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民收入增长的对策探讨

时间:2022-10-08 08:48:00

加快农民收入增长的对策探讨

长期以来,党和政府十分关注“三农”工作,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要“举全党全国之力持之以恒强化农业、惠及农村、富裕农民”,并明确提出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是当前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市面对比全国、全省收入水平差距过大的局面,更是提出要提前五年即2015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目标。形势如此逼人,身为部级贫困县的怎么办?只有以比其他兄弟县市更快的发展速度赶超。为此,我们从县当前农民收入现状入手,从中分析探讨县农民增收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从而寻找如何加快经济发展加速农民收入增长的对策和措施。

一、县农民收入的现状

近几年县农村居民的收入一直在低位徘徊。据国家统计局调查队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本文调查资料来源同此),从2010年到2012年,三年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只有3303元、3766元和4248元。大大低于全国、全省和全市的水平。经调查测算:2012年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全国平均水平7919元的53%,全省平均水平7828元的54%,全市平均水平5310元的80%。与本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较,也有明显差距,2012年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5元,与本县农民纯收入之比为2.9:1。因为农民收入低,县是全省24个国定贫困县之一,全县299个村就有134个贫困村,占44.8%;全县近80万人口中贫困人口有22.1万人,占27.6%。因此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是县各级各部门应高度重视的问题。

二、农民收入低迷的主要原因和问题

1、县域经济发展缓慢。县位于北部边境,属中低山丘陵地区,是个典型的农业大县。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资源贫乏,交通不便,经济逐渐落后于兄弟县市。全县无铁路、无大中型企业,工业发展落后,可容纳的就业岗位少,农村大部分富余劳力只能远赴外省外县务工。受大环境影响,农民本地务工收入较低,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12年农民工资性收入平均1199元,只占纯收入的28.2%,这也就直接制约着农村居民收入的较快增长。

2、家庭经营性收入中二、三产业比重太低。长期以来,家庭经营性收入是农民收入构成中的主要组成。近两年县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人均分别为2379元和2724元,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也分别为63.1%和57.1%,且非农产业收入占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太低,只有20%和24.5%,农业收入占大头的情况改变不大。这是农民收入低迷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不加快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不彻底改变农业收入在家庭经营中占大头的现状,则农民收入较快提高的愿望将很难实现。

3、农资价格上涨制约农业效益的提高。2012年县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一路上涨,据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监测,12月份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同比涨幅达5.9%,全年平均涨幅3.9%。其中化肥全年平均(以下同)上涨5.1%、农药上涨2.1%、种子上涨3.8%、农业用工上涨8.2%、饲料上涨4.8%。而2012年稻谷平均出售价格124元/50公斤,比上年平均上涨3.3%,低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幅度。国家给农业生产各项优惠补贴的目的是提高农民收入,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且涨幅较大,农业生产成本增加,抵消了国家惠民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好处。2012年县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性费用支出平均1042元,同比增长4.6%,其中:农业生产费用支出765元同比增30.7%,农民家庭经营中农业实际效益大打折扣。

4、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县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表明,2012年随机抽样调查的180个农村劳动力中,文盲3人、小学文化程度55人,初中文化程度96人,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21人,大专以上8人。也就是说初中文化程度以下劳动力占劳动力总量85.6%,其中参加过技术培训的只有20人,只占11.1%。由于文化程度偏低,培训过的劳动力少,有技能的劳动力不多,使县的农村劳动力在二、三产业只能从事一些只靠劳力无需技能的低收入工作。即使从事传统的农业岗位,也很难适应农业机械化现代化高速发展的需要。因此农村大多数素质不高的农民家庭依然处在收入的较低层次,特别是60岁以上的农户收入更低,无劳动能力的老人生活相对贫困。

5、农户之间收入不平衡。2012年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248元,但收入贫富不均。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表明,县2012年仍有54.3%的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其中人均纯收入超8000元的高收入户占8.6%,而人均纯收入在2300元贫困线以下的低收入户超过20%。农户之间收入的差距太大、贫困户比重高,不利于农村小康和居民的共同富裕,也不利于农村大局的稳定。

三、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1、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工业化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加速器,“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是发展的硬道理,只有全县总体经济搞大搞活,农民就有就业的岗位增收的源泉。一是强化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好的硬件是引来的凤凰的基本条件。二是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制定各项优惠政策,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三是借助中央振兴赣南苏区的有利时机争取改变无铁路的现状,加快高速公路建设步伐,同时引进一批超亿元大型项目在落户投资。四是大力支持和帮扶已有的中小型企业特别是骨干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2、继续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一是要加快县城城区和、、、等中心镇的城镇化建设,形成以“主城区—重点镇—圩镇”为依托的城镇化网络,为有条件的农民进城或到中心镇、圩镇定居及发展二、三产业创造机会。二是鼓励本地有技能的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当前农村中以二、三产业为主的家庭大多已成为农村的高收入户,因此应鼓励本地有技能的农村劳动力发挥本身优势,选准项目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加工业、交通运输业和各种服务行业,使二、三产业收入逐渐成为这些家庭经营收入的主要来源。三是争取在外地务工的人员回乡创业。他们可将在外地就业中积累的人脉资金技术等优势带回,经商办厂发展非农产业,带动家乡人民致富。四是政府有关部门对农民创业开方便之门,以创业带动就业,在政策上如办照、税收、用地、贷款等方面给于支持和帮扶。

3、改变农业经营模式,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一是大力发展农业规模经营模式。农村规模户大多既是农村的科技示范人、又是农村的高收入户,农业经营效益较好,劳动效率较高,应成为今后农业经济发展的方向。二是大力发展生态产业链多种经营模式。目前有不少农户在山上种果树、养猪和鸡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态产业链,多种经营形式搞的很好,并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三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经营模式。如的脐橙、生猪、黄鸡、席草、蔬菜、油茶等,与其有关的龙头企业已有一定的基础也发展得较快较好,参于的农户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4、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和各项惠农政策,确保农民增产增效增收。一是继续增加对农业的投入,特别是在中央振兴赣南苏区的有利时机中争取资金切实改善农村的农田水利、道路、电力通讯等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适时提高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标准和强化对生猪等畜禽生产各项扶持政策。三是紧跟市场提高粮食等农产品收购保护价格,使政府的支持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渠道。四是完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监管体系,在生产厂家源头上和流通环节上双重监督,彻底扭转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大于农产品价格的上调幅度,使农民能真正增产增效增收。

5、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一是县就业局、职业技校牵头,加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可采取脱产、兼业或与企业挂钩等方式,组织好专业技能培训,使的农村劳动力绝大多数成长为有技术、有特长的专业人才,收入自然就会增加。二要继续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做好与沿海输入地区的劳务对接,引导农民有序外出。三是认真解决好在县工业园区、镇区务工的农村劳力医疗、保险以及子女就学等问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四是对没有考上上一级学校的初、高中生,应引导他们去县职业技校进行学习,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

6、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缩小贫富收入差距。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缩小贫富差距,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其一要消除低收入户“懒、靠、要”的老思想,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争取早日改变贫困现状。其二在全社会多宣传提倡富帮贫、先富帮后富的典型示范,形成良好社会风气。并针对性的制定对贫困户、低收入户的帮扶措施,比如产业帮扶、项目帮扶、结对帮扶等,使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其三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各种社会保障措施使贫困者获得必要的救助,减少直至消除特困户。其四国家新出台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应“缩小两头、扩大中间”,即以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缩小收入差距,切实加快和提高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