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教学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8 17:07:17

新课改教学论文

新课改教学论文篇1

创新思维也就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灵活、独特、新颖”,而且人人都具有创造性思维。对学生而言,创新思维包括有:积极动脑、思维多向、求异、生动;接受事物主动、敏锐;与人交往主动、热情、大方;办事有条理,有影响力等。

实践能力的含义很广大,对学生而言,我认为实践能力不单指动手操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还包涵以下内容,如: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的能力;写作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积累语言词江的能力;生活自理的能力;与人交际的能力等等。

创新教育是以探究性为核心,以科学学习为主体,以兴趣学习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注重亲自动手实践,鼓励实践和创新的教育。

二、加大提高语文教师创新素质的力度

教师首先要在教育过程中,率先垂范,克服思维的定势,拒绝平庸,大胆想像,敢于创新,不怕失败,以研究型的学者风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研读教材,因材施教。现行教材中的绝大多数课文都是来自作者的生活体验和心灵感悟。那么,我们的教学应尽量还原生活,并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2.教师要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具备丰富深厚的综合文化素养,学习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结合本校实际,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学以致用,探索适合实际的教育教学理论,培养以面向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新型的创新人才。

三、利用教学阵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充分运用多媒体教育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现代教学手段,我们能够在更广大的空间、更广阔的领域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二是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创新。例如,在讲授《杨修之死》这一课时,可将《三国演义》中有关曹操和杨修的关键情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播放于课堂。学生通过观看,不仅掌握了课文的基本情节,而且能够深刻领会曹操的虚伪狡诈、忌才多疑、老谋深算和杨修的恃才放旷、狂妄轻率的性格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讲解课文,学生轻松接受。三是在美育和德育中创新。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有意识、有目的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和德的教育,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美、辨别美、创造美,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达到语文科审美教育和品德教育的目的。四是在口语表达中创新。例如,讲《春》这一课时,我们可以用多媒体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以及“迎春图”制作成课件并配以经典录音,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将声、光、色融汇一体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伴着美妙音乐,模仿朗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既把握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又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改革语文课堂教学

课堂是当前教学的主要阵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从改革语文课堂教学入手。

首先,要改变课堂气氛。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相互对话的过程,是师生间人际关系交流的过程。融洽师生关系,努力创造一种自由、民主、平等的氛围,学生才有可能畅所欲言,真实地表现自己所思所想,学生才能走出自己的领域,打破陈旧的模式,大胆地想象与创新。

其次,改革陈旧的教学方法。“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强调了方法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学生的差异,以及课堂上要完成一定教学任务的时间限制,不可能让全体学生参与有关活动,往往是少数优秀生得以活动锻练,而大多数学生只是陪衬。这显然有悖于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这个问题:第一,启发诱导,设置背景、环境、情景,诱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思考、活跃思维。第二,质疑引导,在教育过程中结合学生已经出现或将要出现的疑难问题,提出易难适度,而又富于启发性,能够拓展创新空间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领悟、体会,第三是延伸指导,即通过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学习成果,向纵向、横向指出研究方向,提出更高的学习目标。

再次,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过去,学生在课堂上是“录音机”,考试时是“放映机”,在学习过程中很少有创造性。常言道:“方法大似气力”。教师要适时地启发引导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借鉴先进学法的基础上,探讨出适合自己的,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养成关于观察,主动积累,大胆质疑,勇于革新,不畏挫折的学习精神。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机结合

“生活处处有语文”。我们可以把语文教学活动置入丰富多彩的实际活动中去,让学生在活动中创新。如在听说能力培养方面,教师可以利用课前五分钟让学生进行主题演讲的比赛,即兴辩论等;定期开展班级、校级演讲比赛。在读写能力培养方面,坚持“一日一记”制度;坚持“读书活动”制度,并摘录读书笔记,使校园充溢浓浓的“书香”气息。引导学生将语文理论知识及课外积累的知识充分展示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掌握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办好校刊,学生“手抄报”、板报等。积极组织学生稿件向相关报刊推荐等。在实际操作中,张扬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展示他们的丰采。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工作,并将有力地推动其他学科的学习。我们只有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才能使我们的教育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为社会输送一批批德才兼备、适应时代潮流的新型人才,从而使我们的祖国繁荣富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新课改教学论文篇2

实验是物理学发展的科学基础,是检验物理学理论的唯一标准,而在物理教学中运用实验的知识,刻意促使学生能力发展,促进科学品质和世界观的形成。但是,我们教学一线的老师却不够重视实验的教学,认为只要能做好实验题,能考出高分就可以,会不会动手做实验不影响高考成绩。

比如笔者有一次给学生做分组实验,用“伏安法”测电池电动势和内阻,很多学生都说,在初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用电流表测电流和用电压表测电压的实验都没做过,到高中要做这样的实验太难了。

教学一线的老师不重视做实验,有多种原因:一是受到中考和高考升学率的影响,只要能考上重点高中或大学,学生高兴,家长高兴,社会声誉也好,实验会不会做也就无所谓了;二是很多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差,没有与教材配套的实验器材、药品等,老师无法做实验,只能从理论上讲授实验;三是学生自身的问题,很多学生把做实验当作好玩,上实验课时在实验室东走走,西看看,甚至有些学生根本就不去实验室做实验,这样的学生连仪器都不认识,更不用说去做实验。

中学物理实验很多,有些一线老师对实验教学不进行分类,所以学生更难掌握实验学习。

笔者经过分析、整理,总结出物理实验的三大类别:

一是操作性实验。比如电流表、电压表、打点计时器、天平等。此类实验要求学生掌握基本仪器的使用方法、操作规则、性能、使用范围等。

二是验证或探索性实验。此类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仪器的使用,还要求学生能在实验中验证或探索物理规律,比方说,在做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实验时,不仅要求学生能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电流、电压,还要求学生能从实验的数据中找出规律。

三是设计性实验。此类实验具有综合性和创造性特点,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它要求学生熟悉已有的概念、规律和原理,同时能在有限的条件下设计出可行的科学的实验。例如:“给你一只量筒和水,怎样测定一个小塑料杯的密度。”此实验综合了浮力、质量和密度的相关知识,且器材简单,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极好的方法。以上三类实验,可以由老师做演示实验,可以由学生做分组实验,也可以是课外实验。

物理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概念多,规律多,要深入理解它们的物理意义、适用条件和使用范围,才能正确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下面谈谈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

在物理学科体系中,概念是基础,规律是核心。目前中学生普遍感到物理难学,其症结之一就在于物理概念和规律教与学没搞好。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在老师方面,只注重让学生多做练习,而不注重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和规律,没有真正理解它们的意义、适用条件和范围;在学生方面,只注重背定义,记公式,做练习,而忽视了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

比如电容器电容的概念,它是一个比值定义,它的定义式为C=Q/U,很多学生认为C与Q成正比,与U成反比,学生从纯数学角度来考虑,而忽略了电容的物理意义的理解。它是电容的定义式和计算式,而电容的决定式为C=S/4kdπ。

对物理规律的教学,要善于按照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来探索规律,运用实验来总结规律,运用已有知识通过理论推导得出新的物理规律。比如,动量定理,就是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知识推导出来的:F=ma=m(v2-v1)/t,则Ft=m(v2-v1)。

对于物理规律的教学,还要求把握规律的适用范围和条件,比如电功率公式P=I2R和P=/R,前者是电功率与电阻成正比,而后者是电功率与电阻成反比,两者好像有矛盾,这是怎么回事呢?事实上两者都是正确的,因为前者适用于不同的用电器在串联时所遵从的规律,后者适用于不同的用电器在并联时所遵从的规律。

采用多媒体电化教学。在科技进步的今天,教育教学已不是过去一支粉笔和一本书的教学模式,如今的教学手段,教学设备非常多样化。虽然有些学校没有与课本配套的实验仪器,但许多学校已采用幻灯片、录像、电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给学生带来许多感性认识,帮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

例如在讲授光电效应实验时,学校的实验仪器很难做成实验,现象也不明显,甚至有的学校没有相关仪器,怎么办?可以应用Flas来模拟光电效应实验,同样可以达到老师演示实验的效果,甚至效果更好,特别是某些不可能做的实验,如原子核的链式反应,也可以用动画来模拟实验,可以给学生一个深刻的感性认识,也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习题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环节。对于习题教学,很多老师可谓是用心良苦,订各种学习资料,印各种试卷,到各地交流资料或试卷等,学生整天忙碌不停,真是苦不堪言,可收效甚微,原因何在?关键在于他们是搞题海战,而没有对典型题目进行举一反三,挖掘题目潜在的教学价值。

首先,所选习题必须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能渗透具体概念和规律,能启发思维;其次以典型习题为基础,认真分析它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揭示它所涵盖的全部概念和规律,分析物理过程,并对它进行举一反三:如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等。

在一题多解中,培养学生多种解题方案。例如有这样一道题:“用所给器材,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等测电池电动势和内阻。”可有三种方案,第一种根据原理E=u+Ir可选用电流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测量,第二种根据原理E=IR+Ir可选用电流表和电阻箱测量,第三种根据原理E=u+ur/R可选用电压表和电阻箱测量。

在一题多问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现在的物理计算题一般都有好几问。在习题教学中,不仅要求学能解决某一个题目,还要求在条件改变或问题改变时,也能应付自如,迎刃而解。

例如:在磁感应强度为B匀强磁场中,有一边长为L的正方形单线圈,线圈平面与磁感线平行,线圈绕中心轴转动的角速度为ω,求线圈转动一周的最大电动势?把问题进行如下变化:(1)求线圈转动一周的平均电动势?(2)求线圈转动60度的瞬时电动势?(3)线圈转动60度平均电动势?(4)线圈转动60度的电荷量?经过如此变化题型,能打开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讲究方法,才能达到目的、提高效率,教育教学也不例外。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要讲究方法,才能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例如这样一道题“有一物体做竖直向上运动,其V-t图像如下图所示,求该物体上升的最大高度?”

如果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知识计算就相当复杂,要分三个时段计算,但如果利用图像法,即在V-t图像中,几何图形的面积S等于位移的大小H,则物体上升的高度问题变成了求梯形的面积,非常简单。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很多:验证法、排除法、替代法、临界法、最值法、反证法等。

俗语说:“教无定法、教要有法”。对于物理这门学科,面对新世纪新形势,面对人才的需求变化,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教学呢?这值得我们教学一线的老师深入地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陈厚德.有效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金玉梅.论教育观的后现代转换[J].课程教材教法,2006(3).

[3]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新课改教学论文篇3

新课改的提出要求班主任是课堂的设计者,是知识的学习者,是课堂的组织者,是学生的引导者,是课外活动的外交家。然而,这种角色的转换出现了困难。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科学文化理论水平较低,对自身角色的转换有心理落差;二是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三是由于课业负担的加重,教师没有时间更没有经历从事其他方面的研究,因此也就无法完成角色的转换。

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几点意见

1.更新观念。班主任教师仍然是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的主要参与者,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班主任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深刻地认识新课改的核心目标和内涵,把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自己教育的核心目标。同时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制订相应的学生考评机制和考评办法。

2.加强队伍建设。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新课改顺利进行的保障,更是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我们必须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上工作日程,作为日常工作。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是为了能够让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能够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制订教育教学发展计划,符合新课改对于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计划。教师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角,把他们放在教育教学的核心位置上,使日常的教学能够科学、有序地进行,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开放教育教学管理系统。教育教学管理系统的开放不仅能提高学生、家长、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管理的热情,更能有效地吸收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效率,还能使学校的各项工作与社会有机地结合,提高学校的知名度,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系统。对于教育教学管理系统的开放方式,可以采取听课的办法,组织学生家长来学校听课,并积极献言献策,同时可以公布学校公开电话,随时听取社会上的意见。

新课改教学论文篇4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于教学中,让学生展示自己才华

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如:作业业展评、课堂小结),是巩固和强化新旧知识内在联系的重要过程,也是一节课教学过程的最主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可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差异,遵循计划性、针对性、趣味性原则精心设计一个新颖有趣的作业展评区和课堂小结,结合电教媒体和科学的评价方法,让他们在完成创作后,将自己的作品放在自己的桌上或黑板上,予以展示,并结合投影仪等电教媒体的运用,对典型问题予以指出、分析、更正;对突出作品进行分析、点评、鼓励、表扬。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对于教学的影响已经日趋明显。将现代多媒体技术融入到小学课堂教学中,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升华文学情境,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进行有效的小结所学内容中,让学生随时统摄知识纲目,使学生在整节课在学生探索求知的积极地欢声笑语中结束。

(二)新课程体系使得课程功能、结构、内容等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

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小学教学中能否顺利地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实施创新教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紧扣新课标,创新教学模式,最大程度的启发、引导和学生对各学科各类知识的学习和提高。长期以来受着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缺少创新理论的指导,只凭着陈旧的教法和教学经验,解决课堂教学的所有问题,一味滔滔不绝地传授知识,而学生总是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什么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通通抛在九霄云外。在新课改的今天,这种陈旧的框框、模式必须彻底摒弃。为了适应新时代新课改的需要,我们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全面发展为本”的观念,彻底废除封闭的、机械的、呆板的、单一的教学模式,要充分体现民主开放的、科学定位的、灵活多样的、师生互动的新模式,要真正回归学生的自,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理解知识,开启智力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属于思维能力的范畴。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发展到十八岁就基本成熟。而在这之前,整个青少年时期有两次思维能力发展的高潮。一次是在十四岁,正值初中阶段;一次是在十七岁,正值高中阶段。在这两个阶段培养成的思维习惯,会与人终生相随。这说明创新教育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

二、创新教育在小学新课程改革中的实践与探索

实际上,我国的广大教育工作者早已呼唤要开设新课程。在全国各地的教改实验中,出现了学法课、小论文课、科学实验课、创造发明课、科学专题讲座、科学专题讨论会等等。在这一类课程中,突出的特点是: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去自学,使学生学会在社会实践和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系统地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这样,就把学生的精力引导到进行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的研究之中,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现在的问题是应该扩大这种教改实验的范围和深度,经过提炼形成新的课程,并最后把这种课程纳入我们的课程体系之中。

(一)在常识教学中,提倡探究学习、培养探索意识和能力

利用常识学科教材特点及内容弹性,开展创造发明教育,分低、中、高段,分别编写开发创造辅导教材和指导纲要。定期举办"小发明、小论文、小制作"比赛,组织优秀学生开展课外兴趣活动,培养兴趣、爱好和特长,汇编学生优秀成果,进行展示交流。语文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自获知识的兴趣和习惯,扩大阅读量,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加强阅读指导,建立扩大阅读量试点班,检测其成效。同时,与常识学科交叉,大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指导学生科幻作文的阅读与写作。语文教学注重教学过程,可采用启发研究型,最好是教师先把教材处理一下,变成非常通俗易懂的适合于学生自学的材料,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很容易地自己发现并把握其中的语文现象及其规律,就像看说明书拼装模型一样。或者采用问题教学,将教材转化为一系列问题,由易到难,步步深入,逼其思考,充分内化,大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思品教学可针对某些社会现象,让学生广泛搜集材料,通过争论达成共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鉴赏力。而融入劳技教学要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良好习惯,积极鼓励倡导学生自己设计制作。

(二)艺术能发挥儿童的丰富想象力,扩大表现题材,增加表现容量

本世纪60年代,美国的神经生理学家斯佩里教授通过对"裂脑人"的实验研究发现,人的"大脑每一半球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链和自己的记忆",大脑两半球各有不同的功能优势,"左半球主要用语言进行抽象逻辑思维,主管说话、阅读、书写、计算、排列、分类、言语回忆和时间感觉,具有连续性、有序性和分析性等机能;右半球主要用表象进行形象思维,主管知觉、复杂知觉模型再认、识别几何图形、直觉、想象、理解隐喻、感知音乐旋律、节奏、舞蹈以及态度、情感和意志,具有非连续性、弥漫性、整体。"这一发现导致了在世界范围内的一场"右脑革命"。日本医科大学教授品川嘉也指出:"人们思考问题时,首先要利用形象,动员右脑,为了整理、表达思考和结果,才使用左脑分管的逻辑和语言。左脑进行的是熟练性思维,右脑进行的主要是创造性思维。差生是左脑教育的产物,天才科学家都是右脑型的人。"而艺术教育是开发学生右脑的非常有效的途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将艺术教育融入其中,运用艺术的魅力去启迪学生的思想和情感,鼓励学生开启心灵的大门。采用愉快教学、以趣激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轻松、愉悦、充满美感的气氛,是学生审美创造力充分发挥的环境条件。把愉快的气氛融入课堂,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创作能力的发挥,提高学生的文学作品的表现力。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求知、求趣、求参与、求新等心理特点,充分鼓励学生自主、自由地去发散思维、创造性地想象,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运用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发挥全部技能去表达自己的美感和塑造自己喜爱的形象,让每一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产生愉悦的情绪,以此来启动学生内在的活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评价教师的教学结果和学生的学习结果,同时要保护学生的学习激情。没有评价就无法客观、公证的判断课标是否达成,就不能有目的地改进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把评价核心放在建议性的指导学生,鼓励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动手能力等能力上,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这样可以使学生学会学习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新课改教学论文篇5

(一)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自古以来,博学的最高境界即为“上晓天文,下知地理”,在今天却恰恰相反,很少有这样的评价体系,人们对于天文地理知识普遍是忽视和陌生的,学生在学习中也把地理课当作“小课”,多半只是应付了事,毕业后,对于天文地理也只是一知半解。所以,建构高中地理高效课堂,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求知欲和兴趣,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空间思维感官能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往往会发现有很多人方向感极差,没有主观的立体的对空间的思维能力。而这正是由于地理知识方面的欠缺所导致的。因此,这种思维能力应从地理教学中得以培养和锻炼,教师通过高中地理的高效课堂的建立,注重地理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加强教学的实用性和时效性。因时因地制宜,将地理学科中专业的空间立体思维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不断提高和理解这种思维形式,建立空间思维感官能力。

(三)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素养和水平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水平也应做出相应的提高,以满足教育发展和学生对知识日益增长的需求。高中地理高效课堂,就是要更加强调教师的高效教学的同时,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效课堂的建立,促进了教师在教学素养和技术水平的全面提高。

二、建构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方法措施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科教学体系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非常强的学科,如果高中地理教师不能科学合理地构造自己的教学体系,就不能将其更好地言传身教,学生在课堂上更是“云里雾里”不知所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授课前期对课程进行合理的规划,明确教学目标,并对教学的预期效果进行评估。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教学,让学生在讨论和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为地理教学注入新鲜活力。建立科学实践实验平台,让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课堂的高效推进。

(二)以兴趣教学方式为主导,建立科学的教学导入模式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引导,而学生的自主性的原动力来自于他们对于学科的兴趣。在现实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如果对学科产生兴趣,便会在这方面提高非常快,兴趣是学生的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过长中应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通过信息技术等手段,从形、声、文等各方面激发学生兴趣,并运用科学正确的教育方式加以疏导,使学生对地理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教师还要在课堂上助力学生做到心身具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拓宽延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对学科的探讨研究精神,以此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对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为高效课堂的建立提供不竭的动力。

(三)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提问式教学模式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新课改要求教师注重教学内容与实践的结合,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从提问中不断加强对学生心灵的吸引力,以达到理想高效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分析,逐步掌握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所学用之于实践。这种提问式教学,在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地理高效课堂的进一步实现。

(四)建立完善的师生评价系统教学改进过程是一个学生与教师共同推进参与的过程,只有师生的共同参与努力才能实践教学与学习的共同的进步。制定完善的师生评价机制,是改善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师的教学在实践当中必然会出现盲点和不足,而这些教师自身是无法知晓的,他们往往通过学生的反馈评价才能够认清自己在教学过程存在的瑕疵,才能知道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真正需求。相应地,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对学生进行知识掌握水平的评估和判断,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有针对性的引导,使教与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因此,建立完善的师生评测系统,可以推进实师生之间的有益交流,从而有效地提高和完善教学体系,改善教学质量,促进高效课堂的健康推进。

新课改教学论文篇6

一、教师从主导者成为组织者、引导者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一直在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是“主演加导演”。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只能被动学习。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从“主导者”成为“组织者”、“引导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从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入手,组织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以缩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数学知识不是独立于学生之外的“外来物”而是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情境之中,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关联的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适当引入他们喜欢的活动,如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使他们产生乐学、好学的动力,从而增强学生探究的欲望。

比如在上指数函数单调性这一章节的时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叫杰米的百万富翁,一天他碰到了一件奇怪的事,一个叫韦伯的人对他说,我想和你订个合同,在整整一个月中,我每天给你10万元,而你第一天只需给我一分钱,以后每天给我的钱是前一天的两倍,杰米非常高兴,他同意订立这样的合同,如果是你们,你们是否愿意订立这样的合同。学生刚开始都很高兴地说愿意,看到我笑后又想想可能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于是齐声说不要这样的合约,那么到底谁更为合算,能否用我们的数学知识来进行探讨,此时学生的兴致达到极点,并由此发现其实际为一个“指数爆炸”的现象。

二、提倡探究性学习

新课改后,增加了很多探究性的题型,这一反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问答或对话形式,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而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于学生。在探究式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的集体参与,并非只有好学生才有能力开展探究,应该给每个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极少发言的学生,应多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探究中来。通过探究,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朗、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

三、课外提倡合作式学习

通过第一次月考,将学生的测验成绩按照学习成绩分为A、B、C三个学习小组,其中A组为最基础的小组,B组为中等成绩组,C组为成绩优秀组。每个级别学生均直接请教于其高一级别的学生,A级别的可直接请教于老师。为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分组的过程中避免使用差生这样的词语,比如在分组时把A组为基础组,B组为提高组,C组为竞赛组,同时对学生说,分组只是暂时的,每一次测验我们都会进行重新分组,并且在学习中途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参加高一级小组的学习。每次小测后,把各组的成绩进行比较。对成绩上升的进行表扬,对进步小的组分析共同找出进步小的原因。

“合作学习”法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指导的学习方法转变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则为学生的管理者和技术“顾问”的教学过程,真正发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因为在每一个学习小组中指导者只是比学习者基础稍好一些,现在让他(她)自己做小老师去教别人,他(她)就会想如何才能教好同伴,这样给指导者技能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他(她)的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创造了机会,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在指导同伴练习时看到同伴的成功也会激发自己在练习中更努力更加完善的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这种“合作”的方法其实是通过教来促进学的过程,学生不仅自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还能有效地指导他人进行学习,使学生可以从中更深刻地体验到课中成功的快乐和喜悦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对优生的培养。

四、改变固有的评价模式

原有的对学生的评价模式只是对学生的课业学习情况通过考试分数来评价,而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品质的评价,评价方式呆扳,不利学生的发展,打击了一批学生的积极性。新课改后在评价学生时,不是只看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更注重学生的学习品质、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探究能力、思想品质等各方面的综合评价,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评价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以一次考试的成绩论成败,评价方式更科学、全面、客观,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比如对模块的综合评价成绩采用如下计算公式:

W=平时×20%+单元测验15% +实践与探究活动×15%+学段考试成绩×50%

新课改教学论文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策略;新课改

在新课改浪潮下,如何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理念,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为此,我坚持新课程教学理念,将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开辟出一条全新的语文教学思路。

一、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和谐、愉悦、宽松的环境中学习语文。学生只有在身心愉悦的情况下,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状态,思维才能达到最佳状态。作为语文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用平等的眼光看待学生,真正关心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让学生信任老师,喜欢老师,愿意与老师交朋友,并愿意将自己的心里话告诉老师。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散发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气息,使每一位学生的思维都非常活跃,想法都新颖独特,使得语文课堂成为展示学生个性的舞台,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羚羊木雕》这一课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班级范围内开展以“金钱和友谊”为主题的讨论会或辩论会,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让他们在唇枪舌剑中展示自己的个性与风采。通过双方辩论,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爱上语文。

二、精心设计问题,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每个人对未知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也是学生求知欲的源泉。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往往呈现“一言堂”现象,教师喋喋不休地讲,学生浑浑噩噩地听,压抑学生的个性,否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处于被动位置,教学质量较差。学习活动是一个不断思考、不断创新的过程,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精心设计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思维,形成“生疑、探究、总结”的学习模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设疑问难,以疑促思,丰富情感经验,积极思维,让学生快速融入教学环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深化对文章的理解,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在学习《苏州园林》这篇文章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启发思维,我特意借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俗语导出文章内容,激发学生深入了解园林的兴趣,随后,我再提出思考问题:“我们已经知道苏州园林之美,也知道桂林之美,那么它们的美体现在哪些地方呢?”然后,在问题的引导下阅读文章,寻找问题的答案。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多媒体图文并茂的表现特点将园林与桂林的声、景、形、象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园林之中、山水之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感悟能力,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三、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依托,开展生活化语文教学

语文源于生活,与我们的实际生活密不可分。教师要坚持贯彻新课程教学理念,在学习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引入生活化元素,联系学生的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架起教材与生活的桥梁,促进语文教学生活化。例如,在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文章中,作者着重表达了对父亲的深切感情,但如果只是单纯地通过阅读父子之间的对白很难体会父子情深的感情。所以,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回想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故事,哪怕是琐碎的生活细节,体会父母对自己深厚的爱,这样学生再次阅读文章时就会有不一样的体会,特别是读到父亲落寞的背影时,学生会情不自禁地为之一震,对父亲的伟大肃然起敬,为之动容。一脉相承的情感触动了学生的内心情感,产生了心灵的共鸣,深化了对文章的理解,把握了文章的思想感情,这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丰富,也是思想的升华。

总之,要想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并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讨论、实践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新课改教学目标,为学生将来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郭德凤.立足新课改,反思初中语文教学[J].黑河教育,2007(12).

新课改教学论文篇8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即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自20世纪末开始,从考试、课程、教材到教学模式改革,不仅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探索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可以一展才华,而且为人类发展和时代所需要多方面人才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一、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现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开展,各地语文教学虽取得了一些值得肯定的成绩,但在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中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新课程改革后,教师改变了教学的方法,改变了以往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采取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教师在此过程中不断交流经验、不断学习,也使自己的教学能力有了提高。

2.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评价的功利性弱化了其自身的发展功能。多数地方把基础教育办成了升学教育,这样的应试图景与我们教育教学评价不无关系,现在的教学评价简单地用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来代替全面和发展性的评价,教育效益的滞后性与长效性和教育评价的功利性之间出现了矛盾。

(2)教师对课程变革缺乏深入的理解。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与实施起着关键的作用,起着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中介作用,所以教师在新标准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课程的开发及对课堂教学的设计,影响着其教学的效果,而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仍未突破原有的思维框架,因而抱残守缺。

(3)语文选修受到限制。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必须在高中语文必修课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语文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社会需求,设置相应的选修课,以提高和拓展学生的综合能力。然而,在语文教学中设置选修课却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意愿和社会的需求,在高考的压力之下将选修课变成必修课来上,除此之外,由于师资力量匮乏及教师自身理论知识、学校经费不足等因素,都制约着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开展。

(4)教学改革的行政干预弱化了改革的内部动力机制建设。从总体上看,有三种力量推动着课堂教学改革,即行政力量、学术力量和学校力量。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学改革基本上是行政力量推动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它通过制定教育方针和重大法规对教学改革进行宏观指导和监督;对具体问题的关注和指导影响教学改革。政策上鼓励和支持教学改革探索,张扬创新的组织个性,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改革的外在张力。然而这种缺乏学校变革内部动力的来自学校外部的动力只是暂时的,长期的行政干预使学校教师有了依赖,销蚀弱化了参与变革者的主动性和学校变革内部动力机制的建设。

二、新课程改革标准下高中语文教学应采取的对策

1.变革教学文化。构建符合时代要求和本校实际的教学文化,课堂教学中成功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一种包括课堂、关系、显性与隐融的文化,教学过程实质是一个价值选择、生长及实现的过程,应该超越过程主体物化工具的缺陷和功利的强化而凸显主体性、生命性和人文性。因为语文教学有着极为特殊的一面,文字是一种交流和沟通的工具,所以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要求培养熏陶学生情感、价值观念,以学生为中心,遵循学生学习的特点及经验,帮助其与教师互动,逐渐养成相互合作、自主探索的良好的学习方式,更好的适应时代的需求及人类发展。

2.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机制。从整体上看,无论国内或者国外,注重人文性的发展趋势日趋显著。目前,在我国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背景下,教学评价的改革应当与语文课程的改革同步进行,应包括机制、内容、形式及招生、考试的改革。与此同时,教学评价的改革既要服务于教学改革,以实现其改进的教学功能,又对教学改革起着监督与监测的作用。语文教学的评价机制应跟其他学科有所区别,其更应注重学生对语言、生活的一种感受及在长久沉淀下来的一种文学气质和对我国语言的一种领悟。因此,在评价时应将这些考虑进去。

3.教师合理转变自身角色。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要求要彻底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事实上,传统的教学方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并且,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有着许多的不能平等对话地方,或者说教师是“权威”的一方,在这种传统教学的背景下,新课程标准开展实施就必须依靠教师自身对于课堂设计、文本引导、把握并且创建和谐、轻松学习氛围的理解和付出。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以学生作为主体,注重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并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使其得到更多的熏陶。

4.学校加强教师培训、增强师资力量、促进教师专业知识学习。随着时代突飞猛进的发展,教师的教学水平及知识水平也应该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不断提高。在新课程改革的图景下,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强大师资力量已刻不容缓。一直以来,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深远影响,尤其是课堂教学,教师习惯根据教材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将文本上的知识“倒灌”给学生,并没有进行及时的扩展和提高、更新,以至于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及学习知识的动力,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就应当为教师加强培训工作,改变教师僵化的观念,使其充分深刻理解和领会新课改的精神,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提高自己,以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虽然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的突破,但目前仍存在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对于当前的教学环境仍有许多方面的不适应,但是,以学生为改革的重点,是必须坚持下去的,同时教师应当合理的转变自身的角色,以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学生为己任,及时更新旧的知识、观念和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提高自己,做好引导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久的将来,就是丰收的季节。

参考文献

新课改教学论文篇9

【论文关键词】探究;新课程;教学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基础教育逐步从单一的应试教育转到全面提高全民素质教育,而我国的教育要立足于21世纪的知识经济、现代信息技术和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就得打破常规,去构建一种具有活力、具有精神感染力的学校文化,使每个学生都能个性化的发展。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是新世纪人类教育理念的呼唤,是21世纪人类在教育观念上的一次根本性的变革——教育对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生命体的肯定即关注生命、关注人本教育。语文学科具有基础性、工具性与思想性的基本属性,语文教材的生动活泼与丰富多彩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文学造诣,而且从学生的身心发展来看,它有益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但从当前语文教育的目标和成果的对应来看,语文教学不是把学生“人文化”了,而是愈加“理性化”了。语文教学只有以人为本,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出发来思考问题,设计教学,才能获得重大的发展。

1. 选题理由

    首先,是教学改革的需要。目前,新课程改革已经我地区大范围的展开,语文教学也在实施教育中摸索着前进,语文教学并非简单的实现其交际工具的效用,而它的本身所蕴涵的更多的是实现人的总体的和谐发展。

其次,是转变观念的需要。目前,升学考试还发挥重要的作用,多数学校仍然处在升学第一,为考试而奋斗的应试教育的状态之中。虽各学校也都在倡导着素质教育,但对素质教育的具体做法并不熟悉,所以要找到一条能把学校从“分数第一”的死胡同中解放出来的方法,就得把学生从“为分奋斗”引向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把学校变成培养人才的基地,改变“上大学才是人才,才是唯一出路”、“分数是唯一标准”的观念。

再次,是经验积累的需要。新理念下的探究教学,为我们的教师展示了新的舞台,记下自己在教学中的点滴心得,为今后教学发展储备资本。

2. 目标确定

    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审美能力、观察能力、创造联想能力、锻炼他们的意志、培养他们自主的意识和钻研的精神,巩固和加强课内所学,拓宽知识视野,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施教方法

(1)引探导学

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就是在课内外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研究、练习;敢于独立思考、判断、求新;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说,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落到学生身上,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上下功夫,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领悟发现,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合作交流、分析讨论,在教师悉心的渗透和指导下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例如以《土地的誓言》为例,教师可以有这样的步骤,分环节的引导学习:1、让学生自由的读并把读懂的内容大胆的说出来;2、朗读“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原野上怪诞的狂风”精美片段时,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语句,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认识;3、在学生欣赏和分析完这段精美的语段时,设计了一个写自己家乡的小练笔,将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迁移到写作中去。学生在教学中不是消极的受教,而是主动的探求,探求的兴趣引发了,探求的能力得到培养,基本学习能力和积极学习能力也就提高了。

(2)情趣教学

关注体验教学,合理的设计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注重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在人的知识结构中,显性知识可以通过理性的方法去获得,而隐性知识的获得要复杂的多。丰富而深刻的体验是获得隐性知识的有效途径。

例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的过程中,我带着学生们去了校外的北山,那座山有一块突出的大石头,虽不陡峭,但也很险。小的时候,我常和伙伴们去那里玩耍,那时的孩子,家家很多,个个淘气,不像现在的孩子,一家一个,个个宝贝,父母整日看管着,很怕磕着碰着,有危险的地方更是去不得的。我决定带他们到那里创设一个文中的“我”脱险的情景,使学生深刻体验、感悟课文中的人物的感情、心理活动及课文的主题,即请几位同学扮演文中的角色:小朋友们对“我”的嘲笑、岩石上“我”的恐惧、“父亲”对“我”的鼓励……学生在角色体验中深刻地领悟了,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们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向前勇敢的迈出一步,哪怕是一小步,一步一步走下去,就会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学生们从情景中感悟了这个人生的哲理。整个教学过程,我没有作深奥的逻辑分析,学生已经自然地达到了真正的理解,实现了教学目的。

(3)质疑启思教学

“思之有序,才能言之有序;学起于思,思源有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无疑——有疑——解疑,就是发散——集中、纵横开合训练升华认识的过程。”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的过程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随着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维的确立,问答法教学颇为盛行。有的人称问答法是各种教学法的一把钥匙,教学的艺术性全在于如何巧妙的提出问题。提问的艺术,反映了教师水平的高下。提出的问题要在精巧上下功夫,有计划的选择最佳问题,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以便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积极性。问题问得好,提问得法,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变接受为探索,变被动为主动,真正做到在教的主导下成为学习的主人。质疑可以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发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能以较高的效率全面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根据教材特点,运用各种质疑方法,努力创造问题情境,消除学生质疑的心理障碍,提供质疑契机,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有法可循。对重点语句进行质疑;对标题进行质疑;对矛盾处进行质疑;.对篇章中的详略安排,叙述顺序的变化,标点符号运用质疑;甚至对课文插图质疑,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例如笔者在教《济南的冬天》一课时,在充分的预习之后,学生的疑问一个接着一个“小山把整个济南围了个圈,只有北边缺着点口。”作者为什么这么写?是不是存在着语言上的错误?“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有那么宽敞……”这一自然段和济南的冬天没什么大的联系,我把这一段删掉行不行?“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这一句作者为什么这么说?”等等,他们正用“?”这把钥匙开启智慧之门。经小组讨论——解决——记录——作答——教师点拨,他们理解了,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只有北边缺了点口,这一句是作者的语言习惯,在生活中我们有时说话,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这一自然段,在文中起着过渡作用,删掉反而觉得文章不够完整。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有的学生说是冬天的反衬结果,河边是白雪,反而觉得水藻真绿;有的学生说,这句话是为了突出水藻在冬天不结冰的水里看上去最绿,也许在济南的其他季节里,并不很绿……经老师点拨,学生理解这句主要是作者的主观感受。理解了通篇文章之后,学生们又冒出了许多新奇想法:这个说,作者在文中最后一句写“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要是文章的标题也写成“冬天的济南”而不是“济南的冬天”这样不就更扣题了吗?那个说,作者要是任选济南其他的一个季节跟冬天对比来写,就更能突出济南冬天的特色和韵味来……一个个联想的火花在闪烁,课堂是属于孩子们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大胆质疑,使“有疑——释疑”的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参与,自我探求知识的过程,才能孕育学生创造的能量,点燃创造的火花。

(4)创新教学

教学的至高境界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具体目标”和“教学过程”中都规定了在教学实施过程要采取新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探索创新,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我在施教的过程中,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正确处理了课程教材和教学这一矛盾,既要遵从教材,又要超越教材。使我从课程教材的被动执行者,变为主动研究者,把课程教材的创新与教学的创新结合起来,实现了教与学创新的统一。

例如我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将课文处理为“一曲童年时代的恋歌”这样更能贴近学生的生活,激起他们的心灵共鸣,吸引学生探究学习。我带领学生在文中的后部分“三味书屋生活”中挖掘使人怀念的童年生活,内容仍然很丰富,老先生很严厉,但也不乏善良,从不罚跪,从不用戒尺打人;生活枯燥,但也时有乐趣,可以折腊梅花,捉苍蝇、喂蚂蚁;读书乏味,但可以画画,作指头戏……这样处理合乎初一学生的实际,更容易使学生接受。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合理,适当地取舍教学内容,吸纳最新的人类文明、文化成果,开阔学生视野,陶冶情操。

4. 实施效果

    新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施,一改昔日“一言堂”的“填鸭式”教学,教师重在指导、启发和引导发现。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形成师生共同探讨、研究、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下对学生“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教会知识,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新课程标准提出:“将科学探究作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口。”重视新教法的引入,使课程教学在师生互动中愉快地完成。让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所设的问题最有情趣;让学生的理智受到挑战,对自我有更高的期待;让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对所学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发现知识的个性意义,在这样的情境教学里,他们会学得更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5. 巩固措施

    继续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不断地向他人学习,在自我更新教学理念的前提下,大力推广和实施新式教学,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下,愉快的获取新知,全面提高综合能力。

6. 发展前景

新课改教学论文篇10

第一,改变了以往的课程目标,反对过去只注重知识传授。新教材强调知识和技能,在课堂学习的同时加入了一些佐证这些结论的史料,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不再是干巴巴的只记住历史结论。过去的课本只是明确地告诉学生什么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产生了什么影响;现在则不强调对史实的记忆,而是让学生结合史实,自己得出结论,或让学生自己设计学习方案以获取历史知识,从而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第二,从具体课程内容上看,强调改变过去的教育模式,让学生更多的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在实施过程中,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从而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勤于思考。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三,在课程评价方面,以前的评价过于强调考试的选拔功能,现在强调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方式既有基础知识的检验,也有基本能力的考查,还有社会实践的测评。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课堂学习的领导。面对新课改的情况,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教材是一把“双刃剑”,作为一名一线教师也必须有跟上改革的潮流。

首先,教师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教学需要一碗水,老师就必须有一桶水的知识储备。新课标规定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三个学习模块、四个学习主题(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共计25项学习内容。选修分为六个学习模块,这么众多知识的教授,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老师要多涉猎历史知识和一些原始史料,并且对这些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不只是在“量”上掌握还必须在“质”上进行把握。从而在教学的时候站在高处,有一种“高屋建瓴”的感觉,把历史课教好。

其次,注意现代网络技术的运用。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处处充斥着网络文化的社会。历史从广义上讲,凡是过去发生过的一切的事情都是历史,上包天文,下括地理。无所不包。历史教师必须精通本专业知识,并且兼容并蓄,博大精深,光有历史课本上的知识把握是不够的,所以,作为教师也必须广泛的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充分利用网上资源不断的丰富自己。尤其是现在信息时代,资源共享已经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可以达到知识在不同地域的充分交流,从而使各地的同学科教师能有一个很好的知识交流,既丰富了自己又使知识共享。

再次,多多关注学术界的发展。历史教学中有很多的学术观点的渗透,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应该多多关注学术界的动态。要达到这一点就必须多多与学术界接触。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就是一线教师多到高等院校进行学习。这样就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丰富自身知识。而且通过这种知识的交换可以使学术界的一些观点达到普及的目的,不再束之高阁,无人问津。

作为一名传到授业解惑的师者,光有知识的储备是不行的。还要把自己的知识真正的传播出去,这样老师就必须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要把现代的教育手段融合的传统的教育中去,使传统和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即: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教材中某些内容比较抽象、复杂,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学生感到陌生,教师也难以用语言讲清,加上历史课中重点、难点较多,有时单靠教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也很费力。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原始资料、历史图片、历史影片在教学中的作用,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但是,课堂不是老师一个人的课堂,要想真正的把学生教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是十分重要的。新课改不仅对教师,对学生同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学生要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要知道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只有教师的讲解是不够的,学生必须要动起来。这就必须要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应该让学生多多的阅读课外书籍,了解一些名人如、拿破仑等如何学习、如何研究历史,这样既巩固了知识,又可以借鉴名人成功的经验,另外,在课堂学习的时候要把历史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多关注社火热点事件。如朝核问题、能源问题、伊朗问题等,这样通过学生自行讨论,加上教师的引导使学生感觉到历史是实实在在的,就发生在身边,能够有把握历史的真实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