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进程工作情况汇报

时间:2022-01-24 11:33:42

城乡一体化进程工作情况汇报

一、工作进展情况

1、抓好群众文化活动开展

近年来,全县文体旅游工作坚持“抓队伍、促工作,抓城区、带乡村,抓活动、促繁荣”的工作思路,适时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节庆文化、广场文化、校园文化、机关文化、乡村文化、展馆文化展演等活动,使全县文化活动不断,异彩纷呈。一是成功举办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国庆、建党节等节庆活动,建设省际门户城市论坛、重大项目招商、人文书画展览,湖赏花节,金秋菊展文艺晚会等大型文艺演出活动及纳凉文艺晚会130余场。二是举办了“爱我祖国、爱我家乡”全县中小学生读书演讲比赛活动和“创建学习型城市”读书活动。三是认真组织了重大节日文化活动,每年举办春节、元宵节社火表演、春联义写、灯谜晚会等。2013年元宵节举办了“庆元宵社火大赛”,盛况空前。同时,加强乡村群众文化队伍建设,组建乡村农民自乐班44个268人,老年腰鼓队1个120人,每年开展自乐班演唱活动300余场(次),全县农村文化活动日益活跃。四是扎实开展送戏下乡”。我局以全省“三下乡”在长举办为契机,精心策划,以文工团为主体,创作编排了一批反映我县城镇建设、文明县城创建、计划生育,宣传科学文明、反对封建迷信、宣传法律法规、禁烟、戒赌、庆祝建党节、宣讲十八大等内容的综合文艺节目,积极开展送戏下乡活动。按照送戏进村镇、进社区、进企业的原则,已深入全县11个乡镇巡回演出200余场次。五是年均举办各类书画、摄影展5次。六是2013年夏季开始,在全县城乡“健康工作、幸福生活”清凉之夏系列文化活动,从7月23日拉开序幕,已开展8项大型活动,高潮迭起,受到群众好评。

2、强化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近年来,在我局积极争取下,目前已建成乡镇文体综合中心1个(镇文体中心),建乡镇文化站9个、社区文化站2个,为所有文化站配备了灯光音响、阅览室设备。全县共投入资金7000多万元,修筑文化墙3000多米,文化广场105个(含镇村自建一部分,农工部建设一部分,文体局争取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一部分),向省、市体育部门争取体育健身器材200余套(件),在县体育场对47个村文化广场安装使用。能够满足大部分乡村群众健身锻炼需求。为105个村级文化室配送了锣鼓、锣鼓服、秧歌服、乐器、光碟等活动器材。建成农家书屋160个,数字农家书屋10个,我县率先在地区实现了农家书屋全覆盖。农家书屋的建成为农民提供了基本阅读平台。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工程县级中心1个、乡镇基层服务点11个,村级160个,社区4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实现全覆盖。2011年7月起免费开放“两馆一站”,即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化站免费开放。为全县城乡群众开展文化体育活动创造了良好条件。

3、大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于2004年正式启动。工作开展以来,共采集非遗保护项目资料116个,其中《道场》、《柳毅传书》、《庙宇泥塑习俗》等3个项目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家沟背芯》2013年已列入第三批省级非遗保护名录。《道场》、《柳毅传书》、《庙宇泥塑习俗》、《武家沟背芯》、《崔少峰社火脸谱》、《门楣斗格》等六个项目已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柳毅传书》、《赵秋娥剪纸》等20个县级非遗保护项目已向社会公布。2009年,县文体旅游局被评为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2012年在全省县级首家编辑出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

4、强力整治文化市场

为了加强文化市场监管,不断加强市场执法队伍建设,2010年文化体制改革后,在县文化市场稽查队的基础上组建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深入落实执法责任制,强力整治网吧,累计召开网吧业主会议10余次,出动检查人员400人次,及时纠正网吧接纳未成年人、超时营业、上网登记不实等违规经营行为;加大学校周边、图书门店等重点区域文化环境整治,累计收缴非法出版物和光碟2026册(套),有效地规范了文化市场经营行为,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2006年以来,我局连续五年被评为全市文化市场管理先进集体。

5、文艺创作成果丰硕

全县文艺工作者共创作反映新农村建设、社会发展、抗震救灾、反腐倡廉等剧目40余个。拍摄百家碎戏20余部,其中《佳期》、《鬼宅》、《黑崖》等作品已在省电视台播出。积极支持、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开展采风活动,创作出了讴歌新时代、赞美新生活的戏剧、曲艺等文艺作品76篇。出版了柳月明等一批文艺爱好者编著的《中华天地之歌》、《西山秋痕》、《风梅》、《大路放歌》、《庙宇文化》、《守候》、《跬行臻踪》、《清风曼语》、《安居集》、《泾水激扬》、《泰山庙》等专著和文化艺术丛书。地方文献出版年均5-8种。

6、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我县文化产业底子相对薄弱,2011年,省、市把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率纳入年度责任制考核项目。我局坚持把发展壮大文化产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面向市场,创新体制,激发活力,提升文化品位,打造优势特色产业。县人民剧团更名为文工团后,巩固文化体制改革成果,按照“新旧结合、以新为主”的思路,创新剧目,拓宽市场,扎实开展送戏下乡活动150余场次,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县形成以广电传媒、图书音像、节庆活动、休闲娱乐为主的文化产业群体21个,从事文化产业人员2130人;共有各类文化经营单位48家,其中家电销售门店21家、音像零售出租单位9家、印刷业2家、图书报刊销售店8家、网吧5家、KTV厅4家。发展加工、销售牛犊膜、锅盔企业1个、作坊16户,水豆腐、酥肉经营门店23个;成立了县妇女刺绣合作社,带动全县2000多名妇女从事刺绣产业,有效地促进了农民群众增产增收,推动全县文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012年,全县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率达到26.09%(市定指标为24%)。2013年市上下达我县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为28.5%,我局及时和统计部门协调、沟通,确定35个文化产业单位为抽样调查单位,经我局与统计局统计2013年1至6月分文化产业增加值为8287千元(2012年1至6月分文化产业增加值为6187.4千元),同比增长2099.6千元,截止6月底完成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为33.93%。

二、存在的问题

1、文化设施作用发挥不够。虽然我县县、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但在运行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部分镇(社区)不重视文化工作,指导和引领乡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工作不力,文化活动阵地和设施利用不充分,甚至被挤占和挪用。部分村文体活动设施管护不力,损坏、丢失现象时有发生,设施有人用无人管。直接影响了乡村群众正常开展活动。

2、文化工作人员缺乏。县文体旅游局仅有6名编制,负责全县文化、体育、文物、旅游、新闻出版工作,目前全局有工作人员15名,副科以上人员8名,司机2名,财务人员2名,业务干事仅有3名,人员缺乏已成为制约文化工作的瓶颈。文化馆现在执行1992年编制,编制数4人,县文化馆专业队伍大学本科以上6人,占总数的60%,但专业技术人员仅有3人,其中中级职称仅有1人,专业人员严重欠缺;县图书馆市、县编制部门虽已批复11名编制,但至今未落实工作人员。乡镇一级文化站只有一个工作人员,还兼职宣传干事,包村等工作,严重影响了文化工作在镇、村一级任务的落实。

3、文化阵地不稳定。县文化馆、图书馆由于种种原因数次搬迁,导致开展活动不经常,读者意见较大。现文化馆、图书馆位于文体大楼三楼,由于无取暖设施,冬季图书阅览活动不能正常开展。

4、文化生活单一。现在农村正常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在家留守的以老年人和儿童为主,农村文化活动开展缺乏活力和骨干力量,村级文化室、农家书屋、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开展活动较少。

5、文化产业发展制约因素多。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文化产业核心层(新闻、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电影、文艺表演、文化演出场馆、文物及文化保护、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群众文化服务、文化研究、文化社团、其他文化等);文化产业层(互联网、旅行社、游览景区文化服务、室内娱乐、游乐园、休闲健身娱乐、网吧、文化中介、文化产品租赁和拍卖、广告、会展服务等);相关文化产业层(文具、照相器材、乐器、玩具、游艺器材、纸张、胶片胶卷、磁带、光盘、印刷设备、广播电视设备、家用视听设备、工艺品的生产和销售等)三个类别。由于大多数人对文化产业的概念认识模糊,目前存在:由于文化产业涉及单位多,统计存在一定难度。文化产业类别较少,培植发展文化产业有一定难度。从事文化产业工作的人员素质较低,有待进一步培训。文化产业产品包装简陋,有待改进。

6、文化体制改革虽已完成,但文工团工作人员统筹至今仍未办理,导致文工团创作、演出积极性不高。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加大投入力度。积极争取省、市、县财政支持,增加对镇、村文化事业的投入,设立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解决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经费保障问题。积极推动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文化室建设。投入一定资金,用于镇、村开展文化活动。建立县、镇、村(社区)三级文化服务网络,满足镇、村(社区)居民就近、便捷享有公益文化服务的需求。

2、加快理顺镇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基层文化单位管理体制,更加有效地管理、指导、监督镇、村文化工作,激发基层文化工作活力。

3、加强文化工作人员的管理,增强干事创业的能力,积极探索本地区文化活动特色,制定发展规划。积极开展乡村文化人才普查,加快对农村文艺人才培养与培训工作,将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人才充实到镇村文化工作队伍中,稳定镇村两级文化队伍,为基层文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使文化活动实实在在地惠及广大群众。

4、组织专题文化讲座、文化讲堂、大力宣讲文化的价值和作用,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形成自主、自觉、高雅的文化消费观。

5、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引导群众文化向丰富、多元的方向发展。文化不只是电视网络,文化不只是唱歌、跳舞、锻炼身体,文化的外延十分广阔。各相关单位、各镇村干部要千方百计引导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要从地区品牌特色的形成,农村发展、农村致富的需求、农村自身兴趣爱好的满足、农村文化品位的提升等方面来考虑,多开展一些农村科技实用技术的培训讲座传统技艺的传承,提供指导性服务、示范性服务。

6、选调人才、培训提高,充实队伍,重点搞好农村文化生活服务工作。根据《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要求,十二五期间,每个村要配备3名文化服务人员,分别是文化干事、图书管理员、体育健身教练,镇文化站应配备3-5名工作人员,由于体制等原因,基本未落实。建议政府部门尽早为乡镇文化站、文化馆、图书馆调配、招聘专业人员,充实队伍。

7、建立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文艺创作、民间文化保护和基层文化工作的激励机制,安排专项奖励经费鼓励、扶持群众文化工作。县上每两年组织一次全县性文化品牌评选活动,并对活动中优秀策划者、组织者、参与者给予奖励,以推动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的提升。

8、要坚持把发展壮大文化产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面向市场,创新体制,激发活力,提升文化品位,打造一批优势特色文化产业。要继续巩固县文工团文化体制改革成果,按照“新旧结合、以新为主”的思路,创新剧目,拓宽市场,发挥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措并举,努力形成以图书音像、节庆活动、休闲娱乐为主的文化产业群体,积极发展各类文化经营企业,继续包装推广宣传牛犊馍、锅盔、水豆腐、酥肉、刺绣等特色文化产业。

总之,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精神,以完善公共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能力为重点,以实现城乡公共文化资源共享和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争取各级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管理,增强服务,争取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使我县城乡文化设施得到明显改善,活力得到明显增强,文化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县、镇、村三级文化服务网络逐步健全和完善,为满足我县城乡群众基本文化生活需求提供保障。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地公共文化服务,推动我县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