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核算方法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02:18:49

成本核算方法

成本核算方法范文篇1

[关键词]成本核算、竞争、成本管理

1成本核算方法分析

1.1分步成本核算法

该方法是指在对产品展开成本核算时,把品种作为单位,把其生产环节作为根本进行产品的成本核算工作。该方式适用于较大型的公司,一般来说,较大公司的产品拥有批次多、规模大的特点,在生产中,企业的生产过程大多是由多个环节形成的,其中的半成品既能当作成品出售也能当做下个环节的材料使用。在使用该方法展开成本核算时,事实上是对产品生产的多个环节展开核算,所以产品核算的明细账也都是把生产环节作为根本展开的记录。在进行定期核算时,财务机构要及时关注成本支出在产品与产成品中的分配,并根据品种对产品生产的多个环节展开结转。同时,财务机构还要关注会计报告周期与产品成本核算之间是否相同。

1.2分批成本核算法

该方法也被叫作订单核算法。在现实作业中,该方法大多是把公司产品的订单号当作核心的成本核算对象,并对产品编号、订单号等展开归集核算。一般来说,使用分批成本核算法时,生产机构在分发生产任务时,需要和公司的财务机构展开沟通,并上交给会计核算机构一份生产通知单。对于公司来讲,使用分批成本法来展开成本核算时,需要重点关注其应用条件和特点:大部分公司生产的产品无须展开重复生产,或在展开重复生产时无法确定具体的生产时间,且成本核算大多是把产品的批号或者是订单号当作核算对象,所以拥有很强的针对性。从理论上出发来讲,成本核算需要每个月都定时开展,在月末对本月的成本核算展开汇总。但是在现实情况下,因为每一个批次的生产时间都不一样,在展开成本核算时,大多要在该生产批次全部的产品生产完毕后才能进行,因此该成本核算方式在时间上并不明确。

1.3品种核算法

该方法是指把公司产品当作核算的对象,对有关的生产费用展开归集的方式。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展开成本核算时,一般不用对生产批次和生产流程等展开过多的思考,而只需要把品种作为单位展开成本核算。使用该方法进行成本核算时,公司一定要通过财务明细账单对产品展开成本核算,并在现实生产中,以月为单位进行相关核算,所以核算工作相对较简单。同时,相对于一些即将完工或已经完工的产品,能够不用大量考虑产品的成本,而直接把明细账中显示的费用作为产品成本展开核算。

2目前成本核算中拥有的问题

我国现在使用的是国际上大量使用的制造成本法,该方法与目前的经济环境能够较好地适应。知识经济的来临使得目前的成本核算环境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现有的成本核算方法与原理已经无法较好地适应当前的环境,主要显现如下。

2.1分步法、品种法的核算缺乏必要性

在知识经济形态下,更加注重产品的个性化,也就是产品的生产由工业经济时代的生产导向型改变成消费者与市场导向型。经营与生产企业要按照使用者的多种需求展开经营与生产。产品的个性化使得产品的原材料使用数量与结构、生产工时、生产工艺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该生产品种的多样化和传统生产中的批量化与单一化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产品成本的分配也一定会做出对应的改变。这就表明传统会计中成本分配的分步法、分批法等已经无法满足新经济形态中的产品生产成本分配的需求。公司的生产会从之前的生产导向型转换为现在的消费者导向型,生产公司会按照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展开生产,小批量的“单元生产”和批别成本核算将成为重要方式。同时,较为复杂的分步法就显得没有必要,分批法的成本核算将成为成本核算中的重要方式。

2.2制造费用的分配方式亟待改进

制造费用的金额与内容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传统的制造费用只有人工成本中的60%,且在所有成本中的占比也只达到了约10%,把制造费用根据各产品的生产工人工资或者生产工时比例在各产品中展开分配,不但拥有较好的科学根据,也不会降低成本核算的准确性,但是目前的制造费用和内容逐步增加,金额也更大,已经高达人工成本的3倍多,有的时候甚至会多出5-6倍,并且占所有成本的比例也逐步增高,若依然根据各产品生产工人工资或者生产工时比例对其展开分配,那么就会使得产量较少、生产复杂的产品成本偏低,让产量较多、生产简单的产品成本过高。产品成本资料的失真,将会对按照成本展开的多种决策造成不利影响。

2.3生产费分配的不合理

因为适时生产系统、顾客化生产、零存货等的显现,公司的生产将以小批量的单元生产为重点,再加上技术的不断提升,让产品的生产时间大大减少,从而让产品的成本计算期与生产经营周期能够始终相同,当成本计算期和生产经营期大致相同时,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期末在产品中的分配将会消失。

2.4成本核算的内容较少

知识资料是生产要素中的重点,所以其消耗也需要成为产品成本的构成之一,但目前的成本会计与财务会计都不能把无形资产的价值添加到管理费用中,无法记入产品成本,这明显不能满足知识经济中的成本内涵。所以,怎样完整地核算公司的无形资产,并把其价值添加到成本将会是成本会计的重点课题;同时,在知识经济中,掌握并使用知识、发明知识的人力资源的价值也需要成为成本核算的对象;知识经济时期的企业劳动主体是智力劳动,该劳动的知识价值怎样报告、记录与确认,也是成本核算的关键内容。由于我国的很多公司还在使用一些老旧的设备与落后的工艺,生产加工一些较为落后的传统产品,使得污染情况严重。所以,需要把循环经济与知识经济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大量使用高科技技术,以知识投入来取代物质投入,降低产品的排放与消耗,从而使其升级换代,让社会、经济和生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3成本核算改进对策

3.1实行成本避免

成本避免就是企业为了实现目标成本与责任成本,从而尽可能地减少无效成本的产生。首先,公司应该加强监督职能,实施“职能警戒”的监督方式,设立多个警戒部门(例如质检、财务、审计等),使其各司其职;其次,公司需要增强对物资的管理,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对车间物资及仓库材料等展开检查,做到账、卡、物三对口,防止物资丢失,并加强对物资去向的监督,施行限额领料制度,让剩余材料及时退库,杜绝浪费;最后,要对公司闲置物品以价值量的方式流动,实现资产增值。要定期对库存状况展开全面盘查,制定物资调剂、限购方式,对一些没有用到的物资展开处理,盘活闲置资产,从而对公司中没有用到的或者使用率较低的固定资产加以利用。

3.2改进企业的制造费用分配方式

改进制造费用分配方式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分别对多种不同的制造费用,使用不同的分配标准。该方式由于各种标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改变因此治标不治本;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分配方式,对于拥有条件的公司使用作业成本核算。该方式是把作业当作核算对象,按照不同的成本动因核算各个作业所耗的生产资源,算出多个作业的成本,再按照产品所使用的作业数量把作业成本分配计入产品中,从而计算出各种最终产品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成本核算方式。由于作业成本方式是从成本动因上列出各种费用的分配标准,所以能够较好地消除分配标准不科学的缺点,节约材料资源。

3.3实行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的重点是在于制定目标成本。目标成本需要进行多次测算,从目标利润中挑选出最好的方案。并把市场作为基础,按照市场行情、信息与市场中多种产品的需求与比价等测算出拥有竞争力产品的最佳价格,再以产品销售为市场调查,以销定产测算本期目标销售收入,优先扣除需要上缴的税金并预测分析相关信息,制定出产品销售目标利润,并依此拟定出公司的目标成本。

3.4增加对公司无形资产的核算

我国现在的财务会计中关于无形资产只有特许经营权、土地使用权、版权、商誉、专利权等,对于自创的无形资产缺乏有效的核算和计价,且无形资产的价值都在多于周年的期限中均衡地摊入管理费用。但是,知识经济社会中无形资产的范围逐步提升,内容也大大增加,现在已知的无形资产就已经多达20多种,并且在逐步增加,除了上面的内容外,还有企业的品牌、融资能力、业务能力、企业文化等,这些无形资产已经成为组成公司资产的重要内容,成为提升公司经济的重要因素,公司之间的竞争核心因素已经不再是有形资产,而更加趋向于无形资产。所以,公司需要适应新的资产结构改变与生产要素的消耗,改进目前的无形资产核算,因此需要以下措施。

3.4.1正确计算各种无形资产,提供全部核算资料

企业的无形资产来源主要分为接受投资、自制、外购三种,对于自制的无形资产需要以其研究开发成本或将来的收益的现值计价入账;对于接受投资的无形资产应该以估值方式入账;对于外购的无形资产需要以实际支付的价格计价入账。

3.4.2把无形资产的价值摊入产品成本

知识经济社会中,有形资产的重要性进一步削减,产品成本中知识资源磨损价值越来越重要,若无形资产依然使用目前的财务会计方式进行核算,那么就会使产品成本严重失真。所以在进行产品成本核算时,需要计算四大生产要素的使用,尤其是知识资源要素的使用,对一些无形资产例如公司品牌、商誉、管理方式等在摊销时,能够保留其传统的核算方式,把它的价值摊入管理费用:对职工业务能力、工作能力、教育情况等人力资源需要摊销记入成本;对于产品的形成有巨大影响的重要技术等无形资产需要在摊销时加入产品成本,并能够添加人力资源、专利、技术等成本项目展开核算。

3.4.3改变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

知识资产不但拥有可重复使用的特点,而且由于更新的时间较短,可以使用快速摊销的方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因此,一方面能够准确核算无形资产,另一方面还能精确地展开知识产品成本的计算。

4结语

随着全球经济逐步一体化,市场上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竞争也更加激励,而准确完整的成本核算也显得更加重要。我国目前的企业需要逐步转变传统的成本观念,积极主动地认识成本核算对经营决策的重要性,使用现代化的成本管理方式与理论,做好成本核算的基础性工作,从而提升企业的成本核算水平,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主要参考文献

[1]艾泽琼.浅析工业企业成本核算方法之分类核算法[J].纳税,2018(7).

[2]汪雯.浅谈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管理方法[J].中国市场,2018(10).

[3]王宜峰.浅析改善传统制造成本核算的措施[J].中国集体经济,2018(25).

成本核算方法范文篇2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制造成本;核算方法

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可以做到信息分散处理、集中管理、资源的共享,能够在最快速度之下保障信息间的传递,通过较为灵活的选择,最终进行集约化管理,企业在会计信息化实施的过程中,会计人员会计信息化建设实施能力的高低能够影响实施的进程和结果,所以会计人员的素质问题也是制造成本核算方法提升的重要问题。而且想要弄清楚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还需要充分认知企业的内部以及外部的主要情况,分析选择合适的方法与软件。在企业产品销路通畅,又有相应生产能力的前提下,产品产量越高,单位产品所负担的成本(含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就越低。因为单位产品中所含的固定成本低了,而单位产品中所含的变动成本相对稳定。反之,如果产品产量低于一定界限时,就会因为单位产品中的固定成本含量过高,而变动成本含量并不因产量低就减少,导致出现“先天性亏损”。因此,在原料、产品、运费、工资等相关市场价格保持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企业生产、销售的产品达到一定的数量,才能保本不亏。这个定量叫企业生产的保本点。如果企业决策者对成本核算没有足够的认识,对当前市场条件下的保本点心中无数,就会步入决策的误区,盲目组织生产、销售,从而产生“先天性亏损”的隐患。

一、选择合适的软件

(一)财务软件是会计信息化的核心。财务软件是实现会计信息化的核心,现在市场上的软件鱼龙混杂,所以企业要擦亮双眼,选择一个适合企业的软件。并且要考虑软件的兼容性,是否有接口,有接口是否方便等问题。而且在软件较为合理的情况下,还要对比下各个软件之间供应商的服务能力等,选择最合适的供应商,因为在软件的使用过程中会发生后续软件维护问题,不仅仅是购买软件那么简单而已。(二)会计信息化。会计信息化的优点就是能够实现资源的共享,将财务透明化,它是会计信息化的基础,是管理信息化的起点和核心,所有的企业账户信息都汇集在一起,生成账单目录,每个企业的需求都不同,所需要的管理模式也不同,主要的流程为总账、各小项的日常业务处理、会计报表的生成。(三)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会计核算成本主要体现在能够将企业中的资源加以重新分配整合并且能够在科学合理的规划下保障企业科学化的进行生产以控制制造成本达到提升企业经营利益的作用。当前核算成本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其中包括很多企业的计算成本过于简单,所以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会存在很多漏洞。很多企业没有重视企业的经济支出的问题,过于简单的操作过程只能是一个重大隐患,很多企业只是单方面的关注了企业的生产成本的问题而忽略了其他方面,不协调的发展战略最终只会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阻碍。企业核算当中只注重肤浅的表面问题对于人力成本或是技术成本根本没有考虑。所以采取一个最全面的核算方式是最佳的,随时实时进行资源的分配。

二、成本核算的问题

(一)提升核算效率。想要提升企业会计核算效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运用最先进最科学化的管理模式与软件硬件相结合,企业内部纪律也需要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在产品的批量生产过程中需要对产品进行考核,可以对产品的品种进行明确的计算,与比较有名气的信息软件合作,最终对产品的从生产到投放到市场的一系列过程进行细致的清算是最佳的方式。如果是小批量的生产则需要进行分批核算,与大批量生产还需要有一个不同的核算方式,这就需要企业在针对不同商品要进行理性的分析与量身定做。(二)科学的核算。通过科学合理的核算方法是对制造成本最为实用的方式,而会计信息化则正是运用了较为科学合理的方式为企业减少投资成本提升企业效益。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是企业财务部门的核心工作模块,各个部门需要统筹规划,最终达到节约企业成本,还需要在企业进行过程中不断根据企业自身随时制定核算方式。根据规定科目的核算内容、各种摊销和提取比例及成本核算办法,检查各项经济业务的办理是否符合要求,来确定成本核算是否真实。如,预提费用账户贷方发生额,对原始凭证核对的内容和标准进行复算,然后根据借方发生额,检查是否与实际支出的内容相一致。检查时应注意,年末预提费用出现的贷方余额是否冲减生产成本,要定期进行对照检查;费用验算,用企业的各项费用结转方法和成本核算方法,对该企业成本核算过程进行重新计算,从中检查有无成本核算不实的问题。如,通过材料成本差异分配表与材料成本差异明细账的贷方发生额对照,审查其中使用的差异及差异额的分配是否按规定的公式和方法进行计算,并对原来计算进行必要的费用验算,查看其分配是否正确,计算有无差错;内部控制法,成本是由材料、费用、人工等构成,采购数额重大的材料要有合同,零星采购实行不少于两人询价制度且定价不得是询价人员,入库时保管员要根据合同发票等相关凭证作为入库依据,严禁质次价格的商品入库,生产领用时实行限额领料,余料返库,严禁跑冒滴漏现象发生。(三)提升员工素质。企业员工素质的提升会为企业的整体提升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企业的员工需要定期进行培训。掌握当前最先进的科学理论,认知当前时代较为好用的软件,并时刻通过手机软件图书浏览等方式不断为自己充能,提升个人职业素养,只有不断提升个人的素养才能够为企业的发展续航。定期开展企业员工学习交流活动,针对与看法,最终讨论出一个最佳的处理结果。

三、实际经营分析

(一)选择合适的方法。自实际运营过程当中会发现很多企业都有自己的不同之处,所以产品的核算也是优点很多不同的,产品核算对于企业的产品定价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按照生产工艺的不同,组成形式以及成本管理都有很大的不同,可以指定目标并确定一个成本数值,或者指定一个指标成本,对不同的共同费用应采用不同的分配标准,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合理的制定以及合理的分配,动力费一般与机器有关,做好成本的核算工作是核算工作的最基本的环节,需要对核算成本的记录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合理的凭证传递记录都是非常关键的。(二)生产费用的分配。生产费用取决于企业的生产特点以及产品的具体使用情况,在科学合理的规划下进行每个步骤的进一步分配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先做一个大体规划,其次在进行一个后续的规划,每一步都要紧密联系这才是关键之处。企业的发展还需要时刻了解当前的形势与政策,因为国家和政府每年也在出台不同的政策与法律法规,每年的形势不同,对企业造成的影响也就不同,如果当前的政策形势适合于企业的发展,有可能会在成本上为企业减少很多,所以及时的掌握当前的政策形势与法律法规都是十分必要的。核算成本还需要对企业的账单进行严格的检查,对账,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并解决,做到财务公开透明化,每一笔资金的去向都有非常明确的记录。

四、结语

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只有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才能够在诸多企业中异军突起,不断发展,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是在科学的规划方面,只有企业的软硬件达标了,企业才有更多的发言权,而其中软件则是会计信息化这一类的核算软件,而硬件方面则需要员工与软件之间的应用程度,以及对软件的甄选程度或是员工职业素养的提升等等方面。另外要对企业的账单进行透明化管理,并设立监督科室,专门负责企业的财务监管,使得每一笔资金的流出都有其明确的去向。跟紧当前的法律法规,明确当前的制度条款,选择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方向为企业服务,减少企业支出,提升企业资金转化率。

参考文献

[1]邹宁.刍议制造业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J].经济师,2016(12):129-130.

[2]张素文.刍议供电企业成本核算管理的实施控制[J].经济期刊,2015(3):161-161.

成本核算方法范文篇3

1物流成本核算目前存在的问题

1.1物流费用实际应用的把握不当。企业的物流成本原本就是一项难以完全把握的成本项目,而在实际的核算操作中,企业的会计财务制度常常无法准确把握发生在外部流通环节的物流成本。企业把握物流费用失当的另一项重要原因是缺乏可操作的成本核算制度,由于物流成本实际包含了如仓储费用、办公费用、物资损耗等多项费用,因此必须要有合理的制度对核算工作进行规范,否则在进行成本分解时会遇到各类不确定问题。1.2物流成本信息预估不当。在企业对自己的物流成本进行预估时,常常采用其它企业的运营数据作为参考。然而不同的企业对于物流成本的管理方式各有不同,有的企业对物流成本采用分散控制,实际物流成本难以评估;而有的企业则采用集中式核算。因此不同的企业间在进行数据参考时,就容易造成信息预估失误。实际上,物流成本的预估难度大,还体现在很多方面:在企业生产或进货时,常常会过量准备,由此会产生超前的物流费用和额外的仓储费用,这类费用实际上很难预先准确判断。1.3物流成本核算方法落后。物流成本核算方法落后,主要是指部分企业没有把物流费用和营业费用的核算工作有效区分开。在传统的核算方法中,物流费用大都按照各类用途计入采购、生产、营业等环节产生的费用。即使部分企业有对物流费用进行专门的核算,由于核算方法较为落后,也不能完全体现出物流成本的占比。例如在企业的财务决算表中,物流费用通常只包含向物流供应商提供的运输费用,而对于企业内部因物流工作产生的人工、仓储费用等,则没有归于物流费用进行核算。这样就对企业的物流成本核算工作造成了困难。

2物流成本核算方法创新的讨论分析

2.1宏观物流成本的核算研究。宏观物流成本又称为社会物流成本,指的是全社会在确定时间范围内所产生的物流成本,通常由全社会在物流过程中产生的运输、仓储、管理等费用构成。对于宏观物流成本的研究通常在国家层面进行,其对于物流政策的制定和国民经济运行结构的优化工作有着重要意义。我国的宏观物流成本结构和相关核算研究工作,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尚有一定差距。差距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我国的物流设施相对而言尚不完善,交通条件比起美国仍有一定差距;我国的物流企业通常只提供常规的仓储、运送和分拨等业务,相比起发达国家物流公司而言服务较为单一化;同时,我国物流信息化工作尚在发展阶段,不具有完备的竞争力。为了改进宏观物流成本,必须做好相关核算工作。为此可以参考欧美发达国家的宏观物流成本核算方式,例如将物流成本划分为存货持有成本(仓储成本)、运输成本和管理成本等三类,分别进行管理。存货持有成本,除了包含一般的仓储成本外,还应当计入物流仓储过程中的损耗、人力、税收保险等额外费用;运输成本则随着运输方式的不同而变化,美国对于运输成本的核算工作极为详尽,包含了公路运输、其它方式以及货主费用等,但其具体的核算方式尚待研究;管理成本一般是由存货持有成本和运输成本乘以一个系数值得到的,这个比例系数由社会当前的收入和管理水平决定。2.2微观物流成本的核算研究。微观物流成本,顾名思义就是指各个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的物流成本核算工作。由于我国物流成本核算研究工作起步较晚,因此尚不具有成熟的微观成本核算规范。为了提高企业确定物流成本的准确性,有效提高物流效益,针对企业的微观物流核算方法,国家曾出台过相应的国家标准进行规范(GB/T20523-2006《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与计算》)。就当前企业物流核算体系而言,存在着现有会计法和作业成本核算法两类。会计核算法提倡使用传统的财务报表进行物流成本核算,但物流过程中存在的许多隐性成本难以用此种方法量化和界定;相对而言作业成本法被认为更加具有研究前景和创新性。2.3作业成本核算法。作业成本核算法是依据产品、作业、资源(即作业过程中消耗的材料、人工等)三者的关系而进行运作的。所谓作业成本,就是以作业为基础,对各项间接费用进行成本分配和核算方法。在作业成本核算体系中,成本计算工作具有明确的流程:首先根据作业情况进行分类,确定作业的成本中心,并对各项间接费用进行归类;其次根据作业消耗资源的方式,将资源进行分类,在这里,当资源与作业的关系能够直观判断时,即可直接计入该项作业分类,若资源与作业的关系不明确(处于混合耗费形态),则需要确定核算依据进行资源分解和分配工作,例如对于保险类开支(资源),就应当归类于职工人数所造成的消耗,对于设备的折旧损耗,则归类于设备价值所造成的消耗;接着根据产品消耗作业的方式对作业进行分类,一般可以分为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增值作业是决定最终服务效果不可或缺的因素,如产品的设计、加工,非增值因素则不影响产品的最终效果,如产品的存储、检测等,企业的成本优化,主要是针对非增值成本进行的;最后即可计算出产品的成本。2.4作业成本核算法在物流成本核算中的创新应用。在作业成本核算法应用到物流成本核算时,应当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首先明确物流作业成本的基本组成,如物流资源、成本对象等,然后将资源进行汇总分类,如工资、电力、折旧、办公费用等;第二步需要建立物流作业的作业成本库,确定主要的作业内容,如包装、运输装卸、质检、管理等,每一项作业都要单独管理,便于归纳和分配其所消耗的资源;将作业成本进行分配后,就可以计算出产品实际消耗的资源价值,并核算出产品的物流总成本。相较于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物流成本法可以更加合理地计算间接成本,使得核算工作更加完全。但在应该过程中,要注意确认作业的相关要点,对成本和作业的分配要足够准确。

总而言之,物流成本核算工作的好坏关系到企业能否有效降低经营成本,是完善物流管理体系、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手段。要想在传统的物流成本核算方法上有所突破,就要秉承创新思维,引进作业成本核算法等先进的核算方法,进一步探索物流作业成本规律。本文仅针对当前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工作地具体问题以及作业成本核算法等创新方法进行了简要探讨,对于相关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作者:庞 敏 田冬梅 赵海燕 单位:西安电子工程研究所

参考文献

成本核算方法范文篇4

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方法主要是指企业采用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单位,利用设置相应账户、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以及编制会计报表等一系列会计专门方法来记录和反映物流成本。要进行物流成本核算,则需借助于这些会计信息系统,来提供详细的物流成本信息,而现行传统的会计方法又难以为物流成本核算提供足够的数据。因此,现行部分物流企业根据自身的特点对其实行修正,以期达到对提供详实的数据。

为明确物流成本核算项目,将物流成本的内容按范围、支付形态、功能、对象等进行分类,全面反映本企业的物流业务所发生的成本费用;同时不仅要根据会计核算管理的需要,也要结合物流成本项目的需要,相对应的设置好会计科目、账簿,即在成本核算基础上增设与物流成本相应的会计科目、账簿;对其编制的物流成本会计报表,应根据自身物流成本管理的需要来设置其报表的种类及内容,尽量做到使其具体与物流成本项目保持一致,此外,还可以通过编制成本明细表反映物流成本的增减变动情况。

根据自身特点进行改良将传统的会计核算应用到物流成本核算有以下几项优点:第一,传统会计成本核算方法是利用会计原理对整个物流过程进行核算,它本身是一套连续、系统、全面的核算方法,可以使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工作规范化、系统化、持续化,使管理人员随时了解企业日常的物流成本。第二,会计成本核算是一系列的科学方法,合理的划分期间费用和成本,因此应用它所核算的物流成本也较为精确。第三,会计成本核算减少了重复性工作,可获得财务部门的有力支持,以即时进行有效的成本分析,提高了企业整体管理效益。

应用这种会计成本核算的方法也有一定的弊端:第一,物流企业的成本核算,非营运成本占的比重较高,各项营运间接费用项目广、种类较多,而采用会计成本核算的方法对这些间接营运费用进行分摊,方法比较单一,一般按产量或人工工时标准进行分配,这与物流企业跨组织的经营活动形式不相符,不能真实反映成本计算结果。第二,会计成本核算方法是按产品分摊企业成本的,而物流企业的各项基本活动是跨组织的,相互关联的,因此这种方法不能反应物流成本的真实发生环节。第三,应用会计成本核算方法,将物流会计核算和成本核算交叉进行,对会计人员的水平要求较高,因此一般适用规模较大、会计人员素质较高的企业。

针对上述会计成本核算方法不能系统反应物流企业这种跨组织的经营活动,不能准确地对物流成本进行量度的弊端,学术界提出了作业成本核算法,通过这种方法来解决物流成本的核算和管理中的问题。

2作业成本核算方法

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活动)为基础的成本计算与管理方法,也称为ABC(ActivityBasedCosting)法,它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芝加哥大学的青年学者库伯和哈佛大学教授开普兰提出的,随着物流业的发展,这种方法逐渐为理论界所认同和重视,并被应用于实业界。

作业成本法的基础原理就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成本法以作业为基础其成本归集与分配是依循着“资源成本——作业成本——产品成本”的顺序进行的。根据作业消耗资源,将资源耗用量以成本额(资源成本)的形式汇集到作业成本中,再根据产品耗用作业,将作业成本归集分配给产品,计算产品成本。

2.1作业成本法兴起的原因

(1)营运间接费用在物流成本中所占比重大且分配标准不合理。物流成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营运成本,另一类是非营运成本,其中的营运成本是与物流活动直接相关联的成本,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营运间接费用,而在物流经营活动中,营运间接费用往往远远高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的成本额,在整个营运成本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根据上面的分析,对营运间接费用采取传统的、单一的分配标准,会使成本核算与物流组织活动相脱节,分配不合理,造成产品成本计算结果失真。采用作业成本法可以为成本核算提供更为准确的成本信息。

(2)不同的客户需要物流企业提供多样化的服务。物流企业的特殊性质,物流企业提供的产品是一种无形的服务,而不同的客户对物流企业提供的服务有不同的需求,所要求的服务也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客户对物流企业的服务决定了物流成本。由于物流活动往往是跨组织的,按照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是无法将各项作业费用按客户分摊下去的,也无法按客户提供成本信息,因而也无法针对客户进行成本分析。采用作业成本法,可针对各客户提出的服务需求,以作业为基础将各项费用分摊计算到各产品中,这样就可针对不同的客户提供详细的成本信息,满足客户个性化服务管理要求。

(3)物流服务多样化引致不同的收费标准和定价政策。针对客户不同需求的服务管理,采用作业成本法核算的具体成本信息,为以后的类似物流服务提供收费标准,为服务定价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企业进行盈利性分析提供参考资料。

.2作业成本法的核算步骤

基于作业的物流成本核算方法可以为企业提供准确、详实的成本信息,满足企业管理与决策的需要,具体核算步骤分为以下几点:

(1)界定企业物流组织涉及的各项活动,也就是界定物流系统中的作业。从接到客户订单,按客户要求进行接货、仓储、包装、运输、送货等环节,完成这一系列工作要经过这多个环节,而每一个环节又包括一项或几项作业,为了将资源成本归集于作业成本,需对每个环节的作业进行明确的界定。

(2)确定物流系统中涉及的资源消耗。物流系统中资源包括直接资源和间接资源,直接资源(直接费用)是指直接的材料、直接的人工消耗等,这些可按客户或服务对象直接计入成本;而间接资源(间接费用)是间接的材料、间接人工、资产折旧等,这些是不同的成本计算对象共同耗用的资源,因此应先将其归集分配到作业成本中,再按作业动因分配到各成本计算对象中。

(3)确定资源动因,将资源分配到作业中。作业消耗资源,这些资源的消耗,对于作业过程的直接费用,可直接计入作业成本;对于作业过程中的间接费用,则需要按资源动因分配到作业成本中。

(4)确定成本动因,将作业成本分配到成本计算对象(客户或服务)。作业动因能体现客户或服务消耗作业的原因,根据作业动因将作业成本库中的成本分配到客户或服务,也就是分配到最终要核算的成本计算对象。

(5)计算客户或服务的总成本。根据成本动因分配的产品或服务的间接费用,再加上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的耗费,就可以计算出客户或服务的总成本。

2.3作业成本法的应用

作业成本法依据“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的原理,将物流企业经营活动中占较大比重的间接营运费用以作业为基础比较科学、准确的分配到各产品中,为物流成本核算提供了较传统成本核算更为准确的成本信息;作业成本法结合了物流活动的跨组织性质,以作业为基础进行成本核算分配,这种方法更能适应物流服务多样化、品种多、个性化的特点,提供详细的成本信息的同时,也为物流服务定价提供科学依据。

虽然作业成本法解决了传统的会计成本核算方法中弊端,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定的难度。物流在我国是一项新兴行业,对我国大部分的物流企业来说,核算物流成本全面应用作业成本法的条件还不很成熟。物流服务包括若干环节,每个环节包括许多作业,整个物流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作业链,应用作业成本法需要收集有关资源及作业的大量数据,计算成本工作量非常大,这需要建立一整套完整的物流信息系统,将各项资源及作业等各项物流信息采集到系统中,对物流业务进行跟踪控制,结合财务系统,对作业进行成本计算和分配。

参考文献

1马玉珍,马国庆.浅谈作业成本会计的应用[J].黑龙江财专学报,1999(1)

成本核算方法范文篇5

关键词:成本核算方法成本会计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成本会计方法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同时全球经济的融合使得全球各国间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包括成本会计方法的选择与应用也会相互影响。

一、作业成本法及其发展

近年来,全球的成本会计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中尤其以作业成本法的推广影响最大。该方法最早产生于上世纪30年代对水力发电企业进行成本分摊时所作的分析。在上世纪80年代末,经过卡普兰教授的进一步阐释,逐渐为大众所熟知。然而,它虽然受到学术界的追捧,在实际应用中的情况却并不普遍。澳大利亚、爱尔兰和美国都曾经做过调查,使用作业成本法的企业不足20%。

(一)传统的作业成本法

在推崇ABC法的文献中,对该方法的优点讨论很多,主要是认为该方法从“作业”的视角重新对成本会计信息体系进行了规范,使企业能够从不同角度来对其成本进行分析与分摊,特别是对间接成本,通过将其直接与作业挂钩,根据作业成本动因计算每一作业的成本分配率,然后根据每一作业在确定的时期内消耗的产出单位量,将作业成本追踪或再分配给成本归集对象。这样一来,对间接成本的分配就更加直接,避免了传统方法下由于分配标准的不客观所导致的成本分配的不客观。但是,经过实践检验,人们发现,作业成本法的重大缺陷是操作性差。

首先,构建成本模型时的工作量太大。在最初推出作业成本法时,它主要用于单个部门和区域的成本分析,这种简单环境下,ABC法的效果特别显著,但是如果要大范围地推行这种方法,工作量就会很大。以一家大型银行的经济业务为例,要进行作业成本分析,它的100多个业务分支机构的7万名员工每个月都需要提交工作时间的分配数据,光是这些数据的收集、处理和报告就需要14名员工来完成。显然,这样做成本高昂,根据成本效益原则,放弃使用才是最佳方案。

其次,利用该方法获取成本信息有一定的难度,它与传统会计体系的融合性不好。传统会计信息系统下按照部门消耗资源的数额来归集和反映成本;而ABC法分解作业时则根据作业耗费资源的情况、跨越了传统的部门来确定成本,因此企业要采用此方法,势必要进行会计系统的再造,其成本较高。

另外,在传统ABC法下,作业的划分是依据经验进行的,对未来的和新出现的作业的划分缺乏前瞻性,在当前人们的消费和生产趋向于个性化的情况下就无法满足需要。而且,作业的划分是按成本驱动因素为标准的,成本驱动因素是以因果关系为主,对于一些未能明显表现出因果关系的因素,就很可能被忽略掉,导致作业的划分不能反映真实情况。

(二)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

为了克服上述弊端,卡普兰在《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一文提出将时间因素嵌入作业成本法中。其核心思想是引入一个“时间等式”,以最基本的业务流程耗时量为基数,列出各种复杂情况下所需要追加的工时,据以按照具体情况改变每一项具体作业所耗时间的估计数,从而降低划分作业的难度与工作量,增强其操作性。

在传统ABC法下,向员工调查处理每项作业占用其工作时间的百分比有难度,且不容易反映出其有效的工作时间究竟有多长。而且对一项作业仅反映一个费率,并不能反映出客观情况。如对某种化学制品进行包装,可能仅需普通的包装,也可能需要另外包装,因而它们尽管是同一类作业,所需要的时间却大不相同,费率显然也应有所区别。引入时间因素之后,该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在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下,由公司管理者直接估计每个事务处理、产品或客户的资源需求。对每一类资源,公司分别估计单位时间投入的资源能力的成本(即单位时间产能成本)以及产品、客户和服务在消耗资源时所占用的时间数(即作业单位时间数)。

估计单位时间产能成本时,采用估算的方法。一般来说,可以简单假设实际所用的产能为理想状况的80%到85%,如考虑员工的工作时间利用率时一般选择80%,其余20%则是员工休息等所花费的时间。对机器可以选择较高的比例,如85%,允许其有15%的时间可能因维护等原因停工。因此,假如一周每个员工的工作时数是40小时,则有效工时为32小时。这样根据已知的当期资源消耗总额就可算出每分钟提供这一产能的成本。假如该部门有15名员工,提供同样的几种服务且无法分出几个责任中心,则他们本周的有效工时为480小时(15×32),即28,800分钟。如果本周的资源消耗是144,000美元,则每分钟提供这些服务的成本为0.5美元。

估计作业单位时间数时,也可以通过向经理询问及观察来获取相关资料,获取每项工作的具体时间。这两项数据算出来之后,就可以求出成本发生因素的单位费用。如前述的例子中,假如该部门某一项业务处理需要花8分钟,那么用此数乘上每分钟的成本0.5美元,即可得出处理此项工作的单位成本是4美元。有了这个数据为基础,管理者可以得出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如本部门的有效工时是否得到充分利用;和客户讨价还价时更明确哪种业务、如何定价才能有利可图等等。

在企业有相关基础资料的情况下,发生新业务或增添新环节时,就能够很快得出新业务或新环节的单位成本究竟是多少。例如前段所述包装部门可以根据最后采用的不同方法耗费的时间来确定成本。如常规包装每份包装耗时1分钟;空运需额外包装,要多花5分钟,然后利用基础资料可以求出不同包装时的成本。这样就能够避免传统ABC法下对同类业务采用同一费率的弊端,也使新业务的定价能有更合理的依据。

由于该方法能够帮助管理者明确哪种业务、怎样定价才更合理,也能使企业获取更好的利润回报。

二、成本位置核算法

这种方法是德国企业最常用、影响最大的方法。在这种方法下,成本会计的核算方法通常被分为三类,分别解答三个问题:(1)发生了哪些成本——成本种类核算;(2)这些成本发生在什么地方——成本位置核算;(3)这些成本是为谁发生的——成本承担者核算。这三种核算方法涵盖了成本核算环节的几乎全部内容,其中(1)反映了进入成本核算环节的生产要素内容;(3)反映了各种最终产品承担成本的情况。(1)的成本分为两类: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前者直接进入第三个环节,归集到成本承担者,后者则需进入第二个环节,经过一系列的分配之后由成本承担者承担。(2)则是最核心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各种间接成本被分摊到应当归属的位置,并由最终产品承担。

成本位置的构造主要可以根据功能原则和责任原则等原则来进行。企业构造成本位置的多寡,主要取决于企业的部门数,应当注意既要使分类尽可能广泛,又要注意避免过度细分带来的核算成本的提高。

关于成本位置的种类主要有两种分类方法,一种分类方法是根据其产生的效益种类分为主要成本位置(指所有与主要和直接为了销售的某些主要效益有关的核算区)和辅助成本位置(只产生间接效益)。后者又包括两类,分别是普通(一般)成本位置(为了所有其他成本位置服务)和具体(附属)成本位置(只为某个最终成本位置服务)。另一种分类方法是按其继续核算的类型分为预备(非独立)成本位置和最终(独立)成本位置。前者的成本数在分摊期结束后将被全部分摊完毕,后者的成本则直接加到成本承担者上。

在成本位置核算法下,有一个重要的辅助工具是企业核算矩阵。该矩阵不仅反映了两种分类方法所分的成本位置间的关系,而且反映了成本分配的过程和结果。利用该矩阵进行成本核算时,主要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是把各项成本进行分配,记入它所发生的成本位置;第二步是对其进行分摊,从发生的位置分摊到接受这项成本的位置;第三步是对其进行核算,在这一步通常还可以计算出实际发生的间接成本与核算间接成本之间的差额。

上述方法是德国应用最为广泛的成本会计方法。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名为“弹性边际成本法”(简写为GPK)的成本会计方法,近年来也受到美国人的推崇。

在GPK下,成本中心的设置与ABC下不同。它要求一个成本中心只能有一个经理,一个经理可以负责若干个成本中心,并且特别强调一个成本中心内业务的同质性,因此,其成本中心的划分是按照组织/责任/分组归类的原则来确定的,比ABC下的成本中心划分来得更细致。在ABC下,是一个经理人员只负责一个成本中心,但一个成本中心内可以包括几种作业,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费用需要在几种作业间分摊的情形。在GPK下,不仅这个问题可以避免,而且可按照成本中心建立预算和制订报表,这套程序与企业的整体组织活动结成一体,反映了一种整体的成本管理思想。

在GPK下,确定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的标准与传统成本分配制度下也有所不同,传统上认为随着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数量变化而变化的成本是变动成本;GPK下则认为随着该成本中心的产出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是变动成本。在GPK下,辅助部门把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向基本生产部门分配后,基本生产部门继续将其按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进行处理。

假如有一个辅助生产部门甲(成本中心),为A、B、C三个基本生产部门提供服务,则A、B、C三部门需在期间开始前向甲提供预算,预计本期内需要甲向其提供的服务次数分别是X、Y、Z。如果当期甲的预算成本由固定成本E和变动成本F构成,则甲向这三个部门分配的预算成本将由各单位接受的服务次数和平均的分摊成本决定。并且,在本年度内,A、B、C三部门将甲部门转入的固定成本E视为固定成本(因为它与本部门的机器工时数无关),由年度内的12个月平均分摊。转入的变动成本F在编制预算时作为变动成本中的一项来记录。在各月计算实际发生数时,还要分别以已经分配来的变动成本数为基础,除以该部门预算的机器工时总数,以此为分配率(主要是为了保证各期的单位成本一致)乘以当期该部门的机器工时数,从而得出一个目标变动成本,最终与实际发生的成本数进行比较,得出差异数之后,再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这是GPK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它能促使人们提高责任心,尽力提高效率。

在对基本生产成本中心进行核算时,GPK把设备费用分配到产品上的做法,也有其自身的特点。GPK下设备费用以正常的生产能力(即设备制造者确定的生产能力的85%或者预期的市场对该产品的需求水平,以二者中较低者为准)为基础进行分配,计算费率时各年分母数相同。

从GPK下对两种成本中心成本的分摊可以看出,GPK是“成本拉动”分摊的一个典型,辅助生产部门按照基本生产部门提供的计划服务需求量来确定向基本生产部门分摊的变动成本“单价”和固定成本总额;而ABC则是一种“成本推动”分摊的典型,辅助部门知道基本生产部门需要多少服务,发生的成本直接由下游承担。两者比较而言,显然GPK法更有利于成本的管理和控制。

此外,GPK下的损益计算书分层次反映了不同级别的成本和效益信息,可以让决策者很容易地发现经营的有效成本,十分有利于成本管理。不过,由于这种损益计算书完全是为了成本管理服务的,因此在编制财务报表时,需要对其做适当的调整。

成本核算方法范文篇6

关键词:高校;成本核算;作业成本法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为我国高校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自1999年以来,我国高校逐步扩招,“985工程”“211工程”“双一流”和“双万计划”等举措的不断实施,政府部门对高校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部分高校存在资金使用效益不高,投入产出不成比例的现象,客观上要求对投入资金进行监管和绩效考评。

一、高校成本核算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高校成本核算能够有力保障高校可持续发展。高校作为一个独立核算的事业单位,虽然不像企业一样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但在完成正常教学任务的同时,也要提升办学效益,保证高校的可持续运营。如果高校资金紧张入不敷出,无法保证其正常运营,也就无法完成教学科研任务。高校成本核算能够计算出培养学生支付的所有成本总和,按照政府、社会和个人成本分担比例,核算成本能够全部得到补偿,才能保证高校的蛋糕越做越大。第二,高校成本核算为学费的制定提供基础数据,保障学费水平公平合理。我国学费水平的制定是以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为基准,按照政府、社会、个人合理分担的模式,仅将个人承担的部分确定为学费。《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规定,“高等学校学费占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25%。”这是高校学费标准的高压线,不得触碰[1]。虽然民办高校营利性是合法的,其学费的确定也应以年生均培养成本为基础制定,否则不符合价值规律,影响招生质量和数量,损害民办高校长期效益和稳定发展。第三,与新《政府会计制度》相适应。新《政府会计制度》于2019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新制度采用了“双基础”,即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财务会计和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预算会计并存,采取“实提”折旧或摊销的会计处理方法,年底提供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两套报表,编制政府决算报告和财务报告两套报告以满足不同用途[2]。新制度重构了高校会计核算模式,在满足以往政府预算要求的同时,能够把高校一年中的全部支出以权责发生制原则在账务中完整反映,为开展教育成本的核算工作提供了全部完整的账务数据。同时新政府会计制度为教育成本的核算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制度保障,是高校成本核算工作的重大契机。第四,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有利于政府合理配置资源。为了提高教育效率,将资金用在重点院校更容易培育科研成果,但是也应兼顾教育公平,教育资金不应只针对院校的名气,一些普通院校的重点学科和研究项目也应给予更多的关注,扶持先进的同时不忘鼓励后进。应为教育创造更为公平的环境和机会,开展有效竞争,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使各高校遍地开花协同发展。做到既保稳定又保发展,既能锦上添花也能雪中送炭。通过教育成本核算找出症结所在,整合高校及社会各种资源,做到成本合理节约,促进教育资源合理配置。

二、我国高校教育成本的特点

第一,政府是高校最大的股东,是教育投入的最大投资者。政府在资金投入后既不要求产生多少效益,也未明确要求投入资金限期达到的目标,使资金投入后缺乏有效的监督考核。政府在高校成本和绩效考评方面缺乏制度保证和行为约束,重投入轻管理,重规模轻质量,在资金投入后缺乏必要监督和管控。第二,投入和产出有时间差。高校投入资金,产出的是人才,尽管学生缴纳学费对教育成本进行了部分补偿,但学费只占不超过25%的部分,教育成本中学费补偿后剩余部分由社会和政府支付,由学生毕业后给社会提供的劳动来补偿,例如高校教育带来的国民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通过高等教育带来的高科技成果等等,这些都属于社会效益。由于这些效益难以用数字衡量,所以对于教育成本是否得到补偿,补偿率的高低,高校是否盈利都难以准确反映,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校教育的社会效益甚至需要几十年才能显现出来,即使专业人员也难以估算。第三,高校教育成本横向对比困难。教育投入人力财力,产出的是大学生高素质人才。不同的高校教育成本不同,就像不同工厂的产品成本不同一样,例如山东大学的学生比曲阜师范大学的年生均教育成本要高,但山东大学学生总体上可能要比曲阜师范大学学生产生更高的社会效益。这些效益都可能在未来几十年内发生,都是未定的。所以,高校教育成本在各高校横向对比存在很大困难,但高校本身进行纵向对比能够发现教育成本的变化趋势。

三、高校成本核算存在的困难

第一,高校成本核算缺乏理论支持。我国的高校成本核算研究起步晚,成果不突出,至今在范围、标准等方面很多领域还存在很多争议,高校成本核算缺乏理论支持。在具体执行时具体哪些费用以什么比例计入成本,专家学者都不能统一认识,高校在实际工作中更是没有统一的标准。第二,高校成本核算自上到下未受到重视。首先,政府层面没有统一的领导管理机构,只是在使用时临时布置一下,有时几年也没有人过问一下高校的成本问题。政府对高校的投资不要求任何经济回报,高校是公益性事业单位,不以盈利为目的,所以各界对高校成本核算关注的不多。高校成本核算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计算难度大,不是高校一个部门能够完成的工作,也不能带来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很多高校不愿干这种费力不讨好的工作。全国自上到下都没有对高校成本核算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有足够的认识,甚至在学术界都属于冷门项目。第三,高校成本核算缺乏制度保障和规范约束。我国目前唯一的一个成本核算的文件是《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而且文件中还有很多争议的地方[3]。其他规定和管理都是空白,我们在具体实践时没有政策依据,咨询没有机构负责。像西方国家都有一整套的机构、制度和规则,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高校正成为自主办学的实体,高校间竞争将持续加剧,高校要想生存发展,必须进行成本核算提高资金效益。

四、高校教育成本的组成

第一,对于人员支出,参照《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有三个限制因素,即行政人员比例、编制人数和生师比[3]。对于第一个限制因素,高校行政人员比例原则上不得高于教职工总数的15%,即使行政人员都有编制,超出部分仍然不能计入教育成本项目。据不完全统计,大部分高校的行政人员比例超标,人员过多导致高校负担过重,教育成本增加。第二个限制因素是编制人数。在国家事业单位改革前,高校是有编制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对于超过编制的人员支出不得计入高校教育成本,主要考虑这部分人员支出虽然由高校支付,但原有编制人员完全有能力完成相应工作,保障教学科研任务的完成,多出这部分支出属于无效支出,所以归类到非教育成本项目。第三个限制因素是生师比,一般高校的生师比是18∶1,医学院校16∶1,体育及艺术院校11∶1[3]。如果生师比低于标准按规定就核减相关的人员支出,相当于每个教师带的学生过少,多出师资部分是一种资源浪费。在保证教学质量的情况下要保持一定学生规模,取得规模效应,才能有效降低高校教育成本。第二,对于商品和服务支出中争议最大的是科研支出,《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试行)》中规定科研费用的30%计入成本[3]。这种规定在实际执行中值得探讨,科研经费计入教育成本比例应该由科研与教学的相关性决定。高校本身是教学与科研于一体的单位,很多科研成果马上就能应用于教学,对高校培养人才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这一点在医科院校尤其显著。科研支出应由国家权威专业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确定科研成果用于教学实践和生产力转化的比例。对于加入教育成本部分传统方法是一次性计入当年的成本,按照实际情况科研成果是在几年或几十年内对教学实践有推动作用,应该参照无形资产摊销方式在受益年限内分别计入教育成本,这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科研成果受益年限应由权威专业部门核定。第三,对于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和固定资产折旧在高校成本核算执行过程中分歧不大,但要注意离退休人员费用只将由学校负担的部分计算在内;引进人才安家费补助等大额支出要在合理年限内进行分摊,不得一次性计入当年支出。对于固定资产折旧要重新审核分类,因为专用设备、一般设备、其他设备、图书和房屋建筑物折旧年限不同,如果分类弄错势必影响数据准确性。

五、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方法

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有多种方法,常用主要方法有传统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传统成本法现在广泛使用,大部分教育部门在生均成本统计时都使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相对粗放,优点是简便易行,不需要专业人员,能够快速得到结果。高校财务数据按照相应标准进行调整后,只需对支出数据用标准学生人数进行平均,就能够计算出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缺点计算出的成本数据不够精确,只能为领导决策和学费标准的制定提供方向性参考作用。作业成本法是业界普遍推崇的做法,其中心思想是“成本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4]。从成本产生的源头开始寻找确定成本动因,将所有成本进行准确的分配。作业成本法优点突出,能够提供准确的成本数据,特别是对于不同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等不同类型的学生计算出准确的成本数据,为高校和政府有关部门确定学费标准和资源配置提供有力支撑。同时能起到监督作用,提高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作业成本法注重过程,能够提供中间每一步骤数据,清晰地反映成本的来源,使高校和相关政府部门能快速查找成本过高或过低的原因,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消除不必要的浪费,从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决策的准确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提升管理水平和政府应对能力。作业成本法优点突出却没有大规模推广的原因是成本较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流程设计维护,高校建立动因数据库需要计算机和定制软件。同时需要高校具有较高财务管理水平,财务会计专业人员具有较高职业素养,作业成本法比传统的核算方法管理更加精细,工作量成几何倍数增长,因此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专业人员,这对于人员和经费相对紧张的高校而言有一定难度。

六、建议及今后努力方向

我国很多专家学者对高校成本核算进行了研究分析,但成果不突出,没有形成统一的结论,政府相关部门应组织相关专家学者进行研讨,尽快就争议内容统一意见,求同存异,为今后高校成本核算实际工作提供理论支持。第一,尽快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基于作业成本法的高校成本核算体系。自20世纪末开始,西方英美等国相继建立了统一完善的高校成本核算和信息公开制度体系,为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应由教育部门牵头建立高校成本核算委员会,统一领导管理高校成本核算工作,制定高校成本核算基本制度,保障高校成本核算工作的顺利实施,通过其网站等多种途径公布审核后高校成本信息供社会公众查阅和使用。第二,尽快出台高校成本核算实施细则,明确核算主体、核算范围和核算具体方法,使高校成本核算工作有法可依、有据可查,使高校成本核算规则一致,便于数据的横向纵向比较,为学费标准制定、高校资源配置和评价考核提供准确数据。第三,明确高校作为成本核算主体的责任,增强高校的主人翁意识。高校是成本核算基础数据的提供者,是成本支出的实施者,也是受益者。高校对于成本的发生、分担比别人都要清楚,因此工作起来真实性、准确性更高。为了防止高校为了一己私利虚报数据,营私舞弊,要严格奖惩制度,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形成诚实守信的社会风尚。第四,高校成本核算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工作量大,步骤繁多,不是高校一个部门、几个人就能完成的工作。需要学校领导的强力协调,各部门积极配合。其成功实施是财务部门、教学单位、教辅部门及行政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对于这项工作高校领导要有超前思维,更好地实现高校成本核算的战略目标。为保证工作的顺利实施,高校要调整部门职能结构,对相关部门进行合并整合,这项工作是国家利益、高校利益的高度统一。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国家计划委员会,财政部.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教财[1996]101号)[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1996-12-16.

[2]财政部.关于贯彻实施政府会计准则制度的通知(财会[2018]21号)[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18-08-16.

[3]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试行)》的通知(发改价格[2005]1008号)[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2005-06-18.

成本核算方法范文篇7

关键词:科室全成本核算;分摊

一、做好医院科室全成本核算的基础

1.加强会计人员知识更新及培训。新医院会计制度用专门的一个章节讲述了医院成本管理与核算,进一步深化和细化了科室成本核算内容,对科室的成本范围、成本归集、科室成本的分摊做了相关规定,改变了旧会计制度对成本核算过于笼统、缺乏指导性、没有规范的成本核算原则、工具、及方法,各医院的成本核算更多的是用于科室绩效考核,没有可比性等缺陷。目前,公立医院的专职成本核算人员主要由会计人员担任,新的科室全成本核算对会计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会计人员要及时进行知识的更新及培训,正确掌握科室全成本核算的范围、对象、内容、流程及方法,保证成本核算结果的准确性。

2.进行全院固定资产盘点,为折旧做准备。新《医院会计制度》中,将权责发生制引入固定资产的核算中,规定医院应当按月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图书除外),在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内分摊固定资产的成本。医院在进行科室绩效考核的时候,也会对科室的固定资产进行分摊,但是折旧年限比较随意,对于金额不大的固定资产,科室一般会提出缩短折旧时间,对于金额较大的固定资产,科室会提出延长折旧时间。为了统一折旧口径,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必须对医院各科的资产进行全面盘点,摸清家底,按新制度规定的标准和折旧年限计算各科室每月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

3.科学确定核算单元。核算单元是医院基于业务性质及自身管理特点而划分的成本核算单位,其基本特征是责、权、利相统一。由于医院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合理科学的设置成本核算单元极为重要,成本核算单元设置合理,成本的分摊、归集将顺利进行,成本核算会真实反映成本核算单元的成本控制结果;如果设置不科学,不但会给成本核算工作带来一系列问题,也会影响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使成本核算结果失去评价价值。需要注意的是,成本核算单元并不总是和行政划分单位相一致,划分成本核算单元可根据医院业务发展规划进行并根据医院业务发展规划进行增减。核算单元具体可分为临床服务类、医疗技术类、医疗辅助类、行政后勤类。

4.设置科室编码。设置科学的核算编码有利于归集成本的科室通过电子信息化系统准确上报成本费用数据,实现与HIS系统、物流系统的数据对接。具体做法为:根据核算科室的性质和分类,按新制度对核算科室的分类,在会计账上设置核算科室编码,将临床服务类、医技类、医辅类和行政后勤类的编码设置为同一级,并在该分类下面设置相应的二级、三级核算编码。

5.升级医院财务软件及核算软件。医院科室成本核算与医院会计核算具有共同的核算对象,即以货币表现的医院经济活动,这就决定了两者核算的内容和结果应该一致,医院会计核算的支出内容包括医院科室成本核算的内容,无论科室成本核算的成本费用怎样归集、分配,一定期间各成本核算单元的成本费用总和都应等同于相同期间会计核算的支出总数。医院科室成本核算与医院会计核算内容的一致性为会计数据信息的资源共享提供了前提。以医院建制科室或核算单元为成本核算对象,归集各个成本核算单元的直接成本费用,设置支出类会计科目的部门辅助核算,在录入记帐凭证的同时将各项支出归集到所属部门,达到归集收入及成本的目的。旧的医院会计制度,因为对成本核算的要求比较笼统,所以,不论是用友、金蝶等使用量较大的财务软件都没有在支出类会计科目下设置部门核算,因此,有必要升级财务软件,包括升级相关的工资软件,固定资产软件等,每月能根据各软件的数据自动生成相应的凭证,并按核算单元进行归集,减少核算人员重复劳动。

6.合理制定内部核算价格。内部核算价格是分摊医疗辅助类、后勤类成本的依据。比如,医院供应室消毒类物品中,外科的消毒类物品比内科的消毒类物品多,如果单一的使用工作量或者收入来分摊,会造成科室成本的不真实,所以,有必要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模拟市场运作,以医院内部价格结算方式分配医疗辅助类、后勤成本至各受益科室。医院应定期测算内部价格,发现实际成本与内部价格差异较大时应及时重新核定,以尽可能减少未分摊成本。

二、医院科室全成本核算方法

1.科室直接成本的归集。

1.1人员经费:指直接为科室核算单元医疗活动提供的各种劳务报酬,包括各种正式人员、合同工、返聘人员工资、福利及社会保障等用于个人部分的各项支出。由于医疗行业有其特殊性,医生护士轮换科室的现象较为普遍,为了正确核算科室的人力成本,按每月各科室上报的考勤人数工资计算各科室人员经费,能达到准确的效果。

1.2药品费:按各核算科室领用药品费的进价,直接计入各核算科室成本。

1.3材料费:指小型器械和消耗材料,包括手术、介入、诊疗等器械和耗材,以及透析材料、低值易耗品、卫生材料、医用气体等。按领用、消耗材料的进价直接计入使用科室成本。

1.4固定资产折旧。在不考虑预计净残值的情况下,按会计核算方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专用设备和一般设备按核算科室使用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房屋类固定资产按核算科室实际占用面积计提折旧。

1.5无形资产摊销。医院无形资产应当自取得当月起,在预计使用年限内采用年限平均分期法平均摊销,按受益科室确认无形资产摊销费用。全院使用的信息化投入,如电子病历系统、HIS系统等,纳入管理费用进行核算,再进行摊销。

1.6后勤保障类费用。(1)水电费。直接按各核算单元所安装的水电表上的记录,由后勤保障部计算后,计入核算单元成本。(2)被服洗涤费。由于各公立医院后勤服务逐步社会化,被服洗涤业务大多数由有资质的专业化服务公司承包,服务公司提供的洗涤服务费按不同洗涤项目标价,按科室的洗涤数量收取费用,因此,每月可以按照服务公司提供的工作量及工作项目,科室确认后直接计入科室成本。(3)办公费。各科室从后勤保障部仓库领出的纸张、笔墨、电池等办公费用,按消耗量直接计入领用科室成本。

1.7科研教育费、职工培训费。按照实际发生的费用,计入科室成本。

1.8医疗风险基金。按开单科室收入3%直接计提计入临床科室成本。

1.9设备修缮费用。按修缮记录直接计入科室成本。

1.10消毒费用。按消毒项目内部价格及消毒数量直接计入科室成本。

2.科室成本的分摊。医院的间接成本包括管理费用和医辅、医技科室发生的成本,根据新医院会计制度的要求,各类科室成本应按照分项逐级分步结转的办法进行分摊,通过三级分摊,最终将所有成本转移到临床类各科室。第一级分摊:管理费用分摊。将行政后勤类科室发生的管理费用向临床类、医技类、医辅类科室分摊,分摊参数采用人员占比计算。第二级分摊:医辅类科室成本分摊。医疗辅助类科室按各自的工作量分摊成本,根据医辅科室提供服务的对象,将各辅助科室的成本分摊到临床门诊、临床住院和医技科室。医辅类成本根据医院制定的内部服务价格,首先按内部服务价格根据记录的服务量直接归集到临床和医技类科室,剩余部分再按服务量比重、收入比重、工作量比重等进行分摊。第三级分摊:医技类科室成本分摊。医技类科室实质上是临床类医疗服务的延伸,所开展的工作同样完全直接服务于病人,只是工作分区不同导致成本发生地点不同而已。将医技类科室成本向临床服务类科室分摊,可采用收入比重作为参数。笔者认为,在市场经济下,医院以其公益性的特征,不能完全参照企业来进行成本核算,为了真实体现患者在医院就诊所产生的成本,不应该把管理费用中的离退休费用分摊到临床科室,只需将服务于患者的相关费用归集、分摊即可,这样才有利于为社会、为行政管理部门、为医保等提供患者真实的医疗费用支出状况。总之,科室全成本核算是医院全成本核算、诊次、床次成本核算、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的基础,医院的成本核算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是由上至下的多部门的联动,在新医院会计制度下,各医院需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医院成本核算的经验,完善成本核算体系,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医院成本核算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成本核算方法范文篇8

关键词:工业企业;成本核算;控制对策

随着经济改革政策的不断实施,企业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如果企业管理层要实现良好的发展目标,就要建立准确的会计信息,并利用合理的核算方法。企业利用精细化的管理方式,不仅能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还能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一、工业成本的核算方法

1.作业成本

在利用作业成本核算方法期间,企业根据实际的生产经营模式,对企业中存在的消耗问题进行反映,并为企业管理以及企业经营提供良好发展条件。所以说,成本核算方法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的控制水平以及实现成本目标具有现展意义。作业成本核算方法具有一些优点,如企业管理人员以及成本统计人员在对成本进行控制期间,能获得较大方便[1]。而且,该核算方法主要是利用在企业基本工作的控制过程中,能对各种材料的消耗形式进行成本控制。所以说,降低了作业核算成本,可减少大量的核算时间。由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材料数量、材料成本都比较多,所以企业管理者为了能解决紧急情况,就要对企业中的核算问题信息进行实时了解,提高企业的利用效率。而且,为了避免企业在成本核算过程中出现造假问题,就应利用科学方法对企业成本进行核算。

2.目标成本

目标成本核算以市场上的竞争价格为基础条件,并决定了该产品的最低成本,从而实现企业的预期效益[2]。目标成本核算方法是一种全面的、科学性的成本管理方法,能改善企业的销售方式和经营流程。特别是产品的设计、产品的生产以及产品的销售服务等方式,对各个生产员工也同样适用。但随着经济危机的不断打压,我国企业与外国企业发展比较,并不重视高新技术的利用和开发,导致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失去较高的生产效率。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利用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不仅能对企业中的生产经营进行控制,还能促进企业在市场上实现有利的竞争地位。

3.标准成本

标准成本核算方法与作业成本核算方法来源相同,都起源于西方。该核算方法主要将企业预先制定的成本标准作为基础条件,并将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形成对比,分析两种成本在建立与实施形式中存在的差异变化,然后针对对比分析中存在的问题,找出相关决策。因此,对成本进行控制,是企业业绩评价以及成本管理的主要方式。

二、成本核算在工业企业实施中的重要性

成本核算方法的建立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在现代企业发展中,主要以法人制度为基本,以人员责任为主要条件[3]。企业要树立明确的价值方向,实现良好的经营目标,就应对成本进行控制,这样才能使企业获得较大的发展动力。而且,成本核算制度的建立也是成本管理工作的核心部分,更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成本核算能对企业实际的生产过程、成本信息管理以及科学数据决策等条件提供有力依据,因此,利用合理的成本核算方法,提升成本控制水平和管理,不仅能有效监督、管理成本核算的执行情况,分析企业发展的优化条件和提升空间,还能获得有利的资源配置,实现企业长期性的可持续发展,为企业的高效运行提供保障。

三、工业企业成本核算的控制对策

1.转变采购模式

工业企业在原料采购方式上,对化工材料的采购成本比较高。所以要降低工业企业的采购成本,就要对该方面进行控制。企业要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针对企业自身的经营方式、生产特点以及采购方式等特点进行分析,按照企业需要的原料进行采购、整理以及分类保存等;还要针对不同的资源以及设备制定出不同的采购方案,以对采购方式进行管理[4]。在对原料进行采购期间,要在多种渠道上对物资实施采购行为,如用招标方式、委托服务机构的方式以及物资代购的方式等对采购方式进行转变。如果在其他物质材料上进行采购,还可以利用传统的对比方式,保证企业实现合理的采购模式。

2.控制生产成本

企业在生产成本控制方式上,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要掌握企业的物资材料的流动方向与材料运行的实际程序。在价格形式上,选择性价比较高的物资,合理控制成本。首先,对工业材料进行选择期间,要对所有的资金预算工作进行分析,对各个供货厂家进行比较、分析,并选择性价比高、质量好的材料。其次,材料在购买使用期间,要以正确方法进行使用,还要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批才能投入使用;在使用过程中,要对材料的使用情况、配需用量等方式进行计算、控制,以防止浪费现象的发生。最后,材料在实际使用期间,相关管理部门以及使用部门都要对材料的使用比例、材料的利用质量进行比较分析,并保证材料在利用期间能形成更大效果[5]。另一方面,提高劳动力的利用率,减少劳动力的消耗现象。为了使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降低消耗程度以及产品在使用中的附加费用,工业企业就应在时代变化发展中,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及生产设备进行生产、经营。管理人员还要实现人性化管理方式,不仅要对企业员工定期培训,提升企业员工的专业技能和思想道德品质,企业管理层还要对不同任务进行分配,使每个员工都能具备相应的工作责任。

四、总结

时代在发展,企业在进步,工业企业中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和控制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对企业的成本核算进行控制,不仅能对企业中的物资采购、产品生产以及销售方式等途径进行管理,还能保证企业资金投入与利润回收的正常运行。保障企业成本核算的合理控制,这样才能提升工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作者:吴玉婷 何渠 单位:襄阳一福坦铁路轴承有限公司 中车洛阳机车有限公司襄阳分公司

参考文献:

[1]张彤.探析工业企业生产成本核算中的内部控制对策[J].财经界,2015(,15):71,130.

[2]刘春青.工业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与控制探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9):146.

[3]张征.工业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与控制对策分析[J].企业文化(下旬刊),2015(,1):173.

成本核算方法范文篇9

关键词:物流企业;物流成本;成本核算方法

当代经济的显著特点就是互联网经济越来越深入地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从线上到线下,从甲地到乙地,从日用品到餐食甚至是药品,只要有需求,物流企业都可以快速地将东西送到指定的位置。那么物流企业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企业,物流成本的核算存在哪些问题,哪些核算方法可以很好地运用物流企业的成本核算中,都是物流企业里一些比较重要的研究课题。

1物流企业和物流成本的简要介绍

1.1物流企业物流企业从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就是将货物从甲地运往乙地的运输商。但是,在真实的物流企业中并非指提供运输这一项简单的服务,为给客户提供很好的服务体验,很多物流公司会选择一同提供上下游相关联的其他服务,比如装卸、存储、加工、包装、订单操作、打标签、生产控制、库存管理、数据传输等一系列的操作。运输业有多种多样的链路,比如零担物流、干线运输、城配运输、B2C模式的运输、O2O模式的运输、B2B模式的运输;从运输货物的类型来分,有冷链物流,有常温物流;从运输方式上来分有航空运输、公路运输、海运;从核心服务对象来划分,有甲方物流和乙方物流。所以,规模较大的物流企业一般都是服务全面的、综合性较强的、供应链式的企业。

1.2物流成本物流成本顾名思义就是物流企业在日常运营过程中所消耗的物资、发生的成本。从成本类型上来划分,前期的投入成本一般有购买或租赁运输设备的成本,比如购买车辆、飞机等的成本;货物存储仓库的改建费用,比如常温库改成冷藏库,一层库位改成多存库位等;库内存储设备的投入成本,比如购买、安装分拣机、货架等。日常运营中投入的成本一般有人力成本,比如仓内的管理人员、操作人员的成本,司机、配送人员等人力成本;仓库租金、水、电、煤等成本;仓内办公用品,比如电脑、周转筐、扫描枪等;运输设备的日常维护、维修、加油费等成本;包材辅料、包装用品等。总之,物流企业的物流成本是一项种类繁多,核算复杂的成本项,是值得核算人员好好研究,好好梳理的一项课题。

2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存在的一些问题

近年来我国物流企业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势头迅猛,处于企业发展的上升期,很多企业只注重业务发展,未过多关注企业的成本核算,导致当前物流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标准不统一,规范程度层次不齐。整体来看,以下几个问题比较突出。

2.1物流成本体系不完整,我国的很多企业没有较为全面的系统支持,很多数据都需要人工统计,而物流企业涉及的环节多、情况复杂,很多企业的物流成本核算一般只包括采购端、运输端、销售端的成本,而遗漏了其他环节的物流成本。按照目前的物流形态来看,完整的乙方物流,成本核算体系内应该包括,装卸货成本、仓储成本、仓内操作成本、人力成本、运输成本等。实际核算中要根据企业提供的服务内容、和具体的服务链路将所有的成本纳入成本核算体系内。

2.2成本核算标准不规范,从目前我国物流企业的现状看,很多企业没有真正的核算过物流成本,不知道物流成本的具体情况,没有较为规范的统计管理办法。比如装卸费,有的企业从操作层面看认为主要是人力劳动将其归为人力成本里;有的企业从服务环节来看,认为仓储环节的装卸费应该归为仓储费,运输端的装卸费应该归为运输费;有的企业直接将装卸费单独核算。再比如甲仓到乙仓的运输,有的企业认为是干线运输成本,有的企业认为调拨成本。而物流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库内操作环节,因为操作形式的多种多样,数据统计维度的多种多样,企业的核算方式更是多种多样。

2.3成本数据分解比较困难,从目前的物流成本数据来看,由于提供服务贯穿在整个链路中,有的一项操作服务多个项目,有的环节成本可以按SKU核算,有的环节成本可以按件数核算,有的环节成本可以按单量核算,有的环节成本可以按托盘数核算,所以整条链路来看,分解标准不统一,导致上下环节难以连贯。从部门分工来说,各个环节都有各自的专业性,所以物流企业一般以不同的环节来制定不同的负责人,各个部门对成本的理解不同,需要看到的维度不同,就会提供不同形式的业务数据,也会增加成本分解的难度。

2.4成本核算对象的划分不准确,确定好核算对象是物流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前提,确定成本核算对象就是明确日常经营业务产生成本的承担对象,要设置对应的成本明细,规范的统计各项费用。通常确定成本承担对象的方法有订单法和品种法,专业的统计人员能够很好的区分,但是这些业务数据一般在操作环节产生需要有实际操作人员来记录统计,而物流企业普遍的现状是操作人员有着较为熟练的操作技能,但是文化素养不高,没有统计数据的意识,也没有很好的统计数据的方式方法。所以,导致统计的数据质量较低,成本对象的划分不够准确,不能准确的核算数据。

3成本核算方法在物流企业中的运营

3.1运营成本法物流企业日常的生成经营业务包括装卸、存储、加工、运输等,在完成这些服务内容的过程中会产生相应的成本,这些成本就是运营成本。物流企业的运营成本一般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正常可以直接归集到某一业务上,而间接成本会按照一定的分摊原则分摊至对应的业务上。物流企业日常的服务环节有多项,但是最核心的服务还是运输,运营成本指与操作服务相关的所有费用。所以,我国的物流企业比较适合采用营运成本法进行核算。在《企业会计制度》《交通元企业成本费用管理核算办法》等法律法规中都提到了运营成本对我国物流企业的重要作用。要很好地将运营成本法应用于成本核算中,要明确成本核算对象,明确成本核算对象的基础是要设置成本明细账,通过成本明细账将日常运营过程中产生的成本费用明确的记录下来。结合财务核算的原则、重要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来区分物流企业的业务性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参看实际业务的运营模式来划分成本项目。采用运营成本法核算的核心是对物流成本进行分配,直接成本可以直接归集到项目上,间接成本可以通过一定的分摊逻辑分摊至各个项目上。

3.2作业成本法,对比国际上物流企业比较发达的国家,比如美国、欧洲等国家,他们在物流成本核算过程中的一些优秀举措值得我们研究学习。作业成本法就是国外物流研究者对作业环节深入钻研而发明的一项成本核算方法,带领着物流成本核算上了一个台阶。目前的很多文献中都涉及到了作业成本法在物流企业中对物流成本核算的作用。一篇主要分析物流活动产生的成本数据的文献中,对使用了作业成本法的物流企业进行了全面又深入的调研,进而阐述了作业成本法应用在物流成本核算中所存在的优点和缺点。不管在什么形式的物流管理中,都根据最基本的作业任务来制定详细的成本核算流程。在目前美国的物流企业中,运用了作业成本的企业,成本核算都比其他的企业要更加准确,更加符合实际情况。但是,运用作业成本法也存在很多的弊端,前期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通过多维度、深层次地整理、研究、实验,才能确定有效的作业环节,并制定对应的核算规则。所以要完成作业成本法的制定和引用,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后期使用中也需要规范作业环节,系统统计数据,最好有相应的系统作为支持,投入成本很大。从投入和产出比来看,作业成本法适用于中型企业和大型企业,不适用于小型的物流企业。作业成本法是把成本核算前置到各个具体的最小的作业环节上,以最小的作业单位来归集成本,最后按照最小作业的动因把成本分摊到各个业务上。作业成本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划分操作过程中的最小作业项。(2)在界定了最小作业项的基础上,确定各个作业项会耗用的资源。(3)确定各个作业成本库,先根据作业数量的多少来分析确定是否对各项作业来进行逐项动因分析,还是将多个作业按照合理的原则合并成一个作业成本中心,按一定的规则将多个作业成本中心合并成一个作业成本库。(4)确定各个作业成本库的动因。(5)按照一定的原则对各个作业成本库进行成本分摊。

3.3营运成本法相比较作业成本法的差异,从适用的企业类型来看,间接费用金额较小的企业适用于营运成本法,因为营运成本法需要对间接费用进行分摊,而分摊就一定会导致数据失真,所以分摊的金额越小越好。而间接费用占比较大的物流企业可以采用作业成本法,因为间接费用占比较大,说明企业规模较大,而作业成本法通过多标准来分摊间接费用,可以提高分摊的准确性。从核算对象来看,营运成本法主要核算物流劳务成本。作业成本法是从物流成本产生的原因和成本产生的逐步过程中,将物流成本分解在每一个环节上,关联前因后果再进行分摊,不仅核算劳务成本,也核算制造中心、资源等。对于直接费用而言两种核算方式是一样的,都是直接归集在物流成本上。两种核算方法的区别都体现在间接费用的分摊上,作业成本法从源头上进行核算,不同环节采用不同的分摊标准,分摊结果更加准确。从操作步骤上来看,营运成本法的核算先归集直接费用,在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已归集的间接费用进行分摊,最后计入物流业务成本上。而作业成本法是从业务发生的实质看,产生了哪些作业环节,各个作业环节分别耗用了哪些资源,根据为谁服务谁承担的原则,将各个环节的成本分摊至各个业务上。总之,两个方法各有不同,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更加适合自己的核算方法进行成本核算。

4结语

想要提高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要从业务端入手,搭建全国性的物流网络,提供快捷、全面、有品质的物流服务,也要关注内部核算体系的建立。内部有强有力的核算体系,能够清晰地核算成本,可以为对外报价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也能更好地促使业务发展,支持业务。所以,物流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成本核算体系对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应该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来核算成本。

参考文献

[1]徐萍.制造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优化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7(1).

[2]张爽.第三方物流企业成本核算应用作业成本法研究[J].纳税,2017(8).

[3]常树.企业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问题研究[J].经贸实践,2017(14).

[4]黄雅璐.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问题研究——以F企业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5).

[5]张晓艳.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创新研究[J].价值工程,2017(1).

成本核算方法范文篇10

物流企业成本核算现状

由于目前物流企业的成本核算在理论上尚没有基本的方法,在实务中也没有可参考的模式,各企业的成本核算大多根据企业性质的不同以及对物流成本概念的理解,采用不同的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从而导致各物流企业的成本核算呈现出多样化现状,不利于同行之间的相互比较。

(一)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多采用生产企业成本核算方法

资产型、多功能、大规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把对外提供物流服务看成是一种无形产品,把相关物流功能整合成的合同服务看作是企业的一个生产品种,以此作为成本计算对象,采用生产企业常用的品种法将各成本项目细分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间接费用,而营业费用、管理费用作为期间费用。但由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占企业总成本的比重很小,而间接费用比重却很大,同时这些企业又缺乏合理有效的间接费用分配方法,而是采用按月分摊的方法,无形中削弱了间接费用与各个合同服务之间的关联度,从而影响各个成本计算对象成本信息的准确性。

(二)以运输为主的物流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

传统运输转型的物流企业,均沿用了交通运输企业成本核算方法。这些企业的成本计算对象有的是以业务划分,如货运业务、装卸业务,有的是以营运工具划分,如货柜车、散货车、空调车,有的是以运输路线来划分,并把成本费用构成细分为:运输营运成本、仓储成本、管理费用,运输营运成本与仓储成本的简单累加就构成该类企业的物流成本。这种核算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从企业整体业务考虑来确定成本计算对象,无法提供不同业务或者不同客户的成本,更无法计算企业提供增值服务的成本。

(三)配送中心通常采用统一费率法

当前一些为生产企业从事物料配送、为大型连锁超市从事商品配送的配送中心,通常按照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三项总费用计算企业的成本费用。为了便于客户谈判,通常采用的办法是以上年的实际营运情况,制定一个参照基准费率(上年成本费用总额/上年配送总金额),再根据配送物品具体特征、客户重要性程度、客户的需要等具体情况在基准费率基础上制定浮动费率。业务部门与客户定价基础就是浮动费率加目标利润率。这种成本计算方法只是按月归集实际费用,谈不上成本核算,因为没有固定的成本计算对象。

(四)邮政物流企业采用“倒扣法”计算成本

据调查,以快递、速递等业务为主的邮政物流企业因其业务繁杂,求得单项业务成本的计算一直是通过“倒扣法”得到的,即从收入中扣除一定百分比的利润,剩余部分被作为成本,在每个会计期间与收入配比。但是各项业务“倒扣”得到的成本总额与实际发生的费用总额差异很大,不得不采取人为方式进行调节,为此,在报表中的成本费用无法得到真实的反映,无法真正体现出收入与费用的配比。

物流企业成本核算的作业成本法分析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对企业成本核算方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特别是以服务为主的物流产业,在成本核算方法上越来越感到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局限性,进而催生了一种新的成本核算方法——作业成本法。

(一)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生产导致作业的发生,作业导致费用或成本的发生。即企业的成本和价值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以作业为中介联系在一起。成本的发生是消耗各种资源的作业引起的,而产品的成本取决于各自对作业的需求量。作业成本法与传统的成本核算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是以成本论成本,而是把着眼点放在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上,从而进行全方位的索本求源,实现成本计算与控制的结合。

(二)作业成本法的核算步骤

界定企业物流系统所涉及的各项作业。可根据对客户订单、渠道、物流业务和增值服务活动等进行典型分析来进行。

确认物流系统中各项作业所涉及的资源。资源的界定是在作业界定的基础上进行的,每项作业必定涉及相关的资源,与作业无关的资源应从物流成本核算中剔除。

分析和建立作业中心。物流活动是由一系列基本作业构成的,在界定了作业及其成本动因之后,我们应对物流企业纷繁复杂的各项作业进行筛选和整合,将同项物流作业合并,形成物流作业中心。

选择适当的资源动因。这样可将资源耗费追踪到作业中心,形成作业成本库。物流资源动因反映了物流作业量与资源耗费之间的因果关系,说明资源被各作业消耗的原因、方式和数量。正确地确定资源动因,并根据资源动因将资源耗费分配计入各作业成本库是本步骤的关键工作。

依据作业中心成本动因,计算作业成本分配率,据此将间接成本分配到物流业务或服务中。在将资源耗费分配给作业成本库后,就应依据物流业务或服务与作业的关系,确定作业动因,并依据作业动因计算出作业成本分配率后,按照不同业务与服务所消耗的作业量的多少来分配作业成本,最终计算出各项业务或服务应承担的作业成本。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差异

成本计算对象不同。传统成本计算方法是以企业最终产出的各种产品或服务作为成本计算对象。作业成本法不仅关注产品或服务成本,更多关注产品或服务成本产生的原因及其形成的全过程。因此,它的成本计算对象是多层次的,不但把最终产出的各种产品或服务作为成本计算对象,而且把资源、作业也作为成本计算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