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技术实训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27 05:28:03

网络技术实训总结

网络技术实训总结篇1

【关键词】工业自动化 实践教学平台 变频控制组态技术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190-03

培养符合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目标,因此,实践性教学成为高职院校的一大特色,是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当前,自动化控制技术在现代化工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随着计算机控制、PLC、网络及通讯等技术领域的相互渗透和集成应用,工业自动化技术逐步形成,并在当今工业科技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时,工业自动化设备的操作、维修、检测和管理等岗位对掌握工业自动化技术的技能型人才需求也在日益扩大。因此,在高职院校的相关专业开展实训教学,首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使学生既能掌握工业自动化专业理论知识,又能胜任自动化仪器仪表、设备以及自动化生产线操作、安装、运行维护以及改造设计等技能型工作,同时培养其良好的职业素养,以适应区域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的需求。

目前我国工业自动化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高速发展,如何全方位地培养具备工业自动化工程技术实践能力,能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自动化专业人才已成为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业自动化控制综合实训中心建设的实践,就高职院校工业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进行探讨。

一、工业自动化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及定位

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以及新技术应用能力是当今社会企业对高级技术人才的基本要求。因此,高职教育必须是技术性、应用性的教育,其课程定位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其专业技术技能要求较高,并具有针对性。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基于对往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调研,确立了自动化类专业课程的设置方式为“宽基础、活模块”,并建立了“以岗位技术应用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线”的模块化教学体系。同时,相关教研室也对自动化类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梳理,重新定位了自动化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整合并优化了自动化类专业分散在各门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中的实验课程,从而构建了一个层级化的实践教学平台,包括:

素质实验层:以培训学生基础素质为主的训练实验室,包括计算机操作与工具软件使用实习,电工技术、电气控制技术课程实训和设计。

工程训练层:以增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意识为目标,包括课程实训及设计、气动技术、电子技术、气动技术、液压技术、电子液压技术、信号检测技术及可编程技术等。

创新开发层:主要培养学生综合动手和创造能力,包括综合实训、综合实验、过控仪表及PLC控制系统设计实训。

实践生产层:加强校企合作,设立生产性实训实践基地,采用“公司化运作”经营管理模式,开设零距离上岗“直通车”,为企业的技术改造、研发提供技术服务。加快专业特色化建设,建设一流的“示范性”的实验(训)基地。包括工业网络综合实训、生产过程仿真投运实训、自动化生产线实训等综合实训内容,工业电梯控制实验(训)室、中兴通信实训基地等,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实际运营能力。

上述层级化实践教学平台以工业自动化网络控制实训中心为载体,使课程实践教学做到层次分明、循序渐进,以体现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律,并结合教学安排,使学生的能力培养形成一个从初级到专业逐步深化的过程,包括从基本技能延伸到专业技能,从单一技能拓展到综合技能,从实验室培养逐步过渡到生产实际培养。

二、工业自动化网络控制实训中心的构建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业自动化网络控制综合实训中心是通过整合学院原有的各个自动化专业实验室,并融合了西门子全集成自动化网络控制的理念和全局性布局而创建出的一个以自由和开放为特点的实训中心。该中心的建立可以营造出一个更接近生产现场的实验环境,使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可以为相关教学实验与研究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实验平台。整个工业自动化网络控制实训中心主要包括PLC与变频控制实训室、现场总线与组态技术实训室、自动控制技术实训室以及生产过程控制技术实训室4部分。

(一)PLC与变频控制实训室的系统构建

PLC与变频控制实训室是基于学院原来的PLC实训室扩建而成。原PLC实训室配备了二十套施耐德PLC变频器,采用PPI计算机通讯形式,计算机之间没有联网。随着控制技术的不断进步,原有设备显得比较落后。因此,实训室的改造扩建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升级,将原有单台设备分开控制模式改为网络控制模式,以体现技术发展趋势;二是通过网络技术的融合,原有单台设备融入控制网络,其原有功能可以得到进一步拓展。

为在资金有限的条件下达成最好的效果,扩建方案并没有考虑购买大型成套设备,而是新购20套带有以太网端口的PLC,把新购的20套以太网PLC组成一个大的工业以太网。网络结构采用两级网络控制拓扑结构,分别应用西门子工业通讯网络中的工业以太网和PROFIBUS-DP现场总线来进行架构,网络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其中上层采用的是工业以太网,可以实现上位PC机之间的通讯,以及实现整个网络控制实训中心内部网络的通讯;而底层布置的是PROFIBUS-DP现场总线,用以实现下位机PLC和上位机之间的通讯,并同时承担下位机PLC主站和MM440变频器从站之间的通讯。该实训室设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因此其使用频率较高,且面向的专业较广。经过上述配置改造,使整个实训体系既体现了西门子最新的工厂控制集成自动化技术特点,又保留了原有实验设备套数,并从整体上实现了功能提升,以最低的成本实现了最大程度的自动化控制解决方案。

图1 PLC与变频控制实训室网络结构图

(二)现场总线与组态技术实训室的系统构建

现场总线与组态技术实训室在功能上也属于面向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专项实训室,而且近几年控制软件组态技术在职业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为配合组态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学院在近年也购置了四十台计算机,并购买安装了业内主流的组态王和MCGS组态软件。但是,按上述计算机加组态软件的教学模式,学生仅能较浅地掌握组态软件的应用,由于缺乏硬件连接的实践,真正意义上的组态控制系统硬件设备的连接与设置没有教学实践的条件,因此,等毕业生到实际生产企业后真正接触到组态时上手仍然存在困难。有鉴于此,现场总线与组态技术实训室在构建时就定位为采用主流技术标准和较先进控制设备的现场总线与组态技术实训室,其特色就是要融合现场总线技术和组态控制技术。

基于实训室的定位,其整体技术方案充分考虑了如何将当前主流的现场总线技术、设备与原有组态软件相融合的问题。控制网络采用二级拓扑结构,结构示意图详见图2,其中控制网络的上层采用工业以太网,其目的是实现上位PC机之间的通讯,以及整个网络控制实训中心内部网络的通讯;底层则通过PROFIBUS-DP现场总线,用以承担下位机PLC和上位机之间,下位机PLC主站和ET200S远程I/O,以及人机界面TP/OP从站之间的通讯任务。由于下位PLCS7-200中配置了以太网通讯模块CP243-1,上层管理网络可以对底层现场设备进行直接通讯,体现了工业现场应用的多样性,可以让学生实践到较先进的控制技术,还可以为教学科研人员开展基于以太网的PROFINET系统的研究提供平台。

图2 现场总线与组态技术实训室网络结构图

(三)生产过程控制技术实训室的系统构建

近年来,过程控制设备主要体现在现场设备的智能化和控制系统的网络化两个方面,而当今工业自动控制发展的趋势是管理和过程控制的一体化。控制技术实训的培训重点是面向流程工业的过程控制技术,为了在教学过程中体现这一重点,提高实训教学质量,让在校学生得到充分的工程实践锻炼,我们在工业以太网及现场总线的过程控制系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实验装置扩展,构建了实训系统。

整个实训系统的控制结构是由上位机监控系统和下位机PLC控制系统两部分组成。控制网络为两层网络拓扑结构,如图3所示。其中上层采用工业以太网来实现上位机PC之间以及上位机和下位机PLC之间的通讯;底层下位机PLC主站和从站之间的通讯则通过布置现场总线来实现。底层从站包括有控制液位、压力和温度流量等过程控制实验装置。网络组态、硬件组态以及PLC控制程序的编写采用SIMATICS STEP7软件,上位机与PLC的动态连结则由组态软件SIMATIC WINCC来实现。采用两台工控机作为上位机,其主机界面应用了西门子的WINCC组态软件,用以显示工业生产、控制及报警等的图形化界面以及对SIMATIC PLC系统的诊断,方便硬件维护。

图3 生产过程控制技术实训室网络结构图

经过上述扩展,实训中心可新增变频器应用技术、过程控制和自动检测技术三门课的实验项目20多个,包括变频器的开、闭环调速,变频器的制动,变频器的多机联网控制,小区恒压供水工程的仿真等,教学效用提升明显。

(四)自动控制技术实训室的系统构建

面向制造业中自动生产线的机电一体化控制技术是自动控制技术实训的主要目标。自动控制技术实训室的构建是在学院原有的两套一体化生产线控制实训装置的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来实现的。原有实训装置在技术上比较先进,控制器是西门子S7-200的PLC,但由于没有联网,难以体现出机电一体化的特征。因此,自动控制技术实训室升级改造方案的重点就确定为实现原有一体化生产线控制实训装置与控制网络的联接。

为控制改造成本,教研室提出了在原有PLC模块上增加通讯模块来实现设备联网的方案,其网络结构如图4所示。其中现场设备通过工控机扩展卡SMP16-COM291和S7-200通讯模块EM277进行PROFIBUS-DP总线通讯,上层网络则由SMP16-COM201卡和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实现连接。通过上述方案的改造,既实现了先进的工业网络联网技术在原有设备上的使用,还为日后的功能扩展改造预留了充分的空间。

图4 自动控制技术实训室网络结构图

高职工业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围绕培养具备高素质的技术应用性人才的目标,根据专业教学要求,实现实践教学与行业技术发展水平同步。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构建工业自动化网络控制实训中心的实践中,通过对实践教学平台的层级化设置,明确了各实训室的功能配置定位,并据此设置实践教学环节,以适应机电类专业工业现场的要求,让学生经历实现由基础理论实验到专业课程实训、综合实训等递进的实践能力培养过程,其特色包括:

充分把握当前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并依托西门子全集成自动化网络控制系统技术,建立了一个自由、开放式的实训模式,构建了一个接近生产现场的实验环境,既为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实训平台,又为相关教学实验与研究人员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实验平台。

运用STEP7编程软件和WINCC组态软件进行网络组态和监控组态,学生可以通过直观的人机监控操作界面方便地修改操作参数,观察控制效果;并可在人机监控界面选用不同的程序进行多个实训项目,而不必需要进行硬件接线的更改。

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将学院的部分老设备融入新的系统中去,这样一来不但可以节约改造系统产生的费用,而且通过重新布局,还可以开发出原有设备的新功能。

【参考文献】

[1] 胡耀军,刘金云.模糊控制在工业以太网中的实现[J].仪器仪表标准化与计量,2011(3)

[2] 郁聪.高校实验室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12

[3] 王华,郭梅.从传统工厂到数字化、智能化工厂[J].电子世界,2013(20)

[4] 吴一鸣.PLC在工业自动化控制领域中的应用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3(10)

[5] 李爱华.PLC,变频器与通信技术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3(18)

[6] 刘建华,张同庄,毕文艳.可编程序控制器原理与应用实验教学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2013(4)

网络技术实训总结篇2

一、石化企业开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培训的重要意义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有效结合的产物。随着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范围逐步扩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利用网络设备和网络技术开展相关业务联系,甚至还借助网络平台展开商务交易。因此,在现代社会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石化企业必须充分重视员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培训工作,并根据石化企业的发展情况构建完善的计算机培训体系,以便能够有效提升石化企业员工的信息技能。

二、石化企业开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培训策略

1.充分重视员工的培训工作,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石化企业管理者应该合理将员工计算机网络技术培训工作全面纳入到企业年度工作计划中,逐步形成分工明晰、责任明确和相互协调的培训机制,并根据石化企业的发展需求,制定科学完善的员工培训计划,优化员工计算机网络技术培训流程,并为石化企业员工参与计算机网络技术培训提供更多政策方面的支持,从而促使石化企业的员工能够全身心投入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培训工作中,为提升自己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2.创新培训方式,有效解决工学矛盾突出的问题。在当前石化企业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培训过程中,可以适当采用网络培训方式,组织员工积极开展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在线培训,合理地将网络学习课程上传到石化企业的共享网络平台,或者联系专门的培训公司设计员工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线学习资源库,并由员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自由进行学习。这样,石化企业的员工便能够随时随地参与计算机网络技术培训,以便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工学矛盾突出的问题。

3.设计科学的培训方案,以确保方案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在石化企业开展员工计算机网络技术培训工作之前,应该结合自身的业务范围、员工作息时间安排和员工的实际情况,合理选取培训内容,设计科学的培训方案。同时,在员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培训过程中,还可以针对动态生成的情况及时调整培训方案,从而确保培训方案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4.强化培训的应用性,提高员工计算机网络技术水平。石化企业计算机网络技术培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实践性。因此,在进行石化企业计算机网络技术培训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强调石化企业员工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能力,并指导员工积极参与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践工作,以便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员工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

三、结语

网络技术实训总结篇3

论文摘要:要增强专业技术人员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促进素质提升,必须加大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而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日益加快,网络培训无疑是较为适合的培训方式,四川省绵阳市在创新和构建继续教育模式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实践,积累了较为完善的经验。

信息化已经成为当今时展与创新的代名词,教育信息化是我国培训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经之路,信息社会的发展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专业技术人员通过网上在线学习是培训工作应对信息社会的重要举措,体现了成人教育,特别是职后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去年“5.12”大地震后,绵阳在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中,针对灾后培训场地和设施毁损、集中面授无法开展的现状,及时调整培训思路,大胆创新培训手段,有效整合培训资源,变革了传统培训模式,构建了基于网络的培训模式。本文就近几年绵阳市在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网络培训的实践与创新进行研究,力求实现网络培训短期效应向长效机制转变,促进继续教育的科学发展、长远发展。

一、网络培训的实践探索

传统的培训模式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工学矛盾突出,组织管理难度大,培训成本高,培训效益低,培训质量难以保证等等,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主动性、积极性不高。突破这些问题的关键点在于施教机构能够提供针对性强的课程资源,创设良好的培训环境,采取有效的培训手段和创新培训管理机制。而网络培训模式对于这些目标的实现能够提供重要和有效的支撑,因为网络与培训的结合是由现代信息技术所支持的,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其在培训教育领域的应用日趋广泛,网络既是培训工具,又是培训资源、培训环境,在网络环境中,时间和空间不再是培训的阻力,培训课程更新速度更快,接受名师高质量的教育更加直接,这种所谓的远程网络培训其实可称得上是真正的更近距离的培训。

1.提高认识、转变理念、创新手段是网络培训顺利实施的前提。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只有充分发挥培训教育工作的战略性、基础性作用,围绕人才队伍能力素质建设开展培训教育工作,才能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撑。“5.12”特大地震发生后,面对绵阳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灾后恢复重建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急需得到提升的现实,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中心迎难而上,积极推进培训模式的创新,及时将原定的“集中培训为主、网络培训试运行”转变为全面实施远程网络培训,将培训网络平台作为灾后培训工作的“主阵地”,灾后仅仅4个多月时间就培训了3万余名专业技术人员,既达到了快速提高灾区专业技术人员素质和能力的目的,又探索了新的培训手段,大大提高了培训教育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2.领导重视、机制健全、协调配合是网络培训取得成功的保障。在全面推开网络培训后,无论是市县人事部门领导,还是基层单位领导都非常重视对网络培训的宣传和协调,建立了条块合理、分工明晰、责任明确、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出现了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一是绵阳市人事局综合管理、指导和监督全市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以职称晋升和年度考核为抓手,狠抓学用结合,以结果使用来刚性推动培训工作。二是绵阳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中心具体负责培训规划制定、任务实施和质量保证。三是市级相关部门和各县市区人事局负责培训工作的宣传组织和协调落实,并通过会议、文件、骨干培训等形式营造氛围,把继续教育的政策规定,传达到各行政主管部门,传达到各基层单位,传达到每一位专业技术人员。四是各基层单位认识到位,配合积极,宣传认真,支持到位。

3.整合资源、狠抓质量、强化服务是网络培训得到认同的关键。在网络培训课程设置上,施教机构将国家人事人才培训网提供的全国知名专家、教授学者视频授课与当地专家教授的授课有机结合,既考虑到专业技术人员拓宽视野、提升创新能力,又考虑到他们灾后恢复重建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的提高。在实施网络培训过程中,切实帮助广大专业技术人员解决学习考试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采取多种有效措施调动培训者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开办了网络学习骨干培训班,印发了网络学习方法步骤资料,添加了网络学习动画演示,开通了网络学习专线,降低了灾区学员的培训费。

二、网络培训面临的困惑与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几年的培训实践来看,网络培训模式体现出了其独特的优势和强大的生命力。但同时也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网络课程资源的可利用问题。尽管网络培训资源的主要提供者——国家人事人才培训网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逐年增大,课程类型不断完善,课程数量越来越多。但是,网络课程的信息承载量无法与时代的飞速发展实时同步,这种滞后性局限了施教机构对课程的更新,况且,现有课程资源在系统性与专题性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经验性与创新性结合、前沿性与针对性结合上也嫌不足,施教机构对网络课程资源进行筛选、分享及利用的困难变得更为突出。

2.专业技术人员的自主学习问题。网络培训促进了学习方式自主化和个性化,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主体的培训理念。然而,从一年的网络培训实践来看,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对自主化学习形式上接受和欢迎,但行为上是背离的,存在应付学习,甚至弄虚作假的情况,有的是不下载课件资源、不听课不学习,直接就进入考试程序,以尽快完成规定学时为最终目标;有的是请别人代为挂网,代为考试。究其原因,一是名目繁多的培训和日常工作压力造成专业技术人员身心疲惫,二是以往传统培训方式的经验降低了对新培训形式的期望和信任,三是部分年龄较大和电脑基础差的专业技术人员学习和进取的内在动力不足。

3.网络学习的管理问题。培训机构的管理职能面临着一种根本性的转变,即从传统的以培训计划、培训师资、培训内容和培训过程为关注核心的管理变为利用一个网络平台、筛选优质资源、学习权限处理、培训结果确认等方面。管理对象虚拟化、管理语言网络化,这对培训管理机构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培训环境中,培训机构的管理,注重的是平等与服务、沟通与配合,依靠优质资源共享,提高培训效益。但实际情况是,现有管理方式是自上而下单向的,培训对象个性化的需求无有效的满足途径,培训对象作为培训设计者之一的角色没有得到充分重视。

三、网络培训完善与创新的路径思考

针对培训体系开放化、培训内容信息化、学习方式自主化和个性化、培训者与学习者的关系平等化等网络培训新特征,要以破解网络困惑、解决培训问题为突破口,不断健全管理体制,完善工作机制,创新网络培训。

1.创新课程设置,不断提高培训内容的实效性。培训内容直接关系到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影响到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兴趣,乃至培训效果。这就要求施教机构对培训内容的确定应充分考虑到培训对象的需求,应体现三个原则:一是时代性原则,即所选课程应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如当前形势下,就应将继续教育和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及震后心理调适相结合起来;二是针对性原则,即所选课程应符合培训对象的需求,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培训需求,采用“菜单式”培训或将核心课程与辅助课程结合起来,增大灵活性;三是系统性原则,要结合终身教育的理念来统筹规划课程,要让培训者一年一个收获,通过培训较为系统地了解相关知识,全面提升能力素质。总之,网络课程设置要做到:立足岗位需求,紧扣时代脉搏

,少而精,新而实,真正将远程网络培训平台打造成为专业技术人员不断成长和不断发展的平台,成为专业技术人员难以割舍的良师益友。

2.创新培训管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努力做到管理工作的有序化、科学化和人本化。网络培训催生了管理职能的转变,创新培训管理,就是要通过专业的、人文化的教学管理营造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员顺利完成培训任务。首先,做好继续教育相关政策和网络培训方法步骤的宣传;其次,加强调研,听取基层单位和专业技术人员对网络培训的意见与建议;再次,开好工作安排会、工作总结表彰会。培训工作必须自始至终突出抓好培训效能提升,网络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究竟如何,基层单位和参训人员最有发言权。要通过广泛的问卷调查和经常的基层调研,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将调研情况和工作决策有机结合,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以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为龙头,重点关注自主创新、社会发展、民生建设等方面的继续教育任务,有效整合培训资源,统筹推进各类培训,为继续教育的持续发展和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创新培训评估,不断激发专业技术人员自主学习的热情。网络培训是一种先进的培训手段,培训的目的是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促进专业技术人员的发展。如何通过培训实现发展的目的?笔者认为,在重视培训过程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发挥培训结果的效应。现实中,往往是以拿到合格证为目的,至于学习什么,学得怎样不太关注,这种现象造成培训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无论是施教机构还是基层单位都应重视培训评估,培训评估既是对学习者参加网络培训行为和结果的判断和评定,更是对施教机构工作情况的全方位评价。基于网络培训的特点,培训评价的主要功能在于提供及时反馈,监控学习进程,保证学习质量。而创新培训评估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仅仅看重结果的做法,要在评价功能、评价主体、评价过程等方面进行创新。有效的培训,其评价功能应当是激励性和诊断性的,评价方式应当是开放的,评价主体应当是多元的,评价过程应当是交互的,在开放、交互、多元的培训评估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评促学。

参考文献:

1.朱祥平.网络培训:实践、困惑和创新,《中小学教师培训》(J)2007.8,18-20;

2.李辉.现代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模式研究与探索,《中小学教师培训》(J)2008.3,20-22;

网络技术实训总结篇4

关键词:网络组建;设计;综合布线;办公自动化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08)27-1909-02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OA Network―Using a Certain OA System Construction Procedure for Example

KUANG Pi-dong

(Anhui Provinc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ureau Information Center, Hefei 230061,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 certain OA system construction is used f to explain the system designing, inner&outer network designing, network management and security designing, including the selection of interchange facilities and server, as well as the operation system. The management measures are given to guarantee the security of the network. Both the theory knowledge and the practice are used to bring distinct effectiveness.

Key words: network construction; design; compensative wiring; office automation

进入二十一世纪,全世界正在掀起全球信息化的浪潮,世界各国都把推进信息化进程,发展信息产业作为推动本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信息化已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共同选择,信息化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作为改革开放的中国,我们也已经紧跟这股浪潮正在进行一场信息革命。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正很快地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和普及,这场全球性的信息化浪潮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传统观念、生活方式乃至整个社会的结构,同时我们也在生活和工作中体验到了新技术带给我们的种种便利。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软件也日益成熟。目前,建设计算机信息系统、构筑企业内部信息网、实现办公自动化,进而实现电子商务已成为许多的企业的当务之急。本文以安徽省某培训基地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建设为蓝本,简述办公自动化网络的组建与管理。

1 需求分析

根据安徽省某培训基地工作的具体需要以及当前科技发展水平,从商业需求、用户需求、应用需求、计算机平台需求、网络需求等方面把计算机网络工程建设目标分解如下:技术先进、网络系统安全、稳定、扩展性强、管理方便;完成办公自动化等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网络的智能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网络建设包括内部办公网络和外部网络(与Internet连接)两套网络;实现外网和Internet的连接,提高网上资源应用。本次局域网布线的组建工程是办公大楼局域网的建设,主要任务及要求为:主要包括连接网络的数据线路,根据建设培训基地的初步规划,每个标准房间需布设2个数据信息点(其中1个用于内网,1个用于外网),要求实现由房间信息插座到总机房机柜配线架上的连接及交换机的配置,对服务器系统和路由系统以及数字数据网DDN(Digital Data Network)专线的连接和调试,具体情况可依据施工图纸进行安装。

2 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设计

2.1 设计原则

为保障培训基地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各项性能,实现网络建设的总体目标,在应用设计和工程实施过程中应遵循如下原则:

1) 先进性原则

采用先进的、具备发展潜力的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保障数据传输的高速度、高质量,从而发挥最佳的集成效果,保证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系统整体处于先进水平。

2) 可靠性原则

采用先进成熟的网络技术与设备,保证网络系统的高可靠性以确保网络系统能够长期稳定运行。

3) 标准化与开放性原则

在计算机网络系统总体结构设计中,所有软硬件产品的选择必须坚持标准化原则,选择符合开放性和国际标准化的产品和技术,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在未来系统扩展时,各种软硬件接口的规范和通畅,保护原有的投资。

4) 可扩展性与可升级原则

建设完成后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应具有一定的可扩展性,为今后的网络系统的发展和扩充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所以设计网络建设方案时必须充分考虑网络系统的可扩展性与可升级能力,切实保护用户的投资效益。

5) 安全性原则

由于该培训基地系统的工作特殊性,必须保证计算机网络系统与数据信息的安全性,保证网络系统不被人恶意攻击,保障重要业务数据信息的保密性,网络系统中各种信息必须进行严格的权限管理,严禁非法用户获得及使用网络信息,保证数据的完整、保密性。

2.2 综合布线方案

培训基地大楼综合布线工程涵盖了整个办公大楼,该布线工程具有以下特点:支持数据良好的交换;设备采用分布式管理,中心机房设在大楼中间位置,信息点分布到整栋楼的各个楼层,信息点比较密集;设备间到最远距离的信息点长度小于100米。根据上述特点,结合网络综合布线标准,该布线系统采用星形结构的集中式布线体系结构。集中式布线即把网络设备和配线架放置于同一机房,网络设备采用网管软件管理,为系统的安全稳定高效提供最大保障。本项目的综合布线系统由六个子系统组成,分布是工作区子系统、水平子系统、管理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主干线子系统和建筑群子系统,限于篇幅,此处不一一赘述。

3 网络设计

3.1 内网系统的总体设计

综合考虑用户的实际需求,本项目采用以太网技术设计培训基地的网络系统。按照培训基地的要求,考虑到整体系统的安全性,局域网是培训基地的办公网络,主要实现功能如下:向上与安徽省政府综合信息网连接,向下与各市级系统网络进行连接;实现内部办公自动化;内部WWW服务;实现资源共享。

根据以上分析,培训基地网络主干采用千兆以太网进行设计,10/100M交换到桌面,网络中心设在办公楼的五层。在网络规划时,首要考虑的问题是网络的性能和可延展性,因此,分布式层级结构是合适的。培训基地内部网络包括纵向三层结构:核心层、分布层和访问层。核心层由能够处理网络中大量数据流量的高性能交换机构成,这些交换机应能够处理来自网络中所有物理LAN和VLAN、从访问层到中心服务器的各种流量,提供高性能的网络交换和路由。核心层交换机为网络提供高速的主干链路,是沟通服务器和访问层设备的桥梁。核心层交换机应具备很强的扩展能力。核心层交换机是网络结构的中心设备,需要提供实时的高品质的网络服务。处于分布层的交换机用来分配网络资源和安置用户,从而将物理LAN和VLAN之间传送的非服务器相关流量降至最低。分布层交换机的主要任务是将连接“散播”至访问层的交换设备上。访问层的交换设备处于网络体系结构的最,提供基于端口的数据交换以及对VLAN的支持。为了提供无缝的网络交换,分布层和访问层的交换机应与核心层的交换机之间存在良好的兼容性。

3.2 外网系统的总体设计

外部网络是指将连入Internet的网络,主要实现的功能包括连入Internet、建立培训基地网站、建立邮件系统等。根据对潜在用户的测算分析,网络的访问数据不是太多,所以该培训基地外网主干采用100M以太网进行设计,10/100M交换到桌面。网络中心设置在办公楼的五层,(外网的中心机房和内网的机房设备放在一起)。

在网络规划时,外部网络也和内网一样划分为三层:核心层、分布层和访问层。中心交换机选用性能价格比极佳的QuidwayS3526,二级交换机采用QuidwayS3026,与中心交换机放在同一设备间,可通过超五类双绞线级连或通过堆叠线堆叠,方便管理。由于培训基地外部网络对外访问的节点数目不多,对于路由器的要求不是很高,因此选择华为2620路由器配置一块E1卡连入Internet。在目前情况下,也可通过安徽网通公司的宽带连入Internet。

4 网络管理

随着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网络应用水平的日益提高,一方面使得网络维护成为网络管理的重要问题之―,造成网络故障排除困难,维护成本上升;另一方面也使网络性能成为人们诟病的重点。一般的方法是通过提高网络设备的硬件性能来提高网络的整体性能,例如增强网络服务器的处理能力,采用千兆以太网、FDDI/CDDI、网络交换、ATM等技术扩展网络的带宽等。实际上,采取网络运行中的负载平衡等动态措施更能提高网络的整体性能。网络动态性能的提高可以通过网络管理系统即“网管系统”加以解决。

网络管理系统可实现的功能包括网络系统配置管理、故障管理、性能管理、用户管理、分布管理等,可自动识别网络拓扑的结构,自动设置与显示网络设备状态,自动配置与管理系统节点,还可以实时监测网络流量和状态,自动进行统计分析,调节性能,平衡负载。在选择一个较为理想的网络管理系统时,应考虑到当前的网络需求以及将来网络发展的需要。并从企业管理系统、多厂商支持、多操作平台支持、管理信息库的支持、开放性支持、网络设备的自动查找等方面来衡量一个管理软件的优劣。由于培训基地的网络是一个实时性、可靠性要求较高的大型网络系统,因此需要一套直观的、可自动显示和报警、可诊断故障点、可进行流量及流向统计优化网络资源、易于网络配置安装的网络管理系统。根据计算机网络的应用特点,本系统选择华为网络管理软件。

5 网络安全方案设计

一个系统存在的安全问题可能主要来源于两方面:安全控制机构有故障;或者是系统安全定义有缺陷。前者是软件可靠性问题,可以用优秀的软件设计技术配合特殊的安全方针加以克服;而后者则需要精确描述安全系统。

如何确保系统的安全是系统规划设计中极其重要的部分,为了确保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笔者认为在指导思想上,首先应做到统一规划,全面考虑;其次,应积极采用各种先进技术,如虚拟交换网络、防火墙技术、加密技术、网络管理技术等;同时在系统的各个层面(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应用系统、网络系统)加以防范;最后,应加强有关网络安全保密的各项制度和规范的制定,并严格执行到位。

根据这次网络工程建设的实际需求,内部网络不考虑网络安全,对于该培训基地外部网络,本系统采用软件、硬件相结合的方式在网络内外建立一个坚固可靠的安全防护系统。PIX(Private Internet eXchange)是一种软硬件结合的防火墙,它完全可以满足培训基地的网络安全与应用需求。配置好PIX防火墙后,PIX防火墙外部的攻击者将无法在外部连接上找到可以连接的开放端口,也不可能判断出内部任何一台主机的IP地址,即使告诉了内部主机的IP地址,要想直接对它们进行Ping和连接也是不可能的。这样就可以对整个内部网进行有效保护,确保业务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参考文献:

[1] Catherine Paquet(美).CCNP自学指南:组建可扩展的互连网络CISCO.袁国忠,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2] 王达.网管员必读=网络安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网络技术实训总结篇5

一、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现状分析

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特点是实用性强、趣味性大、应用广泛,但在理论中去认知本课程相关知识时,又是一门逻辑性强、结构严谨的学科,中职网络实训课程的相关案例,与学生的生活和实际应用相差很远,联系实际不多,导致“学了用不了、用到没有学”的观点盛行。虽然现行的教材也看到了这一点,出现了不少新的实训案例,但大多是为教学而设计的,缺少应用在工作、生活中的亲身体验,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况且操作上需要有较强的理论指导的基础,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目前,国内中职学校研究较多的是网络课程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革,针对专业特色的教学内容、实用性的实训案例研究较少。中职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材一般直接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而这些教材主要面向高等院校的学生,理论性知识较多,内容抽象,专业性强,较难理解,与教材配套的实训案例也是建立在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才能灵活操作的基础之上。中职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结构的特点导致对现有的网络课程的学习困难重重,能够动手的实训案例较少,毕业出去的学生“学与用”的环节脱节较大。

二、组建新的网络实训案例,提高课堂案例的实用性

通过深入了解网络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情况,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组建具有创新性、趣味性同时又有较强实用性的网络实训案例,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和创新,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在网络课程教学中,增加了以下5个实训案模块:

1.利用SecureCRT技术实现局域网的内网与外网的自由切换;

2.VPN专用通道技术及其在企业中的应用;

3.极域电子教室管理系统是如何被破解的,反破解的方法及其技术手段;

4.无线路由、AP、AC等设备的配置,软路由在网络安全配置中的应用;

5.网络监控软件是如何监察客户端的软件运行情况。

三、实训案例的实施过程

1.组建实训案例的实验拓扑图

组建合适实验拓扑图对网络实训案例的实施非常重要,一个明了、简洁的拓扑图不但可以让学生快速明白实验意图,而且对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故障能快速地排除,大大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

在实施第一个实训模块――利用SecureCRT技术实现局域网的内网与外网的自由切换时,没有画一个实验总体的拓扑图,经过分析讲解,学生虽然也能完成实验,但之后学生马上又问,老师,我们不知道在做什么?几位听课的老师也提出建议,要有一个拓扑图。经过思考,在本模块中添加了如下的拓扑图:

根据上面的拓扑图,学生就能清楚知道他们的实验目的,就是分别是通过组1到组4的电脑来远程操作交换机1和交换2,实现对测试机1到测试机4的内网与外网的自由切换。通过此拓扑图,可以让学生有了对此实验全局把控的能力。

2.有效安排学生进行个体实验和分组实验

网络的实训案例往往要依托网络设备,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专业素质的差异也是相当大的,让动手能力强的、理解能力较快的学生与反应较慢的学生互相搭配也是我的分组方法之一。但分组实验也有个缺点,部分慵懒的学生会认为反正天塌下来总有高个子顶着,会做的同学做完了,他也完成了任务,达不到先进帮后进的结果。老师对每一个具体的对象完成的任务无法做出具体的评判。

在“利用SecureCRT技术实现局域网的内网与外网的自由切换”的实验中,我对分组实验进行了改良,分组之前先进行个体实验。本次实验,用了两台交换机,共有48个端口,班上的36位学生每位分配一个端口,端口号与学生的座位号建立联系,实验开始后,教师通过教师机来查看每一位学生的实验效果,把结果广播给学生,并对有出错的引导大家一起思考,寻找错误的原因。个体实验完成之后,再分组进行验证,真正体验内网与外网自由切换的乐趣。

3.整合资源,推进实训案例的成功完成

VPN专用通道技术,是大型企业中被广泛应用的一项技术,企业员工无论是在家里或在出差,都可以通过VPN专用通道,进入到企业内部网络中,获取相关资源,及时处理一些数据。网络课程里也有VPN技术的介绍,但相对抽象,与实际应用还差一截。在此实训案例中,老师先在学校的路由器上,建立一个VPN服务器,设置了几户账号和密码,学生在家里建立一个VPN的客户端,通过VPN服务器,进入学校内网,上传和下载学生作业,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

4.挖掘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到实训案例中

极域电子教室管理系统,是一个被许多学校应用在电脑机房的一个软件,通过这个软件,老师可以广播整个操作过程、分发资料,查看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也可以轻松地提交作业,是个机房教学的好帮手。但是这么好的一个软件,也有它的漏洞,部分不爱学习的学生,总能找到破解它的方法,然后在上课过程中,强行断开广播,玩游戏去了。机房管理人员也对学生的破解方法进行了研究,采取了一些预防方法,但终究收获不大。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困境中,我们把此系统的漏洞和不足,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给出了很多破解方法,老师引导学生去分析探讨这些破解方法,探索修补这些软件漏洞,引起了他们的思考,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5.衔接新技术,实现课堂案例与企业应用无缝对接

近年来,智能手机已完全普及,CMDU、CMCC等无线WIFI线号已覆盖整个校园,无线WIFI的无缝链接、云技术等新网络技术走进我们的生活,无线路由、AP、AC等设备的配置,软路由在网络安全配置中的应用已成为衔接新技术,实现课堂案例与企业应用无缝对接非常重要的一个技术环节。

四、新实训案例对网络课堂教学产生的影响

1.学生对网络课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课堂参与度大大提高

新实训案例,是与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所以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课堂参与度明显提高。据初步统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课堂完成网络的作业率由原来的不足30%提高到现在的70%。

2.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改变他们只是被动听课的地位

极域系统的破解和反破解,来自学生不想听课的目的。原本老师禁止他们去破解此系统的漏洞,免得断开教师端,干扰正常教学的秩序。现在老师反其道而行之,鼓励他们破解、找出其中的漏洞,同时也鼓励他们找出反破解的方法,教师在其中只是起了引导、总结的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角,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了动力。

3.促进教师走进企业,了解企业网络技术的应用,使教学案例更接地气

网络技术实训总结篇6

由于农村教师水平参差不齐,考虑到其接受能力,因此每次信息技术培训设计的内容不宜过多,一定要从实用出发,把可学可不学的内容全部去掉,以加强培训针对性。如我市暑期组织了教师全员培训,内容有计算机基本操作、网络应用、多媒体操作等多个方面,许多教师由于首次培训,初次接受,根本无法全部消化,以致在培训效果上大打折扣。总结上述教训后,在进行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资源应用培训时,我把培训内容大胆地进行压缩,只要求教师能够下载、保存、演示教学资源就行,对一体机和网络的基本操作,可以在运用资源教学的过程中由教师自己摸索学习再加上专家现场指导来进行。

二、小班化培训,保证培训质量

技术培训,因其以操作为主,实践性强,若大班培训,效果会大打折扣,所以应以小班为主。如我今年参加了两次部级培训班,每次培训都有近二百人参加,因为人数多,所以课堂上动手实践机会几乎没有,其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培训人数应适当,最好采用小班化培训,例如我市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资源应用培训就采用小班培训,每班不超过二十人,便于逐个指导。实践证明小班化培训,效果明显,如深山区教学点的教师学完后都能操作一体机应用优质项目资源进行教学。

三、培训形式应多样化

培训形式上宜采用集中培训、网络交流和现场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如集中培训,我所在的电教站负责培训三十余名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再由这三十余名骨干教师培训相应单位全体信息技术教师或学科骨干教师,三级培训由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科骨干教师培训全体教师,培训全部采用小班形式,每场培训不超过30人,效果良好。

1.网络交流

具体可采用博客或QQ群等形式,便于交流和学习现代教育技术。2009年,我们建立了沙河市教师信息技术交流群、教师博客圈、沙河市教师课件制作群等网络交流平台,有不少好的经验和新的技术在这里得到交流和推广。尤其是伴随国家“三通两平台”建设,2015年前将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促使我们更加重视网络培训。

2.现场指导

我们把培训地点选择在教学点,方便了培训教师与参与者进行面对面交流,并进行现场指导。我们还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骨干的引领作用。面对全市几千名农村教师的持续培训,工作任务繁重,具体指导每个教师实属不易,为此,我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让一些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分别指导自己的学校的教师,既可以做到以点带面,以先进促落后,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又能收到边用边学、以用促学的功效。教师在使用过程中遇到难题时,能够及时求教,有利于学习共同体的形成。

四、完善考核方法,及时评价培训效果

建立科学系统的培训评价体系是提高培训质量的有效手段。评价的目的是诊断问题,改善培训,提高教师应用能力,提升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我认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重在能力的形成,必须确立过程性评价的理念和方法。过程性评价,主要表现在重视考查培训教师的出勤率、参与度,以及作业等内容,并予以客观科学评价。在评价形式上,采用自评、他评、组内评价、全班投票以及培训者和管理者评价等多元评价手段,以获得较为理想的培训效果。(本文来自于《学周刊》杂志。《学周刊》杂志简介详见。)

五、总结

网络技术实训总结篇7

关键词:网络技术;实训;模块

中图分类号:TG7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2)04-0000-02

随着经济和技术水平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互联网的普及与网民人数的绝不断攀升,各行各业都离不开网络技术。网络技术学习和网络人才培养在各级、各类教育中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随着各种高新技术的流入,对各行各业人才也提出了较高要求。一些非网络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都会和网络技术打交道,但是他们在职业教育中没有接触任何网络技术方面的知识甚至是动手的机会,可能连网线断了这样的的问题也无从下手。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国民经济建设培养造就大批的应用型、技能型的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实践模式必须适应高新技术的发展。

如何针对传统高职教育中网络教学的缺点进行课程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如何使各专业学生能够适应新的网络教学体系?网络教学如何适应飞速发展的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的技术标准?如何使毕业生尽快适应企业的工作需求?这些都是目前网络技术教育工作者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模块化网络实训教学的必要性

(一)对提高网络教学水平意义重大

模块化网络实训教学的研究对提高网络教学水平的意义体现在两个方面:一,增加了网络实训教学这门课;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提高个各专业人才对网络技术的需求

通过模块化网络实训教学,各专业各层次人才能够对网络技术有一定的了解,能够提高网络动手能力。

(三)对学生就业意义重大

模块化网络实训教学提供了真实的网络环境,可以让学生亲自搭建网络、亲自动手调试、配置网络,加深对网络原理、协议、标准的认识。通过模块化网络实训基地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网络技能和实战能力,在将来的就业竞争中非常明显的竞争优势。

(四)促进学校品牌的建设

模块化网络实训的建设,可以提高学校的教师的教学力量;其次,模块化网络实训教学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日渐激烈的就业市场中更有竞争力。

二、模块化网络实训教学改革的目标和原则

(一)完成模块化网络实训教学的目标。第一个层次是实训类别的完备;第二个层次是实训模拟情境的完备;第三个层次是实训功能的完备;第四个层次是实训布局的完备性;第五个层次是效益的完备性;最终建成一个高水平的综合模块化网络实训,在其平台上运行多种实训系统。使实训中心成为满足不同层次教学需要的面向全校学生开放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二)建设模块化网络实训教学的原则。为达到模块化网络实训教学建设的目标,综合考虑近几年IP技术的发展和数据承载网络的发展,在实训教学设计构建中,应始终坚持以下原则:第一,高可靠性;第二,标准性及开放性;第三,灵活性及可扩展性;第四,先进性;第五,可管理性;第六,安全性;第七,综合性和统一性;第八,模块化设计;第九,分离式理念。

三、模块化网络实训教学改革思路

(一)通过将专业分类的方式对各专业对网络技术的不同需求

A类:计算机网络专业

B类:信息相关专业,包括电子商务、信息安全、计算机应用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相关专业

C类:其它专业

(二)由于不同专业的知识基础不同,对网络知识的攫取要求也是不一样的,通过模块化细分确定不同总类专业对网络技术的需求

(三)分析各高职类专业网络实训常用模块,将网络实训部分进行模块化分类:网络基础部分、网络技术应用部分(含服务器搭建、网络维护、设备操作)、路由交换技术实训模块、无线技术实训模块、网络安全与管理(含协议分析、灾难修复、网络攻防)、网络管理实训模块

(四)建立菜单式网络技术实训教学模块,并分析出前驱知识点、适用专业与人员类型、每个模块理论知识基础、实训目的、考核标准、实训条件要求等;

四、模块化网络实训教学建设需求分析

(一)培养网络技术人才的目标。职业学校主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技术应用性人才。本着“系统性、整体性、综合性、应用性”的原则,形成了以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为主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互相渗透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的同时,同时积极开展多种职业技能培训。(二)职业学校的网络人才培养需求。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的发展特性决定了它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首先,要实现办学思想的转变;第二,要适应就业市场、劳动力市场的需要,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群众需求来办学。第三,要实行更大范围工学结合。

五、模块化网络实训教学的应用需求

提供真实的网络实训教学环境,满足不同层次实训的需要,提供实训基地配套的实训教学系统,实操技能型实训能在实训基地完成,有效地对实训教学进行管理,解决学生将来就业的通用性问题,模块化网络实训基地和职业教育认证培训结合。

网络技术实训总结篇8

关键词:产学研结合 开放实验室 实验平台 科技创新

0、引言

迈普公司是中国主流的路由器供应商和网络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致力于向客户提供全系列路由器产品和IP语音、信息安全、综合接入、交换机等网络设备,在网络核心交换设备领域具有优势,是重庆邮电大学的董事单位之一。重庆邮电大学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领域特色突出、优势明显。

(1)联合研究中心和实训平台(以下简称平台)的建设能同时提高迈普公司和重庆邮电大学网络技术领域的科研水平。网络技术是重庆邮电大学特色优势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迈普公司合作建立联合研究中心和实训平台,共同进行前沿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一方面能够提高学校在网络技术领域的科研水平,另一方面,可以与迈普一起加快科研成果的产品化进程,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进步。

(2)平台的建设能有效提高迈普公司在信息产业领域的声誉。作为重庆邮电大学的董事会成员,迈普公司在重庆邮电大学建设联合研究中心和实训平台,对于迈普公司及其产品在当前的信息产业领域都会产生一系列较好的影响,并以高校资源作为公司业务拓展的一个重要渠道。

(3)平台的建设对重庆邮电大学网络工程领域的核心教学能力和创新实践有很大的推动作用。通过建设联合研究中心和实训平台,教师可以和一流的网络设备厂商保持密切的联系,及时跟进国际上最新的网络技术,提升网络工程创新实践和教学能力。

(4)平台的建设将改进网络工程专业的就业能力。平台的成功建设,将在网络工程专业领域持续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高技术人才,对学生的就业能力有很大的帮助。随着培养学生工作的开展,毕业后的学生将为学校和公司带来很大的潜在发展动力和市场。

(5)平台的建设将促进双方横向课题的合作和纵向课题的申报。平台提供的基础环境,将为学校和公司在网络行业提供更多的机遇。通过横向课题的深入合作和开展,其中遇到的问题也可通过申报政府对应的项目资助,以进一步推动平台的研究工作。

1、实验室建设内容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网络技术成为了人们经常使用的工具之一,因此计算机网络实验平台应面向本科和研究生提供不同层次的实验环境,开展不同层次的实验教学内容。

1.1 建设目标

为适应国家及地方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新形势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学校现有科研成果的基础上,通过与迈普合作,在网络核心路由器和交换设备等领域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培养并锻炼一支人员结构合理的网络工程领域专业研究队伍,为迈普公司培养对应的网络工程师。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方面,充实学校在计算机网络领域的教学、科研与培训,增强学校与业界的合作与交流,促进地区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与发展。

将平台建成一个高水平的综合科研开发、创新实验、专业实验和专业实训的平台,在平台上运行多种研究应用系统,使联合研究中心和实训平台成为满足不同层次教学需要的、面向全校学生开放的研究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同时成为迈普公司新产品研发、科技攻关、技术标准制定、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奖励申报等的核心依托。

平台将在网络工程实验平台现有的基础上,建设以高速核心路由器和交换设备为基础的网络技术研发环境,形成带动研究生、本科生创新实验的创新平台,丰富部分网络基础实验环境,提高学生在网络方面的创新实践能力。教师可利用平台的相关设备和形成的科研成果等进行实践教学,避免以往教学过程中的原理化、抽象化的教学形式。另一方面,在深入掌握计算机网络原理、网络应用、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等相关的网络知识基础上,学生可通过在联合研究中心和实训平台提供的创新实践环境,进一步培养网络工程的核心设计能力、管理能力和安全部署能力。

1.2 建设计划

研究中心和实训平台的建设主要包括研究平台、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和专业队伍3个方面。

1.2.1 研究平台建设

联合实验室将建设网络协议安全和优化技术研究、高速(万兆)网络系统测试、网络行业应用解决方案3大平台,针对高端网络路由器、交换机、网络接入等目标产品,设置路由器配置、高级网络组网、网络设备研发等研究模块。研究中心和实训平台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研究中心和实训平台作为企业与学校的共建科研基地,一方面作为企业技术研发的支持,另一方面也作为学校人才培养基地,具有如下功能:

(1)作为计算机网络方向的研发中心,围绕迈普的研发需求,组织团队开展技术攻关研究,通过与企业合作,服务于地方。

(2)作为创新实验室,支持教师和研究生、本科生(特别是网络工程专业)在组网技术、流量分析、协议分析、网络管理、故障诊断等方面的创新实验和实习实训。

(3)可以结合迈普公司的产品、系统,开展技术培训工作对外技术培训和服务,支持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和认证考试。

(4)以导师制方式,完成对选拔学生在本领域的创新类实践活动的辅导和参加各种网络大赛,争取创建“MAIPU杯”网络技术大学生挑战赛等。

1.2.2 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依照“强化基础训练、着力能力提高、实现综合培养”的实践教学总体改革思路,建设和完善以综合设计、工程实训和创新拓展为主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实践内容主要针对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科技活动、科学研究和社会培训。

(1)综合设计类实践:提供主干网络和核心网路中的路由器和交换机部署和配置、IPv4和IPv6、MPLS、VPN等网络互联、网络安全方案设计和部署、路由算法设计验证等,训练网络系统设计和开发能力。

(2)工程实训类实践:提供无线环境组网、VoIP系统应用、网络系统测试、网络应用程序开发、项目管理等实习实训环境,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同时面向迈普公司提供订单式的培训服务。

(3)创新拓展类实践:提供个性化创新实验环境,结合网络发展和实际应用,以科技活动、课题研究等形式为主,提高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该类实践主要采用导师指导团队形式[4]。

1.2.3 专业队伍建设

高素质、高水平的科研队伍不仅有利于指导学生完成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通过迈普重庆邮电大学联合研究中心和实训平台的建设,在现有教学团队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和引进,促进科研队伍建设,努力构建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业务精湛、勇于创新、人员稳定、能实现优质教学和高水平科研的教师队伍。

1.3 建设内容

1.3.1 科研平台建设

平台面向网络核心交换设备以及IP语音、信息安全、综合接入等方面,主要包括3个部分:网络系统研发平台、高速网络(万兆)系统测试和实验平台、网络应用开发。联合研究中心和实训平台架构如图2所示。网络系统研发平台主要提供高速核心路由器和交换开发和网络设计的基础设备,支撑科研和研究生创新实验。网络系统测试平台主要解决在高速网络环境下,完成流量、稳定性、安全等测试实验,也包括无线测试、网络运行测试等。网络应用开发可以提供教师和研究生、本科生实习实训的需要。

平台需主干路由器8600和主干交换8900两套构成主干网络结构,MP7500核心路由和MP6800核心交换机两套构成核心层接人,MP7200接人层路由器两套和$3000/$4000系列接入层交换机3套,WA2000无线路由l套,FE21智能机架根据实际情况配置,2700/3700系列路由完成最后用户的接入层路由,并配置适当的网络安全设备(网络防火墙等)2套。为了更好地完成创新实验,将配置VoIP协同通信软硬件2套,MP2100一体化路由器2套。作为学生和教师的研发和实验场地,将另外配置若干不同类型网络工作站。

1)网络系统研发平台。

网络系统研发平台侧重于围绕迈普的研发需求,组织团队开展技术攻关研究,解决企业急需解决的难题,同时将科研成果公开部分转为学生的创新实践项目,支撑研究生和本科的创新实验需求。网络系统研发平台结构如图3所示,网络系统研发平台需要的主要设备清单见表1。

2)网络集成测试平台。

网络集成测试平台就是在已经有网络实验室的基础上利用专业网络测试仪器等专业网络测试设备搭建各种实际的网络测试环境,让学生和研究人员通过在实验室内对设计的线缆、网络拓扑、网络设备配置等进行测试分析,从而直观、全方位地了解各种网络设备的操作及其应用环境,加深对网络原理、协议、标准的理解,提高网络故障维护与诊断实战技能,并可在此平台上进行科研开发。

网络集成测试平台侧重于部件、设备和网络系统功能和性能的测试和调优,训练学生的组网和网络系统测试能力。网络集成测试平台所需的主要设备清单见表2。

3)网络应用开发平台。

网络应用开发平台通过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语音模块、服务器、网络存储等网络设备提供真实的网络环境,可以让学生亲自搭建网络、亲自动手调试、配置网络,从而让学生直观而全方位地了解各种网络设备和应用环境,真正加深对网络原理、协议、标准的认识。通过实验室中的学习,真正提高学生的网络技能和实战能力。而且在网络实验室中的学习和实践,可以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这些都会成为他们在将来的就业竞争中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网络应用开发平台旨在提供开放的创新实验环境,培养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创新意识,并且具有一定科学实践能力和科学观察力的全面发展的科技创新型人才。在网络上可以开发许多应用和服务,如视频点播、可视电话、电子邮件、web浏览、地图服务、上网卡、机器人、移动商务、即时信息、游戏等。学生可以结合网络通信、工业控制等领域的应用和服务需求,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选题并制订实验计划,提出设备需求,独立分析和实现,并撰写技术报告,以此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技术运用、团结协作和攻关能力。

1.3.2 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实验室将围绕网络系统设计、应用开发、系统测试、系统集成、项目管理等实验模块的建设,改造和新增实验项目,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并拟增设或改进一些主要综合、设计型实验内容。

1)本科实验。

本科实验要求掌握有关计算机网络原理、网络互联技术、协议工程、网络管理、信息安全、多媒体通信以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原理和技术,具有对信息网络进行实际操作和维护的能力。拟增设或改进的主要综合、设计型本科实验内容见表3。

2)研究生创新实验。

研究生创新实验要求学生能够全方面地熟悉网络技术,并掌握当前先进的前沿技术,成为技术全面型的网络专家。拟增设或改进的主要综合、设计型研究生创新实验内容见表4。

3)面向研究的实验项目。

面向研究的实验项目以研究为主,通过对当前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发展的前沿领域进行跟踪和研究,并应用在所搭建的网络上。拟增设或改进的主要综合、设计型面向研究的实验内容见表5。

1.3.3 专业队伍建设

研究中心和实训平台的建设实施对教师的学术、教学和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促进教师主动地跟踪技术前沿,参与实验教学改革。为了进一步提高团队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我们将充分发挥团队中青年骨干教师的作用,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通过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以科学研究促进教学水平提高,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逐渐形成一支凝聚力强、层次结构合理、教学与科研并举的团队。

同时,加强与电子信息、软件产业领域知名企业的联系,与惠普、富士康、甲骨文、IBM、Intel等企业紧密合作,了解产业动向和企业用工需求,聘请企业工程师参与课程建设和实验指导,通过校企共建,补充教学资源,改善实验教学条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及时补充和更新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科研成果转化,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2、成果

平台建成后,在网络协议,设备外观,网络功能等方面每年产生专利2~5个,产品雏形1~2个,专利和产品通过双方协商,可共享或独享;5年内争取联合申报国家或省部级科技奖1项;联合申报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每年1~2个,提升了迈普公司在政府和市场的影响,学校在网络工程领域的影响力度;每年针对迈普公司需要,为不同行业的网络应用提供有针对性的网络解决方案2~5项,培养对口的具备高级应用和设计能力的研究生3~5名,培养对口的具有基本网络部署和管理能力的本科生20~40名。

2.1 服务社会

通过研究中心和实训平台的建设,能够发挥重庆邮电大学在信息技术领域的专业和人才优势,促进产学研合作,适应国家和重庆市战略信息产业发展和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对信息人才的需求。研究中心和实训平台不仅服务于重庆邮电大学的相关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还为迈普公司在信息产业领域的社会影响力提升提供了直接有效的帮助。

2.2 行业影响

重庆邮电大学和迈普公司通过该研究中心和实训平台的建设,可以各自发挥在科研生产平台、测试试验环境、研发团队、科技成果等方面的基础和优势,共同提高在行业内的影响,促进重庆邮电大学和迈普公司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品推广,争取建成重庆市重点网络工程技术中心。

2.3 人才培养

通过研究中心和实训平台的建设,将面向学校计算机、通信、控制、管理等学科的22个本科专业,同时服务于研究生培养和社会培训。当然,该研究中心和实训平台将承担迈普公司的员工培训和科技项目实验研究等一系列的工作。在软硬件设施和实验内容上给学生以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空间,改进和新增综合性、设计性、创新型实验项目200余项,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协作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力争建成重庆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网络技术实训总结篇9

特色之一:“互联网+”下的学业质量监测诊断与跟进式教学改进

我们一直在思考:区域质量监测如何解决海量数据处理而解放人力,从基于经验的判断走向科学的诊断;如何借助科学的互联网技术获取数据信息,对现行教育状况做出诊断,提供改进策略和决策建议;如何从零散数据呈现到丰富数据的便捷共享;如何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提高工作效能,提升管理效益,让区域质量建设从常规数据通报走向基于问题改进的品质化管理?

2011年起,我区依托现代网络阅卷系统,借助“中国教育测评网”质量分析、诊断与评价系统,全面、全程和全方位地对学校学业质量、学业负担、教师能力、学生体质(心理)、教师研训质量等方面的监测与评估。具体的特色经验如下:

1.优化网络测评平台区域应用的顶层设计

一是健全完善质量监测区域推进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我区于2014年8月,建立区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明确了监测中心的职能与任务,中心成员分工各有侧重,同时合作统整;全区建立了质量监测的信息员队伍,搭建信息员工作网络群,用于技术咨询和工作沟通。通过制度提高学业质量监测规范化、科学化水平。结合质量监测的工作要求,全区建立制定了《秦淮区中小学学业质量监测实施办法》《秦淮区中小学学业质量监测工作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

二是统筹规划学业质量监测平台区域应用的工作进程。我区在网络测评平台区域推进上,没有追求一步到位,而是采取“先实验,后推广;先尝试,后租用”的应用模式,坚持“区校联合,多元参与;点面兼顾,分类实施;动态监测,定期评估”的工作思路,从学校多元需要、内涵建设、绿色发展角度,突出了网络测评平台区域推进策略的优化。主要采取“分步推进,分段要求,逐段推开,分类要求,先部分,后整体,先初中,后高中”的工作步骤,保证基层学校从逐步适应到主动应用。

2.突出网络测评平台区域应用的常态管理

在质量监测网络测评平台的区域性推进上,首先明确谁来用――着眼区校共用;着重解决如何用――立足常态应用;培训学校解决怎么用――致力掌握平台功能;及时关注用得怎么样――通过需求调查反馈应用效果。

一是规范学业质量监测的工作流程。我们基于监测的任务和教学诊断需要,建立了质量监测的工作流程、学业质量监测的实施细则、命题流程、网络阅卷流程,提高质量监测的规范化水平。

二是强化研训人员监测技术的跟进培训。我区采取“典型引路,榜样示范,领导率先垂范”的工作策略,教研人员有样可学,有模可仿。我们请技术公司先后四次对研训员、教学校长、教务主任、信息员等进行专题培训,并加强技术对话与疑难答疑,保证系统平台培训到位。与此同时,质量监测中心和公司技术人员确保技术服务的“无缝”对接,紧密跟进。研训员、基层学校存在的技术疑问,技术保障人员有问必答、有疑必释、有困必解。另外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监测中心人员的技术培训,并为监测平台系统功能的完善提出建设性意见,从而实现互动双赢。

三是有效实施区域教育质量的目标管理。全区坚持“校内发动,上下联动,整体推动”工作策略,规范质量目标研制的流程管理,即“自下而上,自主申报,区校沟通,分别要求,分层达标,分类评估”,通过目标凝聚共识,通过目标激发动力,通过目标挖掘潜力。在推进区域学区质量建设方面,以初小衔接、幼小衔接项目为载体,推进学区质量管理,2010年全区参加教育部开展的全国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测试全省第一,全国前三,并荣获教育部颁发全国中小学质量监测优秀组织奖。

四是突出质量监测结果的常态应用。借助质量监测数据的诊断,分析学生质量监测学业缺失,进一步确定学科研训的跟进项目。我们主要做好四个方面应用工作:基于平台的监测结果与分析,实施定点帮扶,改进薄弱学校质量;帮助教师诊断教学问题,改善自我教学行为;促进研训员改进监测试题的命题品质;对班级及学困生知识与能力维度的缺失进行动态监测,为学科教学补偿与专业辅导提供决策依据。

五是切实保证质量监测的信度和效度。

途径一:优化质量监测的命题质量。即成立以研训员为主导、骨干教师为主体的学业质量监测命题团队,切实提高学业质量监测命题的效度。

途径二:落实质量监测的专项督查。即质量监测的过程中,采取校际交叉督查和随机性督查,提高监测考务工作规范性。一是选派教学校长、教务主任进行考务定点巡视,二是区教育局和区质量监测中心成立督查组,进行考务的随机性督查。

途径三:实施质量监测的网络阅卷。即通过网络阅卷的适时双评,借助网络阅卷系统提供的“阅卷一致性偏差分析”,了解和调控教师阅卷误差,及时反馈教师阅卷的情况,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性,使质量监测结果的信度达到最大化。

3.立足网络测评平台在区域质量监测中的深度应用

我们将立足于质量监测平台的常态应用,不断深化网络测评平台的监测功能,具体做好以下应用探索:一是开发基于网络测评平台分析结果的微视频的错题矫正系统。尝试基于网络测评平台的监测结果,着手构架与学业水平诊断相对应,与视频课程资源相接的微视频错题矫正系统,为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业辅导提供学习资源的支持,拓展课外自主辅导的空间。二是尝试基于网络测评平台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模块开发。基于学生学业过程性质量的评价记录,为学生提供学业发展的过程性的成长记录,为将来中、高考的录取提供写实性的录取证据。

从区域质量建设实效性看,小学毕业考试全科合格率达到98%以上,中考均分连续五年超市均水平,我区连续5年获南京市高中教学质量评估一等奖,南京市第三高级中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高级中学连续多年获得“南京市高中教学绩效综合奖”、“南京市高中教学质量推进奖”。

特色之二:实施“互联网+”的反思性教师研修

我区构建了“基于网,成于思,立于行”的反思性教师研训机制,坚持以“互联网+”理念为指导,通过校际网络研修,促进教师反思和智慧共享;通过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推进区域教育质量协同提升;通过网络团队教研竞赛,推进教师信息化专业能力培养。通过新技术创新应用,引领学校教育的创新发展。

1.精心搭建教师研训反思性网络平台

2005年开始,我区就在全市第一个尝试构建基于网络的交互性社区平台――“白下教育叙事博客平台”,充分利用教育博客零技术门槛、交互优势,采取“区校联动”的模式,组建区域教育叙事博客群组,开展“基于博客平台”博客评课、校本研修,推动区域反思性的教师研修的深入。目前,全区教育博客平台上有博客6137,日志82897篇,评论98662个。该平台教师博客不仅可以独立运行,而且每位教师的博客能以学校为单位,独立成为一个学校空间。借助区教育博客平台,可以有效实现“四个促进”,即:促进教师教学反思,获得专业发展的动力;促进校际教研信息交流,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促进学科深度研修,实现区域课程资源的共享;促进教师间经验分享,加快区域性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

2.持续强化区域性网络课程资源建设

全区重视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每年研训员主动参加南京市“菜单式”网络课程资源项目招标,积极组织骨干教师开发“微课”同步资源,在“学灵网”微课平台,同时依托“秦淮区基础教育资源网”的优质课程资源,为教师教学提供资源服务,保证了区域校际之间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有效促进了区域教育质量的协同提升。2014年我区研训员参加“江苏省首届中小学微课评比”中获得特等奖。目前基于教育资源网课程资源总数量有166963个,资源总容量:87.99G,注册用户有6190个。而全市区县中唯一自主建设的微课平台“学灵网”,汇聚了全区名优教师的优秀课程、学校的校本特色课程,目前已有实时注册人数8731人,参与学校69所,课程总数289个,有微课数1087个。“学灵网”为全区学生在线学习、课后辅导、课外学习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服务,同时为教师课程建设经验交流分享搭建了网络交流平台,促进了教师课程建设经验的分享。

3.切实加强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常态应用

全区依托秦淮区教师发展中心新、老平台,汇聚各类数字化课程资源,为学生日常学习,教师常态教学提供资源服务。目前全区有“独秀网”电子图书平台、市区公用的学术性教育期刊平台、理化虚拟实验室、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基础教育资源平台、“新视野”资讯平台等,同时建立“视频播客”,汇聚了全区视频课程、教育新技术同步课程、学校优质校本课程等资源,全区各学校利用校内“视频录播系统”,将名优教师的优秀课例进行实录,以及教育新技术的同步上传到区“视频播客”平台,为全区教师提供教学资源服务。同时,研训员坚持以项目为引领,引导教师观看视频播客,采用播客评课、远程视频会议系统等研修形式,进行深度观课、议课与评课等学科研训活动,有效促进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常态化应用。

4.着力推进校际教师网络团队教研竞赛

2009年开始,全区在全市率先开展“基于博客平台的教师网络团队教研竞赛活动”。校内或校际同学科三名教师组成一个教学团队,围绕指定课题,基于博客平台,遵循“团队信息化教学设计、评价和完善信息化教学设计、自主陈述和答辩”竞赛流程,对兄弟团队信息化教学设计进行评价、反思,协作的综合学科教研竞赛活动,该项活动的开展,有效推动了校际学科校本教研的深度开展。每年全区信息中心承担南京市网络全区教师参加南京市和全国网络团队教研竞赛并屡屡获得一等奖。网络团队教研竞赛的突出优势就是,促进了教学团队教师之间的教学经验的分享,相互协作,考查了教师团队综合专业技能,对推动教师团队专业化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该项赛事也得到了基层学校的欢迎。

5.扎实开展教育信息新技术的教师研训

一是创新新技术课程培训的选课方式。网络利用自助式网络选课平台,开展“一日千里”等菜单式课程培训。其突出四个优点是:一是通过教师问卷确定培训菜单,让菜单贴合教师的实际需求;二是设计模块化短训课程,每个知识点相对独立,授课时间控制在2~3课时之间,符合教师时间紧张的实际情况;三是授课内容上网后,全区教师实名制自助报名,报满停止,无需行政干预;四是教师在指定时间参加培训、采用任务驱动模式确保有所收获。目前,已有Photoshop平面图像设计、会声会影9.0等30门“菜单式”新技术培训课程。这种“重实用、接地气、注个性、自主式”培训,“内容实、学得会、用得着”,深得广大教师的赞许。

二是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技术培训。研训保障中心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在学科常态教学中的应用技能培训。重点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点培训,加强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应用、中高级网管、音视频编辑技术等各类专题培训。

三是创意建设新技术媒体创新体验中心。我区在全市率先以“3D打印”为重点,建设全市第一家3D打印新技术研训中心,采取“区校联动”的方式,在区信息技术中心专门设置“新技术媒体体验中心”,将3D打印、数码手绘、数字显微镜、定格动画、激光投影等最新的教育新技术引入到新技术媒体体验中心,及时培训基层骨干教师,保证技术上领先一步。我区采取“区校共建”模式,在我区马府街小学还建立“3D打印”中心,将技术培训和学校现场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同时,全区开发“3D创客技术――思维间”系统平台,将全区名优教师3D打印教学设计、微视频以及学生制作的3D作品汇聚在平台上,供全区教师学习和交流。“青奥会”期间,我区“思维间――新科技教师团体”进驻“青奥村”,开展了3D创意实体设计的服务工作。2015年5月世界信息化大会,我区以“让智慧可见,让创意有形”为主题,以“3D创意实体设计”、“定格动画”、“数码手绘”三项成果内容,以互动、演示、交流等形式展开现场展演,受到刘延东副总理及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

四是有效推进网络与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实验项目。我区始终将信息技术推进教与学方式转变作为技术应用的重点,积极指导学校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实验项目,我区第五初级中学、游府西街小学、凤游寺小学积极开展电子书包实验,成为首批市实验学校之一。同时游府西街小学积极开展翻转课堂教学研究,并成功加入“C20――全国慕课联盟学校”。

五是持续推进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课题研究。我区以课题研究为引领,提升教育技术应用研究工作。围绕“新技术的运用和技术的新应用”的思路,以及中央电教馆的“十二五”全国教育技术重点课题“网络环境下区域协作教研的实践研究”的研究,组织开展了全区交互式白板深度应用(案例剖析)、资源建设与运用,有效促进了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该课题成果荣获中央电教馆课题成果一等奖。

网络技术实训总结篇10

一、网络培训的优越性

(一)减少集中培训,有效利用业余时间,提高培训率

网络化教育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采取分布式教学模式,使教、学双方不但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处于分离状态,而且双方之间又存在着双向通信和信息反馈机制。这些特点和优点适应了社会化、个别化、快捷化、多员化教学训练的发展趋势,应用于机场保障装备维修保障训练可以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益。目前,训练机构正规培训的在职修理工数量远远达不到部队正常开展机场装备维修的要求,而利用网络化教育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特点,开展大规模普及培训,使受训人员成倍增加,大幅度提高了培训率。

(二)增强培训针对性

采用集中培训的训练模式不能与不同单位、不同级别部队的机场保障装备特点紧密结合。利用网络化教育的虚拟、预制的特点,根据人才培训的实际需求,虚拟成不同的团体,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发教学训练资源,并在网络上共享,装备保障士官能够及时快捷地学到自己想要学的内容。

(三)缩短新装备形成维修保障能力的周期

新装备在部队难以在短期内形成维修保障能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缺少维修资料和信息是其中一个主要原奋因。开展网络化训练,可以做到资料与新装备同时或提.见前“到达”部队,装备保障士官可以通过这些学习资料和新装备信息来组织学习和训练,从而大大缩短了形成维修保障能力的周期。

(四)及时解决维修保障中遇到的难题

利用网络的信息反馈和专家咨询系统,使用“键盘和鼠标”就能实现“专家会诊”,为装备“悬丝把脉”从“网”上找到装备维修保障难题的答案。

二、网络培训的硬件配置

开展网络化装备维修保障训练,要依托各级装备保障网进行,而开展网络化训练对设备的要求比一般信息网的要求要高,因此,在设备的配置上要注意做到以下三点:

(一)满足多媒体信息传输要求,碗系

装备系统的网络化教学训练以多媒体信息为主,尤其是涉及装备的大型课件多、数据流量大,这就要兼设备配置上要满足传输多媒体信息速度和带宽的要求。

(二)合理投资

当前,计算机硬件产品升级频率越来越高,软性产品每两年换代一次,因此,在设备投资上要把握.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的原则,既要少花钱,又要保证相对较长时期内使用要求。

(三)设备性能要有长远规划。

一是满足数据量不断增多的要求。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友展和系统运行,网络数据每天都在大幅度增加,因此,在配置设备时,要充分估计到当前数据量及今后可能增加的任务量,保证在三、五年内网络设备有足够的运行能力,确保系统运行的可靠性;二是要满足系统内部局域网扩展的要求。没有建立自己单位局域网的,要把各级单位内部局域网的接入问题列入系统建设方案,各级受训单位建设内部局域网时,要满足内部网络节点的增加和与外部装备保障网的连接要求。

三、网络培训软件开发

在网络硬件条件一定的条件下,只有重视网络化训练的应用方法、应用模式和装备技术训练内容过程等软件资源的研究、设计和开发,才能够发挥出网络化装备技术维修训练方式的最大效能。

(一)软件构成和特点

软件主要包括网络应用平台软件和多媒体教学训练资源软件两大部分。网络应用平台软件是指建立在多媒体数据传输基础上能够实现实时交互、多用户协作、远距离网络虚拟、远程操作等功能的软件。多媒体教学训练资源软件是指开展装备技术训练所用到的多媒体教学训练软件、课件、信息等网上资源。网络的软件资源有三大特点:一是网上数据量巨大:二是软件的功能与用户的需求联系紧密;三是技术涉及面广、更新快。因此,开发一个高质量的软件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做不好,都将直接影响软件的质量和在开展网络化装备技术训练中的作用。

(二)软件开发技术要点

搞好网络软件资源的建设应做好“五化”:一是规模化。开发软件必须集中财力、人力、物力,避免出现效益极低的各自为战、重复开发的局面,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益,确保软件的质量;二是系统化。网络资源的设计、开发应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由主管部门统一规划,组织力量系统地开发,逐步形成规范、投入、管理、开发、试用、反馈、修改、评审、、推广的工作系统:三是规范化。结合上级有关网络建设的总体规划和人才培训的实际需求,制订出目标明确、针对性强、易于操作的软件规范,要结合装备实际,制定《机场装备保障士官网络化训练标准》。建立权威的软件评审机构,把好软件的质量关:四是集约化。应采用以系统为中心的开发模式,要组织一个有学科内容专家、部队的实际使用者、上级机关的组织者、软件的制作者等多方面组成的小组共同设计、开发。同时应吸收地方某些科研机构、院校以及公司已经成熟的技术与经验,一些非关键性和非保密性的开发任务可由地方有实力的开发单位完成,加快软件资源建设的步伐;五是基地化。依托装备系统现有网络设施,以装备系统所属军事院校、科研院所、各军区空军装备技术训练机构为重点,建设一批网上软件资源信息开发基地和机场保障装备技术训练信息基地。加强各基地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加网络教学的覆盖率,提高网络化训练的效率。

四、网络培训的技术保障

网络是一个整体,牵一处而动全身,任何一处的技术失误,都可能造成系统的局部(甚至整体)瘫痪。因此,网络的建立、运行和应用不能缺少有效的技术保障。一个完整的技术保障体系统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建立保障机构

建立一个由计算机网络专家、技术人员组成技术保障机构,为基层部队提供技术咨询和故障解决方案。做好基层使用人员进行“上岗”培训。网络建设和验收结束后,技术人员应对网络进行试运行进行现场指导,及时处理试运行中可能存在的技术问题,同时,针对实际。运行对网管人员进行实战训练,确保技术和管理人员能够独立进行网络日常维护与管理。

(二)系统故障的预见性

要提前预测系统运行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制订相应预防措施。对于大型故障,要有配套方案和应急补救措施,确保整个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三)稳定的网络管理系统

系统应具有网络应用的基本功能,如搜索引擎、跟踪故障、查出非法入侵者、为各级用户专设全线产品的备件库和软件版本升级库等。

(四)保密工作

装备技术训练网涉及的装备资料多、保密内容多,对一些容易泄密的环节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如设立防火墙、设置信息下载权限和下载登记记录库、对载有秘密的设备进行防电磁泄露处理、定期对网络实体(尤其是文件服务器、光缆、终端等)进行检查、加强对网络记录媒体的保护和管理等。

五、网络培训人才队伍建设

开展好网络化装备技术维修训练,要大力加强网络知识的普及工作,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一)队伍构成

网络化装备技术维修训练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先进的硬件支持和软件保证,网络培训人才建设更是重中之重。网络培训活动的胜利完成需要以下三支队伍:一支是网络知识全面、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系统维护队伍;一支是熟悉教学法、熟练掌握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和网络产品开发的网上信息资源设计队伍;一支是能熟练运用计算机上网学习的基层应用队伍。

(二)队伍建设要点

开展好机场保障装备保障士官网络培训,与参与培训活动的一系列熟悉网络环境的人员是分不开的。要加强天员网络知识的培训辅导,分层次培训。一是系统维护人员:二是网上信息设计人员;三是基层使用人员。培训要有针对性,要根据不同层次人员的工作性质,应用目的有针对性地分别制订培训目标、内容和计划。要使培训出的人才既要精通本层次的知识,又要熟悉其它层次的知识,做到一专多能。人才培训要制度化、经常化。由于计算机软硬件产品的更新换代非常快,装备系统的人员流动性比较强,因此要制定有关制度,根据软硬件和人员组成的变化,结合实际需求,适时进行培训,使培训经常化,宣传引导工作要跟上,针对部分人员在培训中存在畏难情绪等问题,既要正确引导,又要下任务压担子;既要组织培训,又要鼓励自学,努力营造上劲好学的良好氛围,提高学习动力。

六、网络培训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一)以领导指示代替科学规划

领导指示和科学规划一般是一致的,但也有不一致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应该说明情况,坚持科学地开展机场保障士官网络培训。

(二)形式主义

信息化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是一件踏踏实实的工程,来不得半点虚假。对网络平台建设不应该以建了多少数据库、有多少点击率来做最后评判,而是应该以是否建立了一个良性循环的高效益产出机制来评判。

(三)官兵参与性不高

信息化网络教学平台使用起来门槛高,这是造成官兵参与性不高的主要原因。当他们体会到网络平台为科研、学习和生活提供的方便和快捷以后,这种问题就不存在了。因此,应该首先建立各种激励机制,并组织大家学习信息化网络知识,鼓励和要求大家使用、建设信息化网络教学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