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借贷毕业设计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17 19:59:35

网络借贷毕业设计总结

网络借贷毕业设计总结篇1

【关键词】助学贷款 诚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18-01

我国出台高校助学贷款政策已有16年,从最初全国八个城市作为试点,到2000年全国范围推广,再到2004年实施以风险补偿机制为核心的新机制,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不断探索改革。据全国资助管理中心数据,2012年国家助学贷款实际发放人数达263.45万人,全国普通高校获贷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12.88%。助学贷款政策加速了社会主义人才的培养,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但是,近年来毕业生借贷逾期未还的问题逐渐显露。文章将分析违约学生的行为成因,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与方法。

一、高校毕业生贷款违约现象及原因

有全国人大代表指出:“由于助学贷款的发放涉及教育部门、银行、高校和学生四方面,在实施中遇到不少‘绊脚石’,瓶颈问题和隐患日益突出。”

1.诚信意识薄弱,还款主动性低

目前,我国的助学贷款是以学生信用为担保,而非实物,贷款学生在申请审批后便能获得贷款。由于自主择业,毕业生流动性大,更换居住地址和联系方式也是自然而然,使得银行、高校难以与其保持有效联系。部分学生存在“不偿还贷款,也无重大影响”的低道德低诚信观念,甚至故意更改联系方式和地址以拖欠贷款。

2.就业形式严峻,还款能力不足

据统计,2014年毕业生727万人,至201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749万。在新的就业形势下,就业市场供过于求,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贫困学生无论在经济、学业都承担更大压力,就业更加困难,占待业人数的相当部分。有调查显示,从学生毕业后半年的就业状况来看,35%的农民与农民工子女毕业生未能就业,而管理阶层子女未就业比例为15%。在就业质量上,农民与农民工子女毕业半年后平均月薪在各阶层中也排名垫底。对于这部分贫困生,生存都存在很大压力,还贷就更有心无力。

3.还款制度缺陷,法律法规不完善

在我国,学生在还清助学贷款的时限上,可以选择提前还清或毕业后6年内还清。有研究表明,我国助学贷款学生的还款负担率约为29%―42%,而国际上这一标准为10%。这表明,助学贷款的还款期限过短,已超出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实际还款能力。

此外,我国的助学贷款并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支撑与约束,主要依靠行政干预和计划手段,其法律地位和对违约学生的约束力远远低于正规的法律。

二、防范高校毕业生贷款违约的对策与方法

1.继续不断加强诚信教育,拓展诚信教育方式

各高校普遍重视大学生诚信教育,但收效有待提高。有高校指出:是学校的教育往往流于形式阻滞了诚信教育的步伐,没有做到真正的诚信教育。在校阶段,课程是最好的载体。高教司积极鼓励和支持高校开发开设诚信教育课程。目前来看,仅部分高校开设了诚信教育课,且纳入了学分管理,例如,北京大学、天津大学等已开设“诚信”课程。而大部分高校在诚信课程建设方面还有所缺失,因此将诚信教育落实到课堂势在必行。

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加强监督机制,营造舆论氛围,与学生综合测评相关联。学生诚信档案记录学生在校期间的种种表现,相应的行为有对应的加减分数,最终诚信档案分数在学生综合测评德育部分予以计分,对于失信严重的同学,予以一票否决制。

2.运用互联网建立多渠道联系,鼓励生源地贷款

为加强对贷款学生的监督提醒,高校可建立毕业生去向信息库,在还款结点日期前提示学生。对于因就业地域发生变化,联系方式失效所导致的“失联”,高校可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通过留存微信、微博、QQ、校内网等多种联络方式,拓展联络渠道。同时可绑定班委联系方式,日后如发现无法联络的贷款同学,可经多方渠道联络提醒,以减少违约情况。

申请生源地助学贷款虽然不要求担保人,但需绑定共同借款人。共同借款人原则上为借款学生父母或者法定监护人,户籍必须与借款学生本人入学前户籍一致;如借款学生父母由于残疾、患病等特殊情况丧失劳动能力或民事行为能力的,可由借款学生其他直系亲属作为共同借款人;并且对于共同借款人的年龄也有一定限定。由此可见,生源地贷款具有银行掌握学生家庭情况并与学生家庭联系方便、追讨欠款方便等优点,应大力发展生源地贷款。

3.提供就业信息,提高创业意识

贫困生在就业信息和资源获取方面处于相对劣势,就业能力有待加强,同时难免存在缺乏自信等心理。高校应加强贷款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其树立就业意识,增进对就业信息的了解。目前,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很多高校通过建立创业园、孵化器等帮助大学生创业。对于贫困生创业,学校可针对性提供资金支持、技术指导,以弥补贫困生社会关系和可利用资金的相对匮乏。同时,提高贫困生就业竞争力,还要重视培养其学习、沟通等多方面能力。勤工助学是加强贫困生在校锻炼的有效途径,学校可加强勤工助学期间的培训,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提高工作效率与水平。

参考文献:

[1]张迎进.大学生还贷危机出现的原因和解决办法[J].出国与就业.2009(2)

[2]潘光才.高校毕业生国家助学贷款违约现象分析[N].安顺学院学报.2010-2,(12)

[3]崔小璐.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督促还贷工作的路径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07(5)

[4]范永胜.基于毕业生还贷的高校信用档案建设探讨[N].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4-7

[5]雷颂勤.浅论保障高校毕业生诚信还贷的工作方法[J].科技资讯.2014(24)

[6]吴帆.助贷违约学生行为成因分析及防范对策研究[N].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9,(9)

作者简介:

网络借贷毕业设计总结篇2

【关键词】P2P网络贷款 传统银行贷款 风险监管

目前,我国经济正面临下行压力,经济结构正处于调整阶段,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汇报》中强调了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互联网+”的作用。一直以来,国内商业银行在进行贷款审批时,注重的是贷款者的资质以及抵押品的质量,因此,无抵押品或者抵押品劣质的贷款者难以通过商业银行的贷款审批,且商业银行信贷是国内大部分企业的主要融资途径,信贷市场的困境致使中小企业转而投向其他融资渠道,民间借贷市场不断扩大,小额信贷的规模发展迅速。作为主力军的P2P网络贷款保持快速的发展势头。截至2015年底,2015年全年网络贷款成交量达到了9823.04亿元,相比2014年全年网络贷款成交量(2528亿元)增长了288.57%。监管出台,市场竞争,媒体监督,用户成熟,这些都将带领行业在十字路口做出正确的选择。P2P网络贷款行业的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对传统的银行贷款业务产生了很大的冲击。那这两者之间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区别呢?P2P网络贷款行业未来将会有怎样的发展趋势呢?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展开详细的分析。

一、投资者角度下P2P网络贷款与传统银行贷款的区别

(一)业务风险方面

从业务风险来看,只要商业银行处于正常的经营状态下,储户就能从能银行取出自己的活期、定期存款,并且我国对于银行的设立、运营都有严格的法律标准,国内银行破产事件还是少有发生,因此存放在商业银行的资金安全是能够得到保证的。而国内P2P贷款行业面临的风险是多元化的,既要防范系统性的风险,也要防范借款人的道德风险,还要管控平台运营风险。而且,国内尚无直接对接P2P贷款的法律条文,没有强制性的文件保障投资者的本金。总体而言,P2P贷款的凤险要高于银行产品。

(二)年化收益率方面

从产品的年化收益率来看,活斯、定期存款收益比较稳定、但也比较低,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年利率为0.35%,1年定存的年利率为1.5%。银行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为3%-6%左右,利率依靠投资者所认购的规模。P2P贷款的年化收益率为8%~18%左右,收益的波动性大。投资收益很大程度与借款人的资质相关。相比之下,P2P贷款的收益率具有很大的优势,这是对P2P贷款高风险的补偿。

(三)投资门槛方面

从投资门槛来看,根据银监会《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的规定,单一客户购买起点金额不得低于5万。相对来说,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门槛算是相对较高的。国内P2P.贷款平台的起投资金一般为50元或者100元,投资的门槛还是比较低的。总的来说,银行产品与P2P贷款都有各自的特色。P2P贷款想要竞争银行产品的份额,那就得降低整个行业的风险程度,这样才能吸引投资者。

二、借款者角度下P2P网络贷款与传统银行贷款的区别

银行产品与P2P贷款处于竞争关系的主要是商业银行的小微企业信贷。目前,国内金融机构的小微企业信贷余额大概有22.6万亿元,P2P贷款与之差距甚远。首先,贷款利率上,银行小微企业信贷利率相比之下,在选择网上贷款,要承担更高额的融资成本。其次,审批流程上,银行小微企业的信贷审批较为严格,据投资时报的报道小微企业的等待贷款时长在47天左右,而据网络贷款之家的数据统计,国内网络贷款平台的贷款审批时间在2~5天,差距明显。目前,国内P2P贷款平台中欠缺的是符合资质的借款者。毕竟,整个网络贷款行业的贷款利率太高,基于成本考虑,大部分人都会选择线下贷款,对于P2P贷款发展来说,将整个行业利率控制在借款者能够乐于接受的范围内,才能促进行业的稳定发展。

三、对P2P网络贷款行业监管的发展趋势

(一)监管加强,法律规范更加完善

就目前来看,因为银监会进行了监管架构改革,其中新成立的普惠金融部,被业内普遍认为将成为未来P2P网络贷款的监管机构。监管归属确定后,未来国内P2P贷款行业监管层面的发展趋势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相关法律文件的出台。目前由银监会牵头制定的P2P管理办法已成型并开始内审,并在2015年12月28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预计明年年中落地,同时设有18个月左右的过渡期。监管总体思路是实行负面清单制,同时遵循“谁审批、谁监管”的原则由地方金融办负责风险防范与处置。

二是贷款平台的牌照发放。从未来发展趋势看,P2P网络信贷牌照未来将成为国家监管的主要手段。P2P贷款行业自身高风险的特征,决定了执业机构必须具备良好的风险控制措施。牌照的发放过程也是监管部门与平台的信息互动过程,通过这一程序,监管方对整个平台从业人员有所了解,方便监管部门制定相关文件。

(二)更大范围的行业自律组织形成

在P2P贷款行业的未来发展中,随着行业的进一步细化,多种模式的衍生,不同地域、不同营运模式以及不同细分市场等都会出现多维度的自律组织。行业联盟的好处在于:第一,统一行业的收费标准,避免恶性竞争的产生;第二,通过信息共享程序,平台之间相互传递优秀的风险控制体系,提高行业的整体风控水平;第三,能够代表多个平台进行对外谈判,提高平台的话语权。

参考文献:

[1]陈恬静.P2P网络贷款监管法律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5.

网络借贷毕业设计总结篇3

【关键词】 高校;融资租赁;发展;租赁模式;会计处理

一、高校融资租赁筹资的发展与规范其会计处理的必要性

(一)高校融资租赁筹资的发展

我国的融资租赁业始于1981年,起步甚晚,其步入高校更晚,敦促其在高校迅速发展的直接原因是高等教育过急的大众化给高校带来的高负债率和央行金融政策从严的调整。据中科院的《2006: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显示,2005年以前我国公办高校向银行贷款总额达到1 500亿元~2 000亿元。但是,央行从2004年开始连续调高存款准备金利率,并且从建设项目和贷款总量上加大对高校放款的限制。向银行贷款的举步维艰迫使高校开拓新的融资渠道,融资租赁业务因此跨进了高校的大门。融资租赁在高校已经走过和继续走着以下几个历程:

第一阶段,单纯为教学科研设备购置或更新而进行的融资租赁业务。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1994年“211”工程的实施对高校的教学科研设备提出了新的要求。“211工程”所需建设资金采取国家、部门、地方和高等学校共同筹集的方式解决。为此,一些高校利用融资租赁筹资引进设备,迅速获得其使用权。同时,高教产业自身的盈利性使高校能定期支付租金,最终取得设备所有权。

第二阶段,在21世纪初的高校扩招、扩建过程中,被多数高校视作新筹资渠道的融资租赁业务。即高校对扩招中新建或扩建的教学楼、图书馆、学生公寓以及食堂、超市等建设项目,采用由租赁公司出资公开招聘建筑商为其代建,出租给学校使用,出租人按合同规定收取租金,期满取得所有权。

第三阶段,作为高校未来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过程中筹资渠道的融资租赁。作为一个国家文化领域的先导和新科研成果的产地,高校可选择具备产业化条件的科研成果,由投资公司通过生产要素租赁的方式为高校融资。高校为租赁物出具担保,并定期交纳租金。待承租期满后,由学校留购、续租租赁物,或无偿归高校所有。

(二)规范高校融资租赁会计处理的必要性

融资租赁步入高校,意味着由其产生的负债以及形成的资产必然成为高校会计核算的范畴,但不容乐观的是,至今为止,多数高校仍一直根据财预字(1998)105号《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的规定》(以下称《规定》)进行融资租赁会计处理,其不合理性表现在:

1.会计要素的计量与确认已失真。按照《规定》,高校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按租赁协议确定的设备价款、运杂费、安装费等支出记账;按应付租金额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应付及暂存款”科目。支付租金时,按租金支付额冲减“应付及暂存款”,同时记入各类支出以及固定基金科目。其对资产价值的认定已违背了2006年第21号新企业会计准则(租赁)对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给予的新的界定,其造成与租赁相关的固定资产、固定基金会计要素以及设备购置费和利息费用等明细支出的计量与确认的失真。

2.会计核算与具体的租赁模式脱节。租赁是指在约定的期间内,出租人将资产使用权让与承租人,以获取租金的协议。承租人和出租人应当在租赁开始日将租赁分为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融资租赁,是指实质上转移了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的租赁。融资租赁有直接租赁、杠杆租赁和回租租赁等常见类型。从高校融资租赁业务发展历程来看,不同的阶段融资租赁筹资的服务对象不同,进而形成不同的租赁类型和模式。为此,高校只有结合不同阶段租赁的特点,从分析高校融资租赁的主要的模式入手,规范融资租赁会计处理,才能准确确认融资租赁的费用支出,准确计量、记录固定资产价值。

二、高校融资租赁筹资的主要模式

按照高校的融资租赁业务涉及的合同关系人以及最终的承租人来分析,其已形成了以下常见的过程模式:

(一)涉及高校、供应商和租赁公司三方,以高校作为承租人的融资租赁

这种模式的过程是:租赁公司从供应商手中购买设备(建筑物或科研产品转化所需的生产要素)出租给高校――高校按期支付租金――期满产权移交高校。该模式体现出融资租赁筹资速度快、限制条件少,分期还本付息周期长,风险低的共性优势。并且高校购置的设备具有昂贵和专用性特点,非常适合采用融资租赁方式融资。

例1,2008年某高校购置图书馆电子阅览网络工程系统,已对开发商资历,阅览系统类型、功能、价格及售后服务项目提出要求。5月与某租赁公司达成协议:租赁公司根据要求购买网络工程,买价500万元,并由供应商负责安装、调试;租期三年,租金600万元,高校于每半年期初支付100万元。银行当年三年期贷款利率为7.47%;6月租赁公司付款,开发商将网络系统安装、调试成功,租赁公司出租给高校;高校按期支付租金,期满付款完毕,租赁公司转让所有权(见图1)。

(二)涉及高校、供应商和租赁公司三方,以高校作为受托人和承租人的融资租赁

该模式的过程是:租赁公司出资委托高校购买设备、已完工的建筑物等――高校按期付租金――期满资产产权移交高校。其优越性在于:高校既可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又可延期支付一定的质保金(一般为工程款的5%~10%),以保证工程质量。

例2,某高校(同例1)购置图书馆电子阅览整体网络工程。不同之处在于租赁公司不直接与开发商见面,而是出资500万元,委托高校选择网络工程开发商购买并安装网络工程,商品的使用价值直接流向高校(见图2)。

(三)涉及高校、建筑商和租赁公司三方,以高校作为承租人的融资租赁

该模式下由租赁公司出资开发建设物――高校按期付租金――到期移交资产所有权。高校新校区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等基建项目的筹建,多采取公开招标确定建设商,由租赁公司提供资金(租赁公司可一次性、分期付款,同时延期支付工程质保金)的模式。其优越性在于:通过公开招标,学校可选择资金实力强、技术先进和工程中标价较低的施工单位,由基建部门负责监督工程的施工进度及完工情况。

例3,某高校在2005年建筑新图书馆时,6月份与某融资公司签订合同,由租赁公司一次性向建筑商支付工程款6 000万元;2006年底工程峻工,次年初交付使用;高校于2005年7月按工程款的30%首付租金1 800万元(不计息),从2006年开始4年内分8次于期末支付租金共5 712万元,银行当年四年期贷款利率为5.85%,期满付款完毕租赁公司出让其所有权。

与图1相比,该模式一是将网络开发商换成了建筑商,二是商品的使用价值直接流向高校。

(四)涉及高校、建筑商、租赁公司和经营承租者四方,以经营者作为承租人的融资租赁

该模式在筹资与建造环节与模式三相同,在资产使用和租金支付环节,高校与另外的经济实体(以下称经营承租方)签订协议,允许经营承租方享有建筑物一定年限的使用权,并承担租金支付义务,期满学校收回资产及其所有权。其可行性在于:一方面为高校解决了大型基建项目(如学生公寓、食堂等)筹资以及资金偿付问题;另一方面由经营商替代高校后勤公司经营管理学生公寓、食堂等,节省了高校后勤公司必要的费用开支。该模式中建筑商与经营商常可由同一法人承揽。目前该模式又有了新的发展:租赁方、建筑商和经营承租方三者合一,形成了BOT经营模式,“其内容主要指公共项目‘建设―经营―移交’(Build-Operate-Transfer)运营模式的简称。”

例4,假如例3中的建筑物为大学生公寓,造价6 000万元,期望报酬率为15%,通过融资租赁筹资,由租赁公司向中标的开发商提供资金。同时该校又与该开发商签订协议,允许其自公寓交付使用日(2006年底)起拥有该公寓8年的经营权,并代偿租赁合同中的所有租金。学校在公寓交付使用日首付住宿费1 000万元,在其后8年,每年分两次给付代收的学生住宿费896万元(见图3)。

三、高校融资租赁筹资的会计处理

2006年新《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第十一条对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给予了新的界定,“在租赁期开始日,承租人应当将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其差额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同时,第十二条又规定:“承租人在计算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时,能够取得出租人租赁内含利率的,应当采用租赁内含利率作为折现率;否则,应当采用租赁合同规定的利率作为折现率。承租人无法取得出租人的租赁内含利率且租赁合同没有规定利率的,应采用同期银行贷款利率作为折现率。”

为此,笔者认为,高校在会计处理上应根据新准则对旧会计制度做出相关的修订,在“固定资产”科目下增设“融资租入固定资产”二级科目;由于高校尚设立待摊费用类的会计科目和资产负债表项目,因此,可在“应收及暂付款”科目下增设“未确认融资费用”二级科目,并“在租赁期内各个期间进行分摊”。具体处理如下:

(一)例1会计处理(分录均以万元作单位)

1.租入该系统时,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为548万元①,高于其公允价值500万元,应按500万元入账:

借: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500

应收及暂付款――未确认融资费用 100

贷:应付及暂存款600

2.每半年付租金100万元时:

借:应付及暂存款100

贷:银行存款 100

同时,

借:教育事业支出――利息费用 16.67②

贷:应收及暂付款――未确认融资费用16.67

借:教育事业支出――设备购置费 83.33③)

贷:固定基金83.34

3.租期期满,认证资产所有权时:

借:固定资产――专用设备500

贷: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500

(二)例2会计处理

由于涉及质保金核算,应在“应付及暂存款”一级科目下设明细科目。

1.收到租赁公司给付500万元工程款时:

借:银行存款500

贷:应付及暂存款――①代购网络工程款 500

2.支付开发商工程款500万元,并按5%扣留工程质保金,待试运行正常(一年)后支付:

借:应付及暂存款――①代购网络工程款500

贷:应付及暂存款――②网络工程质保金 25

银行存款 475

3.开发商按时交货,并安装、调试成功时:

借: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500

应收及暂付款――未确认融资费用100

贷:应付及暂存款――③应付融资租赁款600

4.以后3年内每半年支付租金时:

借:应付及暂存款――③应付融资租赁款 100

贷:银行存款 100

(利息费用摊销及购置费确认同上分录2)

5.租期届满认证所有权时,同例1分录3。

6.系统工作正常,第二年退付开发商质保金:

借:应付及暂存款――②网络工程质保金25

贷:银行存款 25

(三)例3会计处理

与例1相比,不同之处在于增加了在建工程价值计量与确认。

1.2005年租赁公司一次支付开发商6 000万元工程款时,高校不做会计处理。

2.2005年7月租赁开始日,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为6 830万元④,高于资产的公允价值6 000万元,按6 000万元确认在建工程价值。

借:固定资产――在建融资租入房屋及建筑物6 000

应收及暂付款――未确认融资费用1 512

贷:应付及暂存款 7 512

3.2005年7月首付租金时:

借:应付及暂存款 1 800

贷:银行存款1 800

同时,借:教育事业支出――设备购置费1 800

贷:固定基金1 800

4.剩余租金5 712万元从2006年初到2009年末,每半年末付租金714万元:

借:应付及暂存款 714

贷:银行存款714

同时,借:教育事业支出――利息费用 189⑤

贷:应收及暂付款――未确认融资费用189

借:教育事业支出――设备购置费 525⑥

贷:固定基金 525

5.2006年末工程完工时:

借:固定资产――融资租入房屋及建筑物6 000

贷:固定资产――在建融资租入房屋及建筑物6 000

6.期满确认所有权时:

借:固定资产――房屋及建筑物 6 000

贷:固定资产――融资租入房屋及建筑物6 000

(四)例4会计处理

该例中高校虽未充当融资租赁承租人,但并不是无偿的,因为它放弃了合同规定期内对新资产的使用权及其收益权,因此会计处理中应以此权利的损失计量资产的价值以及相关的费用。

1.2005年租赁公司支付开发商6 000万元工程款,以及承租商按合同约定向租赁公司分期支付租金时,高校不做会计处理。

2.2006年末公寓投入使用日,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为5 106万元⑦,低于资产的公允价值6 000万元,高校按5 106万元入账。

借:固定资产――融资租入房屋及建筑物 5 106

应收及暂付款――未确认融资费用3 062

贷:应付及暂存款――代收住宿费8 168

3.高校首付开发商住宿费时:

借:应付及暂存款――代收住宿费 1 000

贷:银行存款 1 000

同时,借:教育事业支出――设备购置费 1 000

贷:固定基金1 000

4.从2007年开始,在以后8年内每半年高校给付开发商住宿费时:

借:应付及暂存款――代收住宿费448

贷:银行存款 448

同时,借:教育事业支出――利息费用191.38⑧

贷:应收及暂付款――未确认融资费用191.38

借:教育事业支出――设备购置费 256.62⑨

贷:固定基金 256.62

5.2014年末收回所有权及使用权时:

借:固定资产――房屋及建筑物 5 106

贷:固定基金――融资租入房屋及建筑物 5 106

【主要参考文献】

[1] 黄洁.中国高校贷款规模逾4000亿破产隐患凸显[N].中国青年报,2007-03-09.

[2] 内蒙古大学党委宣传部.“211工程”简介[DB/OL].内蒙古大学.ndnews.imu.省略/xxgl/211gongch.htm.

[3] 吴冬才,王美燕. 高校运用融资租赁筹集资金的探讨[J].事业财会,2005(5).

[4] 财政部.2006新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M].2006.

网络借贷毕业设计总结篇4

新闻中报道, 记者通过走访调查, 发现某高校校园和论坛里出现了大量针对在校大 学生的贷款广告。

这种校园借贷仅针对在校大学生群体,程序简单, 借款人只需将自己的身份证和学生证作为抵押就可以办理贷款业 务。

利息高得吓人, 贷款日息 1%、 周息优惠至 5%、 月利息 25%。

该贷款公司为了规避风险,还发展学生充当“线人”,通过他们催账和 联系借款人的家人。

据贷款公司负责人口述,因为有完整的一套产业链,迄今为止,他们的业务进展顺利,而且还款率非常乐观。

小编看完,光是月利息 25%这一条,就惊出一身冷汗。为了防止更多 的大学生掉入这种校园借贷的陷阱,小编提取了其中主要几点问题。

这样的利率折算下来年利率高达 300%,远远高于法律规定的不超过 银行利率 4 倍的标准,说它是高利贷一点都不为过。所以对于月供几 百的宣传语,亲们一定要多长几个心眼。

你的身份证和学生证都被贷款人拿去了,不怕他们拿去做坏事吗?远的不说,再去申请几笔 信用贷款就够你喝两壶了。

新闻中的贷款公司为逃避查处不签合同只写借条,并且借条中只注明本金,并不写明利息和还款时间及方 式。这明显属于钻空子的行为,并不被法律所保护。

这些被称为“线人”的大学生,既是借贷公司借款的对象,同时也是他们的利用 工具,看起来他们从催款中拿到提成,但事实上,高利贷本身的不合 规使催款行为也不合规化。

网贷平台发展至今,有很多信用贷款平台,如联想投资的靠谱鸟,月利息低至 0.75%,借款额度也都能 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大学生在借贷过程中一定要擦亮眼睛,甄别收费 是否合理。

最后,小编温馨提醒所有的大学生,作为一个没有收入的消费群体,购物时一定要量力而行,切忌冲动和攀比虚荣;选择 贷款产品时,也可以考虑电商平台的信贷产品或是信用卡分期,利息 相对低廉;如果碰到 “高利贷”非法催债,危害到人身安全的一定要 报警处理。

法律明文规定民间借贷利息不能超过 36%的标准,换一句话说,你不用怕它,高利贷是不受法律保护的。

网络借贷毕业设计总结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公司信贷

区别于本科等普通高等教育院校培养学术型人才的,是大专等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偏重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毕业生更适合从事生产、建设、服务等行业的一线基础人员。而金融类高职院校多为培养金融相关行业的一线员工,公司信贷课程是很多金融类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核心职业技能课程,也是这些高职类院校投资与理财、国际金融、证券投资、信用管理等专业的基础课。同时《公司信贷》也是银行从业人员资格认证考试专业科目之一,涵盖了公司信贷从业人员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直接对应商业银行和小贷公司等金融行业的公司信贷业务工作岗位。公司信贷课程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银行、信用社或者小额贷款公司从业人员所必需的借款人为公司类的信贷业务知识和技巧的技能课程。

当前高职院校倡导就业为导向,切实以学生学到知识为出发点,增强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及学生毕业后就业的能力。因此通过公司信贷课程学习,学生应达到银行或者小额贷款公司类企业,对信贷业务从业人员考核标准的最低要求,并鼓励学生参加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考试。在面对金融类企业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形式下,进行课程改革,提高学生实际能力促进就业,成为当务之急。对于公司信贷课程,如何科学有效的进行改革,使之不流于形式而能达到课程评价新标准,提高学生技能进而促进就业,现从以下方面进行论述。

一、课程改革主要解决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改进原课程标准不准确问题

公司信贷课程目前采用讲授为主的方式授课,实践也是通过教师在教室给学生做案例、练习的方式完成,对学生的考核方法也主要依靠期末闭卷笔试考试的方法考察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对于学生的公司信贷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和考察很弱。

课程改革要明确授课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目的;课程定位为培养符合用人单位需求为课程目标。因此根据此要求,公司信贷课程定位为为银行及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系统培养从事公司业务贷款的客户经理及客户经理助理,完成客户资料收集、分析等工作内容。

(二)根据新的课程标准编写使用新教材

通过本次课改后,将重新编定适合高职院校使用的项目化教学教案,教材转变思路,以一名公司业务部客户经理的身份出发,以解决处理实际业务问题为分类编排,促使学生学习完课程后能够基本达到公司业务部客户经理的要求。

(三)由侧重理论知识考核变为侧重能力评定

课程改革后,侧重对实训部分学生表现的测评,通过公司信贷软件操作的得分及情景模拟、分角色扮演体现出业务知识的实际操作内容,作为评价学生知识掌握的主要方法,突出实际操作。

公司信贷课程与商业银行或小额贷款公司实际工作岗位关联性很强,该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信贷基础理论和基本规定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将所学的信贷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目前国家贷款政策在不断的发展改革改进,国家对商业银行的贷款管理等形势也在不断变化,学生能够与时俱进的掌握最新行业动态,应用所学知识指导未来就业的实际操作技能是重点。课改后侧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原授课形式讲授为主,缺少互动

课改后采用情境教学,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清楚今天所学习知识能够解决的实际问题,通过自己思考,变被动为主动,提高教学效果。课程将在每一个项目中,均以情景形式引出,并将情景教学贯穿授课内容始终,使学生当堂课能够解决课前提出的情景问题,让学生清楚,我本堂课是有收获的,收获是解决了如果我未来在职业中遇到这样的问题,我怎样操作来解决。例如在项目公司信贷客户的开发及维护中,引入如下情景:1、银行推出了针对进出口企业的一项公司信贷新业务,公司业务部客户经理小A,如何迅速寻找目标客户,促成业务完成?2、在银行贷款2亿、与银行合作3年之久的某百货集团公司财务人员,因为在银行等候时间过长与柜员发生冲突,作为客户经理小A如何处理此投诉?在日常工作中应如何维护客户?通过这样的情节让高职院校学生切实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刺激学生主动思考来提高学生实际能力而不仅仅是背会理论知识。

(五)原授课教学资源匮乏

公司信贷课程重视相关理论知识介绍,忽视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出现了技术和教育的明显脱节。主要表现在课程主讲教师均为金融学相关专业教师,计算机技术掌握不专业不熟练,很难在课程资源建设、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并且通过网络提供充足的学习支持服务。

课改后通过课程教学信息资源库的建设,使学生能够通过网络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库进行拓展学习,了解行业动态,即使进行课后反馈,巩固所学知识。教师也能够科学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课改后实训课将使用与行业类似的分析软件,学生所学及行业所用,防止出现学生无法完成实际业务操作,与实际工作脱轨的现象。

二、项目设计总体思路

本课程设计总体思路为:以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为中心,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坚持情景教学、任务驱动。

(一)以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为中心

公司信贷课程改革项目的中心是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适应企业需求、毕业即可就业的高职人才。高职的定位是既不像理科高校那样培养科学研究型人才,也不像工科那样培养工程设计型人才,我们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人才。既然技术要应用就要适应岗位需求,公司信贷课程的岗位需求主要为银行及小额贷款公司,我们培养的学生只有符合用人单位需求,才是最大的成功。

(二)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作为应用性较强的公司信贷课程,在授课中要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更多的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学生的主动研究探索和最终掌握的水平来评价课程教学效果。这就要在授课中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及情景教学和项目任务驱动共同达到效果。

(三)坚持情景教学驱动

公司信贷课程在实际企业中有匹配度很强的岗位,因此在教学中引入情景教学法非常适合。让学生以相应岗位人员每天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情况入手,使学生清楚在未来岗位中遇到这些问题应该如何解决,运用那些理论知识来完成相应的问题。

公司信贷课程改革以面向商业银行或小额贷款公司专门从事公司信贷业务的客户经理助理、客户经理、公司业务专员等岗位需求为出发点,充分利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情景教学及引领学生完成项目和任务模式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同时专业教师团队、行业一线人员、信息化网络教学资源、实训室实训以及实习基地实习等多种教学与实践方式,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完即符合用人单位需求,完成教学改革。

三、课程改革的研究方法及推行课改需要的条件

(一)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团队中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的成员进行实地了解调查,掌握商业银行、小贷公司对公司信贷业务的岗位要求、职责,及相应岗位对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

2、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商业银行及其他小额贷款公司信贷业务的国际和国内发达地区最新发展状况和未来趋势。搜集有关公司信贷课程教学所需要的习题、案例、资料等。

3、个案研究法:通过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中一个公司信贷的实际业务入手,了解一名客户经理的日常工作内容及需要具备的理论知识及能力。

4、总结法:在调查研究实践中,团队成员不仅要分工明确,定期还要开会总结讨论。团队成员间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边交流,不断及时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

(二)教学场所、教具、设备等硬件条件

公司信贷课程改革中强调理论讲授与银行及小额贷款公司实际业务操作联系,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公司信贷实际业务的能力。因此需要在授课中模拟仿真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办理公司信贷业务的实际情况,需要教学场所、教具、设备等如下硬件配套条件:

1、模拟银行公司信贷业务系统的计算机软件,保证每名学生可以实际操作具体业务。

2、50%课程授课场所为实训室,能够提供可上网计算机使学生可通过在线平台自主学习。

3、授课班型尽量不超过80人,否则分小组角色扮演难于完成。

四、课程改革的主要特色

公司信贷课程改革的主要特色为:后要以就业为导向,以符合用人单位需求为目标,明确课程定位以实践教学为主,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建立起能够适应行业发展的创新性的课程体系。

(一)改变了原有的理论化的以应试为目的的教学方式,而是将商业银行公司信贷实际工作过程中的项目作为课程载体,在项目教学中,以讲解和实训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必要的技能训练和专业知识学习。

(二)丰富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能够掌握银行业距离业务操作,并利用资源库,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保证学习效果。

(三)引进企业人员,使课程改革更加适应市场需求,保证课改不是闭门造车。通过团队成员间的互相配合,可以与企业达成订单式人才培养,解决学生对口就业难、企业招聘专业人才难的两难问题,提高学生就业率。

通过公司信贷课程改革项目,预期能够将公司信贷课程建设成能够为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输送高质量的专业人才的精品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建设,改变以教师依靠教材讲授为主、期末笔试考核的现状,丰富教学方法、利用信息技术等教学手段,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预期效果。课堂上学生和教师能够自由交流,及时反馈;实训中学生能够通过模拟实际银行业务提高自身的操作能力。通过网上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库,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交流学习心得进行讨论,教师可以进行答疑,从而使学生感觉到快乐学习的乐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毕业后即可与用人单位无缝对接,提升就业率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戴世弘.职教院校整体教改.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网络借贷毕业设计总结篇6

关键词:P2P平台;盈利模式;信息披露;巡查制度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6)01-0055-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6.01.10

一、引言

作为互联网金融的重要业态之一,P2P网贷模式不仅获得政府的政策认可与支持,实践中也超常规发展。自2013年以来,我国P2P平台开始出现膨胀式发展,2015年10月,全国网贷平台成交量共计1319.59亿元,同比增长244%,平台总数增至3435家,P2P网贷平台历史累计融资总额达到10983.49亿元,成功实现万亿规模的阶段性目标①。伴随着成交额与平台总数的几何式增长,P2P网贷影响力正急剧扩大,在个人及中小型企业的融资地位中日益提升[1]。但伴随着2013年以来该创新金融模式的跳跃式发展,诸多金融风险也逐渐暴露出来,大量问题平台因资金链断裂而跑路,债权人权益遭受巨大威胁。截至2015年10月底,全国问题平台总数共计1078家,占比高达31.38%。平台企业的高比例跑路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对网贷行业能否持续发展的怀疑,甚至得出P2P体量难以做大的结论。因此,亟需对国内P2P行业进行规范化引导和监督,推动网贷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P2P网络借贷发展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P2P网贷行业发展问题及其危害

1.P2P平台跑路率高

国内问题平台总数从2014年1月底的104家,增长到2015年10月底的1078家,增长了9.37倍。从涉案资金角度看,2013年跑路平台涉案金额23亿元,而2015年上半年该金额已超过60亿元,这表明网络借贷行业的金融风险正在加速释放。如此惊人的跑路率,一方面,将给广大社会投资者带来巨额损失,影响金融系统与社会经济稳定;另一方面,极大地破坏了P2P网贷平台的整体形象,将受到更多的监督与约束。

2.网络黑客攻击频繁

2014年至2015年8月底,国内有超过150家P2P平台企业曾遭受黑客攻击,致使平台的客户信息泄露、关键数据被修改、系统短时间崩溃,进而导致相关损失过亿元。对于网贷平台的黑客攻击事件频发现状,平台投资者逐渐丧失对网贷行业的安全感与信任度,部分投资者甚至不再利用P2P网络借贷进行投资,P2P平台企业自身也陷入两难困境。受制于网络安全技术能力不足、潜在安全漏洞较多、应急反应机制欠缺等问题,平台企业尤为担忧遭到黑客攻击,进而引发巨额经济损失和平台客户流失。

3.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

信用风险具有两面性、突发性、收益结构不对称性等特点,这些特征在我国P2P行业中表现的更加突出,根本原因还是我国信用相关信息的透明度低问题异常严重[2]。一方面,金融消费者难以了解网贷平台的资质与风控水平,更无从辨别P2P平台的优劣;另一方面,P2P平台用于融资者的贷前审核成本较高,且无法监督资金用途和流向。伴随着P2P平台的激烈竞争与创新,投资者承担全部风险的模式基本消失,网贷平台普遍提供本息担保或与第三方担保公司合作。因此融资方风险将转移到P2P平台,从而加剧了平台的坏帐率与营运问题。而大部分平台并不具备追讨违约资金的专业能力,如果发生资金链断裂,平台和投资方只能通过网络平台来追讨资金,追讨违约资金能力的不足与追讨流程的非专业化扩大了信用风险的不良影响,缺少担保与质押措施极易产生金融消费者损失本息的风险。

4.互联网金融人才稀缺

从P2P平台角度来看,优质的互联网金融人才是核心竞争力,能有效减少经营风险,并且是其他平台竞争者难以效仿的[3]。人才的不足与流失会致使平台竞争优势的欠缺,引起互联网金融产品设计不科学,风控水平未达标,进而导致P2P平台的被动跑路。据江苏省互联网金融协会测算,仅国内网络借贷行业3年内将有142万的人才缺口,再考虑到另外几种主要业态模式,我国互联网金融未来3年或将出现300万的人才缺口。以江苏省为例,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高管需求占比约为4.2%,而风控、技术、营销人员需求比例分别是21.1%、16.4%和58.3%。

(二)P2P网贷行业困境的原因分析

1.网贷行业准入前置缺失

现阶段,我国P2P网络借贷行业准入前置标准尚处于缺失状态,平台企业良莠不齐,投资者也无参考选择的指标[4]。正因为网贷行业准入门槛低、无平台标准,导致行业的资质水平与风险防范水平参差不齐,又缺少对网贷平台信用等级评级机制,极易导致行业出现逆向选择问题,增加平台企业跑路或倒闭风险。P2P行业准入前置缺失主要表现在下面三个维度:第一,未设立牌照制。互联网金融本质属性仍为金融,因此对其监督管理,应参照对传统金融体系的要求,设置牌照制度是加强金融风险把控的基本前提。第二,无注册资本金强制标准。现阶段,我国P2P行业的进入成本过低,注册资金普遍偏少,而欧美P2P平台注册资金基本都在千万级别。过低的注册资金一方面反映企业的资质水平与资本实力欠缺,另一方面也间接表明平台风险承受能力不足。第三,无风控体系基本要求。风控体系水平将是P2P平台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关系到平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是投资者权益的关键保障。然而,我国平台企业急于上线运行,并未深刻认识到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忽视对技术与风控团队的建设。

2.现有盈利模式缺乏科学性

得益于国家宏观环境、小微企业融资需求、互联网思维与技术等多方利好,网络借贷行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但与传统银行业相比,P2P行业成熟度还有待提高,平台企业内部还未建立健全运作与风控机制,金融产品定价、项目收费标准等方面还需积极探索[5]。根据江苏省互联网金融协会对全国300家网络借贷平台盈利模式的抽样调查,实现盈利需首先做到约5.76亿融资总额,而2015年10月处于该月保本点之上的平台只有151家,可见网贷行业尚处于大面积亏损。网络借贷企业的盈利是有条件性的,即当成交规模超过特定保本点之后,才能收回前期巨额投资,实现平台企业盈利。更为深入的看,我国平台企业多但规模小,经营管理能力弱,缺少政策引导与规范,项目取费标准不科学。因此,目前我国平台企业的盈利模式无法保证其持续健康发展,进而引发了频繁跑路现象。

3.国内社会征信环境缺失

P2P网贷模式在我国起步较早,进入门槛较低,市场主体较多,涉及的资金规模和市场影响力较大。由于国内缺乏外部评级制度、信用消费历史较短等原因,这种信息不对称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善,从央行与融资担保公司信用数据共享的试点反反复复历时数年仍然不得进展也可以看出我国信用制度体系推行的艰难。在监管机构和社会信用体系缺失的情况下,国内网贷平台既未接轨中国人民银行的征信体系,又缺乏完备的风险识别机制,对融资方资质与风险水平的评估审查并不能完全依赖于P2P平台的自有审核机制,我国P2P平台还基本上依靠行业自律对融资方进行审核。此外,国内专业的网络借贷平台评级机制十分缺乏,尚未形成包涵运营模式、安全性、交叉认证等多维度的评级体系。

4.P2P网络安全技术不够

现阶段,我国网贷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搭建平台,一是企业自建,二是对外购买系统。然而,P2P平台技术商的系统属于流水化搭建,风险应急处理能力较差,存在安全隐患的话就会立即影响到相同系统的网贷平台,造成大范围的投资者权益损失。风控体系应当作为平台企业的发展重点与核心,除了保障平台业务运营的风险把控外,平台的网络安全系统也是重中之重。P2P网贷本质是互联网与民间借贷的有机融合,根本上是具有金融属性的,相应地存在一定程度的金融风险。从技术安全角度来看,当前国内市面上及在用的P2P平台系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系统与技术供应商尤其需提高准入前置。而从网络安全成本投入角度来看,我国大部分平台的盈利状况不佳,用于提高网络系统安全的成本投入过低且部分网贷平台更注重企业知名度与收益竞争力,忽视平台系统安全的重要性,致使自主研发团队建设及科技设备升级问题难以解决。

5.内外部环境导致人才缺口大

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人才需求量如此庞大,主要由内外两方面原因导致。第一,互联网金融行业保持了三年多的超常规发展,在行业规模膨胀式增长下,行业整体人才缺口巨大。以P2P网贷行业为例,截至2015年10月,新增平台总数为1656家,较2014年底增长了85.27%。从P2P网贷成交量来看,2013年全年规模仅为1058亿元,而2015年9-10月连续两月成交量过千亿,行业累计交易规模已超万亿。可见互联网金融正呈现蓬勃发展,导致该行业的人才供给无法覆盖其规模扩张产生的巨大缺口。第二,优质的互联网金融人才,尤其是中高层人才更加稀缺。尽管互联网金融是新兴商业业态与模式,但其本质属性仍为金融,对金融风险的认识与把控尤为重要。因而该行业的核心竞争力集中反映在两方面:一方面是风险管控水平。这又与互联网金融产品、对接资产端与负债端、控制项目风险等业务高度相关;另一方面是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服务模式。互联网思维是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关键创新,能够改善金融服务水平,提升客户满意度,并利用垂直差异化经营,形成有别于传统金融的独特优势。上述两方面致使该行业需要复合型人才,既需具有金融机构工作经验,又需拥有互联网技术与思维,然而兼具技术与金融背景的互联网金融人才十分稀缺。

三、 P2P平台企业全方位管理的策略研究

(一)建立平台网络系统安全标准

由于当前P2P平台准入门槛低,平台的资质水平与网络安全系统问题严重,部分平台甚至没有技术研发团队。亟需建立相应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安全标准,推动平台网络安全系统升级,保障客户资料信息安全。网络系统安全标准的制定,可依据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共性与特点进行完善,主要从技术标准与管理机制两个维度进行制定。如平台必须拥有最高权限的管理账户,能够自主控制并完善系统,保障平台具备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提升身份识别机制,实现对共享文件及数据表的自主访问控制,基于过滤措施来实行区域边界保护;通过系统安全防范、数据联合校验、用户多重密码加密等方式,提高平台客户自主保护意识与能力,提升用户与平台系统的联合风险防范水平。

(二)加强并规范平台信息披露

只有加强并规范P2P平台的信息披露义务,才能真正重塑网贷行业的整体形象,保障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P2P企业应严格依据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与及时性的原则,依照相关指引的要求,对以下几方面关键信息进行披露:一是主体信息,包括基本情况、股东情况、定期运营报告、网站服务等;二是产品信息,即各种产品的基本情况与资金结算方式;三是业务信息,包括经营数据、借款信息、项目集中度、项目逾期情况、平台客户情况;四是科技相关信息,包括科技团队建设、安全等级评定。其中,尤其应提高网络系统安全防范措施的披露,包括资料传送、存储、保密、备份等方面。此外,P2P企业还应构建数据披露管理机制,如安排专人专岗负责平台定期的信息披露,按信息披露指引规定,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与完成度;在平台官网设置披露专栏,确保投资者及时有效地了解相关信息。与此同时,监管机构开展对平台企业披露状况的随机检查,对于违反相关披露规定的平台企业,按不同情节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包括通报批评、限期整改、降低信用评级等。

(三)引导网贷平台产品科学定价

由于各平台在推广宣传上疯狂竞赛,纷纷开启“烧钱模式”,甚至企图以高息低费吸引投资者,扩大规模,致使平台前期的获客成本过高。只有科学合理的产品定价,才能重塑P2P行业品牌形象,提升平台用户的信任度,形成良性循环发展的行业环境。因此,政府应引导P2P平台企业科学合理制定产品价格,既要充分考虑实际运营成本,也要兼顾平台风控体系水平。针对平台企业的运营特点,前期应适度提高费率以减轻成本压力,为后期成长留有盈利空间。监管部门应积极引导平台企业科学定价,坚持有收费依据、有定价标准的原则,明确P2P企业的取费性质,确保不逾越法律红线。网贷平台可参照费率标准,结合自身业务开展和成本支出情况,合理制定各项取费。在定价标准方面,P2P平台应遵循保障客户权益及自身利益的原则,对收费各项、收费结构、收费依据等进行适度公布,以增加金融消费者对平台企业的认识,提高P2P网贷行业的透明度。此外,P2P企业还应在定价指导意见之上,科学合理地计算费率,透明高效地进行监督管理,建立投资者资金和平台收费的隔离制度,严禁征收平台违规费用,严禁逾越监管底线进行非法集资。

(四)构建针对网贷平台的巡查制度

由于P2P平台企业尚无规范标准,监管机构又难以实行及时有效的监督管理,因此应构建巡查制度。巡查制度的制定应充分考虑P2P网贷行业特点,通过网络监管、信息审核、实地调查等多种措施,来推动平台企业认真落实相关法律与监管政策,加强自律管理,核心业务与关键岗位的防控水平。尤需注意的是,该巡查制度应以随机抽查为主,不固定形式、不定期的对平台进行检查。通过建立舆情管理机制,对产生负面消息的平台企业启动应急调查;基于监管主体、行业协会、舆情管理的三者联动,整合利用各方优势资源,构建针对P2P网贷的多方联合巡查机制。而在巡查完成之后,应及时公布对平台企业的巡查报告,对平台企业的经营状况及风险防范体系进行客观评价。巡查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一方面将有效规范平台企业运营,提高风险控制水平;另一方面通过检查潜在的安全漏洞与隐患,做到事前预防,及时解决,提高平台企业的安全程度与风控水平。

(五)加快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

尽管现阶段互联网金融正处于井喷式发展状态,但核心人才的稀缺已经制约到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应加快行业人才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专业素质。2015年我国约有750万应届毕业生,其中计算机类、经济管理类与金融类人数共计约266万,占比高达35.5%。因此,可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方式来构建互联网金融人才培育机制,加快该类准行业人才的成长速度。首先,应建立互联网金融人才合作培养体系,提升行业基础金融知识与基本计算机技术,大力促进核心团队建设,其次,鼓励互联网金融企业与高校对接,在共同培养人才的同时,积极聘请高校教授,共建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最后,还应通过相应的激励机制留住互联网金融人才,如建立股权期权池、给予年终业绩分红、改善工作福利与环境,同核心人才达成企业文化和目标的一致,防止平台重要人才的流失。

参考文献:

[1]张春霞,蔡炎宏,刘淳.竞争条件下的P2P网贷平台定价策略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470-474.

[2]陆岷峰.互联网金融进入规范发展期[J].中国金融,2015(15):34-35.

[3]郭海凤,陈霄.P2P网贷平台综合竞争力评价研究[J].金融论坛,2015(2):12-23.

网络借贷毕业设计总结篇7

关键词:P2P;网络借贷;模式比较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4)01-0062-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4.01.12

一、引言

“P2P”( Peer-to-peer)一词源于信息技术,意为对等网络,即不通过中间工作站平台的点对点信息交互方式。P2P网络借贷(以下简称P2P借贷)指运用互联网思想和相关技术,基于第三方网络平台,在个体之间开展的直接借贷行为,国内通常称其为“人人贷”。2005 年,世界上第一个P2P 网络借贷平台Zopa 在英国诞生,此后, Prosper、Lending Club、Kiva等P2P 网络借贷平台迅速建立,并被广泛应用于公益性和商业性小额信贷领域[1]。2007年以来,商业性P2P借贷平台在国内迅速发展,同时国内的P2P平台在发展中延伸出了多种不同的信用模式。目前对于各类信用模式的效果和合规性存在很大的争论。本文立足于P2P借贷的信用模式,从比较P2P借贷与其他借贷行为的异同入手,分析当前国内P2P借贷平台主要信用模式和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推动P2P借贷行业规范发展和创新提出了对策建议。

二、P2P借贷与其他借贷行为的主要区别

(一)与传统银行信贷的区别

与银行信贷相比,P2P借贷最本质的区别是互联网条件下的金融脱媒,它不同于传统的银行吸储放贷的资金中介行为,而是通过建立一个第三方的网络平台来实现借款人与放贷人的自行匹配。在这个过程中,P2P借贷平台作为借贷行为的“非债权债务方”,不涉及资金权益关系,只提供信息、权益分割、交易撮合、信用评估、投资咨询、债务追偿等中间服务,并通过向借款人和放贷人收取服务费(管理费)维持运转。此外,从目标市场看, P2P借贷的借款人通常是缺乏足够的有效抵押和担保、不被银行业机构所接纳的“边缘客户”,其单笔融资规模也远小于普通银行贷款,平均单笔借贷金额不到5万元,因此两者在目标市场方面基本不存在重叠。

(二)与传统民间借贷的区别

就广义而言,作为非金融主体之间的直接借贷,P2P借贷也属于民间借贷的一种。特别是在交易结构上,多数P2P平台都采取了将一笔债权分割为若干权证,由放贷人根据利率和风险水平自主竞标的模式,这与标会一类的传统民间借贷组织上在交易结构十分近似。但与标会最大的不同,标会通常限于亲戚朋友同乡同行等熟人之间,而P2P借贷则是一个非熟人网络,借款人和放贷人之间可能彼此自始至终都从未谋面。此外,从网络规模看,通常民间标会的活跃会员的规模一般在数十人至数百人之间,超过这一规模的标会就很难实现信息对称,极有可能引发道德风险和套利行为。而P2P借贷会员规模远远超过这一水平,如2012年度美国lending club和国内拍拍贷等P2P平台的累计投资人(本年度至少有一次资金出借行为的成员)均超过了1万人,而宜信公司据估计2012年度的出资人可能达到5万人[2],如此超大规模的出资人结构是传统的标会组织无法想象的。

(三)与网络技术借贷的区别

虽然P2P借贷最直观的特征是通过互联网获取借款,但事实上并非所有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借贷活动都应被纳入P2P借贷。例如,阿里巴巴集团针对电子商务业主的阿里小额贷款,平安集团针对消费者和个体经营的平安易贷等产品。虽然这类业务模式同P2P借贷一样,都高度依赖于互联网技术,并且其融资流程都可以在网上完成,但从市场参与者结构看,前者仍然是由专业放贷机构主导的一对多交易,其资金来源是放贷机构的自有资金,其信用管理机制仍然是传统银行审贷技术的升级,在某种程度上应称其为“网络技术借贷“。对于监管者而言,这类活动可以视为传统信贷活动的自然技术升级,行为主体仍然参照原有要求接受金融监管。而P2P借贷则面临着市场管理和监管规则尚未确立的问题。

从上述比较可以看出,P2P借贷是植根于互联网思想的直接融资活动,是完全不同于银行信贷和传统民间融资活动的全新存在。对于它的走势,较为乐观的研究者如谢平(2012)设想,在P2P借贷、众筹等互联网金融模式高度发展后,经济主体的融资和支付活动都不再需要金融机构作为中介,即可实现高效率的资源配置,接近一般均衡定理描述的无金融中介的理想状态[3]。更多的研究者如张正平(2013)、郭忠金(2013)等则认为,这一理想状态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未必会实现,但包括P2P借贷在内的互联网金融对现有金融活动产生冲击和替代的可能性是毋庸置疑的[4-5]。李小开(2013)等研究者还提出,P2P借贷的影响既包括提高融资效率、促进普惠金融和金融民主化等正面影响,也可能存在影响金融稳定、干扰宏观调控等负面影响[6]。

三、当前国内P2P借贷平台主要的信用模式

2007年,国内第一家P2P借贷平台“拍拍贷“注册成立。此后商业性P2P借贷模式在国内迅速发展,截至2012年末,国内P2P借贷平台超过200家,可统计的平台线上业务当年累计交易额超过100亿元,如果加上未公布交易量的平台和部分平台的线下业务,总交易额可能超过300亿元,比2011年增长近5倍[7]。同时国内的P2P平台在发展中也延伸出了多种不同的业务类型,根据其信用模式的不同,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一)纯P2P借贷平台模式

即P2P平台既不吸储,也不放贷,只从事信息的和交易撮合,并通过与第三方支付平台(如支付宝、财付通等)合作,管理和处理所有与用户资金相关的操作。借款利率由借款人自己设定,风险由投资者自身承担,平台不提供担保服务,不承诺保障本金安全。目前只有拍拍贷等开办较早的少数平台属于这一类型。

(二)P2P借贷平台加担保增信模式

为满足投资者的资金安全性要求,目前国内大多数P2P平台以各种形式承诺或暗示保障本金安全,并提供事实上的担保增信。根据保障资金来源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三种情形:第一类是P2P平台将部分收入划拨到资金池中作为风险储备或共同基金,用于贷款违约的先行赔付,赔付金额以资金池为限;第二类是平台只承诺垫付投资者损失,但未明确风险承担的主体和保障的限度;第三类是平台将担保服务外包,指定由一家担保公司完成,平台不直接参与担保。

(三)P2P借贷平台加债权转让模式

为满足投资者的流动性要求,目前国内大部分P2P平台提供事实上的债权转让服务,这类产品通常称为净值标或非提现标,即放贷人以未偿还的贷款作为还款保障,获得一定比例的净值额度(通常小于信贷资产净值),并在平台上进行再融资。在理论上,这类贷款可以循环抵押,不断放大,最终杠杆倍数取决于净值额度的折扣率和债权流转速度。例如,假设某平台规定,投资者可以用信贷资产净值的90%作为抵押在平台上继续借款信息,重新融资并放贷,在理论上,如果不考虑贷款利息和再融资所需时间,则该投资者实际控制的信贷资产最多可达初始投资的10倍(1/(1-0.9))。

(四)线上平台加线下网点模式

这一模式的代表是宜信公司,该平台采取线上平台宣传和线下网点拓展业务的模式,扩张速度非常之快,自2008年到2012年间,业务规模扩张了近300倍。自2011年以来,类似的平台如融宜宝、证大财富等大批区域性平台也纷纷出现。从业务构成看,此类平台大多将信贷需求登记和信用审批两个环节非互联网化,只是将资金的筹措和发放留在互联网上。甚至线上部分只保留基本的宣传介绍,线下的网点机构才是办理投资和融资业务的主体。根据一些机构估计,这类线上加线下的平台2012年实现的融资交易额约为200亿元,规模已经超过了纯线上P2P平台。

四、对于P2P借贷平台信用模式的争论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对于P2P借贷平台各类信用模式的效果和合规性都存在很大的争论。有观点认为,除了纯P2P借贷平台模式外,其余模式都有超范围经营之嫌,而且这种超范围经营大多是为了逃避金融监管。也有观点认为,P2P借贷本身是新事物,开展不同模式的竞争有利于促进行业多元化发展。还有观点强调,纯P2P借贷模式的坏账率明显高于银行普通贷款,难以吸引投资者,因此有必要在普通的P2P借贷模式基础上开展创新,有效控制风险,降低贷款违约率。

本文认为,对于贷款违约率的问题,应该持客观的态度,不能简单的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类比。如前所述,P2P借贷与传统银行信贷以及熟人之间的民间融资在目标市场方面是基本不重叠的。换言之,这是一个传统融资主体都不愿意涉足的“鸡肋”市场。其违约率高于普通贷款是完全正常的,但是其在交易成本和利率定价灵活程度方面同样具有普通银行贷款不可比拟的优势。如果P2P借贷平台坚持独立第三方地位,不介入借贷资金权益关系,并合理地运用利率定价、信用评估和分散投资等手段,该行业的发展是可以维系的。同时违约率也不是越低越好,一方面,线下的尽职调查、审核、催收都需要很高的成本,可能得不偿失;另一方面,如果片面追求低违约率,甚至将其作为监管考核指标的话,可能激发少数平台的造假粉饰动机,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本文认为,对于P2P借贷平台而言,就行业整体而言,当前面临的最主要风险不是坏账率水平或信用保障手段、信息技术和经营能力等制约因素,而是在于多数平台的信用模式偏离了P2P借贷本质,并由此助长了自身道德风险和外部政策风险。如前所述,P2P借贷的本质是互联网思想和技术下的点对点金融脱媒,平台是不介入资金权益关系的信息中介。而目前国内大多数P2P平台的信用模式都对这一本质出现了背离和异化,主要表现为:

(一)平台从信息中介变为担保中介

为拓展业务、吸引投资者,在交易中提供担保已经成为绝大多数P2P平台的通行做法,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平台未明确其担保责任限定于资金池范围内或由外部担保公司承担。这意味着平台从不介入资金权益关系的信息中介,变成以自有资金承担信贷风险的融资担保中介。根据《融资性担保公司暂行管理办法》,一旦平台公司通过提供担保获取风险性收入,便在实质上构成融资担保,涉嫌超范围经营。在实践中,由于P2P平台担保行为不受金融监管,也不受担保公司10倍杠杆率上限的制约,导致杠杆率严重放大的局面。有的平台贷款余额规模近亿元,而注册资本仅有100万元,如果完全由平台自身提供融资担保,即便坏账率只提高1个百分点,也有可能导致平台破产并直接威胁投资者资金安全。

(二)借贷行为从单次信用变为循环信用

按照标准的定义,一个P2P借贷行为应该是点对点的单次交易,风险水平只取决于借款人本身的信用状况,风险总额也仅限于本次交易的本息,与其他借款人无关。但是在债权转让模式下,投资者可以利用净值标进行频繁的借入借出,成为专业放贷者,并形成类似于银行的信用扩张机制。在实践中,有投资者用3万元自有资金循环融资,最终借入20多万元的案例。从利率水平看,通常专业放贷者的信用等级较高,因此借款的成功率较高,且可以享受较低的融资利率,因此,表面上看债权转让模式形成了多赢的局面,专业放贷者通过低息融资高息放贷获取了收益,低信用水平的借款人获得了资金,平台的交易量和手续费收入不断提高。但在实质上,这些专业放贷者集聚了平台内部的信用风险和期限错配风险,却往往不具备足够的风险识别和流动性管理能力。一旦其信用链条发生断裂,将导致大面积的坏账风险。如2013年5月,一名某P2P平台前员工在网上曝光了其所在公司违规操作、虚假信息进行循环信用融资的内幕。由于投资者怀疑该平台即为“非诚勿贷”公司,因此公司在未经证实的情况下遭到挤兑并导致资金链断裂,该平台随即宣布停业,原有投资者被告知至少需要1-2年才能收回本金。

(三)融资目的从调剂资金变为“资金空转”

融资的根本目的是借贷双方调剂资金、配置资源,而部分P2P平台为吸引投资者,推出了一些不具有实际用途的“资金空转型”产品。如借款人在资金全部到账后就立即全额还款的“秒标”产品(或在24小时内全额还款的“天标”),期限如此短的融资通常没有实际用途,最初只是少量应用于平台自身品牌宣传和客户体验。但在实践中,秒标产品却被部分平台持续、大量地运用,以此扩大交易量、冲低坏账率;同时由于秒标期限短,年化收益率高达20%-40%,因此催生了一批职业投机者,这些投资者只在各个平台特别是新成立的平台抢秒标,甚至有少数投资者利用信用卡透支进行秒标套利,而不将资金投入有实际用途的借款需求;更有少数平台利用秒标大量虚假需求自我融资,甚至非法占有投资者资金、卷款跑路,如果控制不当,将直接影响社会稳定。如2013年新成立的网贷平台“网赢天下”,通过高收益的巨额秒标和强力宣传造势,仅4个月累计成交金额已达7.8亿元,超过了众多知名P2P平台。然而,2013年8月,该平台却对外发表公开声明:公司由于经营不善停止运营,投资者现有的2亿元贷款余额无法提现,等待清偿完毕至少需要6个月。

(四)P2P借贷从“互联网金融”变为“网下暗箱”

P2P借贷原本是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的直接信贷行为。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主要P2P平台也都是坚持在网上开展业务,基本不涉足线下信贷业务。而在国内,P2P平台从互联网上“下线”却成为市场趋势,从融资交易量看,目前以宜信为代表的线上线下结合模式已经超过了纯线上平台。对此,部分平台的解释是受国内信用环境和客户认知度限制,需要发展线下机构辅助。但无可否认的是,如果平台主要业务脱离互联网,就与普通的民间融资中介无异,不应再称为P2P平台。从信用保障看,由于线下模式主要依靠实体资产抵押和线下担保,固然能够降低风险,但也导致风险控制的成本和借款人门槛急剧升高,这和P2P借贷所倡导的“对等普惠”的理念相违背。更为严重的是,部分P2P平台的线下分支机构实质上从事资金池和影子银行业务,已经触及到法规底线。如2013年4月,重庆5家P2P公司通过理财、股权投资、商业预付卡等形式,将原本一一匹配的P2P借贷转变为变为无法一一对应的理财资金池产品,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非法集资,受到了监管部门查处整顿。

五、相关对策建议

(一)赋予P2P借贷合法身份,在明确政策底线的前提下留出信用模式的创新空间

无论采取何种信用模式,只有规范化运作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借贷双方和借贷平台的利益,促进P2P借贷行业长远发展。首先需要赋予P2P借贷合法身份,划出政策底线。尽快出台《放贷人条例》等法律法规,明确P2P借贷双方及中介平台的权利义务,确立禁止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禁止非法集资等政策底线的认定细则。其次要加强行业规划和引导,鼓励开展对实体经济有正面作用的信用模式创新,并在财政、税收、支付结算等方面予以扶持,禁止采取具有欺诈性或歧视性的信用模式,严格限制秒标等不具有实际用途的纯投机产品。

(二)完善P2P平台的外部监管和信息披露机制,适度提高行业准入门槛

P2P平台是P2P借贷行业的信息和服务中枢,而目前由于缺少相应的外部监管,P2P借贷双方的权益难以得到充分保障。应尽快出台专门的法规,明确P2P平台的监管主体、监管职责、监管形式等,完善平台信息披露机制,有效控制融资杠杆倍数。同时从市场竞争结构看,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主要的商业性P2P平台只有1至2家,而国内P2P平台超过200家,由此产生大量无序竞争和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因此应适度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并对已有平台加强考核监测,尽快完成现有平台中自有资金与借贷资金的隔离,对提供融资担保等增信服务的平台设立资金防火墙,避免出现道德风险。鼓励平台之间兼并重组,重点扶持自身实力强、信用模式明晰、运作规范的骨干平台。

(三)完善信用信息采集机制,强化投资者信息采集和借款人信息保护

信用信息是P2P借贷得以完成的首要资源,目前P2P平台对于交易双方信用信息的处理工作主要集中于借款人信息采集和审核,而对于借款人信息保护和投资人信息的采用使用还很不健全。建议P2P平台进一步完善信息采集机制,在投资者信息管理方面,逐步建立合格投资者制度,审核投资者身份和资金来源,防止利用平台洗钱。为强化投资者教育,抑制过度投机,建议参考美国等市场做法,限定单个投资者的投资金额上限和占个人净资产的最高比例。在借款人信息管理方面,应加强借款人信用信息保护,对于P2P平台借助征信系统控制风险的行为予以规范,杜绝贩卖信用信息和泄露借款人隐私的行为。

(四)坚持以互联网思想和技术为主导,限制线下业务的无序扩张

P2P借贷的根本意义是在互联网思想和相关技术指引下,实现低成本和无金融中介的小额直接融资,进而推进普惠金融。而线下业务的过度发展却使P2P平台失去了互联网环境下的开放环境,成为信息局域单向流动的暗箱。投资者对信用风险的判断完全依赖于中介机构,很容易被不良平台所利用,形成非法集资和影子银行,对投资者资金安全和P2P行业声誉造成巨大打击。因此,对于P2P平台热衷于开展线下业务的风气应予以纠正。一方面要引导P2P平台积极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深化平台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数据挖掘机制,探索建立基于互联网的个人信用评估模型。另一方面对于业务核心环节不具备互联网特征的平台,应视同普通金融中介或民间融资组织管理,不再享受P2P平台的相关优惠政策。(责任编辑:王守贞)

参考文献:

[1][美]Peter Renton: Lending Club简史 [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

[2][7]P2P借贷服务行业白皮书2013[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

[3]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 2012(12):11-22.

[4]张正平,胡夏露.P2P借贷:国际发展与中国实践[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2013(2):87-94.

[5]郭忠金,林海霞.P2P网上借贷信用机制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 2013(2):90-92.

[6]李小开.P2P网络借贷监管的顶层设计探析[J].时代金融, 2013(154):219-231.

网络借贷毕业设计总结篇8

一、淘宝网交易的研究意义

企业网络交易对于传统商务而言是一次质的飞跃,它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2010年8月我国商务部的《中国电子商务报告(2008-2009年)》中指出,2008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3.1万亿元,网络购物交易额达到1257亿元;2009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3.8亿元,网络购物交易额达到258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7%和105.8%。随着我国企业网络交易的不断发展,虚拟企业、虚拟银行、网络营销、网上购物、网上支付、网络广告等网络交易正在迅猛发展。其实,网络交易的电子形式并不改变其贸易的特性,其迅猛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税源空间,无疑能为国家带来可观的税收。而作为税收基础的会计并没有出台相关的适用性法律政策,到现在为止,所有的会计核算方法仍采用实体贸易的方法。网络贸易有其独特的交易模式和交易方法,商品流通、货币支付也有其独特的流程步骤。因此,笔者认为,需要早日探讨并确立一套与网络贸易配套的会计核算体系,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需求,才能保护国家和贸易双方的利益不受侵害。

二、淘宝网交易流程介绍

为了更加清晰地描述淘宝网络交易的流程,本文将分别从买方和卖方两个角度来进行解读。

1.买方交易流程

想要在淘宝网上购物,首先需要一个淘宝网账号和一个支付宝账号。只要根据淘宝网的注册说明按部就班操作即可轻松拥有账号,完成注册后即可开始真正的网上交易环节。第一步,搜索商品。淘宝网为了方便顾客找到称心如意的商品,在网站上提供功能强大的商品搜索功能。此步不需要进行会计核算。第二步,订购商品。当买家在网上查询完毕并根据卖家提供的描述、图片、价格等信息选择好商品以后,便可直接登录账号订购该商品。至此,买家完成了购买意向的表达,但这种意向不涉及任何资金实质和涉法承诺,更像是现实交易中的一个口头表达,因此,也无需进行会计核算处理。第三步,付款给支付宝。支付宝最初是淘宝网公司为了解决网络交易安全问题所设的一个功能,其使用“第三方担保交易模式”,由买家将货款打到支付宝账户,由支付宝通知卖家发货。买家付款给支付宝,已进入实质交易阶段且产生了资金流出,会计核算也应始于此。这部分款项中一般应包含货款和运费两项,其中的“货款”应作为“预付账款”处理,但由于并没有将货款直接支付给卖家,而是付款给了支付宝,这部分资金更像是“被冻结的担保金”,由于是购货款性质,放入相关冻结资金账户也不合适,因此建议开立明细账户“预付账款———支付宝”,作为资产处理。会计处理如下:借:预付账款———支付宝贷:银行存款第四步,等待卖家发货,接收商品。收到货物做验收入库的会计处理,与此同时,支付宝中的货款应转换成负债,会计处理为:借:应付账款贷:预付账款———支付宝同时,预付款中所包含的运费应该作为费用支出处理,即借:管理费用贷:预付账款———支付宝第五步,通知支付宝付款。至此,货款两清,买家做购货处理,递减应付账款。

2.卖方交易流程

开店营业的具体交易流程如下:第一步,接收买家订单,确定交易价格。此属于交易协调阶段,无需进行会计核算。第二步,确认买家付款。虚拟交易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交易成功的不确定性,即便是做再多的交流沟通,交易成功的可能性还是无法预料的。在网上交易中,“只订购不付款”的“夭折交易”时时刻刻都在发生,也成了网上交易的一大特点。笔者认为,这种情况反映在会计核算中也应该有其特殊的体现,否则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将无法得到保障。因此,买家付款以前的订购行为,不做相关会计核算。等到付款完成,将货款作为预收负债处理。同样,冻结资金并没有实现资产转移,应单独列支科目表现出来,或者在预收账款后添加明细。借:预收账款———支付宝贷:库存商品第三步,组织发货。其中主要涉及运费的问题,这部分费用由谁来承担、特殊的运费处理等都存在会计核算问题。第四步,确认收款,双方评价。卖家从支付宝收到货款,登记入账。将资金从支付宝中转出,会计分录为:借:银行存款贷:预收账款———支付宝按照正常交易的流程,会计核算应该就此结束。然而网络交易中由于双方在交易中并没有实体交易的种种信用约束,所以买家在购货过程中往往要求附有退货权,这对于会计核算的影响又该如何体现呢?这也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

三、交易中涉及的会计核算问题研究

淘宝网交易,综合了网上银行、信用卡支付、分期付款、货到付款、交易互评、网络促销等一系列先进的交易方式,代表了新时代交易方式的发展方向,其中的会计核算问题也将慢慢凸显出来。

1.附有退货权交易的会计核算处理

作为一种特殊的销售方式,附有销售退回条件的商品销售既不同于一般商品销售,也不同于一般商品销售退回,其销售收入的确认和计量大多需要借助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若不加以严格限制很容易成为企业利润操纵的工具和会计监控的“盲点”。实际上,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对附有销售退回条件的商品销售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如FASB颁布的第48号财务会计准则《当存在销售退回权时收入的确认》规定,若某企业销售产品的同时给予了其买方退回产品的权利,仅当以下条件同时得到满足时,才能确认为收入:销售价格是固定的或在销售日已确定;买方已付款或买方有向卖方付款的义务,而且该义务不随产品转售而改变,也不随有无失窃、自然灾害、产品损害等而变化;购得产品后进行二次销售的卖方,拥有除卖方所提供的经济物质以外的经济物质;卖方对买方未来的二次销售没有重大的责任;可以合理地预计未来销售退回的金额。如果上述条件没有同时得到满足时,就不能确认销售收入。只有在退货权期满之时,才能按已收到货款中扣去退货款的余额确认为销售收入。网络交易的高退货率是一个极其普遍的现象,而卖家为了信誉,也常常在商品卖出时附有退货权。附有销售退回条件的商品销售业务一般有3种会计处理方法:一是直接法,即在商品发货时确认销售收入和成本,在实际发生退货时,冲减已确认的销售收入和成本。这种方法比较简单,但不符合谨慎性和实质重于形式等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只反映经济业务的形式而没有体现经济业务的本质,可能会高估收入和营业利润。二是递延法,即等到退货期满,购买方的退货权利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时,才正式确认收入的实现。三是经验法,即根据以往的经验能够合理估计退货的可能性,通常在发出商品时将估计不会发生退货的部分确认收入,估计可能发生退货的部分不确认收入。实际上,由于递延法和经验法较为稳健和合理,实务中大多采用这两种方法。商家应根据以往的销售情况、商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成熟程度以及目前市场销售情况的稳定性合理预计退货率或退货数量。无法合理预计退货率或退货数量的,采用递延法;可以合理预计退货率的则采用经验法。

2.“代金券/积分卡”的会计核算处理

淘宝代金券或者会员积分卡,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淘宝促销方式了,买一件大商品,商家赠送一定金额的购物券,顾客凭借购物券再购买商品时,可给予相当于购物券金额的价值减免。这种情况的会计处理方法因个人理解不同而不同,有将购物券作为销售折扣处理的,有列为销售费用的,有记入主营业务成本的。如某文章中对代金券的会计处理是列为销售费用,并举例:某商家2006年1月进行春节促销活动,凡在本店购物的顾客购买商品满100元送50元的购物券,促销期共发出1000张购物券,收回800张。购物券发出时应做会计分录如下:借:销售费用50000贷:预计负债50000收回购物券时应做会计分录如下:借:预计负债40000贷:主营业务收入34188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5812对未收回的购物券应做冲销分录如下:借:预计负债10000贷:销售费用10000发给顾客代金券,实际是卖家在顾客第一次购物消费时与顾客签订了一个再次购物的优惠协议,当顾客再次购物并出示代金券时,卖家必须按协议兑现折扣承诺。从这个思路,代金券促销正确的处理方式仍是采用商业折扣的模式,并应注意几个关键之处:

(1)发放代金券不用进行会计处理。

(2)顾客再次购物使用代金券时,在销售单据上先填写商品总价,把代金券金额注明为折扣。(3)使用代金券应设定一定的前提条件,规定顾客在购买达到一定的金额时才能使用,以保证折扣是在合理的范围内。

3.分期收款的会计核算处理

随着网络支付途径的日渐成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资金结算方式,“分期付款”便是其中之一。分期收款销售商品进行会计处理的基本会计理论是实质重于形式。企业销售商品,如分期收款发出商品,即商品已经交付,货款分期收回,通常为超过3年,销货方大量的资金长时间被购货方占用,按照资金的时间价值计算,销货方往往要求购货方在以后每期付款时按照占用资金数额的大小另外支付一定数量的货币资金作为代价,于是双方在合同或协议中约定的价款往往高于公允价值。从实质上看,延期收取的货款具有融资性质,是企业向购货方提供免息的信贷时,企业应当按照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确定收入金额,而不能按照双方在合同或协议中约定的价款确认收入。不具有融资性质的分期收款销售商品的会计处理,应按照正常的市场销售价格确定应收款项,在发出商品时按照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款确认收入,同时结转相关成本。具有融资性质的分期收款销售商品的会计处理,应按照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确定收入金额,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通常按照其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或商品现销价格计算确定。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在合同或协议期间内,按照应收款项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金额进行摊销,冲减财务费用。其中,实际利率是指具有类似信用等级的企业发行类似工具的现实利率,或者将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折现为商品现销价格时的折现率等。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按照实际利率法摊销与直线法摊销结果相差不大的,也可以采用直线法进行摊销。

网络借贷毕业设计总结篇9

关键词:国家助学贷款 风险成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1-120-02

国家助学贷款是由中央和省级政府共同推动的一种信用助学贷款,发放对象是在校的全日制高校中经济确实困难的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目的是用于帮助他们支付在校期间的学费和日常生活费。国家助学贷款无需个人担保,由中央或省级财政贴息一半。高校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实施十余年来,在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难问题上取得了积极成效,对推动高校的可续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起了积极作用。然而,在长期的推行与发展过程中,高校助学贷款在全国各地均遇到过难以克服的问题。由于国家助学贷款是一项信用贷款,无须任何的担保。银行对贷款学生的信用状况评估难、监管难,基于安全性的考虑要么不发放贷款,要么设计较高的申请门槛,加之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缺乏对恶意负债者的有效惩罚机制,尤其是国家助学贷款本身制度存在缺陷,从而使助学贷款存在巨大的潜在信用风险。当务之急必须寻求防范和化解信用风险的对策。只有这样,高校助学贷款业务才能成功运行,真正需要资助的扶困学生完成学业。

一、高校助学贷款存在风险的主要原因

(一)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存在缺陷

1.助学贷款政策方案设计不合理。“对于学生而言,最重要的不是贷款的形式而是借贷后还款得总数、利率以及年限。”根据新政策规定,贷款学生在毕业后6年内全部结清贷款全额和利息。据测算,如果一个学生在校4年贷款24000元,毕业后还款期限为6年,那么他每年就要支付利息为1641.6元,6年合计约为9849.6元。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学生来说,毕业后6年还清本息,一年负担6000元,这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2.个人信用体系不完善、缺乏失信惩罚机制。作为一种信用贷款,我国的助学贷款是建立在假定学生具有良好的信用的基础上。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不能排除某些人利用聪明才智钻法律和制度的空子,而恶意拖欠贷款的可能性。例如,有极少数人为恶意拖欠贷款,在毕业后、更新工作后不把联系方式主动通知经办银行。在目前我国的征信体系尚不完善的前提下,国家助学贷款具有先天的缺陷。同时,我国缺乏强有力的惩治制度。在美国信用信息系统中,有两个记录――逃税记录和助学贷款违约记录将会终身相伴,有这两种不良记录,将对违约贷款人的生活、工作、学习带来极大的影响。但是在我国,对不良信用记录的个人尚无一个有效的惩处办法,无法让失信者付出应有的代价,因而对违约学生不能实行有效约束。

(二)银行为规避风险贷款积极性不高

1.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银行规避风险。国家助学贷款是无抵押的信用贷款,申请贷款学生对其还款能力和诚信度的私人信息最了解,而银行从学生所填写的申请资料和高校的推荐资料中,一般难以掌握学生的个人信用情况及其今后的还款能力,借贷双方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由于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借方比贷方更清楚自己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在贷方银行提高申请条件或还款设计以限制贷款数量时,信用良好的学生无法满足申请条件或还款能力的不确定性而退出了交易,只有那些更不愿意还款的学生才会参加贷款,从而造成拖欠率的进一步上升。而贷方在获得这个拖欠信息后,又进一步惜借,减少贷款发放数量。

2.高校助学贷款运行成本高,银行贷款积极性不高。目前的高校助学贷款政策是由政府按隶属关系委托全国和各省级高等助学贷款管理中心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高校助学贷款经办银行,但是高校助学贷款的发放主体仍然是商业银行。商业银行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独立核算的经济主体,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开展业务必须考虑业务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其利润的基本计算公式是:银行纯利润=贷款利率×本金一存款利率×本金一运行成本。在这个公式中,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已经由国家和金融政策确定,所以以追求利润为目标的商业银行,显然希望放贷的本金数额越大越好,运行成本越低越好。并且上述公式仅仅考虑贷款学生全部还款或部分还款的情况,如果出现学生没有还款的,公式贷款的利润则是负数。若要追讨学生恶意拖欠的贷款,银行成本则更高,这势必影响贷款的积极性。

(三)新风险补偿机制设计不合理,影响高校推行政策的时效性

高校助学贷款政策中关于风险补偿机制的问题规定:按贷款当年发生额的一定比例由财政和学校各承担50%,建立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给经办银行予以补偿。这种风险补偿机制的实质是由财政和高校对经办银行因贷款发生坏账造成的损失进行一定的经济补偿。此机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银行惜借现象,但风险承担大部分转移到高校。学校作为高校助学贷款政策的义务宣传和积极推行者,作为联系贷款学生和承办银行的桥梁和纽带,给高校助学贷款政策的实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政府让学校来承担一部分风险,那么学校会为了自身的利益选择两条途径:一是尽可能地少争取助学贷款、甚至可以不贷款;二是助学贷款的审批倾向于未来还贷期望值较高的学生,以减少自身的经济损失。如此这样下去,那最终不利的将是真正需要助学贷款的贫困生,从而有悖高校助学贷款的真正意义。

二、防范高校助学贷款风险的对策

(一)尽快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

1.完善还款制度。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虽经几度调整,但仍需进一步完善。建议延长贷款期限,从毕业后6年延长到10年,增加学生还款期限弹性,缓解贷款学生的经济压力。同时建立“按收入比例还款”的方法,即学生工作后每年还款额与自己总收入成比例,直到还清总额或者债务到期为止,如果没有还完则免掉剩余债务,这是对人力资本的不完全性的一种补偿,可以限制同学的“客观违约”行为,同时不会给财政带来很大压力。

2.设立贷款学生的个人信用档案。设立贷款学生的信用档案,完善个人信用信息系统,从制度上约束贷款学生的信用风险。学生信用档案包括诚信信息:身份证、家庭情况、居住地、毕业去向、学习情况(成绩、曾获奖励或处分)、工作单位、收入情况等。同时,要不断加大个人信用系统的使用范围,使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在社会各部门如税务、金融机构等部门搭建其网络平台,充分发挥作用。通过这种约束机制的建立,加大违约者的失信成本,使其行为逐步趋向守信。

3.对失信行为采取惩罚措施。对没有按照协议约定的期限、数额归还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经办银行将对违约贷款金额记收罚息,并将其违约行为载入金融机构征信系统,金融机构将不再为其办理新的贷款和其他业务;连续拖欠贷款超过一年且不与经办银行主动联系的借款学生,将违约人的姓名、毕业院校和身份证号等信息刊登到相关媒体、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学历查询系统网站。

(二)以金融机构为载体,积极开办助学贷款

1.银行转变观念。银行要主动转变观念,积极参与国家助学贷款。助学贷款虽然成本高、风险大、操作繁琐,但是它能帮助银行培养未来优质客户、占领市场先机。在大学中获得贷款的学生可能将是成为贷款行的长期忠实客户,银行可获得永久性的回报,这一效益是不容忽视的。

2.积极开发国家助学贷款二级市场。二级市场的功能是创造国家助学贷款债权转让的市场。在二级市场里,金融机构出于资产负债管理的需要,将贷款转让出去,由第三者购买,从而形成贷款权买卖的市场。通过二级市场的原则,解决了银行有限的贷款资金和巨大的贷款金额需求之间的矛盾。可以考虑发行国家助学贷款债券,一方面可以扩展贷款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可以将风险由政府、银行、高校及投资者共同分担,实现贷款风险的分散。

(三)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适度转移和分担高校的风险

1.构建风险共担机制。高校在实施国家助学贷款中,作为联系贷款学生和承办银行的中介,投入巨大的管理成本。一旦贷款学生违约,高校将承担巨大的风险补偿金。我国政府作为高等教育准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有责任为那些因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或就业状况不佳、工资过低而无力按期还款的贷款学生承担拖欠和极少数人恶意拖欠的风险。建议政府在国家助学贷款实施工作中,应该投入专项经费,为在管理工作中开展顺利提供支持。对贷款学生按照约定及时还款,按比例给高校一定的资金奖励,鼓励高校对助学贷款政策的宣传和推广。同时对学校因各种不可控制的原因所产生的损失给予相应的补贴。

2.增强高校在还贷管理中的作用。高校要自觉履行在助学贷款管理中的责任和义务,为银行办理贷款、催还贷款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和服务,主动搭建学生与银行之间的信息桥梁。同时,学校需进一步加强贷款学生的征信知识教育和诚信还贷教育;通过社会实践和勤工助学等途径,加强贷款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提高贷款学生的就业质量和还贷能力;对贷款学生实施过程跟踪,及早发现贷款学生的不良行为和记录,适时终止不良贷款。

参考文献:

1.布鲁斯・约翰斯通.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中的财政与政治[J].比较教育研究,2002(1)

2.布鲁斯・约翰斯通.按收入比例还款型学生贷款在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的适用性[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2)

3.冯犁,孟翠莲,博志华.国家助学贷款河南模式调研报告[J].经济研究参考,2008(67)

4.刘志娟.从国家助学贷款看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的必要性[J].档案学研究,2004(1)

5.戚业国,辛海德.高等学校收费与学生资助的理论基础[J].江苏高教,1998

6.沈华,沈红.国家助学贷款还款的违约风险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

网络借贷毕业设计总结篇10

关键词:网络借贷;学生管理;辅导员;防范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4月28日

在校大学生网络贷款是目前学生管理工作中新出现的问题,网贷曾经对于大学生来说是非常陌生的现象,而如今网络贷款、分期付款等引发的悲剧屡见不鲜,这些都是让人们始料未及的,这也是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阵痛。在网贷形成恶劣影响日益扩大的情况下,国家对此事件也颇为关注。

一、大学生网络借贷的原因

(一)网贷平台大肆兴起。根据报道,我国大学生网贷平台的数量直线增长,国内知名P2P网贷平台排名前十位的主要为:人人贷、招财宝、有利网、陆金所、拍拍贷、红岭创投、积木盒子、宜人贷、投哪网、微贷网,其余大小网络贷款平台更是数不胜数。网络贷款平台最早起源于美国,其主要途径是通过网络平台让一些资金富余的人借贷给需要融资的人,这样不仅仅可以使得闲置的资金流动起来,还能让一些没有资金的投资者有融资渠道,这种金融模式确实促进了很多人的生活改善。然而,随着网贷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不少网贷机构开始将借贷目标锁定在大学生身上。这些网络平台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借贷来获取高额回报。网贷平台的快速增长,让经常接触网络的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网贷结上关系。

(二)网贷门槛低。网贷平台的快速增长使得网贷机构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目前仅仅P2P网贷平台就多达2,000多家,网络借贷之间的实力层次不齐,都想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分一杯羹,如此多的网贷机构在利益的驱使下,要想实现盈利纷纷放低借贷门槛。正如广告所言很多大学生在进行网络借贷时根本不需要担保等其他繁琐的手续,仅仅只需要填写相关资料即可获得贷款,对借贷对象的审查程序简单,很多借贷者仅仅依靠身份证、学生证等证件也能够获得贷款。这种低门槛的借贷方式自然会受到没有自主偿还能力的学生们的追捧和青睐。

(三)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互联网金融是指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新兴金融模式,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融资模式。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人们的融资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金融模式人们要得到资金支持大多来源于银行,对于大学生来说也有助学贷款来资助其完成学业。然而,互联网金融模式背景下,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来得到资金支持,这就为善于使用网络的大学生提供了网贷的可能性。因此,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为大学生网贷的出现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四)大学生缺乏风险意识。大学生作为网络借贷的当事人,其个人行为家庭并不知道,在很多网络贷款中网络借贷公司在借贷中甚至怂恿学生通过“”进行裸贷,这种行为其实是一种极端不负责任的行为,更是缺乏职业道德的表现,已经早已超出了网贷的初衷,大学生尽管接受了高等教育,在文化、知识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然而在思想方面还不够成熟,对于一些社会上的是非对错还缺乏理性的判断,再加之学生与网贷公司之间信息的不对称,对网贷的一些条款并没有读透,大学生在借贷之前并没有深思熟虑过,对于一些金融机构本身的陷阱并不能做出科学的判断,在金钱的诱惑下通过白条、等进行借贷,在借贷到期之后方知问题的严重性,很多网贷的利息额度与高利贷差不多。因此,大学生缺乏网贷风险意识也是造成网贷问题严重的原因之一。

(五)大学生价值观扭曲。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早已不能与以前相提并论,不得不正视的是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极大的变化,社会上拜金主义的兴起也让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波动,这种思想上认识误区一旦没有得到很好的消除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发展。一些大学生进入大学生活后,由于虚荣心和攀比心理的产生,而家庭又无法满足的情况下,不能很好地考虑自身和家庭的实际,便打起了歪门邪道的主意,他们在虚荣心作祟下已经缺乏了最基本的风险意识。据统计有很多网贷事件起源于分期付款,而分区付款的商品当中又以昂贵的电子产品居多,而真正能够承担得起这些3C数码产品、奢侈品的家庭并不多见。因此,学生价值观的变化是学生网络借贷事件发生的主要诱因之一。

二、大学生网络借贷的影响

(一)影响学生自身发展。大学生尽管从年龄上来看是成年人,从法律上来讲也是具有一定刑事责任的个体,可以对自己的行为作出一定的预判。然而,大多数大学生的经济来源还是主要依靠父母,他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养活自己。普通家庭要抚养一名大学生的压力较大,能够为大学生提供的生活费用毕竟有限,如果通过网络借贷来购买奢侈品、等必然会造成极端恶劣的后果。其主要危害还是对于学生自己,这样的例子已经很多。

(二)影响家庭和谐。网络贷款的利息和手续费是十分巨大的,据相关报道,5万元贷款一年的“服务费”是12%,也就是6,000元左右,再减去交给网贷平台的保证金,最后到手大约是4万元。这样的高利息远远超出银行机构的贷款,与助学贷款相比更是超出很多。大学生承载着一个家庭的希望,很多大学生出身于农村,家里条件并不充裕,能够承担一名大学生的费用对于很多家庭而言都有一定难度,有很多还要依靠助学贷款等来完成学业,如果再去通过网贷来挥霍,到期无法归还后还是要家庭来买单。@样无疑给家庭造了巨大的负担,影响家庭的正常生活,严重的还会导致家庭倾家荡产,要回报家庭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大学生网络贷款还会影响到家庭的和谐发展。

(三)危害社会稳定。大学生是祖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也是国家的栋梁和希望,社会的繁荣和稳定发展离不开大学生。在校大学生的本职工作理应是搞好学习,如果沾上网贷将造成巨大的影响,如果金额过大将会让大学生本人无法承担偿还,一些大学生在到期无法由自己偿还,又不敢向家人和亲人借到资金偿还贷款就会使借贷金额越来越大,往往因为巨额贷款不还而被告。部分借贷者就会被逼走上触犯法律的绝路,在一些高校大学生就出现了类似情况,由于到期不能承担还款,偷盗摩托车被捕入狱,最后被处于坐牢的悲剧发生。因此,网贷的危害还会将触角伸向社会,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

(四)影响学校人才管理。高校是我国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但从目前来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与日俱增。从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到网络借贷问题的发生,网络的利用成为了一种带有争议性的问题。也给学生工作的开展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在一些调查数据中显示参与网络贷款的人数所占比例很高,大学生如果不将精力集中在学习上,而是通过网贷来购买奢侈品来满足虚荣心或者,高校的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又怎么能够得到很好的保障?因此,网贷也会影响到高校大学生的人才培养和管理。

三、总结

互联网时代网络借贷的出现给新时期的学生工作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从网络借贷本身的出发点来看其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其重要意义,为当今社会融资提供了新的渠道,促进了社会上闲置资本的利用。然而,对尚无偿还能力和独立承担经济负担的在校大学生来说,其展现出的弊端更加显而易见,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在校大学生、家庭和社会都应该对网络借贷这一问题有所认识,当今学生价值观的扭曲、网贷公司的兴起、低门槛及其不负责任的借贷方式都是将大学生推向网贷深渊的主要因素。其产生的危害也是有目共睹的,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管理者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网贷问题进行引导和整治,让学生对网贷有着充分的辨别能力,相信通过整个社会的通力合作能够从根本上最大限度地降低网络贷款带给当代大学生的危害。

主要参考文献:

[1]贺椰珍,王景利.P2P网贷对金融发展的影响分析[J].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2015.6.

[2]骏俊.我国P2P网贷平台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J].品牌,2015.6.

[3]莫开伟.P2P网贷监管应遵循客观经济现实[N].证券时报,2015.5.

[4]李玉珍.互联网金融体制下金融监管的创新――以大学生网贷为例分析[J].法制博览,20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