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助理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30 17:00:28

审计助理论文

审计助理论文篇1

关键词:计算机审计;教材;比较;内容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1-0152-02

随着审计环境、审计对象日益复杂,信息化发展日益加快,以手工审计为代表的传统审计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传统审计越来越快地向以计算机审计为代表的新的审计方式转变。为了满足计算机审计课程教学的需要,已有不少学者编写了用于计算机审计课程教学的教材,但其内容体系大相径庭,对计算机审计概念的界定存在较大差异,不利于课程教学的需要。本文选取了五本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教材,对其内容体系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计算机审计课程内容体系的规范做些探讨。

一、计算机审计的含义

(一)部分学者的观点

我国计算机审计是20世纪8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最初有学者将其称为“电算化审计”,现在已比较多的称“计算机审计”。而对于“计算机审计”,目前尚无结论性的定义,许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现列举如下:

1.电算化审计人员用手工的或者电算化的审计方法、技术和程序对电算化或手工信息系统所进行的审计。(肖泽忠,1 990)

2.在计算机环境下,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接受财产所有者的授权或委托而对财产经营管理人员承担和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进行审查并提出报告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张立民,1 994)

3.电算化审计包括了下列两个方面的内容:(1)审计人员对电算化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或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审计,即把电算化信息系统作为审计的对象;(2)审计人员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利用计算机作为工具,帮助审计人员完成一部分审计工作,即计算机作为审计工具。(袁树民,1996)

4.计算机数据审计是指运用计算机审计技术对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所处理的电子数据进行的审计。(刘汝焯,2004)

5.计算机审计包括以下三种含义:(1)对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中的电子数据进行审计,这种计算机审计实际上是传统财务审计的延伸:(2)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实施审计,其内容包括进行审计项目管理、建立审计数据库、审计测试和审计验证i(3)对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审计。(苏运法、袁小勇、王海洪,2005)

6.计算机审计泛指审计人员利用计算机应用程序或软件作为辅助审计工具,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相关业务和计算机信息系统等实施的审计。一般称为计算机辅助审计或电算化审计等。(邱银河、木南,2006)

7.计算机审计是与传统审计相对称的概念,它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审计方式,其内容包括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和对计算机系统进行审计。(陈伟、张金城,2008)

(二)计算机审计的概念

以上列举的几种观点,是在不同时期对计算机审计的认识,有的是从计算机辅助审计的角度进行界定,有的则是从计算机信息系统审计和辅助审计两个角度进行界定。纵观计算机审计理论和实务的现状及未来学科体系的发展,应当将计算机审计和计算机辅助审计两个概念加以区分。

计算机审计是指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对会计信息系统或ERP系统的工作环境、系统开发、数据处理、系统运行以及内部控制等环节进行的监督,旨在保证信息系统数据真实、安全的审计活动。而计算机辅助审计是指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将计算机作为辅助审计工具,借助计算机及专业审计软件,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活动实施的审计。

二、目前计算机审计课程教材的内容及其评析

(一)《计算机信息系统控制与审计》,张金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出版

本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计算机信息系统控制与审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与技术。全书共十四章,16开本,342页,分四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介绍了计算机信息系统控制与审计的基本知识;第二部分论述了计算机信息系统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及其审计方法;第三部分系统地论述了系统开发、应用程序、数据文件、联机信息系统、终端机作业、数据库系统、网络信息系统、计算机犯罪的控制与审计方法和技术;第四部分论述了计算机辅助审计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

本教材比较系统地介绍了计算机信息系统控制与审计的原理和审计对象及审计过程,内容比较全面,理论较深,具有较高的教学和科研参考价值。但如果作为教材,则缺乏应用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讲解。

(二)《计算机审计》,主编:苏运法,袁小勇,王海洪;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

本书共十二章,1 6开本,218页。全书主要论述了计算机审计的方法、技术与工具,计算机审计计划、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会计信息系统下的内部控制及审计评价、计算机审计证据的获取与收集,审计证据的评价,审计疑点查证,工作底稿与审计报告的形成。还介绍了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审计和中岳审计软件学习指南。

本教材虽然名为“计算机审计”,但是其主要内容是介绍了计算机辅助审计的相关知识,应该叫“计算机辅助审计”更为恰当。

(三)《计算机审计技术和方法》刘汝焯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6月出1版

本教材为国家审计署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系列教材之一,共十六章,大1 6开本,305页。全书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计算机数据审计的内容,包括:审前调查,数据采集、清理、转换、验证、分析,审计现场网络构建等内容。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信息系统审计的内容,包括:信息系统的控制,一般控制的审计,应用控制的审计,对应用软件的审计,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审计。

本教材两部分内容各占一半的篇幅,第一部分实际就是计算机辅助审计,第二部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审计。第一部分通过实例,详细的介绍了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方法;第二部分按模块介绍了信息系统审计的内容。

(四)《计算机审计实务操作》,主编:邱银河,木南,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8月出版

本书共八章,大16开本,347页。全书主要介绍了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审前调查、数据采集、整理方法及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案:以案例为主介绍7Excel在审计中的关键应用和数据库编程在审计中的应用;还介绍了现阶段应用最广泛的审计软件的基本操作,用审计软件完成一个审计项目的完整过程:最后简要介绍了信息系统审计的有关知识。全书还附有光盘。

本书通过很多案例介绍了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实用方法,是一本比较全面而且实用的介绍计算机辅助审计方法的教材,但名称叫

“计算机审计实务操作”,有失偏颇。

(五)《计算机辅助审计原理及应用》,陈伟,张金城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

本书共七章,大16开本,216页。全面反映了面向数据的计算机辅助审计领域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首先分析了国内外关于计算机辅助审计的研究与应用现状;然后介绍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所需的相关基础知识,分析国内外常见的审计软件:在此基础上,结合案例重点分析面向数据的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关键步骤:审计数据采集、审计数据预处理,审计数据分析;最后,介绍了面向数据的联网审计。

本教材定位比较清晰,专门介绍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原理及方法,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并附有案例讲解,可以作为计算机辅助审计课程的教材。

从以上五种教材分析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计算机审计实践和理论研究的深入,人们对计算机审计的认识趋于统一和明确,计算机审计和计算机辅助审计也有了比较清晰的划分。

三、规范计算机审计课程内容的建议

(一)计算机审计应包括的内容

1.内部控制系统的审计。对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审计时,整个审计工作的基础仍然是内部控制系统。内部控制系统的审计主要是审查内部控制制度与措施是否建立、是否完善、是否被一贯地执行。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按其内容可分为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一般控制是指对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中组织、操作、安全、开发等运行环境方面的控制,一般控制以规章制度、采用网络安全软件和程序控制的形式体现。应用控制是指为保证数据的准确与完整,适用于各种具体会计处理的特殊控制,一般将其概括为输入控制、处理控制和输出控制等,主要以程序的形式发挥作用。

2.系统数据文件审计。在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中,实质性测试的对象就是数据文件。在会计信息系统中,输入的原始数据、处理的中间结果和最后结果都是以数据文件的形式存贮在磁性介质或打印输出在纸质帐页上。数据文件审计包括对打印输出的数据文件的审计和存贮在磁性介质上的数据文件的审计。前一种数据文件的审计同手工系统的凭证、帐簿、报表等的审计内容与方法相同。对于存贮在磁性介质上的数据文件,则需要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审查。数据文件审计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审查数据文件的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二是审查数据文件内容的真实性与正确性。

3.系统开发过程的审计。系统开发过程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对系统开发过程中的各项活动及由此产生的系统文档进行的审核与评价。它通过对系统开发的全过程及结果是否符合内部控制、相关法规政策、开发规程以及形成的文件是否符合有关标准等方面的审计,达到保证系统的可靠性、效率性、可维护性,内部控制的适当性,运行结果的正确性、完整性及提高系统的可审性的目的。

4.系统应用程序的审计。会计信息系统的核心就是会计软件,会计软件程序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会计信息系统整体水平的高低。会计信息系统是否执行国家的政策和制度,处理的经济业务是否真实、正确、合规、合法等,都体现在应用程序中。因此,应用程序的审计是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的重要内容,也是计算机审计中最困难的任务之一。实践证明,程序是差错与舞弊最容易发生的地方,只有对应用程序进行审计,才能对系统的正确性、可靠性等做出公正的评价。应用程序审计的内窑主要包括:审查程序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程序的合法性,对数据处理和控制的及时性、正确性和可靠性,以及程序的纠错能力和容错能力。

(二)计算机审计教材的内容体系

1.计算机审计概述。主要介绍计算机审计的产生与发展,计算机审计的概念,计算机审计的方法与步骤,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对审计的影响。

2.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审计。包括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概述,计算机环境下的审计风险,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一般控制,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控制,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实例。

3.会计信息系统开发审计。包括系统开发审计的目标,系统开发审计的内容和方法。

4.会计信息系统应用程序的审计。包括应用程序审计的内容,应用程序审计的方法,应用程序审计实例。

5.会计信息系统数据审计。包括数据审计概述,数据审计的准备工作,数据审计的技术与方法,数据审计案例。

6.计算机信息系统舞弊的控制和审计。包括计算机信息系统舞弊概述,计算机信息系统舞弊的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舞弊的审计。

7.网络审计。包括网络审计概述,网络审计与电子商务,网络系统审计和网站审计。

8.计算机审计的发展趋势。包括未来的审计环境,审计决策支持与审计专家系统。

(三)建议规范计算机审计课程的内容

1.进一步明确计算机审计和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概念,由权威的学术机构对计算机审计和计算机辅助审计给出比较明确的界定,以利于大家的进一步研究引用;同时也便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编著者在进行教材编写时应当对教材内容做出比较明确的定位,面向本科阶段使用的教材叫计算机审计为宜,侧重于审计对象,使学生掌握如何对计算机系统开展审计工作而面向高职和中职阶段使用的教材应叫计算机辅助审计,侧重于审计手段,使学生掌握如何利用计算机这一先进工具来开展审计工作。同时学校在课程开设上也应当明确化,使学生在学习时也能比较清楚。

参考文献:

[1]肖泽忠.计算机审计[H].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

[2]张立民.电算化系统控制与审计[H].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3]张金城.计算机信息系统控制与审计[H].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刘汝焯等.计算机审计技术和方法[H].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苏运法,袁小勇,王海洪,计算机审计[H].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6]邱银河,术南.计算机审计实务操作[H].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7]陈伟.张金城.计算机辅助审计原理及应用[H].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审计助理论文篇2

关键词:政府审计;审计服务;免疫系统

2006年3月,我国政府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它标志着服务型政府已经成为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选择。面对这样一个明确的目标,处于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政府审计机关如何深入贯彻“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念,结合自己的法定职责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将理念具体为实际的行动是我们急需探讨的课题之一。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政府审计机关的法定职责就是监督,因此,理论界对于政府审计服务的探讨较为有限,主要研究领域集中于审计体制的探讨、经济责任审计、审计信息公开、审计基础理论(如审计职能与职责、审计技术与方法、中外审计领域的比较介绍)等。有关政府审计服务的研究散落于有限的几篇文献中,甚至是在文中一带而过,笔者对此进行了总结,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赵伟江(2004)较早地对审计服务理念进行了追溯和探讨,并引发出在审计服务理念的基础上,围绕公共审计服务的有效供给主线,来研究政府审计作为政府向公众提供公共审计产品或服务的职能部门,在公共审计服务网络中,如何来重新界定传统的职能界限、变革传统的行为方式和方法。

王鸿(2007)、杨茁(2007)等从政府职能重心调整的角度对国家审计的重点进行了论述和展望,认为对国有企业的审计不应仅局限于经济责任和摸清家底,我们应该更关注如何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对企业的财务和管理分析,促进企业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对审计发现进行认真分析,从体制和机制上提出国有企业改制意见和加强企业管理的建议。这些内容实际上都属于审计监督之外的服务行为。

还有一些对国外政府审计借鉴的文章中提及了国外政府审计服务的相关介绍。王本强(2006)详细介绍了澳大利亚审计署(anao)的组织发展战略计划框架;周兆康、欧阳程(2000)也有类似的介绍:联邦审计署作为独立的经济监督者,除实施审计监督外,还编制针对被审计单位业务的实务指南。从他们的介绍中我们可以得知,良好的实务指南是政府审计服务的一种形式。

此外,在国际绩效审计研究方面,percy(2001)和pollitt(2003)的论述中都体现了作为审计组织,不仅应有监督职能,而且还要提供增值服务,提供解决方案和改进意见。

二、政府审计和政府审计服务

政府审计又叫国家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对中央和地方政府各部门及其他公共机构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公允性,运用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以及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进行审计。对政府审计的职责,《审计法》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主要分为法定事项审计、特定事项审计、对内部审计的指导和监督、对社会审计的监督和核查。

关于政府审计服务,虽然在报纸杂志等各类媒体常有提及,“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服务经济发展、服务大局”等屡见报端。但对于其定义,理论界并没有准确的提法,只是在关于审计职能的争论中,提到过服务职能。

关于审计职能,有“单一职能论”,认为审计只具有经济监督职能,又称“唯监督论”;有“二职能论”,即防护性职能和建设性职能;三职能论,即监督、鉴证和评价职能;四职能论,即监督、管理、鉴证和考核职能。其中主流观点是“三职能论”,并且在三职能中又有侧重论:国家审计侧重于监督,内部审计侧重于评价,社会审计侧重于鉴证。此外,不少人尤其是内部审计人员认为审计有服务职能。对社会审计而言,审计服务的提法已经很普遍。在社会审计领域,审计服务是明确而又具体的。注册会计师法第十四条规定了社会审计的四种法定审计业务,除此之外的其他业务只能称之为其他服务或相关服务。

由此可见,虽然审计服务的提法随处可见,但对于其定义及内涵却较为模糊,政府审计领域提到更多的是审计监督,相对而言,社会审计领域所称审计服务更为常见,审计服务内容也较为具体。在本文中,政府审计服务是指由政府审计机关提供的、除法定监督事项之外的、直接面向企业的并使其从中受益的所有服务事项,即政府审计机关面向企业提供的服务。

三、政府审计服务的概念解析

(一)政府审计服务的特征。根据《审计法》的相关规定和服务型政府的治理理念,政府审计服务具有如下特征:

1、无偿性。作为政府行政机关之一,政府审计部门的经费由国家保障,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在执行业务过程中不能由被审计单位提供任何形式的经费负担。如果向被审计单位收取费用,则等于国家机关直接同社会企业竞争,干预正常的市场经济,不符合服务型政府和市场经济的理念。但如果在服务过程中发生的零星工本费等可由相关物价部门核准之后向企业收取。

2、附属性。政府审计机关的法定职责就是监督,对国家权力运行机制进行经济监督,不能脱离了基本职责而去搞服务、搞咨询。其他服务只能作为一种附带产品,在履行其基本职责的过程中作为一种“增值服务”的形式出现,从而体现服务型政府的理念,体现“重在建议、重在解决问题”的最终目标。这种附带产品提供与否,不影响审计机关的法定职责。

3、主动性。政府审计机关在履行法定职责的过程中,应主动关注被审计单位的实际困难和审计中发现的监督事项之外的问题和缺陷,提供相关建议和服务,平时的工作中应主动深入企业进行调查,而不是被动地满足被审计单位提出的要求或者漠然置之。

4、非强制性。政府审计服务不同于审计监督,审计监督是按照法定程序经过批准之后进行的,无论被审计单位是否愿意都必须进行的法定事项。而政府审计机关提供的服务具有非强制性,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接受或拒绝这种服务。这里需要注意分辨的是,有些审计整改建议是必须接受的,有些建议是服务性质的,可以选择接受或拒绝。

5、非标准化。政府审计的服务形式因对象而异,不存在标准化的模式。审计机关的工作职责虽然较为专业,但毕竟代表的是政府,所以审计机关在履行自己的法定职责、提供服务的过程中,遇到的情况千差万别,被审计单位需要帮助的问题可能也是五花八门,有些服务并不是很专业,但只要有了政府机关这种权威性,便可迎刃而解。

(二)面向企业的政府审计服务和“审计免疫系统论”的关系

1、“审计免疫系统论”为政府审计服务提供了理论指导。“审计免疫系统论”的提出,为政府审计服务奠定了理论依据,指出国家审计不仅要进行审计监督,揭露问题,还要发出警报,进行预警;不仅要查错纠弊,还要发挥抵御功能,提出深层次的建议,这就为新时期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政府法定审计职责的扩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使政府审计服务成为“免疫系统”的必然一部分,在进行履行法定审计监督职责时,必须要考虑如何同时进行预警、提供深层次的建议,提供增值服务。

2、政府审计服务是“审计免疫系统论”在实务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审计免疫系统”的功能由多个免疫作用构成,现在公认的免疫作用包含免疫防御保护、免疫清除修补、免疫建设完善三种。这三个作用中,防御保护是最低层次,是基础;清除修补是第二层次,是重要层级;建设完善是第三层级,是关键。对被审计单位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知识各种形式的宣传、对被审计单位相关财务人员进行法制道德培训教育等体现了审计免疫系统的防御保护功能;在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监督的同时,提出审计建议,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缺陷进行分析和建议等体现了审计免疫系统的修补功能;指导被审计单位内审工作、帮助被审计单位完善治理结构、对被审计单位进行业务培训、帮助被审计单位解决一些重大困难,向政府反映企业运作过程中遇到的不合理行政行为或制度等体现了审计免疫系统的建设完善功能。

四、政府审计服务的内容和形式

理论来源于实践。事实上,在政府职能转变的宏观背景下,在“服务型政府”理念的指引下,各级政府审计机关早已在审计实践中自觉地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提供了各种增值服务,笔者对实践中各级审计机关提供的相关服务进行归纳和整理,如下:

1、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测试和评价。政府审计机关在执行审计公务的同时,可以结合控制测试的结果与被审计单位进行沟通,对其内部控制中存在的缺陷提出改进建议,以更好地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如,吉林市审计局帮助企业建立完善内控管理制度,针对有的企业由于财务管理基础工作薄弱,各业务环节之间核算脱节,造成资产账实不符、财务核算不真实的问题,主动帮助企业建立完善内控管理制度18项,规范财务管理基础工作,理清和健全各业务环节有关账目,为企业改制奠定了良好基础。

2、指导内部审计、外部审计,特别是绩效审计工作。现在许多企业已开展内部审计,审计机关可以利用各种机会,指导被审计企业或帮扶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也可以指导外部审计工作。特别是针对绩效审计,企业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在这方面很少开展,而政府审计机关在绩效审计方面却已具有一定的经验和丰富的理论知识。

3、为企业反映、处理不合理的行政行为。审计机关是我国政府的重要职能部门,是我国政府的眼睛,在审计工作中不仅要向政府汇报审计情况,同时作为沟通的桥梁,也可以为企业提供下情上达的通道,向政府反映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和不合理行政行为,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如,黑龙江审计厅在全省审计机关建立民营企业维权投诉站,专门受理、查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及有关单位侵犯民营企业合法经济权益的行为;积极提出参谋意见,为民营经济发展献计献策;加强对社会审计组织审计质量的监督,促其规范为民营企业服务的行为,维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

4、清理债权债务,全力规范被审企业财务管理。审计机关作为政府机关职能部门之一,可以帮助被审计单位进行协调,清理债权债务,规范被审计单位财务管理。黑龙江虎林市审计局2007年为企业清收应收账款209万元,对7家企业普遍存在的应收未收款项数额大的问题,积极为企业想办法清收市内应收款46万元,帮助7家企业相互清算化解应收款项163万元。

5、业务宣传,专业培训。审计机关可以为被审计单位提供人员培训、业务宣传培训等工作。如,山西吉县审计局曾对部分专业基础差、业务技能低的财会人员进行指导,接受被审计单位财会人员咨询,根据单位不同以及行业特点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帮助被审计者了解自己的权益,解决在权益方面的难题,积极帮助被审计者破解财务方面问题症结,遏制违法违规现象的发生。

6、帮助企业筹措资金。审计机关可以根据对企业的了解,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如,2008年长治市审计局了解到煤焦市场价格不稳定,直接影响到市煤气供气公司对全市居民供气的严峻问题,长治市审计局与当地财政局组成联合组,深入到企业第一线,为企业计算煤气成本、原煤用量,测算冬储原煤所需要的资金,帮助企业筹措资金3,000万元,走出困境,使企业能够正常生产及供气。

7、其他服务。各地审计机关还可以根据自己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和被审计单位需求特点等提供其他力所能及的服务。可以利用自己的业务专长和工作中收集到的信息,向企业提供审计信息服务,如查询审计公告,还可以向内部审计机构、外部审计机构提供实务操作指南等。

总之,审计的产生和发展受其所处环境的影响,审计服务的需求决定了审计服务的类型和种类,随着政府职能转变的观念变革,随着经济交易的日益复杂和增多,审计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审计服务的类型也会越来越丰富。

主要参考文献:

[1]杨晓华.审计监督与审计服务新论.审计与经济研究,2004.4.

[2]张文学.国家审计为国企改革服务的若干思考.审计理论与实践,2000.1.

[3]王本强.澳大利亚审计署的组织发展战略计划框架及对我国政府审计管理的若干启示.审计研究,2006.4.

[4]葛晓天.政府职能转变中的政府审计变革初探.审计研究,2005.1.

[5]王鸿.政府职能重心调整与国家审计的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7.9.

[6]崔振龙.政府审计职责及其发展展望.审计研究,2004.1.

[7]赵伟江.公共审计服务治理理念与政府审计机制创新.审计研究,2004.3.

[8]温美琴,胡贵安.论我国政府审计的环境变迁与职责重构.审计研究,2005.6.

审计助理论文篇3

一、论文对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产生的动因进行了论述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共有制发展。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我国的民营经济正在飞速发展,为活跃流通、繁荣市场、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安置下岗职工和富于劳动力、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起了重要作用。但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如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小富即安”思想严重;家族管理现象普遍,公司治理较薄弱;扩张中的融资“瓶颈”等。民营企业要想实现更高的目标,必须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企业制度。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必须发展内部审计。

在产权特征和公司治理上,民营企业与国有国营企业的最大区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权明晰程度,前者产权主体明确,产权清晰,而后者国家作为一个产权主体,看似明确,实则模糊;二是委托关系,前者或者所有者直接从事企业经营管理,从而不存在股东与经营者层面上的委托关系,或者所有者不直接从事企业的经营管理,从而存在委托关系,但委托人和人主体明确、委托链简洁、关系简单,后者所有者不可能直接从事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委托关系一定存在,而且委托人和人之间主体不明确、关系模糊、委托层级较多。

民营企业设立内部审计制度是企业自身的一种内在的主动需求。在民营企业,其外部产权明晰,不存在多级。企业是一种团队生产,当存在个人行为的外在性时就会有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在企业的团队生产中,如果没有监督者的监督就会有偷懒、虚报业绩、转移企业财物等现状的发生。当存在委托责任关系就会有受托责任人对委托人是否尽心尽职,有没有如实履行受托责任等问题。作为理性人的民营企业的业主(股东)当然就会想方设法杜绝这些增加企业内部成本到其自身财富增长的因素,但依靠其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尤其是当企业规模大、生产经营复杂、生产经营场所分散时,业主(股东)控制的距离太远,难以实现有效控制。另一方面,即使是业主(股东)能够对企业实施有效控制,使企业团队努力工作,但企业团队内各个职能部门所作出的努力是否能够如愿以偿的给业主(股东)带来效益,增加其财富,有赖于外部人的评价,因为一个人或组织难以对自己的工作好坏和努力的结果作出正确的评价和预测。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建立一个专司内部监督控制职能的部门,有利于协助业主(股东)组织和控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现其财富最大化的目标。

二、论文从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目标与职能进行了论述

1、大家一致认为,内部审计目标是内部审计行为的出发点,是内部审计活动所要达到的理想境地或状态。所以内部审计目标必须反映所服务企业的性质,并受制于客观经济环境。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必然反映的是民营企业的本质特性及其内部审计的本质要求。

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目标是单一的,就是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和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目标就是反映民营企业最本质的内生变量的产权属性和公司治理属性。民营企业的股东的终极目标是实现自身财富的不断增长,而在有效的公司治理构架下,经营者与股东的目标趋于一致。在这个组织目标统辖下,内部审计目标就是在于协助组织成员增加企业价值和提高组织运作效率,帮助组织实现目标。

2、内部审计职能是围绕实现内部审计目标而内生的固有功能,它受到审计目标的影响,所以审计职能也会受到企业特性的影响。

较为一致的看法是企业的内部审计具有监督职能和服务职能,而民营企业更重视的是服务职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是自身发展需要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其建立内部审计机构,从事内部审计活动,目的就是在于充分利用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协助和保证组织实现目标。除了国有企业一般的评价和控制等服务性职能外,因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的产权属性和公司治理属性不同,还突出明晰产权和咨询等服务性功能。民营企业的产权属性表现为外部的明晰性和内部的模糊性,公司治理上表现为存在构建合理公司治理的基础,产权属性决定了民营企业拥有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所不具有的一项特殊服务功能-明晰内部产权,而存在构架合理公司治理基础的属性决定了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咨询服务功能。

因此,咨询是民营内部审计服务职能的另外一个重要。在一个存在有效公司治理机制的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目标与股东目标一致,领导团队追求价值增值,内审必须帮助组织实现这个目标,企业的生产经营极其复杂多变,内审凭借自己的独有身份和优势,采用参与式的审计方式,以服务为导向,为企业提供保证咨询服务。其所涉及的服务咨询领域包括企业战略和经营决策、项目投资、销售市场景气状况等战略性决策,也包括了物资采购、生产工艺,产品促销效果、人力资源管理、后勤服务系统效率、信息系统设计与运行等技术和运营性决策,内审人员通过与经营者的交流自己的审计结论协助经营者改善经营效益。

三、论文对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管理体制进行了阐述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和管理取决于民营企业本身”,这是这次所有论文的一个共同点。在民营企业,无论是存在所有者和经营者相分离的治理结构还是所有者与经营者合一的单边治理结构,经营者都有动力把内部审计机构安排成最具有工作效率和效能的组织结构,内审工作效率和效能的是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为了提高内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民营企业应把内部审计机构直接设置在股东会或董事会的领导下。对于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业主(股东)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股东会人数不多,工作机制和决策机制灵活,能够对内部审计机构进行管理,内部审计机构可以直接隶属于股东会的领导,保障审计人员的绝对权威。对于规模大,按公司制运行的民营企业则应将内部审计机构设在董事会的领导之下。

在管理体制上,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只受本单位的领导,对本单位的上级负责。在业务上受内部审计协会的指导,具体表现应为执行遵守《内部审计条例》和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制定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等行业准则和规章。

四、论文探讨了审计内容与重点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财务审计为基础,以管理审计为重点。民营企业进行财务审计是一项基础工作,是进行管理审计的基础。民营企业进行财务审计评价内部控制系统,一是保证企业组织合理,生产流程规范运行;二是保证内部控制系统提供的信息真实及时,以便保证实现审计目标,提供决策有用性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发挥内审的管理职责,实施管理审计,达到性、效率性、效果性。内审人员通过自己的工作,帮助组织成员,提高组织机构的效率,合理配置经济资源,达到企业经营的既定目标。

审计助理论文篇4

一、高职《审计》课程特点与教学现状

(一)高职《审计》课程概况 《审计》课程是高职财会类专业核心技能课程,该课程集审计理论与实践为一体,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审计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与知识及基本审计程序,从理论上对审计准则予以系统的论证、总结,从实践上对审计理论进行应用评价。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在学会基本的审计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审计实务的基本技能,具有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并能从事相应的审计岗位工作。

(二)高职《审计》课程多媒体教学现状 由于审计知识理论的广泛性、严密性,使得从事审计教学实践的教师普遍反映审计课程难教,而学生则普遍反映课程难学、枯燥。引进先进多媒体技术,改革审计教学方法手段迫在眉睫。关于在课程中实施多媒体辅助教学,很多学者在理论上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探讨,取得了不俗的研究成果。而高职《审计》多媒体辅助教学实践中,往往仅以PPT页面呈现教学内容为主,在内容的组织上并没有摆脱 “填鸭式”、“满堂灌”的老路子,注重教学内容输送,缺乏师生互动和课堂管理,特别是一些理论演变和计算过程往往在PPT幻灯片中瞬间即过,学生来不及消化吸收,学习兴趣得不到提高,总体上来说,当前高职《审计》课程多媒体教学,没有充分发挥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带来的互动性和实时性优势,多媒体辅助教学缺乏生机,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二、高职《审计》教学系统设计

针对高职《审计》课程多媒体教学现状,笔者以Flash技术为平台设计开发了一套简单实用的《审计》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本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以案例教学为中心,以文本资料为依托,注重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呈现、教学考核评价、师生互动交流、课堂管理等教学诉求。其设计目标是加强课堂师生互动,提高《审计》课程教学质量。

(一)系统功能设计 根据高职《审计》课程及其教学特点,辅助教学系统在功能主要以章节伸缩菜单管理课程教学、经典案例、考核测试、班级考勤和帮助五大基本功能模块,并分别以五种颜色对应区分。如图1、图2所示。(1)系统伸缩菜单:按照高职《审计》课程内容,以空间和版面节约为出发点,将章节目录作为具有伸缩功能的菜单按钮,进行课程内容串接。(2)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模块主要配合章节菜单呈现章节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模块还是教学课件、教学大纲、相应的审计图表的资源管理平台。(3)经典案例:审计学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决定了在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需的。经典案例模块主要实现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案例导入与分析,具体为课程引导案例、课堂讨论案例、课后分析案例三级案例体系。(4)考核测试:考核测试模块主要功能是通过选择题、判断题和错题反馈三块内容对当堂课程进行一个总结与反馈,达到师生互动的目的。(5)班级考勤:班级考勤模块是组织课堂纪律管理的工具,主要包括点名、标注和缺勤提醒功能。

(二)技术方案设计 系统在技术方案上按照单机版教学演示系统的设计思路,采用Flash技术进行设计。Flash是基于矢量图技术,文件数据量小,支持流式播放,易于网络传播,同时可以跨平台使用,且具有较强的交互功能(ActionScript脚本语言),可以与NET和Java进行交互,同时还有较强的多媒体集成功能,支持多种图形、声音、视频格式。因此,系统在方案上将以Flash技术为主,进行系统界面设计与功能实现。(1)系统界面设计。在界面设计上,充分利用Flash分层矢量绘图技术和元件技术,以元件为单位进行界面设计与组装,主体界面上,主要是用Flash制作8个目录菜单及其伸缩子菜单影片剪辑,实现内容导航。同时给五大基本功能模块设计5个功能模块影片剪辑实现功能导航。(2)交互功能实现技术。交互即指用户利用各种方式,如按钮、菜单、按键及文字输入等,来控制和影响程序的运行。交互是辅助教学系统基本运行和组织控制的关键。交互的目的是使计算机与用户进行对话(操作),其中每一方都能对另一方的指示作出反应,使得系统在用户可理解、可控制的情况下执行任务。Flash主要利用ActionScript脚本语言设计交互,ActionScipt采用面向对象设计思想,如同C++,Java一样,可以通过类、接口、组建、监听器、事件等实现各种类型的交互。

三、高职《审计》教学系统实现与改进

(一)特色功能及其关键技术 包括:

(1)章节伸缩菜单。章节伸缩菜单即章节有2个状态,伸张(当前工作)状态和缩进(睡眠)状态。8个章节菜单的伸缩设计,主要通过三步完成,第一步,确定8个章菜单位置,第二步,确定章菜单中的节菜单位置,第三步,鼠标出发代码,实现章菜单、节菜单的位置上下移动和透明度调节。

(2)教学文本呈现与调度。对于课堂教学来讲,课程内容必须能够根据教学需要调入到系统,由于单纯的Flash技术不能直接调用数据库,考虑到教学系统中的电子教案、测试题以及案例等,大部分为文本和图片内容,因此,其数据调用主要为文本和图片调用,故可采用动态文本和LoadVars 类实现文本、图片等资源调度。这样在更新教学内容时,只要更新相应的文本文件和图片文件即可。

(3)黑板擦功能实现。传统教学过程中,往往需要用黑板擦来擦除已呈现的内容并为后续内容呈现腾出空间。本系统中的黑板擦即模拟真实黑板擦功能,通过黑板擦可以完成对加载文本内容的清除。

(4)图表放大镜实现。《审计》课程中有大量的流程图和计算表格,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屏幕的尺寸有限,坐在后排的同学往往很难清楚地看见屏幕上呈现的表格,因此,图表放大功能对于课堂教学来讲十分必要。本系统在图表调用的同时,采用Flash遮罩图层技术,开发了图表放大镜工具,如图3所示。

(5)班级考勤管理。课堂考勤是教师进行课堂管理的常用手段,本系统设置了班级考勤管理功能模块,先预录班级学生学号与姓名的点名语音,然后采用扫雷标注模式,实现点名与缺勤标注,并统计缺勤人数,同时将自动将缺勤学生命名输出保存。如图4所示。其关键在于学号元件的制作,主要采用关键帧设置技术,在学号元件的第三帧设置缺席标志(小红旗),如图5所示。当点到某学号学生时,预录声音启动,若该生缺勤,则点击学号按键,激活元件第三帧,缺勤标志出现,并更新缺勤人数。

(二)系统评价与改进 包括:

(1)本系统的创新与特色。一是分色功能模块与伸缩菜单设计,系统界面风格简约时尚。以黑白为背景,象征审计重在审查黑白是非,以五种颜色为各功能模块的边框色彩,象征审计要以犀利的眼光来将五彩缤纷的财务世界审查得清清白白。即红色代表热情的课程教学模块,蓝色代表冷静的案例分析模块,黄色代表愉快的考核测试模块,紫色代表严格的考勤模块,墨绿代表认真的帮助模块。值得一提的是收缩菜单的简化了整个界面空间,时尚新潮。二是以过程案案例教学贯彻课堂始末,教学组织有条不紊。以课前案例引导、课堂案例探讨、课后案例思考串联整个教学过程,案例教学贯穿课堂始末。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三是以考核测试加强即时问答,师生互动效果明显。交互是教辅系统的灵魂。以即问即答的形式来设置测试题,既可以及时反馈教学效果,还可以增强师生互动,改善教师主导的灌输模式。四是以特色工具解构技能要点,系统操作简单实用。系统针对《审计》课程课堂教学实际,开发了辅的实用小工具,如放大镜、粉笔、黑板擦等,这些工具对提高了系统演示效果和知识技能解构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图表放大器,可以增强后排学生的停课效果,粉笔和黑板擦工吸收了传统的黑板教学即时圈画的优势,有利于审计实务操作的过程演练。五是以点名系统辅助班级考勤,课堂管理模式先进。以扫雷游戏的标注模式来设计了班级考勤功能模块,将课堂教学和纪律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但可以提升课堂考勤效率,还可以警示学生认真学习,勿旷课迟到。六是以文本存储管理教学资源,系统更新维护简单,系统以矢量动画制作软件flash开发,数据量小(课件本身容量不足10MB)可移植性好,可跨平台使用。资源丰富,功能齐全,课件内容用文本文件集中存放,在后续的维护更新中,只需对这些文本文件进行修改就可以了,非常方便简单。

(2)系统的不足与改进。本系统在设计和开发过程中,充分贯彻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将教学上的案例教学思想和软件工程中的模块化设计有机结合起来,将 “以教室为环境、以教师为中心、以纸介教材为工具”的封闭式、单项传输的课程教学模式,逐步改造为“以案例为环境、以学生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为工具”的开放式、双向互动的案例式教学模式,系统优势明显。但是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本系统作为单机版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很难满足网络资源管理与远程教学需要,因此加强网络版重构是本系统未来的重要改进。一种可行的过度方案是,先将本系统由Flash影片格式(.swf)成为网页格式(.html),作为网页嵌入到相应的网络课程平台,使其成为网页版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

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基于Flash技术的高职《审计》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利用简易的Flash技术,实现了教学内容呈现、课程资源管理、班级考勤管理等多种功能,在笔者具体的教学实践应用中得到了学生和同行的一致认可,并获得江西省高校第四届优秀多媒体课件二等奖。系统在应用实践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进信息技术与《审计》课程的整合,并对教师教育技术素养提升具有相当的裨益。

参考文献:

[1]马娟:《会计专业审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思考与实践探索》,《财会通讯·综合(下)》2011年第2期。

[2]荣曼生:《普通高校多媒体教学的思考与探索》,《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第3期。

[3]周立夏:《使用多媒体授课优化课堂教学探讨》,《现代教育技术》2004年第1期。

审计助理论文篇5

一、国际审计组织公共危机审计

(一)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 作为一个自治、独立的非政治性组织——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认为其本身负有在提高危机援助责任和提升透明度方面的重大责任和义务,因此在2005年10月维也纳举办的第54次INTOSAI治理委员会上,设立了灾害援助责任与审计工作组。其任务并不是直接开展审计工作,主要是促进信息交换,识别全球审计踪迹,提供有效的审计协调。在2005年~2010年战略计划《知识分享/知识服务》中,工作组设定了建立国际通用的单一危机援助信息结构,建立国际一致的审计协调与合作框架,加强对地理信息系统在审计中的应用等三个战略目标;立足完成建立信息交换框架,召开内部沟通讨论会,向最高审计机关提供危机援助审计操作指南,形成最佳审计实务和建议等四项工作;切实履行促进信息交换,了解全球跟踪审计,提供审计协调,提升援助基金流动的透明度,识别国际组织的作用,形成最佳审计实务,提供审计指南等七项职责。工作组后期对印度洋海啸、美国卡特琳娜飓风和印度与巴基斯坦地震等自然灾害开展了相关研究,并提出了具有价值的研究结论和意见:(1)建立国际通用的单一危机援助信息结构,从而提升公共危机救助相关利益者的责任意识及危机援助过程中信息的透明度和可比性,节约信息成本和降低浪费、无序竞争的风险,加强参与各方的更好的协调和合作,提升危机援助审计的计划和监督。(2)建立国际一致的审计协调与合作框架,有助于降低审计管理压力,提高审计结果的共享程度,提高稀缺审计资源的利用程度。(3)加强对地理信息系统的利用,同时开展对危机援助地理信息的审计。

(二)最高审计机关欧洲组织最高审计机关欧洲组织(EUR

OSAI)设立了危机基金分配审计任务促进组,在制定的2009年~2011年工作计划中,设定了针对危机预防和后果减轻开发审计方法,进行审计能力建设;在欧洲最高审计机关中建立新的合作和信息分享机制;与国际组织保持合作等战略目标。期望的结果主要包括建立欧洲自然和人为灾害的审计数据库;开发危机预防和结果减轻资金分配审计的术语表;对为危机预防和结果减轻而实施的资金分配进行审计等。该组织的工作开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2010年6月乌克兰召开的EUROSAI危机分配基金审计任务促进组会议上通过了《对危机预防和结果消除实施审计的相关术语》,主要定义了与公共危机相关的术语:援助,意外事件计划,灾难,灾难管理,灾难风险,灾难风险减少计划,灾难对社会和社区的影响,灾难风险减轻全国平台,灾难预,公共意识,重建,恢复,复原,可持续发展响应/应急响应等。上述审计术语的界定为国别之间开展援助审计实务和理论研究提供了统一的基本沟通交流语言。

二、国外公共危机审计

(一)美国洛杉矶开展综合性危机预防绩效审计 2008年,哈维罗斯事务所(Harvey M Rose Associate .LLC)对洛杉矶市政府的危机预防和应急工作进行了绩效审计,出具了《洛杉矶应急计划制定活动和城市灾害预防的绩效审计报告》。其审计目的在于确定制定紧急事件计划和开展灾难预防活动的适当性及审查城市对重大紧急事件或灾难的反应是否达到了公共需求。审计重点主要包括:应急行动理事会负责管理公共危机应急和危机后的重建活动;应急管理部主要是进行协调、管理和指挥,确保应急行动和管理的持续性;市长办公室的国土安全和公众安全部确保拨付资金的支出达到规定的拨款要求。公共危机审计内容涉及到制定战略计划、组织结构、预防措施、应急演练与培训、外部协调、拨款管理、紧急事件运作基金等方面。除此之外,评估了应急机制运行是否做好充分的准备,应急计划中对管理各部门的职责、资源的控制、与其他机构的协调等内容是否表述清楚;评估了有效的沟通和协调的程度等内容。

(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地区对地震预防措施审计 太平洋沿岸是加拿大最易发生地震的地区,是世界上少有的两大板块会合和相互作用的地区,是地震带断层地带,曾在1949年发生过地震,另外哥伦比亚地区的紧急预防措施在1996年~1997年的暴风雨中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之后,审计部门按照检查总长的要求针对哥伦比亚地区对于灾害的紧急反应措施运行是否良好进行了审计,并同时不列颠哥伦比亚地区总审计长出具了《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审计长1997-1998年审计报告:地震预防绩效审计报告》。审计目标表现为两个方面:评估哥伦比亚地区政府是否达到了应对强级地震所需要的充分的程度;如果将地震预防措施达到充分的程度,还需要采取哪些行动。公共危机审计重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1)理解地震的风险性和危害性方面,审计人员主要关注各级政府有没有认识到其强级地震的风险性和危害性,是否有专业人员对风险事件进行科学全面的分析,是否制定出完善和连贯的具体计划去评估这些风险潜在影响程度。(2)减轻强级地震的潜在影响方面,审计人员重点关注政府有没有在建筑规范、土地征用、提高公众的防震意识、保险以及建筑物翻新等方面采取必要的措施将地震影响降低到最小化。(3)强级地震的应急措施方面,审计人员关注政府有没有在应急反应计划、政府的支持机制、紧急通讯系统与联络机制等考虑制定应急准备以保护公众生命和财产安全。(4)强级地震后的恢复措施方面,审计人员主要针对有没有经济可持续规划、清除残骸、实施重建、促进经济复苏等灾后重建的恢复规划进行重点审计。

(三)爱沙尼亚应急体系绩效审计爱沙尼亚国家审计办公室于2007年向议会提交了《爱沙尼亚应急准备审计报告》,该报告主要是针对动物疫情(禽流感)、流行病、海洋污染和危险化学品以及交通事故四项紧急情况进行审计,评估爱沙尼亚应急准备措施是否到位,并根据审计建议完善应急准备措施,为以后提供经验总结。国家审计办公室按照INTOSAI的审计准则进行审计,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审计:分析了与四项紧急情况相关的法律、风险评估情况、计划及其他文件;对被审计部门中的职工进行了访谈;在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评估应急准备中风险管理过程的效能。审计人员主要是是从采取风险评估和降低风险的措施以及做好应急计划与备好执行计划所需的资源两方面来针对不同的危机情况进行审计。(1)针对动物疫情(禽流感)的审计关注点:审查爱沙尼亚兽医和食品委员会(VFB)对风险评估的要求、持续监督和预防情况;出现禽流感危机时,农业部、VFB以及兽医和食品实验室要采取的恰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2)针对流行病的审计关注点:流行病的风险评估标准;预防传染病和控制其传播的体系的运作程序以及实施效果;应急准备工作的全面性。(3)针对海洋污染的审计关注点:有没有全面的风险评估和监测体系;应急准备的资源是否充足。(4)针对危险化学品交通事故的审计关注点:是否有综合的风险评估计划、对危险物的监控、对损失的保险、对疏散情况的分析以及对破坏环境的惩罚;是否有全面综合的应急计划。

(四)萨尔多瓦、巴基斯坦地震灾后的应对与恢复重建审计 萨尔瓦多在2001年遭受了两次大地震,美国国会向国际开发署(USAID)提供了159万美元左右的救助资金用于开展灾难恢复活动。美国审计总署(GAO)对该笔国外援助进行审计,其目的是防止潜在的腐败和资金滥用现象发生。审计人员进行的工作内容包括:通过向美国国际开发署和美国陆军工程兵团有关人员,了解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监管及其工作情况;与国际开发署区域检察长协商,信息共享以避免重复工作;审计人员审查了国际开发署的战略、适用合同、赠款、合作协议,与国际开发署和其他的美国官员讨论相关建设项目的要求;采访与项目相关的合同方、非政府组织、萨尔瓦多各部门组织,并向援助的接受者了解其居住条件、日常生活等,同时咨询了美国资助项目如何帮助其重建家园。通过审计发现存在建设项目延迟,难以满足计划和预算要求的问题。巴基斯坦北部2005年10月发生了7.8级地震,造成7.4万多人死亡,数百万人失去了家园。2006年1月,美国政府向巴基斯坦提供了2亿美元的专项资金用于震后重建项目。菲律宾马尼拉的区域检察官对震后重建项目开展了审计,审计的目标是确定该重建活动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及其所产生的影响。审计中运用了以下审计方法:(1)访问政府和相关机构官员;(2)审阅工作组、执行合伙人和承包商的计划、合同、合作协议等文件以及审查合同、受让人监督报告、年度工作表等。2008年11月的《美国国际开发署/巴基斯坦地震灾后重建活动的审计报告》中指出,在绩效审计的基础上披露了建设项目延迟、合同绩效评估没有实现、绩效管理计划未能获得通过、数据质量评估有待完善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三、国外公共危机审计相关经验借鉴

(一)强化公共危机审计研究加强对公共危机审计理论的研究,对于丰富和建设审计学科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国际组织设置专门的机构、确定战略目标,并得出有价值的研究结论和建议,这种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公共危机审计研究,对于推动危机审计研究进程发挥极大的作用,因此,我国在借鉴他国的危机审计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丰富和完善已有的理论研究成果,开展案例研究,深入挖掘危机审计的实效性,实现审计理论与审计实践的良性互动。

(二)全面拓展审计内容公共危机审计贯穿于公共危机管理的全过程,因此要从大局综合危机审计的内容,且在危机管理的不同阶段,审计内容侧重点有所不同。危机预防审计以预防为主,意在强化危机管理人员危机预防意识、督促建立危机预警系统、提高危机风险识别、分析和应对能力;危机反应审计通过援助款物跟踪审计,保证援助款物筹集、管理、分配和使用的真实性、合规性和效益性;危机恢复审计重在保障恢复重建资金分配使用及重建项目的效益性。审计机关要从机制上、制度上、实践上,为保证重大公共危机工作的有效性开展审计调查,确保建立健全应对公共危机的全面建设。

(三)注重开展危机预防审计公共危机审计的开展要注重预防审计,只有确保应急准备做到位,才能将危机所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降低到最低。而国外也认识到应急准备管理的重要性,重视预防审计的开展,我国也应关注预防审计,一方面,监督检查应急准备措施是否到位,评估各个部门是否能够快速应对,是否做好协调工作;一方面审计对危机应急准备的资金是否合理运用等,其预防审计可以更好的监督应急部门开展应急准备工作,以最大效用的发挥审计监督职能。

(四)注重开展危机绩效审计 “2012年基本建立起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到2012年,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这是《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明确要求的,开展危机绩效审计不仅仅是国外经验的简单借鉴,而且是我国审计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危机绩效审计应贯穿于公共危机事件的事前、事中及事后的全过程,以更好的实现其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五)完善危机审计方法及手段全过程跟踪审计是公共危机审计的有效方式,它将审计工作贯穿于公共危机管理的全过程,实现对公共危机管理的预防、反应和恢复的控制,将常规审计与全过程跟踪审计相结合。运用多种审计手段,不仅要查阅相关资料,更要采用对相关人员的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实地观察等,在咨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确定相关危机管理措施是否真正执行到位,保证公共危机审计工作的顺利有效地进行。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我国灾难审计实务模式研究”(项目批准号:11YJA630001)、审计署重点科研课题(项目批准号:10SJ02002)、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ZR2010GL001)阶段性研究成果]

审计助理论文篇6

论文摘要:计算机的辅助审计在税收征管审计中的应用和创新建立了更为方便快捷的审计方式,从而带来了税收征管审计的创新和改革。通过对计算机技术在税收审计中应用的必要性和优势进行了有效的分析。在对计算机辅助在审计工作中的现状分析基础上建立具体而有针对性的计算机辅助的应用措施,为最终建立税收审计制度的持续发展和该机模式提供条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的技术应用正逐渐向各个管理领域扩展,由于会计电算法的逐渐成熟和发展,会计工作也在相应技术的发展之下改变了传统的手工记账以及算法,通过计算机的应用实现了对会计算法记录进行收集社审计工作的计算机辅助审计能有效实现会计电算法的推广和应用,从而实现电算法与计算机审计技术的同步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的普遍应用能有效提高工作和信息处理的效率,从而提高了工程项目的经营管理效率。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能促进审计工作向规范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

1 计算机辅助审计应用对税收征管审计的影响

1.1 计算机辅助审计实现了审计工作的现代化发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计算机应用扩展到了信息管理和交流的各个领域,电算法的普及和发展致使传统的审计方法难以满足现实的需要,应实现审计方式的创新,实现审计工作的现代化发展,实现审计效率的有效提高。可通过计算机进行各种审计工作中的抽样检测、经济指标、经济定量的分析以及相应货币值的计算,而这些繁琐的计算过程在计算机辅助系统中得到了简化,通过计算机实现实现了现代化的发展模式。

1.2 促进了审计工作的规范化

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发展能促进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发展,通过对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发展实现了审计工作效率的有效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以及审计部门的管理水平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发展。审计具有较广的工作范围,其所遵循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性文件较广,内容复杂,在具体的审计工作中将耗费较多的时间在资料的查找上。计算机辅助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能建立规范的审计资料的组织,提高资料查找的效率,并且能通过各种考核和审计相关软件实现对整个工程项目的计算,从而有效提高审计效率,也能建立有效的资料收集和整理的模式。

1.3 优化审计步骤和审计方式

传统审计内容基础之上,审计工作包括会计电算系统流程的优化和发展。审计工作中,计算机技术的辅助作用能优化审计工作的流程步骤,以及对审计方式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和发展。审计工作应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实践过程中建立不断发展和优化的审计工作的发展模式,在建立了规范化的审计工作基础之上实现了审计工作的持续发展和进步。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应用也能有效拓宽审计工作的范围,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扩大了审计工作的范围,充实了审计工作的内容。实现了审计工作信息资料管理向信息系统安全性、整体系统性以及内部控制等管理方向的转变。

2 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内容

2.1 基本审计业务处理

计算机辅助审计能实现基本的审计业务的处理,包括excel、foxpro、word等表格、数据库、文字等的处理和规范化实现了基本的信息处理的基本审计功能。同时审计人员也可根据具体审计工作的实际需要,编写简单的程序,实现对审计数据的处理,如计算、复核以及分析处理数据,从而建立高效的审计运行模式。计算机中的电子表格能实现简单的数据收集和处理核对,如工资表的审核以及固定资产折旧处理、材料成本差异等数据的分析和对比;通过办公文字处理软件建立了电子资料,建立了共享的信息和数据处理模式。从而能建立优化的

2.2 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的应用

计算机审计业务的处理只能实现基本的数据和信息的处理,然而相应软件的应用能实现深层的审计工作处理。计算机审计软件的应用一方面为审计情况的汇总统计,也是指根据审计工作的方案,对审计工作单位的整体审计状况以及审计工作资料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汇总分析,最大限度防止错误和疏漏以及人为的更改,保证审计工作的规范性和系统性。当前审计软件根据审计工作的需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并投入了具体的使用过程中。如计算机预算执行软件、预算执行审计软件、投资审计软件、银行审计软件、行政事业审计软件等,但仍未形成完善和成熟的统计软件,计算机辅助审计的作用发挥有限。

3 计算机辅助审计的障碍和现状

3.1 计算机审计技术的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

我国的设计辅助仍出现初级发展阶段,计算机审计技术的优势和功能未得到有效发挥。现阶段,计算机辅助审计仍集中于数据的汇总、文字的处理以及表格的处理等方面,还仅仅处于审计工作的基本数据处理阶段,仍未实现审计资料统计分析、审计工作流程优化的深层次工作的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仍处于探索和试点的发展阶段。

3.2 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发展不足

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发展和拓展较为迅速,然而计算机审计技术的相关软件发展不足,并不能满足计算机审计技术的深层次的发展需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计算机审计事业的发展。当前存在的计算机审计软件功能并不完善、种类较少,并且也未与单位的数据库进行连接、运行过程中错误较多等缺陷。当前相关单位的审计软件多针对某一特定的审计项目或是某种特定类型的审计需要,并未建立完善的计算机辅助审计项目,从而计算机技术在审计工作中难以得到深入的发展。

3.3 计算机硬件条件以及审计人员的素质障碍

计算机辅助审计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和发展对计算机环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计算机技术条件的落后致使审计工作的计算机审计工作难以建立高效的发展模式。计算机的硬件设备较为落后,从而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功能和作用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相应单位经费的缺乏紧张,从而造成了计算机设备难以满足审计工作的发展需求。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实践能力也为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的发展和持续进步带来了障碍。相应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也造成了相应数据库的管理较为混乱,难以满足现代化审计工作的发展需求。

4 计算机辅助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

4.1 建立不断发展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

计算机辅助技术应建立不断发展和持续改进的审计工作发展体制,通过不断实践探索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优化发展。计算机辅助税收审计制度应建立持续改进和发展的体系。在不断的试点和发展过程中,通过由基本的业务管理发展到深层次的审计工作的发展,最终充分发挥出计算机审计辅助的作用。

4.2 建立人才的培养和创新机制

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的关键在于人的管理和能力的持续改进,通过对人才的培养,提升了相应审计人员的创新和发展的能力,从而也在一的那个程度上推动了计算机审计辅助技术的创新发展。相关单位的审计人员培训和技能的提高培养应建立在本单位的发展实际基础之上,从而才能使培训真正由理论到实践,最终促进审计工作的发展和持续进步。测试水平较低的培训以介绍审计软件为主,使之建立高效的应用模式,提高审计效率,而水平较高的审计人员可通过对数据库的介绍,提高数据库的信息查询能力。人员的培养和技能的持续进步是计算机审计效率发挥的重要因素。

4.3 建立会计信息系统的内在风险评价

计算机辅助在税收征管的审计过程中的统计应先对软件的内在风险进行评判,同时对相应资料进行完整性评判,减少因检验系统执行而进行的数据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在对具体的税务进行核算审计时,首先应对整体的系统进行了解额分析,由于前期的录入和自动汇总缓解的错弊性的概率较小,从而可重点抽取税种,并按照国家法律规定税率的计算凡是,对对多个选择分支构建数学模型,对审计的业务结果进行复核,并且采用比较的方式进行审核,充分保证数据的真实有效,在审查过程中还应建立严格的监管机制,繁殖认为修改审查数据,剔除核算过程中的系统风险,从而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真实性。

4.4 建立信息数据的有效采集

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应能建立优化的信息数据的采集,信息数据的优化采集也就是对数控内容的选择性采集。在审计人员对相应信息的内在风险的了解基础之上,对预测的弱点进行信息的收集和,但由于各行业的审计软件以及经营的模式都不同,从而也难以对计算机审计的软件的统一,从而造成了软件系统差异较大,数据的格式各有不同的状况,从而对审计人员的信息收集和整理带来了难度。当前主流的财务软件系统,如用友财务系统、金碟财务系统等,其的数据格式都不尽相同。目前信息的优化收集可从单机系统和联机系统的信息收集两个层面的方式来实现:

无论运用哪种信息采集方式,都应对具体的审计单位的工作平台即相应单位的计算机系统进行初步确定。当前一般dos环境、windows系列、unix系统三种系统环境,其中,windows系列应用最为广泛。并且应根据具体的系统类型选择适合的应对方式。

5 结束语

对于单机的系统,审计人员应对单位相应的财务软件系统程序运行方式以及程序模式之间的功能关联以及数据格式类型的存储、数据文件的存取位置以及数据格式之间的转换接口等事项进行了解,而后才能在相应的审计人员的配合之下实现对数据文件进行信息的优化采集,在具体采集过程中,若系统包含数据转换接口,在采集时则可直接转化为审计人员能系统分析处理的文件格式,如.dbf、.mdb等。单机系统的数据采集还可通过对审计软件以及相应工具提供的数据转换的接口,如通审软件系统中提供的用友和金碟财务系统的数据转换接口、ms-sql server的数据导入导出功能进行数据格式的转换,或是在不具备数据转换接口时,使用vb、vc等描述数据结构的编程语言,编写出相应的数据转换模块来完成数据的优化采集。

而网络型数据的收集和获取,不仅能通过单机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数据的收集和优化整理,还能应用odbc(open database connectivity,开放数据库连接)连接互联网上的数据源进行数据的转换。通过互联网上的开放数据库的连接,使用数据库中所提供的终端驱动程序实现了对互联网服务器数据库的直接连接和读取数据。互联网上的大型数据库一般拥有较为丰富的数据库驱动程序资源,能将所需类型的数据表转换为其它数据库格式文件。例如ms-sql server、oracle、sybase等,当前较为流行且功能较强大的大型数据库系统软件,通常拥有数量众多的数据库的驱动程度类型库。在具体的计算机辅助审计应用过程中,有经验的审计人员常常是在进行了合理的选择性查询之后,再进行相应的数据格式转换,即先撰写sql语句制作审计专用视图,核查无误后,再进行实质上的存储并转换成所需要格式的数据表,从而能够大大地减少数据的采集量,以及避免了对原始数据的修改和产生不必要的冗余。

参考文献:

[1] 何媛.浅谈计算机辅助审计在税收征管审计中的应用[j].现代审计与经济,2010(6):91-92.

[2] 孙俪.论地税计算机辅助审计[j].理财,2011(1):169-171.

[3] 申南林,王瑞云.如何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j].审计与理财,2010(1):221-223.

审计助理论文篇7

关键词:审计机关;思政工作;审计文化

中图分类号:F23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2-0077-02

当前,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文化体制改革的伟大进程中,在这样一个重大的社会转型期,中国社会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思想和道德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思想教育的环境、内容和渠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此而带来的思想教育工作的新特点,要求我们有针对性地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在实践中找创新点,在总结经验中印证创新点的效果。

加强审计机关思想政治工作和审计文化建设,并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审计机关的整体合力,是新形势下促进审计工作发展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与审计文化建设相结合,结合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有助于组织和提高多方面的力量,搞好审计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扩大审计机关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进而促进审计工作的发展。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使虚功成实绩,使思想政治工作与审计工作大局相辅相成,辩证统一;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更好地促进审计业务建设,达到思想上求实,工作上务实,行动上落实。使我们的审计队伍在经济体制和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中,更好的发挥审计监督职责和服务作用。

一、充分认识审计机关思想政治工作与审计文化的内涵及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带有明显的阶级性,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内涵,主要是用人类历史上最先进、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教育人、启发人,解决人的立场和思想问题,使人从各种谬误和偏见中解放出来,不断提高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审计机关思想政治工作,则是党的整个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部分,它的主要作用是保证审计机关,在经济发展中综合经济监督的方向,保证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并对审计干部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不断提高审计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密切结合审计机关工作实际和社会实践,努力造就一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审计干部队伍,积极调动全体审计干部从事审计工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在经济发展中“免疫系统”的功能作用。

审计文化,是指审计机关在审计工作发展过程中所形成,为全体审计干部共同遵守和奉行的价值观念、基本信条、行为准则及传统习惯。其中价值观念是核心内容,它决定着审计机关工作目标和岗位职责以及全体审计干部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审计文化建设一是具有导向作用:可以引导全体审计干部把个人目标和理想,统一到审计机关的工作目标和岗位职责上,朝着一个共同的方向努力;二是具有凝聚作用:可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内聚力,使全体审计干部团结一心求发展;三是具有激励作用:可以增强全体审计干部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自觉地维护审计机关的声誉;四是具有规范作用:审计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能对全体审计干部的心理和行为起到约束作用,从而保证审计机关工作健康稳定的发展。随着中国审计事业的发展壮大,审计文化建设也正在不断发展并发挥作用。

通过对思想政治工作与审计文化建设内涵及作用的分析,可以看到两者虽有不同的地方,但其核心内容是统一的。最突出的共性是“以人为本”的思想。以管理人为出发点,以团队价值观和行为取向为核心,以协调人的思想和行为准则为己任,以调动人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建性为目的,激励人的思想,鼓舞人的斗志,增强人的责任感,使人全身心地投入到各项事业中去。因此处理好审计机关思想政治工作与审计文化建设的关系,并发挥其积极作用,对于新形势下的审计工作发展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二、思想政治工作可借助审计文化建设的开展,不断得到改进、加强和创新

1.当前的审计文化建设纳入了有利于审计工作发展和提高审计干部素质的多种精神文化因素。它把思想理论和文化教育中的很多内容与团队价值观和团队精神以及干部的思想道德、行为规范和行业作风的培育密切结合起来,通过思想文化建设活动的熏陶感染,取得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思想政治工作和审计文化建设相结合,就可以使审计机关思想政治工作视野更加开阔,文化内涵更加丰富,方法更加灵活,氛围更加和谐宽松。

2.审计文化建设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由团队领导人来组织倡导,团队人员共同参与,由团队各层次、各部门齐抓共建。思想政治工作与审计文化建设相结合,有助于组织和提高多方面的力量,共同搞好审计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扩大审计机关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进而促进审计工作的发展。

3.审计文化建设作为一种现代审计管理理论,之所以为世界许多国家所采用,就在于它有其独特的方面,即把人的思想教育渗透到团队管理的过程之中,用文化的手段、文化的功能和文化的力量,去促进团队管理水平、团队综合素质、团队服务能力的提高。可以说,审计文化建设是审计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最佳结合点。思想政治工作与审计文化建设相结合,有助于解决思想政治工作和干部管理工作“两张皮”的问题。

4.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审计文化建设要尊重审计干部的主人翁地位,要满足审计干部政治理论、思想道德、专业水平和参与文化、艺术、体育及娱乐等活动的多方面需要。思想政治工作与审计文化建设相结合,就会大大充实审计机关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标在审计机关中更具体化和更有成效。

三、审计文化建设可以借助思想政治工作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传统优势,加快建设的进程

1.社会主义审计文化与资本主义审计文化是有区别的,不能简单地照搬西方审计文化的模式。要保证中国审计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就必须借助思想政治工作的立场、观点、方法和既有的影响力,教育审计干部在审计工作中,严格遵守规定的程序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培育干部正确的价值观、行业精神和行为规范。

2.密切联系群众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它坚持群众自我教育,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信任人、激励人、塑造人及寓教于乐等工作方法,有助于把审计文化建设落实到审计干部队伍中去。

审计助理论文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审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

作者简介:刘爱萍(1968-),女,河南省延津县人,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会计审计。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5-0070-02

在我国社会和经济不断发展的环境下,对专业审计人员的能力、数量等要求越来越高。这些人才中既有注册会计师资格的专业审计工作者,也有熟悉各项业务的基础审计工作者。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目标是提升高素质的专业审计人员,提升我国审计队伍的专业化和高素质化。教学质量作为高职院校发展和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指标之一,对促进专业人才的培养,实现学生个体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一些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审计专业课程,但是在这些高职院校中,审计专业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多是传统的延续,缺乏创新,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鉴于此原因,本研究以高职审计实践教学为研究对象,就构建先进的高职审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一、当前我国高职审计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审计实践教学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热情

在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审计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问题较为严重,大部分的课堂仍然是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导致学生被动的接收教师讲解的各种审计理论与案例,主动学习的缺失,影响了审计课程教学的效果。这也是造成审计教学课堂缺乏兴趣,气氛不活跃的原因之一,对学生审计实践能力的提升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二)审计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不同步

审计学作为审计专业的必修课程,需要学生具备基础会计、财务管理、税法等相关的理论基础之后才能很好的学习审计。在掌握了基础理论课程的基础上,按照审计学的一些主要理论、学习方法,对审计领域的专题和内容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的练习。通过在各个企事业单位等进行实践的锻炼,以更好的实现学生学习的真实化和实效性。在审计教学的过程中,有部分学生因为没有很好的具备各种基础理论知识,导致在进行一些审计实践锻炼的时候,没有办法下手,影响了审计评价和建议的效果。

(三)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较为缺乏

每一个审计任务的实施与完成,需要两个以上的审计人员来进行。所以,审计组优秀的集体合作精神,是保证审计质量和审计效果的主因之一,具备了良好团队合作意识的审计工作者,更有利于和谐工作环境的创建,提升各个审计人员相互之间的信任与合作效果,对提升审计组成员的人力资源合作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在高职院校审计教学的的过程中,因为学生中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自我为中心的现象较为广泛,这就更加需要加强对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为更好的完成审计实践教学,做主观能动性的素质提升。

二、高职审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的意义

高职院校审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其目标是从根本上提升审计专业学生的业务实践能力。审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强调学生是审计教学的主体和中心,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审计教学的主导者、协商者、学习的监督者。在审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指导下,教师和学生相互之间互动性增强,学生通过独立的思考,来实践信息获得、计划的制定等审计行为。提高学生在审计实践教学中的动手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审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审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符合人才培养的要求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开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是社会需求与教育质量的博弈。培养质量作为高职人才培养的一个动向标,是更好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的一个要素。高职审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通过审计实践行为作导向,以发展审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质量监控体系的核心是实践过程与理论学习的统一。借助于审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在审计专业课学习中,提升对审计知识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在审计专业知识教学的过程当中,通过、审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指导,提高了学生参与审计实践活动的程度,实现了审计理论与审计实践的相互促进和统一。高职审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最终目标,借助于审计实训模拟、个案教学等实用的教学方法,有效的提升审计专业学生学会环境适应,提升问题解决能力的目的。

(二)符合高职审计实践教学的课程特征

审计实践课作为高职院校审计专业的综合应用课程之一,其课程目标是通过实践来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审计人才。在系统学习审计课程的基础上,通过注册会计师行业来实现优秀后备人才的培养。在这个实现的过程中,审计实践教学对培养目标的达成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进行审计实践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实现学生对会计业务的过程的了解和熟悉;帮助学生掌握查账的技能作为实践锻炼的重点,以发展学生的审计职业判断能力作为专业导向,从审计专业的各个单项技能发展逐渐做起,有效的实现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因为审计课程的专业性和实践性较强,借助于单一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往往很难提升学生适应审计工作的需求。但是通过构建高职审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设计不同形式的会计实践练习,审计案例分析以及审计单项训练等,在审计任务的驱使下,不断的提升高职院校审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更好的实现审计课程的培养目标。

三、高职审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思路

(一)构建审计业务专业管理小组

我们从审计工作团队的特点出发,以前在审计实践教学的时候,往往以提升学生个体能力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因此,通过构建审计业务小组的途径,来发展学生的审计团队精神,能够更为有效,更为真实的使学生处于审计业务的氛围中,获得更为明显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将学生以班级为整体,让学生通过自由组合,结合教师协调分组的办法,把班级的学生划分为4-6人的审计工作组,各个审计工作组,通过相互协调实现审计实践教学的目标。最终教师给予各个小组结合学生的实践表现,提升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二)构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当前高职院校设计课程,是由审计理论课程、实训课程构成的课程系统,在进行审计专业课程设计的时候,大部分审计理论课时通过课堂讲授的形式开展的,在一个学期的时间段里面实现理论课学习的考核;审计专业实训课程大部分高职院校是在审计理论课结业之后进行的,在本校的实践学习基地练习2-3周的时间。这种传统的审计课程体系使得审计理论课与实践课程之间的联系出现了淡化。但是在审计实践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学生前期学习过程中缺乏实践的训练,使得一些理论学习的效果系统性不强;在审计实践课程进行的时候,因为理论课过长的学习周期,使得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出现了遗忘的现象,这对指导实践课的练习也是不利的。

因此,为了实现高职院校审计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构建科学的、多层次的高职审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首先,在高职院校审计专业理论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增加审计案例教学的内容,借助于课堂讲授,来提升理论学习的效果,为后期的实践课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其次,在审计理论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编排一定数量的审计实训课,把审计专业理论课同实践课有效的融合在一起,以帮助学生掌握简单的审计技巧。再次,要不断的提升审计实践教学的课程数量,把学校的审计实训课程同学校外面的审计实训课程有效的结合在一起。

(三)加强审计实践教学课程的设计效果

高职院校审计实践教学思想的创新,是保证教学活动的智力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职院校审计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通过优化和创新高职院校审计教学的设计理念,促进审计实践教学水平的提升。因此,要按照审计专业教学目标的特点与社会对审计人才需求的特点,加大审计实践创新的力度。当前在一些高职院校里面,由于审计课程抽象度较高,涉及多学科的特征;另外,因为高职院校审计课程多数是在2-3年级开设的,前面一年学习的会计理论基础课程,占用了很多的时间,加上从业资格证考试的影响等,使得学生学习难度增大,影响了学习的有效性和学生的积极性。存在着审计课程受重视程度低的现象,导致审计实践课程成为高职院校审计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审计实践教学,要通过构建高职审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断的增强对实践课程教学效果达成度的监控,借助于审计实践课程管理小组的设置,来促进审计实践课管理的效果。

综上所述,高职审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既是提升高职办学质量的要求,也是满足社会对审计人才的要求。因此,在高职审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通过做好实践教学目标的设置,实践教学环节的规划,实践教学效果的评测等,来提升高职审计实践教学质量,以此来满足学生发展和社会对审计专业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朋才,王成强.浅谈审计教学改革[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7).

审计助理论文篇9

一、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工作开展的前提

(一)提高电脑应用水平和审计业务素质

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开展审计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则取决于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技能、网络知识和较系统的审计理论等多方面的综合运用水平。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不懂得电脑的审计人员因审计数据的异化就无法有效地进行审计;不懂得电算化会计系统的特点和风险就不能识别和审查其内部控制;不懂得使用计算机,就无法对计算机内存储的会计资料进行审查或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这就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会计、审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知识,而且要掌握计算机和电算化会计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由于会计电算化不断在向前发展,审计人员必须经常更新知识结构,以适应新形式下新技术应用的企业审计工作的需要。

(二)引进审计电脑辅助软件

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会计资料的归集和反映与手工处理系统时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得传统的内部安全控制方式有所减弱,这就要求引进电脑辅助软件的应用,完善企业内部控制职能。

审计电脑辅助系统较之于会计电算化系统,二者既有联系又相互独立。会计电算化系统主要是为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提供财务信息,审计电脑辅助系统主要是辅助审计人员完成内部审计工作。二者的服务对象不同,但二者的内部功能是有联系的,并且是相互影响的。比如,二者既可以使用共同的数据库,但又有不同的软件包。二者既可以调阅、查询某些相同的数据资料,但又有不同的软件接口和不同的操作权限。都重视凭证数据库、明细账库、总账库及报表数据库等数据结构和内容的合法性、正确性、可靠性。会计电算化系统功能的强弱、数据库的标准化与开放性、是否保留处理过程和审计痕迹以及预留审计测试通道等对审计电脑辅助系统的设计和实施影响很大。同样,审计电脑辅助系统的软件水平越高,越能及早发现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及处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二、电算化会计条件下的审计内容

电算化会计系统与手工会计系统不同,它是由会计数据体系,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以及系统工作和维护人员组成,所以电算化会计的审计内容与手工会计系统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电算化会计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的审计

一方面是企业的内部控制能在多大程度上确保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会计记录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如输入、输出的授权控制,业务处理的审核等;另一方面是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护资产的完整性通过以上两方面的评价,可以判断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能在何种程度上防止或发现会计报表中的错误及经营过程的舞弊。

(二)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程序的审计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核心就是会计软件会计软件程序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会计电算化系统整体水平的高低,在这部分里主要审计会计软件程序对数据进行处理和控制的及时性、正确性和可靠性,以及程序的纠错能力和容错能力。会计软件程序的审计可采用通过计算机审计的方法及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中的数据转换功能的方法来完成。

(三)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处理对象即会计数据的审计

会计数据处理的真实性、正确性、可靠性,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正确性和可靠性,所以这一部分的审计是至关重要的,审计人员可采用抽查原始凭证与机内凭证相对比,抽查打印日记账和机内日记账相核对等方法,同时也可采用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的功能来完成审计,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三、电算化会计条件下的审计程序

按照《审计法》的规定,一般审计程序可分为四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审计结论和执行阶段、异议和复审阶段。电算化会计审计结合自身的特殊要求,运用本身特有的方法也可以分为这四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

在此阶段主要是初步调查被审计单位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基本状况并拟定科学合理的计划。一般包括以下主要工作。

1.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电算化系统的基本情况,如电算化系统的硬件配置系统软件的选用应用软件的范围,网络结构,系统的管理结构和职能分工、文档资料等;

2.与被审计单位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明确彼此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3.初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以便确定符合性测试的范围和重点;

4.确定审计重要性、确定审计范围;

5.分析审计风险;

6.制定审计计划。在审计计划中除了对时间、人员、工作步骤及任务分配等方面作出安排以外,还要合理确定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的时间和范围,以及测试时的审计方法和测试数据。

(二)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是审计工作的核心,也是电算化审计的核心。主要工作是根据准备阶段确定的范围、要点、步骤、方法,进行取证、评价,综合审计证据,借以形成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实施阶段的主要工作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符合性测试。进行符合性测试应以系统安全可靠性的检查结果为前提。如果系统安全可靠性非常差,不值得审计人员信赖,则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取消内控制度的符合性测试,而直接进行实质性测试并加大实质性测试的样本量。在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符合性测试项目中,主要内容应该是确认输入资料是否正确完整,计算机处理过程是否符合要求。如果系统安全可靠性比较高,则应对该系统给予较高的信赖;在实质性测试时,就可以相应地减少实质性测试的样本量。

2.实质性测试。实质性测试应该是对被审计单位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程序、数据、文件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进行评价和鉴定。进行实质性测试须依赖于符合性测试的结果,如果符合性测试结果得出的审计风险偏高,而且委托人有利用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舞弊的动机与可能,并且委托人又不能提供完整的会计文字资料,此时审计人员应考虑对会计报表发表保留意见或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进行实质性测试时,可考虑采用通过计算机和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的方法,具体包括:a.“测试数据法”,就是将测试数据或模拟数据分别由审计人员进行手工核算和被审计单位电算化系统进行处理,比较处理结果,作出评价;b.“受控处理法”,就是选择被审计单位一定时期(最好是12月份)实际业务的数据分别由审计师和会计电算化系统同时处理,比较结果,作出评价。

3.利用辅助审计软件直接审查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数据文件。审计人员可利用通用或专用审计软件直接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下进行数据转换,数据查询,抽样审计,查账,账务分析等测试,得出结论,作出评价。

(三)审计结论和执行阶段

审计人员对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后,整理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审计报告时,除对被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理性、公允性、一贯性发表意见,作出审计结论外,还要对被审单位的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处理功能和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审计报告完成后,先要征求被审单位的意见,并报送审计机关和有关部门。审计报告一经审定,所作的审计结论和决定需通知并监督被审单位执行。

(四)异议和复审阶段

审计助理论文篇10

(一)提高电脑应用水平和审计业务素质

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开展审计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则取决于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技能、网络知识和较系统的审计理论等多方面的综合运用水平。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不懂得电脑的审计人员因审计数据的异化就无法有效地进行审计;不懂得电算化会计系统的特点和风险就不能识别和审查其内部控制;不懂得使用计算机,就无法对计算机内存储的会计资料进行审查或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这就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会计、审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知识,而且要掌握计算机和电算化会计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由于会计电算化不断在向前发展,审计人员必须经常更新知识结构,以适应新形式下新技术应用的企业审计工作的需要。

(二)引进审计电脑辅助软件

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会计资料的归集和反映与手工处理系统时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得传统的内部安全控制方式有所减弱,这就要求引进电脑辅助软件的应用,完善企业内部控制职能。

审计电脑辅助系统较之于会计电算化系统,二者既有联系又相互独立。会计电算化系统主要是为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提供财务信息,审计电脑辅助系统主要是辅助审计人员完成内部审计工作。二者的服务对象不同,但二者的内部功能是有联系的,并且是相互影响的。比如,二者既可以使用共同的数据库,但又有不同的软件包。二者既可以调阅、查询某些相同的数据资料,但又有不同的软件接口和不同的操作权限。都重视凭证数据库、明细账库、总账库及报表数据库等数据结构和内容的合法性、正确性、可靠性。会计电算化系统功能的强弱、数据库的标准化与开放性、是否保留处理过程和审计痕迹以及预留审计测试通道等对审计电脑辅助系统的设计和实施影响很大。同样,审计电脑辅助系统的软件水平越高,越能及早发现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及处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二、电算化会计条件下的审计内容

电算化会计系统与手工会计系统不同,它是由会计数据体系,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以及系统工作和维护人员组成,所以电算化会计的审计内容与手工会计系统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电算化会计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的审计

一方面是企业的内部控制能在多大程度上确保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会计记录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如输入、输出的授权控制,业务处理的审核等;另一方面是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护资产的完整性通过以上两方面的评价,可以判断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能在何种程度上防止或发现会计报表中的错误及经营过程的舞弊。

(二)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程序的审计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核心就是会计软件会计软件程序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会计电算化系统整体水平的高低,在这部分里主要审计会计软件程序对数据进行处理和控制的及时性、正确性和可靠性,以及程序的纠错能力和容错能力。会计软件程序的审计可采用通过计算机审计的方法及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中的数据转换功能的方法来完成。

(三)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处理对象即会计数据的审计

会计数据处理的真实性、正确性、可靠性,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正确性和可靠性,所以这一部分的审计是至关重要的,审计人员可采用抽查原始凭证与机内凭证相对比,抽查打印日记账和机内日记账相核对等方法,同时也可采用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的功能来完成审计,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三、电算化会计条件下的审计程序

按照《审计法》的规定,一般审计程序可分为四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审计结论和执行阶段、异议和复审阶段。电算化会计审计结合自身的特殊要求,运用本身特有的方法也可以分为这四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

在此阶段主要是初步调查被审计单位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基本状况并拟定科学合理的计划。一般包括以下主要工作。

1.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电算化系统的基本情况,如电算化系统的硬件配置系统软件的选用应用软件的范围,网络结构,系统的管理结构和职能分工、文档资料等;

2.与被审计单位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明确彼此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3.初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以便确定符合性测试的范围和重点;

4.确定审计重要性、确定审计范围;

5.分析审计风险;

6.制定审计计划。在审计计划中除了对时间、人员、工作步骤及任务分配等方面作出安排以外,还要合理确定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的时间和范围,以及测试时的审计方法和测试数据。

(二)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是审计工作的核心,也是电算化审计的核心。主要工作是根据准备阶段确定的范围、要点、步骤、方法,进行取证、评价,综合审计证据,借以形成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实施阶段的主要工作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符合性测试。进行符合性测试应以系统安全可靠性的检查结果为前提。如果系统安全可靠性非常差,不值得审计人员信赖,则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取消内控制度的符合性测试,而直接进行实质性测试并加大实质性测试的样本量。在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符合性测试项目中,主要内容应该是确认输入资料是否正确完整,计算机处理过程是否符合要求。如果系统安全可靠性比较高,则应对该系统给予较高的信赖;在实质性测试时,就可以相应地减少实质性测试的样本量。

2.实质性测试。实质性测试应该是对被审计单位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程序、数据、文件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进行评价和鉴定。进行实质性测试须依赖于符合性测试的结果,如果符合性测试结果得出的审计风险偏高,而且委托人有利用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舞弊的动机与可能,并且委托人又不能提供完整的会计文字资料,此时审计人员应考虑对会计报表发表保留意见或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进行实质性测试时,可考虑采用通过计算机和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的方法,具体包括:a.“测试数据法”,就是将测试数据或模拟数据分别由审计人员进行手工核算和被审计单位电算化系统进行处理,比较处理结果,作出评价;b.“受控处理法”,就是选择被审计单位一定时期(最好是12月份)实际业务的数据分别由审计师和会计电算化系统同时处理,比较结果,作出评价。

3.利用辅助审计软件直接审查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数据文件。审计人员可利用通用或专用审计软件直接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下进行数据转换,数据查询,抽样审计,查账,账务分析等测试,得出结论,作出评价。

(三)审计结论和执行阶段

审计人员对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后,整理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审计报告时,除对被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理性、公允性、一贯性发表意见,作出审计结论外,还要对被审单位的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处理功能和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审计报告完成后,先要征求被审单位的意见,并报送审计机关和有关部门。审计报告一经审定,所作的审计结论和决定需通知并监督被审单位执行。

(四)异议和复审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