;乙杯为■=■。由于■

教师引导概括表示物质的成分含量的意义:“我们用数据表示了糖水的甜度,也就是糖水的成分含量。”并让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课外调查能表示成分含量的百分数,理解其意义。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

生1:我们调查的是衣服。有一种风衣的标签上面写着:“面料100%的棉。”我理解为这种衣服的面料都是棉做的,没有其他成分。

生2:一张降压药的说明书,上面写着:“总有效率达92?郾3%。”我的理解是,如果病人血压高的话,服用这种药,治好的可能性为92?郾3%。

生3:一瓶饮料的包装盒上写着:“果汁含量≥50%。”我理解为果汁的含量大于或等于50%。可我不明白,为什么非要写成“≥50%”呢?

生4:我收集的是鲜果乳酸冰棒标签,上面写着:“热量2?郾5%、钠盐1?郾25%、碳水化合物4%。”我理解为鲜果乳酸冰棒中的营养是热量占2?郾5%;钠盐占1.25%;碳水化合物占4%。妈妈告诉我,这三个数叫百分数,可我不明白为什么不写成分数形式?

教师顺势引入课题:“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了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今天这节课,我们很有必要研究它。”(板书课题:百分数的意义)

教师提出问题:“校长要求我们班帮助统计我校四、五、六年级学生体育达标情况。”现在我们先观看一段录像,再小组分工合作,把从录像里看到的数据记录下来,并比较哪个年级的体育达标情况最好。随即,录像画面呈现本校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以及学生记者采访体育老师的场面:同学们有的跑步,有的仰卧起坐,有的跳远,体育老师告知学生记录体育达标情况:“四年级总人数290人,达标261人;五年级总人数360人,达标342人;六年级总人数450人,达标441人。”

一个小组汇报:达标人数占总人数的分率为: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我们将这三个分数约分,分别得■、■、■。这三个分数都与“1”相差一个分数单位,四年级相差■,五年级相差■,六年级相差■。由于■最小,所以■就最大,因此,六年级达标情况最好。(教师把这种方法写到黑板上。)

另一小组汇报不同的比较方法:我们组受到前边小组的启示,把■、■、■通分,分别得到■、■、■。这样一眼就能看出六年级达标情况最好。(教师再把这种方法写到黑板上。)

又一个小组汇报:我们的做法不同。是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第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2?郾9,第二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3?郾6,第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4?郾5。这样把它们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便于比较。

教师肯定并引导:“你们能灵活运用约分的方法,真好。这3种方法,你喜欢哪种?”

第一个学生回答:“我喜欢第二种方法,因为三个分数都通分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容易比较哪一个年级的达标情况最好。”第二个学生回答:“我喜欢第一和第三种方法,因为这两种方法有创新。”第三个学生回答:“第三种方法实际上也是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来比较。第一种方法虽然能通过它们都和‘1’相差一个分数单位来比较,但换一道题,它就不一定相差一个分数单位了,所以我还是喜欢第二种方法。”

教师借此引入百分数,提出:“那我们就来研究第二种方法,看它们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它们的分母都是100。”)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这三个分数的特点,揭示百分数的概念:“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百分数。”接着引导学生动手研究百分数:各小组长领取了研究材料(橘子、花生和鸡蛋)、测量工具(天平)以及研究记录表,兴趣盎然地展开了实验研究活动。完成实验研究后,进行交流汇报。

一个研究鸡蛋的小组汇报:鸡蛋的总重量是70克,蛋清43克,蛋清占鸡蛋总重量的61?郾4%;蛋黄17克,蛋黄占鸡蛋总重量的24?郾3%。食品厂要做蛋黄月饼,若不知道蛋黄占鸡蛋的百分之几,就不知道去购买多少鸡蛋,买多了浪费,买少了又不够用。同时补充:“蛋皮(9?郾5)克,蛋皮占鸡蛋总量的13?郾6%。学生质疑,蛋清和蛋黄占了85?郾7%,蛋皮应该占14?郾3%,可是,我们测量出来的只占13?郾6%。一个学生回答:“蛋皮破了,有点损耗,或者测量有误差。”一个研究橘子的小组汇报:“我们研究的是橘子。橘子的总重量57克,果肉是46?郾5克,占总量的82%,橘子皮是10?郾5克,橘子皮占总量的18%。另一个研究橘子的小组汇报:“橘子的总重量175?郾5克,果肉是123克,占总量的70%,橘子皮是52?郾5克,橘子皮占总量的30%。教师引导性地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同样是研究橘子,但得到的百分比不一样呢?”一个学生回答:“橘子品种不同,橘子重量不同,果肉占总重量的百分比也不同。如果做水果罐头,就应该选用我们组的橘子,我们组的果肉占总量的百分比多。”讨论中学生都想到,如果我买橘子或做罐头,就要买果肉占总量的百分比多的那一种,因为这样的橘子水多,还好吃。如果用橘子皮入药,就应该用橘子皮占总量的百分比多的。又一名学生发现:只要称的果肉是46?郾5克,果肉占总量的82%,不测量也可以知道果皮占总量的18%,因为,橘子是由果肉和果皮两部分构成的。教师赞赏:“这个想法很科学,一个物体是由几部分组成,这几部分合在一起应该是100%。”研究花生的小组汇报:“花生总重量50克,剥出花生米35?郾5克,占总重量的77%;花生皮11?郾5克,占总重量的23%。如果要做花生糖、花生酱,只要知道这个数据,就知道要买多少花生了。”“我们组先测量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花生,总重量5克,剥得花生米3?郾75克,花生米占总重的75%;还测量了一小兜花生,总重量50克,剥得花生米39克,花生米占总重的78%。实验证明了测量一个不大不小的花生与测量一小兜花生的百分比,结果都应该是差不多,我们的想法是对的。”这时引起两个同时研究花生的小组间的争辩。有的学生说:“他们组非常聪明,测一个花生就知道花生米占总重量的百分比,测量的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花生,结果应该是准确的。有的学生争辩说,你们测一个没有我们测一小兜准确,我觉得测一小兜也没有把实验做到十次更加准确。如,分别测量30克、50克、80克、100克花生的花生米占总重量的百分比,这样会更准确。课末,老师让学生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有的学生说,”我知道百分数,就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有的学生说我知道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有的学生说,我还尝到了和同学一起做实验的乐趣。我们今天学了百分数,我想,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不会遇到千分数、万分数?

深入探析这一典型的课堂生成个案,小学数学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天机”便浮出了水面。

1?郾具体感知的探究性预设,撞击生成的触点。有效生成其实质就是学生在认识上形成生长点,实现知识构建,闪现出知识经验与创新灵性相交织的智慧火花,从而显现出一种多元性、非线性、创新性与突现性的特征。这种具有生命灵动的生成,其原点就在于思维的激活,产生了聚合与发展相反相成的思维灵性。因此,有效生成的首要条件就是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就应预设可具体感知的探究活动来撞击学生的思维,触发思维的灵点。在上述案例中,学生研究橘子、花生、鸡蛋中的百分数,不仅领会了这些物品中各部分百分含量的实际意义,比如,学生说道:“食品厂要做蛋黄月饼,若不知道蛋黄占鸡蛋的百分之几,就不知道去购买多少鸡蛋,”而且产生了新的猜想、有了新的发现、悟出了更深的道理。一个小组先测得蛋清43克,占鸡蛋总量的61?郾3%;蛋黄17克,占鸡蛋总量的24?郾3%。二者合计,蛋清和蛋黄共占鸡蛋总量的85?郾7%,据此推测蛋皮应该占14?郾3%。可他们实际测量的蛋皮只占13?郾6%。便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出现偏差(即0?郾7%)。这引起了大家的思考,找到了原因:“蛋皮破了,有点损耗,或者是测量有点误差。”测量花生的小组作了大胆的猜想:测量一个不大不小的花生与测量一小兜花生的百分比,结果差不多。接着通过实验验证了他们的猜想是有道理的。由此引起的争论,激发了孩子们探究百分数的极大兴致和浓厚的科学研究思维,使课堂汇聚成了思想奔腾的海洋。以探源的视角反观这一精彩的课堂生成,我们深深地感到,这种看似偶然的精彩生成,却有着预约美丽的必然性,这一必然性主要缘于具体感知的探究性预设。正是这一具体感知的探究活动撞击了那一精彩生成的触点。教师的预设,巧妙地安排了既明确方向又开放视野的百分数研究活动,让学生在真实具体的情境中,亲自动手操作,探究鸡蛋、橘子、花生等物品的百分含量问题。就在这种具体感知的活动情境中,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欲望和研究思维都被激活了。于是,随着探究活动的展开,孩子们面前的问题便一个个呈现,他们的思想也在一层层升华,闪现出了精彩的生成亮光。

2?郾多向交往的互动性预设,搭建生成的平台。作为生长与建构的课堂生成,不仅是“究自然之象”的生动,而且还是“究天人之际”的超越,这种课堂活化的生动与超越,其唯一路径就是多向的互动交往。在与学生、与家长、与老师的“人——人”交往中,在与文本、与学具、与生活及其环境的“人——物”交往中,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在信息多向流动的对话中,学生的智慧之门得以打开,闪现出心智与情感交融的灵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多向的互动交往不仅是有效生成的结果,也是有效生成的原因。前面我们已经看到,在“百分数的意义”这个案例中,学生从“面料100%的棉”的风衣标签,领会到这种风衣的面料都是用棉做成的;从“总有效率达92?郾3%”的降压药说明书,领会到“如果病人血压高的话,吃了这种药,治好的可能性有92?郾3%”;还从写着“果汁含量≥50%”的汇源果汁包装盒,提出问题:“为什么非要写成≥50%呢?”又从鲜果乳酸冰棒标签“热量2?郾5%、钠盐1.25%、碳水合化物4%”中的三个百分数,提出“为什么不写成分数形式”的问题。这些对百分数生活意义的理解以及探究问题的生成,不正是在调查生活中的百分数时,与生活用品、与家长等物和人的课外多项交往中产生的?不也是在课堂交流汇报时,与师生、与媒体环境等物和人的课内多向交往中实现的?正是由于课堂的有效生成需要多向性的交往互动来搭建平台,案例中的马老师便从解决哪杯水更甜的问题,到调查生活中的百分数,再到解决哪个年级达标率最高以及实验研究百分数等主要环节,都预设了多向性的互动交往,也就在这些互动交往中,亮出了课堂有效生成的精彩。

3?郾兼容差异的多样性预设,张扬生成的个性。有效的教学生成,是外部情境信息对学生内部心理的有效刺激,使学生产生心理反应并外化为自己独特的行为表现——或形成独自的问题,或显现独到的见解,从而实现认知和情感的升华。因此,关注差异、张扬个性就成了生成性的课堂教学的显著特征。因此,教师在课前预设中,就应该充分兼容学生的差异性,设置具有多种解决的方案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尽可能张扬生成的个性。上述案例中,马老师先创设一个“比较哪杯水更甜”的真实情境,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尝一尝就能解决问题,在激活了学生认知心态的基础上,马老师又用多媒体创设了一个“比较哪杯水更甜”的虚拟情境,呈现了新的问题:两杯水的量不同,甲杯20克,乙杯25克;加入的糖也不同,甲杯3克,乙杯4克。这时,不能用观察对比的方法来解决,面对一个虚拟情境,也不能再用嘴来尝。这就自然地将学生引入利用已有的分数知识(通过计算并比较糖水的成分含量)来解决问题。在这里,教师预设的问题是“哪杯水更甜”,而不是固定求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成分含量,使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有了多样性,很好地兼容了学生的差异性。于是有了课堂上“求出糖占水的几分之几,哪杯的分数值大,则哪杯更甜;求出糖占糖水的几分之几,哪杯的分数值大,则哪杯更甜;求出水占糖水的几分之几,哪杯的分数值越小,则哪杯更甜;求出水占糖的几分之几,哪杯的分数值越小,则哪杯更甜”四种个性化方案的精彩生成。不难看出,马老师在其他几个教学活动的预设中,也无不兼容差异、呈现多样性,张扬了生成的个性。

4?郾力求创新的开放性预设,拓展生成的空间。与传统教学相比,生成性教学最为显著的特征,就在于它超越了简单的知识传承,而以“学生的发展”为其本旨。由于学生具有复杂的生命灵性,所以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生成性教学也就时常超越了常态,呈现出创新性与开放性。因此,要实现有效的教学生成,课前预设就必须冲出封闭,走向开放,打破常规,走向创新,为有效生成拓展空间。在“百分数的意义”这一案例中,教师让学生比较四、五、六年级哪个年级体育达标情况最好,呈现的数据信息是:“四年级总人数290人,达标261人;五年级总人数360人,达标342人;六年级总人数450人,达标441人。”仔细揣摩,便发现这是一个巧妙的、开放性和创新性的预设。学生在比较各年级达标情况(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时,便产生了多种具有创新的方法:有的学生将这三个分数约分,分别得■、■、■。便发现这三个分数都跟“1”相差一个分数单位,便于比较分数的大小。有的学生约分后得■、■、■,再将这三个分数通分得■、■、■,这样一眼就看出六年级达标情况最好。试想,如果没有上述3个分数的预设,能得到■、■、■和■和■、■两组便于比较大小的分数吗?还有的学生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分别除以2?郾9、3?郾6、4?郾5,化成了■、■、■这三个便于比较大小的百分数,试想,要是261、342、441不能被2?郾9、3?郾6、4?郾5分别除尽,还能有灵活运用约分而得到三个分母为100的分数吗?可见,学生灵活约分等多角度、多方法的生成,正是教师力求创新的开放性预设所结出的硕果。

大道无形,无意恰在有意中,精彩的生成正是灵动的预设所开出的一朵美丽之花。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篇9

要提升分析阐释能力,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整体感知,高屋建瓴

在阅读中,要先从文章的内容、主旨、结构、语言等方面对其进行整体把握,这样才能从“俯视”的角度对文章的各个点进行分析阐释。整体感知应运用于答题之前。多数现代文阅读的第一题就是提问整体感知中的写作内容或写作意图的,感知题停留在“知道”的层面上,所以多数信息应从文中来;针对标题的设问往往也属于整体感知,因为标题或限定话题,或限定内容,或表达中心思想,或抒发感情。

例如,2002年某地中考题中,阅读《精神的三间小屋》的第一题这样问:“从全文看,作者所说的修建三间精神的小屋的实际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修建精神小屋?”

第一问侧重于“写什么”,即内容的考查,从文中不难发现并提取信息。第二问侧重于“为什么”,通读全文,会发现,在文末具体写完这三间小屋后,较集中地告诉了读者为什么要修建精神小屋。

结合语境,深入理解

根据题干的指向和具体要求,回到原文中寻找相关信息,前后联系,自然就得出结论了。要理解词语的语境义,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读上下文,寻找线索,推知语境义。理解词语的作用,应先理解该词的本义及语境义,再分析一下该词在语言等方面达到的效果和好处。

例如,2003年中考题阅读《给我未来孩子的信》中有一题:“‘理想锻造你的气质’一句中,‘锻造’一词的好处是什么?”

“锻造”本义是“将金属用高温加热,经冲压形成有一定形状尺寸,并有一定机械性能的工件”,而在这里使用的是其比喻义“比喻锤炼或锻炼”,形象地说明对孩子的培养应该用高标准来要求他们。

抓住关键词,组合表述

在认真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寻找文中最能表达题意、富含意蕴的词语,理清语序,准确表达。有深层含义的句子往往会使用某种修辞或写作手法,故意将句子的真实含义隐藏,就好像为它遮上了一层面纱。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应先看清它所借以“隐身”的手法,有的放矢地去分析。

仍以阅读《给我未来孩子的信》为例,其中另一题:“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这些高尚的情趣会支撑你的一生,使你在最严酷的冬天也不会忘记玫瑰的芳香。’这句话的实际意思是什么?”

很明显,这句话中最能表达题意、富含意蕴的句子就是“在最严酷的冬天也不会忘记玫瑰的芳香”,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告诉我们,这些高尚的情趣可以培养我们坚韧的毅力,让我们即使在人生中最艰难的时刻,也不会放弃最美好的理想。

[相关练习]

心田上的百合花

①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内在的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唯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立地挺着胸膛。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②百合心里很高兴,附近的杂草却很不屑,它们在私底下嘲笑着百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还真以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头脑长瘤了。”公开场合,它们则讥讽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

③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④a在野草的鄙夷下,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b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c这时候,野草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⑤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年年春天,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百合。

⑥几十年后,远在百里外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开花。许多孩童跪下来,闻着百合花的芬芳;许多情侣互相拥抱,许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

⑦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1.文末加点的“全心全意”和“默默”这两个词语用得恰到好处,请分别说说好在哪里。

2.根据上下文判断,“它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这句话应放在第④段中a、b、c哪个位置?

3.文章以“心田上的百合花”为题,有什么含义?

[参考答案]

1.这两个词语的表达作用都应结合文章的主题回答。在阅读时,要注意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可以把百合花理解为一类人。因此,“全心全意”表现了百合努力开花时一心一意、专心执著的特点;“默默”表现了百合不张扬(不炫耀)的品质。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篇10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意识,让学生有疑可问

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处理,巧妙地设疑布障,精心设计问题,将学生置身于研究数学问题的氛围中,诱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案例一]

教师:同学们,为了丰富大家的课余生活,学校准备开展一次投篮比赛,要求每个班派一名选手参加,六(1)班现在有3人报名,他们的投篮技术都不错。(出示下表)

教师:如果你是六(1)班班主任,你会选几号队员参加比赛?为什么?

学生1:我会推荐3号队员,因为他投中的个数最多。

(教师并没有立刻表态,而是停顿片刻,这样的表情让有些学生若有所悟,纷纷举手。)

学生2:我觉得这样看问题并不全面,虽然3号队员他投中的个数最多,但是他投的总个数是不是和其他人一样呢?

教师出示完整表格:

教师:现在给了你们投篮总数,准备推荐谁呢?(学生沉默思考。)

教师:有什么困难吗?

学生1:1号和2号队员没有投中的个数都是3个。水平好像差不多!

学生2:可不可以算一算投中的个数占投篮总数的几分之几,然后再比较呢?(其余学生纷纷赞同)

教师:现在谁能说说88/100、85/100、86/100这三个分数所表示的意义?

教师:这三个分数还比较特别……

学生:分母都是100。

教师:除了分母都是100以外,这三个分数还都表示某一个队员投中的个数占投篮总数的一种关系。这种特殊的数数学上通常不把它们写成分数形式,而是写成88%(板书),读作:百分之八十八。像这一类数就是百分数。

正如我们课前预设所料,学生并不会像一张白纸似的走进课堂,“选人参加投篮比赛”是学生熟悉的情境,自然引发他们思考,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当他们在应用已有方案比较后,发现都存在一些问题,不能完美地解决问题,无形中将他们的思维引向深入。应该说这样的课堂教学还算是比较成功的,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回过头来想一想,总感觉有牵着学生走的意思,让他们在教师预设好的那条路上,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二、采取有效措施,探求问题实质,让学生有法可遁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了让他们“敢问”“善问”,更要培养他们“会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改变师生对话、生本对话的方式,着力凸显学生与教材之间开放式互动式的对话,为他们创造更多的与问题情境、与现实生活,甚至与自己原有知识经验进行对话与互动的机会。

[案例二]

教师出示: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教师:学习知识,更要学会思考,能对学习的知识提出问题。

要会问两个问题:①已经会了什么?②有什么问题?

1、教师(揭题:认识百分数):对于百分数,你知道了什么?会了什么?

①学生1:会读、会写百分数。

教师出示衣服标签:棉70%

教师:谁来读一读?

教师板书70/100:谁来读一读?读法一样吗?

②教师:会写吗?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学生:先写70。

教师:70是什么?(分子) %是什么?(百分号)

③教师再出示羊毛衫标签:羊毛96.1%

教师:在练习本上写一写,同桌互相读一读。

2、教师:对于百分数,你们还有什么问题?

学生1:百分数的性质。I(教师评价:你这个问题挺深奥的!)

学生2:百分数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教师板书)

学生3: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区别?(教师板书)

学生4:什么是百分数?(教师板书)

教师:四人一组,就其中一个问题进行研究交流,谈谈自己的想法。(下转第81页)(上接第79页) 教师巡视:不一定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只要是一点想法,哪怕是错的也没有关系!

交流汇报。

学生1:第3个问题,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区别?不需要通分,一眼就可以看出大小。

教师:其实也涉及到第2个问题,百分数的用途,百分数简便。

教师: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百分数。

“电脑下载40%”教师:什么意思?

“填充量80%” 学生:白鸭绒占填充物的80% (教师板书)

交流:“100%锦纶”“蛋白质2%”“羊毛80%”“脂肪0%”

3、教师:每一个百分数都明白是什么意思了!那到底什么是百分数?(学生犯难)

教师:没有关系!(板书:75%)

教师:毛衣中羊毛75%,下载文件7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几个数比较?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百分之七十五。

教师:如果没有75%,这句话怎么说?

学生: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教师板书)

教师:像这一类数就是百分数。

问题一般存在于新知识的生长处、新旧知识的连结处。教师只有为学生创设情境,提供方法,鼓励求异,才能激发学生的发现欲、联想力、逻辑力,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应该说这两篇案例设计都注意到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只不过侧重点有所不同。【案例一】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深入思考,进而提出问题,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百分数,这样的设计,使学生不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重在解决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中“有没有问题”。【案例二】则改变例题的呈现形式,从提问方法入手,教给学生怎样提问,从哪些方面提问,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并指导学生从新旧知识的矛盾处发现问题,在对照比较中去寻找问题,重在解决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中“会不会提问”。

三、如何培养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

1、教师的“为”与“不为”――环境造就人。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原因之一紧张害怕。为了逐步消除学生的这些心理,首先教师要善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提问,允许出错、允许补充、允许辩解、允许更正。在我们的课堂中,不仅能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要保护他们那些来之不易的问题种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颗颗问题种子久而久之必将长成提问质疑的森林。

2、学生的“会”与“不会”――方法指导人。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原因之二:无疑可问。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掌握结论性的数学知识,造成学生单一的想法,不愿去探究多个答案、多种思维。为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善于创设一种自主提出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一知半解、捉摸不透,制造悬念,启发思考,由此产生矛盾、疑惑、惊讶,从而使他们提出问题,这样既调动了他们思维积极性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又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