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疾病护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6-13 16:28:04

骨科疾病护理

骨科疾病护理范文篇1

【关键词】骨科脊柱疾病;规范化疼痛护理;效果

骨科脊柱疾病患者在临床上发病率较高,需为患者加强护理干预。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规范化护理,以患者为中心,疼痛作为骨科脊柱疾病患者主诉,受到临床重视[1]。本研究选取本院收治的1600例骨科脊柱疾病患者,分析采用规范化疼痛护理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600例骨科脊柱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采用抽签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800例。实验组男352例,女448例;年龄40~93岁,平均年龄(60.5±10.9)岁。对照组男348例,女452例;年龄41~92岁,平均年龄(60.8±10.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1.2.1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严格按照本院常规护理流程执行,为患者采取基础护理干预,为患者提供常规检查及伤口清洗,及时补充蛋白营养,及时调整患者至合理体位等。1.2.2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规范化疼痛护理。护士需为患者宣教规范化疼痛知识,指导患者积极参与疼痛管理,护士需在患者入院8h内完成疼痛教育,促使患者初步认知疼痛及疼痛治疗方法等,对患者疼痛进行准确评估并告知患者及其家属超前镇痛临床意义,评估患者疼痛次数,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并在患者入院8h内首次完成疼痛评分,采用Wang-Baker面部表情评分进行疼痛评估。每天上午,护士需为患者提供常规疼痛评估,评估3次/d。另外,护士需为疼痛评分>1分患者实施疼痛护理,与患者加强沟通,为患者实施心理疏导及无痛操作、环境干预等。护理期间,护士需采用数字等级对患者疼痛感进行准确评估,给予存在严重心理困扰患者实施心理疏导,找出患者负面情绪诱发原因,制定应对对策,鼓励患者,关心患者,倾听患者主诉,促使患者积极配合护理。护士需为患者提供饮食指导,日常生活中叮嘱患者禁烟禁酒,叮嘱患者禁食刺激性食物及油炸食物,告知患者需进食清淡食物、多进食蔬菜水果。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疼痛评分、睡眠时间、康复锻炼时间、护理满意度、住院时间、术后康复情况。①护理满意度[2]:采用本院自拟的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统计。②术后康复情况:包括切口恢复时间、运动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等。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疼痛评分、睡眠时间及康复锻炼时间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疼痛评分、睡眠时间、康复锻炼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疼痛评分、睡眠时间、康复锻炼时间均显著优于干预前,且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住院时间及术后康复情况比较。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及切口恢复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运动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骨科脊柱手术可出现疼痛,由于患者存在个体性差异,疼痛程度不同,因此,临床上在骨科脊柱疾病患者中提出了规范化疼痛护理,可促使患者疼痛减轻,患者睡眠时间增加,护理期间,护士需为患者实施早期康复训练,护士可通过实际临床操作、创新来提升患者疼痛管理效果[3,4]。分析发现,骨科脊柱疾病患者因为呼吸方法不正确,可出现疼痛,护士需为患者进行呼吸训练指导,促使患者腹式呼吸水平提高,对患者肋间肌肉及腹间肌肉可起到有效锻炼作用,促使患者身体耐受力明显提升[5]。另外,疼痛可导致患者不适感及不良情绪明显加重,护士需要重点关注患者情绪管理,及时发现导致疼痛原因,为患者实施针对性心理疏导,促使患者减轻心理负担[6]。相关文献报道,规范化疼痛护理期间,护士需为患者提供健康宣教,告知患者脊柱损伤原因、治疗办法及护理要点等,促使患者正确认知疾病,促使患者积极配合护理干预[7]。护士需在护理全程加强护患沟通,安抚患者,定期安排成功案例与住院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促使患者建立治疗疾病信心[8]。由于患者术后长期无法正常运动及生活,护士需关心患者,为患者提供早期锻炼辅助,对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护理方案进行合理设计,根据患者脊柱状态对体位进行合理调整,促进患者预后明显改善[9]。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疼痛评分、睡眠时间、康复锻炼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及切口恢复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运动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等术后康复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在骨科脊柱疾病患者中采用规范化疼痛护理,护理效果较为理想,可明显改善患者疼痛及术后康复情况、延长睡眠时间、增加康复锻炼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兰,朱莲芳,黄华萍,等.规范化疼痛护理在骨科脊柱疾病患者中的应用.国际护理学杂志,2017,36(16):2203-2206.

[2]杨静.规范化疼痛护理对骨科脊柱患者的作用分析.世界临床医学,2016,10(14):205-206.

[3]张颖,杜姗菱,王云.规范化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在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患者中应用的效果研究.重庆医学,2017,46(24):3451-3453.

[4]梁翠萍.规范化疼痛护理措施应用于骨科脊柱患者的效果.今日健康,2016,15(12):186.

[5]宋嘉琳,朱凤祥,程玲燕,等.规范化疼痛护理管理应用于骨科脊柱手术中的效果研究.中国实用医药,2018,13(11):179-180.

[6]翟义.规范化疼痛护理对骨科脊柱手术后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32):140-141.

[7]邹霞,陆秀珍.规范化疼痛护理对骨科脊柱病人的作用分析.按摩与康复医学,2015(10):117-118.

[8]谭春娣.无痛病房规范化管理模式在骨科疼痛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中国医疗前沿,2013(7):106.

骨科疾病护理范文篇2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骨科;并发症;满意程度

随着近年来我国科技、建设的飞速发展,因外界暴力引发的骨科疾病逐渐增多,骨科作为各大医院中最为常见的科室之一[1]。各类骨科疾病的产生不但会对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还可能导致并发症出现对患者生命产生一定程度威胁。因而,临床中针对骨科疾病患者应采取相应措施及早治疗,提高患者预后。许晶晶[2]就在研究中指出,在骨科疾病患者临床治疗时,采用针对性护理措施可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本次研究中,我们为探讨针对骨科疾病患者治疗过程中最有效的护理方式,共选取近期收治的多例骨科疾病患者,就预见性护理指引与常规护理在骨科护理中的差异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入选对象均为我院2016年1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各类骨科疾病患者,共91例,参考随机分组结果将所有对象分为观察组(n=46)与对照组(n=45)。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1例,患者最大年龄61岁,最小年龄23岁,平均年龄(47.83±6.33)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2例,患者最大年龄63岁,最小年龄25岁,平均年龄(48.21±6.08)岁。所有研究对象中,骨折43例,骨关节结核14例,骨质增生13例、骨肿瘤4例,关节脱位15例,股骨头坏死2例。两组基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1.2护理方法。对照组在入院后均参考院内相关护理规范行常规护理,其中包括对患者治疗过程中生命体征及临床表现的监测,对患者经手术治疗后的状况变化进行记录分析,同时在术后给予患者常规抗感染及营养支持等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预见性护理指引,具体护理措施包括:对患者入院后疾病严重程度进行分析,若患者病情极为危重,则需为患者开通气道并建立静脉通道,治疗过程中还需做好抗休克、心肺复苏、止血及吸氧等准备工作。在患者入院接受治疗时,护理人员需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第一时间了解其心理状况,针对存在严重消极心理的患者应及时与其进行心理沟通,最大程度的缓解患者消极抑郁的心理状况,提高其在治疗过程中的依从性,保证治疗效果。在日常护理过程中,多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思考一些问题,对问题较多的患者应耐心解答,仔细聆听患者真实想法,并予以适当鼓励,帮助患者建立治愈信心。患者出院当天,应嘱咐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按照医嘱及时服药,同时还需嘱咐患者家属,密切观察患者情况,若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入院复查。1.3观察项目。对比两组并发症及护理满意程度的差异。护理满意程度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表进行调查,在患者出院当天发放,并当日返回。其中主要包括对护理人员专业素养、解决问题能力、态度及健康宣教实施情况等项目进行评分,总分为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对护理服务越满意。1.4统计学方法。研究数据均纳入SPSS20.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均以(x±s)表示,t值检验两组差异,(%)表示两组数据率差异,2为组间对比检验标准,P<0.05可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并发症情况分析。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2.2护理满意度分析。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88.63±10.37)分,对照组为(72.12±9.36)分,两组差异显著(t=7.976,P=0.000)。

3讨论

骨科患者疾病存在突发性损伤、起病急骤的特点,且部分患者在发病过程中伴有不同程度出血及距离疼痛等情况。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往往需要长期卧床,病情严重的患者生活无法自理,受疾病的持续性折磨,患者普遍存在消极心理[3]。同时,参考以往研究报告进行分析发现,部分骨科疾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因多方面因素表现出较低的依从性,对治疗效果产生的影响程度较大。近期,有学者的相关研究报告中提出,针对骨科疾病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采用预见性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依从性,提高治疗效果。本次研究中,为探讨最适合骨科疾病患者的护理方式,并为验证上述结论的可行性,共选取近期收治的91例骨科疾病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预见性护理的观察组在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程度上均优于对照组(P<0.05)。我们结合多位学者相关研究报告推测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为:预见性护理方式的实施可有效对患者疾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根据患者自身情况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起到了有效减少并发症出现的作用[4]。预见性护理强调了护理工作的针对性与合理性,可根据患者自身情况灵活变换护理模式。综上所述,针对骨科疾病患者临床治疗时,采用预见性护理可有效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且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较高,值得临床推广用。

参考文献

[1]翟婷婷,靳彩霞.预见性护理指引在骨科护理中的作用探析[J].医学信息,2016,29(14):230-231.

[2]许晶晶.预见性护理指引在骨科护理中的作用探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4):230-231.

[3]万安珍.预见性护理指引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探析[J].医学信息,2015,28(6):126-127.

骨科疾病护理范文篇3

1护理工作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1.1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的的不安全因素

(1)高危风险评估能力差。因护理人员流动性较大,护理队伍组成不稳定,新入职护理人员相对较年轻,由于经验不足,专科理论知识缺乏,对老年骨科患者中潜在或已存在内科疾病患者可能发生的风险缺乏预见性评估,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多发伤、复合伤或病情变化较快的老年患者的护理更具有特殊性,颈椎手术后容易发生呼吸道堵塞而危及生命,腰间盘突出老年骨科患者因视力减退或膝关节退行性病变而容易跌倒等。这类可能发生风险或意外的老年骨科患者,对护理人员预见性和评估能力要求更高,而多数护理人员因理论知识缺乏,只机械地执行医嘱,当患者病情发生变化时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从而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2)责任心不强。临床护理工作中,部分护理人员不能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落实核心制度;对患者病情的观察不到位、不细致,对病房的巡视工作不到位,仅留于形式,导致未能及时发现不安全因素。如老年患者体温调节能力差,骨科手术出血多,术后体温容易发生波动,护理人员如观察病情不到位,患者可因高温而容易发生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等问题,如不能及时发现并提醒主治医生采取相应措施,严重时可危及老年患者生命。(3)业务水平缺陷。部分护理人员因缺乏专业的、科学的理论知识,导致他们的临床护理工作缺乏预见性,而老年骨科患者原发疾病迥异,处理方法各不相同,如在护理老年骨科患者时,不能对不同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在致命并发症发生时,护理人员措手不及,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错失了最佳治疗时间。(4)护患间缺乏有效沟通。对于因意外损伤而入院的老年骨科患者,患者及家属情绪往往比较激动、急躁,护理人员缺乏良好的沟通技巧,服务态度不好,不能合理、耐心地给予相应解释,会导致护患间工作无法顺利开展。如老年骨科患者合并糖尿病而造成手术伤口愈合延误导致家属不满时,护理人员应依据专业知识,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说明高血糖容易造成伤口延迟愈合、严重时可造成感染而危及生命的情况,避免因误会而造成的不必要的麻烦。(5)法律意识淡薄。护理人员由于法律知识不足,缺乏应有的危机意识和应急防护措施,在执行护理操作过程中容易忽视潜在的隐患。病房护士流动性大,其护理专业素质也存在较大差距。当患者较多,加之病情复杂时,部分护士在执行护理操作过程中,未能按要求严格护理、执行护理核心制度及护理操作规程,未能严于职守。

1.2引起跌倒的外部因素

(1)环境因素。因老年骨科患者多为外伤入院治疗,此类患者多行动不便,病房内拐杖、助行器等障碍物较多,患者夜间均留有陪人,因陪人床摆放不规范,造成病室内通道狭小、拥挤;床头呼叫器故障而不能及时与护士沟通;保洁员清洁地面时地面湿滑,未能及时放置警示牌;以上这些因素均可能导致患者跌倒或滑倒。(2)药物性因素。腰麻、神经阻滞麻醉术后的患者,由于神经阻滞,其肢体疼痛消失,自行下床时因肢体感觉弱且无力而造成跌倒。部分老年患者也可因药物不良反应导致跌倒,如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容易发生低血糖而晕倒。高血压患者使用降压药或体位突然改变发生低血压。使用抗心律失常、强心、利尿、血管扩张药或任何对平衡造成影响的药物都会引起跌倒。(3)骨科辅助支具使用情况。如轮椅、助行器、拐杖都是老年骨科患者辅助步行的主要工具,若支具维护不当,如拐杖底部防滑垫损坏、丢失、拐杖支架连接松动,致其性能存在问题但未及时发现,可使患者失去平衡导致跌倒。(4)其他因素。老年骨科患者多数长期卧床,因患侧肢体疼痛,活动受限,不能自主运动,卧床通常超过2周,突然起坐,可因出现眩晕导致跌倒。

1.3引起跌倒的自身因素

老年骨科患者情绪不稳定而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是引起跌倒的主要因素之一;身穿病服过长、过大,鞋子大小不合脚或鞋底不防滑;老年骨科患者关节多僵硬,或因外伤或闭合性骨折而不能正常坐立,活动受限时,起床时会因体位突然改变而导致大脑供血不足,发生头晕而跌倒。

1.4引起坠床的因素

老年患者发生坠床通常与纠正失衡的能力降低等有关。老年骨科患者由于多为长期卧床、活动受限制,加之因惧怕疼痛而翻身困难,如翻身时幅度较大或远处取物,都会加大坠床的风险。

1.5引起烫伤的因素

老年患者皮下脂肪少,皮肤弹性较差,其感觉也较迟钝,进行如微波治疗、红外线照射或使用热水袋等理疗时,如时间、温度长或功率偏大,均可引起烫伤。

1.6引起误吸的因素

老年骨科患者由于神经反射性活动减退,吞咽肌群不协调,而造成吞咽障碍。进食时易发生呛咳,因误吸可引起吸入性肺炎。也有老年患者服药而误食药品的锡纸包装,据统计每年因误吸、误食窒息死亡占死亡患者总人数的1.3%。

1.7引起压疮的因素

老年骨科患者大多长期卧床并伴有其他疾病,不能自主活动,身体各项机能下降,缺乏营养摄入或营养吸收不佳时,导致患者身体状况不如正常人,加之老年患者反应迟钝,感知度减弱,护理人员如不及时帮助其翻身,即可导致压疮的发生。

2护理安全管理措施

2.1重视护理人员专科培训

根据护理人员专业水平,医院护理部应定期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业务、分层、理论、操作的培训及考核,从而提高护理人员专业技术和理论知识水平。科室每月针对老年骨科患者,以护理安全为核心进行专科理论知识及技术操作培训,并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纳入质量考核,与绩效考核挂钩,从而使护理人员从意识上给予重视,积极主动学习,确保护理质量。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理念,关爱每一位患者”,为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打下坚固的基础。

2.2全面评估风险因素

从医院的设施、环境、患者精神状态、病情、家属及陪护人员理解能力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估,筛选安全隐患发生率较高的老年骨科患者,建立高危风险评估登记,班班交接,重点监护,加强对陪护人员及家属风险因素的告知力度。

2.3制定风险防护措施

(1)运动障碍患者。老年骨科患者因肢体功能障碍、步态不稳而行走困难,此类老年患者必须。

24h看护。根据患者实际情

况增加床栏,防止坠床。(2)智力障碍患者。针对智力障碍的老年患者,详细登记高危风险评估表,并建立老年患者走失评估表。针对神志不清的老年患者进行适当约束,防止坠床。

2.4完善应急预案

完善压疮高危评估、跌倒、坠床、走失等应急预案,外出患者做好相关记录。

2.5成立护理安全管理小组

科室成立护理安全管理小组,由成员(责任护士)—小组长(高级责任护士)—组长(护士长)的三级质控管理,便于及时发现并纠正存在的安全隐患,对全科护理人员进行相关培训,从意识上重视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2.6进行全面系统的健康宣教

护理人员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全面系统的健康宣教工作时,因老年骨科患者的理解、沟通能力相对较差,健康宣教质量要求较高,宣教后须确认宣教效果。加强患者及家属对危险因素的认识,消除患者及家属的顾虑,鼓励患者和家属共同参与护理安全管理,从而提高患者的护理依从性。进行跌倒相关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系统有组织、有目标、有实施计划的一项评价性教育活动,可以维持和促进人体的健康。向所有护士、老年骨科高危患者和家属提供健康教育及指导训练方法,使其从意识上重视跌倒预防。重点对护士、护工、保洁、患者及家属等相关人员培训风险防范措施,并进行预防跌倒的健康教育。

2.7加强法律意识及专业知识培训考核

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不定期进行提问考核。加强护理人员骨科专科知识、技能培训,包括新业务、新技术开展、科内患者安全应急预案、护理常规、常见并发症及处理措施及原则,使其掌握扎实的专科理论知识及熟练的专科操作技术,提高护理人员对不安全因素的识别能力,提高护理工作的预见性。

3结语

护理安全隐患存在于护理工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才能保证护理质量的安全[3]。老年骨科患者突发事件较多,做好护理安全管理非常重要,护理人员在与患者沟通的过程中,首先要从患者及家属的角度出发,为患者着想,保证患者安全的同时给予最大限度的尊重和关心,同时护理人员需加强自我保护意识,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护理质量,确保质量安全,让患者和家属满意[4-5]。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合理排班,完善日常工作分配,护士长需不定期抽查并指导工作,针对存在的问题应及时与护理人员沟通并指导纠正。针对性地制定护理安全管理计划及措施,落实护理安全管理方案、成立科室护理安全管理质控小组,强调专科护理知识及专科技能培训,加强法律知识培训,重视患者及家属的入院宣教及安全教育质量,科室全员参与质控管理,加强科室护理安全管理。提高护理人员的预见性思维,并有计划地实施护理服务。通过护理安全管理实施,大大增强护理人员的主动服务、以患者为中心的意识,护理人员积极性明显增强,各种护理安全事件发生率显著下降,促进了老年骨科高危患者早期康复,使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大幅度增高。

作者:龙卓毓 单位:西安凤城医院

参考文献:

[1]王鹰.护理安全管理在老年骨科患者中的应用[J].医学美学美容,2014,20(8):324-325.

[2]郭庆玲.浅谈护理安全管理对于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意义[J].当代医药论丛,2013,11(12):18.

[3]贺云.护理安全管理在骨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07,26(12):43-44.

骨科疾病护理范文篇4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生活质量;疼痛

近年来因各种事故、长期累积病症造成的骨折、骨损等骨科疾病呈逐年上升趋势,该疾病的治疗以手术为主,术后需要长期卧床且并发症情况较多,调查显示,血栓、肺感染、褥疮和疼痛是骨科术后主要的并发症[1],其中疼痛会伴随疾病治疗的整个过程,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康复锻炼和日常生活。有报道显示,对患者行早期护理干预能降低患者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进康复[2]。本研究采用预见性护理对收治的骨科疾病患者进行干预,现将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4年1月至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51例骨科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常规组和预见组。常规组25例,其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21耀68岁,平均(44.23依5.07)岁;疾病类型:创伤性骨折1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8例,颈椎病4例,骨髓炎3例。预见组26例,其中男16例,女10例,年龄22耀68岁,平均(43.90依5.87)岁;疾病类型:创伤性骨折1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5例,颈椎病5例,骨髓炎4例,骨肿瘤1例。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患者及其家属同意,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医院伦理委员会监督执行本次研究。两组患者排除严重性肝肾疾病和全身系统性疾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例数和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上,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护理方法

常规组给予患者日常喂服药物、静脉滴注、清洁伤口、床上引导康复锻炼等常规护理模式。预见组给予预见性护理。具体措施如下:(1)心理护理。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支持与安慰,增加与患者交流次数,做好疾病知识宣教,以消除心理不适;(2)健康指导。由研究者制定骨科疼痛相关知识的健康阅读材料,并经高端专家审核通过后,印刷成方便携带的小册子,由护士派发给患者及家属阅读,以使患者全面了解骨科疼痛及疾病康复相关知识,更好地减轻疼痛,提高护理效果;(3)总结与反馈。研究者每周进行预见性护理总结与反馈,一是总结护士按照分工履行预见性护理职责的情况;二是护士进行护理服务的行为过程是否符合标准;三是对患者疼痛控制的效果及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进行总结,并根据反馈情况及时调整后续护理计划[3]。

1.3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的疼痛和生活质量情况。疼痛评价: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将一直线平分为10,用0耀10分表示疼痛程度。0分:无痛;10分:剧痛。生活质量评价:干预3个月后,采用WHO生存质量测定量表(QOL)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生理领域、心理领域和社会关系。每个指标有5个备选答案,分别为1耀5分。1分表示最差,5分表示最好,满分为60分,分数高说明生活质量好。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用字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軃依泽表示,用t检验,以P约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疼痛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入院时疼痛程度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跃0.05);预见组患者采用无痛病房模式后,在过去24h及术后经历的最严重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

2.2两组患者干预后生活质量比较

入院时,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护理前均有所改善(P<0.05),但预见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常规组(P<0.05).

3讨论

骨科患者大多需手术治疗,术后要长时间卧床,还伴有多种并发症情况,患者往往因为疼痛感强烈,生活无法自理等原因,会有焦虑、抑郁、悲观等心理压力,给疾病的治疗和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利影响[4]。因此,在骨科的临床护理治疗中,需要护理人员针对患者疼痛、心理压力等提前做出预见性护理,有效降低患者疾病治疗的不利因素,加快患者的疾病康复。近年来,随着护理学科的快速发展,护理在疾病治疗及转归中的作用越加突出。其中预见性护理是以长期护理工作经验的积累为基础,以预见意识并积极主动采取的有效防范措施,其可以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护理质量起到明显的保障和促进作用[5]。本研究采用预见性护理对骨科患者进行护理,预见性护理通过对现存问题及风险的评估,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从而更有效地促进患者康复。结果显示,预见组患者过去24h及术后经历的最严重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同时结果还显示,预见组患者生活质量总评分、各功能量表评分均优于常规组(P<0.05),这说明在给予无痛病房护理模式之后预见组的生活质量均明显强于常规组。这与赵红学者[6]《预见性护理指引模式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一文中的研究成果接近。综上所述,预见性护理可有效提高骨科患者镇痛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骨科疾病中应用和推广。

作者:丁艳丽 孙迎春 单位:新疆八一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医院

参考文献:

[1]陈建平.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患者睡眠质量提高的影响[J].浙江临床医学,2011,13(2):233-234.

[2]吴成华,薛静华,张亚英,等.循证护理在骨科患者多模式镇痛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16):2182-2183.

[3]刘红英.预见性护理指引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下半月),2013(5):1255.

[4]郑暖.浅谈预见性护理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11(12):11-12

骨科疾病护理范文篇5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生活质量;疼痛

近年来因各种事故、长期累积病症造成的骨折、骨损等骨科疾病呈逐年上升趋势,该疾病的治疗以手术为主,术后需要长期卧床且并发症情况较多,调查显示,血栓、肺感染、褥疮和疼痛是骨科术后主要的并发症[1],其中疼痛会伴随疾病治疗的整个过程,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康复锻炼和日常生活。有报道显示,对患者行早期护理干预能降低患者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进康复[2]。本研究采用预见性护理对收治的骨科疾病患者进行干预,现将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4年1月至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51例骨科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常规组和预见组。常规组25例,其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21~68岁,平均(44.23±5.07)岁;疾病类型:创伤性骨折1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8例,颈椎病4例,骨髓炎3例。预见组26例,其中男16例,女10例,年龄22~68岁,平均(43.90±5.87)岁;疾病类型:创伤性骨折1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5例,颈椎病5例,骨髓炎4例,骨肿瘤1例。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患者及其家属同意,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医院伦理委员会监督执行本次研究。两组患者排除严重性肝肾疾病和全身系统性疾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例数和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上,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护理方法

常规组给予患者日常喂服药物、静脉滴注、清洁伤口、床上引导康复锻炼等常规护理模式。预见组给予预见性护理。具体措施如下:(1)心理护理。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支持与安慰,增加与患者交流次数,做好疾病知识宣教,以消除心理不适;(2)健康指导。由研究者制定骨科疼痛相关知识的健康阅读材料,并经高端专家审核通过后,印刷成方便携带的小册子,由护士派发给患者及家属阅读,以使患者全面了解骨科疼痛及疾病康复相关知识,更好地减轻疼痛,提高护理效果;(3)总结与反馈。研究者每周进行预见性护理总结与反馈,一是总结护士按照分工履行预见性护理职责的情况;二是护士进行护理服务的行为过程是否符合标准;三是对患者疼痛控制的效果及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进行总结,并根据反馈情况及时调整后续护理计划[3]。

1.3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的疼痛和生活质量情况。疼痛评价: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将一直线平分为10,用0~10分表示疼痛程度。0分:无痛;10分:剧痛。生活质量评价:干预3个月后,采用WHO生存质量测定量表(QOL)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生理领域、心理领域和社会关系。每个指标有5个备选答案,分别为1~5分。1分表示最差,5分表示最好,满分为60分,分数高说明生活质量好。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軃±s表示,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疼痛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入院时疼痛程度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预见组患者采用无痛病房模式后,在过去24h及术后经历的最严重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

2.2两组患者干预后生活质量比较

入院时,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护理前均有所改善(P<0.05),但预见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常规组(P<0.05).

3讨论

骨科患者大多需手术治疗,术后要长时间卧床,还伴有多种并发症情况,患者往往因为疼痛感强烈,生活无法自理等原因,会有焦虑、抑郁、悲观等心理压力,给疾病的治疗和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利影响[4]。因此,在骨科的临床护理治疗中,需要护理人员针对患者疼痛、心理压力等提前做出预见性护理,有效降低患者疾病治疗的不利因素,加快患者的疾病康复。近年来,随着护理学科的快速发展,护理在疾病治疗及转归中的作用越加突出。其中预见性护理是以长期护理工作经验的积累为基础,以预见意识并积极主动采取的有效防范措施,其可以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护理质量起到明显的保障和促进作用[5]。本研究采用预见性护理对骨科患者进行护理,预见性护理通过对现存问题及风险的评估,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从而更有效地促进患者康复。结果显示,预见组患者过去24h及术后经历的最严重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同时结果还显示,预见组患者生活质量总评分、各功能量表评分均优于常规组(P<0.05),这说明在给予无痛病房护理模式之后预见组的生活质量均明显强于常规组。这与赵红学者[6]《预见性护理指引模式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一文中的研究成果接近。综上所述,预见性护理可有效提高骨科患者镇痛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骨科疾病中应用和推广。

作者:丁艳丽 孙迎春 单位:新疆八一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医院

参考文献:

[1]陈建平.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患者睡眠质量提高的影响[J].浙江临床医学,2011,13(2):233-234.

[2]吴成华,薛静华,张亚英,等.循证护理在骨科患者多模式镇痛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16):2182-2183.

[3]刘红英.预见性护理指引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下半月),2013(5):1255.

[4]郑暖.浅谈预见性护理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11(12):11-12

骨科疾病护理范文篇6

【关键词】护理安全管理;骨科护理管理;风险事件;满意程度

近年来,随着骨科患者增加,使得相关骨科整体工作量提升,同时受骨科患者住院时间长、行动不便与并发症等因素影响,易增加患者风险,影响住院安全性和疾病恢复效果。因此,患者住院期间应重视相应护理管理措施利用,并将临床护理风险作为护理研究重点,落实各项相关措施[1]。有关研究表明,将护理安全管理应用于骨科患者风险护理中,不仅利于降低护理纠纷和风险事件发生率,而且可进一步提升治疗方式使用安全性,患者认可度高。这就需要加强安全护理防范,并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执行护理操作[2]。此次研究中将我院收治的110例骨科疾病患者作为护理管理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在骨科病房中护理安全管理方式应用及实施效果,具体分析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从我院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骨科患者中选取110例作为护理管理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表法将全部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5例。对照组:男性34例,女性21例,年龄22~71岁,平均年龄(49.31±2.62)岁;疾病类型:肋骨骨折15例,四肢骨折17例,腰椎间盘突出13例,其他疾病10例。研究组:男性33例,女性22例,年龄21~70岁,平均年龄(48.25±2.33)岁;疾病类型:肋骨骨折14例,四肢骨折16例,腰椎间盘突出14例,其他疾病1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无显著差异(P>0.05)。纳入标准:经临床诊断患者均确诊为骨科方面疾病;对骨科中相关治疗方式无禁忌证;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研究;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合并传染性疾病患者;合并严重心、肺、肝、肾疾病患者;多发性骨科疾病患者;存在沟通障碍、精神认知障碍患者;存在免疫系统和循环系统障碍;严重骨质疏松;遗传性疾病。1.2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方式,主要措施包含为患者创造安全护理环境,并安装紧急呼叫系统,便于及时为患者提供相应护理;注意床护栏、暖瓶、锐器使用和放置;做好氧气装置、呼叫装置以及负压吸引装置等系统检查工作,确保可及时满足患者需求;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做好对患者饮食、用药、镇痛和健康教育等基础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具体护理安全管理措施为:①组建护理安全管理小组。选择具备高综合素质和护理能力的护士作为组员,并针对参与骨科护理安全的管理人员展开针对性专业培训。②建立护理安全管理体系。分析骨科患者病历资料和治疗护理方式,结合患者预后和护理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制订具体护理措施,并建立相应安全管理体系。③病房安全管理。对骨科患者病房中相关设备进行清洁消毒,包括床垫、地板,有序摆放各种物品,并为患者预留足够活动空间;叮嘱患者按时按量用药;在对患者进行换药或创口检查中,必须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定时观察患者心率和血压等指标;对长期卧床患者应定时帮助患者翻身,防止出现压疮,并做好病床护栏加固工作;对患者受压位置实施减压护理,防止发生压疮。对于采取手术治疗患者,应严密监测切口愈合情况,并注意做好感染等并发症预防工作。结合患者恢复状况,早期指导其进行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确保运动量和运动难度应控制在可承受范围。④心理护理。对患者心理情绪进行综合性评估,提升患者护理安全意识,消除其负面情绪,使其主动配合进行相应护理。1.3观察指标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服务态度、护理技术、仪器操作、无菌操作和风险控制等护理管理质量指标评分,使用医院自制护理管理质量评分表,每项指标评分均为100分,分数与护理管理质量成正相关。统计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投诉率、风险事件发生率和患者满意率,其中,满意率指标采用科室自拟满意度评价问卷进行评价[3],根据患者意愿填写,总分为100分,以评分大于70分为满意,总满意率=满意例数/总例数×100%。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2χ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管理质量评分比较研究组各项指标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2.2两组护理管理效果比较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投诉率和风险事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3讨论

骨科疾病作为临床中常见疾病,此类疾病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疼痛,影响其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并且疼痛问题和长期卧床引发的负面心理情绪,不仅会导致患者及其家属面临更大压力,也会降低患者配合度,使坠床、跌倒、压疮、腹胀、感染和静脉血栓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上升,影响患者治疗期间安全性的同时,也易降低恢复质量,延长住院期限。因此,为更好地提升患者恢复效果,降低风险事件对其影响,应重视相应护理方式的作用效果[4]。临床护理中普遍使用常规护理管理措施,可满足患者基本需要,但护理方式作用有限,尚未达到理想效果。具体护理中通过组建护理安全管理小组,由经验丰富和技能水平高的护理人员,按照相应规定展开各项护理措施,综合多方面风险因素,加强对各个环节的管理和控制,提升了整体护理水平,降低了不良事件发生风险,使骨科患者获得了更加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5]。本次对骨科患者护理管理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服务态度、护理技术、仪器操作、无菌操作和风险控制等指标评分和患者满意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投诉率以及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研究组更优,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通过对骨科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护理管理质量,优化护理干预水平,同时落实相应护理安全管理措施,能够加强对风险问题的预防与控制,为患者住院治疗提供安全保证,可提升患者对医院认可与配合程度,利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张红,余爱玲.护理安全管理在骨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9,38(23):3845-3847.

[2]袁作庚.护理安全管理在骨科护理管理中的有效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3):50-51.

[3]金鑫,张健伟.护理安全管理在骨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35):54-55.

[4]方艳萍.骨科护理中安全管理的应用与效果[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25(20):153-155.

骨科疾病护理范文篇7

【关键词】价值;手术室;人性化护理;意义

我国的人性化护理其实目的就是为患者创造一个舒适,有效的护理模式可以使患者在治疗过程当中,心理方面和生理方面的需求都可以得到满足,降低了患者不愉快的程度,提高手术的成功率。由于目前人们对于医院的护理要求不断增加,因此骨科护理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为了探究人性化护理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本院就选取在我院进行骨科治疗的患者,发现人性化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对于患者的康复有着很大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骨科患者11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9例。其中,对照组男32例,女27例,平均年龄12~54岁;实验组男29例,女30例,平均年龄10~52岁;有腰间盘突出症患者13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9例,骨质疏松症患者22例,非手术患者3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给患者分组之后,对患者实施护理工作,对于位于对照组的患者来说,医护人员应该为他们实施常规普通护理,而对位于实验组的患者来说,给予人性化护理。并且在治疗结束之后向患者发放调查统计表,综合统计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程度。人性化护理模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1.2.1生活护理。医护人员在为患者提供护理时,应该保证患者病房的安静、舒适,可以在病房内为患者准备报纸、杂志等书籍为患者提供阅读,在日常生活中要协助患者洗漱、饮食、翻身等,晨起清洁患者的被褥、病房,保持患者病房的干净整洁,尽可能提高患者的舒适程度,鼓励患者经常饮水,预防护理过程中患者泌尿系统的感染。1.2.2心理护理。骨科疾病患者存在的一个共性就是发病比较急,会导致患者在心理上产生一种焦虑、压抑的状态。因此,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护理时,应该主动和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产生负面情绪的原因,认真分析患者在治疗期间的难处,用激励的方式引导患者放松情绪,帮助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除此之外,医护人员还应该为患者营造出温馨、放松的住院环境,做好患者病房的清洁工作,必要时还应该在患者的病房中防止植物,不仅仅可以美化病房环境,同时还可以帮助患者保持愉悦的心情,最后,医护人员还应该做好患者家属情绪的安抚工作以及患者的陪护工作,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同时还应该向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讲解有关骨科疾病的知识,使患者及患者家属对骨科疾病有大致的认识,指导患者合理用药,提高患者的恢复速度。1.2.3饮食护理。要对骨科患者进行饮食指导,应该食用些有助于患者恢复的食物,以清淡为主,如新鲜蔬菜,豆制品等,促进肠蠕动。等到患者的病情稳定、食欲增加之后,可为患者提高食物中的蛋白质、维生素含量,比如,医护人员可以为患者准备骨头汤、鸡汤等。护士要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体制、病程为患者提供适宜的饮食指导。1.3观察指标。对患者满意程度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可以采用医院自拟的满意调查表进行,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住院费用,探讨人性化护理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患者满意度为96.6%,对照组满意度为86.4%,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分别为(9.5±2.5)d,(12.4±3.6)d,实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较短,住院费用较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本篇文章通过分组实验的方法,探讨了人性化护理在骨科疾病治疗的临床效果。人性化护理从本质上来讲就是护士要把患者当成自己的亲人,对患者提供周到的服务,降低患者在手术时的焦虑度。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看出,实验组的59例患者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患者,这就说明在患者进行骨科疾病治疗时对病实施人性化护理,使患者在生理、心理及精力的层面上处于最好舒适状况,利于骨伤疾病的康复。总之,对进行骨科疾病治疗的患者进行人性化护理,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骨科疾病护理范文篇8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选择本院骨科患者,收取例数为100例,收取时间为2016年1月20日至2017年1月20日期间,将100例患者进行分组,即观察组、对照组这2组,每组分别有50例。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同意本次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②无严重脏器疾病、精神疾病以及内分泌疾病者。排除标准:伴有意识障碍及语言障碍者。观察组患者年龄在(43.21±1.54)岁,年龄范围上限值:72岁,下限值14岁;男女性比例各占32例、18例。对照组患者年龄在(43.58±1.85)岁,年龄范围上限值:72岁,下限值15岁;男女性比例各占33例、17例。将两组骨科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各项临床资料实施对比,对比结果发现两者之间未发生明显差异,可实施对比,采用P大于0.05表示。1.2方法。1.2.1对照组本组骨科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其主要内容包括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及基本的心理护理干预等。1.2.2观察组骨科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具体措施:(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由于患者发病突然,且加之受到的创伤较严重,从而导致患者产生心理压力。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告知患者保持乐观的心态面对疾病,促进骨折尽快恢复[3]。此外,护理人员还需向患者讲解有关骨折的相关知识,如发病因素、治疗方法、注意事项、预后情况等,使其能对自身疾病有初步的认识,提高护理满意度。护理人员还可通过邀请恢复成功的患者进行现身说法,充分调动患者主观能力性,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康复训练,以此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自信心。(2)生活护理:由于骨折患者行动不便,且身体机能较差,部分患者缺乏自理能力,因此,应对患者实施生活护理干预[4]。即按时更换患者床单及被套、温湿度调整适宜、按时开窗透气。此外,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身体状态制定一份合理的饮食干预,并叮嘱其在饮食上应选择易消化、清淡等食物,有利于促进患者骨骼尽快愈合,缩短患者病程[5]。对于病情恢复较好者,应鼓励其进行早期下床活动,并于早晚帮患者肩胛部及腰椎部位进行按摩,使其身体处于放松状态,促进患者早日康复。(3)并发症护理:由于患者伴有下肢静脉血栓、便秘、压疮等并发症,因此,护理人员应做好患者并发症的护理工作,并保证病房内的空气新鲜,对病房内按时消毒,从而避免下肢静脉血栓及压疮等并发症的形成。1.3观察指标。分析2组骨科患者护理满意度。分析2组骨科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肺部感染、压疮、便秘)。1.4统计学分析。选用SPSS20.0软件对本次研究结果进行核对与分析,对计数资料采用“%”来表示两组骨科患者(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率),本院研究的2组骨科患者各项指标情况具有统计学意义,则采用P<0.05来表示。

2结果

2.1比较。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观察组骨科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8.00%,与对照组相比,具有高度的差异性,P值<0.05。如表1:表1对比2组骨科患者护理满意度组别例数满意(n)较满意(n2.2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组骨科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00%,优于对照组,P<0.05。如表2:

3讨论

骨科患者多由严重车祸或剧烈的碰撞所致,由于骨科患者受到损伤后行动不便,导致其丧失正常的自理能力,且加之对自身疾病的痊愈情况过于担心,易导致其产生较多负面情绪,对治疗和护理也会发生抵触心理[6]。近年来,随着我国临床护理工作的不断发展,人性化护理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主要是通过遵循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原则,并给予患者心理和生理的安慰,使其能够缓解不良情绪[7]。研究认为,将人性化护理应用于骨科护理中,能够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同时还能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人性化护理主要是针对患者情绪、生活、病情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同时从实际情况出发,充分了解患者病情,并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从而有效提高护理质量[8]。由于骨科患者病程较长、难治愈,易导致患者产生放弃的心理,甚至发生焦虑、抑郁、暴躁等不良情绪,而根据以上问题,护理人员应寻找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并站在患者角度思考问题,保持尊重与理解的态度,为患者提供优质、全面、科学的护理服务。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骨科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8.00%,与对照组相比,具有高度的差异性,P值<0.05。观察组骨科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00%,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对骨科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同时安全性较高,值得进一步推广与探究。

参考文献

[1]崔瑛.人性化护理应用于骨科护理管理中的效果评价[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06(21):138-139.

[2]李凉英.人性化护理对骨科患者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5,24(2):944-946.

[3]张彩敏,应晨飞,陈琳,等.人性化护理应用于骨科护理管理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16,36(z2):196-197.

[4]杜祥琴.人性化护理技巧在老年骨科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5,7(17):140-143.

[5]田彦,郑铎,于明媛,等.心理护理和人性化护理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探究[J].吉林医学,2015,33(36):8044.

[6]杨永莲.探讨人性化护理在骨科护理中的临床意义[J].中外医疗,2014,29(18):12-13.

[7]韦雪梅.浅析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和人性化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9):2105-2106.

骨科疾病护理范文篇9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7月~2017年6月本院骨科临床护理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常护组和预见组,各50例。其中,常护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22~73岁,平均年龄(41.32±2.39)岁。预见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21~74岁,平均年龄(41.28±2.24)岁。所有患者均排除严重精神疾病者。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分组进行不同方式的护理,常护组患者采用常规骨科临床护理方式,而预见组患者则同时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1.2.1常规护理。50例常护组患者接受常规骨科护理。1.2.2预见性护理干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50例预见组患者加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具体内容有:1)预见性心理干预:提前做好加强护患沟通工作,以预防患者出现不良情绪,给予更多鼓励,以增强其自信心,提高护理配合度。2)预见性危险干预;预先告知护理注意事项;床旁设置床栏,防止患者坠床[3];保持各区域地面干净、整洁,避免患者跌倒。3)预见性并发症干预:协助患者定时翻身,防止压疮发生;指导家属为其轻度按摩,以促进患者的血液循环,预防肌肉萎缩;鼓励患者应尽早下床活动,利于早期康复;定时开窗通气、定时换洗床品、定时空气消毒并嘱患者保持个人生理卫生,避免感染发生;以及给予一些其他可预见性的临床护理。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总有效率的对比。预见组的护理总有效率为94%(47例),常护组为74%(37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护理满意率的对比。预见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4%(47例),常护组为64%(3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并发症率的对比。不同护理方式的两组患者皆出现一些相关并发症,但相比较而言,常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26%(13例)及病症状况较为严重,预见组为6%(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绝大多数骨科疾病患者的病发部位较为敏感,将直接影响其日常生活与工作,且常导致行动不便,需相对长期卧床静养,但在此期间很难完全避免一些并发症的发生,从而会进一步加重骨科疾病,因此,在治疗期内如能配合良好的护理干预措施,那么将会加快患者病症的恢复,避免病情发生恶化。综上所述,临床骨科护理中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的价值很高,对预防并发症有很积极的作用,且可提升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杨艳.临床骨科护理中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的价值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2017,33(22):103-104.

[2]华琼.关于骨科护理中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的临床应用探究[J].心理医生,2016,22(20):131-132.

骨科疾病护理范文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4月~2016年4月医院收治的骨科患者124例,其中男性患者79例,女性患者45例,按照时间顺序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62例,年龄在24~76岁,平均年龄为(41.8±3.5)岁;对照组患者62例,年龄在22~72岁,平均年龄为(40.2±3.4)岁。两组患者在骨折类型、年龄、性别等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所有患者经检查,均为骨折患者,其中包括上肢骨折53例,下肢骨折51例,胸腰椎骨折20例。排除标准:不包括合并严重心肺肝肾疾病的患者,不包括患有精神疾病或认知障碍的患者,不包括治疗及护理依从性差的患者。1.2方法。1.2.1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包括治疗后的基础日常护理、用药护理、输液护理、饮食指导、健康宣教等。1.2.2观察组观察组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方法进行护理。1.2.2.1入院后对患者的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对患者性别、年龄、自理能力、疾病情况、心理状态等进行了解[1]。严密观察患者的生理及心理状态,对护理当中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判断和预估,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护理。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严格监测,如果发现异常情况,要第一时间进行处理并上报医师,分析后续可能发生的状况,并采取预见性措施进行护理。1.2.2.2骨科患者存在行动不便、疼痛等特点,因此在长期住院卧床当中,可能会出现焦虑、烦躁、不安的心态。护理人员应当与患者进行亲切的沟通和交流,了解患者发生不良心理状态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排解和疏导患者的不良情绪。同时,在患者住院期间,对患者心情变化进行实时观察,如果发现患者有可能产生不良情绪的征兆,及时与患者沟通,通过预见性心理干预,避免患者产生不良情绪。通过有效的心理干预,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信心,更好的配合日常治疗及护理。1.2.2.3在患者住院期间,对患者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进行仔细评估,评估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种类及可能性,提前采取预见性措施进行处理。保证病房底面的清洁、干净,降低患者发生跌倒的几率[2]。在患者病床两侧加设防护栏杆,避免患者发生坠床的不良事件。对于跌倒、坠床发生可能性较高的患者,在醒目位置张贴警示标志,提醒患者注意对自身安全的保护。1.2.2.4骨科患者由于长期卧床休息,因而容易发生各类并发症状,影响康复及预后情况。对此,护理人员应当采取预见性措施,对可能引起患者并发症的因素进行提前处理[3]。在病房中,注意每天开窗通风,严格按照规程进行病房消毒。让患者适当多饮水,增加排尿量,避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由于骨科患者行动不便,卧床时间过长,因而可能发生压疮等并发症,对此,护理人员指导患者采取正确卧姿,勤翻身和变换体位,避免患者同一部位长时间受压。1.3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同时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1.4统计学处理。研究得出数据通过SPSS18.0软件统计处理,以数(n)或率(%)表示计数资料,以珔X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几率为4.84%,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0.97%,护理满意度为95.16%,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9.0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工作和生活压力也变得越来越大。对此,由于意外、疾病等因素引发的骨折、骨科疾病的几率也明显提升,对人们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等,都造成了十分不良的影响。如果骨科疾病或骨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将有可能引发其它的疾病,严重时还有可能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4]。在临床上,对于大多数的骨科疾病或骨折等,都采用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在治疗后配合相应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不过,患者在治疗及护理期间,由于存在肢体功能障碍,行动不便,需要长期卧床休息。同时受到骨折疼痛的长期影响,因而容易对患者的身体、心理等各个方面造成不良影响。发生压疮、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各类相关的并发症状,同时容易产生焦虑、烦躁、不安等负面的心理情绪,对患者的恢复及预后都是较为不利的。因此,在骨科患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护理。在以往的常规护理中,虽然能够发挥出一定的作用,但是整体护理效果不够理想,患者发生相关并发症的几率仍然较高[5]。与之相比,采取预见性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能够取得更好的临床护理效果。预见性护理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护理理念,在临床护理中,以预防先于治疗的基本原则指导具体的护理工作,使护理人员的预见性思维得到增强和提升。采用预见性护理的方法进行护理,能够在患者发生不良情况之前,对可能发生的不良事件进行准确预测,同时针对相关的影响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应对和消除,从而减少或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6]。在骨科护理当中,护理人员对预见性护理方法进行应用,能够提前发现骨科护理当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同时以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对护理措施进行有针对性的确定,从而进一步提升骨科护理的效果和质量。骨科患者通常都是骨骼发生了严重疾病或遭受了严重的损伤,因而有时需在常规治疗后,还需要进行骨牵引术、石膏外固定等治疗及护理方法,容易造成患者产生不安、恐惧、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从而影响患者的治疗及护理效果,干扰患者的康复及预后[7]。对此,在骨科护理预见性护理中,护理人员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心理情绪,提前做好心理干预工作,向患者详细讲解相关的疾病知识及治疗方法,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同时,对于患者住院卧床期间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要进行系统的评估,并针对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预见性护理干预,以降低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几率。此外,应注重对患者病房环境的保持和营造,定期对病房进行清洁和消毒,让患者能够在良好、舒适、温馨的环境中修养,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身体及心理状态,从而促进患者的康复。经本文研究表明,观察组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的方法进行骨科护理,发生并发症的几率为4.84%,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0.97%,护理满意度为95.16%,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9.0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在骨科护理当中,对预见性护理的方法进行应用,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住院期间发生并发症的几率,同时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从而取得更为理想的临床护理效果。

作者:王晓丽 姜晓芳 单位:山东省威海市中心医院骨二科

参考文献

[1]赵红,史新春,王淑勉.预见性护理指引模式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外医疗,2015,(3):147-148.

[2]甘燕群,王翠翠,戴雪梅.浅谈预见性护理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J].养生保健指南:医药研究,2015,(9):108-108.

[3]王越,陈玉芳,高毓汶,等.预见性护理指引模式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A01):599-600.

[4]全威,任素琴,宋迪煜,等.预见性护理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药业,2015,(B12):249-250.

[5]周运彩,夏翠兰,陆淑仙,等.骨科护理中预见性护理指引模式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6,24(16):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