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生期中考试总结十篇

时间:2023-04-08 22:13:39

差生期中考试总结

差生期中考试总结篇1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基础部, 辽宁 大连 116018)

摘 要:针对目前公共计算机课程成绩考核与评价方法中存在的弊端,把公共计算机课程成绩评价与标准分制度有机结合,应用数理统计学理论与方法,深入探讨计算标准分时应该考虑的各种因素及具体实施措施,提出适合公共计算机课程的标准化成绩评价算法,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尽量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效果,形成客观公平的考核评价模式。

关键词 :平时成绩;标准分;评价方法;算法

第一作者简介:徐东,男,讲师,研究方向为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计算机教育,xudong_1992@163.com。

0 引 言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高等院校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以便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和毕业生素质。在教育改革中,要大力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与考核,这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可以产生积极作用。

高校的公共计算机课程属于多专业、多班次、分散师资的通识基础教育,现行成绩评价方法与新的人才培养需求不相适应,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如何既能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实施有效监控,又能统一标准,实现对学生成绩客观、公平、公正、公开的评价,是目前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1 课程成绩评价策略现状分析

现代教育评价强调定性与定量的结合。目前,世界通用的两种考核评分制度一是原始分制度,二是标准分制度。标准分制度是世界公认的、各国广泛采用的比较科学的考试成绩评价方式,其主要着眼于团体中考生个体成绩的区分,目的在于将个人考试的成绩与他人作比较,明确个体在团体中的位置,以便对考生进行层次划分、排序[1-2]。

目前流行的标准分算法大多直接建立在单次考试原始分基础之上,对于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占比较大的情况,如果平时成绩的评价标准不统一,随意性大,作为基础的原始分不够公平和客观,则这种标准分方法的有效性也会大打折扣。

1.1 任课教师的个性化差异会影响平时成绩评定

公共计算机课程覆盖面广,开课专业和授课教师多,学生基础各异,水平参差不齐。对于同一门课,不同的教师在平时成绩的评判标准上会有个性化差异,有的教师标准严格,有的则相对宽松,这种人为因素的存在使得平时成绩不能完全反映在统一考核标准下学生真实的学习效果。

1.2 阶段性测试的有效性会影响平时成绩评定

期中考试和阶段测验时,监考的标准通常可能比期末考试宽松,学生在考试过程中的诚信度、考试成绩的真实性会因此受到影响,从而也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客观和公平。

1.3 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太小

现行课程成绩评价体系中,平时成绩大多只占总成绩的20%以下,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80%以上,平时成绩所占比例太小,对实施标准化评价不利。

1.4 成绩分布的不合理性对成绩评价的影响

通常,平时成绩普遍偏高,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给定学生平时成绩时,没有科学划定学生成绩分布,合理的成绩分析曲线应该是符合正态分布的。如果使单个班次内的单科成绩分析曲线达到正态分布标准,则要求任课教师在给定学生平时成绩时把握一定的宏观性。

2 基于标准分的平时成绩评价方案

为了解决平时成绩客观性、公平性的问题,笔者所在团队进行了多年探索,通过相关任课教师在计算机软件类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找到了一种适合公共计算机课程的成绩评价办法,这种方法采用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先分离再统筹的方式。平时成绩可以监控学生各阶段的学习效果,应该在总成绩中占有更大的比重,与此对应,更重要的是要推进平时成绩评定的标准化,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平时成绩评定的客观性、公平性。期末考试在相同时间,全院集中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进行,这种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成绩取得的客观、公平,对考试成绩一般只需做分数的正态化修正,但由于单次考试的成绩存在偶然性,不足以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业水平,必须将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进行有机结合以修正这些误差。

平时成绩的标准化修正依据经正态化修正后的期末考试成绩曲线完成,尽量将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误差率降至最低。经过实践验证,本方法基本达到既定要求,较公正、客观地反映了学生的公共计算机课程学业水平。

2.1 期末总成绩评定标准

公共计算机课程大多具有理论加实践的特性,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理想的比例设置为5:5是合理的,考虑到成绩评定改革应稳中求进,教师在实施方案中可设置为3:7的比例,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均以标准分体现。其中,笔试使用网络题库随机抽题,网络题库中的试题类型已经过多年实践检验,试题难度、知识点分布、题量等均能达到考核要求且试题逐年更新,保证实效性。期末考试成绩按70%的比例记录并进行正态化修正,再加上30%的平时成绩标准分,作为学生的期末总成绩。

2.2 平时成绩各子环节

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平时成绩包括期中考试成绩、两次阶段性测试成绩、随堂作业成绩、课堂表现成绩、上机实验成绩。其中,期中考试采取集中闭卷形式,占总成绩的10%;阶段性测试成绩占5%,由任课教师组织;平时作业成绩、课堂表现成绩、上机实验成绩各占5%,以上各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30%。

2.3 标准化的计算机课程成绩评价公平性原则

为最大限度地体现成绩评定的公平性,教师在平时成绩评定时应主要把握成绩评定的阶段和原则。

1)任课教师个人给定平时成绩阶段。

(1)教师以原始分记录学生平时成绩。

(2)在授课任务分配中做到同一教师承担的同一门课程的学生来自不同院系、专业,这样做是因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态度、认知水平等方面会存在差异,教师在成绩评定的过程中会看到这种差异,不容易形成惯性,从而使平时成绩的评定更客观、公平。

(3)作业收缴次数、上机实验和课堂表现的考核次数及给分标准可在教研室的指导下由任课教师自行确定,最终按指定比例计入期末总成绩。

2)教学小组综合评定阶段。

该阶段的目的有两个,一要确定班次间的差异程度;二要确定班次内的成绩分布特性,给出每名学生的平时成绩标准分。

(1)教学小组首先根据学生的期末考试(笔试)成绩获得正态分布函数的方差与平均值,然后根据此函数对期末考试成绩进行正态化修正,得到具有可比性的标准化期末考试成绩。

(2)认真核对全部期末考试标准分,再按班生成班级内部的正态分布曲线,下发给各任课教师,作为该班次的平时成绩分布曲线标准,初步确定班次内部的优秀、一般、及格、不及格的比例,各任课教师在计算完成后上报教学小组。

(3)教学小组研讨班次间差异程度,集体决定每个班次的最高成绩及不及格率等;以1个教学队由3个教学班组成为例,为同一教师分配分属于不同教学队的授课任务。授课教师根据授课时发现的实际问题,给出各班次间的差异程度,通过集体研讨确定教学队之间的实际表现差异程度并排序,确定每个教学班中的最高分,修正各班次平时成绩的正态分布曲线,减少主观因素对成绩评定的影响,最终确定每名学生的平时成绩标准分。

3)合并期末总成绩。

按平时标准分成绩占30%、期末闭卷考试标准分成绩占70%的比例原则进行带权相加,相加后按T=75+αZ方式再次修正各学生的标准分,将修正后的标准分合并记入学生的总成绩,完成成绩评价。

3 评价体系结构算法

3.1 用于计算标准分的公式

以C语言课程为例,设共有n个考生参加期末考试(通常将0分考生、缺考考生同等对待,不计入考试人数)。

已知:参加考试人数为n,每个考生的原始分(卷面得分)Xi ( i = 1, 2, , n 。Xi是第i个考生的得分),则标准分数(Z分数)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是全部考生原始分的平均值(即μ),σ是标准差。

通过上面公式,将标准差σ及平均分(即μ)带入以下公式,可获得标准的正态分布函数,计算其相对应的概率密度。

在标准正态分布函数基础上,利用下面积分公式求得各区间面积,即计算各分数段区间分布。

,m<n且m , n均小于等于x的最大值 。 (4)

根据式(1)中的Z 分数,做以下变换,可以获得具有实际意义的标准分y :

y = αZ+β (5)

其中, y为实际标准分,α、β均为常数,根据需要取值,如α取12、β取60,我们就得到了平均分为60、标准差是12的标准分数。

在计算总成绩时,使用下面公式:

T = A×30% + B×70% (6)

3.2 算法原理与过程

1)计算期末考试成绩的标准分。

(1)利用式(2)获得全部考生原始分的标准差σ及平均分(即μ)。

(2)利用式(1)获得全部考生的标准分数(Z分数)。Z分数是原始分数与平均分之差除以原始分数的标准差所得的商,无单位。如果原始分数大于平均分,则Z值为正;小于则Z值为负;如果原始分数等于平均分则Z值为零[3]。

计算获得的Z标准分一般都有小数位,而且可能出现负值,为了方便实际应用,还要对Z分数进行线性变换:根据式(2)中求得的标准差σ及平均分(即μ)和变换的式(5)确定每名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标准分,并记录及存档。

经过以上步骤后获得的期末考试成绩标准分分布函数将作为平时成绩的标准化修正依据。

2)确定各班次内部概率分布函数。

一个教学班一般有30人左右,从统计学角度看,个别学生的突发情况对全班总体学业成绩影响不大。式(1)中确定每名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标准分,根据式(2),在各任课班次内部确定局部标准差σ及平均分(即μ),再次生成班级内的正态分布概率密度函数(式(3)),以此函数作为班级内部的平时成绩正态分布曲线图。事实证明,该方法可以较为客观地体现各班次间的差异程度。

3)初步确定各班次内部各分数等级比例。

根据式(2)中确定的各班次内部平时成绩正态分布曲线函数,利用积分式(4),计算[0,60)、[60,75)、[75,90)、[90,100]各分数段在相对应概率密度函数上的面积,即获得各分数段的人数比例,以此作为基本参考比例,尤其是不及格人数和比例,将结果上报教学小组。

4)教学小组集中讨论,确定各班次内部概率分布函数。

由于平时成绩在评定和记录时会受到教师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为尽量避免因此造成的不公平现象,对教师上报的平时成绩分布曲线用相关公式进行调整和修正,通常以调整μ值修正该班次的平时成绩平均分,调整标准差σ修正各分数段人数比例。

5)分别计算各学生平时成绩的标准分。

用上一步骤获得的修正后的μ和σ为各班计算平时成绩标准分的基准参数,利用式(5)获得每名学生的平时成绩标准分并记录归档。

6)确定学生的总分标准分。

(1)根据式(6)计算每名学生的综合分,其中A 为平时成绩标准分,B为期末考试成绩标准分。公式中默认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的标准分均以百分制计算。

(2)用式(5)计算总成绩的标准分。

在公共计算机课程成绩评价过程中,通常β取值75,α取值9或10,这更加符合此类课程评分中的传统习惯且可计算性及正态分布性均很强,这是我们所希望的理想结果。

4 应用实例与分析

一次难度适中、组织严密、可信度高的考试中,学生成绩应接近正态分布。通常如果学生的成绩分布曲线符合正态分布要求,则说明本次考试基本达到了教学要求;如果考试成绩呈现正偏态或负偏态分布,则说明考题总体难度偏低或偏高,不利于综合评价,需要进行正态化修正。

在笔者讨论的方案实施中,期末考试成绩标准分是在原始分数基础上,通过计算原始分数的标准差σ及平均分 (即μ)获得的,使用这些数据一是可以真实反映各教学班次间的差异,二是可以减少在计算总成绩标准分时出现计算误差。

按文中方法计算求得的平时成绩标准分见表1。为简单起见,只列出一个教学班次的部分学生平时成绩标准分,该分数客观地反映了学生的过程学习状态。

如上文所述,计算总成绩时, β值取为75分,各分数段分布情况见表2。从计算结果看,转换后的标准分更符合标准的正态分布,并且可以通过不同的α值调整优秀率、不及格率等不同分数段的分布,更有利于课程成绩评价。

5 结 语

基于标准分的公共计算机课程成绩评价方法在实现了对学生学习过程有效监控的同时,使学习成绩的评定能比较客观地反映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班级内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表现,更好地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对提高学生的信息化综合能力素质起到积极作用。今后,我们还会在对该评价方法进一步完善的同时,探索其在其他相关课程成绩评价中的调整和应用实践。

参考文献:

[1] 熊茂芳. 课堂教学评价数据标准分处理的探讨[J]. 现代教育科学, 2003(6): 95-97.

[2] 翁洁静. 标准分制度在成绩统计过程中的应用[J].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4): 27-29.

差生期中考试总结篇2

[关键词]导演式教学法;环境工程专业;水污染;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2-0030-02

教育教学效果的优劣取决于很多因素,但其核心因素主要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教学方式方法对改善教学效果具有决定性的作用。[1]中国的教学方法已经从传统的教学方法发展到了多种教学方法并存的阶段[2],其中导演式教学被认为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3][4]学生是导演式教学课堂的主角,案例教学是导演式课堂讨论的基础。教师在讲解每个处理工艺之前,都结合实际先创设问题,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根据创设的问题自己查阅相关资料,课堂上分组讨论,教师引导,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和总结,使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同时提高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5]笔者对导演式教学方法在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中的教学效果进行了研究,为培养适应新形势下的环保人才开辟新途径。

一、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以两届环境工程学生为研究对象,前一届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使用的是传统教学法,称为传统教学班;后一届使用的是导演式教学法,称为导演式教学班。对两个教学班学生状况分析发现,学生的来源、前期课程成绩、年龄和性别等方面都无明显的差异。两个教学班学生授课课时,任课老师等方面也均相同。

(二)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班根据大纲要求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式教学方法进行授课(课改前)。导演式教学班学生采用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提出问题,并探索问题的答案,在课堂进行交流、讨论,对不同的意见和观点进行充分争论,教师对学生的每一步探索进行引导、启发,并最终形成结论,达成共识。

(三)教学效果考核与评价

为了考察导演式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为了排除主观因素,本文分析试卷的理论考试成绩,试卷包括概念记忆知识试题和分析计算试题两部分。课程结束1星期内和1年内分别进行两次调查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对知识记忆的掌握程度和评价。对试卷分数采用软件SPSS 19.0中的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一)考试结果

对两个教学班学生的前期课程成绩进行t检验发现,平均分没有明显的差异。本课程两个教学班考试都由记忆知识点(40%)和分析计算知识点(60%)试题构成,两教学班的考试成绩如表1所示。传统教学班有56名学生,总成绩平均为65.3,标准偏差为14.0。导演式教学班有60名学生,总成绩平均为65.9,标准偏差为13.4。通过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两个教学班学生的总成绩没有明显的差异(P=0.827>0.05)。从记忆知识点平均成绩来看,传统教学班学生的平均成绩为33.6,标准偏差为5.9,而导演式教学班学生却只有28.1,标准偏差为6.5,通过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两个教学班学生的记忆知识点试题成绩,却有明显差异(P

表1 传统教学班和导演式教学班考试成绩比较

(二)问卷调查结果

研究者对两个教学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分两个时期进行,一个是在考试后1星期内进行;另一个是在毕业后1年内进行。考试后1星期内的问卷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结果表明在导演式教学班中学生同意或完全同意导演式教学法能够帮助其提高自学能力的占61.7%,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占76.7%,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占86.7%,提高团队合作能力的占81.7%。而在传统教学班中,学生同意或完全同意传统教学法能够帮助其提高自学能力的占34.0%,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占50.0%,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占23.3%,提高团队合作能力的仅占1.8%。在提高记忆能力方面,导演式教学班中学生持同意或完全同意的人数仅占36.7%,而在传统教学班中学生持同意或完全同意意见的人数高达80.3%。考试1星期内的调查结果表明,除了在提高记忆能力方面,传统教学法明显高于导演式教学法外,其他都是导演式教学法要明显高于传统教学法。

表2 两个教学班学生课程结束考试后1星期内的问卷调查结果

注:1:完全不同意;2:不同意;3:不确定;4:同意;5:完全同意

表3 两个教学班学生毕业后1年内的问卷调查结果

毕业1年内的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与考试后1星期内的调查结果相比,在提高记忆能力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传统教学班中学生持同意或完全同意意见的人数从考试后1星期的80.3%降到毕业后1年的17.3%,而导演式教学班中学生持同意或完全同意意见的人数从考试后1星期的36.7%上升到毕业后1年的65.5%,其他方面变化不是非常明显。这表明传统教学法对短期记忆具有促进作用,而导演式教学法能提高长期记忆。

三、讨论

传统教学法是老师在讲台上讲授、学生在台下听讲的授课模式,这样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短期能对一些概念有较深的记忆,但是时间一长,就很容易忘记,这一点从考试1星期内和毕业1年内的调查结果得到了证实。另外死记硬背的知识在毕业后的环保工作中得不到灵活应用,碰到实际问题往往束手无策。而导演式教学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长期记忆力,从考试1星期内和毕业1年内的调查结果的反差得到了证实。

为了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在导演式教学课程中需要有较高的业务水平、扎实的课程理论基础和综合素养,还需要具有引导力、说服力和应变力。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敢于创新,敢于突破常规思考模式,而且要善于引导学生向正确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轨道上行进。

四、总结

在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实践中,虽然传统教学方法和导演式教学方法在期末测试中表现的学习效果没有明显的差异,但不同时期的调查结果显示,导演式教学法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促进是长期和有效的,能较好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知识的长期记忆能力等。但导演式教学法对知识系统的锻炼有待探索。

[ 参 考 文 献 ]

[1] 侯怀银,王俊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大学教学方法研究:历程、进展和趋势[J]. 高等教育研究,2014(10):63-71.

[2] 付冬梅. 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研究与实现[J].大学教育, 2014(4):1-3.

[3] 马伟,杨旭.“导演式”教学与过程性考核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的探讨[C].中国职协2014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 2014.

差生期中考试总结篇3

没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期中考试都已经过去好久了。又到了做总结的时候。

按照惯例,先从语文开始。语文这次考的比较不理想,光选择题就扣了十几分,这一下就跟别人差了好多。对答案的时候仔细想想,其实如果能在考试的时候多认真些的话就不会错选那种考察细致的题。默写这次倒是一个都没错,我也希望自己能继续保持。而且以后背的东西越来越多了,得及时巩固复习以前的背诵篇目才可以。阅读和作文也是扣得比较惨烈的部分。在阅读方面,我对于答题技巧掌握的不是太牢固,总是所答非所问或者语无伦次。而作文也是,衔接和材料选择的方面可能就不是太恰当。也是经过老师的试卷讲评之后才发觉过来。实在是不该考的这么差。

然后是数学。数学考的也不理想。光选择填空就扣了小二十分。拿下答题卡仔细看了几遍才知道自己错了多么不改错的题。而且小题分一个就五分,错几个和别人的差距就拉大了。后面的大题也是答的不怎么好。最不该错的几何证明题又因为过程不完整而扣了几分。这也反映出我在平时上课的听讲和课下的应用还应该多下功夫才行。

英语算是这次考试中我最满意的一科了。但是偏偏错了几个弱智的题——听力题和单词形式。这些都是高考场上最忌讳错的题,我却每次考试都错那么几个。这样一来就丢了很多不该丢的分。阅读也得更注重文章的细节才可以,不能一意孤行。再说说作文,这个该靠平时的语言积累,我这次作文写的不是特好,为了用英语提分,作文写的好是必不可少的关键。

物理这次只能说算是班级的中不溜,既不特好也不是特差。选择题这次做的比之前要好些。但是后面的实验题和计算大题也是扣分中比较多的部分。我觉得实验题和计算题考的除了是公式的运用和实验原理、实验图之外,也是考细节的——比如作图的时候就要注意原点是否都是从零开始之类的。这次错了也是给我敲个警钟。

化学是考的最差的。身为理科实验班的一员……考成这样真的很惭愧。平时课上都觉得自己听明白了,可是不多做题、不多复习也是没用的。选择题错的那叫一个惨。最简单的题还错了一堆,实在是对不起老师和自己。这次的成绩也证明了化学是我的弱项,我也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化学的学习中来,不懂就问,多做题,多复习。

生物是新的科目,这次也算是比较正式的生物考试了。选择题的难题部分错了一两个我觉得考的就是关于知识迁移的能力,而前面的题错的也全是概念题。可能选择题大家都考的差不了多少,但是后面的50个填空题就是一点一点拉开差距的了。虽然一个一分,但是错起来也是扣得很惨。比如说错别字。说明我还得更加重课下复习才行。希望下次生物能考得好些,最少作为一个新的科目来说。

最后是三个副科——历史、地理和政治。之前我跪求及格的那种。但是在老师们跟我们讲了会考的重要性之后,我觉得及格是远远不够的。不仅是身为实验班的一员,也是为了以后的高考着想,怎么着也得冲刺优秀吧。

差生期中考试总结篇4

各位老师、同学们:

下午好!

2011年5月4日、5日,我校组织了高一、高二年级的期中考试。今天,我们全体师生齐聚一堂,召开期中考试表彰总结大会。

本次会议共有五项议程:

第一项:开会

第二项:由刘玉东校长宣布获奖教师名单并颁奖

第三项:由刘梦一主任做期中考试分析和总结

第四项:刘树利校长讲话

第五项:闭会

请刘玉东校长宣读获奖学生名单

下面请高一年级获得三等奖的学生上台领奖。

下面请高二年级获得三等奖的学生上台领奖。

下面请高一年级获得二等奖的学生上台领奖。

下面请高二年级获得二等奖的学生上台领奖。

下面请高一、高二年级获得一等奖的学生上台领奖。

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为他们获得的好成绩表示祝贺,希望他们再接再厉,期末考试再创佳绩!

下面由刘梦一主任对本次考试做分析、总结。

从前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各班各科成绩不足30分的人数,有的学科还比较多,没有达到学校提出的消灭30分的目标要求;同时教的两个班级,成绩差距很大;有的同头学科教师所教的成绩差异明显。在这里希望教师们以教学为己任,埋头苦干,齐头并进;希望广大学子们以学习为己任,认真做人,扎实做事。

下面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刘树利校长讲话

差生期中考试总结篇5

一、词块的概念和定义

词块在不同的文献中常以不同的名称出现,如词汇短语、词束、词簇、程式化序列、短语结构、预制语块、多词单位等。近年来,认知语言学和语料库语言学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词块研究的发展,使之成为二语习得研究的一个热点。但是,词块的界定始终是该领域的一个难题。nattinger(1992)指出词块是存在于传统的词与句之间的样式化的形式与功能的结合体。[1]biberetal(1999)认为词块是三个或三个以上词之间的共现关系,是扩展化的搭配。[2]wray(2002)把词块定义为:“出现频率高,作为整体储存和使用的词语程式。”[3]马广惠(2011)则将词块定义为:“由多词组成,可以独立用于构成句子或话语,实现一定语法、语篇或语用功能的最小的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4]这就首次从形式、意义和功能三个层面对词块进行了界定。按照这个定义,单纯由非实义词组成的语言片段被排除在词块范畴之外。

二、研究现状

国内的词块研究近十年间取得很大进展,研究主题涉及词块的界定和功能、词块使用、词块能力的测量、词块教学、词块与辞典编撰和研究综述。研究方法以基于语料库的方法为主,趋向于使用实证方法。其中二语词块习得的研究成果逐渐增多,如二语词块能力与语言综合能力及具体语言技能之间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5](刁琳琳,2004);二语词块能力与二语写作水平存在显著相关关系[6](丁言仁、戚焱,2005);中国学生在二语限时写作中目标词块的使用与英语本族语者还存在较大差距[7](马广惠,2009)。

目前对词块的实证研究多以考察搭配的产出性能力为主,较少涉及词块的接受性知识。国内涉及外语学习者词块能力测量的文章尚不多见。“语块能力的测量研究主要采用调查方法,通过对学习者语块水平的测试,研究他们的语块能力及其与二语水平的关系。此类研究数量较少,在语块研究中处于边缘地位。语块能力包括语块的接受性能力和产出性能力。接受性能力测试多采用选择题和判断题,而产出性能力测试则采用翻译题和完形填空题”[8]。(黄燕,王海啸,2011)。黄强(2002)以80名通过了英语专业四级考试的本科三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设计了动名词搭配能力测试卷,发现词汇搭配能力与语言综合能力显著相关,搭配黏合力的强弱对搭配的习得有显著影响。[9]刁琳琳(2004)设计了包括接受性知识和产出性知识的词块能力测试卷,以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一、四年级的280名本科生为受试,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了词块能力和语言水平的关系。[5]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某高校环境工程专业一年级两个自然班的56名学生,由同一教师授课。

(二)研究问题。(1)某大学56名大一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词块能力现状如何?(2)不同班级、不同性别的学生的词块能力是否存在显著差异?(3)学生的词块能力与其总体语言水平是否显著相关?

(三)词块的提取。首先,从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材的课后词表中提取三词和四词词块共计100个,即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词块。然后,在brown语料库中检索这些词块,提取出现频率较高的42个词块。最后,经过小规模试测,结合教学经验和其他教师的意见,排除其中有较多同义词块或单词的词块,确定其中30个词块为目标词块。

(四)测试工具。词块能力测试旨在考察受试对词块的接受性能力和产出性能力。测试题目设计参照《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满分为90分,测试时间为30分钟。测试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为15道英译汉题目,主要考察接受性能力。该部分题目均为单句,以尽量减少受试利用语境对词义做出推测的可能性,同时也避免选择题可能造成的盲目猜测。批改时目标词块翻译正确得3分,意思相近得2分,完全错误或空白得0分。第二部分为15道汉译英题目,主要考察产出性能力。批改时目标词块出现得3分,近义词块得2分,错误词块或空白得0分。

语言水平测试选用四级真题,所有受试均未参加过四级考试或做过四级试卷。本研究采用四级测试结果作为受试语言水平的数据。词块能力测试和语言水平测试均安排在第二学期后期,分别收到有效试卷56份。测试时告知学生结果记入平时成绩,以期提高重视程度。

四.结果与讨论

(一)词块能力现状。词块能力测试的平均成绩与预期及格成绩差异不大,如表1所示。受试的词块总体能力和产出性能力略低于预期成绩,词块接受性能力则略高于预期成绩。通过单样本t检验,发现词块总体能力与预期及格成绩无显著性差异(p=.513),说明受试的整体词块掌握程度基本达到要求。但是接受性能力(p=.009)和产出性能力(p=.002)的单样本t检验检测结果表明,它们分别与预期成绩存在显著性差异。受试的词块接受性能力超出预期,而其产出性能力则未达到要求。配对样本t检验表明,受试的词块接受性能力与产出性能力具有显著性差异(t=5.310,p=.000),这说明受试的词块接受性能力明显强于其产出性能力。

表1 词块能力现状的单样本t检验

(二)词块能力差异。如表2所示,2班比1班平均分约高8.6分,2班的标准差小于1班。这说明1班学生之间的内部差异大于2班的内部差异。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表明,显著性水平为0.05时,两个自然班在词块能力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t=-3.053,p=.004)。男生组比女生组平均分低约9.7分,男生组的标准差明显大于女生组的标准差,说明男生之间的内部差异大于女生之间的内部差异。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表明,显著性水平为0.05时,男生组和女生组在词块能力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t=-2.959,p=.006)。

转贴于

表2 不同班级、不同性别学生词块能力的独立样本t检验

(三)词块能力与语言水平的关系。如表3所示,配对样本的t检验结果表明,显著性水平为0.05时,受试的语言水平与其词块总体能力(t=9.666,p=.000)、词块接受性能力(t=30.703,p=.000)和词块产出性能力(t=33.492,p=.000)显著相关。受试的语言水平与其词块总体能力的相关关系最为紧密,与其词块接受性能力的相关关系次之,与其词块产出性能力的相关关系最不紧密。

表3 词块能力与语言水平的配对样本t检验及相关分析

五、结语

(一)设计出具有较高效度和信度的词块能力测试卷是词块研究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接受性能力测试中,部分目标词块区分度不高,真正能反映受试词块掌握程度的大多是从形式上无法直接推断其意义的词块。在产出性能力测试中,受试往往会采取回避策略,输出较为简单的同义词组,影响到目标词组的输出。

差生期中考试总结篇6

1.1资料来源

随机选取该院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生理学期末考试试卷159份。试卷由教研室老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从试题库中抽题组卷,基本覆盖了生理学教材(朱大年主编,卫生部规划教材生理学第七版)十二个章节的知识,试题层次包括了解、熟悉、掌握三方面,其中了解占8%,熟悉占15%,掌握占77%。并按照教学课时数统一分配各章节知识点所占分值,经教研室主任审核后,交由教务科统一安排和组织考试,采取专人监考,考生单人单桌考试。

1.2试题组成和评分方法

本次分析的期末考试试卷共69题,试题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两类。客观题为单项选择题,共60题,分值60分;主观题分为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分值40分,满分100分。试卷评阅标准依据出题时制定的标准答案和评卷标准,客观题由教务科读卡机阅读,主观题由教研室组织任课老师集体阅卷,采用流水作业,由专人复核阅卷情况后统分,提交至教务科。

1.3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将159份试卷中每道题的编号、得分、总分和每个学生的学号输入Excel表建立数据库,并用Excel软件的函数公式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计算各题得分均数、标准差和方差,分析本试卷的信度、难度和区分度,计算公式如下。试卷整体的信度α={k/(k-1)}×(1-∑Si2/St2)(k为试题总数目,Si2为第i题得分的方差,St2为总分的方差);客观题难度系数:P=V/W(V为该题的答对人数,W为参加测试的总人数);主观题难度系数:P=X/W(X为该题的平均得分,Y为该题的满分值);试卷整体的难度系数=各题难度系数的平均值;每题的区分度:D=2(∑Hi-∑Li)/nWi(将学生考试成绩由高向低依次排列,从两端各取抽样总人数的27%,分别为高分组和低分组。∑Hi为高分组该题得分总和,∑Li为低分组该题得分总和,n为高分组和低分组总人数,Wi为该题的满分值);试卷整体的区分度=各题区分度的平均值。

2结果

2.1成绩分布

试卷满分100分,平均成绩81.00,最高分97.90分,最低分30.80分,标准差8.43分。学生成绩分布为30~49分2人,50~59分3人,60~69分11人,70~79分48人,80~89分79人,90分以上16人,由图1可见成绩呈负偏态分布。

2.2试卷质量的分析

2.2.1信度信度是指考试结果的稳定性或可靠程度,是衡量试卷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信度越高,说明试卷越能正确反映考生的程度,一般认为信度值α大于等于0.8的试卷信度非常好。本次试卷分析采用所有试题的一致性程度来计算考试的信度,本次试卷的信度为0.7920,表明本次考试成绩是可靠的,如实反映了考生的水平。

2.2.2难度难度是指试题的难易程度,通常用难度系数表示,难度系数小于0.4表明试题难度较大;难度系数在0.4~0.7表明试题难度适中;难度系数大于0.7表明试题难度偏易。通过分析,本试卷的难度系数为0.7525,表明试卷总体难度适中偏易,本试卷中试题难、中、易分值比例分别为8%、53%和39%。

3讨论

差生期中考试总结篇7

>> 刍议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的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高校课程考试模式与大学生素质培养目标的错位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的工程力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职业意识培养目标的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 基于职业培养目标的flash课程教学研究 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热能利用与节能》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汇编语言与微机原理课程改革 基于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农业应用化学》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机电产品拆装实训课程改革与实践 基于能力培养目标的创新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项目教学的高职模具专业课程教师能力分析与培养目标的研究 基于培养目标的大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基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习模式改革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 基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护理实训室的建设与改革 基于服装与服饰专升本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建设探索 基于培养目标的ERP教学模式与体系设计探讨 基于4H培养目标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基于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改革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工程地质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公差与配合课程考试模式改革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公差与配合课程考试模式改革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吴海波")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科学的考试模式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最佳途径。在公差与配合课程的建设中,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要求,采取科学的评价方式,通过合理地设计试题,充分地发挥考试的督导功能和教育教学功能,极大地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公差与配合课程的教学质量,为学生进一步掌握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公差与配合 考试模式 试题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1-0025-02

高职高专教育的目标是面向生产一线来培养既懂理论又具备高技能的实用型人才。但长期以来,以期末总结性考试和闭卷笔试为主的考试方式,严重背离了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产生了各种弊端,制约了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培养。作为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考试模式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最佳方式,考试模式改革在教学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以公差与配合课程为例,通过考试模式改革,促进公差与配合课程的建设,对机械类专业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公差与配合课程传统考试模式存在的问题

公差与配合是机械类专业主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包含了公差与测量两大方面的内容,把计量学和标准化两个领域的相关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与机械设计、机械制造、质量控制、生产组织管理等许多领域密切相关,是与制造业发展紧密联系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该课程与生产实际密切相关,具有概念多、术语多、标准多、符号多、实践性强、内容抽象单调等特点。主要的教学任务是:掌握极限与配合方面的相关计算及代号的标注和识读;掌握形位公差的代号识读及其正确标注;掌握表面粗糙度的符号识读及标注;能熟练地查询国家标准中与公差与配合相关的各种表格,具备选用公差配合的能力,正确使用量具,并对工件进行技术测量。

传统的公差与配合课程评价模式多采用闭卷考试方式,考核内容多为公差与配合相关的各种概念、计算及代号的含义等。例如某问答题:什么叫基孔制?在什么情况下选择基孔制?要完成诸如此类问答题的解答,学生只需在考试前将基孔制的概念及应用背下来,就可以完成题目的解答,从而获得较高的分数。这种考试形式较为单一,重记忆、轻实践,无法体现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因为学生可以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完成考试,所以平时学习时不求甚解,只需到考试前突击即可,因而极易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因此,笔者根据公差与配合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构建了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为原则的考试模式。

二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公差与配合课程考试模式改革原则

1.与职业岗位要求对接的原则

考试的目的是考查学生对课程知识掌握的情况,是对学生职业能力的检验。通过考试,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课程知识掌握与应用的程度,从而对教学工作进行修正;通过考试,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专业能力达到了何种水平,有利于找出自己薄弱的环节,从而进一步学习以提高专业能力。因此,公差与配合课程考试模式必须与机械专业典型的职业岗位相对接,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目标作为本课程考核的标准,使教师与学生均能通过考试对自己的职业能力水平做出一个正确的判断,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摒弃纯概念题的原则

公差与配合课程的特点有“四多”,即概念多、术语多、标准多、符号多。这些概念、术语、标准及符号在实践中应用较多,因此,公差与配合课程考试的方式应以实践性考核为主,即考试的内容均与实践应用相联系,不考纯粹的概念题与记忆题。

3.考核内容贴近生产实践的原则

为了进一步与职业岗位对接,在公差与配合课程考试内容的设计上,应采取考核内容贴近生产实践的原则,即以真实的企业生产案例作为考试的素材,经过合理的设计,使考试不仅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标准,更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

三 公差与配合课程考试模式的设计

1.考试内容的设计

机械类专业各职业岗位均要求熟练掌握公差与配合的知识。机械设计人员通过查阅公差与配合的相关标准实现设计意图,机械加工工艺编制人员通过识读机械图样合理制定零件的加工工艺,机械加工人员则通过计算零件的极限尺寸来保证零件加工及装配的精度。因此,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公差与配合课程考试的内容以“会读、会查、会算”为主。“会读”是指学生要能正确识读零件图与装配图上的尺寸公差与配合、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及技术要求;“会查”是指学生在读懂机械图样的基础上,能熟练查询标准公差数值表、孔和轴的基本偏差数值表、孔和轴的极限偏差数值表、配合的相关图表、尺寸和形位公差的未注公差数值表、螺纹公差数值表等各种表格;“会算”则要求学生能根据查询结果,熟练完成尺寸公差与配合、尺寸链等相关计算。

2.考试形式的设计

公差与配合课程的评价模式采用平时考核与学期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同时增加实践操作的考核。其中平时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20%,考核的内容应为每一单元课程的核心内容及技能要求等;学期期末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40%,采用开卷的考试方式,考核的内容设计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操作考核占总成绩的40%,考核的内容包括零部件的公差与配合设计及其测量方法,以操作过程与测量结果作为评价标准。

3.考试试题的设计

公差与配合课程考试试题的题型包括常规试题、改错题及综合应用试题等。

常规试题由填空题、选择题及判断题等组成,主要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及应用。试题设计的要求是将课程中的基础知识用识图、查表、计算等方式表现出来,试题的答案并不能从教材中直接获得,学生必须要通过对所学知识的正确应用才能完成试题的解答。例如,在考核“配合类型”知识点时,可以设计填空题为:孔、轴配合时,如果ES=ei,那么此配合是( )配合;如果ES=es,那么这种配合是( )配合;如果EI=es,则此配合是( )配合。学生必须要正确理解间隙、过渡及过盈三种配合中孔与轴公差带的位置关系,这样才能顺利完成试题的解答。

学生在学习公差与配合课程过程中,极易出现诸如计算时小数点错误与符号错误,查表时查错表格或看错结果,以及符号识读错误与标注错误等问题。因此,可以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为素材设计改错题。经合理设计,将学生学习中最易理解错误的知识涵盖在题目中,从而提高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及工作习惯。

综合应用题主要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设计的要求是将课程中的知识进行综合,使用生产实际中的案例作为考试题,着重检查学生是否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地运用到生产实际中去。

四 公差与配合课程考试模式改革的效果

首先,采用开卷考试形式,彻底改变了“学生上课记笔记、教师考前划重点、学生考后就忘记”的现象。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客观地体现了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综合实力。其次,试卷题型的改革使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成为公差与配合课程教学最主要的目标。学生在学习中可以不再记忆大量非常容易忘记的概念,而是将学习的重点放在如何正确应用课程的知识分析与解决生产中的问题上来,这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再次,平时考核、期末考核与实践操作考核的有机结合很好地实现了对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更能全面地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生产中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实际动手能力。

五 结束语

差生期中考试总结篇8

摘 要:根据历年高考和历次平时考试数据,分析男女生在政治课程考试得分,知识、能力掌握上的差异及差异变化趋势。研究显示:男女生的得分差异显著,女生在平均得分、高分比例上明显高于男生,男生之间的成绩差异更大,分数分布较女生更为分散。近年来,差异还存在拉大的趋势,尤其是新课改高考后差异变得更为明显。男女生对不同知识点、知识类型、学科能力和认知目标的掌握各有优势,整体上女生要优于男生。从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教师、家庭、社会文化等环境因素以及考试命题等方面分析影响性别差异的原因,并据此提出应对建议。

关键词:性别 思想政治课程 学业成绩 差异

李金波,男,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研究员;杨军,男,浙江省教育考试院。

男女生的思想政治课程学业成绩是否存在差异?随着新近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高考科目选考制度的实施,这一问题已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已有的相关研究不多,直接对男女生政治课程学业成绩差异进行研究的更不多见。分析已有的研究,大多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男女生在政治课程学习策略、学习参与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研究多采用访谈、调查问卷等方式,所得结果更多是一种定性的推断,对差异的归因分析也常常比较空泛,缺少具体分析。另外,定量分析更多也只是对考试得分的一种统计,对男女生知识、能力掌握方面的差异研究还未涉及。

我们选取具有较高可靠性和准确性的高考和平时考试数据,从定量角度分析男女生在得分、知识掌握、能力掌握上的差异及差异的变化趋势。以期得到较为全面、准确的结果,为改进学科教学、学生高考科目选择及考试命题等提供参考。

一、男女生考试成绩的差异

1.男女生在高考成绩上的差异。

从某省参加2006年至2014年政治高考的考生中,每年随机抽取男生、女生各10000名作为分析样本。首先进行得分差异的检验,然后分析男女生得分的集中趋势指标(取平均分)、离散趋势指标(取标准差)及得分分布指标(取偏态度系数、峰度系数),结果见表1。

表1显示,历年男女生的高考得分差异均极其显著(P<0.01),并且女生的平均分均高于男生。历年的标准差则是男生大于女生,说明男生之间的成绩差异较女生更大,女生之间的成绩差异相对较小。

得分的分布体现在偏态度系数上,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历年的得分分布均呈负偏态,即平均分以上的人数比例相对较高,并且总体而言女生的偏态度系数要大于男生。体现在峰度系数上,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有些年份大于0,有些年份小于0;女生的峰度系数要大于男生。峰度系数大于0,说明得分较正态分布更为集中;峰度系数小于O,说明得分较正态分布更为分散、均匀。

进一步分析近两年男女生得分的具体分布,结果见图1、图2。

进一步分析男女生得分差异的变化情况。按照线性等值的原理,在学生得分分布接近的情形下,学生的标准化分数基本具备可比性。因此,我们将历年高考成绩标准化,转化为总体平均分为0,标准差为1的标准化分数,然后分别统计男女生标准分的平均值,结果见表2。

表2显示,政治学科一直来都是女生高于男生,平均的标准分差为0. 18。分析历年来成绩的变化,可以看出近年来的男女生差异存在拉大的趋势。另外,抽样所在省是2009年开始实施新课程改革后的高考,可以看出新课改高考前后的男女生差异变得更为明显。

3.在学期间男女生考试成绩差异及变化。

历年男女生高考成绩差异及变化趋势的分析,还只是一种结果性的判断。然而,在学习过程中,男女生的成绩是否同样存在差异?是否与终结性考试中的表现一致?或者是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这需要对男女生差异作一个动态的了解。

我们抽取相同省代表学生学业水平较好、中等、较差的三所学校,男生和女生各1223名作为样本,并提取学生高一两次期末考试、高二两次期末考试、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两次模拟考试以及高考成绩,将各次成绩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统计男女生标准分的平均值,结果见表3。

表3显示,与历年考试结果相同,在学期间政治学科成绩也是一直女生好于男生,并且差异较大(历年平均的标准分差为0. 22)。分析历次考试成绩差异的变化,可以发现不同次考试问的差异变化较为明显,但整体而言没有呈现出明显的趋势性特征。

考试成绩是一个学生学业水平的整性体评估,成绩差异分析也只是对男女生整体学业水平差异的一种评估。在些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对男女生在知识、能力掌握上的差异作出诊断。

一、男女生知识掌握的差异

学科知识点可进一步划分为一级知识点和二级知识点。选择最近的2013和2014年高考结果,分析男女生在一、二级知识点上的掌握率,结果见表4和表5。

从表4和表5可以看出,一级知识点方面,两年来女生对五类知识点的掌握率均高于男生。二级知识点方面,在“生活与消费”、“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重要的国际组织”这些知识点上,有时女生高,有时男生高,其他知识点均是女生高。其中差异较大的有“文化与生活”、“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时事政治”等。

三、男女生能力掌握的差异

从学科能力和认知目标两个方面来分析男女生的能力掌握差异,结果见表6和表7。

表6和表7显示,无论是学科能力还是各层级的认知目标,女生的掌握率均超过男生。其中以“描述和阐述事物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能力”和“综合应用”认知目标差异较大。

四、分析与建议

综合上述分析结果,我们可以看出男女生政治课程学业成绩差异的一些特点:在考试成绩方面,无论是终结性的高考成绩和过程性的平时考试成绩,男女生的得分差异均极其显著。女生在平均分、高分比例上均要明显高于男生,而男生之间的成绩差异更大,分数分布较女生更为分散。近年来的男女生差异还存在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尤其是新课改高考前后的差异变得更为明显。

在知识掌握方面,女生对大多数知识点的掌握率要高于男生。整体而言,女生的优势更多体现在“时事政治”等相关知识的记忆上。在能力掌握方面,女生无论在学科能力还是认知目标层次上均要高于男生,尤其在“论证和探究问题”、“综合应用”等高层级的能力上要优于男生。

男女生存在的上述差异,与男女生自身(智力、非智力因素)、环境(学校、教师、家庭、社会文化等)及命题等密切相关。在智力方面,虽然一般认为男女生总体的智力水平不会存在明显的差异,但表现在注意、记忆、思维等具体智力方面还是各有优势。女生的注意力多定向于人,对人际关系很敏感,并在这种关系发生变化时很快地顺应,所以她们听课时容易受到教师情感的影响,积极与老师配合。而男生的注意力与女生相比,则稳定性稍差,上课时易分心。男生的理解记忆和抽象记忆较强,女生在机械记忆和形象记忆方面优势明显。男生的思维方式更多偏向于逻辑思维,女生更多偏向于形象思维。政治学科需要有较多的机械识记,更多使用形象思维,因而女生更会对政治学科产生兴趣,在政治学科中表现优势也就在情理之中。

在非智力因素方面,男女生在学习策略、兴趣、性格、自信心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例如,调查发现,在政治学习策略运用上,女生的情感策略(比如学习动机)、认知策略(比如预习、要点策略等)、元认知策略(比如监视策略、自测策略)以及资源管理策略(例如寻求支持策略、合作策略)等运用水平都要比男生高,但在信息加工策略上要比男生差。男生具有更好的自信,但也因此会导致学习的动力不足,女生依赖性较强,常常低估自己的能力,对成败得失比较看重,也因此在学习中会更认真更投入。女生性格比较温顺文静、遵守纪律、谨慎踏实,男生则普遍比较调皮好动、不拘小节。男生自制力和自我约束方面不如女生,但意志力较女生强。男女生在这些非智力因素上的差异,会造成对学习心理资源的分配和投入不同,形成在政治学习上的优势和劣势。

在环境方面,教师的性别偏见、对男女生的不同期望值以及由此产生的性别化教育行为都会对男女生的差异产生影响。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至深,家庭背景、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的性别观念、性别教育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文化背景对两性心理行为、性别角色的形成产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一些传统观念对男女生差异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例如,人们普遍认为女生在政治等文科类学科学习上比男生有较多的优势,这种固有的偏见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信念,使男生的政治学习较为消极和被动。

在考试命题方面,偏态度、峰度的变化与试卷难度及难度的分布密切相关,难度波动过大或难度分布不合理是造成男女得分分布变化大的重要原因。另外,新课程改革后,高考与新课改的理念衔接更紧密,试卷整体难度有所下降,考试内容与现实联系更加紧密,更加关注知识的理解和迁移应用;为突出能力立意,试题更多使用背景材料,减少理论性、抽象性强知识的考查。这些都更有利于女生发挥自身的优势,造成女生在传统的文科类课程上的优势更为明显。

面对男女生的差异,首先需要提高对性别表现差异重要性的认识。男女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育中不是简单地要扩大或缩小这种差异,而是提高对性别差异特点的认识,发现其优势和不足,找到影响性别差异的本质因素,并从解决造成差异的因素人手,促进男女生学科学习的均衡发展。

教师要强化性别公平意识,破除固有的性别刻板印象,采取性别平等的态度和教育方式。教育中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性别规律,注重因材施教、因性施教。要改变传统的性别刻板观念,通过教育使男女生形成对传统性别文化的正确鉴别力,用积极观念和实际行动来削弱这个传统力量的消极影响,促进社会与自身的发展。要正确引导男女生交往,增强男女生彼此间的优势互补。家长需要给予孩子们自由的空间,使他们了解自己真正喜欢的是什么,需要的是什么,从而充满兴趣、充满效率地学习。

考试命题方面需保持历年来试卷难度的稳定,给学校、教师、学生以稳定的难度预期。要考虑男女思维的特点和差异,关注性别倾向问题,努力避免试题的功能差异。要处理好稳定与创新的关系,把握改革的力度,坚持迈小步、渐进式的命题改革,唯有这样才能保证考试的稳步实施,对中学教学形成良好的正面导向。

(责任编辑:王葎)

本刊声明

差生期中考试总结篇9

1.紧扣考标,从“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不同层次和“经历、体验、探究”等过程性目标明确中考命题的知识点与重点,从中寻找中考命题的关注点。

2.重温教材(学生在课余时间提前完成),近几年中考考题中有些题在教材上可以找到它的原型,并且我在新课授课之际,就要求学生把重点、考点、易错点记录在书上,这样,在复习课中学生就会协同我找出课本的亮点,对课本中的一些典型例题、习题重组或改编,提高学生取胜的信心。

3.以《株洲中考—数学指导丛书》为蓝本,作为复习的主导资料,结合课本的亮点,灵活处理指导丛书的知识点,可以不忙于让学生填完,只需学生口答,五天后再由学生自主填完,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对于例题要精讲,中考连接和深化练习的填空、选择采用快速训练,解答题布置作业。另外认真分析去年中考的副卷与四套模拟试卷,掌握试卷的基本特点,适当编题来加强知识点的落实,考完数学后有些学生很高兴的告诉我,有些我在上课出的题跟考题一模一样,其实这只是我在上课时灵感一来随意编的。

4.要有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计划可以具体一点但更要有老师处理问题的灵活性,我习惯了每周的最后一节课通报下周的复习安排,方便学生做好准备,在第一轮的基础知识复习(以株洲中考为主)时,每天上完课就布置要复习教材内容,方便学生看教材;第二轮的专题复习时,每天上完课就布置要复习的专题和相关内容,这个阶段我还适时串讲压轴题;第三轮的考练讲评我们还做了前期铺垫,从开学开始就是每周的星期一的晚自习进行前22题的考试训练,星期三晚自习进行讲评;第四轮的查漏补缺出台了四组易错填空题你和选择题,还征对学生的情况还选取了部分易错计算(乱去分母)、解方程(分式方程不检验)等。

5.努力营造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氛围,课堂教师提问、做练习,都由“差生”打头阵,优生来做补充,让“差生”的问题在课堂上得到最大限度的暴露,便于师生有针对性的辅导,我在课后辅导的主要对象也是“差生”,交流谈心最多的也是“差生”,还布置了一个优生帮助一个“差生”的任务,试卷的讲评还是有点照顾“差生”,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差生”的成绩上升很快,取到了预期的效果。

以上是我在今年上期数学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或想法,虽有所收获,但也还有些差距,我有决心与信心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倍努力,不断总结新经验、新方法,使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争取再创佳绩。

一年级数学教学个人工作总结

八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差生期中考试总结篇10

方法:我校高一两个班112名学生的期末历史考试成绩,用excel2007和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全校历史成绩总体呈正态分布,平均(41.5+12.4)分,难度0.415,区分度为0.19。

结论:总的来说,成绩分布比较合理,但试卷难度较大,不能很好地反应同学们的水平。

一、前 言

历史是高一必修课。我国是优秀的文明古国,具有令我们骄傲和自豪的辉煌灿烂的古代史,同时也有不堪回忆的近代亡国史。学习历史,可以让我们懂得很多,可以提高人的素质、提高人的修养、增长人的智慧。历史学科的另一个现实意义是解决人们的幸福感问题和人们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但是,我国青年一代对历史知识的缺失已经到了严重匮乏的地步,有些人连抗日战争打了多少年都不知道。为了弘扬我中华文化,是应该好好学习了解我们的历史了。本文就是研究目前我国部分高中学生的历史成绩,以便为今后的教学做出一定的指引。为了能完好地研究部分地区学生的历史成绩,本研究选取了某高中所有学生的历史成绩,并用统计软件进行了统计,并对统计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

二、方 法

1.对 象

资料来源于贵阳市云岩区某高中一年级2013年期末考试历史成绩。此年级总共112人,分为两个班,每班56人;选用的教材是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第一册,分别由罗、杨两位老师授课;期末考试采用市里统一考试试卷,闭卷考试;试题由25个选择题和3个问答题组成,答案经过两位老师的审阅之后才纳入正式答案;批改采用流水式阅卷方法。

2.工 具

将112份试卷按每个学生的姓名、学号、班级、分数等的情况输入到Excel2007进行数据处理,并经过仔细核查和审定,然后导入到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通过计算难度、区分度进行试卷分析。

三、结果和分析

1.成绩基本描述和统计

考试成绩的基本描述指标包括算术平均数、标准差,偏度系数、峰度系数、最小值、最大值等。输出的描述统计结果见表1和图1。

2.正态检验

正态分布是应用最广泛的连续性概率分布,其曲线呈对称的钟型,在均数处最高,两侧不断降低,以横轴为渐近线。对于考试成绩一般要求符合正态分布,若不符合,说明考试结果不够理想,即低分段的人数太多(正偏态分布)或高分太多(负偏态分布),即试卷在反应学生成绩上效果不好。

从本次成绩的直方图来看的话,学生的本次历史考试成绩近似服从正态分布,可进一步用k-s检验来判断是否符合。K-s检验得到z值为0.724 , p值为0.067,均大于0.05,因而可以认为学生成绩呈正态分布。

3.难度和区分度

难度是反应一份试卷合不合理、能不能正确反映学生所学结果的参数。难度过高过低都不好,一般认为难度系数介于0.6~0.8较好。从上表可以看出,本套试卷的难度为0.415,说明本套试卷不能正确反应同学们所掌握的知识,也可能是同学们确实不喜欢历史、不愿去学。

区分度高的试题,可以比较好地将不同成绩水平的考生区分开,区分度的范围介于(-1,1)之间。对于一般考试而言区分度不应该小于0.2,对于非常重要的考试而言,区分度不应该小于0.3,最好大于0.4。该校本次历史考试成绩区分度为0.19,低于0.2,说明本套试题的区分度不好。

4.均值比较

对所有学生成绩进行了整体的研究分析,还应该对这两个班的成绩差别进行统计。和前面一样,首先对两个班的成绩分别进行描述和k-s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两班的成绩都呈正态分布,因为只有两个班,进行独立的t检验来反应两个班的成绩差异是否显著,见表3。

由上表可以看出,学生成绩按照班级拆分后,其成绩符合正态分布。其中,levene检验中f为1.177,p值为0.280,大于0.05,说明方差齐。选择分析t检验的结果,p值为0.928大于0.05,说明两个班的差异不显著。

四、讨 论

从本次期末历史考试成绩可以看出,该高中一年级学生历史成绩普遍不高,且高分布高、低分很低,这说明的问题比较多。但是,历史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这么简单,它融入了民族的文化内涵和对祖先的尊崇。这也可能说明目前的资源编制多从教的角度出发,而较少从学的角度出发,更倾向一种教的课程,而非学的课程,再加上高中生的认知基础、学习时间和精力、能力以及社会交往的局限,学生能直接利用的学习资源是有限的,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高中历史教师应立足实际,在深入研究高中历史新课标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教材、联系生活,利用现代化手段建设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同时,学生也要多多配合老师。多提问题,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