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8-10 17:31:17

城市公共管理

城市公共管理范文篇1

关键词:公共管理;数字城市化;综合竞争力

一、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现实状况

在西方的发达国家,城市管理中的信息化、数字化水平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的主要方式。就我国的发展情况来看,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信息化发展越来越快,如何提供更好的更优质的城市公共服务成为所有城市建设者共同面对的课题。在我国城市化的建设中,近年来数字化的理念和方式已经越来越多的被城市管理者所接受和倡导,成为各大中小城市,甚至县城管理追求的先进管理方式。但是,目前的数字化城市服务主要集中于政府的领导下,虽然其经营成果可圈可点,但是也存在着动力不足、效率较低的问题,这都制约着城市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都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如:各项公共信息公布不力,对于市民的服务水平有限,浪费了一定的资源,缺少对人们意见的参考和考量,对社会亟需解决问题回应不及时,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其先进性。

二、我国公共管理中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隐患

1、在数字化城市公共管理中存在不足。就城市管理中的主要组织机构,城市的非政府组织并没有一定的参与率,在参与上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不平衡,不利于公众组织获得信任;数字城市的公共组织工作中存在冗余,具有相同性质的职能提供了不同职位,这种立场是不合理的数字城市部门的结构,有效率低下的工作人员;数字城管在公共组织的志愿者管理中存在漏洞,志愿者招募的标准不具体,一般是由组织领导主观的影响,加入义工组织后,没有后续的培训,没有组织和规范体系,志愿者成为内部不稳定的因素;数字城市公共组织应为人民大众服务,但在实践中缺乏服务意识,故意疏远群众,就不会得到人民的支持。

2、数字化城市公共管理的政策不能彻底地执行。数字城市的公共政策执行中,硬件设备投资大,落实有难度。数字化管理系统建成后,大量的基础信息的采集录入完备性较差。随环境的变化,信息的更新较缓慢。数字化城市管理体现在单一部门,协调不够,存在资源浪费现象。如城乡一体化平台、数字化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城市交通信息化平台等,信息共享、人员共享、资源共享不能统一。职责交叉,不能发挥各自的优势,造成工作有扯皮现象。这些问题成为提升城市管理数字化水平的最大障碍。

3、数字化城市公共管理相关机构积极性不强。城市公共政策的五个环节构成各方面的相互补充,而且还纳入了公众参与,这是它值得推动的地方,但对参与人的宣传力度,仍然远远不够,参与的范围也是比较狭窄的。数字城市管理的公共政策初衷是好的,也有成功的好的案例。但一刀切的推广,而不考虑一个城市的发展实际情况,特别是大中小城市的不同及县城的发展水平,造成政策执行的积极性不高。数字化管理的绩效考核标准已经存在,但现有的绩效指标要么过于宽泛要么过于精细,这些过于宽泛或精细的绩效评价标准并不现实,在绩效评价过程中往往会忽视实际情况,所以评估结果是不可靠的。管理部门绩效考核的设置问题,不是要专门成立绩效考核部门,而是要对这一职能部门的绩效进行评价,这样评价系统是分散的、不协调的话,就成了繁琐的绩效评价;绩效评价方法过于单一、缺乏创新,缺乏好的评价方法和技术,评价过程中还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督,存在随意性和主观性,评价结果往往是扭曲的。这些诸多原因导致公共管理相关部门认同度不够,摆花架子,创建数字化管理城市平台的主动性、创造性、持续性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构建公共管理中数字化城市的实现路径

1、政府主导,注重数字化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和实施。新模式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既有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有各政府部门、职能部门的整合,也调动了群众参与。一个基本的原则是数字城市建设要有科学的规划,这是现代城市规划的唯一途径。城市管理者应统一规划,解决管理、系统、标准和关键技术等兼容性问题,并通过规划考虑各子系统。以政府为主导,全面集合社会上可以利用的资源,扩大信息的开放性和透明度,充分挖掘现有数字资源的潜力,提高利用的效率,调动起参与者的积极性,为城市的数字化管理注入最原始的力量。

2、引入市场化运营模式,完善配套设施,创新管理机制。数字化的城市建设,需要有健全的基础设施作为基础,一些大型的数据处理中心是必备的硬件设施,其中的操作运营管理都是必备的软件设施。真正高水平的信息化城市管理应该是软硬件两手都要硬,两者不可偏废。而引入市场机制,评价考核指标在政府的监督下会更真实,也更能充分的调动起能动性,其效率高将是显而易见的。激发各市场主体参与的积极性,运用市场化的管理手段,针对不同的主体,采用与之相匹配的针对性方式,促使更多的企业、部门、社会团体参与到数字化城市的建设中来,让人们能够更好的更主动的紧跟时展的步伐,让整个社会处于信息化、智慧化的构建和享受中。

3、秉持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的原则,循序渐进,打造标杆典范。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其必然规律的,即不可操之过急,又不可慢慢吞吞,应该结合城市具体的发展情况和所处阶段,采取与本城市相契合的数字化的发展战略,逐步提升城市的数字化水平。现有的数字化城市建设的战略中必须要体现人民群众的呼声和利益,必须切中时弊,针对时下最迫切的问题进行解决,帮助市民群体提升生活满意度,创造更加舒适的城市生活。城市,是让生活更美好的,就需要真正让我们的城市成为最适宜居住的地区。这就要求城市建设者不断地提升公共服务的能力,运用信息化数字化的手段,把握城市发展的规律,逐步提高城市的整体竞争力,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城市的长治久安。

作者:李红光 单位:唐山市乐亭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

参考文献:

城市公共管理范文篇2

【关键词】公共管理东莞城市管理对策

1前言

经过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发展,目前我国的城市建设已经基本趋于稳定,逐渐形成了“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所在地为代表的二线城市及其他城市,大部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已相对完善。为了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城市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它是一项巨大的社会性系统工程,涉及到如人口膨胀、环境恶化、交通拥堵、就业困难、城市文化缺失等方方面面。

2我国城市管理现状及问题

2.1我国城市管理的发展状况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化城市的核心地位,加强城市的辐射功能,这是我国当前城市发展的主线。我国的城市管理紧紧围绕这一主线,经过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洗礼,城市管理的职能已十分明确,开始慢慢扭转过往“轻规划、重建设、轻管理”的旧观念,转而加大对城市管理的力度,进行网格化管理,在原有市、区、街道体制上,逐步形成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格局。

2.2我国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计划经济逐渐退出市场,取而代之的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并随着城镇化的发展,给城市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市管理改革势在必行。经过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各城市管理职能得到不断深化,在不同程度上进一步推进了了城市的现代化发展。但我国城市发展中城市管理问题依然存在,不容忽视。

2.2.1政府职能未能发生根本转变

(1)政府管辖过宽,职能膨胀。管了很多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一是没有真正做到精简政府职能,抓大放小,遵循以往的面面俱到,导致职能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二是城市政府的微观管理职能依然很多,过于精细。(2)政府未能充分发挥社会职能。政府具有社会职能,它的特点:一是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市场机制容易产生企业与工人冲突、分配不平等、外部不经济、公共投资不足、人际关系冷漠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市场机制自身不能解决,只能由政府出面解决。二是弥补社会主体作用的不足。社会问题应该由社会主体自己解决,社会主体间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政府帮忙解决。因此,政府只需充分发挥自身的社会职能即可,在城市管理中,适度放权,有的放矢地进行管理,提高管理效率。(3)政府职能运行机制不科学。首先,城市公共决策机制不完善。俗话说,“一着不慎,满盘皆输。”针对政策而言,真是千真万确。科学城市公共决策应该是在准确、完整、及时掌握主客观资料、信息的基础上,发挥团体作用,凭借科学的方法与技术做出的决策。而目前我国城市公共决策机构的信息主要来源于政府内部的信息处理和调研部门,缺乏城市社会信息的客观性,主观随意性较大,无程序可言。

2.2.2在管理方式上,运行机制落后、呆板

尽管这些年来我国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已逐步深入,但其改革的步伐还是明显落后于城市各项事业的发展。原因在于并未摆脱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行模式,政府管理仍旧以微观管理、直接管理为主。政府的社会行为是尽其保姆式的服务,对社会事务事无巨细的一揽子统管,承揽了过多的社会事务,弱化了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使政府无法从日常公共管理中解脱出来,专心做力于公共政策的制定及监督执行。

2.2.3缺乏现代化城市管理理念

管理发展史表明,明显地存在着科学管理即物本主义的“硬管理”向非理性的人文管理即人本主义的“软管理”的转变。城市管理也不例外,要由传统的管理观念中脱离出来,树立一种科学的现代管理理念,抛弃以往重建设轻管理、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重视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的狭隘思想,确保城市管理可持续进行。

3东莞城市管理现状及主要问题

3.1东莞城市管理现状

近年来,东莞城市建设飞速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可喜的是城市管理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例如,东莞先后获得了国际花园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文明城市等称号,城市形象得到进一步了提升。(1)逐步树立“小政府”“大服务”的观念。东莞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小县城骤变成如今的大都市,政府的职能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城市管理逐步形成一种“小政府”“大服务”的观念,确立“以人为本、疏堵结合、管教并举”的管理理念,充分发挥政府社会职能,抓大放小,稳步推进城市管理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2)改革体制,理顺关系。为了提高城市管理效率,东莞市抓住机构改革契机,成立了城市管理局,明确了其管理方面的职责和任务,改变了过去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一个部门的模式,实现了建管分离,形成了城市新的管理格局,依法管理城市有了良好的开端。(3)加强城市管理宣传,提高群众参与意识。管理者充分意识到城市的发展需要依靠城市全体居民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因此更加注重城市管理中的宣传工作。积极扩大城市居民的知情权,提高他们的参与热情,增强其自身责任感及荣誉感,使其对所居住的城市产生归属感,从而促进城市管理开拓新篇章。

3.2东莞城市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深化改革,尽管东莞市的城市管理取得了一些成绩,也荣获了一些部级荣誉称号,城市各项管理工作有条不紊的推进,但问题依然存在。(1)人口膨胀,整体素质偏低,影响经济整体向上运行。东莞市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一个农业县级城市一跃成为全国经济城市,主要是靠简单的加工制造业支撑。在此过程中,大批的农村人口涌向东莞城区,他们党中大部分人受教育程度不高,整体素质偏低。随着东莞经济转型升级,大部分人因专业技术、技能不能满足生产、经营、管理等工作岗位的需要,从而影响了东莞经济的整体质量提高,阻碍了东莞城市的进一步发展。(2)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所谓管理机制,是指管理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机理。目前东莞虽然进行了体制改革,成立城市管理局,明确其管理职责和任务,实行建管分离。但在具体执行中仍然存在行政管理与依法管理并存,人治与法制相连,执法与抗法同在的复杂矛盾冲突,严重阻碍了东莞城市管理机制的正常运行。(3)提高居民综合素质。目前东莞经济转型正处于攻坚阶段,因经济发展的需要,对进城务工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进一步提高,高端产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高学历、高技能和高素质的人才,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而高素质的人才一般情况下具有较高的文明和责任意识,会更多地关注和参与到城市的管理当中去,从而促进城市管理进一步发展。

4公共管理发展及城市管理的运用

4.1公共管理概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各国政府规模不断扩大,政府角色不断膨胀,传统的官僚体制己难以应付各类经济及社会问题尤其是全球化、国际冲突、信息革命、环境保护等问题带来的压力。因此,从传统的行政管理风格向新的公共管理模式的转变就显得十分自然,在此背景之下新公共管理兴起。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出现以低增长、通货膨胀、财政赤字、高失业率为特征的“滞胀”现象,引发了一系列新的社会与政治问题,这是致使政府管理改革的直接原因。当代西方政府的行政管理改革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也不一而足,但基本是围绕以下三条主线进行的:一是调整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尽最大可能缩减政府职能,释放市场和社会活力;二是充分利用市场、社会和公众的力量提供公共服务,以弥补政府物力、财力的不足,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三是改革政府部门内部行政管理体制,削减行政层级,降低行政成本,提升公共部门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公共管理理论作为一种新的范式,在各国政府管理改革浪潮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一定意义上,公共管理理论己经被认为是一种新的典范。

4.2公共管理在城市管理中的运用

(1)建立多元化的公共组织主体,实现机制共享。积极推进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形成既有政府组织、准行政性组织、非营利性组织、社会民间团体以及企业等。积极引进市场机制,将一部分职能授权给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私营部门或个人,与之建立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将公共服务民营化,加强市场竞争,降低经费预算。(2)明确政府城市管理职能。政府职能划分为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和社会职能。城市管理既包括政治经济职能、也包括文化和社会职能,但其主要为社会职能。因此,在其实施管理过程中要突出重点,抓大放小,有的放矢,充分发挥政府的社会职能属性,把精力集中在决策、监督、协调和指导等工作上。积极吸收利用市场经济特点,适度放权,将部公共服务业务让渡给社会团体、企业,甚至是个人,从中加以引导、调节和管理。(3)改变管理思维,提高管理效率。不管是黑猫还是白猫,只要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城市管理中也是一样,只要能提高城市管理效率,不管是政府部门的还是私人部门的,我们要加以吸收利用。公共管理认为企业管理中实施的战略管理、绩效管理、目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法都可以为借鉴使用,通过当地城市管理实际情况进行甄别,去伪存真,提高城市管理效率。

5公共管理视域下东莞加强城市管理的对策

5.1树立市场意识

在城市管理中树立市场营销意识,引入市场化运行机制。“市场不仅在私营部门存在,也在公共部门内部存在”,“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不再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封闭的官僚机构,而是负有责任的企业家,公民则是其“顾客”或“客户”。为此,在宏观层面上,政府管理城市的深层观念要有一个根本性转变,应树立以顾客为导向的市场营销和社会营销意识。把城市管理推向市场,以间接的手段,主要通过宏观调控与适量的政府投资引导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行政、法律等手段为城市纳税人提供协调与服务。在微观层面上,政府以一个矛盾协调人、服务者的身份在城市各个企业、团体、市民面前,让更多的私营部门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从而提高服务供给的质量与效率。

5.2加快推进城市管理社会化

从公共管理角度,充分发挥政府社会职能,促进城市管理主体多元化、社会化。让一些有条件的社会组织、民间团体及个人成为城市管理的主体,发挥其自身的特点为政府提供服务。政府从中进行引导、协调和监督。目前国内外很多城市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快推进城市管理社会,且已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如国际化大都市上海,从1984年起有计划地开展了城市建设与管理机构和管理模式改革,逐步实行政府管理和社会管理的分开,大力发展和培育参与城市管理的社会中介组织,充分发挥社会中介和社区公众自治组织作用,促进城市管理快速发展。这对我国现阶段的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也将极大地促进我们城市管理社会化的进程。

5.3促进城市城市管理社区化

进行城市管理放权,管理重心下移,逐步推进“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管理机制,基本形成了宏观和微观管理结合的体系框架,充分调动各方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切实提高城市管理效率。

5.4推进城市行政审批快速化

在过去的五年,东莞各重大项目审批流程再造和直接落地改革成效凸显。水陆口岸“三互”大通关改革减少企业一半以上手续和时间,“放管服”改革积极推进。五年精简行政审批项目512项,向镇街(园区)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546项,复制推广自贸区改革政策63项。

5.5逐步实现管理技术手段现代化,促进城市管理信息化

管理技术和手段是提高行政效率的一种物质基础。东莞进一步深化“一门式一网式”改革,组建市政务服务办和镇街(园区)政务服务中心,加快市镇实体办事大厅和网上统一申办受理平台建设,实现“一窗通办”、“一网通办”;进一步深化项目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推进以承诺制为核心的项目直接落地改革;完善商改“宽进严管”体系;加快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优化办事流程,推进数据共享和信息互认,让市民逐渐从“排队办事”变为“手机办事”、从“群众跑腿”变为“数据跑腿”,逐步采用现代的管理技术和手段,建立电子政府,走向办公自动化、网络化和信息化。

作者:蒋满华 单位: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张翠玲.东莞市流动人口管理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9.

[2]湖南省常德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编.对人大换届选举有关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人大工作,2002(02).

[3]王道平.东莞30年:一个沿海开发地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355.

[4]东莞市委党校课题组.新莞人融入东莞城市社会研究[R].东莞:东莞市委党校,2008.

[5]姚迈新,谭海波.新公共管理理论视下的中国城市治理模式转型一一制度、治理主体与文化视角[J].探求,2010(2).

[6]任裙.文化公民权与当代城市治理策略[J].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13(20).

[7]盛广耀.城市治理研究评述[J].城市管理,2012,(10).

[8]孙颖.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杭州实践[J].国家治理,2015(14).

[9]张诗雨.发达国家的城市治理范式[J].中国发展观察,2015(4).

城市公共管理范文篇3

我们常说的土地,从狭义的范围内来讲,就是陆地。就城市土地而言,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具有一定用途和功能的土地,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人民及生活所需要的土地。城市的工厂建设、住宅建设、居民用地、公园道路等城市建筑都要由土地来进行开发和利用,并且不同种类的土地和功能用地都需要经过有效的资源利用和规划配置,让土地具有城市整体规划的特性。土地被很多人认为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土地是自然形成的,并且不能被移动,而且每一块不同的土地都具有独特的土壤和地貌特征,虽然土地有很强的耐用性和持久性,但却是不可再生资源。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土地除了有自然属性外,还有社会属性、经济属性和法律属性。(1)社会属性。因土地是不可移动的,每一块土地都有自己的明确归属地,所以在古代就有了地块之分。也正因土地有社会属性,即是土地依附一定的拥有权的社会权,所以每一个国家甚至是区域的领土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2)土地的经济属性。它是通过土地自身的价值被社会认可而进行展现的。城市用地还可因人为的土地利用方式,得以开发土地的经济潜力。在我国,土地的所有权是国家的,但公民对土地在一定时间内具有使用权。所以很多商业地产商在土地上兴建建筑进行出售,这就让土地具有了一定的经济价值;(3)法律属性。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土地是一项资产,我国所实行的地权中部分权益转让等社会隶属形式,都经有法定程序得到立法的支持,让土地具有明确的法律属性。正因为土地,尤其是城市土地的这些属性,就需要对城市土地进行公共管理,让城市用地更具备合理性,能够进行资源有效配置。土地的用途多样,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生成有效价值,为了让土地的经济规律和商品经济规律区别开来,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需要实现土地资源的资源合理配置,对土地进行更全面更规范的公共管理。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土地在经济效益的作用下,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利用,让土地及土地上的建筑物带来经济收益,这也让土地的利用率越来越大,城市用地很多被建筑物覆盖,让城市的可利用土地空间越来越小。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城市人口压力增大,需要对土地空间进行释放,让城市土地的利用能够更多地提高人们生活水平,这就需要对城市土地的使用进行一定的规划和配置,让土地被有效利用。在土地成为财产后,就一定会发生经济的收益行为,这就会让土地流动性大大降低,数量也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让土地的使用供不应求,造成了恶性循环,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二、控制土地利用中的不确定性

人们利用土地的形式都被包含在土地的外部属性内。城市土地利用的外部属性有直接和间接两种:一种是土地利用时对第三方产生的影响;另一种是对土地价值的影响。对于不同的社会主体来说,城市的外部属性有正面和负面之分。城市土地的利用,如建筑物的兴建、公共环境的改善等,都会为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有一定的贡献,但很多高楼大厦的兴建也会影响周围其他住户的采光或出行。所以城市用地的开发如果不进行有效的公共管理,缺乏统一的执行标准,会造成周围居民生活的困扰,或让土地的利用率被降低。政府实施公共管理,能够有效的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让城市土地能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避免高层建筑物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影响。公共管理部门对土地进行详细的规划,并对城市土地的使用有明确的管理规定及使用细则,能够减小独立用地的土地外部属性。我国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就对土地外部属性进行了要求和规定,对土地使用条件进行了详细的条款介绍。内容中指出,土地使用权人在利用土地时受到的限制,如建筑高度、密度、绿化比率、消防通道建设、外檐立面的要求,都是为了比较经济限制土地利用中的外部不经济。其实土地的利用方式,很大程度都是人们对未来的期望。市场经济的投资也是商人对未来价值进行的估算,再通过投资的渠道让土地的利用率创造更大的收益。很多人在土地的利用上,都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为了经济效益,对社会公共管理方面考虑有所欠缺。这些投机者的行为,实现了商品的转移,增加商品供给的稳定状态,也增加了社会的总效用。但因为土地的特殊性质,土地投机行为却不能够让土地资源被合理的安排和利用,市场规则对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也不能满足社会公共管理的需求。因为市场调节的作用下,很难让经济的发展与公共管理两者同时达到满足。政府对土地资源的直接配置也会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因为政府如果脱离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就很难让土地被合理利用。所以,城市土地的有效配置,需要在政府宏观调控手段与市场经济双重作用下,才能被充分合理地利用。

三、保证规模生产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城市用地大致可归纳为居民用地、工业用地、交通运输用地、仓库用地、城市公共设施用地、科教文卫用地、特殊用地、行政机构用地等。一般来说,城市工业用地、生活居住地、公共设施用地和绿地是重要的城市用地因素。在城市土地利用中,存在诸多问题让城市土地资源被无效利用和浪费,造成城市土地资源的短缺。(1)旧城区大量存在,让城市土地利用率低下。老旧小区的占地面积大,因容积率和居住率均较低,土地利用率较大,不合理的规划和破旧的小区不仅让城市美化受到了影响,同时也浪费了城市的土地资源;(2)住宅用地供应不合理,房地产行业极度膨胀,导致市场上房产供应过大,造成了供过于求的现象。虽然城市居民人口较多,但房产过剩让很多土地资源被不合理的利用,导致建筑物过多,居住率较低,也因为开发商片面的追求高房价,建造高档小区,让社区的价格超出普通人群的消费范围,所以很多高档住宅小区、大面积的高档商品房因购买力不够出现闲置。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均耕地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我们必须要重视土地资源,让土地资源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土地在城市的经济发展中,需要居民经济和社会经济效益共同发展来促进城市的全面发展。居民空间集中能够节约建筑成本,形成城市的居民区,便于城市管理,也让居民能够统一居住环境,获得更好的周边配套设施及公共管理服务。这也是城市规划经济的优势,居民、企业的空间集中也被叫做聚集经济,在本质上,也是由企业集中而铸就的规模化经济。因为城市用地的有限性让城市土地规划需要具备完整性和合理性,土地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存在着规模生产的系列问题。在企业不断发展,满足经济效益时的厂区扩建,居民生活用地需求的不断加大,土地的有限性都制约着企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就需要政府通过有效手段,利用公共管理的手段来规范市场,规划土地使用,对土地资源进行有效配置,让市场经济和宏观调控的双重作用下,促进土地的合理配置。公共管理的接入,在理论上能够减少分散的个体经济,帮助土地实现规模化生产,让土地资源能够进行合理的分配和利用。

四、有效提供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是难以通过私人买卖获得的供给物品,在城市土地的利用中,公共物品的提供是不可避免的。很多道路设施、公用设施、景观、护栏、环境保护设施等都需要占用一定的土地资源。政府有责任通过公共管理对公共物品进行保护,也需要政府通过调控手段,在公共物品的供给上对土地进行有效建设,保证公共产品供应的同时,让土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五、小结

公共管理是对城市用地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的调控手段,是政府对城市规划做出的调节。城市规划是现代城市治理系统中的重要内容,是应对城市化进程中所形成的各种问题的一种有针对性的计划、设计、组织和控制的整体过程。城市政府肩负着公共管理职能,需要通过公共管理职能的履行来实现城市发展的科学、合理规划。公共管理需要配合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用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的双重手段,对城市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让城市用地紧张的情况得到改善,让公共管理手段对城市土地有正面、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小风,楼佳俊,黄贤金,姚丽,赵雲泰.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研究进展[J].现代城市研究,2017.6.

[2]那拉,门建芳,余炜,刘金金,郭迪.阿克苏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7.3.

城市公共管理范文篇4

1.1制度健全,严格执行。

在法定的行政权力行使于具体规划工作过程中,城市规划严格遵守“一书两证”制度和国家制定的有关技术规范。

1.2政府唯一具有和行使规划管理权。

1.3公共管理性。

公众监督和参与已对城市发展越来越重要,同时也是城市规划发展的新动力。我国当代城市规划已具有明显的公共管理特点。经济的发展促进着城市规划的转型,城市规划由传统的单一技术管理和行政管理正逐步走向以人为本的现代化公共管理。

2.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城市规划职能探讨

按照管理的运行职能,我国城市规划可以分为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种职能。

2.1计划职能

狭隘的城市规划定义是对城市的发展建设进行计划,它主要包括城市空间和土地两方面利用的计划。公共管理中的计划职能主要通过以下步骤来实现:第一,设立可行的任务和目标,用来保障城市的可持续性综合发展,最大程度的满足市民的物质、文化需求;第二,城市规划的制定是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它为未来城市多个方面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同时也为城市经济指标等数据提供了参考标准;第三,得到相关法律通过后,城市规划就可以由城市规划部门进行从宏观到微观、整体到局部的详细规划,逐步将目标落实到具体项目上;第四,城市规划进入审批流程,经过相关部门逐级按照法定程序审批通过后,开始具备法律效力。计划职能在城市规划的职能地位是首要的,它决定未来城市规划的整体布局和方向。计划职能运行过程中,必须公共管理的力量,使各项计划具有合理性和先进性。

2.2领导职能

在整个公共管理过程之中,城市规划始终负有领导职能,领导职能主要体现在规划协调、规划权利和规划引导三方面。规划协调,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应充分利用规划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等各种相关理论,充分尊重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以及用科学的眼光分析它们的发展规律,通过各种先进的方法和手段,对城市各种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和规划,以实现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和健康的目标;规划权利是指各级规划主管部门依法采取各种手段(包括命令手段)、措施对城市规划的制定、土地使用等一系列城市建设进行组织、监督和指挥。通过规划权利来给社会主体提供公平、民主地参与城市公共管理的大环境中来;引导职能是指城市规划管理部门通过建立有效的控制规范和引导机制,确保城市规划的目标贯彻到具体建设项目中。

2.3组织职能

公共视角下的组织职能主要包括城市规划组织构成,组织运行机制和组织管理体制。城市规划的的组织机构既包括传统的城市规划设计院、城市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当地政府等官方的组织机构,同时还应包括建设投资主体和广大市民等。各组织机构应在各司其职的同时应分工协作。在规划管理运行机制方面,我国远未达到良性运行的要求。其主要表现在规划的行政干预过大和市场调节机制不健全和决策机制不完善,比如对于城市规划的有些决策,还停留在个别领导片面、轻率拍板的情况。在组织管理体制方面,也存在种种问题使城市规划难以充分发挥。比如,单一政府行政管理和控制,其他机构难以发挥作用等。

2.4控制职能

由于事物的规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同样城市规划也受限于领导的认知水平和办事能力,往往难以做到毫无纰漏,这就决定了有关部门必须及时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信息,确保城市规划朝着预定的目标发展,做到边做边改进,以上即为城市规划的控制智能。城市规划控制职能主要由控制规则制定、规划监督和规划执法等三方面工作组成。城市规划是政府行政管理法定职能中的一种,必须严格做到依法行政。为了使城市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就必须制定和完善切实的规划控制规则体系。做到首先以法规建设为主,辅之科学的规划技术标准及规范和必要的行政规则,做到两手抓,使整个城市规划的控制工作有据可操,有法可依,有令可行。为了确保城市规划活动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合法性,必须加强城市规划监督,规划监督是城市规划控制职能的重要环节。规划监督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对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即依据“两证一书”制度,国家颁布的城市规划法律法规和各类事实依据等对规划实施进行监督,使城市规划具有公开性和合法性。另一类是对规划管理活动的监督,即通过内部自我监督和外部公共监督保障规划管理在健康的轨道上运行。在规划执法方面,由于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公民的法制意识相对薄弱,为保证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城市建设良好有序等方面,必须运用有力度、具有一定震慑力的规划执法。

3总结

城市公共管理范文篇5

关键词:公共管理视角;城市规划;职能

1公共管理视角下城市规划的特点

1.1具有长远的目标

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的建设需要由相关的各级城市规划管理机构来执行,而想要推动城市的发展,需要明确具体的发展目标,不仅需要考虑当前的发展,还需要具有前瞻性的眼光,要对未来城市的发展和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才能够推动城市的建设,满足市民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促进政府治理效果的提升。当前城市规划整体较为复杂,需要规划者具有长远性的眼光,建立长远的发展目标,针对当前存在包罗万象的城市问题,自觉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广泛的知识以及创造力,不断的结合城市当前的发展现状,将发展要求落实到物质和精神建设中。

1.2严格执行各项制度

在相当长的时间下,国家非常重视城市规划方案的制定。城市规划制度的建设是对整个市场游戏规则的一种衡量,是在市场经济体系下所需要遵守的“公共契约”,也是作为政策工具和信息导向。目前每个城市在建设城市规划方案过程中能够结合自身城市的发展和建设的基本信息载体,形成一套目标系统和行动的纲领。而城市规划的负责人,需要严格遵守国家所颁布的相关制度,结合城市目前的发展和建设问题,做好城市规划,并且在具体规划中要符合一书两证的制度,要具有清晰的规划结构,明确城市规划中各部门的职责。

1.3公共管理性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公民具有监督权,随着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建设,在城市规划中群众监督和参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城市规划的本身就是为人民提供物质建设和满足人民精神建设的相关工作,秉承着适用的经济原则,合理的用地。结合具体城市的发展,进行建设用地和定额指标的设置,并且要十分注重社会原则,树立为全体市民服务的指导思想,贯彻民生的方方面面,满足市民的需求。城市规划总体服务于人民,所以需要加强人民的监督,从公共管理的视角上来看,随着城市建设的日益完善,为了有效提高城市建设的实效性,真正为人民服务,因此需要加大人民对于城市建设的参与和监督的力度。目前很多地区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环节都充分考虑了人民的意见,以满足人民发生活需求为主进行城市规划,具备较强的公共管理性。

2公共管理视角下城市规划职能分析

目前城市规划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当前城市规划环节需要遵循的原则是以“三点规划,七点管理”为基础,目前城市转型期间的城市规划较为混乱,为了更好地处理政治经济和发展之间的关系,需要结合当前城市规划的现状,将规划的职能不断向服务社会经济的方向转变,由于城市规划本身需要协调解决纷繁纠杂的公共关系和各种利益,在城市规划处理环节中难免存在多种状况,需要相关政府加大对于城市规划职能的分配。

2.1领导职能

由于城市规划本身是较为纷繁多杂的,所以需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领导,才能够有效统筹规划内容,提升工作效率,明确责任分工。当前城市规划中的领导职能贯穿于管理的始终,包括城市规划的计算、决策、组织控制等多个环节,领导的职能主要体现在权利和协调上。第一,规划权利。首先在规划权利上需要对整个城市管理进行指令的颁布、制度的颁布,计划的组织和工作的监督,具体的工作职能并不是依据个人能力而行使的规划权,是要结合法律法规和上级部门的授权基础上运作,要统筹各个部门建设适用的规划方案、规划目标和规划计划。第二,规划协调。城市规划和管理过程中,领导职能规划协调是指需要运用科学的管理知识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每个部门之间的类别是不同的,在城市规划总方针建设环节,需要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内容,制定部门之间工作的细则,并利用政府的法规和制度,对城市规划进行管理,指定相关单位和人员,按照区域内的宪章制度对区域的发展科学进行指导。

2.2计划职能

第一,明确规划的责任和目标。当前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针对城镇之间的发展布局、战略布局、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需要建立起规划与目标。具体的任务和目标是为下一步规划方案的建设,提供衡量标准,因此需要结合当前每个城市的发展情况做好规划安排。第二编制规划方案。为了有效落实规划方针需要从面到点、从粗到细,针对城镇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建立起相应的规划方案,具体的规划纲要是明确城市结构的布局和原则,选择城市发展用地、城市能源供水等相应的问题,建立起总体的规划方案,包括交通能源的布局、园林绿化系统的布局、环保目标的确认和近期内的城市建设的相应规划。相关部门需要严格对每个地区进行分区规划,确定大型公共设施规划,并严格控制规划的细则,包括建筑的高度、城市的用地、工程的管线、土地的使用和建筑的管理。第三规划的决策与审批。决策是计划实行的精髓,城市规划最终要体现出相应的成果,就必须要走法定的程序进行报批。现如今城市规划的主体是按照国务院、省自治区、直辖市等相应的部门进行审批,要明确具体审批的依据、审批的内容和审批的程序,编制相应的计划并完成规划方案。

2.3组织职能

组织是特定的群体为了共同规划目标所做出来的相应组织设计,现阶段城市规划的组织机构可以分为正式组织机构和非正式组织机构,其中城市规划组织机构包括城市规划设计单位、城市人大委常委会、城市政府等等,而非正式组织机构包括城市建设投资主体和广大市民等。

2.4城市规划的控制职能

要想城市实现城市规划的发展目标,需要加强城市规划的组织,将人物、财务等相应的资源按照目标和计划进行优先配置,加强对城市目标的规划,合理进行资料的收集,要明确具体组织的目标就是管理的控制职能,控制是确保组织所有活动和组织的计划目标相一致,进而才能使管理活动更加有效,具体的控制计划是要按照制定的业绩和计划来进行衡量。城市规划也不能完全按照预期,僵化地对城市作出布局,需要具备较大的机动性,才能保证规划达到不同阶段的持续平衡。

3公共管理视角下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

3.1规划制度管理不完善

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城市规划职能发挥的作用不强,具体的规划是以人管人,以人管事,只能形成人浮于事的局面,如何制定具体的控制方案,引导城市健康规划,这既是城市规划的核心,也是保障城市规划的根本。当前城市规划制度上面还存在制度建设缓慢,目前我国受计划经济的制约,很多规划方案的设置无法满足市场经济转型的需求,其次,制度的覆盖面较为狭窄,具体的规划方案在设置过程中仍有不同的领域是决策者的个人意志。因此针对当前城市规划中的各类问题如何做好领导违法、程序违法的防范至关重要。

3.2组织职能落实不到位

当前在顺应民主与法治的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方案不断完善,城市具体规划的管理体制主要是由政府控制,我国目前城市规划受计划经济影响较深,虽然进行了大方向的改革,但是整体的城市规划还是“双轨道”运行的,一方面是政府和部门的附属物,另一方面在市场运行下,受到了市场经济发展条件的制约。在计划经济和市场同时调节下,很多主管部门在进行城市规划过程中,对城市规划体制和行政之间的关系不明,另外部分设计单位在城市规划过程中设计的结构单一,缺少科学性。

3.3城市规划编制存在的不足

当前我国城市规划过程中存在编制不足等问题,主要原因在于编制工作难以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形势。城市规划的编制力度不够,很多时候通过专家们的干预来平衡行政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编制的规划方案是从不同价值阶段和不同利益关系上来进行规划的,缺少大众的参与和意见的听取。其次,在规划方案变革的过程中,规划建设的竞争力不足,任何的市场化的分权很难在城市规划中通过。除此之外在城市规划体系中,针对各种分区规划和专项规划存在信息不对等的问题,难以形成规划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4行动制度有待完善

目前城市规划是政府进行干预的行为,城市规划以政府干预为主要,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始终,存在多种问题。因此针对当前城市规划中存在问题,例如如何在强大的权力面前,科学的面对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整合城市规划方案,从长远的角度去建立城市规划至关重要。

4公共管理视角下城市规划职能完善的建议

4.1强化城市规划计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对城市规划工作来讲,预见性与应对性至关重要。在城市规划中,科学的决策是履行好城市规划职能的关键所在。第一,需要明确具体的规划目标。要了解整个城市的发展,城市的承载力,进行城市规划目标的设计。第二,要打破规范区域的限定,具体的城市规划建设中普遍存在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如何针对存在的违法建筑干扰城市规划建设的问题进行修改至关重要。现如今的城市规划需要不断打破现阶段的局限性,解决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问题。第三,加强城市规划的可操作和科学性。当城市规划的编制就是拟定城市发展的建设规划方案,很多方案生搬硬套,结合传统的计划经济所制定的相应方案,无法适应当前转型期市场经济的发展。所以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要给规划管理者留足较广阔的空间,提高规划方案的创新性。

4.2构建科学的规划组织体系

当前城市规划涉及城市的人、物、财等多方面的配置,市场经济要求下的城市规划讲究效益,在城市规划中需要不断加强资源的整合,构建出规范化的组织体制。首先需要健全规划工作机构,明确各部门具体的规划方案。针对规划机构人手,合理配置管理机构,有效实现区域和城乡的统筹。其次,需要不断理顺规划的管理体制,实现城市的统一规划和管理,具体的规划应该由城市人民政府统一管理,避免造成实际规划建设中各自为政的局面。最后城市规划中要改变现有的规划权威性,建立规划评议机构,使评审更加程序化、规范化。并且要遵循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充分发挥城市规划中各个单位之间的决策作用,不断地加大城市规划的覆盖面,保证城市规划的公开性。

4.3加强城市规划的领导水平

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城市规划的领导水平。首先要增强协调能力,需要加大对各个方面的协调,在整个规划过程中要借助系统原则、科学原则和统一原则,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具体的转型期城市规划处理,包括了政治经济发展、消费市场等多种关系,而协调的方式也需要综合运用管理学、预测学、规划理论等相关的知识,在充分考虑到城市的建设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基础上,运用行政和法律等相应的手段,调动城市内部的资源,建立城市规划模式。领导作为一种行为需要不断去引导人们的具体的行为活动和思想。城市规划的任务就是建立各种的引导机制和控制机制。城市建设过程中,每一位参与者在今后的行动中需要相互制约,不断去规范其言行,对城市规划的监管,不是直接参与到城市建设中。通过多种手段,使规划的引导作用得以实现。规划引导包括政策的引导,出台城市规划的政策与有关规范化的文件,从而制约城市建设和土地利用的各种活动。其次是信息引导,在城市规划方案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公众的监督职能,向公众关于城市规划的相关细则,并不断协调好实际规划中出现的问题。

4.4加强规划的控制能力

为了保证城市规划能够达到预计目标,建立强有力的规划方案,首先要完善城市规划规则体系的建设,提高城市规划的水平。加大规划的执法力度,制定专门的城市规划违法处理方案,建立高素质的规划监察部,严格落实城市规划管理的职业资格管理。现如今的城市规划缺乏有效地分工合作和制约,城市规划存在意义的实现需要不断建立工作的执行制度及城市规划的审批制度,明确城市社会公共规划公布,健全好城市规划的展馆,使规划能够让公众参与进去。现在城市作为政府行政管理的法定职能,需要遵循依法行政的原则,维护好社会整体的利益结构,才能决定好每一个城市各个单位之间进行相应的协调。在实际规划过程中不可能只是由规划部门一个部门来进行,需要加大城市社会中的各个单元组织部门之间的协调,逐步完成城市规划。最后,需要加强城市规划的监督,明确具体的规划细则。需要加强城市规划的实施监督,包括城市用地状况、建设活动的全过程监督;城市规划的管理监督主要是社会监督,包括市民、新闻媒体等相关群体对整个城市的规划进行监督。

参考文献:

[1]刘娟.从公共管理视角谈我国“十四五”规划的新要求[J].城市建筑,2020,17(4):36-40.

城市公共管理范文篇6

(一)公共管理

管理是促进人类协作劳动、维持和谐生活的重要手段。管理工作在社会生产以及生活的各方面均有表现。在现代社会中,公共领域与非公共领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构成。公共领域主要是指社会公共利益,政府和非政府公共组织是其主要组织形式,承担着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责,并且遵循社会公共生活的制度和规则。

(二)城市规划职能

城市规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城市发展进行计划与控制,城市规划通过确定城市发展的方向,从而制定实现规划目标的战略、途径、方法以及行动纲要,并通过引导社会实践以及干预城市各方面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需要依靠一定的可操作手段,其需要在社会不同范畴以及层次实施。城市规划在经历不同经济体制的影响后,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已经成为国家管理以及宏观调控中的重要工具。在城市化趋势不断加深以及社会转型时期,城市规划将具备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社会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二、传统城市规划职能定位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传统城市规划中对城市规划的定义就是为了实现一段时间内城市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目标,对城市性质、规划以及发展方向进行明确,从而合理开发城市资源,科学划分城市空间并且实现各种公关基础社会的部署与建设。这一观念是对我国过去城市规划理论及实践目标进行总结归纳而得出的。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传统城市规划职能定位存在不完善、不科学、不主动等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传统城市规划缺乏创新精神,城市规划既然是以城市经济以及社会发展为目标,那么就应该有效掌握城市发展的潜在规律和特点,而在传统城市规划中,没有明确和预测城市性质、规模以及发展方向,这就使城市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二是传统城市规划的内容以及手段比较单一,只考虑对城市土地以及空间的规划,行政手段使用的频率比较多,出现了“重规划,轻管理”的局面,三是传统城市规划中,对各项建设进行规划和安排后,没有强力的监督与管理部门,无法发挥保障作用,导致城市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我国过去长期实施计划管理体制有一定的关系。在实施计划经济制度时期,国家财政是城市建设投资的唯一主体,既是创业者,又是投资者,能够根据城市发展的需求不断修正城市发展规则,但城市规划仅仅对城市各行业发展以及建设的需求进行空间布局。城市建设中没有对立的利益冲突,城市规划的作用以及矛盾被隐藏起来,城市规划职能定位的偏差所产生的影响也不是非常显著。改革开放后,城市各项资源由市场进行调配,许多市场主体进入城市建设领域,导致各方面的利益冲突越发激烈,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以及自身存在的问题逐渐凸现出来,传统城市规划职能定位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三、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城市规划职能定位

(一)城市规划中的计划职能

城市规划的侧重点在于对城市土地以及空间的利用,计划职能是城市规划中的主要职能。因此,首先要确定规划目标。城市规划的目标可细分为三方面,其一是基础目标,即城市规划需要满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城乡协调发展,最大程度满足城市居民物质、精神生活的需求;其二是现实目标,即城市社会及经济发展的现实目标;其三是理想目标,即区域城市发展战略及城市化发展水平、城市性质、发展方向、规划期限、规划范围、城市发展规模、规划技术经济指标、城市近远期发展目标以及五年建设目标等。其次,要编制科学的规划方案,在此过程中,确定目标并按照法定程序批准后,规划单位需要按照相关规划纲要进行细节规划。最后要进行决策和审批,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审批主体,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向政府或主管部门进行审批。

(二)城市规划中的组织职能

政府是典型的公共组织,在社会生活中,政府承担着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责,政府的行政管理是其进行公共管理的主要表现。公共管理是以公共组织为基础,合理使用公共权力,从而实现公共利益而开展的管理活动。城市规划中的组织机构可细分为政府、人大常委会、行政主管部门、规划设计院等机构。为了加强城市规划中的民主与法制,城市规划协会、城市规划委员会以及城市规划艺术委员会成为各城市开展城市规划活动的正式结构。随着市场经济机制的确立,越来越多市场主体进入城市规划建设中,因此,需要加强规划协调。城市规划作为公共管理的一部分,既要维护各方面的合法权益,又要保护群众的利益,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社会与环境的共同发展,要遵循“城乡统筹、合理规划、确立方向、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的城市发展原则,正确认识近期建设与远期利益、局部规划与整体统筹、现代化建设以及传统文化保护等方面的关系。

(三)城市规划的领导职能

城市规划的领导职能是指通过合理行驶权力,协调和引导各方面。城市规划主管部门需要依靠法律及上级组织赋予的权利,使用多样化手段,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城市规划的编制、城市土地使用以及各项工程的建设。在使用权利的过程中不能针对个体实施命令、指示等强制性方法,而是通过建立一套普遍使用的规范体系,使得城市建设主体能够平等地参与到城市建设中,提高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度和民主性。

作者:王锴 单位:浙江警察学院

参考文献:

[1]周世辉.城市规划中的生态环境营造方略[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11):21-22.

[2]肖晖.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城市规划职能探析[J].大观周刊,2012(24):53-53.

[3]王维.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体制与职能的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31):122-122.

[4]王晓川.论城市规划调控房地产的目标职能与作用机制[J].规划师,2008(4):5-8.

[5]石楠.试论城市规划社会功能的影响因素———兼析城市规划的社会地位[J].城市规划,2005(8):9-18.

[6]张国新.城市规划管理体制与职能的转型研究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6):105-105.

城市公共管理范文篇7

一、世界城市的内涵界定及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目标的提出

世界城市是国际城市的高端形态.是指在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具有最高影响力的城市,不仅规模较大且城市现代化和国际化职能效应都达到“极强”或“较强”程度.在全球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作用的国际性城市关于世界城市或者国际城市.国内外并没有一致的权威概念和衡量标准。综合各方面研究结果,一般认为.世界城市的标准主要体现在城市现代化和国际化职能效应两个方面其中.城市规模和现代化水平是基础.国际化职能效应主要体现在其世界性的经济职能作用和竞争力上.同时也体现在社会、文化等领域的综合竞争力上从量化的标准看.基本上可以分为经济发展、基础设施水平、控制力和影响力、国际交往水平等四个方面。根据围内外专家的研究.目前国际上公认的世界城市只有_二个,即纽约、伦敦、东京,它们在世界金融体系及世界经济事务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近年的一些研究结果还包括亚洲的大城市,如香港、北京、新加坡和上海..一般认为世界城市具有以下特点.即世界城市的13项指标:国际性、为人熟知;积极参与吲际事务且具影响力;相当多的人口;重要的旧际机场;先进的交通系统:亚洲城市要吸引外来投资.并没有相关的移民社区。西方城市要设有国际文化和社区:国际金融机构、律师事务所、公司总部和股票交易所,并对世界经济起关键作用;先进的通讯设备,如光纤、无线网络、流动电话服务.以及其他高速电讯线路.有助于跨国合作;蜚声国际的文化机构:浓厚的文化气息:强大而有影响力的媒体:强大的体育社群以及举办国际体育盛事的能力和经验;在近海城市中,拥有大型且繁忙的港口。

世界城市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相互关联、互为依存..但由于各个世界城市自身制度、文化结构的差异以及全球化经济格局中职能分工的差异.世界城市在类型上也表现出多样性或差异性,北京将世界城市确定为其努力的目标.经过了长时问的研究和酝酿.《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lz至2020~)》提出北京城市发展目标的定位.第一步是构建现代国际城市的基本构架.第二步到2020年全面建成现代化国际城市.第i步到2O50年成为世界城市。北京通过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以及随之全面展开、扎实推进的“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已进人一T全面建设现代化闼际大都市的新阶段。

二、北京建设世界城市面临的公共管理问题

公共管理在其百余年的演进和流变历程中出现了各种学术论争和理论流派..公共管理实践作为一种“国家的艺术”.伴随其纷繁杂芜的气候生态和波澜壮阔的丰富实践,总会有治理安排上的结构转型和制度创新。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市场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一种有别于传统公共管理模式的大都市公共管理理念正在迅速凸显和逐步成形.为应对世界城市公共问题.政府公共管理的治理结构和制度建构正面临新的挑战。

(一)世界城市建设中公共问题凸显

全球化以及建设世界城市的推进催生了诸多公共问题。首先表现为社会流动性增强世界城市已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的高度集聚地。外来流动人口的增加不仅给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带来了压力.如交通、环境等问题。也给公共安全带来了潜在危机如城市快速发展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不配套以及废弃物处理等问题.致使城市环境问题日渐突出其次表现为贫富差距增大这不仅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也不利于实现公平竞争和资源的有效配置.不利于社会健康发展学者们的研究表明.高等级的世界城市往往是贫富悬殊最大的区域.全球化使富裕与权力集聚于这些节点.也使低技术、低收入移民的数量不断增加,同时,就业结构、福利体制的变化以及世界城市独特的全球财富分配系统也加剧了这一问题D](p52)3~-学者将世界城市的社会影响与公共治理概括为两大层面,一是世界城市巾的参与与排斥问题。作为全球化产物的世界城市。受全球化进程的支配.其产业体系都经历了一个从制造业向金融服务业的结构转化过程.这个转化又必然会带来城市社会结构的变化.使城市中各利益群体的社会影响力与社会参与度发生分化.形成了一个二元社会:一边是全球化进程的参与者.另一边则是被排斥出这一进程的局外人国际经验表明.二者的境遇差异往往表现在就业结构、收入结构、社会结构、社区结构、社会参与等方面。二是世界城市的发展盲区给公共治理提出了紧迫的课题:营造和谐社会和达成社会共识、防止社会排斥现象泛滥、讲求平衡的公共投入等尽管世界城市是一个强有力的集聚全球要素与能量的节点.但也可能是一个加剧社会乃至政治危机的所在。为此.建设世界城市的公共治理就不仅仅是一个融入全球化进而掌握国际主导权的问题.同时还是一个处理社会割裂、谋求共享世界城市红利的考验。世界城市公共问题不仅在内容上日益丰富而且日趋呈现出复杂性。这种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世界城市公共政策问题具有紧密的相关性并具有国际化的特点.一国国内的问题发展趋势与国际形势紧密连结在一起相关性成为世界城市公共政策的主要政策视野之----同时.世界城市公共政策目标越来越体现出多重性.问题越来越具有动态性。对于世界城市的治理问题不再是专指政府的行为.治理概念的前提有两个:其一是权力既存在于政府机构之间.也存在于民间,参与治理活动的有政府、私营部门、民间社会等不同群体;其二强调程序.决策须以意向不同的许多行为者之间的复杂关系为基础.中心内容就是这些不同意向最终达成妥协..突出表现出三大特点:城市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治理形式合作化、治理结果的不可控(指公共和私营部门在治理过程中相互协作、相互影响,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产生的结果不受任何个人或机构的完全控制)这并不是说城市政府的作用弱化了,相反,在城市治理中.政府应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二)世界城市的管理尚存在制度缺失

就目前来看,对于世界城市治理.在我国的公共管理领域,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部门.都缺乏系统的理论思考和操作策略。而最为关键的是.我国政府公共管理的制度设计和制度链条中还存在诸多的漏洞与缺失。

1.政府治理的价值导向还存在以追求经济增长为主要导向的误区。政府的职能主要有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但当前政府在机构设置上主要以经济管理方面的职能为主.目的是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大和经济增长率的提高.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发挥得不够,在教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投资也尚显不足.政府的公共服务提供与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不相适应。《北京蓝皮书:北京公共服务发展报告(2009——2010)》中明确指出:“北京城市管理中的公共服务职能部门缺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城市管理过程中缺乏一个有效的体制和机制保障。城市管理中的公共服务职能需要在城市管理政策、法律、标准中体现,得到政策的约束;需要在管理制度、管理规范和管理流程中体现:也需要在具体执行中进行调整和完善:还需要通过监督评价体系给予硬性保障”。【2]

2.缺乏多元主体参与城市公共事务治理的平台与机制。城市的治理归根结底是一个资源的分配过程.是政府、企业、公民等多方主体博弈的过程。全球化的发展使社会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包括文化多元、利益多元、社会生活多元、价值观多元等各个层面。然而,在城市管理实践中依旧以政府为主导.呈现的是一种政府“独自”的状况.大多数情况下政府控制了话语权.这种情况与多元社会格格不入。福克斯和米勒在《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一书中曾论述道:“公众听证在实践过程中总是被那些组织合理的、感兴趣的或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所控制。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努力的结果有时更像是少数人话语的独白.而不是民主的话语”[3](p127)理想中的城市治理模式应该创造一种“公共能量场”,…(oz公共政策在这里制定和修订.在这个过程中多元主体进行话语的交流.建立“一种多元主体能够参加、多元利益能够得以协调、多种声音能够得以表达、多种文化能够得以包容的城市治理体制。”[5](p106)自l993年深圳在全国率先实行可看作是价格听证制度雏形的价格审查制度以来.有关各省市都相继建立了价格听证制度.旨在避免利益相关者在行政机关决策时“处于黑暗之中”。虽然对听证制度的规制各地各级政府都没有停止过努力,但架空规定、敷衍了事、利益捆绑的各类听证会依然此起彼伏一方面因为规定本身不明确容易陷入虚置.另一方面因为利益的驱使往往使得各利益方挖空心思寻找制度漏洞.代表作假.民意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表达.这些都反映出目前听证制度的不完备

3.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突出.城市与农村之间缺乏有效衔接的制度融合机制在城乡分治的二元社会管理体制下.城乡各自封闭管理.街道办事处负责管理和服务于城市中的居民.而乡镇政府则负责管理和服务于该地区的农民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和乡村的分界线日益模糊.出现了城中村。这种城乡混杂的现实状况导致了公共物品的提供主体不明确的后果.使得城乡结合部居住条件简陋、公共设施不健全、卫生环境恶劣、刑事犯罪频发。(1)城乡统筹规划机制缺失。“法律、法规不健全.城市边缘区和城中村作为一种特殊区域.在现行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体制中存在一定的盲区,规划、土地和房产等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必要的政策指导和明确的法律法规依据。”[6J(p178)2009年10月开始生效的《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第15条要求城乡规划按照以下规定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由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中心城、新城的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相关区、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乡、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由所在区、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乡、镇人民政府按照区、县人民政府的要求负责具体工作;村庄规划由所在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但关于市、区、县、乡、镇各级行政单位间的统筹协调规划规定得不详细,具体实施细节不明确.缺乏必要的指导依据。在户籍管理体制上也存在事实上的歧视。二元体制下的户籍管理制度背后与就业、教育、住房、医疗、养老等福利待遇挂钩。城市和农村居民在待遇上差别极大.造成了不公平现象的发生。

(2)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滞后。第一,城乡分割凸显养老保障制度的空白。城市中的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机关事业单位均被纳入养老保障制度覆盖范围.“虽然农村居民目前可以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获得养老保障.甚至也有了城乡养老保险的资金转移衔接机制.但是农民工只能参加城镇养老保险却不能享受该制度的定期养老待遇.以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过低的参保率仍是困扰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问题之一。”_7_(p】第二.参保农民续保能力弱。失地、失业农民第二次就业艰难.因为难以找到稳定的工作岗位.收入来源没有保障.无力缴纳社保金,因而常常无法续保。第三,城乡社会保障项目差异显著.待遇水平悬殊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险险种尚不齐全,如仅有农村社会养老、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低保。而城市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和失业五大险种齐备.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内容也较为完善。“从福利制度看.中国社会化福利.如民政福利、职工福利和其他福利.也只是覆盖了极少部分城镇人口,绝大部分福利项目并未覆盖农村居民.城镇福利化程度要高于广大农村地区”[8](p】33)

4.城市管理法制不健全“法治在世界城市的全面

协调发展过程中的意义在于保证城市发展的连续性和可预期性因为法治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就是排除个人的恣意和激情.用制度化的框架把一切政府活动都纳入到既定的轨道中。因此.只有法制才能成为城市稳定、长期利益的调节器。”[9](p335)完善的法制也是衡量一个城市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因素。从立法、行政法治、司法以及社会法治这四个方面看.北京市城市治理的法律机制还不健全.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方面:

(1)立法方面“立法权决定了世界城市的法治化治理框架.也决定了世界城市的长远发展,而且立法作为城市自治、人民主权的核心权力,它对行政、司法都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_l0]()我国的立法权主要通过全国人大及各地方的人大行使.就北京市的人大制度来看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人大代表的代表性不够广泛;二是各种反映社情民意的制度和吸纳民智的途径欠缺.立法的针对性和回应性还需加强。

(2)行政法治方面。科学、高效的城市治理离不开市民的参与,行政透明、公开、权责一致是世界城市行政法治的核心概念.由于世界城市的行政权力极其强大,因而必须对其加强监督既要注重政府内部监督还要加强外部监督.为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政府应该做到信息公开、透明。考察北京市政府的政务信息公开情况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在北京市政府网站卜可以看到政府采购项目、投标情况和公务员招聘信息然而,当前的政务信息公开范围更多集中存市政府机构信息、市政府领导介绍、市政府规章、市政府规范性文件、年度政府作报告、市政府人事任免事项等方面。对于政府各职能部门公共财政收支的详细情况未作公开.对于老百姓关心的纳税人的钱如何用.用在什么地方等未作披露.涉及市民切身利益的社保、医疗、教育等各项政策的实施情况、进度、权责情况不详细、不具体.冈而其离“阳光政府”目标的实现还有距离。

(3)社会法治方面..世界城市治理应该是一个同家和社会相互促进、相互合作的过程,社会力龟由政府引导雨I调控形成合力.政府T作的效率、同应性由社会力量的推动来促成.闳而应该建立完善的鼓励市民参与治理的机制.如“纽约设立了统一的民间纠纷解决组织.这些组织在解决纠纷过程fti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朋。”…(一而北京市的市民社会发育明显不良.例如:各种非政府组织(NGO)和非营利组织(NPO)的设立和开展工作受到诸多限制.许多非营利组织对政府依赖性强.m政府提供财政拨款和补贴儿乎占全部收入的一半.一旦政府不再对非营利组织注入资金.它就难以为继。除此之外,对非营利组织的税收政策不明确、不具体、不系统.目前以所得税优惠为主.而且范围也比较小:在财产税以及主要的税种——商品税中。缺乏埘非营利组织的专门规定.尤其缺乏对民间成立的非营利组织的优惠措施

5.跨行政区划的区域协调合作机制尚未形成

“纵观东京、纽约、伦敦等世界城市,无一不是以刷边广大的都市罔地区为城市功能辐射、聚集的腹地.依托都市圈内合理的产业结构配置、便利的交通通讯联系、完善的区域基础设施和有利的F{然人文环境资源条件.从而在与其他城市地区的竞争之中脱颖而出.”l12j(p3)随着北京城市功能集聚和辐射能力的增强.周围的经济活动联系紧密.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京津冀都市圈正在形成.但从发展现状来看.由于区域性协调合作机制缺乏.导致这些城市各自为政.在资源利用上竭泽而渔,在基础设施建没、产业发展上恶性竞争,从而大大阻碍了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步伐.削弱了北京在世界城市中的竞争力。例如:“在机场、港口建设方面,京津已实现了跨区域联合.但2004年北京又开始兴建第三条跑道和候机楼:北京与河北共同开发建设了京塘港.与天津港口岸实现直通.河北又在距离京塘港几十公里处新建曹妃甸港.与天津港之间形成竞争态势.如果协调不好.必将带来新一轮的恶性竞争”n3](p62除此之外.由于政府部门内部实行科层制.难以实现区域资源的优化与组合,国土部门、城建部门以及发改委都涉及城市和Ⅸ域发展规划运作.但因缺乏密切协作和螯合,各自为政.引发了区域生态失衡等问题。冈而“在都市圈的发展过程巾.有必要建立由区域内城市共同参与的协商制度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目标.兼顾围家、城市和企业利益.逐步实现在特定城市群区域内对要素市场配置、产业发展、区域城镇结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环境资源开发与保护的一体规划、建设。加强城市问协作和互补.及时处理跨地区问题.推动建立大市场.形成城市群分工体系,构成集成竞争优势。”】4](l6’这将有利于京津冀大城市群的建设.从而进一步促成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目标的达成

6.城市公共安全与应急机制薄弱。地震、火灾、沙尘暴、洪水、地质破坏、传染病及其他新城市灾害的存在对于防灾减灾设施和系统的建设以及城市综合减灾管理机制提f}{了更高的要求除此之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人口、财富的快速集聚以及各种利益的博弈和矛盾的激化都使公共安全面临着危机.例如暴力拆迁引发群体性自焚.群众打砸市政府大楼等一系列的群体性事件又为城市安全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北京由于其具有人口密集化、经济中心化、社会流动性强、辐射影响广的特点,一旦出现公共安全危机.就会对城市造成巨大破坏.

因而北京的安全应急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北京城市公共安全应急机制在新形势下却显得较为薄弱.具体来看存在如下问题:

(1)缺乏综合统筹的危机协调机制。虽然北京市已经建立了统一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但各部门都各自建设和开发自己的信息系统.沟通不畅.资源没有得到整合.不仅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还导致了重大灾害发生时各部门配合不力的后果.大大降低了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能力具体来说,“北京市现有独立的救助系统】】套.其中属紧急救助性质的5套.包括警务1l0、消防l19、交通122、急救120、红十字999属非紧急或亚紧急性质的6套,包括市长电话和水、电、气、热、城管等。其r—tl前5套规模较大,设备先进.平均口受理I1乎入量已达I.587~-次.各系统问有转接功能,初步达成了业务上的协作。但总体L-,全市11套系统远未达到统一、高效、联动的水准。”_I5](r

(2)危机预警机制不健全北京市在应对公共危机方面fJ_{台了多种预案.如《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北京市粮食供给应急预案》、《北京市森林火灾扑救应急预案》、《北京市防汛应急预案》等,但都偏重于自然灾害和事故等传统应急领域.对于金融危机、恐怖活动等缺乏威对经验.对于新技术等带来的危机以及社会关系紧张、群体性事件的关注不足。

(3)公共安全教育欠缺,对公民安全防范意识和应急能力培育不足。纵观一些世界城市存经历了公共安全危机之后都特别重视对圈民公共安全应急能力的培育并逐步建立起了各科t公共安全教育机制。女¨“纽约市的应急管理办公室有多种灾害应急指南供市民参考.其巾大部分指南都可以登陆纽约市应急管理网站获取.市民也可报参加由纽约市应急管理办公室提供的各种免费培训班或演练。”6j(p]02)对比北京市,SARS过后.有关部门编写了《北京公共安全指南》,但仅仅是文书性的.实践层丽欠缺,如缺乏地震、火灾等突发事件的日常模拟演习等。此外,学校、机关、社区等对各种灾害的应对知识教育宣传不够.市民关注和参与热情不高.公民明显缺乏公共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和应急能力。

(4)公共危机应对的国际协作机制不成熟。随着北京市国际化程度的加剧,公共安全问题变得越来越具有开放性和扩散性.许多问题已跨出一国范围,成为同际性的危机.因而在危机处理上加强国际协作就尤为重要。

城市公共管理范文篇8

城市规划与城市规划职能的发展历程。城市规划是随着文明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类居住环境的改善、城市的出现而不断发展的。在世界上,城市规划这一概念和理论都出现的非常早而且成熟,在实践上也取得惊人的成绩。城市规划在中国,主要是与我国文化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在古代中国典籍中,我们会发现一些对城市规划的记载,如《考工记》中的都、王城、诸侯城的不同城市的建设制度,还有道路系统和用地功能分区。在《商君书》中更是提到了农田土地分配比例,并要发展人口、粮食、建城等相应条件。在《墨子》中更是记载了城市建设与城防的重要性,以及城市规模与农田、粮食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我国古代城市的规划主要着眼于军事思想和整体观念,讲求城市与自然的关系,重视等级观念。这在我国后来的城市发展也有所体现,都是更为重要的是越来越强调城市的结构形态,即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城市功能分区,形成不同的功能区域,完成城市规划的不同功能。城市规划在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出现《建筑十书》,系统阐述了城市环境卫生、城市选址、城市公共建筑布局等原则,并提出了理想城市的模式,到了中世纪,逐渐形成以教堂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到了近代,则基于资本主义商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多样化的城市规划理论。城市规划在现代,东西方的城市规划都着重于城市规划理论的建设、城市规划的实践以及城市建设立法,逐渐的融合各种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是城市规划越来越科学、越来越符合人民生活的意愿。

二、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城市规划职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城市规划职能存在的问题。目前,城市规划职能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城市功能分区不清晰,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主要有,第一,由于我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过于快速,导致城市在进行功能分区时会出现不同功能区相互参杂的情况,这在一定长度上来说,也不应该出现太大的问题,但是,这方面主要体现的问题就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城市功能的定位于规划没有做到位,导致现代城市不同更能分区相互影响,这不仅制约了城市规划功能的进一步完善,也导致城市规划职能不能进行有力的展开,从而造成城市规划功能的下降。第二,由于我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不具体,或者说是城市发展速度超过了当初城市规划的目标,导致在发挥城市规划职能时,始终伴随着新老城区问题、新旧功能分区问题以及功能分区不合理等问题,这必然会导致城市规划职能在进行湘桂规划时,不容易解决,也成为了城市规划的老大难问题。第三,由于我国城市在规划中所注重的问题,在不同历史发展的阶段所呈现出来的特点不同,因此,在进行城市功能规划时,伴随着的问题就是城市规划不统一、政策法令贯彻不到底等问题,这就使得城市在发挥规划职能时,会产生相互矛盾的局面。可见,我国城市规划职能存在的问题,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渐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是在城市实际发展中所出现的主要问题。

2.优化城市规划职能的对策。优化城市规划职能的对策,注重点应该立足于完善和优化城市规划职能,也就是说立足于现在城市发展的水平,通过现有的城市分区,对城市规划职能进行完善,加强城市规划只能发挥作用的能力。具体包括下面两个方面,第一,统筹城市功能分区的发展,立足于现有城市功能分区的作用,加强该功能分区的影响力。城市规划职能,究其本质来说,是服务职能,而就目前不少城市的发展水平而言,由于不同发展阶段所规划的目标不同,因此,在接受历史发展现状的同时,综合加强城市功能分析的发展,加强功能分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交通、园区等,甚至应该建立直接管辖的部门,通过专门专管来实现功能分析的更好发展,第二,加强城市规划职能发挥作用的能力。这一方面是出于城市居民的考虑,目前,城市规划职能发挥的主要方向是以城市经济发展为首要目标,而以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城市规划职能建设少之又少,因此,必须加强城市规划职能发挥作用的其他能力。另一方面主要是以城市整体发展为首要目标,这是因为,城市规划职能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把城市建设的更好来满足城市居民、城市经济的发展,不应该只以一种目标为城市规划功能发展的目标,必须立足于整体,从整体上来保证城市规划职能的实现。

三、结语

城市公共管理范文篇9

近年来,鉴于中国城市化水平的持续升高,城市公共管理问题也接二连三的涌现。由于城市公共管理问题的不断升级,传统的城市公共管理方式已然无法适用中国社会的发展,社会呼吁城市公共管理进行技术创新。数字化城市公共管理可借助多项数字技术的使用完成对管理目标空间上及时间上的精准定位,缩减巡查及处置人员,节约管理成本,促进管理效率的提升,最终推动节约型城市的发展。由此可知,数字化城市公共管理的推行对于城市公共管理方法、技术的创新及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言都是特别重要的。

二、当下数字化城市公共管理存在的不足

1.公共机构职能重叠,办事效率特别低。就我国数字化城市公共机构而言,它们所具有的职能重叠及办事效率低下的现象是特别严重的。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各公共机构职能划分不明确;其二,机构改革不彻底;其三,上级机构管理不科学;其四,基础机构认识不正确;其五,内部诸多因素的制约等。

2.发展不均衡,资金短缺,高科技人才匮乏。事实上,我国城市管理机构的信息化水平还是比较高的,然而基层机构的信息化水平却特别低,同时各机构间还存在发展极不均衡的情况。大多数机构没有,抑或仅有特别有限的可利用专项资金。熟悉信息化建设的人都知道:信息化建设除了开展项目时需进行一次性投入外,还应进行系统的日常管理及维护、设备的更新等,这些均需要资金,所以政府的投入及支持对于数字化城市公共管理的发展是特别重要的。此外,我国高科技人才匮乏这一现状也给数字化城市公共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许多阻碍。

3.数字资源未进行统一的规划,未实施相应的整合。城市数字化属于一个特别庞大的系统,其信息量特别大,同时其信息也来自许多部门,因此其信息整合的任务便特别繁重,当然所牵涉的范围也特别广,比方说软件、人才及服务等等。现实生活中,与城市公共管理有关的机构在实际管理时均存在以自我为中心展开信息化建设的现象,尤其是市政、交通及公安等机构,创建了诸多面向行业主管机构的纵向信息项目,此类信息化项目均由机构自主决策,各机构间缺乏必要的协调,最终便导致了各信息系统相对独立,缺少应有的共享机构及信息交换平台的局面出现。

4.公共机构服务管理意识低下。众所周知,公众需求系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核心。然而我国在进行数字化城市公共管理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公共机构服务管理意识低下的情况,就算是基础的数字化对外服务组织,其员工的服务管理意识也亟待提高。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由于传统政府机构受强化管理、弱化服务意识影响特别深的原因造成的。

三、促进数字化城市公共管理效率提升的措施

1.科学规划,创建完备的数字化城市公共管理体系。数字化城市公共管理所牵涉的内容特别多,它不但涉及到了信息技术的运用、各政府机构,同时还涉及了人员及职能的整合。完备的体系是数字化城市公共管理得以顺利开展的可靠前提及有力保障,而先进的技术则是数字化城市管理得以正常进行的手段。为了更好地推动数字化城市公共管理的有序开展,政府理应统一牵头,创建完备的数字化城市公共管理体系,如此我国的数字化城市公共管理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此外,鉴于搞好数字规划系数字化城市创建的基本原则之一,同时其也属于进行现代城市规划必须要做的事情,因此城市公共管理者理应展开统一规划,解决管理及标准等方面必须解决的问题,以推动中国数字化城市公共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2.优化城市公共机构职能,促进其工作效率的提升。为了促进数字化城市公共管理的发展,城市各公共机构不但应改掉机构繁多、人员冗杂及办事效率低下的不足,同时还应优化机构自身职能的划分,以提高自身工作效率。相关部门理应以数字化城市政府机构为着眼点,优化城市政府机构的性质及职能,促进机构管理层次扁平化,优化对外服务窗口,促进机构人员工作主动性及积极性的提升,最终实现提高其工作效率的目的。

3.强化城市公共机构服务管理意识,促进其服务管理水平的提升。群众满意系数字化公共机构服务管理理念的重心,数字化公共服务机构的工作均应围绕群众满意度展开。鉴于群众对于公共服务机构提出的审美、服务及产品等诸多需求,所以,数字化城市公共机构理应于强化服务管理意识及提高服务管理质量的前提下,做好群众服务管理,明确关键服务管理策略,并借助各方面的创新提高群众对自身服务的满意度,最终促进自身服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4.强化城市公共管理团队信息素质建设,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信息化人才。数字城市并非仅牵涉技术及工程,它属于一个兼容性特别强的概念,主要涉及如下领域:其一,技术;其二,管理;其三,人文;其四,经济。数字城市建设并非高新技术产品和信息基础设备的简单堆砌,它更重视体制的改革及机制的改革,以对现行政府组织机构、运行方式及行政流程展开重组及再造,让它在信息技术的引领下,进行更好地运转,所以管理团队的信息素质建设所具有的作用是特别巨大的。为了更好地实现数字化城市公共管理,城市公共管理者还应跳出传统思维的限制,以现行信息化要求为依据组织及协调管理。此外,信息技术人员还应给予业务工作应有的重视,并借助信息技术的使用进行数字城市化管理。

四、结语

城市公共管理范文篇10

1近代城市公共管理理论及其实践发展

近代城市管理理论主要以对城市社区形态、结构的重新规划与设计为发端和基本内容.文艺复兴之后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对城市管理的多重需求,不仅重构了近代城市的产业特质,也重组了近代城市的空间布局重塑了城市发展的功能与目标。城市理念最初来源于文艺复兴后到现代化萌发期间.人们对人类理想居住场所的创造性想象与理性设计而创造了城市雏形芒福德(Munford.1922)对城市历史学研究考察了人类近几百年来对理想城市的思考,强调城市理想状态中城市与农村的协调而提出将城市与农村融合为一体。

19世纪末.霍华德(Howard.1898)针对城市无计划发展带来的拥挤、低效和高费用弊端,主张“田园城市(GardenCity)”的新型城市规划理念认为新型城市应兼有旧城市活力机遇和乡间的宽敞以及合理布局的效率等特征,并认为其重要特点是规模较小且设施齐全即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1928年.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奥地利、西班牙、瑞士等国著名城市建筑和规划专家发起成立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后逐渐发展成为有影响的国际性学术团体,并于1933年发表都市计划宪章,又称”雅典宪章”,拓展了当时盛行的以追求空间形态等建设主体完备的城市理论开始从多学科、多需求角度考虑城市住宅娱乐交通工业生产、文物保护等各方面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提出一系列城市公共管理的开创性构想被认为是近代城市单一规划设计理念向现代综合管理建设理论过渡的重要里程碑。

2O世纪中叶城市及城市管理研究领域进一步扩大.同时伴随着社会学生态学、地理学交通工程等学科也逐渐形成自身独立的城市发展理论.城市管理理论内容更为具体化系统化综合化芒福德(Munford1938)在此时期又进一步提出了有关城市规划的若干思想.再次成为现代城市管理规划运动的重要指导.并在政府官员和规划家中取得信任,随即根据他的理念在英国推出了关于城市及城市管理研究的重要成果——巴罗报告”(BarrowReport).直接干预影响了英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决策计划.并导致1945-1952年英国战后一系列城市公共管理研究决策机构的建立。由此开始,城市及城市管理科学的研究频繁与国家和各级政府决策机构交流并逐渐结合,影响社会管理者的战略意志和管理目标取向城市管理科学本身也由于实践的快速发展使得其综合性、社会性、战略性和系统性曰益增强。总体来看二战后城市公共管理科学面临的问题已经不再单纯是城市规划或城市基础设施等城市物质形态的发展.城市人口、交通环境污染、社会动乱、经济发展等复合性社会问题成为城市公共管理研究的重心。此时,城市公共管理理论的重点已从物质环境建设转向了公共政策和社会经济等根本性问题成为政府管理决策的重要理论依据和广泛关注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

2现代城市公共管理发展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应用

现代城市公共管理,被认为是城市政府、市场和其他城市利益相关者以城市的长期稳定、协调发展和良性运行为目标,以城市为管理对象.对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的全面过程和运行与再生的全部活动所进行的有机协调活动;是在市场机制调节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城市治理制度安排和体现先进水平的科技手段.互动合作整合城市人、财、物、信息等各种资源实现城市高效协调运行和各项功能正常发挥,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和谐发展促进城市社会与人类健康发展的创造性活动”。

城市公共管理本质上属于较高层级的政府公共管理其目标定位应是以人为本以城市和谐稳定为目标设计相宜的体制机制.合理利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实现城市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股新部门管理改革浪潮席卷包括发达国家转型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引发了新公共管理(NPM,NewPublicManagement)理论的兴起和发展。摩尔等人(Mooreetal,1994)认为新公共管理最核心的特征是.在非私人的政府管理部门试图引入或模仿市场机制或私人部门的一些特征。麦特卡尔菲和理查兹(MetcalfeandandRichards1990)认为,虽然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的背景或面临的环境不同,但是将公共部门的活动置于市场压力和利用市场规则来达到某些公共目的.能够获得效率和效益的提升。非洲、亚洲和拉美国家逐渐增多的公共部门收敛趋势(凯科特和贝克,KiCkertandBeck,1995)或”扩散化的改革(哈利根Ha…gan,1997)”,及“全球化趋势(弗林,FIYnn.1997)都被认为是新公共管理的实践。更值得注意的是,在经济危机和结构调整背景下的公共部门改革,被认为是在新公共管理框架下的更广泛意义上的行政职能调整和公共服务提供的改变(宾纳菲尔特,Bienefeld.1990;曼坎德拉Mukandala.1992)。拉尔比(Larbi.1999)认为,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支持的结构性调整项目(InternationalMonetaryFund/WorldBank—supp0rtedstructuraladjustmentprogrammes(SAPs))使得政府与公共部门的角色及其机构性质更倾向于市场导向和私人部门导向,这种结构性的国家行政改革是由多种原因造成主要是由于战后中央政府陷入持久的经济和财政危机.但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引发新公共管理的因素却有所不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经济、社会、政治、技术和制度环境的综合变化引起和造成了公共行政及管理体系的根本变动(泽富凯克,Zifcak.1994;格里尔Greer1994马什卡雷尼亚什.Mascarenhas1993;莱恩.Lane.1997凯特尔KettI.1997)。这种变动的主要目的是政府管理体制和公共服务提供渠道的改善.强调效率性.经济性及最终的效果性(麦特卡尔菲和理查兹MetcalfeandRichards.1990).而发展中国家更多的是由于经济危机引起2O世纪80年代的公共~pf-]改革。

例如在非洲的亚撒哈拉地区经济及财政危机引发经济改革.进而引起公共管理部门改革。其他一些非洲和拉美国家陷入暂时的国内和国外债务危机.贸易条件恶化.国际货币市场真实利率上升,高通胀低储蓄和低投资,基本消费品缺乏.这些经济危机最终要求政府公共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亚洲国家,印尼马来西亚和韩国的经济危机亦是导致公共部门改革的首要诱因。泊林达诺(P01jdano,1999)对发展中国家实践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情况进行了概述.认为虽然许多发展中国家将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改革国家及城市公共管理列入了议事日程但是却完全没有纳入任何新公共管理的思想及举措.更槽糕的是,这种改革的初衷与其完全没有联系或完全相悖.因此.新公共管理理论作为一种理论影响较大.但是更多地是在思想层面而不是实践。他对亚非近4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实践进行了比较,重新检验了由于腐败和低下的行政能力,新公共管理并不适合发展中国家”这一论断的武断性,认为发展中国家失败和成功的许多例证说明,不同国家新公共管理改革的发端更多地决定于地方化的偶然因素,而不是一般化的国家行为.新公共管理改革需要更加开放的思想来根据形势的需要思考不同政治背景、不同经济体制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行政目标和公众需求。可见,体现于实践的新公共管理理论核心思想是:作为管理主体的政府成为多元管理体系的组织者协调者,不再全揽公共管理的所有事务而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让更多的私营部门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手段和经验.通过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之间公共部门机构之间形成适度合理有序的竞争,降低政府管理成本,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进一步调整并优化政府职能。

3当代城市公共管理的新阶段:数字城市管理体系

一般来说.以政府机构与公众及私人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水平为准政府管理方式发展至今经历了信息(Information)交互(Interaction)、提交(Processing)和交易(Transaction)这四个阶段(见表1),目前处于交易阶段,这一阶段政府管理方式不再是简单的政府门户网站.而是政府信息、服务的融合,公众通过这个平台能够更方便进入一个多机构、多服务的政府管理系统。这也是政府管理方式的一次变革.其更关注政策或战略的制定.为公众和企业提供更有效的全面的在线服务媒介.而且能够借助外部的技术和人力资源来完成这些活动。这~阶段受众能够全面与政府服务机构交互.接受全面和制定式的信息及服务。

这是一个更加复杂和不断完善的系统,丰富的信息、交易平台及多媒介是主要的特征。交易阶段政府管理模式的一个明显特征是政府显著的数字及多极化特征因此这一阶段的政府也被成为数字政府”数字政府(E—GovernmentDigitalGovernment)包含狭义和广义的定义美国得克萨斯州数字政府规划(StateofTexassElectronicGovernmentStrategicPlan)中将数字政府明确定义为:各级政府与公众、企业之间借助电子通信技术开展的政府活动包括:产品及服务的提供和购买.产生及接受(政府)指令.提供及获取信息以及完成金融交易”。。数字政府被认为是新公共管理理论革命最后的实践,其成为公共部门改革公共服务的主要推动力其对政府管理的影响更倾向于归入后新公共管理理论。最早的数字政府可以追溯到1997年,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USNationalScienceFoundation.NSF)发起并逐步引入。1997年,基于一份关于21世纪迈向数字政府的报告.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开始指导美国联邦政府利用Internet技术来提高公共服务透明度.由此利用现有的先进技术建立高效数字政府的理念初现雏形随后发展迅猛并迅速得到推广和应用。仅1997年,世界范围内有1915个中央级政府机构建立了相应的政府公共网站,2000-2001年.短短一年这一数字增长到9363个(CyPRGCyberspacePolicyResearchGroup.虚拟政策研究中心,2001)。,美国以拥有403家政府公共服务网站(这里仅以数量计.不论服务质量)独霸数字政府发展的鳌头,一些发展较早的国家包括法国.巴西、葡萄牙及丹麦等也建立了政府公共服务网站。加特纳(Gartner.2000)将数字政府的特征概括为:数字政府即通过各种技术、网络及新媒体发展.推动政府机构内部及社会91、部的连续转型,从而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参与公共事务活动的能力和管理水平进行最优化的结果,其实质是政府管理手段和管理理念的公共化和透明化。帕尔多(Pardo2000)进一步概括了数字政府区别于传统政府的主要功能:(1)公众获知政府信息更加便利(2)更加清晰地遵守~般性规则;(3)公众借助政府提供的数字平台和公共协助更有效地取得个人利益(4)政府之间活动及政府与企业之间活动的便利和公开:(5)政府对政府的信息和服务融合(6)公众参与公共管理活动的更广泛性。数字政府将进一步带动整个社会信息技术的融合和应用.形成“数字政府——数字企业——数字公众三位一体的数字社会。方(Fang.2002)将数字政府的类型概括为八种:政府一市民(Government—to-C…tzenG2C);市民一政府(Citizen—to-GovernmentC2G)政府一企业(Government—fo—BusinessG2B)企业一政府(Business-to—GoVernmenIB2G)政府一政府供职人员(Govemment—t0一EmployeeG2E):政府~政府(Government-to-Government,G2G)j政府一非营利组织(Government-to-Nonprofit.G2N)非营利组织一政府(NOnproflt~to—Government.N2G)。数字政府的建立需要重视其中的五种关系:市民一政府(Cltizen-to-Government,C2G)企业一政府(Business-to-GovernmentB2G)政府一政府(Government-to—Government,G2G);政府一非营利组织(Government-to-Nonprofit.G2N):政府一政府供职人员(Government—to—Employee.G2E)。

具体来看,首先,市民一政府的关系反映了公众个人对政府提供的公共信息与服务的需求这些服务包括发放有关许可和执照如驾驶许可,渔业许可等.不仅包括纳税人对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的税费支付。也应该囊括政府对纳税人的退税等服务。其次,企业一政府的关系主要是企业、商务活动及合作组织对政府提供服务的需求.包括营业许可用工信息及经营选址等服务。最后政府一政府(GOVernment~to—GovernmentG2G);政府一非营利组织(Government-to—Nonprofit,G2N):政府一政府供职人员(Government—to-Employee.G2E)的这三种关系源于其三者相互之间及其自身内部机构及政府供职人员提供及完善政府服务的要求包括政府公务活动、政府采购及政府内部资金转移及其他相关的服务。目前数字政府的发展阶段主要存在于市民一政府(Citizen-to-GoVernmem,C2G):企业一政府(Business-to-GovernmentB2G):政府一政府(Government-to-GovernmentG2G)这三种关系之间.尤其是前两种服务需求较大.发展较快。

由此.现代城市数字管理系统强调不同机构与组织之间相互传递信息,构成内外部联动的“开放式循环。其中内部的信息双向流动包括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以及这两级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之间的交流。外部信息流动分支包括地方政府与公众之间以及地方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相互传递。这里.地方政府不仅承担着本级政府与公众和企业之间的信息、服务联通,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其是公众及企业与中央政府之间信息交换的媒介。中央政府向公众和企业的各种信息.需要通过地方政府的相关活动进行传递和解读因此.地方政府在整个数字整合系统中承担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中央政府信息传递与反馈的主要渠道这显示出城市管理系统的重要性,地方政府建立的城市管理系统不仅提供了公众与企业及其他组织需要的信息及服务来源,而且是贯通中央政府信息上下流动的决定性环节通过地方政府实施的城市管理系统,中央政府的各种信息及政策才能得到顺畅的和贯彻.意味着借助于城市管理系统,地方政府成为中央政府实现其政策目标的主要执行者,也是公众及企业信息及其他服务需求的主要提供者。

4启示

未来.城市公共管理的发展趋势将更加体现以人为中心.从对人财物等硬件”为重点的管理转向以知识和学习等软件为重点的柔性化管理管理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将完全建立在数字化基础之上,并不断扩大市民参与.实现管理透明与公开。根据上述理论及实践演进的梳理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4.1城市公共管理主体多元化趋势将更趋明显.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现代城市管理三元治理结构成为必然选择加快引入私营部门、第三部门等新的组织要素,建立由政府、企业社会组成的多元化主体城市治理结构以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在这种三元治理结构中,政府是组织者和指挥者其行为决定和影响其他城市管理主体的活动方式和活动效果:营利性企业和非政府组织配合政府提供城市公共物品与服务,其有利于分担政府管理事务。提高城市管理运行效率和效益社会公众作为基础通过公开与不公开途径参与城市管理活动,推动城市管理机制内生化转变其中政府突出其统领与指导作用,企业突出其专业与独立作用,社会突出其监督与制衡作用.三者地位应相差无几,完成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造。在城市管理活动中,政府的职能更多地是提供良好的交易环境、保证公正的交易制度、进行有效的市场监管对于城市公共服务中的自然垄断产品.建立严厉的政府监督下的市场供给体制.对于共有资源或纯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可以通过市场交易委托给专业的建造者或经营者.提供高效高质的第三方产品或服务。

4.2伴随数字技术及信息.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城市公共管理技术将逐步实现完全信息化数字城市提供给城市管理强大的技术和数据支持,使城市管理各部门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城市资源实现工作流程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网络化。数字城市强调运用信息技术、地理信息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在城市管理信息综合平台基础上建立综合性的管理信息系统,提供准确、适时、有效的信息搜集和加工处理,为城市管理者的决策和职能履行服务。

4.3以推进城市管理资源和管理体系整合为目标,城市公共管理手段科学化水平将有较大提升用科学手段管理城市,是城市管理的必然趋势.城市管理手段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整个城市及各系统的正常协调发展.城市管理运行系统内容繁杂.包括城市交通管理城市市容环境管理、城市旧城区改造管理、城市公共服务保障、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城市综合执法等多个领域.涉及面多牵涉面广.必须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才能达到整合管理资源、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