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网技术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17:17:06

电网技术论文

电网技术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农村电网;电网建设;科技发展

0引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进程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国家电网公司适时召开了“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工作会议,制定了《国家电网公司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用以指导和推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目前,我国农电系统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要求我们对农电系统的现实状况和发展目标及任务做出充分的分析与判断,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本文主要对我国农电系统的技术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今后各方面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一些探讨。

1农电系统发展现状分析

1.1“两改一同价”与“十五”建设取得的成绩

实施“两改一同价”以来,农村电网建设大大加强,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例逐年提升。农村电气化事业的发展,对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两改一同价”的实施,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农村电价过高问题,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发挥了重大而深远的作用。归纳起来,经过实施“两改一同价”与“十五”期间的建设,农电系统取得的成绩集中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农村电网更加坚强。通过农电系统科技规划和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的实施,改善了农电系统布局,提高了电网的供电能力和自动化水平,降低了电网损耗,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农村电网结构不尽合理,网架薄弱,多数县级电网为单电源供电,中低压线路供电半径过长的不合理局面。农电系统的供电能力、安全性、可靠性及电能质量水平都获得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2)电网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明显提高。农电系统大力推广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取得了显著效果。节能型配电变压器占有率达95.5%以上,35kV及以上电压等级有载调压主变压器占有率达到60%以上;实现开关无油化的35kV及以上变电所占有率达到58.8%;微机保护和综合自动化装置占有率达90%以上,无人值班的35kV及以上变电所占有率达49.5%;35kV及以上小型化变电所占有率达25.6%;推广使用了782个35kV箱式变电所;非晶合金配电变压器和调容配电变压器得到了应用;基本淘汰了高耗能配电变压器、过励磁变压器、铝线圈变压器、多油开关、阀型避雷器、电磁型保护装置。

(3)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得到广泛应用。随着通信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县级调度自动化技术和配网自动化技术得到了快速普及和发展。“十五”期末,农电系统613个县级调度自动化系统已经建设完成,其中通过实用化验收的县级调度自动化系统达538个;完成配网自动化系统建设26个;完成调配合一自动化系统建设25个。

(4)现代化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技术比较成熟的财务管理系统、用电营销管理系统、线损理论计算系统、95598客户服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得到了广泛使用;生产管理系统、负荷预测系统、远程集中抄表系统、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得到了应用。“十五”期末有970个县实现了办公自动化,有666个县建立了生产管理MIS系统,有540个县实现了负荷控制和需求侧管理,有1270个县开通了95598客户服务系统。

(5)农电系统线损率、供电可靠率和电压合格率指标逐年改善。通过大规模的农电系统建设与改造,不断采取技术降损和管理降损措施,农电系统线损率指标得到不断地改善。农电系统的电压合格率和供电可靠率的调控手段和能力得到不断加强和提高,变电所内电容器补偿容量占主变压器容量的比例达到15.2%;安全性评价、带电作业和状态检修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各类电压监测仪及供电可靠性管理软件得到推广普及,电压合格率和供电可靠率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十五”期末农电系统客户端电压合格率达到95%;供电可靠率RS1达到了99.2%,RS3达到了99.6%。

(6)农电系统科技人才队伍得到发展。通过不断加强农电系统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农电系统科技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水平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十五”期末农电系统专业技术人员占农电系统总人数的比例达到27.47%,比“九五”期末提高6.19个百分点。

1.2存在问题

同时,农电系统的科技进步与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集中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农网科技发展的长效投资机制没有形成,限制了农网科技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农电事业在社会发展、电力事业中的特殊性,世界各国都给予了特殊的政策倾斜和扶持,但在我国还缺乏在政策上的持续支持和健全的机制体制保障。农网改造工程结束后,由于没有持续的资金投入,农电企业缺乏自我积累发展的机制,建设改造资金短缺。

(2)农网科技进步管理体系和激励机制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农网系统、科研机构、生产企业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优势没能得到充分的调动,针对农网系统生产运行和建设运营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的研究开发项目较少,一些难点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

(3)现有的农网科技队伍,还不能满足农网科研开发、推广应用新产品、新技术的要求。由于农网的行业特点,其对科技人员的数量和专业面要求都很宽广,科技队伍建设已成为制约农电技术进步的主要因素。

(4)农村电网相关技术标准、工作标准、管理标准不够健全。淘汰、制定、修改农电相关标准的工作任务相当大,目前投入的人力、物力与实际需要差距较大。

(5)农村电网信息化建设没有统一的规划和规约,重复开发、孤岛运行,造成资源浪费。

(6)安全生产和农村安全用电缺乏先进有效的控制手段。农网安全管理基础不牢固,人员设备管理需进一步加强;由于农村电网改造不彻底,加之农村用电点多线长面广,设施安全可靠性较城网差距较大;农网改造后,农村电力资产维护界限不够明晰,属用户产权的用电设施安全可靠性不高,加大了企业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也引发出一系列延伸服务带来的安全责任和服务责任;窃电、外力破坏和盗窃电力设施等违法案件屡禁不止,造成企业经济损失的同时严重威胁着电网安全。

(7)农电服务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村用电安全、质量、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农村用电服务的方便性、规范性都还有差距。现代化技术手段在农电服务中的作用还远没有发挥出来。

2农电科技发展的基本方向

《国家电网公司农网“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围绕国家电网公司“一强三优”的战略发展目标、“三抓一创”工作思路与农网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密切结合“县供电企业创一流”及“同业对标”工作安排,明确提出了以切实提高农网在电网建设、供电质量、节能降损、自动化与信息化建设、“四新”技术应用、企业管理、优质服务等方面的科技发展目标。

该规划纲要将大力推行“科技兴电”战略,贯彻国家科技政策,加大农网科技投入;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避免低水平重复开发和建设;坚持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实用、因地制宜、符合国情;坚持长远目标和近期需求相结合,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坚持自主研发与引进吸收相结合,建立和完善自主创新机制,积极推广成熟适用的“四新”技术;坚持降损节能、保护环境、节省耕地,促进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同提高;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三农”,注重人才培养,不断提高农网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作为未来农电系统科技发展的基本原则,明确了农电系统科技发展方向和任务。

2.1电网建设

电网建设方面重点研究与推广的内容主要包括:

(1)研究适合于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符合农村经济和用电负荷发展特点,在电压等级组合、变电所布局、供电范围、变压器容量配置和网络接线等方面进行充分优化论证的农网建设方案。

(2)研究适合农网负荷变化特点的主、配变容量选择和变压器负载率、主干线电流密度、供电半径的合理配置方案。

(3)研究建立农网中低压配电网络指标评价体系。

(4)完善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农村电网规划软件和管理系统。

(5)推广应用农网10kV及以下工程和35~110kV(66

kV)变电所典型设计;推广应用10~110kV(66kV)组合式箱式变电所。

(6)推广使用变电所户外组合电器、小型化的一次电气设备;研究开发35kV以上电压等级和10kV大容量调容变压器;推广使用S11型及以上的节能型变压器,积极推广应用非晶合金铁心配电变压器;推广应用外露带电体绝缘化的配电变压器;积极推广使用配电变压器用新型熔断器和金属氧化物避雷器;推广应用复合绝缘材料制造的电气设备和线路绝缘子。

(7)制定集保护、控制、计量、无功补偿、防雷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配电柜选用标准。

2.2自动化建设

自动化建设方面重点研究与推广的主要内容包括:

(1)研究适合于农网特点的运行可靠、维护方便、功能完备的配网自动化系统方案,特别是FTU模式馈线自动化系统。积极开展农网配电自动化系统工程的应用试点,在城区、重要城镇、工业园区等区域努力实现配网自动化的馈线自动化(DA)功能,努力实施配网自动化系统的配电网监控功能和就地控制功能,因地制宜扩展管理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功能。

(2)积极推广使用最新的计算机操作系统、数据库技术、图形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等技术。依据《国家电网公司农村电网自动化及通信系统建设技术导则》的大、中、小型调度自动化系统建设模式,建设完成600个实现SCADA功能的小型县级调度自动化系统;建设完成400个实现SCADA功能、电网应用分析(PAS)等功能的中型县级调度自动化系统;建设完成200个实现SCADA功能、电网应用分析(PAS)、电能量计量、配网自动化等功能的大型县级调度自动化系统。

(3)积极采用计算机系统安全防护措施,保证县级调度自动化系统、配网自动化系统运行安全。

(4)推广应用变电所遥视系统,有效解决变电所现场可视化及环境监控问题。

(5)积极探索农村电网经济适用的通信技术,重点解决农村电网偏远变电所、配网自动化、低压集中抄表中的通信问题。在自动化系统推广公共通信网络的应用模式,完善公共通信网络在自动化系统应用中的安全技术措施。

2.3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方面重点研究与推广的主要内容包括:①研究企业管理的数据信息流,建立统一的数据规范,消除信息孤岛,实现数据资源共享。②深入研究网络、信息技术在农网管理中的应用,制定农网管理综合信息系统规范和实用化标准。③积极应用国内外成熟的信息安全技术及产品,做好农村电力信息安全工作。

2.4安全生产管理

安全生产管理方面重点研究与推广的主要内容包括:

(1)推广应用供电可靠性评估技术。建立适应本地区的输配电网、中低压用户的可靠性统计管理及决策专家系统,对电网运行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对设备的运行状态和寿命进行评估,实现可靠性目标管理。

(2)研究推广以状态检修为特征的设备优化检修、主设备监控和诊断技术,开发适应农网的事故诊断装置。推广应用先进实用的在线监测技术和设备,有效地对设备进行在线监督、分析和诊断,实现设备的优化检修,提高设备运行管理水平和供电可靠性。

(3)推广应用高电压等级带电作业技术和带电作业设备,努力提高中压用户的供电可靠性。

(4)推广应用降损节能新技术;研究开发新型节能技术和设备及配电网络线损在线计算软件,有效降低电能损失;推广农村电网电压和无功综合调控方法,推广应用自动无功静态补偿和动态补偿新技术,采用电压无功的综合调控方法,实现无功电源和无功补偿最优化,实现农网无功分层、分区、就地平衡,进一步降低线损,节约能源。

(5)研究推广先进实用的电能质量控制技术。建立电能质量实时监测及监督管理体系,开展电网谐波污染的预防、测量和分析工作,积极采用改善电能质量的抑制干扰和降低电能污染的控制措施。

(6)开展电网故障、负荷控制、运行方式、运行状态、经济运行和环保状况等方面的分析研究工作。

(7)采用先进的安全生产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开展安全性评价和标准化作业工作,应用“两票”管理系统和安全违章预控系统,有效地预防人身和设备事故的发生。

(8)研究推广中低压配电网防人身触电的技术措施。

(9)研究推广农网电力设施防外力破坏和防盗窃的技术措施。

2.5营销管理和服务

营销管理和优质服务方面重点研究与推广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制定营销信息管理规范;完善营销信息管理系统、95598客户服务信息管理系统、供电所规范化管理系统等数据整合平台。②按照统一规划的原则,建设具备电能计量、电费回收、业扩报装、决策分析等综合功能的电力营销信息管理系统。③全面推广具备用户咨询、查询、事故报修、投诉举报、停电预报、业扩报装等功能的95598客户服务系统,实现农网服务的信息化和社会化。④研究开发用电需求侧管理系统,对受电容量在315

kVA及以上的用户加装负控装置,逐步实现农网重要负荷的有效监控。⑤有条件的地区逐步推广使用远程(集中)抄表系统。⑥研究开发农网系统的电子商务应用系统。着重解决与银行、农村信用社、邮电、电信等联网后的电费代交以及网上业扩报装等问题。

2.6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重点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①制定农网科技人才发展规划。②加强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定培训计划,利用现代化的培训手段,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的科技素质。③提供优惠的用人条件,建立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为推进农网的科技进步创造良好的环境。努力培养一批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级技能人才和既懂技术又懂经营的复合型人才队伍。④在国家电网公司、各网、省市公司建立农网科技人才专家库。

为确保农电系统科技发展目标的实现,贯彻科技工作“有效投入、投入有效”的基本原则,未来农电系统将在7个方面陆续推出相关政策和要求:建立科技创新和发展机制;加大农网科技投入;建立科技工作的激励机制;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农网科技进步工作;加强技术标准化管理;加强国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建立农网科技进步的服务体系。

3结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农电事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照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标准,当前的农村电气化技术还处在较低的水平。鉴于农电系统的特殊性,农电科技发展必然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农电科技进步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推动。

4参考文献

[1]国家电网公司农电管理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国家电网公司“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工作会议文件,2006年3月.

[2]国家电网公司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2006,4.

电网技术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电网改造;县城电网

1问题的提出

广西从1997年开始一直到2005年,对农村电网进行了全面改造,使得90%以上的10kV线路及低压台区得到了整改,提高了用电的安全性、可靠性,减少了线损,降低了电价,大部分偏远山区用上了电。

然而,广西县域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91%,全区73%的人口集中在县域,目前我区县域的工业化、城镇化水平、非农化程度比较低,整体实力与全国有一定差距,因此,加快广西经济的发展,空间在县,潜力在县,后劲在县,出路也在县。随着县域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加快了城镇化、工业化发展的步伐,在这种新形势下,电力需求发展迅猛,比如广西的靖西县,就是较典型的例子,从2002年至2004年,用电量从181Gwh发展到455Gwh,平均每年增长58%。

但是,县城电网改造力度远滞后于农村电网改造,县级公司的主网架相当薄弱,有些县城仅有一座中心变电站,或一条10kV挂灯笼式供电,10kV供电线路还存在超供电半径进行供电。供电能力不足和供电质量差已成为制约县城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

近年来,广西的县城和全国的大多数地区一样,夏季高峰负荷连年增长,使得城市电网中最薄弱且改造难度最大的中、低压电网面临极大压力。国家电力部门的领导人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若城市配电网不加紧改造,不仅影响电网的安全运行,而且直接影响千家万户生命财产安全。因此,这一问题必须引起地方政府和电力部门的高度重视。城网改造建设,提高供电能力和电能质量,已成为各地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和紧迫任务,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可见,加速建设县城电网改造已迫在眉睫。

2县城电网存在的主要问题

广西有14个地市,92个县(市),土地面积23万km2,“十五”期末总人口为4800万。广西水利电业有限公司及所属43个县公司电网覆盖了广西11个地区,43个县、市土地面积11.5万km2,占全区的50%,“十五”期末总人口为1696.3万,占全区的35.34%。

广西水利电业有限公司及43个所属公司,自从成立以来每年供电量以5%~8%的速度增长。2005年总的供电量为6731GWh,其中:(1)桂东区供电量3690GWh;(2)桂西南区供电量1006GWh;(3)桂西北区供电量940GWh;(4)桂北区供电量1095GWh。“十五”期后三年是五十年一遇的大旱年,在枯水期经常拉闸限电、轮流分片供电,只能保住农田灌溉和重要负荷的供电,形成了供不应求的局面,严重地影响了工农业的发展,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负荷的增长。

2.1县城电网电力负荷增长迅猛

县城是电力负荷集中地区,据统计,其用电量约占全县总用电量的70%~80%。随着我区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及城市用地面积的扩大,城市用电量增长很快。从用电分类构成看,主要有居民生活、工业两大类负荷。

生活用电的特点是面广而分散,家用电器数量很大,使用时间比较集中,直接影响到负荷峰值。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进一步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居民家庭生活用电量迅速增加。据统计,居民生活用电量的增长率和占总用电量的比重都逐年上升,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居民生活水平高,晚间业余及社交活动较多,家用电器拥有量比较大,生活用电就比较多。但由于严重缺电,城市电网供电能力不足,居民生活用电受限制,用电连续性和可靠性得不到保证。特别是夏季,用电高峰电量陡增,电力不足矛盾突出。

目前工业用电负荷仍占较大比重,比如,除各县普遍开发新建的各种工业园区外,比较具有特色的如广西水利电业有限公司所辖的大新县、靖西县、德保县锰矿、铝矿加工业;岑溪市大理石材加工业;南丹县矿产加工业等。总之,从近几年来县城发展情况看,用电负荷需求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大致可用表1来表达。对电能质量、供电可靠性要求提高,普遍出现城网不能充分满足各方面要求的现象。

这样的增长速度给县城电网带来很大压力,相当多的设备因过负荷而发生故障,许多地方都有难以应付之感。在负荷增长中,用电结构发生了变化,居民用电和第三产业负荷上升,加重了中、低压配电网的负担。因此,低压配电网电压质量差,故障发生频繁。

2.2电网建设滞后,不能满足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

据统计,全国发电量的85%是经由35~110kV供配电网送给用户的,约80%电量是在城市电网内销纳的,这些网络的数量是从总量上标示了城市电网的供配电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电网工程的投资落后于发电工程的投资。每千瓦发电容量配有35~1l0kV线路,1980~1981年平均为40.2km,以后逐年降低,到1993~1994年平均不足24km,仅为1980年的86%,且连年来几乎成线性关系下降。相应配有的变电容量,1980~1981年为20.2MVA,1993~1994年降为18.9MVA,而从发、输、配、用各环节的容量增长关系看,1994年与1980年相比,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增加2.01倍,用电设备容量增加2.02倍,而同期的变电容量和线路数量仅分别增长1.92和0.8倍。电网的增长明显低于发电和用电两头,成了把电能从电厂送到用户的“瓶颈”,电网建设明显滞后。

随着西部大开发和西电东送工程的实施,广西水利电业有限公司及所属公司开采矿企业、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迅速崛起;形成了有电不能送,有电不能用的卡脖子现象,严重影响了县城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对工业经济的发展,对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发展的步伐造成较大的制约,限制了这些县域的经济发展。

2.3电网技术落后,设备老化,存在安全隐患

各县现有的网络中,配电设备普遍陈旧、技术落后,小截面老旧线路、老式油断路器、老式柱上断路器等仍大量被使用;存在着用户线、专用变直接搭接主干线,导致发生事故或需检修线路,停电范围大,线路自动分断控制能力差等等。随着城区建设的不断扩大和发展,居民楼房密集,架空线间安全距离远达不到要求,况且,老旧电缆在闹市区穿过,其绝缘性能及各项技术指标不符合安全距离的要求。这些设备的“带病”运行,不但存在着安全事故隐患,而且不符合城市规划的发展需要。

2.4电网结构薄弱,供电可靠性不高,电压质量低

广西水利电业公司所属县电网供电区内的l0kV线路,大部分建于20世纪70年代末或80年代初,架空裸导线主干线过长、分支多、导线截面过小,据统计,低压配电网中,不少街巷还有20~25年未维修和改造的,其导线和附件都是按当年居民用电水平设计的,远不能适应目前配电负荷的要求。此外,现有的电网结构普遍比较薄弱,供电可靠性差,许多地方在扣除系统电源不足限电因素后,供电可靠性不到99.6%,事故停电频频,而且线损率高,有的高达15%以上。

3解决问题的措施、建议和应注意的问题

广西水利电业公司所属公司县城电网是农村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有农村电网的基本特点,又有城市电网的某些特点。因此,在进行各县县城电网改造时,既要充分吸取农村电网几十年的建设经验,又要参考我国其他城市和国外配电网的建设经验,根据各地电网的发展水平和基础条件,以及经济发展对电网的不同要求,从实际出发,结合地区特点,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3.1重视电网的规划工作

电网在电力市场中作为一个中间环节而存在,同时接受发电企业和零售企业或用户的委托按要求提供输电服务。因此,对于发电企业,电网是下游瓶颈;对供电企业或零售商,电网又是上游瓶颈,因此,搞好规划工作,从长远看是最大的效益。通过多年的实践证明,电网规划必须要以负荷预测为依据,而负荷预测要有科学性,才能有准确性,因此,工作中要重视负荷资料的搜集,不断根据新的情况做好基础数据积累。此外,对规划中的电网结构原则等一些主要问题,如电网接线模式、变配电所的主接线、合理容量的配置、用户供电方式等,需在详细的技术、经济论证基础上,确定规划的技术原则。要做好城网规划,重点把握以下几点:

(1)城网首先应满足电源送出要求和稳定可靠的供电能力,以适应电力市场流通及消费的需要。电网覆盖面大,极大部分发电量是通过它被吸收的,它直接联系着广大用户,要有充足的供电能力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尤其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迅速的地方,对这点要予以特别重视。城市电网因电源有限,所以要求城网具有快速从上级或区外电网获得最大补充电源的能力。

(2)电网要有一定裕度和应变能力。这个观念在城网规划设计中十分重要,因为经济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动态过程,其中包含许多相互制约而不确定的因素,一个远景发展目标不可能预先在一张蓝图上完全确定下来。因此,要求城网结构具有足够的“弹性”,包括有足够的设备容量和检验各种可能出现运行方式时的应变能力,对前后阶段网架要考虑其相关性并作合理协调。

(3)电网接线简明,层次清晰。长期以来有一种观点认为,简单主接线型式只适用于某些三类用户,而当今的发展趋势却要求城市电网尽可能的采用简单接线形式。运行经验表明,复杂接线型式在一定条件下不仅不能提高而且反而降低了可靠性。因为电力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电器设备可靠性提高为简化接线创造了条件。

3.2优化电网结构,建设环网

为进一步提高利用率和供电可靠性,配电网结构推广采用多回线、各式环网、分多段、多连接方式。

10kV配电网的结构,主要是按供电可靠性的要求逐步构成正常方式下放射式运行的环网,不论电缆或架空线网,都由变电所10kV若干回出线组成相对独立的、供电范围不交叉、重复的片状分区配电网。建议采用多分段、多联络的环形供电网络接线,使之在故障时可转移负荷、缩短恢复供电时间。

低压配电网,主要以架空线为主,按街道布置,沿途直接向用户供电。低压电网的电源以杆上变压器、配电变电所为主,配电变压器尽可能贴近负荷中心,缩小低压网,必要时小容量变压器深入用户。杆上变压器配置容量以400kVA为标准,配电变压器配置容量以800kVA为标准,低压架空干线统一为120mm2,为进一步满足居民生活用电需要,做到一户一表,平均供电能力4~8kW。在整治配电网,优化电网结构方面,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优化供电半径。供电半径就是指线路按照某种规格架设,在所供负荷及电压等级下,保证电压降低在某一限度内的合理输送距离。

合理的供电半径不仅能提高电网的输送功率,而且还降低线损,保证供电质量。所以,要尽量将l0kV线路伸入0.4kV系统的负荷中心,并且以放射形式配线,尽量缩短0.4kV供电半径,将城区供电半径控制在8km以内,这是减少电压偏差,降低电网损耗,提高电压质量的有效措施之一。

(2)提高供电可靠性。着重把握以下原则:变电站中失去任一回进线或一组降压变时,必须保证向下一级配电网供电。

高压配电网中一条架空线或一条电缆、变电站中一组降压变发生故障停运时,在正常情况下,除故障段外,不停电;不得发生电压过低,不允许设备过负荷。

低压配电网中当一台变压器或电网发生故障时,允许部分停电,但应尽快将完好的区段在规定时间内切换至邻近电网恢复供电。

两回路供电的用户,失去一回后,不应停电。

(3)变电站中最佳容量及变压器台数的确定。变电站中容量及变压器台数是县城电网结构、可靠性、经济性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变电站容量和台数不同,则网内变电站总数、主结线型式、系统的接地方式也就不同,也必然对电网可靠性、经济性产生不同影响。那么,在增大电网变电容量时,用大容量变压器换小容量变压器,还是增加变压器台数?新建变电站时,如何确定变电站中容量及变压器台数呢?以下经验可借鉴:①在高负荷密度区,建设大容量变电站能节约投资,负荷密度越大,效果越显著。②选用大容量变压器比选用小容量变压器能提高经济效益。

3.3推广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

•采用节能降耗的配电变压器;

•采用窄基铁塔、钢管杆线路、多回并架线路;

•在道路拥挤、化工污染地区,采用绝缘架空导线;

•在配电设施中,尽量使用小型化、无油化、免维护和成套组合设备,如真空断路器、微机保护、干式变压器、箱式变压器等;

•在繁华地区、住宅小区,推荐采用箱式变压器。

4县城电网改造后的效果

广西水利电业有限公司所属43个县,经过县城电网改造后,达到下列效果:

•提高县电网供电能力,消除供电“卡脖子”现象

电网技术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农村电网;电网建设;科技发展

0引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进程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国家电网公司适时召开了“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工作会议,制定了《国家电网公司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用以指导和推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目前,我国农电系统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要求我们对农电系统的现实状况和发展目标及任务做出充分的分析与判断,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本文主要对我国农电系统的技术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今后各方面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一些探讨。

1农电系统发展现状分析

1.1“两改一同价”与“十五”建设取得的成绩

实施“两改一同价”以来,农村电网建设大大加强,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例逐年提升。农村电气化事业的发展,对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两改一同价”的实施,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农村电价过高问题,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发挥了重大而深远的作用。归纳起来,经过实施“两改一同价”与“十五”期间的建设,农电系统取得的成绩集中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农村电网更加坚强。通过农电系统科技规划和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的实施,改善了农电系统布局,提高了电网的供电能力和自动化水平,降低了电网损耗,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农村电网结构不尽合理,网架薄弱,多数县级电网为单电源供电,中低压线路供电半径过长的不合理局面。农电系统的供电能力、安全性、可靠性及电能质量水平都获得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2)电网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明显提高。农电系统大力推广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取得了显著效果。节能型配电变压器占有率达95.5%以上,35kV及以上电压等级有载调压主变压器占有率达到60%以上;实现开关无油化的35kV及以上变电所占有率达到58.8%;微机保护和综合自动化装置占有率达90%以上,无人值班的35kV及以上变电所占有率达49.5%;35kV及以上小型化变电所占有率达25.6%;推广使用了782个35kV箱式变电所;非晶合金配电变压器和调容配电变压器得到了应用;基本淘汰了高耗能配电变压器、过励磁变压器、铝线圈变压器、多油开关、阀型避雷器、电磁型保护装置。

(3)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得到广泛应用。随着通信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县级调度自动化技术和配网自动化技术得到了快速普及和发展。“十五”期末,农电系统613个县级调度自动化系统已经建设完成,其中通过实用化验收的县级调度自动化系统达538个;完成配网自动化系统建设26个;完成调配合一自动化系统建设25个。

(4)现代化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技术比较成熟的财务管理系统、用电营销管理系统、线损理论计算系统、95598客户服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得到了广泛使用;生产管理系统、负荷预测系统、远程集中抄表系统、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得到了应用。“十五”期末有970个县实现了办公自动化,有666个县建立了生产管理MIS系统,有540个县实现了负荷控制和需求侧管理,有1270个县开通了95598客户服务系统。

(5)农电系统线损率、供电可靠率和电压合格率指标逐年改善。通过大规模的农电系统建设与改造,不断采取技术降损和管理降损措施,农电系统线损率指标得到不断地改善。农电系统的电压合格率和供电可靠率的调控手段和能力得到不断加强和提高,变电所内电容器补偿容量占主变压器容量的比例达到15.2%;安全性评价、带电作业和状态检修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各类电压监测仪及供电可靠性管理软件得到推广普及,电压合格率和供电可靠率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十五”期末农电系统客户端电压合格率达到95%;供电可靠率RS1达到了99.2%,RS3达到了99.6%。

(6)农电系统科技人才队伍得到发展。通过不断加强农电系统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农电系统科技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水平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十五”期末农电系统专业技术人员占农电系统总人数的比例达到27.47%,比“九五”期末提高6.19个百分点。

1.2存在问题

同时,农电系统的科技进步与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集中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农网科技发展的长效投资机制没有形成,限制了农网科技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农电事业在社会发展、电力事业中的特殊性,世界各国都给予了特殊的政策倾斜和扶持,但在我国还缺乏在政策上的持续支持和健全的机制体制保障。农网改造工程结束后,由于没有持续的资金投入,农电企业缺乏自我积累发展的机制,建设改造资金短缺。

(2)农网科技进步管理体系和激励机制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农网系统、科研机构、生产企业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优势没能得到充分的调动,针对农网系统生产运行和建设运营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的研究开发项目较少,一些难点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

(3)现有的农网科技队伍,还不能满足农网科研开发、推广应用新产品、新技术的要求。由于农网的行业特点,其对科技人员的数量和专业面要求都很宽广,科技队伍建设已成为制约农电技术进步的主要因素。

(4)农村电网相关技术标准、工作标准、管理标准不够健全。淘汰、制定、修改农电相关标准的工作任务相当大,目前投入的人力、物力与实际需要差距较大。

(5)农村电网信息化建设没有统一的规划和规约,重复开发、孤岛运行,造成资源浪费。

(6)安全生产和农村安全用电缺乏先进有效的控制手段。农网安全管理基础不牢固,人员设备管理需进一步加强;由于农村电网改造不彻底,加之农村用电点多线长面广,设施安全可靠性较城网差距较大;农网改造后,农村电力资产维护界限不够明晰,属用户产权的用电设施安全可靠性不高,加大了企业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也引发出一系列延伸服务带来的安全责任和服务责任;窃电、外力破坏和盗窃电力设施等违法案件屡禁不止,造成企业经济损失的同时严重威胁着电网安全。

(7)农电服务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村用电安全、质量、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农村用电服务的方便性、规范性都还有差距。现代化技术手段在农电服务中的作用还远没有发挥出来。

2农电科技发展的基本方向

《国家电网公司农网“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围绕国家电网公司“一强三优”的战略发展目标、“三抓一创”工作思路与农网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密切结合“县供电企业创一流”及“同业对标”工作安排,明确提出了以切实提高农网在电网建设、供电质量、节能降损、自动化与信息化建设、“四新”技术应用、企业管理、优质服务等方面的科技发展目标。

该规划纲要将大力推行“科技兴电”战略,贯彻国家科技政策,加大农网科技投入;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避免低水平重复开发和建设;坚持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实用、因地制宜、符合国情;坚持长远目标和近期需求相结合,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坚持自主研发与引进吸收相结合,建立和完善自主创新机制,积极推广成熟适用的“四新”技术;坚持降损节能、保护环境、节省耕地,促进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同提高;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三农”,注重人才培养,不断提高农网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作为未来农电系统科技发展的基本原则,明确了农电系统科技发展方向和任务。

2.1电网建设

电网建设方面重点研究与推广的内容主要包括:

(1)研究适合于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符合农村经济和用电负荷发展特点,在电压等级组合、变电所布局、供电范围、变压器容量配置和网络接线等方面进行充分优化论证的农网建设方案。

(2)研究适合农网负荷变化特点的主、配变容量选择和变压器负载率、主干线电流密度、供电半径的合理配置方案。

(3)研究建立农网中低压配电网络指标评价体系。

(4)完善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农村电网规划软件和管理系统。

(5)推广应用农网10kV及以下工程和35~110kV(66

kV)变电所典型设计;推广应用10~110kV(66kV)组合式箱式变电所。

(6)推广使用变电所户外组合电器、小型化的一次电气设备;研究开发35kV以上电压等级和10kV大容量调容变压器;推广使用S11型及以上的节能型变压器,积极推广应用非晶合金铁心配电变压器;推广应用外露带电体绝缘化的配电变压器;积极推广使用配电变压器用新型熔断器和金属氧化物避雷器;推广应用复合绝缘材料制造的电气设备和线路绝缘子。

(7)制定集保护、控制、计量、无功补偿、防雷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配电柜选用标准。

2.2自动化建设

自动化建设方面重点研究与推广的主要内容包括:

(1)研究适合于农网特点的运行可靠、维护方便、功能完备的配网自动化系统方案,特别是FTU模式馈线自动化系统。积极开展农网配电自动化系统工程的应用试点,在城区、重要城镇、工业园区等区域努力实现配网自动化的馈线自动化(DA)功能,努力实施配网自动化系统的配电网监控功能和就地控制功能,因地制宜扩展管理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功能。

(2)积极推广使用最新的计算机操作系统、数据库技术、图形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等技术。依据《国家电网公司农村电网自动化及通信系统建设技术导则》的大、中、小型调度自动化系统建设模式,建设完成600个实现SCADA功能的小型县级调度自动化系统;建设完成400个实现SCADA功能、电网应用分析(PAS)等功能的中型县级调度自动化系统;建设完成200个实现SCADA功能、电网应用分析(PAS)、电能量计量、配网自动化等功能的大型县级调度自动化系统。

(3)积极采用计算机系统安全防护措施,保证县级调度自动化系统、配网自动化系统运行安全。

(4)推广应用变电所遥视系统,有效解决变电所现场可视化及环境监控问题。

(5)积极探索农村电网经济适用的通信技术,重点解决农村电网偏远变电所、配网自动化、低压集中抄表中的通信问题。在自动化系统推广公共通信网络的应用模式,完善公共通信网络在自动化系统应用中的安全技术措施。

2.3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方面重点研究与推广的主要内容包括:①研究企业管理的数据信息流,建立统一的数据规范,消除信息孤岛,实现数据资源共享。②深入研究网络、信息技术在农网管理中的应用,制定农网管理综合信息系统规范和实用化标准。③积极应用国内外成熟的信息安全技术及产品,做好农村电力信息安全工作。

2.4安全生产管理

安全生产管理方面重点研究与推广的主要内容包括:

(1)推广应用供电可靠性评估技术。建立适应本地区的输配电网、中低压用户的可靠性统计管理及决策专家系统,对电网运行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对设备的运行状态和寿命进行评估,实现可靠性目标管理。

(2)研究推广以状态检修为特征的设备优化检修、主设备监控和诊断技术,开发适应农网的事故诊断装置。推广应用先进实用的在线监测技术和设备,有效地对设备进行在线监督、分析和诊断,实现设备的优化检修,提高设备运行管理水平和供电可靠性。

(3)推广应用高电压等级带电作业技术和带电作业设备,努力提高中压用户的供电可靠性。

(4)推广应用降损节能新技术;研究开发新型节能技术和设备及配电网络线损在线计算软件,有效降低电能损失;推广农村电网电压和无功综合调控方法,推广应用自动无功静态补偿和动态补偿新技术,采用电压无功的综合调控方法,实现无功电源和无功补偿最优化,实现农网无功分层、分区、就地平衡,进一步降低线损,节约能源。

(5)研究推广先进实用的电能质量控制技术。建立电能质量实时监测及监督管理体系,开展电网谐波污染的预防、测量和分析工作,积极采用改善电能质量的抑制干扰和降低电能污染的控制措施。

(6)开展电网故障、负荷控制、运行方式、运行状态、经济运行和环保状况等方面的分析研究工作。

(7)采用先进的安全生产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开展安全性评价和标准化作业工作,应用“两票”管理系统和安全违章预控系统,有效地预防人身和设备事故的发生。

(8)研究推广中低压配电网防人身触电的技术措施。

(9)研究推广农网电力设施防外力破坏和防盗窃的技术措施。

2.5营销管理和服务

营销管理和优质服务方面重点研究与推广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制定营销信息管理规范;完善营销信息管理系统、95598客户服务信息管理系统、供电所规范化管理系统等数据整合平台。②按照统一规划的原则,建设具备电能计量、电费回收、业扩报装、决策分析等综合功能的电力营销信息管理系统。③全面推广具备用户咨询、查询、事故报修、投诉举报、停电预报、业扩报装等功能的95598客户服务系统,实现农网服务的信息化和社会化。④研究开发用电需求侧管理系统,对受电容量在315

kVA及以上的用户加装负控装置,逐步实现农网重要负荷的有效监控。⑤有条件的地区逐步推广使用远程(集中)抄表系统。⑥研究开发农网系统的电子商务应用系统。着重解决与银行、农村信用社、邮电、电信等联网后的电费代交以及网上业扩报装等问题。

2.6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重点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①制定农网科技人才发展规划。②加强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定培训计划,利用现代化的培训手段,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的科技素质。③提供优惠的用人条件,建立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为推进农网的科技进步创造良好的环境。努力培养一批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级技能人才和既懂技术又懂经营的复合型人才队伍。④在国家电网公司、各网、省市公司建立农网科技人才专家库。

为确保农电系统科技发展目标的实现,贯彻科技工作“有效投入、投入有效”的基本原则,未来农电系统将在7个方面陆续推出相关政策和要求:建立科技创新和发展机制;加大农网科技投入;建立科技工作的激励机制;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农网科技进步工作;加强技术标准化管理;加强国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建立农网科技进步的服务体系。

3结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农电事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照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标准,当前的农村电气化技术还处在较低的水平。鉴于农电系统的特殊性,农电科技发展必然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农电科技进步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推动。

4参考文献

[1]国家电网公司农电管理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国家电网公司“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工作会议文件,2006年3月.

[2]国家电网公司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2006,4.

电网技术论文范文篇4

【关键词】智能电网;电力市场;产业化;可再生资源

1引言

在新的社会环境下,电网的运行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网络的促进下,智能电网应运而生。在新能源的运用成为主流的今天,智能电网很好地解决了传统电网耗能严重的问题。智能电网可谓是新世纪的一项重要的科技创新。

2智能电网建设

2.1智能电网的本质

智能电网的建设普遍以原有的物理电网为建设基础,打好底子,再辅以“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技术”等对传统电网的各个环节进行联通,从而建立起结构优化的智能电网系统[1]。智能电网的建设,对电网运作输送的电量及电能质量等都能有所保障,对提高电网运作的安全性、可靠性更是功不可没。

2.2智能电网的优势

智能电网拥有实时在线监测系统,能及时发现故障隐患,并将故障进行隔离,从而将故障控制在最小范围,随后在较短时间内通过自我修复处理故障,使系统恢复正常运作。智能电网运用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将原有的系统进行了优化,在运行中,有效提高了电网的工作效率,并降低了运营成本。

2.3我国智能电网的建设

我国智能电网的建设主要由国家电网公司主持进行,以建设“坚强的智能电网”为口号,联合各级电网协同发展,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基础的、数字化、全自动化、人机交互的高科技坚强智能电网,从而从基础上改变现有的电网供电系统存在的问题,为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及居民用户等提供优质、高效并且节能的电力资源。智能电网整体规划如图1所示。

3智能电网建设与电力市场的关系

3.1智能电网建设增加电力网络的可靠性

智能电网运用了新的电力技术,弥补了现有电网技术的漏洞,对电网的运作运行能够进行准确的监督,从而减少设备的故障机率,也就降低了效能损失。因此,智能电网的应用对电力市场的发展是一种强有力的支撑,对电力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智能电网的建设对当下电力市场的革新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促进了我国电力事业的快速发展[2]。

3.2智能电网建设提高电力市场改革效益

通过智能电网信息的实时传递,能及时地反馈给电力市场中的各方,对维护市场各方的利益有着积极的作用。智能电网系统能实时监控电力系统内用电量的“峰、平、谷”各个时期,电量控制更加便捷,从而合理安排各时段的用电量。智能电网利用新型可再生资源进行发电,在电能传输方面又能降低能耗,因此,在环保节能方面智能电网更胜一筹,从长远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看,智能电网的建设对电力市场的改革存在积极的作用[2]。

3.3智能电网建设增进电力市场的产业化进程

智能电网的建设改变了传统电力行业的模式,同时也集合了不同的行业。智能电网的建设是需要各方的积极参与的,智能电网集合了“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新型设备”等,不论技术方面,还是电网所用的设施设备,都需要其他行业的支持,使电力市场的产业链逐渐向其他方向延伸和拓展。智能电网的建设,使电网内的电能从输送到入户,形成了高效快捷的产业链。链条上整合了“互联网产业”“新能源产业”“家电业”“交通运输业”等行业,使电力市场在纵深上进行发展,促进了智能电网产业的发展进程,促进电力市场逐步走向市场化和产业化。

3.4智能电网建设为电力市场带来发展新方向

智能电网的建设目标是“低碳、环保”,改变了传统的电力行业的产业路子,在原本只追求经济效益的发展道路上,增加了对环保效益的追求。今后的电力市场将向绿色环保方面逐步转变,不断向建设绿色的电力市场方向发展。

4我国电力市场的发展方向

我国国家电网在主持进行电力行业改革工作时,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建设“坚强的智能电网”为口号,联合各级电网协同发展,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基础的、数字化、全自动化、人机交互的高科技坚强智能电网,从而从基础上改变现有的电网供电系统存在的问题,为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居民用户等提供优质、高效并且节能的电力资源。具体来说,我国电力市场的发展方向包括以下几点:(1)通过智能电网的建设,完成提高电网运作效率和传输能力的任务,增加电网运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2)不断完善电网的设施设备,提升电能源的利用率,使电网在运作过程中保持稳定高效的状态,增加经济效益;(3)对于新能源的开发力度要进一步加大,整合新能源资源,尽一切可能高效地运用新能源进行电力生产,逐步形成绿色环保的新型电力市场。

5结语

电力市场始于传统的电力行业,智能电网的产生为电力市场注入了新鲜血液,随着智能电网的普及应用,电力市场也逐步走向市场化,电力市场的改革随之稳步向前。电力行业有其固有的自身特点,依靠这些特点,在今后的发展中与智能电网逐步融合,二者必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共同为电力行业带来新的气象。

作者:张宏宇 单位:国网吉林大安供电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电网技术论文范文篇5

论文摘要:风能是一种清洁,安全,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利用风能对环境无污染,对生态无破坏,环保效益和生态效益良好,对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进入20世纪7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爆发的能源危机告诫人们,要生存就要寻找开发新能源,此后各国政府纷纷制定能源政策支持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现今调整能源结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缓解环境污染、加强能源安全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国家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特别是风能开发利用给予了高度重视。

近年来,世界风力发电事业蓬勃发展,截至2006年年底,全世界风力发电装机容量已达7422万千瓦,预计到2010年全世界风力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49.5吉瓦。

我国风能资源丰富。据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初步测算,我国陆地10m高度处可开发储量为2.53亿kW,海上可开发储量为7.5亿kW,总计约10亿kW,风能利用潜力巨大。2005年以来我国每年的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连年翻番,2005年装机容量126万KW,2006年装机容量260万KW,2007年装机容量590万KW,至2008年底风电装机容量已超过1000万KW。国家规划,到2020年中国风电装机规模将达3000万kW。在国家政策和资源优势的推动下,中国风能开发利用取得了长足进步。

风力发电在并网时由于冲击电流的存在,会对电网电压产生影响。由于风力发电是一种间歇性能源,风电场的功率输出具有很强的随机性,所以为了保证风电并网以后系统运行的可靠性,需要额外安排一定容量的旋转备用以响应风电场的随机波动。各种形式的风力发电机组运行时对无功功率的需求不同,依靠电容补偿来解决无功功率平衡问题,发电机的无功功率与出力有关,由此也影响电网的电压。

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的投入运行,使大规模风力发电场的建设成为可能,风电事业正逐步向产业化迈进。在某些地方,风力发电已经在电网中占有了相当的比重,它的运行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电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了更加安全、充分的利用风力资源,迫切需要深入研究大规模风电场并网运行的相关技术问题,是保证并入大规模风电场后电力系统仍然可以正常稳定运行的重要前提。

国内外研究现状

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以来,由于结构简单、运行可靠,风力发电系统主要采用恒速恒频发电方式,但采用恒速恒频方式的风力发电机组发电效率较低,而且机械承受的应力较大,相应的装置成本较高。近年来,随着大规模电力电子技术的日趋成熟,同时为实现不同风速下实现最大风能捕获从而高效发电,国内外正在采用变速恒频发电方式,变速恒频发电方式可以大范围内调节运行转速,来适应因风速变化而引起的风力机功率的变化,可以最大限度的吸收风能,因而效率较高;控制系统采取的控制手段可以较好的调节系统的有功功率、无功功率,但控制系统较为复杂;低风速下风机转速相应下降,从而大大降低了系统的机械应力和装置成本,近年来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组成了大容量风力发电设备的主要选择方向。

恒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组的并网包括同步发电机的并网和异步发电机的并网。同步发电机在重载情况下并网,若不进行有效的控制,常会发生严重的无功振荡和失步,对系统造成严重的影响。用于风力发电的同步发电机与电网并联运行时,常采用自动准同步并网和自同步并网方式。前者由于风速的不确定性,通过该方法并网比较困难;后者的并网操作相对简单,使并网在短时间内完成,但要克服合闸时有冲击电流的缺点。异步风力发电机控制装置简单,而且并网后不会产生振荡和失步,运行比较稳定。然而,异步发电机直接并网时会产生发电机额定电流5-7倍的冲击电流,不仅对电网造成冲击而且影响机组寿命;另外异步发电机本身不发无功功率,需要进行无功补偿。[

变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有多种,例如同步发电机交/直/交系统的并网运行和双馈发电机系统的并网运行。在变速恒频风力发电的众多种方案中,最具优势的方案是采用双馈感应发电机的并网型交流励磁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组。

同步发电机交/直/交系统并网运行时,由于采用频率变换装置进行输出控制,因此并网时没有电流冲击,对系统几乎没有影响。由于同步发电机组工作频率与电网频率是彼此独立的,风轮及发电机的转速可以变化,不必担心发生同步发电机直接并网运行可能出现的失步问题。在风电系统中使用阻抗匹配和功率跟踪反馈来调节输出负荷,可使风力发电机组按最佳效率运行,向电网输送更多的电能。

双馈发电机系统并网运行时,风力机起动后带动发电机至接近同步转速时电网,并网时基本上无电流冲击。风力发电机的转速可随风负载的变化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产生最大的电能输出。而且通过调节双馈发电机励磁电流的频率、幅值和相位,可以保证发电机在变速运行的情况下发出恒定频率的电力,并可以调节无功功率和有功功率。

交流励磁变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中,发电机和电网之间是一种柔性连接,尤其对无刷双馈电机而言,对发电机转子侧交流励磁电流的调节与控制,就可在变速运行的任何转速下满足并网条件,实现变速恒频无冲击电流的高效并网。其励磁绕组与电网间的双向变频器功率,仅为发电机系统的一小部分功率。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内,无刷双馈电机在变速恒频发电系统中将会获得广泛的应用,对全国的风力发电等机电产品的更新换代起推动作用,产生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研究(设计)内容

对主要风力发电机组类型进行对比研究,不同机型的发电机原理、结构、运行特性和对电力系统的影响不尽相同,有必要进行研究。

对风力发电机组并网方式进行比较分析研究,主要是同步发电机的并网方式和异步发电机的并网方式进行比较分析,并对目前主流的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组中的双馈感应发电机进行重点探讨。

电压水平是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指标,研究了风力发电并网运行后电力系统的电压特性。

从风电场接入地区的中枢点电压水平、风电系统负荷的轻重、风电场的无功补偿容量大小等各个方面分析探讨影响风电机组最大注入功率的各种因素。

综合分析几种常用风力发电机的并网控制技术,分析比较它们各自应用于风力发电上的优缺点。并提出风力发电技术今后的发展趋势。

研究(设计)方法及技术路线

首先建立几种常用风力发电机的数学模型,建立风速、风力机模型,并利用已建立的数学模型对发电机原理进行探讨,研究各风力发电机的运行特性,并就各种发电机并网时对电网的影响进行理论探讨,特别是与电网有功、无功交换功率及对电网电压的影响进行探讨,找出合适的并网运行控制方案。

本课题研究的难点有:1)风力发电机数学模型的建立;由于风力发电机类型较多,不同电机的数学模型不一样,不能建立统一的、适应各种机型的数学模型。2)该课题的探讨主要停留在理论上,并进行适当的仿真计算,难以进行实验验证时间安排

第九周

详细地了解设计题目、设计任务、设计要求、预期效果。本周内主要完成:①明确设计任务的具体内容。②完成开题报告。③编制初步设计方案

第十周

通过分析设计任务,提出各自的问题。

第十一周、第十二周

①将设计任务再次细化,提出更加具体的问题。②开始设计预期目标的整体方案,包括相关硬件、软件方案,提出可行性。

第十三周、第十四周

①设计方案更加具体化,使之更加清晰,明确提出可达到的预期效果。②再次论证方案的可行性。③对设计方案各部分进行系统的分析计算,解决设计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第十六周

总结前两个阶段的工作成果,编写设计说明书。

第十七周

①妥善保存设计系统。②修改毕业论文,并完成打印。③准备答辩

预期成果

预期成果为几种常见风力发电机组的并网运行控制方案,并以论文论文的形式表达出来。可能的创新点为:考虑充分利用电力存储或者能量存储技术,降低风能资源的随机性对电网造成的不利影响,改善风能资源的利用条件,尽可能达到可控的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刘亮,唐任远,孙雨萍.兆瓦级直驱式永磁风力发电机关键技术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5

[2]任景.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组动态模型及并网研究.电网与水力发电进展.2008.1

[3]张伟,韩肖清.异步风力发电系统并网仿真分析.太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5

[4]HoldsworthL,JenkinsN,StrbacG.Electricalstabilityoflargeoffshorewindfarms.Seven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AC-DCPowerTransmission.2001

[5]CHEDIDR,MRADF,BASMAM.Intelligentcontrolforwindenergyconversionsystems.WindEng,1998(1)

[6]宋伟,李昌禧.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并网运行的探讨.河北电力技术.2002(4)

[7]吴俊玲,周双喜,孙建锋,陈寿孙,孟庆和.并网风力发电场的最大注入功率分析.电网技术.2004.10

[8]叶运骅.并网型变速风力发电机组的控制技术与策略.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02.12

[9]耿华,杨耕,马小亮.并网型风力发电机组的控制技术综述.电力电子技术.2006.12

[10]何东升,刘永强,王亚.并网型风力发电系统的研究.高电压技术.2008.1

电网技术论文范文篇6

一、实践出真知真知源于困难的突破

曾在多次变电检修技能竞赛中取得好成绩:省电力公司安全先进个人;贵阳供电局抗冰保电功臣;在省电力公司举办的变电检修技能竞赛中获得第1名,荣获优胜选手称号。并代表省电力公司参加南网的技能竞赛,都取得很好的成绩,荣获南网优胜选手称号,并荣获南网技术能手;第五届电网公司技术能手,月省技术能手等。

奖项的背后是一件件实际工作的铺垫和一次次困难的突破。在他负责完成500kv贵阳变部分500kv设备的综自改造及220kv南郊变的综自改造。在完成上述所有技术改进同时多次会同厂家技术人员完成对贵阳供电局断路器的技术改进和改造消除多处设备隐患。通过自己与全班的共同努力,他所在班管辖设备的故障率逐年降低使该局设备健康水平大大提高。通过对gw4隔离开关底座改造,使gw4型隔离开关大修更省时省力,减少停电时间保证贵阳供电局售电量的完成,同时该技术改造容获该局qc成果一等奖。经过无油化改造,完成该局少油开关的无油化(更换为sf6开关)更换工作的技术论证和设备选型论证工作使该局开关安全运行水平更上一个台阶。在的工作中还完成了大量的工作:35kv及以下系统谐振过电压研究,贵阳电网融冰技术研究及应用,10kv开关柜局部放电带电监测在我局的应用,变电站智能故障系统的研究与应用等。

是一个善于总结的人,他通过对平时工作的不断总结,解决实际生产中的很多疑难故障,并基于他所作工作发表了多篇论文,其中“ct14弹簧机构扇形板不复位的原因分析”和“lw11--252型断路器所配cq气动机构延时分闸的原因分析”两篇在《中国电力安全技术》杂志上。《lw17-126/t型断路器偷合故障原因分析》及《lw8-35型断路器频发性故障原因及分析》两篇论文分别发表在《电力技术》上。

二、严于律己培训工作花开果结

从参加工作的那天起,就通过自身学习,认识到变电检修工作并非那么简单,相反认为变电检修工作是比其他工种更为复杂的一个工种,它涉及高压、机械传动和二次等工作。又由于变电设备不是一个静止的设备,出故障的机率更大,更不好判断。随着近几年变电设备的更新换代,及系统网架结构的复杂和对供电可靠性要求更高,更使得变电检修工作技术性更强,要求更高。由此更激发我积极向上,努力学习技术的决心,通过努力所学知识能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并多次解决生产上的疑难问题。

在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团结同事,虚心向老师傅学习。从学工到师傅到骨干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一直到今天。对变电设备已有较深入的了解。但是他自己也从未放弃学习,在努力使自己的技术水平更上一个台阶,不断的充实丰富自己。

电网技术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安全管理安全素质操作管理

0引言

电网调度是对电网运行进行组织、指挥、指导和协调,使电网安全、优质、经济运行的一个机构。随着电网的不断扩大以及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调度事故所造成的影响也日益增大:调度班组做为电网运行操作和事故处理最直接的指挥者,其安全管理工作的好坏,对电网的安全运行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笔者总结多年来在调度安全运行方面的实践经验,分析了影响电网调度安全生产的因素,并谈谈对调度班组安全管理方面的几点看法。

1影响电网调度安全生产的因素

1.1调度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具备较强的工作责任心,是搞好调度工作的必备前提。实际工作中就有少数调度员缺乏责任心,习惯性违章现象不断出现,存在着使用调度术语不规范、凭经验、靠主观判断,造成误下令。

1.2调度人员业务水平和心理素质差。调度员不熟悉电网设备的有关参数、母线结线形式、电网运行方式、二次设备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的整定方案和工作原理等,以致误调度。特别是处理事故时,不能做到忙而不乱,惊而不慌,不能正确判断,果断处理,造成处理不及时或不当,使事故扩大,延误送电。

1.3对调度操作管理制度执行不严,不严格执行“两票”制度。在实际调度工作中,存在对调度操作指令票马虎应付或操作完毕后有空再补填的现象,有的工作票的工作许可及工作终结手续不清,易造成误下令、误送电事故。

1.4交接班制度执行不认真。调度人员未严格遵守调度规程,交班人员未把电网的运行状态、设备的缺陷交待清楚,接班人员在接班后也没有认真了解情况,及时掌握电网的运行状况和设备缺陷,特别在一些大型操作时最容易交接班不清,极易造成误下令。

1.5调度人员与变电站运行人员之间缺乏沟通。因当值调度员与运行人员之间的联系基本上为单渠道联系,随着当前电网网架的不断复杂、运行方式的灵活多变,在工作量大、操作任务比较繁重时,运行操作人员与调度员之间如果缺乏沟通就容易发生运行人员对调度员所下的令不理解就盲目操作,继而引起误操作的严重后果。

1.6班组安全活动没有定期开展或流于形式。高质量的班组安全活动能有效地引导安全生产,形成良好的安全氛围,它不仅是对上级安全生产文件的学习过程,也是调度员提高安全意识,自觉培养安全生产自我保护意识的好途径,对安全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1.7有关电网技术资料管理不完善。班组基础管理存在漏洞,新设备的技术资料、继电保护定值单、电网运行方式安排和联系单、以及有关设备的一、二次图纸资料等管理不到位,未及时提供给调度员学习参考,使调度员在调度工作中缺乏依据。

2做好调度班组安全管理工作,要从加强调度人员的安全素质管理、调度运行操作管理、调度技术资料管理三方面入手,进一步完善班组安全生产的管理机制,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2.1加强调度人员的安全素质管理。提高调度人员的素质是安全管理的根本,抓人员的安全素质要三管齐下。

2.1.1加强思想教育,强化安全意识。在加强电网调度管理的同时,也应把思想教育工作贯穿到每一个环节,要求调度员始终牢记“精心调度,精心运行,超前发现,快速反应”的十六字精神,养成重视电压等级较高的主电网操作,也不轻视电压等级较低的小电网操作;既重视复杂的操作,也不轻视简单操作的良好习惯。

2.1.2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将完成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与经济利益挂钩,建立细致严格的绩效考核制度,能更好地提高调度员的工作责任心可采取以下两项措施。

2.1.3定期开展班组安全活动,务实安全基础,班组的安全活动是提高职工安全意识的手段。调度班组要从提高安全活动的质量和效果着手,使安全活动工作长期化、制度化。与生产紧密结合不流于形式,真正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2.2加强调度运行操作管理。是防止误调度、误操作事故发生的关键,要把好调度安全关,要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2.2.1调度工作要流程化、规范化。并严把“五关”。即:申请单各项内容填写的规范关:一、二次设备运行方式安排的合理关;安全技术保证措施的完备关;调度指令票拟写的审核关;调度下令的监护关。把住了这五关就把住了调度安全操作的基础关。公务员之家

2.2.2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特别是“两票”制度,杜绝调度“三误”的发生。应做到调度命令三坚挣坚持调度命令的预发制、坚持调度术语的规范化、坚持调度命令复诵制。

2.2.3加强技术培训,提高业务水平。调度班组是集电网各专业的综合班组,随着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应用,电网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对调度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2.2.4熟悉各种反事故预案、做好事故预想。定期开展反事故演习。随着近两年地区电网负荷跳跃式的增加,季节性、结构性的缺电使电力供应严重不足,面对这种形势,调度员要十分熟悉并掌握在电网出现严重故障时处理方案,避免地区电网全面瓦解、崩溃。

3结束语

安全生产是电力企业的主旋律,是调度班组安全工作的永恒主题。笔者认为在当前调度班组的工作量随着电网的快速发展而大幅度增加的同时,做好调度班组的安全管理工作只有通过健全的制度,严格的管理,先进的方法,有力的措施以及全体调度员的共同努力,才能使调度班组的安全管理工作走向标准化,规范化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郭一华.电网风险控制方法[M].2003.23(5).8~11.

[2]胡卫.电网预警管理.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1992.35~40.

电网技术论文范文篇8

曼大MScofE-Power培养模式

课程设置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创建于1824年,是一所声名卓著的综合性大学,其在电力工程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历史悠久,实力强劲。曼大的1年制电力系统工程理学硕士MasterofScienceElectricalPowerSystemsEngineering(简称MScofE-Power)项目包含8门必修课及1篇毕业论文,其课程安排如表1。通常,曼大1门课程会在1个学期内修完,授课约30学时,课下对应自习时间约为1:4,总共的学习时间约为150小时,对应15个学分。毕业论文是60个学分,对应的独立学习时间是600小时,这样学生总共需要180个必修学分才能获得学位。MScofE-Power授课时间大致分为两部分:通常秋季学期从9月中旬开学到圣诞节止。圣诞假期为3周左右,然后是春季学期,从1月中旬到6月中旬。毕业论文工作从春季学期开始,通常会持续至暑假内,论文交卷截止时间一般是在次年9月上旬。这里用课程号代表具体课程,就表1中的课程内容依次做简要介绍。1.EEEN60302介绍最基本的电力系统架构与电力设备以及相关联的电路分析基础。2.EEEN60312介绍电力系统的建模和大电网的稳态分析与短路故障计算。3.EEEN60372讲授如何就发电厂电气部分进行设计,也包括在全生命周期成本背景下对电力设备资产管理与状态监测的介绍,以及高电压实验课。4.EEEN60321介绍电力系统优化调度与电力市场及技术经济学方面的内容。5.EEEN60076就电力系统的小干扰稳定和大扰动稳定的研究方法进行介绍,以及对供电质量和电力系统可靠性方面的问题进行介绍。6.EEEN60342介绍电力系统中各种类型和场景下的继电器和保护方案,并要求学生结合PSCAD软件对电流保护和距离保护进行实践给出课程报告。7.EEEN60352主要就新兴智能电网技术和低碳技术与电力系统的融合展开介绍。8.EEEN60357结合工程项目建设背景,为研究生提供研究方法、产品或服务开发技术和市场研究方面的培训。9.EEEN60070毕业论文具体结合课程学习中的某科学主题,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展开系统研究,以展示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不需要答辩,但将由教师评审给出成绩。可以看出,MScofE-Power项目紧紧围绕电力工业所需,设置了内容丰富的专业课程。由于曼大等多数英国高校本科是三年制,前期以通识教育为主,涉及到的专业课程较少,能看出表1中的大多数课程内容对应着我国电力本科高年级常规课程,如电力系统分析、发电厂电气部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高电压技术等几门专业主干课以及相应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基于此,加之每门课程的学时数相当少,其所能到达的专业深度也就很有限,1年制MScofE-Power文凭的厚度与国内硕士文凭无疑是有差距的。课程教学与考核模式结合EEEN60372对课程的教学及考核模式做介绍。EEEN60372旨在:使学生对发电厂电气部分进行设计的基本原则有清晰理解;使学生通过办公软件、电子表格以及基于商业软件包的计算等来完成对发电厂项目中主要电气部分进行的设计;使学生了解电力系统中资产管理的相关技术;使学生了解电力系统设备型式试验过程和/生产/调试/检测过程中使用的电气测量技术和状态诊断方法。课程涉及的教学形式包括:教师课堂教学PowerPoint演示和黑板书写讲解(Lecture)、有助教参与的小组课程学习讨论(Tutorial)、高电压实验课、基于TurningPoint平台的课程网络学习(e-learning)等。具体时间分配为,32学时Lectures、6学时高电压实验课、4学时Tutorials以及108学时课下学生自修学习Independentstudy。课程考核为,学生三个小时的笔试成绩占比为80%,学生所提交一份关于传输线路设计的课程报告占比为20%。

IIT的MEngofPower培养模式

课程设置创建于1890年的伊利诺伊理工学院是一所传统的电力系统教育和科研强校,其电力工程硕士MasterofPowerEngineering(简称IITMEngofPower)的培养在美国高校中具备一定的代表意义。美国的工程学硕士分为理学硕士(MasterofScience)和工程硕士(MasterofEngineering)两大类型,前者侧重于学术研究,后者侧重于职业发展。IITMEngofPower定位于为电力系统、电力电子和电气驱动以及电机等专业方向培养高端应用型技术人才,项目要求至少完成30个课程学分,通常学生1学期会选3门课。美国高校的学分制度与英国不同,其一门课程的学分数通常定义为一学期内,该门课程在每一教学周内授课的小时数,这和我国高校的学分制度类似。这里就IIT课程号含义做简单说明,举例如ECE418PowerSystemAnalysis。其中ECE为DepartmentofElectricalandComputerEngineering的简写,意味着是ECE系开设的课程。ECE418数字中的第一位4代表400级别,适用的年级为本科四年级;如果该数字是5就代表500级别,是适用于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常规课程,通常3个学分;如果该数字是7,代表是侧重于博士生前沿知识专题的短期课程,一般2个学分,该数字是6的情况,通常指的是小组研讨或博士学位论文。ECE418中数字的第二位和第三位通常表示子类,指代具体学科范畴内的具体课程,这样ECE418就和具体的一门电力系统分析课程对应了。MEngofPower专业课程学分的选取主要被限定在三个课程组中,即构成专业基础的核心课程组CoreCourses、构成专业方向的电力系统课程组PowerSystems和电力电子与电气驱动课程组PowerElectronicsandMotorDrives,任选课程的专业学分很有限,其各范围的可选取学分数如图1所示。这里结合选课规则及图1,对三个课程组所提供的课程进行介绍。CoreCourses课程组包括8门课,如表2所示。其中ECE418和ECE419理论课程内容相同,ECE419多包含1个学分的实验,要求从其中必选其一。同理ECE412和ECE512课程内容相同,ECE412多包含1个学分的实验,其作为可选课程之一。在ECE411、ECE420、ECE412(或ECE512)、ECE537和ECE551等5门课程中,要求至少选取3门。PowerSystems课程组主要包括:ECE417配电工程、ECE554电力系统继电保护、ECE555电力市场运行、ECE560电力系统动力学与稳定性、ECE563人工智能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ECE582微电网的设计与运行等18门课程。PowerElectronicsandMotorDrives课程组主要包括:ECE438控制系统、ECE539电机的计算机辅助设计、ECE548新能源发电技术、ECE550电力电子动态控制、ECE764车载电力系统等12门课程。要求从每个专业课程组中至少选修两门课程,限于篇幅,各课程不再逐一列表。任选课GeneralElectives被限定在其所在电气系所提供的选修课目录中,不超过4-6个学分。在课程层次中,MEngofPower要求申请学位的30个学分,至少有18个学分是500级别课程,400级别课程不能超过12个学分,短期课程的学分最多可申请6个。英美两国在师资聘用、教材内容选取、教学模式等方面有相似,由前所述看出MEngofPower课程内容与MScofE-Power表1中课程有交集,相比较MEngofPower选课的自由度更高以及授课更扎实。具体表现在如MEngofPower可选课程的范围很宽,且层次丰富,从本科生课程到博士生课程,可选课程的范围超过40门;同一门“电力系统分析”,MEngofPower的课时数比MScofE-Power要多一倍;培养学制也更长,自然其文凭的含金量也更足。课程教学与考核模式介绍举例如ECE550,主要介绍新能源接入智能电网的逆变器控制技术,排课16周,3个学分。开学初,教师将公布本期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时间安排,并介绍负责作业答疑和上机指导的助教与学生见面。授课过程中,教师在讲解智能电网新兴技术的同时也会介绍本领域的前沿学术动态,师生常常会就教学内容展开提问和讨论,课堂氛围活跃。教师布置3个project课题作为考核,成绩占比分别为20%、40%和40%,project需要学生们自行组建团队基于专业软件协作完成,并需要团队成员们在现场通过幻灯片或视频等形式展示其共同的研究成果,教师据此进行成绩评定。为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和热情,教师还布置了课程相关的研究论文写作纳入成绩评定,作为附加分40%。

与我国电力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的比较

我国电力工程专业硕士定位为培养电力行业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与英美国家的培养模式差异明显。首先在对学业的定位上,英美国家的电力工程硕士教育几乎不体现对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硕士学位以专业课程学习为主,因此也就没有硕士生导师的概念,美国的大学通常会安排一定的教师作为学生选课的咨询顾问,但也仅限于对学生在选课时提供一些建议。国内的专业硕士教育仍强调导师的学术指导,通常也会有期刊论文等研究成果的毕业要求。其次,英美国家的硕士课程教育严谨规范,无论是授课或考核以及校方的管理模式,都如同其本科教育的顺延贯通,很少开设专业性过强或过深的课程,培养质量通过其教育部门推行的工程硕士教育认证制度得到保证。在学习方式和考核模式上,英美国家的形式更富启发性和多元化,比如学校会在机房提供丰富的专业软件,如PowerWorld、EMTP和PSCAD等供学生们完成作业或练习以及实验,考核成绩由平时作业、课程课堂测验、研究报告、科研项目等多种形式构成。

结语

电网技术论文范文篇9

电气工程特色专业课程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强的一门新型或前沿性专业课程。目前,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电气工程特色专业课程在我国地方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中仍旧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缺乏合适专业课程教材、缺乏特色专业优秀教师、教材内容与教学目的不匹配;概念与原理多、授课内容多、部分内容抽象难懂,以及与授课时间少的矛盾冲突;缺乏合适教材和实验条件帮助学生认知和掌握巩固所学理论知识;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教学方式仍以“填鸭”式课堂讲授方法为主、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考核方式单一,易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2,3]。电气工程特色专业课程教学目的是顺应当前我国新能源战略和电力行业转型发展对新型人才需求的大环境,为成长为符合我国电力领域所需的合格电气工程技术人才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体系的立体化改革

(一)教学理念的改革。教学理念是教学活动开展的科学定位和方向指导。我国已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文件明确指出应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新时期教学改革与发展任务[4],但是我国高等院校仍主要秉持“强调知识的灌输、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满堂灌、学生被动式的接受知识等”的传统教学理念,进而造成学生缺乏学习和探求新知识的热情和动力、缺乏创新意识、缺乏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出的学生难以适应和满足当代社会发展快速多变的新需求[5]。因此,教师应探索和创建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目标的“以教导学”式教学理念,其主要内容措施有:(1)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应降低或减少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应强调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信息的收集以及资料使用的能力等,即在教学中应树立新的教学观,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变为具有自主能力的创新型人才。(2)教学责任转变:教师责任重点不在于传教知识,而在于教学生学用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教师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即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加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以及开展学生的合作性学习。(二)教学内容的改革。电气工程特色专业课程如微电网技术、新能源发电技术、智能电网技术等都具有课程内容多、内容更新快、实践性强等特点,因此在安排课程教学时应撇弃传统的将教材和教学内容等同起来的片面做法,而应采取“精、新、实”三原则统筹选择课程教学内容。其中,“精”是指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取舍、加工、有侧重、有详略,适当选取教材内容;“新”是指增加一些能反映本课程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发展动态等内容,引导学生突破教材、加工教材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实”是指课程内容大多为工程技术装置或实践工程案例,增加相应的实验和实践课程内容,提高学生对所学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辩证统一、增强学生学习广度和深度的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三)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改革。针对电气工程特色专业课程较多的内容与较少的课时量、内容更新快与实践性强等特点,这要求教师不能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应采取灵活教学方法与多样教学手段有机结合的新教学方案。灵活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特点选取传统讲解式教学法、启迪式教学法、比较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或流程式教学法中的一种或几种,而不是固定的、单一的某种教学方法[6]。多样教学手段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选取“内容主次分明和详略得当,多媒体教学为主而传统教学为辅,案例分析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专题讲座相结合,教师由“教”为主转为“导”为主,而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学习”等多种授课措施[5,7]。(四)考核方法的改革。考核是对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果的双重检验措施,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最后一道重要环节。为此,电气工程特色专业课程教学考核评价方法应采取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且权重相宜的综合考核方式,具体措施有:(1)平时考核,主要通过考勤、课堂作业、课后作业、实验课程和分组专题研讨等形式,且采取分阶段的平时成绩公示措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重视度。(2)期末考试,主要是通过书面开卷考试或课程论文两种主要方式,可以有效增强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综合理解与应用技能,增强学生的专业知识素养、科研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科研写作能力等诸多方面的综合素质能力。

三、结语

电气工程特色专业课程教学是我国地方高等院校电气工程专业发展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我国新教改环境下主动适应教育发展需求的一项紧迫任务。根据电气工程特色专业课程教学特点,探索构建一种融合“以教导学式”教学理念、“精、新、实”多元教学内容、灵活多样教学方法及综合考核方法为一体的课程教学立体化改革方案,为地方高校特色专业课程教学管理提供一定的方法指导和模式借鉴。

参考文献:

[1]胡向东,唐贤伦,向敏,蔡林沁.地方高校自动化特色专业建设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42):151-154.

[2]刘忠,邹淑云.专业选修课《新能源发电技术》的教学研究与实践[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1):185-186.

[3]孙玉文,曲光旻.新能源发电技术的教学思考与实践[J].科技视界,2015,(16):13,278.

[4]娄延常.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走势———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几点体会[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0,24(6):14-18.

[5]郭庆,陈尚松.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26(1):95-97.

[6]王凌云,叶婧.“新能源发电技术”专业选修课教学改革的探讨与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14):217-219.

电网技术论文范文篇10

[论文摘要]:通信电源是向通信设备提供交直流电的电能源,是整个通信电信网的能量保证。通信电源系统由交流供电系统、直流供电系统和相应的保护系统构成。通信电源系统的设备多,分布广,不仅单个电源设备的可靠性会影响系统的可靠性,电源系统的总体结构也会对自身的可靠性造成很大的影响。

一、通信电源的发展现状

(一)供电系统的现状

通信电源是通信系统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目标是安全、可靠、高效、稳定、不间断地向通信设备提供能源。通信电源必须具备智能监控、无人值守和电池自动管理等功能,从而满足网络时代的需求。通信电源系统由交流配电、整流柜、直流配电和监控模块组成。

(二)通信电源设备的更新换代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功率器的更新换代,新型电磁材料的不断使用,功率变换技术的不断改进,控制方法的不断进步,以及相关学科的技术不断融合,通信电源在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电磁兼容性,消除网侧电流谐波、提高电能利用率、降低损耗、提高系统的动态性能等等方面都取得长足的进步。

(三)现行通信电源的电路模型和控制技术

目前通信电源的变换电路拓扑结构主要采用双单端电路,半桥电路和全桥电路,各有优缺点。一般认为,在中、小功率场合,采用双单端电路或半桥电路是适宜的;在大功率场合则采用全桥变换电路。

二、通信电源发展趋势

(一)开关器件的发展趋势

电源技术的精髓是电能变换,即利用电能变化技术将市电或电池等一次电源变换成适用于各种用电对象的二次电源。其中,开关电源在电源技术中占有重要地位,从10kHz发展到高稳定度、大容量、小体积、开关频率达到兆赫兹级,开关电源的发展为高频变化提供了硬件基础,促进了现代电源技术的繁荣和发展。

(二)通信直流电源产品的技术发展市场需求发展

在需求与技术的共同推动下,通信直流电源产品体现了如下的发展态势:

体系架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维持稳定。通信直流电源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是维持现有的交流配电、整流器模块(并联)、直流配电、监控单元、蓄电池等为主要组成部分的架构;功率变换模式也将维持现有的高频开关模式,暂时不会出现类似从线性电源到开关电源的阶跃性的变化。

功率密度不断提高。通信一次电源的核心部件整流器的功率密度不断提高,推动了通信直流电源整机的功率密度不断提高,但配电器件、蓄电池等密度基本维持稳定,一定程度制约了整机系统的功率密度的提高比率。

更高的可靠性。高可靠性是通信电源的最基本要求。随着器件技术、通信电源技术的成熟,以及各通信直流电源设备厂家在可靠性研究上大力投入,通信直流电源产品可靠性呈不断提高的趋势。

按照TRIZ理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理论”的俄语缩略语)描述的技术系统发展进化规律,一般而言,技术的生命周期包含四个阶段:婴儿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种种迹象表明,通信直流电源的核心技术,开关电源技术基本上开始步入成熟期:效率的提升变得缓慢和困难、而电源损耗不能大幅度降低限制了功率密度的进一步提高,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内,通信直流电源产品将进入一个缓慢发展的阶段,直至有一天,一种新的电源变换技术出现,通信直流电源产品就会再出现一个阶跃性的发展,就像开关稳压技术替代线性稳压技术,给电源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三)通信用蓄电池技术研究的新进展

通信用蓄电池作为通信系统后备的能源供应手段,其研制、生产和应用技术一直备受世界各国通信行业的重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国外正在研制和试验新一代的通信用蓄电池,有的已经进入商用化阶段。这些新的蓄电池,由于其材料、结构和技术上的先进性,在性能上具有传统的VRLA电池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中国论文联盟1.钒电池(VanadiumRedoxBattery)。钒电池(VRB)是一种电解值可以流动的电池,目前正在逐步进入商用化阶段。

2.燃料电池。燃料电池是一种化学电池,也是一种新型的发电装置,它所需的化学原料由外部供给,如氢氧燃料电池,只要外部供给氢和氧,经过内部电极、催化剂和碱性电解液的作用,就能产生0.9V电压的直流电能,同时产生大量的热能.

3.电源监控系统的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应用日益普及和信息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通信系统从以前的单机或小局域系统逐渐发展至大局域网系统或广域网系统,大量人力、物力被投入到网络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上。不过通信设施所处环境越来越复杂,人烟稀少、交通不便都会增大维护的难度,这对电源设备的监控管理提出了新的需求,保护通信互联网终端的电源设备必须具备数据处理和网络通信能力。此时,数字化技术就表现出了传统模拟技术无法实现的优势,数字化技术的发展逐步表现出传统模拟技术无法实现的优势.

4.通信电源的环保要求。环保问题,一方面的指标是通信电源的电流谐波要符合要求,降低电源的输入谐波,不但可以改善电源对电网的负载特性,减少给电网带来严重污染的情况,还可减少对其他网络设备的谐波干扰。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材料的可循环利用和环境的无污染,这方面需要产品满足WEEE/ROHS指令。

在通信电源开发、生产早期,人们主要集中研究电源的输出特性,较少考虑到电源的输入特性。例如:传统的在线式电源输入AC/DC部分通常采用桥式整流滤波电路,其输入电流呈脉冲状,导通角约为π/3,波峰因数大于纯电阻负载的1.4倍。这些谐波电流大的电源给电网带来了严重的污染,使电网波形失真,实际负荷能力降低,对于三相四线制的电网来说,还很有可能因中性线电流过大而出现不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朱雄世,《通信电源的现状与展望》.

[2]《浅析全球通信电源技术发展趋势》.

[3]《通信直流电源发展趋势》.

[4]孙向阳、张树治,《国外通信用蓄电池技术研究的新进展》.

[5]《通信电源技术发展趋势及标准研究方向》.

[6]曾瑛,《浅谈通信电源》.

[7]王改娥、李克民,《谈我国通信电源的发展方向》.

[8]王改娥、李克民,《我国通信电源的发展回顾与展望》.

[9]侯福平,《UPS系统在通信网络中使用的特点及要求》.

[10]《全球通信电源技术发展呈现五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