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术创新范文10篇

时间:2023-04-28 08:41:20

高技术创新

高技术创新范文篇1

1国内外高技术产业成功关键因素的调查

同传统产业相比,高技术产业内部技术要素的集约化程度高,产业发展的特征深深烙着高技术产业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智力密集、范围经济、高风险、高投入和高收益等,这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为总结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我们分别对美国、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地的一些专家、学者和高技术产业界的人士进行面访和问卷调查,让他们分别结合该地区发展高技术产业的经验,从问卷中列举的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相关的22个因素中选择出认为最重要的5个。调查结果如下。

1.1美国高技术产业成功的关键因素调查结果

美国的调查对象主要是麻省理工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等从事科技和创新管理的一些知名专家和教授,被调查人数为26人。调查结果中出现频率较高和集中的因素有企业家(选此因素的人占调查总人数的52%)、创新文化(51%)、研究型大学(48%)、生活与工作环境(46%)、风险资本(40%)、人才的可流动性(38%)和中介机构(36%)。调查结果见图1。

附图

图1美国高技术产业成功因素调查结果统计直方图

1.2北京、上海和深圳三地高技术产业成功关键因素调查

考虑到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起作用的关键因素不同,所以在国内调研中分别就起步和成长阶段的成功关键因素向各地官、产、学界的专家进行面访和问卷调查。各地区被调查的人数在20~30人左右。调查结果经处理后见图2(a),(b),(c)(处理方法同上,图中百分比为选择此项因素的专家占调查专家总人数的百分比)。

附图

图2高技术产业成功因素调查结果

(a)北京;(b)上海;(c)深圳

2基本规律总结

从国内外调查结果看,各地在发展高技术产业方面的成功因素具有很大的相同性和近似性。这些因素,基本上反应了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一些内在规律,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因素,以及国内外的成功实践,总结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主要有: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相统一的规律;分散经营与企业集群相结合的规律;起步阶段的政府扶持与成长、成熟阶段的市场选择相统一的规律;风险资本市场相配套的规律。

2.1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相统一

2.1.1技术创新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高技术产业是建立在高技术基础之上,技术的高低是相对的概念,今天的高技术在明天就可能成为普通技术。技术、知识要素的高密集是高技术产业的突出特点,当前国际上划分高技术产业的一个通行标准就是R&D的投入强度或研发和技术人员占整个从业人员的比例。由此可见,技术创新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是高技术上水平、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与核心。区域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程度同当地技术创新的成果和技术的发展水平息息相关。据调查,深圳高技术产业持续、快速高质量地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深圳,企业创办的研发机构占深圳研发机构总数的93%左右,全市研发人员约有90%集中在企业,研发经费中的90%来自企业。2000年深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产值占全部高技术产业产品产值的50.22%。前面的国内外调查结果中,创新文化、研究型大学、产业技术的选择等被认为是高技术产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所暗含的正是强调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创新活动在高技术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技术创新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源。美国硅谷、台湾新竹等地的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无不是伴随着大量的技术创新得以实现的。在技术创新中,方向的选择极端重要,国内三地的调查中,专家都将产业技术的选择作为高技术产业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之一。进入80年代后,美国硅谷的迅速崛起和128公路的逐渐衰落,一个根本性的原因就是产业技术的选择不同。硅谷产业技术的基础是半导体和PC机,而128公路的产业技术基础是大型机。技术生命周期决定了产业的循环(如图3),这一点对我国和各地发展高技术产业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附图

图3128公路与硅谷的产业技术基础与产业发展示意图

2.1.2制度创新是高技术产业长足发展的前提如果说技术创新解决的是生产力层次的问题,那么制度创新解决的就是生产关系层次的问题。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科学、技术和商业的完美结合过程,是一种全新的商业和经济发展与运作模式。这一模式的正常运转是需要相应的制度予以保证,以解决高技术产业发展中诸如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产业化的资金筹集、知识产权的保护等问题。这些制度是传统产业发展下所不曾有的,这需要根据高技术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情况,不断地进行制度设计和创新,为高技术产业提供发展空间。如美国风险投资公司的有限合伙制、二板市场,以色列的技术孵化器等都是制度创新成功的典范,这些制度的出台,使得该地区和国家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

从国内高技术产业发展较好地区的经验来看,制度创新水平同当地的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是相辅相成的。如上海和深圳的高技术产权交易所;深圳的高交会;北京的高新周,中关村风险投资公司的有限合伙制等制度形式都极大地刺激了当地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高素质的人才是高技术产业发展一个必备要素,这在调查中都有所体现。在对人才的认识上,是专家意见较为集中的一个要素,并且这一要素贯穿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所有阶段。在激烈的人才争夺战中,如果缺乏制度创新,沿用原来的人事制度,必定无法吸引和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如当前的知识产权入股、期权股权激励等制度必定是高技术产业发展中常用的制度形式。

2.1.3文化创新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保证创新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主旋律,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制度创新,从根本上讲都离不开观念和文化创新,可以说文化和观念创新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保证。在对国外专家学者的调查中,51%的学者认为,创新文化是美国高技术产业发展成功的一个主要因素。国内调查中,深圳和北京学者中有相当高比例学者认为一个健康的创新文化是当地高技术产业发展成功的一个重要经验。高技术产业是一个高风险的领域,这就需要一个容忍失败、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世界各地都在移植硅谷模式,但都不成功,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硅谷的创新文化没法移植,硅谷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文化氛围不是靠简单的模仿能够学得到的,这需要观念上的根本革新,需要一定时间的蕴育。

2.2分散经营与企业集群相结合

2.2.1分散经营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本经营模式国内外的调查中,企业家的数量和质量被国内外专家一致认为(美国52%,北京60%)是高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一个极为关键的因素。企业家意味着敢于冒险、勇于创新的开拓者,高技术产业正是由一大批执着、不畏艰险、具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所造就的。高技术产业中的企业主体是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往往都是由一个创新思想开始的,知识资本是这些企业的主要资本。在高技术领域中,技术进步的速度极为迅速,这就需要这些企业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敏锐性,善于捕和技术发展中的各种商业机会,而这一切只有靠分散经营才能获得。硅谷同128公路的一个明显不同就是硅谷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体构成的生态群落,而128公路边上的企业规模相对较大,企业官僚习气严重,作风过于保守,缺乏灵活性和对动荡环境的适应性。由此也可看出,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体是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基本思路。而拥有大批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是分散经营的前提。

2.2.2企业集群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生态特性较传统产业而言,高技术产业具有更明显的集群特性,这主要是由高技术产业的知识密集、信息密集等特征决定的。建立在最新科技成果基础之上的高技术企业,要生存和发展,需要有把握市场信息,持续研发和知识创造的能力。而大多数高技术企业,规模都比较小,无法在孤立状态下准确地把握市场信息,也没有力量单独培养出高素质的知识员工和进行大范围的基础研发,这一矛盾促使高技术企业集群的产生。这是因为集群内企业地理上的彼邻,一方面使得集群内企业信息收集成本的节约。集群内企业之间形成的协同效应和叠加效应使得集群具有敏锐和庞大的信息加工、解释能力,企业间的正式抑或非正式的关系网络又使得信息在集群内的传递低成本和高效。另一方面,集群具有很强的知识溢出效应,同单个处于孤立状态的企业相比,集群内的高技术企业很容易找到自身发展所需的高素质熟练员工。集群内的企业分工与合作也大大提高了研发的效率和成功率。集群内企业间的模仿学习加速了技术创新成果在高技术企业中的应用。一项新的技术创新成果一旦在集群内某一企业中首次使用,这一成果会立即“传染”给集群中的其他企业,从而促使整个集群整体水平的提高。

在当前国内的许多高新园区,我们可以看到高技术企业集群的现象,如基因群落、软件园、通信城等,就是高技术企业集群的很好例证。

2.3政府扶持与完善市场机制相结合

现有的许多市场机制是应传统产业发展而产生和形成的。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具有许多与传统产业不同的内在规律,如产权、融资等。按这些规律来发展高技术产业,是高技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前提。在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初期,服务于传统产业的市场机制,在短期内还不能提供高技术产业发展所需的生产关系。如果依靠市场机制的自然演化,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速度势必相当缓慢。另外,国家、地区间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水平极为不平衡,全球化的国际竞争势必会使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较为成熟的国家和地区对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压制。所以在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初期,政府扶持是完全必要的。从北京、上海和深圳的调查中可以看到,多数专家(北京35%,上海66%,深圳60%)都认为这些地区高技术产业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是起步阶段政府的扶持。这一点在上海和深圳发展高技术产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政府扶持既可是财政和税收的政策倾斜,也可以是资金的直接支持;既可是制度的规范完善,也可以是基础设施的建设;既可是直接以经济主体的身分参与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活动,也可以是高技术产业发展所需环境的营造。从国外发展的成功经验看,各国在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初期,政府都起到了重大作用。如美国在高技术产业发展初期成立的中小企业管理局(SmallBusinessAdministration),政府通过为中小企业投资公司(SmallBusinessInvestmentCompany)提供1:4配套低息贷款的形式,解决新成立的中小高科技风险企业的融资难问题。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支持科技企业的发展。在国内,从北京、上海和深圳等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看,在发展的起步阶段,地方政府在高技术产业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如为解决起步阶段民间风险资本的不足,三地政府部门都成立了政府背景性质的风险投资公司,直接进行风险项目的投资;为吸引投资和增强处于创业期和成长期的高技术企业的自身积累能力,三地的政府都实行了幅度较大的税收优惠、减免和财政补贴政策,如深圳市政府1999年出台的新22条等都体现了政府在发展高技术产业中的重要角色。

但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最终是一种经济行为、市场行为。高技术产业的健康发展,要靠市场机制来组织和协调,不能长期依赖政府的扶持。因而,政府的扶持应同完善市场机制相结合。随着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逐步成熟,政府对高技术产业的扶持应逐步让位于市场,在市场机制健全的环境下让高技术企业在市场中优胜劣汰、生存、发展和消亡。从国内的调查结果看,在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成长阶段,政府扶持这一因素已让位于其他因素。在北京和深圳的调查结果中,政府扶持这一起步阶段处于前4位的关键因素在成长阶段已不再在前5位关键因素之列,在上海,政府扶持这一起步阶段处于第一位的关键因素(占调查专家人数的66%)在成长阶段已退为第6位(占调查专家人数的35%)。高技术产业发展中,建立和完善适合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市场机制是政府的一项职能,政策供给职能逐步替代政府在高技术产业发展初期的扶持职能。由此可见,在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政府和市场在高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是动态变化的,初期政府的扶持作用较为重要,随后逐渐让位于市场。

2.4风险资本市场相配套的规律

一项高技术成果商业化,会面临着技术风险、财务风险和市场风险。高技术产业投资风险大、投资周期长的特点决定了服务于传统产业的投融资方式无法适应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要求,需要一种基于新运作模式的资本市场来服务和推动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这种新的融资制度就是风险资本。风险投资给高技术风险企业提供的不仅是资金,更重要的是增值服务,这对新成立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可以说一个国家和地区风险投资业的发展程度直接决定着该国家和地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程度,风险投资是高技术产业的孵化器和助动器。从发达国家发展高技术产业的经验看,风险资本市场的建设和完善在发展高技术产业中处于突出重要的地位。对国外26位专家的调查结果证明了这一点。26位专家对风险资本在发展高技术产业中的作用认识有较高的集中度。风险资本成为集中度位居第5的关键因素。正如前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所说的那样,欧洲高技术产业发展大约滞后美国10年,主要在于欧洲风险资本市场的发展滞后于美国10年。我国国内高技术产业发展较好地区的经验也恰好证明了这一点。国内三地的调查结果表明,无论是在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还是成长阶段,风险资本一直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风险资本市场的建设和完善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风险投资中的融资、投资运作和资本退出等诸多环节。为此,要设计有利于风险资本市场发育和完善的市场机制,如风险投资公司的组织形式、风险资本的退出机制等。只有具有一个健康、完善的风险资本市场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相配套,高技术产业才能真正取得长足、快速和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浙江大学管理科学研究所课题组.杭州市高技术产业发展对策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空间拓展研究报告[R].杭州:浙江大学,2001.

[2]RossCDevol.America''''sHigh-techEconomy-Growth,Development,andRisksforMetropolitanAreas[R].MilkenInstitute,1999.

高技术创新范文篇2

一、广西高技术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理论,将技术集约程度高低作为划分高技术产业的主要依据,技术集约程度一般用R&D支出占产值的比重衡量。我国高技术产业是依据要素密集程度进行分类,把技术作为生产要素,按技术密集度高低划分出的产业。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广西形成了高技术产业体系,取得了进步,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甚远。

(一)广西高技术产业总体概况。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广西高技术产业单位有176家,主要分布在合成材料及专用化学产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医疗器械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五大行业。从近几年看,广西高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医药制造业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两个行业,这两个行业的企业数、总产值都分别占广西高技术产业总企业数、总产值的80%以上。2003年,广西高技术产业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为4.05万人,高技术产业产值为98.1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不变价)7.28%,比2002年增长23.0%。已经成为广西工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拉动力之一。

(二)广西高技术产业增长速度。广西高技术产业企业数由1998年的163家增至2003年的176家,从业人员数基本保持稳定。广西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2003年工业高技术产业产值为98.11亿元,比1998年增长107.5%,高于同期广西工业总产值(不变价)增幅34.4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年平均增长21.5%,高于广西工业总产值(不变价)同期增幅9.3个百分点。

(三)增加值总量在全国处于下游水平。从高技术产业总量排位及所占比例看,2000-2003年广西高技术产业总产值(不变价)、增加值在全国排位处于下游水平,在第20位以后,仍停留在1995年的位次上。2000~2003年广西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分别为0.69%、0.72%和0.66%、0.57%(见表1)。

表11995-2003年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总量表

二、广西高技术产业R&D投入产出分析

高技术产业的竞争力是在一定的科技支撑环境下,通过研究与开发、技术创新、技术转移等活动,反映出的科技投入、产出、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程度,以及科技潜力的综合水平。分别从R&D活动人员投入和R&D活动经费投入两方面对广西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贡献来分析广西高技术产业的R&D投入产出(见表2)。

表2各年广西高技术产业R&D投入产出情况

通过对连续五年来高技术产业的投入产出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1998年广西高技术产业的R&D活动经费投入产出最高,其投入产出比为1:73.6;2000年次之,其投入产出比为1:69.9;2002年投入产出最低为1:38.6。2001年每个R&D活动人员创造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最高为455.61万元;其次是2000年,平均每个R&D活动人员创造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为402.61万元;1999年平均每个R&D活动人员创造的增加值最低为174.46万元。2002年平均每个R&D活动人员创造的增加值最低为388.23万元。从高技术产业R&D投入产出情况分析,可以看出,广西技术产业R&D人力和经费投入规模偏小,由于广西高技术R&D投入的整体规模不大,因此广西高技术产业的整体规模也相应偏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附加值较低,由此导致广西高技术产业的总体竞争力不强,与全国先进水平尚存在较大差距。

三、广西高技术企业效益分析

(一)高技术产业企业生产率和生产效益呈逐年增加之势。高技术产业人均工业总产值(不变价)由1998年的11.15万元/人逐年增至2002年20.99万元/人,增长了88.25%;人均增加值由1998年的2.91万元/人,逐年增至2002年的6.32万元/人,增长1.17倍。高技术产业产值利税率(按总产值(不变价)计算,下同)由1998年的7.13%,逐年增至2002年的11.68%,增加了4.55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是高投入、高风险的产业,其收益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广西高技术产业生产效益能够保持逐年增长且好于工业,反映出广西高技术产业依靠技术进步求发展,其效应正逐步显现出来,步入了良性的发展轨道。

(二)销售利润率分析。广西高技术企业的销售利润率反映出高技术企业销售收入的获利水平。1998年广西高技术企业的销售利润率较低为3.33%,从2000年以来增长较快,到2002年销售利润率为9.20%,表明近年来广西高技术企业通过扩大销售获取收益的能力不断增强(见表3)。表3广西高技术企业的销售利润率

(三)收益率分析。高技术产业一个重要的特征是“高收益”。据统计资料计算,2002年广西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率为42.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1个百分点,与1998年相比,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率上升了11.5个百分点(见表4)。这表明,广西高技术产业的“高收益”特征日趋明显,并有上升趋势。不断通过发展高技术产业来推动广西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表4广西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率

四、广西高技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p;(一)对国民经济贡献不突出。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制造业产值的比重是衡量工业产业结构的重要指标之一。根据统计资料计算,2002年广西高技术产业的总产值(当年价)占广西制造业产值的6.3%,低于10%的全国平均水平;广西高技术产业在全国高技术产业的比重也很低,2003年广西高技术产业产值(不变价)占全国高技术产业的比重仅为0.35%;2003年广西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为1.04%,即高技术产业对GDP的贡献较低,低于全国的平均值1.5%的水平。表明广西高技术产业的产值规模不高,高技术产业生产质量和水平不高,高技术产业高附加值的特点尚不明显。

(二)研究开发强度低,技术密集度不高。高技术产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较高的技术密集度和技术先进性。R&D强度是国际上公认的用来衡量技术密集度的指标之一,也是国际上用来划分高技术产业的重要指标之一。多年来,广西R&D经费占GDP比重一直在低水平徘徊,且排位靠后。2002年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仅为0.03%,低于全国水平。广西研究开发强度低,技术密集度不高,主要表现为科技经费投入强度和科技活动人员强度不够。2002年,广西高技术产业的R&D经费为6631万元,占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的2.6%,而发达国家为5%以上。与发达地区相比,广西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密集程度相差甚远。技术、人才、资金、设备是高技术产业的基础条件,发展高技术产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要有人才资源的支持。高技术产业作为知识密集型的产业,人才就显得更加重要,高技术的发展速度越快,知识陈旧率就越高。2002年,广西科技人才密度指数达到5.7%,从事R&D活动人员仅占科技活动人员的28.7%。人才是高技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广西高科技人才不多,而且近年来有高科技人才外流现象。从高技术产业企业内部环境看,企业还没有建立良好的技术创新机制,尤其是人员的激励机制和经费的投入机制。

(三)企业规模小,且产业之间发展不平衡。2002年,广西高技术企业中,18家为大型企业占全部高技术企业总数的10.78%,而小型企业共125家占74.85%,因此基础技术、关键技术落后,制约了整个产业的发展。广西高技术产业各行业发展很不平衡,表现在高技术产业内部差异较大。从广西高技术行业分布看,1998年到2003年间高技术产业企业主要集中在医药制造业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且规模较小、竞争力较弱。从这些方面分析,广西高技术产业的行业分布决定竞争性弱,这种情况必然造成了一些高技术产业同其他产业关联效应较差,对传统产业的渗透带动作用不明显。难以实现通过高技术产业装备、改造传统产业,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

(四)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偏低。高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实现效益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劳动生产率是产业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劳动者积极性及创造性等的综合表现。按人均增加值计算,2002年广西高技术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为6.32万元/人,其中劳动生产率较高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人均工业总产值为30.67万元/人,而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只有1.49万元/人。这表明,广西高技术产业不仅目前不具备“高收益”特征。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很难通过发展高技术产业来推动广西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五)自有知识产权少,科技产出能力弱。广西高技术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不高,知识产权意识差。2003年全年,广西高技术产业的专利申请数仅为55项;拥有发明专利数14项,且集中在极少数几家企业。科技产出能力差,2003年广西高技术产业的科技项目数共136项,新产品开发项目为79项。由于科技投入的明显不足,造成了广西高技术含量的科研成果少,目前广西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全部专利申请量的比重不足20%,无法满足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六)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亟待完善。广西高技术企业仍存在机制不顺的问题,产权关系不清,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不够,资源配置不合理,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力度较小且不配套,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的主体。从高技术企业的外部环境看,尚未形成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竞争环境。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和外部市场的竞争压力,其技术创新的意识不强,绝大部分企业的技术创新组织仍处于一种分散状态,很难开发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有利于高技术产业的机制尚未建立,适应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和相关政策不健全,出台的一系列鼓励企业尤其是高技术企业进行科技开发的财税政策和信贷政策,但贯彻落实没有完全到位。

五、发展广西高技术产业的对策与建议

(一)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建立有利于高技术成果化的机制。要发展高技术产业,不仅需要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大力协同,而且涉及到政策制定、人才培训、资金筹措、标准规范、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等多方面的工作,需要有经济、科技、教育、财政、金融等部门大力协同,建立“科技———经济”整体发展计划和政策。建立有利于高技术成果化的机制,实现科技链与产业链的有机结合鼓励科技人员依靠科技入股的形式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鼓励科技人员利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创办高技术企业,促进高技术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努力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缩短转化周期,以技术进步带动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广西高技术产业的竞争力。

[NextPage]

(二)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机制,增加高技术产业中的科技投入。目前资本市场体系的结构和功能过于单一,设立创业板块融资市场迟迟未能实现,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创业服务体系尚不完善,阻碍了高技术企业的迅速成长与发展,成为制约高技术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因此,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建立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自筹为主体、金融部门为支撑、广泛吸纳民间及东部地区和海外资金的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制,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投入。特别要多渠道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问题,融资问题是高技术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为此,要使用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发挥其引导性作用,要通过建立规范的担保机制,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筹措更多的发展资金,从而不断完善服务于科技创新及产业化的资本市场体系。

(三)加强科技创新,突出重点和特色,提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加大技术创新力度,鼓励企业充分利用有利时机,增强开拓市场、技术创新和培育自主品牌的能力,扩大高技术产品出口,全面提高高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在高技术产业发展上,集中优势资源和力量,力争在重点领域有所突破。充分用好国家现有的扶持政策,努力抓好既有基础和优势、又有明显经济、社会效益的高技术产业,努力培育并形成若干有特色的支柱产业。在高技术产业发展方面,中小企业的作用不容忽视,要推动企业树立信誉意识和法律意识,以此带动企业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水平的提高,使科技型企业能够从小到大,自主、自律、自强地发展,提高广西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规模和技术水平。

(四)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政府在高技术产业发展中担负着直接

组织、引导和促进作用的特殊使命。制订高技术产业政策是国家扶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措施之一,高技术产业政策指明了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方向、规模和目标,并能促进产业的顺利、有效发展,其主要内容包括税收扶持政策、信贷扶持政策、财政扶持政策、高新技术开发区政策,技术引进政策等。政府应结合本地实际做好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应进一步从财税、金融、贸易等主要方面,完善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与环境,特别是培育适合于多元化的高技术产业资本市场,加快风险投资机制的建立。同时,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法制建设,形成有利于高技术产业健康发展的法律环境。有助于技术、管理、市场、人才、信息的交流与集成,以及各种生产要素的不断转移和优化组合,有利于高技术产业的成长。此外,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完善科技服务体系,为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五)运用高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产业结构高级化不仅表现在新兴产业特别是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壮大,而且还表现在传统产业的高技术化,二者紧密结合,不可分割。运用高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对发展广西高技术产业最迫切需要最具有现实意义。一方面,高技术要实现产业化,将高技术渗透到传统产业改造中,努力为传统产业改造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另一方面,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充分运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要努力提高传统产业改造的起点,把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与发展高技术产业有机的结合起来,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带动新兴产业的崛起,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成长链。要以我区支柱产业、优势产业为重点,通过开发、引进、推广应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动全区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

高技术创新范文篇3

知识型产业统计在OECD及其成员国受到重视,并被广泛采用。1999年OECD秘书处的科技工业司为OECD科技政策委员会部长级会议准备了一份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一组数据》的文件,该文件就是描述OECD科学技术状况和趋势的一组指标。该《指标》共分6部分,其中有3部分都采用了来自知识型产业统计的指标。第2部分《教育、研究开发和创新的资源分布》共有9个方面指标,其中3个方面是知识型产业方向的指标,第4部分《信息和通信技术(ICT)的重要性》的5个方面的指标都与ICT统计有关,第6部分《科技产出及经济表现》有7个方面的指标,其中有2个方面来自知识型产业的统计。上述6部分共有34方面的指标,而与知识型产业有关的有10项,占30%。

二、各类知识型产业的界定

各类知识型产业统计的主要区别是分类系统不同。

1.高技术产业

OECD所制定的高技术产业分类标准,已为部分国家所采用,我国也借用OECD的这一标准,确定了我国高技术产业的范围。关于OECD的高技术产业分类,在此只着重强调以下几点:

·这一分类只适用于制造业,这样就把一些属于服务业的知识型的产业如计算机软件、通信排除在高技术产业之外,因而具有局限性。

·这一分类是针对整个制造业的,共划分为“高技术”、“中高技术”、“中低技术”和“低技术”4个产业组。在使用时,往往并不单独使用高技术产业一个类别的数据或高技术产业的某一项指标,而是把这4个类别及若干指标放在一起进行分析,以反映整个制造业产业结构也即知识密集程度的变化。

·以R&D投入强度作为判断技术密集度的唯一标准,其中既包括直接投入也包括间接投入。这些指标是:产业R&D直接支出与产值之比,产业R&D直接支出与增加值之比,R&D直接与间接支出之和与产值之比。然而,计算结果表明,考虑间接投入对分类影响不大。

·这一分类所确定的高技术产业,即使在OECD范围内,也并不都具有高的技术密集度。这种不一致性是由各国国情不同所决定的,这是按产业分类的固有缺点,难以克服。

·为克服按产业分类的不足,提出了按产品分类的方法。OECD制定的高技术产品目录主要用于外贸。

2.服务业

虽然服务业并不都是知识型产业,但经济发展的趋势表明,服务业的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份额越来越大,至1993年这一比例在OECD国家已达到45~68%,服务业R&D支出在企业部门R&D支出中的比例在部分国家也已达到15%~20%。服务业已经开始并正在取代、在部分国家已经成为经济的支柱产业,服务业已从使用技术的产业部门转变为生产技术的部门,如通信、计算机服务等。正因为如此,服务业的统计受到了重视。1993年OECD在R&D统计手册(即《弗拉斯卡蒂手册》第5版中,对科技统计中采用的企业部门的分类进行了修改,最重要的变化是服务业的分类比较详细,由原先的6类增加到11类,R&D投入强度高,即技术密集的行业予以单独分类。1997年,OECD在制定的《技术创新统计手册》修改版中,对技术创新的定义进行了修改,把对制造业的技术创新统计也扩大到服务业。

OECD根据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Rev.3)提出了一个目前在科技统计中采用的服务业的分类标准(表1)。表2是部分国家服务业R&D经费的分布情况,数据表明,服务业R&D主要分布在计算机及有关活动、通信、研究与开发、运输与仓储这4个行业。

3.信息与通信技术(ICT)

信息和通信技术是知识型产业的核心,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信息和通信技术作为一个行业,不仅其产值、增加值增长很快,而且还能为企业开辟新的市场提高工作和生产的效率而提供产品和服务。根据国际数据协会(IDC)的定义,ICT由以下3部分组成:

·信息技术(IT)硬件:计算机系统中心处理部件,存储设备,打印机,捆绑在一起的操作系统,数据通讯设备;

·IT服务和软件:IT软件,IT服务,内部IT消耗,其中包括信息系统运行消耗、定做的软件等;

·电信:公共的和私人的网络设备,电讯服务等。

根据这一定义和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Rev.3,OECD在技术创新调查中提出了ICT产业的界定范围(见表3)。

表3信息与通信技术产业的范围

ISICRev.3

制造业中的ICT

3000,3130,3210,3220,3230,3312,3313

服务业中的ICT

5150,6420,7123,7210,7220,7230

7240,7250,7290

4.知识产业

“知识产业”最早是美国经济学家马克鲁普于1958年提出来的。他在《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配》一书中提出,知识产业是指生产知识特别是信息产品和服务的企业或组织机构,而不管这种生产的目的是什么。在该书中,他首次确定了知识产业的分类。其后,不少学者都对知识产业进行了研究。由于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中的知识型产业都只是知识产业的一部分,因而知识产业的提法又重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对知识产业范围的界定和分类有不同的说法。按OECD的提法,知识产业是指具有较为密集的技术和人力资源投入的部门,从统计的角度出发,涵盖以下范围:

·制造业中的高技术产业;

·制造业中的中高技术产业;

·服务业中的通信业,即ISICRev.2的72;

·服务业中的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务活动,即ISICRev.2的8;

·服务业中的社区、社会和个人服务,即ISICRev.2的9。

按上述范围,1994年,OECD全部成员国的知识产业的增加值占全部企业部门增加值的51%,其中高技术产业占2.9%,中高技术产业占6.9%,通信业占2.8%,金融保险其它商业服务业以及社区、社会和个人服务业占38.2%;1986~1994年间知识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5%,而全部企业部门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为2.9%。

三、统计内容与指标

知识型产业的统计,不需专门组织实施,只要按界定的范围和分类在已有统计的基础上重新进行汇总,就可以获得所需要的各种统计数据,具有简便、成本低、可操作等一系列优点,知识型产业的统计主要有以下内容:

1.研究与发展(R&D)统计

知识型产业都是一些新兴的产业,往往处于学科前沿,其发展与学科研究的进展密切相关。这就决定了知识型产业的R&D资源强度高、R&D活动频繁,这也是促使这些产业不断发展的先决条件。正因为如此,知识型产业的R&D统计及指标分析已经显得日益重要,大有取代原有的产业分类的发展趋势。例如OECD1999年出版的科学技术产业公报中有关企业部门R&D指标内容,主要就是从制造业的技术水平的4类(高、中高、中低、低)、服务业、ICT以及知识产业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没有采用传统的产业分类。从各个国家出版的科技指标看,把本国的优势产业与知识型产业组合在一起进行分析,是采用较多的一种方法。

R&D统计的主要指标是R&D支出,R&D支出占增加值的份额。由这2项指标按知识型产业的分类,就可以对各种分类下的R&D资源的分布结构,各结构类别R&D经费增长率、R&D经费强度及变化进行分析和对比。

2.技术创新统计

知识型产业的技术创新最活跃,新的产品、新的技术不断涌现,对这些产业技术创新的统计与分析一直是各国关注的重点,技术创新统计与分析如果不以知识型产业为研究对象也就没有生命力。例如,OECD在收集欧盟第二轮技术创新调查数据建立数据库时,就把ICT产业、服务业中的金融、通信、计算机及技术服务作为单独的类别,此外还把ICT方面的获准专利作为衡量经济竞争力的一项指标。技术创新统计还未形成统计制度,欧盟从90年代开始共进行过2次技术创新调查,目前正计划进行第3轮技术创新调查。

3.经济指标统计

主要是进行产值、增加值、销售收入和进出口产值统计。这些指标分别从总量与结构上反映了知识型产业的产出与进出口状况。其中,在产出分析中,各类知识型产业产值、增加值占GDP或总增加值的份额,在进出口分析中服务业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量的比重,制造业进出口中按高技术、中高技术、中低技术、低技术产业的分布等指标常常被采用。

知识型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

·作为产业,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这种贡献和作用可以直接从产值或增加值占GDP或总增加值的份额来表示。

·为产业部门提供具有高技术含量的设备,作为资产投入可以使其他产业部门形成产出。

对产值、增加值以及进出口的分析体现了上述第一种贡献。对知识型产业作为资产投入对经济的贡献,目前还处在研究阶段,例如,有人曾研究过,ICT作为产业部门其产值占GDP的份额在OECD各成员国约在2.5%~4.5%,ICT作为资产投入对各成员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约是0.13%~0.35%。

四、结论与建议

知识型产业的统计发展很快,受到各国的重视。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发展高技术是我国的国策,建立以高技术产业为主的知识型产业统计势在必行。

1.确定既与国家接轨,可以国际对比又符合我国国情的以高技术产业的核心的分类标准

为此,除了要对以高技术为核心的知识型产业进行界定外,还有一件极为重要的工作:建立我国行业分类与《弗拉斯卡蒂手册》中企业部门分类的对应关系。

2.完善我国的R&D统计

R&D统计是知识型产业统计的基础,完善我国R&D统计是搞好知识型产业统计的保证。

高技术创新范文篇4

各类知识型产业统计的主要区别是分类系统不同。

1.高技术产业

OECD所制定的高技术产业分类标准,已为部分国家所采用,我国也借用OECD的这一标准,确定了我国高技术产业的范围。关于OECD的高技术产业分类,在此只着重强调以下几点:

·这一分类只适用于制造业,这样就把一些属于服务业的知识型的产业如计算机软件、通信排除在高技术产业之外,因而具有局限性。

·这一分类是针对整个制造业的,共划分为“高技术”、“中高技术”、“中低技术”和“低技术”4个产业组。在使用时,往往并不单独使用高技术产业一个类别的数据或高技术产业的某一项指标,而是把这4个类别及若干指标放在一起进行分析,以反映整个制造业产业结构也即知识密集程度的变化。

·以R&D投入强度作为判断技术密集度的唯一标准,其中既包括直接投入也包括间接投入。这些指标是:产业R&D直接支出与产值之比,产业R&D直接支出与增加值之比,R&D直接与间接支出之和与产值之比。然而,计算结果表明,考虑间接投入对分类影响不大。

·这一分类所确定的高技术产业,即使在OECD范围内,也并不都具有高的技术密集度。这种不一致性是由各国国情不同所决定的,这是按产业分类的固有缺点,难以克服。

·为克服按产业分类的不足,提出了按产品分类的方法。OECD制定的高技术产品目录主要用于外贸。

2.服务业

虽然服务业并不都是知识型产业,但经济发展的趋势表明,服务业的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份额越来越大,至1993年这一比例在OECD国家已达到45~68%,服务业R&D支出在企业部门R&D支出中的比例在部分国家也已达到15%~20%。服务业已经开始并正在取代、在部分国家已经成为经济的支柱产业,服务业已从使用技术的产业部门转变为生产技术的部门,如通信、计算机服务等。正因为如此,服务业的统计受到了重视。1993年OECD在R&D统计手册(即《弗拉斯卡蒂手册》第5版中,对科技统计中采用的企业部门的分类进行了修改,最重要的变化是服务业的分类比较详细,由原先的6类增加到11类,R&D投入强度高,即技术密集的行业予以单独分类。1997年,OECD在制定的《技术创新统计手册》修改版中,对技术创新的定义进行了修改,把对制造业的技术创新统计也扩大到服务业。

OECD根据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Rev.3)提出了一个目前在科技统计中采用的服务业的分类标准(表1)。表2是部分国家服务业R&D经费的分布情况,数据表明,服务业R&D主要分布在计算机及有关活动、通信、研究与开发、运输与仓储这4个行业。

3.信息与通信技术(ICT)

信息和通信技术是知识型产业的核心,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信息和通信技术作为一个行业,不仅其产值、增加值增长很快,而且还能为企业开辟新的市场提高工作和生产的效率而提供产品和服务。根据国际数据协会(IDC)的定义,ICT由以下3部分组成:

·信息技术(IT)硬件:计算机系统中心处理部件,存储设备,打印机,捆绑在一起的操作系统,数据通讯设备;

·IT服务和软件:IT软件,IT服务,内部IT消耗,其中包括信息系统运行消耗、定做的软件等;

·电信:公共的和私人的网络设备,电讯服务等。

根据这一定义和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Rev.3,OECD在技术创新调查中提出了ICT产业的界定范围(见表3)。

4.知识产业

“知识产业”最早是美国经济学家马克鲁普于1958年提出来的。他在《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配》一书中提出,知识产业是指生产知识特别是信息产品和服务的企业或组织机构,而不管这种生产的目的是什么。在该书中,他首次确定了知识产业的分类。其后,不少学者都对知识产业进行了研究。由于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中的知识型产业都只是知识产业的一部分,因而知识产业的提法又重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对知识产业范围的界定和分类有不同的说法。按OECD的提法,知识产业是指具有较为密集的技术和人力资源投入的部门,从统计的角度出发,涵盖以下范围:

·制造业中的高技术产业;

·制造业中的中高技术产业;

·服务业中的通信业,即ISICRev.2的72;

·服务业中的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务活动,即ISICRev.2的8;

·服务业中的社区、社会和个人服务,即ISICRev.2的9。

按上述范围,1994年,OECD全部成员国的知识产业的增加值占全部企业部门增加值的51%,其中高技术产业占2.9%,中高技术产业占6.9%,通信业占2.8%,金融保险其它商业服务业以及社区、社会和个人服务业占38.2%;1986~1994年间知识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5%,而全部企业部门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为2.9%。

二、统计内容与指标

知识型产业的统计,不需专门组织实施,只要按界定的范围和分类在已有统计的基础上重新进行汇总,就可以获得所需要的各种统计数据,具有简便、成本低、可操作等一系列优点,知识型产业的统计主要有以下内容:

1.研究与发展(R&D)统计

知识型产业都是一些新兴的产业,往往处于学科前沿,其发展与学科研究的进展密切相关。这就决定了知识型产业的R&D资源强度高、R&D活动频繁,这也是促使这些产业不断发展的先决条件。正因为如此,知识型产业的R&D统计及指标分析已经显得日益重要,大有取代原有的产业分类的发展趋势。例如OECD1999年出版的科学技术产业公报中有关企业部门R&D指标内容,主要就是从制造业的技术水平的4类(高、中高、中低、低)、服务业、ICT以及知识产业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没有采用传统的产业分类。从各个国家出版的科技指标看,把本国的优势产业与知识型产业组合在一起进行分析,是采用较多的一种方法。

R&D统计的主要指标是R&D支出,R&D支出占增加值的份额。由这2项指标按知识型产业的分类,就可以对各种分类下的R&D资源的分布结构,各结构类别R&D经费增长率、R&D经费强度及变化进行分析和对比。

2.技术创新统计

知识型产业的技术创新最活跃,新的产品、新的技术不断涌现,对这些产业技术创新的统计与分析一直是各国关注的重点,技术创新统计与分析如果不以知识型产业为研究对象也就没有生命力。例如,OECD在收集欧盟第二轮技术创新调查数据建立数据库时,就把ICT产业、服务业中的金融、通信、计算机及技术服务作为单独的类别,此外还把ICT方面的获准专利作为衡量经济竞争力的一项指标。技术创新统计还未形成统计制度,欧盟从90年代开始共进行过2次技术创新调查,目前正计划进行第3轮技术创新调查。

3.经济指标统计

主要是进行产值、增加值、销售收入和进出口产值统计。这些指标分别从总量与结构上反映了知识型产业的产出与进出口状况。其中,在产出分析中,各类知识型产业产值、增加值占GDP或总增加值的份额,在进出口分析中服务业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量的比重,制造业进出口中按高技术、中高技术、中低技术、低技术产业的分布等指标常常被采用。

知识型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

·作为产业,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这种贡献和作用可以直接从产值或增加值占GDP或总增加值的份额来表示。

·为产业部门提供具有高技术含量的设备,作为资产投入可以使其他产业部门形成产出。

对产值、增加值以及进出口的分析体现了上述第一种贡献。对知识型产业作为资产投入对经济的贡献,目前还处在研究阶段,例如,有人曾研究过,ICT作为产业部门其产值占GDP的份额在OECD各成员国约在2.5%~4.5%,ICT作为资产投入对各成员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约是0.13%~0.35%。

三、结论与建议

知识型产业的统计发展很快,受到各国的重视。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发展高技术是我国的国策,建立以高技术产业为主的知识型产业统计势在必行。

1.确定既与国家接轨,可以国际对比又符合我国国情的以高技术产业的核心的分类标准

为此,除了要对以高技术为核心的知识型产业进行界定外,还有一件极为重要的工作:建立我国行业分类与《弗拉斯卡蒂手册》中企业部门分类的对应关系。

2.完善我国的R&D统计

R&D统计是知识型产业统计的基础,完善我国R&D统计是搞好知识型产业统计的保证。

高技术创新范文篇5

[摘要]高技术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在知识创新背景下,分析人力资本对高技术企业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人才战略,对高技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知识创新高技术企业人才战略

一、高技术企业及其特征

高技术企业是由于科技的发展,形成的以高技术产品开发和生产为主导的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与传统企业相比有以下显著特点:

1.技术创新是根本。国内外高技术企业经营实践表明,高技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就是技术创新能力,它们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缩短研发周期,并进行二次技术创新,大量开发节能、高效、实用的新技术、新产品,以凸显高技术企业较高的科技含量。

2.研发资金是保证。资金是高技术企业流动的血液,稳定的财务状况和雄厚的财务实力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资金基础。在高技术企业中,高技术的研究开发、技术成果的商品化、市场的开拓、生产规模的形成都需要巨额的资金作保证。因此,巨额研发投资成为其重要特征之一。由国家扶持和企业承担的研发投资,以及各种风险资本和企业资本是高技术企业研发资金的主要来源。

3.人力资本是灵魂。高技术企业是一个人力资本高度密集型企业,是一个大量高科技人员的集合体,他们掌握先进技术,是高技术企业的重要资产。同时,它又是一个快速将高新技术转化为产品的企业,其员工运用其知识存量进行创造性工作。高技术企业往往通过较高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对员工进行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实现知识高效转化。

二、人力资本对高技术企业知识创新的影响

1.知识创新是高技术企业发展的动力。科技的发展使物质形态的资源更易被替代,知识资源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对高技术企业来说更是如此。大量学者认为企业的知识和其创造知识的能力是企业拥有的最关键的竞争性资产。但是,知识是一个具有较强时间性的变量,其更新和淘汰的速度更快,特别是在动态复杂环境的竞争中,一个企业所掌握的知识可以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但却不一定是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应表现为一种动态的能力,表现为能利用新的市场机会来创造竞争优势。

可见,企业所拥有的知识基础是静态的,要保持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决定于由企业知识基础所决定的知识创新。随着竞争环境不断凸显的动态复杂性,知识创新被视为企业所必备的竞争能力,是高技术企业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动力。

2.人力资本是高技术企业知识创新的源泉。通过文献回顾和思考,可以发现企业人力资本是知识创新的主要影响因素。关于企业人力资本对企业的产出影响,许多学者认为企业的人力资本是企业创新的源泉。因为拥有高技能、高知识水平员工的企业拥有更多的诀窍,有可能开发出新的理念及技能,并且企业高水平的人力资本能够使其更加容易地获取和消化新的知识和技术,解决新的问题。因此,企业的人力资本能使其拥有更多的知识、技术资源,能更加容易地获取和消化理解新知识,最终更加有利于支持企业的创新活动,是企业创新的源泉。

三、知识创新下的人才战略

知识创新是高技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力的不竭动力,人力资本又是知识创新的源泉。在知识创新的背景下,高技术企业有必要采取以知识创新为导向的人才战略。

1.提高人力资本的开发水平。企业中个人拥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越多,就越有可能产生新的知识和创新。高技术企业要通过建立和扩充具有高水平专业化人力资本的员工队伍,使企业拥有高度专业化知识、技能、能力和经验,并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创造新的知识。同时,企业不仅要对其人才储备库扩容,还要对人才库的存量资源的质量和流量进行监控。在创新人才甄选的基础上保证人力资本的稳定性,降低优秀人才的流失比率;在保证动态和静态人力资本存量相对稳定的基础上,适时的通过人力资本开发投资来实现企业知识的创造。

2.加强高技术人才的激励管理。企业员工的态度和价值观在企业创新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要实现知识创新导向的激励,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建立创新导向的考核与奖酬制度,经常进行业绩评价,并根据绩效评价对员工的职位、工资、福利待遇进行调整,企业还要充分了解高技术人才的个人需求和职业发展意愿,为其提供适合的上升道路和良好的个人发展空间,使其尽可能地施展才能和发挥潜力,保持不断的进取心。同时,还要设计有吸引力的长期契约承诺,构建强有力的企业文化,塑造共同的使命感、认同感及价值观,努力建立一种宽松的工作氛围,使他们能够在既定的组织目标和自我考核体系框架下自主地完成任务,并通过加强企业学习来达到激励的目的。

3.重塑创新导向的制度结构。有效的制度结构安排是知识创新的制度基础,它为企业的信息交流提供了必要的途径,高效的制度结构设计能够大大改进企业内信息交流的效率,减小企业内部信息交流的阻力,有利于新思想的产生,促进企业的知识创造。因此,高技术企业需要建立一套创新导向的有机式制度安排,实现工作设计的方式从序列式向同步式的转变,同时还要体现出对人力资本权益和地位的尊重。

4.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在高技术企业中,知识型员工往往更看重企业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并非是其待遇的高低。这些企业都能为科研人员配备较先进的实验室,并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和后勤保障,这一措施能满足很多研究人员的科研成就感。

参考文献:

[1]刘力钢隋鑫安曼:高技术企业知识创造与可持续竞争优势[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高技术创新范文篇6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引起了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在制造业,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产业发展很快;在服务业,出现了许多完全基于知识的产业,如软件开发业、咨询业等。这些新兴产业具有知识密集型特点,已经成为当前新经济的增长点,并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推动着整个社会进步。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产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和结构的变化,为评价和制定政策提供依据,对这些“知识型”的产业进行统计,已经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另一方面,由于知识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因而注重科学技术对经济作用的统计与量化分析也已成为当前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研究与实践的新的特点和趋势。知识型产业高度依赖于科学与技术,是以知识为主要输入而形成的产出。显然,知识型产业的统计为研究和分析科学技术对经济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手段。也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说,知识型产业的统计已成为科技统计的重要内容。

在此,“知识型”产业是泛指那些知识密集度比较高的产业。“知识型产业统计”是指以知识型产业为统计对象的统计。出于不同的目的,可以对不同的知识型产业进行统计,目前主要有高技术产业统计、服务业统计、信息与通讯技术(ICT)统计、知识产业统计这4类,在此,知识型产业统计是对这些不同统计的总称。

知识型产业的统计最先是从高技术产业统计开始的。起初,OECD采用美国制定的标准对成员国的高技术产业进行了统计,至1984年,以11个成员国的数据为依据制定了高技术产业的分类标准,1994年对标准进行了修定,提出了我们称之为“四分类”的标准。服务业的统计在60年代就开始了,当时的服务业R&D统计是很笼统的。由于高技术的渗透作用,导致服务业中知识型产业的出现,原有的分类和统计已不能满足需要,服务业中知识型产业的统计已引起了注视,《弗拉斯卡蒂手册》第5版对服务业的分类进行了调整,知识型产业予以单列。知识产业的统计则打破了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界线,把高技术和高中技术产业与服务业中的知识型产业集中在一起进行统计和分析。ICT统计则是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中的信息技术与通信为研究对象。

知识型产业统计在OECD及其成员国受到重视,并被广泛采用。1999年OECD秘书处的科技工业司为OECD科技政策委员会部长级会议准备了一份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一组数据》的文件,该文件就是描述OECD科学技术状况和趋势的一组指标。该《指标》共分6部分,其中有3部分都采用了来自知识型产业统计的指标。第2部分《教育、研究开发和创新的资源分布》共有9个方面指标,其中3个方面是知识型产业方向的指标,第4部分《信息和通信技术(ICT)的重要性》的5个方面的指标都与ICT统计有关,第6部分《科技产出及经济表现》有7个方面的指标,其中有2个方面来自知识型产业的统计。上述6部分共有34方面的指标,而与知识型产业有关的有10项,占30%。

二、各类知识型产业的界定

各类知识型产业统计的主要区别是分类系统不同。

1.高技术产业

OECD所制定的高技术产业分类标准,已为部分国家所采用,我国也借用OECD的这一标准,确定了我国高技术产业的范围。关于OECD的高技术产业分类,在此只着重强调以下几点:

·这一分类只适用于制造业,这样就把一些属于服务业的知识型的产业如计算机软件、通信排除在高技术产业之外,因而具有局限性。

·这一分类是针对整个制造业的,共划分为“高技术”、“中高技术”、“中低技术”和“低技术”4个产业组。在使用时,往往并不单独使用高技术产业一个类别的数据或高技术产业的某一项指标,而是把这4个类别及若干指标放在一起进行分析,以反映整个制造业产业结构也即知识密集程度的变化。

·以R&D投入强度作为判断技术密集度的唯一标准,其中既包括直接投入也包括间接投入。这些指标是:产业R&D直接支出与产值之比,产业R&D直接支出与增加值之比,R&D直接与间接支出之和与产值之比。然而,计算结果表明,考虑间接投入对分类影响不大。

·这一分类所确定的高技术产业,即使在OECD范围内,也并不都具有高的技术密集度。这种不一致性是由各国国情不同所决定的,这是按产业分类的固有缺点,难以克服。

·为克服按产业分类的不足,提出了按产品分类的方法。OECD制定的高技术产品目录主要用于外贸。

2.服务业

虽然服务业并不都是知识型产业,但经济发展的趋势表明,服务业的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份额越来越大,至1993年这一比例在OECD国家已达到45~68%,服务业R&D支出在企业部门R&D支出中的比例在部分国家也已达到15%~20%。服务业已经开始并正在取代、在部分国家已经成为经济的支柱产业,服务业已从使用技术的产业部门转变为生产技术的部门,如通信、计算机服务等。正因为如此,服务业的统计受到了重视。1993年OECD在R&D统计手册(即《弗拉斯卡蒂手册》第5版中,对科技统计中采用的企业部门的分类进行了修改,最重要的变化是服务业的分类比较详细,由原先的6类增加到11类,R&D投入强度高,即技术密集的行业予以单独分类。1997年,OECD在制定的《技术创新统计手册》修改版中,对技术创新的定义进行了修改,把对制造业的技术创新统计也扩大到服务业。

OECD根据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Rev.3)提出了一个目前在科技统计中采用的服务业的分类标准(表1)。表2是部分国家服务业R&D经费的分布情况,数据表明,服务业R&D主要分布在计算机及有关活动、通信、研究与开发、运输与仓储这4个行业。

3.信息与通信技术(ICT)

信息和通信技术是知识型产业的核心,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信息和通信技术作为一个行业,不仅其产值、增加值增长很快,而且还能为企业开辟新的市场提高工作和生产的效率而提供产品和服务。根据国际数据协会(IDC)的定义,ICT由以下3部分组成:

·信息技术(IT)硬件:计算机系统中心处理部件,存储设备,打印机,捆绑在一起的操作系统,数据通讯设备;

·IT服务和软件:IT软件,IT服务,内部IT消耗,其中包括信息系统运行消耗、定做的软件等;

·电信:公共的和私人的网络设备,电讯服务等。

根据这一定义和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Rev.3,OECD在技术创新调查中提出了ICT产业的界定范围(见表3)。

表3信息与通信技术产业的范围

ISICRev.3

制造业中的ICT

3000,3130,3210,3220,3230,3312,3313

服务业中的ICT

5150,6420,7123,7210,7220,7230

7240,7250,7290

4.知识产业

“知识产业”最早是美国经济学家马克鲁普于1958年提出来的。他在《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配》一书中提出,知识产业是指生产知识特别是信息产品和服务的企业或组织机构,而不管这种生产的目的是什么。在该书中,他首次确定了知识产业的分类。其后,不少学者都对知识产业进行了研究。由于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中的知识型产业都只是知识产业的一部分,因而知识产业的提法又重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对知识产业范围的界定和分类有不同的说法。按OECD的提法,知识产业是指具有较为密集的技术和人力资源投入的部门,从统计的角度出发,涵盖以下范围:

·制造业中的高技术产业;

·制造业中的中高技术产业;

·服务业中的通信业,即ISICRev.2的72;

·服务业中的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务活动,即ISICRev.2的8;

·服务业中的社区、社会和个人服务,即ISICRev.2的9。

按上述范围,1994年,OECD全部成员国的知识产业的增加值占全部企业部门增加值的51%,其中高技术产业占2.9%,中高技术产业占6.9%,通信业占2.8%,金融保险其它商业服务业以及社区、社会和个人服务业占38.2%;1986~1994年间知识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5%,而全部企业部门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为2.9%。

三、统计内容与指标

知识型产业的统计,不需专门组织实施,只要按界定的范围和分类在已有统计的基础上重新进行汇总,就可以获得所需要的各种统计数据,具有简便、成本低、可操作等一系列优点,知识型产业的统计主要有以下内容:

1.研究与发展(R&D)统计

知识型产业都是一些新兴的产业,往往处于学科前沿,其发展与学科研究的进展密切相关。这就决定了知识型产业的R&D资源强度高、R&D活动频繁,这也是促使这些产业不断发展的先决条件。正因为如此,知识型产业的R&D统计及指标分析已经显得日益重要,大有取代原有的产业分类的发展趋势。例如OECD1999年出版的科学技术产业公报中有关企业部门R&D指标内容,主要就是从制造业的技术水平的4类(高、中高、中低、低)、服务业、ICT以及知识产业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没有采用传统的产业分类。从各个国家出版的科技指标看,把本国的优势产业与知识型产业组合在一起进行分析,是采用较多的一种方法。

R&D统计的主要指标是R&D支出,R&D支出占增加值的份额。由这2项指标按知识型产业的分类,就可以对各种分类下的R&D资源的分布结构,各结构类别R&D经费增长率、R&D经费强度及变化进行分析和对比。

2.技术创新统计

知识型产业的技术创新最活跃,新的产品、新的技术不断涌现,对这些产业技术创新的统计与分析一直是各国关注的重点,技术创新统计与分析如果不以知识型产业为研究对象也就没有生命力。例如,OECD在收集欧盟第二轮技术创新调查数据建立数据库时,就把ICT产业、服务业中的金融、通信、计算机及技术服务作为单独的类别,此外还把ICT方面的获准专利作为衡量经济竞争力的一项指标。技术创新统计还未形成统计制度,欧盟从90年代开始共进行过2次技术创新调查,目前正计划进行第3轮技术创新调查。

3.经济指标统计

主要是进行产值、增加值、销售收入和进出口产值统计。这些指标分别从总量与结构上反映了知识型产业的产出与进出口状况。其中,在产出分析中,各类知识型产业产值、增加值占GDP或总增加值的份额,在进出口分析中服务业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量的比重,制造业进出口中按高技术、中高技术、中低技术、低技术产业的分布等指标常常被采用。

知识型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

·作为产业,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这种贡献和作用可以直接从产值或增加值占GDP或总增加值的份额来表示。

·为产业部门提供具有高技术含量的设备,作为资产投入可以使其他产业部门形成产出。

对产值、增加值以及进出口的分析体现了上述第一种贡献。对知识型产业作为资产投入对经济的贡献,目前还处在研究阶段,例如,有人曾研究过,ICT作为产业部门其产值占GDP的份额在OECD各成员国约在2.5%~4.5%,ICT作为资产投入对各成员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约是0.13%~0.35%。

四、结论与建议

知识型产业的统计发展很快,受到各国的重视。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发展高技术是我国的国策,建立以高技术产业为主的知识型产业统计势在必行。

1.确定既与国家接轨,可以国际对比又符合我国国情的以高技术产业的核心的分类标准

为此,除了要对以高技术为核心的知识型产业进行界定外,还有一件极为重要的工作:建立我国行业分类与《弗拉斯卡蒂手册》中企业部门分类的对应关系。

2.完善我国的R&D统计

R&D统计是知识型产业统计的基础,完善我国R&D统计是搞好知识型产业统计的保证。

高技术创新范文篇7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引起了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在制造业,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产业发展很快;在服务业,出现了许多完全基于知识的产业,如软件开发业、咨询业等。这些新兴产业具有知识密集型特点,已经成为当前新经济的增长点,并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推动着整个社会进步。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产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和结构的变化,为评价和制定政策提供依据,对这些“知识型”的产业进行统计,已经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另一方面,由于知识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因而注重科学技术对经济作用的统计与量化分析也已成为当前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研究与实践的新的特点和趋势。知识型产业高度依赖于科学与技术,是以知识为主要输入而形成的产出。显然,知识型产业的统计为研究和分析科学技术对经济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手段。也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说,知识型产业的统计已成为科技统计的重要内容。

在此,“知识型”产业是泛指那些知识密集度比较高的产业。“知识型产业统计”是指以知识型产业为统计对象的统计。出于不同的目的,可以对不同的知识型产业进行统计,目前主要有高技术产业统计、服务业统计、信息与通讯技术(ICT)统计、知识产业统计这4类,在此,知识型产业统计是对这些不同统计的总称。

知识型产业的统计最先是从高技术产业统计开始的。起初,OECD采用美国制定的标准对成员国的高技术产业进行了统计,至1984年,以11个成员国的数据为依据制定了高技术产业的分类标准,1994年对标准进行了修定,提出了我们称之为“四分类”的标准。服务业的统计在60年代就开始了,当时的服务业R&D统计是很笼统的。由于高技术的渗透作用,导致服务业中知识型产业的出现,原有的分类和统计已不能满足需要,服务业中知识型产业的统计已引起了注视,《弗拉斯卡蒂手册》第5版对服务业的分类进行了调整,知识型产业予以单列。知识产业的统计则打破了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界线,把高技术和高中技术产业与服务业中的知识型产业集中在一起进行统计和分析。ICT统计则是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中的信息技术与通信为研究对象。

知识型产业统计在OECD及其成员国受到重视,并被广泛采用。1999年OECD秘书处的科技工业司为OECD科技政策委员会部长级会议准备了一份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一组数据》的文件,该文件就是描述OECD科学技术状况和趋势的一组指标。该《指标》共分6部分,其中有3部分都采用了来自知识型产业统计的指标。第2部分《教育、研究开发和创新的资源分布》共有9个方面指标,其中3个方面是知识型产业方向的指标,第4部分《信息和通信技术(ICT)的重要性》的5个方面的指标都与ICT统计有关,第6部分《科技产出及经济表现》有7个方面的指标,其中有2个方面来自知识型产业的统计。上述6部分共有34方面的指标,而与知识型产业有关的有10项,占30%。

二、各类知识型产业的界定

各类知识型产业统计的主要区别是分类系统不同。

1.高技术产业

OECD所制定的高技术产业分类标准,已为部分国家所采用,我国也借用OECD的这一标准,确定了我国高技术产业的范围。关于OECD的高技术产业分类,在此只着重强调以下几点:

·这一分类只适用于制造业,这样就把一些属于服务业的知识型的产业如计算机软件、通信排除在高技术产业之外,因而具有局限性。

·这一分类是针对整个制造业的,共划分为“高技术”、“中高技术”、“中低技术”和“低技术”4个产业组。在使用时,往往并不单独使用高技术产业一个类别的数据或高技术产业的某一项指标,而是把这4个类别及若干指标放在一起进行分析,以反映整个制造业产业结构也即知识密集程度的变化。

·以R&D投入强度作为判断技术密集度的唯一标准,其中既包括直接投入也包括间接投入。这些指标是:产业R&D直接支出与产值之比,产业R&D直接支出与增加值之比,R&D直接与间接支出之和与产值之比。然而,计算结果表明,考虑间接投入对分类影响不大。

·这一分类所确定的高技术产业,即使在OECD范围内,也并不都具有高的技术密集度。这种不一致性是由各国国情不同所决定的,这是按产业分类的固有缺点,难以克服。

·为克服按产业分类的不足,提出了按产品分类的方法。OECD制定的高技术产品目录主要用于外贸。

2.服务业

虽然服务业并不都是知识型产业,但经济发展的趋势表明,服务业的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份额越来越大,至1993年这一比例在OECD国家已达到45~68%,服务业R&D支出在企业部门R&D支出中的比例在部分国家也已达到15%~20%。服务业已经开始并正在取代、在部分国家已经成为经济的支柱产业,服务业已从使用技术的产业部门转变为生产技术的部门,如通信、计算机服务等。正因为如此,服务业的统计受到了重视。1993年OECD在R&D统计手册(即《弗拉斯卡蒂手册》第5版中,对科技统计中采用的企业部门的分类进行了修改,最重要的变化是服务业的分类比较详细,由原先的6类增加到11类,R&D投入强度高,即技术密集的行业予以单独分类。1997年,OECD在制定的《技术创新统计手册》修改版中,对技术创新的定义进行了修改,把对制造业的技术创新统计也扩大到服务业。

OECD根据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Rev.3)提出了一个目前在科技统计中采用的服务业的分类标准(表1)。表2是部分国家服务业R&D经费的分布情况,数据表明,服务业R&D主要分布在计算机及有关活动、通信、研究与开发、运输与仓储这4个行业。

表1服务业的范围与分类

名称ISICRev.3

批发、零售与车辆修理

饭店与餐馆

运输与仓储

通信

邮政

电信

金融媒介(包括保险业)

房地产、租赁和商业活动

计算机及有关活动

软件咨询和供应

其它计算机服务

研究与开发

其它商业活动

社区、社会和个人服务活动等

50~52

55

60~63

64

641

642

65~67

70~74

72

722

72(不包括722)

73

70.+71+74

75~99

表2服务业R&D占企业部门R&D的比例

单位:%

研究与开发计算机及相关活动运输与仓储通信其它服务部门合计

挪威23.79.90.32.45.541.7

瑞士4.522.70.90.24.432.7

加拿大8.84.90.32.813.830.6

美国1.88.5——4.611.226.1

英国9.55.30.13.00.318.2

法国——2.62.7——1.46.8

意大利6.02.50.11.80.210.7

3.信息与通信技术(ICT)

信息和通信技术是知识型产业的核心,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信息和通信技术作为一个行业,不仅其产值、增加值增长很快,而且还能为企业开辟新的市场提高工作和生产的效率而提供产品和服务。根据国际数据协会(IDC)的定义,ICT由以下3部分组成:

·信息技术(IT)硬件:计算机系统中心处理部件,存储设备,打印机,捆绑在一起的操作系统,数据通讯设备;

·IT服务和软件:IT软件,IT服务,内部IT消耗,其中包括信息系统运行消耗、定做的软件等;

·电信:公共的和私人的网络设备,电讯服务等。

根据这一定义和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Rev.3,OECD在技术创新调查中提出了ICT产业的界定范围(见表3)。

表3信息与通信技术产业的范围

ISICRev.3

制造业中的ICT

3000,3130,3210,3220,3230,3312,3313

服务业中的ICT

5150,6420,7123,7210,7220,7230

7240,7250,7290

4.知识产业

“知识产业”最早是美国经济学家马克鲁普于1958年提出来的。他在《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配》一书中提出,知识产业是指生产知识特别是信息产品和服务的企业或组织机构,而不管这种生产的目的是什么。在该书中,他首次确定了知识产业的分类。其后,不少学者都对知识产业进行了研究。由于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中的知识型产业都只是知识产业的一部分,因而知识产业的提法又重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对知识产业范围的界定和分类有不同的说法。按OECD的提法,知识产业是指具有较为密集的技术和人力资源投入的部门,从统计的角度出发,涵盖以下范围:

·制造业中的高技术产业;

·制造业中的中高技术产业;

·服务业中的通信业,即ISICRev.2的72;

·服务业中的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务活动,即ISICRev.2的8;

·服务业中的社区、社会和个人服务,即ISICRev.2的9。

按上述范围,1994年,OECD全部成员国的知识产业的增加值占全部企业部门增加值的51%,其中高技术产业占2.9%,中高技术产业占6.9%,通信业占2.8%,金融保险其它商业服务业以及社区、社会和个人服务业占38.2%;1986~1994年间知识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5%,而全部企业部门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为2.9%。

三、统计内容与指标

知识型产业的统计,不需专门组织实施,只要按界定的范围和分类在已有统计的基础上重新进行汇总,就可以获得所需要的各种统计数据,具有简便、成本低、可操作等一系列优点,知识型产业的统计主要有以下内容:

1.研究与发展(R&D)统计

知识型产业都是一些新兴的产业,往往处于学科前沿,其发展与学科研究的进展密切相关。这就决定了知识型产业的R&D资源强度高、R&D活动频繁,这也是促使这些产业不断发展的先决条件。正因为如此,知识型产业的R&D统计及指标分析已经显得日益重要,大有取代原有的产业分类的发展趋势。例如OECD1999年出版的科学技术产业公报中有关企业部门R&D指标内容,主要就是从制造业的技术水平的4类(高、中高、中低、低)、服务业、ICT以及知识产业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没有采用传统的产业分类。从各个国家出版的科技指标看,把本国的优势产业与知识型产业组合在一起进行分析,是采用较多的一种方法。

R&D统计的主要指标是R&D支出,R&D支出占增加值的份额。由这2项指标按知识型产业的分类,就可以对各种分类下的R&D资源的分布结构,各结构类别R&D经费增长率、R&D经费强度及变化进行分析和对比。

2.技术创新统计

知识型产业的技术创新最活跃,新的产品、新的技术不断涌现,对这些产业技术创新的统计与分析一直是各国关注的重点,技术创新统计与分析如果不以知识型产业为研究对象也就没有生命力。例如,OECD在收集欧盟第二轮技术创新调查数据建立数据库时,就把ICT产业、服务业中的金融、通信、计算机及技术服务作为单独的类别,此外还把ICT方面的获准专利作为衡量经济竞争力的一项指标。技术创新统计还未形成统计制度,欧盟从90年代开始共进行过2次技术创新调查,目前正计划进行第3轮技术创新调查。

3.经济指标统计

主要是进行产值、增加值、销售收入和进出口产值统计。这些指标分别从总量与结构上反映了知识型产业的产出与进出口状况。其中,在产出分析中,各类知识型产业产值、增加值占GDP或总增加值的份额,在进出口分析中服务业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量的比重,制造业进出口中按高技术、中高技术、中低技术、低技术产业的分布等指标常常被采用。

知识型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

·作为产业,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这种贡献和作用可以直接从产值或增加值占GDP或总增加值的份额来表示。

·为产业部门提供具有高技术含量的设备,作为资产投入可以使其他产业部门形成产出。

对产值、增加值以及进出口的分析体现了上述第一种贡献。对知识型产业作为资产投入对经济的贡献,目前还处在研究阶段,例如,有人曾研究过,ICT作为产业部门其产值占GDP的份额在OECD各成员国约在2.5%~4.5%,ICT作为资产投入对各成员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约是0.13%~0.35%。

四、结论与建议

知识型产业的统计发展很快,受到各国的重视。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发展高技术是我国的国策,建立以高技术产业为主的知识型产业统计势在必行。

1.确定既与国家接轨,可以国际对比又符合我国国情的以高技术产业的核心的分类标准

为此,除了要对以高技术为核心的知识型产业进行界定外,还有一件极为重要的工作:建立我国行业分类与《弗拉斯卡蒂手册》中企业部门分类的对应关系。

2.完善我国的R&D统计

R&D统计是知识型产业统计的基础,完善我国R&D统计是搞好知识型产业统计的保证。

高技术创新范文篇8

各类知识型产业统计的主要区别是分类系统不同。

1.高技术产业

OECD所制定的高技术产业分类标准,已为部分国家所采用,我国也借用OECD的这一标准,确定了我国高技术产业的范围。关于OECD的高技术产业分类,在此只着重强调以下几点:

·这一分类只适用于制造业,这样就把一些属于服务业的知识型的产业如计算机软件、通信排除在高技术产业之外,因而具有局限性。

·这一分类是针对整个制造业的,共划分为“高技术”、“中高技术”、“中低技术”和“低技术”4个产业组。在使用时,往往并不单独使用高技术产业一个类别的数据或高技术产业的某一项指标,而是把这4个类别及若干指标放在一起进行分析,以反映整个制造业产业结构也即知识密集程度的变化。

·以R&D投入强度作为判断技术密集度的唯一标准,其中既包括直接投入也包括间接投入。这些指标是:产业R&D直接支出与产值之比,产业R&D直接支出与增加值之比,R&D直接与间接支出之和与产值之比。然而,计算结果表明,考虑间接投入对分类影响不大。

·这一分类所确定的高技术产业,即使在OECD范围内,也并不都具有高的技术密集度。这种不一致性是由各国国情不同所决定的,这是按产业分类的固有缺点,难以克服。

·为克服按产业分类的不足,提出了按产品分类的方法。OECD制定的高技术产品目录主要用于外贸。

2.服务业

虽然服务业并不都是知识型产业,但经济发展的趋势表明,服务业的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份额越来越大,至1993年这一比例在OECD国家已达到45~68%,服务业R&D支出在企业部门R&D支出中的比例在部分国家也已达到15%~20%。服务业已经开始并正在取代、在部分国家已经成为经济的支柱产业,服务业已从使用技术的产业部门转变为生产技术的部门,如通信、计算机服务等。正因为如此,服务业的统计受到了重视。1993年OECD在R&D统计手册(即《弗拉斯卡蒂手册》第5版中,对科技统计中采用的企业部门的分类进行了修改,最重要的变化是服务业的分类比较详细,由原先的6类增加到11类,R&D投入强度高,即技术密集的行业予以单独分类。1997年,OECD在制定的《技术创新统计手册》修改版中,对技术创新的定义进行了修改,把对制造业的技术创新统计也扩大到服务业。

OECD根据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Rev.3)提出了一个目前在科技统计中采用的服务业的分类标准(表1)。表2是部分国家服务业R&D经费的分布情况,数据表明,服务业R&D主要分布在计算机及有关活动、通信、研究与开发、运输与仓储这4个行业。3.信息与通信技术(ICT)

信息和通信技术是知识型产业的核心,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信息和通信技术作为一个行业,不仅其产值、增加值增长很快,而且还能为企业开辟新的市场提高工作和生产的效率而提供产品和服务。根据国际数据协会(IDC)的定义,ICT由以下3部分组成:

·信息技术(IT)硬件:计算机系统中心处理部件,存储设备,打印机,捆绑在一起的操作系统,数据通讯设备;

·IT服务和软件:IT软件,IT服务,内部IT消耗,其中包括信息系统运行消耗、定做的软件等;

·电信:公共的和私人的网络设备,电讯服务等。

根据这一定义和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Rev.3,OECD在技术创新调查中提出了ICT产业的界定范围(见表3)。

表3信息与通信技术产业的范围

ISICRev.3

制造业中的ICT

3000,3130,3210,3220,3230,3312,3313

服务业中的ICT

5150,6420,7123,7210,7220,7230

7240,7250,7290

4.知识产业

“知识产业”最早是美国经济学家马克鲁普于1958年提出来的。他在《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配》一书中提出,知识产业是指生产知识特别是信息产品和服务的企业或组织机构,而不管这种生产的目的是什么。在该书中,他首次确定了知识产业的分类。其后,不少学者都对知识产业进行了研究。由于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中的知识型产业都只是知识产业的一部分,因而知识产业的提法又重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对知识产业范围的界定和分类有不同的说法。按OECD的提法,知识产业是指具有较为密集的技术和人力资源投入的部门,从统计的角度出发,涵盖以下范围:

·制造业中的高技术产业;

·制造业中的中高技术产业;

·服务业中的通信业,即ISICRev.2的72;

·服务业中的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务活动,即ISICRev.2的8;

·服务业中的社区、社会和个人服务,即ISICRev.2的9。

按上述范围,1994年,OECD全部成员国的知识产业的增加值占全部企业部门增加值的51%,其中高技术产业占2.9%,中高技术产业占6.9%,通信业占2.8%,金融保险其它商业服务业以及社区、社会和个人服务业占38.2%;1986~1994年间知识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5%,而全部企业部门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为2.9%。

2、统计内容与指标

知识型产业的统计,不需专门组织实施,只要按界定的范围和分类在已有统计的基础上重新进行汇总,就可以获得所需要的各种统计数据,具有简便、成本低、可操作等一系列优点,知识型产业的统计主要有以下内容:

1.研究与发展(R&D)统计

知识型产业都是一些新兴的产业,往往处于学科前沿,其发展与学科研究的进展密切相关。这就决定了知识型产业的R&D资源强度高、R&D活动频繁,这也是促使这些产业不断发展的先决条件。正因为如此,知识型产业的R&D统计及指标分析已经显得日益重要,大有取代原有的产业分类的发展趋势。例如OECD1999年出版的科学技术产业公报中有关企业部门R&D指标内容,主要就是从制造业的技术水平的4类(高、中高、中低、低)、服务业、ICT以及知识产业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没有采用传统的产业分类。从各个国家出版的科技指标看,把本国的优势产业与知识型产业组合在一起进行分析,是采用较多的一种方法。

R&D统计的主要指标是R&D支出,R&D支出占增加值的份额。由这2项指标按知识型产业的分类,就可以对各种分类下的R&D资源的分布结构,各结构类别R&D经费增长率、R&D经费强度及变化进行分析和对比。

2.技术创新统计

知识型产业的技术创新最活跃,新的产品、新的技术不断涌现,对这些产业技术创新的统计与分析一直是各国关注的重点,技术创新统计与分析如果不以知识型产业为研究对象也就没有生命力。例如,OECD在收集欧盟第二轮技术创新调查数据建立数据库时,就把ICT产业、服务业中的金融、通信、计算机及技术服务作为单独的类别,此外还把ICT方面的获准专利作为衡量经济竞争力的一项指标。技术创新统计还未形成统计制度,欧盟从90年代开始共进行过2次技术创新调查,目前正计划进行第3轮技术创新调查。

3.经济指标统计

主要是进行产值、增加值、销售收入和进出口产值统计。这些指标分别从总量与结构上反映了知识型产业的产出与进出口状况。其中,在产出分析中,各类知识型产业产值、增加值占GDP或总增加值的份额,在进出口分析中服务业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量的比重,制造业进出口中按高技术、中高技术、中低技术、低技术产业的分布等指标常常被采用。

知识型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

·作为产业,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这种贡献和作用可以直接从产值或增加值占GDP或总增加值的份额来表示。

·为产业部门提供具有高技术含量的设备,作为资产投入可以使其他产业部门形成产出。

对产值、增加值以及进出口的分析体现了上述第一种贡献。对知识型产业作为资产投入对经济的贡献,目前还处在研究阶段,例如,有人曾研究过,ICT作为产业部门其产值占GDP的份额在OECD各成员国约在2.5%~4.5%,ICT作为资产投入对各成员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约是0.13%~0.35%。

四、结论与建议

知识型产业的统计发展很快,受到各国的重视。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发展高技术是我国的国策,建立以高技术产业为主的知识型产业统计势在必行。

1.确定既与国家接轨,可以国际对比又符合我国国情的以高技术产业的核心的分类标准

为此,除了要对以高技术为核心的知识型产业进行界定外,还有一件极为重要的工作:建立我国行业分类与《弗拉斯卡蒂手册》中企业部门分类的对应关系。

2.完善我国的R&D统计

R&D统计是知识型产业统计的基础,完善我国R&D统计是搞好知识型产业统计的保证。

高技术创新范文篇9

各类知识型产业统计的主要区别是分类系统不同。

1.高技术产业

OECD所制定的高技术产业分类标准,已为部分国家所采用,我国也借用OECD的这一标准,确定了我国高技术产业的范围。关于OECD的高技术产业分类,在此只着重强调以下几点:

·这一分类只适用于制造业,这样就把一些属于服务业的知识型的产业如计算机软件、通信排除在高技术产业之外,因而具有局限性。

·这一分类是针对整个制造业的,共划分为“高技术”、“中高技术”、“中低技术”和“低技术”4个产业组。在使用时,往往并不单独使用高技术产业一个类别的数据或高技术产业的某一项指标,而是把这4个类别及若干指标放在一起进行分析,以反映整个制造业产业结构也即知识密集程度的变化。

·以R&D投入强度作为判断技术密集度的唯一标准,其中既包括直接投入也包括间接投入。这些指标是:产业R&D直接支出与产值之比,产业R&D直接支出与增加值之比,R&D直接与间接支出之和与产值之比。然而,计算结果表明,考虑间接投入对分类影响不大。

·这一分类所确定的高技术产业,即使在OECD范围内,也并不都具有高的技术密集度。这种不一致性是由各国国情不同所决定的,这是按产业分类的固有缺点,难以克服。

·为克服按产业分类的不足,提出了按产品分类的方法。OECD制定的高技术产品目录主要用于外贸。

2.服务业

虽然服务业并不都是知识型产业,但经济发展的趋势表明,服务业的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份额越来越大,至1993年这一比例在OECD国家已达到45~68%,服务业R&D支出在企业部门R&D支出中的比例在部分国家也已达到15%~20%。服务业已经开始并正在取代、在部分国家已经成为经济的支柱产业,服务业已从使用技术的产业部门转变为生产技术的部门,如通信、计算机服务等。正因为如此,服务业的统计受到了重视。1993年OECD在R&D统计手册(即《弗拉斯卡蒂手册》第5版中,对科技统计中采用的企业部门的分类进行了修改,最重要的变化是服务业的分类比较详细,由原先的6类增加到11类,R&D投入强度高,即技术密集的行业予以单独分类。1997年,OECD在制定的《技术创新统计手册》修改版中,对技术创新的定义进行了修改,把对制造业的技术创新统计也扩大到服务业。

OECD根据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Rev.3)提出了一个目前在科技统计中采用的服务业的分类标准(表1)。表2是部分国家服务业R&D经费的分布情况,数据表明,服务业R&D主要分布在计算机及有关活动、通信、研究与开发、运输与仓储这4个行业。3.信息与通信技术(ICT)

信息和通信技术是知识型产业的核心,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信息和通信技术作为一个行业,不仅其产值、增加值增长很快,而且还能为企业开辟新的市场提高工作和生产的效率而提供产品和服务。根据国际数据协会(IDC)的定义,ICT由以下3部分组成:

·信息技术(IT)硬件:计算机系统中心处理部件,存储设备,打印机,捆绑在一起的操作系统,数据通讯设备;

·IT服务和软件:IT软件,IT服务,内部IT消耗,其中包括信息系统运行消耗、定做的软件等;

·电信:公共的和私人的网络设备,电讯服务等。

根据这一定义和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Rev.3,OECD在技术创新调查中提出了ICT产业的界定范围(见表3)。

表3信息与通信技术产业的范围

ISICRev.3

制造业中的ICT

3000,3130,3210,3220,3230,3312,3313

服务业中的ICT

5150,6420,7123,7210,7220,7230

7240,7250,7290

4.知识产业

“知识产业”最早是美国经济学家马克鲁普于1958年提出来的。他在《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配》一书中提出,知识产业是指生产知识特别是信息产品和服务的企业或组织机构,而不管这种生产的目的是什么。在该书中,他首次确定了知识产业的分类。其后,不少学者都对知识产业进行了研究。由于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中的知识型产业都只是知识产业的一部分,因而知识产业的提法又重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对知识产业范围的界定和分类有不同的说法。按OECD的提法,知识产业是指具有较为密集的技术和人力资源投入的部门,从统计的角度出发,涵盖以下范围:

·制造业中的高技术产业;

·制造业中的中高技术产业;

·服务业中的通信业,即ISICRev.2的72;

·服务业中的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务活动,即ISICRev.2的8;

·服务业中的社区、社会和个人服务,即ISICRev.2的9。

按上述范围,1994年,OECD全部成员国的知识产业的增加值占全部企业部门增加值的51%,其中高技术产业占2.9%,中高技术产业占6.9%,通信业占2.8%,金融保险其它商业服务业以及社区、社会和个人服务业占38.2%;1986~1994年间知识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5%,而全部企业部门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为2.9%。

2、统计内容与指标

知识型产业的统计,不需专门组织实施,只要按界定的范围和分类在已有统计的基础上重新进行汇总,就可以获得所需要的各种统计数据,具有简便、成本低、可操作等一系列优点,知识型产业的统计主要有以下内容:

1.研究与发展(R&D)统计

知识型产业都是一些新兴的产业,往往处于学科前沿,其发展与学科研究的进展密切相关。这就决定了知识型产业的R&D资源强度高、R&D活动频繁,这也是促使这些产业不断发展的先决条件。正因为如此,知识型产业的R&D统计及指标分析已经显得日益重要,大有取代原有的产业分类的发展趋势。例如OECD1999年出版的科学技术产业公报中有关企业部门R&D指标内容,主要就是从制造业的技术水平的4类(高、中高、中低、低)、服务业、ICT以及知识产业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没有采用传统的产业分类。从各个国家出版的科技指标看,把本国的优势产业与知识型产业组合在一起进行分析,是采用较多的一种方法。

R&D统计的主要指标是R&D支出,R&D支出占增加值的份额。由这2项指标按知识型产业的分类,就可以对各种分类下的R&D资源的分布结构,各结构类别R&D经费增长率、R&D经费强度及变化进行分析和对比。

2.技术创新统计

知识型产业的技术创新最活跃,新的产品、新的技术不断涌现,对这些产业技术创新的统计与分析一直是各国关注的重点,技术创新统计与分析如果不以知识型产业为研究对象也就没有生命力。例如,OECD在收集欧盟第二轮技术创新调查数据建立数据库时,就把ICT产业、服务业中的金融、通信、计算机及技术服务作为单独的类别,此外还把ICT方面的获准专利作为衡量经济竞争力的一项指标。技术创新统计还未形成统计制度,欧盟从90年代开始共进行过2次技术创新调查,目前正计划进行第3轮技术创新调查。

3.经济指标统计

主要是进行产值、增加值、销售收入和进出口产值统计。这些指标分别从总量与结构上反映了知识型产业的产出与进出口状况。其中,在产出分析中,各类知识型产业产值、增加值占GDP或总增加值的份额,在进出口分析中服务业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量的比重,制造业进出口中按高技术、中高技术、中低技术、低技术产业的分布等指标常常被采用。

知识型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

·作为产业,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这种贡献和作用可以直接从产值或增加值占GDP或总增加值的份额来表示。

·为产业部门提供具有高技术含量的设备,作为资产投入可以使其他产业部门形成产出。

对产值、增加值以及进出口的分析体现了上述第一种贡献。对知识型产业作为资产投入对经济的贡献,目前还处在研究阶段,例如,有人曾研究过,ICT作为产业部门其产值占GDP的份额在OECD各成员国约在2.5%~4.5%,ICT作为资产投入对各成员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约是0.13%~0.35%。

3、结论与建议

知识型产业的统计发展很快,受到各国的重视。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发展高技术是我国的国策,建立以高技术产业为主的知识型产业统计势在必行。

1.确定既与国家接轨,可以国际对比又符合我国国情的以高技术产业的核心的分类标准

为此,除了要对以高技术为核心的知识型产业进行界定外,还有一件极为重要的工作:建立我国行业分类与《弗拉斯卡蒂手册》中企业部门分类的对应关系。

2.完善我国的R&D统计

R&D统计是知识型产业统计的基础,完善我国R&D统计是搞好知识型产业统计的保证。

高技术创新范文篇10

20世纪下半叶的信息技术革命是经济增长最主要的推动力,它对提高企业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国家之间的竞争,是科技创新和经济实力的较量。根据对各国的测算,20世纪初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只占5%左右,20-30年代提高到约15%,40-50年代上升到40%,70-80年代达到60%,90年代已经高达70%以上。美国在1929-1978年的50年中,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0%,对资源配置的贡献率为20%,对人均资本的贡献率为15%,对规模经济的贡献率为13%,对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贡献率为12%。在1950-1962年间,英国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3.9%,德国为81.9%,日本1952-1968年为65%,韩国1955-1970年为56.4%,香港1955-1970年为46.5%,中国1952-1982年为19%,1979-1990年上升到30.3%,1991-1995年达到40%。这说明技术创新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也是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促进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催生了一批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近30年来,信息技术制造业作为关联度和带动度极强的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在美国和日本,韩国和台湾,信息技术产业已取代传统产业,成了国民经济中最大的支柱产业。现代信息产业已跃居美国头号产业,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知识密集型产品和服务出口已占出口总值的40%。中国信息产业近10年来年均增速达到32%,大大高于其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更重要的是,信息技术制造业的发展有利于对传统产业的设备进行改造,促进了传统产业的结构变化,从而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升经济的整体竞争能力。总体来看,中国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已渡过了早期的制造业代工的阶段,进入了以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相结合驱动产业升级的新阶段。

在创新理论中,技术创新主要是过程创新和产品创新,过程创新的目的在于提高生产率和降低单位产出的投入。相比较而言,产品创新更为重要。在产业层次,R&D的大部分是用于新的、质量更高和性能更好的产品创新而不是工艺创新。例如瑞典工业R&D总量中,75%-90%用于产品创新,美国为68%,日本为36%。无论是何种创新,其最终影响必须体现在产品或服务上,才能对创新予以真实和准确地评价。在本文研究中,技术创新的内容遵循了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本思想,技术创新表现为企业或产业对现有技术有效组合运用、创造和吸纳各种新技术知识,向市场提供更好的产品或服务的过程。

本文重点研究了技术创新对中国信息技术制造业增长的贡献和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第二部分定义了技术创新的指标和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确定了技术创新与产业增长的实证框架。第三部分阐述了中国近十年来信息技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增长的速度。第四部分检验了各种技术创新活动与信息技术制造业产出绩效的相关性,重点分析了R&D投入对产品和产出增长的影响。第五部分分析了技术创新对信息技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以R&D经费投入占产业增加值的百分比衡量的R&D投入强度是影响信息制造业发展的关键。第六部分对技术创新促进高技术产业增长进行了国际比较。最后是结论和政策建议。

2指标体系与分析框架

中国对信息技术产业的界定参考了OECD的产业分类标准,确定了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为高新技术产业。因此,将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电子计算机及办公用品制造业界定为信息技术制造业。技术创新使用投入和产出二类指标进行量化。投入指标包括R&D经费投入和人力资源投入二种,经费投入分为R&D总经费投入,R&D内部经费投入,新产品研发投入,技术改造投入和技术引进投入五个指标。技术创新的产出指标也使用了五个指标。一是以新产品产值作为技术创新的实际产出。在我国的统计体系中,新产品产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销售新产品所实现的收入,代表了所有技术创新投入要素或相关要素的最终产出。二是以出货值作为技术创新的相对产出指标,它是衡量产业的发展水平和该产业国际竞争力强弱的指标。三是以专利作为技术创新的潜在产出指标。专利是创新的一种成果,代表了发明创造实现商业化的潜在机会。四是产业的总产值,衡量产业的生产能力。五是产品销售利润,表示产业获得收益的大小。分析所采用的指标及其含义下表1。

实证分析应用了Pearson关系矩阵检验了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和主成分分析法辨别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而建立技术创新与产业增长和竞争力的回归方程,确定技术创新对新产品产值、产业的产出增长和竞争力的影响程度。

3技术创新投入与增长绩效

3.1中国的信息技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

信息制造业1995年R&D总投入为30.2亿元,其中政府投入占8.9%,企业投入占80%。2004年总投入增加到428.47亿元,政府投入比例下降到2%,企业投入比例上升到87%。10年R&D总投入增长了14.1倍,增长速度远高于其它行业。其中,1995年政府投入信息技术产业的R&D经费为2.78亿元,2004年增加到8.37亿元,增加3.1倍。企业投入从24.85亿元增加到317.17亿元,增长了12.76倍。由此可知,信息技术产业的R&D投入一直以企业为主导,创新的动力主要来源企业从销售收入中的投入。

数据来源:2002年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2005年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在产业的技术创新的构成中(见表3),从事创新活动的机构数量从1995年的964个下降到2003年的537个,但2004年恢复到847个,处于不稳定的变动状态。但参与技术创新的总人数则不断增加,年均增加8千多人。从事技术创新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也增加了5万多人。各种技术创新的经费投入比例变化非常明显,从1995年到1997年技术改造经费占的比重最大,但是到了2004年比重最小,而新产品研发经费和内部经费从1995年的比重最小发展到了2004年所占比重最大。2004年,这两项投入占到了全部经费的85%左右。技术创新投入在90年代中后期主要是以技术改造和引进为主,而从2000年以来则明显转移到R&D和新产品开发。反映了我国信息技术制造业正在经历从技术引进和改造向自主创新变化。

数据来源: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2002年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北京,中国

统计出版社,2003。2005年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3.2信息技术制造业的产出增长和经济绩效

1999年中国信息技术制造业总产值为2536亿元,产业附加值为636亿元,实现利税186亿元。到2004年,总产值达到22699亿元,产业附加值为4592亿元,实现利税1031亿元。十年间,总产值增长了8.9倍,年均增加2000亿元,附加值增长了7.2倍,年均增加395.6亿元。利税增长了5.5倍,年均增加84.5亿元(见表4)。信息技术产业的增长速度非常明显。占中国经济产出约10%,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中的重要产业。

而反映技术创新成果的新产品产出,在1999年的产值为537亿元,占整个产业产出的20%,到2004年占整个产业的产出比重虽然只上升了5%。但销售收入则从387亿元增加到5368亿元,增长了13.8倍,年均增加498.1亿元。实现利润从44亿元增加到382亿元,增长了8.7倍。由此比较,新产品的经济绩效明显优于整个产业。

中国信息技术制造业的出口份额也在逐渐提高,1995年信息技术制造业的出货值为931亿元,到2004年增长到14106亿元,10年间增长了15倍。出口份额也从1995年的38.2%增长到2004年的69.4%,我国高技术产业在进出口一直出现逆差的情况下,但从2004年开始改变,第一次出口超过了进口,反映了我国信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也是我国近几年了整个高技术产业科研投入不断加强,技术不断提高,自主创新的结果。

以产业增加值/产业就业人数计算劳动生产率,自1995年以来,高技术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始终保持较高的增长趋势,年均增速高于制造业1.7个百分点,达到20.5%。自1995年以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了2.5倍,电子计算机及办公用品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了1.8倍。2004年二个产业的生产率分别达到11.1万元/人和14.8万元/人,远高于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也高于其他三个高技术产业(见表5)。

4技术创新投入对信息制造业产出影响的相关性分析

4.1技术创新指标与产业增长的相关性检验

衡量R&D经费投入绩效,最直观的指标是新产品产值Y3,R&D经费、人力资本投入和新产品产值的相关程度,其方程为:

Y3=a1X2+a2X3+a3X4+a4X5+a5X6(1)

衡量各变量取对数后的Pearson相关系数,结果如下:

表6可见,各种经费投入、人力资本投入和新产品产值的相关程度都非常高,可以确定各种经费投入和人力投入对新产品产值的影响是显著的。但是需要考虑两个问题。第一,由于各种经费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之间的相关度也非常高,如果建立多元回归方程,则会出现多重共线性问题,使方程解释能力下降,因此需要分别对每一个指标采用一元回归方程。第二,以上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虽然显示变量之间的相关度很高,但是这并不足以说明变量之间存在因果联系。如果直接建立回归模型很可能产生伪回归问题。另外技术创新的经费和人力资本投入并不能马上产生效益,而是有一定的时滞。由于存在这些问题,首先对各个变量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以排除多重共线性的影响。样本选取时间长度为1995-2004年,则滞后一期和滞后二期的结果如表7和表8。

结果显示,在滞后一期的情况下,只有新产品研发经费(X3)对新产品产值(Y3)的Granger原因比较明显。而在滞后两期的情况下,只有R&D内部经费(X2)对新产品产值的Granger原因比较明显。这说明新产品研发经费只要一年就可以产生效益,R&D内部经费需要两年才能产生效益。而由于只有10年的数据样本,Eviews无法计算滞后三期的Granger因果关系强弱程度,因此无法衡量X4、X5和X6产生效益的滞后期和效益大小。所以本文只对R&D内部经费投入、新产品研发经费投入和新产品研发投入的绩效进行实证检验。

4.2R&D内部经费(X2)投入对新产品产出增长的作用

根据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方程采取自变量滞后两期的形式:

lnY3=a2lnX2(-2)+b2(2)

调整后的样本为:1997-2004,调整后样本数为8,回归结果为:

lnY3=0.550lnX2(-2)+5.665(3)

此方程对现实的解释能力很强,不存在序列自相关问题。回归系数a2=0.550,即新产品研发经费的投入每增加1%,能带动0.550%的新产品产值,说明我国信息技术制造业R&D内部经费投入的绩效比较低,而且还低于新产品研发经费投入的产出绩效

4.3R&D投入对产出增长的贡献

为了分析R&D总投入对信息技术制造业增长的影响,选取R&D经费总额(X1)和R&D人员总数(X6)两个指标来衡量信息技术制造业的R&D资金和人力资本投入。以新产品产值(Y3)和工业总产值(Y4)两个指标反映产业的增长。由此建立测算这4个指标之间的相关程度相关性方程为:

aY3+bY4=c1X1+c2X6(4)

其Pearson相关性检验的结果如表9所示:

通过上述的简单相关系数矩阵可以看到:这4个指标之间呈高度正线性相关性,而且在显著性水平为0.1%时可信度也非常高。可以初步判定信息技术制造业的R&D投入对产业增长的相关程度很大(X1和X6与Y3和Y4的相关系数都在0.98以上,而且双尾检验结果也很显著)。但是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是错综复杂的,上述4个变量的任何两个变量之间都有显著的简单相关关系,而这种相关关系中夹杂了其他变量的影响,简单相关系数实际上不能完全反映两个变量之间的纯相关关系,例如新产品产值Y3受到R&D经费总额X1和R&D人员总数X6的影响,但是X1和X6之间也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信息技术制造业的R&D总人数X6肯定受到R&D经费总额X1的影响,同时X6也可能对X1起到制约的作用,所以为了确切反映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使用偏相关系数检验法,即分别测算当把X6作为控制变量时X1与Y3和Y4的偏相关系数以及把X1作为控制变量时X6与Y3和Y4的偏相关系数,分别观察信息技术制造业的R&D经费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对产

业增长的影响,检验结果如下:

结果显示,当固定X6的影响之后,X1与Y3和Y4的偏相关系数较高而且统计结果的可信度也非常高(都小于0.05),而当固定X1的影响,X6与Y3和Y4的偏相关系数明显偏低。表明信息技术制造业的产出增长对R&D资金投入的依赖程度远高于对R&D人力资本投入的依赖程度。

为了建立回归方程的方便,利用SPSS分析软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别将两个投入和产出指标各生成一个主成分,作为衡量R&D投入和产业增长的综合指标,分别记为XI和YI。表10是XI和YI的生成结果:

可以看到,XI包含了X1和X6两个指标的98.387%的信息,生成的一个主成分YI包含了Y3和Y4两个指标的99.052%的信息,将这两个主成分作为衡量信息技术制造业R&D投入和产业增长的综合指标是十分理想的。由此,建立R&D综合投入对产业增长影响的回归方程为:

YI=a+bXI(5)

对1995-2004年的10样本数进行回归得到的结果为:

YI=0.995*XI(6)

由于常数项的检验无法通过,所以将其舍去。方程(5)的结果显示,在信息制造业中,R&D综合投入每增加一个单位,可以拉动约0.995个单位的产业增长,这个数值没有超过1,可以认为,信息制造业的R&D投入的绩效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由此可以得出四点结论:1、在所有投入因素中,R&D内部经费的投入和新产品研发经费投入产生收益的时滞较短,见效最快;而技术引进经费、技术改造经费和科技人员投入产生收益的时滞较长,至少在3年以上。2、在投入产出绩效方面,新产品研发经费投入优于R&D内部经费投入。3、中国信息技术制造业的R&D经费中能够产生短期收益的经费所占比例较大,说明自主创新产生收益的见效时间最短。而投资于见效慢、周期比较长的技术创新经费所占比例较小。该产业最有效的技术创新方式是加大对新产品研发的投入,虽然对创新的人力资源投入产生收益的时滞比较长,但在长期并不能因此而忽视对人力资本的投入。4、R&D综合投入每增加一个单位,可以拉动约0.995个单位的产业增长,这个数值没有超过1,该产业R&D经费投入的使用效率不高,是信息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缺陷。

5R&D对产业的竞争力的影响

选用行业产品销售利润PR作为衡量行业竞争力的指标,用R&D经费总额X1,科技活动人员数量X6以及专利申请数Y1,新产品产值Y3作为衡量行业R&D综合能力为指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

lnPR=a1lnX1+a2lnX6+a3lnY1+a4lnY3+b1(7)

样本:1995-2004,样本个数为10,回归结果如下:

模型通过了D-W检验和显著程度为1%的F检验,且模型的相关系数和调整后的相关系数都很高,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很高,而且从整体上看,国际竞争力与自变量间的相关程度也很高。从变量情况看,主成分因子Z通过了显著程度为1%的T检验,表明模型中各变量与国际竞争力相关,但各变量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在程度与方向上存在较大差异。结果显示:R&D经费总额X1,科技活动人员数量X6以及专利申请个数Y1,新产品产值Y3都对信息制造业的产业竞争力有一定的影响。从主成分分析的总方差解释表可以看出R&D经费总额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高达97.61%,说明了在产业发展过程中,R&D经费的投入是提高产业竞争力过程中最主要的因素。

6技术创新的国际比较

6.1R&D投入强度的国际比较

由表12可知,中国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的R&D强度远低于发达国家,2004年全部高技术的R&D强度达到4.6%,比较显著的是航空航天制造业高达16.9%,同年,我国制造业的R&D投入强度约为1.9%,与制造业的比较可以看出,我国高技术产业研发强度普遍高于制造业的平均水平。由于我国高技术产业起步较晚,在研发方面的投入普遍不如发达国家,核心技术掌握不够。与发达国家的横向比较我们发现,中国各个产业的R&D强度均低于其它较发达的国家,许多OECD成员国的高技术产业的R&D经费都超过20%,差距之大显而易见。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高技术产业的全球化更加突出。跨国公司在本土投巨资对关键技术和部件进行研究和开发,而将高技术制造业转移到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发展中国家其中了高技术产业高于制造业但是远低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高技术产业只能采用委托加工方式配套生产外部设备或进行整机组装等技术密集度低的劳动,没有能力进行高强度的研究开发。

从下表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上主要几个发达国家在信息制造业中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R&D投入强度上基本均高于20%,而我国在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R&D投入强度仅为5.6%,与投入强度最高的法国57.2%相差10倍;在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中R&D的投入强度则以日本为最高高达90.4%,这也是日本近年来在电子行业的快速发展并且在世界上占有主要市场份额的原因所在,美国在该行业的R&D投入强度为32.8%,而我国仅为3.2%。虽然我国在电子行业的发展起步较晚,掌握的技术也比较落后,但是,对于技术含量较高的电子产业来说并不能按照传统产业的发展方法按部就班的来发展,如果这样将永远赶不上世界发展的水平,加大R&D的投入力度,结合世界分工合作的机遇使我们国家从后进型国家变成“赶超型”国家。

表12:高技术产业及制造业的R&D强度

数据来源: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OECDStructuralAnalysisDatabase,2005和OECDTheAnalyticalBusinessEnterpriseResearchandDevelopmentdatabase,2006.

6.2劳动生产率的国际比较

尽管从1995年以来,中国的信息制造业以及整个的高技术产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非常明显,这个差距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落后,还与我们国家没有完全改变劳动密集程度高的现状有关系。在OECD国家的高技术产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一般都在50千美元/人以上,而我们国家仅为13千美元/人,即使是发展较快的信息制造业中的电子计算机及办公用品设备制造业也只有17.9千美元/人。所以,无论是在整体的发展现状上,还是在行业的发展水平以及拥有技术的先进程度上我们国家都与发达国家有着比较大的差距,也是我们未来发展中要全面重视的问题。

表13部分国家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单位:千美元/人)

7结论和政策建议

通过实证分析技术创新对中国信息技术制造业增长和竞争力的影响,得出四点结论。一是新产品研发经费的投入每增加1%,能带动0.550%的新产品产值,新产品研发经费只要一年就可以产生效益,而R&D内部经费需要两年能产生效益。二是R&D经费的投入比例直接影响产业的增长。在信息制造业中,R&D综合投入每增加一个单位,可以拉动0.995个单位的产业增长,这个数值没有超过1,可以认为,信息制造业的R&D投入绩效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三是R&D经费投入总额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高达97.60%,说明了在产业发展过程中,R&D经费的投入是提高产业竞争力最主要的因素。四是中国信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发达国家在信息技术制造业的R&D投入强度一般都高于20%,而中国平均仅为4.4%,相应地,劳动生产率也只有韩国的一半,与美国相差约9倍。另一方面,我国的R&D经费中能够产生短期收益的经费所占比例较大,而投资见效慢,投资周期比较长的投资经费所占比例较小,说明中国信息制造业的大部分企业对长期研发投资的力度较小,这同样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与技术的超越性升级不利。

中国经济发展正从工业化初期进入工业化中期,大工业和高技术产业成为发展的重点产业。国家提出了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业和经济竞争力的发展战略,信息技术制造业也列为国家重点发展产业。如果只是停留在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上,那么中国的信息制造业的科技水平将永远不能超过甚至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只有通过加大技术创新的经费投入和人力资源的储备,放松产业管制和开放市场增加竞争,改进创新环境和激励机制,提高创新系统的效率,加强国际技术合作,促进国内信息化进程,才能完成中国从世界IT制造工厂变成世界IT创新基地之一。

本文的研究只是检验了技术创新投入对信息技术制造业增长和竞争力的影响程度,那么技术创新投入的力度究竟应该为多少才合适,在企业资金允许的情况下应该怎样有效率地分配技术创新资源,乃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

2.谢勒F.M.技术创新:经济增展的原动力.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

3.毕克新.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测度与评价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

4.傅家骥.技术创新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

5.官建成,马宁,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出口行为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2):103-106.

6.李西尧,德国促进技术创新的举措,全球科技经济瞭望,1999(8),25-26.

7.陆国庆,基于信息技术革命的产业创新模式,产业经济研究,2003(4)31-32.

8.王建华,赖明勇,中国工业制造业技术创新的相对评价及实证研究,系统工程,1999,17(2),25-28.

9.许晶华,信息技术与经济增长: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

10.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北京:中国电子信息发展研究院,2006,35-37.

11.Brecht,H.E.(1992),“Australia’sindustrialR&Dandforeigntrade”.AppliedEconomics,24(4),545-556.

12.Dollar.D(1986),“TechnologicalInnovation,CapitalMobility,andtheProductCycleinNorth-SouthTrade,”AmericanEconomicReview,76(1),177-190.

13.DeBondt,R.(1996),“Spilloverandinnovative,activities,”InternationalJournalofIndustrialOrganization,15(1),1-22.

14.Faber,JandHesen,A.B.(2004),“InnovationcapabilitiesofEuropeannations:Cross-nationalanalysesofpatentsandsalesofproductinnovations,”ResearchPolicy,33(2),193-207.

15.Guan,JandMa,N.(2003),“InnovativecapabilityandexportperformanceofChinesefirms,”Technovation,23(4),737-747.

16.GouZhongwen.(2006),“ITInnovationandtheDevelopmentofInformationIndustry,”ChinaCommunication,6,5-6.

17.Morkey,G.K.(1989),“R&DexpendituresandProfitGrowth.”ResearchTechnologyManagement,32(3),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