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小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18:31:30

地理小论文

地理小论文范文篇1

关于逻辑学课程小论文写作的思考与体会

如果说批判性思维的嵌入式教学是“讲逻辑、用逻辑”的理论学习,那么鼓励同学们撰写逻辑学课程小论文则是“讲逻辑、用逻辑”的实践应用。由于每门学科都会有许多需要讨论、厘清的问题,而且社会生活中每天也会发生许多引发争议的问题,那么对于这些问题,是人云亦云,抑或情绪化宣泄?还是适时理性地提出“合理的追问”?我们的做法是,在第一堂课结束时,就要求同学们在系统学习逻辑学的基础上,在现实生活中养成“找毛病”的习惯。告诉同学们,只要感觉有别扭之处,就一定存在着逻辑的问题,就需要用所学的理论的逻辑去分析、评价、批判,写出小论文。只要能够说明问题所在,几百字、千把字即可。同时,对于正确使用逻辑学知识点的范例,也可以通过分析、评价,正确理解理论逻辑的实际效用。对于这些“自己找问题”撰写的小论文,我们也必定对每一篇都进行批改,写上自己的看法、体会,然后再返还学生。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们有如下几点体会:(一)建立了师生沟通交流的互动平台大学生通常会有一种看法,即在大学学习期间,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太少。许多老师并不知道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想法是什么,存在什么问题。由于缺少必要的互动,所以双方都有一种倦怠感。各自在对方的心目中,往往是一片过眼烟云,忘之可也。而在我们的教学改革中,小论文的写作,不但是“讲逻辑、用逻辑”的实践应用,而且以此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利用逻辑学知识批判与再批判的意识与能力,使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由课堂延展至课外,在思想互动的同时,也增强了感情交流。因此,小论文的写作是一个很好的师生互动沟通的良性循环平台。通过几年来的实践,同学们非常喜欢这个平台,基本上能够踊跃地通过这个平台展现自己的知识运用能力。同学们通过实际应用,解决了学习中的畏惧心理,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体会,并且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加深了师生之间的友谊。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个平台,理解了逻辑思维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提高是永伴一生的。(二)基础性与引导性强通过几年来的小论文审读,发现同学们所撰写的内容五花八门,涉及各种不同学科问题和社会问题。通过沟通与交换意见,教师还可以按照所涉问题深化对逻辑学各分支学科知识的认识,如数理逻辑、现代归纳逻辑、法律论证方法、逻辑哲学、哲学逻辑、语言逻辑、逻辑史、哲学、哲学史、创新思维、辩证思维等。因此,这种沟通平台的良性互动,可以促使教师不断了解逻辑学发展的历程以及逻辑学研究的现状。与此同时,我们还为有兴趣继续学习的同学们提供有关逻辑学各分支学科的课外阅读书目。(三)应用性与互学性强从这几年小论文写作内容看,同学们所涉内容五花八门,有对各自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分析与评价,有对辩论赛辩题的逻辑分析,有对学习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分析与评价,有对国际、国内各种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与评价,等等。在对小论文所涉内容交换意见的过程中,同学们提高了自觉运用逻辑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教师也能够不断思考一些新的问题,提高自己对逻辑的认识,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对逻辑学的知识、能力、认识的统一角度讲,在理解“如何有效说理、沟通”的意义框架下,双方都是受益者。(四)创新性强审视小论文的撰写、审读及交换意见,可以发现,不同学科的许多同学在对逻辑学的学习思考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逻辑学与批判性思维这一工具学科,把各学科所产生的理论创新转化为各学科实践的方法创新。这是因为,逻辑的分析、评价并不是批判的最终目的,评价的最终目的是要求思维主体在对客体(认识对象)的本质、属性和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再分析,进而发现问题,并通过理性的批判性思考,通过缜密的思维、严谨的分析、深刻的判断、丰富的想象,以科学的态度以及广博的知识,深入到事物内部去寻求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机理,并力图找到改进的可能性和可行的方法。也就是说,在批判旧模式、旧理论、旧方法的同时,提供新模式、新理论、新方法,并最终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逻辑思维及其引申的批判性思维,是以问题意识开始,以创新结束的,这也展现了逻辑思维乃至批判性思维的整个思维流程、逻辑机理、逻辑顺序与精神。小论文的撰写可以培育这种意识。(五)人文性强教师与学生通过小论文的撰写、审读与交换意见的互动,不但可以深刻认识逻辑学与批判性思维的毋庸置疑的科学精神与求真作用,而且还可以深刻认识逻辑学与批判性思维的人文精神与求善功能[9]。通过这种互动,师生同学们可以培育逻辑理性精神与平等的批判性精神,拒绝分析、评价问题过程中的情绪化。通过这种互动,师生可以共同体会:逻辑学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在现实的思维论证过程中,逻辑学不仅是求真的工具,而且是求善的工具。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有错误的认识,到处都有靠诡辩的那种“假装聪明而实非聪明,而且是用表面上的聪明而非真正的智慧去赚钱的人”[10]15。那些靠诡辩的人往往“以任意的方式,凭借虚假的根据,或者将一个真的道理否定了,弄得动摇了;或者将一个虚假的道理弄得非常动听,好像真的一样”[11]7。同学们通过撰写小论文进行理性的分析、评价、批判,从而识别错误、反驳诡辩,进而提高沟通交际中的人文素养,并从中思索为何人的内在生命力提供了逻辑思维的能量,而人文环境则提供了逻辑思维的方向,即思维什么、怎样思维和为什么思维的问题。这样才能在展现逻辑思维所具有的扩散价值的同时,不但真正认识我们面前的这个现实世界,同时还要“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彖》)。也正是肇始于苏格拉底的道德理智主义所认为的那样,符合理性的行为是善的,而出于激情的行为往往是恶的。所以,有德之人必定时时处处用理性规范自己的行为。理性是道德的最高法则[12]41-43。同学们通过小论文的撰写,也可以体会休谟所认为的:“一切道德思辨的目的都是教给我们以我们的义务,并通过对于恶行的丑和德性的美的适当描绘而培养我们的相应的习惯,使我们规避前者,接受后者。”[13]23用孔子的话讲,就是“正名以正政”,“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百姓无措手足”(《论语•子路》);用公孙龙的话讲,就是“正名实而化天下”(《公孙龙子•迹府》);用《墨经》的话讲,就是“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墨经•小取》);用荀子的话讲,就是“以正道而辩奸,犹引绳墨以持曲直。是故邪说不能乱,百家无所窜”(《荀子•正名》);用罗素的话讲,就是逻辑的传统“实质上是一种启蒙和解放的运动,其目标是使心灵摆脱愚昧无知的束缚。它将世界展现为可由理性来把握的东西,从而消除了对不可知的恐惧。它的工具是逻各斯,它的意愿是在‘善’的形式下对知识的追求。利害无挂于心的探索本身就是伦理的善”[14]155-156。因此,通过逻辑学课程小论文的撰写、审读与交换意见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提升师生的人文精神境界。

撰写逻辑学课程小论文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地理小论文范文篇2

在“减负增效”的前提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充分发挥“研究、指导、管理、服务”职能,强化自身建设,创新教研机制,切实探寻教研工作有效路径,大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着力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和教学常规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精致化,进一步强化教学质量监控,全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为我县教育改革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二、工作要点

(一)推进课程教学改革,落实“立德树人”课程理念

1.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积极引导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推进“以生为本、学为中心、素质为重”的课堂教学改革,聚焦常态课堂,聚焦学生学习,通过落实常态教学视导,走近师生、走进课堂,发现和培育“轻负担、高质量”教改典型,及时发现和研究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引领学校和教师打造“高效课堂”、“育人课堂”。积极探索有关学校建立片级“课堂教学改革联盟”,参与联盟学校的交流研讨活动,促进它们相互借鉴、共同发展,不断推进课程教学改革。

2.加强中考复习研究与指导。加强对2015年中考考试纲要、中考新题型和我县毕业班教学普遍存在问题的研究,在厘清不同复习内容的特点与要求的基础上,研究如何从考试要求与学生实际出发组织复习教学,研究如何优化教师复习教学的过程与方法,以全面提高复习教学的效率。精心组织学科高中考复习研讨会,进一步提高研讨的研究性与针对性。

(二)探索教学评价改革,完善教学质量监测

1.探索合适的学业评价方案。研究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努力探索符合我县实际的学科评价方案及学科学业质量检测方法。积极发挥考试的测量与评价功能,认真研究命题科学,切实贯彻先进的课程理念,努力发挥命题的素质教育导向作用,全面提高命题质量。认真做好考后数据分析,及时反馈分析结果,把考试数据用实、用细、用准,以充分实现考试对教与学的诊断、指导功能。

2.建立教学质量长效管理机制。关注省内外教学质量监测先行试点地区及学校的先进做法,积极开展实践探索,进一步改进我县教学质量监测的运行机制与技术平台,做好每个学段之间的学业检测衔接研究和各学段过程性教学质量的评价研究,着力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以形成提升教学质量的长效管理机制。

(三)创设多种路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发挥教研评比的促进作用。积极探索有效策略,通过开展优秀论文评选、优秀教学反思评选、优质课评选、教学技能竞赛、专题培训、读书活动、巡回示范教学、送教到校、组织外出观摩学习等活动,激发广大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的积极性,促进教师不断发展。

2.夯实三级教研机构。健全县域教研工作网络,进一步落实《中小学片级教研中心工作指导意见》,规范县级、片级和校级教研工作,着力构建三级教研联动机制,推进教研方式的转变,教研重心的前移。强化学校教研组(备课组)的建设。为广大教师和学校提供新的研究、交流和展示平台。

3.建立教研科研激励制度。为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活动,总结和推广先进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育可持续发展,推动全县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和教研科研水平的不断提升,制定出台《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研、科研成果奖励方案(试行)》。

(四)强化教学常规管理,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1.推进教学管理改革。研究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学规范和教学评价体系。依据《市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18条(修订稿)》和《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评估细则(修订)》,开展教学常规管理的检查与评估工作,规范教师自身教学行为,推动学校改进教学管理工作。

2.完善教学常规管理机制。深入推进教学常规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引导走向精致化、高效化。推行分级分层把关策略,落实教学常规考核制度和评比制度,引导完善“学校—教研组”两级或“片级—学校—教研组(备课组)”三级常规检查体系。强化对教学常规管理和学生学习常规管理工作的监督与指导。

(五)加强课题研究指导,提升教育科研水平。

1.加强对课题申报和研究过程的指导。坚持从严审核课题立项申请,充分发挥学科教研员的指导作用。成立课题研究指导组,通过课题研究指导组对各级各类课题研究过程提供技术支持。

2.突出研究应用价值。坚持“以应用研究为主”的方针,给予学校和教师更多的选题导向。积极营造“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兴师、科研兴学”的良好氛围,引领学校和教师为改进自身实际工作来开展课题研究。积极扶持农村学校课题研究,积极宣传和推进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倡导的适合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小微型课题专项研究工程,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3.做好研究过程管理。依据《市教科研课题管理办法》,进一步强化课题研究的规范管理,督促课题组将开题论证、中期进展及成果报告、结题成果报告、成果鉴定及后续研究按计划规范实施;配合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创建《市教科研立项课题电子管理档案库》,使课题研究过程有序化;根据课题立项批文及结题时间实行关键时间节点提醒及督查制度,尽可能为课题研究的有序推进提供保障,力争立项课题顺利结题。认真做好全市第三批优秀教科研校长、主任、教师评选的初审和推荐工作。

(六)推进教研信息化,拓宽教研工作平台。

1.加强教研信息化平台建设。积极利用省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大力推进网络教研,开展好网上教学研究、教学指导、观课议课等活动,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2.培育教育信息化运用典型。积极发掘和培育教育信息化运用典型,并充分发挥这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一方面推动课程教学研究和课程资源积累,另一方面加大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力度,探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教育资源,开展数字化课程环境和学习方式变革的研究,开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等方式的课堂教学改革。做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课课有精品”评选活动。

(七)加强语言文字工作,推进各项创建活动

大力推进三类城市语言文字达标争创工作;组织开展好2015年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和第十八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认真贯彻实施《通用规范汉字表》,积极开展省、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创建活动。结合“中华诵”经典诵读、创建“中华诗词之乡”和中小学生规范书写大赛活动,大力推进全县“经典诵读”、“诗词进校园”和“书法进课堂”工作。

(八)加强教研室自身建设,发挥专业引领作用

1.建立健全教研员的研修机制。坚持教研室的理论学习和工作例会制度,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建立教研员研修机制,积极搭建教研员专业展示和自我提升的平台,鼓励教研员研读教育教学专著,开展专题研究,举办学术讲座,撰写研究论文、调研报告、研究报告,不断提高思想素质、理论水平,提升课堂教学的评价能力、有效教研活动的组织能力、命题及评价能力、课题研究能力。

2.着力提升教研活动的有效性。进一步密切与省市教研部门、学校、教师的工作联系,增强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研服务水平。改进和优化教研活动的方式,加强活动的研究性、研讨性、探索性和教师的参与性。

三、教研活动安排

一月至二月份:

1、完成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小学各学科的命题工作,做好初中和小学期末质量检测考试安排及市、县抽测学科的阅卷和成绩分析工作。

2、总结2014年度教研工作,谋划2015年度教研工作。

3、召开全县县直学校教科室主任会议,布置教科研相关工作。

4、继续开展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课课有精品”活动。

5、召开全县美术、音乐学科骨干教师座谈会,布置2015年美术、音乐学科教研工作。

6、组织参加全市小学语文、思想品德、小学科学、中小学英语、中小学音乐教研员会议。

7、组织参加全市中学数学、中小学体育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会。

8、参加并指导2014年省、市级课题开题工作。

9、组织书法教育教学科研课题申报。

三月份:

1、组织参加第九届皖江高中语文教育论坛,2015年皖南五市数学、皖江五市英语、皖江四市历史、皖江三市物理、皖江七市化学、皖江四市生物等学科高考研讨会。

2、开展2015年全市中学生历史、地理小论文评选活动。

3、启动2015年度中小学各学科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选活动。

4、联系和协调待结课题的结题相关事宜。

5、启动2015年全县美术教师美术作品评选活动。

6、组织社会人员及特岗教师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

7、组织观摩稼祥中学初中生英语情景剧大赛活动。

8、对部分中小学进行常规教学视导及调研活动。

9、参加2015年度全市教研工作会议。

10、组织2015年度教科研课题申报工作。

11、成立县级课题研究指导组。

12、开展全县初中英语优质课评选工作。

四月份:

1、组织参加2015年皖江五市政治、皖江四市地理学科高考复习研讨会。

2、组织参加全市高中美术专业教学研讨会和全市第二届中小学美术教学专业委员会。

3、组织参加全市小学音乐、初中英语、初中信息技术、高中历史优质课评选活动。

4、组织参加2015年全国高中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市级初赛。

5、组织参加全市中小学美术教师、学生书画作品评选活动。

6、组织参加全市第三届中职信息化教学大赛。

7、组织参加各学科中考研讨会。

8、开展全县初中、小学美术教师基本功大赛。

9、组织泾川幼儿园对全县教学开放日活动。

10、配合市教研室开展小学、幼教教学调研活动。

11、组织参加市—亳州市幼教一日教学观摩活动。

12、对全县再研课题进行督查和进度调研。

13、联系落实部分市级课题结题工作。

五月份:

1、对部分中小学进行常规教学视导及调研活动。

2、组织参加全市幼儿园教学专题研讨活动。

3、完成中小学各学科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选县级初评工作,并择优推荐参加市级评选。

4、组织参加高中生生物学联赛复赛活动。

5、组织参加全市小学品德、小学科学优质课评选活动,初中、小学美术教师基本功大赛。

6、参加全县物理、化学实验操作考试工作。

7、组织参加省“清华英语”、“一起做作业”等课题研讨会。

8、组织举行2015届初中毕业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考试。

9、组织城关二小对全县小学教学开放日活动。

10、开展全县小学体育优质课评选工作。

六月份:

1、组织中小学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素质检测工作。

2、启动第四届全市中小学教师读书征文活动。

3、开展全县小学生数学小论文评选活动。

4、组织2015年全县初中地理、生物学科结业考试。

5、对部分省市级课题中期开展督查、指导。

七至八月份:

1、做好中小学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素质检测阅卷和成绩分析工作。

2、组织参加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各学科新课标、新教材培训活动。

3、召开全县教研工作会议。

4、组织参加全国高中化学奥林匹克联赛初赛及阅卷工作。

5、组织参加全市普通高中教学工作会议。

6、组织中小学英语、信息技术、音乐、体育等学科教师参加暑期培训活动。

7、开展全县小学生科技小制作,学生历史小论文、乡土地理小论文评选工作。

8、组织参加全市化学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会。

九月份:

1、举办全县音乐教师基本功评比活动。

2、对部分中小学进行教学视导和调研活动。

3、启动2015年全县高中语文优质课评选活动。

4、启动2015年“红星杯”少儿书画大赛(赛区)的评选工作。

5、组织参加全国高中数学、高中物理奥林匹克联赛初赛和高中化学奥林匹克联赛复赛活动。

6、组织参加全市第三批优秀校本课程评选活动。

7、组织参加全市小学生科技小论文评选活动。

8、开展第二次在研课题研究进展督查工作。

9、组织参加全市高中英语、高中生物、中小学美术优质课评选活动。

10、组织参加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研讨会。

11、组织参加市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理事会暨2015年年会。

十月份:

1、对部分中小学进行教学视导和调研活动。

2、组织开展全县初中生英语情景剧表演大赛。

3、协助市教研室做好全市初中、小学、幼教典型课例巡回示范教学观摩研讨活动。

4、举行全县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换届选举活动。

5、组织参加全市中学物理、高中化学、中小学音乐优质课评选活动。

6、组织参加市中小学美术教师教学资源和专业整合培训活动。

7、组织参加市信息技术教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年会、市中学政治课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会。

8、组织全县中学生乡土历史、乡土地理小论文评选活动。

9、开展2015年全县高中语文优质课评选活动。

10、组织开展全县初中体育教师说课比赛。

十一月份:

1、对部分中小学进行教学视导和调研活动。

2、开展第二届全县小学数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

3、开展部分农村中学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调研活动。

4、完成2015年全县美术教师美术作品评选活动。

5、组织参加全市高中语文优质课评选、初中体育教师说课比赛。

6、组织参加全市第三届小学“七彩语文”教师素养大赛。

7、组织参加全市幼儿教师、音乐教师、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评比活动。

8、组织参加市数学学会第六届年会和市中学数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中小学外语专业委员会第二届理事会。

9、组织实验小学“送教下乡”活动。

10、组织参加区域网络化学教学研讨活动。

十二月份:

1、对部分中小学开展常规教学视导和调研活动。

2、组织开展全县初中物理小制作评选活动。

3、组织开展全县理化生学生小论文评选活动。

4、开展2015-2016学年度中小学教师教学反思评选活动。

5、组织参加全市中小学体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会。

6、组织城关三小“送教下乡”活动。

地理小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创新创业

当前,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育面临着人才培养过剩与传媒市场人才供不应求的矛盾,如何加强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育的针对性、前沿性,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栏目策划、节目编导、文稿撰写、采访、摄录、剪辑等方面的实践能力,作为本专业重要实践教学环节的毕业设计,对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如何通过与媒体机构的合作,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践性和专业化,是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理论研究选题多于实践应用选题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是具有一定意识形态性的文化创意产业,生产的产品既有精神产品属性,又有文化商品属性。因此,地方高校培养的应用型编导人才既要有一定的创意性,又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过硬的职业素养。以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只撰写毕业论文,且论文选题多为理论研究,实践应用选题往往也缺乏针对性和实际应用价值,最终完成的毕业论文缺乏创新。理论研究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学术修养和理论积淀,这对于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艺术生来说有一定难度,超出了大多数学生的真实知识水平和学术能力范围,最终撰写的毕业论文与快速发展的传媒行业实际相距甚远,对传媒行业亟须解决的问题基本没有借鉴意义,更不要说前瞻性和指导性,而且对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与职业素质的提升帮助不大,因此,毕业论文没能很好地实现其教学目标。

(二)学生对毕业论文的学习兴趣缺乏

由于当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而毕业论文与就业之间的关联性弱化,很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日渐降低,对毕业论文没有太大的学习兴趣,他们往往认为论文撰写质量的优劣对未来就业没有太大影响。同时,安排在教学最后一个学期的毕业论文,又在一定程度上与学生毕业实习、就业、考研的时间和精力产生冲突,他们往往是在实习、考研或找工作的间隙东拼西凑地完成一篇毕业论文,只求能顺利通过导师审核拿到相应学分毕业就行。这导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大多数毕业论文的选题缺乏新意,研究内容缺乏深度,原创的毕业论文比重逐年下降。

(三)指导教师数量不足,水平参差不齐

随着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人数的逐年增加,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数量明显不足,超负荷指导必然带来系列问题。而且部分指导老师自身的双师素质不强,对一些应用选题、前沿问题研究及实践性强的毕业设计的指导较为吃力。这也使得毕业论文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四)毕业论文管理监督不到位

虽然各高校从宏观角度对毕业论文环节的组织管理进行了规范,但毕业论文后期评阅及答辩时仍会存有一些问题,例如论文题目与内容不符、论文结构混乱等。这说明在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存在管理监督不到位的现象。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各不相同,需要依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论文组织管理模式和监控评价体系。如何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指导教师、专业和院系在毕业论文环节中的积极作用,调动学生在毕业论文环节的学习兴趣,是当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论文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

设计的改革思路为顺应全媒体时代对创新人才的需求,黄淮学院文化传媒学院在校媒合作的基础上,针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毕业论文进行改革。经过近几年的改革实践与探索,初步形成了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路与建议,以更好地实现应用型、创新型传媒人才培养目标。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传媒人才的需求出发,在黄淮学院毕业论文(设计)“专业性、应用性、创新性、规范性”的基本要求和“企业命题、学生完成、双师指导、市场检验”的基本原则指导下,文化传媒学院在产学研教改实践中不断探索,以期逐步形成一条基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要立足当前传媒行业、企业和社会发展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结合第四学年的毕业实习,在校内教师和业界导师双方共同指导下,学生独立在实践中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研究成果对传媒行业、企业和社会发展具有应用和指导价值,真正体现“真题、真做、真教、真效”,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职业素质。

三、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措施

针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特点,紧密结合媒体实践,分别从毕业论文(设计)形式的专业化,选题来源及选题内容的实践性,双师共同指导、管理、考核的科学性等方面进行实践探索,以适应媒介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一)立足学生实际,鼓励应用性毕业论文选题

毕业论文选题应结合学生毕业实习,在工作实践中确定应用性题目,以保证毕业论文的顺利开展和撰写质量,并对实际工作有指导意义,也能进一步调动学生开展应用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使学生能有较大的选择空间,根据学校的规定、专业特点和专业培养方案要求,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鼓励来自社会生产实践的、应用性强的论文选题。同时,高度重视选题质量,严把选题关,选题由指导教师、教研室、院系三级审核,保证学生所选题目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应用性,难易程度适中,做到一人一题。

(二)增加“作品创作+小论文+过程文本材料”的毕业设计新形式,合理设定毕业设计创作方向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特色鲜明,实践性突出。以往毕业论文形式单一,通过撰写毕业论文的形式来考查学生的专业知识整合和理论研究能力等,这与传媒行业对实践能力突出、职业素养较高、适应能力较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原有毕业论文的基础上,增加毕业设计创作的新形式。毕业设计的核心是视频作品的创作,包括前期策划、文案创作、中期拍摄、后期编辑等多个环节;同时也强调应对毕业设计的整个创作流程进行客观记录,以及对创作实践进行全面、客观地理性分析与评价。毕业设计的最终成果由改革之初的“视频作品创作+毕业设计说明+相关文字材料”发展到现在的“视频作品创作+毕业设计小论文+相关文字材料”组成。初期学生在撰写毕业设计说明时,往往学理性不突出。为进一步强化毕业设计的实践性和专业化,学生在完成作品创作和相关过程文字材料的同时,还需要撰写毕业设计小论文,将实践与学理有机结合。通过毕业设计能对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进行综合考核与评价,符合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1.合理设定毕业设计创作方向。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设计的作品类型多样,包括纪实类作品,例如电视新闻、专题片、纪录片等;文艺类作品,例如微电影、电视栏目剧、文艺节目(娱乐节目、综艺晚会)等;影视广告类作品,例如商业广告、公益广告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的创作方向。2.严格要求毕业设计小论文的质量。小论文是以毕业设计作品为主要案例,结合专业相关理论知识所写的研究分析性文字材料,其主要内容和要求与毕业论文基本相同,字数相对较少。3.规定毕业设计必须提供创作过程中的相关文字材料。毕业设计应根据作品类型提供与之相配套的过程材料,具体包括策划书、导演阐述、文学剧本、分镜头脚本、采访提纲、拍摄提纲、解说词等。

(三)探索学生团队协作完成和双师指导的新形式,不断提升毕业设计质量

由于毕业设计的创作环节较多,涉及选题、策划、文案、采访、拍摄、后期制作等,独自一人完成毕业设计的难度太大,因此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提倡学生自由组合,明确分工,通过团队协作,形成优势互补。对于多人合作完成的毕业设计题目,在让该组所有学生参与整体方案设计的同时,明确每个成员应独立完成的任务,并在设计小论文上加以区别,使每个学生都受到全面的训练。为进一步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引入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业界导师,与我院专业教师联合指导毕业设计。校内指导老师具有较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理念,对专业发展有较系统的认识和研究,能够较好地把握学科专业发展的脉络。传媒业界指导老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媒介市场有敏锐的感知能力,但相对缺乏专业理论的系统性和教育教学理念、设计深度难度及指导过程规范等的把握。双师共同指导,更好地发挥各自优势,有效地保证了毕业设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在考核环节,组建双师型答辩小组。答辩小组成员由校内教师和实训基地业界指导老师共同组成,负责学生毕业设计的答辩考核。通过联合指导、联合答辩将实践创新能力和毕业设计结合,更能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业务能力,引入业界评价也使毕业设计的评判更客观公正。从长远来看,这有利于毕业设计质量的稳步提高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四)完善毕业设计质量管理文件,有效提高工作规范

为保障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逐步完善并制订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设计工作管理规定、毕业设计工作实施方案等质量管理文件,明确了毕业设计工作在选题、开题、设计创作、文本撰写、设计指导、检查、答辩及归档等各个环节的具体要求与规范,并通过质量报告对毕业设计工作进行分析评价,从而加强对整个毕业设计工作的质量监管。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应准备详细的学生毕业设计指导进度表,统一每个阶段的指导时间、指导阶段性目标及任务等,以全程监控毕业设计的效果。评定一篇毕业论文或一个毕业设计作品好坏的标准,不再以是否具有较深的理论水平和较高的学术价值,而是以是否能将所学专业知识运用于实际,能否合理分析或帮助解决现实问题,是否具备创作能力作为评判的主要标准。同时引入媒体或企业作为第三方参与毕业论文或设计的质量评价,构建以能力和素质考核为核心的毕业设计评价体系。

四、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成效

(一)毕业设计的选题质量不断提高

我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紧密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凸显地方性、应用型,多数选题都来自社会实际,并与学生毕业实习工作实践结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体现了真题真做。毕业论文选题角度新颖,多来源于媒体生产实践,与媒介发展进程及新闻传播实践相关,对传媒行业发展实际进行分析、思考、总结探索。这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突出了实践应用性,能够体现出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检验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毕业设计围绕地方传统文化、大学生创业、特岗教师、慈善公益、青春、梦想、亲情、道德、法制等主题进行纪录片、专题片、电视栏目剧、电视新闻、电视访谈节目等创作。目前已初步形成地方传统文化系列主题的毕业设计选题,对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资源开发具有启示意义。

(二)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素质不断提升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论文的研究深度有所提升,往往能以学生所学的专业理论联系当前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及策划、编导、采访、写作、拍摄、后期制作等专业综合实践能力都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得到提升,为学生今后尽快融入工作环境、适应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服务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能力不断加强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每届毕业设计全部得到了业界教师和校内指导教师的“双师”指导,体现“真教”。同时,每年都会向驻马店电视台等媒体机构推送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并播出。这让设计作品的质量得到媒介市场的检验,体现设计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真效”。同时,学校和媒体双方优势资源得以优化组合。媒体介入高校人才培养环节,逐步缩小高校人才培养和媒体人才需求之间的差距及错位,逐步解决媒体从业人员专业素养不高、媒体发展特色不鲜明、高层次综合管理人才匮乏等矛盾。高校也能深入了解传媒行业的新需求、新问题,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优化课程体系、促进教研科研工作。专职教师也能积累实践经验,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使专业教学融知识、技能、素质于一体,培养自身的双师素质。

五、结语

毕业设计的改革,是产学研合作育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一步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就必须健全管理体制,严格过程监控,加强双师素质指导教师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一批适应全媒体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并实现为社会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一青,印兴娣.地方高校传媒类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析——以常州工学院播音与主持专业为例[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3):59-61.

地理小论文范文篇4

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往往会因为知识面较窄,而影响对文章的理解。老师应根据学生的需要要求他们搜集关于文学常识、生活常识、科学知识、历史地理知识、民俗风情、生命价值、生存意识等相关知识。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获得乐趣,又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现将七年级主要内容略举一二:有关文化知识:作者,名人生平,如居里夫人、鲁迅、邓稼先等,诗歌特点、文体知识、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等。有关历史知识:如中国朝代变迁、鸦片战争、、“九一八”事变、抗战历史、十年动乱等。有关地理国情:如黄河、长江、西北风俗、江南民俗等。有关影像资料:安塞腰鼓、印度舞蹈、化石的音像素材等。

二、课堂上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习惯

一篇文章往往能提供给读者多角度的理解。“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此,对一篇文章,就应该允许有各种不同看法的存在,允许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如果教师心中只有一种教学设计,一直把学生的思维往自己的“瓮”里引,就会阻碍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扼杀他们的创造性。为了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倡导学生独特体验,甚至包容他们的种种失误。如在教学《风筝》一课时,当学生提到“小兄弟是否真的忘记当年‘精神扼杀’的一幕”时,我放弃了原来的教学设想,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畅所欲言。渐渐地,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创见了。后来学习《咏雪》一文,学生就对用“空中撒盐”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哪个更好展开讨论,有说“柳絮因风起”比“空中撒盐”更有神韵,有说“空中撒盐”比“柳絮因风起”更容易想象和理解,很多人见不到“柳絮因风起”,无法想象也享受不到这种美,还不如“空中撒盐”来得实在。教师的提问要有问题空间,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要能使学生保持浓厚的探索兴趣。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风筝》,可以告诉学生这篇文章的主题历来有多种说法,你赞成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再如学习《斑羚飞渡》时,我告诉学生:“有人说,动物小说折射的是人类社会,你认同吗?请从课文中找出理由。”又如学习寓言《智子疑邻》时还可以让学生从每个人物身上发掘寓意。为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上课时,还要保证质疑问难的时间。不但让学生带着问题进教室,还要带着问题出课堂,去寻找解决的方法。

三、课后以小论文、小作文为依托,形成探索性学习的结果

初中语文探索性学习重在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语文探索性学习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有形的制作“成果”,它可以是自己的一种见解、一种认识,甚至可以是一种由此及彼的联想。这一学习过程不在于学生观点是否新颖,见解是否独特,而在于探索性学习过程所体验到的学习乐趣,在于对课文深入理解领会后的倾吐表达,而这也正是大纲所要求的。因此,在进行完课堂讨论或课堂辩论后,我往往要求学生把他们讨论、辩论的结果、心得写成小论文或读后感,或就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的某一点写出自己的认识。有时还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改写、缩写、扩写等等,以练为主,成文即可,不作过高要求,以此来培养他们的研究意识和写作能力。在小论文的写作中,我要求他们做到行文规范,所引用材料都必须标明出处,在文后注释;另外要符合逻辑,观点鲜明,论据充分不空发议论。以此养成研究的习惯,培养研究的能力。

如在学完《羚羊木雕》,我们可以要求同学们写出《羚羊木雕要回之后》、《那一次真令我伤心》、《生活中的苦恼》等作文。又如学了《皇帝的新装》后可以再写《游行大典结束以后》、《说真话,需要勇气》等。在尝试探索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切实贯彻教育领域的一个很知名的“三主论”,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本文就不再赘述。

四、优化演练,获取发展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为学生创设探究情景,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张扬,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展开丰富、合理和独特的想象。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去获取新知、获得发展,开发潜力。通过对学生进行续写、仿写、扩写、改写等系列练习,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头脑中的库存知识和已有表象,去开启学生广阔的思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白杨》一课时,我们可以安排续写这一练习,学生通过认真反复地研读课文,观看白杨在戈壁滩上迎风斗沙、傲然挺立在铁路沿线的教学录像,结合自身体验,改写结尾练习。他们通过想象拓展改写文章的结尾,加深了对文章的深入理解。改写结尾这一教学环节的设置,给学生创造了大胆思索和独特想象的空间。通过有效的演练,也促使学生在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眼看、耳听、心思、手写,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形成。

五、鼓励质疑,激活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激活思维,通过探索挖掘教材的内涵和外延,从而去发现问题拓展知识层面和想象的空间。科学的发明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的,从解疑入手的。爱因斯坦曾经讲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培根说:“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而若“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叶圣陶语),则标志着我们的教学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成为主角,更不能禁锢学生求异思维,毕竟新型的师生观告诉我们,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是平等中的“首席”而已。基于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大胆质疑,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启迪学生思索探讨,逐步解疑,在探索中有所发现和创新,才能激活课堂教学并把它推向一个新层次。

总之,探索性学习把教材作为凭借,把教师置于组织者和指导者的地位,把课堂视为学习场所之一,使学生通过教材学习,掌握知识和方法,为探求未知世界打下坚实基础,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必须切实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这一“主体”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

地理小论文范文篇5

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往往会因为知识面较窄,而影响对文章的理解。老师应根据学生的需要要求他们搜集关于文学常识、生活常识、科学知识、历史地理知识、民俗风情、生命价值、生存意识等相关知识。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获得乐趣,又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现将七年级主要内容略举一二:有关文化知识:作者,名人生平,如居里夫人、鲁迅、邓稼先等,诗歌特点、文体知识、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等。有关历史知识:如中国朝代变迁、鸦片战争、、“九一八”事变、抗战历史、十年动乱等。有关地理国情:如黄河、长江、西北风俗、江南民俗等。有关影像资料:安塞腰鼓、印度舞蹈、化石的音像素材等。

二、课堂上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习惯

一篇文章往往能提供给读者多角度的理解。“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此,对一篇文章,就应该允许有各种不同看法的存在,允许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如果教师心中只有一种教学设计,一直把学生的思维往自己的“瓮”里引,就会阻碍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扼杀他们的创造性。为了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倡导学生独特体验,甚至包容他们的种种失误。如在教学《风筝》一课时,当学生提到“小兄弟是否真的忘记当年‘精神扼杀’的一幕”时,我放弃了原来的教学设想,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畅所欲言。渐渐地,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创见了。后来学习《咏雪》一文,学生就对用“空中撒盐”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哪个更好展开讨论,有说“柳絮因风起”比“空中撒盐”更有神韵,有说“空中撒盐”比“柳絮因风起”更容易想象和理解,很多人见不到“柳絮因风起”,无法想象也享受不到这种美,还不如“空中撒盐”来得实在。教师的提问要有问题空间,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要能使学生保持浓厚的探索兴趣。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风筝》,可以告诉学生这篇文章的主题历来有多种说法,你赞成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再如学习《斑羚飞渡》时,我告诉学生:“有人说,动物小说折射的是人类社会,你认同吗?请从课文中找出理由。”又如学习寓言《智子疑邻》时还可以让学生从每个人物身上发掘寓意。为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上课时,还要保证质疑问难的时间。不但让学生带着问题进教室,还要带着问题出课堂,去寻找解决的方法。

三、课后以小论文、小作文为依托,形成探索性学习的结果

初中语文探索性学习重在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语文探索性学习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有形的制作“成果”,它可以是自己的一种见解、一种认识,甚至可以是一种由此及彼的联想。这一学习过程不在于学生观点是否新颖,见解是否独特,而在于探索性学习过程所体验到的学习乐趣,在于对课文深入理解领会后的倾吐表达,而这也正是大纲所要求的。因此,在进行完课堂讨论或课堂辩论后,我往往要求学生把他们讨论、辩论的结果、心得写成小论文或读后感,或就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的某一点写出自己的认识。有时还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改写、缩写、扩写等等,以练为主,成文即可,不作过高要求,以此来培养他们的研究意识和写作能力。在小论文的写作中,我要求他们做到行文规范,所引用材料都必须标明出处,在文后注释;另外要符合逻辑,观点鲜明,论据充分不空发议论。以此养成研究的习惯,培养研究的能力。

如在学完《羚羊木雕》,我们可以要求同学们写出《羚羊木雕要回之后》、《那一次真令我伤心》、《生活中的苦恼》等作文。又如学了《皇帝的新装》后可以再写《游行大典结束以后》、《说真话,需要勇气》等。在尝试探索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切实贯彻教育领域的一个很知名的“三主论”,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本文就不再赘述。

四、优化演练,获取发展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为学生创设探究情景,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张扬,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展开丰富、合理和独特的想象。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去获取新知、获得发展,开发潜力。通过对学生进行续写、仿写、扩写、改写等系列练习,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头脑中的库存知识和已有表象,去开启学生广阔的思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白杨》一课时,我们可以安排续写这一练习,学生通过认真反复地研读课文,观看白杨在戈壁滩上迎风斗沙、傲然挺立在铁路沿线的教学录像,结合自身体验,改写结尾练习。他们通过想象拓展改写文章的结尾,加深了对文章的深入理解。改写结尾这一教学环节的设置,给学生创造了大胆思索和独特想象的空间。通过有效的演练,也促使学生在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眼看、耳听、心思、手写,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形成。

五、鼓励质疑,激活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激活思维,通过探索挖掘教材的内涵和外延,从而去发现问题拓展知识层面和想象的空间。科学的发明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的,从解疑入手的。爱因斯坦曾经讲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培根说:“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而若“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叶圣陶语),则标志着我们的教学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成为主角,更不能禁锢学生求异思维,毕竟新型的师生观告诉我们,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是平等中的“首席”而已。基于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大胆质疑,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启迪学生思索探讨,逐步解疑,在探索中有所发现和创新,才能激活课堂教学并把它推向一个新层次。

总之,探索性学习把教材作为凭借,把教师置于组织者和指导者的地位,把课堂视为学习场所之一,使学生通过教材学习,掌握知识和方法,为探求未知世界打下坚实基础,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必须切实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这一“主体”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

地理小论文范文篇6

1分析化学教学的现状

目前的分析化学教材,其内容和体系中经典的化学分析还是占了大量篇幅,仪器分析内容有所加强,但仍不够详细,学生从目前分析化学教材上所学知识和技能已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不能反映分析化学实验技术在新兴学科的应用和相关学科的渗透。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基本上还是各占一半,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其教学方法多数是以讲授为主,重视传授知识,忽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实验教学中,内容过于陈旧,多是一些验证性实验,使得学生依赖思想严重,缺乏自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1]。实验结果的处理停留在笔纸上,基本上没借助于计算机等先进手段来处理数据、打印实验结果和进行误差分析。综合性实验少,开发设计性实验基本没有开设,学生能力的拓展没有放在重要的位置。

2分析化学教学改革

2.1根据专业需要,选择教学内容

通过研究分析化学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与药学专业及其发展的内在关联,进一步整合课程内容,提高课程整体水平,使本课程的特色更加明显。随着现代分析仪器的迅速发展,药物的分离分析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2]。国外的分析化学教材内容更新较快,缩减了化学分析部分,更新较多的仪器分析部分,教材内容贴近专业发展实际状况,和社会、生产的实际技术水平联系紧密,目前常用的是各种色谱和光谱技术,这一技术能对复杂体系进行分析。最新版的《中国药典》大量增加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药品的含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压缩重量分析法和四大滴定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多数学生通过自学可以看懂,老师只要讲重点和难点部分,把知识点串连起来,并且通过做相关实验加深理解和记忆,学生基本上都能较好地掌握化学分析的内容。重点放在仪器分析部分,这部分内容与前面的知识联系较少,枯燥、抽象、难懂。应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凡与后续课程有关或与以后工作关系密切的要多安排课时。如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要详细讲解误差的来源、减少误差的方法、有效数字及运算,实验数据如何处理,如何判断实验数据、实验方法是否可靠?为学生工作以后写论文、搞科研打下良好基础。在基础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必须突出重点,少而精,结合科学发展前沿,在教学中注意抓重点和难点,删除较陈旧的内容。在讲授基本理论的同时,尽量穿插一些现代分析化学如何运用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子,包括药物、环境、食品等各个领域中分析化学的新进展、新成果。

2.2结合教学内容,写小论文

在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以2~3人为一组写简单的小论文,如讲色谱法时,可让学生上网查阅资料,要求按论文的格式写一篇关于色谱法发展史的综述,通过查资料、写作的方式使学生对色谱法的发展有更深层的认识,了解到相关的仪器和分析方法,进而了解一些最新研究报道和热点追踪,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药品检测方面的课题是学生毕业论文中常选的课题之一,在按药典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阿莫西林含量实验以后,可让学生做相应的研究:流动相配比的改变对HPLC法测定阿莫西林含量的影响研究,pH对HPLC法测定阿莫西林含量的影响研究等相应课题并写成论文,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来发现和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既培养了相互合作的团队意识,又能使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加强,通过思考,学生可以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样便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能力自然得到提高。

2.3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拓思维

以前所用标准溶液均由实验员事先准备好,学生直接标定,这样,学生对实验课的学习缺乏系统性。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将实验时间改为6h,让学生自己动手配制标准溶液,然后标定,再测定样品含量。一次实验结束后,学生对整个样品含量测定过程有了全面的了解,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为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仪器分析实验中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阿莫西林的含量”实验,改变过去教师讲、学生操作的老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自己设计和完成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评定。并通过Excel,Origin等软件的应用,可以教会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实验结果的模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4]。为使学生尽快地系统地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在化学分析实验中开设了综合实验,“沉淀滴定法测定混合离子”,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准备仪器、试药,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工作的能力。

2.4制作动画,提高课堂效果

如仪器分析部分在讲仪器的构造和原理时,要学生去想象发生在三维空间中的运动和变化,从而建立起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是比较困难的。计算机直观教学手段中形象的仪器构造和操作说明及各种各样的动画、视频等使理论课的学习不再抽象,解决了因仪器数量和实验条件的限制使理论课与实验课不能同步进行的矛盾。通过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将有助于将抽象的知识变复杂为简单,变枯燥为生动,活跃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降低理解难度。课堂教学更加完善,学生能较快、准确地把握教学的重点、理解教学中的难点,同时,上课时适当的穿插生动的动画也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对仪器分析中某些简单的分析仪器,制作相应的实物教具,有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一种方法的原理、概念和基本实验技术,可提高授课效率,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地理小论文范文篇7

1.通过对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辽阔的领土、广阔的大陆架、丰富的资源、众多的物产、多彩的名胜古迹、雄伟的名山大川等地理知识的传授,使学生了解祖国的伟大可爱。从而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2.通过对行政区划和香港、澳门内容的介绍,对学生进行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维护祖国统一的国防意识教育和邓小平开创的“一国两制”重大意义的教育。从而增强对祖国统一大业必定实现的信心和决心。

3.通过对新中国成立48年来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对外贸易、城市建设、江河治理、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讲解分析,来颂扬党领导的正确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激励学生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指引全国人民走共同富裕大道的坚强信念和建设四化的信心和决心。

4.引导学生全面辩证地分析我国国情,如国土辽阔,资源齐全丰富;但人口众多,增长过快,人均资源的占有量较少;经济发展迅速,但环境污染、资源被破坏严重等等。使学生初步树立起正确的人地协调的观点,懂得按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办事的道理,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逐步树立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

5.通过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我国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但也常受多种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基础设施薄弱,与经济发达的国家相比,仍还有较大差距。新中国成立48年来,我国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建设等得到很大发展,布局逐步趋向合理,但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沿海和内地、平原和山区的经济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做大量的趋利避害工作。从中意识到作为一个中国公民肩负的重任,加深对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艰苦性、长期性和复杂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产生立志建设好祖国的强烈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为使爱国热情转化为爱国的行动创造条件。

6.通过对人口政策、民族政策和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森林法等法规的宣传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国情是制定国策的依据,确信国策、法规的客观性、科学性和正确性,从而提高学生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自觉性。激励学生为创建一个清洁、优美、安静的生活环境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7.通过对本省(直辖市、自治区)地理、乡土地理知识的讲解和实地考察,社会调查、家庭访问,使学生了解家乡,从而萌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感情,培养他们立志为家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身的崇高思想。

教育原则

1.紧扣教材,寓德育于地理知识之中。地理德育是在地理知识的传授、地理能力的培养中渗透的。认识国情就要认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就要了解地理环境既有向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必需的场所和物质来源的作用,又有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制约的作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既有保护利用也有破坏污染作用的辩证关系;就要明确在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中,人是起主导作用的,只要人类能正确认识自然,合理利用和改造自然、保护环境,使人地关系朝着有利于人类和生产的方向发展,形成良性循环。这些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中蕴藏着的极为丰富的德育因素,就构成了地理知识学习过程与德育情操的培养过程的一致。只要教育者在品格方面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强烈的事业心和优秀的心理品质去影响和感化学生,做到有机渗透、有意渗透、有情渗透,便能充分发挥教材内容的德育价值。通过地理知识的传授,去有意识地感染学生的心灵,使教学过程既顺理成章,又具有强烈的教育作用,融德育、智育于一炉。决不能脱离教材,补充与教材无关的内容,勉强说教,把地理课变成政治课、历史课或其他课。

2.实事求是,正确导向。在地理教学渗透德育过程中必须运用辩证的教育方法。一方面利用自然条件的优势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在新旧社会对比和中外对比中,充分发掘国情优势,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当前,要特别注意克服那种一切不如外国好的民族自卑感和崇洋媚外思想。另一方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工作失误,不能采取回避或报喜不报忧的态度。相反,应把困难讲清,问题说明,以激发学生改造自然、克服困难的雄心壮志,鞭策他们从小刻苦学习,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为医治祖国大地的各种“创伤”而努力奋斗,使学生产生忧国、富国、强国的崇高情感和树立报效社会主义祖国的远大理想和抱负3.开展多种形式的生动形象教育。通过地理知识的传授,去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道德品质,是一项长期的、潜移默化地艰苦工作。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征,枯燥乏味的说教是难以奏效的。必须讲究方法,把握时机,适时适量,有的放矢地开展国情教育。除了运用幻灯片、图片、电影、录像等教学工具外,根据需要还可以采用算账法进行教育。如讲我国人口问题时,单讲人口基数大,增长过快,已严重制约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不够的,如采用算账法,效果会好得多。国家计生委主任彭pèi@②云1991年4月在一次讲话中指出:如果按1970年人口增长率推算,从1971年以来的20年间,全国少生了约2.4亿人口。”若按1986年的消费水平推算(抚养一个儿童到16岁,所需抚养费,农村为6600元,城市为18740元),少生2亿多人口,最少也要节约8500亿元,比1986年国民收入(7790亿元)还多710亿元。拿这些钱用于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改善职工的住宅条件,提高职工的工资水平,扩大企业的再生产等方面,其发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任何一个生产部门所无法比拟的。向学生介绍这段讲话之后,这时,再问对人口问题该怎么办?学生自己也能正确得出结论:必须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有时,可运用数据、图表等手段,进行定量分析,进行各国同类指标数字的比较,教育效果也很好。

地理课外活动是开展国情教育的好形式。它具有机动灵活、选题丰富的特点。结合学校实际,组织国情小论文演讲、专题讲座、国情新闻和评论、影视观看、出黑板报等活动,还可以把优秀小论文送电台或广播站、报社,向群众进行国情宣传。有些活动也可以与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联合进行,以求综合效益。

4.理论联系实际。把国情教育与省情、市情、县情和乡情结合起来。实践经验证明:乡土地理是进行国情教育的重要手段,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起点。加里宁说:“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家乡是人生的摇篮,是伟大祖国的缩影,在家乡这块沃土上,母亲的乳汁,家乡的清泉,乳水交融,哺育着人们的成长,家乡的山水草木最能唤起爱乡之情。学生走出课堂,理论联系实际进行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家庭调查、参观访问,身临其境,直接感受到家乡壮丽的河山、丰富的资源、优美的环境、蓬勃发展的经济等素材。使学生触景生情,爱乡、爱国之情油然而生。通过乡土教学,直接与学生周围的生活、生产结合,由点到面、由近及远,从亲身感知体验到的乡情去联想国情,达到以知国到爱国最后报国的情感升华。在教育力度上,构成了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为两翼的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5.以新的质量观评估学习成绩。评估就是以某种有效和可靠的方法,对计划实施所产生的效果和影响进行衡量、测定的过程。在地理教育中,有些评估单靠采用考试是难以获得的,如情感、意志、态度、行为等。然而从现代教育观点来看,它们是学习成绩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这部分情感,评估就不能全面。而学生思想意见的发表、行为的表现等终归要反映出来的。这些外部行为的表现和内心活动的流露,最充分也最真实地体现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评估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考试等定量测定外,还应看学生在地理教学中情感的内化程度和国情知识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应用能力。如向社会作国情宣传时态度是否积极;对周围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能否用科学的人地观去观察、分析和应用;写的国情、国策等小论文观点是否正确,论据是否充分等。总之,我们应努力探索和掌握地理知识、能力培养、思想政治水平三者结合的评估方法。

课堂教学,不单是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它还包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因此,要求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必须善于发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充分发挥教学的德育功能。现实社会表明:在如何正确处理德育与智育;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自然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关系上,历来是教育改革所触及的敏感区,也是不同教育思想和不同教育流派形成纷争、对抗与碰撞的领域。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必须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善于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择善而从,结合实际去进行创造,从教学的整体目标出发,在德育与智育之间寻求最佳的结合点,使课堂教学的德育功能得到合理、充分、有效的发挥。

让素质教育之花在地理教学园地上盛开!

字库未存字注释:

地理小论文范文篇8

1.1案例教学法比如我们在讲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时,先给大专学生讲讲疯牛病,疯牛病的起源,发病机制,让大家对此产生兴趣,开始讲蛋白质的二级结构,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开阔了大专学生视野,提高了大专学生的学习热情,完成了教学任务。

1.2问题引导教学法比如我们讲糖代谢,军训过后为何会肌肉酸痛?过几天为何症状消失?为何糖尿病会有三多一少症状?

1.3教学做一体化比如我们在讲血浆脂蛋白时,把这次课安排在实验室,让学生自己采血,自己测测血浆中甘油三脂和胆固醇的含量,再给大家讲血浆脂蛋白的种类、功能等,让大专学生在做试验中产生思考,在思考中看自己的测定数据。真正做到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

1.4任务介绍教学法在讲核酸时,先让大家熟悉诺贝尔奖获得者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罗莎琳德·富兰克林和威尔金斯,在课堂上给大专学生他们发现DNA双螺旋的过程,其中的有趣环节,让学生在学习中,同时知道一些科学家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为科学奉献终身的思想。

1.5多媒体动画比如我们在讲酶的作用机制时,采用多媒体动画,让大专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酶的作用机制。

2学法学生是否成为学习的主体

学习方法是否科学,首先受教师教育思想观念和教学方法的制约。要“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研究与研究学生结合起来。我校大专学生特点:(1)活跃;(2)独立;(3)求知欲强。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讲课时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力,由讲改为导的教学模式。

2.1复习先修课程生物化学的最主要的先修课程有机化学,在学习相应章节时,要提前复习有机化学的相应章节。

2.2写小论文在重要章节的学习前,给大专学生布置写小论文的作业,让学生对学习内容大体有一定的了解,提高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

2.3做题给学生发参考习题,学生通过做题掌握重点、难点,检验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4协作学习每一章节讲完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一章得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其终身学习的基本素质。

2.5个别指导针对不同大专学生,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指导方法,爱动手的,给机会在课堂上给大家演示试验;爱演讲的,在课堂上给大家讲一讲医学上的小故事。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个性特长的发展。

3.结语

地理小论文范文篇9

二.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作用。如我国自行研制开发的神州五号飞船上天,物理学科侧重的是重力、加速度等,化学学科侧重大气酸碱度、飞行环境等,数学学科可能侧重飞行轨道、各种参数等,地理学科要研究大气状况,历史和政治学科可能关注科学精神和民族精神以及综合国力发展水平等,而我们语文学科则要充分利用相关的报道训练学习者对重要信息的辨别、筛选和归纳概括能力,新闻报道写作能力,如利用相关的报道材料训练学习者的语言压缩(概括)能力、写作新闻报道的能力。这样,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习者强烈的探究心理,及时组织一场有各科老师参与的热点问题讨论会,让各个学科发挥其特长,身体力行地引领学习者关注生活关注科学,激发其学有所用的学习意识,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学习者实践精神和综合性学习的意识。

三.大胆探索,努力实践,尝试多种多样的适合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方式。比如:1.组织辩论会。如围绕“三峡工程的利与弊”这一论题,语文老师认真组织文综老师参加,语文老师从学生的语句修辞、中心与材料等方面评价,历史老师从人类的进步角度引领,地理老师从人文地理方面拓展,政治老师从思想政治方面分析总结,最后再由地理老师做简短的综合性评价。

2.撰写科技小论文。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三章“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的课后作业;“请你写一篇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的短文,把自己想象成茫茫沙漠中的仙人掌。那里雨水稀少,骄阳似火。你使出浑身解数寻求水,珍惜水,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还可以向人们发出节约用水的呼吁。”这个练习本身就是一篇很好的作文题目。

3.学写调研报告。语文老师可参照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教材,主动与该科教师合作指导学生写好实验报告。语文主要应侧重于语言的准确性,实验过程表述是否清楚等,让学生养成语言精练、思路清晰的良好语文习惯。科学考察科研课题考古发掘

4.再现历史,展示自我。课堂渗透应是“科际”合作最常用,最便捷的一种形式。如在讲述人物传记类课文时,可插入一些历史课本上有关的内容;在学习说明文时可以联系一些其他学科课本上的相关内容,帮助理解课文。表演话剧历史再现

地理小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地理教学;应用

项目式学习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一种创新的学习模式,它以教学内容为依托,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活动,学生组成项目学习小组,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索项目,并对研究成果进行交流、展示。学生在探索项目的同时,理论联系了实践,也锻炼了学生的技巧和能力。本文以“工业的区位选择”为例,尝试让项目式学习进入地理教学。

一、项目课题的选定

项目是针对某个教学内容设计的,应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而且具有可操作性,能将地理知识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使学生探索项目的同时理解并拓展课堂知识,培养实践能力。根据项目的特点,笔者在“工业的区位选择”这一课的教学时,将这节课拓展设计成项目进行学习,理由是:①该节知识与现实世界紧密结合,生活中的地理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②学校附近所在的地区有不少工业园,而且机场的建立促进了航空产业的发展,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都在这里发展,可供学生探究和实践,项目可操作性强。

二、项目式学习的开展

项目式学习的步骤如下:(一)选择项目,确定学习目标教师设计并向学生下达了项目主题——“人和镇工业的区位选择”。教师作为主导者,提出一些完成教学项目的建议,指导学生自学所需要的知识,向学生提供与完成教学项目相关的知识、信息与材料,并指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如用到区位的理论知识、实地考察、调查分析等。学生讨论项目有关的学习内容,教师引导学生确定项目学习目标。通过对课程标准的研究,确定了本项目的学习目标:人和镇的工业类型;该工业的区位选择;在人和镇设厂的区位优势等。(二)构建项目合作小组,设计活动计划。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这一方案,构建项目合作小组,每组6-8人,确定组长、小组成员的角色分配,明确分工。组员分工如下表。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后,教师组织小组成员对项目开展进行讨论,如设计活动计划、制订实施方案和准备工具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大胆地表达出来,包括论证项目实施的条件和方法、制订项目考察的方案和路线、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案等。学生在讨论中,加强了对项目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了对项目的兴趣和完成项目的信心,并能在教师的帮助下,逐步设计自己的活动。同时,教师要启发和帮助学生积极探究设计项目活动中要解决的问题。在该项目的讨论中,某一小组设计出一些研究问题和可能遇到的困难,教师引导并鼓励大家想方设法解决问题,这对该小组顺利完成项目学习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三)合作探究,实施项目活动。确定项目学生实施方案之后,各小组按照计划进行活动。首先各小组成员自主学习以及小组探讨项目所需运用到的理论知识,然后各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任务开展活动,如实地考察、调查访问、上网查询、下载资料等,最后各小组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绘制数据统计图表,讨论和解决问题,达成项目学习目标。在开展活动期间遇到的困难,教师要及时提供帮助,启发学生对获取的信息进行解读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四)展示和交流学习成果。完成主题研究后,教师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成果,成果可以是研究报告、多媒体演示、档案资料或小论文等。各小组完成自己的项目后,教师安排时间和场所由各小组成员展示其学习成果以及他们在项目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果交流可以是多样的,第1、2、3组把研究成果设计成PPT课件,第4、5、6小组写成小论文,第7、8小组把数据制作成直观的图表,图表下有自己的结论。学生通过展示成果,交流项目学习的艰辛和快乐,体验成功,获得自信。(五)反思与评价。项目完成后,教师提出一些深度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如“你调查的工业类型完整了吗?有没有漏掉的?你考察的工厂工业区位条件分析准确吗?跟书本的理论有矛盾吗?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用了哪些策略?效果如何?有更好的方案吗?”等。项目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贯穿整个活动过程,包括分阶段对项目的准备、项目活动的开展和完成项目的成果以及学生在项目活动中的表现进行的自评和互评。总结性评价对作品的成绩、质量以及学生最终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在评价阶段,教师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对项目教学的目标、过程和效果进行反思;让学生评价自己积极参与的行为表现,总结自己的体验。正确的思路、好的研究成果、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小组、进步明显的个人等,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错误的做法教师要加以引导和指正,开拓和修正学生的研究思路。

三、开展项目式学习需注意的问题

项目式学习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实践活动,教师是活动的引导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我们注重的是完成项目的过程以及从中学到的技能和学科素养。实施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一些问题:1.项目的选取具有实践性,即将学科知识和现实生活有效结合,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实现理论到实践的飞跃。2.确定项目的学习目标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总目标分解成一个个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小目标,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能给予学生持续研究的信心和动力。3.项目进行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参与整个过程的每个环节,成为活动中的主人,而教师要起引导、协调、监督等作用。如个别后进生,学习能力较差,行为懒惰,不愿意参与项目研究,教师应及时与之交谈并鼓励,或让学习好的学生对后进生给予帮助和纠正;学生偏离主题或任务不明确时对其指导;学生未按时完成时对学生进行督促等。4.在项目学习的指导中,教师应注重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都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教师特别注意不要吝啬自己赞美的语言,往往一个句赞美的话,一个肯定的眼神,都会给学生莫大的鼓励和信心。

作者:黄沛沾 单位:广东省广州市第七十一中学

【参考文献】

[1]徐涵.项目教学的理论基础、基本特征及对教师的要求[J].职教论坛,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