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实训范文10篇

时间:2023-04-26 08:15:25

创新创业实训

创新创业实训范文篇1

关键词:创新创业;财务管理;实训教学

一、政策导向及现状

当前,党中央一直将“双创”(即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大学生培养的重中之重,促进就业、吸引人才使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迫在眉睫。在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新形势下,民办高校更应当注重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国家陆续颁发和实施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以促进各高校发展创新创业。2011-2012年间教育部陆续颁发了《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及《关于批准实施“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2年建设项目的通知》(教高函〔2012〕2号),根据相关政策,教育部在“十二五”期间完成并实施了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其后,国办发2015年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及国家关于“十三五”规划下的大学生创业(2016-2020年)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在“十三五”过程中的突破口必须改革创新创业教育。之后“党的十八大”提出必须重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而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也由国务院明确提出。要求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2016年11月随后举办了第十七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其主题为创新与创业可持续发展人才成长之路。在多部门的组织联动下,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建设、赛事活动和实践训练三个平台各有侧重,创新创业成效显著。不仅如此,“”报告也提出,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应更快更好地搭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虽然各高校已大力推进了创新创业工作,但民办高校中的创新创业教育相较而言非常欠缺,且存在诸多弊端。一是民办高校虽然现在已注重应用型的发展,但由于资金的问题限制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发展,使得目前创新创业的教育内容在高校中不能与各学科专业紧密结合,仅仅流于形式与实践脱节。创新创业教育意识的加强和能力的提高不仅是各高校学生应当重视,对于民办高校教师而言也必须不断加强和贯穿于整个教育理念,从而真正落实创新创业教育。二是众多民办高校缺乏有效的实践平台,仅仅只存在形式上的校企合作,对学生的指导帮扶不到位。三是很多民办高校诸多专业仍未能摆脱“复制品”的缺陷,缺乏适应自身发展的全面可行的实验实训课程教学体系,导致学生一方面缺乏职业院校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缺乏重点高校的思维创新能力。创业其本质属于创新,而创新则来源于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实践。我国高校一直在探索如何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问题。财务管理专业具有较强实践性特点,与企业实际工作联系紧密,必须将其企业情况的真实元素融入财务管理实验实训教学,真正实现企业与高校的创新与创业的双赢。

二、文献述评

笔者通过中国知网文献检索主题词“财务管理专业”“创新”“创业”(采用模糊匹配方式),发现已发表文献虽有222篇(剔除非论文类),其中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的文献仅29篇。通过相关文献可知,现有财务管理专业的实验实训教学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构建财务管理实验教学体系。彭晓英,张庆华(2012)分析了如何建立一个有效适用的财务管理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并指出其模拟环境真实性对教学效果的影响程度。二是在理论模块和实训模块进行融通时,必须注意两者的衔接问题。尤其分配课程学上,隋英杰、夏鑫(2007)等提出上述两模块存在交互关系。三是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有学者探讨理论财务管理理论及其实践教学目标,细化了学生基础、创新和综合三方面的能力,以最终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本专业教学目标。目前学者们对其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训教学进行了较多探讨,但这些研究都是针对实训教学某一方面的讨论。且现有的财务管理实训课程教学研究多注重于具体案例的设计与研究,对于如何通过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来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与加强企业联合而进行该课程教学改革并不完善。

三、现阶段财务管理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专业定位不清。财务管理专业在我国现有高校的定位中,要么偏向于会计专业、要么偏向于金融专业,没有显著的自身特色,导致其专业特点不突出且培养目标不够明确。由于该专业定位不准确导致其教学实训课程要么多为会计技能实训、要么偏重金融技能实训。(二)财务管理实训课程安排不合理。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1.资料缺乏仿真性,实验实训素材缺乏真实性问题。现有的财务管理专业实验实训素材过于书本化,缺乏真实感与时效性。培养学生拥有高效的财务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直是民办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追求的目标。因此,笔者认为,应在实训课程中真实还原现有的企业选材内容,让学生作为参与者真正参与到企业的分析与决策过程,使得管理环境被真实的模拟出来。然而,目前财务管理学实验实训项目达不到这样的要求。2.课程体系的系统性设计存在缺陷,导致实验实训项目过于单一,不利于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财务管理现有实验实训教学体系中存在大量单一的实训项目,且项目之间缺乏明显的逻辑关系,无法全面整体进行统一。通过分析各民办高校本专业人才培养及教学大纲,发现财务管理的单项实训内容基本占全部课程实训内容的绝大部分比例,即各重要知识点作为单项进行分别设计的实验内容。例如货币时间价值的计算案例、股利分配政策案例、投资项目现金流量的预测实验、存货最佳经济批量预测实验等。虽然完成这些单项实验有助于巩固和检验其理论知识,但与现实企业理财要求相差甚远。因此,与校企合作的创新创业过程中,制定不同类型实验项目的开发方案尤为重要。3.内容缺乏创新性,大多高校相关财务软件较为过时,且内容与实验实训课程中的案例分析相脱节,与现实企业和经济环境现状不符,缺乏统一性。具体表现为:要么是财务软件是一套运行程序,而实训课程按目前最新标准是另外一套运行程序,两者无法进行有机地结合,不利于教学;要么教学中仅仅就案例进行分析,缺乏数据的互联网处理工具;要么是纯粹相关财务软件的应用,例如:很多高校开设了“在财务管理学中的应用”这门课程,课程中的案例非常脱离现实,更无法做到真实准确的全面分析。笔者认为,在各高校财务管理实训课程设计中应当注重跟上时代的变更,将现有的新技术XBRL与已有的旧技术Excel紧密结合,并在具体的案例教学时进行具体分析,更好发挥XBRL与Excel相结合的重大作用。4.实训效果差,没有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创新意识和自主创业意识的目的。实训课程仍多为教师案例教学及授课,根据案例进行分析,与实际脱节,仅仅是书本知识的延伸。

四、财务管理专业实训课程体系构建

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更侧重管理技能的培养,在实验实训课程设置方面要兼顾会计学、管理学、金融学三方面的能力。一般而言,笔者认为实训课程的教学可以采用案例教学与模拟对抗方式两方面结合运用于课程,学生学习时应遵循体验、分享、提升和应用四阶段。建立符合民办院校实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本文借鉴工程教育管理CDIO理念,构建了财务管理专业实验实训课程教学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C(conceive构思)。该部分是整个体系改革的核心和基础。如何改变现有高校因人设置实践教学模式,本文在以满足企业需求为前提,对财务管理专业职业能力进行详尽分析的基础上,以就业为主导构思了财务管理实践教学内容。实现多层次实验实训教学内容、创造多样的实验手段和实训方式。多层次性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层、日常层、综合层及创新层。多层次实验实训教学内容通过财务管理基本原理实训,日常财务管理活动实验实训,及综合实验实训,以及以竞赛为手段创新性实践完成整个财务管理实训体系的构建。2.D(design设计):根据以上总体思路,设计财务管理实训课程体系,与课题组成员共同设计实验实训多层次教学内容,包括课程群设计及其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其中:基础层的基础实训内容包括:企业沙盘实训课程、“基础会计”实训课程、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应用层的日常实训内容包括:“财务管理”实训课程、“管理会计”实训课程、“成本会计”、实训课程。创新层的综合实训内容包括:(以比赛及创新创业课为依托)“财务报表分析”实训课程、“企业价值创造”实训课程、“投资理财课程”实训课程。3.I(implement实现):在课程群设计的基础上,与实践结合,具体完善教学设计,实现单向讲授与学生互动相结合,实现教学方式多样化,同时将创新创业意识贯穿到教师-学生当中。提供教师—学生—职业角色之间多重交互教学活动条件,将实验实训的任务单元贯穿到项目的不同岗位中去,真正实现“做中学”在教学的实施阶段,坚持将任务单元驱动与项目结合。4.O(operation运作):结合相关财务软件,实现有效的实训平台,最大限度地模拟企业真实财务及管理现状,营造真实的职业氛围,实现创新创业一体化教育理念。以各种创业竞赛为载体,真正实现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最后,进行课程考核形式的变革,真正实现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及培育创业意识为核心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淑莲.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构建与实施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05,(12).

[2]袁春生.财务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内容设计及质量控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1,(03).

[3]彭晓英,张庆华.财务管理综合仿真实验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09).

创新创业实训范文篇2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实习实训;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创业实习实训基地是一项能够帮助大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平台。如何将创新创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好,培养大批具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将成为众多高校亟待探索的实际问题。本文以工商管理专业为研究对象,就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工商管理专业建设创新创业实习实训基地的迫切性

工商管理专业是高校管理学科中非常重要的专业之一,是研究工商管理相关理论及方法的一门学科。它主要培养掌握工商管理的前沿理论和操作技能,并能够运用现代管理的相关方法进行决策和管理,在企事业单位中从事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近年来,随着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工商管理企业应用型人才对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创新创业实习实训基地,一方面,由于工商管理专业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社会的发展急需要复合型的人才。创新创业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平台,通过到实习单位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需要高校转变培养模式。传统的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实践环节的培养,导致学生操作能力较弱。创新创业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提高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中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知识的运用能力,为就业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内容单一。工商管理专业是与社会经济实践结合紧密的应用型学科,然而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专业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大多采用“2+1+1”模式,学生经过2年的校内理论学习,在大三学年参加校内的认识实习和专业实习,大四学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半年,通过实习最终完成毕业论文的设计。传统的课程设置仍然是以学科为中心,比如“薪酬管理”、“物流技术与装备”等从学科上体现出了较浓重的学科性质,在教学过程中缺少实践环节的整合,课程的内容与企业实际工作的要求匹配度低,进而学生的实践能力相对较弱。此外,过去工商管理专业注重职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但在新形势下,更多侧重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之所以与实践脱节,我们培养目标仅增加一些创新创业的课程,未能从根源挖掘,开发实践类课程,缺少多层次创新实践教学体系。2.创新创业实习实训基地资源稀缺。创新创业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学校培养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必要条件。但在实践教学中,工商管理专业实习实训基地较为单一,受地域以及公司规模的影响,一些地方一次性可接纳学生同时进行实训的公司较少,实习的时间和实习的内容会根据企业的特点进行实训,而且考虑到企业的安全、生产环境的特殊性,一般都是认识实习,走马观花式的参观,达不到培养目标的要求。此外,由于学校与企业缺乏深层次的合作机制,学生很难了解企业真实的经营情况,企业的所提供的往往是大众化的案例,学校对学生实习质量的监控有一定难度,仅从实习报告对学生进行评价,对实习实训的过程难以把控,进而影响到实践教学的效果。第三,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在大学生科技园、创新创业基地、工商管理专业实训室建设上投入的不足,一些实习实训的配套软件更新不及时,直接影响到实习实训的教学质量。3.“专家型”优秀双创师资不足。现阶段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基本属于双师型,很多教师都获得人力资源培训师、物流师、建造师等职业资格证书,但是,在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有待提升,距“专家型”优秀双创师资水平存在一定差距。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是大多数高校教师都能够达到的目标。然而,现阶段的培养目标,需要教师结合企业实际,接地气的进行教学。一些地方高校很多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没有过到企业任职的经历或为企业进行过咨询诊断,接触企业家创业的教师也少之又少,本土教师的实践能力欠缺。尽管有很多高校安排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但由于时间短、学校教学考核、企业涉密等问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实践学习的效果不明显。此外,一些高校聘请的校外兼职教师参与实践教学,受个人精力、时间和经费等因素的影响,实施起来较为困难。因此,现阶段“专家型”优秀双创师资不足,是大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

三、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对策建议

1.确立新的教育理念与培养目标。实施“理论先行”战略,由专业教师积极开展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实施“实践为本”战略,外派相关师资到国内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示范学校进行调研和考察。确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先导,以激发学生创业意识为抓手,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将学生培养成能创新、会创业、具备企业家精神的应用型管理人才”的培养理念。制定基于“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工商管理专业基本目标。打造“五维一体”的培养体系,推行“一个目标,二个体系,三个阶段,四个手段,五个平台”的新型培养体系。如图1所示:以辽宁科技大学为例,积极打造研究平台、孵化平台、实验平台、培训平台、“工商+”协同创业平台。“工商+”协同创业平台,打通多学科、跨专业的协同创业通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推动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发起成立“创客俱乐部”,促进学生开展创业信息共享和创业经验交流,成为创业学习的第二课堂,并鼓励他们开展不定期的项目路演,吸引风投企业的关注,提高项目的孵化机会;鼓励学生参加ERP协会、大学生创业协会等创新创业社团和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建立教师与学生创业团队的对接机制;优化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等,丰富“第二课堂”,增强学生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能力。允许学生用某些创业选修课程学分替代专业选修课学分,允许学生将获得的大赛成绩转换为学分绩点,允许学生选修资源共享课中的创新创业类课程并将之转换为学分。通过一系列举措,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和热情,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一个目标培养“专业、创新、创业”复合型管理人才二个体系理论知识体系实践知识体系三个阶段大学二年级大学三年级、四年级大学一年级四个手段教学模式实战化教学资源多样化分类培养明细化知识结构前沿化鞍山市团市委创新孵化基地辽宁科技大学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孵化基地鞍山市就业局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五个平台“工商+”协同创业平台孵化平台研究平台培训平台实验平台辽宁科技大学“学生创新创业培训中心”鞍山市就业创业培训中心辽宁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孵化基地创业实践班专业普通班新技术专题专业基础课程群创新创业课程群实践基地实验室实践2.构建案例、教材、基地等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学资源。鼓励教师收集和自创典型创新创业成功案例集、借鉴国内外创新创业典型院校(如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建设成果,学习优秀培养模式,共享教学资源;通过校企联合、社校联合等多种渠道,挖掘和共享社会资源,实现“跨行业、跨领域、跨部门、跨地区”的创新创业教学资源研发、集成、运用与共享。通过与企业组建实习实训课程管理团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据培养目标,自编创新创业案例,出版《创业管理》等专著,广泛搜集创新创业素材,以此促进学生与用人单位参与的积极性。通过与企业和政府部门建立合作关系,依托“五个平台”和创新创业数据库,成立创新创业训练基地。3.推进“专家型”创新创业导师库建设。实施“走出去”策略提升师资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师资力量是实现创新创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有力保障。工商管理专业可以外派优秀师资访学、进修和调研。通过对同济大学创业学院、复旦大学创业投资中心、上海财经大学创业学院、浙江工商大学创业学院、温州大学创业学院(温州模式)等多家创新创业特色大学进行深入考察学习,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技能。通过对教师的培训,强化创新创业思想和为学生提供服务的意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同时,落实“走出去,引进来”政策,广泛聘请国内外创新创业领域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企业家加入导师队伍,建立“专家型”创新创业导师库。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有计划的利用假期与企业进行合作,拓展学校与企业、学校与研究所、学校与创新创业协会等多方面的合作,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从教学目标的培养到师资力量的不断提高,每一个环节都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作为管理专业的特点,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才能真正实现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实习实训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蓁.高职院校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探析[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03):50-52.

[2]严婉瑜.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工商管理专业组合式教学模式探究[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02):239-240.

[3]吴婉仪.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01):48-50.

创新创业实训范文篇3

高等职业教育要适应社会和时展的需要,承担着培养创新型、高级技能人才的重任,承担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的重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这是“十八大”报告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指示。内涵式发展就是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更加重视人才培养的质量,要从以前注重学校规模的扩大向着力提升学校办学质量转变。能不能向社会输出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建设发展,这是衡量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我国“智能制造2025”战略提出后,企业为应对现代技术的发展而采取了转型升级,这是目前行业企业的发展现状,这就使得社会对创新型的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创新型的高技能人才要具有很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较强的竞争能力,必须注重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新的形势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必须要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既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又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2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认识不够深入。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非常重视,但是对其认识不够深入,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管理经验缺乏,管理水平较低。高职院校特别是我省的高职院校目前的创新创业教育还都处于探索和初级阶段,思维模式还处于传授学生知识和训练技能的专业培养层面,对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及创新创业意识的训练还远远不足,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融合,大部分院校还处于简单的开设几门创新创业课程,这样的结果是仅仅使学生初步的了解创新创业的基本含义而已。各个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和各个专业本身有着很大的联系,因此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不可能脱离专业本身而单独地去进行创新创业教育。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和专业紧密相连的,是和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深度融合的,只有将双创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紧密结合才能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和要求。2.2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师资队伍力量严重不足。省内高职院校普遍缺乏专业的讲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师资队伍,有些学校硬性规定把这些课程派给没有创新创业思想和创业经历的教师,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按照理论课程模式讲授,将实践性很强的创新创业课程学术化,起不到激励学生,鼓舞学生的作用,更达不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创新创业教育是理论、创新创业模式和创新创业实践相融合的教育,需要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型师资队伍来进行教学,这对双创教育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实情况是,省内各高职院校普遍缺乏这样的师资队伍,甚至还没有意识到创新创业型师资队伍的重要性,还没有开始建设这样的创新创业型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2.3课程体系的构建不合理,课程设置不完善,教学实施过程有待完善。由于目前省内各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随之而来的各种问题便彰显出来了。首先是创新创业型的课程体系构建的不合理,省内各高职院校均已经开设了创新创业型的课程,但是绝大部分构不成一个系统型的培养模式及体系,有的学校把创新创业课程作为放在基础课程模块,有的学校把创新创业课程作为选修课让学生进行选择,有的学校开设了创新创业类的实践课程,但是没有把创新创业课程和专业培养课程结合等诸多此类的问题。其次,课程设置不够完善,所有的学校都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但是,如何设置课程,设置那些课程等问题都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更没有和专业课程体系相结合。创新创业教育要和专业课程体系相结合,要成为专业人才培养的辅助和补充。再次,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不合理,教学方法需要创新。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型课程的教授缺乏经验,教学过程的实施缺乏互动、缺乏实践指导,而创新创业教学应以案例为主进行剖析,包括成功案例的经验和失败案例的教训等。因此,教学过程如何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精神,以及如何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激情和欲望是值得进一步探讨和深入的研究的。2.4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建设不完善。省内高职院校积极响应国家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都非常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都有着不同的建设,有的建立了专门的创新创业实训平台,有的建立了协同创新创业中心,有的建立了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有的建立了双创空间等等,各有各的特色。但是,实训基地虽然建设起来了,实训演练还不到位,还受限于实训设施,实训经费等因素,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创新创业实训所需要的要求。

3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问题的策略研究

3.1提高思想认识。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长的艰辛道路要走,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从思想认识入手,结合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及高职院校的本职要求,积极有序的系统的推进高职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出符合高职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之路。首先,高职院校必须提高认识,将创新创业精神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去。高职院校要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要让学生深刻领会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和内涵,即深刻理解创新创业精神的内涵。创新精神的培养,不仅对大学生谋生就业有利,而且还要有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自觉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养成。其次,高职院校必须理清思路,把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的结合。目前,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得到了极高的重视,但是由于是初期阶段,不免存在认识的不足和不到位的地方。因此,高职院校必须理清思路,准确定位,将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深度融合,将创新创业课程和创业实践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去,将其融入到素质教育中去,不仅培养专业素质还培养创业素质,将创新创业课程和专业课程紧密结合共同推进高端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3.2组建一支结构合理的专兼职创新创业型师资队伍。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一支高素质、高水平并且有着创业经历的创新创业型师资队伍。根据创业经验而言,教师队伍应该来自经济类,技术类,政府部门,企业和创业领袖等领域,一般需要确定一定数量的专职教师,同时聘请社会上的一些兼职教师作为师资队伍的补充,兼职教师必须是有一定的创业经验,必须是具有一定的学术背景,最好是成功人士。另外,还需要成立专门教育研究型教师队伍,针对各种类型的创业问题进行研究。成立专门的授课型专业师资队伍,专门的指导创业实践的师资队伍。3.3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最终要通过课程体系这个载体进行落实。因此,高职院校要想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并通过课程的实施来实现。创新创业型的课程体系必须是和专业课程体系紧密相连的,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找到专业教育的结合点,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创新创业课程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创业素质和综合创业能力为出发点,同时授课过程要灵活,形式要创新,以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和增强创业意识以及培养创业精神。3.4建立设备齐全,功能完善的创业型实训基地。建立一个功能齐全,功能完善的创新创业型实训基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需要综合多方的参与,多方的投入,并且可以结合现有的实训基地,进行资源整合。各个学校有各个学校的创新创业实训平台、协同创新创业中心,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功能完善的创新创业型实训基地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资源整合,并结合各个专业的实训基地。打造成规模庞大的功能齐全的功能性实训基地。资金来源可采用多途径,学院自筹是一方面,引入社会资本投入,校企联合投入,申请政府专项基金项目等来源。3.5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业精神。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民族繁衍昌盛的动力源泉。因此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素质也成为高校的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历史使命。高职院校应当将创新精神融入到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全部过程中去。开发系统性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结合专业课程体系,将立德树人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去。创新素质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应主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提升创业精神和创业素质。通过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创业项目训练,使学生学到创业方法技巧,潜移默化中增强创业意识,最终实现创业素养的养成和创业精神的培养。

4结语

当今大学生毕业生逐年增多,随之而来的就是巨大的就业压力。如何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是一个重要问题,以大学生创新创业带动就业是很好的一种解决方案。如何教会大学生去创新创业就是各个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有很重要的价值。本文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出发,分析了当前我国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对策,对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商(2006)16号:3.

[2]欧阳育良,戴春桃.高职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J].科技创业月刊,2011(16):19-20,68.

[3]柴旭东.基于隐性知识的大学创业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创新创业实训范文篇4

关键词:创新创业;供给侧;需求侧

河南省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一个长期任务,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创业技能、创新精神的人才作为有力支撑。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也指出,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因此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探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而目前学术界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相对较为集中,基本上聚焦于高校创新创业的概念(张冰等,2014)、培养模式(南旭光,2017)、课程体系(万力,2017)、师资队伍(何李方,2018)、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等主题,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较少有研究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提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路径。

1河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河南省各高校积极呼应创新创业教育的号召,筹建了各种创新创业中心和专门场所,例如“众创空间”、“创新创业孵化园”、“创新创业科技园”、“创业岛”等。在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多数高校增开了《大学生创业基础》、《大学生创新基础》、《创业学》等相关课程,培养相关的专职教师,进行创新创业的课程教育。但是,河南省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随大流”和“盲动性”的问题,很多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并没有很好地结合学科特色、专业特色、地方特色展开,创新创业教育停留在模式、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探讨,并没有很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需要。河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相对还不成熟,没有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李杰,2017)。河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没有处理好创新创业的通识性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很多学校虽然设置了创新创业的相关课程,但是只是为了讲授创新创业而设立的,没有形成与学生的专业教育的结构化关系。学生通过创新创业学习,不能够很好地理解和把握与自身专业教育的关系是什么。二是没有处理好创新创业教育与实际创业需求的关系。创新创业教育本应该以实际的创新创业需求为出发点,以创新思维和创业实训为模式展开的。而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却是以知识传播为主,讲授重点是创新理念和创新模式、创业流程和创业案例,学生在短期内比较难以实现学以致用的效果。三是没有处理好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关系。“双创”的提出背景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更是各地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创新创业教育根本上是需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尤其是服务于产业结构优化对人才的需要。但是,目前各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形式化严重,创新创业教育仅作为素质教育平台课呈现,并且也是为了迎合国家的相关政策所需,并没有很好地服务于地方产业优化升级需要。

2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结构性需求

随着河南省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产业结构对人才的能级结构、知识结构、层次结构和类型规格方面都提出了新要求。首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人才能级结构的提升。人才的能级结构指的是高级、中级、初级人才这三种能级的比例结构,人才能级结构与产业结构密切相关。通常情况下,产业结构处于低水平阶段时,人才能级结构以低级人才为主;产业结构处于较高水平阶段时,人才能级结构以高级人才为主。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需要提升高能级人才的比例。其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人才知识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意味着该产业在社会生产和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脑力劳动和科学技术投入的增加,这将表现为产业的发展需要拥有广延性、复合性、创造性知识结构的创新人才,强调人才知识结构的共享性、互补性、依赖性、全面性和创新性。再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人才的层次结构、类型规格提出新要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高质量的人才层次,企业更需要技能型、复合型、外向型和创新型人才。另外,随着河南省产业结构升级,各种新的专业技术岗位类型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河南省高校根据自身的专业定位培养个性化特征的学生,以满足各类企业不同规格类型的人才需要。

3河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产业结构优化升

级需求的匹配供给路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本应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满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但是长期以来却存在着高校“一头热”的现象(董慧,2016)。河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求相匹配,培育合理能级结构、科学知识结构、相应层次结构和类型规格的创新人才。3.1河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实现全过程育人以匹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较多的学者探讨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但基本上是从高校教育的视角出发,没有考虑产业界的实际需求,与产业发展相脱节。为了真正地匹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求,河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推进全过程育人的路径,如图1所示。第一,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以“政、产、研、金、介”为支撑体系,将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金融、中介机构共同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要素。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金融、中介机构等拥有高校人才培养的互补性资源,如技术、资金、项目、实训条件等都可以形成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力支撑。其中最关键的是企业可以准确地提出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可以使高校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第二,高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包括课程体系与实训体系两个维度。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课程体系与实训体系正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两者缺一不可。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拓展教育,其中也涉及创新创业课程。实训体系包括各种实践实训平台,可以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锻炼创新创业思维,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第三,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实现课程体系与实训体系的相融合。高校仅设置了创新创业课程的教育不是真正的创新创业教育;仅实现了实训体系的设置,会使创新创业教育没有根本知识体系支撑,也不能够培养出创新创业人才。课程体系与实训体系的关系是知识灌输传播与应用创造的关系,两者相互融合。3.2河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实现全方位育人以。匹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坚持主体性与协同性相结合的原则,需要形成政府为主导者、高校为主阵地、科研机构为协同方、企业为需求提供方、金融为资金扶持方、中介为专业服务提供方的全方位育人系统,也可以称作是教育共同体,以更好地培养匹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所需。河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实现全方位育人以匹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如图2所示。第一,政府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导者。政府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不仅是倡导者,更是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政策服务和环境支持。“双创”的各种政策和“双创”的社会环境为创新创业教育保驾护航,并且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出发点。第二,高校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阵地。高校的师资力量、培养体系、课程体系、实训平台等都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资源。高校教师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力量;培养体系需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课程体系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实践实训平台建设需要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第三,科研机构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方。科研机构和高校都是知识的供给方,双方可以将智力资源、信息资源、培训资源进行协同共享,实现协同育人,有针对性地培养产业所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提高人才培养效果。第四,企业是创新创业的实际需求方。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定位特征培养人才,但只有准确把握企业的实际需求,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才可以使得学生培养目标与企业、产业的需求相一致,使得人才培养服务于产业发展。第五,金融机构是资金扶持方。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需要师资的投入,还包括课程体系的开发、实训实践平台的建设、校企合作建设方面的投资。金融机构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可以解决资金问题,扮演投资方的角色。第六,中介机构可以提供专业服务。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法律服务、技术中介、知识产权服务等专业服务,尤其是知识产权专业服务。知识产权机构可以提供专业服务,将知识产权产业化,真正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效益。

4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教书育人的常态任务,河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也快速发展,但是如何实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匹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问题却没有很好地探讨。本文归纳了河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了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结构性需求,最后给出了河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求的匹配供给路径。一是河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实现全过程育人以匹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以“政、产、研、金、介”为支撑体系,将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金融中介机构共同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要素;同时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体系应该包括课程体系与实训体系两个维度,并实现两者融合。二是河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实现全方位育人以匹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形成政府为主导者、高校为主阵地、科研机构为协同方、企业为需求提供方、金融为资金扶持方、中介为专业服务提供方的全方位育人系统,形成教育共同体,以更好地匹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所需。

参考文献

[1]张冰,白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概念之辨[J].高教探索,2014,(3):48-52.

[2]南旭光.“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特征与推进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7,(2):39-44.

[3]万力.“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7,(20):82-86.

[4]何李方.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2018,359,(07):91-93.

[5]李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24):74-77.

创新创业实训范文篇5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二十一世纪是科技不断创新的世纪,科教兴国、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成为高校的主要任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型国家发展的需要。然而,地方本科高校大学生所学知识和能力并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毕业后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就业形式越来越严峻。鉴于此,地方本科高校必须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积极引入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供有力的制度及资金保障,构建和实施富有生机活力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全面推进教育创新,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一、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一)加强组织管理和制度建设。为确保创新创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制订切实可行的制度和管理办法,建立以校、院、系创新创业管理的三级管理组织架构,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开展创业教育和创业活动的指导与管理。

(二)不断优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为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需要不断优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一是通过制定教师进修和培训计划,组织教师学习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指导,同时转变其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二是通过引入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创业者和管理者,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构建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为提高创新创业型人才质量,构建以教学模块和模拟实训平台为基础,融合第二课堂活动和实践应用平台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打造多层次、立体化创新创业教育运行机制,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有效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程。教学模块以理论教学为主导,通过开设创新创业理论、职业生涯设计与规划、管理者素质结构与培养、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创新创业项目的设计、创业实践、就业指导等课程,使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创新创业活动设计的主要内容,为实训环节奠定基础。模拟实训环节是将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知识与技能有机结合的重要实践环节,模拟实训平台主要由实验实训教学、仿真实践模拟以及学科技能比赛和第二课堂等组成。通过搭建专业基础实验实训室、设立综合创新实训拓展项目,通过建立实验实践教学基地,创建创新创业平台,加强实践环节教育。多渠道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并借助各种创新创业学科技能竞赛,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另外,校外实践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实战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校外实践基地中,学生可以全面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管理制度、机构设置、工作流程、企业文化等,积累创新创业经验。

二、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对策

(一)校企合作育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积极推进与全国一百八十余家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共同培养学生:一是与相关行业的企业合作育人,共同指导学生开展实习实训活动,共同研发产品;二是创新学生的教育模式,通过顶岗实习的形式,培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通过各种合作育人模式,增进了校企关系,增强了学生的专业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也促进了学生就业的发展。

(二)加强课程建设与改革,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必须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打造多层次、立体化创新创业教育运行机制,提高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有效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进程。第一,教学模块以理论教学为主导,通过开设创新创业理论、职业生涯设计与规划、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创新创业项目设计、创业实践、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使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为实习实训奠定基础。第二,模拟实习实训是将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知识与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环节,模拟实训平台主要由实验实训教学、软件仿真实践模拟等组成。通过搭建专业基础实验实训室、设立综合创新实训拓展项目,建立实验实践基地,创建创新创业平台,加强实践环节教育。第三,校外实践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实战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校外实践基地中,学生可以全面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管理制度、机构设置、工作流程和企业文化等,积累创新创业经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加强项目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项目研究教学模式是以项目成功实施为目标,是一种综合性、层次性和专项性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项目确立、任务划分和技能应用。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以项目研究为核心拓展教学环节,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在项目研究中,让学生独立思考,确定项目目标与任务,并以项目实施为载体,培养其实验综合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融合学科知识和创新创业课程知识来研究与探讨项目方案的设计以及实验耗材的采购,完成项目产品的制备、销售与服务,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四)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比赛,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鼓励和指导学生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多渠道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在学生当中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文化氛围。通过参加国内外各种专业竞赛,如“挑战杯大学生创新设计大赛”、“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TRIZ创新设计大赛”等各项比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策划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创业能力,并借助各种创新创业学科技能竞赛,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结语

目前在国内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尤其是地方本科高校,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必修课程,创新创业课程以选修课形式开设,创业设计与训练以讲座方式开展,仅面向部分学生,没有形成以全体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教育活动。尤其是在实践环节中,缺乏配套的实践教学资源,实践活动通常以学科竞赛和项目设计比赛方式开展,只有少部分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地方本科高校可通过制定相关制度,建立多层次管理体系,健全创新创业教育组织领导机构;立足办学特色,整合专业人才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转变教学观念,打造专兼职结合的创业师资队伍;重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育教学当中,重视与突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创新能力,为国家提供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

作者:朱团 邱敏 陈丽华 刘立红 刘宇飞 单位:

参考文献:

[1]房汝建,朱锡芳,伍婷.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1,3

创新创业实训范文篇6

[关键词]创新创业;地方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概念是由总理在2014年的达沃斯论坛上提出,并在此后的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等场合频频对该词进行阐释。近十几年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更是得益于该行业对产品创新的高度依赖,电子商务行业表现出极强的创新创业特征。在党的报告中进一步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在时代新需求下,如何把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到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中,强力助推创新创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地方高校建设电子商务专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一)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人才培养模式是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包括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结构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效果的评估等方面。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线,依托校企合作开放性办学平台,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3+1”人才培养模式。“3”指学生在前三年在校期间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和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完成通识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和创新创业训练模块的学习,“1”强调学生在学校第四年通过校外合作企业提供的岗位平台进行实岗实训,或由实习教师带队在合作企业完成集中实训的方式完成系统化的学习,提升综合能力素质。(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要求。随着移动互联技术和移动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电子商务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且重点表现为商业模式、服务模式的创新。电子商务突出在创意、创新之中谋求新的变化,迫切需要高校将电子商务的创业实践引进到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活动中,通过产学研结合等模式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1]2018年国务院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中,进一步对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特别是要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课程纳入高校必修课体系。[2]鉴于此,电子商务专业在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中,更要进一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积极鼓励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培养“有创意、能创新、善创业”的应用型人才。

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专业特色。电子商务是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的新兴专业,涉及计算机科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金融学等众多学科专业,其理论和实践都处于不断摸索发展阶段。在现有开设该专业的高校中已逐渐出现了重计算机技术和重营销等不同倾向,并衍生出了跨境电子商务、网站运营、网络营销等不同专业方向。但我校在该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仍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强调学生对电子商务应用技能的掌握,虽开设有众多计算机课程和经济管理类的课程,但课程设计缺乏重心、内容重叠较多,专业优势并未突显,培养方向也不明确。(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缺乏引导。1.创新创业定位模糊。天水师范学院在2014年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成为甘肃省首批向应用技术类转型发展的试点院校,以建设区域性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目标,积极探索电子商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逐步形成了以校企合作为核心的“产教融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强调校内创新创业实践,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通过天水师范学院创业园对部分学生的创业项目进行孵化;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校外合作企业进行实岗实训,积累专业实践经验。但在创业实践过程中大多数学生的创业模式雷同,主要集中在网络销售方面,普遍存在后续发展乏力问题。2.缺乏创新创业课程。目前关于创新创业实训相关的课程数量仅有两门,课程学时不到40学时,所开设的课程通常是在大三下半学期开设,由于存在时滞性且缺乏针对性和个性化,难以满足学生对创新创业知识的渴求,也很难在学生的创新创业过程中给予有力支撑,制约了学生的创业模式,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并没有显著提高。3.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是电子商务教学的重要因素,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电子商务教学中就不仅需要教师具有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有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3]我校电子商务方面的教师多数是在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从教,部分教师还是从经济管理等相关专业转型而来,虽然有较为丰富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应有的电子商务实战经验和互联网创业经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大多表现为以理论指导为主,主要依附于课本知识的讲授,缺乏现实创新创业案例的获取途径,对学生创业实践的指导效果欠佳。(三)与地方经济缺乏相互促进。高校所培养人才的主要输出地是企业。我校在实施“3+1”模式后,所选择的合作企业多以电子商务发展经验较为成熟的东部地区企业为主,学生一般在这些企业实习后也多数会选择留在东部地区,这一现象造就了培养的专业人才对西部地区特别是对甘肃省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带动不足。

三、地方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一)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电子商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要以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为导向,在突显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完善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进一步扩大学生的就业机会,从而实现地方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和市场专业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二)完善课程体系设计结合“。大数据、互联网+”的行业态势,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优化应侧重综合实践性课程的开发和应用性教学内容的引入,将创新创业意识和素质的培养贯穿于学习过程,在坚实专业基础能力的基础上,重点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在专业学习阶段结合专业基础课程,通过课程实验、社会调查、参观见习等具体实践内容,了解创新创业相关的主要理论,指导学生进行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工学结合阶段,一方面与地方合作企业合作进行岗位认知学习,强化专业岗位的知识技能掌握;另一方面强调以职业为导向,通过各类技能竞赛、创业竞赛、专业实训、项目实践等,使学生提升职业综合能力,培养创业精神。在工学交替阶段,可以通过校外实践基地进行定岗实习教学和通过校外创新创业孵化园与地方企业之间共建模拟创新创业平台,进行创业课程实训和创业项目实践,鼓励和扶持有创业意向的同学开展创业。通过专业学习—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阶段性学习,逐渐完善从进校起的“创新创业教学”到结合校内校外实践平台的“创新创业技能实践”,最终达到能团队“创新创业实战”的良性循环。(三)搭建专业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电子商务专业实践平台是支撑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必备条件,实践平台的建设要满足教学实训、生产实训和校外实训的层次性教学需求。平台的教学实训重点通过打造优质网络课程、总结实际生产教学案例、引入跨境电子商务岗位课程模块、进出口业务流程综合实训等满足教学要求。生产实训功能的发挥由学校和合作企业协同共建,主要进行企业项目对接、创业项目孵化、引入投资资金、课程认证、订单式人才培养等内容的合作开发。校外实训不但要进一步拓展实训基地的数量,更要进一步深化和本地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园区企业间的合作渠道,在课程开发、成果转化、机制创新、合作管理等方面深度合作,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四)构建创新创业课程评价体系。在考虑实践性、应用性、全面性的基础上,以创新创业能力为观测点,做到过程评价和结果考核评价相结合,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课程模块与项目实践相结合,个体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重新构建更为完善的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评价体系。(五)强化高校与地方企业的深度合作。地方性高校的发展定位是建成为与地方发展要求相适应、能体现特色水平的高等院校,体现在人才培养上,就是探索实践如何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高校应充分做好市场调研,不断加强和当地企业的沟通合作,不断引进企业高管、金牌网商,带动教师积极参与企业项目的开发,提升专业人才培养效果,做到培养的创新创业人才更符合地区经济发展要求。面对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以创新创业为立足点,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和创新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优化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平台,重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综合评价体系,并在实践中加以总结改进,以期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电子商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谷瑞军,庄玉良,姚娟.以培养“三创”型人才为导向的电子商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A].第十届全国高校电子商务教育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网商及电子商务生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

[2]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ER/OL].

创新创业实训范文篇7

关键词:印刷工艺实验实训室;校企合作项目;理论授课

1目前艺术设计类高校印刷工艺类实训室教学出现的问题

目前艺术设计类高校印刷工艺类实验实训室教学基本上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1.1创新创业教育比较薄弱

在传统的实验实训室教学中,基本上都是围绕着理论教学的一种验证,或者为企业进行一定的项目制作,但围绕学生创新创业的教学还是比较少的。

1.2实验实训室管理体制不健全

当前实验实训室基本上都是以专业为基础建立的,主要是教研室来进行管理的,包括实验教学、实训教学以及实验实训室管理人员及其教师。在这种机制下各实验室是互相独立的,实验室建设缺少整体性和全局意识,由于管理上的“各自为政”从而导致了各实验实训室之间没有一定的关联性。知识都是互通的所以每个实训室应该进行互换教学。

1.3实训室设备多而杂

目前各艺术类高校的印刷类实训室在购买设备时由于考虑到专业评价及评估需要,就大量采购实验实训设备,再加之学校与企业联系较少,不了解当下最常用的设备,所以出现购买的设备显得“多而杂”的现象。购买的设备不是被淘汰的,就是还在试验阶段的产品,导致了学生实训中使用的设备和市场上运用的设备不相同,从而导致没有更好地与企业结合,学生毕业后会与行业脱离。那么如何解决以上的问题,我们可以采用校企合作、自主探究发现、自主研发等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体现以教师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训室教学原则。艺术类专业的印刷实训室教学活动应该建立在学生自主实训、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实训室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开放,应该让学生在课上课下都可以到实训室进行实验实训活动,自主学习、自我研发项目。教师可以根据情况在实训室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值班,来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通过这种自主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研发能力和创新意识,这种形式可以让学生将课上学习的理论知识通过自我研究进行升华,同时通过学生自主承接相关项目可以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

2艺术设计类高校印刷工艺实训室与创新创业结合建设探索

2.1以社会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1.在课上教学中,采用“理论教学+项目教学+企业课”互动教学的模式,最终的教学意义就是让学生通过制作项目与企业设计师交流、与客户交流,通过这一系列的锻炼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很好地融入社会,从而达到创业就业的大目标。2.在课余时间教学中,实训室学员是按照企业模式进行管理的,同时本实训室与多家企业进行了校企合作,合作项目为暑期实习、项目制作、新产品研发,对方派遣具有多年经验的师傅到实训室来进行教学。

2.2注重产学研的结合

如果想让艺术设计类高校印刷工艺实训室的教学方法,摆脱过去的艺术设计教学脱离实际的现象,应运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课上和课下的教学。从产学研上讲,这种模式可以使学生从纸上谈兵到既能设计又懂生产工艺,我们在项目实训环节中尽量做到紧贴市场,紧跟时代,培养高技能复合型人才。从科研上讲,通过对接教师科研课题以及承接校外定点企业下发的科研项目进行研发。从教学上讲,艺术设计类印刷实训室教学应该有符合本专业的实训专用教材,教材内容应该综合其它学科、综合创新创业理念、综合立德树人的思想进行撰写。实训室的教学方法我们也叫“企业订单式教学方法”,也就是分为对企业所给项目的认知、对项目的分析还有对项目设计的定位和深化设计这几个方面展开。本篇文章主要的教学理念其实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企业的某些科研项目和真实业务,让学生去进行研发和制作,在学生实训过程中可以将课程的理论与实际项目相结合,从而使学生创新创业理念深化。

3创新创业制式下的实训室教学模式与改革方法

3.1构建创新创业制式下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训室教学模式

在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形式,主要强调的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主要是接收教师的教学理念的被动接受者。这种教学模式其实有优点也有缺点,优点在于可以使教学内容结构严谨、知识传授有系统性、教学设计过程清晰明确,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缜密的理性思维。但是这种方式不能用于实训室的教学中,原因是这种教学方法强调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但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忽略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因而,笔者认为实训室教学模式应该在专业实践课程中进行就业与创业教育,使学生具有更好的专业和创业技能,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训室教学模式如下:1.除了完成理论教学计划的内容外,在实训室开展设计性实践课程的教学,即教师给定题目,学生查阅文献,分析资料,设计实践印刷方案,方案经老师审阅合理后进行实践印刷操作,写出报告,老师根据实践操作、结果及报告评出优胜者。2.与印刷公司以及印刷工厂共同制定“产教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让学生带着项目,从印刷工艺流程的规律中学习艺术设计理念。3.摆脱过去的实验实训室教学脱离印制工艺实际的现象。让学生到企业中去学习企业的运作模式和新进的生产技术。企业也可以派具有丰富经验的师傅来学校实训室进行现场授课。让学生从过去的纸上谈兵式的学习模式,转变为现在既懂生产工艺、又懂市场营销的,紧跟时代的复合型人才。4.和地方旅游产业相结合,让学生设计与制作其文创产品,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与企业文化对接与地方旅游产业对接,这样才会真正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出具有双创能力的学生。5.构建专业的教师队伍。为了实现实训室人才培养,我们应该注重师资队伍的多元化建设,注重引入具有5年以上企业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和中高级管理人员,充实专职教师队伍。6.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积极发挥网络上的优势包括自媒体、流媒体等新兴媒体形式,利用它们不断地宣传学生设计与制作的产品,让学生的作品可以更好地展现其经济价值。

3.2创新创业制式下的实训室教学改革具体方法探究

3.2.1加强德育教育在实训室教学中的运用多数学生已经厌烦了普通课堂的教学模式了,相反他们更喜欢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去参观红色革命根据地,去慰问老红军战士,向他们学习红色精神,倾听红色故事,这种学习方式我们可以融入到实训室教学中。教师可以不受教学大纲和进度的约束,自行安排学习方式与方法,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接受到红色基因文化,这种特色化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的同时将红色文化以及德育教育融入到创新创业的理念中去,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2.2强调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高校实训室的人才培养方法应该更注重学生的实践性和主体性,关注学生的主观性以及个人能动性,将创新创业内容融入到实训室课程中去的同时让学生更主动地去学习,教师起到的是辅助的作用。3.2.3以实践为主体打造具有专业特色的创客空间什么叫创客空间呢?创客空间源于国外的Hackerspace,是一种适合于实验实训室的开放平台。其实就是各行各业的人聚集到一个平台中,通过交流共享自己的经验提出好的点子,然后把这些点子做成产品。目前创客空间遍布全球,基本上都有实体空间进行运营。我们可以以实训室为中心,将学校现有的实验实训室联合起来,利用实训室的场地、设备和资源搭建具有一定规模的创客空间。鼓励学生进行发明创造,将自己的创新产品融入到社会与市场,鼓励学生参加社会上的创客空间,这种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也使高校满足了社会的创新创业需求。3.2.4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形成协同育人的教育体制充分利用校内各实验实训室的资源与印刷工艺类实训室,与其它实训室进行互换教学,从而达到资源共享、知识互通的效果。要推动校内各学院不同学科实验实训室的协同,改革各实验实训室的传统教学模式,从井底之蛙式的教学模式走出来,转变为多学科交叉、多专业融合的教育机制,这样才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目前高校实验实训室存在着一个明显的问题,那就是创新创业师资紧缺,同时双创平台相对单一与市场结合不够紧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印刷类实训室与旅游产业、印刷类企业达成互相合作的教学模式,即企业派教师到实训室进行授课,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当今先进的印刷技术和先进的企业运作模式。实训室教师定期去企业给企业新员工进行理论培训,这种形式实现了互补共赢。

4结论

在创新创业背景下,高校印刷工艺类实训室的改革要符合学校定位、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同时要促进各专业协同教学以及制定企业的协同育人机制。在教学方法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样才能建立起一个适合本专业实训室自身发展具有自己特色的实验实训教学模式。实训室教学的改革其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应该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的教学体系,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能形成师生共创的实验实训室改革体系。

参考文献:

[1]魏凯,关晋平.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染整概论”课程教学改革[J].纺织服装教育,2020,35(04):332-334.

创新创业实训范文篇8

【关键词】物流管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一、前言

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与“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创新创业显得尤为重要,在“互联网+”行动计划中提出,大力发展众客空间、开放式创新,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在物流行业加强建设跨行业、跨区域的物流管理服务平台,创新业务流程,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的物流服务。“互联网+”行动计划对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与机遇,为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

二、实施“分段分层、双创贯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联合合作企业创新实施“分段分层、双创贯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段即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根据物理管理专业分成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经济管理通用能力培养,在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开展理论学习与认知实践,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第二个阶段物流专业能力培养,在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开展理论教学、专业能力实践教学,鼓励学生组建创新创业团队;第三个阶段综合能力培养,在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开展综合实训项目、企业跟岗实践学习、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学生达到企业准员工标准;第四个阶段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在校外进行顶岗实践学习或开展自主创业项目。分层培养即在第二、三阶段把学生分成技能型学生、创新型学生,第四阶段把学生分成就业型学生、创业型学生,按照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双创贯通即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贯通学生培养的四个阶段。图1“分段分层、双创贯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学生进行多形式学习,在校期间参加的各级职业技能大赛、创业实践项目、课题研究、特长竞赛、创新成果、境外交流学习等纳入学分管理,建立以学生个性化发展、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学分互认制度。

三、构建物流管理专业双创型课程体系

“产学研创”一体化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创业型创新人才,将创新创业课程有机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实践体系和理论体系,涵盖创新思维以及创业全过程的课程体系。通过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育,增强学生的创业意愿,增加学生的创业资本。在理论课程体系设计上,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开设创业导论、商业模式概论、项目管理等,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创业,物流领域创业者应具备哪些创业素质和基本能力;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选修创业指导及创业案例研究课程,并引入创业者、相关专家进行指导;对已经开展物流项目创新创业实践的学生,开展物流企业经营管理类课程。物流管理专业双创型实践教学体系由校内单项技能实训、综合技能实训、创新创业实训、生产性实训项目实训、校外认知实习、创新创业实践、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组成,学生在校期间为了培养学生的商贸物流服务技能与运营能力,开展“互联网+”高效物流技能大赛、“互联网+”物流运营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图2“双创型”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体系设计上,开设创业活动课、创业模拟仿真课程等。一方面实现“做中创”,包含综合实践项目、应用性专题设计、创新创业竞赛等,使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另一方面重点实现“研中创”,即依托师生工作室、名师工作室、生产性实训基地等,开展创新创业项目。

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系列做法

(一)建立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工作室由专任教师与学生组建创新创业工作室,引入快递分拣业务、物流仓储流程优化、物流设施设备设计、特色农产品物流项目、商贸物流项目等,由师生共同选择实施项目,通过查阅资料、社会调研、座谈研讨等方式完成物流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物流业务能力以及专业素养,还能够为专业教师教学提供真实的教学项目,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二)举办物流创新创业大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为了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升学生在物流领域的创业意愿,每年开展全部学生均能参与的物流创新创业大赛。大赛以智能快递、高效物流、智慧仓库、特色产品物流项目、先进物流技术应用等模块为题,学生根据兴趣与自身优势选择参赛项目,通过项目计划书的撰写、项目的实施方案的制定、项目的讲解等过程培养学生的双创能力。(三)开设经管通用课程,培养学生经济管理能力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融入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统计学、企业运营模拟、电子商务等课程,培养学生的经济商贸通用能力,物流管理专业学生除了能够掌握专业技术技能外,还掌握经济管理能力;除了能够进行物流业务操作外,还懂经营、善管理,为学生创业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四)开展名家进校活动聘请物流企业老板、行业专家、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为创业导师,每个学期为专业师生开设创业指导讲座。利用企业老板创业经验、行业专家创业思想、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经营理念解决学生在创业中存在的困惑。

五、总结

物流行业发展迅速,由传统的物流发展为一体化物流、智能物流、高效智慧物流,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了机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以融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双创型课程体系为核心,开展丰富的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未来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

作者:逯义军 单位:聊城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创新创业实训范文篇9

关键词:产教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路径;高等院校

随着产教融合概念的逐渐推广,近年来,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精神,各级政府也在积极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这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探索无疑是带来了机遇,为推动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好的发展路径[1]。2019年7月,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这对深化产教融合,发挥企业重要的主体作用,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是如何的走向?目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在制度规范、服务创新、项目培养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所培养的人才不符合社会用人单位的要求,这是一个瓶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充分抓住此次产教融合所带来的机遇,理应在教育改革发展中实现内涵式发展及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一、产教融合的内涵

2013年“产教融合”出现在教育部的文件中,“产”是指产业,“教”是指教育。“产教融合”与以往的“校企合作”存在一定的区别。“校企合作”的主体是学校和企业,而“产教融合”的主体则是产业、企业、教育。“融合”也更能反映出合作主体是合为一体的关系[2]。在合作主体方面,产业、企业人才培养的作用定位与院校是平等的,不再是配合和支持的地位。通过政府搭台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3]。产教融合的目的并不是本身,而是为了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和人才的培养质量。产教融合是资源之间全方位与全要素的集成整合和一体化的合作,相互补充与融合,是利益与发展的共同体[4]。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新时代里,高校的创业教育也应打造产教融合的教育新态势。目前,产教融合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互联网+”的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5G、VR、AI等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日益更迭,人类已经不再局限于享受工业革命时代所带来的效能,而是在技术革命的时代里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也相对应地对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计划提出了新的要求[5]。高校的创新实践、科研活动和人才培养计划需要让校企合作达到新的高度,需要以整个产业和整个行业的发展需求为目标,以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解决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与高等教育系统之间的结构性失衡问题,推进转变教育和产业的发展模式,推进产业系统与高等教育系统的系统性变革[6]。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意义

教育部在2015年将创业教育更名为创新创业教育,并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强调:“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为了适应经济的新常态,在产教融合的推动下,高校应快速转变教育理念,补齐创新创业教育的短板,为地方及国家建设培养出更多的专业型、创新创业型人才,让“走出去”发展战略更加持久[7]。创新创业教育是教育发展、国家创新型人才需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教育发展、不断完善教育体系的新阶段,如今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时代迫切需要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迫切要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走在时代的前端,跟上时代的步伐,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创新性,教育方法尽可能地体现多样性和实践性,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综上所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变革无疑对于社会、国家、高校、学生都具有重要意义,而人才的能力不能达到相关行业的要求,理论知识与实践不匹配,技术运用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可以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着瓶颈。而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探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和路径,对高校创新创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一)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与实际相脱节

高等教育旨在为社会培养高水平与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地方院校培养的大学生应该具备区域企业所需求的知识和能力。而在现实中,大多数高校制定的学生培养方案不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也没有从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导致学生只是为了取得学分而失去了学习新知识、接受新鲜事物的兴趣;学生的创新创业课程注重理论的灌输而忽视了实践的演练操作,课程体系不规范且不统一,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与需要培养的专业技能相脱节;学生课程的实验内容过于注重完成任务却与企业不接轨,学生学习的内容无法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中加以运用。教学模式单一,习惯采取传统教学模式,2020年肺炎疫情的暴发确实助推了线上教育的发展,线上的微课、翻转课堂、MOOC等掀起了热潮。但也伴随着许多问题的出现,如线上内容繁杂没有重点,教师线上授课能力差,学生纯粹打卡签到,课程内容多但学而不精等。这些问题带来的后果是高校培养的人才不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造成毕业生就业难、企业劝退率高等问题。总而言之,目前大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和教学还没有与产教融合发展体系相融合,教学模式与手段还不符合新时代的新要求,创新创业教育与信息技术结合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

(二)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匮乏

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团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专职教师资源可以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存在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匮乏的问题,也是亟须解决的问题。目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很大一部分是由高校的辅导员或行政人员担任,缺乏传授创新创业知识与技能的经验;教师没有亲身到企业中去体验与锻炼的经历,缺乏实践经验,也没有具体去了解行业发展的状况和前景,对学生授课泛泛而谈,注重理论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操作,甚至从未指导过学生科研及创新型项目,无法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指导,无法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科研实践活动。

(三)高校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平台建设不完善

高校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平台是学生的一个实践平台,对学生在校期间培养创新意识、锻炼创新能力,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平台基础设施不完善,基本的实验器材无法满足学生的使用需求,学校在基础设施方面投入的资金严重不足;第二,创新创业实训基地没有完整规范的管理制度,照搬其他学校的管理机制,不考虑本校的实际情况,没有从本校学生出发,忽视了学生的需求;第三,创新创业实训基地无法实时提供创业动态信息和知识,或提供的只是浮于表面、司空见惯的创业案例,无法成为一个创新创业的交流平台;第四,创新创业实训基地没有实现高校与企业的资源整合,没有注重开展产教融合与企业共建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

四、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新路径

(一)教学模式从用人单位出发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与实际相脱节,而这些问题要想得到合理的解决,高校应该从用人单位的需求出发,制定符合企业用人需求的学生培养方案,当其应用效果不显的时候更不能操之过急,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学效果并不能立竿见影,应该及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其方案及时定期进行评估。学生的创新创业课程、实验内容要注重质量的提高,学生必须自主完成实践操作,不能带有只为了完成任务取得学分的思想。高校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应与时俱进,融入信息技术,创新线上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让创业名师走进大家的视野,让创业经验植入学生的心中,让学生开阔视野,接受更多的新鲜事物,但不能把线下的传统教学模式照搬到线上,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要有所创新,更要突出重点地讲解,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深化“引企入教”改革,支持引导企业以多种方式参与学校教学设计、专业规划、课程设置、实训实习等,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高校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应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以企业、产业的需求为导向,培养高水平与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服务企业、产业,拉动经济的增长。

(二)建设创新创业实践教师队伍

在多媒体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对创新创业实践教师队伍有了更高的要求。缺乏实践经验的辅导员和行政人员去担任创新创业专职教师,不符合岗位职能的要求,反而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高校应实施专职教师优胜劣汰的机制,增强专职教师的核心竞争力,改革质量评价监督机制,并设置奖励机制让教师在名誉和地位上有所提高,切实让创新创业教育落实到位。高校可让教师走进创业孵化基地,去亲身体验感受实践所带来的冲击,开展产学研合作,让教师走进企业,学习经验并传授给学生,对参加培训提升技能等级的教师予以奖励或补贴,以调动积极性。对于高校存在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量不足的问题,高校可从企业入手,在产教融合的作用下,让企业导师真正地走进校园。

(三)完善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平台

首先,开展产教融合,与企业合作,在一定程度上,企业提供的资金可以很好地解决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平台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也可对其进行改革重组以满足需求。其次,应建立符合本校实际的创新创业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制定具有本校特色的方案,如与企业合作开办特色班,请企业专家走进校园授课,企业导师与学生交流经验与想法,让实训基地成为一个创新创业的交流平台,学生可到企业去进行实训、实习等,这也会让毕业生就业率得以提高,注重开展产教融合与企业共建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最后,特色班的培养计划、教材开发或选用、实训实习、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均由学校与合作企业双方共同协商、联合指导。

(四)共建创新创业数据共享平台

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的教育体系中,多媒体教学、实验培训、人工智能、校园进出管理智能监控等都与其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高校与企业可共同打造数据共享平台。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建设专业化的开放共享产教融合共享平台。依托平台汇聚区域和行业人才供需、校企合作、项目研发、技术服务等各类供求信息,为高校规划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参考。高校与企业间可通过共建数据共享平台分享优质的创新创业资源,高校之间可互相开放实验室、网络教学平台与创新创业孵化基地。高校与企业之间可以互相学习,通过线上观摩学习创业竞赛路演活动与企业实训活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载体及内容,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五)注重科研成果转化与评价体系的完善

学生科研成果的转化是指学生利用专业知识研发新产品或新技术完成知识和技术的转换。成果转化能锻炼学生更强的创业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实践创新能力,有助于优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首先,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以企业为主体推进协同创新,推进科研成果技术的转化。高校可以从企业的需求出发,让学生自主选择研究的课题,并与企业签订成果转化方案,让企业给予指导,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其次,要注重完善科研评价体系。目前,大部分高校的科研评价体系还处于初步探索的阶段,应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让评价体系质量得到提升,也更加公平公正。支持社会第三方机构开展产教融合效能评价,注重质量,完善评价体系。强化监测评价结果的运用,作为绩效考核与表彰激励的重要依据。

五、结束语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推动人才培养面向产业需求的创新创业型转变,解决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之间的矛盾。及时找出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瓶颈,听取各行各业专业人士的建议,试点推行,有针对性地探索出新的路径,以培养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娟.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9(22):58—61.

[2]石伟平,郝天聪.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思维转向[J].教育发展研究,2019,39(1):1—9.

[3]刘建平,宋霞,杨植,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建高校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38(4):230—232.

[4]陈年友,周常青,吴祝平.产教融合的内涵与实现途径[J].中国高校科技,2014(8):40—42.

[5]谢家建.高校“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系统的内在逻辑与建设路径[J].当代教育论坛,2019(5):108—114.

[6]周丽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地方高校产教融合路径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7(8):56—59.

创新创业实训范文篇10

[关键词]辽宁省;高职保险;劳资结合

1辽宁省高职保险专业创新创业问题

创新(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中国经济发展中,不同阶段,对经济发展做贡献的主导要素不同。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是劳动要素为主导,后来是劳动和资本结合促进经济高速发展,但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瓶颈,需要创新(技术进步)来继续推动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国家明确提出把“创新驱动”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由于人口红利减弱,老龄化社会加深等问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国家经济发展需求出发,人才培养需要转变,适应经济形势,培养创新型人才。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根据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大学人才培养也要做出相应改革,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及能力培养显得更加迫切。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创新发展战略需求。关于创新创业,已有的研究从2000年左右开始,资料比较丰富,但是最新且有针对性的文章并不多,随着时展,还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辽宁省高度重视创新创业。辽宁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加快推进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发展的实施方案》,对全省创新创业作出明确部署。2016年,辽宁省政府先后出台了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和科技成果转化成绩优异人员专业技术资格评定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辽宁省高职中创新创业的研究也不少。但是立足高职保险专业的研究,从专业角度深化细致的研究还不多,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2辽宁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存在的问题

国家发展战略调整,国家创新的需求不断增强,教育供给侧改革越来越急迫,各个高校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的改革,来适应国家和社会新的人才需求。作为辽宁省高职院校,也在适应国家社会的变革,进行着教育供给侧改革,适应社会需要,其中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转型升级中非常重要。可以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能力培养、实训室建设、校企合作及就业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辽宁省高职院校,整体上说,都在适应国家经济发展调整,进行着人才培养的转型升级。通过对辽宁省各个高职院校的调研和了解信息,各个学校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从课程设计上,从社会需要和企业需求出发,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计,优化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及与企业和社会对接的能力。引入了实训课,与企业接轨。在教学方法上,注重理论及实际应用的结合。在能力培养上,注重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的结合。同时建立不同形式的仿真模拟实训室,和企业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工厂或联合实训基地。在对接的企业建立学校的实训基地,学生毕业实习直接对口推荐,这都是创新创业教育取得的成果,也是比较显著的。以辽宁省交通高度专科学校保险专业为例,该专业2000年左右创立,不断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的改革。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也取得一定的成果。从课程改革来看,由原来单一的车险理赔知识体系,延伸到整个保险产业链条的课程设计,更加全面,更加与时俱进。开设了很多实用的新课程,与保险企业需求接轨。同时,由原来只注重理论书本知识,到引进了不同程度的实训课程,和企业实际接轨。与保险公司合作,建立了该公司车险的校园营销点,可以直接出单。成立了专业独有的校园模拟保险公司,带动学生做相应的公司职务,组团队进行销售模拟及实践。近两年,又建立了仿真模拟实训室,实训室设备先进,可以模拟保险公司出单、录信息、车险综合实训、保险人实训等。和某保险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合作模式。不断创新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创新创业教育。但是,辽宁省高职院校的改革,与其他先进高职院校相比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3其他地区高职院校经验借鉴

借鉴其他地区相关的经验,比如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校企合作、实训建设等方面的优势和经验。选取这方面做得比较突出的典型高职院校———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分析。该学校,有自己的研发机构,鼓励学生自主研发,并给师生一定的资金奖励。参观该校的科技馆,里边都是学生亲自制作研发的科研成果,并且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和转化,直接应用于企业。学生亲自制作研发的产品,包罗万象,包括家庭厨房、电子产品、摄影摄像产品等,都能直接应用和转化,学生的动手能力非常强。这离不开学校的鼓励和政策支持以及在该领域的专项投入。首先,高度重视,成立专门机构。2012年9月,在创新型国家战略的背景下,为主动适应深圳特区经济社会和学生发展需要,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创业学院。2016年7月,为进一步主动适应产业链和人才供需链的新常态,学院升级为创新创业学院,负责全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统筹协调和组织管理,下设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综合管理办公室、学生创意创业园、创客中心(微观装配实验室)。其次,在课程建设和改革方面,建立实训室及模拟公司。课程建设方面,创新创业学院围绕创新创业需具备的知识、能力来确定教学内容,侧重方法的掌握。以创新思维的培养,创业实践性作为教学设计主线,指导学生利用设计思维的方法去发掘项目,并学习创办公司或创办模拟公司,延伸教育到学生的真实创业阶段,提供跟踪与咨询服务。最后,在与企业合作、聘请企业专家方面。学院建立了一支600人规模的由校内外专家学者、知名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优秀校友、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共同组成、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导师队伍。不仅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咨询帮助,还亲自参与教学工作和学生创业项目指导。学校的重视带动了教师的重视,教师的重视又带动了学生的重视。而且省市给予该学校足够的资金支持和奖励,来促进创新创业的发展。从理念,到省市支持,到学校机构的配套改革,到学校的鼓励政策,到引进专家和企业人才,进行培育和对接,到校企合作,层层推进,取得良好的效果。借鉴其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的经验,辽宁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4辽宁省高职保险专业创新创业的对策分析

辽宁省高职院校各个专业创新创业的发展,必须先从省市层面得到相应的支持及鼓励,给予一定的优惠。从学校层面,做好相应的配套,从部门和机构设置,到学校和企业对接方面,都不是一个专业可以完成的,需要各方面综合配合,来进行人才培养的升级。在省市先进思维的带领下,学校设置和配套改进下,专业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以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保险专业为例,需要借鉴其他地区院校的先进经验,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能力培养、实训室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全面分析和提出完善的对策建议。

4.1课程设置调整

开设专门的创业创新的课程和创新思维提高课程,并聘请企业专家学者来授课。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创新创业能力教育。另外对于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计进行调整,增设一些和企业实践对接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拓展学生的知识体系。

4.2教学方法

在原有授课方法基础上进行创新,增加师生互动,设置学生自己动手环节,让他们自己原创设计并演示表演,提高他们实际动手能力。

4.3实训室建设和使用

实训室建立起来,也比较现代化,但是使用率不高。与实训室现代化条件不匹配的,是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更新迟缓,只有更新教学内容、方法及环节,才能更高频高效率的使用实训室,并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实训室条件。

4.4校内模拟公司的运转

建立了校内模拟保险公司,但是在实际带领学生运转上还是存在着问题。没有形成学生全员参与的热情,也没有细化公司规则及条例,在仿真模拟公司上,还是存在着改进空间。

4.5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还是存在着不足,应该致力于校企深度合作,深入挖掘企业需求,订单式培养,一站式输入输出。在去企业调研和实践中,还是应该多观察多合作,提高校企合作的力度和深度,更好的双赢。

4.6创新创业大赛

以系或者学校为单位,开展创新创业大赛,通过大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技能,教师在指导大赛中,也会得到相应的锻炼和提高,教学相长。并且寻找合适的省级及部级别的大赛,鼓励学生参与,提高和锻炼学生学习水平。对于大赛中取得一定成果的师生,给予相应的奖励。

4.7企业专家进课堂

每年聘请几次企业专家,来学校授课和分享实际经验,为学生提供一线的第一手的知识和经验的分享,让学生开阔视野,了解社会。

4.8综合能力培养

人才培养是一个漫长又综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根据经济形势,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好创新创业教育。辽宁省高职保险专业创新创业分析,从一个社会热点“创新创业”问题开展研究。从一个专业点切入思考,以点带面,需要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让高职教育更好的为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罗军林.经济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20(12).

[2]郑斌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路径研究[J].中国市场,2020(12).

[3]袁耀梅.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优化策略探讨[J].冶金管理,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