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教学十篇

时间:2023-04-03 22:26:49

朗读教学

朗读教学篇1

阅读教学一定要重视朗读教学,一定要非常关注课文内容的品读。当然,这里决没有淡化文本,脱离文本和否定教师讲解的意思,而是要进一步落实和强化课标理念,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教学质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基于课标理念下编写的中学语文新教材,都对朗读提出了明确的训练要求。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六个单元的教学要求为例:

第一单元,学习这个单元,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还要提高朗读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第二单元,熟读这些课文,要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还有练习朗读,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第三单元,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是一种艺术享受。要反复朗读,在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并将它们摘抄下来。

第四单元,要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还要练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记住主要内容。

第五单元,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句画。

第六单元,要继续练习朗读和默读。

可以看出,几乎所有单元都贯串着一条极为重要的课堂活动线索,即朗读。

朗读,是文字、节奏和旋律的表层现象,属于感性认识,是认识的第一步;分析归纳,是对作品内容的深层的理解和领悟,属于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的深化。只有让学生反复朗读吟诵,加深对文字语言的感性认识,才能调动大脑中已有的语文信息和经验,进而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这正是古人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与此相反,教师让学生草草浏览课文后,或者根本就没有开口读就开始所谓“精彩”分析,结果学生如坠云雾,一问三不知,最后教师只好生拉硬扯地结束课文。这是教师不重视朗读所造成的结果,也是广大语文教师所不愿看到的教学现象。众所周知,文章之美,是语言美、意象美、音乐美、意蕴美、意境美的集中体现,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步到位,要分步进行。文章的语言美、意象美、音乐美属于感性认识范畴,而意蕴美、意境美则属于理性认识范畴。学生通过朗读获得感性印象,通过朗读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和审美热情。这种审美热情还会诱发学生反复朗读的兴趣。对此,叶老曾意味深长地指出:“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做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种享受的态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②随着朗读的不断进行,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更加细腻。当感性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茅塞顿开的时候也就到了。

朗读,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现力。朗读一般是以别人的文字作品为依据,通过自己的有声语言加以表达。文学作品中优美的人物形象,生动的语言修辞,巧妙的构思布局,感人的故事情节,严密的逻辑结构等,总是生动地启迪着我们的思路,迫使我们运用各种技巧,尽可能完美地表现出文字作品的精妙。这种对语言表现力的要求,无论对我们从事写作抑或有声语言的表达,都起着自觉和潜移默化的作用,久而久之,这种语言的表现力便纵横驰骋,无往而不适了。

所以,我们要用大量的时间引领学生无拘无束地去读书、去感受、去体悟。

阅读教学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不好好读书的局面,就要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教学。首先,要加强教师的范读,为学生树立样板,并以此为手段,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的情感和意蕴,增强教学效果。其次,要交替使用散读、齐读、领读、轮读、分角色读、表演性读等方式,经常性地进行专门指导,授之以法,从严训练,形成有感情朗读的风气和习惯。第三,由于朗读活动在所有课型中具有必要性和亲和力强的特点,朗读教学创新势在必行,我们必须探究一些生动活泼、充满灵气、实用新颖的朗读教学课型。

朗读教学的创新,重点在于课型创新。

余映潮老师说:“设计朗读教学,要富有诗意,要具有美感,指导朗读,要灵动多姿……所以,我们要力求用创新的手法来引领这诗意的课中活动。”③

应该说,朗读教学的课型创新是极为丰富的。我们以“朗读”活动为主的系列创新课型大致可归纳为以下类型:

1.以读带讲式

[教例]《沁园春・雪》朗读教学片断设计

(1)教师激情范读。

请同学们体会这首词所表达出的对雄伟瑰丽的景物的描写,诗人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和议论评说帝王的气魄。

(2)听配乐录音朗读。

请同学们体会理解上阕着重写景下阕着重议论抒情的写法。

(3)教师激情诵读。

请同学们注意老师朗诵中的停顿,判断理解这首词的层次,听读之后发言、讨论。

(4)全班同学朗诵。

请同学们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讲解词义句义段义。理解精练生动形象的语言。

(5)男生诵读上阕,女生诵读下阕。

讨论:上阕“望”的内容,下阕“惜”的内容;这千万里的江山,为什么用“望”来写,一个“惜”字怎样理解。

(6)师生背读。

讨论重点句:①上阕的议论抒情、点化主题句;②上下阕的过渡句;③下阕的议论抒情、升华全诗主题句。

此教例好在读读讲讲,讲讲读读,以读带讲,讲读结合,感染熏陶。它比较鲜明的体现了诗歌教学的特色。

2.以读带析式

[教例]《白杨礼赞》“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至“对抗着西北风”段落美读教学设计。(《致语文教师》 余映潮著)

师:这一段可以划分为两大层次。请同学们在“悟”的基础之上读出课文的层次。女同学读第一个层次,男同学读第二个层次。

(同学们朗读。教师点拨:第一个层次是写白杨的形态之美,第二个层次是写白杨的精神之美:前者是“实”,后者是“虚”。)

师:段中的第一层次有总说与分说,请同学们读第一个层次的内容,要求在总说与分说之间进行一个节拍的停顿。

(学生朗读全段,体会段中更为细腻的层次)

师:这段文字的第一层次主要在句子的限制语上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试读出它们的重音。

(自由朗读,细细品味)

师:这段文字的第二层次主要在句子成分的增加上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试读出“它们”的激情。

(个别诵读,反复尝试)

师:这段文字中有几个词写出了白杨的形象与性格,请同学们试将它们朗读出来。

(同学们读出: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参天耸立,不折不挠)

师:你们看,大家在朗读之中就读好了课文,读懂了课文。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回味一下,看这样的朗读过程对自己有怎样的帮助。

(同学们动情地朗读)

上述教例设计巧妙精细,不仅强调了朗读,而且十分巧妙地在朗读中穿插了感悟性的分析;不仅有朗读的要求,而且有听读的训练。这种教学设计所折射出来的课堂情境应该是立体的、美感的、高效的。

3.以读带学式

[教例]余映潮《三峡》朗读教学实录(片断)。(《中学语文》2013年第5期)

(屏幕显示:朗读)

(生朗读课文)

师:好,我听了。朗读有什么要求?起码来讲要读出文章的音乐之美。《三峡》的语句是很漂亮的,我们要读出文言课文的味道。怎么读出文言文的味道呢?怎么使我们朗读具有音乐之美?老师教给你们三种方法:第一,要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第二,读出四字词语的节拍,你看,你们刚才四字词语的节拍没有读出来;第三,读好特别之处的顿音。节奏、拖音、节拍、顿音都是音乐术语,把这个问题处理好我们朗读就有音乐之美了。

(屏幕显示)

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

读好四字词语的节拍

读好特别之处的顿音

师:先看第一个提示: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这个拖音能读出来,文言文的味道就出来了。听一下。

(屏幕显示)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至于/夏水襄陵

或/王命急宣

有时/朝发白帝

虽/乘奔御风

则/素湍绿潭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

(生根据教师范读内容的停顿做笔记)

师:好,一起来试一下,注意领起词的短暂拖音,读起来。

(生齐读课文)

师:这一次就有味道了,继续来,既要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又要读好四字词语的节拍,节拍主要就是二二节拍。你们听。

(屏幕显示)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师:四个字两两一个节奏,你们再来朗读一遍。注意刚才领起词的拖音的长度还不够,如果稍微夸张一点,你就能感受到它的魅力了。这一遍朗读既要读好拖音,又要读好四个词语的节拍。读起来。

(生齐读课文)

师:这一遍味道也读出来了,继续来。读好特别之处的顿音,你们看: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清荣峻茂”四个字要读开,顿一顿,为什么呢?因为写的是四种事物,水清,树荣,山峻,草茂。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最后一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情感要读出来,“泪―沾―裳”三个字之间要顿一下。好,我们把三、四段两段一起读一下。学生齐读课文三、四段。

师:有点意味了,再把第四段来一遍。

(生齐读第四段)

师:这个“泪沾裳”意味还没出来,再试。

生读: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师:味道读出来了。好。我们的朗读训练就进行到这里,请注意朗读这篇课文的三种技巧。

这个教例不仅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作为语文教育家的余老师精湛而娴熟的教学艺术,以及他对朗读教学意义的深刻理解,而且让我们领悟到,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灵活使用范读、散读、齐读、个读、领读、轮读等方式,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和方法。

4.以读带品式

[教例]洪镇涛老师《药》教学实录(片断)。 (《洪镇涛语感教学实录》

师:下面,我们来看康大叔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对这个人物,作者是通过他的外貌、动作、语言和别人对他的反映来表现的。对这个人物的描写,除了第一部分有两段,主要在第三部分,请同学们认真听我把这些地方读一遍。同学们听的时候,考虑康大叔是个什么样的人。

师:(范读“喂,一手交钱,……这老东西”和第三部分)

师:我读了一下,你们有点印象吗?我们再来读,好好体会康大叔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是怎样描写他的。从课文“喂”开始,下面两段,哪个同学读一下?。

生:(朗读:“‘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

师:停一下。康大叔说的话,那个语气应该怎样啊![生(部分):凶狠]凶狠。下面是叙述语言,讲故事的语气,就不同了,应该区别开来。听我读。(范读:“‘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好,你再读。

生:(重新朗读“喂!……这老东西”)

师:好,有点进步。“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表现了康大叔什么样的性格?

生:(部分)贪婪,凶狠。

师:对,贪婪,凶狠。“一个浑身黑色的人”,多么可怕!“眼光正像两把刀”,用“刀”来形容眼光。这眼光是可以刺人的,“刺得华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摊”字:一手撮着一个馒头,“撮”字;他“嚷道”,“嚷”字。老栓这时踌躇着,“踌躇”是什么意思?

生:(齐)犹豫不决。

师:那人便抢过灯笼,扯下灯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抓过洋钱,捏一捏。为什么“捏一捏”?

生:(齐)数钱。

师:数钱。数钱为什么不数,要捏?

生:(部分)老练。

师:老练。说明他老于此道,大把抓钱抓惯了。“嚷”“抢”“扯”“裹”“塞”“抓”“捏”,这些词读的时候要重读,要强调。再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

师:再从康大叔谈到夏瑜的那些话,可以看出这个人对待夏瑜,对待革命是抱什么态度呢?现在我们一起把这些话读一读,专读康大叔讲的话。“谁的?……”,预备,起。

生:(齐)(朗读康大叔的话)

师:好。从这些话里可以看出康大叔的思想状况和政治态度,请哪位同学具体说说。

生:反对革命。

师:何以见得?哪些话反映出来的?

生:“这小东西不要命!”“真不成东西。”“这是人话么?”从这些话里可以看出。

师:对。再请同学们归纳一下,康大叔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对他的态度怎样?(稍停)。

生:(声音很小)

师:声音大点。

生:康大叔是横行霸道的,凶残、贪婪的刽子手的形象。作者对他的态度呢,是憎恨的。

师:写这个人物有什么意义?

生:写这个人物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罪恶。

师:好。康大叔的职业是什么?(生齐答:刽子手)刽子手,杀人的。他是不是统治者?(生齐答:不是,是帮凶,爪牙!)帮凶、爪牙。爪牙吧!爪牙确切些。主要性格呢,就是凶狠、贪婪、狡诈、反动。

在上述教例中,洪老师采取了朗读――评读――朗读(包括范读)的方法。洪老师是指导学生读书的行家。在分析康大叔的形象时,就接连读了多次,每次让学生在读中品、读中悟。学生有所发现,全是认真朗读品析的结果。因此,著名语文教育家韦志成老师说:“语文课如果没有琅琅书声,这堂课也就白上了。”

以朗读活动为中心的课型创新,是与新课改的理念相呼应的,表现了强有力的改革意识,体现出了教学创意上的策略和智慧。在这种课型面前,传统的“一言堂”、“串讲式”、“串问式”、“满堂灌”已经荡然无存,课文整体阅读教学中的环节更简化,结构更优化,内容更深化,形式更美化,学生的听读能力将会提高更快,个性发展将会落到实处,语文素养将会全面提升。

――――――――

注释

①②《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656页、第15页。

朗读教学篇2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从古至今,人们就特别重视强化读书,素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美谈,把朗读作为主要教学方法之一。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挥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从一年级起就应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可见,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但在教学中我们却发现一些学生不愿读书,不完成老师布置的读书任务,有的同学读书东张西望,有的同学读书有口无心,不能入情入境。这些充分说明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应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切实地进行朗读指导,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一 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

教学生读课文,是培养学生将无声的文字,由视觉到思维,经过理解加工,转换成有声语言来再现故事情节,描绘景物,塑造人物形象。分角色朗读课文,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在活跃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如《小鹿的玫瑰花》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理。文中有四个角色:小鹿、鹿弟弟、黄莺、微风。指导朗读课文时,首先在分析课文时让学生说出每个角色所采用的语气、语调,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角色进行朗读。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被调动起来,从而心领神会地读出了每个角色说话时不同的语气,体会出小鹿由失望到快乐的心情,感受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也能得到快乐。

二 配乐朗读

音乐,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神悟。在平时的教学中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选择与之朗读基础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在指导朗读《桂林山水》时,边读课文,边播放《让我们荡起双桨》,音乐一起就像使人置身于优美的环境中,让学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产生了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 借助插图看图朗读

适时用插图配合朗读,这样既可以对学生进行图文结合的训练,又能收到良好的朗读效果。如《画风》这篇课文描述了三个小朋友用不同的方法表现风的存在。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个小朋友所画的画,再指导朗读。学生受到图画的感染,自然而然地知道了如何用不同的方法表现风。

四 创设情境的想象朗读

情境创设非常重要,它不但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想象,同时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使学生更深刻地、创造性地理解课文。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创设一定的情境,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情境中,再启迪想象有感情地朗读,重视学生独特体验。如《笋芽儿》这一课,在指导学生朗读“……是谁在叫我呀?”这句话时,我说“你们早晨被妈妈叫醒时,你是如何回答妈妈的。学生想象自己,很自然地说出:用撒娇的语气去读。

五 生动传神的表演朗读

对于小学生来说,表演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孩子们在家中看动画片时,真是全神贯注,这就是动画片中的人物的表演深深吸引了他们。比如在教《西门豹》时,我布置了相关场景,让学生戴上头饰进行表演。学生边演边说,再现课文中的情景,同时在表演中又掺入了自己的言行。这样,学生主动参与,不但丰富了想象,深化了情感,而且提高了朗读水平,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生通过表演朗读,读出了语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并从中受到教育。

朗读教学篇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能训练口语表达能力,体验情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在阅读教学中更是最经常、最重要的一种训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朗读这一重要环节。

一、让学生在朗读中得到发展

第一,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教学时应指导学生读好课文,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而且要读熟,读出语感,读得融会贯通。将书读熟读出味儿来了,内容也自然理解了。这就是古人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第二,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朗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经验,是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任何个人学习语言,总要经历这么几个阶段:入乎其内、化乎其中、迁移运用。第一阶段是吸收,第二阶段是理解,第三阶段是运用,三者缺一不可,而吸收是首要的。吸收即接触语言、接受信息。吸收的主要手段就是阅读,因而阅读课就要“阅”,让学生精读更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方法。

二、让学生在朗读中得到提高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呢?这就要加强朗读教学,精心设计朗读的训练。

1.要明确朗读要求

朗读要有一个质量标准,这个标准就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得正确就是要不读错字,不添字,不丢字,不重复字句,并能用普通话朗读;读得流利,就是不读错句,读的语速近乎平时说话的速度;读得有感情,就是要把重音、停顿、语调掌握好。读准重音,要明确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句子在段中的作用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确定重音词语并在朗读时带出语气。停顿要恰当,在朗读过程中,恰当运用停顿,能够更好地发挥朗读的作用,达到预期的朗读效果,其中停顿标点符号、语法结构和表情达意的需要均可作为依据,但必须灵活运用,否则,朗读就显得死板、机械化。此外还要“调”出水平。朗读时,声音的高低强弱、速度的快慢,直接影响朗读水平的发挥。朗读要达到这些要求,不是简单地多读几遍就可以做到的,而是经过长期的、认真的培养和训练。要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并做到“口有所诵,心有所思”,眼、耳、口、手、脑并用,教师在朗读活动前就必须给学生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例如,初读(感知性读),应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读通语句;研读(理解性读),应理解课文内容和掌握主要意思,弄清段与段之间的联系;品读(情感性读),应读出感情,读出语气、语调。只有长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朗读训练,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培养学生迅速掌握课文大意的能力,增强学生朗读的兴趣。

2.主体主导相结合,以“导”促“体”

指导要具体,就是不能含糊其辞。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和技巧。如果在学生朗读之后,教师只是简单地说“读得不太好”“没有读出感情”等,是没用的,因为学生不知道怎样读才生动,怎样读才有感情。因此,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就要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精神相结合,做到指导具体。要做到指导具体,教学中我们以文中关键性的词句进行点拨和范读。

3.形式多样,提高朗读能力

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有齐读、个别读、轮流读、轻声自由读、分角色读、想象朗读、表情朗读等。朗读训练时,要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形式。如教学《可爱的草塘》一课时,我采用分角色朗读,由一女生扮演小丽,一男生扮演文中“我”。女生朗读小丽的话,男生朗读课文叙述部分和文中“我”说的话,其他同学听他们读,大家共同体会小丽的自豪感和文中“我”对草塘的眷恋。这样不仅增加了读的趣味性,而且进一步陶冶了情感。想象朗读课文是用语言文字来塑造艺术形象,让学生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出课文中描写的艺术形象,才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表情朗读是一种传情达意的朗读。比如,见到“落叶”我们会联想到萧条,实际上,落叶作为语言文字,表面上不过是一种符号,但这种无生命的语言文字往往因融汇了作者的情感而表现出某种意趣,传递出某种情趣。可见,教学过程中,适当变换朗读的形式,是完全必要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树立以读为本的强化训练意识,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朗读教学篇4

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要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从大纲的论述可以看出,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但是我们常常发现一些学生经过五六年的学习,到了小学毕业时,他们念起书来不是添字漏字,就是结结巴巴念不清楚,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原因是教师平时对朗读课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视了对朗读的训练和指导。 平时把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对课文进行繁琐的分析,结果,有限的时间就在那低效率的问问答答的过程中流失了,而学生所能得到的训练必然会减少。教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致使学生逐渐对书面语言感到生疏,未能掌握和灵活动用书面语言这工具来表情达意,久而久之,学生写作时会碰到不少困难。俗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唐代诗人杜甫也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说明了多读书的好处。 下面结合我自己的教学体会,就如何发挥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加强朗读训练,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意见。 一、指导学生在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多读,发展学生的语言 朗读是学生学习作者的书面语言的一种重要手段;说话是学生自己口头语言的表达。要把话说得好,说得生动形象,合乎逻辑,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就得先朗读课文,先学习书面的语言,灵活运用书面的语言来表情达意。 朗读的基本要求是读正确、读流利,但是我们发现低年级的学生常常拖腔唱读。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他们刚刚开始识字,认识的汉字不多,又很陌生,一边读一边还要想想这些汉字的读音,所以读书速度就慢了。那些汉字记得熟练的学生,朗读课文比较正确流利,而那些汉字记得生疏的学生,朗读课文就比较困难,边读边认字,就形成唱读。久而久之,就很难改正了。所以要学生读正确流利,首先就要抓好识字教学,而且要不断巩固识字。 其次,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要做到多读少讲,甚至做到以读代讲。 实践证明:经常地朗读课文,能帮助学生掌握如何正确运用词句;能使学生把作者的书面语言变成自己的口头语言。从这里可看出,多朗读,加强朗读训练,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 例如《我的战友》中有这样两句话: 1.烈火在身上烧了半多钟头才渐渐熄灭。 2.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二十分钟。 两句话都有一个“才”字,但意思截然不同,学生经过多次朗读,弄懂了两个“才”的意思,第一个“才”表示时间长,第二个“才”表示时间短,并且发现了一个规律:“才”字用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表示时间长,用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前面表示时间短。学生就这样在朗读中积累了“才”字的用法。只有加强朗读,多读,学生积累的词汇就越多,对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就越有帮助。 二、教会学生理解地读,边读边思考,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小学生读书往往像和尚念经一样,虽然眼睛看着书,口在念,但心却不在课文里,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另一方面与教师未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有关。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养成边读边想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学会理解地读,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如《草原》一文的第一段,老舍描绘了他初入草原所看到草原美丽的景色,在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边朗读边思考: 1.草原的景色如何,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草原的?亲眼目睹草原景色,他的感受如何? 2.草原的景色如诗如画,假如你身临其境,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再引导学生反复读,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加深了,而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加深又反过来促进学生的朗读。 三、启发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陶冶学生的情感如何启发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呢?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要求学生“读得生动一点”,“要读出感情来”,那是没有用的,因为学生不知道怎样读生动,怎样读有感情,如果只是机械地提示学生哪儿要重,哪儿要轻,哪儿要高兴,哪儿要悲痛,那更有害无益,那样学生会读得矫揉造作。我们只有启发思考、想象、理解了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受到感染,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和表达的愿望,才能使他们自然地读出感情来。 再如《第一场雪》描写雪后的景色一段,应紧扣课文主题,抓住“粉妆玉砌、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玉屑似的、五光十色”等词语的理解,让学生充分理解这些词语在表达课文中心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喜悦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加强朗读训练,全面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朗读教学篇5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阅读能力 朗读

朗读其实就是把无声文字转变成有声语言的一个过程。文章是无声语言,要将文章有声有色、传情达意地读出来,使其成为有声语言。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更是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一种必备能力。语言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全面提高语文素质。

一、开展比赛,调动学生朗读积极性

“竞争促人奋进,竞赛给人力量”。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在语文教学中,把朗读比赛引进课堂,带入课外活动中,运用课文录音,开展课堂朗读比赛。小学语文原教材多数有课文录音带,我在教学中利用这一有利条件,播放教材朗读录音带,让学生仿读,开展评比竞赛。第一遍让学生看课本静听,第二遍学生看课文跟读,而后分组朗读比赛,每组各选一名优胜者参加全班读赛,每课读赛都要全班评比。这样练读,朗读标准明确,有样板可学,学生兴趣浓厚,并且练读次数多,进步快。课外朗读比赛也是促读的好办法,在学生对朗读感兴趣的基础上,我把课堂这种朗读赛引入课外活动。如读报比赛、读诗比赛、演讲比赛等,都可以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一般情况,这种活动每周举行一次,每周一宣布活动内容,学生人人准备。周末先分组比赛,再全班评比。这些活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

二、面向全体,培养学生自读兴趣

学生自读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朗读形式。这是遵循目标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让学生切实成为教学的主人,教师只做朗读向导,把朗读教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自读方法按课文的难易分两种情况。难懂的课文应让学生课前预习,学会生字词。反复朗读的过程也是逐步理解课文的过程,读的遍数越多,理解得越好,文章读得越好,越能说明理解得深。这就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读后的汇报和讨论也是提高朗读能力的好方法。在学生充分自由朗读后,教师可以指名几个程度不同的学生进行“自读汇报”,而后开展全班讨论评价,实际是交流朗读经验,最后老师总结指导。这样教学,有效激发了学生的自读兴趣,学生一致认为,这样学比老师满堂讲好。

三、注重基础训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朗读训练,教师要重视孩子们在朗读训练过程中的内心体验。一要明确训练要求,要让孩子们在朗读时,集中注意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要抬头挺胸,读得响、读得畅等。二要明确朗读要点,要求孩子们能够正确、流利地用普通话朗读课本。在朗读过程中,要引导孩子们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调,注意低、轻、重、强、弱、快、慢的音调。尤其在诗歌朗读时,一定要读出节奏。三要明确朗读的方法。教师在指导孩子们朗读时,每次都要有训练侧重点,有的要读出节奏,有的可抓住关键词朗读。掌握朗读的方法,从而大大提高朗读教学质量。

四、分角色朗读

个别读是检验学生个人朗读能力的基本途径,就是因材施教,针对具体学生不同的朗读特点,给予个性化点拨和指导的良机。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我们应选择持平或难度稍高于学生水平的不同材料。采用此种朗读形式,应避免只给成绩好或朗读水平高的学生机会,这样会扼杀水平中下学生的信心和兴趣,甚至应给这些学生提供、制造更多机会。难度较低的材料,教师有把握学生能胜任的,放手让学生练习,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培养兴趣。

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是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要强化语文教学效果,必须抓好作文教学。作文教学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一个难题,要想攻克这一难题,必须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朗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密切联系。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思想,用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六、有助于加强审美教育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尤其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大兴安岭》、《五彩池》、《观潮》等。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的范读,还是学生的朗读,都应该做到声情并茂,用声音诠释画面,师

走进自然风光,走进意境,感受大自然带给人们的美好。如《观潮》中的“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于字里行间。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诱发学生观察自然,感受自然,发挥想象,让学生感受到这就是天下奇观。

七、训练方法要灵活,形式要多样

朗读教学篇6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无论是哪种体裁的课本,也无论是哪个年级段都离不开朗读这个方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引导学生多读书,指导学生读好书,是任何时髦的教法都无法取代的。阅读教学应返璞归真,以读书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悟语。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中的朗读,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明确朗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1.1朗读是我国传统的学习语文的方法。过去所谓"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明朗读确实是很好的学习方法。它不仅能将文章读懂,而且能在读的过程中渐渐理解文意,掌握方法,提高表达能力。

1.2朗读有助于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掌握。传统的语文教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继续发扬"熟读成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些蕴含着语文教学客观规律的经验总结都强调了一个"读"字。如晋代"五柳先生"陶渊明的思想"好读书,不求甚解",要求在读书的过程中多读,读的多,不懂的文意会自然随着读理解和掌握。

1.3朗读教学便于发挥"有声语言"的教育作用。学生在朗读文章时,把书面语言还原成口头语言,他们如同站在作者的位置,替作者说出这一番话。反复的读,把文章读的越好,学生就越能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并受到感染。这时,学生的语言就真正成了作者的语言了。学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品味,在读中受到启迪。

1.4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想。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朗读,体现了小学儿童发展的特点。小学阶段的儿童由于内部语言还未得到充分发展,其思想形式带有很大的情景性。国外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最初"是在高声的思维",以后才"有外观的语言过渡至耳语,再过渡到内部语言"。小学儿童可以通过朗读,用"听"来进行思维,从而促进智力的不断发展;用读来调动学生学习,从读中理解。正如一位外国诗人说的那样:"从读的情况可以看出读的人是否真正理解所阅读的作品。"

2.注意读的层次与指向

阅读教学不但要多读,而且必须有效地多读。要有效的多读就必须层次清楚,目标明确,指向性强。就读的层次来说,主要有:初读――了解内容;品读――感悟语言;熟读――背诵积累。初读课文,目的是读懂内容,一般用默读或轻读的方式,如果开始就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那是脱离实际,学生对课文不熟悉、不了解,感情从何而发?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带着老师的朗读提示和自己的理解,悟一悟文章所表达的感情,初步掌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后再进行朗读。品读阶段,侧重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看看课文是用怎样的语言文字及结构方式来表达课文的内容和情感的,通过品读体会、感悟文章语言的精妙和情感的深邃。最后高声诵读,熟读成诵,积累丰富的语言,充实自己语言库存。

3.扩大朗读面,让学生广泛参与

听随堂课时常有这样的感觉,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朗读教学岂不只剩下空口号了。

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4.加强朗读的指导和示范

4.1教师范读 感染学生。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切奏、停顿和速度,轻后果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4.2依据教材 指导朗读。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

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篇的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尤其像《草原》、《林海》、《可爱的草塘》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表情地朗读。

4.3重点段落 着重朗读。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朗读教学篇7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朗读;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1-0150-01

1.有备而读

朗读需要一种姿态,包括形体和精神两方面。只有万事俱备,方能有所成就。对于灵活多变的小学生而言,规范其朗读前的姿态是十分有必要的。学生读前应端正坐姿,手持书本,抬头挺胸,目不离书,明确接下来即将进行朗读实践,同时将目光和意念专注于此事,使形体端正,精神爽朗。这个过程虽然简单,却意义非常,只有每次要求学生做到并做好,才能有效地将学生涣散或是躁动的内心收复于平静,从而为朗读做好充分的身心准备,使朗读效果得到提高。

2.有求而读

有了充分的准备,朗读即将成为一项活动开展于师生之间。但是,没有明确目标的活动都会显得没有方向。所以,让学生明确朗读的目标不仅能让学生读得有希望、有动力、有意义,更能培养朗读者兴趣从而使朗读成为一种习惯不间断地"享受"于课堂内外。众所周知,小学生从4 B过渡到5 A,无论从单词数量还是句型的难度,更是课文内容的长短都是一个较大的转变。大部分学生乃至家长都一时难以接受。因此,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阶段、分层次地提出朗读要求,以5 A Unit 1 The first day at school这一课为例,首先我要求学生们尽可能地读准每一个单词,大声读,读整齐。而在实际操练过程中虽然本课文紧紧围绕"there be"句型展开,但这样的目标还是一两遍无法达到。可见,朗读是一项反复的运动,老师一方面应引导学生重复练习,另一方面应切合学生循序渐进地制定目标,并在每一个目标达成之后给予必要的鼓励或奖励。所以,在之后的朗读训练中,我陆续为其设定了:不假读不拖音明显(视学生现状而定)不拖音不跳句不滑句不有口无心等一系列金字塔状的朗读目标。通过有层次的指导要求,让学生在朗读实践中不断得到提高,使其成阶梯状发展,为进一步读好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

3.正确优美的示范,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练习,以自身优美、纯正的语音、语调感染、熏陶学生,给学生美的享受,从而引起学生的朗读欲望。在教师示范的时候要让学生静听并注意观察口形。当然还可让学生多听英美人士的朗读录音或观看有关影碟,然后模仿练习,激发他们的表现欲。但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相对较低,让学生真正用心听录音就显得比较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从小处、细处入手,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例如,在学生听单词录音时,教师可以运用辨音活动训练学生,也可以在播放录音的同时,教师随着录音出示不同的单词,如果单词和录音播放内容相同,学生就大声跟读,如果单词与录音播放内容不符,则不跟读。在听对话录音时,教师可以在播放录音前,先不让学生看书,只让学生看图听音,并提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录音,听后再回答问题。另外,笔者在实践中还经常让学生闭眼听录音,使学生的注意力充分集中在单词的发音,单词连读时出现的爆破,连读等较难的语音现象上,为学生的模仿跟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4.形式多样的朗读,带给学生朗读的乐趣

教师要抓住小学生的心理,针对学生好动、争强好胜、爱表演等特点,根据朗读材料的特点,积极运用情景、游戏、多媒体、奖励等手段。尽力让小学生保持对英语朗读的持续注意,还可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读,使学生乐于朗读。如在教学BookⅣUnit 4 It's warm today。 Part B Let's learn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在新授单词时先采用听录音跟读,操练时采取开火车朗读(在开火车朗读的过程开展各组之间的竞赛),并且发现语音语调特别好的同学让其进行领读。在单词教学完毕后,可以为巩固操练所学单词句型教师出示自编的chant,如: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Sunny, sunny, It's sunny.It's sunny in Singpore.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Cloudy cloudy, It's cloudy.It's cloudy in Sydendy.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Windy, windy, It's windy.It's windy in Beijing.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Rainy, Rainy, It's rainy.It's rainy in London.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Snowy, snowy, It's snowy.It's snowy in Moscow.

由于chant的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所以学生乐读,并乐于表现。教师领读几遍后便有学生要求表演。在教学对话时可采用分角色朗读、表演读(如不同年龄的人物用不同的声音来读,不同人物的性格用不同的语速来读)、感情读(用不同的感情来朗读,悲伤的,兴奋的,快乐的,愤怒的等等),比赛读(男女赛读、挑战读等)、接龙读等。一单元结束后还可开展"我是小小主持人""英语演讲比赛""最佳模仿秀""最佳表演秀"等活动。只有这样,小学生才会在丰富多彩的训练中增强对英语朗读的兴趣和信心。

5.组织英语朗读竞赛

组织英语朗读竞赛,比如:演讲比赛、英语小品大赛、英语朗读小游戏等,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吸引更多的学生投入到英语朗读中。同时,还可以考查学生的朗读能力,满足学生的成就感,端正学习态度。 小学英语朗读教学的优点很突出,但是现状不好,英语教师要努力改变教学策略,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教有常法,但无定法",小学英语教学朗读的策略因人而异,多种多样,一定要做到切实可行,这样才能循序渐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6.教会学生进行读后评

朗读教学篇8

【关键词】小学英语;朗读教学;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7-0168-02

1 朗读的现状

在笔者观摩过的小学英语课中,教师往往通过展示实物、图片来引入新词汇,新句型,然后进行大量的操练,但所呈现的图片只有画 面没有单词,有时只是一闪而过,整个课堂教学在说唱、表演、游戏等活动中热热闹闹地进行并结束,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没有要求学生翻开课本认读单词以及相应的对话。这样的课堂教学看似热闹,操练充分,但却把认字与读音完全隔离开来,没做到音形义结合,对学生课后的复习也造成了难度。

大部分学生将英语学习看成是课堂上完成的事情,再加上小学生自控能力差,教师布置的口头作业(听磁带,读课文),大部分学生不能认真完成,有的甚至不把“读”当作业,在家长问起时就以“我们英语老师没有布置作业”来搪塞家长。而小学阶段一星期只开设三节英语课,因此学过的课文没有及时复习巩固,很快就忘记了,对今后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2 朗读教学的方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注意持续性差,兴趣易变、不稳定,如果不能以趣味吸引学生,学生会在反复的训练中感到枯燥,在绕口的朗读面前失去信心。

2.1 正确优美的示范,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练习,以自身优美、纯正的语音、语调感染、熏陶学生,给学生美的享受,从而引起学生的朗读欲望。在教师示范的时候要让学生静听并注意观察口形。当然还可让学生多听英美人士的朗读录音或观看有关影碟,然后模仿练习,激发他们的表现欲。但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相对较低,让学生真正用心听录音就显得比较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从小处、细处入手,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例如,在学生听单词录音时,教师可以运用辨音活动训练学生,也可以在播放录音的同时,教师随着录音出示不同的单词,如果单词和录音播放内容相同,学生就大声跟读,如果单词与录音播放内容不符,则不跟读。在听对话录音时,教师可以在播放录音前,先不让学生看书,只让学生看图听音,并提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录音,听后再回答问题。另外,笔者在实践中还经常让学生闭眼听录音,使学生的注意力充分集中在单词的发音,单词连读时出现的爆破,连读等较难的语音现象上,为学生的模仿跟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形式多样的朗读,带给学生朗读的乐趣:教师要抓住小学生的心理,针对学生好动、争强好胜、爱表演等特点,根据朗读材料的特点,积极运用情景、游戏、多媒体、奖励等手段。尽力让小学生保持对英语朗读的持续注意,还可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读,使学生乐于朗读。如在教学BookⅣUnit 4 It’s warm today。 Part B Let’s learn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在新授单词时先采用听录音跟读,操练时采取开火车朗读(在开火车朗读的过程开展各组之间的竞赛),并且发现语音语调特别好的同学让其进行领读。在单词教学完毕后,可以为巩固操练所学单词句型教师出示自编的chant,如: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Sunny, sunny, It’s sunny.It’s sunny in Singpore.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Cloudy cloudy, It’s cloudy.It’s cloudy in Sydendy.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Windy, windy, It’s windy.It’s windy in Beijing.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Rainy, Rainy, It’s rainy.It’s rainy in London.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Snowy, snowy, It’s snowy.It’s snowy in Moscow.

由于chant的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所以学生乐读,并乐于表现。教师领读几遍后便有学生要求表演。在教学对话时可采用分角色朗读、表演读(如不同年龄的人物用不同的声音来读,不同人物的性格用不同的语速来读)、感情读(用不同的感情来朗读,悲伤的,兴奋的,快乐的,愤怒的等等),比赛读(男女赛读、挑战读等)、接龙读等。一单元结束后还可开展“我是小小主持人”“英语演讲比赛”“最佳模仿秀”“最佳表演秀”等活动。只有这样,小学生才会在丰富多彩的训练中增强对英语朗读的兴趣和信心。

3 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的培养

3.1 大声读:大声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大声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语音语调和节奏感;大声朗读还有利于英语语感的培养和记忆的加强。声音太小或没有声音不能称其为朗读,当然也不提倡声嘶力竭的朗读,这样会影响注意力、体力,削弱记忆与理解,极易造成疲劳,不利于持久学习。

3.2 跟录音读:录音磁带大多是由英、美等外籍人士录制而成的,语音语调相对比较规范、纯正,对于初学英语者,应尽可能多地多听、多模仿,增强感性认识,感受不同角色的语调、语气、音质和感彩等,把好语言的“入门关”。然而听录音比较枯燥,教师除了在课堂上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他们善于听录音的习惯。由于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在学生学英语的初始阶段,教师可以指导家长与孩子开展“我和妈妈比一比”的活动,激发学生听录音的兴趣。有些家长英语比较好,在听录音跟读的过程中可以指出孩子模仿时存在的问题,使孩子能精益求精;有些家长虽然没有英语基础,但能激发孩子的自豪感,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3.3 用“心”读:用“心”读首先要做到用“心”听。小学生模仿能力强,但缺乏自控能力,往往一听到教师或录音的示范发音就急于开口模仿,轻声跟读,但往往发音不准确,还影响其他学生听课。因此在英语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要训练学生仔细听教师的示范发音,提醒学生边听发音,边注意观察教师的口形,然后再模仿。在模仿过程中要求学生达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之境界,要求口、眼、耳与大脑并用,最初可能达不道这个要求,可以先要求做到“眼到——口到”,逐步达到“口到——心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可让学生进行指读。指读的习惯就是培养学生对单词或句子的有意注意。读到哪,指到哪,既使学生集中了注意力,又训练了学生认读单词、句子的能力。

朗读教学篇9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准备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首先要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吃透教材,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确定训练的朗读目标。那么,教师要先备读,在字里行间阅读,在空白处阅读,读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把握得透彻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朗读指导就更加自如了。

(一)把好文本的“脉”

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如果我们教师能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基调,这样也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语文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山中访友》,作者运用诗一般的语言,充满了对大自然无限向往与热爱的情感,朗读的时候应该带着轻松、喜爱的心情去读,语调应轻快、活泼,读出与大自然的亲密无间;而本册中《怀念母亲》一文则通过日记和散文的形式,表达对祖国母亲的爱意和生身母亲无限愧疚的情感,朗读的时候应饱含深情的,语速缓慢、语调低沉的。文章是作者情感意志的表达,语文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把暗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只有做到文本细读,才能更好地把握情感,在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才能做到运筹帷幄。

(二)选好训练的“点”

“读”是一项被引领的创造,教师要细读文本,寻求朗读的最佳路径,因文而异,因情而异,因人而异。细观名师课堂,他们的过人之处也体现在能根据文路找到独特的角度,并形成自己的教路,从课文中抽出相关语句进行整合式的朗读指导和品读训练。我们在朗读指导过程中也应该讲求一个“精”字,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

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文《七月的天山》,我在备课时,重点设计了这个问题来进行优美词句的品读训练:文章写七月的天山,描写了哪些景物?请你把觉得作者写得最美的句子划下来,好好读读,想想你从哪些字词中体会到七月天山的美。学生通过理解、感悟之后,如果能读好这些描写雪山、雪水、溪流、原始森林、野花等景物的语句,课文的朗读也基本没问题了。

古人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大胆、有效地取舍,避免了“一把抓”的广而不实,把精力和时间用在了点子上,目标更明确,品悟更充分,切实提高了学生品悟语言文字的能力,积累了语感,朗读训练也更有效。

二、轻拢慢捻抹复挑――指导篇

(一)静思默想酝酿情感

孔夫子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学生读书若是像小和尚念经那样――口到心不到,即使读上千遍,“其义”也不能“自见”。因此,“朗读”要与“静思默想”结合,才能显现其独特的美丽。在阅读中,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慢慢地读,静静地读,边读边思考,遇到重难点可以反复读、细细品,还可以停下来思考一番,待明白后,再读下去。学生只有静下心来,沉浸于文本之中,才能调动起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从不同角度对文本进行不同解读,产生独特的体验。

(二)读书如见感同身受

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自古以来,阅读活动就十分强调“寻言以明象”,嘴巴读出来,就要迅速地在脑海里浮现出生动可感的画面来。在作者的语言引导下,想象画面可以随之进入或久远或当下、或现实或虚幻的世界里,触摸人物的情感脉搏,聆听到作者藏匿于文字之下的心灵声音。可以这么说,语感很大程度上就是指这种对语言画面情景的再造之力。教师引导学生由文字想象画面,可以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描述,更加亲近人物,体会个性,更有助于有感情地朗读。

(三)技巧指导,锦上添花

所谓朗读技巧是指对各类文章的不同读法,主要是对重音、停顿、语速等的掌握、控制和运用。朗读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在学生未真切感悟文本情感之前,教师纯技巧的指导是徒劳。教师只有让学生感悟文本的精义妙理,在与作者感情共鸣的基础上,对特别能表达文章中心或人物情感的重点词句再进行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才能更好地通过声音将作品中的“情”读出来。

三、大珠小珠落玉盘――展示篇

我们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除了课前悉心准备,课堂上有效指导外,课余,组织学生开展朗读展示活动,不但可以增强展示学生的自信心,获得满足感,促进朗读的积极性。而更多学生则在榜样的影响下,自然而然激起朗读的欲望,“我也可以读得这么好!”“我可以读得更好”等念头在学生的脑中闪现,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整体朗读水平的提高。

朗读教学篇10

首先,不同的文章要有不同的朗读语气和朗读情感

小学生表现欲强,爱大声读课文,但不会有感情地朗读。更不会对课文中内容、思想感情进行体会,随之就成了枯燥无味的乱读。因此,就需要教师自己有感情地范读,或者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范文。并引导学生听后去模仿跟读,最终达到自己能有感情地朗读。当然,教师在范读前先疏通词句的正确含义。然后通过声情并茂,感情丰富的范读,感染学生产生想朗读的欲望。教师在范读时的语气表情,语调动作等精彩的表现尽可能要用符合课文内容的要求,或激动兴奋或深切悲痛等情感的流露,都会起到引导、启发、感染学生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我先对课文内容和字词做了解释,对生前事迹给出了介绍,然后我以深切痛念的心情,依据文中生动感人的情节和词语,有张有弛地范读。与此同时,学生们被课文所表达的情感语言所触动,不自觉地对学习本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接下来他们就感悟到了那种怀念和悲痛,用那种欲说有泪的声音读起了课文,达到了极好的学习效果。另外文章内容不同,语气语调不同,表现出的情感也不尽相同,有的抑扬顿挫,悦耳动听;有的使人心潮澎湃,神情激昂,有的……。这种语言的感染力需要教师去正确引导。

其次,根据人物的个性选择适当的朗读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