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段考总结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18:55:24

地理段考总结

地理段考总结范文篇1

关键词:走出实验室;初中化学;理解实验原理

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一直提倡让学生亲动做实验。可进入实验室做实验时存在一系列的弊端。实验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可能会对学生造成危险。某些实验结束后还会产生有害环境的气体。同时,实验课也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如,我们经常用到的酒精。这些弊端使通过做实验来学习理解化学知识已渐渐不被接受。本文笔者要介绍的是走出实验室中的实验,更好地理解实验原理。

一、学以致用,应用于现实生活

当前,学生学习化学这门学科的目的是为了在学生阶段考出好成绩。从长远来看,学好这门课程,是为了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需要科技的推动,而科技是依赖于物理和化学这些基础学科。我们只有让实验走出实验室,才能让化学理论应用到实践中,让它发挥自身的优点,推动科技进步。所以,这便是我们大力提倡化学走出实验室的理由。让化学走出实验室可以节约资源。比,在实验中需要用到的酒精灯、碘酒。走出实验室,可以有效的节约这些不必要浪费的资源。走出实验室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现在提倡的绿色化学理念,培养他们形成健康的理念。这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有一定的帮助,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

二、让实验真正地走出实验室

(一)小组合作,共同进步。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时教师会给学生分好小组。这样,同学们会各自分工,齐心协力完成实验,这一方法在走出实验室的实验中也同样适用。因为,学生既然在一个班级里学习,那每个人都不是独立的个体。合理的小组学习对学生成绩的提高有积极的影响,对课堂效率的提高也有显著的作用。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学习成绩、小组内成员的男女比例进行合理分组,这些因素都关系到日后的教学。通过小组合作,可以增加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因此,采用走出实验室的教学方法是切实可行的。(二)多媒体教学,清晰生动。走出实验室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进行化学教学。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新兴的教学媒介,它与科技发展有很大的联系。所以,它和现在的学生比较贴近,它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和本节课有关的实验视频,在学习到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通过多媒体展示实验过程,它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会更强。通常这些实验视频还会配有语言解读,让学生理解的更为透彻。视频教学还会加深学生对实验的理解与记忆。如,在学习过滤这一课内容时,教师可以先通过生活尝试引导学生继续探索,让学生依据生活中一些过滤的例子激发学习兴趣。过滤可以从捞饺子、清理豆浆豆渣开始。然后,对袋泡茶、自制净水器进行进一步研究与学习。(三)课后讨论,分享心得。教师提前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状况和各种因素分好小组,在每节课下课前十多分钟时教师应给学生预留出时间,让他们对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观看的实验操作视频进行分析,互相交流讨论,说出各自的心得体会。因为,学生的成绩高低不等。所以,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想法发表不同的意见。这样,在讨论中学生会获得更多经验。学生对这些经验进行总结后,会发现走出实验室学习化学知识存在很多优势,它能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小组合作能力。学生每个人对实验过程的细节都会有不同的把握,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学生。从而让学生对实验过程有深入地理解。

总之,学生走出实验室学习全新的化学方法,突破了原有的学习方式。走出实验室,让学生换其他的方式更好地理解化学实验原理,更好地应用到以后的实际操作中。教师要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改进旧的教学方式。同时,也需要学生积极配合与思考,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庆利.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支架式教学设计研究[D].聊城大学,2017(06).

[2]胡先锦,胡天保.基于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与思考[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6(04).

[3]罗小娟.基于课标下初中化学实验改进策略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9(04).

地理段考总结范文篇2

一、关于考试(考查)科目

根据《省普通中小学考试管理规定(试行)》,小学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考查科目为科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音乐、美术、体育、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初中阶段考试科目为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考查科目为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二、关于考试(考查)时间及内容

中小学期末书面考试(检测)由学校自主组织实施,可以安排在每学期放假前一周内进行。初中期中测查各校可以根据教学进度自主组织实施。

各学科分项考查,应在书面考试前完成,侧重考查书面考试(考查)不易体现的内容要求,如语文的朗读、背诵、课外阅读积累、综合性学习,数学的算法算理、估算、生活应用、综合实践性学习,英语的听力、口语交流,科学的观察、实验探究等等。学生素养分项考查由任课教师随堂安排,教师教学情况由单位组成考查小组统一组织抽测考查,不得放任自流。

建议将小学科学、初中理、化、生的观察、试验操作考查纳入期末分项考查内容。学生观察、实验素养考查由任课教师随堂进行。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小学的音乐、美术、体育(体育与健康)期末质量考查,应全面关注学科基本常识、基本技能、学习兴趣、方法习惯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不得套用书面考试方式将期末评价简单化。

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必须列入期末课程实施质量评价范围,应严格按照《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安全教育、环境教育、传统文化和人生规划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试行)》(鲁教基字〔2002〕23号)、《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有关要求,通过活动过程资料、作业成果、成长记录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知识掌握、技能培养、态度情感价值观、过程与方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进行全面评价,并注意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个别评价与集体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

三、关于命题及质量分析

期末书面考试(检测)由学校自主命题并组织实施,要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全面考察各科课程实施目标、要求,准确把握重点、难点,引导教师平时扎扎实实地组织教学,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提高。各校要及时进行命题质量分析,及时写出命题质量分析报告,及时召开质量分析会。

区教研室将加强考试命题的研究,负责对学校命题的指导、审查、监督和管理。

四、建立区级常规质量监控制度

区教研电教室将在每学期对部分学校的部分学生进行单项抽样测查。第一学期对二、四、六、七、九年级进行部分学科单项抽测,下学期对一、三、五、八年级进行部分学科单项抽测,单项抽测由学校、区片、学科中心组组织并为学校提供质量分析报告。

地理段考总结范文篇3

工程项目是施工企业的“窗口”,生产和管理的基点,经济效益的源泉。以工程项目管理为中心,提高项目的运作质量,是施工企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主题。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项目成本管理直接制约着项目的经营成果。

项目成本管理是承包人为使项目成本控制在计划目标之内所作的预测、计划、控制、调整、核算、分析和考核等管理工作。它是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在项目施工过程中运用必要的技术与管理手段对物化劳动和劳动消耗进行计划、组织和监督的一个系统工程,从项目中标开始到施工准备、现场施工,直至竣工验收的每个环节,贯穿于项目施工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

二、项目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难以控制投标费用。随着建筑企业市场竞争的加剧,如果报价成本高,就意味着生产费用高,使企业在投标价格上丧失竞争优势,如为了中标而盲目压价,则会使项目的耗费得不到应有的补偿,致使企业亏损。有时投标单位为提高中标率,在报价时恶性竞争,相互压低报价,使造价降低幅度达到预算成本难以接受的程度,造成项目先天不足,严重制约了项目的效益水平。再者,由于建筑市场运行机制尚不规范,在财物投入上难以控制,投入和产出效益不一定配比,投标费用占企业管理费的比例偏大,且有逐年上升之势。

(二)对成本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工程成本管理是一个全员全过程的管理,需要通过施工生产组织和实施过程来实现。如果施工人员为了赶工期而盲目增加工人和设备,必然会导致窝工现象而造成人工费的浪费;如果材料管理人员现场数据不精确,必然会导致材料二次搬运费的增加;如果技术人员为了保证工程质量,采用了可行但不经济的技术措施,必然会使工程成本增大。由此可见,财务人员只是成本管理的组织者,而不是成本管理的主体,不走出这个认识的误区,就不能搞好工程成本管理。

另外,由于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施工企业在成本管理上普遍存在着重事后轻事前,重静态轻动态、重短期轻宏观、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习惯按传统思想观念想问题、办事情,靠完成产值来扩大投资,谋求业主多计价来实现成本盈利;在施工企业内部形成只要完成任务、质量达标,就可以评先进、树榜样,忽视了企业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组织。

(三)资金管理缺乏预算控制。工程项目前期资金宽松时,没有预留储备资金,花钱大手大脚,工程中期盲目促生产赶进度,忽视工、料、机计价与拨款程序,甚至出现超拨款现象,工程后期尾款与质量保证金追讨不力,变更补偿及材料补差工作不及时,整个项目及建设期间资金使用缺乏与工期配套的供求预算,资金使用往往前松后紧,使用成本较高,财务费用上升。

(四)缺乏合理的奖惩机制。在施工过程中,项目成本费用控制的主动权绝大部分在项目经理手中,但目前成本管理模式中项目经理的责权利没有充分落实,工程项目管理最终实现的经济效益的高低与项目经理、现场管理人员及施工人员的个人经济利益无直接关系,因此项目经理不可能在直接关系成本费用高低的人工、材料、机械使用等方面去节约和控制,责任指标与工作职责不对应。例如,有些施工单位将整个项目材料费节超与材料供应部门人员挂钩,而材料供应部门人员根本管不了现场施工时的材料节超,其结果是受奖和受罚稀里糊涂,受奖别人不服,受罚本人也不服,这也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难点。

成本管理的考核与薪酬相挂钩,考核机制是否科学合理,关系着能否调动各类人员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积极性。坚持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奖罚分明,是促进项目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工作健康发展的动力,是降低成本的关键。目前,一些施工企业因为责权利不相对应,出现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不利于调动积极性。如果没有事先确定奖惩办法和指标,每一年度或项目完工后“酌情”进行奖励,只奖不罚,奖罚不到位,是否拿到奖励、能拿多少奖励,取决于上级领导的看法。特别是一些长期受大锅饭思想影响的施工企业,赏罚不明更为突出,对于重奖的人往往只是意思一下,对于需要惩罚的人,由于碍于情面批评一下了事,奖惩不到位,不仅会严重挫伤有关人员的积极性,而且会给今后的成本管理工作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五)忽视工程项目“质量成本”管理和控制。“质量成本”是指为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而发生的一切必要费用,以及因未达到质量标准而蒙受的经济损失。长期以来,我国施工企业习惯于强调工程质量,而对工程成本关心不够,造成工程质量虽然有了较大提高,但增加了提高工程质量所付出的质量成本;有些项目经理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质量,既增加了成本支出,又对企业信誉造成很坏的影响。

三、项目成本管理对策

(一)降低投标费用,加强投标报价压价管理。首先,对建筑市场上的招投标信息进行认真分析,分清项目的立项和审批证件的真伪,判断是否具有跟踪价值,去伪存真。切忌听到信息就追,四面出击,做无效花费;其次,以本企业历史数据或同行业报价中标资料为依据,结合项目类别、投资主体、地区差异等因素分别制定造价最大降低幅度。造价最大降低幅度不应侵蚀直接成本和经严密测算的管理费指标,否则应考虑投标风险问题;再次,结合企业历史资料和当年工作目标编制投标费用年度预算,对其实行可控管理,并专设科目实行明细核算,便于对比分析,考核节余或超支;对投标费用实行与项目总价相关联的总额控制,纳入投标工作考核目标;对投标人员的奖罚要与投标结果和中标项目的利润水平相挂钩,中标项目的利润水平依照项目评估结果确定。

(二)提高对成本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施工单位要统一思想认识,从项目管理人员到普通施工人员进行经济教育,灌输经济意识,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全员经济意识。对于施工作业队除组织大规模的教育外,可以通过大幅标语、宣传栏进行宣传。诸如“节约光荣,浪费可耻”、“建名牌工程,创最佳效益”等,使每一位职工都能把工程成本控制放在首要位置。

领导干部要充分重视和支持项目成本管理工作,要将项目成本管理贯通到施工企业的全过程,用制度管理企业。各单位主管领导要亲自抓项目成本管理工作,没有主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成本管理工作很难做好。

项目成本管理不能只注重事后核算,要将成本预测和成本控制齐重。提高工作人员对项目成本管理的全面认识,不能将项目成本管理简单地理解为节能降耗、减少支出等,要给成本管理以准确的定位。

(三)加强项目成本预算动态控制机制。成本管理要坚持规范化建设,不必拘泥于形式上的生搬硬套,要紧密联系生产经营实际和资源配置情况,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施工方案调整、材料涨价、工程量清单的变更等会引起项目成本预算的变化。对于这种情况,企业应做出相应规定,及时调整责任成本预算,防止活方案对死预算现象的出现,使责任成本预算成为动态预算,但调整责任成本预算时应慎重,保证责任成本预算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保持施工方案的稳定性。

在施工过程中,项目部应组织相关人员定期和不定期召开成本分析会,建立成本管理定期分析报告制度,及时将责任成本预算与工程进度相结合,定期将成本计划与实际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协调,并在检查后及时分析,总结成本节超原因,及时调整偏差,控制成本支出,保证责任成本计划的实现。

责任成本的动态控制要保证各项配套措施到位,在人员配备上要因事设人,定岗定员,对工程内包队与外包队要公开竞标,择优录用,在材料、设备采购上要坚持比价格、比质量、比信誉采购,对需求量较大的主材、地材要创造条件实行招标采购。适时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随时监控和反映整个项目以及各工程队的财务状况、成本水平和财务成果,为领导进行科学决策、及时纠正成本控制过程中的“偏差”提供依据。

(四)适时考核,奖罚到位。责权利明确以后,为了调动各责任者的积极性,还要与成本分析结合,做到分阶段考核。企业应结合管理特点对工程项目考核的时间设定方法作出规定,按时间分阶段考核,可根据分析期末成本报表内容进行考核,考核时不能局限于报表上的数据,要结合成本分析资料和施工生产及成本管理的实际情况作出正确评价,以对下一阶段工作起到纠偏、鼓励的作用。待工程完全结束后,应及时对责任者进行最终考核,对分阶段考核出现的偏差,多退少补。

(五)加强质量成本管理,降低工程成本。

质量成本管理的目标是使质量成本的综合值达到最低。一般来说,质量预防费用起初较低,随着质量要求的提高逐渐会增加,当质量达到一定水平再要求提高时,该项费用就会急剧上升。质量检验费用较为稳定,不过随着质量的提高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增长。而质量损失则不然,开始时因质量较差损失很大,随着产品质量不断改进,该项损失逐步减少。三者交叉的作用,必然找到一个质量成本最低的理想点。

地理段考总结范文篇4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成功内驱力;可持续发展

随着普高热的升温,在许多家长与学生眼中,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社会地位日见低下,提前招生和中考后半段考分的学生进了职业学校,学习上的差生、品德上的差生和行为上的差生在现阶段职校生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然而同时还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一些从职校毕业出来的学生,其中相当部分是在校期间调皮捣蛋的学生,现在工作比较好,待遇也比较高,甚至还有些开起公司,做起老板,“混”得挺好。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新的课题,人的潜能是无限的,人是可以发展的,作为现代教育工作者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来对待每一位学生。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育观

诚然目前职校生的生源,主要是初中阶段的中下生,以及一部分“差生”,他们的学习成绩确实差,但我们决不能因为这个原因就看不起他们。我们应因势利导,以“学做人,求发展”的理念为核心,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育观。我们正处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价值观教育已成为教育的首要问题,学会做人,学会辨别是非善恶,比学习专业知识显得更为重要。对于职校生应深刻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基础道德教育为主线,加强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和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学生成为有坚定的政治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远大的人生目标,自觉的纪律观念,良好的心理素质,完善的人格品质,文明的言行习惯和扎实的文化基础的现代青年。

二、激发学生成功内驱力

虽然不少职校生文化学习和思想行为习惯都不尽人意,但并不是一无是处。他们中还有相当部分富于个性,聪明伶俐、喜欢独立思考、不愿盲从,有其闪光点。我班有位男同学非常“活跃”,据了解该生在初中时曾被处分过两次。但在开学不久学校举行的军训中,无意中我发现他喊的口号很标准,并且动作做得很规范。为此,我马上找他谈话,表扬了他一番,并且决定让他当我班的临时体育委员。他听后,非常兴奋,因为从小学到初中,还没有一位老师能如此正眼对待他。在我的期待目光中,这位同学从开学到现在,一直表现很好,工作认真负责,家长连连反映孩子变乖了,转变了许多。可见这种成功内驱力是不可估量的,重要的是如何激发它。

三、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我们讲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经常是“授人以鱼”,那么,究竟如何来做才能真正的“授人以渔”呢?在联合国“终身教育”大会上,已经将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问题摆在了首要的位置上,这就要求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要将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作为教育的主旋律,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掌握有关的知识,又要让学生习得终身受益学习方法。

1.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

职校生由于基础较差,不少人已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但他们思想活跃,求新求奇思想较重,对周围世界十分敏感好奇,他们喜欢观察事物,凡是觉得新鲜的就想了解,凡是自己喜好的就会去做。教师就应该利用这种心理特征,帮助他们寻求途径,让他们对学习重新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动机,树立起继续学习的愿望。我校推行的“先做后学”的做法就是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探究其规律,培养自己认知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传统钳工教学基本是“先学后做”,首先进行理论讲授,然后通过实践操作,当然也能收到一定的效果。而我们现在采用“先做后学”,先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会碰到各种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们就会主动查阅相关资料,探究相关情况,进行尝试、归纳、总结,在头脑中形成感性认识。然后教师再组织课堂教学,将实践内容引入到理论学习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可以解决操作中发现的问题,同时还可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最后再进行综合训练的实习,进一步巩固学到的知识,达到理论、实践的纵向、横向贯通。从“先做后学”教学反馈来看,教学效果比较明显,教师和学生都很满意。

2.提高信息采集能力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由于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手段的现代化,大量的社会信息通过各种渠道涌入人们的生活。如何广泛收集相关信息,然后进行信息加工,并且结合实际加以运用,是任何个人、单位和团体获得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职校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要保证自身始终与时俱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就应该具有信息收集、加工和利用的能力,这也是时代的召唤。在信息化社会,互联网已经成为广泛收集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一定要帮助学生学会向互联网索取信息的技术,并且教会他们将大量支离破碎的信息与数据进行归纳与综合,使之条理化。通过提取有用信息,增强自身的信息素养,不仅是自身生存的基础,更是适应信息社会和在高新科技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创业发展与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与基本条件。?

3.增强合作共事的能力

对于行将跨出校门,踏上工作岗位的职校生,具备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将是其取得成功的关键。他们将来无论从事哪种工作,人际沟通与合作、交流与分享都是必不可少的。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自我探究之外,合作学习也是必需的。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职校生原来个人学习能力的不足,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而且在合作中能发现自身的价值和作用,分享成功的喜悦,逐步树立起对学习的“成就的动机”,激发学习的愿望和渴望。生活工作中要学会与人共处,对他人要有爱心,能设身处地理解他人,能为共同目标而努力,要树立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念,如:合作、正直、和谐、尊重他人、社会责任等。

四、开发学生内在潜能

地理段考总结范文篇5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成功内驱力;可持续发展

随着普高热的升温,在许多家长与学生眼中,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社会地位日见低下,提前招生和中考后半段考分的学生进了职业学校,学习上的差生、品德上的差生和行为上的差生在现阶段职校生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然而同时还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一些从职校毕业出来的学生,其中相当部分是在校期间调皮捣蛋的学生,现在工作比较好,待遇也比较高,甚至还有些开起公司,做起老板,“混”得挺好。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新的课题,人的潜能是无限的,人是可以发展的,作为现代教育工作者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来对待每一位学生。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育观

诚然目前职校生的生源,主要是初中阶段的中下生,以及一部分“差生”,他们的学习成绩确实差,但我们决不能因为这个原因就看不起他们。我们应因势利导,以“学做人,求发展”的理念为核心,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育观。我们正处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价值观教育已成为教育的首要问题,学会做人,学会辨别是非善恶,比学习专业知识显得更为重要。对于职校生应深刻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基础道德教育为主线,加强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和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学生成为有坚定的政治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远大的人生目标,自觉的纪律观念,良好的心理素质,完善的人格品质,文明的言行习惯和扎实的文化基础的现代青年。

二、激发学生成功内驱力

虽然不少职校生文化学习和思想行为习惯都不尽人意,但并不是一无是处。他们中还有相当部分富于个性,聪明伶俐、喜欢独立思考、不愿盲从,有其闪光点。我班有位男同学非常“活跃”,据了解该生在初中时曾被处分过两次。但在开学不久学校举行的军训中,无意中我发现他喊的口号很标准,并且动作做得很规范。为此,我马上找他谈话,表扬了他一番,并且决定让他当我班的临时体育委员。他听后,非常兴奋,因为从小学到初中,还没有一位老师能如此正眼对待他。在我的期待目光中,这位同学从开学到现在,一直表现很好,工作认真负责,家长连连反映孩子变乖了,转变了许多。可见这种成功内驱力是不可估量的,重要的是如何激发它。

三、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我们讲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经常是“授人以鱼”,那么,究竟如何来做才能真正的“授人以渔”呢?在联合国“终身教育”大会上,已经将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问题摆在了首要的位置上,这就要求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要将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作为教育的主旋律,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掌握有关的知识,又要让学生习得终身受益学习方法。

1.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

职校生由于基础较差,不少人已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但他们思想活跃,求新求奇思想较重,对周围世界十分敏感好奇,他们喜欢观察事物,凡是觉得新鲜的就想了解,凡是自己喜好的就会去做。教师就应该利用这种心理特征,帮助他们寻求途径,让他们对学习重新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动机,树立起继续学习的愿望。我校推行的“先做后学”的做法就是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探究其规律,培养自己认知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传统钳工教学基本是“先学后做”,首先进行理论讲授,然后通过实践操作,当然也能收到一定的效果。而我们现在采用“先做后学”,先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会碰到各种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们就会主动查阅相关资料,探究相关情况,进行尝试、归纳、总结,在头脑中形成感性认识。然后教师再组织课堂教学,将实践内容引入到理论学习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可以解决操作中发现的问题,同时还可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最后再进行综合训练的实习,进一步巩固学到的知识,达到理论、实践的纵向、横向贯通。从“先做后学”教学反馈来看,教学效果比较明显,教师和学生都很满意。

2.提高信息采集能力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由于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手段的现代化,大量的社会信息通过各种渠道涌入人们的生活。如何广泛收集相关信息,然后进行信息加工,并且结合实际加以运用,是任何个人、单位和团体获得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职校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要保证自身始终与时俱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就应该具有信息收集、加工和利用的能力,这也是时代的召唤。在信息化社会,互联网已经成为广泛收集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一定要帮助学生学会向互联网索取信息的技术,并且教会他们将大量支离破碎的信息与数据进行归纳与综合,使之条理化。通过提取有用信息,增强自身的信息素养,不仅是自身生存的基础,更是适应信息社会和在高新科技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创业发展与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与基本条件。?

3.增强合作共事的能力

对于行将跨出校门,踏上工作岗位的职校生,具备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将是其取得成功的关键。他们将来无论从事哪种工作,人际沟通与合作、交流与分享都是必不可少的。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自我探究之外,合作学习也是必需的。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职校生原来个人学习能力的不足,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而且在合作中能发现自身的价值和作用,分享成功的喜悦,逐步树立起对学习的“成就的动机”,激发学习的愿望和渴望。生活工作中要学会与人共处,对他人要有爱心,能设身处地理解他人,能为共同目标而努力,要树立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念,如:合作、正直、和谐、尊重他人、社会责任等。

四、开发学生内在潜能

地理段考总结范文篇6

关键词:大数据;机器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改革

1概述

近年来,大数据(BigData)一词被学术人员以及工程人员提及,乃至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用词,人们越来越多地用它来描述和定义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大数据[1-3]。现今,数据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膨胀并扩大,它已经开始标志着许多事物的未来发展情况[1-3]。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数据爆炸性增长带来的隐患。另一方面,在云平台的发展趋势下,大数据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4],[5]。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分支,机器人技术及其应用已经成为人们其中尤为关注的领域之一[6]。机器人学(Robotics)与机器人设计、制造和应用相关的科学。机器人学涉及的科目很多,主要内容有运动学和动力学、系统结构、传感技术、控制技术、运动规划和应用工程技术等诸多方面[6]。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新浪潮下,传统的《机器人学》课程设置可能不一定满足新时代环境的人才培养需求。面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适合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教育的《机器人学》课程,亟需建设和开发。本文在面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浪潮背景下,多学科交叉融合特征和计算机应用类专业人才培养在知识、能力与素质上的要求,建设《机器人学》课程,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概念和关键技术、前沿知识融入到《机器人学》课程体系,开拓学生视野,大数据等新浪潮下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

2《机器人学》课程建设方案

本节主要介绍在教学内容、方法及手段、考核方式等几方面进行的教学改革。本教改拟希望将《机器人学》课程建设成具有计算机类专业特色、符合工科学生培养目标的《机器人学》课程。2.1面向计算机类学生培养特色的改革教学内容。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计算机类专业教育重要的特征。加强对计算机类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研究,有助于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学生通过课程学会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在《机器人学》课程实验中,可以将实验任务与课程教学相结合。2.2改革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效果。应用线上和线下教育技术,提高学生兴趣[5]。《机器人学》课程可以建立了课程网站,把教学大纲、课件、实验、习题及答案等教学相关材料放在远程端口,帮助学生课余自学[5]。采用启发教学法,培养学生主动性。由于机器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教师鼓励学生多动手、多调试,消除学生对课程的担忧心理,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求知欲,提高教学质量[5]。教学与科研结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机器人学》课程可以积极鼓励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申请机器人科研项目、参加大型的机器人比赛[5]。2.3考核方式。《机器人学》这门课程,需要修正考核单一化、唯一由期末考试决定最终成绩的传统考核方式。可采用多种方式手段考核。例如,期末考试和平时作业、课程设计、学术汇报、企业项目实习等多种方式结合,期末考试和家庭作业以考察智能机器人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知识为主,成绩约占总成绩的50%,课程设计,学术汇报、企业项目实习等非期末考试,以考察实践动手和学术研究能力为重点,包括选题、设计理念、代码编写、发现问题、小组协助、学术展示等考核方式环节。《机器人学》课程汇报答辩等环节、占总成绩的50%。2.4辅助教学改革。《机器人学》这门课程的建设,要求做到理论教学与动手实践教学相结合,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通过优化供给方式,提高教育教学科学化,创新化水平。通过线上线下资源共享方式,一方面传授知识,一方面也可以为学生终身学习,终身更新知识库打下良好的基础。

3结语

地理段考总结范文篇7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成功内驱力;可持续发展

随着普高热的升温,在许多家长与学生眼中,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社会地位日见低下,提前招生和中考后半段考分的学生进了职业学校,学习上的差生、品德上的差生和行为上的差生在现阶段职校生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然而同时还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一些从职校毕业出来的学生,其中相当部分是在校期间调皮捣蛋的学生,现在工作比较好,待遇也比较高,甚至还有些开起公司,做起老板,“混”得挺好。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新的课题,人的潜能是无限的,人是可以发展的,作为现代教育工作者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来对待每一位学生。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育观

诚然目前职校生的生源,主要是初中阶段的中下生,以及一部分“差生”,他们的学习成绩确实差,但我们决不能因为这个原因就看不起他们。我们应因势利导,以“学做人,求发展”的理念为核心,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育观。我们正处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价值观教育已成为教育的首要问题,学会做人,学会辨别是非善恶,比学习专业知识显得更为重要。对于职校生应深刻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基础道德教育为主线,加强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和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学生成为有坚定的政治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远大的人生目标,自觉的纪律观念,良好的心理素质,完善的人格品质,文明的言行习惯和扎实的文化基础的现代青年。

二、激发学生成功内驱力

虽然不少职校生文化学习和思想行为习惯都不尽人意,但并不是一无是处。他们中还有相当部分富于个性,聪明伶俐、喜欢独立思考、不愿盲从,有其闪光点。我班有位男同学非常“活跃”,据了解该生在初中时曾被处分过两次。但在开学不久学校举行的军训中,无意中我发现他喊的口号很标准,并且动作做得很规范。为此,我马上找他谈话,表扬了他一番,并且决定让他当我班的临时体育委员。他听后,非常兴奋,因为从小学到初中,还没有一位老师能如此正眼对待他。在我的期待目光中,这位同学从开学到现在,一直表现很好,工作认真负责,家长连连反映孩子变乖了,转变了许多。可见这种成功内驱力是不可估量的,重要的是如何激发它。

三、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我们讲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经常是“授人以鱼”,那么,究竟如何来做才能真正的“授人以渔”呢?在联合国“终身教育”大会上,已经将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问题摆在了首要的位置上,这就要求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要将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作为教育的主旋律,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掌握有关的知识,又要让学生习得终身受益学习方法。

1.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

职校生由于基础较差,不少人已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但他们思想活跃,求新求奇思想较重,对周围世界十分敏感好奇,他们喜欢观察事物,凡是觉得新鲜的就想了解,凡是自己喜好的就会去做。教师就应该利用这种心理特征,帮助他们寻求途径,让他们对学习重新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动机,树立起继续学习的愿望。我校推行的“先做后学”的做法就是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探究其规律,培养自己认知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传统钳工教学基本是“先学后做”,首先进行理论讲授,然后通过实践操作,当然也能收到一定的效果。而我们现在采用“先做后学”,先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会碰到各种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们就会主动查阅相关资料,探究相关情况,进行尝试、归纳、总结,在头脑中形成感性认识。然后教师再组织课堂教学,将实践内容引入到理论学习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可以解决操作中发现的问题,同时还可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最后再进行综合训练的实习,进一步巩固学到的知识,达到理论、实践的纵向、横向贯通。从“先做后学”教学反馈来看,教学效果比较明显,教师和学生都很满意。

2.提高信息采集能力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由于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手段的现代化,大量的社会信息通过各种渠道涌入人们的生活。如何广泛收集相关信息,然后进行信息加工,并且结合实际加以运用,是任何个人、单位和团体获得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职校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要保证自身始终与时俱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就应该具有信息收集、加工和利用的能力,这也是时代的召唤。在信息化社会,互联网已经成为广泛收集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一定要帮助学生学会向互联网索取信息的技术,并且教会他们将大量支离破碎的信息与数据进行归纳与综合,使之条理化。通过提取有用信息,增强自身的信息素养,不仅是自身生存的基础,更是适应信息社会和在高新科技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创业发展与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与基本条件。?

3.增强合作共事的能力

对于行将跨出校门,踏上工作岗位的职校生,具备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将是其取得成功的关键。他们将来无论从事哪种工作,人际沟通与合作、交流与分享都是必不可少的。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自我探究之外,合作学习也是必需的。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职校生原来个人学习能力的不足,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而且在合作中能发现自身的价值和作用,分享成功的喜悦,逐步树立起对学习的“成就的动机”,激发学习的愿望和渴望。生活工作中要学会与人共处,对他人要有爱心,能设身处地理解他人,能为共同目标而努力,要树立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念,如:合作、正直、和谐、尊重他人、社会责任等。

四、开发学生内在潜能

地理段考总结范文篇8

关键词:模糊数学评价;虚拟现实技术;初中化学课堂

化学作为一门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课程,从初中三年级开始被纳入基本教育课程。初中生对于化学学科充满好奇,同时也充满疑惑和焦虑[1]。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行,化学课程教学要求由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向现在的素质教育,在教育思路转变的同时,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学的实际需要,因此为了改变教学模式,必须引进一套全新的化学教学模式和方法[2]。

一、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微观世界的理解一直是化学课程学习的焦点和难点。在现阶段的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学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按照课本教材进行讲解。初中生的想象力尚未成熟,理解分子、原子和物质的量等抽象概念的能力有限,设想微观和宏观世界十分困难[3]。如大部分学生都很难想象像原子这样的粒子是如何组成物质的,因而他们无法在学习化学的开始阶段正确地理解什么是微观结构,这种课堂学习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上现阶段考试的需要又偏离了化学课程教育的核心教育,不能帮助学生学习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与对事物认知和探索的能力,导致学生对化学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从而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课程学习效果[4]。(二)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注重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学习。许多化学相关理论知识的总结和延伸都是通过实验现象进行的,如果教师不注重实验课程的教学,那么学生就无法真正地理解知识。例如,学生如果只是在教材或教师的讲述中了解金属钠与水的反应,那么就无法了解实验操作和后期考试时提到的钠与水发生剧烈反应,到底什么程度的反应才是剧烈反应[5]。此外,一些学校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实验仪器设备严重缺乏甚至没有专门的实验室和实验管理教师,这种教学条件严重阻碍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后续高中阶段化学课程的学习及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基于模糊数学评价的虚拟现实技术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

(一)虚拟现实技术在构建初中化学课程数据库中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在教育行业的应用,国内外有很多学校都将虚拟现实技术引进课堂[6]。虚拟现实技术不仅能够让学生参与探索、构建和操纵虚拟对象,还能远程学习国内外众多学校和专家教育学者的远程精品课程[7]。如笔者所在的学校莲花好地中学(以下简称“我校”)就在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针对初中化学课程的“物质成分”和实验操作部分,开发了一套基于虚拟现实的现实学习工具。首先,学校购买了HTCVive-wifi型一体虚拟现实设备,通过Java编程和使用的第三方软件,包括NyARToolkit、Java3D和JMF(JavaMediaFramework)对虚拟现实设备进行了优化。其次,学校构建了现阶段初中化学课程的数据库,通过在我校基础实验室利用计算机和摄像机在视野内进行场景的标记,在计算机屏幕上同时显示其捕获的场景和由标记表示的相应虚拟对象,将部分具有危险性的化学实验记录下来,通过Java编程与虚拟现实连接,程序会检测并记录每个标记在摄像机视图中的位置,因为当标记位于不同位置时,应用程序将触发不同的动画,从而完成数据库的内容;数据库的内容则获取了互联网上国内外众多学校的可共享精品课程、学习资料及各种科研实验。在实际应用中学生可以通过鼠标移动标记与插入的虚拟对象进行互动,还可以利用虚拟现实的重力感应对视觉内的场景进行360度观察,也就是说,用户和计算机之间的互动都是通过学生的动作来进行的。每个学生使用的虚拟现实设备通过WiFi与处理终端进行数据传输,因此每个设备都会相互独立地根据学生的状态为学生提供一个连续的界面,学生可以通过鼠标和重力感应对虚拟现实中的视觉图像进行控制并互动,以获得自然的虚拟与现实的互动体验。(二)虚拟现实技术在化学微观世界理论教学中的应用。虚拟现实技术是解决学生在化学微观世界理论教学中的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学生在传统课程学习过程中无法观察到的微观粒子,在虚拟现实中都可以观察到[8]。例如,学生可以在虚拟现实中观察到原子、质子、电子的3D视觉影像,还可以观察到水分子的结构图,以及金刚石、石墨和碳60原子的空间排布,甚至可以模拟化学反应过程中电子的转移和反应过程中的原子交换,具体如图1所示,虚拟现实技术能准确描绘氯化锌溶解的过程。通过虚拟现实设备可以使学生看到氯化锌的溶解过程,这样分子的解离、扩散及分布状态都会呈现在学生面前,此外,画面中还会提出一些问题,而图中动画过程则会反应这些问题的答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虚拟现实能还原一些具有危险性的实验,以避免出现安全事故,还可以做相关的实验指导,对学生零距离地进行一对一实验操作指导。

三、基于模糊数学评价的虚拟现实技术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效果

模糊数学原理的基础建立在模糊集理论的基础之上,是数学中经典理论的延伸,它通过每个研究变量的隶属函数对结果的分析来规避由个人主观性引发的误差[9]。笔者从我校初三年级随机选取20名学生(10男10女)建立评价小组,对虚拟现实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打分。为了直观体现各虚拟现实技术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以20名学生评价的加权平均得分Xj为指标,对评语集条件进行初级筛选。根据式(1)计算Xj。Xj=120移(xi1f1+xi2f2+xi3f3+xi4f4)(1)式中:Xj指教学效果j的加权平均分;j-1、2、3…20,指对20名学生的编号;n-20,指参与评价的20名学生;i-1、2…20,指参与评价的20名学生的编号;xi1、xi2、xi3、xi4,指第i个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理论课程的认知度、实验的操作性、成绩的提升4个评价指标的评分;f1、f2、f3、f4,指4个评价因素集对应的权重因子(各因素对分数对总分数的比值)。评价因素集是对虚拟现实技术教学效果评价因素的集合,评价因素集U=(u1,u2,u3,u4),其中u1、u2、u3、u4分别代表积极性、理论课程的认知度、实验的操作性、对成绩的提升;评语集是评价员对因素集评价标准分数的集合,评语集V=(v1,v2,v3,v4,v5),其中满分为100分,v1、v2、v3、v4、v5分别代表优秀(100)、良好(80)、一般(60)、较差(40)、差(20),这虚拟现实技术教学效果的评语和分数等级。评价标准如表1所示。笔者让随机选取的20名学生对各因素集进行逐一评价,然后统计每个因素在每个等级中的票数,计算各等级的票数占总人数比,得到虚拟现实技术教学效果评价模糊关系矩阵。模糊数学综合评判集K=C*F,其中C、F分别代表权重集和模糊关系矩阵。模糊数学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由20位学生计算得到的模糊计算结果表明,虚拟现实技术在初中学习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理论课程的认知度、实验的操作性、成绩的提升的影响有极为显著的差异,表明虚拟现实技术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和理论课程的学习,提升了学生实验的操作性,学生成绩较之前也有明显提升[10]。

四、结语

地理段考总结范文篇9

(一)理论操作———企业化班级文化建设策划方案1.初赛题目:现代企业对本专业学生的要求。通过题目了解学校培养目标,了解企业对学生要求,明确学生素质提升的需求。要求以PPT形式展现调研成果,并能对本专业学生发展指明道路,能对班级文化建设提供方向。在班内由任课教师来主持开展。2.复赛题目:企业化班级文化建设策划方案。在已掌握的材料中,选取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策划方案来提升本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打造自身实力,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为顺利就业做好铺垫。要求以PPT形式来展示成果,方案的设置要求内容切题、活动形式新颖、活动设计具有可行性,经费预算适当。策划方案的要点:方案背景、方案设计说明、方案费用说明、方案总结。复赛在班内由任课教师主持开展。3.决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组织相关教师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评审。本次决赛中收到14份策划方案,分别来自休闲旅游、涉外旅游、国际贸易、酒店管理、工商企业管理等专业。其中,2011年级休闲旅游2班蓝凯航等同学的“导游之星大赛”策划方案荣获一等奖。2011级国际贸易3班王瀚宁等同学的“国际贸易技能大赛”策划方案、2011年级涉外旅游2班赵惠彤等同学的“英语配音及COSPLAY大赛”策划方案荣获二等奖。

(二)实践操作———“导游之星”大赛第二部分是实践操作,开展“导游之星”大赛。基于企业化班级文化建设策划方案的一等奖为“导游之星”大赛,以旅游专业为例开展此活动,恰逢南海中旅杯第四届导游之星大赛在此阶段拉开帷幕,所以将旅游管理专业的导游之星大赛活动以南海中旅杯为平台进行操作及思考,具体操作过程如下:报名阶段,其条件:达到普通话标准,懂粤语;热爱旅游事业;有较强的语言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预赛阶段,其流程:自我介绍、景点讲解、才艺表演。决赛阶段,其流程:自我介绍、景点讲解、导游知识问答、才艺表演。大赛最终产生冠军、亚军和季军。

二、实践成效与反思

(一)企业化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在进行成果汇报时,方案中的主题切题、形式新颖多样,在讲解的过程中引起了同专业学生的共鸣。使本专业学生更加明确了今后的发展方向,深知自己未来学习和生活中的目标;也实现了本次活动的目标和意义———促进校企深层次联动,使学生置身于企业文化环境中,感受企业文化氛围,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此活动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也丰富了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推进了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为构建班级企业化管理制度积累了经验。

(二)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的企业化班级文化建设活动的收获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的导游之星大赛活动提升了学生的三大能力,即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这三大能力,是职业能力的三大关键能力,是学生就业和岗位胜任的基本条件与要求,是学生立足社会、谋求发展的基础。专业能力一般是指专门知识、专业技能和专项能力等与职业直接相关的基础能力,是职业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社会能力则包括组织协调能力、交往合作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市场竞争能力等;方法能力包括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与决策能力、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习掌握新技术的能力、革新创造能力和独立制定计划的能力等。1.专业能力的提高第一,讲解能力。讲解能力是一名优秀的导游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导游人员能否提高地方形象的魅力、品味、感召力,加深游客对地方文化的理解与兴趣,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讲解是否优美。本次活动无论是在复赛还是决赛的自我介绍以及景点讲解的过程中,需要把导游词流畅地根据自己说话的特点讲出来,这就将导游服务化身为艺术,集语言、表演和综合艺术于一身,以及在参赛过程中经过专业课老师以及企业人士的点评,会有一个全新的提高。第二,知识领域。旅游是一件寻求快乐的事情,因此要求导游在旅途中讲解要有滋有味,忌讳枯燥刻板,高雅风趣的讲解会让游客开心快乐,这就需要导游有丰富的知识面来支撑,正所谓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鸡毛蒜皮”。在这次活动的“导游知识问答”环节过程中,让旅游专业的学生有意识地讲解佛山市有关景点的风土人情、历史典故、趣闻轶事、民间传说等。同时,让学生更加意识到知识领域需要拓展,要养成多阅读、多参观的习惯。第三,才艺水平。一个成功的导游,必须要多才多艺,基本要求就是必须要能歌善舞,这是成为优质导游的点睛之笔。拥有才艺在旅途中不仅充实了自己,还可以带给别人更加快乐的旅游体验。在本次活动中,参赛同学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才艺不足,及时调整和为自己充电,如报舞蹈兴趣班等,这都是自我完善的过程。2.社会能力的提升第一,沟通合作能力。人生来都是以我为中心的。但是,从幼年开始,每个人就逐步认识到他(她)要继续生存就应与他人共处。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大学生要适应将来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必须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善于与别人合作共事。本次活动无论是在初赛、复赛还是在决赛过程中,都需要同学们学会协调、沟通与合作才能有效地完成任务。例如,在初赛活动中,学生在了解学校培养目标及现代企业对本专业学生的素质要求时,需要去预约与采访专业课老师、主管教学副主任以及相对应的校企合作的部门经理,这可以锻炼学生良好的沟通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第二,自我管理能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只有教育者的教育与学生的自我教育协调发展、形成“共振”的时候,教育才是有效的。在企业化班级文化建设活动中,让处于青春期,具有叛逆心理的学生不再时时面对老师,通过朋辈管理更加便于沟通和理解,在各个方面来规范和约束自己。在此连续性的活动阶段中最明显的感受就是课堂出勤率高了,走读生迟到现象杜绝了,学生的责任心强了。这是一条学生到员工的蜕变途径,一条通向社会的过渡桥梁,这种管理方式的创新在于“形散神聚”,让所有学生关注到自己的前景之路。不仅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还赋予学生更多的责任感,给孩子们更多自主的、个性化的、人性化的空间。第三,社会适应能力。陶行知先生曾大声疾呼要对儿童实行“六大解放”:“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可以想。解放儿童的手,使他们可以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可以看。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们可以谈。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他们的生命不会被稻草塞满。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的歌声可以在宇宙中飘荡。”这“六大解放”对我们打造企业化班级,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启示是:只有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解放,给予充分自由的选择权力与遨游空间,他们的表达、组织、为人处世等能力也会在活动的策划与开展中得到显著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当他们走出校园后发现,社会和学校有很大的不同。而自己从一个“学生”人到“社会”人有太多的地方要适应。此活动的开展为学生的这种适应架起了桥梁,提高了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和职业素质。3.方法能力的增强方法能力包括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与决策能力、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习掌握新技术的能力、革新创造能力和独立制定计划的能力等。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的“导游之星”大赛的企业化班级文化建设活动,在初赛阶段可以锻炼学生迈向企业,与企业人士锻炼沟通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在复赛阶段,通过团队讨论明白了人际交往能力,以及现场讲解过程中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在决赛阶段考验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处理问题以及将语言转化为文字的能力等等。正所谓,合格职业人需要“一个脑、一张嘴、一支笔”,此活动使三者都得以提高和增强。

地理段考总结范文篇10

1.1城市绿地管理的概念

城市绿地管理是指政府组织作为公共管理部门行使公共权力,通过运用良好的计划、健全的组织、适当的人选、正确的领导方法、有效的内部协调、迅速而准确的报告系统和严格的控制手段,对城市绿地这种为其所掌握和运用的公共资源进行有效管理[1],统筹考虑城市绿地系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1.2城市绿地管理的任务

城市绿地管理的研究历史比较短,真正的系统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近年来随着绿化事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显现出其重要性,正在逐步成为城市管理的一个分支。现代城市绿地管理工作一般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健全行业规章,坚持以法治绿,从而科学化、系统化地行使政府行政管理职能。二是园林绿化生产单位和经营单位将有限的人员、资金和机具进行有效配置,即主要依靠市场运作对绿地进行直接管理[2]。应根据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科学地组织、指挥、协调各项生产建设活动:一方面要借鉴其他行业行之有效的管理经验,结合行业实际创造适合自己特点的管理办法;另一方面要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不断总结实际经验,加强各项基础工作建设,调动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展生产力,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取尽可能高的效益。

2生态管理

2.1生态管理的概念

不同研究者的侧重点不同,对生态管理的理解也不同,因而出现了多种关于生态管理的定义。归纳起来,部分定义强调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过程管理,大多数定义强调生态系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学管理。目前较为全面和系统的概念是:“生态管理或又称生态系统管理,可定义为应用生态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理论原理以及现代科学技术来管理人类行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力图平衡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3]。”

2.2生态管理的目标

生态管理是“基于目标”,而不是“基于问题”的管理[4]。其思想是通过对系统全局的分析来管理以实现可持续的生态系统,持续力是普遍认为的生态系统管理的中心目标[5]。生态系统管理体系涉及人类—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中各个层次的多个目标及其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需要对各层次的多个目标及其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充分分析和描述,调控各目标间的冲突和协同关系,指导人力、资金、材料和信息等资源的合理分配,通过相应技术措施实现良好的生态系统状态[6]。生态管理的最终目的在于以持续方式利用和收获资源,特别重视传统知识和区域总体利益、保护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及其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使生态系统功能正常、能够自我维持,并能提供一系列的服务。受到干扰后经过一段时间能恢复的生态系统是生态管理的终极目标。

2.3生态管理理论和方法

1)根据管理对象确定生态管理的定义,且考虑人类地位的双重性。只有明确地定义,才能加强生态系统的管理,从而保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在实行生态管理的过程中,人类具有双重地位[7],即人类自己接受管理和人对生态系统的管理。人类不仅应该尽量减低负面影响,而且需要更加明智、强有力地进行科学管理。2)确定明确且有可操作性的目标。可持续性是生态管理的首要目标。3)确定生态管理的时间和空间尺度。对于不同的时空尺度,生态系统变化的监测指标体系或相对敏感的监测指标是不尽相同的。把某一个时空尺度上收集到的信息用于另一尺度上可能提供一定的信息参考,但并不一定适合。所以,对于一个具体的生态系统,为实现管理目标收集相关信息需要一个合适的核心时空尺度[8]。4)收集相关数据,理解生态系统错综复杂的关系,提出合理的生态模式。收集生态系统各方面、多时空尺度的尽可能多的相关数据,选择有利于检测生态系统变化的较为敏感的指标[8]。分析数据并据此修改计划可以有效地增加决策的合理性,提高管理的成功率。5)监测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确定生态学限定因子。监测对于生态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监测可以了解生态系统的状态、发生的变化及可能要发生的变化,从而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并不断根据监测结果调整管理行为或者管理的分目标,最后达到管理的总目标。6)确定影响生态管理活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有些管理活动与国家的法律和法规会相互抵触,这就需要确认这些法律文件并且服从它们的要求。同时,要采取相应的激励和监督措施并把获得的信息及时反馈,以寻求最优化的管理途径。7)选择先进的生态管理工具和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在生态管理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在中大尺度的管理上能够对复杂多变的生态系统作出快速响应[9]。多方面、多层次、快速更新的信息可以为保证管理决策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提供一定的保障。

2.4适应性管理

由于在管理中经常面临失败的考验,适应性管理已成为生态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有关适应性管理的定义很多,但究其实质,它是在政策的制定和贯彻过程中进行实验,通过观察监测等手段对各种理论、技术和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论证和检验,并在新的认识发现和信息反馈的基础上,结合最新技术进展,对原来的计划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它是实现生态系统有效管理的关键。适应性管理的优势是从管理中学习经验,而不因生态系统纷繁复杂的不确定性而无所作为。适应性管理是根据生态系统运行的规律形成合理假设而采取行动,而不是在不确定性面前缺乏行动,因此其可以同时兼顾实现人们所希望达到的目标和规避生态灾难可能造成的后果[10]。实施适应性管理有利于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构建一个不同人员、组织和机构共同参与决策的平台。

3园林绿地生态管理在马鞍山市的具体应用

3.1马鞍山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技术等级标准

3.1.1范围

这个标准的内容涵盖了马鞍山市城市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和单位附属绿地中的乔木、灌木、古树名木、草坪、草花坛、垂直绿化、水池、园路、卫生及设施的养护和管理等。

3.1.2分级管养

根据绿化地段的重要程度及植物的种类将养护管理分为一级养管、二级养管和三级养管3个等级。公园、主干道、广场、重要观光景点及古树名木可划为一级养管,次干道、居住区、行政事业单位、重点企业可划为二级养管,郊区、一般厂矿可划为三级养管。根据养护要求,将绿化养护分为景观效果、生长势、修剪、排灌、施肥、清杂松土、补植、病虫害防治、防自然灾害等项目。按照其养护标准的不同,每一项目实施的养护措施和方法也不尽相同。

3.2马鞍山市园林处园林绿地养护管理检查考核

3.2.1检查考核方式

实行月考核与日常检查、督察相结合的方式。月考核绿地是指考核小组按月对各样块绿地实行随机抽样检查,并对照管养标准进行考核评分;日常检查是指考核办公室对各样块绿地进行日常全面巡查,发现问题督促限期整改。遇社会投诉、新闻媒体曝光或突击性任务,还会临时进行现场督察。

3.2.2检查考核程序

1)月考核。预备会抽签(抽检样块占总样块的比例不低于30%)→现场检查→考核评分→计算结果→公布结果。2)日常检查。现场检查→整改通知→复查→扣罚通知→公布结果→上报结果。3)督察。通知→现场检查→整改通知→评出结果→公布结果。

3.2.3“星级绿地”评比

园林管理处从各养护责任单位申报的“候选星级绿地”中选择绿化现状比较好、景观效果优良、养护措施合理的绿地作为候选星级绿地范围,通过阶段考核和综合评定两部分考核,对达到星级绿地标准的授予“星级绿地”称号。“星级绿地”会根据绿地面积及综合评分情况得到相应的奖励,其养护管理单位在以后的新增绿地养护管理权中也会受到优先考虑。

3.3园林植物抗击自然灾害预案

3.3.1准备工作

收集气象资料,在台风、暴雨及干旱等灾害性天气来临之前,各相关养护责任单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如对枯死树及危险枝条的检查以及车辆、水泵等物资的准备。园林处抗击灾害性天气领导小组对其准备情况进行抽查。

3.3.2工作措施

1)巡查工作。各养护责任单位实行领导带班制,对现场情况进行全面巡查(包括夜间),确保各项工作计划落实到位,并对不合理的计划安排及时进行调整。2)统筹安排。抗击灾害性天气领导小组安排车辆进行全面巡查并随时调配人员及车辆,根据灾情变化对各绿地不合理的抗灾计划及时进行调整;在加强巡查的同时,根据各绿地出现的紧急情况,进行物资、人员的统一调配,统一指挥。

3.3.3保障工作

1)组织保障。各责任片段应至少有一名单位负责人带队,负责劳动、安全、协调等工作,树立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做好全体人员的安全教育工作并配备必要的安保用品。2)后勤保障。各责任片段应作好抗灾工作人员的生活和工具供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