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活动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24 08:17:23

朗读活动总结

朗读活动总结篇1

【关键词】端正看法;激发兴趣;授之以“渔”;语文活动;煅炼胆量;总结;鼓励

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学习语文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使其掌握语文这种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从而更好地进行社会交际活动,满足学生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听、说、读、写”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作实践中我发现“读”这一项是山区初中学生的普遍弱项。山区学生由于见识少、胆量小、小学时缺少训练、教改起步慢受“应试教育”束缚严重、部分老教师意识较差等因素的影响,朗读能力较为低下。我刚接手的班级,很多学生根本不敢开口读、不知道应该怎样朗读,让他们朗读精美课文段落品味优美语言时总有一种“拉牛上树”的感觉,至于培养良好语感就更无从谈起。面对这个难题,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培养学生善读的技能,我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简单谈一下我的对策,权当抛砖引玉,以求得同行的指正和赐教。

一、引导学生认清朗读的重要性,端正看法

朗读能力作为语文基本能力之一,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朗读是说话训练的基本形式,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不知不觉地将自己的口语和书面语沟通起来,使口语受到严格的训练。由于山区语文教学改革起步较慢,长期以来学校教学向着“应试教育”倾斜,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应试能力的培养,忽视了朗读对于培养学生良好语感、良好语文素养、健全人格的关键作用,造就了山区学生朗读能力的低下。同时由于长时间被僵化教学模式束缚,学生对朗读的重要性也缺乏正确认识,认为朗读可有可无并不重要,认为培养良好的朗读能力对于他们考试得高分没多大帮助,反而会浪费他们的时间,在看法上存在较严重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鉴于以上的实际情况,我耐心地给学生做思想工作,向他们反复强调朗读能力是基本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朗读是语文用于交际的一种具体表现。引导他们充分认识朗读技能在学习、社交等方面的重要性,端正他们心里长期的错误看法。同时也向他们灌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学法指导思想,强调多读是培养良好语感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强调朗读技能与其它语文技能紧密相连息息相关。经过反复强调和深入教育,学生普遍改变了看法,并引起了足够的重视,为后面一系列措施的有效实施打好了基础。

二、激发和提高学生兴趣,授之以“渔”

兴趣是学习中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有动力。学生对朗读的重要性有了正确的认识后,还不足以引起朗读能力的相应提高,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要及时地激发和提高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进行朗读方法辅导,授之以“渔”。只有学生对朗读这个活动有了足够的兴趣,他们才会去探究,才会自发地积极地通过多种锻炼途径,努力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

那么如何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兴趣昵?这也是摆在山区语文教师面前的很现实的问题。考虑到教师职业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师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为了激发和提高学生对朗读的兴趣,我非常重视言传身教。我首先通过有感情的高水平的朗读来感染、影响学生。比如讲授朱自清先生的《春》那一课时,我就要求学生合起书本闭上眼睛来听我诵读。充满激情、高水准的范读搏得了台下学生亢奋的热烈的掌声。就这样,我初次让这些山区学生近距离地感受到了朗读的魅力。可以说,老师成功的范读对对精美朗读缺乏感性认识的学生的影响是振憾性的,这些朗读水平低下的学生初次领略到了朗读的风采和语文的精巧。学生受到强烈感染有了良好的感性认识之后就会“蠢蠢欲试”。这时,我就“趁热打铁”。我通过经常朗读精美抒情散文和播放高质量的录音带来进一步感染学生,待学生有了一定的兴致后就着重培养一两个有一点朗读基础的“先锋”,让他们做榜样,在同学面前表演朗读,并对他们的表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使得朗读更深入人心。就这样,普遍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兴趣就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学生受到强烈感染后,都想尝试,想通过在课堂上表演精彩的朗读来搏得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给老师和同学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但在尝试阶段他们感到很苦恼,因为他们缺乏必要的朗读知识和朗读技巧,朗读水平一下子难以提高。我抓紧这个机会,对学生进行适时点拨辅导,重在授之以“渔”,进行方法、技巧辅导。在进行朗读训练时,我向学生提出如下要求:目标、要求要明确,重点要突出,难点要突破。帮助学生分析课文等朗读材料的重点和难点,详细地在语音、停顿、语速、语调、情感等方面给予具体指导或示范。训练的形式根据班级实际多种多样,注重进行个人朗读、集体朗读、分角色朗读、分段朗读、分组朗读的训练。渐渐地学生掌握了一些方法和技巧后,朗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尝到甜头“意气风发”的他们学习劲头更足了,课余时间经常向我请教朗读技巧和朗读时的各种注意事项。就这样,我的引导取得了成功,学生很快就从被动的“要我朗读”变为积极主动的“我要朗读”,逐渐养成了喜欢朗读的良好语文习惯。

三、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煅炼学生胆量

由于经济和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原因,山区学生与城镇学生相比,前者见识少胆量小。山区学生胆小怕事的性格特征反映到朗读方面,就表现为不敢读、不敢有感情地响亮地读、不敢配上身体语言充分展示自身成功朗读的魅力。作为语文老师,帮助他们克服心理上的弱点责无旁贷。为了煅炼学生的胆量,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同时考虑到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我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包括朗读比赛、朗诵比赛、成语接力、课前三分钟上讲台自由演说、语文沙龙等。初中学生由于年龄阶段特点,都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只要有适当的机会加上科学有效的引导,他们就会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活动中,我积极引导学生特别是胆小的学生参加,让他们在活动中看到自己的优势自己的风采,让他们自己给自己信心。让学生在张扬个性、满足自我表现欲、提高朗读水平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自身各方面的能力,锻炼了胆量,强化了心理素质。

四、多总结、多鼓励

在平时的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中,在语文活动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我都很重视总结和鼓励。其中总结包括教师的总结和学生自身的总结。立足于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培养,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我对他们好的方面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对有所欠缺有待提高的方面提出新的要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朗读方法等方面不断总结并及时提出新的要求,使到学生通过锻炼踏着小目标不断战胜自己一路前进。我还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作自我总结,总结自己的得失,引导他们对自己作一个客观的评价,帮助他们确立一个明确的方向。在多总结的同时,我还很注重对学生进行适时有效的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给他们以不断向上的动力。在总结和鼓励声中,学生自觉地从尝试朗读到爱上朗读再到自主地探究朗读,朗读水平稳步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工作和努力也得到了学生和学校的肯定。

朗读活动总结篇2

关键词: 朗读教学 技巧 多媒体 笔记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是提高语文语感的一条重要途径。朗读是一种基本技能的训练活动,品味感受的阅读活动,充满诗意的文学活动,也是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既是一种教学方法,同时又是一个学习过程,蕴含着智慧和规律,熔铸着真诚和情感。它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教学过程,而绝不是一种简单的课堂形式,教无定法,读亦如此,但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即朗读一定要为教学的实际服务。

就语文朗读课堂教学来说,教师既要看重课文教材,又要超越文本,大胆处理教材,精心选择、补充阅读材料,进行适当大阅读量教学,让学生依据文本延伸性阅读展开联想和深入学习,在日益增多的阅读中提高阅读能力,给学生一片崭新的天地,使之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活跃思维,增长见识,以达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之朗读教学目标所需。

朗读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目前,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普遍以书面形式进行考试等原因,朗读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近几年的语文教学工作,我认识到采用朗读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效果大有裨益。多少年来,语文界的名师们总是把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视为阅读教学的主要途径,让学生在认真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渐渐进入诗文所创造的意境,进而形成语感,提高阅读能力,陶冶情操,提高鉴赏与成文能力。现在,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其又明确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叶圣陶老先生曾指出:“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上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又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益不尽。”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朗读是一种“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境界”。

朗读并非如有些人说的“随便念一念”,它是用语音对原作品进行再创造的一个复杂的劳动过程。要想朗读好,必须对作品理智地了解和亲切体会。所谓理智地了解,就是对作品的中心思想、层次结构、表现方法、语音特点等有正确而深入的理解。所谓亲切体会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情动于衷地讲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因而,朗读的过程,是一个使朗读者在感情上受到陶冶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分析文章能力的过程。无疑这会潜移默化地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所以训练中要求学生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改字、不丢字、不重复、不读断句。学生读错了教师要及时给予纠正。教师范读是很重要的,因为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正确的范读有助于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语言的精妙之美,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受,成为一种美好的艺术享受,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为了使朗读收效更大,还应掌握朗读的规律(这里指技巧)。首先要读准字音(用普通话来读),其次要能错综地使用高低、强弱、缓急三种语调。在做法上,叶圣陶老前辈强调“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将其看作是一种享受,而不要看作是一种负担,也就是说要在朗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使他们真正在朗读中受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注意朗读形式的多样化,如把齐声读、指名读、分组读、自由读结合起来,把朗读、轻声读、默读结合起来,反范读、赛读、演读结合起来,这样有分有合,有动有静,学生就会越读越有兴趣。

单纯的朗读还不能达到最佳境界,在十几年的教学中我发现有目的的朗读收益更大,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提前布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来读。事实上许多语文教师安排朗读时并不思考为什么安排这一教学环节,他们不论文体,喜欢动辄搞分角色朗读,没有什么目的,只能像读报纸一样,甚至学生读错了自己该读的内容。有些课上,甲生读了乙生读,男生读了女生读,实际上读前没有要求,没有目的,读中没有指导,读后更没有及时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没有用情,而是像小和尚一样有口无心的念经。

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中学语文朗读教学效应,无疑是一条有效地提高语感水平的捷径,而且会对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效应起到推动作用。设置情景教学是科学有效的读书方法。首先,教师要以娴熟的朗读技巧“示范”朗读课文,以期开启学生的心扉,将其率先带入特定的境界,师生共同营造一种情感上的“和谐共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情境,为朗读做好情感上的准备。然后,播放录音,最好是配有一定的情境音乐,这样更能渲染氛围,烘托气氛,使学生身临其境。最后,让学生朗读,进一步体会,从而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但也要杜绝一些不良情况的发生,如有些教师喜欢动辄搞配乐朗诵,但乐曲是已成的,有自己的节奏和主题,文章是已成的,也有自己的节奏和主题,要想选择一首乐曲来烘托渲染自己的朗读而不扰乱文章的情思,往往是理想化的一厢情愿,而绝大多数情况是对文思的一种干扰,于是,课堂上没有被文章的情感动,却被音乐搞得神分情离,凡此种种,是对朗读的亵渎。

我发现在朗读过程中做笔记也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一种方法,如果学生重视朗读,又善于做笔记,那么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文章的理解能力等各方面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在朗读的过程中在书上做记号,标明重点,提出凝问,以引起注意。符号的种类不要太多,对重点、难点有一定把握后再作记号,这样才能准确。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些注意事项,第一,读完一段之后要对整个段落进行思考,把作者这段的意思弄清;第二,要有选择地作记号,不能一口气对所有的部分都画上记号,这样会加重自己的负担,不利于真正把握问题。

朗读活动总结篇3

为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理念,营造浓郁的书香校园氛围,引导学生朗诵美文诗篇,促进朗诵艺术发展,为学生搭建交流沟通、展示才华的平台,使他们成为德行高尚、知识渊博、砥砺品行、健全人格的中学生。特成立朗诵项目团队,活动方案如下:

一、活动目的

1、传承中华文化。通过朗诵使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从经典中吸取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明白先贤的智慧之光。

2、通过朗读,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趣味性,掌握朗读技巧。充分欣赏和感受文学的美。

2、陶冶性情。与圣贤为友,品读经典,在朗诵中培养开朗豁达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和善良诚信的品性。

3、通过各项活动,拓展学生的朗诵水平,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朗诵新秀。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在文学实践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陶冶情操 ,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平台。

4、推进素质教育。把朗诵、文学欣赏、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审美修养,提高学生的朗诵理论水平和对作品的欣赏能力。营造儒雅高洁的校园文化。

5、开展朗诵表演、交流研讨等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让学生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二、项目组织与分工

负责人:某某   

负责撰写朗诵项目团队工作方案,招生情况,培训学习,活动展示和比赛的指导工作。

成员:某某      

负责招生情况,各项活动的筹划安排工作。

外聘老师:某某

负责培训师生朗诵技巧,以及节目排练指导工作。

三、实施阶段与安排

(一)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 (2018.12.17-2019.1.22)前期准备

1、(2018.12.17-2018.12.19)报名

2、(2018.12.20-2018.12.22)面试

3、(2018.12.24-2019.1.15)启动仪式,培训学习。

第二阶段(2019.1.22)阶段性成果展示、交流研讨、总结汇报。

第三阶段(2019.2.26-2019.6)培训学习,参加活动,总结汇报。

1、(2019.2.26-2019.5.27)培训学习,外聘老师指导朗诵技巧。

2、(2019.2.26-2019.5.27)参加各项活动。如:学校朗诵比赛;经典进校园活动;上级比赛。

3、(2019.6)大型表演活动,预设6个节目,表彰优秀学员,总结汇报。

(二)具体安排

1、招生条件及相关安排

招生对象:全校学生

招生人数:50人(七年级20人、八年级20人、九年级10人)

报名时间:12月17日—19日

报名条件:酷爱阅读,热爱朗诵艺术,口齿清晰,普通话标准,有一定朗诵基础;身体健康,有奉献精神;能按时参加活动,遵守活动纪律。

报名方式:采用自愿参与和教师推荐相结合的方式,各班学生给各班班主任报名,各班班主任统计人数,填表为准;(表见附件1)然后进行面试。

面试时间:12月20日—22日中午12:30-13:20(注意:准备3分钟以内的朗诵表演)

12月20日     七年级学生

12月21日     八年级学生

12月22日     九年级学生

面试地点:多媒体

2、活动时间:每周周二中午12:30-13:20

3、活动地点:多媒体教室

4、活动内容

(1)了解朗诵的概念和意义。播放朗诵视频,感受朗诵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讲授朗诵技巧并做相应的训练。(培训学习课程见附件2)

朗读活动总结篇4

一、读前提示

1.创设情境,以情激趣。如Twinkle,Twinkle,Little Star,在课前播放这首儿歌,学生会不由自主地哼唱。因为它是一首耳熟能详的歌谣,以英文版的形式出现,会让学生很快集中注意力,迫不及待地想去学,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降低新内容学习的难度。

2.观察联想,引入主题。《新课程标准》提到:“教师要把凡是学生能够自己独立做的事情都给学生留出空间,让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去选择、决定,去思考,去体验、感悟,去创造、实践、应用。”以The season为例,当时考虑到内容与教科书不同,不需要学生操练复杂的句型,但是winter,summer等单词比较抽象。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给学生看一组四季景色的图片,绿意盎然的春,炎炎烈日的夏,红枫飘落的秋,白雪皑皑的冬。学生都被深深地吸引了,再次把四幅图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排列,引出了season。然后让学生谈谈各个季节有什么特征、标志性的活动,如踏青、游泳、农民丰收、堆雪人等,由此让学生们自由联想,自由发挥。让学生尽量用所学的单词表达,由教师进行纠正组合,从中适时地插入新单词。这样逐步进入主题,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状态中。

3.谈话交流,扫清障碍。如The Family一课,我是这样设计的:

T:Hi,what’s your name?

S1:I’m ...

T:What about your father?

S1:He’s ...

T:Is he tall?

S1:Yes,he is.

T:Good.You can say,my father is tall.What about your mother?

S2:...

简单的问候已经难不倒学生了,在交流中,既复习了旧的知识,让学生重温如何描述人物,又提前扫清了朗读的障碍。

二、尝试朗读

1.猜测读音。有的单词发音简单,课上设置猜测的环节。比如time一词,学生根据教师的口型猜测单词。Time一词要求学生注意i的发音及m的口型,用猜测的话,恰到好处。因为在学生关注教师的同时,听觉神经与视觉神经已经高度集中,解决了m发音口型问题。另外,还可以根据语音规则与构词法特点用以旧引新的方法,比如球类单词,由football的教学引申到basketball。教师不必亲自教学生如何朗读,而让学生竞猜。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享受玩的乐趣,又充满竞争意味,还可以达到新授的目的。

2.连词成句。可以把几个新授单词组合在一起,让学生发散思维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组词造句。如The Family一文中,主要学习家庭成员及各成员的特征,可以设置成简单的自由选择单词组句,This is ...(mama/baby),... (kind/small).这一环节既要求学生掌握各单词,又要他们结合实际来表述。

3.对比尝试。我们所教授的朗读中有好多是儿歌的形式,其中有许多相同结构的句型或段落。如Farmer in the Dell,结构非常整齐,由第二段的The farmer takes a wife开始,下面的几小段虽然篇幅长,但是都是... takes a ....节奏感强烈,我们让学生自己对比,模仿上句或上段的语调,举一反三,尝试朗读,效果极佳。

三、读中点拨

1.手势引导。简单的手势往往比复杂的教学用语有效得多。比如在说“Look at the blackboard”时,教师可用手指着黑板;说“Read after me”时,可用手指一下自己,如果学生还未明白,就用手势表示开始,让学生跟着自己读;在说“Turn to page ...”时,可以在黑板上画一个翻书的符号,并写上页码,同时做翻书的动作。而朗读教学同样需要手势的辅助。一个句子在哪里停顿,哪一处需要拖长音,哪一处需要读得果断,我们可以用明确的手势用语来提醒学生。

2.示范正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引导、示范的角色,在朗读时,对自身要求尤其高,读准音,融入丰富的感彩。结合教学光盘或是磁带,在学生听单词录音时,教师可以运用辨音活动训练学生,也可以在播放录音的同时,随着录音出示不同的单词。另外,在实践中可以让学生闭眼听录音,使学生的注意力充分集中在单词的发音、单词连读时出现的爆破、连读等较难的语音现象上,为学生的模仿跟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3.组织操练。例如教学Five Little Ducks时,我们通过小组朗读、同学演讲、角色扮演朗读等操练方式帮助学生熟练所学内容,在学生操练过程中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四、自主活动

1.小组活动。在采用“一帮一”朗读法后,后进生的同桌安排的是语音语感很好的学生,这样在小组活动时间,对个别难读的句子,同桌会自动地帮助他们纠正错音,他们的效率也有所提高。

2.个别表演。表现欲强的同学是不会满足于小组间的互动的,个别的表演,更能激发部分同学,因此也可以对朗读过程中存在的语音语调的问题及时地处理、更正。

3.仿编儿歌。根据所学内容的篇章结构,让学生加入自己的内容进行改编,提升了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有效利用Chant,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Chant”是指在教学中有意地将所教内容编成朗朗上口的英文儿歌,可以提高趣味性,拓展课堂内容,训练学生的节奏感和语音、语调。

五、读后评价

1.自评。让学生自己总结课堂表现,自己体会一下在哪方面有提高,而在哪一方面还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学生自己了解自己的水平,才能激起他们学习的动力。

2.小组评。仅仅自我感觉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听取他人的意见建议。所以设置由小组为单位,为自己的组员的朗读水平做一番分析,既锻炼他们的评价水平,又将自己与其他同学做对比,以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

朗读活动总结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设计

在初中语文教学朗读课上,要做到准确、清晰,并能声情并茂,使听者感染到“声声入耳,心心相应”,使读者感到“耳濡目染,心领神会”,必须学一点朗读的技巧。因为恰当地运用语言技术,能恰到好处地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增强朗读的效果。

首先就朗读训练的质量要求看,朗读训练的质量大体可分三个层次:

(1)正确的朗读。用普通话朗读、做到读准字音、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唱读、不重复字词,这是朗读的重要环节。因此,指导学生读课文时必须字字入目,不懂的词语通过查字典去理解。这是朗读的最基本的要求。

(2)流畅的朗读。朗读的流畅性很重要,不流畅的朗读不仅听众不明白,读者自己也不能理解文章的意义。这就要求学生正确地把握语调(抑、扬、顿、挫)、语气(轻、重、缓、急),连贯地读下来,这是朗读的进一步要求。

(3)传神的朗读。熟练地运用语气和感情。表达出文章的风格神采。这是高标准的要求。

其次,朗读的数量要求:为了达到一定的训练质量,必须有一定的训练数量作保证。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长期的研究证明:在小学阶段,小学生要学会流利地表情朗读,至少需要两百小时以上的练习时间;中学阶段,读物的篇幅增长,内容加深,朗读难度大,要求高,练习的时数也是成语的提高。

另外朗读主要是通过重音、停顿、语调、速度等传达的,所以不论从朗读训练的质量上,还是其数量上都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强化设计训练。

1. 朗读的重音 句子是由词和词组构成的。句子里的词和词组在表达这个句子的特定含义和思想感情时,它们不是同等重要的。其中最重要的词或词组,甚至某个音节在朗读时需要强调或突出,这就是重音。

在确定了重音后,我们就要运用恰当的声音把重音表达出来。提到重音的表达,人们往往理解为加重读。其实,这是不够准确的。如果各种重音都用使劲念、大声读的方法加以突出,不但不能突出重音,也显得单调。

如何确定重音的位置呢?

重音一般分成三种:语法重音、逻辑重音、感性重音。

(1)语法重音,它是指语法结构成分所反映的重音。这种重音若探其规律,大致是:简单的主谓结构一般重读谓语:“天亮了。”带宾语时一般重读宾语:“我读语文。”凡的连带成份的,一般重读连带成份:“人们举起愤怒的拳头。”

(2)逻辑重音:为了突出句子的某种特殊意义而把某个词语加重读,它没有固定的位置,随着逻辑思维而变,完全由人的意志决定,又叫强调重音。

如:“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堆巨浪,恶狠狠地扔到峭崖上,把大块翡翠摔成尘露和水沫。”

(3)感情重音,是由于情绪特别激动而造成的重音,表示极度的喜怒哀乐之情。

如:“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更小的脑袋从叶间探出来。哟,雏儿!正是这小家伙!”

2. 朗读的停顿 朗读的停顿指的是朗读语流中声音的停顿。这是根据生理的需要与表达意义的需要而作的间歇、休止。适当的停顿对朗读者来说,可以适当地换气、恰当地控制语速、更好地表达感情。

朗读的停顿,通常分为语法停顿、逻辑停顿和结构停顿三种类型。

语法停顿,是根据语法结构所作的停顿。一般情况,标点符号是语法停顿的参考。除此,当一句话中的定、状语较长时,距中心语远的要停顿。

逻辑停顿,是指为了突出某一事物,强调特殊含义,而表现出词组、句子、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例:“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久而最短,/最易被人忽视/而又最易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结构停顿,是指表示文章的段落、层次的停顿。停顿的时间长短,段落大于句群,句群大于句子。

3. 朗读的语调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声音语言的一种再创作活动,而朗读时语调是否恰当将直接影响表达效果。

怎样把握朗读的语调:(1)合理运用各种朗读技巧。(2)要加强普通话语音训练。朗读时语音的准确是决定语调好坏的关键。要使语调自然、得体地表情达意,朗读者必须加强普通话语音训练,克服方言。(3)要养成用普通话思维的习惯。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脑子里怎么想,嘴里就怎么说。假如思维用的是方言,朗读又用普通话,在朗读时就会出现用方言思维——转换为用普通话思维——用普通话表达的思维转换过程,而朗读是一连串音节的快速组合,不可能蛤思维转换留出时间,方言语调会不由自主地随思维蹦出来若去纠正,语流就会中断,表达就会结结巴巴,因此平常要养戚用普通话思维的习惯,以形成普通话语感,避免朗读时方言语调的出现。总之,朗读中的语调是十分重要的。它既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又有其复杂的一面,朗读时必须从实际出发,多分析,多实践,多总结,才能正确把握好。

4. 朗读的速度 语速是指朗读时在一定的时间里,容纳一定数量的词语。世间一切事物的运动状态和一切人在不同情境下的思想感情总是有千差万别的。朗读各种文章时,要正确地表现各种不同的生活现象和人们各不同和思想感情,就必须采取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的朗读速度。

下面介绍一些决定语速不同的几种因素:

(1)不同的场面:急剧变化发展的场面宜用快读;平静、严肃的场面宜用慢读。

(2)不同的心情:紧张、焦急、慌乱、热烈、欢畅的心情宜用快读;沉重、悲痛、缅怀、悼念、失望的心情宜用慢读。

(3)不同的谈话方式:辩论、争吵、急呼,宜用快读;闲谈、絮语,宜用慢读。

(4)不同的叙述方式:作者的抨击、斥责、控诉、雄辩,宜用快读;一般的记叙、说明、追忆,宜用慢读。

(5)不同的人物性格:年青、机警、泼辣的人物的言语、动作宜有快读;年老、稳重、迟钝的人物的言语、动作宜用慢读。

朗读时的语速须与文章的情境相适应,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故事情节、环境背景、感情语气、语言特色来处理。一般说来,热烈欢快、紧张激动的内容要快一点;叙述、说明性的语言可采用中速;表示悲伤、庄重、回忆和想象的内容应该慢一点。

当然朗读速度的快慢应与作品的思想内容相适应:平静、庄严、沉郁、悲痛、缅怀、哀诉、年老、迟顿、老成等内容宜慢读;而热烈、紧张、兴奋、焦急、争辩、年青、机警以及突然、急变等内容和场面,宜快读。

如朗读高尔基散文《海燕》时,就要按文章确定的不同朗读速度:文章的开头三段主要交代地点的环境,这部分适宜用中速来朗读;文章的中间强调海燕顽强的斗争,气氛是紧张而热烈的,应该快读。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海燕的“愤怒”,斗争时发出的声响越来越大,显得气势雄浑,这部分适宜用快速来朗读。

朗读的“高低”与“快慢”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高与快的表示的情态、场面大致相同,所以高读的地方往往也谈得快;同样道理,低读的地方往往也读得慢。

朗读活动总结篇6

论文关键词:)(学生汇报交流,教师随之板书:安静、热闹、忙碌)

 

二、观图学文,品词析句

1、观图学文, 品味“安静

A、播放“第二自然段”课文朗读。(按课件“第二自然段”按钮)

B、思考: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______”画出来;这段话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用“”圈出来,并标注出关键词。

C、师生互动交流。

答案预设:霞光:“淡淡”、“银鳞”、

小河:“静静”

小船:“停满”、“悄悄”、“轻轻”

拱形石桥:“遥遥相对”

(学生每说出一个词,让他再把相应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教师随机出示相关图片)

(有个别词语,学生没找到,教师应范读它所处的句子,并把相应的词语重读)

D、分析结构:(教师系统分析“总——分’关系图)

E、朗读指导。师:作者把具体的景物变成了优美的文字,呈现给了我们,假如现在让我们用动听的声音,把语言文字还原为生动形象的画面,我们该怎样去读呢?

(学生可能的答案:轻声读或小声读)

(教师引导:同学们,这段文字主要是描写小镇早晨的“安静“,既然是“安静”,该怎样去读?)

2、合作交流,探究“热闹”

师:在第二自然段的学习中,我们先画出本段中的重点句,接着圈出具体的景物和关键词,最后思考应该怎样读)(学生汇报交流,那么在第三自然段的学习中,我们依然按照这个方法去学习。

A、播放“第三自然段”的课文朗读。(按“第三自然段”按钮)

B、出示“合作提纲”(课件)。

C、小组合作交流(教师适时作一点拨)

D、汇报结果。

答案预设:人多:“路不宽,但人很多”(教师出示反映“人多”的图片)

物丰:“摆满了各种蔬菜、水果、土特产”。(出示图片)

E、分析结构:总——分。(教师利用课件系统分析)

F、朗读实践(读这段文字,应大声朗读。如果学生朗读不到位,教师应从“热闹”一词入手加以引导)。

3、自主学习,诠释“忙碌”

A、播放“第四自然段”课文朗读(教师按“第四自然段”按钮)。

B、出示“自学提纲”(课件)。

C、学生自主学习。

D、成果展示

答案预设:学生:“学生……上学”(出示图片)

妇女:“妇女……从集市上回来” (出示图片)

店铺:“两旁的店铺不停地招呼着过往行人”(出示图片)

农家姑娘:“农家姑娘……去上班”怎么写论文。(出示图片)

E、分析结构:总——分(教师依据课件分析)

F、朗读拼比。(读本段应读紧凑些,体现出“忙碌”,如果学生表现不理想,教师应从“忙碌”入手去解释。)

4、总结全文,感悟意境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跟随作者的足迹浏览了江南水乡,感受到了小镇的安静、热闹和忙碌,欣赏完这番景象后,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赞美小镇的早晨,你会怎么说?

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教师出示最后一自然段的文字幻灯)。

三、诵读释情,拓展延伸。

1、诵读释情。

师:是的,小镇的早晨是安静的,热闹的,同时也是忙碌的。安静的美让人回味无穷,热闹的美让人流连忘返,忙碌的美更让人追逐向往,现在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把课文再朗读一遍,可以自己读,也可以同桌同读,在朗读中感受江南小镇的美吧!

2、拓展延伸。

师:课文二、三、四自然段都采用同一种方法,即“总—分”的方法,现在也请同学们仿照这种方法,观看图片,以“课外活动时,校园真热闹啊!”为重点句,写几句话,尽量写具体,写完整。(出示课外活动图片)。

【板书设计】:

安静:霞光、小河、小船、拱形石桥

小镇的早晨 热闹:人多、物丰美

忙碌:学生、妇女、店铺、农家姑娘

【教后点评】:

1、迁移运用,恰到好处。“教是为了不教”。本节课,在教学“安静”这一特点教学内容时,教师做了适当引导;在教学“热闹”时,教师出示了“合作提纲”,让学生互助合作,探究新知;而在教学“忙碌”时,教师则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自己诠释知识)(学生汇报交流,这种“帮”、“扶”、“放”教学策略的结合,层层深入,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注重朗读,以读代讲。通过朗读,学生感受到了小镇早晨的美景;通过朗读,学生能把语言文字还原为生动形象的画面;通过朗读,学生感悟到了作者对小镇以及对祖国的情怀……可以说,朗读贯穿了这节课的始终,传递着知识的脉络,引燃了学生的激情 。

3、学以致用,突出工具性。课堂结尾,教师提供了四幅校园活动场景的画面,让学生通过看图,完成“写话”任务。这一小小设计,既落实了训练重点,又拓宽了学生视野,学生心中有话可说,有言可写,消除了刚习作孩子胆怯的心态,更为以后习作增添了信心,此乃一举多得也!

朗读活动总结篇7

关键词:朗读教学;语文;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1-0078-01

朗读,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在积极心理状态下去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去感受课文的艺术感染力。那么,怎样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1.深刻体会课文内容

1.1 创设情境。创设出情境就会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共鸣,激发他们朗读课文的兴趣,进入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来给学生创设情境。比如,利用多媒体,找出那个时代纪录影像。电影资料等。在读《狼牙山五壮士》宁这篇课文之前,可以播放这部电影的部分视频,让学生体会到这五壮阳士在危急关头,顾全大局,舍生忘死的英雄气概。使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对五壮士的敬仰之情。在阅读到五壮士在选择转移路线时的斩钉截铁和他们在敌人步步逼近时,视死如归,英勇跳崖的英雄壮举。让学生用自豪、洪亮的语气来读,充分显示了他们身为中国人的自豪之情。

1.2 亲身感受,丰富阅历。人只有亲身有过经历,才能对课文中的描写有深刻的体会。这样我们就尽量给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能有亲身感觉的机会,从而为语文的朗读提供情感上的共鸣。例如,学校组织的学生一帮一结对子活动,让学生亲自和农村的小朋友结对子,暑假到贫困山区和那里的孩子生活一段时间,还有家长带孩子去草原等活动。这样学生有阅历,再学到这方面的课文,他就会有一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比如学习《草原》、《迷人的天山牧场》,去过的同学朗读时体会作者或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能正确地把握好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轻重缓急,连贯地读下来,充分体现了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2.注重课堂朗读的训练

2.1 正确的朗读。这要做到语音正确,停顿适当,不错不漏不添字,这是最基本的要求。阅读说明介绍事物的课文,达到正确的朗读就可以了。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通过了解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她的美丽富饶,表达了作者对西沙群岛的热爱之情。

2.2 流畅的朗读。正确地把握好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轻重缓急,连贯地读下来,这是进一步的要求。在《穷人》一课中“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揍我一顿也好!”朗读这段话时要停顿曲折,表达出桑娜由犹豫不定到下定决心的思想变化,挖掘出桑娜同情穷孩子的美好心灵。

2.3 传神的朗读。熟练地运用语音和表情,表达出文章的特点、风格、神采,这是最高的要求。当学生背诵朗读《七律?长征》时,红军战士战胜艰难险阻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会振撼学生的思想,会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形成表象储存在学生的脑海里。为此,要求学生必须背诵朗读,这样才能利用表情、手势和姿势。《舍身炸暗堡》最后一段是事情发展的高潮,我们是靠感情朗读加深理解课文的,使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高大形象屹立在我们面前。通过感情朗读使学生思想境界得到升华,进一步体会舍身的伟大。《十里长街送总理》也是靠朗读,从人们极度悲痛的心情中,理解总理倍受全国人民的尊敬、爱戴。在朗读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因势利导,采取多种形式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的朗读一定要做好小结分析,肯定学生读得正确、读得好的地方,指出他们读得不对、不好的地方;有时还要把读错字音、读破句子的地方单独提出来加以纠正。其次,对于学生读得好或不好的地方要说明原因,并给以示范。在朗读训练中空泛地讲朗读技巧是不妥当的,要结合课文的内容、语言环境去进行。

3.利用课外资源,提高朗读水平

3.1 充分利用新闻媒体来提高每天让学生听新闻联播,这样能提高学生对字音和声调准确性,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大有益处。

朗读活动总结篇8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综合性阅读活动,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明了“读”的重要意义。学生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高低。《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朗读历来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每篇课文都少不了。但当前的朗读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唱读,破词破句等。在指导朗读时,应坚持以学生“读”为主体,老师“指导”为主导,以训练学生读为主线。下面结合我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朗读课教学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一、注重指导、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正确地读,是指朗读要用标准的普通话,把每个字的音读得正确、清楚。做到:不落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复、不唱读,这是对朗读最基本的要求,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养成好的读书习惯,对读不准的生字、词查字典,注拼音,尤其对个别字的读音加强练习,力求把每个生字发音都读准确。

2.流利的读是朗读的进一步要求,是指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读得通顺流畅,语气连贯,并能根据课文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而确定合适的朗读速度。小学低年级学生朗读时经常会出现顿读、中断朗读的现象。随着年级的增高,阅读量的增加,理解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学会以词句为单位进行朗读,读破句子的现象也就减少了。但流利的读并不是一口气把文章读完,还要做到停顿适当。

3.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作“美读”,有感情的读是朗读训练的高标准要求,是指在正确、流利的朗读基础上传神的朗读,熟练的运用读音和表情,能读出句子不同的语气、语调,表达出文章的风格、神采,使听者感染到“声声入耳”,使读者感到“心领神会”,只有这样朗读才能准确、鲜明、生动地传达出文章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实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密不可分。要求学生读出感情,理解课文内容是基础也是关键,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位,它们相辅相成,必须有机结合。《2008,北京!》这一课,写了中国申奥成功后,人们欢聚天安门广场的沸腾场面。第二自然段中写到“天安门广场早已经人山人海,四面八方的人们还是像潮水一般涌来。人们欢呼着,跳跃着,一次又一次地将满把的鲜花抛向天空。许多人举着旗帜不知疲倦地飞奔着。长龙舞起来了,锣鼓敲起来了。五颜六色的礼花映亮了北京的夜空,也映亮了狂欢的人们。天安门广场成了欢乐的海洋。”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首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了解当时人们激动的场面,再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来朗读课文,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提高,在读最后一句“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2008,北京!”时要读的有力、有气势,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情得到升华。

2)溶朗读与感悟于一体,让学生在朗读教学中,体验感悟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在朗读中得到感悟,感受美的体验。

二、针对课文特点,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科学合理的进行朗读训练

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使朗读更好的为语文教学服务。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练习。

1.情真意切的教师范读

在教学中,教师范读十分重要,尤其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善于模仿。教师是学生的表率,是学生的榜样。教师朗读时的语音、语调,哪怕是一个字的读音都会影响到学生,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把握好教材,努力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我们要充分利用早读的时间作范读,课上认真给学生范读,通过范读,学生不仅掌握了许多字正确的读音,教师的朗读激情往往会感染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课文情境,使学生动情,入境,情不自禁地读起来,这也正是范读的关键意义所在。因此,教师要注重示范朗读。

2.绘声绘色的分角色读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很多情趣较浓,故事性、人物性感染力很强的课文可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朗读是把学生按书中人物分成角色,扮演朗读,使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在角色扮演朗读中进入情境,兴趣浓厚,激活学生的朗读欲望。

3.身临其境的配乐朗读

我们知道音乐是以其特有的节奏旋律来打动人心,感染听众,从而显示艺术魅力的。好的音乐,总给人美的享受。配上与课文内容相协调的音乐来朗读,不仅有着优美的旋律,又有着美好的意境,让学生更快地进入情境,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意评价的多样化

1.学生自我评价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自我评价能消除被评者自身的对立情绪和疑虑,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还能引导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分析自己,在反省中不断认识、完善自我,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如:一个学生在读完《虎门硝烟》一课后,我请他自我评价,他说:“我认为我读出了硝烟前的热闹壮观的场面,但最后一段没有读出那种骄傲自豪的感情。”我说:“那你在把这一部分读一遍好吗?这次你一定能读的更好。”他又认真的读了一遍,这次读的非常成功,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2.学生间相互评价

朗读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相互评价,这样不仅可以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评价活动中,而且可以使朗读的同学得到来自同学的赞美和认同,增强学生在集体中的信任感和归属感,从而使朗读能力有较大提高。

3.教师评价

朗读活动总结篇9

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如何读好“朗读”这本书,让学生因扎实地朗读而“灵秀”起来!?让课堂因有效的朗读而“灵动”起来呢!?

一、淡化技巧,并不意味着朗读完全“雾里看花”

在朗读指导上,需要对学生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吗?这是很多老师一直思考的问题。我认为,课堂教学中应淡化朗读技巧,毕竟对于孩子来说,它是生硬的不容易理解的,但是,淡化朗读技巧并不是不要朗读技巧。在教学中,适度地指点朗读技巧,更有利于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如:人教版二(下)第三组课文《葡萄沟》中有这么一句:“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学生在读时,特别容易把句子中的“的、了”几处读成重音,形成“唱读”。若老师在此处稍指导一下停顿, “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那么,适当的朗读技巧指导应在哪几方面得到体现呢?我认为它应包括:语调(反问、疑问、感叹、陈述等)、停顿(标点的停顿、逻辑的停顿等)、轻重音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而应根据实际情况有所选择与侧重。

二、留足时间,朗读要求应遵循“芝麻开花——节节高”

众所周知,朗读的目标总体讲有三个要素:正确、流利、有感情。然而,在很多的语文课堂中,我们却发现教师对这三个层面的目标并不是一视同仁,普遍存在重“感情”朗读,轻“正确、流利”朗读的现象。事实上,学生只有在读“正确”的基础上,才能达成“流利朗读”的目标;只有奠实了“正确、流利”这两步,“有感情”朗读才有可能得到实现。

教师要求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就好比音乐老师教学生唱谱子,总是先要学生一句一句地练唱,唱得不准确的地方,可以多次地反复练习,直至正确无误,才一段一段地唱,最后达到正确、流利地演唱整首歌曲,并从整体上把握这首歌曲的大体意思或情调。朗读训练亦是如此。

但是,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中要体现差异性。复杂层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训练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异,让学生多享受到一些成功的喜悦。

三、有的放矢,朗读形式切忌“百花齐放”

语文教育家钱梦龙先生曾经说过:孙悟空有七十二变,读的方式也有七十二种。按音量大小划分,有默读、轻声读、朗读等;按速度快慢划分,有浏览、略读、精读等;按参与面划分,有个体读、小组读、齐读等;按思维运动划分,有自由读、带问题读、悟读等;按表现形式划分,有分角色读、表演读等;此外还有老师的范读、带读、领读、引读等。

(1)我仔细翻阅人教版教材,不难发现教材对朗读练习的提示做了些新的尝试,即不再用过去指令性的“朗读课文”的固定说法,而是根据课文特点和训练意图,每次的朗读几乎各不相同,有所侧重。试举几例:“课文写的很美,我要好好的读读,再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我们的民族小学》) “我们分角色读读课文,把对话的不同语气读出来。”(《小摄影师》)这些课后的“练习”是编者良苦用心的智慧结晶,是指引我们更好的用教材的盏盏明灯。 在实践中,教师应充分地利用教材编者的提示,灵活而扎实地引导学生“淋漓尽致”地“浑然忘我”地去读他几回!

(2)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但各种形式的朗读都有各自的功能及适用范围。其一教师应有的放矢的根据实际做理性选择。教师的范读是铺路的石子、织网的梭子,只能起到“示范启发”的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引导学生“入情如境”,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其二是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托气氛之妙用,但也是“滥竽充数”和产生唱读的温床。

总之,朗读的形式虽“乱花渐欲迷人眼”,但只要我们保持着一双能洞察一切的“慧眼”,理性的面对,必定能将读看得“明明白白”,用得“真真切切”。

四、丰厚过程,让朗读指导“锦上添花”

朗读绝不是一味的傻读,运用在教学实践中,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记得市教育院的方斐卿老师在《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透视》中有这样值得深思、借鉴的话:“让学生通过朗读加深读课文的理解,把握课文的语言特点和语言表达规律,提高阅读能力,因此,我们提倡把朗读的过程变成对课文深入理解的过程,把朗读与其他基础训练紧密结合起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常这样实践着:

1.要书声朗朗,更要“静思默想”

孔夫子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学生读书若是像小和尚念经那样——口到心不到,即使读上千遍,“其义”也不能“自见”。因此,“朗读”要与“思”结合,才能显现其独特的美丽。但是这里讲到的“思”不仅仅是思考问题,尤其包含了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想象与文本文字相对应的画面。自古以来,阅读活动就十分强调“寻言以明象”,嘴巴读出来,就要迅速地在脑海里浮现出生动可感的画面来。

如《翠鸟》一文,当学生读到描写翠鸟外形特点的一段时,教师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在脑子里“过电影”,迅速地把文字符号转换成形象,想象出翠鸟的爪、羽毛、眼睛和嘴是什么样子,什么颜色的等。正所谓“我口读我心”,当学生的脑海里有了鲜活的生动的画面时,朗读在不经意间也变得“栩栩如生”了。

2.要书声朗朗,更要“品味揣摩”

被选进现行教材的大部分文章,大多文质兼美,常有精确传神、恰到好处的神来之笔。朗读时,教师往往可抓住文本中的这些“经典”词句,引导学生细读揣摩、涵咏品位其妙处,品读出字面背后的意思,进而把课文读出感情来。

3.要书声朗朗,更要“妙引巧悟”

一次,听一位教师上《找春天》一课,仅仅理清了文章脉络后,她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还说:“春天的景色这么美,请大家美美地读出来。”为何“美美”,景美又美在何方?课后,我问学生:“景色美在哪儿?脑中有画面吗?”“哪些词句写出了景色美?”学生愕然。诚然,我们的祖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古训,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朗读要与悟相融,它们相辅相成,有机结合。

朗读活动总结篇10

一、名家朗读的感染力

作为语文教师,我爱好朗读,也常在教学中适时和学生一起欣赏品味名家朗读,如1999年春节推出的《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中肖雄朗诵李商隐的《无题》、乔榛朗诵《蜀道难》、陈怡的《春晓》都让人耳目一新,极受震撼;典范的《中国文学标准朗读》由我国著名朗诵艺术家方明、林如、张家声、瞿弦和、周正、虹云、曹灿等以语气、语调、语速、重音的变化和情绪、手势的调动,或刚劲、激扬、气贯长虹、排山倒海,或温馨、柔美、曲折委婉、浸润心田,以情感再现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用声音重塑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把学生带入作品创设的艺术意境,使听众心灵得到艺术魅力的感染和高尚情操的净化。

名家的朗读读使学生更加领悟认识到: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是经过大脑指挥口、耳、眼,将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调动口、耳、眼、脑等器官一起参与的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擅长朗读的人能做到朗读时准确、清楚,并能声情并茂,使听者感到“声声入耳,心心相印”,使朗读者感到“耳濡目染,心领神会”。从名家的朗读中我们师生感悟总结了一点朗读的技巧:准确的朗读。做到读音准确,停顿适当,不错不漏,是朗读的最基本的要求。流畅的朗读,正确地把握语调(抑、扬、顿、挫)、语气(轻、重、缓、急),连贯地读下来,是朗读的进一步要求。入神地朗读,熟练地运用读音和表情,表达出文章的风格神采,是高标准的要求。

二、教师范读的引领性

教师范读容易把学生带入作者的文章创设的优美情境之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模仿、学习、想象、思考乃至创造,大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师示范朗读的方式有许多种,根据作品不同体裁可以采用相应的朗读方式。教授情节曲折、人物形象生动的小说、戏剧时,教师往往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总是作为听众,其实,如果教师能给自己安排一个朗读角色,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会异常高涨的。教授极富文采和韵律美的诗歌、散文时,可以配上音乐,教师激情饱满、抑扬顿挫地朗读,能给学生创设一种情境氛围,用自己的激情感染学生,教学效果十分显著,这也正是语文教学中的情境魅力所在。对于大多数篇章,教师经常采用的方式是齐读、分组读或独读时,教师宜于与学生们一起按朗读的要求共同完成读书任务,以自身的行为来带动学生、影响学生,使学生养成好读书、会读书的良好习惯。对于文言文教学,采取教师与学生同步背诵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发现学生非常欣赏老师同步背诵的做法,无形之中,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就树立起极高的威信。

三、学生朗读的个性化

有感情朗读是学生个体阅读活动中的一种情感体验,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情感的自然流露。所以,朗读不能过分强调技巧上的训练,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要努力让学生从语言文字的感悟和揣摩中获得较具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在这基础上通过读来展示其富有个性色彩的体验。教师朗读教学中如何尊重学生个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创造性地朗读呢?在实践中,我们总结出如下两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以情激读。刘勰《文心雕龙》指出的“披文以情”,也适用于朗读。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地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为达到“美读”目的,教师要充分挖掘作品——作者——学生中的情感因素。用自己丰富的情感、高超的朗读技巧感染学生,引导学生进入朗读王国中去感受语言的韵味、语言的音乐、语言的魅力。诗歌的教学,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应加以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