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设计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16:46:19

公共艺术设计

公共艺术设计范文篇1

关键词:城市公共艺术;艺术设计;城市美学

公共艺术是一座城市成熟发展的重要标志,城市公共艺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城市的精神财富。公共艺术设计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但无论是何种形式,城市公共艺术设计都在积极地表达当地的身份特征与文化价值观,都体现着市民们对自己城市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基于此,有观点认为,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是当下文化教育与艺术传承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但城市公共艺术的作用与意义还不仅限于此,它往往能够通过改变其所在地区地景观,突出该地的某些特质,唤起人们对某些问题的思考,进而长时间地影响公众的精神状态。从这一层面来讲,城市公共艺术具有极其强大的力量,在塑造城市的独特性格方面,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一、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概述

一般而言,公共艺术是由艺术家为某个既定的特殊公共空间所创作的作品或者设计。城市公共艺术的概念,受到学术交叉性以及综合性等因素的影响,提法较多,如有观点提出,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是城市公共、艺术与设计的集合。其中,艺术是人为地利用各种艺术表现形式进行艺术创造,是多种表现形式在城市公共艺术中的相互融合与相互渗透,以实现美化城市公共艺术或者引发观者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作为一门尚在发展中的学科,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研究对象、设计理论范畴等仍然没有较为统一的观点。但毋庸置疑的是,这一学科与环境技术科学、民族与地域文化研究、公共行为学与公共心理学、生活与社会需求等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关联。回顾我国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一方面,我国的城市化建设不断深化,城市公共艺术的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日益升温,众多的研究者与设计师们投身其中,为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创造了重要的“财富”;另一方面,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与建设实践中,各种各样的问题,于不同程度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

二、城市公共艺术的传承

归根结底,城市公共艺术是一种独特的艺术门类,其发展历程离不开对传统美学的传承。而传统美学对美的探讨与研究,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美”的概念的确定。无论是传统的艺术作品,还是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诞生的新型艺术作品,其所产生的美感,与最终的呈现效果,都是设计者较为关注的问题。从这一层面来讲,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实质上是对传统美学的一种传承与发展。回顾数千年来人类对于美的本质的探索,美大致可以概括为理论美、形式美与快感美三类,而根据美的表现形态,又可分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技美等。其中,艺术美是艺术家通过创造性劳动获得的,是对真实生活进行艺术再创造的结果。基于此,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属于艺术美的范畴,而艺术美的三大要素,即艺术的真实性、情感性以及独创性。从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发展来看,西方传统美学观念以及我国传统美学观念都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西方的美学观念中,“模仿论”的美学观给艺术门类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程度的影响,其中最为严重的,便是其所推崇的审美判断标准极大地削弱了艺术家的创造力。随后,人们逐渐意识到模仿论的缺陷,更为复杂的“再现论”由此诞生。与“模仿论”相比,后者更加注重艺术家的艺术表现张力,同时也唤起了观赏者的审美感知。就现阶段的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来看,很多的设计作品,就是来源于真实生活的再现。基于“再现论”的公共艺术设计,既有对生活实际的模仿的影子,也有艺术家对艺术表现形式的灵活应用以及自身艺术表现张力的体现。此外,艺术形式对于艺术作品的呈现也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不论是表达设计者主观情感的设计,还是反映生活的作品,都需要将其“装入”相应的审美形式之中,才能称其为艺术。根据“形式美”的观点,艺术作品的呈现需要构成事物外形的材料的属性以及一定的组合规律,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即对各种无序要素进行重新组合,使其呈现出一定的审美特性。从这一层面来讲,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亦是“形式说”的传承。在设计活动中,众多的设计者们通过对各类公共设施的配套、街景形象的塑造、绿色环境的开发等,将当前城市的各类环境要素按照一定的组合规律进行合理的重组,进而实现改善城市景观环境的目的。在中国传统美学观念中,意境是设计者对客观形态的刻画与描绘,是美学的核心观念。根据“意境说”的要求,艺术美感的呈现,并不仅仅是对事物具体形态的描绘,更需要的是“以形写神”达到一种内在精神层面的“神似”。而这一美学特点,在以雕塑作品为代表的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作品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回顾我国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不难看出,“重神轻形”的美学理念,给公共艺术设计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城市水体设计以及雕塑设计等活动中,“意境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呈现。不仅如此,我国传统美学观念中的“格调说”也给当下的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带来了一些新的思路。从本质上来讲,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活动,是对人类生存空间进行设计的过程,其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空间的规划与设计等问题,在这一环节中,设计者需要充分考量各个设计主体的协调关系,关注各个要素之间的繁简、虚实关系,继而确保整个设计格局的合理性,而“格调说”强调的便是虚实相生。因此,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发展,亦有赖于“格调说”的传承。

三、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创新

一座城市的兴起和演变,无不保留着当地居民们在悠长岁月中的宝贵经验与记忆,以城市公共艺术作品的形式将其镌刻下来,凝固成城市居民对一座城市的视觉识别和情感记忆的重要部分,是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重要任务。回顾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发展,美学观念的传承给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基础,但在新的历史时期,城市公共艺术设计要满足城市发展的实际需求,还需要做出一定的创新。从构成要素的创新来看,城市雕塑、城市绿化、城市水体的美学创新,对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进一步发展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城市雕塑是现代城市公共艺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一定的雕塑艺术,塑造出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并将周围的人文公共与地理公共充分融入,反映一个城市的特色文化,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与气息风貌,装点城市一隅,是当下城市雕塑对城市艺术建设做出的重要贡献。但国内的城市雕塑建设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如立意不高,感染力与生命力不强,造型过于呆板等。基于此,设计者与雕塑工作者在进行雕塑设计、建设时,应当更多地关注美学创新,避免盲目抄袭,融入更多的内涵,传承城市的历史文脉,兼顾大众的人文需求,以解决现阶段审美缺失等问题。而在城市绿化等的美学创新中,则应当关注其改善公共质量、提高生活质量等目标,结合道路、广场等具体情况,融入恰当的设计元素,保证绿化设计的科学性、艺术性、文化性与实用性。从人文美学的角度来讲,城市公共艺术设计这一艺术门类,实际是城市公共与艺术设计的结合。除了关注艺术设计活动中色彩、光影、明暗等设计手段的应用外,城市公共艺术设计还需要重视城市的历史文化与城市文脉的连续性,结合相应的公共要素,体现公共艺术设计作品的艺术品味与深层次内涵。基于现阶段城市居民对环境的需求,设计者在进行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时,应当以城市居民的心理需求为导向,尽可能为当地居民创造出相对理想的生活空间。基于这一要求,在进行设计时,设计者需要从公共美学、社会艺术心理领域等角度进行探究,尽可能提高最终设计作品的美学质量。近年来,在能源危机与环境危机的双重压力下,生态设计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关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生态设计概念的出现,实质上是艺术设计领域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回应。在此背景下,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生态化也成为一种重要的趋势。从设计的观念、生态设计的理论构建,到设计的方法与技巧,生态设计都展示着其独特的魅力。但从现阶段的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状况来看,要真正实现生态设计这一创新目标并非易事。首先,我国的生态设计之路正处于起步阶段,在理论界尚存在认识不清、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其次实践过程中,受到利益驱动问题以及局部操作、整体实现之间的矛盾等因素的影响,整个生态设计的创新之路并不顺畅。从长远发展来看,要实现城市公共艺术的生态设计,首先需要遵循整体优先原则,即服从持续性利益,在此基础上,尊重自然,建立新的生态观念,并积极开展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研究,继而实现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集约化”。

四、结语

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是传统美学的重要传承,在其发展历程中,相应的设计作品,给城市的建设与城市形象的塑造提供了有利条件。新的时代背景下,城市公共艺术设计面临诸多问题,相关的设计师与学者应当从人文美学以及生态设计等多个角度进行探讨,对城市公共艺术设计进行创新,进而满足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

参考文献:

[1]马骏.楚文化背景下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以武汉市公共艺术设计为例[J].湖北社会科学,2013(5).

[2]熊晨卉,陈建.地铁公共艺术设计的地域文化特色研究———以武汉地铁2号线为例[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8(3).

[3]李杭,马彧.安塞民间传统绘画图案在公共艺术中的传承与应用[J].美与时代,2015(8).

[4]罗滔,张鹏.基于广府文化传承的城市空间公共视觉调查与创新应用研究———以广州地铁为例[J].设计,2017(14).

公共艺术设计范文篇2

关键词:新技术;公共艺术;设计形式

一、公共艺术与技术发展的介绍

进入新时代后,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推动下,艺术设计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毫无疑问,技术的进步将推动相关行业、领域的发展,尤其是符合新时代需求的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它们的产生与发展将会推动艺术设计形式的创新步伐加快。值得一提的是,公共艺术在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城市公共艺术不仅是一座城市成熟发展的重要标志,还可以满足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尽管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繁多,但其设计形式无一不彰显着当地的身份特征与文化价值观,往往表达着市民们对其所在城市思想、文化的认同。很久以来,公共艺术的形式一直是在艺术的传统形式下进行的,例如雕塑和景观的设计多种材料的尝试,形式的丰富化表达,所有这些都是基于艺术传统模式的公共性应用。人们对于城市公共艺术的认可和存在还处于一个艺术的创作层面,更早的是基于艺术家将艺术在公共空间中的一种表达,而艺术的形式往往是艺术的社会环境呈现。公共环境设计已经不满足于功能化需求,视觉艺术对于公共空间的影响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进步变得尤为重要。进入到21世纪,人们对于新技术的应用逐渐增加,公共艺术的形式增加了互动性,在材质方面也多样化,声光电的应用成了技术实现的一种方向。技术的应用也是城市不断发展的脉络与形象重塑的需要,艺术与技术的整合成为公共艺术发展的一种趋势。

二、城市公共艺术设计

1.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传承。(1)“意境说”的传播与继承。对传统的艺术设计者而言,他们最为关注的无非是作品呈现的意象与塑造的意境,这在以新型艺术作品为主的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体现得更为淋漓尽致。因此,可以说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更倾向于表达作品的美,并且其真实性、情感性和独创性三大特点也更直观地体现了这一点。(2)“格调说”的传播与继承。究其本质,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就是对城市进行空间上的设计。为保证设计与布局的合理性,设计者必须统筹把握全局,平衡好设计中各参与者的关系,在把握繁与简、虚与实关系的基础上,协调发挥好各要素的作用。从这方面来说,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更多地体现了“格调说”的理念。2.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形式的整体设计层面。(1)城市文化层面。城市文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一是集聚性。众所周知,正是城市的出现加快了各方面的集聚,从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目前,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城市化发展进程也愈演愈烈,使得人口由乡村到城市的大规模迁移。各个民族的人在同一城市聚集,不同的文化理念不断碰撞、融合,新型的社会形态由此产生。与此同时,新的城市文化得以构建,新的城市形象得以重塑。二是多元性。由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商品经济的影子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均得以窥见,受益于劳动分工细化的安排,人们的就业形势更为明朗,发展的机会也将更多。三是地域性。从城市的文化发展足迹可以看出,一座城市的文化是在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地域特色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由于所处地域的不同,各个城市在气候、习俗、生产等方面均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因此产生的文化氛围和地域特色也不甚相同,这造成了各城市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2)城市规划层面。由于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城市的形象与文化,并且占据着城市的公共空间,这就不得不考虑城市大众的利益需求。因此,为避免公共艺术品的无序摆放、管理散漫、随意搁置等问题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造成不利影响,必须提前做好城市空间规划,合理控制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以推动公共艺术品更好地发挥社会价值。另外,为进一步体现公共艺术品的空间价值,还应考虑城市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城市空间的建设条件和城市空间的综合性需求。综上,为充分发挥公共艺术品在城市空间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在设计前应综合考虑城市文化、城市布局、城市规划、城市景观等各个方面的需求,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这不仅提升了社会大众对城市公共艺术品的品质要求,还加大了城市整体规划与建筑设计的难度。

三、新技术对公共艺术设计形式的影响

1.“人工智能”对公共艺术设计形式的影响。人工智能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一种,它是从计算机科学分离出来的,是通过模拟人类的思维过程来实现智能的,是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产生的新兴学科。从人类智能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在人工智能技术加速发展的情况下,人类智能最终可能会被人工智能超越。同时,人工智能将会带来数字化、智能化等领域的变革,人类的生活也将进一步提升。人工智能的产生有利于公共艺术品的设计与创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人工智能对公共艺术设计专业知识“理解”的基础上,以及在设计目的和设计思路的指引下,人工智能与公共艺术设计的融合,将使得公共艺术设计更为快速、准确;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程序化优势,也将促进创新理念,最终形成完整的设计思路,并迅速完成产品转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革新,我们有理由相信,人工智能极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展现出一些与公共艺术设计相关的特殊才能。比如,在产品设计上,设计师可以不用再自己作图,而是由人工智能系统直接将设计师的理念、方向、需求等指令转化为设计图纸,再由设计师进行修改完善,这不仅将提升设计效率,还能加强设计效果。同时,在创新方面,相信人工智能也将帮助设计师发散思维,给予设计师更多的灵感和帮助。2.“大数据”对公共艺术设计形式的影响。同样是现代信息技术,大数据则主要通过运营模式和思维方式对公共艺术设计产生影响,并且引起了社会经济样态的改变,从而推动经济实现转型发展[1]。大数据思维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第一,要对随机抽样的数据进行初步分析,了解数据的复杂程度和相关性,以确保准确率。第二,要重视数据的内在价值,充分对其进行研究,不能随意搁置、丢弃。第三,对数据的潜在价值进行挖掘,充分发挥其现实功能作用,以推动价值链条和价值基础的转变。大数据的作用至关重要,通过转变思维方式,不但带动了公共艺术设计领域的革新,而且将会给整个行业带来变动。在新的思维模式的冲击下,不能再局限于传统的设计理念,而应该加快创新步伐、推动创新转化,构建新型的公共艺术设计体系。3.“互联网+”对公共艺术设计形式的影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对各行各业的技术、服务、创新和研发等的影响不断加深,从而引起了社会行业的重大变动。在当前情况下,艺术设计行业也无法“置身事外”,“互联网+”同样对设计师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使公共艺术设计的表现模式和设计内涵均产生了相应的变化。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互联网+”最大的特点在于互动与互联的特性,这也是其相较于传统大众媒介的优势。网络与计算机产生的交互性,帮助人们得以共享全球范围的信息,不再受制于地理位置和时间的影响。同时,“互联网+”也为公共艺术的信息共享提供了有力支持,促进公共艺术的设计形式在全世界范围内快速地传播,为世界各地的人们搭建了沟通的桥梁。

四、数字媒体技术在公共艺术中的表现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数字媒体发展非常迅猛。数字媒体艺术应用于各种领域也是迎合这个时代对于数字化发展的一种需要[2]。数字媒体也不局限于一些影视以及屏幕的局限性,应用范围更广泛。城市公共艺术作形式长久以来比较单一化,多年以来没有太多的发展变化。数字媒体艺术的多领域高效展示引起了设计家的关注。在公共艺术的存在形式上,很多艺术家和设计师尝试着用数字媒体艺术应用于公共艺术当中。这种应用让人耳目一新,又存在着丰富的变化,也是城市时代演变的一种产物。1.数字化辅助技术。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的过程中,为提升艺术作品创新和价值,将数字化技术作为辅助工具介入城市艺术的实际实施中,是文化艺术表达含义的一种创新和进步。谈道数字化,人们就想到了应用技术[3]。在数字化介入过程中,技术起到了一个辅助性的作用,艺术的创新、创意依旧是灵魂所在。数字化使设计变得更为丰富,在作品的实现过程中更换为一种方便性[4]。表现素材更加广泛,形式变化更加丰富,文化的多元性更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在人们习惯了传统公共艺术形式的背景下,采用数字化表达使公共艺术的内容更有创新性。应用数字化作为一种合作形式使城市公共艺术作品表达的内容准确度更高,可塑性变得更强。通过计算机的演化,可以使所表达的内容充满了多种形式的混合。文化的兼容性和艺术性的高度追求也变得尤为突出。这种技术的辅助性最终实现了公共艺术一种是新的突破。2.数字控制灯光技。术随着灯光技术的发展。灯光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公共艺术的创作中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丰富的变化设计,使公共艺术的形式变化更加丰富。传统的城市公共艺术作品展示形式只有在静态表达和作品本身才能感受到公共艺术的存在性,而在夜晚,表达形式就变得微乎其微。而数字灯光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数字化的介入也变得更加迅速。将灯光的丰富变化应用于公共艺术的表达得更加有独特性,同时也突出了科技感。灯光的丰富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渲染和烘托了作品的固有主题。冷光和暖光的交替表达,使艺术作品所体现的主题变得更加具有丰富变化和挑战性。多种光源的一种辅助综合表达是艺术作品所营造的氛围更不仅仅局限作品本身,也是城市夜晚的一道风景。3.影像装置技术和数字投影技术。[5]影像装置艺术在艺术领域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期。艺术家们试图通过新的技术手段来实现对于艺术的一种理解,尝试着将新的艺术形式表达不同于传统艺术范畴的一种追求和挑战。而在公共艺术当中将影像装置艺术和数字投影技术运用到具体的作品中就需要将艺术的形式更加升级。同时在城市公共艺术的范畴之内,使艺术的形式更加新颖,吸引观者的形成一种新的认识。因为技术和数字化的实现相对更加具有可控性,内容的丰富性也较传统艺术形式具有更多的可变性。所以在表达过程中创作实施都可以进行多种演变,这也是艺术服务于城市环境的新形式。通过这些技术的实现,使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对于艺术和技术的统一而形成的最终一种结果得到了一种新的再现。艺术形式的多元化将艺术技术结合的思想变成了一种实现,更加富有时代化的表达。在这种表达中,人们对于数字化艺术的认识变得更加适应,形式的丰富性和新颖性更为突出。同时,对于内容的更替以及人们对艺术作品的共鸣都能体现在时代的对这种价值的理解中。4.数字时代的互动性。在数字化时代,人们沟通的方式变得更加迅捷和多样化[6]。数字时代的发展使人们已经适应这种互动的方式,在公共艺术当中融入数字化的技术,增加人与作品的互动性是尤为重要的。内容上和形式上增加互动的环节和因素,使人们更愿参与其中,也使这种“公共性”的含义深刻,这种互动性不再是简单地与环境中的固有形态进行互动,而是将多种技术形式应用其中,让人们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从视觉、感官上的立体互动,这种互动可能是不断变化的。在这种参与互动中,实现了技术与艺术的一种结合,将艺术更好地服务城市群体,从而实现其存在的价值。

五、结论

实际上,公共艺术设计形式是一种“扩大的设计思维观念”,它通过对新技术的运用,帮助设计者们快速地将设计的理念和设计目标具象化、产品化。从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发展可以看出,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城市公共艺术发展面临机遇,同时也存在诸多挑战。城市公共艺术在传统艺术形式的基础上,慢慢地过渡到以新技术形式为代表的新的艺术形态上。目前,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影像装置艺术、数字媒体、数字控制灯光技术等多种新技术设计形式都可以尝试应用在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中。这种多元多维化的设计形式介入到公共艺术当中,使公共艺术变得更为新颖,更富有时代感。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脑以及其他的多媒体形式与公共艺术产生互动、互融,使公共艺术的表达及影响力都逐渐扩大。而这种艺术形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公共艺术形式,以新技术为背景的公共艺术形式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公共艺术所带来的局限性。同时也是公共艺术设计形式的一种新的革命,在未来技术的与艺术结合是一种趋势。在人们的生活环境当中,通过艺术和新技术的结合来实现城市公共艺术对人居环境的影响。这就要求行业学者、专家加强沟通交流,积极探索创新,使得公共艺术设计适用新技术的发展、契合新时代城市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罗丹.数字信息在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0(11):61-62.

[2]赵文博.新媒体艺术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跨界融合研究——以寒地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为例[J].传媒论坛,2020,3(14):30-31.

[3]莫恩泽.数字媒体技术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营销界,2020(42):77-78.

[4]朱芳.数字媒体技术在公共艺术创作中的应用研究[J].新闻传播,2019(11):63-64.

[5]张丹.视觉影像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多元化表现[J].美术文献,2020(08):116-117.

公共艺术设计范文篇3

关键字:数字媒体;公共艺术;融合;地域文化

1发展现状

公共艺术作为城市的名片,在塑造城市独特性格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公共艺术已成为构建当代城市多元文化、传播公共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公共艺术作为城市中不可缺少的视觉艺术形象,记载着城市的历史,蕴涵着城市的文化。其设计既应满足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又应体现城市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数字媒体打破传统的单项公共艺术交流模式,使观者不自觉地成为作品的一部分,与之形成互动。数字媒体作为艺术与技术的结晶,是一种直接的信息传播方式,活跃于公共服务领域。在英国,数字媒体产业的产值约占GDP的7.9%,是第一大产业;在日本,电子游戏、动漫卡通、网络游戏等产业成为仅次于汽车业的第二大产业。国内数字媒体产业也在飞速发展,近几年,数字媒体技术与公共艺术设计的融合较为普遍。数字媒体具有公共性和人情味,不仅传播符号多样,而且反馈灵敏、调整迅速,对消费者行为具有积极的影响。

2数字媒体融入公共艺术的意义

城市公共艺术在设计中越来越多地与影视广告、三维动画、网络游戏、网络艺术、数字音乐等现代数字媒体艺术相结合,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1凸显公共性

数字媒体介入公共艺术设计,以视频艺术、音频艺术、编码艺术、交互艺术、网络艺术等手段为基础,将艺术与技术巧妙结合,产生了全新的动态艺术表现形态,丰富了公共艺术的内涵。在城市广场公共艺术设计中,利用数字媒体艺术的独特传播方式有利于广场氛围的营造,趋向大众化,具有亲和力,增强了公共艺术品与观众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凸显了公共艺术的公共性质。美国芝加哥千禧公园中的皇冠喷泉(CrownFountain)就是数字媒体与公共艺术完美融合的典型实例。设计者将媒体艺术巧妙融入公共艺术,将喷泉的背景设置为多媒体屏幕。由电脑控制的多媒体显示屏交替播放着代表芝加哥的1000个市民的笑脸,以此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每隔一段时间,多媒体屏幕上从市民的口中会喷出水柱,为观众带来一阵阵惊喜,加强了媒体公共艺术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凸显了公共性。

2.2增强互动性

数字媒体融入公共艺术设计,丰富了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为公众营造出网上虚拟空间。随着数字技术的介入,人们可以更方便地进行交流,互动性增强。为纪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而建的“国家公祭网”就是很好的例子。网友可通过网络媒体为遇难同胞点蜡烛、献花,以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国家公祭网”设计色调以血红、黑色和白色为主,凸显了“国之祭、史之痛、民之愿”的主题。目前,该网推出了中英日三种文字版本。中文版主要分为公祭资讯、海外公祭、在线公祭、公祭回音、公祭教育、公祭知识和网上史料馆等七大板块。英文版和日文版均分为在线公祭、公祭资讯、公祭知识、论坛互动等四大板块。媒体艺术的应用不仅为公共艺术设计提供了高科技的设计平台,也丰富了公共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

2.3塑造城市美好形象

多媒体公共艺术作为动态艺术表现形式,通常以动态的形式与公众进行互动。通过动态媒体艺术手段,融独特的地域文化、自然环境与现代城市的气质于一体,可以彰显城市个性,营造城市的美好形象。在部分欧美国家,公共艺术已发展成为城市文化生活的重要标志。例如法国巴黎的凯旋门和埃菲尔铁塔,不仅形象地记载了城市的历史,而且体现了城市独特的地域文化。又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上,策划者运用数字媒体艺术方式将各个国家的国旗以超大电子屏动态传播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眼前,给观者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

3南京公共艺术设计

南京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六朝古都、十代都会。远古文化、六朝文化、明文化、清(太平天国)文化与民国文化交相辉映,悠久的历史为南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奠定了南京特有的文化底蕴。而目前真正能够体现出城市地域文化特征,且满足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公共艺术设计很少。南京公共艺术的设计大多没有与数字媒体艺术相融合,形式单一,不能给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公共艺术设计要想体现出一座城市独特的审美价值,就应加强与数字媒体技术的融合。

3.1数字媒体在南京公共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数字媒体技术以“智能化”为主要特色,结合平面媒体、网络交互、影视动画等多种形式使得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多样化。2014年南京青奥会上大量采用了数字媒体技术,让南京在交通疏导、安全保障、休闲购物、旅游住宿、文化及运动场馆建设等公共空间的现代化设计方面均展现了世界一流水平,从而给各国游客留下了美好印象。南京多数公交站台的上方设置了显示“XX路公交车离本站还有几站”字样的多媒体电子屏。等候者可以根据屏幕上的提示清楚地了解等候的时间。

3.2数字媒体介入公共艺术的对策

3.2.1视频和音频取代传统媒介

借助视频和音频等新媒体表现方式能够更好地体现城市的地域文化,塑造城市的美好形象。可以在南京城中心地段设置多媒体大屏幕,交替播放南京的文化、历史、娱乐、美食。在城市公交站台橱窗中,可以结合数字媒体手段,交替展示两幅广告,用多媒体动态广告代替静止、单一的传统广告。另外还可以在站台旁设置MP3播放器,根据人们的不同需求播放不同的音乐作品。

3.2.2WIFI全面覆盖城市中心

三年内实现无线宽带全面覆盖市中心,加快推进城市网络数字化系统建设。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介入,人们可以借助无线网络技术与他人随时随地进行互动交流。数字媒体技术结合网络交互艺术,由WIFI向游客提供手机定位导游。公众可以借助无线网络交互艺术,参与网络问卷调查,及时反馈信息,与他人互动,与公共艺术品互动。

4结语

在数字信息化时代,公共艺术设计应加强与数字媒体技术的融合。数字媒体与公共艺术的融合,有利于增强城市环境的趣味性,增强公共艺术与公众的交流互动。这种互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更好地体现城市的文化,提升城市的品质,凸显城市的个性,塑造城市美好形象。

作者:唐丽 黄文静 单位: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马骏,张新宇.浅析当代城市广场公共艺术与媒体艺术跨界设计[J].装饰,2012,(3):139-140.

[2]唐丽.唤醒城市的记忆———六朝文化背景下的南京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研究[J].大众文艺,2012,(3).

[3]陆明明.浅谈数字新媒体公共艺术的互动性[J].大众文艺,2012,(10).

公共艺术设计范文篇4

关键词:公共艺术;城市空间;城市文化

1引言

城市文化的形成是在城市建造、城市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其具有专属的风俗习惯、道德规范、历史文化以及意识形态,是城市精神文化与生活文化的融合。城市文化实现了城市精神、城市物质以及城市制度的统一,就城市精神来说,它是整个城市生活的灵魂寄托;对于城市物质它是整个城市生活水平的具体表现。因此,城市文化影响着整个城市的发展。

2城市概念的简述

城市是原始的群体和具有特定目的各类集合的综合。第一类再所有集体里,家庭和林立是最为普遍的。其次,第二类是城市生活的特征,在相对有限的区域内,不同团体通过类似于公司一类的经济组织而得以维持,具有公共的管理规则,长期固定再特定场所。城市存在的物质手段是为了各种聚集、交换和储存提供固定的场所、稳定的庇护和长期的设施;城市的基本社会手段是劳动的社会分工,不仅仅服务于经济生活,而且服务于文化进程。整体而说,城市是一个地理集合体、一种经济组织、一个制度进程、一座社会活动的剧场和集体创造的美学象征。

3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生态观

3.1体现城市文化正能量的观点。工业革命是人类近代历史的一个转化节点,工业自然塑造了工业城市,最大贡献也许在于它所产生的全新环境。首先,在环境卫生方面的技术和公共卫生方面,瘟疫横行的监牢和18世界的医院是这些罪恶最早的典型,地点的特殊性成了改良的小型试验场。19世纪科技发展下,可铸造大口径下水道铁管,实现了可远距离供水,同时也可处理附近小河的污水;疟疾、霍乱、伤害等,曾经困扰“肮脏城市”的诟病。让城市重新有新鲜空气、洁净的水、绿色造景和充足的阳光,成为了城市健全规划的首要目标。城市规划的要求也影响了各行业,医学直至19世纪初,在手术前才真正开始消毒,因此护士、医生、医院用白来体现洁净的象征,近代包豪斯的设计也把这些思想融入作品中,柯布西耶更是把思想带入“新建筑”中。公共艺术作品放置地点的场域特殊性,需表达强有力的正能量,与观者的正确社会价值观产生共鸣。3.2公共艺术设计体现集体性。大城市之所以有强大的吸引力,原因可以具体为:一,它是国家的工具手段;二,是最高全力的象征,一切城市功能中最早的功能之一。一些国家或者帝国杂乱无章的忙碌发展起来,这些城市通过其庄严宏伟,华丽的气派,巨大的财务等条件,把较小城市的人口和贸易吸引过来,臣服于帝王和宫廷的显赫威望。城市连续不断的扩展和增长,归功于16世纪开始的全球性商业往来。通过运河、河流开发河道资源,海洋开拓世界海洋路线,19世纪西方国家通过铁路,20世纪中叶通过空运交通带领贸易的促进,由于飞机直达的航线速度快,不可能在小城市停留,这就促使航线停留的大城市将吸引更多人群和机会,因此城市变的更加拥挤而集中。现在城市中的公共艺术不为权贵的富丽堂皇的气派而负责,在一段时间里,出现了纪念性公共艺术作品,一定程度上暗示了政治的价值,从活在当下的观念来看,此类作品意义是无效的。公共艺术应该“往远看”,技术是进度的,应该是“社会性统一的”,技术是价值中立的,是为着社会共同利益。作为公共艺术,装饰市民广场,它不对任何人产生威胁,不代表谁的力量象征,具有审美上的善行,公共艺术并没有如广告那样侵犯公共空间,反而具有排除广告意义的效果,在公共与私人之间创造了一个户外空间,接近所有人,但也不属于任何人,却又是所有人可共同拥有的。

4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与城市生态的辩证统一

4.1城市文化是公共艺术设计的思想基础。公共艺术是一个城市视觉美感与城市品质的体现,一个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不仅仅是美化环境,给人视觉上的冲击感,更应该显现一个城市文化底蕴和城市精神。城市公共艺术艺术是一种具有浓缩意义的美学表现形式,通过公共艺术,彰显出整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发展[2]。而公共艺术设计的思想基础是城市文化,城市公共艺术是城市文化的体现,我国的每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城市公共艺术,整个城市的风土人情可以通过公共艺术体现出来。4.2公共艺术设计要与城市规划相协调。公共艺术能够美化城市空间、改善城市环境,满足了大众城市空间的需求。但是,公共艺术需要依托城市空间而设计,城市规划具有不确定性,不断在发展,不断会遇到问题。从公共艺术能够以艺术的角度出发,解决问题思考问题,可以通过抽象化的设计,缓解现阶段快节奏生活给人们带来的紧张感和压力感[3]。因此,公共艺术的设计要与城市规划相协调,其设计要在特定城市空间以及城市结构基础上进行,并且充分考虑公共艺术设计与相关城市之间的关系,是否能够彰显出城市的历史文化及精神面貌,与观众产生特有的场域共鸣。优秀的公共艺术设计是空间布局、作品设计以及城市规划相统一,建设出和谐的城市文化生态,促进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4.3公共艺术设计要与城市建筑环境相融合。一个城市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发展,融合了历史文化、经济发展、道德规范,已经形成了自身所特有的人文精神和建筑风格,比如我国北京的四合院,和北京的胡同一起,大量人口涌入形成的居住形式,成为传统文化和民俗代表,还有陕西的窑洞,因为黄土高原特殊的自然条件,是黄土高坡所特有的居住形式,每个城市的特征的形成也有其不可复制的条件。莫里斯指出,都市建筑环境,即是“小型戏剧舞台”,艺术家说的风景并非指的是自然景色,而恰恰是这样的“舞台”,蕴涵了城市历史与文化的积淀,对城市未来的发展与建设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公共艺术设计建造时,充分考察当地的建筑特色,与当地的建筑环境相融合。从而行成具有特色的城市景观。

5城市文化生态语境下的公共艺术设计研究

5.1对公共艺术主题与题材的控制。公共艺术的设计要围绕主题与题材进行创作。而公共艺术创作的第一步就是确定主题,其主题的确定需要结合当地的建筑特色、风土人情、历史文化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运用一定的手法将其表现出来,以此来表达出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情趣以及城市精神[4]。公共艺术题材的确立主要受这些方面的影响,历史文化、地域风情、城市特色、科技发展以及自然风景,满足大众的视觉感受,改善空间环境以及丰富精神生活。而一个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的完成,需要艺术主题与题材相互融合,共同完成。5.2对公共艺术体量、尺度的把握。公共艺术的设计需要严格把控体量和尺度,合理划分公共艺术与空间环境之间的关系。艺术作品的体量与尺度对大众的视觉产生最直接的感受,影响其整体的美感。因此,在进行作品设计时,充分考虑其体量与尺度,与空间环境相协调,满足大众视觉感受,遵循法律法规,以各种角度考虑问题,实现作品、空间、文化相协调。5.3公共艺术作品的材料选择与色彩搭配。公共艺术作品的材料选择决定了质感以及保存年限。普遍公共艺术作品是在室外,需要面对暴风、暴雨、冰雹以及人为损坏。因此,在材料选择上需要严格把控,主要选用具有质感并耐久性的材料。公共艺术作品的色彩最直接的影响了大众的视觉感受,其色彩的选择需要充分考虑城市建筑与环境色彩,以城市的主色调为主,与城市整体色彩风格相融合。

6结束语

就目前来看,公共艺术对城市空间产生重要影响,不仅增加了大众的视觉美感,还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品质,彰显了城市的历史文化。需要艺术家在创造时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以公共艺术设计为城市文化的基础、与城市规划相协调以及与城市建筑环境相融合,在作品设计建造时作品艺术主题与题材合理选择、作品艺术体量尺度合理把握、作品材料选择与色彩合理搭配。最终,通过公共艺术设计,创造出和谐的城市文化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安德鲁•考西.西方当代雕塑[M].上海人们出版社,2017(01):188-189.

[2]马可翔.服务与体验经济时代下公共艺术设计的新思路[J].北极光,2019(05):125-126.

[3]瞿行,梁勇.基于城市记忆的地铁公共艺术设计———以吉林长春地铁二号线公共艺术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9(04):161-162.

公共艺术设计范文篇5

艺术,它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公共艺术设计属于当代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文化的沟通与精神的激励,它表现为公共想象的培养和对公众民主的培养。对公共艺术设计来说,艺术设计作品的前瞻性与独创性以及创作者对公共事业的态度是至关重要的。艺术家要提供给人民大众一种独特视角和价值观,必须把亲和性和公众性融入到艺术作品中去。公共艺术设计的艺术性是放在第一位的,脱离了艺术性,则脱离了公共艺术设计的本质。

1.1一种文化形态公共艺术是由艺术创作者为某特定的特殊公共空间所创作的作品或者设计,展示给多数民众的一种文化形态。

1.2当前社会发展趋于成熟的标志。公共艺术是民众聚集地的精神展示,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当地身份特征与文化价值观,是人们对自己居住地的认同感与优越感,也进一步成为当地艺术与文化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拥有良好公共艺术的地方,才是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城市,是社会发展趋于成熟的标志。

1.3当地历史与价值的体现。公共艺术通过改变当地的景观,强调某些亮点而唤起人们心灵深处的渴望,表达当地的浓厚历史氛围。公共艺术具有一种非常强的号召力,它改变了所在地的面貌,且在一定时期内对公众的精神面貌与对周遭世界的感悟。它也是当地的一个名片,在塑造当地的特质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2、公共艺术设计的灵魂是公共性

2.1开放性、自由性和交互性。民众在特定的日子特定的开放地相遇,自由交流、碰撞、吸取、磨合,共同谱写人类精神的交响曲,公共艺术设计充分展示给人们的是开放性、自由性和交互性。公共艺术设计将面向各色人群,这就决定了公共艺术设计具备开放性、自由性与交互性的特点。

2.2独立性、批判性和超越性。在公共场所公共艺术设计作品具有独立性,不依附权势,具有自我表达、自我展示以及对他者进行评判的权利,公共艺术设计展示的公共性从另一角度上具有一种独立性与批判性、超越性。

2.3民族性。公共艺术设计是独立的,任何的公共场所的公共艺术设计作品都不是虚无的,它是民族性精神的一种展示,这种民族性表现为各个民族的差异区别,它以多元化的形式共在。

3、公共艺术设计的源泉是以人为本

公共艺术需要较长时间与地表建筑环境共存,是广大人民群众活动、休闲、观赏的场所,对人的关怀,对人的尊重,对人的体贴是艺术设计的源泉。

3.1物理环境的考虑。这是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的基础。人性化设计是以设计的理性化和功能性为前提条件的,离开了科学结构的理性化和合理的功能性,人性化将走向极端。公共空间在考虑到日照、遮阳、通风等因素,使场所在保持人们心理、生理上的舒适的同时,还应配置各类设施以满足人们的复杂活动需求。

3.2大众心理的关怀。设计如果仅仅追求一种功能至上的原则,想以此向人性化靠拢,是行不通的。一旦理性压倒人的个性,也就偏离了人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物理层次关怀的同时,也关心人的心理、关怀人的情感。注重大众心理的人性化设计反映了公共空间“为人而设计”的理念

3.3社会因素的考虑。对人类生存环境的考虑。开放空间就是指公共空间,它包括自然风景、公共绿地、广场、道路和休憩空间等等,这就要求我们研究公共空间环境以至整个环境的演变过程以及对人类的影响,研究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探讨如何改善人类的聚居环境。加强策划与规划,从城市整体结构方面作好战略性公共空间规划,使资源、能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尽可能少地消耗不可再生的资源、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达到自然、社会、经济效益三者的统一.

公共艺术设计范文篇6

关键词:汕尾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传统;现代

引言

改革开放后近40年飞速发展的同时,城市化进程的步伐也逐步加快,城市呈现出高楼林立、道路交错、人口密集的现象,据百度数据显示“2011年城镇化率达到51.27%”、“2050年达到70%的目标”。城市化进程虽然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但是也带来了很多困惑,比如城市复制基因大,每所城市的相似度较高,过快的城市化造成了诸多矛盾。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城市若想脱颖而出就要缔造属于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小城市来说,寻找城市特色是营造城市品牌的捷径。

一汕尾市区的建立及其特点

中小城市在发展定位时不能好高骛远,毕竟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些一线城市的地位已经根深蒂固,城市规模小也有其独特风姿的一面,需要挖掘和探析。广东汕尾这所城市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汕尾自1988年建立市区,将海丰县和陆丰县以及红草、马宫、东涌、汕尾、田乾、捷胜、遮浪7个镇建立汕尾地级市,并在原汕尾镇建立汕尾市行政中心,取名“汕尾市”,也就是说现有的汕尾市区是在镇的基础上建立的。当初设立汕尾市区时为了平衡“海陆丰”地区海丰县和陆丰县这两大老县城的关系,所以将市区设摘要:对于中小城市来说寻找城市特色是建立城市品牌的捷径,而城市规划建设中公共艺术设计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值得深入思考。对于1988年建立的汕尾市来说,城市规划中的公共艺术设计主要有三个特色,即传统文化的体现、现代文化的体现、传统与现代交互的体现。从汕尾城市现状与其公共艺术设计的关系,探讨汕尾城市未来发展特色、树立城市品牌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汕尾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传统现代立在原汕尾镇,但汕尾镇遗留了很多问题。在将近30年的发展后,目前汕尾市区依然呈现道路窄小、公共空间不足、宅基地建筑过多、城市规划不合理等问题。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但是现代城市的积极元素依然逐步推进,汕尾城市的公共艺术设计也在不断增多,市民的参与也在不断加强,这样的现象值得我们关注。

二汕尾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特色

目前汕尾城市的公共艺术设计主要集中在广场,有凤山妈祖广场、慈云山广场、罗马广场、红海湾入口广场等,其中既有体现汕尾本地传统文化的公共艺术设计,也有现代城市文化的象征,还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产物。

1传统文化的体现——凤山妈祖广场

凤山妈祖广场(图1)共有两个部分,一是凤山祖庙,二是妈祖广场。凤山祖庙主要包括古戏台、凤山公园,天后阁、钟鼓楼、石牌坊等景点,供人祭拜、本地戏曲演出、参观游玩等。海陆丰的海洋经济决定了劳动人民长期以来靠打渔为生,渔民每次出海祈求上天神灵保佑平安归来,长而久之形成了见神就拜的习俗,这是海陆丰的信仰文化。海陆丰人民拜神也具有独特的方式,有极其注重各种规矩的正式祭祀,比如海丰、陆丰在每年年末时各个村子都会举办谢神活动,通常不同村子会祭祀不同的神,有关公、三山国王、白衣娘娘、佛祖、妈祖娘娘等,谢神活动包含众多规矩和内容,各村主事还会安排戏班子给神仙们演戏,去隔壁村请别的神过来看戏,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全村平安。此外还也有平常随意的祭拜,家庭主妇平时在上下班的途中、饭前或是闲暇时间都会上柱清香拜拜,每月初一十五在家中摆祭品祭拜,也是为了保全家平安。在汕尾本地人民的信仰中,能保全家平安幸福的都是可以祭拜的神仙,在这其中妈祖娘娘具有重要的地位。妈祖广场,也是汕尾最大的开放型广场。妈祖广场曾经举办多次公众活动,有一年一度的汕尾美食节,也有时常举办的庙会、文艺晚会。每次举办活动时汕尾市民会拖家带口前来观看,一家老小其乐融融,不时用本地话交流心得体会,由于旁边就是妈祖娘娘庙,可能还会顺便全家共同焚香祭拜。而平常的日子,借着气候温暖的优势,全家也会在广场放风筝、溜冰、做游戏等家庭活动。看似简单的家庭活动却承载着汕尾的传统文化,海陆丰人民信靠各路神灵的同时,也非常看重家族传统,每个家庭生养众多子女组成一个大家族,号召家庭成员团结一致,这是海陆丰的家庭文化。信仰文化和家庭文化共同展现了海陆丰文化的独特个性,凤山妈祖广场的两个部分是这两种文化的体现和延续,这是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与汕尾本地传统文化交互融合的表现,值得思考和关注。

2现代文化的体现——健身广场、红海湾入口广场

在成立汕尾市区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外来人口的进入、本地人到其他地区发展等种种原因,新的汕尾城市文化正在逐渐形成,这些新文化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同时也具有其他城市共有的普遍性。相应的对于城市规划设计来说,建设现代文化体现的广场是必不可少的,在汕尾市区具有代表性的公共艺术设计就是健身广场和红海湾入口广场。健身广场(图2)包括体育操场、绿化、艺术雕塑几个部分。体育操场内提供篮球场、健身器材场、乒乓球桌、游泳池、网球场等健身场所,提倡市民强身健体;在体育操场的内部和四周还有绿化种植,既美化了环境又呼应了健康主题;体育操场的外部设有艺术雕塑,一群抽象人物骑自行车,使用彩色板材和LED现代科技结合的材料制作,到了夜间灯光开启、红蓝绿色彩相间,吸引市民注意的同时也彰显了健身广场的主题,起到了宣传作用。红海湾入口广场(图3、图4)位于汕尾市区和红海湾路口的交叉处,道路通往汕尾市的旅游区——红海湾遮浪半岛旅游区,广场主要有两个现代雕塑,一个是火炬,一个是帆船。火炬雕塑既像熊熊燃起的火把,又像仰望苍天的面孔,朝气蓬勃,象征着汕尾市今后发展的欣欣向荣;帆船既是汕尾渔船的缩写,也是寓意红海湾旅游区发展一帆风顺。这两个现代雕塑虽然与市民生活交互影响不大,但是作为地标建筑起到了道路指向的作用,也是当代艺术设计语言的表现。健身广场和红海湾入口广场都是以现代城市和艺术设计的标准建成,弘扬了现代城市的精神和风采。

3传统与现代交互——罗马广场、慈云山广场

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也有中西结合、传统与现代交互的案例,汕尾市区中的罗马广场和慈云山广场极具代表性。罗马广场(图5)位于汕尾市五十米大道及海边路交界处,也是五十米大道的终点。罗马广场的设计原理是将汕尾本地的渔歌文化和西式罗马柱建筑相结合,利用罗马柱撑起长廊,长廊连接处是渔歌墙面,墙面上用浮雕的形式记录了汕尾的渔歌故事。白天的罗马广场三三两两的人们等待着渔船靠岸,大家一起聊天、打牌,虽然人数不多但也休闲;夜晚的罗马广场路边停靠着点着彩灯的人力观光车,提供短租服务,很多携带小孩的家长租着人力观光车在汕尾五十米大道游玩,家庭温暖其乐融融,海陆丰家庭文化得以体现。慈云山广场(图6)位于汕尾地标建筑大圆盘东侧,其设计原理和罗马广场相似,也是中西结合,尤其是广场墙壁上的浮雕既包含到汕尾本地的渔歌文化,又包含汕尾的传说、名人,其中以海的儿女和中国第一代小提琴音乐作曲家与演奏家马思聪先生的浮雕为主。慈云山广场还具有当代中国的一个特有现象的反映,即是广场舞的聚集点,每天晚上都会有大批群众有条有序地跟随舞曲跳着广场舞。广场舞在中国其他城市也是屡屡可见,对于汕尾市来说是跟随时代潮流的表现,正是因为如此,慈云山广场也是汕尾广场舞的代名词,而对于广场墙壁上汕尾渔歌、传说、名人的浮雕却很少关注。

三存在的问题及提出建议

1存在的问题

第一,汕尾市区先前遗留问题导致规划的局限性。前文说到汕尾市区是在原汕尾镇的基础上建立的,而镇级单位上升到市级单位后很多设施却没达到市级标准。汕尾市区的交通道路、宅基地建筑、老马路街区都存在很多问题,没有合理和系统地进行城市规划设计,尤其是宅基地建筑随处可建,造成道路无法拓宽、街区无法改造的局面。由于上述原因目前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大型城市建筑和公共艺术设计只能用填海、平山的方法建设,或是远离市区的空旷地皮进行,但是这样一来市民参与度又相应减少,公共艺术设计的服务性降低,违背设计初衷。第二,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本土特色不够突出。这种现象汕尾城市不是唯一性,很多城市不仅建筑相似,公共艺术设计也极其相似,据统计,诸如“马到成功”、“二龙戏珠”等雕塑重复率奇高。很多城市的公共艺术设计没有深入了解其根深蒂固的文化,也没有田野考察,有些公共艺术照搬现成案例制作,生命力不强。汕尾市区的慈云山广场、罗马广场虽然涉及到汕尾渔歌文化题材,但是被西方现代建筑的外观冲击而淹没,很多市民甚至没有近距离观察墙壁的浮雕,对于本地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不足。

2提出建议

公共艺术设计范文篇7

关键词:人文;公共艺术;人文价值;人文关怀

公共艺术在上世纪90年代从西方进入中国,从我国初认识再到广为运用,现已发展成为现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越是发达的国家,越更加关注城市的环境建设、文化艺术,公共艺术是会影响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形象。城市作为公共艺术设计的载体,与其发展有着密切关系。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不断的提高,公共艺术设计趋势和表现形态发生着变化。人们更加关注公共艺术的发展。艺术逐渐走向更广的人群,而公共艺术更近距离的靠近人群。以往的人们会将公共艺术定义为,一尊造型独特的雕塑,而如今的人们意识到,雕塑、壁画、园林景观、影像、水景、声光作品、特殊设计的街道铺面等,皆可归纳为公共艺术设计的范围中。公共艺术被李永清定义为,“以人的价值为核心,以城市公共空间、公共环境和公共设施为对象,运用综合的媒介形式为载体的艺术行为。公共艺术既不是一门学科,也不是特指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看待公共艺术就应该以对多维度的角度去看。以下将从人文的视角阐述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人文价值和人文关怀。

一、关于公共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

人们经常会认为公共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就是雕塑,但公共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并不仅仅如此。它既可以以园林景观的形式呈现,以环境而存在,也可以是行为艺术、临时性表演,一种情感的宣泄。不论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们都可以表现出所想表达的内涵。公共艺术设计作品的结构、功能、色彩、尺度、比例、体量、造型等等都具有其独特性,它们会直接影响到城市空间的环境。针对空间环境场地的各个因素,会出现不同材质的公共艺术设计作品,常见的木头、金属、陶瓷等材质,还有以水为媒介的喷泉,新媒介互动装置的混合型材质,花草树木为创造素材的特定园林景观等等。在公共艺术的创作中,体现以人为核心做为主体,往往跟人的生存环境、人文精神有着密切联系,表现了作品的公共性、当代性以及互动性。公共性是公共艺术设计中重要的元素,具有社会属性,也是作品创作的前提,在公共空间中向公众表达进行共享。公共艺术作品多以能够与公众产生共鸣,能够反应社会生活的作品具有当代性为主题,并且作品在与公众的交流中产生互动性。

二、公共艺术设计中的人文价值

公共艺术是一个与大众交流的艺术创作,艺术家在创作作品时,是要经过对创作作品的文化背景的研究,找寻作品与公众之间的契合点,将公众的需求作为作品的框架结构,充分的实现公众的话语权。公共艺术其公共性和艺术性的结合,包含着文化学和社会学概念。公共艺术作品出现在公众生活环境中,能够拉近公众与艺术的距离,从生活中实现艺术的价值,是公共艺术人文价值的体现。公共艺术设计的人文价值的实现是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方面,确立人为主导地位,承担着创作公众空间活动的任务。公共艺术强调的是体现社会公众的一种诉求,为满足公众需求,通过与公众的互动,希望能够使公众能参与其中,从而实现公共艺术设计人文价值在社会和文化价值的实现。公共艺术设计它真正的价值并非是实用,而是它产生的人文价值。公共艺术作品绝大部分体现着人文关怀与公众的平等交流,作品使用的表达方式多为能让公众产生共鸣的视觉语言,并且为不同层次的公众预留解读空间,从而拉近了作品与公众的心理距离。公共艺术设计使公众在生活中提升审美,输出公共艺术应当表达出的精神内涵,文化生活、社会价值等。公共艺术设计的人文价值是公共艺术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公众生活的一种表现,它不同于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公共艺术设计作品呈现了人类文化和生活环境。

三、人文关怀对于公共艺术的重要性

随着这些年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公共艺术走进大众的视野中,作品多了起来但是能撑上优秀的作品却还是少数。其原因很大一部分上,就是作品没有体现人文关怀,很少考虑公众的需求,还停留在单一的雕塑形式,只提供展示功能,而没有提供可以与公众的交流互动的可能。公共艺术设计不仅仅是满足公众的视觉,也影响着公众的心理感受,应当强调人文关怀,重视公众的心理需求。在不同的环境中,公众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和体验,公共艺术创作就是要把握公众的心理需求,把公众的心理感受作为设计作品的的创作依据和出发点,才能够设计出能够体现人文关怀的作品,当公共空间具有人文关怀精神才是一个可以持续发展的阶段。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应当考虑到三个方面,第一,艺术家在设计中要把握好与空间环境的关系,对设计的作品要定位准确。必要的前期调研,后期的功能与视觉的结合,设计的细节对公众的打动。第二,充分体现出对公众的关怀,注意公众的感情接受度。要考虑到作品的观众,会涉及到的不同人群(弱势群体,残疾人、老年人、儿童等),会涉及到的不同宗教信仰,会涉及到的不同地域习惯等等。第三,公共艺术作品对环境的影响。作品材质的选择、安置地点以及作品的最终的处置,杜绝污染环境及资源浪费。艺术家应当把设计一个具有人文关怀的公共艺术设计当做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结语

公共艺术设计范文篇8

社会不断进步,城市不断发展,城市公共空间的大量出现为公共艺术设计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同时也带来一些不足。第一,城市的建筑物、街道、公共设施等都是一种公共艺术,应该用艺术的标准来要求,不应在视觉上造成污染,出现不和谐、不美观的城市公共艺术。因为无论其美还是丑,不管喜欢或厌恶,市民都必须看它,是强制性视觉。第二,一些设计作品被盲目地引进照搬,无视历史文脉的继承和发展,呈现过于程式化的设计,千篇一律,百城一面,人们在不同的城市可以看到相同的设计。一个城市的公共艺术固然要考虑到整体的统一和完整性,但也要顾及与周围景观环境、生态环境的和谐一致。第三,人性化不足。人是城市环境的主体,公共艺术设计应该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要体现以人为本,要有亲民性,具有人性化的公共艺术设计应充分考虑到人群的心理感受和实际需要。

二、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的绿色发展

理念的表达综观世界经典的公共艺术设计,无论是塞纳河畔、曼哈顿区,还是被誉为“东方威尼斯”的丽江古城,都与自然、绿色有关,这样的环境让人流连忘返,心旷神怡。但现今一些城市由于建筑用地、工业设施、尾气排放等问题产生了空气质量下降、雾霾等现象,或因城市管理不善导致城市脏乱差,人们渴求公共环境的优美,公共艺术设计也因此显得更加重要。在此背景下,绿色发展的设计理念应运而生,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重视生态问题,以期营造舒适宜人的环境。绿色的目标,主要是建设绿色生态,实现绿色文明。以笔者现居的湖南益阳市为例,作为湘北农业经济占比较大的城市,益阳山清水秀,有着打造绿色、生态城市,建设宜居生态的现代化山水城市的优势,市委、市政府也大力投入,着力建设城乡共建共享的绿色文明,加快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益阳作为一座森林绿化之城,森林拥抱着城市,城市融入了森林,先后获得“中国杰出绿色生态城市”“最宜人居城市”等称号,是令人向往的生态家园。特别是2010年以来,政府在全市强力实施“创森”、绿化美化工作,实现了绿化和生态建设上质的提升。2015年3月,益阳又跻身全国卫生城市,这是对城市环保、市容环境的肯定。在公共设施方面,2015年4月,自行车公共出行试点计划正式启动,按照操作简单的原则,在全市形成了绿色交通的大局面,引领低碳出行新风尚,极大地方便了市民的出行,提升了市民的舒适度和幸福感。如今的益阳市,街道宽阔,绿荫蔽空,绿地广场星罗棋布、多姿多彩,公共设施日益完善,益阳因此成为环洞庭湖地区独具特色的山水新城,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已成为该市最亮丽的名片和最具竞争力的指标。

三、对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思考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公共艺术设计对城市的塑造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城市规划者应以绿色生态发展为导向,营造舒适、优美的宜居环境,还应对城市绿色、生态方面多加关注,要对公共设施、城市雕塑、建筑构筑体等形态进行整体规划与合理设计,以显示出对人性及尊严的普遍关切和维护,这也是未来公共艺术设计发展、塑造特色城市形象的必然趋势。同时,设计者要加强对公共社会文化精神的关注,要重视大众情怀和人文关怀,使自己的作品能与当代环境、当地地域形态等产生密切的关联,使作品的表达能贴近市民,更接地气,并结合承载本地自身的历史文脉,体现当地特色,更具有时代性和社会性的象征意义。公共艺术就像名片,通过艺术的展现,可以提高视觉冲击力,能够让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这张名片记住这个城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可以成为一种标志,代表一个城市的文明,在提升城市形象、品质、品位,以及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改善城市生态建设中都有很大的作用。

四、结语

公共艺术设计范文篇9

关键词:城市记忆;公共艺术;设计研究

柯林•罗在《拼贴城市》中强调了城市历史的重要性,他认为城市是历史的沉淀物,每个时期都在城市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记。城市是集体记忆的所在地,交织着历史和个人的记忆。个人对于城市的记忆是有个体差异的,但是大体上却有着相似性,将这些不同的城市意象综合起来,应该就能得到比较完整的城市记忆[1]。今天,人们更加注重生活品质,对公共艺术要求越来越高,重视在生活环境中的体验过程,审视在交往空间中的情感交流。因此,具有城市记忆的公共空间,不仅具有人文关怀,还能加强市民归属感,激发并活化人们的行为活动,创造新的城市活力。但是部分城市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普遍追求规模和形式上的高大上,鲜少结合当地特色文化以及考虑整体环境实际使用需求,缺失特色和可识别性,导致记忆弱化。

一、基于城市记忆的实例调研与分析

调研盐城周边社区、公园、街道(盐城亭湖区金水湾花园、五星小区、盐塘河公园、市区广场等)开放空间,进行基于人的行为活动的研究,亲身体验感受,观察市民生活及活动范围,分析内在联系,发掘城市记忆与公共艺术设计之间的关系,从而有助于完善整个城市公共艺术系统的设计研究。社区空间:盐城金水湾花园、五星小区。调研社区内主要活动人群为当地居民及附近工作者。调研针对时间段进行统计,分别在5:00-6:30、9:00-10:30、15:00-17:00和20:00-21:00为居民活动量较大时间,分为晨练、散步、聊天、锻炼或其他社交活动。活动人群多为老年人和学龄前儿童,主要以自发性活动为主,老人大部分为原地玩耍或带孩子者之间相互聊天,偶有体育文化运动。但目前情况是公共设施部分被破坏,地面铺设不平,易摔倒,设施损坏安全得不到保障,老人与小孩也鲜少聚集在公共区域聊天活动(如图1)。两个城市小区相比没有明显差别,在调研中,人们对城市特有记忆只停留在城区某一老建筑或是雕塑的认知上。普遍老年人反映对社区公共艺术设计没有过多要求。城市公园:盐塘河公园(盐城)主要人群为周边小区居民,周末人流量会变大。公园内石头桌凳间距高度设计不合理,没有考虑人体工学尺度,没有考虑主要使用人群的实际需求(尤其是老年人的需求);绿意盎然的草坪上,强势的插着各种各样的标语牌“青青小草,足下珍惜”,还没有享受这就绿色地毯就成为破坏分子(如图2)。虽整体导向设计有城市特色,运用到盐、串场河、丹顶鹤等城市文化元素,但公共景观小品没有与之相匹配,部分形式大于功能,与场所没有对话,更没有考虑使用者的使用需求,公众没有使用欲望。这样的公共艺术设计可以随意搬动,没有城市特色,更无从谈起唤起城市记忆。城市广场:公共空间中布置的公共艺术景观作品,虽有与城市有关的元素但更多的是表现设计师的个人主义情怀或者是政府部门的一厢情愿,并没有征求公共的意见也没有真正考虑公众的需求,成为摆设,虽占据主要位置却逐渐被大众忘却。城市记忆不是个人记忆的简单累积,是置于共同体生活的社会环境中,借助社会交往、亲身体验和社会框架对记忆对象进行回忆、识别、定位,结合城市的特点和时代的特征进行重构,才能形成记忆[2]。

二、公共艺术设计方法

公共艺术设计应该具有两大特征:公共性和艺术性,艺术性表现在它是作品的上游精神,能够跨越任何界限;公共性则体现在是为不熟识的个体们提供交流与互动的公共空间。通过调研,发现具有城市记忆的公共艺术作品具备空间性、集唤性、参与性、民主性、审美距离性和包容性等特征。

(一)空间性

公共艺术存在的首要条件是具有空间性,具备空间性,物质和事件才能存在其中。公共艺术的空间,也是他人在场的开放空间,并通过和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被感知、认知和标识出来。目前在城市公共空间的空间性不明确,人们在场所中行进时需要避让。越来越多的公共空间被私人领域占用,如城市广场中的咖啡店、零售店等建筑范围占领公共空间,大大削减了公共空间的空间性。这类休闲、营业空间应退出公共空间主道,保持空间视觉的完整性。

(二)集唤性

在城市的公共开放空间,艺术作品应具有集唤的能力。公共艺术作品通过艺术召集并吸引公众聚集,形成一定群体来关注公共艺术作品,是公共艺术实现自我建构的关键。集唤性代表了公众对艺术作品的反映,通过艺术作品的自身特殊性,或者是卓越性来完成,也可以是媒介,尤其是大众媒介,因为公共艺术景观作品本身就是大众媒介的一部分。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好的作品对公众形成召集性,并形成良好沟通,加强对公共空间认知(如图3)。

(三)参与性

公共艺术作品的最终完成并不是艺术的创作终结,只有接受公众参与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公共艺术的参与性涉及创作者、作品和观众三者之间的关系。由于交互技术的兴起,更加深了公共的参与性,在国外,公共艺术作品的参与性除了对作品审美价值和创作过程的参与,还体现在对作品的遴选、设计和管理机制上,公众在艺术作品完成过程中成为主要决策者,并可以左右艺术作品的实施与实现。在国内,虽没有公众直接参与遴选,但很多设计已经开始注重市民的参与(如设计调查问卷等),并将设计的多种方案及设计思想与意义公布于众(在网上公布并参与投票),市民在了解更多的设计文化同时也增强了自身学习。因为前期的参与性,公众会主动享用作品并监督,参与性贯穿其中,也是城市记忆最重要的部分(如图4)。

(四)民主性

民主性其实就是艺术和社会权利的体现。马孔•迈尔斯说:“艺术的历史有时被呈现为一种风格的历史,而公共艺术的历史更可能被看作一种意图的历史”。李建盛也认为:“公共艺术作品不仅仅是单纯的物理性的公共空间中的存在,而更多的是一种历史性和文化性的存在”[3]。公共艺术已经从前期的为权利服务转化为大众服务,随着创作观念的大众化、通俗化,艺术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公众可以很好地解读,这就是审美民主性;在公共艺术的题材选择上,不再是英雄主义或者形式主义,也不是艺术家自我发挥的场地,而是回归到公众。今天的公共艺术设计发展趋势越来越关心社会话题,关注边缘和弱势人群,关注人类终极问题。在公共艺术设计作品中我们能看到从关心弱势人群到环境保护意识,无一不是表露记忆和情感中的家园,大众从根本上更能产生强烈的归属感。

(五)审美距离性

美学中有“期待视野”和“审美距离”的问题。公众在看到作品时阅读感受与理解相一致,就会感觉平淡而失去兴趣,相反,则会感到兴奋。所以期待感受与作品之间存在一定距离称之为“审美距离”,公众通过对既有经验的提高或学习,提升审美意识。公众与艺术作品之间的审美距离适当时,会主动感受审美,体验者主动对作品进行理解并形成良好互动。因此合适的审美距离能有效地促成公众对公共艺术的理解(如图5)。

(六)包容性

公共艺术作品的包容性是指兼顾不同年龄、性别、学识的人群在空间中更好活动,保持城市经济、文化、生态等的平衡,体现人文关怀。在空间方面,考虑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给人们提供更多交互机会;在情感方面,尊重弱势人群需求,满足残疾人、老年人和儿童利益需求(如图6)。今天,就考察的城市而言,调研中公共空间的主要使用人群是弱势人群,新的规划在设计之初,会更多地为他们考虑。今天的公共艺术的包容性越来越强,公共艺术设计能唤起对曾经的记忆和情感的追溯与认同,从而在文脉上找到传承的价值。具有城市记忆的公共艺术设计必须是内在的逻辑和外在的环境整体融合。不仅有作品的独特个性,而且尊重在地文化,更好地体现公共性价值,与环境共生。这也是未来公共艺术设计创作所追寻的使命。本文为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项目2016067《城市重塑的探寻﹣苏北城市公共艺术规划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2016-2017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访学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王燕 王磊 张倩 单位:盐城工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海滨认知理论对现代城市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特色建构的作用研究[M],江南大学,2011

公共艺术设计范文篇10

关键词:旅游景区;公共艺术设计;价值

公共艺术,是指开放空间中的艺术品,其具有一定的公益精神内涵。上世纪末,我国艺术界开始关注公共艺术。这一历史性改变影响因素主要体现为:一方面,经历几十年的岁月洗礼,在国外公共艺术发展探索中,美国、日本及欧洲等艺术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另一方面,国内城市雕塑以主题性、纪念性及美感景观小品为主,其模式以艺术精英审美为主,但对于平民精神情感与文化体现的作品非常少。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民众艺术自主精神增强,公共艺术作品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旅游景区中公共艺术具有的地位与价值

顺应城市经济发展趋势,结合实际情况,构建本地区特色旅游景区,对本地区城市建设与文化传承至关重要。主要体现在:(1)本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得到了展现,为旅游品牌的树立夯实了基础。(2)推动本地区经济发展,地区村民收入增多,生活水平提高。(3)环境得到美化,使旅游景点拥有丰富的艺术气息与文化特色。(4)推动地域与外来文化间的融合交流,更好地传承本地区特色传统文化。景区实际建设中,公共艺术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承担者。人类城市出现的同时,公共艺术设置也同时产生。公共艺术种类繁多,其成为城市主要文化形态的构成内容,充分体现了本地风土人情、历史文化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基于此种情况,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空间,旅游景区主要包含公共雕塑、建筑、园林景观、壁画、招贴及广告等形式多样的公共艺术。时代变迁进程中,其逐渐成为本地区文化独特标志。各地区旅游景区发展中,作为一种公共艺术,相较之城市中的公共艺术,其特殊性比较强。特色景区文化塑造及游客需求满足的同时,还要具备民族文化传播功能。文化传播中,主要包含为外来游客展示并宣传本地区特色文化,即实现文化共时传播;另一方面是对本民族文化精神进行更好的传承与发扬,即促进文化历史传播。

二、旅游景区中公共艺术发展概述

(一)公共艺术的作用。对于公共艺术,学术界给出的定义为,在公共艺术领域,与公共空间相关的艺术作品都属于该范畴。城市一般街道、广场、居民区户外场地、公园及体育场等各种室外公共空间中,公共艺术对城市环境具有一定的美化作用,其能够推动城市历史发展,树立城市精神,构造良好的城市品牌。各地旅游景区都拥有丰富的特色文化、独特的文化元素,公共艺术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其存在的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首先,地区旅游景区建设中,公共艺术堪称美丽化身,根据公众对艺术形式的理解,艺术集中体现了美,更是美的结晶。旅游景区有优美的风光、优质的环境,这也是景区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本地区旅游景区中,公共艺术作品是一种标志性景点,景区环境的美化、艺术独特美感的展示及游客视觉感官的愉悦享受充分体现了其作用。其次,公共艺术综合呈现了地区特色文化。地区旅游景区中,公共艺术价值不在于单纯的形式美,一定程度上,旅游景区精神文化内涵的展示更是其深层魅力。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其文化张力是非常强的,是本地旅游景区的思想与灵魂,能够塑造独特的文化品牌,由此将景区打造成为富有神秘感与吸引力、丰富故事内涵的旅游胜地。再次,作为地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公共艺术在景区发展中,承载了民族文化的深厚的内涵。游客在观光过程中,通过公共艺术作品了解本地区旅游景区中包含的人文风情与历史典故等。另外,在地区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公共艺术是文化忠实的传播者。从长远来看,本地旅游景区发展中,景区公共艺术的源远流长势在必行,通过艺术作品为世人讲述本地区优秀传统文化古老而迷人之处,从而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二)公共艺术的特点。(1)多元化艺术形态,通过不同形式展现本地区文化特色。旅游景区中,公共艺术形态主要包含视听艺术,如戏剧、电影、舞蹈、演唱、环境艺术、博物馆艺术作品等。甚至还包括行为艺术、大地艺术和观念艺术等前卫的试验性艺术。在景区中这些艺术形态是共同存在的,构成了不同景点,从不同层面、方面与角度,展现本地区文化特色。(2)依托于地区传统特色文化,凸显民族艺术特性。不同的旅游景区有不同的艺术形态,保有着古老淳朴的艺术特点,雕塑、壁画等公共艺术以独有的文化元素符号体充分体现了城市特殊本质,为世界传递了城市独有精神文化,打造了独具文化魅力与生命力的城市形象品牌。城市品牌形象的成功塑造,充分体现了区域旅游文化中公共艺术作品所具有的魅力。公共艺术设计具有的开放与参与性,可为城市旅游景区发展吸引更多的游客,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本地区旅游资源得到更好的开发。积极开发本地区文化标志性公共艺术设计与衍生产品,借助旅游市场的大力推广,确保拥有地域文化元素的纪念品成为游客“必购品”,更是城市文化交流的必需品。

三、景区公共艺术设计延伸

从根本上来讲,在城市设计中,景区公共艺术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构成内容,其依赖艺术风格、样式及流派,同时还有某一群体或集体所具有的空间精神与人文关怀。从客观上来讲,公共艺术是现代城市文化与生活形态发展的必然产物,集中体现了城市文化、生活理想与激情。因而在地区旅游景区公共艺术设计中,相关管理部门要基于城市设计视野,深入研究景区公共艺术设计规划与整体实施情况。景区公共艺术设计中,管理与制作机构,要基于公众广泛参与,合理遴选、评估与修正公共艺术设计作品。景区公共艺术设计所承担的功能,渗入到城市生活的各个层面,将视觉秩序作为媒介,经过历史积淀,充分体现地区文化与时代精神面貌,同时结合人的视觉、听觉及触觉等感知经验,构建整体特征强、容易识别的城市意象与环境艺术标志。所以,旅游景区公共艺术设计规划,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增强了相关管理部门决策领导、设计规划人员、艺术家及公众间的沟通与交流,将旅游景区公共艺术设计产品塑造成为城市文化发展的“名片”。

参考文献:

[1]封占霞.旅游景区建筑规划设计的关键点分析[J].当代旅游(高尔夫旅行),2018(10):50.

[2]万金华.旅游区规划中旅游建筑设计分析[J].当代旅游(高尔夫旅行),2018(10):294.

[3]孟昱龙.智慧旅游视域下旅游景区经营管理创新研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8(7):91-92.

[4]姜晓宇.旅游风景区的视觉形象分析与探究[J].广东蚕业,2018,52(7):112.

[5]兰卉.旅游景区开发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措施探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8(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