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建设范文10篇

时间:2023-09-27 17:55:20

城乡一体化建设

城乡一体化建设范文篇1

关键词: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饮水安全;建设;措施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是有效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重要手段,为了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提高农村饮水质量,应加强对现有水厂的改造或扩建,将城市饮用水引进改造或扩建的水厂中,在满足农村居民用水需求的同时,缩短施工周期,有效控制投资成本。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能快速满足当下农村饮水安全的需求,有利于实现城市与农村共同发展的目标。

1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体现在供水服务范围、调整水厂运行规模及优化水厂性能等方面。通过加强各方面的建设、制定相应的供水制度、优化农村供水方式,提高农村饮用水质量,确保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通过引入先进设备及技术将乡(镇)供水设备差、制水工艺落后的水厂加以改造,使其成为加压泵站,以此扩大农村供水服务范围,解决沿程水头损失的问题,有效改善供水管道过长引发的管网压力不足的问题,使农村居民用水更加便捷[1]。另外,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能调整现有水厂的运行规模,通过扩容更新原有的输水设施和取水设施,提高水厂的供水能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并不是针对某一特定区域,除了改造当地的供水区,还会加强相邻供水片区间的联系,以此实现供水集中处理、分片输送的目的。水厂的运行规模扩大后,与之相关的供水管网、水厂及泵站等都会得到相应调整,同时还有利于优化管网设备、泵站设施及制水工艺。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不但能提高农村自来水的普及率,还能缩小城乡供水间的差异。

2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建设力度不足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需要政府的统一调度和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只有统筹规划、有效整合、科学监管,才能完成整体项目建设目标。但从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地区没有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建设力度不足,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加之各水厂的供水规模有限,无法满足现阶段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建设要求。同时,由于建设资金紧缺,各供水厂、村内管网等配套设施的专业化程度较低,供水厂的净水设备及水处理工艺落后,易出现间断供水现象,无法真正保障农村饮水安全,阻碍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

2.2农村供水工程缺乏有效管理

农村供水工程缺乏科学的管理措施,“重建轻管”现象较为严重,部分地区在开展建设工作时,没有全面了解当地农村的供水现状,工程整体规划及质量管理工作不到位,没有合理布设农村供水管网,农村供水管网分布不均匀、设计不合理,导致供水工程无法长效、稳定运行[2]。同时,由于缺乏维护管理,部分农村供水工程在长期超负荷运行的状态下易出现故障。

2.3农村供水缺乏安全保障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的目的是借助现代化净水、供水工艺提高农村供水工程的运行效率、提升农村饮水的安全系数,从而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但在特殊的环境下农村供水工程易出现供水不足的问题,且部分农村缺乏水资源净化、保护设施,消毒工作不到位,水质不达标,导致农村供水缺乏安全保障。此外,地下水资源发生异常变化,易造成水量供应不足,甚至农业生产用水会挤占饮用水,不仅影响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建设进度,还无法体现供水工程的价值。

3优化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的对策

3.1加大建设力度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关乎国计民生,建设过程中需统一建设管理机制、统一思想认知,从水厂改建、管网建设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制定完善且系统的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制度。明确以政府为主导、各部门相互配合的管理模式,组建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领导小组,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要互相监督、互相配合。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可通过争取各级政府拨款、乡(镇)筹集等方式筹措资金。同时,选派可靠人员组建专项小组,确保建设资金专款专用,以此确保建设资金的安全性。

3.2重视规划设计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过程中,负责规划设计的部门应详细调查建设地区的农村人口及实际供水情况,全面掌握所在地区的供水规模及管道情况。在制定设计方案时,要按照“先重后轻、先急后缓”的基本原则,体现出分步实施、突出重点的建设特点,并根据人口情况统一规划供水管道的规格及管道走向等问题。设计人员可在进水管上设置管道泵,以此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以往单级双吸式离心泵的功率为45kW,平均每天抽水加压运行18h以上,每天大概有6h的时间是自流,其余时间向供水区的配水管网供水[3]。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可将立式管道泵安装到加压站的进水管上,立式管道泵的功率为30kW,虽然每天仍然需加压运行18h,但每小时节约的电能达270kW·h,能耗是以往的33.4%,明显降低了能源损耗,在不影响正常供水的情况下,实现了节能减排,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农村的自然环境。为了确保供水量充足,主管道应分布延伸至每个村落,支管道要分布延伸到巷,确保城乡供水管网的统一性。

3.3加快供水管网建设

为了尽快供应农村居民的日常用水,设计方案审核通过后要加快供水管网建设速度。供水管网建设前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水压监测点,便于建设过程中能随时了解供水管网的运行情况,避免因供水管网出现故障而导致停水或水资源浪费现象。此外,应成立紧急抢修小组,供水管网出现问题不能正常供水时,紧急抢修小组要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采取相关措施实施抢修,避免因供水管网长时间停运而影响居民用水。3.4严格工程验收管理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项目竣工后,政府应组织当地卫生、财政、环保等相关部门对工程项目进行竣工验收,把好工程质量的最后一关。对于供水工程建设中质量不达标的项目或环节,要及时发出警告并详细记录具体情况,责令施工单位在规定期限内进行整改,将工程验收工作落实到位。项目整改完成后,须对其进行复核,质量达标后方可投入使用[4]。另外,当地水利部门要完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档案,详细记录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验收和后期运维管理等实际情况,建立完整的工程档案,以便后续查验、参考。完成工程验收后,水利部门应结合农村饮水现状和饮水安全工程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合当地供水工程运行的监管制度,完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体系,明确产权归属,切实做好工程管理工作[5-8]。3.5落实农村供水水质检测工作为了充分发挥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项目的价值,保障农村供水安全,要按照“整体规划、全方位覆盖”的原则,积极落实农村供水水质检测工作。供水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协调组织职能,在掌握原有供水厂基本信息的情况下,加强同自来水公司、水文、环保等相关部门的沟通交流,并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引进先进的水质检测技术和设备,提高水质检测水平。同时要健全水质检测体系,对农村供水水质开展全方位的检测,禁止质量不达标的水资源流入供水系统,从根源上把控好供水水质,切实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可结合农村供水的实际情况,成立专业的水质检测机构,不断改进、更新水质检测的基础设施,进一步提高水质检测能力,将农村供水水质检测工作落实到位,为广大农民提供安全、放心的饮用水[9-11]。

4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对策

4.1全面落实惠民政策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关乎国计民生,要在确保农村饮水安全的基础上全面落实惠民政策。工程建设完成后,农村地区所用水表井和水表应由政府统一出资购买。对城乡水价进行统一管理,不可差别对待,随水价进行宏观调整时需进行全面分析,可参考全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决定水价的提升空间[12]。

4.2实行同网同价管理制度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项目主要从城市向农村引进供水管网,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供水管线,增加了供水加压成本。为了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的目标,确保农村饮水安全,需实行同网同价管理制度。制定同网同价管理制度时,要对小规模的集中供水工程或具备独立管网的中小型集中供水工程进行综合分析,结合农村供水工程的运行特点、实际供应情况及当地的消费水平,开展科学、合理的计算工作,通过多方位考量和比对确定供水价格[13-14]。

5结束语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是提高农村饮水质量,保障农村供水量,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相关部门要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的步伐,确保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建设过程中,要将建设资金落实到位,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守冀,刘博.支持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思考[J].农业发展与金融,2021(8):34-35.

[2]程世峰.农村饮水城乡一体化建设实践[J].治淮,2021(1):70-72.

[3]刘思蒲.影响农村饮水安全的主要因素及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模式的优势[J].乡村科技,2021,12(13):121-122.

[4]张海蓉,黄锋,张海峰.农村饮水城乡供水一体化思路探讨[J].治淮,2020(3):66-68.

[5]贾伟建.县域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思路分析[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21,39(4):60-62.

[6]任延波.商州区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规划探析[J].陕西水利,2021(3):114-115+118.

[7]周其君.怀远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思考[J].治淮,2021(3):71-72.

[8]许峰.县域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的思路[J].住宅与房地产,2020(21):268.

[9]黄晓芬.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与管理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20(5):5-6.

[10]付昕,周小云.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规划研究报告———以新余市为例[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2(12):165-166+168.

[11]刘方方,张孝志,于建,等.丰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江苏水利,2019(S2):10-14.

[12]荆正鹏,刘志刚.齐河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经验总结[J].山东水利,2019(6):12-13.

[13]李鹏,王凯.临邑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探讨[J].山东水利,2017(8):26-27.

城乡一体化建设范文篇2

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关系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是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大治国方略。

牧区作为农村的特殊形式,在新农村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没有牧区的城镇化建设,就没有牧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样,没有牧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没有全中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上世纪90年代起,紧紧抓住县城搬迁的历史机遇,在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城乡一体化的雏形基本形成。

一、牧区城乡一体化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牧区发展的主要瓶颈问题是生产基础设施落后,生活环境差,牧民增收缓慢,草原退化严重等一些既迫在眉睫,原创:又与牧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城乡一体化的模式为正如××这样的小县提供了一条光明发展之路。

(一)城乡一体化建设是统筹城乡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改善牧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必然途径

牧区的地理特点是:地处边远,地域辽阔,人口稀少,居住分散,县乡、乡村之间距离平均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牧民居住简陋,生活费用高、公共设施陈旧落后;

社会发展形态为:信息封闭,广大牧农民群众对教育、科技、文化、医疗等方面的基本需求长期得不到保障;

以上情况的存在,会直接影响着牧区的发展和稳定。因此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改善牧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牧区社会事业健康快速发展,不仅是牧区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更是党和政府在牧区的工作重点。

针对妨碍经济社会发展的种种突出问题,××县集中力量,筹集城乡建设资金,把乡村建设纳入县城总体规划当中,与城市同规划、同建设,同步推进牧民县城定居工程,在县城建成城乡居民共同享用的学校、医院、社区等公共场所及设施,全县90%的牧农民在县城定居,户均住房面积达到120平方米,水、电、路、电视、电话、天然气六通,实现了从逐水草而居到城市生活,从帐篷小学到网络教学,从马背传书到移动电话,从听收音机到看上闭路电视,从烧牛粪到用上天然气的跨越式发展。这一历史巨变,从根本上改变了农牧村生活条件、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

(二)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加快牧区经济建设步伐、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依靠传统畜牧业增值增收的发展空间在不断缩小,牧农民在原有的条件下依靠仅有的生产资料发展生产已经有限。统计数字显示,近年来,××县畜牧业产值仅占地区性生产总值的6%,相反,县上每年还要拿出财政收入的5%补贴和支持畜牧业。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大部分牧业领域的富余劳动力从牧业中脱离了出来,政府适时引导他们用工业化的方式组织畜牧业经营生产,培植畜产品龙头企业,开发种草养畜基地,引导支持从事旅游、餐饮、商贸等行业,引导牧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其他行业转移,不但发展了经济,而且,增加了牧农民的收入。2005年全县牧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493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57:1,三大产业比重调整为7:59:34,畜牧业发展逐步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由靠天养畜向科学养畜转变。城乡一体化带来的变化不仅是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且使畜牧业产业化得到逐渐兴起。

(三)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改善牧区生态环境、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牧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特别是荒漠半荒漠草场一旦遭到破坏,将无法得以恢复。长期以来,由于畜牧业从业人口不断增加,为了生存,一些牧民群众不得不依靠增加牲畜数量来增加收入,因而,草场植被退化问题比较突出。改善牧区生态环境,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打破城乡分割的格局,促进牧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和农牧业以外的产业,从根本上减少人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

既要让牧民增收,又要让草原上的负载减下来,出路只有在城镇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大力实施城镇化战略,引导牧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并从事二三产业。目前××县城镇化水平达到82%,由于牧农村人口向城市大幅转移,从事一线生产的纯牧农业人口大量减少,有效地遏制了牧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的势头。城镇化带来的变化是草原得以休养生息,缓解了生态保护与农牧民增收之间的矛盾。

(四)城乡一体化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但长期以来,受“二元经济”的影响,从思想观念、政策制定、管理体制等方面,对“三农”问题重视不够、投入不足,造成了城市发展与牧农村发展相脱节,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是打破“二元经济”让农民享受国民待遇的民心工程。近年来,××县在实现牧民县城定居的基础上,建立了涵盖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合作医疗保险,乡镇企业养老保险等为主的城乡一体化保障体系,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一切学习费用,城乡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5%以上。从根本上改变了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状况,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变化,青壮年在一线放牧,老年人在县城养老,儿童在县城上学,使城乡人民得以共享现代文明,有力地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繁荣。城乡一体化带来的变化是缩小了城乡差别。

二、城乡一体化建设出现的新问题

1、改善牧区一线的基础设施条件显得十分必要。牧农民城市定居后,拉大了居住地的距离,交通不便,县城与牧区之间物资流通、信息交流不畅,直接影响了畜牧业的正常生产。此外,牧区一线缺乏必要的水利设施,人畜饮水困难的问题尚未得到妥善解决;牧业一线生产生活设施极其简陋;生产生活水平较低,导致农牧民费用加大。

2、牧民从业难度增大。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吸纳劳动力的能力相对就弱。加之牧区工业化程度较低,农村富余劳动力、城镇劳动力双增长。另一方面,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大量牧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生活,而牧民往往缺乏必要的就业技能,自主创业意识不强,就业难度增大。

3、牧民传统生活习惯与城市现代生活不相适应。虽然牧民基本实现县城定居,住进现代化生活环境,但把农牧民培养成具有现代化意识的新型农牧民,还需要加大培训教育力度。

三、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对策

推进城乡一体化,要以加快工业发展为动力;以城市建设为重点;以转变农民身份(包括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为突破口,针对××县当前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现状,我认为,今后推进城乡一体的工作重点应该是:

(一)发展工业经济,增强县域综合经济实力。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搞城市建设,没有强大的经济作支撑,城乡一体化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要始终坚持把发展抓项目作为落实第一要务经济发展的突破口,着力在扩大投资上求突破,大力推进“项目强县”战略,拉动县域经济增长。二要在进一步培植新的财源上下功夫,依托境内丰富的矿产资源,加大资源勘探和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建立起具有强劲实力的效益型财源体系。三要通过项目来扩大招商引资,优化经济结构,增强发展后劲,拉动县域经济经济加快发展。

(二)加大筹融资力度,改善牧区基础设施条件。加快牧区城乡一体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资金筹措上:一要加大县级财政对牧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尽快改变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二要不断拓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投资渠道,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社会资金为辅的多元化投资体制,引导和激励社会各界投资、投劳建设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为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有力的财力支撑。

(三)发展民族经济,拓宽牧民从业、增收渠道。

就业是民生之本,必须把解决城市新增人口的就业和发展问题作为促进城乡一体化的重点。一要坚持把发展民族经济作为拉动就业、促进增收的根本出路,以民族经济的大发展,促进社会就业;二要认真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引导牧农民向种草、养殖、加工、流通方向发展,形成草原繁殖、基地育肥、市场交易、加工增值一条龙的生产经营格局,从而使分散的小生产转化为社会化大生产。三要以启动民族旅游业为龙头,搞活三产服务业。依托县域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把发展民族旅游业作为拉动三产、拓宽就业的重要渠道。四要通过采取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等形式,开发一批公益性岗位,为城乡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加大劳务输转力度,定期有组织地向经济发达地区输转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牧民增收渠道多元化。

城乡一体化建设范文篇3

一、对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必要性的认识。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市依托城郊型优势,使城乡联系显著增强,农村经济、民主政治、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及其它各项事业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尚未从根本上改变,突出表现为城乡差距过分悬殊。××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元,两者比例为:。如果再加上城市居民享有的医疗、住房等补贴因素,实际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将达到:。农村和城市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我市要提前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重点和难点均在农村,所以把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和促进农村社会进步作为重中之重,由城乡二元格局最终走向城乡一体、协调发展,是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我市发展城乡一体化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分析。

㈠、有利因素

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年,完成农村社会总产值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镇、村、驻镇单位、农村中小学先后完成了基础设施的新建、改建或扩建,农村小康住宅改建率达到了%,农村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分别达到了⒍%,配套设施基本实现“四化”即道路硬化、四旁绿化、村容美化、净化,为城乡一体化进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城市大、农村小,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农村靠近城市,农产品市场容量相对较大,有就近吸引城市资金、技术、信息、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以城带乡,发展乡镇企业,以工富农,发展农业产业园区和二、三产业的条件优越。

旅游资源丰富。我市境内有“天下第一雄关”的嘉峪关关城、悬壁长城、长城第一墩、黑山岩画、魏晋墓壁画等历史文化遗产和居世界第二的滑翔基地等自然景观,且这些旅游资源都地处农村,且农村具有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的优越条件,如果将我市独特的旅游景观与丰富的田园旅游资源有机结合起来,统一规划,共同开发,将为农村第三产业和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农业开发已初具规模。双泉农业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完成,金汇果蔬基地、文殊食用菌基地、友谊特禽养殖基地、长城葡萄基地的建成,为我市培育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注入了活力。拱北梁水库、双泉水库、安远沟水库以及酒钢种植园的建成,为我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水土资源具有一定的开发潜力。全市实有耕地面积万亩,荒滩万亩,境内水资源可利用量亿立方米,农田水利设施基本配套,具有在城乡结合部、荒滩地带招商引资进行农业产业园及二、三产业建设的基础条件。

人文、地理环境较好。我市农村人口万人,仅占全市总人口的%,且靠近酒钢,具有就地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换农民身份的有利条件。

政策环境宽松。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决定》,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

㈡、不利因素

镇区规模偏小,镇区人口偏少,辐射带动功能较弱,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

城乡一体化建设范文篇4

市委、市政府召开这次会议,就是以党的****精神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专题研究如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工作。会前,我们在这方面已经作了非常充分的准备工作。一个是去年市上邀请甘农大、农科院专家对我市农村经济与农业发展作专题调研论证,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思路;另一个是郊区工委积极思考,充分发扬民主,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细化了市委关于农村工作的思路;三是党的****召开前后,我和光明同志、永安同志、成录同志先后到农村做了一些调查研究,摸清了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四是去年10月份市上组织考察团到省内兄弟地区考察学习了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科技示范工作,对大家的思想触动很大。在这基础工作的基础上,市政府组织郊区工委和市委政研室等单位反复讨论研究,广泛征求意见,提出了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城乡一化建设的决定》,这个决定又经市委常委会认真讨论并确定下来。通过这一阶段的工作,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热情,对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前面,祁市长总结回顾了近几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全面部署了今年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周书记宣读了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决定》,希望各部门、各单位认真贯彻落实。会议还表彰了近年来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个人,酒钢公司的领导介绍了大力发展非钢铁产业的情况。会议结束时,光明同志还要作总结讲话。这里,我先讲三点意见。

一、认真分析和把握形势,增强工作的针对性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是今年党中央召开的第一个重要会议。会上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会议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透彻地分析了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形势,明确提出了农村小康建设的总体要求和重点措施,全面部署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和农村工作。会议强调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这是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解决农村问题的重大新思路。在会前10多天,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门研究农业和农村工作。这是前所未有的,充分显示了新领导集体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也表明党中央希望全党尽快形成这样的共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这对于我们准确判断形势,适应时展要求,积极主动地做好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近几年来,我市的农业和农村工作,按照市委确定的发展珍品、精品和旅游观光“两品一游”城郊型特色农业的路子,围绕调整经济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有了一个好的基础,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归纳起来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出现新的亮点,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明显缩小。一个是关城文化旅游景区为峪泉镇发展旅游业创造了条件,吃“雄关饭”的农民越来越多。另一个是酒钢高科技种植园区的建成,为我们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榜样。第三个是金汇果蔬基地和酒钢养殖园的建设,为我们大踏步地加快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创造了条件。第四个是友谊特禽养殖场、静海生态养殖场、千亩葡萄园、食用菌基地、日光温室示范基地等一些经济实体的发展壮大,都已成为带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依托点。此外,还有基本敲定的长城文化与丝路文化结合部的石关峡景区、万吨级豆制品加工等一些带动力强的开发项目。以上亮点的出现,说明我市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二、三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传统城郊型农业向现代都市型农业转变的步伐加快,这为我们全面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提供了更为坚实、更加可靠的依托力量。同时,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粮经比已由1999年的56:44调整到目前的18:82。广大农民在结构调整中也得到了实惠,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9年的2993元增加到去年的3514元,三年内净增了520多元。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由“八五“末期的3.2倍缩小到目前的2.1倍,低于全省的3.5倍和全国的2.9倍。

二是城乡一体化有了连接点,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得到加强。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一些产业园区的陆续建设,我市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已经有了一些好的连接点。峪泉镇依托关城文化旅游景区、酒钢高科技种植园和安远沟水库的建设,实际上已经和城区连成一片;随着双泉农业示范开发区和南市区的加速扩张,文殊镇即将与城区连接起来;随着酒钢养殖园、机场路东新兴工业园区的建设和滑翔基地、魏晋墓景区的开发,新城镇很快就会与城区连为一体。通过这些产业园区的建设,为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空间。这些连接点已成为我市提升工业化、加快农村城市化、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效载体。此外,通过实施农村道路改造、小康住宅改造、电网改造、通信工程、闭路电视工程、公路绿化、防风林带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重点工程,基本实现了村村组组通自来水、通柏油公路、通程控电话、通闭路线电视和家家户户住小康标准住宅的目标,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三是农村改革迈出新的步伐,农村社会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先后推行了农村财政分配体制改革、土地二轮承包、村务公开、户籍制度改革、农村税费改革、乡镇机构改革和撤乡建镇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投资改造了农村公益设施,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科普推广、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社会的发展,三个镇都是市级精神文明先进单位,文殊镇还被评为全国创建精神文明工作先进乡镇。目前,农村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四是农村基层组织和干部作风建设得到全面加强。积极推行了机关干部下基层挂职锻炼、深入开展了农村干部“三讲”教育、警示教育、“三个代表”学习教育和权力观教育等活动,取得了“干部受教育、农民得实惠”的效果。镇党委“六好”和村党支部“五好”的质量不断提高,正在向“六好”红旗镇党委和“五好”标兵村党支部的目标迈进。市委选派的机关挂职干部经过两年多时间的锻炼,已成为农村工作的一支中坚力量。目前,农村广大干部群众求发展的意识强、干劲大、信心足,思想也比较解放,有些想法很超前,都有一种敢闯敢干的劲头。

所有这些,都为我们全面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就是说,我市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开始向城乡一体化转变,农业和农村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这充分说明,近几年我们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思路是正确的,措施是得力的,取得的成效也是喜人的。

当然,我们分析和判断形势,既要看到好的一面,更要分析研究存在问题的一面,有的放矢,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前面祁市长在讲话中分析了存在的一些问题,我觉得还有这样几个问题,值得引起重视。

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尽管近几年广大农民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得到了较大实惠,但农民收入的增长还是比较慢,三年来年均增长了5.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只增加了170多元。要实现提前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到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还有4480多元的差距,只有平均每年增加560元、保持10.8%的增速才能实现。当然,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的加速和农民进城人数的不断增多,在未来几年内农民的数量会逐步减少,农民增收的难度肯定会减小。但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多,城镇居民增收的压力将随之增大。到201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要达到18000元,每年也需要增加1240元,年均保持10.5%的增速。因此,这个问题需要我们通盘考虑,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来。

二是城乡居民就业矛盾比较突出。当前,农民增收缓慢的根源是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不能转移到非农领域,不能充分就业。同样,城镇居民增收缓慢的根源,也是不能充分就业的问题。目前城市居民仍有5200多人需要就业,每年还要新增城镇劳动力1200多人;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下岗失业人员还在继续增加;随着我们放开人口迁入政策,还会增加一些外来劳动力。所以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的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三是农业产业化水平比较低。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些涉农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还没有发挥应有的带动作用,企业与农户的关系相对松散,利益连接机制还很不完善,企业与农户大多是单纯的很不稳定的产品买卖关系,缺少有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各镇、各村的支柱产业还没有培育起来,仍然留在星星点点、一村一品甚至一村多品的低水平上,特色化、规模化的东西不多,落后的小农生产方式依然存在。

四是城乡经济的关联还不高。城乡之间互为资源、互相服务、协同发展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强大的工业优势和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还没有充分释放出来,影响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体制性障碍还没有根本消除。

以上这些问题,是影响我们城市一体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些突出问题,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探索和创新,认真加以解决。

二、充分认识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增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对照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质上就是建设市场化程度高、充满发展活力的社会,就是建设城乡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二三产业发达的社会,就是建设一个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什么是城乡一体化,通俗地讲,城乡一体化就是城市和农村要达到“和睦共处”,实现共同发展。高度城市化是城乡一体化的前提,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发展的最高阶段。在这一阶段,城乡形成职能一体化和空间一体化,城乡之间互为资源、互相服务,城乡两个系统在经济、文化、生态等要素上优化组合、交融协同、和谐发展。所以,城乡一体化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是一个很高的标准。从我们****当前的实际来讲,我们提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目标,起码要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体化,二是城乡资源互为优势、互为服务、互为拉动的一化,三是生态环境建设的相互协调、相互配套、相互辉映的一体化,四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体化。

国内外经验表明,当一个地区的城市化率超越50%后,这个地区开始由传统社会步入现代社会,开始向城乡融合即城乡一体化的方向迈进。发达国家的许多城市在上一世纪中叶,就从高度城市化阶段转向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阶段。上海等一些经济发达城市不失时机地走城乡一体化道路,顺应了世界城市化的发展趋势。我们****城市大、农村小,目前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87.4%。也就是说,如果按照这一标准来衡量,我市早已进入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阶段。因此,我们要切实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尽快把城市和农村连起来,使全市的产业、人口、城市功能及辐射力有一个充分的集散、分工和回旋空间,使城市体量更大,城市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得以释放,全面提升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推进农业的现代化,促进城乡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有利于加速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提高农民素质、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有利于扩大内需,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利于优化配置社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现代化程度。所以说,城乡一体化本身就是巨大的资源,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一定要切实增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作为一项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来抓,进一步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确保我们提前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

三、突出重点,加强领导,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当前,我市农民的生活水平明显低于城镇居民,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等事业的发展水平也明显落后于城市。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从我市的情况看,解决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推进农业产业化,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推进农村工业化,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决定》,确定了推动这项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重点措施,全市各部门、各单位在具体落实工作中,要按照“四新”的要求,按照各自的职能范围和工作分工,更加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突出工作重点,积极推进城乡一化进程。

一是要进一步抓住西部大开发契机,切实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要进一步加强道路、通水、通电、通信等基础设施,争取在2-3年内有一个大的突破。首先要把城乡道路打通,尽快把城乡贯通起来。目前,城区到文殊镇、新城镇的道路正在拓宽,要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新华路、五一路向南沿伸工程已经开工,下一步还要跨过北大河,与文殊镇连接起来。随着酒钢热电二期、三期工程的建设,农村集中供热问题也可以考虑进来。同时,要切实加强农业基础条件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工作,争取农业基础条件有一个大的改善,农村面貌有一个大的变化。

二是要以退耕还林还草为契机,切实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省上要求我市今年要退耕还林还草3亩,在2-3年内要全部退完。我们要通过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建设,加大防风林带建设和荒漠化治理力度,尽快把三个镇的生态环境同城市的美化环境协调起来、一致起来,努力把****建设成为生态的、科学的、环保的城市,向着“城市园林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果化”的目标迈进。

三是要进一步加快产业园区建设步伐,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现代化。产业园区是推进城乡职能一体化和空间一体化的有效载体,是拉动经济快速增长助推器。要以酒钢种植园、养殖和金汇果蔬基地的扩大规模为依托,优化服务,因势利导,全力支持各种类型、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建设,大力培育和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二、三产业。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培育有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努力提升产业层次和水平,以此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四是要把土地作为最大的资产来经营,以土地的增值促进农民增收。要尽快实现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种养大户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返租经营、土地变股权、农户做股东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大土地流转力度,集中农村土地进行连片整治,用于招商引资,兴办产业园区,靠土地的增值来富民利城。

五是要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机制,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随着城乡一体化格局的加速形成,城乡差别将逐步淡化,户籍意义上的农民也将逐步消失。将来农民这一社会角色,仅仅是一种职业称谓,原先的农村居民可以从事的事,城市居民也同样可以从事。我们现在就有许多城市居民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因此,要尽快打破劳动力流动的城乡壁垒,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制度。既要引导、鼓励和支持城镇有知识、有技术、有资本、会经营、善管理的劳动者,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乡镇企业,承包土地开发,组织农产品购销,从事技术知识培训,开展各种有偿服务,从而开辟新的就业门路。又要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取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限制、歧视政策,为农民进城务工创造有利条件。同时要切实加强农民的培训和教育工作,不断提高转业农民的劳动技能和致富水平。

六是要尽快搞好发展规划,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进一步增强规划意识,确立城乡一体化、规划一盘棋的思想,把立足点放在城乡之间的广阔土地上,在规划未来、发展经济、安排布局、内外开放等方面,都要把市区和郊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尽快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规划。城乡一体化建设领导小组要切实加强领导,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全市各职能部门要把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充分发挥职责,切实搞好服务,积极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

同志们,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贯彻党的****精神的具体体现。只要我们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就一定能够把市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描绘的宏伟蓝图一步一步变为现实。

城乡一体化建设范文篇5

一、城乡一体化的含义及重要意义

所谓城乡一体化,是指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促进农村人口城市化,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使城乡共享现代文明,是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转型时期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消灭“三大差别”和“城乡融合”的发展观。城乡一体化是一个美好的前景,是城市化的最高境界,是一种氛围、一种环境、一种感受。

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的最高阶段形式,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现象。长期以来,城市是工业的集中地,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而农村只是发展农业,为城市提供服务,为工业提供原材料的地方。这就造成了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农村的相对滞后,二元经济结构形成。在二元经济结构下,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城乡经济变得不协调。这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加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联系及其相互之间的作用是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城乡一体化的本质,就在于消除现存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最大限度地缩小现存的城乡差别。这也是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它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年,十七大又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预示着我国将会进入一个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新时期。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市城乡统筹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城乡一体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形成了具有海洋经济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经济的不断发展,为全市城乡统筹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础。“大岛建、小岛迁”战略,使大批渔农民向大岛集聚,有效利用了渔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有力地推动了的城乡统筹发展。“暖促工程”等一大批渔农村民心工程实事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全市渔农村发展,促进了城乡统筹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促使全市渔农业由传统产业逐步向现代产业转变,渔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差距逐步缩小。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如城乡公共服务领域存在较大差异、二元制户籍制度、老龄化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的制约了我市城乡一体化的进一步推进。市城乡一体化的研究,对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都具有很大的意义。在理论上,通过对城乡一体化的研究,可以使人们更加深刻的了解城乡一体化的内涵,从而推动其理论的发展。在实践上,通过对城乡一体化的研究,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对于推进我市城乡一体化向更高层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市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的背景

经济全球化是当前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国际大环境。所谓经济全球化就是世界各国经济融合度不断提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为促进国家经济增长所进行的竞争,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国与国的竞争,而是渗透到城市、区域的层面。换言之,以城市为中心所构成的区域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已越来越突出。因此,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对区域发展的挑战,必须加速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切实提高中心城区乃至城镇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使之成为带动整个区域发展的空间支撑点。

工业化、城市化和非渔农化的现状、目标及其矛盾则是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区内的小环境。一方面,我市具有经济发展的某些先天优势,市位于我国海岸线的中部,地处我国沿海南北航线“黄金海岸”与长江“黄金水道”交汇咽喉要冲,背靠中国最富饶、最具活力的长江三角洲地区,面向浩瀚的太平洋,跟东北亚及西太平洋一线主力港口釜山、长崎、高雄、香港、新加坡等构成一个近乎等距离的扇形海运网络。是进出上海、杭州、南京及长江三角洲、长江沿岸其他大中城市的海上门户,是南北海运、江海联运的枢纽。另一方面,由于历史传统、地理区位以及资源基础等原因,并没能很好地将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充分转化为良好的经济区位。目前,省已进人加速城市化阶段,市也提出了“中心城市现代化,本岛城乡一体化,主要大岛城镇化”的发展目标。根据2009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了62.4%,高于全省水平近5个百分点。但由于缺少必要的区域协调发展规划,出现了不少矛盾:城市周边乡镇建设用地与城市发展用地的矛盾;乡镇多而规模小与加快要素集聚的矛盾;提高全体人民生活质量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城市规模等级与其职能发挥之间的矛盾。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而且关系到如何协调城乡两大地域系统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

三、我市培育经济强镇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现状

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新型城市化道路,2008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两创一促”的战略决策,大力推进经济强镇培育工程,着力扶持和培植了18个具有海洋经济特色的经济强镇。各经济强镇紧紧围绕大力发展海洋经济这一目标,本着率先发展、重点发展、科学发展的精神主旨,充分发挥了重点发展区域的示范带动功能,为加快把打造成海洋经济强市,全面实现我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努力缩小城乡差距作出了重要贡献,有力地促进了我市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1、各经济强镇经济实力的不断发展,为全市城乡统筹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2008年以来,我市各经济强镇力抓重点骨干企业的产能释放,积极推进在建项目,为我市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2008年各工业经济强镇实现工业总产值534.71亿元,同比增长45.11%,超过全市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各旅游经济强镇全年接待游客472.8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其中:朱家尖街道全年接待游客193.70万人次,同比增长17.1%;桃花镇全年接待游客90.15万人次,同比增长20.7%。港口物流强镇新增港口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36.44%,大大超过了全市23.8%的增长速度。各经济强镇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工业强市、服务富市”的战略举措,为实现上述成绩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和特色。如六横镇坚持“以港兴岛、工业强岛、服务富岛”,着力推进中远造船平台建设、鑫亚20万吨级舾装码头建设、龙山20万吨船坞等一批重点骨干项目建设,船舶行业规模不断扩大。朱家尖街道围绕“精品化、国际化、标准化”和建设国际性海滨休闲度假基地的目标,注重规划,突出保护,重点推进世界佛教论坛会馆、乌石塘海钓俱乐部、阿尔法游艇俱乐部、大青山旅游道路等一批旅游开发和全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菜园镇依托良好的港口区域优势,大力发展港口物流业,围绕马迹山港二期和绿华减载平台建设投产,积极做好各项配套服务,加快建设矿砂大型物资中转项目,进一步扩大港口吞吐量。2009年各经济强镇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克难攻坚,迎难而上,加大对企业和项目的服务和扶持力度,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马岙镇工业总产值达到100.96亿元,长涂镇工业总产值达到100.25亿元,实现工业产值100亿元的发展目标;菜园镇年旅游接待人次达到150.17万,实现年旅游接待150万人次的发展目标。截止目前,已有马岙镇、长涂镇等5个经济强镇实现了发展目标。

2、“暖促工程”、新渔农村建设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等一系列工作在各经济强镇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强镇的发展,促进了城乡统筹水平的提高。2004年以来,全市组织开展了旨在推动社会主义新渔农村建设的“暖促工程”、新渔农村小康社区建设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等一系列工作。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个领域组织实施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工程,使各经济强镇在各项社会事业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以经济强镇骨干龙头企业为主体开展科技创新活动,通过加大企业科研投入,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目前我市经济强镇已拥有水产养殖业、船舶修造业、水产品精深加工业、塑机螺杆业和嵊泗贻贝业五家省级区域创新服务中心,并集聚了一批行业专家,为全市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加大教育事业投入。高度重视教育工作,通过调整经济强镇内教育布局,改扩建、新建中小学校舍,加大教育投入力度。针对渔农民“双转”(转产转业)问题,主抓渔农民教育培训。以对渔农民进行劳动技能和农业技术培训教育为重点,定期不定期地开展宣传培训教育活动。文化建设有声有色。积极推进经济强镇文体建设,加大广场舞培训力度,鼓励不同年龄层次的妇女加入到广场舞队伍中来。致力于加强基层文体设施建设和文艺队伍建设。通过成立文艺协会,提炼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作品和文艺精品,以先进文化熏陶群众思想,促进开发建设。医疗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全力打造20分钟卫生服务圈,对各经济强镇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进行改造建设,力求达到规范化标准,让居民出行20分钟就能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看病。扎实推进渔农村医疗卫生改革,深入实施渔农民健康工程。通过组建渔农村卫生服务站,提高渔农民的医疗卫生保障水平。社会保障工作逐步完善。在加强社会保障力度方面,主抓渔农民就业培训工作,强化渔农民素质培训,促进渔农民转移就业。各经济强镇的劳动保障站积极联合成校开展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以培训促就业,提升渔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在做好“双转”工作的同时,加大对渔农村困难群体的民政救助和困难扶助等社会公益事业的投入,提高低保和五保标准。小康社区建设成效明显。通过综合整治街面、店面及违章建筑,各经济强镇的街容街貌得到进一步整洁。村级道路、标准河道整治、生活垃圾处理、污水处理进一步完善。为应对开发建设所带来的日益紧张的交通状况,各主要经济强镇的停车场建设、道路修建工作有序展开。值得一提的是,旅游经济强镇桃花镇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还获得了省市各级领导的好评,并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为我市各县(区)的社会事业建设树立了典范。

上述各项关注“三农”、建设社会主义新渔农村活动的开展,使全市各经济强镇的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大大缩小了渔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别,有力地推动了城乡统筹水平的提高,当前,全市城乡统筹工作已从“全面破除城乡分割”进入到“全面推进城乡融合”的新阶段。

3、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型升级”,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各经济强镇在推进渔农业由传统产业逐步向现代产业转变的同时,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各经济强镇积极探索符合海岛实际的渔农业发展方式,“三农”面貌焕然一新。渔业方面,面对近海资源衰退的状况,合理调整捕捞结构,大力发展近海养殖和远洋捕捞,积极开展海水产品深加工,不断提高海水产品附加值。农业方面,针对海岛实际,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果蔬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培育了一批具有海岛风情的村镇。现代渔农业的培育和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渔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了全市的城乡统筹。根据200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24082元,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2612元,城镇和渔农村居民收入比为1.91:1。

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指导我市经济工作的根本指针。最近几年,我市各经济强镇通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以临港产业为主导的海洋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临港产业的崛起使的发展彻底摆脱了以渔农业为基础以水产加工、纺织、机械等为主导的传统产业结构羁绊,从而发挥了资源及区位优势,迈入了发展海洋经济新的历史进程。临港工业迅速崛起。各经济强镇已初步形成船舶修造、水产品精深加工、临港石化、大宗物资加工等产业为支柱的现代临港工业体系。特别是船舶工业异军突起,已成为我市经济强镇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基本形成了集船舶设计、制造、修理、船用配套产品制造和船用商品交易于一体的产业体系,具有建造、修理和改装30万吨级以下各类常规船舶的能力。2009年,全市工业经济强镇的工业总产值达到了662.749亿元,增长率为20.9%。此外,临港石化工业开始扎实起步,煤炭、粮食、木材等大宗物资加工业也正蓬勃兴起。港口物流迅猛发展。近年来,随着宁波—港一体化建设加快推进,港域深水岸线资源开发步伐加快,更加积极服务于长三角和全国经济发展大局,各经济强镇已逐步形成港口、海运、物流互动促进的港航产业链。如,浙能六横煤炭中转码头是华东地区最大的煤炭中转码头,原油、矿砂、煤炭和粮油等大宗货物转运已经牢牢确立了在中国东部沿海的龙头地位,金塘大浦口集装箱码头建成开港,使成为我国重要的战略物资储运基地、大宗货物中转储运的重要节点。海运业发展同步加快,截至2009年底,全市各经济强镇海运运力达约300万载重吨,运力规模居省第二。海洋旅游持续升温。各经济强镇依托独具魅力的海山景观、纯朴久远的海洋文化、深厚悠长的佛教文化、神秘莫测的武侠文化,突出“佛”、“海”两大主题,成功举办了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国际沙雕节等一系列旅游节庆活动,使成为了我国海洋旅游的热点地区、佛教朝觐的重要圣地和长三角地区的海上休闲度假基地。2009年各旅游经济强镇接待旅游人数达到了565.79万人次,旅游业及其它相关产业收入占全市GDP比重达到20%以上。

四、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市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有了巨大进步。无论是城乡居民的收入与生活水平,还是城乡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均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我市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还面临一些问题,如城乡公共服务领域差异较、二元制户籍以及老龄化等问题。这些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就会制约城乡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

1、城乡公共服务领域存在较大差异,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面临较大压力。受海岛自然条件的限制加上地方财力有限,长期以来,市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共资源配置方面,客观上存在着重大岛、轻小岛,重城镇、轻农村的状况。尽管近年来全市在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上采取了一些较大措施,渔农村和小岛的状况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是大岛和小岛之间、城镇和渔农村之间,在基础设施共享以及包括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要素在内的公共服务共享上,仍然存在着较大差异,城乡壁垒依然存在。

2、二元制户籍制度给城乡统筹的发展制造了许多障碍。目前,附着在户口上的各种管理与利益问题有10多项,主要涉及农村土地承包和集体资产收益权分配问题、农村建房审批问题、计划生育问题、就业和社保问题、征兵和退役军人安置问题等,户口政策和这些利益问题交织在一起,使得户籍管理工作变得非常敏感和复杂。现行二元制户籍管理模式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是造成两类户口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福利、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的待遇的划分利益分配的不平等,影响了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有序流动;二是二元制户籍管理模式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尽管近年来已经大幅度降低了渔农民进城的门槛,但由于户口仍涉及到多个部门的利益,渔农民进城仍有一定条件限制;三是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二元户籍制的城市偏向,削弱了农业自身积累能力和再生产能力,使农民依附于有限的土地上,农业的规模经营难以实现,集约化程度很低,农业的边际生产力低下;四是二元制设置的户口迁移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城乡间发展的不平衡状态,对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构成危害。

3、老龄化问题成为我市城乡统筹发展面临的一个新问题。老龄化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但是的老龄化却有着海岛特点。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尤其是“大岛建、小岛迁”战略的深入实施,青壮年人口外迁或外出务工数量不断增加,致使全市渔农村特别是偏远小岛人口的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许多小岛人口的老龄化率达到了70-80%以上,出现了我市特有的“老人留守村”、“老人留守岛”。由于这些小岛和村落原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十分薄弱,由此引发了管理、服务、养老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4、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特别是跨海大桥开通以后,流动人口急剧增加,给全市旧有的社会管理体制造成了冲击。交通、环境等公共资源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超生、流动犯罪等现象日益凸现,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迫切问题。

五、对策建议

为进一步推进我市的城乡一体化进程,针对上述存在和暴露出来的一系列问题,我们认为应该重点围绕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改善等几个方面来抓好这项工作。

1、完善城乡一体化规划,优化经济强镇发展布局。充分依托市城乡规划体系,加快四大岛建设,着力建成高档次、有特色的海岛小城市。同时,按照“改造城中村、治理空心村、培育特色村、搬迁不宜居住村”的思路,合理确定经济强镇中需要搬迁的村庄和实施时序,并与城市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各项规划相衔接。做好高亭、菜园、金塘、六横、衢山、白泉、洋山等7个经济强镇的总体规划编制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根据全市城市发展实际和城乡统筹发展要求,以规划为龙头,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深化各经济强镇水、电、路信息化和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民主建设等社会发展事业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

2、发展现代渔农业,加快经济强镇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现代渔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在各经济强镇实施渔业培育工程,加快渔港经济区建设和渔业块状经济发展,大力发展远洋渔业。有选择的在经济强镇建设一批现代渔农业产业基地(园区),特别是特色农产品基地、渔业养殖基地和渔农产品加工、贸易、物流园区。提升强镇休闲渔农业发展水平,结合自然风光和渔农产业,打造一批精品渔农家乐。强化渔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各经济强镇发展现代渔农业提供强力支撑。加强现代渔农业经营主体和组织服务体系培育,提高渔农业经济发展和管理水平。通过自主创新,不断增强渔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加大科技兴渔(农)力度。

城乡一体化建设范文篇6

虽然这几年市政府加大了投入,我市城乡客运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尤其是农村客运发展十分明显,全市151个行政村,已有131个村通车,但与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与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还有差距,主要是:缺乏强有力的协调工作机制;场站建设滞后;运力仍显不足;资金难以落实到位;线路调整不够及时;公交化改造进展不快。

为加速全市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建设幸福铜陵,应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一)加强领导,尽快建立城乡客运一体化强力推进机制

成立以分管市长为组长的城乡客运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定期例会制度,对涉及到多个部门才能办理的事项,由领导小组负责统一协调处理;尽快制定出台我市城乡客运一体化工作实施意见,明确发展各年度目标和落实措施。

(二)合理布局,科学编制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规划

按照“市、区、县”一体化、“路、站、运”一体化原则,统筹规划公路路网与客运站场,尽快构建一个以公路网络为基础、客运站场为节点、客运线路为通道的一体化城乡客运网络体系,使各种城乡客运方式有效衔接,以实现客运资源共享和旅客“零距离”换乘。

(三)加快建设,全面改善城乡客运一体化承载能力

一是加快路网建设。加快高速公路与干线公路、干线公路与农村公路连接线的工程进度,进一步完善“六纵六横”的公路主体框架,在全面实现“村村通”的基础上,优化改造农村路网,加强农村路网与重点镇的连接,尽量形成闭合线路,构建主城区、城镇30分钟上高速,行政村(不含“飞地”)30分钟至主(副)城区的一体化交通路网。二是加快场站建设。尽快在顺安、县城北等处选择合适位置兴建换乘中心;另增建3-4个农村客运站;同时加快市区至重点集镇,重点集镇与集镇沿线的候车厅和招呼站建设。

(四)积极融资,努力保证城乡客运发展一体化资金足额到位

在财政投入控股的前提下,按照公用事业改革的总体要求,鼓励社会资本以合资、合作或委托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公交投资、建设和经营,利用实施特许经营制度,逐步形成国有主导、多方参与、规模经营、有序竞争的格局;积极探索城市公交公司参与农村客运班线的公司化改造的新路子;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由车籍所在市、县、区政府出资收购班线。

(五)稳步推进,逐渐扩大城乡客运一体化范围

围绕到2012年我市一主两副城区和主要集镇公交运营网络全覆盖的发展目标,稳步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加大投入,彻底更新破旧车辆,增加车辆数量,逐渐将我市万人拥有公交车数量提高到与马鞍山、芜湖相当的水平,及时调整线路布局,加快农村客运的公交化改造,争取东部城区早通公交车,农村公交逐渐向钟鸣、东联、胥坝、天门、灰河等5个主要集镇延伸。

城乡一体化建设范文篇7

一、高点定位,统筹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

城乡规划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基本前提,在编制规划时必须把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考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在统一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明确分区功能定位,构建功能完善、产业互补、布局合理的城乡统一规划体系。

首先是完善好城市建设规划。经过近两年“三年大变样”工程建设,涿鹿县城“一城二区二环”的城市总体布局已初具规模,“四纵四横”的城市路网框架已经形成,城区面积由原来的4.5平方公里拓展到11.6平方公里。今后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工作重点是体现“拓展框架、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的理念,在注重项目建设连续性的同时,做到拆迁与建设并重,完善城市框架与改善民生并重,进一步完善城市建设规划,将县城与周围乡村的居民点作为一个整体,统一编制城乡发展、土地利用、城市人口、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专项规划,建设生态宜居型城市。

其次是抓好小城镇建设规划。发展小城镇的关键是繁荣农村经济、培育主导产业。在规划时,应综合考虑各中心小城镇的区位、资源、人口及经济发展水平和潜力等因素,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科学规划城镇布局,以特色产业或龙头企业为依托,建成工业型、农业型、商贸型、旅游型、资源开发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加快培育城乡一体的产业支撑体系。比如,矾山镇是旅游大镇,就要依靠旅游资源发展;张家堡镇区位优势明显,就要依靠科技园区发展;河东镇石材资源丰富,就要依靠石材开发发展;武家沟镇煤炭资源丰富,就要依靠煤炭资源大做文章。根据县城和中心乡镇的不同特质要求和发展优势,合理分区,形成特色鲜明、结构互补的区域产业分工。

二、强化支撑,统筹推进工业园区化

近年来,我们把园区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全力推进科技园区建设,并以此为依托,全面加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科技园区基本上形成了以高科技产业和出口创汇型企业为主体的特色园区发展框架,园区内入驻企业已达到48家,供水、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不断完善,行政审批中心大楼已经竣工即将投运。在今年中国产业园区发展模式高峰论坛上,我县科技园被评为全国百佳科学发展示范园区,被省政府列入了全省百家重点培育产业聚集区。今后要继续加大科技园区项目聚集力度。一是鼓励企业整体搬迁或扩建项目进驻园区,整体搬迁的企业税收归属按原渠道执行。二是紧紧抓住列入全省环京津高新技术产业带的良好机遇,充分利用我县科技园区这一招商平台,继续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园、农业产业化园、机械加工制造园的一区多园运作模式,完善园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职能与京津对接的相关政策,通过设立北京创业园等形式,吸引北京产业的整体转移,力争实现园区入驻企业项目达到60家,努力把我县打造成为北京产业转移基地、中小企业创业基地、科研院校高科技转化基地。同时,积极与科技、商务等部门沟通联系,力争列入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三是配套建设园区生活配套区,在已建成16幢别墅的基础上,再建设56幢,完成一期建设计划,吸引更多的投资商来园区投资置业。通过园区建设,提升经济集聚和辐射功能,使园真正区成为产业升级的高地、城市发展的新区,进一步加快县城发展步伐,提高城市的产业吸纳和人口承载能力,为加快城镇化步伐奠定基础。

三、抓住重点,统筹推进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县城作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极,重点发展园区经济和三产服务业,农业通过“公司+农户+基地”的产业化发展途径,将农产品加工销售环节融入县城园区企业,促进城乡之间的融合。目前,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发展到30多家,其中市级15家,省级5家,入园企业20家。全县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4%,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76.5%。今后要进一步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应着重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推行并完善土地流转机制,规范土地流转方式,加强对土地流转工作的指导,建立土地流转合同的订立、签证、登记制度,根据“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探索农村土地流转的新机制,确保农村土地依法有序流转,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

(二)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龙头建设

县委、县政府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分类指导的原则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各乡镇要依托当地资源,负责抓落实。从发展生态农业和精品农业的角度,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一方面以巩固提高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县抓手,做好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通过积极发展“公司+农户+基地”模式,大

力培育好中粮金冠、北京达华、益利等7家万吨以上葡萄酒企业和果仁公司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产业,将企业及品牌做上档次,做大做强,推进龙头生产企业的原料供应生产基地建设,带动农民增加收入。

(三)加强农产品营销市场体系建设

结合张涿、京化高速公路的建设,以大市场的视角,利用新合作物流配送中心的销售服务网络,配套建设物流仓储设施,建立区域物流集散中心,辐射县区所有乡镇,打造商流通道,形成城乡一体的物流配送体系,使更多的农产品进入全国市场,争取打入国际市场。同时,大力培养农业产业化经营合作组织和人才。在加强管理规范的同时,积极落实扶持政策,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通过三年的努力,争取达到特色专业村基本上“村村建社”、生产经营大户基本上“户户入社”、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企企联社”的奋斗目标。同时,进一步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建设,培养一支能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农业生产新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农业产业的经营与管理队伍,大力抓好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引用,促进农业增产增效。

(四)推进农业资源综合开发

由我县与怀来、宣化共同编制的桑洋河谷葡萄产业规划列入省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七个重点建设聚集区之一。今后要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发挥好五堡镇九堡村这个省级农业观光示范村典型引路,结合葡萄产业化发展与生态文明村、新民居示范村的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区和观光农业区,促进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步伐。同时,组织协调各级涉农部门实施资源捆绑战略,整合农业项目资源,实行水利、交通、扶贫、沼气、畜牧、农技等项目的配套捆绑,形成合力,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四、筑牢基础,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的道路、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城市相比是很落后的。针对这一现状,必须把城市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盘棋”来考虑,强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形成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一是加强城乡道路网络建设,我们将2010年作为“交通建设年”,在积极配合上级部门完成好京化二期、张涿高速公路建设任务的同时,完成4条县级公路改建工程和12个乡镇40个村的村村通工程,确保三年内实现100%的行政村通水泥路,建设农村融入中心集镇和县城的交通快速通道,增强支撑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能力。二是加强城乡水利设施建设,在利用国家重点农业开发县政策做好基本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基础上,鼓励和支持农民广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建设,重点抓好桑干河生态治理工程。三是加快城乡电网改造步伐,满足城乡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需要。四是加强城乡教育、医疗、卫生、通讯、文化、体育设施建设,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城乡一体化建设范文篇8

[关键词]城乡供水;水资源平衡法;水源;需水量;商州

近年来通过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饮水工程巩固提升后,商州区基本解决了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但相应配套设施和智能化供水管理,与群众日益增长的饮水要求仍有一定差距。因此,进行城乡供水一体化规划建设成为当前解决农村饮水问题的首要问题,需进行探讨。

1概况

商州区共辖18个镇办,246个行政村,共有供水点1456个,涉及人口40万余人。商州区是一个中、低山为主体的土石山区,总面积2672km2。境内有中小河流2032条,河网密度为0.69km/km2~1.28km/km2,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商州区多年平均降水量740mm,水资源地域分配不均,水土组合极不平衡。年际年内分配不均,河流水库泥沙问题突出,水质污染严重,水资源可利用量少,开发潜力小。

2城乡供水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十年,商州区农村供水建设与管理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全区农村供水运营管理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及短板弱项。2.1蓄水设施相对偏少,供水能力不足。受地形地貌、自然地理等条件限制,商州区丹江流域尚无大型水利工程。目前除了二龙山水库、南秦水库具有调节能力外,其他蓄水设施均是无控制性工程,径流调节能力低,水资源利用率低。而现有供水设施严重不足,年供水能力偏低,供水保证率不稳定。2.2损耗较大,水资源浪费较为严重。一方面,工程点多面广,难于管护;另一方面,各供水点规模较小,供水设施落后,输水损耗较为严重,季节性缺水问题较为明显。加之群众节水意识缺乏,水费收缴难度大,水价不足以弥补成本,影响了工程的可持续利用。2.3配套设施不完善,城乡供水管理机制有待完善。截止2019年,商州区共建成各类集中供水工程1456处,但由于资金不足和供水管网布局不完善,使得120个村供水能力不足,供水保障率低,需要进一步巩固提升和解决完善。2.4水质保障有待提高。随着工业化和商洛中心城市的快速发展,商州区地表水已受到相当程度的污染,丹江和南秦河城区段的地表水水质类别部分超标,农村供水水质检测机制不完善,消毒设施还没有完全覆盖。

3水量供需平衡分析

3.1水源条件分析。商区平均水资源量为5.67亿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1059m3,由于80%面积处于山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较差,开发利用难度较大,现有基础上的地下水属于川道地区的河流地表水入渗补给的潜水,受河水变化影响较大,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2.09亿m3。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1.6687亿m3。商州区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地下水属溶滤作用形成的低矿化淡水,符合生产、生活用水。3.2需水量预测。商州区2019年共有农村人口407072人,依据商州区近十年发展指导方针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十四五规划纲要,来预测商州区2025年农村人口数量为419413人。其需水量预测见表1。3.3现状年供水工程可供水量。根据《2019年商洛市供用水量统计报表》,现状年商州区地表水水源根据取水方式主要分为水库工程、塘坝和窑池工程、河湖引水闸工程及河湖取水泵站工程四大类,现状年地表水水资源可供水总量为6081万m3。地下水水源可供水总量为3361万m3。3.4供需水量平衡分析。(1)从水源条件分析:商州区水资源量为5.67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3.58亿m3,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为2.09亿m3。本规划项目2025年农村生活用水需水量为1015.70万m3,从水资源条件看,商州区境内水资源可利用量完全能够满足本规划项目的用水。(2)从现状水资源总量供应方面分析:现状年商州区总可供水量为6081万m3,其中用水农村生活的供水量为708万m3,而2025年商州区农村生活的需水量为1015.70万m3,供需水缺口为307.70万m3,因此需要规划新的供水工程来满足规划水平年的农村饮水水量要求。

4城乡供水一体化规划方案

为做好商州区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工作,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的原则,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方式完善工程体系建设,即有条件的地区实施城乡一体化等规模化工程建设,基础薄弱的地区重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条件一般的地区对现有工程更新改造,强化水源保护和水质检测监测,以完善水价机制、强化水费收缴为重点,全面推进建立长效运行管护机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纳入规划新建和改造的农村供水工程水质必须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以及有关评价标准的规定,农村居民每人每天可获得的水量不低于60L,规模化工程每天24h不间断供,水源保证率不低于95%;万人以下工程受水源限制时,不应低于90%。4.1水质检测中心。拟建水质检测中心一处,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结合商州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际情况,水质检测中心建成后具备常规35项检测指标,其中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毒理学指标、微生物学指标、与消毒有关的指标。实验室配置为天平室、药剂室、理化室、微生物室、分析仪器室等,面积共计280m2,按照实验室CMA资质认证标准设计建设。通过对农村供水工程水源水、管网水、末梢水进行检测,随时掌握农村水质变化动态,同时也为制定相关规划和新建供水工程项目提供技术支持。4.2供水设施保护。商州区万人以下供水点1452个,涉及人口40万余人。其中1000~10000人集中供水点70,需保护围网10261m;500~1000人集中供水点47个,需保护围网5669m;500人以下集中供水点1335个,需保护围网96013m。各个供水设施均需得到保护和悬挂警示标牌。每处设立警示牌1个(40cm×60cm)、防锈铁丝围栏(高度2m;圆钢管立柱48mm×2.5mm,立柱间距3m、预埋0.45m;预埋基础300mm×300mm×450mm)。4.3集中供水工程布局。根据商州区各乡镇现状水源地、水厂及管网情况,考虑水源的水量和水质、供水可靠性、用水方便程度等因素,对全区各乡镇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行布局,规划为东、西、南、北四大供水分区。东供水分区主要包括北宽坪镇、沙河子镇及夜村镇,其中王山底集中供水工程位于沙河子镇,甘河集中供水工程位于夜村镇;西供水分区主要包括大赵峪办、金陵寺镇、麻街镇、牧护关镇及三岔河镇,其中黑龙口集中供水工程位于牧户关镇,金陵寺镇集中供水工程位于金陵寺镇;南供水分区主要包括陈塬办、黑山镇、刘湾办、闫村镇、杨斜镇与杨峪河镇,其中杨斜镇集中供水工程位于杨斜镇;北供水分区主要包括城关办、板桥镇、大荆镇与腰市镇,其中大荆镇集中供水工程与西荆水源改造工程位于大荆镇。计划建设供水工程分布情况见表2。各集中供水工程基本上由水源工程(集水池)、输水管道工程、水厂(反应沉淀池、无阀滤池、清水池)、配水管道工程部分组成。具体见图1。4.4智慧供水工程。建设标准化、一体化、自动化、智能化平台指挥中心,为全区18个镇办,246个村的智慧供水提供平台支撑,实现以GIS为基础的生产调度系统、压力系统、SCADA监测系统在内的各个业务系统之间的联动效应,同时先期建设凤山村集中供水工程智能化供水管理、金领寺集中供水智能化供水管理、大荆镇集中供水智能化供水管理、西荆集中供水智能化供水管理,四个样板化智能供水体系,实现以根据实际的业务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包括关阀方案分析、爆管分析、最短路径分析等,辅助领导者进行决策。为全区349个尚未安装自动上会控制器的供水点安装远程自动控制系统,实现远程可视化操控,为下一步大范围接入智能化平台指挥中心做准备。实现“资源共享、业务协同、标准统一、服务一体”的协同机制,建立应急指挥系统,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理能力,确保供水安全。4.5消毒设施配备。商州区农村目前未配备消毒设施或消毒设施不完备的蓄水设施共有1275处。根据蓄水设施规模,分两类:对1064处自用水窖、自用水井及20m3以下蓄水设施,配备缓释消毒盒;对211处20m3以上蓄水设施,配备缓释消毒器。以含量75%以上的强氯固体药为主要原料,通过特制的消毒盒投加后放入蓄水设施与被接触水反应达到杀菌消毒作用。4.6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对供水存在问题的120个村进行巩固提升,主要为新建改建蓄水池30座,水井8眼,输配水管网63.4km,通过水源改造、管网更换、建设应急备用水源等措施,进一步提升农村供水保障率。

5结语

城乡一体化建设范文篇9

一、现行涉农税收政策及其存在问题

在农业税取消后,目前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上,消费税、关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契税、印花税等方面也有少量涉农优惠。这些政策的执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产品经营者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税收负担;支持农产品的扩大出口税收政策,促进了我国农产品竞争力的增强;支持农村多种经营、涉农服务和乡镇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较好地发挥了税收在农村经济建设、服务体系构建中的政策引导作用,推进了“以工促农”,为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相比,现行税收政策还存在一些局限。如:税收优惠主要集中在所得税,优惠对象大部分局限于农业企业及涉农企事业单位;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乡镇企业缺乏重点支持,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支持不足;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现代化转变方面缺少有力的激励措施;税收政策对新农村环境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支持相对滞后,不利于各种经济成份进入农业、农村领域参加新农村建设;对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和资源开发利用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农村剩余劳动力城市就业待遇难保证等。

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村经济,始终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创造条件,逐步统一城乡税制”的税制改革思路,本着“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改革和完善农村税收制度,既要体现税收的收入功能和利益分配功能,更要体现激励和约束功能。取消农业税,并非废除农民的纳税义务,这只是国家对农业“休养生息”的一项举措。从遵循税收公平原则,防止“税退费进”,以及提高政府农村公共品供给能力角度看,调整和完善涉农税收政策很有必要。

二、逐步统一城乡税制的总体思路

按照统筹规划、经济稳妥、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原则,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税收制度应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有利于提升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水平,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率,引导和鼓励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促进农业供求均衡,保障农民收入。统一城乡税制并不是将现有的城镇工商税制照搬到农村,应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设计符合我国国情的税收制度。

(一)建立适合农业特色的增值税制度。开征农产品增值税,把农产品作为商品,有助于促进农村居民和涉农企业大力发展农业商品化生产,促进农业生产者主动改良品种,提升产品质量,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对农业生产者自产农产品的销售在零售环节应改变一律免税的做法,规定起征点,采取低税率。为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应考虑对农业投入实行税收减免,以体现对农业生产的扶持和优惠。

(二)建立体现促进农业发展的所得税制度。农村的所得税制度主要针对农业生产经济组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从事农业生产的个人征收个人所得税。同时完善土地使用税制度,通过对土地级差地租的税收调节,鼓励农村土地向农业生产大户集中,促进农民实行规模化生产。

(三)建立保护农业资源的消费税制度。在现有环境保护和促进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基础上,可考虑对部分价格过高的“土特”产品、贵重或非生活必需品等进行消费税调节,以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和促进农村资源合理利用。

(四)调整城市维护建设税的用途,加快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党的*报告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为体现城市支持农村,可将城市维护建设税扩展为城乡维护建设税,推动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

三、改革完善分税制,增强地方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自我发展能力

城市化是指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从传统落后的农村向先进的城市升级转化的过程。税收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应立足实际,找准定位,在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有所作为。针对现行分税制下事权财权不相适应,不利于公共财政的建立、完善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问题;有必要进一步明晰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划分,在事权下放给地方的同时把必要的财权归地方,使地方有充沛资金满足城市化建设所需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有必要赋予地方适当的税收管理权限,使地方可以结合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不同模式和不同特点自主调节、配置地方资源;有必要不断完善支出结构,加大财政对“三农”支持力度,加快农业部门的现代化,防止城乡差别过大,农民盲目流动引起“城市病”发生。

四、调整和完善税收优惠政策,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城乡一体化建设范文篇10

因此,城乡一体化战略作为城市—乡村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作为城乡复合系统发展的需要,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需要成为了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系统工程。目前,城乡一体化建设在紧锣密鼓的展开,遇到了不少顽疾,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三点着手:

1、农村庄园化。

大力发展庄园经济是农村城市化的必由之路。我国农民人均占有资源太少是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根本原因,农业是耕地密集型和水资源密集型产业,然而我国人均耕地不到世界人均耕地的1/2,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的1/4。我国农民人均耕地约为世界农村人均耕地的1/3。由于农户经营规模太小,粮食和许多大宗农产品,如棉花、油料等生产费用高,使得我国大多数农产品的生产成本过高,纯收益率太低。要增加农民的收入就要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稳步推进城市化,减少农民数量,增加农民人均占有资源量,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同时,庄园经济有助于保护区域农产品的经济优势,能够统筹人力、科技、政策等资源,让农民们树立“依山靠山富于山,依水靠水富于水”的意识。切实的保护好环境,避免农村盲目发展其他产业带来的巨大污染的问题。最后,庄园经济有助于农业产业链的构建,以前的农民都是单纯的出售农产品,有附加值的很少,更别说全球眼光了。庄园经济通过严密的组织,通过宣传、策划、加工、营销,把简单的农产品变成具有高附加值的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品牌产品,有效地遏制了“谷贱伤农”。

2、城市园林化。

怎样有效解决好城市的环境恶化是一个长期问题,城市郊区的科学规划已经成为了重要的环节。这里应该成为一个缓冲带,城市的设计上就应该以园林化为主,对入驻企业实行严格要求。主要以低污染低能耗劳动密集型工业企业,高科技农林生产企业,各大职业学校和科研机构为主。一来吸引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在这里就业和学习到技能、专业知识,同时将有资金和技术的城市人口引向农村市场。现代经济中农业和工业联系日益增强,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协作,使城乡生产力优化分工,合理布局、协调发展,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园林化对城市的绿化程度,产业布局和环保意识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但有效促进了城乡文化上和生态上的协调发展,同时对农村草坪、苗木、花卉市场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动力,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多元化。

3、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统一政策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