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安全文化体会
时间:2022-09-29 10:39:00
导语:培育安全文化体会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随着安全生产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深化,安全文化已经逐渐被人们认识和重视。安全文化在众多的安全要素中,已经被提到了首要位置。加强对安全文化的研究并自觉地将其运用到安全管理的实践之中、,是当前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内容。
文化是指人类活动创造的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总和。安全文化则是人类活动创造的安全观念、安全环境和安全条件。安全文化作为一种从生活实践中升华而成的精神产品,具有包容性、渗透性、传承性和地域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影响和规范着人们的行动。总结和运用这些特点,有利于发挥安全文化对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作用。
一、包容性决定了安全文化在安全要素中的统率地位
如果把诸如安全技术、安全工程等看成是安全文化的产物的话,那么安全科学、安全教育、安全管理、安全法制等就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
人们知道,意识形态既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同时又对实践活动起着推动作用,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回顾安全管理所走过的坎坷历程,尽管人们作了很大的努力,但总体状况还是不能令人满意,除了其他因素的影响之外,安全文化滞后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安全文化长期不受重视,不能形成体系,造成人们的安全理念落后、安全意识谈薄、安全知识缺乏,最终影响到决策者的行为。从这个意义上看,安全文化对其他安全要素的影响是深刻而长远的,抓住了安全文化,也就抓住了安全生产王作的灵魂。
二、渗透性增强了安全文化的整合功能
渗透性是文化的特点和基本属性。由于安全文化有渗透性,人们常常把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作为安全生产的基础工作来抓,把有利于传播文化的公共资源,变成为文化建设的载体和平台。文化的形成需要有意识地进行培育,教育和培训必须借助正面的灌输。宣传教育培训的制度化,实质上就是用有约束力的方式把安全知识和理念灌输到人们的大脑里,用以替换人们大脑中不正确的观念。
除此以外,还要采用大量面向公众的传播手段,如文艺作品、新闻媒体等文化载体。这种多层面的文化传播构架一旦形成,就能充分发挥文化的渗透性,影响人们的行为,形成良好的安全氛围,展现安全文化的整合作用。相反,落后的文化对安全生产工作的侵蚀和渗透同样具有很强的杀伤力,利益至上、侥幸心理、求神信佛、与己无关等观念,时常掺透到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的脑海中,从而误导其行为。
三、传承性促进安全文化不断升华
安全文化是一个地方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人们不断追求安全生产理想目标的共同实践和意志体现。它改变着人们对安全生产、安全生活的态度,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这个过程是漫长的、艰难的。先进安全文化同落后安全文化的博弈过程,也是二者此消彼长的过程。
人们在安全观念、安全行为、安全管理、安全科技上锲而不舍地修正、强化,达到一定的境界,即形成安全文化。安全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具备传承的属性。安全文化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地扩展外延,丰富内涵,通过提炼与升华,成为一种精神产品,指导着人们的行为。但是这种精神产品绝非唾手可得,有三个要素必不可少,即安全理论的先导,传统文化的挖掘,政府力量的推动。我国近年来不遗余力地开展各种安全文化宣传、知识普及、制度建设,都是在为打造安全文化产品而努力。
四、地域性丰富了安全文化
任何文化都植根于不同的土壤,有着鲜明的地域印记…不同地方的文化特质,培育了不同的地方安全文化。欧洲安全文化中的“制度至上”,日本安全文化中的“本质安全”,美国安全文化中的“人本主义”,都具有先进安全文化的典型特征。在我国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和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分别形成的安全文化恐怕也不尽一致。笔者发现,在吴越文化中,谦恭遵规、温和善良、重情乐施、谨慎内敛等文化元素,与现代安全文化中要求的“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关爱生命、关注安全”、“健康是福”等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是相通的。传统文化之所以能成为传统,说明它具有广泛的认同性和顽强的生命力。现代安全文化实质上吸收了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中的精华而融于安全生产之中,并瞅予了时代的特征。笔者认为,如果能充分挖掘和借助传统文化的有益元素,扩大传统文化与现代安全文化的“交集”、使二者发生“共鸣”,或许找到开启现代安今文化建设的钥匙。
- 上一篇:干部考察分析思考
- 下一篇:树立六大观念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