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热点问题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8 07:31:07

法律热点问题论文

法律热点问题论文篇1

【关键词】

高校法律问题探析法务处

【正文】

当今,国内高校处于规模扩张和高速发展的历史时期(见下图),正在经历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办学到如今市场经济大潮下办学模式多样化的过程,教育资源大幅重组,办学自主空间变大,教学招生步伐变革加快,高校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同时高校也遭遇了日益增多的法律问题。正确认识和应对这些法律问题,对高校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998-2002年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统计表

19981999200020012002

普通高等学校数量(人)10221942181319111396

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平均规模(人)33353815528958706471

招收全日制本专科生数(人)10836002754500376760046421005428200

校舍建筑面积(平方米)154000000259562300303362700

一、对高校热点法律问题的认识

高校由于一方面担负国家高等教育任务,明显具有公有事业性和一定程度上的行政组织性,另一方面随办学自逐步放开,办学模式、资源和渠道多样化、规模巨型化,也日益体现其作为特殊民事主体而具有的综合性、复杂性和遭遇法律陷阱时的严重性,因此可以把学校所主要面临的法律问题分为两大类型:一是基于公有事业性,体现其社会职能所面临的行政法意义上的法律问题;二是基于其作为超大性综合型经济实体,广泛参与经济活动所面临的民法意义上的法律问题。但就现实而言,后者对学校良性发展意义十分突出。

(一)、行政法意义的法律问题

虽然高校是否真正拥有行政权在学理上仍然有争论,但不断出现的学校官司却有力地证实这一现象的客观存在。其关键在于如何处理依法治教与办学自的关系、大学自治和司法审查的关系。

1.招生:

高校招生权目前的状况是“学校招生,教委监督”,自有所扩大并有继续扩大之势,招生权力责任相伴增大,实际上将演变成高校的一项重要的行政权。根据“公平、公正、公开”的法律精神,学校将受到更多更透明更强有力的法律监督。学校可能在招生宣传(不正确说明学校师资、规模、等次、费用等诱导考生)、录取标准(如不合理限制残疾、性别、地区、身高等)、录取程序(如不合理录取、退档、拖延、说明)、录取方式(暗箱操作、超标收费、附加条件之类)、录取错误等方面遭遇诉讼。

2.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上学籍管理、学位授予、毕业证颁发、学生处分等是典型的行政权力行使,因为它对学生造成的影响极大,直接涉及到学生受教育的宪法权利,但操作中又因为没有完整统一的程序机制,随意性大,容易侵害学生的知情权、申辩权,会在被诉时因违反正当程序原则遭法院撤销。

组织考试也是学校经常性权力之一,因此考试的组织、准备、执行、评卷可能有违公平和公正,对学生影响也很大。

例:《中国青年报》曾发表了北大博士生刘燕文为学位与北大打官司引起教育界、法律界广泛关注的报道,以及此前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拒绝颁发毕业证、学位证案,两案都是校方败诉。究其原因:

一是学校校内的自治性规范性文件中的有关规定与现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相抵触。如田永案,校方根据其制定的《关于严格考试管理的紧急通知》的规定,给予田退学处理,并据此不给填发“两证”,但学校的规定与国家教委1990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的有关内容相抵触,法院认定校方的紧急通知中有关退学的规定无效。

二是学校长期以来在做出涉及学生受教育权的处理决定时,程序上不规范。学生的被告知权、申辩权、申诉权得不到充分保证。这些都使学校在诉讼中增加了败诉风险。

近年还有武汉理工大学案(武汉市首例学生状告高校不颁发学士学位证书案件):原《武汉工业大学学分制学籍管理暂行条例》第四十五条,“在校期间受过留校察看处分者不能授予学士学位的规定”与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三十五条“具有学籍的学生,德、体合格,学完或提前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考核及格或修满规定的学分,准予毕业,发给毕业证书。本科生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的条件授予学士学位”的规定相抵触。本案终审结果表明,校方规定并不合法。一审判决校方败诉后,武汉理工大学向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被中院于依法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3.人事组织:

学校作为完整法人必须遵从劳动法的有关辞聘、加班、报酬、劳动保护等相关规定,而学校往往由于财力所限及追求发展而忽视职工权益而造成侵权;同时学校对职称评定、人才流动、干部任免、教工处分等问题处理违法可能被请求人事仲裁。

4.校内处罚

学校为数从多的规章制度规定了一些违章处罚措施如经济处罚、高倍赔偿等,甚至可能出现违法的人身限制、伤害等作法,这就必然面临一个如何协调规章与法律法规使之保持统一的问题,从制度违法到操作违法,无不是易引发诉讼的雷区。

(二)、民法意义上的法律问题:

1.高校作为一个法人应该在权利义务上与普通民事主体没有什么大的不同,但由于高校超规模的扩张,使学校经济权益和经济活动呈现出一些显著特点:

(1)综合性:高校涉及知识产权保护、非正常死亡民事赔偿、承包经营、后勤资产核算剥离、合作办学合作建设、招标采购、培训交流、商业借贷等一系列问题;

(2)巨额性:由于高校资源集中、投资增长、发展迅速、新开工项目多、对外交流范围长足进展,特别是在入世之后,经营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使学校民商事活动体现出金额巨大的明显特性,上千万上亿的项目已不是新鲜事;

(3)辐射性:学校民商事活动开展与学校教学研各项工作息息相关,互为连环,互为依托,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将会使学校不仅面临巨大的经济风险,而且会波及其它诸多方面,产生连锁反应,比如最近我校出现民工封堵洪美公寓大门事件,对学生教学考试、生活、管理都会产生重大影响,更严重可能会引发政治事件,如处理不当学校在经济损失之外还会陷入不良发展的恶性循环之中,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

(4)滞后性:高校因为受政策面影响较大,国家对高校发展往往先出台政策,再实践中逐步用法律手段约束,因此法律对高校改革与发展的影响有滞后的特性,这点助长了一些人不顾法律,决策随意的倾向,到管理混乱,控制失衡,问题暴露的时候再亡羊补牢已经

2.主要问题:

(1)知识产权保护问题。高校特别是作为在部分学科有一定优势的综合性大学和名牌大学,科研成果的保护、利用和转化问题将越来越突出。随着学校品牌的形成与发展,学校校名等教育资源被盗用、侵占案例将出现和增多;教师学生著作权保护以及职务作品与非职务作品识别工作将成为经常性工作;强势专业先进成果专利申请、保护、管理和实施,科学机密的法律保护会直接关系到学校学术科研的生命力;网络教育的开展也存在维护网络智力成果权的保护问题。

(2)非正常伤亡民事赔偿问题。由于师生员工人数众多,情况各异,非正常伤亡事件在所难免,而学校身处文化聚集区,人文思潮涌动,政治稳定成本很高,因此要做到既尊重事实,依法办事,拒绝不合法的赔偿要求,又要做到有利有节,注重社会效益,如果不加强研究,不正确处理,会使学校遭受不必要的损失,付出高昂的代价。

(3)校内产业经济实体体制问题:要正确认识学校和实体之间法律关系,明确责任和权利;正确处理控股参股、行政管理、社会保障,劳动人事、承包分成等一系列问题,保证校产保值增值,规避不必要的法律责任。

(4)后勤社会化问题:主要有以下情况:后勤人员和资金、财物如何合理计算,稳步剥离;后勤集团的独立程度、法人资格、与学校或与外来合作者法律关系的正确定位;如何在法律框架内对实行商业运作后的后勤适当控制。

在学生公寓问题上对于外来开发者法律资质调查,合作关系的性质认定,操作过程的法律监控,担保贷款的发放使用审查监督,办理相关法律证照手续等。

在政府参与的情况下,辨析政府法律作用,清楚其法律角色,排除纯政策困素干扰,减少滋意盲从。

例:据报道,为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武汉市新江汉大学2000年7月与湖北学府后勤物业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开发协议书》,江大的后勤设施交由学府公司建设,在到期未能完工的情况下,控股学府公司的城明集团与新江大发生诉讼。本案中,学校提供土地273亩,由城明集团控股的学府公司投资1.7亿元实施建设,2001年10月底全部完工交付使用。《协议》还补充规定,工程建成后,由江汉大学与学府公司共同组成合资公司,管理经营学校后勤项目48年。

江大党委书记罗友松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工程不能如期完工,是由于承建方在建设过程中资金不能到位造成的。去年3-10月,因为城明集团资金不到位,致使工程时建时停,学校为保证工程进度,共贷款1.98亿元投入工程建设。

建设单位城明集团有关负责人则称:工程进度延迟的直接原因,是校方未能按期提供设计图纸。此外,校方未经城明集团同意,单方面与施工单位搞“双向承诺”,侵犯了该公司的建设项目管理权,同时造成投资失控、成本增加。

2002年5月30日,在城明集团撤诉、双方进行调解的情况下,江大进行了整体搬迁,但江大开学的日子是3月1日,由于新校区后勤设施未如期完工,学生没能按原定时间迁入新校。校方介绍,由于老校区部分图书和实验器材已先行搬入新校区,学校退租了部分学生宿舍,导致返校学生没地方住,开学后的教学受到很大影响。

(5)建筑施工、合作办学合作建设、招标采购、培训交流、商业借贷等各方面都存在很多法律问题。

比如:基建:从99年起,政府给高校改革办学以更多的政策支持,积极引导自主办学,扩招、银校合作等思路相继实现,计划主管部门也相对放松了对学校自筹基建计划的限制,给了学校一些自由度。使学校基建项目方面自主安排和选择度稍有提高。这一阶段起,学校可以安排一些切实提高教学条件以及改善学生生活条件的项目。但随之而来法律问题更加深入。

特别是新校园区的建设,资金筹措和资本运作是园区建设中存在的最主要困难和问题。园区主体工程和基础设施及公建设施的征地、建设,需要投入巨额资金,前期,除政府及部门注入了部分建设资金外,学校将承担工程建设的大量经费,政府不可能全包下来,财政不好安排,只能适当补助或贴息,必须签订一定的银校合作协议,可能有的银行承认借贷的资金难以兑现,园区内学生公寓和办公、生活设施及园区内配套工程建设因为资金、合同争执等问题扯皮怠工跟不上等,在这一系列的环节中,只要有一个环节出问题,就会影响学校大局,损害学校利益,有时甚至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据《新闻周报》3月23日报道):大学城无序开发带来的不仅是非法滥占耕地、农民失地无作以及拖欠巨额债务,在那些已建和在建的大学城内,各种各样的矛盾纠纷也同时在愈演愈烈。经国务院再次下发停工令,南京江宁大学城里的6所大学工地才被迫停工。但是,因建大学城而带来的各种问题陆续浮出水面。近日,南京工程学院部分教职工投书该报,批评江苏省教育厅任意处置该校旧址的土地,严重损害了教职工利益。此前的2003年10月16日,该院在南京工程学院内举行了数百名师生参加的校内游行,强烈要求撤销155号文件,以后这样的游行又举行了两次。今年3月15日,本是南京工程学院领导与各位教职工早已约定的“对话”时间,但是教职工们临时被通知时间有变动,因为江宁分校区的新生们正在“罢吃”。起因是,学校的伙食费比外面高出两三成。无独有偶,在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也曾发生过类似“罢吃”现象。如今,新一轮的“罢吃”正在江宁大学城的校园内重演。南京工程学院一些教职工代表反映,如果教育厅和学校不听从广大师生的意见,他们将等到7月1日《行政许可法》生效时将教育厅和学院告上法庭,届时这一事件将有可能成为《行政许可法》实施后的行政诉讼第一案。

应对高校热点法律问题的方案

高校面临的众多法律问题,当然不是一朝一夕轻易就可以解决的,它受制于大的政策面的影响,拘束于法律环境的改善,有待于高校管理决策层法律意识的增强,尤其是有关方面能对高校处身风雨飘摇之中,除了大抓建设加快发展进程外,有清醒完整的认识,从而从组织、制度和管理等各个方面加强法律事务工作,早日纳入良性发展轨道。

(一)从组织上看,应尽快建立专门的学校法制或法务部门,作为直属校党委、行政的处级咨询、审核和决策机构,统一学校法务工作。

行政机关一般将专门处理法律事务的部门称为“法制处”,企业单位一般将相关机构称为“法务处”,学校却很少见类似机构,因此相比之下,学校在应对诉讼风险方面经验明显不足。

1.教训:高校日益朝自主方向发展,经济活动自由度越来越大,参与重大投资机会也越来越多,如果在任何一家比较规范的民营企业,有着相同规模的经济来往,很难想象它会在没有法律意见书的情况下签订一份重大合约,开动一项上千万的工程,没有独立会计师审计调查,也绝不会贸然与人合作或为之担保贷款,任何情况下不会将自己的公章发票交与承包方控制或滥用。而一些高校在一些合作、承包项目上可以说是有深刻的教训,影响巨大,后果或者说损失难以估量。

2.紧迫性:不少学校已经设立了政策法规室之类的机构,可以说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由于它不是一级常设专门机构,影响范围有限。因此基于高校近年遭遇诉讼或法律陷阱的现实,加之迫在眉睫的各高校新校园区建设工作拉开帷幕,学校如果意欲治本,应首先考虑系统性地解决问题,设立具有行政职能的法务处,以规范各项工作的开展,积极促成对学校重要经济活动、重点法律事件的高度关注和干预,正本清源,最大限度帮助科学与合法决策,及时疏理规章,矫正非法。

3.可能性:高校有一批熟悉学校情况和具备相当法律素养的教师等人员,他们不少具有律师、经济、投资、教育管理工作经验,有助于组成一个多元化和综合性的队伍。

(二)从制度上和管理上看,要建立事前防范、事中处理和事后追究的整体机制。

1.重在事前防范

高校无小事,不容耽误,否则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法务处的工作重在防范,首在防范,应充分利用高校现有法律空间,争取实现学校利益最大化。

(1)规章疏理、审核和备案。

“依法治校、规范管理,建立一套科学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系,是建设国际化、研究型、综合性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重要内容”。2003年9月和11月,教育部分别下发了《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政法[2003]3号)、《关于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的通知》(教政法厅[2003]4号)文件,高校应按照教育部和学校有关依法治校、规范管理的精神和指示,积极推动学校管理制度建设,通过对现在法律文件框架的分析研究,疏理现在校内规章制度,并建立从报送、审议、审核到备案的校园“立法”程序,以建立和完善学校政策规章体系,逐渐形成一整套稳定的、科学的学校管理规则。

(2)文件政策的出台先经法律关。积极参与有关科技政策的修改和审订工作,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建议,对影响师生员工个体权益或关系学校人、财、物等重要方面变化的相关政策文件的颁行,要充分尊重法律规定和程序。

(3)重要涉法事件的登记备案制度。的处理、非正常死亡案例的出现、涉及师生辞聘、入退学、处分等,均应由法务处备案调研,及时出台措施。

(4)重要项目的资信调查、立项可行性分析,法律风险预测到完整的法律意见书的出具,重要专家的资质调查与成果保护。

(5)对学校科研生产所涉知识产权的保护、利用、许可、实施提供咨询意见和方案。

目前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状况令人堪忧。大多数高校管理层和教学科研人员,都未把无形的智力成果当成财产权利,没有将之视为先进生产力要素加以认识保护;过于注重理论、成果评奖等指标评价体系,容易忽视让知识产权价值取向占主导地位;没有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既无机构设置,也无专兼职人员管理,在教学科研项目立项、攻关、研发、成果鉴定、技术转让等环节,没有相应办法来激励、监管、实施,易使有价值的知识产权流失;特别是在校名、计算机软件、作品、商标等,普通高校基本上没有建立保护制度,对职务技术成果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其后果是,科技人员在、申报成果、及时转让、学术交流与合作中,将没有申请专利或采用其它手段进行保护的技术成果公开;没有一定的约束制度,其后果是在职人员通过兼职、调动、离职、私下转让、许可等方式将学校的知识产权无偿使用;没有严格的档案管理制度,对职务与非职务的鉴定往往很难进行,另外对商业秘密的保护产生一定影响。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也是知识产权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最佳孵化器。有鉴于此,有关专家急切呼吁:必须转变传统观念,大力加强高校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积极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以及知识产权教育培训,信息开发利用、科研项目知识产权、利益分配和奖励等一系列管理制度;积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抢占学术制高点,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加快知识智力成果转化,提升高校教学科研能力。

(6)对学校办产业进行公司化重组和治理,使其具备完全法人资格,与学校从法律上剥离并良性运转。

校办产业在高校事业体制的框架内,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协调而有效运转的关键在于校办产业的法人管理体制的建立,从而确定产业在社会上的法律地位,明确校办产业和学校、产业管理部门、各产业之间、产业内部以及学校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责权利关系。

(7)组织选聘学校法律顾问,协助律师进行法律咨询,处理诉讼、非诉讼案件,维护学校的正当权益。

2.积极参与事中处理:

(1)尽力调解法律纠份,促成各方和解。

学校不是经得起缠讼的单位,因此法务处应根据实际情况,尽量促成和解,即保证学校利益不受无理侵犯,又要最大限度减少不良影响;

(2)积极准备,认真参加人事和劳动仲裁。

(3)诉讼,必要时与相关律师对口联系做好工作。

3.全方位事后追究:

(1)追究责任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管理责任,总结经验教训。

(2)弥补制度缺失,补充和修正学校规范。

(3)及时提出“立法”建议。

2004-4-12

参考文献:

1.《1998-2002年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统计表》中数据来自中国教育部官方网站。

2.《三峡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地方合并高校可持续发展探讨》(张朔):(高校)应按照可持续发展目的性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民主管理、依法治校,保证发展的正确方向。

3.1996王轶状告安徽省招生主管部门招生赔偿案:此案涉及安徽财贸学院非正常退档。

4.1992年2月28日在《中国青年报》报道:河南省当年有二个同名为张志刚的新乡和洛阳考生参加高考,且同为理科考生,又均达到当年的自费生录取分数线,两个张志刚都应被河南师大录取,但事实上只有洛阳张志刚被录取。由于有关人员没有按规定程序办理手续,把录取通知书误发给了新乡张志刚。

5.刘燕文诉北京大学案: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1999-12-17。

6.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拒绝颁发毕业证、学位证行政诉讼案北京科技大学:一审受理法院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1999-2-14;二审受理法院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1999-4-26。

7.《中国教育报》2002年4月1日第2版:大学生自杀,作为学校本身,究竟该负什么样的责任?该不该给付赔偿金?从教育部到公安部,目前好像都没有关于此事的明确规定。只是有一个关于赔偿金的规定,据说是2000至3000元。但从记者采访的一些学校来看,不管是校方还是学生自己的责任,学校都给付了较高的赔偿金,远不止两三千元。有的学校为了尽快“了却”此事,甚至要花十几万元。

8.《楚天都市报》2002年3月2日《学生公寓未能如期完工新江汉大学难“乔迁”》、《湖北日报》2002年5月31日《1.5万名师生兴高采烈搬新家新江大开始全面搬迁》。

9.华中科技大学成立了“政策法规处”,其主要职能为:围绕学校重点工作和校领导指示,开展调查研究,及时为校领导科学决策提出建议和依据;研究符合国际化研究型大学要求的办学模式及其运行机制;承担学校改革与发展综合性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任务;在学校领导下,与校内有关部处合作,修改完善有关政策、规章制度,协调、指导产业、后勤部处有关政策、规章工作;参与制定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受学校委托,聘请法律顾问,协助学校法律顾问处理有关法律事务等

10.2002年7月31日最高法院终审判决:山东省宏业房地产开发公司与山东大学土地补偿合同纠纷上诉案中,山东大学在移交的土地上存在瑕疵,在土地移交、《国有土地使用证》及《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办理上没有严格按照合同履行,存在违约行为以及存在不适当履行合同的问题,属违约行为,应承担违约责任。本案中,光案件受理费一项:山东大学一审负担97266元,二审案件受理费山东大学负担168848元。

11.摘录自华中科技大学政策法规处《2003年工作总结

法律热点问题论文篇2

事前引导预警

伦敦骚乱,倘若在事件爆发前做好充分的民调,及时发现社交网站中的怨气,合理引导,配合国家政策调整,一切损失都可以降到最小。因此,问题与事件到来之前,政府、企业、网民、社会等各个层面都需要各司其职,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

1.政府法规细化到位,进行法制约束。现阶段我国微博管理的国家层面的相关法律法规都是涉及互联网管理全局的、全面的法律法规。而地方层面的,直接与微博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仅有《北京市微博客发展管理若干规定》。规定中的责、权、利、害虽有表述,但并不严格,约束力不够。其中,最实质的规定就是“微博客服务准入制度”以及“实名注册制度”。缺乏国家层面的微博直接相关规定,缺乏管理各环节的细化法规,缺乏未成年人微博使用保护法规。这是当前我国微博管理在法律法规方面的严重问题。

如何应对缺失?一要在国家层面建立“微博管理规定”,将微博管理在法律法规上提升到国家层面。二要针对微博管理的各个环节建立细化法规。美国有《传播净化法》,严格互联网内容审查,德国有《传播危害青少年文字法》等。因此,我们的法律可涉及准入、内容审核、文字语言、著作权等方面,使更多环节的监管有法可依。三要制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使未成年人远离不健康内容,保护他们健康成长。

2.政务微博要“多开”、“开好”,成为舆论阵地。消解社会怨气,开创互联网健康风气,仅仅提供宣泄场所远远不够,主动“解答”才是消解怨气的良策。

3.微博议程设置到位,组建网评队伍。笔者认为微博的议程设置要做到以下几点:将重大事件、问题、热点事件设置为话题,引导网民深入了解问题;对于重大事件、热点问题要抓住关键问题进行议题的设置,帮助微博用户抓住事件本质,通过现象看实质;议程设置要考虑公众讨论的争论性,合理的争论是必要的,但容易引起舆论争端的话题尽量不要进入议题;议程设置要考虑娱乐性,寓教于乐方是大智慧。

当前,“口水帖”铺天盖地。培养一批网评队伍,深入到“话题”热议的空间,努力成为意见领袖,引导舆论的风向,是网站要做的工作。而这一工作的关键是“网评队伍的组建”。他们可以是专职人员,但是迫于企业运行成本,企业也可参考论坛业余版主的模式,组建一支价值观积极向上的业余微博网评队伍。

4.网民自律意识到位,净化网络环境。自律是网络管理的终极目标。自律意识是什么?即严格遵守《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互联网法律法规,对在微博上发表的言论和事件的真实性、公正性负责,抱着负责任的态度转发和评论,认真参与健康话题的讨论,坚决不从事微博不当行为,对不当微博使用行为予以制止,努力倡导健康向上的微博文化。英国骚乱后,《卫报》网络版推出了“使用微博9种负责任的方式”,可作为“自律意识”的参考。

事中灵活应急

事前引导预警到位,遭遇突发事件或棘手问题,便能够迎刃而解。在事中处理时,需要策略到位,“理性”应变是原则,“灵活”二字为关键。

1.政府行政监管到位,网络执法跟进。完善的法律法规是约束力,而一旦舆情出现问题,要严查问题源头所在。对舆论策划头目、舆论中的活跃分子及相关微博供应平台进行“网络执法”是政府事中监管的必然行动。需要注意的是,“网络执法”要在第一时间开启,抓住有利时机,宜早宜快;另外,不能挫伤广大公众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执法重点在“策划头目”和“活跃分子”。

2.网站把关机制到位,人力技术双管齐下。前段时间,Twitter宣布要实行内容审查机制。Twitter如此,我们的微博平台商更应进一步落实把关机制,尤其是对微博信息的把关机制,真正实行先审后发制度。目前,网站在这一环节上用力较为薄弱,事实上,这是微博管理的重要环节。尤其在突发事件爆发的过程中,每一条微博信息都有可能成为事件演变、恶化的关键条目。怎样把关?人力和技术双管齐下方能搭建严密的“门”。人力,即网站要培养一批专职及业余人员成为微博信息的把关“人”;技术,即网站要通过技术手段对微博信息进行过滤筛选,屏蔽有害信息和极端分子。

3.意见领袖关注到位,发挥积极作用。微博的病毒式传播机制让意见领袖的作用凸显。

如何让意见领袖发挥积极作用?首先,要将他们纳入管理者视野;其次,与传统媒体互动,宣传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以强化领袖的自律意识;再次,在重大事件、热点问题中,要融入策划意识,鼓励意见领袖积极参与、正确引导;最后,要不断加强意见领袖的自身建设,加强文化内涵建设,不断提升其思想道德水平、网络媒介素养等。

4.网民理性意识到位,健康表达意见。在突发事件或热点问题的讨论中,网民应具备理性表达的意识。要能够判断舆论的风向,不随波逐流。在表达的时候,要注意言论尺度,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的约定。一旦发现舆论风向不正时,应紧急躲避,同时通过各种途径向有关部门反映。

5.紧急快速反应到位,建立联动机制。事实上,在事中仅仅依靠网络层面的管理已经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了。这时,需要虚拟和现实层面的联动。也就是说,需要政府、网站、网民、传统媒体等各个方面联动,紧急快速反应。

事后监管善后

往往,总结问题比处理问题更有价值,比如微博打拐,让我们看到微博动员能力的同时,也反思了隐私曝光对青少年的危害。在发生微博事件后,必须反思,监管到位,做好善后。

1.政府依法执行到位,平息负面舆情。政府应该找到事件爆发的根源,对肇事者、事件相关人予以行政处罚或法律追究。微博用户在互联网上制造的舆论事件,本身就包含着对现实不满的怨气。现实问题解决了,公众的情绪稳定了,网络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

2.网络文化培育到位,营造人文精神。在网络事件平息之后,我们整个社会需要更加努力地投入网络文化的建设之中。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即: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大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营造团结奋进、积极向上的网上良好舆论氛围。要自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网络公共服务水平、便利人们工作生活的网络应用,着力倡导积极健康、满足人们多样化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的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①这样的网络文化培育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网络文化植根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宏大战略中,是党和政府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工作,更是社会建设的重任之一。因此,小小微博,涉及网络文化,更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新课题。这需要全社会的关注。

注释:

法律热点问题论文篇3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案例展示;运用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8-0127-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8.059[本刊网址]http//

引言

案例教学法,以其开放式、交互式和多样化等特点成为当前教学争用的新星。将案例教学应用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使枯燥的理论教学变得更生动形象。通过真实性、典型性和时代性的选择案例,保证了案例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巧妙的设计运用方法保障了教师把控教育课堂的能力。通过案例教学带动教学课堂的氛围,从而启发学生新思路,激发学习兴趣,让课堂获得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案例教学法的定义

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通过对案例的选择和计划,得到适合教学使用的教学案例,配合有效的运用方法应用到教学课堂中,并通过课堂互动完成对案例教学的实施,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通过各种信息、知识、经验、观点的碰撞来达到启示理论和启迪思维的目的。

二、案例教学法中案例如何选取

(一)选取案例要具有真实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案例选取的真实性,主要是指选取案例是生活真实事例,不是道听途说,或者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随意编造杜撰。只有对真实可靠的案例进行分析,才能够让学生信服。案例具有可信性,也是案例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应用的关键。案例最好是发生在学生周围,学生能感同身受的事情,并且与平时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这样才更易于引起学生的共鸣,真实的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必要基础。

(二)选取案例要具有典型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案例选取的典型性,主要是指案例要能代表所教理论知识点,并能深刻揭示所反映的问题,并且具有一定的影响和社会意义。所谓的代表性就是指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方面比较有特点。有一定影响主要是指作用比较突出,在社会上引起一定的反响。社会意义主要体现在所选案例要具有普遍的教育意义。同时生动的感染力也是案例选择的重要方面,具有感染力的案例才能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才会调动学生参与进来的热情。具体做法需要教师注意观察当代大学生所关心和关注的焦点问题。选取中要多选取正面、积极的案例,当然案例教学中反面典型案例也会起到教育警示的作用。

(三)选取案例要具有时代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案例选取的时代性,主要是指所选案例要具有时代特征,体现时代价值。时代性,不仅要反映党的政治精神,特别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法律法规等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而且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新政策、新规定和改革开放下的新举措。时代性就是要体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将与时俱进的思想联系到实践教学中。良好的时代性保证了教师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用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及时发现和更新教学内容,有效地将新理论和新政策运用到教学中,进而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案例教学法中教学如何进行实施

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实施,要通过三个主要的环节来完成,主要包括课前环节、课堂环节、教师总结环节三个部分,其中课堂环节又可分三部分组成:小组讨论,组间辩论,学生总结。

(一)课前环节。课前环节,是课前给学生安排的课前阅读,让学生提前进行准备。教师可以将案例或案例相关信息通过多媒体、网络或纸稿等手段发放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来进行阅读分析,并且把不理解的问题记录下来,带着问题来进行学习。这样让课堂教学更加有针对性,效率更高,不仅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课堂环节。课堂环节,是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来组织讨论,拿出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使课堂教学更具有组织性,学生学习过程也更具主动性。每个小组人数可以在5人以上,10人以下。课堂环节分为三个阶段:小组讨论,组间辩论和学生总结。小组讨论是指学生先在组内对课前环节产生的一些问题展开讨论。同时,将这些问题进行分类汇总,以便在全班范围内组织讨论。组间辩论是指在各小组间设置辩论环节,辩论的目的是更有针对性的发现同学们共有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全面诠释案例中涵盖的教学内容,并锻炼同学发现问题和反映问题的能力。

(三)总结环节。总结环节,也是案例教学中“画龙点睛”之笔。总结环节需要发挥教师的作用,对每个讨论小组讨论出的结论,进行总结性的分析。并以点评的方式,对结论中的优点给予肯定,对结论中不足之处给予指正。最后要对案例做简要分析,并将案例与所学内容结合的知识点进行概括。对学生讨论中表现出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差异,采取包容性接受的态度,并对学生负面的思想进行纠正,保证学生思想道德的健康发展,引导学生以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看待问题,思考问题。

四、案例运用方法

案例运用方法是案例法教学中的重点,不仅体现了案例法理论与实际结合的特点,还为教师实施案例法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案例运用方法有三种,分别是举案明法、举案明理和举案风趣。

(一)举案明法。举案明法就是通过分析典型案例来说明相关道理和法律知识,进行法制教育。因为法律知识都是抽象的理论条文,不仅枯燥乏味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条文款项繁多不好理解。真实的案例呈现会让学生有学习的欲望,并能生动形象的展示出各法律条文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举案明法,通俗易懂。在讲到侵犯受教育法时,具体案情如下:

张先生的儿子小帆学习很差,高考过后,张先生看儿子读大学无望,便想到了冒名顶替的办法。托关系找到小帆学校的教导主任王某,并与王某合伙将某大学校的录取名单中的小强的名字换成小帆,将成绩单和档案进行了调换,造成小强与所考的大学失之交臂。事后小强觉得公布成绩与自己实际水平不符,便将想法告诉了母亲刘女士。于是刘女士向校方请求调卷底,经校方和高考教育管理机构的审核和调查,发现小强成绩被掉包,最后刘女士将王某和张某告上法庭,最终重新获得了读大学的机会。王某和张某冒用他人姓名的行为,侵犯了小强的权益,违反了宪法最基本的受教育权,受到了法律追究。

在整个事件中张先生不仅侵犯了他人受教育的权利,而且还犯了行贿罪。王某身为教育一线的工作者知法犯法,,给教育蒙羞。同时也应该看到小强通过法律手段赢回了属于自己的大学梦,有效的终止了违反乱纪行为。因此,举案明法不仅会让学生学到法律知识,还会指导学生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举案明理。举案明理是指通过案例分析来诠释某个法律款项的意义和运用方法。举案明理重在明理,通过联系案例把道理、规则和意义表达清楚。比如在讲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时,通过讲“大学生养猪”的案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大学生养猪的消息遍布网络时社会反响热烈,大学生要理性地看待问题,职业没有贵贱之分,大学生养猪受媒体的炒作而使舆论不断。不能单单从大学生养猪一个字眼来审视大学生的个人追求,对于一个大学生有返乡创业的热情本就该受到社会的鼓励,大学生回家乡养猪,不仅能解决农村劳动力闲置的问题,还能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这也是国家鼓励自主创业的目的所在。社会上那种“什么贵就干什么”的逻辑极大的误导了学生的价值观。因此大学生树立正确、立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三)举案风趣。举案风趣是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的特色所在。将案例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还增添了课程的趣味性。举案风趣的重中之重就是要将案例的有趣之处突显出来,营造案情的真实氛围,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祖国统一问题时,最受关注的就是,可以结合美国对售问题,讲到印度尼西亚人扮演奥巴马跳骑马舞,炒作奥巴马为连任跳骑马舞吸引眼球。

五、案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案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很大提高。以往的学生出勤都是受考勤机制的强制,学生根本没有兴趣来听课,真正学习的学生很少。而在案例教学的推动下,学生对课堂教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不仅被案例的内容所吸引,更愿意探究案例所蕴含的理论知识,更愿意参与辩论活动,将乏味的理论知识有效的接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使用了案例教学法后,课堂上丰富的案例展示和师生互动,把书本上抽象的概念和枯燥的规定赋予了灵性,更具体、更有活力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活跃的课堂氛围也会使教师的教学热情大大提高,增进师生感情,有助于提高课堂的知识覆盖面。

(二)学生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常言道,实践出真知,在实践中将理论知识合理利用,并通过实践反馈回理论的含义和运用,将课堂中学习的东西运用到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学习中,获得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说明了案例教学运用到教学中的必要。师生间的相互交流,一起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同时,通过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引导学习,将所学知识有效的传授给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课前对案例进行了解和分析,课上对案例进行细致论证,学生对所学知识更自信,并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宝贵意见,最后还有老师的客观点评和系统总结,整个课堂活跃着积极的气氛。

(三)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得到提升。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教育最终目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点所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意在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觉悟和熟悉法律法规,并将其运用的实际生活中,有效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案例法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极大的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又回馈给学生理论知识的丰富,进而提升学生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能力。

法律热点问题论文篇4

【关键词】热学;教学;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

21世纪是知识竞争、人才竞争的新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离不开高尖端的知识资源。而人才是知识的拥有者和创造者,时代的发展要求人才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不仅要掌握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对于人才的培养模式必须摒弃传统陈旧的老套路,不断改革、创新,寻找一套适应新世纪人才标准的培养模式。热学是国内物理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并且在该专业领域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作为物理学专业的基础学科,若不能够很好的理解和掌握该课程,对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将有很大的影响。近年来,国内的热学教育工作者针对于热学教学做出了深刻研究,并且提出了较为科学可行的建议。我校已经开设热学课程多年,并且任课教师也对该课程不断改善教学模式,提升了教学质量,在学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应用结构教学法

结构教学法是指在课堂上应用知识结构以及知识点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来组织安排教学内容。教师要抓住热学的知识结构特点,在实际教学中很好的组织和应用。这就要求在理论教学中,不单单要传授给学生热学研究的发展历史、对象、方法,还要向学生们介绍热学的基础理论结构体系,从而让学生系统的掌握热学专业的基本内容、知识结构,并认识到热学在物理学的学习中极为重要的地位。在对各章内容进行讲解之前,首先要依据课程的目录安排,讲解本章的知识结构,并介绍知识发展的思路,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条理的学习。比如在学习《热力学第一定律》这章内容时,第一要介绍功、内能、热量这些物理量的基础概念;第二要引出热力学第一定律,接着对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如理想气体中的典型应用。如此一来,学生带着疑问来接受知识,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对知识有了更为深刻的掌握和理解。并且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思索问题,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抓住热学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组织好课堂教学内容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因为知识本身并非是单一存在的,而是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并且各知识点都是围绕一条主线而展开的。所以,在讲课过程中就要抓住这条主线,将各知识点很好的联系在一起,贯穿起来教学,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热学理论中,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一起构成了热力学的主要理论基础,两个定律互相独立,又相互联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从表面上这两个定律好像没有什么关系,但是他们有着共同的主线,那就是"能量"。热力学第一定律是宏观物体与热现象过程有关的能量守恒定律,功和热量都是系统在过程中能量变化的量度,是内能、热量和功之间"数量"上的关系;而热力学第二定律中介绍了内能与其他形式的能量(例如机械能)相互转化的问题,用于解决热现象有关过程的方向问题,实际来讲,仍然是有关"能量"的理论研究。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抓住"能量"这一主线,组织安排好功、热量、内能等方面的计算教学,并展开过程可逆性的讨论,从而使得学生更加全面理解和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

二、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热学专业课程的基本内容具备较为完整的体系结构,因此在教学中对于基本概念要进行精讲,同时注重物理思维方法的培养,在教学中要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于选讲的内容以及扩展教学部分,教师可根据课时安排以及学生要求,自行安排教学。课堂教学未涉及到的知识内容可作为学生课外阅读范围。我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搭建了相互讨论、学习的平台。在教学的过程中安排了课堂讨论环节,将讨论的时间以及具体章节都会提前通知,以方便学生提前做好准备。学生可以从老师所列的论题中选择自己有兴趣的,分小组进行讨论。老师将巡回于各讨论小组之间,进行适当的指导。采用课堂讨论的辅助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讨论过程中,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有时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不够全面,或者存在错误理解,这样在讨论的过程中就会出现疑问或者矛盾,当老师进行了正确的引导和讲解后,学生会对该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达到提高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

热学教学中的微观理论多为抽象的概念,因此传统教学中枯燥的模式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如何使这些抽象的概念更为形象、直观的展现于学生面前,是现代教学中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多年的教学经验的积累,我们对热学中抽象的概念制作了图文并茂的电子课件,在教学过程中展现给学生,这样大大降低了学生思维的难度,使学生对抽象的概念有了更加形象、直观的理解,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然而多媒体课件仍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将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模式巧妙的结合起来,相互补充,共同服务于热学的课堂教学。

结论:

物理学是物质结构以及物质运动规律的深度解释,物理学势必会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发挥其重要作用,并将占据不可替代的主导地位。因此,热学作为物理学中的重要基础学科,势必会进行重大的教学改革,以适应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物理学人才。在热学教学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极为重要。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也就没有学习动力,被动、枯燥的学习一定不会掌握到知识的真谛。因此在教学中要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作为主要的教学方向,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和理解物理学知识。

参考文献:

[1]赵秀琴.科学教育专业热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2]李海琴.热学教学改革初探[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5(S3)

[3]赵喜梅,尹世忠,王建勇.《热学》教学改革初探[J].邢台学院学报.2005(04)

法律热点问题论文篇5

【关键词】化学热力学;物理化学;相变化;可逆

物理化学又称为理论化学,它主要利用数学、物理学等基础科学的理论和实验方法来研究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化学热力学是物理化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又是化学热力学的基础理论,它们分别赋予解决物理变化或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转换以及过程方向、限度的问题。所以,学习好以两个定律为基本内容的化学热力学,掌握好热力学处理问题的方法,是学习好物理化学课的前提和保证。但由于这一部分理论性强,公式多,比较抽象,尤其是化学热力学在相变化过程中的应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比较费力。针对这种情况,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化学热力学在相变化过程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总结,希望对学者和教者能有所帮助。

1.热力学的两大基本定律[1-2]

化学热力学是研究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相互转换所遵循的规律的科学,其主要内容是三个热力学定律。热力学基本定律主要有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及第三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主要是关于能量转化的定律,也叫能量守恒定律。对于封闭系统,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热力学第一定律涉及到热力学能、热和功相互转化的关系,即封闭系统热力学能的改变量等于过程中环境传给系统的热及功的总和。

热力学第二定律是关于热能与其他能量形式之间转化的特殊规律,即关于热力学过程进行方向和限度的判据的定律。它从介绍自发过程不可逆性的具体事例出发,给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克劳修斯表述和开尔文表述。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式中对可逆过程采用等号,对不可逆过程采用不等号,与不等号相反的关系是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

热力学第三定律从有序和无序的角度对熵值进行了明确规定,这样就可以计算物质在一定状态下的规定熵。热力学第三定律的数学式表述:纯物质、完美晶体、0K时的熵为零,即

S*(完美晶体,0K)=0

热力学基本定律都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它们的理论以及它的推论被一切实验和具体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在工业生产和新工艺的开发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热力学基本定律在相变化过程的应用

相变化过程是指系统中发生的聚集态的变化过程。如液体的汽化,气体的液化,液体的凝固、固体的熔化、固体的升华、气体的凝华以及固体的不同晶型间的转化等。对于相变化过程来说,它又分为可逆相变和不可逆相变。

2.1可逆相变

平衡温度,压力下的相变称为可逆相变。

例:已知在100℃,101.325kPa时,1molH2O(1)全部蒸发成水蒸气吸热40.668kJ。求在100℃,101.325kPa下使1kg水蒸气全部凝结成液体水时的Q、W、ΔU、ΔH、ΔS、A及ΔG。设水蒸气为理想气体,液体水的体积可以忽略不计。

经分析题意可知该过程在100℃,101.325kPa下由水蒸气变为等温等压下的液态的水,为可逆相变过程。

解:

在解题过程中注意:(1)物理量字母符号的写法要与国标或教材相一致,勿乱用符号或自创符号。(2)在将数据代入式子时要始终注意其单位,一般均应用国际单位。(3)计算过程中还需特别留意正负号,不能随意添加或丢弃。

2.2不可逆相变

非平衡温度,压力下的相变是不可逆的相变过程。对不可逆相变过程来说,由于U,H,S,A和G为状态函数,其数值由仅系统的始、末态决定,故可在始、末态之间设计一条可逆途径来求算,并且在所设途径中,应包含有与已知的热数据相应的可逆相变过程。

设计可逆途径的原则:

(1)途径中的每一步必须可逆;

(2)途径中每步的H,S计算有相应的公式可利用;

(3)有相应于每步H,S计算式所需的数据。

例:已知水的正常沸点是100℃,摩尔蒸发焓

求下列过程的ΔU,ΔH,ΔS,ΔA及ΔG。

1molH2O(l,60℃,101325Pa)

1molH2O(g,60℃,101325Pa)

经分析题意可知欲求的60℃、101325Pa下水的蒸发过程是不可逆的相变过程,因而需在该物系的始、末态间设计一条由100℃、101325Pa的可逆相变和两个单纯变温过程组成的可逆途径求其ΔH、ΔS、ΔA及ΔG。

解:

1molH2O(l,60℃,101325Pa)

1molH2O(g,60℃,101325Pa

1molH2O(l,100℃,101325Pa)

1molH2O(g,100℃,101325Pa)

此外,当已知某物质在时的和,欲求其在另一温度下时的物理量,可直接用下式计算:

结语

本文通过阐述热力学中两大定律,弄清热力学中能量衡算问题和过程进行方向及限度问题,并通过例题的讲解及分析讨论,使学生对化学热力学及其在相变化过程中的应用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应用自如。

【参考文献】

法律热点问题论文篇6

【关键词】三农热线;落实农业法规问题投诉;舆论监督;提高投诉热线功能途径的构想

一、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

从主持新闻监督类节目这么多年来看,“三农热线”的内容有相当大的比重是关乎“三农政策”的落实。这些投诉,对农民说是行使民力,做为监督类的节目主持人来说,应该将“投诉”视为民主监督组成部分,而民主监督又是农村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国内社会科学专家认为:农村民主建设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而对“民主监督”党和国家又给以极大的关注。

农民的投诉是一种民主监督,而这种监督一经媒体的运作便成为了“舆论监督”。而“舆论监督”本身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广泛性,它是“扩大了的民主监督”,进而使民主监督更有成效。

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农民的投诉是指正确、准确的或者基本正确的基本准确的投诉,而不包括那些基本不正确或不准确的投诉,而这类问题不是本文所讨论问题。

二、困惑与无奈

主持农业节目有六年的时间,在这档节目中平均每年能接听几万条热线或是微信、短信等,针对农业政策法规、种植技术、植物保护、畜牧养殖、草原技术、兽医技术、农机技术、农村能源、农业环保、农产品销售、农产品质量等十一个方面问题做了大量答复,取得农民朋友的好评。但是,当我们对投诉问题总量及“解决率”进行数理分析后,又不能不感到十分的担忧。

投诉频率最高的是:其他项。这个项下包括了计划生育、财产保护等众多涉及到国家一般性法律、法规问题。其比率在五成以上。从数量上说应在9000个以上。

投诉频率次高的是:农村法规问题。在这个项下主要涉及到:农民负担、土地承包、退耕还林、农村教育、医疗卫生、土地征占用等农村政策问题。从数量上说,在10000个以上。

热线总呼入量34065个。以“农业法律法规组”接受的热线10391个计算,农业法律法规投诉占总投诉量的30.50%,这是最保守计算,其数量之大,已令人不安。如果将“其他问题”中的一般性法律法规问题一并计算在内,所涉及问题高达57.11%,则就令人更不安了。

这一组数据说明了什么?从正面理解是:农民法律法规意识有了极大的提高,有强烈地依法维权的举动。他们相信党的政府“执政为民”政治理念。从负面理解是:有些农村基层干部法律意识淡薄,藐视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肆意剥夺农民利益。甚至表现出了强烈的腐化倾向。

我们对10391个投诉内容进行“合并同类项”,疏理出约500多条具体问题,省相关部门通过函件、派员督办等多种方式,已经解决了或正在解决的有180条,解决率36.0%。

面对如此低的“解决率”农民感到十分困惑;而我们的媒体又不是权力机关,不能直接解决问题,也只有无奈而已。

三、自律、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

用什么方法改善一些农村基层干部的这种不良管理状况?一般地说有三种方法:自律、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

自律的前提是要有很好的政治觉悟和道德素养。如果缺少这些东西,或者说这些东西被他们强烈弱化,那么“自律”是不起任何作用的。一个普通人用自己的右手给自己的左手是做不成手术的。其中的原因就是,一般人都不会具备这种“钢铁般”的意志,这种意志在自律过程中所体现的就是:高度的政治觉悟和道德素养。所以“自律”对约束个人的不良行为是极其有限的。

内部监督是指本系统内的监督。他的局限性也是很大的。我们可以通过两个外地实例来证实这个命题。

实例一:“京石高速公路北京段其实早在2000年就已还清贷款,而且截至2004年12月已累计收费17亿余元,偿还贷款等款项后还剩余近6亿元。照理说,该路段早在3年前就应该停止收费,但由于其早在多年前就已经悄然变身‘经营性公路’,也就是说有关部门把收费权转让给了企业,根据政府还贷收费期最长15年、经营性公路收费期最长25年的有关规定,该路段的收费期被自然地延长了10年,可到2029年。”对此“主管部门竟然替收费公路故意隐瞒利润,继续包庇经营者以“还贷”理由牟取暴利。”

实例二:“这种‘老子给儿子当裁判’的怪规矩该改改了!因医院延误了抢救时间,一新生儿小肠坏死被切除95%以上,不久便死亡。对于这起医疗事故,省、市两级医学会存在差异的鉴定结论,导致事故赔偿进入了两年之久的“拉锯战”。对此,湖北省宜昌市政协副主席李德才认为,医院出了医疗事故,做鉴定的却是本地的医学会,二者都是一个圈子里的人,如何体现公正?”

外部监督是指监督人与被监督人没有利益相关,因此这种监督才具有客观性和更强的正义性。我们还可以以两个实例来支持这个命题。

实例一:“云南‘躲猫猫’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邀请网民参与舆论事件真相调查的做法是一种突破”。“2009年2月27日,针对“躲猫猫”事件检察机关调查结论出炉。晋宁县看守所在押人员李荞明系因同监室牢头狱霸以玩游戏为名施虐和体罚致死。相关责任人受到处分。”该事件真象起初一直被云南某些机关所隐瞒,只是在强大网民监督下才得以大白于天下。

实例二:“近日,南京市江宁区房产局局长周久耕开会时的照片被网友上传至各大论坛,网友们关注的不是周久耕本人,而是他手上拿着的一盒烟。网友进行一番人肉搜索后发现,周久耕所抽的烟是南京卷烟厂生产的‘南京’牌系列‘九五之尊’香烟,每条售价1500元至1800元之间。”不久后又有报导说“记者从南京市纪委、市监察局获悉:江宁区房产管理局原局长周久耕因严重违纪,3月20日被、开除公职。周久耕还涉嫌犯罪,被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值得一提的是,在“天价烟事件”被网民挂在网上,南京某机关官员还向媒体为周久耕抽天价烟大力开脱。

以上实例充分证明了外部监督的有效性。显而易见,舆论监督是一种外部监督。从理论上说,“新闻媒介在形成和引导社会舆论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由新闻媒介的特点所决定的。群众私下流传的各种意见和议论,一经媒介传播,就会在社会上产生影响。”依据这一理论,我们不应只满足于接听投诉热线,而应该根据这些线索,有计划地采编较大型的“专题新闻”、“调查报告”等。以更好地尽到我们的媒体监督责任。

四、“人大”应该有多“大”?

前文谈及投诉“解决率低下问题”,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那些村委会、乡政府、县政府是拥有行政权力的,而那些权力又得不到应有约束所致。这就使我们自然想到一个问题:要寻找一个能有效约束这些权力的权力。这个权力就在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县以上地方各级人大的职权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保证、保护”权。1.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在本行政区域内的遵守和执行;2.保护国家和集体财产、公民私有合法财产以及各种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3.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民利和其他各种合法权利。

(二)地方立法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拥有地方立法权。

(三)重大事项决定权。1.审议和批准本行政区域内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及其执行情况的报告;2.讨论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环境和资源保护、民政、民族等工作的重大事项。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可以通过并有关决议。

(四)选举和罢免权。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全体会议选举并有权罢免上一级人大代表;选举并有权罢免本级人大常委会正副主任、秘书长和常委会其他组成人员;选举并有权罢免本级人民政府的正副职领导人;选举并有权罢免本级人民法院院长和本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选出或决定罢免本级人民法院院长和本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选出或决定罢免本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须报经上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该级人大常委会批准。

(五)监督权。1.听取和审议本级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报告;2.听取和审议人民政府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3.改变或撤销本级人大常委会不适当的决议;4.撤销本级人民政府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此外,法律还赋予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有权通过质询、询问、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等形式,对本级“一府两院”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

如果我们能依重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那些不依法行政、侵害农民合法权益等行为的村、乡、县行为一定会得到有效的遏制。

五、一个有效模式的构想――依重“人大”

如何依重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解决农民群众的投诉问题?个人认为:

第一,在省直机关的协助下,将投诉按层级转入相应的人大。

我们媒体直接将农民群众的投诉转入人大,于法无据,因此欲完成“转入工作”我们必须要取得省直机关的协助。这些省直机关是省人大,还是省主管厅、省政法机关还有待于商榷。

所谓按层级转入,是指按问题的涉及面决定转入村、乡、县的某一级人大。比如克扣政府给农民的补贴问题,如果只出现在某一个村,的几户(如五户以下)就可以转入村委会,由这个村的村民代表商讨解决就可以了;如果这个问题在一个乡所辖的村,一半以上都存在,就应该转入乡人大;如果一个县所辖的乡,一半以上都存在这类问题,就应该转入县人大,以此类推。

第二,邀请人大代表形成提案。

近年来各级人大会议上提案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相对于人民的重托,还是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我们节目中接听到农民朋友的投诉,往往是最热点、最普遍的问题,是最具价值信息的。所以它会有助于人民代表提案的形成。应该加强与各级人大代表的联系,请他们为农民朋友代言。

第三,为人大对“一府两院”的问责提供素材

人大对“一府两院”的问责,是人大履行监督责任的重要形式。问责的有效性往往取决于掌握素材的数量多少及可靠性的大小,因为我们的农业节目每天都面对农民,关注他们的诉求,素材的“质”和“量”,都有一定保证。所以我们应及时不断地向他们提供这些素材,并努力争取对问责现场进行直播。

法律热点问题论文篇7

关键词:科学素养;教学改革;素质;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8-0103-02

一、引言

“科学素养”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教育学家科南特于1952年在“General Education in Science”一书中提出。通常是指人们具备或掌握的科学知识、并运用于科学研究、科学创新等方面能力的综合反映[1]。科学素养通常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等内容。

二、提升学员科学素养的重要意义

新的历史条件下,军校教育应以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为目标,不断深化军校教育内涵在,不断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其中科学素养不仅是重要组成部分,也对其他素质如创造力、执行力、领导力等产生重要影响。军内外大量学者均对这一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郭立峰[2]依据“合训分流”组训方式改革总体要求和海军生长指挥军官“四合三分”的人才培养模式,着眼人才的全面发展,就全面优化人才培养总体设计进行了研究探讨。马燕[3]通过科学素养培养的教学实验调研,制订出适应理工科大学生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培养策略。孟凡凯等[4]针对《工程热力学》公式多、概念多、难点多的特点,为提高课堂授课质量,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两方面开展了教学改革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军校学员科学素养现状分析

军校本科学员毕业后,通常有两条不同的道路。一是到部队任职,二是考研深造。到部队任职的学员会发现,在本科所学的许多甚至大部分知识,在部队工作中是用不上的,导致学员产生“大学无用论”、“知识无用论”的思想。而实际上,大学教育的精华并不是知识,而是在学习的过程所形成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方法,面对困难迎难而上的勇气与信心,即所谓科学方法、科学思想与科学精神。有一种说法道出了大学教育的内涵,即大学里学到的最有用的东西,是在若干年后,大部分知识都已忘却后剩下的那些东西,而这些,实际上就是所谓的科学素养。以笔者自身为例,虽然现在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大学所学的知识所剩无几,但形成的学习与研究能力,特别是对知识的梳理、归纳、总结,对问题的分析等能力却放之四海而皆准,令笔者终生受用。考研深造的学员会发现,本科的以掌握知识为主的学习目的,和教员讲授为主的学习方法全然行不通,大部分情况下,需要自己查阅资料,寻找方向,解决问题。而多数学员,在本科时并未受过系统的训练和培养,也未形成研究生所需要的基本科学素养。因此,导师通常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补上这一课。例如,笔者曾经带过两个本科毕业设计学员,竟然在本科期间从没有使用过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学员的科学素养现状令人堪忧,其培养问题不得不令我们深思。

以上所述问题本质上都是学员的科学素养问题。学员的考试成绩已经较好地反映了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而科学知识仅仅是科学素养的一个方面,并非科学素养的全部。

四、拓展教学内容促进科学素养提升

1.设立实际问题研讨课,提高学员科学分析能力。针对课程内容,笔者先后设立了热力过程、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等三个实际问题研讨课。

2.介绍科学人物与历史,培育学员科学精神。在经典热力学发展史上,涌现了一大批卓越的科学家,为热力学的发展与完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仅获得诺贝尔奖的就有5位。在教学过程中,讲解基本定律和基本概念时,穿插介绍发现这一定律或提出这一概念的科学家及发现历程,不仅可以增强学员学习兴趣,还可以培育学员崇尚科学,勇攀高峰的精神。例如,在讲授热力学第一定律时,介绍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过程及做出献的科学家。

3.开设拓展课教学内容,开阔学员科学视野。结合课程内容,先后开设了“温度也能看得见――温度测量技术”、“福音还是罪恶――制冷剂的那些事”、“静态无氟的新型制冷技术――半导体制冷”等知识拓展课。这些拓展课内容均是经过搜集多方面的资料精心整理而成,内容上属于科普性质,由课程的主体内容引出,又与生活联系密切,学员普遍觉得有意思,喜欢听。

五、创新教学方法促进科学素养提升

1.建立每章知识框图,整体把握课程内容体系。课程中存在大量较为分散、比较抽象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在内容体系上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如果善于总结,将知识点规律化,对于学员掌握知识很有帮助。知识框图是表达和揭示知识体系关联性的图表。

2.深化课程内容,提高学员综合分析与比较能力。课程中许多概念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只有在比较中才能更好理解和把握。精心设计题目,从不同方面比较研究,可以有效地提高学员综合分析能力。例如单级活塞式压气机工作原理和理论耗功一节,教材上比较了三种压缩过程的理论耗功和终态参数,笔者将其进一步拓展,压缩后气体在气瓶中经自然散热后,气瓶内气体压力又将怎样变化?通过这一深入的思考,可以得到结论,即经自然散热后,气瓶内气体温度都将等于环境温度,而经绝热压缩过程后充入气瓶的气体会再经历一个等容放热过程,压力将进一步降低。从而再一次证明“定温压缩过程最有利”这一热力学原理。

3.设计调查问卷,及时了解教学效果。为深入了解教学效果,在课程和考试结束后,笔者设计了调查问卷。内容涉及授课内容、授课方法、提问多少、考试难度、学习兴趣等多个方面。

六、结语

教学有规律可循,但无固定模式,只有从课程特点出发,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员积极性,不断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全方位提升学员科学素养,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永威.关于科普、科学和科学素养[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1):88-93.

[2]郭立峰.优化人才培养总体设计锤炼面向未来战争的新型海军军官[J].海军院校教育,2004,14(6):5-8.

法律热点问题论文篇8

【关键词】 热力学;统计物理;教学方法

一、引言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是理论物理的五大分支之一,具有与其它四个分支(经典力学、电磁学、相对论、量子力学)同等重要的科学与工程地位。热力学与统计物理课程是本科教学中物理学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程,它以大量微观粒子组成的宏观物质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热力学理论和统计物理理论,揭示热运动规律以及与热运动有关的物性及宏观物质系统的演化。许多工程科学都是由热力学所衍生的或与其密切关联,例如传热学、流体力学、材料科学等,该课程也是学习量子力学、固体物理的基础。热力学的应用范围很广,主要包括:引擎、涡轮机、压缩机、发电机、推进器、燃烧系统、冷冻空调系统、能源替代系统、生命支援系统及人工器官等。

通过热力学与统计物理课程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修养,使学生深入认识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理论,能从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角度阐述热运动的规律及热运动对物质宏观性质的影响,能基于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理论解决实际热力学问题。热力学理论和统计物理学理论的统一性的教学,可使学生树立物质世界是分层次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紧密联系、量的积累引起质的变化等物理学基本观点。然而该门课程抽象性强,教学难度很大,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有针对性的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以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重点突出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教学

科学思想和方法是物理科学的重要内容。美国著名物理学家费恩曼曾经说过:对学习物理的人来说,重要的不是如何正规严格地解方程,而是能猜出它们的解并理解物理的意义。清华大学著名物理学家叶企孙教授也曾强调指出: 物理教学不仅要给学生以知识,更要给学生科学思想和方法。可见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物理知识的认识和发展是依赖于物理思想的发展和建立于科学的物理方法的基础之上的。物理知识的传授是“授人以鱼”,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的传授则是“授人以渔”。仅仅传授物理知识容易使学生对掌握的结论确信无疑,这将限制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发展。而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的传授不仅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外,也是为他们提供能力储备。

在热力学统计物理课程的教学中,除了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自身具有的重要地位之外,授课学时少和授课内容多的矛盾、化繁为简提高教学效果的要求也需要将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的传授放在一个重要位置。把握该课程的物理思想和基本方法,对授课内容和知识结构进行优化和调整,是解决授课学时少和授课内容多的矛盾的根本方法。热力学统计物理课程对学生数学基础要求也较高,涉及到大量繁复的公式数学推导和变换,导致学生在学习该课程的过程中很容易将注意力停留在物理公式的数学形式上而忽略了其中的物理意义、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最终结果是导致学生思维混乱、满头雾水。因此,在热力学统计物理课程中应该尽量简化物理公式的数学推导和数学变换方面的教学,而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物理公式的物理意义、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方面,帮助学生从物理角度对授课内容进行深入理解。

三、排除学生心理障碍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课程的特点是比较抽象,学生理解困难和难以建立相应的物理图像。较大的学习阻力会影响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和爱好,导致学生存在接受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的物理思想和相关理论的心理障碍。上述在把握课程的物理思想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对授课知识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和将授课内容化繁为简是排除学生心理障碍的一个有效方法,此外好的课题引入对于排除心理障碍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教学实践证明,课程绪论由热力学发展史引入,从“热”本质的争论到焦耳、克劳修斯、开尔文、能斯脱、麦克斯韦、玻尔兹曼、吉布斯等科学家的丰功伟绩进行逐步阐述,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统计物理的兴趣和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恰当地运用热力学统计物理发展史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水平,提高学生整合信息、发现问题的能力。[1]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2]和有助于学生理解物理知识,有助于学生体验物理学的批判精神和形成整体性的物理知识观。[3]再如在统计理论部分的课题引入时,重点突出物理思想,突出宏观系统由大量微观粒子组成的特点,使学生真正清楚统计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及方法,理解统计物理与热力学的不同之处和统一之处,也可以有效消除学生学习统计物理的形成心理障碍。总之,通过好的课题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对排除学生学习热力学统计物理的心理障碍不无裨益,这也是保证学生在热力学统计物理课程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学习主动性的关键。

四、详细阐述热力学与统计物理两种方法的关系

热力学方法与统计物理方法是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研究大量微观粒子组成的宏观物质系统的热现象的两种基本方法,两种方法的有机结合是热力学统计物理理论的一个基本特征,应帮助学生很好地把握该基本特征。热力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热运动的基本规律,是研究热现象的宏观理论,它不涉及物质的微观结构,而是从能量转化的观点出发,依据在大量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几条基本宏观定律,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而形成的一整套完整的热现象理论。统计物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热现象的本质,是研究热运动的微观理论,它从物质的微观结构出发,依据微观粒子所遵循的力学规律,再用概率统计的方法求出系统的宏观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热力学理论的发展先于统计物理学的发展,其起源可追溯至十七世纪末开始的长期而激励的“热”本质争论,到19世纪中页在焦耳测定热功当量的工作基础上热力学第一定律得以建立了“热质学”,奠定了热力学的发展基础,并在克劳修斯、开尔文、能斯脱等人的进一步努力下建立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使热力学理论更臻完善。热力学能解决宏观热现象的一些问题,但仍未能对热现象的本质作出解释。在热力学发展的同时,分子运动论也开始发展起来。克劳修斯从分子运动论的观点出发导出波意耳-马略特定律。麦克斯韦应用统计概念研究分子的运动,得到了分子运动的速度分布定律。玻尔兹曼给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解释。最后吉布斯发展了麦克斯韦和玻尔兹曼的理论,建立了系综统计法。至此统计物理学形成了完整的理论。可见热力学理论和统计物理理论的发展虽有先后之分,但是发展过程却紧密联系,对应的两种研究方法各有优缺点又有机结合,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如下表所示:

基础 方法 优点 不足

热力学方法 由大量现象总结归纳的热力学基本定律 数学演绎、逻辑推理 高度的普适性、可靠性 无法解释涨落现象、无法揭示热现象本质

基础 方法 优点 不足

统计物理方法 物质微观结构、宏观量与微观量的关系、等概率原理 概率统计方法 可求具体物质的热性质、解释涨落、揭示热现象本质 近似性

可见,热力学方法和统计物理方法共同来自于人们对宏观热现象的明确认识和微观热运动特征的准确把握,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是一个有机统一体,缺一不可。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在详细阐述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的概念定义、发展历史的基础上讲授二者的有机统一关系,使学生对两种方法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准确把握课程的基本特征,这有利于学生理解热力学统计物理的物理思想和建立相应的物理图像。

五、帮助学生建立课程理论框架

学生在学习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的过程中,难以理解相关的物理思想、定理定律和无法建立清晰的物理图像,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没有很好地把握课程的知识要点和理论主线。热力学与统计物理课程有机结合思维方式截然不同的热力学和统计物理两种方法,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物质系统的热运动规律进行研究,同时数学推导和变换繁复,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很难捕捉到课程的知识要点和提炼出课程的理论主线,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的帮助学生把握课程的整体理论框架。

汪志诚的《热力学·统计物理》教材为例,[4]可以建立如下课程基本理论框架:课程分为热力学和统计物理两个部分。热力学部分包括热力学基本定律部分(核心)、均匀热力学系统的热力学公式、热力学基本定律和热力学公式的应用三部分,前两部分为热力学的基础理论,第三部分包括基础理论在均匀单元系、均匀多元系以及非均匀系中的应用。统计物理部分包括平衡态统计理论、涨落理论和非平衡态理论,平衡态统计理论为核心部分,又包括最概然统计理论和系综理论。在授课学时日渐缩减的情况下,可将最概然统计理论作为本科教学中统计物理部分的讲授主体。该部分可以分为系统微观构成的描述和基本统计规律、基本统计规律在不同微观系统中的应用两部分,后者包括了基本统计规律在玻尔兹曼系统、波色系统和费米系统中的应用。这样的一个简明的整体理论框架的建立,有助于学生对相关定理定律的融会贯通和对课程的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的整体理解,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热力学统计物理图像,达到该课程的最终教学目的。

六、结论

热力学统计物理是本科物理学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程,具有抽象且数学知识要求高的特点,教学难度很大。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重点突出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教学、排除学生心理障碍、详细阐述热力学与统计物理两种方法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课程理论框架等科学的教学方法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相关的物理思想和掌握相关的物理方法,建立完整的热力学统计物理图像。

【参考文献】

[1] 周诗文.运用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物理教学探讨,2005.9.15-16.

[2] 陈运保.物理学史对于培养学生自我意识的重要作用[J].物理教学探讨,2005.2.28-29.

[3] 赵长林,赵汝木.物理学史的课程价值[J].物理教学, 2005.2.32-35.

[4] 汪志诚.热力学·统计物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法律热点问题论文篇9

根据传热学课程知识点多,内容抽象,应用性强的特点,本文从四方面对传热学内容进行讲解,对每一块内容的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及讨论了学习时的方法。

【关键词】

热传导;对流换热;辐射换热;换热器

0引言

传热学是安全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讲述的是与热量传递相关的自然现象及研究热量传递规律的一门学科,对于与热相关的自然现象有很多,例如我们知道人的身体为恒温体,在夏天和冬天,人们在相同室温(比如25摄氏度)的房间里穿着衣服能一样吗?热天人们为什么喜欢在游泳馆里的水里而不喜欢在相同温度的空气里?这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对于这些现象的解释就需要学习传热学的知识,需要知道热量传递的规律。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热量传递相关的企业、公司越来越多,与热量传递相关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快,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的技术[1],即强化传热技术,削弱传热技术,温度控制技术,上面的三种类型的技术代表着传热技术的三个方向,在相应的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比如强化传热技术,现在的家用空调或者车载空调体积越来越小,所需的能量消耗也越来越低,同时制冷效果也明显提高,这要得益于强化传热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传热学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门学科,对于传热学课程的学习无论是对自然界热现象的认识还是热量传递技术的学习都是有必要的。

1内容讲解和学习方法

对于传热学课程的研究有很多的文献,分别从传热学的教学方法[2],课程教学改革[3],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4]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本论文从以下二个方面探讨传热学课程,分别是课程内容的讲解和学习方法。根据传热的三种方式及传热技术的应用可以把传热学内容分为四大块内容,每一块内容又可以分类,下面分四方面对传热学的内容进行讲解。

1.1热传导

在教授过程中,首先求得物体内的温度分布,再利用傅里叶定律可以求得传递的热流量,求解物体内的温度分布是关键。明确解决物体内温度分布的完整的数学描写是导热微分方程及定解条件,导热微分方程是一个二阶的微分方程,通过能量守恒和傅里叶定律推导而来,是解决导热问题的基础。定解条件分为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边界条件分三类对应着高等数学上解二阶微分方程时三类边界条件,所以学生可以把前面学习解二阶微分方程的方法用到这里,能更好地理解热传导问题。对于稳态热传导的几种常见的情形是通过平壁的导热,又分单层平壁和多层平壁。通过圆筒壁的导热,可分为单层圆筒壁和多层圆筒壁,前面的导热满足共同的特点即已知边界上的温度值,这些都属于第一边界条件的热传导问题。对于第二类及第三类边界条件的导热问题,可以通过举电熨斗底面的导热问题为例进行讲解。对于稳态导热的一个特例-肋片导热,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对于复杂的工程传热问题的处理方法,即忽略影响问题的次要因素,经过适当的简化建立合理的物理与数学模型,从而运用已有的数学和传热学知识进行求解。对于非稳态导热的内容讲述首先明确非稳态导热的基本概念,理解非正规状况阶段和正规状况阶段及Bi数对平板中温度分布的影响。然后理解常见的几类非稳态导热。对于零维问题的解决方法-集中参数法,其适用范围是针对特征数Bi的大小来确定的。热电偶是讲述零维问题的特例,对于理解零维问题和集中参数法有着很大的帮助。对于一维物体非稳态导热分三种情形,分别为平板,圆柱,球,这三种情况下的解很复杂,从而有必要对结果进行简化,简化的依据是特征数FO>0.2后,略去第二项及后面的项所得结果与不忽略时的完整结果偏差小于0.1%[5],从而对结果进行了简化。在工程上对于非稳态导热正规状况阶段的解决方法是图线法(海斯勒图)及近似拟合公式法。热传导内容多,公式多,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用类比法更好地识记各种情形下的公式。达到对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1.2对流换热

对流传热的内容在教授过程中,首先明确要得到各种对流情形下的换热量,可以利用牛顿冷却公式,公式中的表面传热系数是未知量,故求解各种情况下的表面传热系数是关键。影响表面传热系数的因素有很多,有必要按照主要的影响因素进行分类.求解对流传热问题需要解定解条件下的对流传热微分方程。对流传热微分方程包括质量守恒,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的数学表达式,共四个非线性偏微分方程,解析解很难获得,进展一直很小,直到20世纪初由普朗特和波尔豪森提出的边界层概念对上述方程组进行了简化,使得在理论上求解较为简单的对流传热成为可能,层流外掠平板就是典型的一例。应该明确的是即使对方程进行了简化,但影响对流传热的因素很多,在理论上无法得出解析解,在现阶段,对流传热规律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实验法来进行。在实验上通过相似原理或者量纲分析法得到相似特征数方程,使得在实验上研究对流换热成为可能。对于对流传热分类树上常用的实验关联式,要明确实验验证范围,热边界条件明确,定性温度,特征长度怎样规定的。对于相变对流传热主要是掌握凝结与沸腾传热,其基本特点,计算关联式的使用及强化相变传热的主要实现技术是主要内容。这一块内容的微观物理图像很难想象,在讲述过程中,为了增加学生的兴趣,可以举相关的例子,讲述沸腾换热时,可提到“响水不开,开水不响”,引发学生的思考,再讲述沸腾换热的原理,使得同学们对沸腾换热有更深的理解。对流换热的情形多,在讲述过程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法对某一些对流换热进行讲解,到达举一反三,更好的理解对流换热。

1.3辐射换热

热辐射的物理机制与导热和对流截然不同,后者是物体的宏观运动和微观粒子的热运动引发的能量转移,而前者是物质的电磁运动引起的能量传递,与前面的研究方法截然不同,用到更多物理学上的知识。热辐射引入了很多新的概念与定律,比如黑体、辐射力、光谱辐射力、吸收比,穿透比、辐射四次方定律、普朗克定律、维恩位移定律等等,理解这些概念和定律是学好热辐射的基础。

1.4换热器

换热器的传热过程传递的热量由传热方程确定,对于换热器需要理解它的稳态工况的热设计,包括设计计算(确定传热面积)或者校核计算(承担的热负荷),基本依据是能量守恒定律和对数平均温差的四个假定。设计计算时应采用对数平均温差方法,根据实际的传热过程选择合适的换热形式,进而计算出传热系数。对于校核计算,采用迭代法计算对数平均温差,初始值的选取对于计算的结果有较大的影响。需要确定传热器的多少传热面积作为计算面积,不同的传热面积可以导致传热系数相差很多。辐射换热和换热器内容抽象,理解困难,在讲授过程中,可以通过设定一个问题,让同学讨论,即通过讨论法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2结论

传热学课程涉及的知识点多,数学表达式多,在讲述过程中要避免一味地推导公式和罗列结论,而是简化推导过程,重点放在每一个公式在工程上有什么用,怎样用,有什么注意事项,力求能理解每个公式在工程上的应用,为以后的就业打好基础。或者将每一个公式,知识点与考研,学科竞赛相联系,让学生从思想上意识到现在学习的知识的重要性。传热学课程的内容虽然多,但具有连贯性,可以学习完每一部分后做一个表格或者思维导图,总结知识点和公式,加深理解。通过对传热学课程四大块内容的归纳总结和学习方法的探讨,相信在学习传热学课程时目的性更强,能更好地理解内容,达到教学目标。

作者:逯田力 高德营 单位:聊城大学东昌学院

【参考文献】

[1]杨世铭,陶文铨.传热学[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阮芳,龙激波,等.传热学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5,24(6):93-96.

[3]李友荣,杨晨,等.“传热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32:66-67.

法律热点问题论文篇10

论文关键词:有“形”磁场,运动,方法,处理

 

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很多省份都已经进行,给高考物理试卷也带来相应的改变,各个省份物理考试的内容和试卷题型也有很多不同;从各个省份试卷我们不难发现,带电粒子在有“形”磁场中运动仍然是热点,很多学生还是对这类问题束手无策。针对这种类型试题谈谈我的见解。

一、为什么物理高考偏爱于考带电粒子在有“形”磁场中运动问题?

所谓的有“形”磁场就是,磁场有一定形状,比如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这种类型试题高考中出现得频率很高。新课程改革以后物理教材内容并没有减少,反而把物理分的更细,更合理,更科学。在高考考纲中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教材所有内容方法,多数省份采用必考和选考模式,而磁场作为高中物理必考内容之一,所以我们就不难发现每年在全国那么多物理试卷中,几乎都会考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问题,而在这些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问题,有“形”磁场可以说是热点。这类试题情景具有特殊性、开放性,同时富有探究性,这类试题要求考生有很好空间想象力,要有扎实的物理知识和必要的数学功底,,将物理规律与数学工具结合起来分析,考查考生运用数学工具的能力和分析综合的能力。不难发现从近年来高考对数学能力的要求,突出了几何图形直观形象地表达研究对象的动态情景特征规律,体现了物理学科特征和数学工具功能,带电粒子在有“形”磁场中运动又正好符合上面特点,自热就成为高考物理热点论文的格式。同样也吻合新课程改革物理“科学探究”精神。

二、如何处理带电粒子在有“形”磁场中运动

很多学生害怕这种类型试题,除了这种类型试题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高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没有掌握这种类型试题的一般方法,我本人觉得处理这种类型试题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步。1、认真审题,读懂题意。2、画出轨迹,找出圆心。3、运用规律,结合数学。4、步步为营,攻破节点。

我将以一道高考题为例,详解以上几步。

(2011新课标理综第25题)如图,在区域I(0≤x≤d)和区域II(d≤x≤2d)内分别存在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分别为B和2B方法,方向相反,且都垂直于Oxy平面。一质量为m、带电荷量q(q>0)的粒子a于某时刻从y轴上的P点射入区域I,其速度方向沿x轴正向。已知a在离开区域I时,速度方向与x轴正方向的夹角为30°;因此,另一质量和电荷量均与a相同的粒子b也从p点沿x轴正向射入区域I,其速度大小是a的1/3。不计重力和两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求

(1)粒子a射入区域I时速度的大小;

(2)当a离开区域II时,a、b两粒子的y坐标之差。

解析:1、认真审题,读懂题意。本题是一道典型的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问题。粒子在磁场只受到一个力洛伦兹力作用,洛伦兹力不做功,不改变粒子的速度大小,只改变速度的方向,这点对求解这道题目很重要。

2、画出轨迹,找出圆心。

设粒子a在I内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圆心为C(在y轴上),半径为Ra1,粒子速率为,运动轨迹与两磁场区域边界的交点为,如图,

3、运用规律,结合数学论文的格式。

由洛仑兹力公式和牛顿第二定律得

①由几何关系得 ② ③

式中,,由①②③式得 ④

4、步步为营方法,攻破节点。

在第一个问的基础上,顺着题意,设想运动轨迹,找出问题的突破点,本题的节点分为两个,一个是粒子a出磁场I和II之后的轨迹特点,第二个是粒子b能否射出磁场磁场I和II 的边界。围绕着这两个节点展开进行,会然问题变得逐渐明朗,最后取得结果。

(2)设粒子a在II内做圆周运动的圆心为Oa,半径为,射出点为,设。由洛仑兹力公式和牛顿第二定律得⑤

由①⑤式得 ⑥

、和三点共线,且由 ⑥式知点必位于 ⑦ 的平面上。由对称性知,点与点纵坐标相同,即 ⑧ 式中,h是C点的y坐标。

设b在I中运动的轨道半径为,由洛仑兹力公式和牛顿第二定律得 ⑨

设a到达点时,b位于点,转过的角度为。如果b没有飞出I,则

⑩   11

式中,t是a在区域II中运动的时间方法,而

12 13

由⑤⑨⑩111213式得 14

由①③⑨14式可见,b没有飞出。点的y坐标为 15

由①③⑧⑨1415式及题给条件得,a、b两粒子的y坐标之差为

16

总之,带电粒子在有“形”磁场中运动问题是高考热点,大家看到这种类型试题不要过分紧张,搞清楚物体受力情况,抓住洛伦兹不做功,画出物体运动轨迹,找出圆心,运用物理规律,理顺其中数学几何关系,顺藤摸瓜,突破节点;利用以上几点解决这类问题还是比较的心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