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安全发展范文10篇

时间:2023-10-15 09:35:40

城市安全发展

城市安全发展范文篇1

面临的诸多问题即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建筑空间拥挤、交通堵塞、环境污染严重、城市综合防灾能力薄弱等等;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在解决城市问题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历史教训,提出大力发展和利用地下空间是解决城市问题的最有效途径;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地下空间规划的思路和原则。上述分析和设想愿与同行共酌探讨。

[关键词]城市问题地下空间利用开发原则 1引言

城市人口、地域规模和城市生存环境问题是21世纪中国城市发展所面临的巨大挑战。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城市化水平已从1950年的28.7%提高到2000年的75%。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促进了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高,由1989年的不到20%提高到2000年的35.7%。城市化水平提高的结果表现为城市数量增加,城市规模扩大,耕地面积急剧减少。据气象卫星遥感资料判断和测算,1986—1996年的10年间,全国31个特大城市的城区,实际占地规模扩大了50.2%。据国家土地管理局的监测数据分析,城区规模扩展都在60%以上,其中有的城市占地面积成倍增长,实际上占用了大量耕地。1986~1996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使耕地净减少197.5亿平方米,这比韩国耕地总量还多。中国是资源小国,耕地资源更是如此,中国目前人均耕地1000平方米,仅占世界平均数的1/3,到2020年,人均耕地将下降到800平方米以下,根据经济发展与城市化水平的相关分析,到21世纪中叶,我国城市化水平将提高65%左右,这意味着我国城市人口将比1980年净增8亿多人,按每个城市人口用地100平方米计算,将占用耕地666亿多平方米,再考虑工业交通用地,使我国的耕地资源将不堪重负。此外,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高,还使城市人口超饱和、建筑空间拥挤、城市绿化地减少,形成一系列的“城市综合症”,造成城市生存环境的恶化。正视耕地面积很有限并将继续减少的严峻现实,正视城市生存环境恶化的现状,寻求合理的解决途径,已成为我国城市安全发展的重大而迫切的问题。笔者具体研究了城市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在解决城市问题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大力发展地下空间是解决城市问题的根本途径,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地下空间的规划原则。

2城市发展面临的几个主要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2.1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正在中国城市中形成“城市综合症”,其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人口超饱和、建筑空间拥挤、城市绿化地面积减少。按照国际标准,城市人口密度大于每平方公里2万人属于拥挤。我国上海城区人口平均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7万人,局部地区达每平方公里16万人,北京城区4个区平均为2.8万人,均属于超饱和状态。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房地产开发,城市建筑和通路的大规模建设,使可用于园林绿化的绿地和开敞空间日益减少。据1990年统计,我国城市人均绿地面积只有3.9平方米,与国家制定的人均10平方米卫生标准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2)交通阻塞,行车速度缓慢已成为许多城市普遍的问题。如北京市干道平均车速比十年前降低40%以上,每平方公里道路汽车拥有量为发达国家大城市相应拥有量的两倍乃至数倍。尽管北京近几年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道路建设,可是道路的扩展远远赶不上车辆的增长。据统计,近十年北京道路年增长率为3%,而车辆年增长率为15%,车流量则为18%,交通拥挤已成大患,同时停车问题也日益突出。

(3)基础设施落后于城市的扩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造成城市环境相应恶化。80%以上的城市污水未经处理排入江河,水质超过了3类标准的城市河段已占78%,50%以上的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垃圾围城现象普遍,我国生活垃圾经处理的仅占2.3%左右,其余只能堆存,堆存量高达60多亿吨,占地60多亿平方米;城市噪声污染普遍超标,全国有1/3城市居民生活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城市交通噪声大部分超过79dB限值,生活噪声大部分超过55dB限值。

(4)城市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差,城市防灾系统达不到现代城市的标准。由于现代城市高密度化和生活水平高标准的需要,各种供给设施的建设将会急剧增加,需要改造和增设的管线就会越来越多。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城市公用事业地下管线比较混乱,每年管线被破坏事故有上万起,直接经济损失达7亿多元。如1995年济南市发生特大煤气爆炸事故,事故的原因是煤气管道泄漏使电缆沟内充满煤气而引起爆炸,爆炸长度达2.2公里。另外,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缺少对防灾空间的规划,各项城市防灾系统达不到现代城市的标准。如每万人中消防队员和消防车辆数,北京与上海仅分别为东京和纽约的1/6,城市总体抗灾防损能力还相当脆弱。

如何在保持现有自然条件不继续恶化和尽可能减少灾害损失的前提下寻求发展途径,已成为我国城市安全发展的当务之急。

2.2解决城市问题的有效途径

2.2.1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

在解决我国城市化发展诸多问题及寻求新对策的过程中,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并吸取其历史的教训。发达国家的大城市中心区都曾经出现过向上部畸形发展而后呈现“逆城市化”的教训。由于城市中心区经济效益高,而以房地产业集中于城市中心区投资,造成了城市中心区高层建筑大量兴建。为了解决人流、车流过分集中问题,又兴建高架道路,高层建筑、高架道路的过度发展,使城市环境迅速恶化,城市中心区逐渐失去吸引力,于是出现居民迁出,商业衰退的“逆城市化”现象。城市的发展历史表明,单纯以高层建筑和高架道路为标志的城市向上部发展模式,不是扩展城市空间的最合理模式,向地下要土地、要空间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当今发达国家已把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作为解决城市人口、环境、资源三大难题的重要措施和医治“城市综合症”、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了解决交通难问题,发达国家纷纷修建地下铁道,如纽约现在地铁运营长度为410公里。东京为263公里,巴黎为209公里,伦敦为414公里,这种快速大运量的地下有轨交通不仅解决了交通阻塞问题,同时其能耗小,噪音低,从而使其沿线地价升值,进一步带动了城市中心区的复苏。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不少大城市,如日本的东京、名古屋,美国的费城,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多伦多,法国的巴黎,德国的汉堡、法兰克福、慕尼黑、斯图加特,以及北欧的斯德哥尔摩、奥斯陆、赫尔辛基等地以地铁修建为龙头,对城市中心区进行了立体化再开发,即缔造地面空间、上部空间和地下空间协调发展的城市空间。其中,充分利用地下空间是城市立体化开发的主要组成部分。以日本为例,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范围相当广泛,包括人员活动、物品储存、交通运输、供给处理等。其主要开发和利用形式有:地下室、地下步行道、地下街、地下铁道、地下停车场、多功能的铁道站前地下广场及复合型的地下市政设施等。通过广泛合理的利用地下空间,既节约了城市用地,扩大了公共绿地,又使交通顺畅,提高了城市环境质量。

2.2.2大力开展地下空间

实践证明,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与节省耕地、改善城市环境的最有效途径。城市地下空间是一个十分巨大而丰富的空间资源,如得到合理开发,其节省土地资源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一个城市的可开发利用的地下空间资源量一般是城市的总面积乘以开发深度的40%。以北京为例:旧城区62.5平方公里范围内,浅层地下空间资源可供合理开发的有41.2平方公里;当开发深度为10m,地下空间资源量为L65亿立方米;以地下建筑为二层计,可提供建筑面积0.55亿平方米,比旧城区0.42亿平方米还多。因此,世界发达国家把地下空间作为新型国土资源。1983年联合国经社理事会通过了利用地下空间的决议,决定把地下空间的利用包括在该组织下属的自然资源委员会的工作计划之中。1991年在东京召开的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国际学术会议上通过了《东京宣言》,提出.21世纪是人类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世纪。1997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了第七届地下空间国际学术会议,其主题是“明天一室内的城市”。1998年在莫斯科召开了以“地下城市”为主题的地下空间国际会议。广泛合理地利用地下空间成为21世纪城市发展的主题之一。

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利用是在19世纪末特殊的国内外形势下起步的,是以人防工程建设为主体的,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中一部分工程实现了平战结合,在平时发挥了一定的城市功能。80年代中期以来,尤其是进入90年代,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空间容量不足的矛盾日益加剧,于是一些有经济实力的大城市开始了以城市交通改造为主的城市再开发,地下空间开发和利用进入一个适度发展的阶段。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正在大规模建设地下交通体系:上海先后完成了地铁1、2号线和明珠线的建设,并规划了11条地铁线和10条轻轨线,总长560公里;北京完成了地铁复八线、13号线的建设,近期又开始建设地铁5号线,不久又将开始建设4号线、八通线、春颐支线和望京支线,北京远期的地铁营运里程将达到408公里。除了地铁的大规模建设外,许多大城市还开发了大型的地下综合体。如大连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的“不夜城”,地下商业部分3层,停车部分5层;又如北京的东方广场,因地面高度受限,地下开发了4层,共30余万平方米,占总建筑面积的20%。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城市在重点再开发地区,开始实行地下空间大规模的整体开发,即地面红线以内相对应的地下空间全部加以开发,在地下建立动、静态交通体系,并将各种城市公用设施归人多功能公用隧道,即“城市共同沟”,使地面上保持安静、优良的环境。例如北京市的中关村西区和东部的中心商务区(CBD)都采取了这种再开发的方式。

地下空间的合理利用,不仅可以解决城市中心区交通阻塞、环境恶化的问题,同时还可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一些先进国家的城市,如美国的芝加哥、挪威的奥斯陆、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以及日本的一些城市,在地下空间建立了下水道和污水收集与处理的统一系统以及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的统一设施。日本的深层地下空间开发方案中设计有管道系统可以把垃圾分别输送集中到地下垃圾处理厂。由于地下空间的封闭性,就可以把污水、垃圾的污染减到最低限度。日本学者尾岛峻雄等人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在城市地下空间中建立封闭性再循环系统的构想,尾岛设计了一个覆盖东京23个区的地下大深度公用设施复合干线网,其相交处节点为大型多层地下建筑。所有物流系统如污水、垃圾、供热和供冷的空气等的运送、处理以及回收都在这个大循环系统中进行。我国到2030年,在中等干旱年份,缺水300多亿m3,但同时我国有400—500多亿m3的城市生活污水,其中80%未经处理排放形成污染,如能达到英国(100%)和美国(89%)的处理水平,则不但解决了污染问题,回收后也解决了缺水问题。因而,在我国城市中利用地下空间建立封闭性再循环的中水系统非常必要。

3地下空间规划原则

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发达国家的地下空间发展史表明:当全国人均产值达到或超过500美元时,才进入可以大规模开发地下空间的阶段。目前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这个数值,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已经大大超过这个值,可以进入大规模地下空间开发阶段。但是,在地下空间开发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盲目及无序的过度开发所造成的地下空间浪费问题。发达国家如日本在大规模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时已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城市中心街区地下设施拥挤,即原地下工程对新规划的地下工程设施布局形成制约,新规划设施埋置深度加大,建设、管理费用增加。为了更好地利用地下空间,国际隧协于1990年在中国成都召开的第十六届年会上提出以下有关法规方面的政策宣言草案,并于1991年在英国伦敦第十七届年会上正式通过,宣言如下:

(1)地下空间与土地及矿产资源一样,也是人类的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它的开发利用也应认真规划,以确保这种资源不被破坏和浪费;

(2)地下空间的利用是不可逆的,一旦形成,土地将不可能回到原来的状态,它的存在也势必影响将来邻近地区的使用,这些特点就要求对地下空间的规划格外重视;

(3)为了决定地下空间的优先使用权,为了更好地处理可能发生的使用上的矛盾,为了给将来更重要的利用提供预留空间,国家、地区应该制定有关的准则、标准及分类。

因此,根据我国地下空间利用的具体情况,提出如下规划原则:着眼当前,考虑长远;地上地下,统一规划。

3.1着眼当前,考虑长远

从我国实际出发,近期规划应着眼现有的地下空间利用。具体规划如下:

(1)把过去已建的地下人防工事、地下室或其他地下空间鉴定分类,可用或可经过改造利用且又符合总体规划的应尽快使用,不能利用的予以报废。

(2)结合民用建筑修建平战两用的防空地下室,一方面弥补地面防灾空间的不足,另一方面对地面上难以抗御的外部灾害如战争空袭、地震、暴风等提供较强的防御能力,同时还可在地面上受到严重破坏后保存部分城市功能。

(3)结合城市建设尤其是地铁建设开发地下空间,上海人民广场的改造即体现了这样的原则,以地铁修建为契机,形成了一个包括2座地铁车站、2座地下商场、一座地下停车场和一座地下变电站的大型地下综合体,地面上建设了大面积公共绿地并恢复了人民公园。

(4)明确地下空间利用的重点是以地下交通建设为中心,其次是人员地下活动空间的开发以及地下供给处理设施的扩充和改造。在近期规划同时,还应考虑长远,对将来可能转入地下的大型重要工程设施进行规划预测,为其预留位置,避免任意占用造成的地下空间重复改造。

3.2地上地下,统一规划

城市规划必须统筹地面和地下规划,地下空间规划必须服从城市规划,规划中必须充分注意取长补短,去弊存利,建在地下有利就规划在地下,建在地上有利就规划在地上。同时,由于地下设施较多,也应从使用上、地质条件、技术条件上以及对能源的消耗等方面深入研究各种地下建筑的合理埋置深度,如共同沟的标高不能把地下铁道的标高往深处降,因车站造价与深度成正比,越深造价越高,也不利于运营成本的降低及乘客上下的便利。在这方面,一定要作好地下空间的立法,以达到可持续利用地下空间的目的。

4结束语“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在城市化水平日益提高,空间资源日益紧缺的今天,大规模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已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在寻求和开发地下空间资源时,应注意科学、合理、高效、有序地利用这宝贵的资源,要系统、长远的规划,以提高城市用地效率,减少城市灾害损失,实现城市的安全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童林旭.地下建筑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2陈立道等.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理论与实践.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3钱七虎.迎接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高潮.岩土工程学报,1998(1)

4王祚清.日本城市大规模、深层次、多功能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下空间.1998(2)

5王梦恕.21世纪是隧道及地下空间大发展的年代.岩土工程界,2000(6)

城市安全发展范文篇2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国务院23号《通知》、40号《意见》等重要精神,落实科学发展、安全发展战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县委、政府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和决策部署,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宗旨,以构建本质安全型企业、安全保障型社会为支撑,创新工作思路和监管体制,建设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成安全发展城市、安全工业园区、安全乡镇、安全社区、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平安畅通县、安全生产诚信企业、安全校园、平安农机示范乡镇、平安渔业示范县、安全文化主题街区(公园),全面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全面提升城市安全事故预防能力、安全生产技术装备水平、应急处置能力,营造“融入、渗透、浸染”安全文化氛围,提高全民安全素质,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筑造一张生产安全、生活安全、消防安全、交通运输安全、基础设施安全、职业健康安全等全面的城市和谐社会安全防护网,提高城市综合安全能力,实现城市安全发展。

二、工作目标

以建设安全发展示范城市为统领,深入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创新安全生产社会管理,实现企业安全管理标准化、政府安全监管规范化、城市建设科学化和城市管理信息化,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社会安全保障能力,实现城市生产安全、生活安全、消防安全、交通运输安全、基础设施安全、职业健康安全等全面安全,达到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标准。

(一)各类事故明显下降,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争取到2015年提前实现国家提出的安全生产状况根本好转的目标,总体上达到或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二)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安全工业园区、安全乡镇、安全社区、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平安畅通县、安全生产诚信企业、安全校园、平安农机示范乡镇、平安渔业示范县、安全文化主题街区(公园)创建工作稳步推进,达标命名率达到全市前列。

(三)建设安全保障型社会,健全安全生产监管网络,完成安全监管装备配备及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安全监管信息化,完成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实现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动态管理常态化,全面提升事故预防能力。

(四)建成一批本质安全型企业,全面完成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提高企业安全条件、安全设施、安全管理等软硬件水平,使人、机、环境、管理达到安全和谐统一,全县本质安全水平明显提高。

(五)营造安全文化“融入、渗透、浸染”氛围,全社会倡导“以人为本、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安全文化,构建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长效机制。

三、组织领导

为全面开展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工作,促进各项建设工作顺利进行,县政府决定成立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县政府副县长

副组长: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法制办主任

县安监局局长

成员:县发改委、县工信委、县总工会、县公安局、县检察院、县司法局、县监察局、县财政局、县安监局、县国土局、县工商局、县规划建设局、县交通运输局、县文广局、县质监局、县教育局、县旅游局、县农业局、县农机局、县水务局、县商务局、县人防办、县公路局、县市容执法局、县商管办、县民政局、县供销社、县人保局、县粮食局、县药监局、县卫生局、县邮政局、县气象局、县房管局、县环保局、县中小企业局、县林业局、县烟草公司、县地方海事处、海事局海事处、县交警大队、县消防大队、市港口管理局分局、县水产办、县科技办、长航公安派出所、供电公司分公司、县供电公司等部门(单位)负责同志。

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安监局,负责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工作的组织、指导、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联系方式:电话,电子邮箱

四、工作任务

(一)健全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健全政府、部门、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各级安全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各职能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负责,企业全面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安全管理网络。落实地方政府安全监管责任,建立健全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切实履行属地监管职责,严格落实行政首长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责任。建立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承担的安全生产长效投入机制,各级政府按规定落实安全生产专项资金,安排足额的安全生产培训经费,为安全生产工作提供可靠的保障。落实部门监管责任,强化行业主管部门监管责任,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全面落实行业主管部门的专业监管、行业监管和指导职责,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激励约束机制。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企业加大安全投入,健全安全管理机构。

(二)全面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针对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实施安全生产分类指导、分级监管,全面推进以岗位达标、专业达标、企业达标为内容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行业2012年全部实现达标,工贸等八大行业规模以上企业2013年全部实现达标,工贸等八大行业规模以下企业和交通运输、建筑施工、能源、通信等行业企业2014年全部实现达标。重点督促三级以上达标企业促提升、抓改进,对出现管理滑坡或非法违法行为的要视情况采取约谈、降级、取消等级等整顿措施;对不达标的企业要限期抓整顿,经整改逾期仍未达标的要责令关闭退出,确保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

(三)健全完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按照“总体规划、属地管理、行业指导”及“典型先行、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以企业分级分类管理系统为基础,以企业安全隐患自查自报系统为核心,以完善安全监管责任机制和考核机制为抓手,以制定安全标准体系为支撑,不断细化和完善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机制,促进企业由被动接受安全监管向主动开展安全管理转变,由政府为主的行政执法排查隐患向企业为主的日常管理排查隐患转变,从治标的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向治本的安全生产隐患排查转变,实现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常态化、规范化、法制化。2012年完成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批发、冶金等5个行业(领域)的试点工作,2013年进行全面推广,2014年开展巩固提高,2015年在全县基本建立先进适用的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把握事故防范的主动权。

(四)打造安全生产精品工程。运用先进的安全管理理念和科学的管理模式,开展安全发展城市、安全工业园区、安全乡镇、安全社区、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安全文化主题街区(公园)、安全生产诚信企业、安全校园等11项创建工作,提升创建主体的安全条件、安全管理等软硬件水平,使人、机、环境、管理达到安全和谐统一,从而使各类事故降到最低,最终实现企业的本质安全。2015年,安全工业园区达标,安全发展城市达标,全县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安全校园、安全乡镇、安全生产诚信企业达标率不低于25%,城区安全社区建设达标率不低于80%,达标安全文化主题街区(公园)不少于2个,在不同行业涌现一批安全生产先进典型、精品工程。

(五)全面开展安全生产宣教。推进实施安全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安全生产月”活动等载体,积极倡导“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理念,全面开展安全文化“融入、渗透、浸染”氛围营造活动。在县城标志性广场设置独立电子屏滚动播放安全生产宣传标语、安全理念、安全文化画面和安全生产宣传片,在城区人员集中场所设置永久性安全生产大中型标语牌、安全宣传画牌(画廊)、安全生产宣传栏、安全生产灯箱公益广告等,营造人人“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浓厚社会氛围。进一步规范安全生产培训工作,抓好各类企业“三项岗位”人员从业资格培训,继续抓好全员安全培训,着力提升高危行业“三项岗位”人员和班组长、农民工等从业人员安全素质。使“科学发展、安全发展”成为凝聚共识、汇集力量、推动安全生产工作的文化源泉和思想动力。

(六)实施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开展城市安全规划设计布局,调整城市内部产业结构,逐步提高第三产业和服务业的比重。落实化工行业安全发展规划、化工园区或集中区安全规划,严格执行高危企业安全准入,强化建设项目安全核准,把安全生产条件作为高危行业建设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遏制安全水平低、保障能力差的项目建设和延续。全面推进矿山等高危行业企业整合、兼并重组,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新型适用产品,实施企业自动化改造。全面完成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企业远程监控系统建设。加强运输车辆监控,做到运输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等危险物品的道路专用车辆和旅游包车、三类以上的班线客车等车辆卫星定位装置的安装使用。做好城区范围内周边有民居、公共聚集场所等加油站阻隔防爆材料、油气回收系统安装使用。强化公共场所安全防范措施,规范设置消防安全设施和应急设施设备,加强城区各类火灾隐患、地下管网、锅炉、电梯等公共设施以及高空坠物、煤气中毒等安全隐患的防控。

(七)全面提升安全监管水平。完成全县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化工程建设,建立健全信息科技支撑服务体系,推广安全监管执法信息化。不断深化各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建立健全行业、专业和综合安全监管工作机制,充分利用建成的全县动态监管系统,实现打击安全生产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常态化,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非法违规行为导致的重特大安全事故。推进安全监管能力建设,不断探索创新与新形势新任务相适应的安全管理和监督模式。

(八)实施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应急救援组织体制、建立安全生产事故预报预警和应急协调等机制,建立覆盖县、乡及各部门、各生产经营单位“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城市应急体系,全面提高各类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应急救援专家队伍建设,建立城市应急救援队伍,特别是社区救援组织,做到专群结合。加强应急装备建设、提高应急储备综合保障能力,建设完成县级应急监控平台,建立完善城市统一的多灾种预警平台,落实预警响应配套措施,通过演练提高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和兼职应急救援力量的实战能力。在全社会实施科学避险、自我施救能力培养,使人人能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制定综合应急救援发展规划,实现应急救援工作的长远发展。

五、方法步骤

(一)动员部署、制定方案阶段(2012年5月下旬至8月中旬)。制定方案,成立机构,分解任务,在全县安全生产工作会部署的基础上,组织召开全县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工作推进会,广泛宣传发动,引导全社会支持建设、参与建设。

(二)典型示范阶段(2012年8月至2013年12月)。举全县之力,高位推动,培育典型、示范带动,率先在大垅乡、马影镇全面实施、推进各项建设工作任务,实现建设工作目标,并将建设开展情况上报市安监局,迎接考核验收。

(三)全面推广阶段(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在大垅乡、马影镇取得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及时总结建设工作开展情况、建设成果和经验,探索出具有特色的成功经验,各乡(镇、场)按照建设方案全面实施、推进各项建设工作任务,实现建设工作目标,并将建设开展情况上报市安监局,迎接考核验收。

(四)总结提高阶段(2015年7月至12月)。全面总结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工作开展情况、建设成果和经验,召开专题会议,对建设工作中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各地、各有关部门对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情况进行整改完善,不断巩固提高,形成安全发展长效机制。

六、责任分工

按照“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负责督促、指导和检查职责范围内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各项工作,确保完成安全发展城市建设任务。

(一)各乡(镇、场)负责督促、指导和检查辖区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各项工作。健全完善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帮助做好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建设完成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打造一大批11项安全生产创建先进典型、精品工程,全面完成安全生产宣教及安全文化氛围营造,落实高危行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升安全监管水平,实施应急保障能力建设,确保全面完成安全发展城市建设任务。

(二)各部门、各单位负责督促、指导和检查职责范围内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各项工作,确保完成建设任务。

1、县安监局负责督促、指导和检查职责范围内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冶金、有色等行业的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各项工作,负责城市生产安全及职业健康安全综合协调,协助其它行业建设工作。

2、县公安局负责督促、指导和检查职责范围内民爆器材、公众聚集场所(重点消防单位)等行业的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各项工作,协助其它行业建设工作。

3、县教育局负责督促、指导和检查职责范围内学校、托儿所等教育行业的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各项工作,负责平安校园建设任务,协助其它行业建设工作。

4、县交警大队负责督促、指导和检查职责范围内道路交通、运输等行业的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各项工作,负责平安畅通县建设任务,负责城市交通运输安全,协助其它行业建设工作。

5、县交通运输局负责督促、指导和检查职责范围内道路交通、水上交通、车辆维修、客货运输站(场)等行业的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各项工作,负责平安畅通县建设任务,负责城市交通运输安全,协助其它行业建设工作。

6、县农业局、农机局负责督促、指导和检查职责范围内农业、农机等行业的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各项工作,负责平安农机示范乡镇建设任务,协助其它行业建设工作。

7、县水产办负责督促、指导和检查职责范围内渔船、渔业等行业的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各项工作,负责平安渔业示范县、文明渔港建设任务,协助其它行业建设工作。

8、县规划建设局负责督促、指导和检查职责范围内建筑施工、燃气、供水、供热等行业的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各项工作,负责城市基础设施安全,协助其它行业建设工作。

9、县质监局负责督促、指导和检查职责范围内特种设备等行业的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各项工作,协助其它行业建设工作。

10、县发改委负责督促、指导和检查职责范围内电力、能源等行业的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各项工作,协助其它行业建设工作。

11、县工信委负责督促、指导和检查职责范围内船舶制造等行业及工业信息系统的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各项工作,协助其它行业建设工作。

12、县药监局负责督促、指导和检查职责范围内食品、药品等行业的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各项工作,协助其它行业建设工作。

13、县水务局负责督促、指导和检查职责范围内水利工程建设、水利设施管理等行业的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各项工作,协助其它行业建设工作。

14、县商管办负责督促、指导和检查职责范围内商贸系统的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各项工作,协助其它行业建设工作。

15、县供销社负责督促、指导和检查职责范围内供销系统、烟花爆竹等行业的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各项工作,协助其它行业建设工作。

16、县旅游局负责督促、指导和检查职责范围内旅游系统的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各项工作,协助其它行业建设工作。

17、县粮食局负责督促、指导和检查职责范围内粮食系统的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各项工作,协助其它行业建设工作。

18、县文广局负责督促、指导和检查职责范围内文化、新闻出版系统、广电系统的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各项工作,重点协助完成安全生产宣教及安全文化氛围营造,协助其它行业建设工作。

19、县人保局负责督促、指导和检查职责范围内人事、劳动系统的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各项工作,协助其它行业建设工作。

20、县烟草公司负责督促、指导和检查职责范围内烟草系统的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各项工作,协助其它行业建设工作。

21、县消防大队负责督促、指导和检查职责范围内消防方面的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各项工作,负责城市消防安全,协助其它行业建设工作。

22、县财政局负责督促、指导和检查职责范围内国有企业的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各项工作,协助其他行业建设工作。

23、县国土局、县工商局、县商务局、县人防办、县公路局、县市容执法局、县民政局、县卫生局、县邮政局、县气象局、县房管局、县环保局、县中小企业局、县林业局、县地方海事处、海事海事处、市港口管理局分局、县水产办、县科技办、长航公安派出所、供电公司分公司、供电公司等部门(单位),负责督促、指导和检查职责范围内行业(领域)系统的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各项工作,配合其它有关部门(单位)做好相关行业(领域)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各项工作。

24、县财政局、县总工会、县检察院、县司法局、县监察局等部门(单位),协助、配合其它行业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工作,为全县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各项工作提供坚实保障。

七、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各地、各部门(单位)要高度重视,都要成立相应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分工,落实足够的专项经费,组织领导本地、本部门(单位)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本行业领域的监督检查,加大联合执法力度,确保监管企业完成各项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工作任务。严格“一岗双责”制度,落实“党委领导、政府监管、行业管理、企业负责、社会监督”、“一级对一级、层层负责”的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工作责任制,形成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齐抓共管的责任体系。企业主要负责人要切实负起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认真组织开展各项建设工作,做到建设方案、责任、时限、措施和资金“五落实”,全面提高企业本质安全生产水平。

(二)加大宣传,典型引路。各地、各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和方式,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开展广泛的宣传发动,要把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抓实、抓细、抓出成效,积极建设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标杆企业、样板工程,以点带面,推进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工作。要引导广大企业职工和群众积极参与、支持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工作,加强社会和舆论监督,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对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工作不力的典型及时公开曝光。

(三)突出重点,统筹兼顾。要深入分析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工作任务的重点、难点,抓住关键环节,实施重点突破。要通过采取定期检查、突击检查、重点抽查、交叉检查、专家检查、跟踪检查等多种方式,增强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的可控性。以强有力的措施统筹解决相关难点问题,要将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工作与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等各项工作相结合,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切实提高安全保障能力,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城市安全发展范文篇3

【关键词】城市建设;公共安全;规划;问题核心

1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及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在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作用下造成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加之城市当中聚集了大量人口、财富,一旦出现公共安全事故,必然会造成极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严重阻碍城市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重视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公共安全规划工作,了解规划问题的核心内容,研究建设完善的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体系,落实有效的公共安全规划方案,开展相应活动势在必行。

2公共安全规划工作问题分析

2.1公共安全规划工作的理论基础。城市公共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是不管是何种事故问题都是由人、物、环境、管理4方面要素所构成。因此,公共安全事故出现的理论基础包括能量转换理论、人为失误理论、综合模型理论等。城市公共安全问题可以通过相应的技术措施、教育措施、管理措施来进行预防及控制,并且城市建设过程中涉及的内容庞杂,需要综合多种因素来应对城市安全规划的理论需求[1]。2.2公共安全规划工作所涉及的主要项目。2.2.1重大危险源。城市重大危险源包括长期生产、加工、使用、贮存危险物质,并且危险物质总量等于或超出临界数量。由于我国不少城市规划科学性不足,对于城市发展规模及模式不能进行有效的预测和管理,造成部分重大危险源分散于城市中心商业区或居民区,若出现问题,造成的损失必然十分严重。2.2.2公众聚集场所公众聚集场所中的人群密度大、流动性高,如影院、车站、商务中心、超市、公园、学校等区域,由于人员生理、心理及自身素质各不相同,非常容易出现混乱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各类公众聚集场所发生的恶性事件不仅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还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社会稳定[2]。2.2.3公共基础设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们对于各类基础设施,如水、电、气、通信、网络、交通设施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各类军用、警用和政府有关部门专用的设备设施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各类系统的普及应用及其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整体结构、系统也越来越复杂,非常容易出现故障问题,后续的维保管理难度也很高,若不能保证这些设备设施的正常运转则会影响城市的日常运营。2.3公共安全所面临的主要灾害问题。2.3.1自然灾害。地震、洪水、内涝始终在威胁城市整体的公共安全,我国超过多半的大型城市位于地震高危区域,每年由于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都是非常严重的,甚至能够抵消当年的国民经济增长总量,给社会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2.3.2社会灾害。社会灾害主要是由骚乱、恐怖袭击等问题造成的,当前全球反恐形势严峻,恐怖主义已经成为最敏感的城市社会灾害。国际上的很多国家已经开始出重拳针对各种形势的国际恐怖组织、暴力主义者进行打击,政府城市专业机构积极研究、应对相关的反恐问题[3]。2.3.3技术灾害。技术灾害主要是由人们对于技术的掌握不熟练或日常管理工作存在问题造成的,一般表现为交通事故、火灾、爆炸等问题,随着我国交通系统规模的不断增长,所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也越来越大,而火灾、爆炸的影响则更深远。2.3.4公共卫生事件。生活品质的提升促使更多的人开始关注自身的健康问题,而公共卫生事件当中包含了药品安全、食品安全、突发疫情等问题,这些都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由于城市当中人口密度大、生态环境体系脆弱,容易出现传染性疾病的传播,若不能在初期进行有效遏制,就容易出现大面积爆发,严重时会造成重大损失和不良影响。2.4公共安全规划的问题核心及可行性研究。城市总体规划过程中需要考虑公共安全规划并拨付相应的规划资金,严格依照相应的公共安全计划要求标准,落实好公共安全目标管理。同时,做好城市公共安全法制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灾害防控保险机制及相应的管理机构。在此基础上,需要明确城市建设中公共安全规划的核心问题,并针对其可行性进行深入研究。2.4.1加强相关科学技术的研发。明确城市公共安全技术总体规划、目标,建立与城市发展建设相适应的公共安全技术辅助体系和创新体系。在这些内容的指导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安全保障方案,实现应急预测、预警、管理等技术内容的创新,资金、人员及法律政策方面是支持公共安全技术发展创新的保证,相关公共安全机构在各种基础技术理论的指导下对相关公共安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建立完善的决策、预警、监测、应急管理、风险评估、组织等多个方面的技术体系,从科学技术的角度确保城市建设中公共安全规划问题得以顺利解决。2.4.2完善公共安全法规立法体系。在现有城市立法工作和权限范围内建立完善的公共安全法规体系,对城市公共安全立法工作进行深入研究,争取将城市公共安全纳入更为细致、完善的法律管理轨道。在我国现有公共安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相关法律,处理城市实际状况的各类危机事件,确保城市公共安全法规体系为公共安全管理规划工作支撑起充足的发展空间。2.4.3建立完善的城市公共安全规划数据库。通过建立完善的城市公共安全规划数据库,为城市公共安全事件提供良好的管理经验和决策参考,形成能够满足城市区域发展需求的综合性公共安全规划数据库,将地理信息、安全信息、基础信息都纳入其中,为城市发展、管理提供丰富的信息支持和数据支持,确保城市公共安全工作能够有序开展。2.4.4构建城市公共安全事件应急系统。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遭遇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如灾情、疫情等问题,需要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及时准确地对其发展进行预测和预报,以便对事件进行有力管控,进一步减少损失。面对各类突发事件,必须采取坚决、恰当的手段对人员、资金、物资的安排做出迅速反应,借助全社会的力量,摆脱各种危机,尽力恢复城市日常秩序,共同构建城市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理系统。2.4.5设计制定城市公共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在以上各项核心问题得到解决的基础上,针对可能出现的各类突发事件制定更为细致、有效的应急救援计划,编制满足公共安全规划的综合性预案,用以指导各类应急措施的有序落实,避免现场工作过程中出现混乱,延误最佳时机。同时,可以借助应急预案开展日常演练,确保各个体系始终处于能够应对事故问题的良好状态,降低出现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概率。

3结语

城市公共安全的关注度日渐提升,而公共安全规划的内容、定位需要结合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明确具体规划要求、原则、内容,确保其能够为城市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唐皇凤,王锐.韧性城市建设:我国城市公共安全治理现代化的优选之路[J/OL].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9(1):1-8[2019-03-29].https://doi.org/10.14137/j.cnki.issn1003-5281.2019.01.008.

【2】董幼鸿.新时代公共安全风险源头治理的路径选择与策略探讨———基于系统脆弱性理论框架分析[J].理论与改革,2018(3):49-51.

城市安全发展范文篇4

下午好!

这次会议是地铁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联络员制度建立之后,组织全体联络员同志召开的第一次会议。会议时间虽然比较短,但大家积极参与、讨论热烈,完成了会议的议题,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下面我代表质量安全司对会议做一个总结,并就贯彻执行地铁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联络员制度,共同做好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会议情况

开幕式上,王铁宏总工做了重要讲话,强调了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介绍了我部近年来所做的工作和下一步工作打算,对今后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提出了希望和要求,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目标,拓宽了思路,请大家回去后好好学习、贯彻。上午,北京劳动保护研究所的负责同志介绍了北京地铁1、2号线安全生产评价情况;香港地铁公司的同行介绍了地铁安全管理的情况,内容都非常有启发性,可以充分借鉴到各地的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生产管理的工作中去。

下午,各地同志介绍了各地地铁建设的情况以及开展地铁安全生产第一阶段自查工作的情况,交流了地铁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经验。由于城市轨道交通一旦发生意外,伤亡损失往往很严重,一些国家和城市地铁重大事故时有发生,这方面的安全工作表现出脆弱性和特殊性。做好这项工作首先依赖于各种信息交流的畅通,联络员制度就是信息畅通的基础。通过联络员同志广泛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才能够迸出火花,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提出正确的思路,并激发工作的热情。依靠我们联络员,就使全国的地铁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构成了一个系统,就能够从系统的高度来把握全国的地铁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从风险决策的角度来讲,实现风险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前提是信息渠道的畅通,建立反馈机制也需要对信息的收集整理,这两点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联络员发挥作用。因此同志们的工作十分重要,意义重大。

另外,大家还就如何进一步贯彻九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地铁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的精神,以及如何开展好7月份的地铁安全生产管理督查工作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回去要认真研究,充分吸收大家的意见。

二、地铁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时期,城市人口快速增长,交通压力日趋加大,一些特大型城市交通拥挤、堵塞的矛盾非常突出。发展地铁等城市轨道交通对缓解交通压力,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据了解,目前我国有10个城市的轨道交通处于运营或试运营中,在建线路总长超过390公里。但是,由于我国地铁发展历史较短,而建设速度却很快,在建设和运营管理中留下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安全隐患。我们总结了一下,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是地铁建设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各方未能达到协调一致和相互配合;二是安全管理法规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三是作为安全生产和管理的技术保障,有关安全的标准规范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四是没有形成一种全民的安全意识,当然这个问题也不仅是地铁安全领域独有的,但由于地铁和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运载量又很大,这个全民安全意识的问题就显得特别突出;五是各地制订了一系列的应急预案,但有些应急预案还不够细化,也缺乏演练;六是风险评估和安全性评价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开展和推广;另外,各地对地铁安全的投入还不够。

三、关于贯彻本次会议精神的几点意见

安全生产监督总局的领导同志近期强调推动安全生产“五要素”到位,着力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生产管理是全国安全生产工作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这五要素是建立全国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工作思路,也是我们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第一,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强化全民的安全意识,提高全民的安全素质。安全文化的建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提高全社会和全行业安全意识,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时期,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为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某些地方,对某些特定人群来说,城市轨道交通还是新生事物,更谈不上全民的城市轨道交通安全文化,因此要千方百计加强宣传,提高全民的安全素质,全面提高民众的安全意识;二是要提高决策部门的安全意识,切实履行安全生产监管职责,在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中均要强化建设“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安全文化氛围。

第二,健全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依法规范全社会的安全行为。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的政府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城市轨道交通安全法规,为做好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奠定基础,为依法行政提供依据。在工作中要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和即将颁布的《城市公共交通条例》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办法》(部长令)以及相关的地方法规,使用法律手段加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各方主体的安全管理工作,并强化有关部门依法监管的责任。

第三,强化安全责任,建立严格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问责制。要加强研究,在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各个环节分别建立安全责任制和问责制,特别要提高各个环节领导者和决策者的安全责任意识。

第四,推进安全科技进步,实施“科技兴安”战略,解决影响安全生产的重大科技问题。安全方面的科学技术进步是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保障和支撑。要积极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科技创新,包括在管理手段、管理体系等方面进行创新,坚持走“科技兴安”之路,力争做到本质安全,把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真正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建设者、管理者和使用者安全素质的基础之上。

第五,安全投入是安全生产的重要经济保障,要做到本质安全,就必须加大对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设施的投入,建立国家、地方和企业共同投入的机制。比如北京市政府在安全性评价的基础上,投入了37亿进行地铁一、二号线的改造,消除了部分安全隐患。

城市安全发展范文篇5

近年来,南昌市按照中央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南昌生态城市建设规划》(2008—2020),把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切入点,进行了积极探索,收到了一定成效。生态城市是基于生态学原理建立的自然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是一种城市发展的全新理念。南昌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排头兵”,生态城市的打造将使南昌从国内知名走向国际舞台,成为中国生态城市的典范。南昌建设生态城市已经从生态学、环境学、社会学、经济学等方面展开综合探讨,而从制度层面进行生态安全保障的法律机制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区域生态安全法律保障机制的研究将有利于实现南昌市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带来极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综合效益,为南昌打造生态文明城市提供理论依据和制度支持。本课题基于生态安全理论与实践,围绕南昌生态城市建设的自身特点提出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法律保障机制的若干法律或政策建议,并指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因此,本论题研究不仅具有弥补国内外相关研究不足的理论意义,同时也对提升南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生态城市建设及生态安全国内外研究现状

生态城市不仅反映了人类谋求自身发展的意愿,也反映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提高。目前全球有许多城市正在按照生态城市的目标进行规划和建设,例如美国的克里夫兰川和伯克利市、德国的埃尔兰根、丹麦的哥本哈根、日本的大阪等。制定生态城市的标准、发展原则、建设计划以及城市土地的持续利用、构建新型的生态城市代表了当今世界城市的发展趋势。1993年新西兰Waitakere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包括建立可持续的、动态的、公平的环境、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目标,依据此目标制定了更具体的措施,并着重提出“可持续的环境是新西兰资源管理法案的基础”。从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及实践可以看出“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可持续的环境”等理念都强调保证自然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利用和协调发展,因此,生态安全保障成为生态城市建设的关键问题。只有保障城市生态安全,建设生态城市目标才能最终实现。生态安全概念的提出是随着对国家安全认识的发展而发展的。1980年的“布伦特报告”(BrandtReport)首次提出了应该用“非传统的方法”看待安全问题。理查德•乌尔曼是第一个提出要对安全概念进行扩大解释的学者,他认为,构成对安全威胁的范围应该包括自然灾变等环境与生态恶化所带来的恶果。生态安全是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资源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包括由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所组成的一个复合人工生态安全系统。生态安全理论是一种思想、意识、新的价值观和安全观。基于城市生态学原理,从生态安全层面推进生态城市建设已经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普遍接受。国内对生态城市、生态安全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1984年12月在上海举行了“首届全国城市生态学研讨会”,标志着中国城市生态学研究的正式开始。我国著名生态学专家马世骏、王如松在1980年明确提出城市是典型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和建设天人合一的中国生态城思想。1989年黄光宇教授在《论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中提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生态工程、环境工程、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1999年“生态城市建设的深圳宣言”提出建设生态城市包含五个层面:生态安全、生态卫生、生态产业代谢、生态景观整合和生态意识培养。2008年,评估世界各国(地区)环境质量的“环境可持续指数”公布,在全球149个国家中,中国位列第105名。我国在每年的排名中屡屡落后说明我国的生态赤字正在加剧,我国的环保到了最紧要的关头。我国政府认识到了生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其中生态城市建设就是从区域层面来开展生态安全的举措之一。目前我国部级生态示范区、生态省、生态市、县等不同层次的建设试点已经雨后春笋般展开。

二、南昌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南昌生态城市建设规划》(2008—2020)实施情况的考察,总结南昌近几年以来生态城市建设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目前南昌生态城市建设中环境危机与生态危机并存,生态安全理念的缺位是制约南昌生态城市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的关键原因。具体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城乡发展不平衡。生态城市具有和谐性、区域性和结构合理、关系协调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城市的发展不仅体现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上,还应是城、乡的和谐共存;生态城市作为城乡的统一体,其本身即为一个区域概念,城乡之间互相联系、相互制约,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协调的生态城市。目前,南昌市生态城市建设依然存在各区域间经济发展和政策受惠失衡的问题。第二,污染依然是阻碍生态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尽管南昌市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一定进展,但仍有不少县城地区未能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问题,工业排放污水和生活垃圾仍未从城区撤离。同时,南昌市的建筑一味使用高耗能建材,不断排放建筑污染,太阳能的利用率很低,污染治理任重道远。另外,众多娱乐设施、交通工具的噪声污染也是南昌市民众生活的一大敌害。第三,城市区域发展不协调,未形成产业化规模。生态城市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城市建设的工业、农业、能源、交通、建筑、绿化、通讯、环保等方面。目前南昌市虽出台了各项措施力求整合以上诸多因素以使其协调发展,但仍存在顾此失彼的现象,如都市农业的发展和生态城市的建设相脱节即是当前该市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重要问题。

三、区域生态安全法律保障机制的创新

在我国的现实当中,要发展生态经济还面临诸多困境。一方面,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另一方面,我国生态安全法制建设存在诸多缺陷和不足。要解决这些问题,传统的区域生态安全法律保障机制显得捉襟见肘,已不能适应现有生态城市建设的需求,为此,必须进行法律保障机制的创新,具体来说,要实现以下“三个转变”:其一,要实现从“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转变的立法理念创新。“传统的生态伦理观念被认为是当代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1]。因此要进行生态安全法律保障机制的理念创新,首先就要破除传统的生态伦理观念。所谓传统的生态伦理观念,是指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念。这种观念认为,人类是生物圈的中心,具有内在价值,是唯一的伦理主体和道德人,其道德地位优越于其它物种,其它存在物都无内在价值,仅具有工具价值。所以人类是法律权利的唯一主体,而自然万物和人类的生存环境只能服从人类的需要,是客体,必须服从人类的统治。纵观人类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出,人类已经为自己的这种狂妄自大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痛定思痛,人类已经开始反思这种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方式。显然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获得经济的发展是行不通的。人们由此开始了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在批判中产生了新的生态伦理观念———生态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伦理观的出现意味着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大调整,必然导致人类世界观、价值观和文化精神等方面的深刻变革,也必然意味着人类文明的新进步[2]。之所以要把生态中心主义作为生态安全法律保障机制的新理念,主要是因为生态中心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这样一种区域生态安全法律保障机制理应以生态中心主义作为其核心理念。此外,这也是区域生态安全法律保障机制必须要坚持的理念。生态经济发展的法律保障机制不是要限制经济的发展,而是既要保障经济的发展,又要保障生态环境不被破坏,要求经济的发展程度要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范围之内,不能破坏生态自身的循环。生态主义伦理观念为生态经济法律保障机制提供了先进科学的理论基础。其二,要实现从“经济利益优先———生态利益优先”转变的立法目的创新。所谓立法目的,是指立法者通过制定法律所要表现的,对一定社会关系实行法律调整的思想动机和意图的出发点。保障生态经济发展的法律机制中的立法必须检讨以往的目的是否适合生态经济的发展[3]。目前,我国环境立法目的并未体现生态主义的特征,而仍然是人本主义的传统观念,或者说仅仅是一种浅层的环境主义。因此,必须摒弃以当代人眼前利益为中心的传统思想,确立尊重生态自然的立法精神,实现立法目的从4“经济利益”优先到“生态利益”优先的转变。其三,要实现从“人类本位观———生态整体观”转变的法律制度创新。从生态整体观出发构建现行的环境保护法体系,是一种全新的理论。在生态学看来,生物的不同层次,既是一个系统,也同样是一个整体,可用系统整体观进行相应的研究。生态整体观具有以下特点:首先,主张整体性,强调内在联系。其次,强调人与自然的同一。最后,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4]。生态整体观反映在环境保护法上,就是要实现生态化。这种理念要求环境法在环境伦理价值理念、环境法律市场机制、环境立法体系、环境法律意识等方面进行生态化转型,旨在保护和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和生态安全、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障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

城市安全发展范文篇6

关键词:城市信息安全;信息安全架构

一、信息安全架构的解释

信息安全架构涉及到信息安全空间、安全系统结构、信息安全审计以及信息安全检测体系。城市信息安全的核心是数据的安全和隐私的保护。但是,城市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信息安全也直接涉及和影响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1]。(一)信息安全空间。由安全机制、安全服务和OSI网络参考模型组成的三维安全空间。信息安全空间包含五大要素,分别为:认证、加密、权限、不可否认以及完整。城市信息安全三维空间包括了认证服务、存取安全服务、数据加密服务等。城市信息安全空间在城市的安全机制、安全服务和安全技术方面展开扩展,提供技术应用。(二)安全系统结构。城市信息安全系统结构采用国际标准的信息安全保障系统,该系统结构是以PKI/CA系统为基础,采用软硬件通用系统,按照PKI/CA标准进行重新编制所需要的业务系统,在添加安全防护措施,能够更大的挺高城市信息安全的等级。(三)信息安全审计。城市信息安全审计采用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对网络中的终端设备采取监控和管理,利用智能化的管理机制,在遇到预警和警告时,能及时向管理者发出信号,进而对相应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等。

二、城市信息安全所面临的风险

随着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不断进步,城市信息化与其信息一样,也会存在诸多的安全风险,并且,信息安全也成为了城市建设的必须考虑的因素。因此,必须充分考虑信息化对城市信息安全所带来的各种安全威胁。(一)城市信息安全系。统基本结构的风险城市信息化建设实现了用更精细、更快捷、更准确的城市管理运行方式,通过利用城市信息化,政府办事效率、市民生活水平、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都有了较大的提升,实现了城市建设智能化[2]。智能化城市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1.基础设施面临的风险。城市信息化的发展充分体现在了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数字化、和信息化的进步方面,将以前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将单一的基础设施变成系统化,通过共享的发展理念更好的服务于人民群众,也更好的充分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资源。随着城镇化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城市建设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尤其是现代化城市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联系在一起(智能电网、智能通讯、智能交通等)。那么城市信息安全性就会关系到国计民生、经济发展,严重时还会涉及到国家安全等方面。城市网络化的发展,也给网络黑客带来了进入的空间,尤其是越来越多的黑客将目光瞄准在城市基础设施上边,他们利用信息网络世界里的各种各样的潜在的、直接的联系,对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进行恶意攻击、恶意破坏等活动。因为城市基础设施不再是单一的元素,所以这些攻击破坏活动造成的影响和破坏力度比传统更严重,对人民财产造成的威胁更大。2.智慧应用所面临的风险。智慧应用在城市信息化建设中是作为城市最顶层的结构。利用大数据共享的特点,对数据进行挖掘、研究,在与各行各业进行联系起来,形成对城市发展的准确控制、精确管理。在实现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同时,智慧应用会接入多种不同的终端,并且城市信息化刚刚起步,智慧应用在各种终端上的管理相对不够完善,缺少统一的管理标准和认证模式,这样会非常容易让攻击者进入内部器件,从而展开对各项平台的恶意攻击和损坏;其次,智慧应用在平台操作系统的设计上会缺少有效的安全策略,这样会给行业带来各种安全威胁,尤其包括信息泄露等。3.数据共享。数据共享是城市信息化的重要体现,例如现实生活中的地图位置共享、天气情况、GPS、共享单车等等。这些城市中的数据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等多种形式为城市市民体验城市信息化的福利提供了便利。同时,数据又可看做是城市信息化的核心,任何信息都需要数据进行传递,以数据为基础进行传播,支撑城市信息化的发展。但是,数据的安全又是城市信息化建设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之一。这是因为数据及控制命令缺乏信息认证,易被黑客截取数据信息,做一些违法犯罪的事情。进而影响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进行城市信息建设,人的数据隐私这方面的信息把控比较难,也非常容易被他人利用,进而造成对个人、对整个系统产生巨大的危害。所以城市信息安全架构的建设也是有利于城市健康发展的。(二)城市信息安全制度和技术所面临的风险。城市信息涉及到日常生活的水、电、气、暖等基础设施,它还涉及到国家机关系统等多方面的信息,因此所存在的风险不仅仅是上文提到的城市的基本结构的风险,在信息安全技术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3]。1.城市信息的安全管理风险。总体的规划策略和顶层的设计是城市信息化建设中,使各部门有效的实现统一管理机制的必要条件。通过建立有效的信息安全评估机制和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实现城市信息化建设中数据的大共享。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可以城市中各项管理、运营活动更明确、更规范、更安全。统一的城市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在面对系统问题时,不至于从一侧层面扩散至另一个层面,也使得整个系统更安全、更有保障。2.信息安全技术风险。物联感知层、网络通信层、计算与存储层、数据及服务融合层,以及智慧应用层都存在诸多安全风险。如表2所示。物联感知层的设备繁多,如果缺少统一有效的认证机制,非常容易让攻击者有机可乘,对一些感知设备进行监听,或者是冒充其他合法人员获取敏感信息,从事犯罪行为。这些黑客经常会通过这些感知层的认证机制不完善的弊端进行对城市信息系统的破坏。网络通讯层的一些网络通讯设备和网络传输协议存在的安全漏洞会被攻击者利用,对网络发起恶性攻击。在城市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业务系统的开放融合导致各系统间的联系边界模糊,单纯的一些隔离方式不在适用。尤其是存在的网络深度融合的额病毒,其特点是易扩散、攻击力强、影响力大。常见的网络防护能力不能很好应对新型网络攻击。API接口错误和云平台界面错误是计算机存储层常见的安全风险[4],这些问题会导致业务中断或者数据被泄露,那些攻击者对网络进行远程遥控窃取数据。例如:如果信息基础设施没有正确的密码管理机制、又不能及时有效的修补系统出现的漏洞,会导致整个网络环境的安全风险升级。跨信息系统的非法访问、数据滥用、无脱敏处理的数据共享、模糊不清的数据来源等都是数据及服务融合层常见的安全风险。在智慧应用层,如果网络世界的病毒、木马、后门等恶意软件控制了应用系统和智能终端将会导致系统信息和个人信息的泄露,造成财产的巨大损失。

三、城市信息安全保障要素

(一)安全基础保障。为城市信息基础安全提供提出支撑服务和基础支撑设施。(二)安全技术保障。为城市建立全面的网络防御体系,实现面对城市信息安全技术风险时,能够对系统达到防御、检测和恢复的目标。(三)安全管理保障。为城市协调管理、协调运作提供安全管理保障。(四)信息安全建设和运营保障。为城市的工程实施和安全运行提供保障,确保城市信息系统安全有序的进行。

四、城市信息安全体系的建设内容

安全体系为城市信息化建设提供一种开放、共享、协作的新型安全体系环境,其建设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构建社会参与的信息安全体系。信息安全问题已经是全社会综合性问题,所以需要全社会成员协同参与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共同应对信息安全问题。要构建信息安全意识,政府要加大力度在各行各业间进行宣传、教育,普及相关知识,定期向小企事业单位提供技术指导,构建起城市安全架构意识;社会要协同运作,以政府为核心,利用云安全技术,将社会成员信息联入云技术服务,借助这个服务平台,提高信息安全保障的准确性与及时性。(二)建立全方位的信息安全架构管理制度。将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内外安全综合起来,构建全方位的信息安全架构管理制度。网络系统和信息资源的保护同时重视起来,信息化的时代,要非常注重信息安全的保护对象,将这些保护对象从设备转向网络设备和信息资源同时保护。不仅要好防入侵的保护,更要注意来自城市信息化内部的威胁。(三)建设新型安全技术体系。世界信息越来越开放,联系越来越紧密,要解决城市信息化建设中所遇到的各种信息安全保障难题,必须主动出击,建设更加符合时代的安全技术体系。主动防御技术,变被动为主动,对信息采用主动加密的策略,数据信息在不同形式传递时,主动防御技术对其进行加密,保证数据的安全;智能识别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在开放环境中确认用户,对用户的信息行为进行跟踪,并且可以智能判断出是否会带来安全问题,做出相应的正确举措;可信计算技术,则是指在PC硬件平台引入安全芯片架构,通过其提供的安全特性来

提高终端系统的安全性,实现三个主要功能:一是通过可信链来防御病毒攻击;二是建立一个可信的身份,识别假冒的平台;三是将数据密封在安全区域中,实现高安全性的数据保护[5]。

五、总结

建立城市信息安全架构有助于明确城市信息安全架构中的各类角色及其职责,增强各系统间的协调管理,通过信息安全战略、信息安全管理、信息安全技术和信息安全运营中各种角色之间协同配合,最终实现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晓海,邓贤峰.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的信息安全挑战[J].上海城市管理,2015,(05):35-39.

[2]李宁宁,石秀芳,王兵.浅析智慧城市信息安全[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3,(04):13-15.

[3]丁波涛.智慧城市视野下的新型信息安全体系建构[J].上海城市管理,2012,(04):17-20.

[4]吕欣,韩晓露,李阳等.智慧城市网络安全体系框架研究[J].信息安全研究,2016,2(09):447-453.

城市安全发展范文篇7

【关键词】城市安全;风险;动态图系统

1.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城市发展模式、产业布局与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安全风险与隐患随之增多,给城市管理带来了巨大压力。近年来,多个城市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事故,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给人民的生存安全带来巨大威胁,暴露出城市运行和管理的一些短板。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城市安全发展的意见》,2021年12月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指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织密灾害事故的防控网络,全面开展城市安全风险评估和城市安全发展示范建设。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城市安全发展,各部门各行业积极响应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要部署,开展相关研究,探索通过创新技术手段进行城市安全风险管控,理清城市安全风险数量、种类和分布,制定管控措施,落实管控责任,实现城市安全风险的动态管控。

2.问题的提出

城市管理是一个庞大的运行系统,城市安全风险的不确定性很大,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一处发生事故都可能危及所在区域或者整个城市的安全。安全是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把住安全和质量关口,将城市安全风险管控工作落实到各个环节、各个领域势在必行。近年来,各个城市纷纷开展城市安全风险评估工作,以清单和报告形式作为成果的评估工作结束后,里面蕴含的大量数据被束之高阁,没有挖掘,难以利用,风险管控没有可持续性。因此,如果将收集获取的各类安全风险源、减灾救灾资源、关键设备、物联感知设备等信息时空化、可视化映射到地图上,就可以通过地图精准掌握风险动态变化,全面知悉风险态势,打造城市安全管理的“智慧中心”。城市安全风险动态图系统(以下简称“动态图系统”)是利用信息技术解决过去靠人解决不了的、或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动态图系统可以实现城市风险分色预警、分级响应、分类处理,实时记载风险管控的责任部门和单位,完善重大安全风险联防联控机制,及时、准确、高效地解决城市安全风险动态管控问题。

3.设计方案

首先要对城市重点区域、重点场所、重要部位的安全风险进行全面排查、专业辨识和科学评估,编制城市安全风险评估报告,制定风险管控实施方案,修正补充风险管控清单和责任清单,为开发动态图系统做好基础工作。动态图系统构建各类安全风险源画像。通过画像,可以在图上实时查询任意一企业的风险信息,包括企业基本信息、经营状态、风险等级、责任单位、责任人、生产设备清单、历史事故、风险治理情况以及风险点或危险源的物联感知实时监测信息。还可以就每一处风险源的周边情况进行分析,快速查看某处风险源对周围环境可能产生的风险及影响范围,以及周边存在的其他风险源,快速掌握位置最近的减灾救灾资源情况,为应急管理部门管控和快速、高效指挥救援提供有力支撑。通过动态图系统绘制城市安全风险的红、橙、黄、蓝四色图,实时动态采集数据、评估风险、监测预警,可以帮助政府职能部门对城市安全风险实现全流程管控。

3.1设计思路

(1)可视化。采用3S(GIS、RS、GPS)、数字孪生和人工智能(AI)图像识别等可视化技术,作为城市动态图系统的支撑手段,将城市生命线、安全生产、自然灾害和公共安全不同等级风险以红、橙、黄、蓝风险四色地图形式进行直观展示,从不同维度、不同视角对城市安全风险进行可视化管理。(2)易用性。基于移动互联的用户体验和设计理念,实现系统的易用性设计,具有界面清晰直观、操作简单易用,便于交流、易于维护等特点。(3)实时性。基于城市物联感知网络,实时动态感知各类风险和危险源的的运行状态,结合AI视频监控系统,及时处置报警和预警信息,避免事故发生。

3.2核心功能设计

(1)风险隐患管理。将城市安全风险按照区域、行业和企业等不同维度进行分类分级管理。建立城市安全风险、责任和管控三个清单,以及风险检查和隐患排查治理两个台账,具体功能包括安全风险信息采集、清单数据编辑、风险评价、专家审核、数据导入、更新维护、统计分析和城市安全风险指数计算等。(2)安全风险专题图。以电子地图和遥感影像图为背景,针对各类安全风险要素生成不同类别、不同等级、不同时间的专题图,提供浏览、查询和打印输出功能服务。动态图系统可以分层显示风险、应急资源、脆弱性目标、重大危险源等空间分布,以及分行业、分地区、分类别、分等级查询显示风险点的空间分布等。(3)日常风险管控。系统可以查询各行业整体安全风险管控措施的落实情况,如应急救援队伍、资源等,为城市领导把握安全监管的重点行业提供参考。(4)应急资源管理。系统支持具有相应权限的人员进行增、删、查、改和导入/导出应急预案的功能;支持应急专家录入,并可显示应急专家清单,支持增、删、查、改、导入、导出和浏览等功能;支持对城市内的企业进行模糊查找,快速确定目标企业并定位;支持在地图上选取起点和终点,进行应急救援的路径分析,显示路线详情。(5)查询统计分析。系统具有风险和隐患数据统计分析功能。安全风险动态图不仅可以对整个城市的风险和隐患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也可以分行业、分区域进行风险和隐患的数据统计分析,为城市日常的安全监管提供有效帮助。(6)AI视频监控。利用AI视频识别技术,将风险点或风险源附近的安保安防、重大危险源、危险作业等监控摄像头进行智能化提升,在现有监控资源基础上,增加边缘计算和后台计算的智能化算法,对安全风险进行智能化监测和预警,掌握安全风险点的实时变化,避免事故发生。

4.系统特点

4.1风险可视化

动态图系统实现了城市安全风险的可视化展示,将城市安全风险的空间和时间特性、风险隐患信息、事故事件信息以二维地图、三维仿真和视频监控等多种可视化形式进行表达。企业和政府通过动态图系统一方面将安全风险辨识和评估成果直观地展示出来,另一方面将城市安全风险的动态变化也一并获取并展现出来,达到了对城市安全风险进行可视化管理的目的。

4.2风险信息互联互通

动态图系统实现了对企业、行业、区域安全风险管控数据的互联互通,整合了城市生命线、防灾减灾、安全生产和公共安全的监测预警和行业管理信息,打通了企业安全管理、行业管理与政府城市管理、应急管理的信息孤岛,使分散的各种行业风险监测与监管信息进行融合和有效利用,为政府、企事业单位提供了安全风险信息共享与交换的系统支撑。

4.3风险实时动态管理

动态图系统利用当前主流的人工智能、大数据、3S等先进的IT技术,从理论研究、机制设计、方法实践、系统实现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研究,结合城市生命线、安全生产、自然灾害和公共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城市安全风险排查与评估工作,是城市安全风险双重预防机制运行和城市风险辨识与评估的重要的信息化支撑。实现了城市安全风险的实时动态管理。

5.未来展望

城市安全发展范文篇8

为加强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工作,去年7月,水利部组织各流域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部门开展了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的编制工作。经过一年的努力,由水规总院牵头,会同中国水科院、长江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等单位编制完成了规划报告。今天,我们邀请有关院士、资深专家,水利部有关司局、部分直属事业单位和各流域机构的代表,对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进行审查,以进一步完善规划,促进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建设,更好地为人民生命健康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饮用水安全保障。借此机会,我代表汪恕诚部长和水利部向参加审查会的各位专家和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饮水安全工作

水对人的生命和健康至关重要,获得安全饮用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目前,饮水安全问题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联合国已确定*年至2015年为生命之水国际行动10年,各国应为本国居民提供基本供水服务。在我国,饮水安全形势十分严峻,去年底完成的全国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调查表明,农村有3.79亿人饮水不安全,其中3.2亿人的饮用水水量不足、水质达不到国家标准。我国城市饮水安全问题也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废污水排放量大而监督管理薄弱,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且有加剧之势,涉水疾病种类增多,发病率明显升高,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健康;在调查的661个城市4555个集中饮用水水源地中,有638个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不安全,影响5600多万人,水污染已成为影响我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的首要问题;二是随着城镇化率及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需求也不断提高,加之北方地区连续干旱,城市供水短缺加剧。目前600多座大中城市中,有400多个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问题,城市缺水总量达60亿立方米。城市饮用水短缺不但给居民生活造成了困难,也严重影响了城市的水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三是水源地监控体系、应急预案与管理机制等不完善,保障城市饮用水安全的应急能力较低,近年来,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故过程中,暴露出城市饮用水应急管理的许多薄弱环节。未来20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达到3500美元,城市化率将达到60%左右,城市人口将达到8~9亿,如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对饮用水安全的要求,已成为摆在水利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饮水安全工作,总书记、总理等中央领导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水,保护饮用水水源地,保障群众饮用水安全。*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编制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今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召集有关部门专门研究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并形成了会议纪要,要求在深入调查研究、摸清饮用水安全实际状况的基础上,认真组织编制城市和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并明确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水利部等有关部门负责编制工作。

水利部党组认真贯彻中央指示精神,将保障饮用水安全作为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出了重要部署。汪恕诚部长强调,保障饮水安全、维护人的健康生命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工作的第一需要,也是当前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为切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保障饮水安全的指示和文件精神,以及部党组关于保障饮水安全的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我部具体负责,会同卫生部、教育部等已编制完成了《农村饮水安全规划》;为做好城市饮用水安全工作,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编制好全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我部于*年7月先期启动了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编制工作,为全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和今后的城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建设和管理提供重要依据。

二、编制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是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饮水安全既涉及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又涉及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条件,更是体现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认真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编制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要摸清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现状,全面总结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的经验,特别是对松花江水污染事件等带来的饮用水安全问题进行反思和总结,分析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问题及其成因,合理分类,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的基本思路、目标和综合防治措施,合理制定规划方案,积极推进饮水安全工作。在规划中要重点考虑和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保障饮水安全。在推进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一些缺水地区盲目建设大都市和城市群,盲目发展高耗水、高污染的产业,造成饮用水严重短缺,挤占生态用水,恶化包括饮用水源保护区在内的城市周边生态环境,有的污染严重的企业建在饮用水水源地附近或保护区内,导致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问题十分突出。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要根据城市水资源条件、生态环境状况和城市发展的实际,科学确定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的目标和水源地保护范围,规范不合理的开发和建设行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及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相协调。

二是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要在全面普查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状况基础上,根据各地自然状况、水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针对各城市饮用水源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按照不同水源类型进行统筹规划,做到标本兼治,并与水资源综合规划、防洪规划、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布局等相关规划,以及水功能区划相协调。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点多、面广,要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优先解决重要和饮用水安全突出的城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安全建设问题。

三是坚持防治并重、注重管理。饮用水水源地建设和保护要充分考虑饮用水水源地的现状和特点以及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应以防止饮用水水源地污染、涵养水源为首要目标。要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等相关法规的要求,划定供水水源地保护区和供水工程管护范围,制定管理办法,特别要按照《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的要求,加强水源保护区设置排污口的管理,防止点源污染进入饮用水水源地。加强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区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严格监控化肥、农药的使用,杜绝植被的破坏和垃圾、有害物品的堆放,防止饮用水水源地受到污染和破坏。因此,规划要根据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目标,结合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水资源配置、排污总量控制和入河污染物限排方案等,强化水源地安全管理,完善饮用水水源地监控体系,明确水源地保护、修复、监管的具体任务和措施。

四是坚持量质统一、重在水质保护。城市是人口、经济总量高度聚集的区域,城市用水占全国水资源消耗量的30%以上,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北京、天津、济南、大连等许多城市缺水形势越来越严峻,水量和水质型缺水程度逐步加重。特别是城市水污染、河口型城市咸潮上朔淡水不足、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城市群水污染相当严重,浙江的杭嘉湖地区、广东的深圳市等表现尤为典型,水源地污染一方面加剧了水资源短缺,另一方面更是严重影响了城镇居民的身体健康。因此,解决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在加强饮用水源调配、建设新水源、改扩建水源地以及适当的调水,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饮用水量需求的同时,应该把修复与保护集中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放在优先地位,防止用新建饮用水源、调水工程替代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的保护。

五是坚持常规水源和储备水源相结合、防范风险。从已经发生的饮用水安全事件来看,目前,我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抗风险能力比较弱,必须提高饮用水常规水源日常供给和储备水源应急供给的保障能力。同时,要建立相应调度管理机制,增强防御突发污染事故、连续干旱年和特殊干旱等安全供水风险的能力。

三、提高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能力,要加快缺水背景下的水资源管理改革

今年入夏以来,我国南方台风频袭,暴雨洪涝成灾,最近一段时间四川、重庆等地又发生较为严重的旱情,农业灌溉、农村人畜饮水和城市供水出现了严重短缺,社会各界对此都十分关注。出现这些情况不仅是个案表现,而是我国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这一基本水情的客观反映。据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的最新结果表明,近年来,南方地区河川径流和水资源总量有所增加,增幅接近5%;而北方地区水资源量明显减少,其中以黄河、淮河、海河和辽河地区最为显著,资源总量减少了约12%,北方部分流域周期性或非周期性水资源短缺加剧。水资源相对丰沛的南方地区也出现了区域性甚至流域性缺水的现象。按目前的正常需要和不超采地下水,正常年份全国缺水量将近400亿立方米。"十五"期间,农田受旱面积年均达到3.85亿亩,平均每年因旱减产粮食350亿公斤,同时缺水城市越来越多,400多座缺水城市中,缺水较为严重的就有110座。

造成缺水的局面,有我国干旱缺水的客观原因,也有人为的因素。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以及一些情况下用水严重浪费,进一步加剧了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严重程度,也加大了这些问题的解决难度,这主要体现在:我国很多地区可持续发展意识淡薄,一些地区不考虑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水预测普遍偏高,盲目发展,甚至以过度消耗水资源、牺牲水换取经济增长换取表象环境。在水资源利用上,不计环境成本,开发利用程度高,单位产品(服务)耗用水量高,污水排放量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低。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水价等促进水资源节约保护的经济手段运用不足,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主体没有节约保护的内在动力。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缺水背景下的水资源管理改革,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其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让节水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

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重点任务,一是建立以用水权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包括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制;二是建立与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经济结构体系;三是建立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节水工程和技术体系;开发与推广先进实用的节水技术,建设水资源管理硬件设施体系,建设生产、生活节水工程,建设非传统水源开发工程;四是建立与节水型社会相符合的节水文化,形成节水的社会风尚和文明消费方式。因此,解决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问题,必须与建设节水型社会相结合,开源与节流并重,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以建设节水型城市为目标,总量控制和微观定额管理相结合,尤其要严格城市用水定额管理,完善水价制度体系,今后的水价将包括供水成本、水资源费、水源涵养费用等,污水处理费也要加进去。通过多种措施,抑制不合理的用水需求,利用多种水源,增加饮用水有效供给,减少废污水排放,提高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能力。

让每个人都能及时、方便的获得足量、卫生的生活用水是人类的共同愿望,而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解决饮用水安全问题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更是一项长期、艰巨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和科学负责的态度编制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四、集思广益,做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的审查工作

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编制工作涉及面广、时间紧、任务重,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注重发挥多学科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作用,注重依靠专家的智慧和力量,从规划任务书和技术大纲的编制到各阶段的规划工作,都多次向各方面专家进行过咨询。这次审查会,邀请的各位专家、代表对饮水安全工作都十分关心,很多专家做过专门研究,对饮水安全的情况很熟悉,有较深的认识和见解,希望各位专家和代表围绕规划思路、总体布局、规划目标和主要措施等,认真审查、严格把关,畅所欲言,多提宝贵意见。各流域机构要根据流域综合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以及水功能区划等,把握好流域城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建设的布局和重点,对本流域内各省区市的水源地项目进行审核把关。

希望规划编制工作组认真听取专家的意见,解答专家的质疑和提问,会后及时整理归纳专家、代表意见,抓紧修改完善规划报告,尽快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

城市安全发展范文篇9

大数据时代的智慧城市是社会的发展向着高速信息化方向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和便捷性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和云计算的存在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云计算的合理应用使大数据的价值全面地发挥出来。互联网相关企业可以及时有效地掌握广大用户在网络上的信息积累,从而对广大用户进行分析和了解,实现互联网业务的长远发展。智慧城市是在利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处理当前城市中面临的环境问题、人口问题以及资源利用问题等,通过云计算等技术对智慧城市资源进行整合,从而推动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针对大数据时代的智慧城市建设运用领域的分析

2.1在智能交通领域的运用。在智能交通领域中运用大数据可以全面监测车辆和交通设施的使用情况以及交通服务情况。大数据通过合理地利用电子牌照技术,有针对性地收集车辆的运行数据,从而建立一种良好的交通模型,之后采用云计算评价当前道路实际的拥挤状况。在大数据的推动下,车辆运行数据的采集变得更加微观和个体化,这主要体现在对移动式交通信息的采集、手机上的GPS以及公交卡等方面。在数据处理上,大数据将原本单一静态的数据转变为静态动态结合的多源数据[1]。2.2在政府决策领域的运用。智慧城市的发展不能单纯依靠政府掌握主动权,而是要企业、组织以及个人都可以有效地参与决策的制定,因此,在大数据时代下智慧城市的建设应注重决策的主体。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依托庞大的大数据系统,在建设的过程中应实现政府的电子智能化办公,提升对城市建设中各种问题的处理能力,充分体现出政府在智慧城市中高效、先进的形象。由于传统社会中技术方法相对落后,政府决策的过程呈现全封闭状态,而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需要打破政府在决策上的领导权,促使整个决策过程的公开化、透明化。

3针对大数据时代的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困局的分析

3.1信息安全的发展困局。大数据时代的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存在一些信息安全问题,因为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多数智慧城市中大量的数据信息都呈现出公开化和透明化特点,但很多智慧城市的应用涉及公民的信息安全、财产安全以及国家安全等,因此,智慧城市的信息安全是当前有待处理的主要问题之一[2]。3.2基础设施的发展困局。智慧城市的建设并不只是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的提升,还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智慧城市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其核心是将信息资源当作重要的生产要素来有效地推动城市经济的转型和升级,从而为经济社会的发展竞争创造一种新的优势。但是,当前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还没有形成国家层面的一种全面的战略机制。在国家层面依然存在一些管理职责混乱的现象,各智慧城市的建设基础参差不齐,并且低水平建设和实用主义现象普遍存在,造成智慧城市投入成本较高,却无法提高资源利用率[3]。3.3行业标准的发展困局。智慧城市的普遍率和覆盖率非常广泛,但对智慧城市的普及,我国依然没有形成一套内容完备的行业标准、评估标准以及建设标准来进行有效的约束和指导,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不同行业之间很难进行沟通和联系,最终造成“信息孤岛”现象的发生。如果按照国际组织相关标准进行约束和指导,需要支付大量的专利费用,并且在实际利用中存在较大的风险。因此,大数据时代智慧城市建设的整体布局和顶层设计的匮乏导致其发展的空间越来越狭窄。

4针对促进大数据时代的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措施的分析

4.1加强和优化信息化程度。在大数据环境下,智慧城市的建设和正常运行维护需要具备有效的产业模式,各地方政府要充分了解当前各智慧城市的发展实际,进而合理地引入市场机制,合理地规划产业布局来拓展投资渠道。除此之外,各政府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大企业信息化的力度,把新乡企业的发展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从而开放公共数据资源和运营权,最终实现信息企业服务运营的目的。在大数据时代,只有进一步建立以政府主导、社会资本以及企业投资为重要渠道的多元投资体系,才能促使各产业在相互作用的情况下,形成一种多元化新型经济产业的形态[4]。4.2完善创新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城市安全基础设施要从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两方面提供主动、多级的安全防护,因此,只有完善创新城市基础设施,才能更好地确保智慧城市的长远发展。安全技术保障主要包括网络安全、服务安全以及数据安全等,安全管理运维主要包括安全治理、安全评估以及安全运维等。应用安全保障系统需要根据安全等级保护策略来建设统一的认证系统,这样才能为广大网络用户提供相应的信息服务机制以及身份认证措施,显著提升其真实可信度,还可以为内网工作人员提供统一的组织机构管理和用户管理等。除此之外,完善创新城市基础设施对内网工作人员统一信任服务和访问控制机制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4.3深化建立相关制度机制。促进大数据时代的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措施需要深化和建立相关制度以及机制。政府应制定一种完善且有针对性的智慧城市建设的法律法规、评价指标体系和资质认证体系,还需要重视和建立长效的机制,并且统一信息化架构标准,才能从根本上打破体制脱节和管理分制的现象,为最终实现整合行业资源和数据集成与信息共享奠定坚实的基础[5]。

5结语

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对大数据时代的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困局化解有了全新的认识和了解。智慧城市是在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的基础上,实现数字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有机结合。智慧城市的建设可以有效地构建一种高标准的城市环境,从而对实现政府的智能以及便捷民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当前大数据时代的智慧城市建设发展还依然面临着信息安全的发展困局、基础设施的发展困局以及行业标准的发展困局,因此,相关管理人员应积极采取加强和优化信息化程度、完善创新城市基础设施以及深化建立相关制度机制等措施,才能更好地解决智慧城市当前面临的难题,为智慧城市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丙宣,周涛.智慧能否带来治理——对新常态下智慧城市建设热的冷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9(1):21-31.

[2]刘伦,刘合林,王谦,等.大数据时代的智慧城市规划:国际经验[J].国际城市规划,2014,29(6):38-43.

[3]李德仁,邵振峰,杨小敏.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的理论与实践[J].地理空间信息,2011,9(6):1-5.

[4]邬贺铨.智慧城市产生大数据大数据支撑智慧城市[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22):14-16.

城市安全发展范文篇10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区委、区政府关于建设平安上街的战略部署,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安全工作指导意见》(豫政〔〕86号)和《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安全工作指导意见》(豫政〔〕87号)及《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和农村安全工作的指导意见》(郑政文〔〕85号),加强城市社区和农村安全工作,预防和减少各类事故发生,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实现城市社区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特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城市社区和农村安全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城市社区和农村安全工作事关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大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平安上街的重要内容。

(二)加强城市社区和农村安全工作是应对安全生产严峻形势的迫切要求。城市社区经营单位集中,商贸服务活跃,人员流动性强、成分复杂,事故灾害发生频率高。农民工已经占建筑、矿山等行业从业人员的近90%、事故伤亡人员的90%以上,严峻的安全形势,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管理。

(三)加强城市社区和农村安全工作是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政府各部门要把城市社区和农村安全纳入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规划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布局,放在各项工作的重要位置,全面推进,协调发展。

二、加强城市社区和农村安全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出发点,紧密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平安上街的大局,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完善城市社区和农村安全管理网络,加强安全宣传教育,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做到服务与监管并举、规范与提高并重,全面强化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努力促进城市社区、农村安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按照“党委统一领导、政府指导推动、安委会综合协调、部门服务监管、基层单位自治、居民群众自律、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将城市社区和农村安全纳入平安社区(村)建设总体规划,构建城市社区居民和农村村民自防自治、城市社区和农村组群防群治、部门联防联治、相关单位协防协治的工作网络,发挥城市社区(农村)自治主体和居(村)民自律主体作用,坚持重心下移、关口前移,依法行政、科学决策,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强化服务、完善管理,社会动员、居(村)民自治,因地制宜、积极推进的原则。

(三)主要目标。

1、到年底,基本形成城市社区和农村安全工作网络,事故预防基础工作全面开展,镇、各街道办事处建成3个以上示范性城市安全社区和示范性安全村,20%以上的社区(村)达到城市社区安全标准和农村安全标准。

2、到年底,在示范性城市安全社区和安全村的带动下,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及农村安全工作,镇、各街道办事处40%以上的社区(村)达到城市社区安全标准和农村安全标准。

3、到年底,城市社区和农村安全管理得到规范,群众安全素养明显提高,安全基础设施相对完备,公共安全切实加强,安全事故发生率有较大幅度下降,镇、各街道办事处60%以上的社区(村)达到城市社区安全标准和农村安全标准。

4、到年底,城市社区和农村安全管理进一步规范,群众安全素养切实提高,安全基础设施基本完备,公共安全全面加强,安全事故发生率大幅度下降,镇、各街道办事处80%以上的社区(村)达到城市社区安全标准和农村安全标准。

5、到2015年底,城市社区和农村安全建设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安全状况根本好转,职业安全、公共安全水平全面提高,全区社区和农村基本达到城市社区安全标准和农村安全标准。

三、加强城市社区安全工作的主要任务及措施

(一)成立城市基层安全生产领导机构。街道办事处、社区居民委员会应当成立安全生产领导机构,定期研究、分析、部署和检查本辖区安全工作。街道办事处应与社区居民委员会、辖区各生产经营单位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将安全生产目标细化分解。

(二)加强城市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安全管理队伍建设。成立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安全管理机构,街道办事处要明确3名以上专职人员负责辖区内的安全管理工作。社区居民委员会要根据社区安全自治管理的需要,明确1名以上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安全管理工作。辖区内的各类生产经营单位要依法设置安全机构或配备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

(三)建立社区应急救援体系。制定适合各种环境及状况的社区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设专群结合的应急救援队伍。加强社区安全与社会治安、医疗救护等工作的协调,实现险情预警、社会动员、快速反应、应急处理的整体联动。

(四)建立社区安全信息网络。街道办事处、社区要建立安全信息网络,全面掌握辖区生产经营单位状况,建立基础资料数据库,将辖区重点生产经营单位、重大危险源、重大安全隐患分布情况制作精确的社区安全管理网络图。

(五)建立社区安全防控体系。积极发挥社区监控平台作用,加强对社区安全的在线监控和巡回检查。大力培育社区安全咨询服务等中介组织,加强社区安全技术指导。社区民间组织、物业管理机构等单位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为社区安全提供服务。公布安全举报电话,鼓励居民举报安全生产违法行为、隐患和事故,引导居民自防互助。

(六)建立社区安全标准体系。结合城市社区安全实际,出台城市社区安全规范性文件,制定社区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制、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工作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制度、事故隐患报告整改制度、安全事故隐患举报奖励制度、社区安全公约、公共安全规则、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班组安全员制度等,建立城市社区安全工作标准,组织社区生产经营单位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

(七)加强城市发展安全规划。街道办事处、社区规划应当符合有关安全要求,严格城市功能分区,严禁在重大危险源和易燃易爆场所安全距离内建设公众聚集场所和居民区,严禁违章占压天然气、煤气等危险物品配送管线。不得在居住区及其周边建设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生产、经营和储存单位。街道和楼院道路建设应当满足消防车辆通过等安全要求,保证安全通道畅通。企业在城市社区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必须将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加强城中村安全管理,搞好消防安全改造等安全规划,坚决遏制安全领域违法行为,打通消防通道和安全抢险通道,确保城中村安全。

(八)开展全民安全宣传,普及应知应会安全常识。在搞好“安全生产月”、“11.9”消防日、“安康杯”竞赛等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的同时,结合“五五”普法做好安全进企业、安全进校园、安全进村庄、安全进社区、安全进楼院、安全进家庭的“六进”活动。每个社区要有固定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场地,有必要的宣传教育设施和宣传用品。

(九)加强安全培训。加强基层安全管理工作业务培训,开展街道办事处、社区安全管理人员业务培训,增强安全管理人员责任意识,提高安全管理人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督促检查辖区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依法参加安全初训和复训,提高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率。

(十)加强学生安全教育。深入开展“安全进校园”活动,在中小学生中普及安全常识,动员学生参与学校、社区、楼院和家庭的安全宣传等活动,起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片群众的作用,确保辖区中小学生安全知识受教育率达100%。

(十一)开展安全生产检查。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要建立安全、消防、巡防“三位一体”的安全检查监控机制,根据安全状况的不同对社区生产经营单位实行日常检查、重点检查和有效监控。贯彻落实《市生产安全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办法》(市人民政府第149号令),实现事故隐患排查整改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对自身解决不了的,要及时向上级政府或者有关主管部门报告。对社区发生的事故,应按照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第493号令)规定,及时向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

(十二)加强城市公共设施安全管理。电信、广播电视、燃气、自来水、市政、路政等主管部门或单位应当完善城市公共安全设施,加强公共设施管理和巡查,及时整改、消除事故隐患。对楼院或者居民自有的设备设施,有关单位应当根据职责及时提醒安全注意事项,积极提供便民服务。特种设备的使用、检验、检测均应取得相应许可证,对无证使用单位应进行严肃查处。

(十三)加强房屋安全管理。学校、幼儿园、医院、敬老院、教堂等单位应当加强对危房的排查治理。依法加强对房屋出租的登记管理,防止将房屋出租给不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单位或者个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从事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销售、仓储的,其周边应当符合国家、省、市有关规定。加强对临街门面房的防火管理,严禁生产经营单位“二合一”、“多合一”。

(十四)规范烟花爆竹经营和燃放活动。要全面加强禁放,改限放过程中的烟花爆竹运输、储存、销售、燃放工作。要制定集中燃放烟花爆竹安全方案和应急预案,严格规范现场安全管理,加强交通管制疏导,确保公众安全。

(十五)规范危险物品安全管理。对城镇液化气充装站要合理布局、统一充装,严禁私自倒灌充装液化气。高层建筑或者居民楼内的餐饮单位不得使用瓶装液化石油气。对危险物品的生产、储存、运输、销售使用要依法管理,防止泄露、中毒等事故发生。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由有关主管部门对其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进行考核,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任职。

(十六)规范大型集会安全管理。举办商贸交易会、大型集会和庆典活动必须按照要求,经过审批和备案。制定安全方案和应急预案,与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企业保持安全距离,加强周边干道交通管制,控制进场人数总量,严格现场管理,确保安全。

(十七)规范人员密集场所安全管理。商场、网吧、影剧院、歌舞厅等人员密集场所,必须严格执行消防安全规定,按要求配备应急人员和应急器材,制定安全预案并定期演练。严禁人员密集场所,在营业期间关闭、堵塞安全出口安全通道。

(十八)规范机动车辆安全管理。加强对危险物品运输车辆进入城区的管制,严厉查处危险物品运输车辆超载、超速和不按规定线路行驶等违章行为。加强机动车辆检修和驾驶人员管理,严肃查处车辆带病上路和酒后驾驶等违法行为。

(十九)加强社区供用电安全管理。规范社区供电设施的规划、设计、建设工作,加强社区供、用电设施的安装、维修、试验、进网作业管理,指挥居民加强对自有电器的安全检查,消除供、用电安全隐患。

(二十)加强对社区农民工的安全监管,建设和完善对农民工的安全教育培训制度,把对农民工的安全管理纳入社区安全管理体系之中。

四、加强农村安全工作的主要任务及措施

(一)加强农村安全监管工作的调查研究,进一步总结完善农村安全工作基本经验,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健全农村安全生产管理网络,推进农村安全监管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二)加强农村安全政策调控。运用市场准入、行政许可、价格调节等政策,加大政府对农村公共安全设施的投入,督促农村生产经营单位改善安全条件,依法关闭、取缔达不到基本安全条件的生产经营单位,防止严重危及安全的落后工艺和技术从城市转移到农村。企业在农村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必须将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三)建立农村安全标准体系。出台农村安全规范性文件,制定农村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制、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工作制度、安全管理员职责、安全检查制度、村民安全公约、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制度、事故隐患报告整改制度、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班组安全员制度等,建立农村安全工作标准、农村企业安全工作标准,组织辖区生产经营单位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

(四)完善安全管理网络。建立镇、街道办事处、社区(村)、社区居委会(村民小组)、企业安全管理网络,发挥区安全生产委员会综合协调作用。成立镇、街道办事处、社区(村)、企业安全生产领导机构,定期研究部署安全生产工作。要逐级明确具备农村安全管理能力的农村安全管理人员。

(五)完善农村安全隐患排查报告制度。镇、各街道办事处、社区(村)、企业应当开展经常性的安全检查,查找、整改事故隐患。贯彻落实《市生产安全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办法》,实现事故隐患排查整改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发现隐患要立即进行整改,不能立即整改消除的,应当及时向上级政府或者有关主管部门报告。村民委员会发现其辖区存在事故隐患或者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应当向所在乡镇政府或有关部门报告。对于辖区发生的事故,应按照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规定,及时向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

(六)加快农村安全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发挥区安全生产专家组对农村安全生产工作的技术指导作用。积极发展安全中介服务组织,为农村中小企业提供安全生产服务,解决农村安全管理专业人员短缺问题。

(七)加快应急救援体系建设。镇、各街道办事处、社区(村)应制定应急救援预案,纳入上级应急救援体系。大力整合社会应急救援资源,扩大现有应急救援队伍的覆盖和服务范围,积极建立乡村义务消防队伍,努力做好农村应急抢险工作。引导、督促镇、各街道办事处、社区(村)、社区居委会(村民小组)和企业配备灭火器等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

(八)加强农村安全文化建设。加大对农村安全的宣传力度,把“安全生产月”、“11.9”消防日和“安康杯”竞赛等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向农村延伸,发挥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的作用,普及农村安全常识,开展农村安全和务工安全培训,提高村民和农民工的安全防护技能。镇、各街道办事处、村委会和村组要明确专人负责统计农民工、村民参加安全培训情况,并逐级上报有关部门。

(九)开展安全进企业、安全进校园、安全进农村、安全进集市、安全进田头、安全进农户的“六进”活动。编印安全手册和宣传资料,送安全法规、安全常识进企业、进校园、进农村、进集市、进田头、进农户,提高广大农民和从业人员的守法意识和安全防护能力。加强农村中小学安全教育,确保学生受教育率达到100%。

(十)做好农村发展安全规划工作。镇、各街道办事处应组织开展农村发展安全规划工作,新农村建设规划应当借鉴城市规划经验,将生产、生活等功能区分开。小城镇建设应当同步建设消防等公共基础设施不得在山体滑坡(崩塌)易发区等区域内建设公众聚集场所;不得在村民居住区及周边建设危险品生产企业和存储场所。

(十一)加强农村烟花爆竹安全监管。加强烟花爆竹生产、运输、储存、销售、燃放等全过程监管。烟花爆竹销售应当统一布点、统一配货。严厉查处农村烟花爆竹燃放,做好儿童等重点人群烟花爆竹燃放安全教育,严禁在易燃、易爆场所及周边燃放烟花爆竹。

(十二)加强地质灾害防御安全管理。镇、各街道办事处和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农村地质灾害防御的安全监管和指导服务。对可能引起地质灾害地区,应制定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灾害发生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抢险救灾。

(十三)规范危险物品安全管理。合理布局农村液化气充装点、加油点,科学建设农村沼气,指导村民安全用气,严厉查处非法液化气充装点、加油点。加强对农药、鼠药及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销售和使用的监督管理,严禁生产、销售和使用毒鼠强等国家明令禁止的危险物品。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由有关主管部门对其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进行考核,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任职。

(十四)加强农村防火安全管理。发挥公安消防机构的作用,大力发展镇、农民和驻地企业联办等多种形式的农村消防队伍,配备消防设备,落实家庭、企业和森林防火措施,禁止焚烧秸秆。

(十五)加强农村房屋安全管理。加强对农村中小学校、幼儿园、卫生院、诊所、敬老院、教堂等危房的排查,加大危房改造力度,提高房屋安全等级。村委会应当加强对农村拆建房的安全管理,与业主签订安全保证书,保证施工安全和房屋质量,防止业主将施工任务包给不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或者个人。加强对房屋出租的登记管理,严禁生产经营单位“二合一”、“多合一”。镇、各街道办事处要坚决查处辖区出现的各种违法建设行为,联合国土资源、安全监管、建设等有关职能部门,开展专项检查。安全监管、建设等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建筑施工现场的巡查力度,发现安全隐患要责令限期整改。

(十六)加强农村集会安全管理。举办商品交易会、集市、庆典等活动,应当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制定安全方案和应急措施,场地选址与公路、易燃易爆企业保持安全距离,加强车辆的管制疏导和销售摊点、进场人员的现场管理,确保安全。

(十七)规范农业机械和农用车辆安全管理。加强农业机械、农村车辆的年检、驾驶人员资格年审和管理,严肃查处无证驾驶、无证车上路和农用车载客等违章行为,查处非法改装车辆行为。

(十八)规范农村用电安全管理。供电单位应当加强农村供电设施安装、维修、调整、试验、进网作业管理,定期组织供电线路安全巡查,指导村民加强自有电器的安全检查,及时消除用电隐患。

(十九)规范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农村道路要建设配套的安全交通设施并保证完整有效。学校附近、人员密集的路段,应当设置警示标志和必要的减速设施,交通干道应当设置必要的人车分流设施,道路、枯井、易滑坡山体、危桥、沟河等事故多发点(段)应当设置必要的安全警示标志。

五、加强对城市社区和农村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加强对城市社区和农村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各有关单位要提高对做好城市社区和农村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城市社区和农村安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平安建设布局,列入政府安全生产责任目标考核体系。将城市社区和农村安全工作与其他工作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协调发展。制定城市社区和农村安全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加强宣传发动,广泛动员基层单位和群众参与城市社区和农村安全工作。

(二)加大政府对城市社区和农村安全工作的支持力度。镇、各街道办事处、各有关单位应当加大对城市社区和农村安全工作的支持力度,统筹安排城市社区和农村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有关单位要在年度预算中安排安全生产专项资金,用于重大公共安全隐患治理、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科学技术研究、宣传教育、安全奖励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