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管理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09:32:28

创新管理论文

创新管理论文范文篇1

在举国瞩目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总书记高度重视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指出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是二十一世纪时代教育的特征。“独立的人格意识、积极的民主参与热情、强烈的好奇心、合理的知识结构、广泛的兴趣爱好、独特的个性特长、正确的审美意识、顽强的意志、较强的专利意识和发表意识、大胆的冒险探索精神、良好的道德品质、勤奋踏实、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团结协作的精神与协调指挥能力、较强的模仿力、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优秀的创造思维品质、较强的实验动手能力、定量的数理分析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等二十条个人要素构成了创新型人才。下面,我以自己的实践,浅谈在班级管理中我是怎样渗透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主动参与到班级管理教育中,自觉成为班级的主人。现代管理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人本”思想。这一思想的基本精神是: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一切管理工作均应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做好人的工作为根本,而对人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启动下属的内在工作动力,充分发挥下属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社会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在社会信息的进程中,各种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都会在学生中传播,使学生的心理特点发生显著变化。反思我们的学生管理工作,与当前的形势和时代要求是格格不入的。我们那传统的“保姆式”管理会使学生缺乏独立自主性;“警察式”的被动管理则压抑了学生的自尊、自主意识;而两眼死盯着是否犯规的“裁判式”消极管理则剥夺了学生的民主参与。到底怎样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改善学生管理呢?在平常的班级管理中,我做了如下小小的调试:一、让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一个班有几十名学生,这些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在思想、品德、智力、兴趣和性格等方面各有不同的特点,把他们组织起来,形成班集体,使他们在良好的集体中学习和生活,这对于班主任来说,是一个难点,班主任的工作是艰巨的。怎样化整为零,使学生都能在我的领导下、教育下,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积极愉快地学习呢?首先,在建立班级之后,我随即进行一段时间的观察,然后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综合全班学生的意见,挑选出一批学习成绩优秀,工作能力强的学生作为培养对象,手把手地交他们管理班级,使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主人翁精神的班干部,为以后发展和培养更多的班干部打下基础。现在的孩子,追求平等、民主。作为班主任,如果高高在上,忽略民众意见,一意孤行,势必使自己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大打折扣,严重的将会使得学生产生敌对情绪、抵制情绪,试问,这还将如何开展工作呢?因此,在选出班干部之后,我利用一节课的时间,与全班学生一起共同制定了新学期的班级管理制度。顺便一提,一些制度订得的确不错,学生确有他们独特的见解。当然,有些方面可以看出他们还是比较幼稚的,但在我的启发引导下,都能顺利完成,而且颇为全面。制定了新学期的班级管理制度后,我对学生说:“制度是大家经过深思熟虑、结合自身共同制定出来的,老师希望大家能说到做到,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一个好学向上的集体。”通过实践,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还是挺按章办事的,违纪的学生比较少。值得一提的是,一些责任心较强的学生都能在每周的周记中指出某项的不足可做修改等建议,这为我制定下学期的班级管理制度提供了很好的参考。看!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了吧,他们把自己看作是班级的主人,乐意为班级建设出谋献策。其次,实行班干部轮换制。有的班级,可能是一学年甚至几个学年下来,依旧是原来的班干部。作为班主任,可能认为这挺好的,既省心又省力(班干部们经过几年的工作,能力提高了,对班级的情况又比较熟悉)。但我却不这样认为。我认为,由于多年长期使用老一套的班干部管理体制,这样必然使一些有能力、有作为的学生失去锻炼的机会,而那些身为班干部的成绩平平的学生,由于无竞争,无危机感与紧迫感,因此无干劲。而且,大部分的学生,都怀着当班干部的愿望,他们乐意为班级出力。我班的学生,特别喜欢当班干部,他们以能当上班干部为光荣,能为班集体出力,为同学服务更光荣。因此,每次轮到当值日生或班长,工作总特别认真、负责。记得有一次,一个学生因为写欠作业,违反了纪律,因此,我撤消了他下个星期当班长一职。没想到,他竟当场放声大哭,并保证下不为例,请我给他机会。看!孩子就是这么可爱,他们从轮流当班干部中体会到当班干部之乐、之苦,也懂得去关心、理解他人,认识到“管”与“被管”的乐趣,调动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班级的纪律真是明显好多了。第三,建立“自我批评日”。人应善于做自我批评,才能找出自身的不足,对照自己与他人,发扬优点,改正缺点,才会有所进步。为了使学生能正视自己一周的表现,我在每周五中选一节课,让学生总结自己一周来的表现,看看哪些值得发扬,哪些需要改正。小结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可以是有关学习的、有关纪律的、有关生活的、有关校外的、有关校内的。开始,学生不敢实话实说,即使有,也言尽不详。见到这种情况,于是,我先带头,对自己一周来的工作做了言简意赅的小结。在我的带头下,学生们都鼓起勇气,畅所欲言,而且,我们还共同找出缺点,制定了下一周的奋斗目标。事后,我听到家长也称赞到:“这办法的确不错,孩子们乖了许多,长大了许多。”家长的话语,就是对我的工作的最好的肯定。二、激励、赏识,是班级管理的核心。我们知道,人的需要,除了生理需要外,还有更高层次的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需要的内容与层次会更加发展成为伴随人心理活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赏识教育正是根据儿童这一心理特点,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而产生的一种教育。赏识教育,即“赏识——成功教育”,它是教孩子走路、说话的教育。孩子学说话,说得再迟、再差,我们都不会灰心,我们都会说:“慢说话的孩子长大特聪明。”我们不会嘲笑,只会坚持,不断地鼓励、赞赏。这就是一种承认差异、尊重差异、不怕失败、追求成功的教育。“赏识教育”,是“赏识”与“激励”的结合体,在班级管理中,它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观念,通过“赏识、激励”去维护孩子的自尊,学会自爱,去挖掘潜力,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在班级管理中,当孩子取得成绩或受到挫折时,我们老师的一句“你真棒!”或“再试一次,一定会比刚才更好!”等肯定性的语言或鼓励性的言语,都会如和煦的春风,无声的细雨,温暖、滋润着孩子的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反之,如果采用一味地斥责、埋怨等方法,则容易挫伤孩子的自尊心,降低了孩子对自我的评价,对自信心的形成产生不良的影响。我在班级管理中,还采用了一些“贴红花、奖励‘小动物’、争夺红旗”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对孩子进行赏识,让孩子感到承认对他们的尊重、信任,从而增强他们的信心。新的世纪,需要充满自信而又有能力的人。一个自卑、性格懦弱的孩子,将难以适应未来的社会。而承认差异、尊重孩子、相信孩子、鼓励孩子,无疑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减少自卑心理。三、促进班级进步的手段——培养个体活动。一个班内几十名学生总是性格不同,各有特点:有的喜静、有的好动、有的顽皮、有的乖巧。在班级管理中,如何调节各人的性格,使班级呈现出一个和谐、团结、人人追求向上的优秀集体呢?通过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励个体发展的潜在活力,从而激发整体的上进心,促使整体进步。我班有一名学生,学习成绩还挺不错,就是特别贪玩。每天上下课,奔跑、追逐是小事;放学不按时回家,有时还爱纠集家住其附近的同学打打闹闹,好几次家长找上学校向我反映。还真难管啊!你找他谈话,可过不了几天,他又犯了;凶他、训他更不管用,搞不好,他还会产生敌对情绪。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他除了顽皮、捣蛋外,其实,他蛮关心集体的,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期望集体对他的肯定。再经过观察,我发现,他上课特别认真,总能积极发言,作业完成速度快,质量也不错,而且,从没缺欠作业。嘿!我找到教育他的缺口了。在一次班会课上,我任命他为班里的学习委员,专门负责管理班里的学习。课后,我再找他谈话,希望能不辜负老师和同学对他的信任,能和老师一起帮助差生提高学习成绩。他爽快地答应了。后来,他还自发组织了学习小组,自己任命组长。几个差生在他的帮助下,成绩也略有提高了,就连原来总在一起玩耍、打闹的几个学生也加入到他的学习小组中去。这一因势利导,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个体有活力,有干劲,有了积极性,又会在同学中互相影响,整个班级呈现了生机勃勃,人人力争上游的好氛围。以上这些管理措施的实施,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自治、互帮、互助的精神,使学生的个体得到和谐的发展,在实践中树立起处理集体、他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正确态度,增强了心理承受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

创新管理论文范文篇2

政府部门往往从实用功能方面来理解“定义”,从统计测算的数据出发来制定指导计划。他们的大量“计划文件”需要以确凿的事实或数字来支持论点,这种统计数据显现了艺术、文化与经济、就业关联的“外在好处”,故而,他们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位是与经济、就业等一系列的实际状况联系在一起的,而不是高头讲章,泛泛地把文化产业作为一个领域,去全面把握其动力和影响。即使要建立新的政策模式,对文化和艺术的理解也常被对二者的统计的经济价值的理解所代替。

从当代应用文化产业来看,文化产业具有一般产业所必备的某些属性。就其所提供产品的性质而言,文化产业可以被理解为向消费者提供精神产品或服务的行业;就其经济过程的性质而言,文化产业可以被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文化产业主要包含了如下内涵与特点:当代文化产业是全球化的条件下消费社会形态下的文化经济和产业。

当代文化产业的首要特征是高度依赖文化创新,以创意为王的产业形态。

创意产业、创意经济(creativeIndustryCreativeEconomy)是总体的文化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一种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的背景中发展起来的,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技巧及才华,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的理念、思潮和经济实践,是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

创意为王,表明当代文化产业不同于过去物体或物质产业的产业形态,而更注重精神和文化的创新,并将这种创新视为产业发展的动力与核心。

当代文化产业是建立在高科技传输手段之上的、以文化内容为主体的产业,数字化内容产业是内容产业的高级形态,也是内容产业的发展方向。

什么叫内容产业呢?欧盟“Info2000计划”中把内容产业的主体定义为“那些制造、开发、包装和销售信息产品及其服务的产业。”内容产业的范围包括各种媒介上所传播的印刷品内容,音响电子出版物内容、音像传播内容、用作消费的各种软件等。所以主导的内容产业将是视听传媒业。这些产业是经济价值的生产者,不管是通过票房收入、转播权等的产值的直接增长,还是以不同的方式出售媒体产品获得收益。

随着电视媒介由模拟向数字的转化,随着基于固定载体的传播媒介向基于网络载体的传播媒介的转化,内容产业迅速发展升级为数字内容产业。数字化内容产业即流过那条“粗管子”——光纤宽带电缆的所有节目。未来的基于数字技术的信息内容和服务产业边界将会越来越扩大,今天日渐走热的短信、网络游戏和VOD点播、音乐下载、手机增殖服务,甚至QQ、POP等都属于这种新兴的数字化内容产业。互联网是数字内容产品制作、传播的最大载体。

当代文化产业是极端关注传播方式,赢取注意力赢取眼球的产业,它是争夺消费者消费时间从而争夺利润的产业。

与创意产业与内容产业相对应,当代世界进入了一个眼球经济与注意力经济的时代。从城市形象和传播影响方式来看,文化产品甚至城市竞争都是一种争夺注意力的竞争,是一种争夺眼球的经济方式。

注意力本身就是财富。Goldhaber说:“获得注意力就是获得一种持久的财富。在新经济下,这种形式的财富使你在获取任何东西时都能处于优先的位置。财富能够延续,有时还能累加,这就是我们所谓的财产。因此,在新经济下,注意力本身就是财富。”注意力作为一种资源,有它自己的独特之处。与信息相比较,信息是可以准确计量的,而注意力的计算是模糊的;信息是由信息的产生者不断创造的,而注意力对于信息的浏览者却是有限的。简言之,信息产生后能创造多少价值是不确定的,相反注意力却能直接产生价值。

当代文化产业是娱乐性、休闲性、注重体验的的产业,体验是服务性产业的新方向和高境界。

在当代,体验已经逐渐成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之后的一种经济形态。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渴望得到体验。而在城市的竞争中,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不仅要有生动丰富的创意和创意者阶层,还要将自身创建为一个消费和体验创意的城市。

近年来,体验经济渐渐为中国经济学界、新闻界所熟知。体验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以全新的文化理念对服务经济进行深化和发展而形成的精神体验作为其内涵。

什么是体验?体验就是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围绕消费者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按照体验经济的观点,商品是有形的,服务是无形的,而创造出的体验是令人难忘的。进一步看,如果你为物品和有形的东西收费,你所从事的是制造业;如果你为自己开展的活动收费,你所从事的是服务业,而只有当你为消费者和你在一起的时间而收费时,你才算进入体验经济。

在体验经济下,消费者不再限于购买产品后所获得的美好体验,而是更加侧重于在消费过程中甚至企业生产过程中所获取的“美好体验”。当消费过程结束后,消费者记忆将长久保存对过程的“体验”。消费者乐意为这类体验付费的原因在于体验是如此美好、不可替代,对某一个消费者来讲它是唯一的,有时是不可再生的。所以体验经济给城市经营者的启示就是:非物质产品比物质产品的价值更高,升值空间更大。一个国际化的都市,必须更多地关注文化、娱乐和格调。经营快乐是服务业的极致,是体验经济最佳的切入点。

文化产业是具有根本性的经济特征的产业。

文化产业是在资本的架构中运作的,其工作的重心在经济利润最大化。它是通过受众最大化实现边际效益的增长,从而达到利润最大化的。文化商品的独特性在于它们不会在消费过程中被损坏,但它能很廉价地被再度仿造,这样就难以保证产品的稀缺,而稀缺与商品的价格息息相关。不论公营或私有,文化产业都必须在同一个资本经济体系架构中运作。

文化商品内部充满了矛盾,自身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文化商品有一种扩大市场份额的动力,这往往是以开辟一种文化消费门类和赢得观众的形式出现的。文化商品的使用价值之一便是提供新奇的和与众不同的被感受(体验)物。

但另一方面,文化商品又不象其他商品,它们不会在消费过程中被损坏,从而可以无限重复使用。比如文学艺术的经典。但在现代市场利益推动下,它又能很廉价地被再度仿造。这样就难以保证产品的稀缺,而稀缺与商品的价格息息相关。文化产业的生产者通过多种方式限制接入,如垄断或保护知识产权,以制造出稀缺,从而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这种对受众最大化的追求导致了文化产业中明显的高度集中化、国际化与跨媒体所有权。

创新管理论文范文篇3

(1)“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爬山虎的脚》)请根据这段话,再加上你的想象,把爬山虎的脚画出来。

(2)“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詹天佑决定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八达岭隧道长一千一百之米,有居庸关隧道的三倍长。他跟老工人一起商量,决定采用中部凿井法。先从山顶往下打一口竖井,再分别向两头开凿,两头也同时施工,把工期缩短了一半。”(《詹天佑》)根据文字叙述,发挥自己的想象,分别画出居庸关和八达岭的山势及开凿隧道的简明示意图。

细细比较、口味上面两道题,有三个显著特点值得借鉴。

其一,围绕教学目标,注意导向性。

“对学生的评估,要有得激励和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发展”,“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的发展”。两道题正是基于上述目的,以新大纲和课本所确定的要求为内容,做到教什么考什么,怎么教就怎么考。《爬山虎的脚》课题点出了重点,“预习”“思考.练习”都要求仔细研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詹天佑》一课着重讲了京张铁路修筑过程中“开凿隧道”等几处关键工程的施工情况,表现詹天佑的智慧和才干,突出了他“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的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新大纲重新审定的人教版教材,不约而同地新增了“画爬山虎的脚”和“画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示意图”的练习题。编者的意图达成度如何,教学中如何改进和完善,考查一下学生画得怎样便一目了然了。

其二,重视语言感悟,注意思考性。

“阅读分析”的考点是了解和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包括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上述两道题虽然是笔试题,但是一改以往机械记忆式的文字叙述和猜谜式的选填ABC,要求学生“画”出答案来,不过,若不认真默读,用心思考,就不能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就不能内化为自己的经验,也就不能把答案“画”正确。

题(1)所引的4句话,依次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形状——“枝状”“六七根”“细丝”,颜色——“嫩红”。忽略哪一个细节都会出错。题(2)所引的4句话采用对比的方法介绍了两个隧道不同的施工方法,因为居庸关“高”,所以采用的方法是“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因为八达岭“长”,所以采用的方法是“中部凿井法”。山势的不同特点和开凿的不同方向都要正确地“画”出来,如果不能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也是不行的。

其三,体现学科沟通,注意综合性。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积极提倡语文的综合性学习,要求“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从这个意义上看,两道试题不失为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的有益尝试。“画”答案的方式,既让学生感到新鲜、有趣,又使学生意识到掌握绘画的基本方法,提高给水平也是不容忽视的。除了共同涉及的美术学科以外,题(1)还沟通了“语文”与“自然”的联系,通过画爬山虎这种植物加深了对“茎”“叶”“叶柄”这些植物学名词和知识的理解;题(2)则把“语文”和“地理”,乃至建筑学的一些知识联系在了一起,“山势”“隧道”“凿井”这些不容易的词读读、想想、画画就明白了。【案例】

课件展示“池塘里的荷花”,让学生初步感受满池的荷花千姿百态,生机蓬勃,在碧绿的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形态之美。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谈谈欣赏荷花后的感受。

生:我看到荷花很美丽,真想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飞到荷花池中。

生:荷花太美了,看着看着,仿佛自己也成了一朵荷花。

……

师:课文哪一段具体地写出了荷花的美?

(生答第2自然段)

(出示段,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

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抓住“挨挨挤挤”读懂了荷叶很多。

生:明明是写荷花,为什么还要写荷叶呢?

生:荷花在绿叶衬托下会显得更美。

生:我一边读一边想象,知道荷花已经开了不少,而且荷花的形态很多很美。

师:荷花那么美,你能读出它的美来吗?

生:我还会加上动作呢。(生一边读一边加动作,非常生动、形象)

生:老师,“冒”可以换成“伸”吗?

师:你真会读书。你们说说“冒”换成“伸”,好不好?

生:“伸”的意思是舒展开;“冒”是向外透,往上升。我觉得在这里用“伸”不够恰当。

生:我觉得用“冒”字好。因为“冒”写出荷花的动态美,还让人感受到荷花奋发向上的精神美。

师:荷花如此娇艳动人,你想用什么方法再次感受荷花的美呢?

生:我想用笔把它画下来。

生:我想配着音乐美美地朗读。

……

创新管理论文范文篇4

一、“契机”创新。一个人物,一句话,一点回忆,一个场景等,都可以触动同学们的思绪,成为作文的“契机”。有了这个契机,头脑中杂乱无章的生活积累突然会变得有序,一个原本平凡的事件突然会闪耀着光彩,几个本来毫不相干的人物、事情,突然会产生特殊的联系。写父亲的文章可谓多矣,朱自清却写出了与众不同的《背影》,这就是因为父亲的一封信成了他写作的契机。中学生作文也是如此。曾获得“世界邮政日”征文一等奖的辽宁省学生曾晖在总结经验时写道:“苦思冥想几天,也没想出一个思路,收到朋友来信,我脑子里便来了灵感。”“找准契机就把握住了纲领,我写得很轻松,很潇洒,可以说是一气呵成。”我国当代作家何大霖曾打了一个比方:“好像有一堆柴在那里冒烟,就是烧不起来。”所以我们教师要善于“拨弄”、引导,为学生作文提供契机。

二、“逆转”创新。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曲径才能通幽,曲折才能生姿。作文最忌的就是平铺直叙,要在自然中求变化,流畅中求跌宕,才能做到引人入胜,扣人心弦。例如杨朔《的荔枝蜜》由“不大喜欢”蜜蜂起笔,接着是吃蜂蜜而“动情”,听蜜蜂事迹而“心颤”,最后愿“自己也变成一只蜜蜂”,欲扬先抑,波澜起伏。鲁迅是逆转达手法的高手,《药》中老栓为儿子治病而买人血馒头,结果小栓在一片“好药”的议论之后死去;《一件小事》中,“我”一天比一天“看不起人”,后来在人力车夫的实际行动教育下,终于进行了深刻的自我解剖,起初觉得有些迂的车夫成了“我”须仰视才且“时时记起”的人物。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巧设文章“转折点”。

三、“求异”创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要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思考,在相同的表象中找出不同的因素来,摈弃陈规,发前人所未发,立意求异。文学史上有许多求异创新的成功范例。的《卜算子·咏梅》就是“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写成的名篇。一样的咏梅,两者迥然不同。陆游笔下的梅花,处境偏僻,心情寂寞,饱受风吹雨打,极度消极孤苦,然而互相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目空一切,孤芳自赏;而笔下的梅花,不怕狂风暴雨飞雪,敢于傲雪开放,并且昂然向上,向百花报春,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曾有一年高考作文题就是“近墨者黑”与“近墨者未必黑”,前者为“常规”,后者就是“求异”。平时可以从一些成语或俗语入手进行训练。如“班门弄斧”与“弄斧到班门”(前者讽刺在行家面前卖弄,后者提倡能手竞争),“毛遂自荐”与“自遂自退”(前者指自告奋勇,自我推荐,后者提倡能上能下,反对终身制);再如“物极必反”与“物极未必反”,“欲速则不达”与“不速则不达”,“大器晚成”与“大器未必晚成”,“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与“各人自扫门前雪,也管他人瓦上霜”等。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辩证求异正反说理的能力。

创新管理论文范文篇5

义务教育语文《大纲》,变旧《大纲》的“听说读写”为“读写听说”,强调了读写的重要性和基础地位。同时,教材编排既确立了阅读中的观察体系,教学生从生活宝库中汲取营养,又形成了循序渐进的写作体系,将作文训练分为片断与整篇,并分别穿插在课文练习与单元练习中。由此可见,在模仿中创新,就是要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在阅读中渗透作文。

模仿是否会使作文变成“照葫芦画瓢”的机械制作,甚至产生“画虎类犬”的负效果呢?模仿何以能创新呢?

思维科学研究认为:相似块(即人们在学习和实践中积累起来而贮存在大脑中的知识单元)大量存在于客观事物和认识主体的思维活动中,所有的创新都是一个相互套在一起、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综合相似形或更大的体系(原文见《思维科学探索》一书)。贝弗里奇说:“独创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或设想之间的联系或相似点。”阅读,就是贮存和丰富学生大脑中的相似块。写作中的模仿,就是大脑中的大量相似块的自动汇合、接通、激活的过程,从中产生的同中异变便是推陈出新的思维结果。

心理学研究证明:初中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学生思维中的形象或表象通过积累将逐步让位于概念,并由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向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转化。这一发展转化都离不开具体的形象,即离不开模仿。

从文章学的角度看,“人在掌握语言和各种技能的过程中,以及艺术习作的最初阶段,都要借助于模仿。自觉地仿效先进的榜样,可以吸收别人经验,扩大自己的经验,作为进一步发挥创造性的基础”(见《辞海》“模仿”条)。写作是一种技能,这种技能的获得必须借助于现有的经验迁移,并在实践中发展和提高。简言之,知道了“怎样做”,还须亲自“做”,即有意识地模仿。陆机《文赋》所说的“袭故而弥新”、“沿浊而更清”;刘勰《文心雕龙》中的“夫青出于蓝,绛生于茜,虽逾本色,不能复化”,都是指模仿中的创新。古往今来,名家仿效的名作不胜枚举,如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句,鲁迅的《狂人日记》,等等。

从教学角度来说,义务教材把语文学习的过程分为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一般训练到实用训练、由分项训练到综合训练的三个阶段,体现了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以及学生学习的规律,即认识——分析——综合。大量的作文训练表现为以仿写为主带动变写、借鉴、评论、赏析等几种方式,形成序列化的科学体系,体现为一个学生从单纯模仿到逐步摆脱模仿而进入创造的过程。再者,“课文无非是例子”(叶圣陶),它具有示范性和直观性。这就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掌握知识,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化知识为能力。所以,从阅读走向写作,模仿能起到“桥梁”的作用。

学书法要临帖,学绘画要临摹,学演戏需模拟。同样,写作离不开模仿。

因读写结合方式不同,模仿作文的方式和难度也不同。以看图作文为例,在初中第一阶段的教学,偏重于解释或描写画面;第二阶段着重于对画面的分析评论或感想。因此,第一阶段的语文教学从培养一般的吸收和表达能力出发,结合课文编排了大量的仿写、变写练习。下面就此举例分析。

(一)仿写

仿写是基础训练的一种手段,它是依照范文提供的样式(包括内容)来写作的训练。对初中生来说,在写作中一筹莫展时,能依“法”循“章”,自然会得到启发。仿写一般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

1.仿内容,培养观察能力

朱自清笔下的父亲的背影虽然催人泪下,令人难忘,但如果缺乏生活体验,学生是难以引起共鸣的。《背影》文后有意安排了一项练习,要学生说说自己心目中“新的壮丽的背影”。

我们在指导学生练习时,抓住了朱自清父亲的困境、老境、心境进行分析,要学生从家庭生活中寻找类似的动情点,仔细观察和描写。据此,学生模仿出了奶奶白发飘动的苍老背影,妈妈抽泣时的悲伤背影,父亲挑担时的摇晃背影,等等。其中,有一学生在窗外观察爸爸灯下伏案备课的背影后,感叹道:“这弯曲的背影不正是一座桥吗?一座让学生踏着走向未来的桥!”此语来自生活,发自肺腑又蕴含新意。这些都是以《背影》来引发联想,触动感情枢纽的。可见,模仿课文内容锻炼了学生的“发现美”的眼睛。

2.仿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常常是那些耐人寻味的语言的共同特点。对初中生来说,这种“不可言传”如果过深过细地去“言传”,反而会使他们失去那种以神相交的诱惑和快感。所以,在教学中应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反复阅读来增强语感,再以模仿来意会,从而提高学生自身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材中安排了一些语言模仿练习,有仿句式的,有仿片断的。模仿语言,不可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雪地捕鸟的描写,既生动又实在,连用的系列动词突出了百草园的“趣”。因此,笔者扣住“趣”来启发学生,教他们从课余的游戏中寻找“趣”,如跳牛皮筋、“老鹰抓小鸡”、“斗鸡”、“荡秋千”,等等,再用准确的动词表现“趣”。这样,学生的仿写就成了自身游戏过程的描述与范文片断的模仿,形成了自己经历与他人经验的统一,从而增强了感受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3.仿技法,培养具体的写作技能

与写作教材不同的是,范文是间接显示写作知识,具体表现写作技巧的。其间接性、具体性和示范性要求学生将阅读与模仿统一起来,变他人经验为自己经验,促使写作知识的迁移。

例如,学习《老山界》中以声写静的反衬手法,可指导学生仿写《灯下夜读》片断,使他们自然联想到夜深人静时出现的响声、书页翻动声、笔尖划动声、别人的鼾声、狗的叫声等等,再以比喻的手法抒写静夜不静的感受。由此可进一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练习以丑写美、以恶写善、以悲写欢等反衬手法。

4.仿思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前面的仿写是以文章为本体;仿思路,是以作者为本体的模仿。从阅读心理学的角度说,要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感情,常常借助于认同与还原的心理过程。即阅读中化为作者,亲历其境,亲作其事,进入无“我”之境,从中把握作者的思维流程;阅读后又能还原为读者,进行远距离欣赏和评论。因此,仿思路训练,属较高层次的仿写,它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如《寓言三则》文后的仿写,就是要求根据华君武漫画的构思来展开想象,写龟免的第三次赛跑。指导仿写时,教者可把握华君武漫画创作中的求异思维,分析其构思不落窠臼,出乎意料,别出心裁的特点。因此,学生就自然想象出第三次赛跑的结局:龟兔共同获胜或同遭惨败。比赛这才算完,符合了文题要求。

仿写是为了创造。因此,进行仿写训练,应选准范文的仿写点,注意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做到既形近,又神似。但太似为“迷信”,不似又为“迷惑”。范文不能框死作文,学生的仿写应保持在似与不似之间,即在模仿中有所创新。

(二)变写

对范文的内容或形式进行某种变动,写出与原文基本相近又有所不同的作文,这种训练叫变写。它比仿写进了一步,属于“‘半创造’性的作文”(钱梦龙语)

变写的方式大致有缩写、扩写、改写、续写等,下面结合教材谈谈具体方法。

1.缩写

缩写是在中心意思和主要内容不变的情况下,按一定要求压缩精简文章的变写方式。它不是摘录,也不是修改文章,因此应保持意思与结构的相对完整。

如《盘古开天辟地》是一则神话故事,文后安排了作阅读提要的练习,这是要求比较具体的描写。指导学生练习,可把握本文先想象,“开辟”后想象“变化”的内容,以及句式多用排比的特点,删除枝叶,保留主干,变细致描写为粗略叙述,以此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缩写不但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综合概括能力、语言再现能力。

2.扩写

扩写与缩写相反,即把短文衍化为长文,它既要充实具体,又要精炼生动,而不是重复luō@①嗦,画蛇添足。

扩写常用“添枝叶法”和“增躯干法”。前者是通过增加合理的虚构成分进行扩写,后者是把原文简单的内容加以扩展,二者都是变概括为具体。例如,《扁鹊见蔡桓公》一文以扁鹊“已逃秦矣”和“桓公遂死”来结束故事,这是极为概括的,也是扩写练习的好材料。指导扩写,可要求学生把握扁鹊、桓公二人性格特征,用“增躯干法”来具体叙述扁鹊逃秦过程中的风波,用“添枝叶法”来具体描写桓公死前的神态、语言、动作等。

这类扩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想象力,提高描写与叙述的技能。

3.续写

续写是把没有写完的文章或事件完整的训练方式,它能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消化原作,发展创造性想象能力。想象贵在合乎情理,即符合原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文章的内在逻辑。所以,续写是原文合乎情理的延伸和发展。

如《皇帝的新装》文后提供了两个续篇,一是皇帝滥杀无辜,一是皇帝加罪说真话的小孩。文后还要学生再作一个续篇。怎样与前两篇不同又符合作者嘲弄封建统治者的意图呢?我们要求学生从原文“他觉得百姓们所说的话似乎是真的”一句中,揣摩“似乎”一词,联系皇帝、大臣们的性格特征去想象,皇帝回宫后会聪明起来吗?大臣们会说出真话吗?于是,学生恍然大悟,思维活跃,有的设计出骗子献魔镜的新骗局,有的描写出皇后戏皇帝的可笑场面。

既然是续写,就应注意文章的连续性、完整性,不能“泾渭分明”,或有头缺尾。

4.改写

改写就是根据原文内容改变它的表现形式的训练方式。它有利于训练学生以不同的表现方式表达同一内容的能力。改写的形式一般有几种,即改变体裁、改变人称、改变结构、改变表达方式、改变语体、改变角度等等。改写时基本内容不变。

指导改写时,首先应要求学生把握原文的中心意思,然后看清具体要求,在熔铸材料、立意谋篇上下功夫。如《最后一课》文后要求以第三人称改写课文片断,这就要把小弗朗士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一下拉开,使学生客观地认识到线索人物的作用及作品的深层内蕴。这是改变人称的改写。又如教完张志和《渔歌子》之后,为了体会诗人的情趣,可把词改写为散文,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唤起联想,再用优美的笔调描绘联想到的明丽的画图,从而领略张志和潇洒江湖、寄情山水的隐逸情趣。再如,音乐作文的难度很大,如何让学生从课文中得到启发呢?我们在指导时,利用《桂林山水歌》、《天上的街市》等诗文进行分析,要学生抓住相似点进行联想和想象,让音乐形象融入学生的心理流程,再以文字的方式将听觉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同时,我们在教学时选放了《二泉映月》、《姑苏行》这两支曲子,让学生比较这两支曲子的不同的音乐情调,前者哀怨,如泣如诉;后者愉悦,如醉如狂。这样,学生就能借助生活体验来展开想象,进行大胆泼辣的描摹。

所以,改写应注意不同表现形式的特点,充分运用特定表现形式的长处。

总之,变写培养的是学生的基本写作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在阅读理解上的创造力。它是一种现成的材料作文,因而也是检测学生阅读与写作结合的程度和能力的便捷方式。

以初步的模仿来训练学生的写作技能,对刚入中学大门的初中生来说,易入门,也易见效。在读写结合上的作文渗透,能使学生吸收前人的经验化为已有,促使知识迁移为能力。它是阅读的延伸拓展,又更好地促使阅读,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循环。

但模仿并非目的,而是手段。教师在指导学生模仿时,应从学生的具体特点出发,因材施教,逐步提高。尤其应注意,既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源头活水”,触动“相似块”与生活碰撞而产生灵感的火花,又要在写作中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发展智力,保护其创造性。一句话,初中语文第一阶段的作文渗透应表现出在摹仿中创新的积极趋向。

创新管理论文范文篇6

政府部门往往从实用功能方面来理解“定义”,从统计测算的数据出发来制定指导计划。他们的大量“计划文件”需要以确凿的事实或数字来支持论点,这种统计数据显现了艺术、文化与经济、就业关联的“外在好处”,故而,他们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位是与经济、就业等一系列的实际状况联系在一起的,而不是高头讲章,泛泛地把文化产业作为一个领域,去全面把握其动力和影响。即使要建立新的政策模式,对文化和艺术的理解也常被对二者的统计的经济价值的理解所代替。

从当代应用文化产业来看,文化产业具有一般产业所必备的某些属性。就其所提供产品的性质而言,文化产业可以被理解为向消费者提供精神产品或服务的行业;就其经济过程的性质而言,文化产业可以被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文化产业主要包含了如下内涵与特点:当代文化产业是全球化的条件下消费社会形态下的文化经济和产业。

当代文化产业的首要特征是高度依赖文化创新,以创意为王的产业形态。

创意产业、创意经济(creativeIndustryCreativeEconomy)是总体的文化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一种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的背景中发展起来的,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技巧及才华,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的理念、思潮和经济实践,是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

创意为王,表明当代文化产业不同于过去物体或物质产业的产业形态,而更注重精神和文化的创新,并将这种创新视为产业发展的动力与核心。

当代文化产业是建立在高科技传输手段之上的、以文化内容为主体的产业,数字化内容产业是内容产业的高级形态,也是内容产业的发展方向。

什么叫内容产业呢?欧盟“Info2000计划”中把内容产业的主体定义为“那些制造、开发、包装和销售信息产品及其服务的产业。”内容产业的范围包括各种媒介上所传播的印刷品内容,音响电子出版物内容、音像传播内容、用作消费的各种软件等。所以主导的内容产业将是视听传媒业。这些产业是经济价值的生产者,不管是通过票房收入、转播权等的产值的直接增长,还是以不同的方式出售媒体产品获得收益。

随着电视媒介由模拟向数字的转化,随着基于固定载体的传播媒介向基于网络载体的传播媒介的转化,内容产业迅速发展升级为数字内容产业。数字化内容产业即流过那条“粗管子”——光纤宽带电缆的所有节目。未来的基于数字技术的信息内容和服务产业边界将会越来越扩大,今天日渐走热的短信、网络游戏和VOD点播、音乐下载、手机增殖服务,甚至QQ、POP等都属于这种新兴的数字化内容产业。互联网是数字内容产品制作、传播的最大载体。

当代文化产业是极端关注传播方式,赢取注意力赢取眼球的产业,它是争夺消费者消费时间从而争夺利润的产业。

与创意产业与内容产业相对应,当代世界进入了一个眼球经济与注意力经济的时代。从城市形象和传播影响方式来看,文化产品甚至城市竞争都是一种争夺注意力的竞争,是一种争夺眼球的经济方式。

注意力本身就是财富。Goldhaber说:“获得注意力就是获得一种持久的财富。在新经济下,这种形式的财富使你在获取任何东西时都能处于优先的位置。财富能够延续,有时还能累加,这就是我们所谓的财产。因此,在新经济下,注意力本身就是财富。”注意力作为一种资源,有它自己的独特之处。与信息相比较,信息是可以准确计量的,而注意力的计算是模糊的;信息是由信息的产生者不断创造的,而注意力对于信息的浏览者却是有限的。简言之,信息产生后能创造多少价值是不确定的,相反注意力却能直接产生价值。

当代文化产业是娱乐性、休闲性、注重体验的的产业,体验是服务性产业的新方向和高境界。

在当代,体验已经逐渐成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之后的一种经济形态。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渴望得到体验。而在城市的竞争中,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不仅要有生动丰富的创意和创意者阶层,还要将自身创建为一个消费和体验创意的城市。

近年来,体验经济渐渐为中国经济学界、新闻界所熟知。体验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以全新的文化理念对服务经济进行深化和发展而形成的精神体验作为其内涵。

什么是体验?体验就是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围绕消费者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按照体验经济的观点,商品是有形的,服务是无形的,而创造出的体验是令人难忘的。进一步看,如果你为物品和有形的东西收费,你所从事的是制造业;如果你为自己开展的活动收费,你所从事的是服务业,而只有当你为消费者和你在一起的时间而收费时,你才算进入体验经济。

在体验经济下,消费者不再限于购买产品后所获得的美好体验,而是更加侧重于在消费过程中甚至企业生产过程中所获取的“美好体验”。当消费过程结束后,消费者记忆将长久保存对过程的“体验”。消费者乐意为这类体验付费的原因在于体验是如此美好、不可替代,对某一个消费者来讲它是唯一的,有时是不可再生的。所以体验经济给城市经营者的启示就是:非物质产品比物质产品的价值更高,升值空间更大。一个国际化的都市,必须更多地关注文化、娱乐和格调。经营快乐是服务业的极致,是体验经济最佳的切入点。

文化产业是具有根本性的经济特征的产业。

文化产业是在资本的架构中运作的,其工作的重心在经济利润最大化。它是通过受众最大化实现边际效益的增长,从而达到利润最大化的。文化商品的独特性在于它们不会在消费过程中被损坏,但它能很廉价地被再度仿造,这样就难以保证产品的稀缺,而稀缺与商品的价格息息相关。不论公营或私有,文化产业都必须在同一个资本经济体系架构中运作。

文化商品内部充满了矛盾,自身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文化商品有一种扩大市场份额的动力,这往往是以开辟一种文化消费门类和赢得观众的形式出现的。文化商品的使用价值之一便是提供新奇的和与众不同的被感受(体验)物。

但另一方面,文化商品又不象其他商品,它们不会在消费过程中被损坏,从而可以无限重复使用。比如文学艺术的经典。但在现代市场利益推动下,它又能很廉价地被再度仿造。这样就难以保证产品的稀缺,而稀缺与商品的价格息息相关。文化产业的生产者通过多种方式限制接入,如垄断或保护知识产权,以制造出稀缺,从而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这种对受众最大化的追求导致了文化产业中明显的高度集中化、国际化与跨媒体所有权。

创新管理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管理会计会计信息系统公司治理

一、会计信息系统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会计信息系统与公司治理有着天然的联系,有效的会计和审计信息披露是公司治理中至关重要的手段。根据当代企业理论和证券市场理论,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在公司治理领域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有助于抑制"内部人控制"。公司治理中的核心问题,是出资人如何激励或约束经理人员,使其尽可能地努力经营以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有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增加管理的透明度,从而达到控制成本、抑制"内部人控制"的目的。

第二,有助于遏制管理腐败。尽管有效的会计和审计制度对遏制管理腐败的作用程度与公司治理的模式有关,但这种作用是其他治理手段无法替代的。

第三,有助于完善CEO和执行董事的激励机制。CEO和执行董事的报酬如何与公司的绩效相匹配才能达到最好的激励效果,是公司制度中倍受瞩目的课题。一般认为,高级管理人员的短期激励应以会计盈余为基础,长期激励则以市场价值为基础。所以,会计盈余的计量也是激励机制的核心基础之一。

第四,有助于资本市场对公司的监控。尽管国际上自80年代之后,人们对资本市场监控公司的有效性存有怀疑,但充分有效的会计信息有助于增进这个有效性则仍是共识。尤其是如年代以来,通过资本市场重构公司的浪潮一直未见消退,如何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有效性,以降低资本重组的代价,广受关注。

第五,从根本上说,有助于投资者信心的提高。因为充分有效的管理和信息披露机制有助于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形成,有效地保护作为"委托人"的外部投资者的利益,从而增强投资者的投资信心。

笔者认为,除上述这些方面外,有效的会计信息系统还与公司治理的下述层面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第一,董事会有效性的提高和对股东责任的履行。在公司治理实务中,董事会的角色日益受到关注。为了真正对股东负责、确保公司目标的实现,董事会成员必须在推动公司的全面成功中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重大决策的制定者,而这种参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有效的会计信息。

第二,对其他利益相关者责任的履行。公司的目标不能只是股东利益最大化,还要考虑与其有长期利益关系的其他人员的利益。80年代以来,美国已有一半以上的州对公司法进行了修改,要求公司经理为公司的利益相关者服务,而不仅仅为股东服务。保障各方面利益相关者的应有权利、维持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良好关系,同样需要建立在可靠、丰富的会计信息基础上。

第三,CEO业绩目标的确定。尽管CEO的业绩目标取决于公司对CEO职位角色的认定,不同企业或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的目标价值取向会有所不同,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CEO的业绩目标总会包括一系列定性和定量的业绩要素,这些业绩要素往往需要用一定的会计指标予以反映,业绩实现情况也需要通过会计信息系统加以披露。

第四,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业绩评估。与CEO业绩评估不同的是,对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业绩评估主要在于对它们自身活动有效性的评估,而不是判断公司日常业务决策的有效性,因而这种评估往往不是以公司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作为出发点。尽管如此,这类业绩评估仍会注意到公司财务的成败,而且评估程序和披露途径也仍要涉及到会计信息系统。

第五,人力资本定价。人力资本定价是管理人员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报酬的确定基础。只有在对人力资本恰当定价的基础上,对管理人员的各种激励机制才能有效地运作。而人力资本定价是一种典型的市场化行为,它也必须依赖充分有效的会计信息。

综上所述,要达到公司治理目标,必须进一步认识会计信息系统的作用,切实维护会计和审计活动的权威性,提高会计和审计信息质量。

二、管理会计在公司治理中的角色--为什么财务会计信息不能完全满足公司治理的要求

要全面发挥会计信息在公司治理中的应有作用,单靠财务会计系统显然是不够的。由于财务会计信息的披露是一项公开性很强的行为,受到下述一系列因素的限制:

第一,信息披露的范围、数量和质量必须遵循一定的会计标准。财务会计信息更多地承担对公众的责任,因而必须严格遵从"透明性"的要求,强调信息的规范性,在性质上完全是强制性的。

第二,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以财务信息为主。尽管现在财务报告也强调要提供某些非财务信息,但毕竟这些非财务信息只具有补充性质。

第三,成本效益原则的遵循。尽管信息披露的成本与效益往往难以准确计量,但这并不妨碍信息提供者在披露信息时对与之相关的成本与效益做出自己的判断。在规定的基本信息之外,只有那些被认为能给企业带来一定经济利益的信息种类,企业才有可能"额外地"予以披露。

第四,商业秘密的限制。任何涉及商业秘密的信息,尤其是可能产生不利影响的信息,企业在披露问题上一定会持谨慎态度。

第五,市场和文化背景。市场和文化背景,如对信息不足与信息过剩的不同理解、对"自愿披露"的不同接受程度等,对信息披露的数量也有直接的关系。

正因为上述这些原因,财务报告所承载的信息量是有限的,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无法从现行财务报告中得到充分的信息满足。实证研究结果也支持这一判断。如据吴联生博士调查,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人投资者,认为未来机会与风险、财务预测、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会计信息的分析等信息是有用的,都占60%以上。这些信息传统上均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显然在现行财务报告中缺乏有效地披露。这样,提供满足公司治理目标的信息,很大程度上依靠管理会计系统,管理会计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维持治理结构的高效运转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遗憾的是,由于传统理论的局限性,现有的管理会计系统还很难承担起这个责任。因此,拓展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必要性,己显得十分重要。

三、围绕公司治理的需要,拓展管理会计体系--目标构造与方法构造

(一)目标构造

1.管理会计目标所包含的两大问题。会计目标实际上包含了会计信息向谁提供(服务对象)和提供什么(服务范围)两个问题。管理会计现行理论在这两点上的定位都有缺陷。

就服务对象而言,长期的误区是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区分为对外服务和对内服务,一般的描述是"财务会计主要满足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管理会计主要满足企业内部需要"。这个提法在理论上非常含糊,导致了许多歧义。最受非议的是,难道企业内部管理者不关心财务会计提供的财务报告?人们还注意到,现在公司外部对过去认为属于管理会计范畴的许多信息也十分关注。因此,会计信息系统的内外区分法已越来越与现实相悖。实际上从满足企业系统的最终目的看,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并没有本质区别,都可以并且应该为公司的内外部服务,一切形式上的不同均源于信息披露强制性程度的差异。况且,财务会计信息的披露范围和质量要求,与政府政策需要也有直接联系,而并非一成不变。因此笔者认为,对外财务报告和对内管理报告的称呼,不如用"强制性信息报告"与"非强制性信息报告"的名称更为恰当。也就是说,凡按法定要求必须公开披露的信息,均属于"强制性信息报告"的范畴;没有强制性披露的要求但也与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有关的其他信息,则属于"非强制性信息报告"的范畴,由企业自行决定向谁提供、提供多少和如何提供。

就管理会计的服务范围而言,西方的主流观点是:第一,为制定决策和计划提供信息,并作为管理队伍的成员参与制定决策和计划过程;第二,协助经理们指导和控制经营活动;第三,激励经理和其他雇员完成组织目标;第四,计量和评价组织机构中业务活动、部门和其他雇员的绩效;第五,评价组织机构的竞争位置,并与其他经理一同保证组织在产业中的长期竞争力。这样的表述尽管己涉及到公司治理领域,比如激励经理完成组织目标,但从整体上看,它还没有全面反映公司治理的客观需要。笔者认为,管理会计目标必须明确指出服务于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的双重要求。服务于公司治理是管理会计创新的根本需要。借用"相关性消失了"这一名言,当代管理会计所失去的最大相关性恰恰是没有充分关注公司治理的需要,以服务于公司管理层面为主的传统管理会计理念在解决现实信息需求上已显得极不适应。

2.管理会计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根据上述分析,会计两个子系统的总目标可否作这样的表述:财务会计是为企业利益相关者提供充分有效的强制性信息,管理会计是为实现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多重目的提供非强制性的相关信息。围绕其总目标,管理会计的具体目标是:

第一,向公司利益相关者提供非强制性相关信息。在这个领域内,有三个方面特别值得关注:一是未来预测信息。相对于财务会计报告反映企业过去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等状况,未来预测信息对利益相关者进行经济决策的相关性更大。至于预测信息披露的范围、程度和方式,在信息的供求双方自会达到"均衡点"。二是非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有助于对企业深层次的了解和评价,同时也有助于预测企业的未来。对信息使用者而言,非财务信息在某种程度上比财务信息具有更大的价值。三是社会责任信息。包括对债权人、职工、消费者、供应商、政府、社区和公众等方方面面责任的履行情况,都需要适当披露。

第二,辅助和审核管理决策。尽管这是管理会计的传统职能,但要从体现企业战略发展的需要和在长期经营中最佳使用经济资源的要求重新认识。

第三,服务于内部控制、快捷准确的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这里所言的内部控制包括两个层次,一是适应公司治理的需要,对执行董事和CEO的控制;二是作为公司管理的重要形式,CEO对公司日常运作的控制。

第四,建立激励与补偿系统,为业绩考评和确定报酬方案提供依据。包括对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各责任中心及其各类员工不同层次的评价和激励。

第五,为企业经营创新和组织制度创新提供信息支持。

上述具体目标没有区分哪些是服务于公司治理,哪些又是服务于公司管理,因为在实务中它们往往交织在一起。但管理会计必须为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两个层次服务的目标指向是明确的。

(二)方法构造

目标构造决定了方法构造的基本方向,而方法构造的质量又将制约目标构造。

当前管理会计方法体系存在的两个主要缺陷是:①直接针对"公司治理"层面的手段薄弱,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高层对管理会计的重视;②方法之间多半是简单堆积,缺乏系统整合,与企业管理其他领域的界限也不清晰。

从实现公司治理职能的角度,管理会计应创造新的方法或对传统方法实施改造,以适应下列要求:①公司价值(或企业核心能力)的评估;②前景财务资料的编制;③内部会计和审计控制;④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障信息披露;⑤CEO业绩责任的制定;⑥各个管理层次的业绩评价和激励补偿系统的设计(包括针对高层管理人员的奖励与补偿合同的制定);⑦人力资本定价,等等。

至于实现公司管理职能的各种管理会计方法(如预测决策、预算编制、成本控制、责任会计等等),主要是满足内部决策与控制、实现最佳资源配置的需要。这类方法(包括理念)也同样要不断地推陈出新,尤其是要在管理会计活动中贯彻战略管理的指导思想。

(三)对管理会计定义的再认识

根据对管理会计目标和方法体系的讨论,有必要量新认识管理会计的定义。

美国会计学会(AAA)下属的管理会计委员会(CMA)所下的管理会计定义是:管理会计是运用适当的技术和概念来处理某个主体的历史的和预期的经济数据,帮助管理当局制定具有适当经济目标的计划,并以实现这些目标做出合理的决策为目的。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的常设分会"财务和管理会计委员会"所下的定义是:管理会计是指在一个组织内部,对管理当局用于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信息(财务的和经营的)进行确认、计量、积累、分析、编报、解释和传输的过程,以确保其资源的利用并对它们承担经管责任。这些定义的出发点都是为公司管理当局服务,显然已不完全符合管理会计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为了能够同时反映公司治理方面的特征,管理会计的定义可以表述为:管理会计是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分支,提供各种强制性财务报告之外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目的是满足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中的特殊信息需求。

从管理会计定义的讨论,还可以引出以下一些思考:

第一,对"财务报告"名称的质疑。如上所述,当今会计系统所处理的信息实际上已不再局限于财务范畴。1994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报告特别委员会发表的《论改进企业报告》,概括了用户所需信息的五种类型,即财务和非财务数据、管理部门对财务和非财务数据的分析、预测信息、关于股东和管理部门的信息、公司的背景。同显然已经无法用"企业财务报告"的名称来囊括所有这些内容。因此,本人认为将来可以用较有容纳力的"企业经济报告"来代替财务报告的称谓。企业经济报告包含由资产负债表、收益表、现金流量表和全面收益表四组成的"核心报表"(属"强制性信息报告"范畴,主要提供基本财务信息),以及由企业基本概况、分部报告、社会责任报告、人力资源报告、财务预测报告和特殊管理会计报告等构成的"报告"(大体上属"非强制性信息报告"范畴,提供扩充的企业经济信息)。这样既可满足企业报告的多种目标,报告的提供也比较便利。尽管遵从习惯,可能在相当长时间内仍沿用"企业财务报告"的称呼,但其内涵实际上已在发生变化,今后势必会发生更多变化。

第二,对财务报告提供机构的认识。单靠传统意义上的企业财务部显然己无法完成当今信息披露的所有需要,目前财务部的职能实际上已接近于一个综合信息部。比较彻底的解决办法是设立一个职能较门的机构,比如称之为"信息部"(包容现行财会部门的职责)。也可考虑按不同的功能分设财务部和综合信息部,将一部分提供信息的工作交由综合信息部来执行,但这总不如单由一个部门来运作更有效率。若企业内仍沿用财务部的设置和名称,则应明确其职能已不再局限于提供"纯"财务信息,同时其他职能部门也必须有清晰的责职和程序来配合财务部的信息披露工作。否则,"财务部"这样一个职能复杂、任务繁重的机构,与企业其他职能部门协调信息披露方面的任务,将会越来越困难。

第三,对管理会计原则的认识。管理会计系统中引进公司治理这个理念后,对传统的些管理会计原则需要有新的认识。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管理会计活动不能按过去理解那样通常可以不考虑会计标准,否则管理会计信息无法满足公司治理层面的需要;二是不同层次对管理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有时是有矛盾的,比如同样是运用在管理决策上的信息,董事会与CEO对稳健原则的要求就可能不一致。

第四,对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论"的认识。对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关系,一直存在"融合论"与"分立论"两种观点。作为会计信息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原本就甚为密切,从理论上说,在一个企业里完全没有必要同时存在两个不同的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也许多年以后,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将使企业只要采集和提供源数据,至于信息的筛选、加工和分析完全可由信息使用者通过专门的计算机软件自行操作完成,到那时就不再需要学者煞费苦心地去区分哪些是财务会计信息、哪些是管理会计信息了。但是,至少目前还无从实现这样的理想,信息的提供还只能以成品形式而不是原料形式。同时,正如前面所说,由于财务报告的局限性,目前财务会计不仅不可能包容管理会计,而且还需要更加充分地发挥管理会计在信息上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因此,会计信息系统中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个分支既不是完全分立的(如在原始数据的采集方面),也还无法完全独合(如在信息报告方面)。"管理会计报告"或称"非强制性信息报告"在未来较长的一个时期内仍会处于独立存在的状态。

四、推进管理会计改革和发展的途径

要完成管理会计体系的拓展和改革,任务艰巨,有关理论也远末成熟。关于推进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途径,本文不再重复诸如管理会计职业化、创办管理会计专业刊物、在企业管理者和会计人员中普及管理会计知识等在会计界已形成共识的意见,仅阐述以下三点想法:

第一,应重视管理会计系统的环境因素。环境和组织的改变意味着应用于决策制定的信息类型和信息用途的改变。公司治理理论对管理会计的对象、任务和特征提供了一个新的认识思路,另一方面,也正因为管理会计系统必须直接为公司治理服务,因此,公司治理自身的特征和状况也会直接影响管理会计系统的质量和效率。一旦决策层与管理层真正分离,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构成和功能更加完善(比如外部董事、非执行董事的监督权得到强化,董事会内的提名委员会、工薪委员会、投资委员会、预算委员会等机构比较俱全并且发挥作用),势必会更有效地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此外,还要深入研究在现行社会经济环境下管理会计的定位问题,既要创造良好的企业环境以进一步发展管理会计,又要使管理会计的技术、方法更加适应企业环境的要求。

第二,管理制度创新与规范的结合问题。在管理活动中,创新与规范相辅相成。现在这两个方面都存在严重不足,尤其是新创体制往往没有及时地予以规范。例如:0财务总监制这几年发展较快,但如何使其运作更为有效,还没有与传统会计系统(包括管理会计系统)的改造结合起来考虑。①企业改制中虽然成立了董事会和监事会,但其素质要能保证治理结构的有效性,离不开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的财务和会计知识背景,否则就不能承担起监控公司业绩的职责。②现在许多公司内部审计制度的有效性取决于CEO的态度,从规范治理结构的角度看,内审机构更应直接对监事会或董事会负责。较大规模的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是否应设立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的权限和职业如何清晰地界定,便其保持相当的独立性;审计委员会的运作如何与管理会计系统相互配合,以降低监督成本、提高监督效率,这些都需要探讨和实践。

第三,充分认识会计信息的"准公共物品"性质。公开披露的财务会计信息和管理会计信息,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由于信息披露中外在性的存在,政府可以并且应该发挥作用。因此,不仅是财务会计信息,对管理会计信息的规范性,政府机构同样应予关注。另一方面,从信息市场的角度来说,会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要求取决于信息需求者,所以会计信息的提供从根本上说会形成"买方市场"。现在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却或多或少是一种"卖方市场"的心态,"我提供什么,你得接受什么"。然而,无论是财务会计报告还是管理会计报告,任何改进若不听取广大信息需求者的意见,终将于事无补、劳民伤财。因此,建议设立专门机构便会计信息的需求调研经常化,除不断改进财务会计报告("强制性信息报告")外,还要逐步对管理会计信息的搜集、加工、处理,以及需要公开的管理会计信息的披露("非强制性信息报告")提供各种指南,以利于提高管理会计基本概念范畴的规范性和管理会计实务运作的效率。

主要参考文献

1、项兵·公司治理结构:中国的实践与美国的经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57-62

2、吴淑琨、席酉民·公司治理与中国企业改革,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24

3、崔之元·美国29州公司法变革的理论背景及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研究,1996;4

4、吴联生·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需求的调查分析,经济研究,2000;4

5、RonaldW·Hilton·管理会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4

6、李天民·管理会计研究·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4;47

创新管理论文范文篇8

【正文】

在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文化产业方针的指引下,我国电视事业和电视产业的发展很快。据2004年年底统计,已有广播电视播出机构1966个,电视频道2300多个,其中卫星频道60个。数字付费电视频道已批准94套,其中36套已开播。全国拥有电视机3.7亿台,VCD、DVD机4亿多台,手机4亿多部。电视节目呈多样化传播:地面电视、卫星电视、有线电视,还有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移动电视、楼宇电视等都在发展。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已发105家,互联网用户达1.3亿户。全国电视节目年播出量1101万小时。全国电视剧年播出量462万多小时,占播出节目总量的42%。

电视节目制作量不断增加。各级电视台和电视制作企业年制作节目212万小时。全国已注册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公司1304家,其中有甲级电视剧制作许可证的144家,有经营许可证的1160家。

全国电视台广告收入不断提高。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全国电视广告309亿,增幅15.3%。中央台80亿,31个省级电视台156亿,增幅18.6%。省会市台和计划单列市台50亿,增幅43%。其他城市电视台广告收入也有所增加。

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电视广告增幅不小,省会市台和计划单列市台增幅最大。从这些数据还可以看出,由于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广电事业的政策,大大推动了中国电视的迅速发展,我国电视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的机遇期,形势很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问题是:

1.频道多,但节目数量不足,造成反复重播的节目多,引进的节目增加。

2.由于一些公司的参与制作,节目制作总量增加,但真正优秀的节目数量少。去年光春同志提出,希望一年有1000集的优秀电视剧。按全国年产12000多集剧计算,优秀电视剧还不到十分之一。现在电视节目多样化做得比较好,但精品少。

3.资金来源渠道增加,有1300多个公司投资电视制作,但社会资金的投入数额比较小,而且分散,所以在节目制作上基本是小本经营,很难做大制作。现在能实现大制作的有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以及部分省级电视台,还有个别制作经验丰富的城市电视台。如吉林市电视台,每年都有一部能打响的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或八套黄金时间播出。今年获“飞天奖”一等奖的电视剧《历史的天空》,就是以他们为主制作的。现在一些民营电视制作公司制作的节目,资金不足,导演、演员水平较低,内容有媚俗的倾向。所谓的纯娱乐片,他们的节目质量不高,在电视台就不可能卖出好价钱,有的还收不回成本。众多的民营公司小本经营难制作大制作。这样,虽然电视剧的总量增加了,但是缺少精品,缺少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作品。这是电视剧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

最近李长春同志说,电视台主要是抓好新闻,新闻节目必须自己做,其他节目可制播分离,如文艺节目、知识性节目、服务类节目等。电视制作公司做的节目由电视台把关收购,节目好就买,节目不好就不买,通过这种机制把握导向。但现在各台收购节目价格偏低,使相当一部分制作单位亏本。现在有种说法:10%左右的制作单位能赚钱,30%左右的能持平,60%左右的亏本。多数民营制作业亏本是电视产业进一步发展中的大问题。大量民营企业介入电视节目的制作是件好事。但民营企业不可能不追求利润,这就导致低成本制作,迎合少数观众的低俗趣味,使节目媚俗倾向明显,搞笑的节目没有边,节目的社会效益不好,使主旋律的作品、主导的节目受到干扰。这都是电视在大发展的过程中的新问题。

同上个世纪90年代比较,现在中央关于发展电视事业和产业的政策要宽松得多。本世纪头20年是中国电视发展的最佳机遇期,关键是我们要抓住机遇,用足用好政策,把握好发展方向。解放思想、创新理论、推动发展。没有创新的理论去指导电视的繁荣和发展是不行的。实践证明,每个正确的电视理论的新观点、新理念的提出,都可以推动电视业的大发展。回顾上个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电视业的每一个进步都是因为提出了新的正确的理论观点后实现的。

1.1983年,广电部吴冷西部长提出:广播电视是以新闻为骨干的多功能工具,以新闻为突破口进行改革。这个观点,批评了电视是娱乐工具的认识,加强了整个电视系统的新闻传播功能,中国电视逐步从新闻媒介的从属地位变为第一媒体。如果电视不能成为新闻总汇的话,要成为主要的媒体是不可能的。加强新闻,奠定了中国电视成为第一媒体的地位。播出时间不一定占主要的黄金时间,但一定要是在观众了解新闻的最佳时间。

2.1983年吴冷西部长还提出:四级办广播、办电视的方针。在四级办广播电视的方针指引下,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中央台、省级台、市级台等各级电视机构建立起来,对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对于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起了巨大作用。没有这一新的理论观点的提出,可能我们的电视不是现在的发展状况。

3.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中央电视台提出要按照电视的特点、优势办好电视,要摆脱广播、报纸、新闻电影的影响,走自己的路。这个理论观点的提出大大推动了电视发展,使电视业走出了按报纸、按新闻简报办电视的路,创办了电视报道中的现场采访,新闻事件的主要人物自己出镜述说,发挥了电视有声音、有图像、有颜色和记录新闻事件持续发展的优势。这样,电视优势的发挥,使其在上个世纪90年代异军突起。李岚清同志和朱镕基同志都说,你们的新闻比较真实,因为现场观众都看得到。这也是《焦点访谈》、《东方时空》创办并能长期办下去的一个原因。后来,《人民日报》也办了一个新闻热点栏目,但是引来了打不完的官司,否认存在被批评的事实,因为他们没有我们的新闻图像真实、鲜明的特点。上个世纪90年代,电视摆脱了新闻电影和广播的影响,走自己的路,这也是中国电视成为第一媒体的重要原因。

4.中央电视台提出树立新的新闻时效观的理念,使电视一举成为时效性最强的媒体。我们在大学里学的是报纸新闻,报纸新闻的时效观是发今天消息,晚报可以是今天的消息,日报实际是昨天消息。广播电视的新闻时效观应是播报刚发生和正在发生的消息。这个观点提出后,就要求我们的记者要很自觉地播报刚发生和正在发生的消息。上个世纪90年代电视改革新闻时效超过广播,报纸几乎成了旧闻。这些现在看来是很自然的事,但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了不起的。中央电视台真正实现重大新闻直播是在1997年,当时买了卫星车,哪里有新闻事件卫星车就开到哪里,车上有发电机,有摄制设备,有卫星地面站。这个观点的提出大大加快了电视新闻时效,那时《新闻联播》的尾巴里常常播出刚刚收到的消息,这个情况连中央领导都知道。所以说,一个符合新闻规律的理论观点提出后加以实践,就可以推动整个事业的发展,提高新闻在电视中的地位,使中国电视迅速上升为第一重要媒体。

5.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央电视台提出每个栏目都要设立主持人,实行栏目主持人化。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电视节目基本上没有主持人,解说词是据文件编的,说教味太浓,而且空洞。1993后创办《东方时空》时设主持人,电视节目就显得亲切得多了。主持人的魅力对观众有极大的吸引力。过去媒体的名人主要是《人民日报》、新华社、广播电台的记者,现在媒体的名人主要是电视台的主持人。这个理论观点的提出,推动了整个电视报道形式的多样化,使新闻人物上荧屏,实践了三贴近,提高了可视性。

6.为了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收视要求,1995年中央电视台提出要开设专业频道。第一套节目为以新闻为主的综合频道,第二套节目为经济频道,第三套节目为文艺频道,第四套节目为国际频道,第五套节目为体育频道,第六套节目为电影频道,第七套节目为农业、军事频道,第八套节目为电视剧频道,第九套节目为英语频道。近几年又增加了科技、法制、戏曲、新闻、少儿、音乐频道。现在,各级电视台都有专业频道,满足了观众的不同需求。7.实施精品战略,提高电视节目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1995年,在山东开电视剧题材规划会时有两种观点:一是要提高电视剧质量,实施精品战略;二是要发展电视剧的数量。当时丁关根同志、孙家正同志都赞成应把提高电视剧质量放在第一位。中央电视台为提高电视剧的质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原来中央电视台收购一集电视剧付2万元稿费,后来中央电视台提出,购买电视剧要让制作单位收回成本,还要略有盈余,使电视剧制作形成良性循环。这样,收购价由2万元增到8万元,当时8万元就可制作一集电视剧。而且在“飞天奖”获奖的电视剧,中央电视台还给予重奖,最高的一部剧奖36万元,中央台每年为此拿出600万元作奖励基金。这一措施推动了电视剧制作走向良性循环。

8.开办低收费有线电视,为中国电视发展积累了大量资金。大家知道,1995年以前观众看电视是不交钱的,致使电视台的发展受到很大的资金制约。1994年,香港的Statv卫星电视有电影、体育、文艺等频道,内地收看的观众很多。后来,国务院发了文件,我国天空不开放,内地观众不许收看。中央电视台认真研究了这种情况后认为,我们自己没有这些节目,又不让看香港的,恐怕难做到,而且会造成矛盾。我们认为,现在自己办电影、体育、文艺频道在节目源上没有问题,就是没有资金,如果允许我们办低收费电视节目,发达地区的一个家庭一个月交两块钱,中部地区的交一块五毛钱,其他地区的交一块钱,我们很快就可以办起来。艾知生部长听了我们的建议,很支持,把我们的方案报到国家计委。计委的意见是我们可再提高一点收费标准,但我们还是充分考虑了群众的接受能力,没有提高。当时我们还有些担心地方转播站没钱买解扰设备,只引进了1500套解扰设备,决定先给地方台无偿使用,待收了钱,再交给中央台。没想到各地方台都要,而且现金支付,1500套设备被一抢而光,只好赶快再进设备。应该说,这个措施大大推动了我国有线电视的发展,为我们一些电视台开辟了重要的财源。原来,县级台一年只有20万元人头费,现在增加了有线台的收入,一年能有几百万元进款。现在收费电视一年为整个电视系统增收100多亿。这一措施使电视无偿收看变为低收费收看,极大地推动了有线电视的发展。由此可见,提出一个重要的电视理论观点,措施正确,就能推动整个电视事业的发展。

中央提出要发展文化产业,电视有电视事业和电视产业之分。我们原来把电视看作意识形态、党的喉舌,现在除了新闻节目电视台自己做以外,其他节目都可买卖。根据这些情况,长春同志在2005年的宣传部长会上提出:要创新理论,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管理体制和工作制度。这是新时期电视理论的最重要的创新。我们要抓住机遇,解放思想,从本台实际出发大胆创新。现在实践中有很多例子,如中央电视台把宋丹丹、赵本山的小品节目做成动画节目,收视率超过2%,这就是创新。小品原来是戏剧学院考学生表演才能的方式,现在成为了节目形式,观众喜闻乐见。机制创新也很重要,能把人的积极性调动到最高程度。如,原来《东方时空》创办时缺人,我们决定招聘,但没有国家的人头份工资,按规定只能发280元。我们招聘的人最低学历是本科的,这点工资太少,于是我们决定把广告费首先给他们制作节目、发工资,剩余的钱交台里,实行后他们自己也赞成。《东方时空》当时是早晨7点播出,收看的人不多,因为这以前的电视节目是8点开播。这样,开始的广告费是15秒2500元,半年后是15秒1万2千元。当时对《东方时空》的同志,我们不用管他们的上下班时间,他们都是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因为他们的收入真正能跟节目挂钩。台里保证他们800元的最低工资标准,其他的就凭制作节目的数量和质量。每季度评一次奖,两三个季度没获奖,他们自己就呆不住了。没有铁饭碗,只看节目质量。这种用人制度在上个世纪90年代对中央电视台引进优秀人才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靠制度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机制改革大有潜力。根据当前电视发展的情况,我觉得在理论创新上、理念创新上要抓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实行精品战略,着重抓好节目质量。关于电视节目现状有三个说法:第一个叫做眼球为王;第二个叫做节目为王;第三个叫做优秀节目为王。眼球为王这个提法我不太同意,这个提法不科学。我们的电视承担着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对人们进行思想、作风、道德进行教育的任务,电视工作者要对党、对人民、对民族负责。电视的发展可以影响人的精神生活,影响人们的情绪、追求,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这一点,在资本主义国家也同样受到重视。美国的探索频道公开宣布,这个频道是没有黄色、暴力和恐怖的,全世界有上百个国家使用他们的节目。说节目为王也对,但不全面,因为节目有优劣之分。我是赞成优秀节目为王的。作为电视台的领导,对这一点态度应该很鲜明。优秀节目指的是: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相统一的节目。只是好看,而导向有问题不是优秀节目。反过来,思想性强,但是不好看,也不能说是优秀节目。所以,我们要抓优秀节目为王,抓住这一点就可吸引大量观众。

第二,要加强品牌建设。物质产品有品牌,电视节目也有品牌。现在有的观点说:频道的概念在弱化,品牌的概念在成长,我赞成。观众看电视不是为了看哪一个频道,而是为了看好节目。中央电视台有许多品牌栏目,湖南电视台及一些地方台都有几个打得响的品牌栏目。各个台都要办好自己的品牌,把最优秀的人才和资金集中起来,办好自己的品牌。

第三,要实行优质优价,播出台和制作单位应实现双赢。如优质不优价,优秀节目就会越来越少。实际上,优秀的大作品是能赚钱的。举个例子,中央电视台投资最大的电视剧是《三国演义》,当时是花100万元拍一集,共84集,花了8400万元。这在当时是空前的。播出时,片前加3分钟广告,一秒钟一万元,一晚上收广告费180万元,除去费,净收150万元左右。为什么能有这么多的广告收入,因为《三国演义》是精品。当时收视率是45%左右。第一轮播出后还有第二轮、第三轮播出,而且还能在地方台播出,卖给海外播出。当时卖给台湾是12万美元一集。台湾艺员协会对晚8点播出《三国演义》提出抗议,因为《三国演义》播出的收视率太高,影响了他们的节目收视。台湾的中视开始不听他们的意见,还是照样播,导致艺员上街游行。后来通过谈判把播出时间改在晚10点。当时台湾《中央日报》发了一条消息,写评论说这是由于少数人的利益影响大多数人利益的典型例子。《三国演义》电视剧陆续卖到了香港地区和日本、东南亚各国。所以说,大制作的优秀电视剧是能有双效益的。我国必需有电视剧制作基地制作能代表中国水平的大制作。我到香港去拜会邵逸夫先生。他对我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这样的片子我们做不了,只有中央电视台能做。”播出单位买到了好节目,有了好广告,应该按双赢原则付款给制作单位,使播出单位和制作单位都能赢利,否则中国电视节目制作不能形成良性循环,也难以推动电视节目制作的发展。

第四,应该实行用股份制办法把一些零散资金集中起来做精品。这可以是电视台做,也可以是有实力的公司来制作,汇集小本经营的资金做精品节目。吉林市电视台的经验很好,他们不多做,一年做一两部精品,在中央台一套、八套黄金时段播出,还获了不少奖,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我们各台除做新闻节目外,还要考虑电视制作的节目不仅为播出,也要能进入市场流通,仅给自己台里用很难赚钱,应制作自己要用别人也能用的好节目。新闻不可能由制作公司做,要电视台自己做,其他节目可实行制播分离。如能几个台联合起来分头作,整体栏目水平提高了,影响也就扩大了。所以,电视台的观念要有新突破,和社会上制作公司合作制作优秀节目。

我主张要有固定的公开的电视节目市场。关根同志专门跟我谈过。他说:“上海广告搞了一个交易市场,你去了解一下,提个方案,建立一个固定的电视节目交易市场。”经过调查,我提了个方案,总局很重视,研究之后决定,在中国电视节目公司挂一块牌子,但实际没把这项工作搞起来。发展电视产业,不能是只有电视产品,没有公开的电视节目交易市场。现在,基本上是暗箱操作。一些制作单位拍了电视剧,一个台一个台地跑。好作品不一定能卖出好价钱,这已是公开的秘密。现在各台为了把关,采取了措施,由台审片组审查。但大量电视节目进入不了审片组,很难把握统一的评价标准。这个问题如解决得好,对中国电视产业的发展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现在,中国电视正处于最佳发展的机遇期,但怎样把握好这个机遇,使中国电视健康发展,需要改革创新。最近,领导比较关心文艺方面的问题,即文艺节目中内容庸俗化的问题。中国的电视业发展快,但发展要文明健康,符合中央的方针政策。电视要对人民群众起到启迪和鼓舞的作用,传播优秀的中华文化。

中国的电视事业大有希望。在2020年前中国电视不仅要做大而且要做强。我认为,我们现在是做大了,但还没有做强。我们要通过十几年的努力,使中国电视在世界上有地位,让世人刮目相看。现在,中央给了很好的政策,为我们创造新的辉煌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创新管理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新世纪新闻评论新闻观念创新

构建和谐社会要塑造有利于和谐发展的舆论环境。新闻评论是媒体阐述立场观点,影响引导舆论的“旗舰”,进入信息化时代,其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现代国际新闻的话语权,乃至某些发达国家的话语霸权,在新闻评论中表现得最直接、最快速、最有力。新闻评论对社会舆论和人的行为方式的影响,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外部世界,公众需要信息,更需要传媒提供分析、判断和见识,信息越丰富,信息消费就越费力。如何更有效地引领群众在纷繁复杂的多元世界中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如何在渗透力上下功夫,最大限度地增进干部群众的共识,最大限度地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就成为当今新闻评论的一个重要课题。

近几年,新闻评论在各媒体日渐兴旺,报纸已不满足于言论专栏,而不断涌现言论专版,形式也更为多样,新闻评论已成为各媒体的重要需要,看重新闻评论是时代的要求,是世界的潮流,新闻评论也形成了自己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下面仅从七个方面探讨它的创新特色:

一、“新闻化”特色

新闻性是所有新闻体裁的共同特点,这是由新闻媒介的性质决定的。新闻评论作为新闻体裁,进入新世纪,由于新闻观念的发展变化,由于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传播速度的飞速增长,它的新闻性特征得到更加突出的强调,进一步发展为“新闻化”特征。评论新闻化,使新闻与评论互相延伸,互相深化,加重报道的分量,大大增强传播效果。主要表现为:

1、更强烈的时效性

新闻性要求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一样,讲究时效。评论的时效性就是评论的质量,新闻评论本身所具有的影响人们思想、行为的潜在作用,与时间是成正比的。时效性对于引导舆论至关重要,它已成为争夺总编辑眼球的“武器”,因它而竞争程度更为激烈,追求时效本身已成为新闻媒体竞争的永恒主题。

另一方面,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电子媒体的咄咄逼人,世界变成了地球村,时空的距离被打破,使任何新闻信息的传播十分容易,因此,报刊在新世纪更为重视新闻评论的时效性。为了加强时效性,报刊开辟了《今日社评》、《新闻时评》、《时评》等评论专栏或专版。社论和本报评论员文章也注重新闻的时效性。这些言论是对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现象、问题进行评论,言论与新闻常常是同步见报。例如刊发在2005年4月11日《人民日报》二版的本报评论员文章《抢抓机遇促振兴》,就是配合当天头版发表的通讯《科学发展看东北》而发的评论;又如2005年7月6日《人民日报》五版的社论《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配合当天头版刊登的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而发表的。都是当天新闻信息的深入,有助于提高新闻报道的影响力,也能更好地吸引公众的眼球。

有的是随着新闻事件的继续,刊发系列评论,这些系列评论同样也很重视时效性。如2000年3月江西萍乡爆竹厂发生爆炸事故,又过了3个月,广东江门市外海镇烟花厂发生特大爆炸事故,严重地威胁着广大职工的生命健康和安全,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为已任的工人日报,认真贯彻中央精神,面对上述流血事件,仅隔两天便撰写了一组评论,于2000年7月3日至7日连续在头版显著位置刊出,在全国广大职工中反响极大。

2、更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新闻评论的新闻化表现在另一方面是具有更强烈的现实针对性,进入新世纪主要体现在“时评”的大量涌现。触及现实,是新闻评论的生命力之所在,它的存在价值和社会作用取决于它与现实社会生活联系的紧密程度。

在我国近代报业史上,第一次“时评热”是1986年上海创刊的《时务报》掀起的;第二次“时评热”是20世纪40年代,以《大公报》“星期社评”为代表掀起的;当前兴起的第三次“时评热”是从1998年开始的。新闻时评为什么会中兴?其原因我认为:一是随着媒体之间新闻同源化的增多,新闻竞争已由独家新闻之争进入到独家观点或独家视角之争的态势,言论已经成为提升媒体品位,打造传媒竞争力的力点之一,一些市场化报纸如南方都市报、新京报等新兴媒体能在短期内成功,时评版的功劳不可没;二是近年来党和国家顺应时代潮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为新闻时评的中兴创造了发展条件;三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生活领域的巨大变化,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使人们迫切需要了解新闻背后的缘由和体制因素;迫切需要传媒去伪存真,帮助梳理与解析;迫切希望媒体有一个公众和专家参与并发言的阵地,人们渴望拥有话语的平等权,在大众传媒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时评的“时”是时事的“时”,更是“时代”的“时”。有的新闻时评虽然没有明确的时间要求,但是新闻评论所强调和关心的是“直接的当前现实”。时评就是“因时而评”,“合时而著”的新闻评论,也就是时事短评。如针对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广州日报》在《今日时评》发表了本报评论员苏宁的评论《大学生真能结得了婚吗?》1;针对高考日益成为整个社会的“大事件”,四面八方“优待”考生的事实,《人民日报》发表姜泓冰的时评《从“优待”高考到关注成长》2;针对《广东省省属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的出台,《人民日报》发表郝洪的时评《国企,七十二万年薪高不高》3;针对一些党政干部参加境内境外的活动,社会和国际影响恶劣,可是许多人对干部参赌的严重危害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人民日报》及时推出士心的时评《干部“沾赌”不可小视》4;不胜枚举。这些时评直面现实、关注民生,新闻性与针对性强,有力地表现了评论的“新闻化”。

二、“多元化”特色

新闻评论的多元化特色具体表现在:

1、新闻评论的话题丰富多彩,打破了多年由上而下的单一声音。现在国内话题不仅有经济建设方面的,还有经济生活、政治、文化、军事、体育、法律、医疗、保健、娱乐等等内容。尤其是贴近民众日常生活的评论如“时代热评”、“人民论坛”、“冰点时评”、“巴蜀小议”、“街谈巷议”、“都市早茶”、“今日谈”、“虚实谈”、“杨柳青”等等五花八门的专栏评论或专版评论层出不穷,而且采用群言型的开放形式,评论队伍除专业人员和学者外,注重吸引群众参与评说,各媒体把为民众鼓与乎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至于国际话题的内容也较以往丰富得多,如美国“9.11”事件,俄罗斯莫斯科人质事件、哥伦比亚飞船、伊拉克战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等等不一而足,涌现出许多不同意见、不同看法,以及分析研究探讨类的国际评论。

2、新闻评论指向的内容不同、对象不同、角度不同。现实生活百花齐放,千奇百怪,众多社会热点、焦点、冷点、疑点、难点常常包含于现实生活发生的各类新闻事件、现象、问题中,而这些,正是备受公众关注的。例如非典型肺炎2003年突然在我国爆发,直接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也给经济建设带来很大冲击,如何处理好抗击非典和经济建设的关系?如何在全力抗击非典的同时毫不放松经济工作?在这关键时刻,《人民日报》发表了评论员文章《一手抓防治非典一手抓经济建设》5,辨证地分析了非典对经济的影响,全面论述了两手抓的重大意义和如何坚持两手抓等重要问题。再如,近几年学术腐败相当严重,社会上权学交易几成热潮,这一现实人们忧之,于是2003年刚刚结束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第一轮评审工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由高官落选院士想到的》6一文抓住“高官落选院士”这一新闻点,从维护社会公平的角度进行评论,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再如,《中国人过中国节》7从“情人节”之夜长沙街头玫瑰火爆,而元宵节红灯冷清的新闻事实为切入口,以捍卫民族的传统文化;《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8以年末评比各种奖杯的新闻事实入题,旨在转变领导机关作风,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理解拥护支持参与》9则以与农民息息相关的农村税费改革入题;再如《急于动武,缺理少据》10则以伊拉克战争入题……新闻评论指向的多元化还表现在对同一事件、同一现象、同一问题上的不同评论,如《南方都市报》、《中国青年报》等从不同角度发表了对马加爵事件的言论;又如各级党报从不同角度发表对“神六”飞天成功的言论。综上述,各种各样的选题立论敢于面对众所关注的多姿多彩的话题,进行激浊扬清、释疑解惑的积极引导,既有赞美歌颂的,也有批评谴责的,既有阐释说明的,也有建议、探讨、争鸣、商榷和研究的。思想活跃,观念多元,倍受群众欢迎。新闻评论指向的多元化是时展进步的产物。

三、“平民化”特色

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说:“同志们是办报的。你们的工作,就是教育群众,让群众知道自己的利益,自己的任务和党的方针政策。”并强调新闻宣传要“三贴近”;2001年1月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也指出:“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应准确、鲜明、生动地宣传中央的精神,应及时、如实、充分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是衡量一切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闻评论将弘扬主旋律的出发点和归宿定位在“实际、生活、群众”上,以实现主旋律宣传的平民化、大众化、多样化。我还是以《人民日报》为例。

《人民日报》评论的最大魅力就是平民化,用老百姓的话,说老百姓的事,不分老幼尊卑,大家可以平等地交流思想和看法。就拿我最近读的几篇评论说吧:《查禁“苏丹红”切莫一阵风》、《老虎与牙签鸟》、《引种大有学问》、《破坏环境者该受罚》、《“无声热线”暴露了啥》、《警惕——代表“光环”下的“黑暗”》、《好一个“馒头神”》、《有感于“市委书记公开手机号”》、《用好刘翔》,这些言论话题和素材来自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选题宽,有感而发,或赞叹、或感慨、或愤怒、或不满,针对性极强,往往从某一种现象、某一个“个例”,某一种事由入题,对其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及深的解析,揭示出某种事物的普遍价值和意义,揭示出某类现象所反映的本质问题,站在平民的立场“代民者言”,或民者参与评说。例如黑龙江五常市市委书记肖健春将手机号告知群众,对每一个电话,他都仔细听、认真答,随时处理,使天天有群众上访的市政府,现在面貌一新,一个上访的也没有了,从日接300多个告状上访电话,减少到20多个的事实,评论《有感于“市委书记公开手机号”》高度赞扬了肖健春“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公仆精神,言论旨在说明一个简单而重要的道理:“关键是要让民情民声能够有‘给个说法’的地方,反映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公正的答复。”真是一言中的,发人深省,这样的分析情理相融,理在事中,其逻辑力量和震撼力、说服力都很强。有的言论是针砭时弊,如《警惕——代表“光环”下的“黑暗”》,针砭的是时下有的人追求人民代表的种种“好处”,把代表资格变成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活动的“护身符”;《“无声热线”暴露了啥》切中的是一些政府部门公布了举报投诉电话,却无人接听的形式主义时弊;有的是于分析和论述中点出问题,如《老虎与牙签鸟》,从自然界合理的奇妙“共生现象”,抨击社会生活中制假、造假、行贿、受贿等等巧妙的“同生行为”,又如《查禁“苏丹红”切莫一阵风》,褒扬中以相关的时弊作背景,通过“扬清”而“激浊”。以上诸篇就事论理,言简意丰,文浅意深,都是百姓关心的问题,都是为百姓利益说话。体现出一股生气、正气、锐气,涌动着一种社会舆论的正面力量。

我们处在急剧变革而又竞争激烈的历史时期,新闻媒体要做好党和人民的喉舌,更好地担当起引导舆论的重任,必须对“三贴近”有新的认识和突破。现在的贴近与过去相比,难度更大,要求更高,媒体面对的是越来越成熟的公众,面对的是越来越多样、越来越咄咄逼人的媒体群,稍一懈怠,就会有失去市场,失去地位和声音的危险,新闻媒体必须关注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开阔新思路,办好新闻评论。评论的话题不仅要有指导性,注重导向价值,同时还要注重服务价值,从思想观念、方针政策、科学知识、生活消费等体现其服务性,让群众满意、受惠,得到启发。这,有着深远的政治意义。

四、“解读”特色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开播,标志着新闻信息由“传播”时代进入“解读”时代。什么是解读?解读,就是媒体分析、说明、解释新闻的意义。即对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重要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或问题,或政策法规等进行针对性地解读——在评论中安排一节或几节精彩的、切中时弊、鞭辟入理的分析,并提出独到的深刻的见解。深层解读与提供观点相结合,是新世纪新闻评论突出的特点。观点深刻、公正与否,解读深入、准确与否,决定着评论的成败优劣。

全球信息化,经济一体化,由于社会的复杂多变性,使今天的人们难以单凭个人知识和经验对所发生的万事万物做出解释和判断;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政府、企业、家庭、个人的社会决策需要上升,他们要求媒体分析信息对社会、对个人的影响,明确信息的意义,帮助群众发现信息之间的联系,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因为对新闻信息的深入解读,给受众提供了一个多角度、多层面的观照与参考,使人们对其复杂内涵能有更深更远的理解,对其内在意义和价值能有更准确的判断,使之做出趋利避害理性的最佳选择。例如《免费西湖的启示》是针对一些文化遗产景点门票涨价后,不少景区景点也争相效仿,在门票价格“涨”声一片里,杭州却推出“免费西湖”,二十四小时免费为游客开放,此举使杭州市旅游收入大幅增涨,西湖免费开放给我们什么启示呢?该文解析道:“景区景点是一些地方的‘金饭碗’,但怎么用好这个‘金饭碗’,眼界不同,思路不同,结果也大不相同。一些地方提高景区景点门票价格,也能增加收入。但一味提高门票价格,往往会适得其反,不仅增加游客经济负担,也未必能发挥‘金饭碗’的作用。风物长宜放眼量,思路一变天地宽。杭州人正是用一种全面的、发展的、长远的眼光看待西湖这只‘金饭碗’,看到了‘免费西湖’聚‘人气’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力,靠精明的经营,带动整个杭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这里,我们也不是倡导旅游景点都‘免费’,而是说,杭州的‘旅游经济学’至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实现景区景点综合效益最大化的有益思路,值得借鉴。”

评论的力量在于理性的力量,在于它的思想穿透力,理性的力量最终要靠深刻独到的观点取胜。理性倡导的是尊重客观事物的规律,是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科学精神,理性批判精神和独立精神的复苏和高扬是新世纪新闻评论的可喜变化。所谓“批判”就是发现、分析、鉴别时展中的问题。面对困惑人们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新问题、新情况,新闻评论要不盲从,不跟风,不炒作,不虚浮,坚持思想的独立,人格和精神的独立,凭借评论自身魅力体现高度,体现深度,体现生命力,竞争社会影响力——这,应是媒介言论发展的一个方向。如《从马德卖官说“机制”建设》一文,见解十分深刻、独到。该篇从引人注目的马德卖官案入题,为什么马德一方面非常“重视”干部制度建设,一方面又大肆卖官?为什么有关制度在“一把手”面前频频失灵?甚至起到了使卖官“合法化”的反作用?言论对这一触目惊心、令人深思的问题进行了独立思考,深层解读,进一步探讨行之有效的“选人用人及监督的机制”。

信息时代的媒体竞争,不仅是新闻题材的竞争,更是在对新闻事件、新闻题材总体把握上的新闻解读之争,进入新世纪的新闻评论更追求对新近发生的一些重大的、全局性的、前沿性的新闻事件作深度解读,为公众提供“独家”观点、“独家”角度、“独家”方法。

[page_break]

五、“意见性信息”与“新闻性信息”相结合的特色

在新闻传播中,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是两种基本的传播手段,在引导舆论与反映舆论等方面二者各有特色,不可替代。随着新闻观念的发展变化,新闻评论和新闻报道正由各自独立呈现出相互结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把传播“意见性信息”与“新闻性信息”有机地结合。常见的形式是:

1、配合

配合就是指言论与新闻同时见报的形式。传统的新闻观点认为评论只是就新闻发议论,最重要的是表达观点,传达意见性信息。言论与新闻同步见报,说明评论已突破旧新闻观,重视新闻性信息对评论的作用与影响,重视意见性信息与新闻性信息的结合。有道是新闻评论是以新闻为前提,有了新闻方有评论,一实一虚如鸟之双翼,不可或缺。言论依托新闻报道而发表,如评论员文章、短评、按语等,以发掘新闻背后的深层价值和意义,从而强化新闻宣传的导向效应,提高新闻传播的有用性与有效性。

刊发在2005年1月24日《人民日报》一版的本报评论员文章《在改革中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就是针对北京歌舞剧院由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成功改制为多种经济成分的股份制企业,专门为同日发表的通讯《歌舞旅游结合盘活存量资源开拓演出市场(引标)让“北歌”插上腾飞翅膀(主标)》配发的评论。“北歌”在国内外文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探索出一条发展文化产业的新路子,“北歌”是文化体制改革的亮点之一,《人民日报》抓住这个关键时机发言,旨在推动文化体制改革,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以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再如,2005年4月5日《人民日报》一版的短评《沉甸甸的分量》就是配合当天的通讯《一位基层共产党员的答卷》发表的,该言论不仅为新闻报道“点睛”提神,也增强了言论本身的新闻性和可信度,强化了引导效应,延伸了报道思想。

2、融合

最常见的形式一是新闻评论中直接输入作者所见所闻的新闻性信息和事实,以此作为立论的由头和依据,缘此引发议论;二是在新闻评论中运用事理交融夹叙夹议、边述边评的手法。这种难度较大的论述方法在新闻述评等评论写作中常用。

例如发表于2005年1月20日《团结报》“今日杂谈”专栏陈鲁民的言论《金庸辞职与高校“追星”》,篇中输入了武侠小说名家金庸辞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职务的新闻信息,盛赞金庸激流勇退,有自知之明,杂谈以此为由头,对国内高校热衷于“追星”、攀名人,而明星又喜欢当教授的媚俗之风进行了有力的针砭,进而联系世界上著名大学哈佛,牛津等不媚俗的风骨进行深刻的解读,把传播新闻性信息和意见性信息有机地结合,由事入理,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新闻与政论融合一体,渗透力强,有效地提高了人们的认知水平。

再看融合的第二种形式----事理交融夹叙夹议,即在叙事的基础上生发议论,又在议论中穿插叙事,使具体的事实与抽象的议论有机地结合,以体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和升华的过程。如《大科学时代呼唤大科学家》是一篇体现时代特色的佳作、力作。新形势科研工作注重强调团队化和组织化,因此有人断言,在大科学时代科学家个人的作用已经不甚重要了,该文有力地论述了大科学时代不仅未削弱科学家的个人作用,而使个人作用变得更为重要和突出。言论从“大科学时代”的高度,提出“大科学时代呼唤大科学家”的深刻观点,并列举了“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等几个典型事例,运用夹叙夹议,边述边评的手法,在点与面的结合上开掘深度,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充分揭示和论证中心论点,深化报道思想。

六、“小型化”、“版面化”特色

传统的新闻评论以大型为重,动则几千字。八十年代后,新闻评论开始呈现出小型化的发展态势,突出表现在专栏小言论兴起,进入新世纪,新闻评论小型化、版面化趋势更强,主要表现在:

1、社论、评论员文章的小型化、版面化

社论和评论员文章作为代表报社、刊物或通讯社编辑部,就当前国内外重大事件、事变或问题表明立场观点的指导性言论,写作时当然需要一定的篇幅,传统的社论和评论员文章短则二、三千字,长则数千言,如今,报纸对社论进行革新,降低“门槛”,把社论从节庆日或重要事件的“专贡品”回归到新闻评论的初始功能,改变报刊评论唱“独角戏”、垄断话语权,“大而长”、“论而不争”的局面,打破“栏”的界限,让言论版面化、小型化,尤其是市场化报纸。就拿广东说吧,《南方日报》增设了“观点”版,《羊城晚报》增设了“时评”版,南方都市报言论占了两个版,由“社评”和“来论”组成,《南方周末》开设了“众议”和“视点”专版;就全国而言,《中国青年报》的“青年话题”,《北京青年报》的“每周评论”,《北京晚报》的“新闻快说”,《工人日报》的“新闻评论”,《检查日报》的“法制评论”周刊,《新京报》的“社论•来信”和“评论”版,《21世纪经济报道》还辟有两版的评论专版,等等。各媒体主动吸纳不同观点、不同意见,使言论版或言论栏目成为意见多元、观点丰富、思想活跃的开放论坛,评论文章以中小型为主、大中小结合,积极向“短而精”的方向发展。

2、小言论受重视

小言论又称为袖珍评论,微型评论,因其篇幅短小,取材广泛,有的放矢、事理融合、以小见大,更是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倍受读者的青睐。1980年1月2日《人民日报》开办“今日谈”小言论专栏后,全国各地新闻媒介纷纷仿效,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小言论专栏,长的五六百字,短的二三百字,具有“四两拨千斤”的神奇魔力。除新闻性小言论外,思想性或经济类的专栏小言论也日渐兴旺,如点评,随感、漫笔、琐谈、杂谈、絮谈等小言论走俏各报报端,使受众赏心悦目、美不胜收。

新闻评论向小型化、版面化发展,究其原因: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时间变得越来越重要,更欢迎短小精粹的言论;而小型化、版面化的言论也适应了当代社会新闻媒体自身激烈竞争的需要。如今新闻已很难“独家”获得,而“观点”可以“独家”产生——这样一来,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都要在言论上大显身手,崭露头脚,张扬个性。时代呼唤着具有直接而鲜明的指导意义的新闻评论的强化。

各种新闻评论文体小型化趋势会越来越强,这是客观发展的必然,是可喜的,不过小言论要写好亦非易事。言论小型化易犯言之无物,缺乏深度的毛病,作者须善于概括、精心提炼、舍得删改。我们强调新闻评论的小型化,并非唯“小”就好,唯“小”就高,不可因短害义。一篇评论,从选题到写作,从地位到作用,都应有自己的特点,有了特点,才有优势。

七、“形象化”特色

人们都爱看电视、电影,因为电视、电影是以视觉形象为主的艺术,展示的内容都是用画面,具体可见,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之所以成为当代中国新闻界的一个金牌专栏,一方面靠央视的公信度权威,另一方面就是靠其形象的吸引力、冲击力,常常一两个画面胜过千言万语,把难以言说的事实表现得清楚明白,为了实现有效传播,我们要把形象化引入新闻评论写作中来。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政论家胡乔木在《要加强地方报纸的评论工作》中说:“形象的思维是回忆、想象,逻辑的思维是判断、推理。艺术家靠形象的思维,科学家靠逻辑的思维。我们报纸工作人员不是艺术家,也不是科学家,不是写小说,也不是写科学论文,而是面对着广大的群众说话,写的是有关当前问题的评论,所以就要两样都有点——既要有形象的思维,又要有逻辑的思维;既要有抽象的说理,又要有具体的形象。”如果作者能在言论中寥寥几笔勾勒一两个形象,或者在篇中加“故事”,寓理于事,顺事成理,就可使评论满篇生辉,增千钧力,使受众在阅读过程中获得道理、知识、情趣等多种启迪和愉悦。

请看2003年5月2日《新民晚报》发表的评论《国旗分外红》中的两节文字:

出租车上,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上海的出租车上几乎都出现了五星红旗;鲜艳的国旗很快也在众多的私家车上出现,商店、小巴,甚至于工地……那一片特殊的红色,染遍了整座城市。

……双休日,孩子手里的气球变成了一面小小的国旗;上班族的西服上,一枚鲜红的国旗胸针格外引人注目;办公室的案头,精致的国旗与家人的照片并排而立;特殊的日子里,巨幅国旗自大厦顶端悬挂而下……形象思维通俗地说,就是把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形象,把它生动活泼地描摹出来,使之具有可感性。上面寥寥几笔勾勒的各个红旗画面,有力地表现了非典时期全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评论中形象思维用得好,可使艰深的理论通俗化,把事物复杂的关系形象化,其感染力胜过逻辑的说服力。再如《中国主权不容侵犯》,为了说明中国人民的感情不可侮,中国的主权不容侵犯,针对美方的霸道行径,连用三个比喻说理:“中国领土绝不是哪家军队随便溜达的‘后花园’,中国领海绝不是哪家舰船随便游弋的‘游泳池’,中国领空绝不是哪家军用飞机随便进出的‘空中走廊’。”一个严肃的论题竟然写得如此生动形象,其感染力胜过多少逻辑的说服力!

我曾在专著《艺术与创新》中写道:“文字新闻中的视觉形象,是当前与电视,广播新闻竞争的强有力的‘武器’。”报刊新闻评论面对广播评论、电视评论、网络评论的严峻挑战,单靠逻辑思维的说理论述是难以满足新形势的需要,难以满足群众化的需求,在新闻评论中重视形象思维,把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在渗透力上下功夫,可大大地提高传播效果。

注释:

1《广州日报》2005年3月31日“今日时评”

2《人民日报》2005年6月9日“人民时评”

3《人民日报》2005年6月10日“人民时评”

42005年1月18日

5皮树义施明慎潘岗《人民日报》2003年5月8日

6张帆《科技日报》2003年8月29日

7李万寅《长沙晚报》2003年2月16日

8毕政《吉林日报》2002年12月31日

9杜时国李迎春《河南日报》2001年4月6日

10古平《人民日报》2003年3月11日“国际评论”

11石国本《人民日报》2005年3月31日“不吐不快”

12郭振业《人民日报》2005年3月29日“金台随感”

13耿福全《人民日报》2005年4月5日“今日谈”

14陈芳丛峰谭浩《人民日报》2005年4月6日“法制纵横”

15吴龙贵《人民日报》2005年1月18日“读者论坛”

16士心《人民日报》2005年1月17日“时代热评”

17吴兴人《人民日报》2004年6月10日“人民论坛”

18姜云宵周广路《人民日报》2005年3月29日“时代热评”

19钟文《人民日报》2005年3月31日“体坛走笔”

20江南客《人民日报》2005年4月4日“人民论坛”

22士心《人民日报》2005年3月29日“今观察”

23周文斌《光明日报》2005年6月30日“科技时评”

24《胡乔木文集》第3卷1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创新管理论文范文篇10

档案管理模式的创新从本质上来说即是档案管理制度的创新与完善,要确保档案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第一,要以高效、精干的原则对档案管理人员队伍配置进行不断优化,确保各个岗位人员能够各尽其职;第二,要做好档案管理人才的培养工作,增加资金的投入,为档案管理人员创造一个对自身发展有利的环境,努力增强他们的专业技能水平和现代管理意识;第三,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明确责、权、利之间的关系,坚持统一管理和分级管理的原则来优化组织结构,建立一个复合型的档案管理机构。总之必须要以科学、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为保障,确保我国档案管理工作朝着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二、服务手段创新

新时期下的档案管理服务手段创新,首先必须要紧跟当前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潮流,依靠现代信息技术设置档案管理网络平台,建设档案部门自己的局域网,并尽快与单位中其他部门网络联系起来,从而帮助档案工作者更好更全面的收集整理档案资源,同时还能够实现档案资料的自动查阅,推进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步伐。档案的载体也应该逐渐从纸质变为电子文档,进而有效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另外,运用好网络信息技术搭建在线服务平台,能够更好的满足档案使用者的需求,帮助其快速检索查阅文件,扩展档案服务的覆盖面,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影响力。在当前这样一个数字时代,档案服务工作不但要重视时效性,同时也要注重全面性,这样才能顺应时展的潮流。

三、人才建设创新

要推动档案管理工作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必然需要一直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作为后盾,所以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也必须重视档案人才队伍建设的创新,要尽快组建一支具备较高专业技术水平和较高综合素质的档案管理人才队伍,要求档案管理人员要尽快掌握基础的计算机只是和信息通信只是,拥有过硬的档案专业技能。档案管理部门的领导必须要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加大投入,有条件的还可以建立人才培训基地,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对档案管理人员展开培训教育,确保每一名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都能够树立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模式,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水平,拥有较高的工作能力。此外,还应该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档案管理机制,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文化和管理手段,推进我国档案管理事业的现代化步伐。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