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意识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9-27 17:54:59

法律意识教育

法律意识教育范文篇1

关键词:高中生;法律意识教育;有效;对策

从目前分析,高中生对于法律意识的认知较低,这也导致其自身对社会不良习气,还有认知能力的辨别能力相对较弱,所以极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而且对法律的认知相对来说是错误的。此外,高中生自我约束力相对较差,自制能力缺乏,因而对其进行相应的法律意识教育则是非常必要的,文章对此展开全面的论述及分析,然后给予具有针对性的改进策略,帮助高中生强化法律意识。

1注重法律教育实用性

高中生法律意识培养对其成长是非常关键的要素,在对其培养过程中,必须要让其懂得法律内容,并且引导其能够主动学习法律知识。由此可以看出,强化法律教育开展,需要注重其自身的实用性。法律意识培养在高中教学阶段的实施,必须要逐层认识法律教育内容,这样能够让学生能够形成法律意识,使其具有基本的判断能力,而且还可以具有处理能力。与此同时,上述教学活动必须要与学生高考相联系,由此促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得以显著提升。比如:权利与义务,在对这方面的认知中,从当下热点新闻作为切入点,组织高中生阐述自己观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发挥自身的功能性作用,保障学生认知得以准确,让学生能够获得进步。

2强化社会交流,创新思政教育

学校在进行法律意识教育过程中,可以与其他机构联合开展,比如与司法机关合作,从而对高中生进行有效的校园法制宣传,尤其是针对未成年人极易出现的违法犯罪行为,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使其能够清楚的认识到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运用警示与激励的形式,强化高中生法律学习能力,同时具有良好的遵守能力。除此之外,学校还要与家长进行合作,共同对高中生展开法制教育,与社会进行密切的协作,创新思政教育形式。在教学内容的筛选方面,则需要遵守教学目标,联合社会法制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慎重筛选重点及难点等问题,精心设计专题,如法律基础专题、宪法专题等等。这样能够让理论知识科学性,同时兼具系统性,由此能够让学生的法律知识完善性,整体把握法律知识,进一步推进学生分析问题能力,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社会交流是非常良好的形式,这就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合理利用社会资源,创新思政教育,最大限度改善学生法律意识,提升法律常识的运用及理解能力。

3思政课堂渗透法律意识教育

思政课程是高中阶段完善法律意识教育的重要形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对法律知识教学给予重视,制定教学目标,这其中需要从以下层面着手展开:首先,从科学角度制定教学目标,由此促使学生能够提升法律意识,与此同时,让学生能够以更好的状态参与学习活动,由此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尤其是针对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弊端,高中学校必须要做到及时处理,并且有效解决,由此能够带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教学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意识的重要依据,在日常思政课堂中,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规范指引,具有良好的问题思考能力及解决能力,强化学生权利及义务认知,促使学生能够成为合格公民。最后,必须强化对品德目标追求。在教学活动中,必须要有意识引导学生,使其能够将自身情感投入其中,对其进行法律意识培养过程中,学生能够意识到现代法律意识的价值,真正做到知法,懂法,守法。

4完善教学手段

法律意识教育要想获得良好的效果,则必须要采取完善的教学手段,针对以下需要加深记忆法律知识:条例、概念、意义等等,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提出疑问见解,接着教师引导指点讲解。针对记忆性的法律知识,需借助多媒体手段播放,通常情况下是以是非形式出现,或是以选择题的形式,采取多种联系方式,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比如不定期抽查,让学生能够对法律知识掌握牢固,规范其行为,指导其实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改变以往落后的教学模式,传统授课形式并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必须针对教学现状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可以将法制教育与丰富的活动联系起来,由此一来能够让相对沉闷政治课堂活跃起来,这必然能够在最大程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增加他们参与的积极性,由此让学生在相对良好的氛围下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增强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促使学生法律意识得以显著改善。

5结语

综上所述,强化高中生法律意识教育是现阶段极为重要的教学任务,这就需要高中学校对法律意识教育提高重视度,针对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提出具有建设的改进措施,从而促使学生法律意识不断强化,并且能够知法懂法及守法。本文中简要阐述了强化法律意识教育的有效对策,谨以此提升学生法律意识。

参考文献:

[1]蒋勇睿.有关有效提升高中生法律意识的思考[J].法制博览,2017(06):281~282.

[2]徐璐歆.略论高中生法律意识教育的策略[J].法制博览,2017(05):280~283.

[3]雷伟.依法治国背景下高中生法制教育探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7,3(03):55.

[4]傅蕾蒙.关于当代高中生法律意识的调查分析[J].法制博览,2017(04):222.

法律意识教育范文篇2

[关键词]《民法典》;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

一、新时代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是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的前提。按照党的总体战略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更加坚定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而人才队伍建设需要更加完善的制度支撑。改革开放至今,受各方面因素影响,我国各个领域的人才发展工作尚缺乏法治的强大推动力,人才法治建设在一定程度上遭遇瓶颈。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是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主体。大学生主体的法律意识是其成才的重要因素,其是否完善直接关系到人才质量,关系人才强国战略实施。(二)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是塑造合格大学生的根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以塑造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要目标。目前,打造大口径、强基础的素质教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以塑造大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其中“德”在各方面发展里起根本性作用,而法律素质是“德”的重要内容。[1]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教育包含:法律意识、国家主人翁意识、公民意识、民主意识等多种内容的教育。法律素质教育能有效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法制观念。此外,青年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塑形阶段,从青年时期加强法律意识教育效果较之于其他阶段更加深入、巩固。(三)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保障。大学生群体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尚未定型,这一年龄段本身对于真伪的认识和鉴别欠缺一定的判断能力,缺乏社会阅历的大学生群体则更容易引发违法犯罪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既要完善立法,又要推进司法改革。大学生是全面依法治国的主体,加强他们的法律意识教育,引导他们对法律的积极认可与遵守,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保障。

二、《民法典》法制思想是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民法典》法制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1.《民法典》法制思想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一体相连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实践作出不懈探索,并在顶层设计及法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方位关注群众安居乐业。《民法典》的诞生是我们党坚持人民至上的成果,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指导下法治建设不断取得成功经验总结而来的,充分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法治精神。因此,《民法典》法制思想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在逻辑上是一脉相承的,是造福人民的一把利器。2.《民法典》法制思想具备完善的理论框架。民法是规范民事主体在社会和经济生活各方面关系的法律。[2]建国以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首次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诞生,标志着我国民法领域建设发生了质的变化。《民法典》法制思想的理论框架设计以保护公民民事权利为核心,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符合人民群众在经济、民生、环境、婚姻等方面的利益诉求。整部法典从内容比例看设置完整、协调、科学,结构设置严谨规范。综上所述,《民法典》法制思想具备完善的理论框架,对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具有指导意义。3.《民法典》法制思想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法典》法制思想与西方相同领域的法制思想有着本质区别,它的产生与发展必须在继承与创新传统法制思想的基础上,深深扎根于中国特有的土壤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在法治社会建设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人民群众法治意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和社会期盼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法典出台。2020年是“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民法典》的诞生正逢其时,适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以及全面依法治国不断推进的新形势,符合人民群众的历史期盼。而它终将在未来的时代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不仅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民事法治保障,而且也将为人类法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力量。(二)在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中加强《民法典》法制思想教育的现实意义。1.使高等教育更加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性质。党中央明确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要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性质,要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西方敌对势力依然猖獗,对高校意识形态阵地更是虎视眈眈,各种错误思想无时无刻不在伺机渗透。《民法典》法制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成果,以《民法典》法制思想为教育指导原则,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更加坚定理想信念,敢于抵制错误思想,有利于大学生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能够头脑清醒,以始终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底线,为自己树起思想的安全网。2.使大学生法律意识更加全面深入。以《民法典》法制思想为教育指导原则,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根本目的在于巩固大学生法治理念,引导他们在面对问题时,自觉应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加强大学生的《民法典》法制思想教育,重点使受教育的大学生自觉树立起三种意识:第一,树立守法意识。《民法典》法制思想关注社会生活百态,加强青年大学生《民法典》法制思想教育,重点在于让大学生能自觉守法,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与家庭、学校、社会成员的关系。第二,树立权利意识。《民法典》法制思想涵盖公民民事权利,加强大学生《民法典》法制思想教育,重点要引导他们应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了解及保护生命健康、财产安全等各方面权利,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体会“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宗旨,心怀爱人之心,不侵犯他人合法权利,维护社会和谐。第三,树立规则意识。《民法典》法制思想强调规则意识,加强大学生《民法典》法制思想教育,重点要强化大学生的规则意识,让其在与他人交往中遵守人际关系规则,在社会公共生活里,遵守社会规则,从个人的行为中体现对公平正义的尊重。3.是实践和完善《民法典》法制思想的重要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发展与人民群众的力量是分不开的。法的形成和发展来自于人民,实践于人民,完善于人民。大学生是思维活跃、开放的主体,他们善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同时又善于将其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之中发现错误,反馈错误,最终解决错误。《民法典》法制思想与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存在紧密联系,《民法典》法制思想在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中的实践,将是《民法典》法制思想不断完善的过程。(三)在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中加强《民法典》法制思想教育的理论意义。1.为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完善了思想内涵。《民法典》的诞生对中国公民参与社会活动的法制建设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通过《民法典》法制思想的教育,能有效培养大学生成为具有“公民精神”“公民意识”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主体,并参与社会生活。[3]此外,《民法典》取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伟大实践,它的法制思想充满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观,为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完善了思想内涵:第一,问题导向的思想内涵。《民法典》法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来自于社会生活各方面问题的协调与解决。在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中加强《民法典》法制思想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培养问题导向意识,加强大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思维。第二,实践发展的思想内涵。《民法典》法制思想是建国以来民法领域实践发展而来的,它对不符合、不适应当下国情的内容作出了修改,又对当前社会迫切需要的规定作了补充。在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中加强《民法典》法制思想教育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培养在实践中不断纠正错误、不断完善自身的意识。第三,尊重历史的思想内涵。《民法典》法制思想是在传承传统优秀法律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中加强《民法典》法制思想教育有助于启示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要先守正才能创新,要尊重历史,才能立足时代。2.为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增加了遵循原则。《民法典》法制思想主题丰富,总结了建国以来我国多次立法经验,较传统法制理论而言,内容具有更加鲜明的特色,为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新增加了多个遵循原则,主要表现在:第一,平等原则。《民法典》法制思想所体现的平等原则重点在于调整社会关系,是其区别于其他部门法的根本标志。大学生属于法定意义上的完全民事行为人,其所处的社会关系需要其独立进行调整,并承担相应的民事行为后果。将平等原则思想融入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在参与民事活动时,自觉尊重他人意志,视他人为平等主体,并知晓自身权利亦受法律保护。第二,诚信原则。诚信原则是《民法典》法制思想体现的最为重要的基本原则,被法学界专家称为“帝王条款”。在高校,诚信教育是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铁”律,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开展教育的重要内容。将诚信原则思想融入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将进一步培养大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信守诺言的人格和精神。第三,守法与公序良俗原则。该项原则规定公民既要遵循法律规定,同时还不得违背社会道德规范,是《民法典》法制思想广度与深度兼具的重要体现。将守法与公序良俗原则思想融入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理念在教育领域的升华。第四,绿色原则。该原则是在民生各项领域强调生态文明保护的理念,是新发展理念在法制思想中的直接体现。将绿色原则思想融入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在新时期对新发展理念的认识与实践,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先进性特征。3.为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丰富了思想源泉。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始终处于重要地位。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界积极适应时展,积极将时代新思想、新理论的成果融入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4]至今,先后融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先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性理论成果,并将其用于指导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始终保持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时代性与政治性,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民法典》法制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理论的成果,将其融入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既是一种传承,又是丰富思想源泉的举措。

三、新时代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现实途径

(一)多维度打造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氛围是基础。1.加强大学生法律基础课程建设。高校属于已被法治建设氛围浸润多年的地带,但依然需要多角度、全方位开展氛围营造,为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奠定工作基础,加强大学生法律基础课程建设是主要途径。[5]加强大学生法律基础课程建设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要始终坚持和发挥好课堂对大学生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习的基础课程。该课程以大学生“五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法治观)为课程核心内容,着重讲解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治体系、道路,培育法治思维等内容。第二,融入《民法典》核心基础知识点,让大学生对法律有更新颖、更深层次的体会与感悟。第三,强化大学生法律基础课程精品建设力度。在《民法典》法制思想的指导下,着眼于大学生法律理论学习的兴趣,着力打造大学生法律基础精品课程,以精品打造带动课程质量的提升。2.丰富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依赖单纯的课堂教育进行教育的效果深度不足。而且,现行高校法律基础课程设置课时只有为数不多的十几个课时,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需求。因此,新时代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积极开展法律意识主体教育实践活动。例如,开展普法教育讲座、法制辩论赛、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形式多样、主题明确的活动。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组织学生旁听现实法庭庭审,让他们身临其境,升华法律意识。此外,可以借助节假日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在关键节点上营造法律意识教育氛围。3.应用新媒体手段大力宣传大学生法律意识理论知识。互联网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建设的主阵地,是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律认知能力的主要承担者和执行者。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应将德育教育与法治教育相结合,确保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真正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6]首先,线上线下紧密结合,多举措创新普法形式。法治宣传教育是确保高校健康运转的前提,是践行高校管理育人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例如,可以通过课堂、主题班会等线下形式,也可以利用校园网、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线上平台开辟法制专栏,普及人格权的相应法律知识,将一些社会热点事件或校园事件进行专业的法律分析,让大学生清楚自身有哪些合法权利,以及如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利,帮助大学生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防卫意识和防卫能力。其次,高校应切实落实依法治校的总方针,以提高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为总目标,以持续宣传法律法规为重点,开展多渠道、多途径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二)深层次凝聚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队伍合力是关键。1.大学生法律基础课程任课教师是核心力量。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需要充分调动高校广大师生的力量,在着力培育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课堂是对大学生开展法律意识教育的主渠道,任课教师始终是提升教育质量的主体力量。要进一步提升高校广大任课教师在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中的作用,需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丰富任课教师的法律知识储备。大学生法律基础课程任课教师通常在法学某一专业领域有所长,但受各自研究方向和工作环境所限,使得他们对新近出台的法律法规不熟悉甚至不知情,这极大影响了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效果。因此,做好以《民法典》法制思想指导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教学工作,需要任课教师从自身出发,花费时间精力认真学习领悟法典精神并将之转化为知识储备传播给学生。第二,优化大学生法律基础课程任课教师队伍结构。高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组建一支法律业务精、素质高的教师队伍开展大学生法律基础课程授课工作,这支队伍可以是校内自聘的法律专业教师,也可以是校外从事法律工作的专家。这样既可以保证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理论水平,又可以保证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实践水平。2.高校思政专职工作队伍是重要力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指高校中专职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职工。现以辅导员、班主任作为讨论主体开展论述。辅导员和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线力量,按我国现行高校工作机制,辅导员主要对接党委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而班主任是学生学习与生活方面的指导。他们的业务范围涵盖了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思想、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是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重要力量。大学生作为独立的、思想活跃的个体,传统的教科书式理论灌输难以满足大学生法律意识广度、深度上的教育目的。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对于大学生来说,具有浸润式作用,渗透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工作的质量,需要将法治意识、法治思维等充分地融入辅导员、班主任工作,使大学生在第二、三课堂、宿舍生活、社团工作等方面时刻受法律知识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培育学法、知法、守法的意识。3.大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是主要力量。《民法典》法制思想教育效果要好,就必须让其在群众的生活之中绽放绚丽之花。任何群体都有意见领袖,任何事情都要有榜样影响带动,在大学生群体中间开展法律意识教育工作也不例外,需要群体里的先进分子作为主要力量加以推动。大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既指学业成绩优异的学生,亦指政治素质过硬、思想品德高尚、法治思维良好的学生干部队伍。他们是大学生的身边人,在法律意识教育中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第一,在言行上,他们用生活的语言讲述身边的故事,教育效果于无形之中不断提升。第二,在行为上,他们在时间、空间上与教育对象最为接近,极易感染别人。因此,要把握好、用好这支教育队伍,让他们成为开展法律意识教育的主要力量。(三)高标准检验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效果是核心。1.大学生法律基础课程考试是检验效果的基础手段。课堂是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主渠道,而法律基础课程考试则是检验效果的基础手段。通过法律基础课程考试,可以检验学生法律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对教育效果做一个基础的判断。并且,课程考试是课堂教育活动的最终环节,拥有不可替代的仪式感,对大学生自觉提高法律基础知识学习具有鞭策作用。2.大学生日常综合素质评测是校验效果的直观手段。通过对大学生日常思想状态、行为举止、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的直接观察,可以评估出该主体近期的法律意识教育效果。例如,在人际关系问题处理上,该生较以往更加理性、冷静。在行为举止上,较以往更加遵守公序良俗的原则。在思想状态上,更加沉着自信。这些都属于《民法典》法制思想在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中取得的积极效果。3.毕业生社会成长反馈是检测效果的终极手段。大学生从校园走入社会是人生的关键转折点。初入社会的大学生接受了四年的集中教育,但因社会阅历浅、经验缺乏,还不能成熟地处理问题、保护自己。社会是个大炼炉,大学毕业他们走向社会后是否能杜绝违法犯罪的行为发生,是否能在自身权益受损时提高警惕,是否善于利用法律武器处理纠纷,这些才是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效果的终极测验,也是大学生成才的关键标志。

[参考文献]

[1]孟莉.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育微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8):61.

[2]王竹.民法典•侵权责任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35.

[3]江必新.新时代公民法治素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47.

[4]杨兴.邓小平法制思想与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D].焦作:河南理工大学,2012:32.

[5]张邦.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与法律教学改革策略[J].法学教育,2020(2):222-223.

法律意识教育范文篇3

【摘要】本文阐述了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剖析了大学生法律意识结构状况,对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偏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教育和提高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

法律意识是指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总和。内容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的愿望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以及对人们行为的法律意义评价。大学生是社会的栋梁、祖国的希望,是未来经济社会的主要建设者、管理者和接班人,其法律意识的有、无、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民族法律意识的水平,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良好的法律意识,是实现依法治国方略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保障。1培养与提高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党的十五大确定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这是一项崭新的具有时代意义的伟大工程。邓小平同志指出:“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要实现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教育和培养好他们具有重要的意义。

(1)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是促进培养现代化合格人才的需要,是国家法制建设的百年大计,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长远方针。同志曾要求,“要经常地在学生中开展纪律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纪律法制观念,使他们懂得遵纪守法的道理”。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从根本上讲,就是要通过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和现代法治观念,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所需要,能够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一代新人。

(2)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内在需求。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曾指出,“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这就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从一定意义上讲,法律意识的提高有思想道德教育的因素,也有文化知识的成分,对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在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进程中,要不断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2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及分析

(1)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有待提高。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董舆教授通过他的法律意识查报告显示出:“人们的法律意识水平的高低与其文化程度成正比。”虽然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学过一些法律知识,但整体法律知识水平却较低。

(2)大学生法律意识欠缺、法制观念淡薄。法律意识是指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总和。法制观念是高层次的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现存的法律规范、法律活动和法律关系等现象的概括和总结。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决定着大学生,甚至是以后走入社会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当前,非法律专业大学生法律知识匮乏,就容易产生错误的法律判断意识、淡薄的法制观念。在这种错误意识和观念支配下的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无法预料。

3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途径的思考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既要遵循学校的教育规律,充分利用学校的知识优势、人才优势,又要根据大学生自身的身心发育规律,采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的途径,培养大学生的守法精神、护法精神和敬法精神。

(1)提高大学生对法理知识的认知。法理知识是对法学的一般理论、基本理论和方法论的认识,是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的知识和理性基础。四项法理知识是建构法律体系的基础和灵魂,也是塑造大学生良好法律品质的法文化底蕴。只有具备了相应的法理知识,才能使大学生为形成良好的法律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使得大学生知道什么是法律允许做的,什么是法律不允许做的,自觉地按照法律模式规范自己的行为。这一点就关系到学校法律基础课程开设和教师传授方面的问题。

(2)培养大学生法律权利与义务观念。法律权利与义务是法律关系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内容。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如果履行了义务就必然获得相应的权利,要想取得一定的权利就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在学法的过程中,应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拿起法律的武器去捍卫它;在行使自己的个人权利时,也要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时刻铭记自己对国家社会、集体、他人的义务并自觉履行。

(3)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大学生违法犯罪是因为法律意识的贫乏,而法律意识的缺陷是由于其心理发展不够成熟。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具有较强的意志力、稳定的情绪、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从而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以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当今导致大学生犯罪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不良情绪和各方面压力的不正确释放,而不良情绪和压力源自于家庭、社会及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低下,社会优胜劣汰的竞争原则,家庭过高的期望值与自身能力差异所产生的压力,有的找不到正确的方式排解,久而久之,使他们有可能通过犯罪的方式而释放出来。

(4)法制教育的师资队伍要优化。高等学校的法律教师不仅要深谙学校教育规律和青年学生身心成长规律,而且要具备比较系统的法律学科知识和较高的法律素质。不同的学校应根据自身条件,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形成一支具有相当水平的精干的专职教师为主体,同时聘请部分长期从事司法实务或法学教育工作的兼职教师为补充,整合组建地道、高质的法制教育师资队伍。

(5)法学案例的探讨。通过对各类与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如:班会、研讨会、专题讲座等方式,并在每一次探讨中总结、归纳和体会。不仅培养了大学生对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也促进了他们法律意识的增长和法律观念的增强。

总的来说,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对其个人的成长,中国的法制化进程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高校为了使其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能够适应法制社会对人才的定格和要求,就必须重视对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教育。学校是培养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场所,但仅靠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一个长远的规划和具体的安排,它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社会教育工程。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要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心理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与国家的各种建设规程同步进行,形成良好的法制教育大环境,才能为社会输送具有较强法律意识的跨世纪人才,才能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繁荣与发展,才能实现国富民强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邓小平.199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2]姜廷志.2002,(4),《论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意义和措施Ⅱ》,四川: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法律意识教育范文篇4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高校;法律教学

在高校教育实践中,法律教学是其中较为重要的组合部分,良好的法律教学质量,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遵纪守法意识,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从当前的高校法律教学实际情况来看,老师在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成为制约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深入分析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策略,对于促进高校法律教学改革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一、当前高校法律教学在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方式较为单一。根据大学生的学习特点,知识的趣味性越高,学生接受的就会越好,教学效果就会相对更为理想,在高校法律教学中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时候同样应该遵循这一教育原则[1]。但是从目前的高校法律教学情况来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都采用相对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科学教学实践中显得相对较为枯燥。法律是一门与生活实际联系较为紧密的学科,老师可以借助知识的这一特点,加强法律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和理解,帮助学生培养法律意识,但是遗憾的是,当前很多高校法律教师并未在教学实践中注重教学方式的改进,仍然运用单一枯燥的授课形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整个法律教育课堂就显得相对比较枯燥乏味[2]。同时加之老师对于法律意识的培养并未给予重视,教学效果难以达到理想的要求。(二)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流于表面形式。在高校法律教学实践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老师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形式,经过相对较长时间的训练和理解,最终使大学生逐渐养成一定的法律思维模式,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培养效果[3]。但是从当前的高校法律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多数教师的教学方式还远远达不到这样的要求。

二、深化高校法律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培育质量的有效对策

(一)将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贯穿到高校法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高校法律教学改革实践中,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质量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老师的教学方式传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老师对于教学方法的改进也不够关注,一直处于故步自封的状态。因此,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应该积极树立教师的教育改革意识,积极接受和运用各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实现教学水平和法律意识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4]。对于教师来说,应该及时摒弃传统教育观念的不利影响,破除陈旧教学方式和思想的桎梏,老师应该坚持正确的学科教育导向,在高校法律教学中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之前,对其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把握,能够抓住法律意识培养的本质,然后与高校法律教学改革进行有效融合,对教学进行重新优化设计,将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作为高校法律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和法律意识。(二)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实效性。要想在高校法律教学改革中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需要经过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老师的积极引导和教育,强化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法律意识,促进学生更好发展[5]。因此在实际的高校法律教学改革过程中,老师应该积极转变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降低自己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提高学生参与法律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逐渐体会到学习法律知识的成就感,这样学生才会有更高的学习热情。在此基础上,积极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培养目标,巧妙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利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高校法律教学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法律意识培养一直是高校法律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因此在高校法律教学改革实践中,老师应该积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法律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深化大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理解,促进大学生法律意识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杨烨.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与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5(14):82,85.

[2]董洁.浅析高校法制教学的开展及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6(20):66.

[3]崔捷.浅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8(1):77-78.

[4]曹莉.高校法律基础课程案例教学研究———以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为视角[J].法制与社会,2014(27):223-224.

法律意识教育范文篇5

一、技校生法律意识的现状通过观察与研究,目前我国技校生法律意识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技校生的法律认知水平不高,法律基础知识薄弱

法律认知是法律意识的重要内容,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随着我国依法治国理念和基本方略的实施,根据技校生大多属于未成年人的情况,我国各类职业院校普遍开设了《德育》课,但学生在这有限的学时中获得的法律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加上一些学校对技校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政策教育形式单调、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导致一些学校的法律教育效果不够理想。由于传统应试教育和就业观念的影响,学生大都十分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而《德育》这类公共课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由于未做到防微杜渐,导致个别学生的自觉性越来越差,自我控制能力越来越弱,很容易突破道德的底线,走上违法和犯罪歧途。

2.技校生的法律观点、观念与正确践行法律存在一定的差距

法律观点、法律观念是法律意识的组成部分,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的依据,它们与法律知识水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当前技校生的法律知识水平较低,法律知识薄弱,易产生错误的观点和薄弱的法制观念,部分技校生对法律的实现持怀疑的态度。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而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法律,甚至会放弃法律武器,采用报复的手段来讨回“公道”,导致了违法犯罪的出现几率。

3.技校生违法犯罪现象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总体上呈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平均查获未成年人案件作案人员约在15万左右。在这些作案人员当中,技校生人员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大量的犯罪案例和数据,都证实了当今技校生法律意识的薄弱。针对以上分析,我们知道当前技校生的法律意识水平还很低,违法犯罪的技校生多数法律知识贫乏,法制观念淡薄,不懂得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自我教育的境界。”因此,职业院校高度重视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二、职业院校法制教育培养方式探索

近几年笔者一直从事《德育》的教学工作,对加强学生法律素养深有感触。如何切实提高技校生的法律修养,笔者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法律课堂教学

《德育》课应实行以法律意识教育为中心的教学改革,这样做可以克服“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能够使课程内容得到精简。即使讲些必要的具体条文,也只是作为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材料对待,而不必花费过多的时间来讲解。这不仅能保证教师在课堂上讲深、讲透主要内容,也会为运用其他的教学方式如案例法、体验法、讨论法等创新教学方法提供可能。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说服力和吸引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有效提高技校生的法律意识的目的。

2.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拓展法制教育第二课堂

形式多样的校园法制第二课堂,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对法律现象的热情和兴趣。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主题鲜明的法制演讲、辩论赛、讨论会、专题论坛、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活动,以及旁听一些典型案件的庭审,使学生能在自主参与、身临其境中耳濡目染中得到教育和启迪。这种既有直观实务又有深层理论的滚动式校园法制文化活动,是培养和提升技校生的法律意识切实可行的途径之一。

3.建立法制教育机制和营造依法治校的氛围

职业院校的管理应做到“依法治校”“以法育人”,循序渐进地实现高职生法律意识的形成和提高。在学校的环境中,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应从做到“依法治校”开始。因为一个学校的“法治”状况直接影响对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效果。职业院校在校规校纪方面应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在日常学生管理中,特别是对学生违规违纪的行为,要照章处理,决不因人而异、因人而改,决不能姑息、妥协。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给学生树立“有法可依,依法办事”的榜样,为培养技校生的法律意识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4.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夯实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

技校生违法犯罪是因为其法律意识的贫乏,而法律意识的薄弱是由于其心理发展不成熟。心理健康教育使技校生掌握了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具有较强的意志力、稳定的情绪、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从而具有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的能力,以提高技校生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因此,职业院校应积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质量,来培养技校生的良好心理素质,提高技校生的法律修养。

法律意识教育范文篇6

关键词:初中政治;法律意识;培养策略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事业持续推进,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法律意识不仅是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每个初中生都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和思想观念。教师加强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不但可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助力学生终身和谐发展,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要举措,具有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基于此,在立德树人背景下的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应明确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必要性,积极采取多元化教学手段,向学生渗透丰富的法律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意义

法律意识不仅是一项关键的思想政治核心素养,也是每个社会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思想观念,教师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无论是对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来说,都发挥着非常积极的影响作用。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意义:第一,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有助于完善学生的思想政治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新课标提出的新型教学概念,思想政治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及公共参与四个维度。但是就初中政治教学现状而言,大部分教师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和发展缺乏足够重视,导致学生的思想政治核心素养难以得到全方位完善,这既有悖于新课标的思想指导,也会给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化造成不利影响。教师在新时期初中政治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不但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也能践行新课标指导思想,多维度完善学生的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第二,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可以显著降低青少年违法犯罪概率。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非常活跃,一方面渴望走向成熟,另一方面又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如果接触不良信息或受到不法分子误导,学生很容易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教师加强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不但可以为学生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和法治观念,也能引导学生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从而避免学生身心受到不必要的侵害,大幅降低青少年违法犯罪概率。

二、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策略

(一)更新教学观念,加大法律知识在政治教学中的渗透比重

纵观我国初中政治教学现状,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情况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短板,主要原因出在教师的教学观念上。在以往的初中政治教学中,部分教师只重视发展学生的道德素质,而忽略了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性,教师鲜少深入讲解涉及法律知识的课程内容,这不但会降低政治教学的全面性和完整性,也难以保障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质量。政治课程是学生吸纳法律知识的主要渠道,教师作为政治课堂的主导角色,理应高度重视法治教学,才能对学生的法律意识进行科学引导和培育,进而提升政治教学有效性。基于此,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应该发扬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精神,积极更新陈旧的教学观念,明确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大法律知识在政治教学中的渗透比重。一方面,可以体现教师教学思想的先进性;另一方面,也能有效强化政治教学的薄弱环节,从而为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创造有利的先决条件。此外,教师自身也应加强学习和了解法律知识,完善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执教能力,这样不仅可以在政治教学中为学生渗透更多扩展性法律知识,也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效果。

(二)立足政治教材,探索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途径

政治教材不仅是教师开展政治教学的主要蓝本,也是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最佳素材。在现行的初中政治教材中有很多涉及法律知识的内容,这些内容都是非常优质的法律教育资源,教师只要科学加以开发和利用,就能显著增强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质量。但是就初中政治教学现状来说,大多数教师都没有意识到政治教材本身的使用价值,对教材中涉及法律的知识和内容,教师通常选择一带而过,这样不但会导致学生丧失了很多深入了解法律知识的机会,也会增加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阻力。政治教材是由众多教育学家和法律学家精心编制而成,不仅具有非常卓越的法律教育功能,也是培养学生法律意识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学材料。基于此,教师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律意识时,应该立足政治教材,深入钻研和提炼教材中的法律知识,对相关内容进行细致讲解。一方面,可以扩展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途径,帮助学生掌握更丰富的法律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充分发挥政治教材的使用价值,从而整合政治教学目标,大幅提升政治教学效率及学生的法律意识[1]。

(三)创设多媒体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

就初中政治教学现状而言,大部分初中生的法律意识都比较淡薄,对法律知识学习的兴趣也不够浓厚,追根溯源,主要是教师使用的教学手段欠缺趣味性和创新性,不仅导致政治课堂气氛沉闷、僵硬,也难以调动学生参与法律知识学习的积极性,阻碍学生法律意识和谐发展。兴趣不仅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也是培育学生法律意识的助燃剂,教师想要提高学生法律意识的养成效率,必须先驱动学生了解法律知识的自主能动性。创设多媒体情境是一种新型信息化教学手段,不但可以将法律知识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也能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激活学生的思维活性,非常适用于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此外,新课标也提倡教师在新时期政治教学中加强构建智慧课堂,为教师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带来了全新启示。基于此,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应该顺应新课标思想指导,树立信息化教学导向,根据具体课程内容积极为学生创设多媒体情境。一方面,可以为政治课堂注入更多智慧元素,丰富法律知识的呈现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能实现对互联网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快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进度,从而实现理想的教学目标[2]。

(四)引入真实案例,帮助学生树立坚实的守法观念

教师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向学生渗透法律知识的主要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学生知法,更关键的是要引导学生守法,使学生形成坚定不移的守法观念,为学生法律意识的发展铸造扎实根基。但是就初中政治教学现状而言,大部分学生都认为违法犯罪离自己日常生活非常遥远,所以学习法律知识的态度非常不严肃,这是教师培养学生法律意识面临的主要阻碍。此外,部分教师在向学生讲解法律知识时仍然局限在理论层面,没有将法律教育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这样不但会导致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脱离现实,也会降低初中政治整体的教学水平。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手段,近年来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非常卓越的应用成果。基于此,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具体教学需求积极引入真实案例。一方面,可以实现法律教育与学生现实生活顺利对接,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违法犯罪事件就在自己身边;另一方面,也能借助真实案例深化学生理解法律概念知识,引导学生明确违法犯罪产生的社会危害,帮助学生树立坚实的守法观念,使学生践行守法、护法、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社会责任,从而高效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引领学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知行合一[3]。

(五)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缺乏实践的政治教学模式是不完整的,也难以保障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质量。从初中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和心理需求方面来说,学生在政治学习中极度渴望突破课本的限制,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因为实践活动既具有创新性和趣味性,也能为学生创造更多互动学习的机会。除此之外,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教学做合一”的理论,这也是教师培养学生法律意识要遵循的重要依据。基于此,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根据具体的法律课程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对法律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另一方面,也能促进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从而完善学生的思想政治核心素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不但有助于完善学生的思想政治核心素养,也能大幅降低青少年违法犯罪概率,是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要的教育改革举措。基于此,在新时期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应该更新教学观念,为学生开发多元化的法律知识学习途径,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守法观念,成功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参考文献

[1]谢东亚.探讨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策略[J].考试周刊,2021(55):133.

[2]刘琳.初中政治教学中加强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策略[J].法制博览,2020(33):158.

法律意识教育范文篇7

关键词:中学生;法律意识;培养重要性;培养途径

高中生是社会主义未来主要的接班人,担负着中华民主伟大复兴的重任,提高中学生法律意识对于保证我们的健康成长、社会的稳定、家庭的和睦以及学校的宁静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深入,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受到了更多的法律相关教育,但是中学生中的仍然有一部分人法律意识非常的淡薄,青少年犯罪事件频繁发生。这一现象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来提高我们青少年的法律意识,使我们能够在法律保护的前提下也自觉的遵守法律。

1法律意识基本涵义与重要性

1.1法律意识基本涵义:法律意识是指人们对法律以及与法律现象有关的诸多知识的心理态度与观点的统称,其作为法律文化中的一种观念,对法律的制定与实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探索法律现象时的各类学说、对现行法律的解释与评价,人们具有的法律动机、自身权利与义务的了解、对法律与法律制度的掌握和运用程度、对行为合法性的评价等[1]。

1.2培养中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对学校而言,使我们学生严格遵守各项校规,能够使学校风气更好,对推动学校发展与学生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学校伴随时代不断的发展而对我们思想教育内容加以逐渐的改善,对我们中学生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对学生遵纪守法与构建良好校风非常的有利,能够使学校管理制度得到不断的完善。对我们自身发展而言,当前时期,我们中学生群体中依然存在大量的违法犯罪现象。中学时代作为我们心理逐渐成熟的重要时期,此时我们具有更好的可塑性与较低的自控力,极易被身边不良风气所影响,大量的同龄人便是因为受到他人的影响而走上了犯罪之路。所以,提高我们中学生自身的法律意识,增强我们面对外界诱惑的自控力,对与有效的预防和降低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

2培养中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

2.1学校方面:培养中学生法律意识非常重要的一方便是学校。学校要为我们创建较为完善的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并且也要为我们构建一个良好的法律教育环境,老师作为学校教育的主体之一,也是培养我们法律意识的关键所在。教师一定要做到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法律观念教育时,一定要采取具有可行性与针对性的方法,根据学校特征与学生状况采取多种教育手段,促使学生养成正确且完善的法律意识[2]。

2.2家庭方面:家庭作为我们成长的摇篮,而父母又是我们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于我们而言不但是在生理上的照顾,而且也是心智与精神上的培养。我们法律意识的高低与家庭教育有着非常大的关联,因为父母的法律观念将是我们首要模仿与学习的,所以不管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父母均要认真地关注我们的心理变化,尽量防止不良信息对我们造成影响,及时疏导。此外家长也要从自身做起,不断提高自身法律修养与维权意识,使家庭在培养我们法律意识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为我们提高法律意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2.3社会方面:社会是实现我们法律意识提高的最佳训练场,良好的法制环境可以更好的培养中学生的法律意识,与之相反,一旦存在不良社会法制现象,必将使社会阅历欠缺的我们受到影响,最终可能会出现中学生抢劫、斗殴等现象,严重时甚至发生杀人等社会危害极大的事故,不仅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而且可能会导致青少年前途尽失。中学生与社会风气间是相互作用的,我们的行为会影响社会风气的方,社会风气也能够对我们的行为造成极大影响。因此,社会要为我们中学生创造出最佳的法律环境,使我们的法律意识得到有效地培养[3]。

2.4个人方面: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也必须主动提高自身法律意识,学会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权益,并坚决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对此我们要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多涉猎一些和法律知识有关的内容,并且在思想政治课程中,对法律知识部分认真的学习,更多的关注社会中的违法事件,不做对他人与自己有危害的事情。

2.5发挥学校、个人、家庭与社会的联动效应:上文已经对学校、个人、家庭与社会对培养我们学生法律意识所要承担的责任加以了叙述,介于此,父母要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为我们培养法律意识提供一个良好的模仿对象,学校和社会要为我们中学生构建出能够帮助我们提高法律意识的环境,最后我们中学生也应当通过自身的努力,积极主动地去培养我们良好的法律意识。只有将学校、个人、家庭与社会的作用实现有效结合,才能够使我们的法律意识得到不断的提高,最终保证我们中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3结语

我们中学生一直被称为祖国的希望与未来,但是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现象非常的严重,这对社会稳定与青少年健康发展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我们中学生作为今后创建和谐与法制社会的中坚力量与新生力量,我们法律意识的高低会对我国的法制社会建设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要从学校、社会、家庭以及个人四个方面共同努力,为中学生群体法律意识得到不断提高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

作者:吕一彤 单位:河南省安阳正一中学

参考文献:

[1]张计彪.论思想政治课教学对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品牌,2015,02(02):252.

法律意识教育范文篇8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

一、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内容和现实意义

1、自觉守法意识

自觉守法是法治的重要标志和归宿,创制法律的直接目的也是法律的普遍服从。守法还是违法取决于大学生对法律的内心信服的程度,当他们有信奉法律的心理时,即使个人需要与法律规范发生冲突,源自其心灵深处对法律至上权威的深切认同,内在地驱动着他们自觉地遵守法律。因此,培植当代大学生守法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把自觉守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法律的规范性和自律性注入大学生的意识里,达到大学生自觉自愿服从法律、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目的。

2、严格执法意识

即严格适法和执行法律的意识。通过强调公正执法的重要性,培植起当代大学生积极捍卫法律权威和尊严的意识,使当代大学生能够在现实的法律生活中,严格依法行使自己享有的权利和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而在具体的执法活动中,能够“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正确地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把法律当作唯一的是非标准和行为准则。

3、诉求法律保护意识

即各种合法权利的法律保护意识。西赛罗在《论法律》中说,罗马人自孩提时便受到如此教育:一个人要求助于正义,就去诉诸法律。因此,我们应该教导大学生摒弃避讼、厌讼、惧讼的心理,以主动积极的态度参与诉讼,树立正义观念,主动追求正当的法律程序,保障法律权利的正确实现,通过参加诉讼活动,监督司法公正。

4、法律监督意识

依法行使监督权既是现代法治的要求,也是行使公民权利的表现,大学生注重自己的合法权益,坚持以权利为本位,实现个人的理想和抱负,就必须参与法治建设,发挥主人翁精神,依照宪法给予的公民权力,利用各种途径和形式,充分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经济文化事业的宪法监督权利。在大学的法律意识培育中,我们应该把督法意识、守法意识与依法行政、司法公正结合起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宪法至上观念和主人翁观念,使他们亲近法制、依赖法治,最终实现法律意识的飞跃,形成强有力的法治信仰。

二、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由于有某些社会风气、传统道德和法制教育的不足,致使大学生法律素质方面存在如下缺失:

1、法律知识不足或对法律一知半解,没有正确的法律观念

当代大学生从中小学政治理论课中了解了一些法律基本概念,知道了一些比较贴近生活的法律规范,比如《宪法》、《义务教育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而对其他法律的了解不多。就其对法律的了解深度来说.他们也是一知半解,纯粹靠死记硬背,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不是掌握法律的理论和精神实质。要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按正确的法律意识去处理矛盾时,他们又表现出“知”“行”脱节,知法而不能守法、用法。

2、法律工具主义价值取向严重

在对法律的社会效用的理解上,绝大部分大学生把法律理解为对人的行为的约束,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用以统治社会使人臣服的工具或手段,是统治阶级意志的玩偶。现代社会的法治,也是国家尤其是司法机关用以严惩犯罪、制裁违法的有力手段。这种工具主义价值取向,使大学生们在内心深处认为他们的遵纪守法行为只是迫于国家和学校的强制,而偷偷进行的违法违纪行为只要没有被学校或司法机关抓住证据就是与强制力对抗的“伟大胜利”。有了这种错误思想,在大学生的心理底层,形成了对正确的现代法律意识教化的潜意识抵制。

3、强调权利,忽视义务、责任

大学生一般对我国法律规定的权利有了一定的了解,尤其是对于经常遇到的权利内容已基本上有了正确的认识,并强烈要求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却消极回避个人对社会应尽的义务、责任。经常把自己的人身自由权利、人格尊严权利、物质帮助权利、受教育权利、恋爱自由权利、参与社会活动权利等等放到了自己拥有的首要位置上,要求国家、社会、他人为其实现权利和自身价值提供条件并加以保障,而在行使权利、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却不考虑是否侵害了他人权利,是否对国家、社会造成危害,甚至根本不清楚自己应承担哪些法律义务,权利与义务发生了严重的偏差,责任心不强。

4、法律意识淡薄,崇尚权力,对法治没有信心

当代大学生由于过分追求书本知识,法律意识十分淡薄,没有法律的思维习惯,一切强调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个性和自我发展,看问题往往主观偏激,缺乏足够的明辨是非的能力,故常常发生因一时冲动而不计后果的现象,导致违法和犯罪行为的发生。相当一部分学生还从个别现象中得出了“权大于法”的结论,对法治缺乏信心,认为法治建设是政府的事情,因而那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视读书为日后追求名利地位和享受的“阶梯”。

三、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路径选择

1、制总体规划,从制度上保障法律意识的培养连续实效

法律意识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教育系统工程。首先需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从学校教育全局出发制定学校法制教育发展纲要,并用严格的制度强力贯彻实施,保证各级各类学校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体制与教学计划上的连续性与升华性。目前,由于我国学校法制教育缺乏一种统揽全局的、有制度保障的法制教育模式,小学、中学与大学的法制教育内容上没有连贯性,许多地方甚至还存在着肤浅、重复的可能,无法调动青少年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这些弊端是造成我国当代青少年整体的法律知识不足、法律意识薄弱,判断违法与犯罪的能力不强的最主要的原因,我们应该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国家教委的领导下,利用全国法制教育资源,重新审视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目标,确立以现代法律意识教育为主线的政治理论课改革方案,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小学、中学与大学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与其思想行为特征相吻合的整体推进方案,从制度上保障我国法律素质教育稳步发展。

2.课内课外相结合

学校的法制教育离不开整个社会的法治环境和法律文化,尤其是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形成与固化,需要良好的法治运行的社会基础和社会文化背景。最好的法律意识教化理论、最先进的法律意识教育手段,如果没有现实社会依法办事、司法公正和法律公平观念的支撑,也只是纸上谈兵,对大学生的意识产生不了多大的影响。如果我们“闭门造车”,只是学校进行法律意识的培植,而忽略整个社会对人的意识的作用,也不可能促成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自主升华和稳定。学校的法制教育与国家的法治文明建设唇齿相依。

我国己经在立法科学化、依法行政、司法独立与公正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社会法治化程度越来越高,法治环境越来越好,优秀的法律文化逐步形成。在法律意识培植的外部环境上,取得了良好的成就。但是,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水平普遍不高,我们应该利用广泛的社会资源,把大量的外部信息不断地输入大学生的头脑中,促使大学生不断被社会优良的正确的现代法律意识“同化”,“顺应”社会主义法治的发展。

3.法律意识培植与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互动

我国要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人才,必须下大力气提高当代学生的法律素养和政治素养,建立大学生法律意识培植与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互动模式。具体的措施是:开展专题、专业的政治与法律融合的综合教育活动(如专题报告会);开展法律与社会理想、道德、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紧密结合的专题讲座,即开展人生理想与法律理想、社会秩序正义、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的融合与升华的教育;还可以采取演讲比赛、主题讨论、辩论会、班会等灵活多样的意识培植方式。通过形式多样的互动性教学,及时地把已经升华为法律基本内容的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方针政策等内容传授给学生,把权利本位、自由正义、道德升华以及程序救济等法律精神实质注入大学生的心灵深处,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升华其人生理想,使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这样做既使法律意识的培植具有人文关怀的精神,又能使思想政治理论更具有时代性和实践性,并为政治理论课寻找法律上的依据,不仅保障了我党的政治指导思想进法制教育课堂,而且合理利用了课时和教学资源,防止重复教学,从而增强教育合力,共同提高“两课”教学的时效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法律意识教育范文篇9

关键词:高中生;法律意识;方法现

如今,我国的社会是一个注重法制化的社会,随着国家大力贯彻依法治国的理念,使得法律意识逐渐在全社会范围内推广开来,法盲群体也逐渐在缩小。然而法律对于高中生来说,还是一个模糊又遥远的概念,这便使得大多数的高中生没有正确的法律观念,由于对法律知之甚少而违反法律。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上存在着大量引诱青少年误入歧途的因素,同时,国家教育部所强调的素质教育也要求高中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因此,对高中生进行良好的法律教育,提高其法律意识,不但能够促进其全面发展,还能够进一步推进法治社会的建设。

一、关于高中生法律意识的当前状况

现如今,由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电视以及网络等多媒体日益发挥出传播社会文化甚至引导社会舆论的巨大作用,国家的相关法规政策借助这些大众传媒的宣传,使得高中生或多或少的对法律概念有所了解,同时也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法律常识。然而大多数的高中生对于其行为是否触犯法律仍然没有明确的界定,因此在出现一些意外状况的时候,不但不清楚怎样运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还不清楚如何对周边同学的违法行为进行适当的制止,甚至有时连自己的行为是否违法都不知道。所以,想要更好地防止由于法律意识淡薄而导致的各种棘手的状况,应该促进高中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虽然一部分高中生具备相关的法律知识,但是也相对了解得不多,没有对法律知识进行深度地掌握。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大多数的高中生并不懂得承担法律义务这个道理,因此,对于高中生进行法律教育,也应该提升高中生法律意识的高度。同时,因为高中生每日的活动环境都以校园为主,对社会并没有太多的接触,这便导致其人际交往的能力相对缺乏,再加上高中生处于青春期,其情绪波动程度较大,遇到稍有不随心意的事情就很容易大发雷霆,而且又由于其法律知识欠缺,进而使得其行为不计后果,甚至违法犯罪。除此之外,学校及社会对于高中生法治教育的忽视同样对高中生法律意识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碍。

二、对高中生法律意识当前状况的深入剖析

首先,高中生处于青春期,这个阶段也是其身心发育的特殊时期。尽管大多数的高中生在体型等方面近似于成人,可是其心智达到成人的正常水平仍需要很长的发育时间。而且,因为其尚未步入社会,涉世不深,因此社会经验和生活阅历严重不足,他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等还有待修正,因此,在面对突发情况的时候未必能够做出最适当的决策与解决措施,并极易听从周围朋友可能并不正确的建议,从而以不理智的方式解决其遇到的问题。其次,因为一些高中生属于走读,除了学习的时间外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家庭生活当中度过的,因而其家庭的教育方式以及家庭氛围对其有较大的影响。然而有一部分的家长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并将其非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灌输给孩子,使孩子深受其错误的影响。有些孩子追求物质上的享受,看重名利,喜好攀比,从而养成了一些不良的行为,并形成了不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此外,传统的教育模式并不重视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只是一味地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随着现代教育体制的不断优化,逐渐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由于近些年来法律观念的大力普及,学生的法律素质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尽管高中学校也加大了对高中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力度,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一些学校并没有开设专门的法律讲堂,也没有专门的教师进行授课等。

三、提升高中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意义

由于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推进,形成健康正确的法律意识逐渐成为当今社会中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具有的素养,只有社会公民均拥有较强的法律观念以及丰富的法律知识,才能进一步推动法治社会的建成。因此,每个人都要尊重法律与遵守法律,格外注重树立法律意识的重要性。然而,法律意识并不是天生就具有的,而是需要在后天的学习与生活当中逐渐积累与培养的,而对于身为高中生的我们,形成良好法律意识的主要方式便是倾听教师的讲课,尤其是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同时,在日常生活的环境当中,在朋友、家人或者邻里等进行交流的过程当中也可以了解到一些关于法律的社会事件。此外,随着大众传媒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高中生通过观看电视或者浏览网页等也能够对一些法律相关的事件或国家下达的政策法规等予以一定程度地了解,从而逐渐提升其法律意识。作为一名法治社会的当代高中生,我们正经历着人生当中非常重要的阶段,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未来的人生道路并更加全面地发展自己,我们更要注重培养自身的法律意识。这样才可以在以后的学习及生活当中,严格约束和修正自身的观念与行为。然而在高中的学习及生活当中,我们的学习压力非常大,课业负担也非常繁重,除了格外重视提升自身的学习成绩之外,对其他方面的发展几乎并不会关心,对法律意识的培养也并不注重。这种对法律意识树立的重要性的忽视,导致当今高中生的犯罪率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究其原因便是家长及学校并未对高中生的法律意识的树立起到关键作用,也并未及时对其在日常生活与学习当中暴露的一些不当的行为进行有力的引导,从而导致高中生最终走上违反法律的道路。法律同人们的日常生活存在着十分紧密的关系,诚然,生活当中发生的每一个事件以及人们的每一个行为在方方面面均受到法律的监管与制约,同时也受到法律的保护。因此,为了更好地维护自己以及他人的合法权益,更要在高中时期形成健康正确的法律意识,还要明白: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成的思想基础就是树立法律意识,而且,学校也应该形成较为完善的法律教学体系,这对于现代高中教育的发展来讲是尤为重要的。

四、提高高中生法律意识的方法

(一)提升学校法律意识教育的重视程度。因为高中生在学校度过的学习时间较长,因此,学校对于培养高中生法律意识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想要提升学校法律意识教育的重视程度,应该设置专门的法律课堂,而不应该将法律课程归入到思想品德政治课的教学当中,同时还应该聘请专门的法律教师进行讲授。另外,学校应该组织各班集体定期召开关于法律知识学习与交流的班会,强化高中生的法治观念。(二)利用各种途径提高高中生的法律意识。利用各种途径提高高中生的法律意识,能够促进其更好地被接受。1.结合具体案例进行法律知识的讲授。教师可以在讲授法律知识的时候多结合一些具体的案例,这样不但能够使相对生硬的法律知识灵活具体,还能够加深高中生的记忆,也能够使高中生感觉到法律就在他们的身边,对他们来说法律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存在。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普法活动。教师还可以引导高中生积极参与关于普法的活动,这样可以让高中生在参与的同时培养自身的法律意识,还有利于其对法律知识的理解与记忆。3.模拟具体情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提高其法律意识。在进行法律知识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关于相关法律内容的具体情境的模拟与演示,使高中生们尽量地参与到活动中去,这种生动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生硬地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是截然不同的,这不是对学生进行被动的知识灌输,而是学生自己的主动参与及学习。这不但能够吸引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学习兴趣,使其对于法律相关的内容进行主动地探究,还有利于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同时,模拟具体的情境可以使学生感同身受,深刻地体会到捍卫法律的重要性,自觉地成为国家法律的维护者与普及者。4.高中生自身的做法。作为一名当代的高中生,应该肩负起时代所赋予的责任,积极响应国家依法治国的号召,自觉地遵守国家规定的各项法规法纪,为法治社会的假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另外,高中生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多收看各种法律节目,浏览各种法律新闻等,这样能够使得高中生的法律意识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客观发展规律。(三)开展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日趋提高,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同时,教育事业也随之进步,当代的学生都在面临着来自学业的巨大压力。这些压力极容易导致高中生的心理产生各种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不但会影响高中生正常的学习与生活,还会严重阻碍其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对高中生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显得尤为重要。另外,高中生的心理发育还并不成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使其更好地了解自己,更好地掌握自己心理以及生理的各种优势与弊端,从而针对自身的情况对自己进行合适的自我塑造,从而防止沾染社会上的某些不良的风气,并提高其法律意识。按照相关的数据资料表明,近些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数量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对高中生积压在内心深处的抑郁情绪进行有效地疏导,从而减轻其紧张的压力,并进一步提高其法律意识。(四)学会尊重生命,提升自身的法律素养。在如今的社会生活当中,高中生对于其生命中出现的各种挫折、困难以及重大突发事件等等,常常缺少积极正确的应对措施,从而导致对其措手不及或者进行错误的处理,甚至有些高中生采取非常极端的解决方式。例如有些高中生由于追求优异的学习成绩致使自己产生持久严重的心理问题;有些高中生由于遭受到父母与教师的较为严厉的批评指责从而变得极度自卑,甚至出现轻生的念头;还有些高中生由于人际关系处理不当以及情感问题从而郁郁寡欢甚至自杀等等,此类的事件频频发生表明了他们对于自身生命的漠视。因此,在对高中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也应该对其进行生命意识的培养。尊重自己的生命以及他人的生命不仅是所有高中生都需要牢记于心的道理,同时也是法律赋予他们的宝贵权益。

五、结语

当代的高中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提高其法律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提高高中生的法律意识,不但有利于高中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促进其全面发展,还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法治社会环境,并更好地推进依法治国建设。

参考文献:

[1]蒋勇睿.有关有效提升高中生法律意识的思考.法制博览.2017(6).

[2]陈晓迪.浅析高中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法制博览.2017(6).

[3]徐璐歆.略论高中生法律意识教育的策略.法制博览.2017(5).

法律意识教育范文篇10

加强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培养新世纪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任务。当前的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已初步形成了普法主管部门综合协调、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筹规划实施的工作格局,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本人以为,我国目前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尚不能完全适应当前法制教育形势的需要,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青少年是早晨初升的太阳,是蓬勃挺拔的小树,是含苞绽放的花蕾。对于他们,祖国和人民寄予了无限的期望和关爱,因为,他们代表着社会主义中国的未来,寄托着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青少年学生生活在一个充满梦想的花季,他们激情洋溢,活力四射。但是,在这个如金似梦的好年华里,如果不对其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如果其没有把握住人生的航程,那么接踵而来的就是人生的一个个急流险滩;如果不能遵规守法、择良从善,那么就有可能犯科作奸,成为罪人。目前,青少年犯罪日益成为全球化的社会问题,在校学生的犯罪率也占了很大的比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我国的青少年犯罪特别是在校学生犯罪,呈现出了低龄化、团伙型、暴力型、智能化的趋势,已成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据公检法司提供的数据和大量案例资料分析,青少年犯罪大多出于法律认知水平低下,法律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在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今天,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显得十分紧迫和重要。

二、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途径

青少年是一个从年龄上横跨少年和成年的群体,既有青年人的朝气,又有少年的稚气,一方面思维逐步走向成熟,另一方面充满青春的躁动和思想的波动。他们渴望了解和认识这个丰富多彩而又纷繁芜杂的大千世界,也渴望融入社会并得到社会的理解。因对世界好奇而不免有时盲从、盲动。外界隐藏在美丽外表下的诱惑,社会转型时期产生的各种阴暗现象,常常使他们在困惑、迷惑中随波逐流,甚至于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伤害。如何引导和规范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提供维护他们合法权利的方式、方法?如何帮助他们学习法律知识,形成基本的法律意识,培养他们对法律规范的内在信仰从而自觉遵守,遏制住日益严重的青少年违法犯罪及针对青少年的犯罪?提高青少年的法律认知水平,增强其法律意识,使其树立法制观念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优化环境,开展教育。

1.充分发挥学校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创造良好的校园法制环境。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阵地,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摇篮,学校坚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一环。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青少年获得法律知识的主要来源和途径是学校,如在初二的《思想政治》教材中,就涉及了《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法》、《民法通则》、《刑法》等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学校要加强法制教育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标语、板报、校刊专栏、校园广播、主题班会、法制讲座、法律知识竞赛、编著通俗的法律教材、办法制手抄报、开设法制诊所、组织社会法制调查等方式,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强化青少年学生的法律意识。与此同时,学校在进行法制教育的过程中,应结合青少年实际,制定方案,确立学校法制教育的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并逐一落实。对于不同层次的法律知识内容,应贯穿于不同的学龄阶段,形成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使青少年在学校接受全面系统的法制教育,达到预期的法制教育目标。

2.举办家长法制学校,提高家长法律意识,营造良好的家庭法制环境。

青少年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家中度过的。作为家长,除以身作则、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外,还应对子女进行通俗的法制教育。如告诉他们“打人犯法,杀人偿命”,“小来偷针,大来贼精”等道理,在青少年的心中播下正义的种子。锹德罗曾经说过:“自己没有的东西,难以借给别人,道德也是如此。”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自然也不例外。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每一个微小的行为都是孩子的活教材。孩子耳濡目染,受父母和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家长不具备较高的法律素质,或者家长自己就是法盲,那么在这样的家庭法制环境中,子女的法律意识就很难增强,甚至有些家庭教育还可能产生负效应。在2001年3月,有关人士对湖南省安化县东坪中学2191名学生、529名家长和134名教师进行了关于青少年法律意识培养的问卷调查,从统计分析的情况看,与上述内容完全吻合。因此,家长的法律素质对子女的法律意识培养至关重要。为了提高家长的法律素质,应开办家长法制学校,以发放法律通俗读本、观看“今日说法”专题节目、开展家庭法律知识竟赛、评定法律星级家庭,等等,营造出良好的家庭法制环境。

3.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社会法制环境。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青少年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中,或多或少地会从社会中汲取法律知识的营养。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和司法机关等部门要齐抓共管,积极主动地开展系统有序的法制宣传教育。如悬挂大型法制横幅,设置永久性法制宣传牌,张贴法制标语,开设法制宣传窗,主办法制图文展,召开法制教育大会,组织法制宣传游行,进行法制文艺演出,播放法制电视专题片,党报党刊设置法制专栏,定期开办法律培训班,举行法制演讲比赛、见义勇为表彰报告会,建设和评选法制文明社区,等等。相应加大对社会环境的整顿和治理力度,把社会大环境真正建成牢不可破的法制教育阵地。

21世纪是法制化的时代,整个世界的运转都要靠法律规范。早在1986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依法办事。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对他们进行法律意识的培养,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民族法律素质的重大举措,更关系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加强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预防闲散未成年人犯罪研究报告.中国档案出版社.

[2]大连司法局.论青少年法制教育认识上的五大误区.

[3]林明生.浅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4]青少年法律知识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