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专业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4 23:32:28

电子信息专业论文

电子信息专业论文篇1

目前电子信息专业学生生产实习面临的问题主要为实习企业难寻。

生产实习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直接参与到电子信息及其相关企业的生产环节中。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国营企业被兼并或调整,无暇接收学生的实习;而合资企业、独资企业由于害怕技术和管理方法泄漏以及实习会给企业带来不便,也不愿意接待学生实习;再者由于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很难给企业直接创造利润,因此,企业不愿意也没有义务接收学生实习。而电子信息企业多属于民营、外资或者合资企业,愿意接受学生实习的就更少;其次,组织学生到专业对口的大型企事业单位进行参观是一般工科专业生产实习的传统模式。但是对于电子信息专业,简单的参观模式效果并不理想。以往跟班作业或代岗劳动是生产实习的主要内容,但是对于电子信息专业,跟班作业或代岗劳动几乎不可能。一是一般电子信息企业规模不大,即使能安排跟班作业,人数也十分有限;二是电子信息企业属智力劳动密集型企业,跟班作业必须有指导教师,这些指导工作校内老师不能胜任,而企业为其自利益所虑,一般不会指派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三是软件开发是一个特殊产业,按照软件工程原理,研发小组中途增加新的成员不仅不能提高生产效率,可能还会增加软件开发的复杂性,更何况是增加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学生;随着高校扩招,高校实习学生人数急剧增长,加之目前企业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实习收费标准,使得实习所需的费用上涨,而学校对实习经费的投入远远滞后于企业收费增长的速度。实习经费不足严重影响了实习单位接纳学生生产实习的积极性;另外高校连年扩招,导致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要安排如此多的学生实习,在组织上和管理上都是十分困难的。

2校企联合生产实习新模式探索

目前有些企业成立了专业化的实训基地,其按照生产实习的本质要求,严格从看、学、做三个环节组织教学,为高校解决生产实习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这些实习基地依托大企业,面向高等院校,既有浓厚的现代企业氛围,又具有一定的教育培训经验,是连接企业和学校的纽带。

这类实习基地依托大企业,能很好解决学生到生产一线参观学习的问题;实习基地有专门的培训老师,他们来自企业研发和生产的第一线,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他们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与高等院校有很大的区别,比如有的专业化实训基地采用1:3:6的教学模式,即10%的时间针对实训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对学生进行答疑式的理论培训;30%的时间对实训基地所依托的企业曾经开发的实际项目进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0%的时间组织学生参观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生产流程,并进行项目开发实践或代岗劳动;这些的实习基地通过自建研发实验室或模拟生产线对企业已完成的项目进行再现开发训练,保证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项目开发,体验项目开发和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到实习基地进行实习可以促进学生择业、就业观念的转变,促进学生从专业知识向专业技能的转化,从学生身份向员工身份的转化,最终实现大学生就业“零适应期”的培养目标。在实习的过程中学生将逐步树立企业意识、责任意识、团队意识、资源意识、效率和效益意识、竞争意识;同时老师会注重学生职业精神和团队精神的培养以及实际动手能力、岗位适应能力、资源运用能力、协同工作能力的培养;实习基地还会帮助学生了解两个产业背景,即:电子信息产业的背景,以及电子信息行业服务对象的行业背景。

基于这种优势和现状,我们提出了校企合作共同建设实训基地的设想,基地的硬件建设由企业投资,实训内容由学校与企业根据理论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共同制定,实训指导由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共同承担,保证了学校到企业、学习到工作的平滑过渡,学校的学生实习时支付一定的费用。这种校企合作的方式可以依据学校的要求,量身订做实习方案,针对性强。

3校企联合生产实习新模式实践

近五年来我们一直与成都某实训基地合作,经过多年的合作与探讨,学校与企业共同摸索出了一个适合电子信息专业学生生产实习的实习模式。通过几届实践,取得了较好的实习效果。

其实习流程如下:(1)报到;(2)统一领取工作牌、实习指南、实训资料、办公设备等;(3)参观熟悉工作环境;(4)集中实习;(5)分组实践;(6)总结。

项目开发主要流程有(根据不同项目裁减,SQA贯穿始终):(1)立项:明确项目目标、范围及内容;项目质量要求;项目备案及启动。(2)计划:划分里程碑并确定里程碑目标;明确项目跟踪与监控机制;明确项目的资源配置;确定角色、参与人员并分配职责;划分及分解工作任务;确定项目进度。(3)需求:确定项目的目标和范围;明确项目的功能性需求和非功能性需求;明确项目的其他要求。(4)分析设计:对需求进行理解、转化,并抽象出系统中各个对象的属性及行为;对抽象出的系统对象进行设计,形成设计方案。(5)实施:使用工程化的方法,采用适当的开发工具生成满足需求、符合设计方案的目标系统。(6)系统测试(验收测试):检验开发的系统是否符合需求。(7)质量保证:向实训中心提供项目验收报告;(8)结项:完善各类文档;提交结项报告。

在实训过程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推荐一名项目经理,然后项目经理按照软件项目的开发流程合理地安排小组中的各成员的任务,项目成员通力合作完成整个项目的开发任务。这种小型项目的开发完全是按照软件公司的软件开发模式来进行的,并得到企业软件工程师的现场指导。

4结束语

校企结合的电子信息专业生产实习的教学改革已经进行了五年,初步解决了以往生产实习中的问题和矛盾,该模式能让学生将所学理论更好地与电子信息工程实践结合起来,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感性认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依托专业化实训基地的校企业联合的电子信息专业生产实习模式,能够满足本科电子信息专业生产实习教学要求,并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改革的永恒主题。我们将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建立和完善生产实习模式,保证生产实习教学质量。

电子信息专业论文篇2

第一,掌握电子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熟悉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第二,不但需要具有一定的电子电路设计能力和电子产品开发能力,而且可以具有可编程逻辑器件设计与单片机应用设计能力。第三,不但需要熟悉电子产品的组装、测试、维护、检验,而且需要熟悉电子信息制造业的生产组织、工艺管理、产品营销、售后服务等。

2构建转型期高职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

2.1人才培养定位

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应该是: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区域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为目标,培养电子信息制造业生产、工艺、测试、检验、管理、服务、营销等生产一线岗位所需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学生具有开拓进取、爱岗敬业、团队合作精神;具备扎实的文化知识,较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专业理论、基本技能,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应用水平,能解决相关的技术问题;可以在生产一线胜任电子信息产品生产、管理、检测、运营、销售、技术支持等工作,并具有向电子信息产品辅助设计、系统工程安装调试等第二岗位迁移能力。

2.2人才培养模式

为适应电子信息产业人才的能力需要,增强高职教育的适应性、针对性和职业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必须采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等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施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上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在知识学习与应用创新上的主体作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从以课堂讲授为主、实践操作为辅方式向实践操作为主、课堂讲授为辅方式转换,从以老师为主、学生为辅向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方向转换。

2.3课程体系建设

以电子信息产业人才的知识要求和典型工作任务需求为目标,以素质为本位、能力为核心、就业为导向构建电子信息专业课程体系。整个课程结构可以设计为三个模块:公共学习区域、专业学习区域和拓展学习区域。公共学习区域主要是通识教育,目标是学生崇高的职业素质培养,重点培养学生具备坚实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常规技能及良好的综合素养。可以设置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心理健康、就业指导、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专业学习区域是以学生获得电子信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重点,依据“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理念,以职业能力和工作任务为目标,课程结构要突出“任务中心”、“项目中心”,构建符合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可以设置5个子模块:电子产品装配、电路印制板设计、电路调试与检测、电子电路设计、电路综合应用。支撑课程是:电路基础、电子技术基础、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射频技术、PCB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单片机技术和可编程器件应用、综合电路设计等。拓展学习区域可以展示学生的个性发展,是专业层面的有益补充和延伸,能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储备前沿的专业知识,为胜任未来工作岗位奠定良好基础。可以设置PLC技术、传感技术、SMT技术、信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课程。

2.4实践基地建设

实践基地建设是能够更好地促进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技能培训等功能的互相融合,培养出既具备的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专业操作技能、创新思维能力的优秀人才。为此,必须构建课堂教学与技能训练相结合、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相结合、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多维一体的“三结合”实践基地。第一,建立稳定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一批集模拟仿真、实际操作、生产制造为一体的具有多功能、现代化特点的校内实践基地,这样不仅为学生专业实验、实训创造了条件,而且为开展社会培训、服务开辟了场所。既满足专业学生实践需要,又满足企业职工技术培训需要。第二,打造稳固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满足学生专业性实训、顶岗实习和生产性实训的需求,把课堂教学延伸到企业,把企业的生产场地、场景、设备等有效地转变成教学资源,使学生在真实的生产与工程实践环境中培养职业素质、学习专业知识、锻炼动手能力,尽早适应今后就业的工作环境。

2.5师资队伍建设

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实施高职课程优化,离不开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然而,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着“双师型”教师缺乏、教师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能否解决高职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形成一支理论课程教师、实践课程教师、企业兼职与外聘教师的多元化教学团队,对高职电子信息人才培养成功与否起着决定性作用。第一,建设校内“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是选派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挂职、学习、顶岗锻炼,参与企业产品开发和项目管理,及时了解当今企业产品生产与技术发展前沿信息,掌握产品制造、设计、营售、服务等环节的相关技术,提高自身工程项目实际水平。二是在校内实践基主动地参与生产实践和教学工作,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增强职业技能。三是对于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要加强对其教研、科研的支持力度,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校企合作项目,提高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第二,引进校外“专家型”兼职教师队伍。一是引进企业技术专家、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到学校参与专业建设工作,与学校共同培养青年教师,开展企业背景、就业指导、职业规划等方面教育。同时,担任学生项目开发、顶岗实习的技术指导,尽量地按照企业标准和规范来培训学生的岗位技能,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融入教学工作,指导学生实践活动。二是加大外聘教师的比例,外聘教师有着丰富实践经验,可以运用实际工作的经验、案例,将理论知识与具体的案例有机结合,使课堂贴近社会和行业,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气氛,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2.6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是高职院校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的各个要素做出价值评判,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应该建立了以政府、学校、企业“三结合”为核心的多元化评价机制。第一,政府评价机制。政府教育机构不仅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指导与帮作用,而且要在人才培养的各阶段,根据国家有关高职教育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培训、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标准对人才培养进行评价,并提出积极的建议。同时,政府教育机构要制定出高职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构建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第二,学校评价机制。高职院校要制定出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对人才培养工作进行过程性评价及阶段性评价,并及时反馈信息。要成立专业评价部门,根据政府、学校的标准制定出专业评价体系,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进行形成性评价,并做总结性评价。第三,企业评价机制。企业是衡量高职人才培养产出质量的重要主体。一是建立企业评价学生职业能力制度,学生在顶岗实习、工学结合期间,由企业有关专家对其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进行考核与评价。二是建立毕业生跟踪访问制度与企业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制度,了解企业对学生的满意度和学生对岗位的适应状况。三是增强高职对企业的吸引力,使企业主动积极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

3结束语

电子信息专业论文篇3

电子信息工程是指面向电子设备开发设计的通过计算机等高科技技术来辅助电子信息处理和信息控制的产业,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高科技信息技术已经渗入到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并在对人们的生活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除了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外,我国的国防、军队建设也离不开高科技信息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产业机构的调整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也仍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方面是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缺乏一定的创新意识,部分电子信息工程企业仍旧在按照传统的模式发展,并没有意识到创新思维和能力在领域发展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电子信息工程市场氛围发展上也未形成良好的市场氛围,有待发展。我国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现状表明培养专门型人才,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良性竞争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在人才竞争中取得胜利,才能够使电子信息产业得到长足的发展。

2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思路

针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提高专门型人才的质量是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而高校作为培养电子信息工程人才的主要阵地,也肩负着重担。因此,如何提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素养,就需要教育工作者从多个角度做出思考和探索。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总结,笔者认为加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建设对于人才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进行建设,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师资水平。

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养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学校可以通过引进、培养等方式来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让教师能够更加了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现状,并能够在提高理论水准的同时也提升实践技能能力,从而打造一支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在学历、职称等方面具有合理结构的教师队伍。

2.2建立竞赛机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

通过学科竞赛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通过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竞赛制定和培训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热情。

2.3开展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电子信息专业论文篇4

[关键词]专业教育 电子信息工程 职业影响 大学生

[作者简介]李磊(1981- ),男,江苏连云港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电子信息工程类专业教学管理。(江苏 南京 21004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7-0139-01

长期以来,高校的本科教育将培育研究型、学术型的人才作为主要目标。近年来,在“设计性”“综合性”的口号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对实践环节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然而,盲目地增加实验课程的设置,也给教育带来了新的问题。在推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的过程中,面临着新的形势和问题。如何推进电子信息工程教育,改革与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不相适应的方面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新的问题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职场上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缺乏职业发展的潜力。

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1.教材内容宽泛,不能适应当代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状况。当前,课程设置获得了重要的改进,模拟电子技术的主要内容更新为晶体管和集成基本单元电路;数字电子技术的主要内容也以各种逻辑门电路、集成器件的功能及其应用为主。然而,其课程比较宽泛,理论深度不够,理论与IT产业的发展情况不相适应,使得学生感觉知识掌握宽泛,对工程实践有些不知所措。另外,当今电子信息技术也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教材更新也不能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

2.实践环节难以发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长期以来,实验课程在课程设置上比较少,依附于理论课而存在,课程内容多为验证性实验,不能体现工程设计中的原理和方法,更不能体现现代电子技术的趋势。然而,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许多高校意识到“设计性”和“综合性”的重要性,纷纷将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发挥到空前水平,但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实践教学的名目种类繁多:创新性实验、延续性实验、设计性实验、课程设计以及校级、地区级、部级的电子竞赛等,不一而足。当前高校从“重理论、轻实践”的极端转向“重实践、轻理论”的另一个极端。课程设计、实验课以及毕业实习等环节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学生解决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创新水平在缺乏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并没有得以提高。

3.教师的适应性不足。在信息化的浪潮之下,电子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更新之快令人感到振奋、茫然。教师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也难以适应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活动。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新技术的理解、掌握有待加强,其知识更新的速度慢。年轻教师虽然对前沿理论了解较多,接受新知识、新技术速度快,但是比较缺乏系统设计的实践。一般的教师都是毕业之后直接任教,并没有参与过产品、系统的研发、设计,对实际问题的处理缺乏经验。

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在职业市场的现状

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合格的人才,然而适应市场需求的总体状况并不尽如人意。现阶段,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暴露出许多问题。(1)创新能力不足。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创新对电子信息工程产生着日益重要的影响。工程的创意和工程人员的创新精神是显示工程水平及其竞争力的重要依据。在资源既定的前提下,创新是工程取得优势地位的关键因素。然而,目前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的实际工作中,存在着创新能力不足的缺陷。(2)综合素质较低。在传统的认知下,教育界和社会大众认为电子信息工程人才是具备专业技术水平的人。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对电子信息工程人才的需求已经突破了这一范畴,更加强调其品格、文化和社会交往方面的综合能力。根据调查,有近1/3的被调查者认为需要加强信息工程人才的综合素质,可见目前我国电子信息工程人才的综合素质是有待提高的。(3)实践能力和水平不高。工程的实践性是其主要特征,然而,由于教育现状的制约,电子信息工程人才的实践能力较弱,理论水平高于实践能力。这对社会工程实践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束缚。(4)专业技术不强。电子信息专业技术是电子信息从业人员的生存之本,然而在从业的过程中,许多工程人员并不具备良好的动手能力,电子信息技术能力不强,在工程实践中的其他综合素质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三、推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的主要措施

1.改善课程建设。新世纪我国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必须具备坚实的电子技术、数理和计算机应用的基础技术,掌握最新的电子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及其处理技术。改革课程设置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材选编、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控制等领域,以电子信息工程的核心课程电子电路、信息系统控制、电磁场合计算机为依据,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层次人才。首先,建设特色课程体系,优化学科理论体系,培养学生基础理论的掌握。注重在专业上保持特色,如同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有的倾向于气象特色例如气象电子,有的具有广电特征。通过特色专业的培养,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工程实际开发能力。其次,根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特点,其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综合毕业设计等层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扩展电子信息工程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不能仅仅将电子信息工程人员作为单纯的技术性人员对待,要充分认识工程实践的系统性、人文性和整体性特征,将人的因素看作工程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认为,推进电子信息工程的专业教育,要将其内容做出区分,划分为人文社科教育和自然科学教育,注重培养人才的价值理性和知识理性。当前,工程实践的复杂性和社会性特征日趋明显,所以不仅要培养大学生的工程基础理论,还要培养其多学科的综合知识整合能力。在技术成为社会的基础手段的前提下,综合知识与技术性相结合就是教育的必然,只有这样才能更加符合社会信息化、工业信息化的趋势。

3.合理关注学生实践环节,改进毕业设计方式。当前,对学生实践环节的关注已经提升至空前的高度。重视学生的实践课程,改善学生实践环节的薄弱,提高其动手能力,这是教育改进的基本手段。然而,由于对实践课程的尤其重视,导致教育教学走进了另一个极端。近年来,实践课程的种类名目繁多,从校内竞赛以及各种层级的竞赛,到各种实验设计;从综合型课程到毕业设计,数不胜数。关键的理论教学却又被轻视,许多实验性课程并不能真正满足广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实践课程应该以学生为导向,在打好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多做验证性实验,应该根据学生的水平来设计实践课程。

毕业设计是大学生的必修环节。一直以来,毕业设计的制作仅仅给予三个月时间,这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在日常实践课程中,不少学生利用“Matlab”做设计,甚至在毕业设计中也贪图省事。在这方面,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显得尤为重要,应改变这种不良的作风。推进电子信息工程教育,要从学生的学习抓起,可以鼓励高年级学生到企业做设计开发,在教师的指导下将日常的学习、实践同毕业设计相结合,切实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4.建设专业导师制度。在本科设置专业导师,早在21世纪初我国就有高校做出了尝试,比较突出的有梧州学院等高校,并且也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效果。专业导师制是以骨干教师为带头人,针对本科生自身特点和学习能力,给予个性化指导的一种教育管理模式。近年来,专业导师制不仅根据学生的个人学习能力、水平,实施因材施教,而且把科研与课堂教学以及实践课程结合,引导学生增加社会人文涵养,强调通过政治、经济、哲学、文化等多学科促进工程设计的实践教学。全面学习的观念和终身学习的观念成为专业导师制的重要内涵。本文认为,专业导师制更应该发挥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坚实的专业技术基础,建立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结构,教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将人的价值理性因素发挥到工程设计的实践,培养出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的高层次、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丽.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3).

[2]王欣,田雨波,李锋,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初探[J].武汉大学学报,2012(10).

[3]夏哲雷,肖丙刚,王秀敏,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6).

电子信息专业论文篇5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一个比较热门的专业,深受众多学生的喜爱。学校对其进行优质教学,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专业的电子信息人才,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也能提高电子信息工程方面的综合能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最重要的是制定适合的教学计划,适当调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依据时代的与社会的发展进一步的更新实践的电子信息工程项目。在实践教学中应用适当的、科学的、合理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有效的促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才能让学生学到更加专业的知识,同时也能进一步提高学校教师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

关键词:

电子信息工程;实践教学;方法

引言

电子信息工程以电子、电路,计算机为依托,在此基础上研究信息采集、处理、控制与传送信息的综合性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的专业性较高,学习者务必对理论知识有足够的了解,在了解并熟悉的基础上还要熟悉操作,是一门集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电子信息工程的教学目标亦是让学生掌握其专业实践方面的操作并熟知理论知识。但是,某些学校比较重视理论知识,从而忽视实践教学。使得多数学生只知其理论,而不知其操作。这样的教学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更为严重的是影响了学生将来的就业。因此,重视电子信息工程的实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是电子信息工程教学的重中之重。文章将以此为基础,提出一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学方式,希望可以进一步提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这对于学习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有着重要的教学意义。

一、提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效果的前提

一切学习都以学生为主体,学习电子信息工程也是一样的。因此,在学习电子信息工程时,尤其是实践操作务必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效果的前提就是要让学生有意识的、主动的、积极的学习。只有这样的学习状态,才能更好的掌握与理解知识。下面将阐述几个提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效果的前提。

(一)鼓励学生,让其树立自信心

学生在进入专科类院校之后,便会放松自己。然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习又是一个集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一段时间之后,一些学生便会出现厌学的状态,甚至是自暴自弃;还有一些学生沉迷于各种网游之中,将学习的事抛之脑后。这种不积极的学习态度严重的影响了电子信息工程的学习。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主导者与引领者,这时应该主动的与学生沟通,多鼓励学生。肯定每一个学生的进步与努力,让班委协助一起帮助那些缺乏自信心的学生。慢慢的使得学生走出自卑的阴影,进一步的改变学生的学习心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给予鼓励,逐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信的提升,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知识,有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

(二)培养学生,调动其主动性

学习不仅需要良好的自信心,更需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孔夫子在《论语》中言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从古自今流传的话道出了学习主动性的重要作用,只要主动学习的人,才会更加用心的研究每一个学习的步骤。一些学生可能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够主动。教师应该从多个角度鼓励学生要积极的学习。学生更加主动的学习,在专业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才能不断的找出自己的问题,并进行更正。

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更新实践项目

时代在不断的发展与变化,电子信息方面的变化更是神速。因此,在面对这样的情形之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应该依据当前科学发展而制定适当的教学内容,不断的更新实践项目。这样不断的掌握最新的知识,才能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队伍中处于不败之地。在内容上要注意电子电路、信息系统和通信网络三方面知识的合理学习,同时还应重视电子信息工程的实用性,可以在相关学者的建议下适当删除一些落后的知识或者是减少一些特别基础性的知识,比如可以减少电子线路分析和设计在电子信息工程教学中的比例,进而多加入一些集成电路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知识点,这样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的掌握比较重要的知识点。电子信息工程的学习还应加入当前最流行和最前卫的电子信息技术,这样能让学生更加真实的感受到电子信息工程的魅力之所在。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中可以适当的增加internet和当前最高端的网络互联网技术方面的教学内容,加入这些知识点可以提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在网络上处理信息、分析信息、收集信息的能力,十分有助于他们今后的就业。在专业实践方面也要进行一些适当的调整。学校通过对电子信息工程方面的单位或者是企业进行调查,以便了解当前这些单位或是企业急需的人才。在此基础上适当的调整教学计划,调整更新实践项目。有利于培养专业对口的人才,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学校可以增加与生产实践联系比较密集的实用型课题,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加入其中。这样便可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二)提高学校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

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实践与理论同样重要,一定程度上实践教学还应高于理论教学。因而,学校应提高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视度,加强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的教学管理。当然,并非是全部学校都不重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一些学校虽有心但力不从。实践教学需要付出较多的资金,一些学校由于资金短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进度。因此,国家应对这类学校进行资金扶持,帮助学校建立有关的电子信息工程实践基地。另一些学校比较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因此应大力提高这类学校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的重视度。可以在资金有余的前提下投入适当的资金,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实施提供物质条件。同时,学校还应在咨询专业教师和学者的前提下合理的制定科学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课程表,适当减少电子信息工程理论课,增加专业实践课程。让学生有较多的时间进行实践操作。学校对实践教学越重视,就越有利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

(三)改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多是教师演示,学生观察。这样的教学方式过于呆板,难以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改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方式是有重要意义的。在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西方学者提出的,在教学中取得重要的成效。案例教学法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式,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引入所学的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增强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将此方式运用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是非常实用的。比如在学习信息通信时,每个学生在实践操作时就能应用到自己所学的有关信息通讯方面的知识点。当下,提倡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合作的力量是大于个人的力量的。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应用这个教学方法有利于加强学生之间的练习,还有利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实践学习。比如,在制作电路板时,电路板上的内容多而且复杂,有时会出现一些细微的错误,一个人是难以发现的。多个人一起制作一个电路板时,能更快精准的完成。有时,学生还可以运用自己制作的电路板再加上其他的器材可以制作简单的小音箱。好的教学方式总会起到出乎意料的教学效果,而且也能潜移默化的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因此,改变传统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四)建设专业实验室,加强专业实践练习

学校应该在参考其他有经验的学校建设具有先进性的并符合当前科学发展的实验室,这样可以让在校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当前最前卫和高端的设备,并能学习到先进的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还能使得与学生今后的专业对口,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就业,增加学校的就业率,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当然,在建立实验室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可以开展和设计具有综合性的课题,让学生能全面的感受到专业实践的学习;第二,和当前实践紧密联系,让学生在入社会之前接触到更多的实践学习;第三,综合考虑相近专业课程的整合,进而提高实验室和先进设备的利用率。真正的做到实验室能为学生带去更多利,而不是只是一些摆设。当前,多数电子信息工程企业都引进了先进的设备,多数都是机械化的流水操作。因此,多数企业不太愿意接受大批的学生实习。因此,学校应该全方位的多联系更多的单位或是企业,尽可能的为电子专业的学生找到实习的企业。当然,学校也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然后在回到实验室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组装电子产品。虽然现在实用流水线的生产,但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务必还应掌握其最基本的原理,只有这样不断的积累,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学生通过对电子产品的安装、调试等等,可以了解到其最基本的原理,而且也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学校还应派遣专业的教师到指定的地方进行培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师可以分为理论和实践的或是两者兼有。这样可以提高教师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的能力,能有效的提高专业实践教学的效果。如果学校有足够的条件,可以聘请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定期的讲座或是授课,这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更为专业和最为高端的知识。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当前多数学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但是,我们坚信在不久的将来,通过教师不断的更新教学方式与学生不断的努力,一定可以克服这些困境,使得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走上正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学科之一,提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的教学效果,不仅可以提升我国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综合实力,更是为实现伟大中国梦、中国富强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韩朝庭.中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方法探究[J].中国新通讯,2013(23).

[2]冯伟.中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方法探讨[J].新课程,2015(14).

电子信息专业论文篇6

关键词: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电子信息材料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a)-0-01

我国高等学校材料专业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沿袭前苏联模式近50年, 目前,需要对这门专业课程进行改革,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在专业培养目标达成共识后,该校调整了专业课程体系、增设多门专业课。其中《电子信息材料》(48学时)为其中之一。电子信息材料不仅应用于航空航天等国防尖端领域,还广泛用于民用工业和日常生活。作为材料学科与产业中一只蓬勃的生力军,电子信息材料在当今信息和知识的年代已成为世界诸多国家重要的经济增长点[1-2]。因此增设这门专业课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让学生了解一些材料科学的前沿领域和发展趋势,增加兴趣, 热爱专业, 为以后的学习和就业奠定基础[3]。

1 目前电子信息材料课程存在的问题

国内院校《电子信息材料》课程历来多是为材料专业学生而开设,已形成适合其专业特点的、较完备的教学内容体系;在教学研究方面业已取得许多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研究成果。但由于电子信息材料本身具有:(1)内容多,涉及面广。(2)内容更新快。(3)实践性强等特点,许多院校只把其作为选修课,课程内容大多只是具有普及知识的作用,学生学后并无多大印象。而且很多学校在课程教学上存在教材陈旧、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没有实验课等这些不利于《电子信息材料》课程发展的弊端。

2 电子信息材料教学改革的内容

结合本校材料专业特点,并考虑天津市电子材料行业的工业特色,研究适用于材料专业的《电子信息材料》课程内容体系,希望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有所突破。

2.1 整体设计教学内容

结合材料学院专业课程设置的具体特点,对国内外参考教材及课程体系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 并广泛收集材料科学领域的参考文献及最新信息,选用合适的教材制定出新的《电子信息材料》教学内容,力争在教学内容上突出以下特色:根据材料科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材料专业课程设置的现实需求, 坚持简化理论、增加应用、拓宽知识面、更新内容的基本原则。充分考虑到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地位, 在内容安排、表述手段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同时充分考虑到本课程与其它相关课程之间的合理配置和支持, 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优化。兼顾各种电子材料共性与个性的结合, 实现多学科知识的交叉和渗透。在课程内容上,我们将对材料科学的五要素模型进行讨论, 试图在材料的组成、制备、结构、性能与应用之间建立一个整体和全貌的关系;对材料的组成、结构与性能、制造工艺与方法等内容进行深入讲解, 力求彰显材料的共性。然而材料是具体品种组成的, 不同的材料具有其鲜明的个性, 所以在材料的应用、材料的比较与选择等内容中又比较兼顾个性, 以利于学生在学习具体材料的基础上, 能做到举一反三, 更深刻地了解材料的共同之处。

2.2 更新教学手段

材料科学博大精深、变化无穷, 神奇而又充满魅力。电子信息材料这门课只是其中一个分支。为此在授课过程中切实做到动之以情, 导之以趣, 制作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在讲授中把传统的导电材料、电阻材料,磁性材料,神奇的超导材料、激光材料, 异军突起的集成电路半导体材料等材料科学发展的前沿领域的知识介绍给学生。另外,可以购置相关的电子音像资料,使学生能更直观地了解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的一些情况。

2.3 改善教学方法

(1)互动教学。教学建设要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向同学提出问题,引导同学们思考和讨论。同时注意启发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一些章节讲完之后还要提出后续和推广问题,为学生留下思考和研究的空间。通过这些方法,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2)实物教学。《电子信息材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性如何体现,也是使学生对这门课感兴趣的关键之一。我们采用把科研、生产中的典型材料带到讲台上,如:导电材料中的导电银浆、半导体材料中的单晶硅片、介电材料中的钛酸钡电容器、光电材料中的荧光粉、敏感电子材料中的压电器件等。让学生观看实物,并参观实验室观看某些实验的制备过程,把一些抽象的理论通过实物展现出来,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撰写小论文。材料的发展日新月异,除了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更新材料领域的知识外,在课外还要求学生自己查阅国内国际专业期刊上发表的文献资料,了解有关材料的发展情况,并写出学习论文。这样不仅拓宽知识面,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还培养他们从多方面摄取知识营养的习惯,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参与科研。介绍本专业教师正在从事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科研项目,如,半导体发光方面、铁电材料方面、铁磁体方面等。鼓励有兴趣的学生成立科研小组,参与到教师的课题研究中,撰写科研论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得到很快验证和应用。

2.4 加强实验教学

电子信息材料课程是和生产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应该合理安排实验教学和实习教学。这对于学生基本原理的掌握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 结语

《电子信息材料》是一门简化理论、侧重介绍材料特点及应用的专业课,其先修课程是在材料学专业中理论性较强的《材料科学基础》和《材料性能学》,因此如何将一些复杂的理论应用在课程中并与材料的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将是本课程的主要特色之一。根据专业要求开设实验课并采用实物教学是本项目的又一特色,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宗旨。这要求教师有较宽的知识面和一定的电子材料的专业背景。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师在教学中实现学习、教学、实践、科学研究的良性循环,上课时能游刃有余,学生对于这样的教学方法也会增加

兴趣。

参考文献

[1] 李言荣,恽正中.电子信息材料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电子信息专业论文篇7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 特色专业 专业建设

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越来越普及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更增加了电子产业在国内发展的重要性。近年来电子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支柱,强劲的增长势头给社会提供了众多的工作岗位,但目前我国在电子信息方面的建设还不够优秀,造成了社会上众多该职位的空缺。因此建设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也成为我国如今的必须,在目前我国该特色的建设之中,还有很多的方面需要进行探索与改革。本文主要通过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在近几年的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设的方案以及展示了建设之后显著的成效。

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方案

(一)优化培养方案,打造优秀的师资队伍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未来的应用中将会十分的广泛,该行业的需求将涉及到各个行业,所以现在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的改革建设是十分必要的。要想培育出优秀的学生,并且要具有极强的应用能力,首先要求培训教师的优秀性,所以打造一个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基础的,并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制定出完美的培养方案。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立,首先需要对教师的电子信息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实际应用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还要加强学校内部教师的学习与校间教师的交流,更要建立一个不同层面上、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队伍,以满足学生的多呈次需求。

(二)改善教育体系,培养应用型人才

多年的教育体系,已经不适合现在教育的特点,根据目前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社会的需求,制定出一套新的适合现在的教育体系,从根本上解决目前的问题,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人才,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在改善教育体制的同时,也要注意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的加以改进,将教育体制进行更加的完善。在加强学生培养的同时,更要大力推进理论与实践的教育,让学生进行相应的锻炼,培养出自己的经验。

(三)开展多类实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的建设,更要通过开展多重类型的实验进行,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传统实验的基础之上,要让学生们自己设计实验,并让学生们自主完成实验的主要部分,按要求写出实验报告,也可以写下心得及实验的收获体会。我们还可以通过采用组成团队的方式鼓励学生们之间的互相学习,让三到四个学生为一个团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实验,让他们进行必要的讨论,充分了解实验的过程,体会到实验的兴趣。

二、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成效

(一)教学科研等成绩上的提高

在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师资队伍的加强及教育资源的增加给在校学生的成绩及教学和科研上的成绩带来了很大的提高。在进行电子信息工程改革的这些年中,电子信息专业的教师获得了众多的奖项的同时,学生们也凭借着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获得了众多的优秀奖励。在电子信息工程进行改革建设之后,所有的学生都会在大学阶段受到优秀教师的实践训练及工程基础知识的教育,并且培育的学生都具备了在电子行业中电子信息产品开发、制造、生产、维护及管理等能力。随着改革建设的进行,教师们融有研究方法和成果的教学方式,极大的提高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并可以帮助学生讲新的研究方法进行应用,加强了学生的锻炼,更有效的帮助了成绩的提高。

(二)学生综合能力的加强

经过长时间的建设培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近年来的就业率、签约率以几乎到达了100%,这表明了近年来电子信息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更充分的表明了近几年对电子信息工程的改革具有了显著的成效,明显的增强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多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样伴随着学生参加各种竞赛的增多,学生获奖的次数也渐渐在增加,并且一个班级内就有数十名学生获得大学生竞赛奖及数学建模竞赛奖。并且近几年中,学生参与大学生实践创新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部分同学取得了优异的成果,得到了极大的鼓励,这将是他们在今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并因此收获了如何做事成功的秘诀。还有学生撰写论文的兴趣不断提高,刊发了学术论文数十余篇,包括大学生电子竞赛和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中均比以往获得了更好的成绩,极大的增加量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的建设信心。

(三)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增加

通过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的改革,完善了教育的体制,增多了专业上的实验,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改变了传统实验过程中的单调性,让学生对学习充满了兴趣。在和传统的实验学习过程相比,在创新过后的实验课程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学生们学习的主观性中可以看出电子信息工程在改革建设之后的显著效果。同样在建立了团队合作之后,学生们的自主动手能力及学习讨论能力也有明显的增加,这些都充分的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并在团队中不同学生特长之间的借鉴学习,在很大程度上也提高了各个学生本身的成绩。这样的团队合作形式,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课程成绩,更重要的是增加他们的学习乐趣,这必在今后的学习路上给予极大的帮助。

三、结语

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的建设历时多年,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的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得到了全校师生的认可。在学生学习兴趣增加的同时,更使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保证了学生们的应用能力。教育模式的改革、师资队伍的加强建立,改善了目前课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对课程教育及实验教育进行结合,使教学的成果显著得到了提高,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教育平台。此次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的建立为今后其他专业的建立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取得了很好的建设效果。

参考文献:

电子信息专业论文篇8

关键词 电子信息工程 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电子信息产业是我国重点发展的产业,九五以来一直保持30%以上的年增长速度,比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高22个百分点,成为引人注目的经济增长点。社会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技术人才提出了强烈的需求,我院于2001年设置这一专业,围绕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我们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

1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

本专业是原电子工程、应用电子技术、信息工程、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广播电视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无线电技术与信息系统、电子与信息技术、公共安全与图像技术等10多个专业重新调整后的新宽口径专业,其主干学科为:信息科学、电子科学、计算机科学。我们制定了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信息科学技术及产业的发展要求,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掌握电子与信息系统的基础理论和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业能力和继续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我院属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是培养能在图像和语音处理、多媒体信息综合、广播电视工程、通信工程、数字音视频系统等电子设备与信息工程领域从事研究、设计、开发、制造、运营及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或管理人才。

2课程体系设置及实施

课程的设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落脚点,我们通过对国内多所高校如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进行调研,比较他们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收集已毕业工作学生和部分电子信息企事业单位的反馈信息,结合我院实际,在课程设置上遵循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原则,强调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

(1)合理构建三级知识平台

公共基础平台: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法律基础和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物理(及实验)、计算机基础、软件技术基础等课程,使学生了解历史,热爱祖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

专业基础平台:应该覆盖电子科学、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这些主干学科。可分成5类:①电路类包括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EDA设计等课程;②信号类,有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课程;③通信类,主要包括信息论与编码、通信原理等课程;④计算机类,有微机原理、单片机等课程;⑤磁波类,主要课程为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与天线。

专业方向平台:电子信息工程作为宽口径专业,不能再以过去狭窄的专业对口思想设置专业课程,但也不可能在四年大学学习中使学生既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同时还能够掌握电子信息工程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2)整合课程内容,优化课程体系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内涵丰富,覆盖面广,因此专业基础课程设置较多,以达到厚基础、宽口径的目的;同时,电子信息技术又是发展和更新极快的技术,日新月异,这些给我们的课程设置和实施带来许多问题,如课程的衔接、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更新等。我们采取课程内容整合、课时的精简以及实践环节的配合来优化课程体系,我们在实践中通过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安排课程设计结合的方式实现了课时有限前提下讲授的新内容多又注重实际应用的目的。同时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参与合作的精神,锻炼组织能力和社交能力,磨练意志,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3专业建设的几点设想

(1)淡化专业界限,学科交叉、相互渗透电子信息工程作为一个宽口径的专业,它涉及到计算机、电子、信息处理和传输、自动化等领域,因而在制订专业培养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科间的交叉和相互渗透,立足于信息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向,重点加强电子技术、信息处理和传输等方面的基础理论教学,并兼顾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的教学,建立系统和控制概念,为将来从事信息系统的设计、调试、应用和控制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完善实验室建设,建立健全校外实践基地,加强产学研合作。高素质人才培养离不开优越的条件和优良的环境,电子信息技术更新发展极快,要求教学内容、实验手段、实践环境紧跟时代步伐,在完善基础实验设施的基础上,广泛与企业和科研单位联系,建立健全校外实践基地,共同承担人才培养、科技合作、成果转化,不仅有利于专业建设,也能推动学院各项工作的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没有止境的,我校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前提下充分利用和挖掘自己的优势资源,注意发挥地方特色、行业特色,以学校的定位和确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为参照基准,对各专业的培养方案与培养途径进行调整,使之更好地符合学校定位与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要求,即更好地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相协调,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符合时展与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发展。效地进行后期的产品开发设计工作。

参考文献

电子信息专业论文篇9

【关键词】电子信息类 跨学科人才 教学改革 高师院校

【基金项目】西华师范大学2013年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号:JGXMQN1321);西华师范大学2012年度校基金研究青年项目(项目号:12A036)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248-02

人才培养模式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根本,是决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高等学校要“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3]。为了进一步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对高素质跨学科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结合行业现状和学校“做大、做活非师范专业”规划,回答“培养什么样的本科人才和怎样培养本科人才”这一根本问题,结合近几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为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起高师院校独具特色的工科专业,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集现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于一体的工科专业。专业适应面广,应用性强,工程实践中各学科知识相互交叉、相互渗透[4],要求从业人员,具备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将多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并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的人才[5-6]。针对电子信息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结合专业特点,提出建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跨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积极探索具备多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

一、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跨学科(Interdisciplinary)一词最早出现于 20 世纪 20 年代的美国,后为哥伦比亚大学著名心理学家伍德沃斯率先公开使用[7]。1981年Humphreys提出跨学科学习的定义,指出跨学科人才广泛地探索和学习与生活环境中某些问题相联系的不同科目、多项领域之间的知识,让技能和知识在多学科领域中得到发现、发展和应用。1989年Shoemaker提出跨学科教育教学的定义,指出跨学科教师应将课程的各个方面结合在一起,建立有意义的联系,从而在不同的领域中学习和教学。武汉大学娄延常教授指出,跨学科人才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模式培养出具有宽厚基础理论和广博的知识面,基本掌握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理论、知识和技能,富有跨学科意识和创造精神的人才[8]。进入21世纪,跨学科教育研究和跨学科人才培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在理论与实践上取得了众多成果。目前,我国基本上有五种跨学科培养模式,即以一个学科作为主修专业,同时将另一学科作为辅修专业的主辅修复合型;掌握两个不同领域的本科学科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二元复合型;具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学科领域理论知识和方法多元复合型;通达多学科的通识型、学际型的人才培养模式[9]。如北京大学坚持“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教改方针, 在本科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 高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逐渐由学年学分制过渡到自由选课学分制及弹性学分制[10]。清华大学以通识教育和宽口径专业教育为基础,开展综合和交叉学科人才的培养,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11]。这些跨学科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

二、高师院校电子信息类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高师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以多学科背景架构培养模式,积极探索跨学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走出一条既满足知识创新、时展的需要,又能发挥高师院校传统的培养优势;既能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又能适应多元化的社会需求的培养之路。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实施分类指导,分流培养,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全方位的跨学科人才的培养体系。

1.电子信息类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师范院校作为教师教育的摇篮之地,对教师教育有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而对于源于工科院校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既不能照搬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也不能走师范类专业的培养思路,而应根据专业特点和院校办学定位特点提出适应社会需求人才培养理念[4]。电子信息类跨学科人才培养将电子信息类专业特点与教师教育特点有机结合,发挥师范类院校文理兼备的学科特点和学科文化,将综合素质教育与专业知识体系有机结合,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培养适应时展需要的文理渗透、理工结合的跨学科人才。同时,基于师范类院校教师教育特色,在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前提下,培养部分具有较高从教技能的新型电子信息人才,建立职业技术学校电子专业教师的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双师”型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和教育教学人才。

2.电子信息类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管理体制

目前,我国高校组织形式主要是“校―院一系”的三级管理模式,这种层级的管理模式在便于管理的同时,也形成了实现跨学科教育的障碍。在现有以院系为人才培养单位的情况下,若按照不同学科、院系共同参与是很难实现的,必须在学校主管部门的领导下,通过打破学科和院系组织界限,建立跨学科人才培养管理中心和跨学科教学中心两个机构,同时成立各种跨学科实验室、课题组、协会组织等,形成校级跨学科的组织管理体系,指导跨学科教育活动,促进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在推行跨学科教育的过程中,在跨学科教育管理人员和跨学科教师专家队伍建设、教学管理和改革,资金支持和人才引进等方面必须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与考评制度。如规定教学与研究方式、 设立评价标准与方法、奖励和处罚制度等,更好推动跨学科教育方式。

3.电子信息类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科学合理的课程建设[12]。电子信息类跨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以文理兼修、主辅结合为原则,着眼于强化学生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积极构建适应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使学生形成电子、信息、控制、计算机网络、管理、电子技术教育兼备的跨学科多元化知识结构,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一,在保证主干课程如数学、英语、体育等公共基础课程开设,使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的同时,积极为学生提供理工类学生兼修的人文类、管理类课程模块,拓展学生的思维领域,深化学生创新精神。第二,加强专业课程群建设,不在划分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限选课等,而是紧紧围绕课群建设,制定课群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做到各课程内容之间的相互衔接与交叉,形成科学合理的专业人才教学课群链,提高教学质量。第三,开设师范系列特色课程,把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实习和学科教学论作为师范类课程开设,培养“双师”型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和教育教学人才。

4.电子信息类专业立体化、多样化的实践、实训创新教学平台

重视实践教学在跨学科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完善实验教学体系与内容改革,加大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采取引导、指导、讨论、尝试、探索交流等形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形成以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为主的学生学习方式,加大开放实验力度,激发学生实验兴趣,不断提高实验课程教学质量。一方面,按照“合理定位、突出特色、教研结合、开放共享”的思路,树立工学结合、项目驱动的实验教学理念,建立基础类实验教学平台、专业类实验教学平台和创新实践类实验三大实验教学平台。另一方面,建立跨学科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通过组建学科群、建设跨学科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对电子信息类专业优秀学生实施特别教育和精英培养,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与跨学科研究能力。

跨学科人才培养是个系统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完善,结合电子信息工程类专业的办学特点,从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实践实训平台构建等方面,对高等师范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高师类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跨学科人才的培养需着眼于为学生提供广泛的、文理兼备的知识体系,加强对学生跨学科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才能够适应行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专业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

[2]田学超.对改革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J].科技信息,2009,27:88-89.

[3]杜伟,任立刚.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5(5):22-27.

[4]欧谷平,蒋洪沙.高等师范院校电子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改革构想[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4(3):97-99.

[5]钟志华,张桂香,刘子建.现代制造业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大学教育科学,2009,4:38-42.

[6]刘健华.美国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给我们的启示[J].科技咨询导报,2006,14:234.

[7]刘上海,刘宝发.高校跨学科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现状与措施[J].商场现代化,2009,566:298-299.

[8]曲晓丹.美国大学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卡内基梅隆大学为例[D].大连理工大学,2013.

[9]娄延常.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性与理性选择[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57(2):232-236.

[10]胡迎春.论计算机专业跨学科教育改革的必要性[J].科技咨询导报,2007,22:221-222.

[11]赵韩强、赵树凯.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6,4:25-29.

[12]谢清琳.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J].高教论坛,2008,5:170-172.

电子信息专业论文篇10

关键词: 高职院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 读者服务质量 利用率

随着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电子出版物、各种检索数据库等电子信息资源大量涌现,电子阅览室已成为高职院校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互动的服务模式,使图书馆的发展有了新的生机。因此,图书馆应根据读者的需求,对网上大量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整理归类,引导读者准确、迅速、方便、合理地使用图书馆内电子产品,加速图书馆由传统型向数字化的转化。探索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读者服务质量已势在必行。

1.电子阅览室的服务功能

电子阅览室是在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日益普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电子化、数字化,集多种文献载体于一身的网络电子信息资源系统;是电子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具体应用。[1]电子阅览室的出现既是现代图书馆形成的重要标志,又是图书馆电子化的必然发展方向。电子阅览室的建立满足了读者对网上信息资源的检索、阅览、下载、欣赏等方面的需求,不仅丰富了馆藏文献种类,而且拓宽了馆藏文献的来源与范围,使图书馆的服务空间、范围得到极大的扩充与延伸,在知识导航与信息服务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电子阅览室使用现状

电子阅览室作为新时期图书馆读者服务的窗口,是一个为读者提供电子文献(信息)阅览的场所,但通过调查发现,电子阅览室数据资源的使用率并不高,即使读者来到电子阅览室,利用设备进行文献检索的也寥寥无几,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2.1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出现“网吧化”。

目前有的读者认为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就是“网吧”,以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为例,来电子阅览室用于学习的很少,上网聊天的占40%,游戏的占30%,其他的如听歌、看电影的占20%,而查资料学习的不足10%,这种现象在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都是普遍存在的。

2.2读者信息意识淡薄,信息素养较低。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高职高专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使得读者在校园网任何一个地方都能获得所需信息,而并非必须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才能查阅电子信息资源。但是,有的用户受自己的知识、精力和记忆力的限制,面对巨大的文献信息资源,不知如何下手,自身的文献信息检索知识贫乏,缺少文献信息专业知识,不会使用检索工具,只能进行浏览性的查找,或者凭自己的经验进行信息选择,或者只能选择最显眼的知识和信息,限制了阅读视野。而且相当多的读者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网络信息资源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并没有把网络作为获取信息资源,促进学习和工作的有力工具。

2.3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匮乏。

目前,部分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工作人员存在着信息意识淡薄、对学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及相关的内容不了解、无法对读者做出指导或解答咨询等现象[3],这影响了电子阅览室的利用。

3.提高高职高专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利用率的建议

3.1加强宣传力度,提高读者信息素养。

要让读者了解电子阅览室的职能是提供信息服务和指导读者利用数字资源进行学习,我们就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电子资源的利用率。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校园的媒体进行宣传,及时报道最新电子资源信息;还可悬挂阅览知识宣传板,发放宣传单,做一些温馨提醒放在电脑桌面上。对于刚进校的大学生,在组织他们参观图书馆的同时,我们应将电子阅览室的主要功能较早地介绍给他们,积极主动宣传图书馆的电子资源,热情辅导他们利用网上的各种数据库、搜索引擎,解答各类咨询问题,培养他们对网络信息资源依赖性和友好感,开展多种形式的信息检索方法与技能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为教学参考、毕业论文写作、辅助教师教学科研奠定基础。我们还应采用多种形式教育读者,如:开设网络信息检索课、编写各类数据库使用手册、现场辅导、建立网络课堂、开办专题讲座、发送电子邮件、设立网络论坛等。教师应让学生了解电子阅览室除提供互联网上网服务外,还有电子文献阅览、网络信息资源检索的作用,让这些丰富的网络信息充分地为他们学习所用。

3.2根据读者群体,引进相关电子资源。

我们要根据学校各个学科的特点和发展情况,合理引进和更新电子资源,尤其是一些比较新兴的资源,如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公务员、职业考试题库等,更能引起读者的注意,激发他们自觉学习的兴趣。工作人员也要安排好时间,并要以老师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承担起对读者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责任,及时提醒读者多关注对学习有帮助的电子资源,而且态度要温和,充分尊重读者,多与读者沟通,想读者之所想,充分体现人性化管理、优质化服务。

3.3提高电子阅览室馆员信息素质。

高职院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建设和管理离不开图书馆工作人员。管理员不但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事业心和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背景,有较强的信息检索技能,熟练掌握各类数字化资源(如电子图书、中外文数据库、常用阅览软件、网络学科专业知识的组织利用等),有一定的外文查询翻译能力,而且应具备图书馆专业知识和计算机网络知识。只有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提高技术服务水平,充分满足读者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需要,才能保证电子阅览室最大化地发挥作用。我们通过对电子阅览室创新化的管理、创新化的服务,更多地为读者提供方便、快捷的一体化服务,才能开创高职院校图书馆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新局面,既为学校的教学服务,又在工作中不断增强学生读者的利用信息的意识,提高他们使用信息的能力,不断完善图书馆自身的功能。

总之,高职院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已受到越来越多的读者欢迎。只有图书馆工作人员充分合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不断拓宽服务范围,提高自身素质和水平,时刻以服务读者为宗旨,发展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的能力,不断提高电子阅览室的读者服务质量,电子阅览室的工作才能更好地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小峰.提高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利用率的措施.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5).

[3]温玉琴,刘志挺.浅谈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建设.图书馆论坛,2010,(11).

[2]苏月欢.浅谈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读者服务工作的深化.华章,2010,(1).

[4]宋利中.浅谈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读者服务.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0,(2).

[5]吕秀云.大学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服务功能与管理.高校图书情报论坛,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