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分数的认识教学设计十篇

时间:2023-03-29 05:24:06

百分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百分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篇1

[关键词]百分数的认识 百分数的意义 生活中的百分数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2-077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64、65页。

【教学重、难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2013年广州恒大亚冠进球集锦视频。

2.师:同学们,广州恒大在一次比赛中获得了一次关键的点球机会,主练里皮准备派下列三名队员中的一名去罚点球。

课件出示穆里奇、孔卡、郑智三人的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广州恒大加冕亚冠进球视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新知的探究做了有效的铺垫。】

二、自主探究,感受新知

1.师:你认为应该选派哪名队员?与同学进行交流。

2.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讨论。

3.科学比较,引出分母是一百的分数。

师:请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组1:应该分别求出三个人的罚中次数占罚点球总次数的几分之几,然后再比较。

(板书:罚中次数占罚点球总次数的几分之几)

生:应该派穆里奇去。因为化成同分母是100的分数后,能很容易比较出穆里奇的进球率最高。

【设计意图:学生亲历知识的探究过程,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体会百分数的意义,而且培养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联系生活,建模概念

1.初步感知百分数。

2.联系生活,探究百分数的意义。

师:请拿出课前收集的百分数资料,与同桌讨论资料中的百分数表示什么?

3.学生独立归纳百分数意义。(板书: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百分数)

4.小结: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相比的关系,不表示一个数的值,所以又叫百分比或百分率。

5.揭题。

(板书:百分数的认识)

【设计意图: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生在已有分数概念的认知基础上,自主归纳出百分数的意义,有效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同化。】

四、拓展应用,深化理解

1.写出下面的百分数。

百分之一 写作: 百分之十八 写作:

百分之六点五 写作:

百分之一百三十 写作:

2.读出下面的百分数。

76%读作: 230%读作:

60.3% 读作: 100% 读作:

3.说说生活中的百分数的意义。

课件出示课本65页“读一读,认一认”内容。

4.判断对错。

王明: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 )

李红:一本书,看完了它的80%,没看完的相当于这本书的20%。( )

张强:分母是100的分数叫做百分数。( )

赵丽:一根木料,用去了87%米。( )

5.分小组讨论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设计意图:多层练习,加深了学生对百分数的理解。】

五、全结,拓展延伸

1.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

百分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 基础知识:使学生初步理解整百数和一千的含义,知道相关的计数单位及其进率,掌握千以内数的数位名称及顺序;能正确读写整百数和一千;能正确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

2. 基本技能: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和数数的过程中,认识整百数和一千;能利用已有的认数经验进行类推,进一步感受十进制计数法的基本特点。

3. 基本思想:学生能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 基本活动经验:让学生意识到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不断增强用数描述或解释日常生活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生能认、读、写千以内的数,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

【教学难点】理解整百数和一千的含义。

【教学流程】

一、情境创设——自然引入

师:同学们肯定都很喜欢玩具吧,平时都玩过哪些玩具呢?(学生自由说)玩过魔方吗?(玩过)

师(课件出示一千个小方块拼成的大立方体):瞧,今天老师带来一个超大的神奇“魔方”,猜一猜,这个超大“魔方”里一共藏有多少个小方块?(学生各抒己见)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答案,究竟谁猜得更准呢?让我们一起来认数——认识整百数。(板书课题:认识整百数)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切入,拉近师生距离,聚焦课堂教学,自然过渡至学习内容;情境创设更增添几分神秘感,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后面教具的出场埋下伏笔。

二、直观演示——深刻理解

1. 知识梳理。

(1)复习。

师:神奇“魔方”变变变!(课件出示一个小方块)看,现在有几个小方块?(1个)

教师每次增加1个小方块,学生同时跟着数:2、3、4……10。

师:刚才我们一个一个地数了几个“一”?(10个一)

师:一共有几个小方块?(10个)

师:那么,10个一就是——(十)。

师板书:10个一是十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十个十个地数。(课件依次增加10个小方块)

生数:10、20、30……90。

师:90再增加1个十是几个“十”?(10个十)

师:10个十是——(生齐:一百)。

师板书:10个十是一百

(2)迁移。

师:我们已经知道,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十;十个十个地数,10个十是一百。

现在请同学们一百一百地数,数一数图中一共有多少个小方块?

师:先看第一幅图,有多少个小方块?(师指名生回答:三百个)

师:你是怎么数的?(一百、二百、三百)

师:这儿一共有几个一百?(3个)

师引导小结:3个一百是三百。

师(出示图2):再看第二幅图,共有多少个小方块呢?

师:你会数了吗?(师指名,生数:八百个)

师:一起来数一数:一百、二百……八百。

师:八百有几个一百?(8个一百)

生小结:8个一百是八百。

师(出示图3):八百增加1个一百是多少?(九百)

师:再增加1个一百呢?(一千)现在一共有几个“一百”?(10个)

师:那我们可以说,10个一百是一千;一千里有10个一百。

师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

师:还记得神奇“魔方”开始的样子吗?再来看一看(出示图4)。

师:其实,它就是由10个一百组成的。

师:现在,你知道它里面藏了多少个小方块了吧?(一千)

【设计意图】“知识梳理”这部分,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了“10个一是十”和“10个十是一百”的知识基础后,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深刻理解并掌握新知识——“10个一百是一千”。知识迁移的过程中,注意层层递进,复习“旧知”精简得当,掌握“新知”水到渠成。最后,注意情境呼应,给学生在新课开始的“猜一猜”一个交待。

2. 读写整百数和一千。

(1)认识数位。

师:今天,我还给同学们带来一位老朋友——计数器。

师:看着计数器,说一说从右边起第一位、第二位、第三位各是什么数位?(个位、十位和百位)

师:我们已经知道:个位满10向十位进1,十位满10向百位进1,那么,百位满10又该怎样呢?(百位满10向千位进1)

师追问:千位在哪儿?(计数器上指一指)右边起,第四位又是什么数位呢?(千位)

师:请同学们看着计数器,从右往左读一读这些数位?(强调按从右往左的顺序)

师:个位上的一颗珠表示1个一;十位上的一颗珠表示1个十;百位上的一颗珠表示1个一百;那么千位上的一颗珠表示多少呢?

(2)尝试读写。

引子:请学生在计数器上表示出400,指名说一说是怎样表示的。

活动:你能用计数器表示出更多的像这样的整百数吗?

先自己拨一拨,再跟同桌说一说、读一读,比一比谁表示出的整百数多?

交流:分组汇报,根据学生拨数情况提出——你们是怎样表示一千的?

写数:你们能把自己刚刚拨的整百数写出来吗?

①学生尝试独立写整百数。

②追问,你是怎样写这些整百数的?

③离开计数器,教师说数,学生写数。

后续:写像这样的整百数和一千时要注意些什么?

【设计意图】“读写整百数”对学生来说,掌握起来较为容易。因此,教学这部分内容时,主要是想通过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同时,这里是课堂气氛能达到高潮的一个点,在操作、尝试、比赛中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让他们体验收获的喜悦。教师也应学会“放手”,这样会比“扶着走”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3. 整百数的加减法。

师:小猴要考同学们,有没有信心挑战?

师出示第9页的例题图,两只小猴分别推着2板和3板小方块出场。

问题:一共有多少个小方块?

列式:200+300=

①独立计算;②小组交流;③汇报算法(生比较,选择喜欢和合适的方法);④小练习巩固。

巩固练习:

800-100=?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400+400=?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900-500=

200+100=?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1000-800=?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600+400=

师: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要注意哪些问题?怎样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设计意图】有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知识铺垫,教师只要稍作点拨,学生便可以独立完成这类计算,这里重点应抓住教给学生合适的算法和提高计算正确率的经验。据此,设计了“汇报讨论”和“算后追问”的环节,让整个过程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氛围中,达到甚至超越预期教学效果。

三、学以致用——体验成功

1. 说一说。

师:你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见过像这样的整百数呢?

2. 填一填。

(1)700里面有( )个百;1000里面有( )个百。

(2)9个十是( );9个百是( )。

(3)800里面有( )个百,再添上( )个百是1000。

(4)

3. 估一估。

4. 猜一猜,算一算。

课件演示:(1)小英每天从家步行去学校的场景;

(2)信息1:家到学校的路程比300米多又比500米少;

(3)信息2:该路程是一个整百米数;

(4)问题1:猜一猜,她家到学校大约是多少米?

(5)问题2:小英每天上学一个来回大约要走多少米?

【设计意图】设计练习时,本着“扎实训练基础知识,着力提高应用能力”的原则,安排了:说一说、填一填、估一估、猜一猜、算一算这几个环节,既照顾到大部分学生的基本能力,又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更多的思考空间,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感受到“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全课小结——升华认识

百分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篇3

一、联系生活,感受新知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只有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才能让学生真正认识百分数,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生活中有很多关于百分数的素材,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如包装袋、矿泉水瓶等物品上的商标,灵活运用从而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课前让学生收集了生活中的一些饮料瓶、饼干盒、衣服标签等,上课时我让学生拿出来展示,你有什么发现?有学生说:“商品上有物品的质量”,“有整数”,“还有一些百分数”,我及时追问:“百分数?你怎么知道的?”有的学生说是从电视上看到的,有的说听到过的……在与学生的一问一答中,引导学生经历材料收集与整理,比较,促进学生个性化的数学理解和表达,体会百分数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及在生活中的广泛作用。

二、自主探究,建模概念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究式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数学内容的学习都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的,先后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教学时为学生提供了充分思考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初步感知百分数的意义。

老师让大家收集了“小商标”中出现了百分数,现在你有哪些问题要问呢?有的学生说:“什么叫百分数?百分数和分数一样吗?百分数有什么作用……”

我让学生每4人分成一小组,找出商标中的百分数,讨论、探究这个百分数表示什么?在交流、反馈的过程中有同学发现,苹果汁100%,表示的意思是苹果汁占这瓶饮料的100%;白酒酒精42%,表示的意思是酒精含量占这瓶酒的42%。进一步明确: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作百分数,百分数又叫作百分比或百分率。百分数怎样读,怎样写呢?下面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本99页最上面三行的内容。说说读法和写法,示范,百分号。看清楚百分号怎么写的了吗?多媒体出示百分号。我们一起伸出手指来写一个百分号。写百分号先写左上角的小圆圈,再写中间的斜线,再写右下角的小圆圈。百分数在我们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

现在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同时说说这个百分数在你心中表示的含义。然后请3~4位学生发言,我随机和学生互动交流。有的学生说:“我明白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作百分数”,有的学生说:“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真广泛啊”,有的学生说:“百分数和分数不能简单混淆,我们要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课堂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有了自己收集“小商标”的加入,他们对百分数意义的感悟更生活化、多元化了。

学生通过练习巩固之后,再次让同桌分别说说各自小商标上百分数表示的意义。学生展示、交流在生活中收集到的百分数,并解释百分数的意义,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百分数的认识,感受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引导学生切实感悟教学素材,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丰富百分数的内涵,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拓展应用,深化理解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的理论,这一理论十分重视“做”在教学中的作用,他认为“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必须做得好”,即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让学生动手操作,能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拓展应用,深化理解。让学生自主设计商标,以小组合作形式开展。设计商标这一环节,学生的学习更积极主动,教学进程更自然流畅,知识的获得更润物无痕。孩子们设计的商标是有趣的,有的设计了西瓜汁,西瓜汁含量100%;牛奶含量90%,牛奶占了饮料的90%;盐水含量5%,盐占盐水的5%;有的设计了一款衣服棉含量90%,棉占整件衣料的90%,桑蚕丝含量10%,桑蚕丝占整件衣料的10%。紧紧围绕百分数的意义组织学生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有利于学生深化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从而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百分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篇4

课前的准备工作要充分。认真钻研教材、设计教学预案、制作需用课件等,这是教者必做之事。从正反两个方面强化:一是拓展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二是课题的引入创设、问题情境的铺排与收缩。教师只有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做到了然于胸,执教的时候才能体会教的乐趣,也让学生在教学中感受学的乐趣。

讲解到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和联系时,教材上提到“像上面这样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有学生马上就说:“老师,上面这些都是分母是100的分数,那么我们能不能说,分母是100的分数就是百分数呢?”有的学生说:可以;当然也有学生说:不可以。为了让学生辨析二者的联系与区别,正确地把握百分数的概念,笔者没有简单地做出直接判断,而是借此契机,激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紧接着提出了两个问题有意识地引起大家的思考:百分数可以看作分母是100的分数,那么它和分母是100的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分母是100的分数就是百分数吗?为什么?问题提在点子上,进入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感觉有话可说,纷纷发表意见,课堂进入了一个思维的高峰时期。通过组织学生的讨论,教者适时作了归纳,形成如下的共识:百分数和分母是100的分数具有的相同点是:百分数和分母是100的分数都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但两者之间不同点更为明显,读法不同:百分数读作百分之几,一般不读作一百分之几;写法不同:百分数要用专用的符号“%”;意义不同:百分数不可以表示实际数量,只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关系,分母是100的分数既可以表示两个数量间的比较关系,还可以表示实际的数量;分子不同: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而分母是100的分数的分子只能是整数……

课堂的讨论挖掘了教材所没有明确介绍的“四点不同”,使得学生意识到,百分数是从分母是100的分数中演化出来,专门用于表示两个数量间比较关系的常用概念,它在符号和分子的表达上比分母是100的分数有了进一步的拓展性变化,从而理解更加深刻了。教者再适时进行补充说明: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它源于分数,又有别于一般的分数或者分母是100的分数。大家的讨论验证了这种对百分数的理解。学生也从实际生活中找出了大量百分数的使用实例,进一步确认了这些新认识。不难看出,很多学生收获充实,产生了探究学习成功的喜悦。深入的备课和恰当的引导让人感受到教学成功的喜悦。

在试教中,我曾经对教材的例题引入作了改变。我将例题的三人比较投中情况,改成四人比较,将教材表格所列投中数、投篮数、投中比率数和分母是100的分数几项,逐一呈现。这样拉长探究过程,使得新例教学形成步步深入的课堂氛围。但是,这样一来,开头显得精彩了,引入课题耗时多了许多,接触到对百分数的探讨性认识时间不够充分,其后的练习更是来不及安排了。经过伙伴的帮助,我也感到这是做了一个“不合算的交易”。步步深入的引入效果花费了过多的课堂精力,而使得学生接触重点推迟,课的中期和后期攻克难点分配时间不足,练习讨论不够充分。由此,课堂教学设计不应只顾开头的精彩。引入环节毕竟不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要从全课的整个进程统筹各个环节的教学。我体会到这里教材编排简洁的意图,后来的试教则改变了原先的铺排做法,采用了教材的既有安排,直接由分数的比较进入百分数,也取消了所增加的分析对象。

百分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篇5

【关键词】 数学;教学情境;兴趣;认识;发展

【Abstract】 but the elementary student studies mathematics the interest always to have and the development in the certain situation,in the classroom instruction the teacher should diligently establish the teaching situation which the student loved,causes the student throughout to be in one kind of good joyful atmosphere,thus transfers the student to study mathematics the interest,develops student's thought ability.

【Keywords】 mathematics;Teaching situation;Interest;Understanding;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G623.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4041(2007)09-0111-02

教学过程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并使儿童成为认知的主体。而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并发展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良好的愉悦的氛围中,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创设一定的乐学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思考发现并掌握知识,时刻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

1新课的引入中创境,激发兴趣

新课开始,教师必须想方设法触及学生的情绪领域,唤起学生心灵的共鸣,让学生在内部情感的驱动下产生兴趣。

1.1从学生身边事情入手,从学生关心的事情做起,学生会感到亲切、自然、有趣,使学生认识到身边就有很多数学知识,唤起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例如,我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报纸、广播、电视中有关百分数的信息,上课开始即采取新闻会的形式由学生摘录的信息:“我国目前共发射12颗返回式卫星,回收率百分之一百”,“今年棉花丰收已成定局,比去年增长百分之十以上”,“改革开放使我国城镇居民实际消费水平每年提高百分之五点四”等等。

这样从生活实际中引出百分数,创设的这个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工农业和生活中经常要用到百分数,激发了学生学好这一部分知识的愿望。

1.2设置悬念,创问题情境。教师提出一定的引人入胜的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的兴趣。

例如“工程应用题”我是这样引入新课的:(1)修一条长600米的水渠,由甲工程队修建需20天,由乙工程队修建需30天,两队合修需要多少天?(2)把上题“水渠长600米”改为“长1200米”,其它条件不变,问题不变。学生做后惊奇地发现两题结果相同,工作总量却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教师设疑,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从而得出可用单位“1”表示工作总量,自然而然地引出例题“一项工程”……

1.3精心铺垫,创联想情境。联想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基本方法,合理的想象往往是命题成立的前奏曲。

我在进行“圆住的体积”教学前,先复习了长方形、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再引导学生沟通这两种形体在体积的计算上的共同之处,都可以用底面积乘以高来计算。这时教师拿出圆柱体让学生想象圆柱的体积应该怎样求?学生分别发表自己的见解,即由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用底面积乘以高来计算想到圆柱的体积也可以用底面积乘以高来求。教师在肯定了学生善于联想的学习方法后接着指出想象还需要科学的验证,接下来就通过实验来证明圆柱这样的直柱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以高来计算。

在新课引入中我还采用讲故事,猜一猜等形式创乐学情境,使学生在惊喜之余急切地想探寻其中奥秘,从而积极投入到学习新知的活动中来。

2抓住知识“生长点”创认知情境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知识时,要设法创设学生认知过程中的新旧冲突,要抓住新知识的知识基础思维基础,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并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例如,我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抓注百分数应用题的结构和分析方法是建立在分数应用题基础上这一特点,在教学中与学生已掌握的分数应用题进行对比、沟通。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同时进一步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网络。

2.1教学时教师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在需要――动机――目标的引导下产生最佳的学习心态。

例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我给学生呈现下列目标:大家已经会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的除法了,如果除数不是整数呢?出示例4计算10.75÷12.5①请考虑怎样计算10.75÷12.5?②运用哪些你学过的知识,就能算出这题结果?③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关键是什么?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顺利地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把10.75÷12.5转化成107.5÷12.5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教师追问:被除数的小数点移动几位由谁决定?这时教师又向学生提出新的目标:大家能否概括一下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就能自己归纳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学习的效果较好。

在这个教学情境中,教师对学生思维程序和方法进行了正确的引导,目标的层层递进,自然引导学生初步发现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整个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因达标而生趣。

2.2挖掘教材内容,创操作情境。好动是儿童的天性,教师要注重挖掘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感性和理性之间架起桥梁,使他们因探索而产生兴趣。

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时,要求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火柴盒,指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六个面,引导学生说出表面积的意义。第二步让学生观察火柴盒,并用笔描出长、宽、高,让学生讨论三对面的面积怎样求?表面积怎样求?有哪几种求法?第三步出示例题中的立体图,让学生分析,列式解答。第四步拉出火柴盒的内盒想一想如何计算它五个面的面积?有几种方法?火柴盒外壳的面积应怎样计算。第五步联系实际如果粉刷教室四壁及天花板(扣除门窗面积)你会不会求粉刷面积?

以上由于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自己发现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成功的喜悦油然而生。

3练习中创境,发展能力

百分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篇6

[关键词]题组教学 新授课 铺垫性题组 探究性题组 比较性题组 坡度性题组 联结性题组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5-033 

题组教学,是指运用题组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题组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一种练习形式,常安排在课的练习巩固环节。其实,题组教学不仅可以在课堂的各个环节之中进行,还可以在整堂课的设计上有效运用,以实现学生对问题本质的真正理解。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做法和思考。 

一、课首,铺垫性题组化繁为简,找准生长点明方向 

课始,教师可精心设计铺垫性题组,加强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在知识、思维上的铺垫,从而化难为易,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来同化新知识,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案例:“百分数的认识”教学 

1.课前师做了一份学情调查并进行了统计,然后通过题组(如下)的形式反馈调查结果。 

(1)94%的学生会读百分数; 

(2)87%的学生会写百分数; 

(3)38%的学生懂得百分数所表示的含义; 

(4)5.4%的学生知道百分数的优点以及百分数和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2.在生逐一齐读这些信息的同时,师随机教学百分数的读法,并追问:“现在会读百分数了吗?全部会读了,那百分数现应该改成哪个数?” 

生:100%。(在指名学生上来写这个百分数的过程中,师教学百分数的写法) 

3.师(追问):那你们觉得我们接下的学习重点应围绕什么展开? 

生:应该重点研究百分数的优点以及百分数和分数的联系与区别,因为这些是同学们学习的难点。 

…… 

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前,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如何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这非常重要。上述教学中题组的设计,教师不仅了解了学生的学习起点,而且利用这些题组引导学生学会读、写百分数,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教师通过题组非常巧妙地把本节课的知识点都呈现出来,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感受到百分数比较的方便性——可以一眼比较出哪个知识同学们最需要学习,收到了一举多得、让人眼前一亮之效。 

二、课中,探究性题组化散为联,找准整合点破难点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探究性题组,自然地将知识点一一呈现,并让题组会“说话”,这样才能让学生通过探究获得所学的知识。 

案例:“长方形的周长”教学 

1.师利用我校东北角的种植园需要围篱笆这一真实情况创设情境(课件出示):种植园有6块菜地,分别是长方形2块(白菜园、萝卜园)、正方形(大蒜园)、平行四边形(油菜园)、不规则图形(花菜园,通过平移可以变成长方形)、一边靠墙的长方形(菠菜园)。 

2.尝试给白菜园(长方形)围篱笆。学生先独立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在展示连加、长×2+宽×2、(长+宽)×2这三种典型算法后,进行算法优化。 

3.给萝卜园(长方形)围篱笆,继续优化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4.给大蒜园(正方形)、油菜园(平行四边形)围篱笆,巩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5.比较观察、总结:连加可用于所有图形的周长计算,长×2+宽×2、(长+宽)×2这两种方法可用于两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周长计算,四条边相等的图形可以用边长×4来求周长。 

6.给菠菜园(一边靠墙的长方形)围篱笆,研究长边靠墙和短边靠墙的周长计算方法。 

7.给花菜园(不规则图形)围篱笆,探索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得出结论:通过平移边的方法,把不规则图形变成一个长方形来求周长。 

…… 

上述教学,情境中的问题通过题组的形式呈现,把本节课的知识点融合到位、自然,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2道探索性练习、4道基础巩固练习、1道对比练习、3道变式练习,从数量上看可谓足够,从质量上看可谓到位。 

三、课尾,比较性题组化难为易,找准思考点悟内涵 

在新知教学的深化拓展环节,运用比较性题组,能使学生更好地厘清容易混淆的知识点,真正掌握解题方法上的差异点。 

案例:“百分数的认识”教学(结束环节,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1.课件以百格图的形式逐幅出示师自制的三种含量不同的苹果汁饮料,其中苹果汁分别占77%、98.5%、100%。 

师:这三个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生答略) 

师(追问):果汁含量可不可能占105%?100份表示什么?105份又表示什么?(引导学生从意义上理解不可能的理由) 

2.课件出示下图:用百分数表示出甲车的速度是乙车的( )%。 

师(追问):甲车的速度可不可能是乙车的105%? 

3.最后课件显示下图,师提出问题: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在比较观察中深刻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 

上述教学,为了让学生深刻领会百分数的内涵,教师采用题组的形式创设苹果汁含量和两辆汽车速度比较的情境。学生在苹果汁比较的情境中感受到了部分和总量之间的关系,明白部分再怎么大都不可能超过整体,所以不会出现大于100%的分数;在两辆汽车速度比较的情境中,学生能清晰地感受到两个并列量的比较时百分数可以出现105%。显然,这样教学,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会更深刻。 四、课后,坡度性题组化线为面,找准升华点提思维 

在课的最后环节进行巩固练习时,教师精心设计一些有坡度、有联系的题组,既有助于学生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又有利于扩展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形成知识网络。 

案例:“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 

(在课的练习环节,设计如下题组练习) 

1.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是8厘米和5厘米,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有两种情况分析) 

(生尝试计算,师点评,使学生明确思考问题的方式) 

2.师变换一个数据,出示: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是8厘米和4厘米,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 

(生受上一题的影响,也用两种方式解决问题,交流时发现需要考虑边的关系,师再次强化重点,突破难点) 

…… 

上述教学,通过设计坡度性题组,既集中了知识的训练点,又减少了学生的练习量。同时,题组的设计遵循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再加上教师到位的引领,学生兴趣盎然,思维不断深入,真正地理解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实现练习的最大效能。 

五、全课,联结性题组串点呈线,找准联结点畅流程 

整节课,以题组为框架编写教案,以题组中的题目开路,既能引导学生讨论、分析问题,又使学生把基础知识学懂,把基本方法学会,让整节课的教学自然、流畅。 

案例:“小数的意义”教学 

1.认识0.1时,师创设情境:老师带来了一个小数,请看大屏幕。 

多媒体出示:大脑很重要,可是人类对大脑的利用率却非常低,连世界上最聪明的爱因斯坦,他的大脑利用率也只有0.1。 

师:这个0.1表示什么意思呢?(由此引导学生对0.1意义的学习) 

2.认识0.01时,师延续上述情境:爱因斯坦的大脑利用率是0.1,那你们知道我们普通人的大脑利用率是多少吗?请看大屏幕,大家一起读——普通人大脑的利用率是0.01至0.05。(由此引入两位小数的学习) 

…… 

百分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篇7

六年级1班现有学生66人。从新课程的角度来讲,班级人数比较多,可从一年级一直到六年级,都是自己带过来的,所以对学生的情况了解比较充足,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 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同学之间会交流合作,但自主探讨能力不高。但也有一部分的学生基础知识差,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需要老师督促并辅导。还有一部分比较认真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只能掌握一些基础知识,稍稍拐个弯就不知所措。本学期重点还是抓好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学,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创设愉快情境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进入最佳学习的动态。

二、教材分析 :

这一册教材内容包括:位置,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圆,百分数,统计,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分数乘法和除法,圆,百分数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方面,教材安排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百分数三个单元。分数乘法和除法的教学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小数有关计算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数四则运算能力以及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会解决简单的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是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数学能力。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教材安排了位置、圆两个单元。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初步的数学化的过程,理解并学会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基本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教材是安排扇形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和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

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体会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方面: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

4、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与面积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

5、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运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6、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体会坐标思想。

7、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中需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在前面几册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已经介绍了许多教具和学具,其中的一些仍可继续使用,如小棒、方木块、量角器、三角板、直尺、计算器等。结合本册的教学需要,介绍几种使用效果较好的教具和学具,以供参考。

1. 圆形纸板作为演示分数计算以及认识圆的教具。可以用硬纸板做成大小相同的圆若干个。拿其中的两个圆形纸板做成如五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第14页介绍的教具,用来演示不同的分数。作为教师演示用的教具要大一些,作为学生操作用的学具可小一些。

2. 圆规教学圆的认识时用。教师要准备可以在黑板上画圆的圆规。每个学生也要准备一套自己用的圆规。

3. 说明圆面积计算公式用的教具可以仿照教材第68页的图用纸板制作,供教师演示用。另外在本册教材的附录中印有同样的图,学生可以剪下来贴在纸板上,作为操作用的学具。

4. 方格作图纸学习位置时用。在本册教材的附录中印有几幅10×10的方格纸,可以让学生剪下来用。

5. 其他教具教师还可以根据各部分教学内容的需要自己准备或设计制作一些教具和学具。如教学位置时在本地区的简易路线图上画上方格子作为教具;教学百分数时,可搜集一些含有百分数表示含量或性能的商品标签作为教具或学具等。教师还可以根据需要自己制作其他适用的教具。

五、教学措施: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百分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篇8

关键词:数学活动;几何模型;活动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就是学生在经历数学活动过程中获得的对于数学的体验和认知。为积累真正有教育价值的经验,必须重视具有连续性的数学活动;数学活动的本质是数“单位”的个数。“1000以内数的认识”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的内容,下面笔者就以“1000以内数的认识”的磨课为例,谈谈如何有效设计数学活动,建立几何模型,积累有价值的活动经验。

第一次教学

【教学片段】

动手操作,探求新知:

第一关:“数小棒

(一)估盒子里的小棒数,复习十个一是十

师:估一估,小组的学具盒里有多少根小棒?

生:一捆有一个10根,大约100根……

师:盒子里有多少根呢?

(二)数一数、摆一摆盒里的小棒

师:这里有三个不同颜色的盘子,想一想把数出的小棒怎样摆在盘子里,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来是多少根了呢?

(三)交流,复习十个十是一百

1.师:能一眼看出各小组的学具盒的小棒吗?用什么方法?

生:十个十就要捆起来,成为一个百。也就是说,十个十是―― 一百。(出示:十个十是一百。)

2.师:怎么摆?让我们一眼就看出它是几个百?

生:一百根捆成一捆。

(四)数全班的小棒总根数

1.师:全班有多少根小棒,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生:一百一百地数,数到900,接着一个一个地数数到910,再十个十个地数数到990……

2.感知1000

师:我们数出了1000根小棒!比一比,多大一捆啊?

生:动手体验。

3.写数、读数

师:你能写出1000这个数吗?你还能写出比1000少1的数吗?

【教学思考】

备课、听课、反思后,我们在第一稿教学实践后聚焦的问题有以下几个:

一、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试教过程中,课堂气氛很沉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老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

二、选用小棒作为建立计数单位“千”的主要学具,合适吗?有没有更合适的学具

学具小棒在进行“个、十、百”的建立比较适合,但缺乏立体性,不利于建立计数单位“千”的几何模型。如果把小棒变成1立厘米的小方块,似乎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计数单位“千”。

结合以上问题,经过老师的反复讨论、构思、修改,我们确定了第二次教学设计。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执教者,不同的教学设计,教学效果却迥然不同。

第二次教学

【教学片段】

动手操作,探求新知:

第一关:“数小棒”改为“数小方块”

(一)师:信封里的小方块有多少个呢?你来猜

生:28

生:大约20几个。

……

师:请你数一数并摆一摆,让人一眼看出有多少个?

生:我把十个一摆成一条,也就是一个十。

生:2条就是2个十,还剩余5个,所以能一眼看出这是25。

……

(二)四人小组一共有多少小方块呢

师:每人都有25个小方块,四人一共有多少个呢?

生:我们把小方块十个十个摆的,摆成一个百。

小结1:十个十就是一个百。

(三)10个小组有多少方块

1.教师带着全班数一数:

1个百……10个百,10个百是一千。

师举起搭起的小立方w,说:同学们再来看看1000个小方块有多少?

小结:这1000个小方块搭成了一个近似正方体啦!

2.出示计数单位:一、十、百、千。

体面线点

千百十个

第二关:估一估,数一数。

师:数电影院座位。

师:你是怎么估的。

生:可以把大约100个座位圈一圈,大概能画10个圈,大约1000个座位。

由“体(千)”“片(百)”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建立几何模型。这个过程分为两个层次。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操作等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在“条(十)”的基础上创造“片(百)”,在“片”的基础上创造“体(千)”的过程,用几何图形“点、线、面、体”作为支撑,帮助学生建立一、十、百、千的几何模型,进一步感受计数单位的作用,为学习体积积累经验。电影院起到问题情境、应用模型、前后呼应的作用,让学生再次体会“体(千)”“片(百)”估数过程,在活动中积累数学经验。】

第三关:拨数。

师:下面我们来玩“拨数游戏”,请同学们在计数器上拨出1000。

师:(1)拨10个一、10个十、10个百;

(2)拨909+1;

(3)拨999;(问:这3个9的意思一样吗?)

(4)再拨一颗珠是多少?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核心是让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在计数器上拨珠子表示一、十、百,引导学生推导出一千在计数器上的表示方法,不仅使学生对计数单位“千”有了一个更完整的认识,而且使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教学思考】

对比第一次教学,并结合最初的聚焦问题,再观第二次教学实践及效果,有了以下思考:

一、学具的改变

由小棒变成小方块,由“近似平面”的小棒变成“立体”的小方块,经历“无序、无结构”到“有序、有结构”的过程,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操作等学习方式,经历在“条(十)”的基础上创造“片(百)”,在“片(百)”的基础上创造“体(千)”的过程。用几何图形“点、线、面、体”作为支撑,帮助学生建立一、十、百、千的几何模型,进一步感受计数单位的作用。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为以后感受大数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为以后学习计算,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算理做铺垫,也为学生高段学习体积的相关知识积累经验。

二、教学活动的变动

活动由“数小棒”改为 “数方块”,这个变化带来课堂上质的飞跃。回顾最初设计“数小棒”的初衷就是让孩子能在活动中真正经历“1000”的形成,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改为“数方块”活动,用“双面胶贴住小方块”“用透明纸作为载体来搭建百、千模型”后,整节课的效果完全不一样。我才真正意识到主体教学活动的设计有多么重要!这种“1000”正方体模型的建立,并不是观看多媒体演示所能替代的,经历以上活动不仅可以让孩子更直观感受计数单位的形状变化,而且对于高年级学习立方体体积都有想不到的铺垫和渗透。用“数方块”活动,直接简化了繁琐的又捆又数再扎的“数小棒”过程,使教师的注意力完全着力于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的发现,课堂自然活跃而精彩。

三、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本节课注意把握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如“小正方体的搭建过程”中,在学生数出100后,为了突出“小正方体”搭建后的震撼,先请上来的10个组长将手中的“片(百)”举起来,全班一起“平面”的怠耙还灿卸嗌俑觯俊逼矫娓惺1000个小方块有多少。然后再请组长将“片(百)”一个个搭建起“小正方体”(千),逐步发现1000个小方块原来可以搭成正方体,这样一步一步地搭建,由面到体,学生自然感受丰富,体验深刻,到此重点和难点也在慢镜头中得到突破。

总之,如果我们能结合教材为学生提供合适、充分的数学活动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更有益。

百分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篇9

一、利用题组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促进知识的迁移

在新知识教学中,精心设计铺垫性题组,加强学生学习新知识时知识、思维上的铺垫,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来同化新知识,实现知识的迁移。

例如,“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两类应用题的结构、算理、解法相同,但由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较为抽象,学生较难理解。教学时可有意识地设计如下组题,让学生分析解答:

1.80是20的几倍?谁是标准数?

2.80是100的几分之几?谁是标准数?

3.80是100的百分之几?谁是标准数?

4.小明有80张邮票,小华有20张,小明的邮票数是小华的几倍?

5.小明有80张邮票,小强有100张,小明的邮票数是小强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

这样把三类应用题纳入同一个知识结构中去认识、理解,使学生顺利完成从“求几倍”到“求几分之几”和“求百分之几”的知识迁移。

二、利用题组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技能发展

在新知识教学中,巧妙设计题组,揭示知识的本质特征,让学生抓住知识结构中新知识的生长点,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的调整和改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简算“9.9×7.9+0.79”这道题时,大部分学生凭原有认知无法解答,必须重建新的认知结构。教学时,可先设计这样一组题让学生解答,引导学生寻找解题途径。

1.在乘法中,被乘数扩大10倍,乘数缩小10倍,积怎样变化?

2.填空:9.9×7.9=99×()9.9×7.9=0.99×()0.79=7.9×()9.9×7.9+0.79=99×()+0.79×()=9.9×7.9+7.9×()

3.简算:9.9×7.9+0.79

上述1~2题学生可用原有知识顺利解答,通过恒等变形,运用乘法分配律解答该题的思维过程已清楚、完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此基础上,解答第3题时便水到渠成,这样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认知结构的“同化”与“调节”。

三、利用题组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网络的形成

在巩固练习和阶段复习时,精心设计一些有坡度、有联系的题组,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有利于扩展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形成知识网络。

如为了沟通工程、行程、分数应用题之间的联系,加强这部分知识的同化,可设计如下一组题进行练习:

1.从甲地到乙地,客车需5小时,货车需6小时,现在客车与货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向而行,几小时可以相遇?

2.一项工程,甲队独做5天完成,乙队独做6天完成。现由甲队先做2天后,余下的工程由乙完成,乙做几天?

3.小华有一笔零钱,可以买4千克香蕉或买5千克苹果,现在他买了2千克香蕉,剩下的钱还可以买几千克苹果?

百分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篇10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境:有时刚刚导入新课,学生就喊“我早就知道了”;有时老师的话刚开了头,学生就把后面的内容讲了出来;有时精心设计了教学活动,学生却提不起劲;有时满以为学生都会了,可是学生的作业却又错误百出;有时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以……

【点滴思考】

教学的起点是什么?终点又是什么?古人云:“圣人施教,各因其材”“以其知之,喻其不知”。可见,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意味着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只有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使教学以教其不知、释其所疑、长其心智为目的和归宿,才能使教学更有针对性,使学生学习更主动、更有效。

【实践探索】

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哪里?一下子很难做出准确的把握。不同学生对不同生活事件的感受、理解、深入程度都不同;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学生学习起点也不同;即使同一个学校同一年级,不同的任教老师也会导致学生在学习同一知识时认知起点上的差异。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有必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做好有心人——课前调查,了解学习起点

教师在“备教材”的同时还要“备学生”,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和部分掌握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情况怎么样?哪些知识学生能够自己学会?哪些需要老师点拨和引导?进行课前调查是一种有效的办法。

在教学百分数一课前,为了解没有学习百分数以前学生是否已经知道了百分数的情况,我设计了几个简单的问题:

1.你知道百分数吗?

2.你在哪些地方看到过百分数?

3.你能提供生活中使用百分数的例子吗?

学生基本上对百分数有所了解,只是程度不同。所以在设计教案的时候,不能被教材束缚手脚,而应让知识进入学生的活动与经验中,依赖于学生对新学习知识的认知交流,让学生大胆交流,在交流中形成系统的理解。

在调查中我们还应对学生的学习起点有明确的认识:有些是可以直接拿来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人民币、时间等内容时,学生便有不少生活经验可以直接促进他们的数学学习,我们应当充分地加以挖掘和利用。有些从表面上看,似乎不能与数学知识的学习构成什么直接联系,但却可以通过类比来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比如,我们可以利用汉字的结构变化作比喻引入“倒数”。只有真实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更好地进行后续的教学活动。

二、当好用心人——课堂观察,发现学习起点

在教学过程中,虽然在课堂教学展开之初,教师可能先选取一个点切入教学教程,但随着课堂教学的展开以及师生、生生间的多向互动,就会出现课堂教学的“新起点”,从而使实际的学生的学习起点和预设方案中的情况有所偏差,那就造成教师无法照搬教材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无法按照自己事先设计好的预设方案进行教学。此时,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关注学生的想法,及时抓住学生的知识经验的变化状况,发现新的学习起点,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例2时安排学生先行探究:

1.画图表示出题意。

(交流中,要关注学生如何把握画图的简洁性与表达题意的完整性)

2.题目一下子要求两个未知量,怎么列方程?试试看。

(这个是新知转为旧知的转化点,及时抓住学生的知识经验的变化状况,以调整后面的教学重点)

3.方程的检验中有几个关注点?

(这里方程的检验既要关注是否有3倍关系,也要关注是否合计290公顷)

课堂上,教师要努力让学生把已有的知识状况展现出来,让他们面对新知识时,自己能主动去回忆、调动已有的认知结构,并对新知产生探究的需求。同时要有敏锐的洞察力来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选取教学环节,把握学习起点,及时调控课堂教学,顺着学生的思路安排教学顺序。

三、成为尽心人——课后反思,提升学习起点

数学知识具有内在连续性的特点,往往上一课的学习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因此,从学生的练习反馈中,教师可以清楚地了解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从学生错误的信息中把握学生后续学习的起点。一年级的学生经常有这种现象出现:作业如果是老师读了题的正确率就高。教师起初以为是学生不认得字,后来字认多了,还是这样。通过分析最后发现原来是学生对信息输入和关键信息的提取存在问题,找到了原因就能对症下药。因此,教师要做个尽心人,从平常的作业批改中及时搜集作业中透露出的信息,反思自己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