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实习工作总结十篇

时间:2023-04-12 09:26:36

地铁实习工作总结

地铁实习工作总结篇1

地铁与我们的生活可谓是息息相关,有了地铁让我们的出行速度变得更快,那么地铁员工试用期转正怎么做工作总结呢?下面是由写写帮文库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地铁员工转正工作总结2019”,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地铁员工转正工作总结2019【一】

尊敬的领导您好,我叫x,于20x年09月04日成为x轨道交通的试用员工,目前担任信号楼值班员一职,根据公司的相关规定,现申请转为公司正式员工。

在这3个月中,让我感受了学习、开放、和谐以及宽松融洽的工作氛围和坚韧、善为、创新、求精的企业文化,要特地感谢部门的领导和同事对我的入职指引和帮助,感谢他们对我工作中出现的失误的提醒和指正。我本人性格开朗工作认真,善于与他人沟通,注重团队的合作协调,责任感强。我会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去。积极配合各部门负责人,成功地完成各项工作。今后,我会更积极学习新的知识,新技能,注重自身发展和进步,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努力成为公司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因现任工作与以前工作性质多少有些不同,公司安排我去x地铁学习,为期一个月,通过这一个月的学习,我对自己的工作岗位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也明白了该怎么开展工作、干好工作以及本岗位的重要性。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还需要继续学习,希望早日得到公司的认可,以便更积极地深入开展工作,同时,我还有很多不足,需要不断继续学习以提高自己工作能力。

总之,在这三个月的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有一个和谐、共进的团队是非常重要的,有一个积极向上、大气磅礴的公司和领导是员工前进的动力。x轨道交通公司给了我这样一个发挥的舞台,我就要珍惜这次机会,为公司的发展竭尽全力。在此我提出转正申请,恳请领导给我继续锻炼自己,实现理想的机会。我会用谦虚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做好我的本质工作,为公司创造价值,同公司一起展望美好的未来!

地铁员工转正工作总结2019【二】

我于x年x月x日加入x公司。入职以来,我积极努力的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严格遵守公司各项规章制度,并且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不断加强业务学习,积累工作经验,提高综合素质。在试用期即将结束之时,我对自己的工作总结如下。 入职初期公司对我进行了安全教育培训,包括地铁行车安全、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等注意事项。在部门培训中,学习了铁路的基本知识、线路设备、线路的养护与维修、安全生产,小型机具的使用等。培训结束后,加入沈阳地铁一号线轨道维修工班开始工作,与同事们一起走线路、测水平、量轨距、调整轨向,更换受损钢轨等,在工班长与同事们的帮助下,不断积累经验,在实际工作中掌握了更多的知识与技能。

在x工作的这三个月时间内,我收获了很多。从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逐渐转变成一名职工,我认识到把知识从书本上转移到实际工作中并不容易,理论是灰色的,只有将理论付诸于实践才能实现理论自身的价值,也只有将理论付诸于实践才能使理论得以检验,才能继续丰富和发展理论,“三人行,必有我师”单位中的每一位同事都是我的老师,他们的丰富经验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就是我学习的源泉;不论大事小事,每多做一件事必然会多学到一些知识,必然会积累经验。心态上的转变也十分重要,我们肩负着保障地铁运行安全的责任,而不再只是为了自己的得失,所以在工作中一定要尽职尽责,一丝一毫也不能松懈。作为x的新员工,我在工作中还有很多不足,专业知识还有待于提高,经验还不够丰富。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严格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积极,响应公司领导的决策,注意多向老师们请教工作技巧,自己也要多看、多学、多问,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多动脑筋,开阔思路,认真做好岗位工作,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地铁人。

以上是我对三个月来工作的总结,在今后工作中我将努力奋斗,克服自己的缺点,弥补不足,争取做的更好。

地铁员工转正工作总结2019【三】

为期45天的实习已经接近尾声了,我对南京地铁通信有了一定的了解;通信包括传输子系统、无线子系统、专用电话子系统、公务电话子系统、闭路电视监控子系统、广播子系统、时钟子系统、电源子系统。

在来南京之前我从来也没有接触过地铁,在实习前老师的课上,听到老师对现在交通发展趋势分析觉得很有用。尤其突出地介绍了快速公交和地铁,使我比较系统地第一次初步了解到地铁的基本构成,这也为几天后的地铁站实习之行奠定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我觉得实习前的理论准备是很重要的,带着目的去实习去听去看就会有针对性,就能更好地理解问题。实习的前一晚我都查了很多资料,看着资料然后听老师讲解,不仅把资料上的知识很好的吸收了而且还能引发很多新的思考。

南京地铁站45天的实习,在工程师介绍下,我终于发现为什么地铁将成为未来大城市交通的发展趋势。地铁载客量大,安全,便宜,快速,舒适,这些优点无疑使它成为现在都市快节奏下人们的最好选择,然而这些优点背后却是无数工作人员的智慧和汗水。在检修库工程师介绍说,每一辆地铁盛业都会停在这里经受检查,日检是每天必备而且每一辆车至少两个小时。工作人员要在生更半夜忍着疲倦来这里一丝不苟地检查,非常辛苦。在资料上查到地铁一号线项目是1984年启动的,1999年次正式立项,2000年12月才正式动工,05年建成通车,这是一段漫长的奋斗史,从资金到技术,每一项都凝结了每一位工作人员百分百的努力。在通号楼,看到了很多电子设备,线路多得看都看不过来,每一个工作人员都有好好掌握技术才能顺利地操控这些设备才能保证地铁安全地运行。

在参观设备的时候,很郁闷的一件事几乎所有的设备都是用英语备注的,因为这些都是直接从国外进口的大型设备。西门子似乎垄断了这些高端设备,不过工程师说这些设备比国产的稳定很多,技术先进很多,为了地铁更安全地运行还是需要购买进口设备的,置于国内设备也希望尽快发展起来,可以让我们摆脱被国外垄断的现状。在型号设备房看都中铁院制造的一台设备,工程师说相同的交换器要比西门子足足大三倍左右,看来国产科技还需努力的,只有有技术,大家还是都愿意支持国产的。

参观二桥,二桥的主跨有628米,在桥上还看不到尽头,二桥上的车流量很大,这无疑减轻了长江两岸联通的交通压力。在二桥公园参观,多少有点失望,里面设施维护不是很好,使得去的人很少。参观了桥梁博物馆,这里几乎汇集了世界有名大桥,图片模型都很不错,对桥梁知识的宣传是很有用的,但是公园人比较少,多少有点资源浪费了。

在沪宁高速的收费站,看到很多车祸后的惨烈的照片,边上还有一辆被撞烂的面包车,在现在大家追求快速的时候安全还是一个值得注重的话题。限速,距离测量等都是高速上必需的,而且开车还需要很好的开车道德,不要故意挡道,不攀比速度。在无车日和安全意识调查实习中安全意识更是让人担忧,当交通法规定了相关机动车和汽车的时候,电动车却成了最大的安全隐患,他们无视交通规则,可以随意骑行在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道上,不仅闯红灯还经常逆行,对道路交通造成了不小的麻烦。7号门外发现没有隔离带的道路,自行车和电动车经常抢占机动车道并且在机动车道公然闯红灯,非机动车也需要相关法律来制约,为了行人也为了自己的人身安全。

以前坐地铁的时候发现一号线16个站点都是南京人口比较集中的商业比较发达的地区,而且在小行站边上,我们也看到了正在建设中的小区楼盘,工程师说在地铁站边上的楼房房价是很高的。鉴于地铁高速、准时、安全、实惠的优点,市民都想把房子埋在地铁站附近,也以至于周边法家上涨。政府和地铁公司完全可以很好的利用地铁对人们的影响力来规划城市发展。南京现在市区的道路交通已经无力再承载如此大的车流人流量,城市可以向周边扩展来分担一些交通压力而且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我们从一号线的提出到建成运营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一条地铁线路的完工是需要很多的时间。如果政府想在哪个地方发展可以先提出在市区与那个地方建立地铁,那条地铁线的附近可以招商引资。在地铁建设时期周边的商业区和住宅区也同时动工,在地铁如此方便的交通方式吸引下一定有很多市民会选择在此定居,于是转移市区压力,城市向外拓展的目的就达到了。所以地铁是一项很好地连接城乡,带动经济发展,减轻交通压力的有效措施。

城市的拥挤已经在告诉人们仅仅路面交通已经承载不了如此大的人流车流量了,交通需要向多空间发展,不仅是路面,还有地下和路面上空。虽然立交桥和地铁已经是和平常的事,但是还可以进一步发展。在资金和技术允许范围内最大地利用好空间而不只是向外拓宽,要向上向下拓宽。可以把现在的交通工具按照速度和数量分类,给与他们合适的交通空间。比如步行和自行车,三轮车可以算一类,电动车摩托车算一类,小轿车所一类,公交算一类,货车算一类,把不同种类分配到不同空间不同道路,就不会有低速影响高速的烦恼了。

经过了这几天对车站各个岗位的跟岗实习,自己也很快的投入到其中,适应了各个岗位,知道了该怎样去处理一些突发事件,必须要以“安全”为前提,保证车站的正常运作。

自己必须保持工作的热情去面对每一个岗位,只有自己用心去做,就一定会学到各种知识,在对以后的工作中必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树立自己的形象,为以后能加入杭州地铁做准备,不断加强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无论是行为上还是技能上,都要适应社会,相信只要认真做到。自己一定会有所提高。

地铁员工转正工作总结2019【四】

时间过得很快,到广州实习的一个多星期过去了,感觉在这里实习收获很多。让自己也体会很深。相信对以后从事地铁行业会带来很大的帮助

在这个星期中,一开始的两天是对安全教育方面进行了理论培训,让我了解了很多关于在地铁中从事安全方面的知识,让我对上岗后带来许多帮助。能避免一些事故以及应对一些突发事件。

在跟岗实习的几天中,我学习了客值,行值、站务员的工作,如票亭、厅巡、站台等一些工作的学习,让我们了解了整个地铁车站的运作。自己在从事扶梯岗这个职务时,让我对扶梯的运作大致的进行了了解,在大部分时间中,需要起到提醒乘客的作用,防止可能出现的任何客伤情况,而在有一些时段中,需要进行顶岗,并要与车站控制室保持联系。在对站台的跟岗实习中,让我学习到了站台岗必须做到的职务,如接车的步骤,在客流大时必须要提醒乘客正确上下车。在出现紧急时候,必须要与车控室取得联系,按照指示工作。

在时票亭这个岗位的实习中,自己了解了在工作时是禁止携带自身的现金,进行了对BOM的各种模式的操作,是为乘客提供换零的工作,为老年卡进行激活,一旦乘客有任何疑问时都可以通过票亭来解答。负责一天的票务工作,在对行车值班员的跟岗实习中,在这个岗位中主要负责车控室坐台工作,可以通过车站的监控了解站台的一切情况。负责车控室的设备操作,AFC设备的运作状态,负责车站内部联系与外界联系的工作,总结行值是对行车的操作。在对客运值班员的跟岗实习中,学习到了这个岗位是主管车站客运站务管理,对车票的收发,回收及保管工作,TVM半自动售票机管理,要对各类单据填写,保管,需要协助值班站长管理站务员,处理乘客事务,要监督售票员,巡视岗在岗工作情况,在遇到紧急情况下,协助值班站长处理紧急事务。自己在从事客值跟岗时还协助了对TVM钱箱的替换取钱,最终对一天的客值工作需要填写收是单据,总结客值工作总体是对现金,票务的管理,能直接反映出当天客流的总量。

经过了这几天对车站各个岗位的跟岗实习,自己也很快的投入到其中,适应了各个岗位,知道了该怎样去处理一些突发事件,必须要以“安全”为前提,保证车站的正常运作。

自己必须保持工作的热情去面对每一个岗位,只有自己用心去做,就一定会学到各种知识,在对以后的工作中必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树立自己的形象,为以后能加入杭州地铁做准备,不断加强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无论是行为上还是技能上,都要适应社会,相信只要认真做到。自己一定会有所提高。

银行员工转正工作总结2019

我自x年7月毕业于x大学后,加入了工行中山分行,现实习期满一年,下面将我一年的学习情况汇报如下:

我热爱工行,工作积极,认真学习总省分行下发的各种文件,认真学习行长的讲话,认真贯彻执行工行的政策、方针、决议,认真学习贯彻“三分一统”的思想,积极参与工行的发展改革。

我努力学习,认真学习《中国工商银行稽核处罚暂行规定》、《工行员工手册》等相关的法规和规章制度,树立强烈的风险防范意识。

我先后参加了一个星期的支行业务培训、省行组织在西湖培训中心的一个星期业务培训、反假钞培训、个人网上银行培训等,并在相关的考试和考核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我刻苦锻炼基本技能,虚心学习,勤学好问,认真做好笔记,下班后苦练基本功,努力学习业务知识,在个人储蓄、网上银行、外汇买卖、基金、保险、银行卡、理财金、国债等方面我都已有了比较深人的学习。

我先后在小榄支行梅花洞分理处、潮南分理处、储蓄专柜实习,无论在那个网点我都虚心学习,勤劳肯干,得到了领导同事的好评。

我遵守纪律,团结同事,尊敬领导,乐于助人,有强烈的集体主义荣誉感,积极参加行里的各项文娱活动。

我积极参与我行网讯“信息报道”工作,曾在我行网讯上发表相关文章,以后还将努力发表。

我积极参加行里的各项活动,在今年5月分的理财知识大赛得了“钻石奖”,参加分行“人民币结算帐户”征文比赛得了二等奖。

地铁实习工作总结篇2

关键词: 铁路信息化 铁路高职院校 高技能人才 培养模式

引言

由于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当今世界已进入数字时代、信息时代,各行各业都无不进入信息化过程。铁路作为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大众化交通工具,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肩负着提供运力支持、当好先行的重要历史使命,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依靠信息化提升铁路产业[1]。铁路信息化对轨道技术人才的需求非常紧迫,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的培养迫在眉睫,这对铁路院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人才培养要求,那么,铁路高职院校如何转变观念,跨越思维,探索出一条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值得思考。笔者受文献[9]的启发,在总结传统培养模式的特点基础上,借鉴国外的和其它相关行业的培养模式,对铁路信息化背景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深入探讨。

1.铁路信息化的特点

为实现新时期新阶段铁路跨越发展的战略任务,铁道部颁布了“铁路信息化总体规划”,提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铁路的运输信息系统的总体目标、体系结构、发展战略与实施策略。铁路信息化建设必须适应铁路高速化、重载化及密集化的发展趋势,突出运输组织、客货营销和经营管理3大领域,以东部铁路和繁忙干线为重点,积极发展新一代调度集中系统、综合调度信息系统;完善运营管理各专业系统,建设运输智能决策系统和铁路电子政务系统;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建设[1]。铁路信息化具有以下特点:

1.1 覆盖范围广。

铁路信息化覆盖运输安全、运输组织、技术装备、客货营销、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信息技术的广泛渗透和关联带动作用,将对各生产要素起到催化作用,可以使我国铁路以较高起点推进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

1.2 信息关联交叉。

铁路是由车、机、工、电、辆五个系统构成的网络型基础产业,各个子系统都围绕列车的安全、高效、优质运行而发生关联协同运动。协同关联运动的关键在于为了实现运输生产的某一特定功能,相关部门、工种密集,工作、职能交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作业点、联动线、协作网”,“多重作业联合、多元部门集合、多级信息传递”,构成铁路系统的综合立体交叉网络的节点,相互关联的各种信息系统构成了铁路运输生产系统的神经网络[3]。

1.3 系统规范有序。

铁路信息化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车、机、工、电等各个部门和单位,所以必须有一个科学、协调、有序、健康的体系结构指导其建设。铁路信息化的目标是“保证铁路信息化有序、规范和可持续发展,将国内外先进的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铁路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不断调整和完善铁路的各种信息系统,深入开发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各专业信息系统的效益,实现铁路市场营销社会服务、运输生产安全保障、运输组织管理决策等方面的现代化,……”。[3]

2.铁路信息化发展竞争力战略模型中人才的地位

“钻石理论”是波特在竞争优势理论中提出的[8],它重视企业外部条件,从产业和企业竞争力的角度出发,研究一个国家决定和影响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各种因素,不仅能够全面反映出目标市场中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而且可以反映出企业的内部结构、战略选择,以及同业之间的竞争关系,可以从各个层面系统地为提升竞争力、确立竞争优势提供分析体系和研究方法[4]。

文献[4]引用钻石理论建立了铁路信息化竞争力战略模型,如下图1所示。

这个模型把铁路信息化竞争力细分为拉动力、推动力、引导力和支持力。从这个模型可以清晰地看到“人才”是铁路信息化的重中之重,是支持力,在推进铁路信息化的过程中,每年需要数以百万计的具有铁路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各类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交通技术、现代管理技术、现代物流技术及电子商务技术的应用型专业人员,因而对这类人才的培养需求更为迫切。

3.铁路信息化对高级技术工人的要求

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而高职教育如何适应现代化的发展,培养出适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新型人才,是摆在高等职业教育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6]。这个课题对铁路企业尤其突出。

铁路信息化注重的是信息的及时精准、实时传递与集成共享,力求技术与管理结合,企业内部组织的功能越来越趋向柔性化。安全运输生产依靠及时准确的信息,信息化的过程需要人才和知识。使用先进的设备和建立完善的计算机网络是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但它并不是信息化的全部。只有重视人力资本的开发和合理利用,才能保障整个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铁路信息化对各个岗位的作业人员提高了更高的要求:

3.1 强调创新意识,强化全局素质。

信息化的过程是企业员工素质提高的过程,是体现创新精神和协同精神的信息化企业文化逐渐树立的过程,企业员工已不再仅仅是孤立的、局部的、独立的单元上简单的作业者。铁路信息化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较其它行业更加突出,所以高职院校更应该注重学生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创新意识等全局素质的培养。

3.2 强调综合能力,强化现代技术的应用能力。

铁路信息化对高职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的是高素质技术应用型、综合型、创新型人才。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一线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的主力,除了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更要注重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获取信息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3.3 一专多能,知多识广。

铁路企业运输生产服务过程的信息集成具有突出的复合特性,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更高,要求“专”而“广”。现代化、信息化背景下的铁路岗位已不再是简单的单技能作业,工人除了要精通某一专业技能外,还要具备熟练运用数据信息进行交流的本领,这里涉及现代轨道交通技术、数据库及网络技术、现代管理及物流技术等,所以学生的知识结构应该是“一专多能、知多识广”,要“专一门,通两门,知全路”,只有这样才能在铁路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更好地适应岗位调整及技术更新的需要。

3.4 具有学习能力、分析判断处理能力。

信息时代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以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迅猛发展,任何培训都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现代人必须学会“学习”,具有“学习能力”,不仅要在课堂上学习,更要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大量的学习,掌握分析判断的能力;通过反复的、坚持不懈的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深入刻苦的学习,把握应急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学习能力对信息化背景下的铁路职工尤其重要,没有学习能力就跟不上现代铁路高速发展的步伐,终将被淘汰。

4.铁路信息化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应把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创造性思维、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实际技能作为育人的目标。根据铁道部制订的“铁路信息化总体规划框架”,针对现代铁路高速发展的特点,为体现“与时俱进、育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要培养出适应铁路信息化需求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必须及时改革培养模式,适时调整教学组织。

4.1 教育理念――培养素质是育人之本。

素质教育永远是教育的基础。信息时代,社会竞争异常激烈,优胜劣汰更加突出,迫使终身职业向多次择业转变,劳动者应具备不断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能力,具备不断挖掘自身潜力的能力。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强调职业素质的培养,强化岗位技能的培养,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对于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熟练掌握和运用,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主动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善于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开拓新领域。

根据铁路信息化的特点,更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高度关联的全局观念,突出培养学生建立超强的责任意识的自觉性,教育学生在铁路岗位上必须始终树立安全就是生命的理念,强调一丝不的工作态度和优质的服务就是安全生产,牢固树立小岗位、大铁路的整体意识。

4.2 课程体系――构建“大平台、小模块、模糊群、重定向”的创新结构。

铁路信息化以运输生产过程的多种知识融合为基础,将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交通技术相结合,涉及运输生产的全过程,因此新的轨道交通技术高职课程体系必须根据多学科交叉、综合性的要求来构建,让所有学生在“培养适应铁路信息化的应用人才”这一共同目标指导下,重新搭建铁路信息化人才平台下的“一专多能、知多识广”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形成“大平台、小模块、模糊群、重定向”的课程体系结构。

4.2.1大平台。是铁路各不同专业或专业方向(机车、车辆、信号、运营等)所需的共同知识、共同技能或专业方向所需的公共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将原来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界定、整合、取舍和拓宽,形成具有共性意义的课程体系。大平台上,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坚持“必需、够用”原则,将部分专业基础课作为专业课中的一个模块,简化纯理论,突出理论中的实践。铁路信息化包括运输生产过程数字化、运输调度数字化、运输统计和服务数字化、企业管理数字化,在大平台上要加大计算机课程中与铁路信息化相关的知识的培训,可根据专业方向适当调整课程权重。

4.2.2小模块。是专业课或专业方向特定的知识和技能。

4.2.3模糊群。是在小模块划分时根据专业相关或相近的程度,适当模糊课程的界限,促使课程融合,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能力,有一定自由度地个性化选课,形成“一专多能、知多识广”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进而达到“专一门,通两门,知全路”的知识体系要求。专业模块将实践课和理论课融合一体,强化实践,在实践中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4.2.4重定向。以3年制的高职为例,采用行业―专业群集(铁路――车、机、工、电、辆)模式,前3个学期在大平台上学习,后3个学期重定专业方向,让学生在校期间先对铁路行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初步的了解,再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点,重定向选择专业方向,每种选择都提供一系列与一组专业群的相关课程,将大行业和小专业教学结合起来。

4.3 教学模式――侧重创新、实践、应用、个性的新模式。

加强教学模式改革,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教学改革和创新要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积极倡导启发式、引导式、开放式、探究式等教学模式,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和研究性学习。

大胆创新,突破传统的“点―面”的模式,逆向思维,从“面”入手,首先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扩展到复杂的理论知识。教师要“授之以渔”,重视实践,让学生通过实践,善于独立思考,勇于开拓创新,乐于研究个性化,进而学会“学习”。“学习”是一种能力,具备这种能力有多种途径和方法,有学校学习、培训学习、网络学习、多媒体学习、交流学习和自学习等;具体的方法有应用性学习、创造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指导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等。

还可以采用实践教学与职业技能培训融合的模式,以及工作本位学习、学校本位学习和联合活动等模式。

4.4 教学方法――探索和推广“行为导向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铁路属于特殊行业,教学中的专业实践不可能全部深入到运输生产一线,学校要花大力气构建数字化运输生产的仿真平台,让学生通过仿真系统参与实践,了解铁路是如何实现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流动,完成运输生产的全过程。在教学中通过真实应用背景项目的引入,让学生对运输生产的计划部署、调度指挥、跟踪监控、安全分析、数据统计、信息处理等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将模拟演练贯穿在各教学模块中,采用教师引导、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演练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通过实施、总结、分析、对比,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探索和推广“行为导向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5.结束语

铁路信息化对人才需求特别紧迫,铁路信息化对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从素质、能力、知识、学习等方面提高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培训机构必须从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上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新整合。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在大平台、小模块、模糊群、重定向的课程模式下建立“一专多能、知多识广”的知识结构,达到“专一门,通两门,知全路”的要求,以适应现代铁路的高速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马钧培.中国铁路信息化建设与展望[J].铁路计算机应用,2005.2,95.Vol.14.NO.2.

[2]马建军,许红,杨浩.铁路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研究[J].交通与计算机,2006,3,(第24卷)总130:77-81.

[3]汪晓霞,陈春阳,李学伟.实现铁路跨越式发展的信息化重点任务研究[J].中国铁路,2003.12.

[4]孙亮,汪晓霞.基于竞争力的铁路信息化战略体系[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03:175-176.

[5]《铁路信息化总体规划研究》课题组.铁路信息化总体规划研究报告[R].北京:北方交通大学,2000:26-27.

[6]俞仲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2002,(5).

[7]王前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3,(3).

地铁实习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交通运输专业;企业实习体系;卓越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9-0163-03

一、引言

同济大学在卓越人才培养规划中强调以卓越人才培养为主线,强化实践教育的传统特色,构建以“三大联盟与三线联动”为核心,课程教学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开放式、立体化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交通运输专业以培养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管理与技术人才作为基本目标,该专业实践性强。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快速发展以及运输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对交通运输人才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作为未来轨道交通运输企业的经营者,学生们必须提前掌握本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自觉形成最佳的知识和能力结构。通过组织学生到铁路运输企业实习,让企业直接对未来所需人才进行引导,将使本专业培养出来的运输管理人才更容易达到“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能够“适销对路”。

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包含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两个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理论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掌握较为全面的必备知识,实践环节则是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够锻炼学生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更是学生在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前最好的“模拟练习”。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本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并培养和锻炼出较好的实践动手能力,达到了“卓越工程师”对交通运输专业的要求。

二、交通运输专业传统企业实习存在问题

交通运输专业在实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之前,本专业的生产实习时间只有两周,一周在上海铁路局调度所,另一周在学校的实验室进行接发列车实训。传统的交通运输专业生产实习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制约着实习效果和学生实践水平的提高。

1.在企业实习时间短,对企业生产实践了解少。在实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之前,企业实习仅占用两周的时间,且其中一周在学校的实验室进行接发列车实训,这样的安排显然不能使学生对企业生产实践有全面、细致而深入的了解,不能满足“卓越工程师”对交通运输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

2.轨道交通行业发展快速,理论教学与实践需求脱节。近年来年我国轨道交通运输行业发展迅速,大批新技术运用于轨道交通运输的规划与管理。通过企业实习能让学生了解与学习新技术的运用,满足企业对未来人才的需求。

3.校企联合培养不足。改革前交通运输专业企业实习学生只去上海铁路局调度所一个部门实习,实习面窄,实习岗位过少,上海铁路局的其他部门未能有效地参与人才培养过程。需结合交通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过校企实践基地的建设,以此为依托进行交通运输专业企业实习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三、交通运输专业生产实习体系的构建

(一)交通运输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

卓越实习要以运输生产环境作为支撑,实习基地的建设是必要前提,是开展实习工作的保证。上海铁路局是教育部确立的第一批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与同济大学共建。由上海铁路局和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学院的专家组成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指导委员会,审核中心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和工作计划,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下设工作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开展。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运输管理工程系以此为依托,结合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设计了车站-列车-运行调度的三层次的实习体系,选取了铁路编组站、高铁客运站、高铁客运段、调度所四个单位作为校企实习开展的对象。系领导亲自主持召开座谈会,与上海铁路局人事处共同确定了南翔编组站、虹桥高铁站、上海客运段、上海铁路局调度所作为实习基地。上海铁路局在每个实习单位都指派了实习组织领导、兼职教师、后勤保障人员。同时,结合交通运输专业学科的发展方向,进一步拓展了交通运输专业的实习基地,与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签署了同济大学人才培养与产学研合作协议书。

(二)交通运输专业生产实习体系构成

根据本专业教学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以及实习面广、点多的特点,围绕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突出技术问题,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出发,对企业专业实习教学体系进行拓展。结合交通运输专业实习的特点及主要专业技术问题,设计了车站―列车―运行调度的三层次的实习体系,突出了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专业共性问题,并安排了学生进行高铁随车调查、行车调度指挥现代化的研究分析,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通运输专业本科生“卓越”实习是一个有机体系,其中包括:

1.校内实训部分。校内实训包括列车接发实训、Railsys实训等综合型实训,学生通过计算机模拟系统完成电话闭塞法、半自动闭塞法、自动站间闭塞法的实操学习,并学习利用Railsys运行图软件编制及管理运行图。校内实训为后续开展企业实习做好过渡准备。

2.企业实习部分。企业实习内容包括两大板块:铁路运输企业实习和地铁运营企业实习,前者是主体,在总计六周的实习时间中占4~5周。

(1)铁路部分:对于铁路运输管理工程人才,需要对车流汇集、列车生成、按图行车的整个行车组织过程有清晰了解,通过生产实习可以把交通运输专业所学专业课程知识系统集成,因此在铁路运输企业实习中设置了多个实习项目。

①铁路编组站实习,实习地点为上海铁路局南翔编组站。学生主要了解编组站运输组织机构设置和运输岗位职责,熟悉《铁路技术管理规程》中关于编组站技术作业的有关规定,学生在跟班实习中需要系统了解编组站到、解、编、发各个生产环节的作业内容和流程等。

②铁路调度所实习,实习地点为上海铁路局调度所。学生主要了解上海铁路局管辖范围、上海铁路局调度所生产组织系统及各调度工种的主要作业内容;对行调、货调、机调等调度员岗位跟班实习,了解调度员应具备的基本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所实习岗位的计划内容、编制办法。

③铁路货运中心实习,实习地点为上海铁路货运中心北郊站和杨浦站。学生主要了解货运调度室内车站调度员和货运调度员的岗位职责,铁路货运改革后综合服务窗口办理货运作业的流程,以及货运员的岗位职责。

④高铁列车乘务实习,实习地点为高铁列车。实习以跟车、跟班实习的形式开展,学生重点了解高铁动车内主要设备设施、高铁列车动车组营业规章、乘务员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高铁列车安全管理和应急处置内容,完成高铁列车服务满意度问卷调查。

⑤高铁车站客运服务实习,实习地点为上海铁路虹桥站。实习以参观结合形式开展,学生主要了解上海虹桥高铁站服务设施布局、客流到达及出发特点、站内中转、铁路与其他交通方式换乘过程中的流线组织,掌握高铁客运站客运组织内容、岗位设置及岗位责任。

(2)地铁部分。地铁运营企业实习则主要依托上海地铁调度所OCC以参观、模拟、实训形式开展,学生将系统了解地铁生产组织系统架构、各调度工种的主要作业内容,重点关注地铁运营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方法、预案要点及地铁施工作业管理规定及流程。

(三)实习保障体系

交通运输专业本科生“卓越”实习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相关的保障体系。每次企业实习前学院教务主管领导都亲自做实习动员,院办领导安排好后勤工作,系领导部署实习计划并安排带班教师,带班教师都能够做到认真负责、按时参加。上海铁路局和上海地铁运营公司均成立了专门的实习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全程指导实习工作,各一线实习单位均成立了工作小组具体与实习带队老师对接,双方畅通联络、紧密协作。应该说整个实习的组织和后勤保障工作都是非常出色的。

“安全第一”是运输实习的首要原则,每个实习单位在同学到来的第一天都组织了安全教育培训,不仅有规章学习还要进行安全防护能力训练、这为确保现场实习安全、有序提供了重要保障。

运输管理工程系为了保障实习有序,精细编制了教师值班表,确保每日都有教师在现场。学院安排了接送车辆,保障每日在铁路现场交接班后规定窗口时间准确到达,以减小对铁路现场工作的影响。铁路局则安排了站内短驳车辆,安全快速地将学生送达站内各实习岗位。至今,交通运输专业已有3届同学按照卓越工程师计划参加了企业实习,实习全程未发生一例安全事件,同学经过现场观摩、实践、听讲较好地完成实纲任务并全部通过实习答辩,实习内容逐年拓展、深化,实习组织工作获得了参与师生的一致好评。

四、交通运输专业生产实习的特色和实施效果

运输管理工程系将交通运输专业本科生“卓越”实习建设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工程来抓,带动了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完善、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创新及其教学条件的改善等多方面的建设,为交通运输专业的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实施效果。

1.设计了车站―列车―运行调度的三层次的实习体系。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围绕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特出技术问题,设计了车站―列车―运行调度的三层次的实习体系,突出了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专业共性问题,并安排了学生进行高铁随车调查、行车调度指挥现代化的研究分析,让学生通过现场实习、调研,分析总结相关实际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企业生产实习内容组织创新,实习对毕业设计选题支撑效果凸显。交通运输专业本科生“卓越”实习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实习内容紧密围绕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多个铁路实习项目关联紧密。首先,实习让学生系统地观摩了铁路运输设备的全貌,特别是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高速列车装备和集各类先进控制系统于一体的调度指挥中心让同学增强了专业自豪感。第二,先编组站和货运站,后调度所的实习安排使学生对铁路既有线车流汇集、列车生成、到按图行车的整个行车组织过程有了清晰了解,有利于学生把所学专业课程知识串连起来,为来年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奠定了基础。第三,高铁列车乘务实习和高铁车站实习安排紧凑让学生系统了解高铁客运“站、车”服务之间的接口关系,对旅客出行全程服务质量的影响要素有了亲身体会。第四,铁路调度所与地铁调度所OCC实习紧凑安排让学生更加清晰地对比了铁路和地铁行车环境、调度信息系统和调度职责的差异,也让学生对未来的论文选题乃至毕业择业有了感性和理性支撑。

3.形成了双导师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创建高校和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建立了专业实习组织管理体系,实行校内专业指导教师和实习基地兼职指导教师双轨制,聘任了一批企业兼职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精心设计了企业专业实习教学大纲与教学指导书,共同指导学生的专业实习。铁路局兼职导师结合实习进度组织了多次分专题讲席,学生获得了书本上无法学到的新知识、新信息、新技能。

4.加强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推动本专业就业率的提升。交通运输专业改革后的企业实习,为学生巩固所学专业知识、系统了解铁路运输专业现场工作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择业观,提升了交通运输专业学生毕业后去铁路局和地铁公司就业的人数。

5.同济大学交通运输专业认可度得到显著提升。同济大学交通运输专业以工程实践为驱动的企业实习计划得到了上海铁路局企业高管和同行业专家的支持,同济大学的卓越人才培养理念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学生在参与实习的过程中,积极提出问题与建议,逐步打开思维、活学活用专业理论,用人单位上海铁路局对实习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进行了肯定。

五、结语

交通运输专业的企业实习,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要求进行不断调整和优化,在理论教学上调整相关课程的设置,使各个课程间更加协调,也为实践环节打下良好基础。实践环节不断增加企业实习的单位和内容,力求符合交通运输专业本行业生产工作的实际,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有重要的积极作用。经过多年的努力,交通运输专业学生的“卓越工程师”企业实习工作扎实开展,继往开来,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企业实习工作还将谋求更大的创新,为交通运输卓越人才的培养和行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地铁实习工作总结篇4

一、加强政治修养,坚持勤政廉洁

作为铁路工程项目的负责人,负责全面工作,手中有一定的权力,我始终牢记手中的权力是公司员工给的,是公司领导对我的信任。因此,我要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用好权,坚决维护公司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日常的工作中,我始终把公司员工队伍对我拥护不拥护,同时对我的工作满不满意作为衡量一切决策和实践的根本标准,抱着对集团公司负责、对铁路各个工程的建设负责的精神,牢记为铁路公司的宗旨,端正工作态度,率先垂范,以身作则。

在铁路各个工程项目工作时,为了确保项目的安全建设,我定期组织组织工作人员去排查各种问题(例如:由于受到铁路建设项目的影响,使得当地的水利系统受到破环,我们及时发现了问题,立刻委托完成对场外改水工程的设计,并组织施工人员开挖四个蓄水池,解决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用水问题)(客户可以根据工作的实际情况改写)。通过认真细致的工作,让各种问题能够早发现、早控制、早处理,以此来杜绝或者解决各种问题,为保障铁路工程项目的建设能够顺利完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勤记善思,努力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这一年的工作经历使我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之心。在工作中,我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及时学习掌握国家的方针、路线、政策,领会全国铁路发展总的战略部署和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在铁路公司工作的时间里,为了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项目书记兼安全总监,在工作中不断结合自己工作实际特点努力学习相关工作理论知识,详细记录各个工程每项工作的操作技巧。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不仅安全、高效、准时的完成了各项工程任务,全年都未出现任何安全事故。

三、勤勤恳恳,以行为家,积极塑造敬业意识

随着铁路公司的快速发展,铁路工程的建设也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公司对我们项目的开发要求也越来越严格。突如其来的变化,让我们一时不适应,加上以前一些铁路工程项目建设中养成的惰性,需要大量时间来整改。更重要是目前担任两个既有线项目的安全总监和书记之职,工作量大,安全压力大,在经过共同努力之后,将两个项目的协调工作落实到位。因为我热爱这份工作,热爱公司,所以我们愿意花费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在铁路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工作上,一心只想把工作做好做好。

四、开拓创新,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客户可以根据工作的实际情况改写)。

做为铁路工程项目书记兼安全总监的负责人,负责铁路各个项目的安全。在项目安全生产及外部协调工作主要是与铁路设备管理单位签订安全协议。

1、树立安全理念

在铁路工程项目的设计阶段,我们就制定了安全管理理念,在整个的建设中融入人性化等安全理念。各个项目的安全得到了可靠保证,全年未出任何安全事故。

2、创新一体化建设体系

在铁路工程的项目中,我们始终坚持实施一体化建设体系,其中包含一体化的决策、组织、控制、技术支撑以及工程保障,整个铁路工程项目做到同步运行,协调推进。在建设过程中通过强力的组织、强大的保障、强势的管理、强劲的合力,以此来推动铁路工程项目的安全建设。

3、开创新型惠民政策

在铁路工程的修建过程中,切实加强与地方政府、基层组织的协调沟通,希望能够最大程度的获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保障在铁路建设项目中的征地拆迁工作能够进展顺利。通过与他们提前进行沟通协调,不但节约了耕地占用税,同时还减免了配套设施建设工程的手续费。

地铁实习工作总结篇5

关键词:地铁高技能人才;校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11-112 -03

一、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载体,地铁交通快速、高效、舒适、节能、环保的优势更加凸显,近年来,我国各大城市掀起了地铁建设的高潮。目前我国已开通地铁的城市达到10个,运营总里程为1300多公里。2009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建设地铁的城市达25个,预计到2020年全国地铁运营总里程将达6100公里。按照现有规划,我国每年将建成地铁达500公里左右,按每公里50人的最少用人标准,每年需要新补充地铁专业技术人员达25000人。

地铁交通技术是现代机械、电子、通信、工程等专业技术的集成,地铁岗位对人才的专业知识、职业素质、技术能力、操作技能等提出了特殊的要求。现有的以学校为主的、远离工作现场、企业文化缺失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不能满足地铁快速发展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一体化办学作为高职教育的新形式,具有校企合作紧密、工作学习转换快捷、企业全程参与等突出优势,可以充分满足地铁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

南铁院发挥长期为轨道交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优势,从2002年开始与南京地铁进行了10年合作,历经“订单班”、“冠名班”、“地铁学院”三个阶段,在地铁高技能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为满足2014年南京举办青奥会的需要,南京地铁到2015年将建成6条新线,约215公里,需要补充约1万多专业技术人员。为此,南京地铁公司与南铁院签订了2009~2011连续三年的订单培养协议,订单总数达2740人。为了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南铁院与南京地铁联合组建“地铁学院”,通过创新办学体制、改革育人模式、优化就业环节,对校企一体培养地铁高技能人才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二、校企一体创新办学体制

办学体制决定了办学资源的获取与配置方式,反映了参与办学各方的利益诉求。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其办学不仅要依靠政府的主导,更离不了行业企业的支持。职业教育现有的办学体制在资源获取方面渠道单一,过度依赖政府,不能有效满足利益相关方的诉求,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南铁院紧紧把握地铁行业的发展形势和人才需求,通过“地铁学院”,探索校企一体化办学新体制。

建立一体化办学平台。近十年来,校企合作办学逐步深入,在订单班、冠名班的基础上,双方于2009年联合组建成立国内第一所地铁学院。地铁学院实施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理事长和副理事长分别由南京地铁总经理和南铁院院长担任。为吸纳其他城市地铁企业加盟,明确“1(南铁职院)+1(南京地铁)+N(若干城市地铁公司)”的理事会结构。地铁学院的院长由地铁公司领导担任、学院领导担任执行院长。地铁学院下设办公室、专业建设委员会、专业教学团队和职业素养训练项目组等。相关机构均由双方人员组成,在管理体系上校企融合为一体,为推进合作办学提供体制保障。

整合共用校企资源。整合双方优质的教育资源并使其效益最大化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障。首先是组建混编教学团队。校企共同组建了城市轨道交通控制、车辆驾驶与检修、线路工程和电气化供电等六个专业由专兼职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其中企业技术人员占50%以上。其次是共建共享实训资源。南铁院的教学和南京地铁的培训可以共用共享校企双方既有的实训资源。为了增强教学和培训效果,双方还在南京地铁生产现场共同设计建设了生产实景同步传输系统,企业技术人员可利用视频进行远程教学。南京地铁还积极帮助南铁院建设地铁综合实训中心,无偿捐赠调度信息系统软件和部分实训装备。再次是融合校企文化资源。南铁院作为老牌的铁路职业院校,具有丰厚的铁路特色校园文化积淀。南京地铁先进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在国内业界颇有影响。校企探索在两种文化资源的交叉融合中育人,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三、校企一体改革育人模式

职业教育是一种实践教育,其教育对象需要在工作与学习之间进行快速转换。校企一体育人有利于实现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教学组织形式,在组织内完成理论与实践、学与做的快速转换,加快技能型人才的成长。同时,职业教育也是一种合作教育。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企业是主体,学校教育是基础,单独依靠学校一个主体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实现的。特别是对于地铁行业来说,短期内大规模培养地铁高技能人才,尤其需要地铁企业全过程参与。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南铁院和南京地铁共同创新地铁高技能人才“333”培养模式。主要内容是:

学生在校的三个阶段目标。针对地铁企业生产的实际和地铁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规律,“地铁学院”提出学生在校三年要依次实现“三个目标”:一是走入地铁,感知职业。第一学年每两个月至少安排一次到地铁的现场观摩或系列讲座,由兼职教师讲授,使学生切身体会地铁工作的性质、内容。二是深入地铁,熟悉工作。第二学年,每月至少安排一项利用地铁现场教学和兼职教师授课的机会,将地铁岗位工作内容分解到各个专业课程中,使学生逐渐熟悉地铁相关岗位的工作内容。三是“融入地铁,胜任岗位”。在第三学年,学生作为南京地铁的实习员工,更多的时间进行定岗和顶岗实习,学生与企业融为一体,提前开始地铁职业生涯。

校企共同做好的三项工作。一是校企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地铁订单岗位的任职要求,各订单专业的混编师资团队制定了人才培养规格,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相应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二是校企共同组织实施教学。根据各专业教学进程,落实教学安排;各个专业结合自身特点,采用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企业兼职教师授课比例达50%。三是校企共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成立以企业人员为主的专业评价小组,根据地铁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制定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评价标准,实行学年考核和毕业综合考核。

实现教学过程的三个一体化。一是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校企共同开发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课程体系,利用南京地铁一号线、二号线的练兵线、培训线,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做中学、学中做,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二是校内教学与现场育人一体化。地铁各专业的课程讲授,采用专业课程现场教学和校内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学生在学校和企业两个场所交替学习,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三是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提升一体化。在校企共同实施教学过程中,将敬业爱岗、团结协作等职业精神融入到具体的项目化教学中,使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同步提升,同时将职业素养作为培养质量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综合评价制度。

四、校企一体优化就业环节

就业是民生之本,职业教育从本质上说就是就业教育。对于大规模、大批量订单式人才培养,在整体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尤其要重视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衔接。既要考虑规模化的人才培养,又要重视学生个性化成长成才的需求。同时,针对部分学生在就业方面进“保险箱”的心理误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形成适度竞争与淘汰机制,适当增加压力,增强订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帮助学生经过三年实现与地铁岗位的无缝对接,南铁院和南京地铁以“就业为导向”,在学生通往就业岗位的链条上着重把好招生、组班、岗前培训等关键环节。

共同把好招生关。提高就业质量必须从“源头”抓起。结合南京地铁快速发展对地铁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南铁院积极参与研究南京地铁企业发展规划,预测地铁运营各岗位的人才需求,按照岗位的设置共同确定招生计划。双方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地铁企业的发展、用人和学校的育人特色,提出生源的具体规格要求。地铁的快速发展和对高技能人才的渴求,吸引了大批的有志青年。多年来南铁院地铁专业一直保持较高的录取分数,2010年南铁院轨道类专业文理科录取最低分超出省控线100分左右。

共同把好定岗组班关。校企双方坚持“一年宽基础、两年定岗位、三年强岗前”的做法,学生在完成第一年基础课程和感知职业的内容学习后,校企双方根据学生本人申请、个人表现和行业需求,初步确定每一名学生未来的岗位方向,完成按岗位组班的工作。“组班”环节既关系到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职业生涯,同时也关系到企业的员工稳定和长远发展。因此,既要重视学生的选择,又要考虑企业的需要。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适应情况,申请调整进入另外的班级继续学习,同时,企业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或企业的用人变化,在征得学生同意的基础上,进行学生的班级调整,达到“双向选择、双方满意”的效果。

共同把好岗前强化关。在双方合作的初期,学生在南铁院毕业后南京地铁还要对其进行一年以上的现场培训。为进一步缩短企业用人的培训周期,实现零距离就业,南京地铁将上岗培训内容和实习内容提前安排到第六学期进行,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培训计划,共同强化岗前培训,实现了地铁学院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和南京地铁的高质量用人。

五、结语

校企一体培养地铁高技能人才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实现了教学做一体,提高了订单人才培养质量。二是大大地缩短毕业生岗位适应期,为企业节省了大量培训和用工成本。三是带来了很好的辐射效应,无锡、苏州、上海、杭州、成都、深圳、哈尔滨等地铁公司纷纷与南铁院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并希望加盟地铁学院。据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中心和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联合分布的《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和重点产业人才供应2010年度报告》,南铁院在2009届江苏省高校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指数排名第一,铁道通信信号专业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在江苏省综合指数排名第一、三位,被推荐为绿牌专业。学院“地铁文明使者”协会,被南京市政府授予“优秀志愿者服务团队”。(下转第67页)

(上接第113页)

南铁院和南京地铁通过“地铁学院”的建立,紧紧围绕地铁订单人才培养这一目标,按照合作育人的模式,创新合作办学机制,实现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从而促进双方合作发展,最终形成校企利益共同体。实践表明,校企一体培养地铁高技能人才的探索,成功破解了校企深度合作的难题,调动了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提高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实现了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与岗位的良性互动。校企一体培养地铁高技能人才的探索为其他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Z]. 教职成[2011]12号文件.

[2]叶鉴铭,徐建华,丁学恭.校企共同体(校企一体化机制创新与实践)[M].三联出版社,2009,1.

[3]夏英.市场经济体制下校企合作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9).

地铁实习工作总结篇6

关键词:合资地方铁路;机车学习司机;培训与考核;规范

合资地方铁路是指除国家铁路、城市轨道铁路以外铁路的总称,由各地方政府管理、国家铁路指导。与国家铁路相比,合资地方铁路虽然规模及业务量相对较少,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合资地方铁路同样具有国家铁路的特点。和国家铁路一样,机车司机同样是合资地方铁路的主要工种之一,该工种不仅承担着极为重要的工作任务,而且对保证运输安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国家及铁路有关规定,在取得机车司机资格认证前必须取得学习司机资格认证,而取得学习司机资格认证必须经过相应的培训与考核。国家铁路对于司机资格认证有着明确的规范,而对于学习司机,必须进行相应的培训和考核,地方铁路机车学习司机一般是比照机车司机培训与考核规定执行的,而缺少明确地培训考核规范。因此有必要在实践中对学习司机的培训与考核加以规范,从而保证培训与考核的质量,为其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机车司机打下坚实的基础。

1.理论培训与考核的规范

1.1理论培训的规范

1.1.1铁路机务行车安全规章的培训

培训主要包括铁路技术管理规程、机车操作规程、机车运用管理规程及铁路交通事故处理规则的有关规定。

1.1.2铁路机车专业知识的培训

培训主要包括内燃机车柴油机、内燃机车制动机、内燃机车传动装置的有关知识。

1.1.3铁路机车乘务员通用知识的培训

培训主要包括钳工与电工基础知识、机车运用与统计知识、机车保养与整备知识、牵引计算与列车操纵知识、车辆制动机基础知识、行车安全装备知识学习司机应知应会有关内容。

1.2理论考核的规范

理论考核采用书面试卷形式,安全规章科目90分及以上为合格,专业知识与通用知识科目80分及以上为合格。

2.实作考核的规范

在理论考核三科全部合格,并经过至少三个月的实作练习准备后,经申报同意后,方可进行实作考核。

2.1机车钳工与电工化标准技能的考核

按照《内燃机车钳工与电工化作业标准》48项目中选项考核,从工具及用料准备作业、顺序及检查方法、作业时间等三个方面,并根据实作中是否遗漏检修处所或简化修理与处理、遗漏应测量处或测量方法不当、违法修理、测量尺寸错误允许误差超限、实作工作物返工、口述错误,以及动作中是否工作程序不对、损坏丢失工具、多拿少拿错拿工具、工具配件落地、违反使用工具等进行评判。考核成绩60分及以上为合格。

2.2机车检查给油技能考核

按照《内燃机车检查给油程序作业标准》有关规定,从检查及给油处所、检查内容及要求、检查方式及油脂使用等四个方面,根据故障假设的发现与处理,安全动作中是否违反安全作业的有关规定、锤击带压力部位和监督计量器具及粗糙度值低的部件表面、检查部件后未恢复原状态、检查方法及程序错误等方面,以及按照《机车全面电气动作试验标准》,从准备工作、电气试验及结束工作三个方面进行评判。考试成绩80分及以上为合格。

3.培训与考核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地铁实习工作总结篇7

一、认识和体会——(《关于召开党史学习教育专题

组织生活会的工作提示》文件要求的第一条要重点学习在党史学习教育大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内蒙古、河南等地考察并指导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重大部署、工作要求,深刻领会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成果、宝贵经验。要深入研读《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共产党简史》《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论述摘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等指定学习材料,学好用好《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图说厦门党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同志对厦航、民航、国有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汇编》等辅导材料,从精读原文原著中汲取思想智慧、前进动力。要认真学习今年来闽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贯彻关于厦门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建设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的要求,深刻领会在福建、厦门工作期间开创的一系列科学理念、重要部署、宝贵经验和优

良作风,学习对厦航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

1.通过加强党的历史、新中国史党的优良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的学习,我明确要坚定信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传承红色基因,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因此,基层党员领导干部要主动把自己摆进去,真学深学,真抓实干,学会运用历史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培养历史的眼光去发现问题,增强历史担当去抓问题并解决问题,把学习党史、新中国史形成常态化机制,切实抓出成效。

2.深刻理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战略部署。党的明确提出加强铁路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建设交通强国。作为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作为一个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当好经济社会发展“开路先锋”和“先行官”为已任的国有企业,铁路必须要在建设交通强国中提早谋划、走在前列、当好先行,率先实现铁路现代化。近年来铁路部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扎实实,埋头苦干,砥砺奋进,实现了中国铁路的快速发展,逐步建成了世界上最现代化的铁路网和最发达的高铁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出行,大大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是把中国高铁打造成一张亮丽的“国家名片”……“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普通人的幸福感、获得感,彰显的是铁路部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取得的巨大成果,更让我们看到了中国铁路在建设交通强国中勇当先行的底气所在。

3.深刻认识改革发展成就,自觉继承发扬光荣传统。中国铁路的发展,走的是一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发展之路,走的是一条锐意进取、改革发展的创新之路,一直以来铁路担当的是国民经济先行官的重任。进入90年代,铁路先后实施六次大提速,铁路运输能力在不断提升中释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明显;进入21世纪,铁路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和大众化交通工具,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至关重要,特别是高铁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今高铁的快速发展不仅显著改善了草原民众的出行条件,大大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而且带动了沿线经济增长和相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了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产生了巨大的溢出效应。作为一名铁路人,我们都要立足本岗、干在实处,为践行“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历史使命提供不竭动力,推动总公司、呼局集团公司改革事业不断创新发展,在“交通强国、铁路先行”实践中建功立业、当好排头兵,让“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进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贡献。

二、存在问题(《关于召开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组织生活会的工作提示》文件要求第二条检视3个方面问题:检视通读《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共产党简史》等中央规定篇目的情况,通读了没有、读了多少、有什么感悟;检视对照党章规定的党员条件和义务权利,对照人民群众的期待,查找了哪些具体问题、改了多少、改得怎样,还有哪些没有改到位;检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情况,立足岗位、履职尽责做得怎么样,为身边群众做了什么实事好事,还有哪些差距)

1.责任意识不强,未能弘扬优良传统。理论水平不高,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业务知识积累不够,缺乏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主要表现在日常的工作思路不够宽,解决问题能力不足,遇到难题时解决的办法和点子少。工作走过场,在宣传工作中没有注重实际,有时只是简单的看表面,没有真正的深入到基层挖掘新闻素材。工作精神不够振作,意志消沉,主要表现在管理方面,有时应付差事、漫不经心、得过且过,有时存在工作滞后,未能提前谋划,缺乏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

2.进取精神不佳,勤俭节约意识欠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行为习惯没有养成,看到有的同事纪律松弛,轻松度日,无意间自己也放松了自己。对自己着手负责的工作不愿管理,主要表现在工作中总认为靠大家的自觉性,管理便能有序运作,结果导致疏于管理。

3.使命意识发挥不好,未能履行服务职工群众的义务。对待同事的态度不佳,在工作中,有时会人云亦云,不能坚持科学、客观的主张和看法,明知一些事物安排不周全,还坚持的办下去。主要表现对待班组的有些日常工作未能及时进行指导,导致部分工作相对滞后,效率不高。不能认真和多听取各方面意见,不能充分发挥民主,有时固执己见,结果浪费了时间,耽误了工作。

三、整改措施(针对第二部分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

1.要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增强理论功底。提高自己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以解决思想和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改进自己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成效为落脚点,特别要在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实践上下真功夫,不断提高理论学习的效果,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2.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认真对待本职工作,增强忧患意识,常怀感恩之心,爱岗敬业,努力工作。与此同时,率先垂范,严于律己,坚决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号召广大职工勤俭节约、合理消费。

地铁实习工作总结篇8

关键词 钢铁生产 仿真实训系统 冶金类 专业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在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冶金类专业课程往往注重于理论讲授,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由于学生毫无生产实践经验,实习单位出于安全及经济效益等诸多因素的考虑,不能满足学生去现场体验的需要,因此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常遇到理论和设计难以理解掌握。如何提高专业课程教学效果是长期以来困扰冶金专业教学的难题。①仿真实训技术是解决上述难题的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可以使学生不进工厂就能实际了解钢铁生产系统的生产和操作过程,通过亲自动手,巩固所学知识。②但如何根据本科教学大纲要求和冶金专业学科特点,合理利用仿真实训系统,提高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1 钢铁生产仿真实训系统平台建设

钢铁生产仿真实训系统采购于国内某公司开发的适应现代钢铁企业和院校培训的一套虚拟仿真实训系统。该软件以国内某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生产实际的相关设备为基础,涵盖了炼钢、炼铁、轧钢方面的现场生产中的技术参数、实际操作、生产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及考核标准进行编制的模拟软件。

硬件建设方面,建立了钢铁厂钢铁生产仿真实训实验室和现场三维动漫实验室,配备计算机、服务管理器和网络交换机等硬件。为了提高培训和实践效果,还配备而来多媒体教学和演示的设备。钢铁生产仿真实训系统可用于冶金工程专业本科生校内实习教育环节,也可用于冶金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环节。钢铁生产仿真实训系统填补了国内本科院校冶金专业在钢铁生产仿真实训方面的空白,满足冶金专业学生的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的要求,满足建设国内一流的冶金工程专业本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校内实习基地的要求。

2 钢铁生产仿真实训系统在冶金本科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在专业基础课程中,冶金方面的内容主要通过“现代冶金设备与装备”课程的教学来完成,这一课程体系沿用了数十年,存在明显不足,冶金设备课程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③在相关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引入钢铁生产仿真实训系统,提高了教学效率,缩短了学习知识所需时间。更重要的是,它把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可以动手操作,根据自己学习进度和要求选学相关内容。在钢铁生产仿真实训系统应用过程中,首先让学生对炼铁的设备和工艺流程有一个总体认识;然后在讲到具体的知识点时,再结合钢铁生产仿真实训系统进行重点讲解,这样学生便会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非常形象、深刻的理解。仿真实习使学生能如同深入现场,课堂教学、实验、实习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

“轧制理论”是冶金和材料加工专业一门理论性很强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要求高、面向生产现场的实用型课程。针对专业课程教学中段存在一些不足:教学内容枯燥、抽象、难理解,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等。④利用轧钢生产仿真实训系统软件,进行演示教学,教会学生利用软件及理解参数设定依据及相关知识内容,也让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下,迅速对轧钢机操作和工作环境进行熟悉,解决已往培训无法真实操作的难点;在教学组织过程中,还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进行,每个小组成员根据任务做具体分工,最后共同对设定数据进行整理分析,通过分工合作完成一个项目,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培养了学生组织协调、合作学习的能力,取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既复习和巩固了教材中的基本知识,还学会在实训中善于进行思考和比较,总结参数间关系以及参数变化对结果的影响。

总之,采用钢铁生产仿真实训教学系统,既可以进行辅助理论教学,又有训练技能、培训和考核鉴定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教室内就能进行实训操作,认识各种生产装置,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及独立操作的能力。这样就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冶金专业教学的难题,为冶金技术专业及相关的专业群的实训教学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3 仿真实训系统用于专业课程教学的思考

3.1 将仿真过于理想化

仿真实训系统只是学生间接接触实际的一种有效手段,但始终属于辅助培训。仿真实训操作的模拟性和程序化与现场操作灵活性、不可预见性还有相当的距离。不能将仿真理想化,过高地估计仿真实训的效果,仿真模块与工艺是实际生产装置的简单化处理,学生能在仿真实训系统上学习的设备结构和工艺参数需要深入思考,真正理解各调节参数间的关系,忽视了数字后面隐含的意义。需要将工艺流程和工艺参数与所学理论有机结合,相互照应,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统一。

3.2 加强正确指导和引导非常必要

明确仿真毕竟是模拟过程,不能等同于实际生产。学生通过多次单一模块的实训操作,程序化地掌握操作步骤及应选取的操作参数值,实际上部分学生不具备真实的操作能力。指导时要注意不能过分强调操作的成绩,忽视能力训练,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在实训中做好参数调整记录,找到问题的根本,进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仿真实训条件需要持续的更新

随着冶金设备的更新和企业技术改造的推进,要求仿真实训系统的设计版本不断更新、增强和完善。因此,学校应根据技术发展情况,注意更新仿真实训条件;同时指导教师的业务素质需要持续的提高,具备较高的实践能力及“双师型”教师素质,也才能在仿真实训中充分利用现场实际知识,指导学生完成任务,丰富仿真实训的内容,提高实训效果。

4 结束语

钢铁生产仿真实训系统作为一种先进的和有效的实训手段,将不断加以完善。通过仿真实训系统和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效结合,提高了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对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满足“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冶金专业人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需要正确认识实训系统的意义,客观地看待仿真实训,走出误区,以取得最佳的效果。

注释

① 翟玉春,刘喜海,庞维诚.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应用虚拟-多媒体技术建设冶金工程与材料工程电子音像教材.辽宁教育研究,2001(1):52-53.

② 童长仁,李明周,徐志峰等.开放式冶金过程仿真平台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1.32(2):61-63.

地铁实习工作总结篇9

李解释,从传统老国企转身而来的中铁电化面临很多复杂的体制、机制矛盾,面临严峻的市场竞争考验。作为承建了国内电气化铁路80%的中铁电化,作为中铁电化的管理团队核心,中铁电化董事长、党委书记王其增没有创新思维,没有学习能力,没有人性魅力就会很难驾驭企业,企业也不可能有活力。

创新能力:中铁电化发展壮大

“国有企业的创新必须要符合制度规定,符合实际和企业需要。脱离了这两点,任何创新都是失败的。而王董事长和企业管理团队的所有创新都特别适合我们企业”

李介绍,2003年6月王其增担任中铁电化党委书记、副董事长后,同管理团队其他成员最先烧了三把火:

第一,解决企业发展方向。“他刚一上来就和刘志远总经理商量召开了企业发展研讨会,解决企业发展方向问题”。李斌仓介绍,这是王上任后第一次在全局的讲话。这个会开得非常成功,对企业的影响非常大。他上来考虑的就是企业的战略发展。

第二,修订企业发展“五四战略”。中铁电化以前就制定了“五四战略”。王其增经过长期调研,提出有必要充实、修订“五四战略”。他同刘总经理商量后,中铁电化成立了修订小组,由高层管理人员带领有关部门人员到基层单位进行调研,形成企业未来的总体发展战略报告。目标是:把中铁电气化局集团建成行业领先、国内一流、国际先进,资本、技术、管理相对密集,具有国际知名品牌的大型建设企业集团。

“搞这么一个发展规划,有些单位搞都是请一些专家,花费要用200多万甚至300多万元,而我们自己就搞了”,李斌仓说。

第三,构筑中铁电化企业文化体系。2008年11月17日上午,中铁电化副总经理张建喜介绍说,企业文化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而中铁电气化局特别需要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王其增认为,用文化的力量能改变企业的命运。“以前我们也提出了企业文化,也抓过试点,也开过现场会,但是对企业文化的规划不系统。经过王其增和其他领导共同努力,中铁电化的企业文化现在已经很健全。特别是‘中铁电化’品牌已走向全国,目标是享誉世界”。

张建喜介绍,在王其增和刘志远为主帅的管理团队带领下,中铁电化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具体体现在:

第一,企业的营业额、新签合同额、利润总额、职工收入、安全质量五大目标连年提高。企业营业额由2003年的35亿元上升到2007年的100.9亿元,新签合同额由40亿元上升到200.9亿元,实现利润总额由3600万元上升到2.2亿元,职工人均收入每年以10%以上的幅度递增。

第二,王其增重视经营开发。王其增担任中铁电化党委书记、副董事长以前,是负责市场开发的副总经理。企业那些年比较困难,发展缓慢。王其增认为,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必须提高核心竞争力,必须将经营提高到决定企业生死的高度。现在王其增还能做到为了一个合同等业务单位的领导几个小时。有些重大合同,王其增则与总经理刘志远共同出马。“这让建设单位觉得中铁电化很真诚,领导很团结,工程交给他们很放心”。王其增和刘志远经营开发的绝招就是广交朋友,把与企业发展有关系的单位广泛联系,包括建设单位,铁路局,地方政府等。

王其增经常强调,铁路市场有限,过去是中铁电化一家,而现在很多单位成立了电气化队伍,企业发展光靠铁路电气化不行。他倡导中铁电化局要上中下游全面发展,建立产业链。现在面对行业的竞争要全方位发展,要开拓其他新领域、新产品。现在,中铁电化搞BT、BOT模式,铁路、公路、地铁都干。技术上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

第三,重视团队建设。王其增特别重视中铁电化管理层的选拔。中铁电化遴选人才的标准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中铁电化管理层、下属企业主要管理层都要懂管理会经营,应是复合型人才。

第四,中铁电化核心竞争力空前提高。作为我国铁路电气化的权威专家,中国铁道学会电气化委员会高级会员、中铁电气化局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企业资深专家单圣熊总结了中铁电化核心竞争力的强大:

一是技术领先。现在国内除了中铁电气化局其他电气化施工企业有设计单位的没有。科研上根本没法与中铁电气化局比。而中铁电化在科研方面有两个设计院:天津电气化勘测设计院、北京电铁通讯信号勘测设计院。特别是中铁电化电气化设计院在铁路电气化设计方面国内最强。2000年左右,中铁电化就组织团队走出去与西门子公司等一些国外高速铁路公司建立联系。京沪高速项目提出后,中铁电化就组织团体出国考察学习,回来以后搞研究。中铁电化实施的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持发展的战略,技术研究的目的是支持企业发展,然后引领企业的未来;

二是产品制造一流。中铁电化的核心产品是高速铁路接触网,这在国内独此一家;

三是施工队伍国际一流。单圣熊表示,“比如施工,我举个例子,我们现在开发了好多工艺,而开发这些工艺的研究人员都在我们局内。虽然国内有20多家企业可以建设电气化铁路,但从竞争力方面,应该说我们是最具有竞竞争力的”。

王其增显然对中铁电化的核心竞争力显得底气十足:“技术领先是中铁电化最突出的特点。北京到上海一千四百多公里电气化改造我们一年就干下来了,就是靠科学严谨的施工组织。这不是那个领导一下令就能干完的。这需要真功夫,没有经验没有实力根本就不敢揽这个活”。

学习能力:追求自我完善的人性魅力

2008年11月17下午,中铁电化母公司――中国铁路工程公司、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纪委副书记余汉林对《中国改革》记者表示,作为国企领导,有几个非常关键的标志性素质:第一是政治素质过硬;第二、是决策能力要强。哪些问题需要决策?哪些问题用哪些程序进行决策?而且要决策的正确;第三、董事长统揽全局的能力要强。“面对中铁电化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党委、还有职代会等相对健全的组织架构,怎么样使这些子系统在中铁电化大系统里面有效运转,王其增没有强大的协调能力是不行的”。

由于经常帮助王其增起草企业发展的重要文稿,李斌仓自认为对王其增的思想、人品比较了解。在他眼中,王其增是一位能够把握方向、运筹帷幄的董事长。“王其增非常有决策敏感性。国内外发生大事,凡与中铁电化发展有关联,王就及时召集有关人员进行研讨。他脑子想的都是这个企业”。

在张建喜看来,王其增“善于抓大事,谋全局”,他最大的特点是当领导不靠表面权威,靠个人魅力。王的魅力是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提炼企业发展的战略理念。这让他和管理团队能给中铁电化指出发展方向,引领企业发展。“只有不断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人,他的能力、素质才会不断提高,他看问题、分析问题、作决策的水平才会越来越高”。

更重要的是,王其增是一个把学习作为境界来追求的人。很多人是为学习而学习,为了工作的急需而学习,是权宜之计式的功利学习。但是,王其增将学习上升到了精神层面。他把学习作为人生境界追求和自我完善的方式,作为道德修养、精神丰富的途径。他把学习重视到一种高度,自觉到一种纯度,这是很可贵的。

据本刊记者了解,王其增学习的领域广阔,政治、经济、管理、历史、哲学他都学。他跑到北大去听国学,他把儒学精华内容融入到管理企业的实践中。所以他思路很清晰,思想境界比较高

谈到自己的学习,王其增本人很感兴趣。他说,日常工作中遇到很多问题,遇到很多矛盾,这时带着问题去看书,经常是豁然开朗、茅塞顿开。“平时遇到这么多问题,实际上就是窗户纸没捅破。在读书中悟到一些东西,人就提高了。不学习能不能做工作,也能做,但是提升个人思想层次,作为公司董事长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指导管理团队工作,没有一定理论素养和人生修养是不行的。而要让别人干,让别人听你的,服你,你就要把道理说透了。我学道家对自然万物规律性的智慧,让自己不至于做错事,不至于迷失方向。佛、禅我也看。在这个喧嚣、浮躁的时候,怎么把心沉下来,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保持一种冷静和平常心。我学儒学,学做人,学做事方法。所以我觉得国学对我帮助很大”。

2008年11月13日下午四时,《中国改革》记者面前的王其增朴实、沉稳,香烟袅袅中他重复了三次这句话:“我的信条是‘把事做好,把人做好’。我管理企业的理念是:谋文化之道”。

王其增认为,企业管理最终靠文化指导,企业产品有文化的附加价值,但产品代表不了一个企业。真正把企业做成百年老店,关键要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而形成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文化,秘诀就是学习,并在学习中创新。

余汉林表示,王其增的爱学习直接影响了他的做人。中铁电气化局管理团队的凝聚力比较强,同王其增的做人做事是有关系的。王其增做事很民主,作决策不武断,充分听取大家意见,让大家的积极性都释放出来。王其增与中铁电化总经理刘志远的“哥们关系”有口皆碑,是“国企主要领导配合的精彩版二人转”。中铁电化流传一个小故事,刘志远总经理一次检查身体某项指标有些高,他第一个电话竟然是打给王其增。刘志远经常感叹地对中铁电化外面的人表示,“我有一个好书记”。

李斌仓更是充满感情地流露,“王其增与一般人不一样,他是全才。他的思路绝对是大思路、高境界、大视野,为人非常大气”。

王其增则经常说,“官是临时的,荣誉是过去的,健康是自己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余汉林认为,王其增对个人的自律要求很严,他不喜欢大鸣大放式的做事,他喜欢轻车简从,他最怕给别人添麻烦。担任中铁电化公司主要领导这么多年,他的子女没有一个是他安排的。他没有让人私下议论的内容。“这很不容易。董事长的作风如何,直接决定企业的风气如何”。

地铁实习工作总结篇10

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铁建”)由国务院国资委管理,是具有工程总承包特级资质、拥有对外经营权的国有特大型建筑企业集团。中国铁建以工程承包为主业,集勘察、设计、投融资、施工、设备安装、工程监理、技术咨询、外经外贸于一体, 经营业务遍及除台湾省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发展国家经济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个是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一个是特大型建筑企业,多年来在工程施工、科技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共同走过了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历程,为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合作双赢”的经验。“十五”期间,中国铁建和石铁路院合作完成了很多项目,其中有100个项目获得了国家、地方多种奖项。

产学研结合的主要形式

中国铁建和石铁路院的产学共兴、学研同升的产学研结合方式,如果以时间或年代划线的话, 2000年以前主要是靠行政手段,中国铁建各工程局与石铁路院同属一个系统,项目合作、学生实习以及学生就业,都是在中国铁建的统一协调下进行;而在2000年之后,受到施工企业“项目法施工”的影响,合作靠的是同一工作目标、同一经济基础、同一结合方式的“利益驱动”,属于纯粹的“校企合作”。

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双方产学研结合的主要形式是:

共同组织学生进行生产性实习

共同组织学生的生产性实习,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机会,使学生与生产一线职工、与实际工程项目、与实际技术工作“零距离”接触。

学生实习实训,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有别于普通本科教育的突出特点。生产性实习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对于建筑类高职高专院校在操作过程中却存在很大困难。一是施工项目存在不确定性,施工项目不是按照学校的教学进度进行的;二是工程项目本身存在环境多变性,特别是铁路工程点多线长,危险因素多,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接收学生生产性实习需要承担一定风险;三是工程项目部派出的指导老师由于多种因素制约,难于和学生生产实习的主要目标存在一一对应关系,效果受到一定影响。

为此学校采取了一定的办法,首先是加强信息采集,特别是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的信息采集和跟踪,什么工程,那些企业中标,工程量多大,有那些难点技术问题等等,比如在修建沙通铁路中参加了铁路复测,在修建京九铁路中参加了部分工程的复测,进度、质量控制等活动;其次是多途径展开对过去由学校毕业、现正在工程局担任工程主管或部门主管等校友的联系和沟通,为学生实习找场地;三是对即将参加实习实训的学生进行动员教育,针对工程性质选择带队教师和学生,制定计划和方案,在实习实训中保持与学校的联系,保证按计划完成实习实训任务。

学生在实习单位也得到了很好的实践机会,在建筑工地,注重发挥积极作用,从基础测量、定桩放线、钢筋绑扎、混凝土浇注等等,都能出色地完成。

共同组织科技项目攻关,解决工程技术难题

进行科技合作是突出的产学研结合的方式。一般情况下,工程局有了技术难题愿意找学校参与解决,学校也愿意参加这种工程项目的合作。比如1988年修建济青高速公路需解决路基、路面技术问题、1993年修建京九铁路需解决深水桩基础技术问题、1996年修建南昆铁路需攻克复杂地质情况下的隧道开挖、桥梁架设等关键技术难题等,学院分别与中国铁建11、13、14、18、19、20等工程局的科研人员组成技术小组,共同进行施工组织和技术方案设计。这些工程竣工后,京九铁路吉安至定南段、南昆铁路清水河大桥获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目前,中国铁建的企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1%,应该说这里有校企合作的成分,也应该说是产学研结合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十五”期间,学校与工程局共同申报工程技术科研课题16项,全部以工程项目为实验点并且全部结题,其中10项获得中国铁建科技进步奖。

共同组织施工项目生产,创造多项优质工程

早期的校企联合是通过行政手段实施的。往往是有了工程项目、有了技术课题,中国铁建就从所属单位和学校抽调科研人员组成班子,共同进行施工组织。如1993年修建太旧(太原至旧关)高速公路,由中国铁建协调,由学院派出教师与18工程局4处共同组织了一条隧道、3座特大桥的施工,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解决了煤炭采区稳定性分析,桥头跳车防治措施,泥岩、砂岩填筑路基施工技术等难题,先后荣获山西省“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全国第八届“优秀工程设计银奖”。而在2000年以后,工程局出于技术力量的考虑,学院也出于铁路施工经验的积累,校企双方坐在一起,研究了产学研结合问题,是建立在共同目的、共同需求、共同利益基础上的校企合作。学院与中国铁建十二、十四、十七工程局达成意向,学院派出教师参加朔黄铁路一期综合工程,共同组织了路基土石方、桥梁、涵渠、隧道、电气化接触网等施工,一起解决了线下工程,路基碾压密实,桥、隧建筑结构稳固等技术问题,线下评定单位工程474项,合格率100%,2002年9月一次通过验收,获得铁道部优质工程奖,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

共同组织举办短期技术培训

由于目前石铁路院仍是中国铁建的职工教育培训中心,企业的技术培训、继续教育仍由石铁路院举办。不过举办的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变化之一是共同制定培养计划方案,企业提出培训课题,学院制定教学实施计划,双方共同审定;变化之二是不局限于在石铁路院的“院”内进行,而是走下去,深入到基层,由学院教师和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完成授课任务;变化之三是培训考核不再局限于理论考试,增加了解决现场技术问题的解决,注重技能水平,即增加现场实作考核。从2001年始每年都要为中国铁建举办十几次短期技术培训,培训专业工种包括线路、测量、实验、财会、物流等,参训达3200人次以上。

比如在修建青藏铁路过程中,针对高原铁路修建难题,共同组织了高原多年冻土地带的隧道支护、桥梁架设、混凝土浇注等技术培训班;朔黄铁路建成后,急需建设规范管理的合资铁路运营体系,学院抽出人员举办物流、财务等培训班,与现场工程技术人员一起编制了《朔黄铁路物资电子价格目录》。

共同进行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认定

2002年石铁路院被河北省批准为职业资格鉴定站,具备桥梁、隧道、防水、建材实验、测量等高级工鉴定资格,正在筹备电工及仪器表装配、起重搬运机械操作的鉴定。经职业资格鉴定的学生深受企业欢迎,每年学院举办的由各工程局参加的就业洽谈会,职业资格证书成为热点。在职业资格鉴定中,考核项目、考核标准、考核程序由校企双方共同商定,现场工程技术人员也作为考核员参加考核工作。

产学研合作,实现“校企双赢”

上述这些结合方式,加强了工程局与学院的联系和沟通,密切了企业和学院之间的关系,双方有了共同的目的――人才培养,共同的追求――为社会服务,企业“借脑生智”,学院“背靠企业”,结合的结果带来了“校企双赢”:

产学研结合是中国铁建企业的技术支撑

目前的中国铁建连续9年入选全球225家最大承包商,2006年排名第7位,在中国企业500强中排第20位,在世界企业500强中排485位。这些成绩的取得,靠的是企业科技进步,靠的是产学研提供的技术支撑。

早在兵改工之初,中国铁建就以市场为导向,瞄准行业尖端,坚持把先进技术与推进创新相结合,创新企业科研体制,加大产学研结合力度,培养铁路施工专业人才。到目前为止,可以说所有参建的标志性工程,都由企业科技人员和学院教师参加,攻克多项关键技术难题。比如在早期的合作中,学院参加了沙通铁路、太古岚铁路的线路复测、大桥施工等;近期在京九铁路、南昆铁路以及青藏铁路修建中,参加攻克深水桥梁基础、复杂地质、高原多年冻土等多项难题,掌握了高速公路路基、路面技术,掌握了客运专线路基设计施工技术,掌握了斜拉桥、悬索桥、轻轨PC梁及磁悬浮梁制架等所有桥梁工程技术,承担和参加了国内标志性地下工程的建设任务,参加设计国内最长的乌鞘岭隧道、最长的TBM法施工的秦岭隧道、最长的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海拔5010m的风火山隧道、跨度最大的三亚地下洞室工程,承担了第一座跨越武汉长江的盾构工程的设计和世界盾构直径最大的南京过江隧道工程,完成了亚洲最长的黄河顶管工程。科技的进步,有效地提高了产品附加值,校企合作为企业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产学研结合是石铁路院发展的物质基础

应该说,产学研结合带来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尤其在2000年以后表现得特别突出。

首先是在工程局的大力支持下,学院建成了铁道工程、工程测量、深水桩机等实训基地,为学生的认识实习打下了基础。学生不出校门就能认识线路、钢轨、道岔、涵洞、桥梁等铁路工程实体,不出校门就能知道修建铁路的艰苦复杂性,初步认识工科高等职业教育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也就是这些物质基础的作用,专业建设层次提高了,2004年、2005年,智能控制技术专业评为国家精品专业,铁道工程、楼宇自动化被评为国家教育改革试点专业,工程测量技术、建筑工程技术、涉外财务会计评为省级教育改革试点专业。课程水平提高了,桥梁工程、隧道工程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工程测量、PLC应用、高等数学、电机与电力拖动、施工企业会计、公文写作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形成了以工为主,管、经、财、文为两翼的高技能人才教学体系。

其次是在中国铁建所属工程局建立了30多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的主要目的和作用,就是为学生的实践教学提供场所和条件,提供“真刀真枪”的工程实践氛围,实现学生的学业和就业“零距离”对接。

最后是以定单形式,中国铁建成为石铁路院学生的就业基地。1998年国家取消计划招生、计划分配后,学生就业压力增大。经过广泛协商,学校逐步与企业采取定单形式培养计划,共同商定招生专业、人数,共同制定培养计划,有的还共同制定课程内容。2004年,中国铁建22局需要铁道工程、建材实验、仪器仪表安装等专业的学生,与学院签订了50人的定单培养合同,这批学生明年就按计划毕业后到22局就业。这种方式,解决了企业为招不到合适专业的学生而东奔西走,也解决了学生就业难的后顾之忧。近三年来石铁路院毕业生结业率连续达到95%以上,土木、建筑类毕业生达到100%,其中85%到中国铁建工程局就业。

产学研结合需面对的问题及对策

理论上说,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意义非常重大,工程局和学院都有积极性,可落实到具体操作上又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在思想观念上要把产学研看成是校企双方共同的责任和义务

应该说,企业和学校在对待产学研问题上,企业和学校都有积极性,但是存在着一定差距和误区。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是搞施工生产的,学校是搞教育教学的,分属两个行业,特别是在分属于不同区域的情况下,不能结合或结合的难度很大;二是学校认为人才培养企业也有责任,而企业认为人才培养应该是社会责任;三是对企业和学校的考核,没有把产学研结合纳入指标之内,特别是企业只有规模、效益、安全、质量等方面的考核,即使推广ISO9000系列认证,也没有把与学校的联合涵盖进来。为此应该解决的观念问题是,学校要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协调发展的理念,主动与企业沟通,广泛宣传产学研结合的意义;而企业也要认识到培养人才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从国家产业发展的高度认识产学研结合的重要性,主动承担人才培养的任务,为学生生产实习,为科技项目合作等提供便利条件。

加强校企经济利益的、长效的紧密结合

从目前情况看,由于没有了行政干预的效力,企业和学校在结合方面靠的是过去存在的“感情”因素,这种结合的范围和力度有下降趋势,一旦这种“感情”因素随时间推移而不存在时,这种结合也就会消亡。从理论上说,校企结合能够丰富教师的教学经历,能够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能够为企业解决一些实际的技术问题,但是作为企业更多的考虑是现实的经济效益问题,而不会考虑更多的人才培养问题。因此在项目实施、时间按排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错位”,比如企业急需解决某一技术问题,或者可以给学生提供实践锻炼机会,但是学校可能在教学安排上不能吻合,或者抽不出教师去执行这个活动。反过来学校需要对学生进行认识实习、毕业实习,但企业可能没有可以进行的项目,难于达到生产实习的目的。

因此,摸索一种能够既兼顾到解决企业技术问题,又能够兼顾学校实践教学需要的机制,十分必要;同时既能解决企业由于接收学生而增加的工作量,也能解决学校为学生实习而带来的麻烦,也是十分必要的。情况变了,我们的思维也应该变。笔者认为学校可以牵头组织若干企业,成立产学研结合理事会,定期召开会议,学校和企业共同沟通情况,比如科研项目申报、施工项目合作、学生实习(实训)计划等,学校和企业达成基本意向,制定共同的职责范围,然后再进行具体操作。这种办法的好处在于,有了这种组织就有了基本依据,达成的意向也成了进一步合作的前提,双方能够找到共同的结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