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局进村入户调查汇报

时间:2022-06-19 10:41:00

工商局进村入户调查汇报

为全面了解农村经济基本情况,更好地服务农村改革发展工作,分局按照市局工作部署,组织人员利用5、6两个月的时间,在全区广泛开展了“进村入户大调研”活动,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进村入户大调研情况。

区有5个街道,9个乡镇,共有村居406个(不含金岭镇),其中城区居委会13个,农村村庄393个。本次调研农村共计393个,走访村书记、村主任、农村经济带头人、贫困户代表等1373人,其中村支书335人,占调研总人数的24.41%;村主任330人,占调研总人数的24.02%;村经济带头人216人,占调研总人数的15.73%;贫困户203人,占调研总人数的14.79%;个体工商户255人,占调研总人数的18.57%;其他人34人,占调研总人数的2.48%。

二、农村总体经济及市场主体发展情况

(一)农村总体经济发展情况

1、村集体收入来源比较单一,且年收入严重失衡。据统计,村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下的有219个,占全部村庄数的55.73%;10万-50万的76个,占全部村庄数的19.34%;50万-100万的80个,占全部村庄数的20.36%;100万元以上的18个,占全部村庄数的4.57%。大部分农村地处偏远、经济基础薄弱,以发展农业经济为主,村集体无收入或收入很少;小部分农村得益于占有地下资源、地理位置优越、工业基础较好等,村集体收入主要以收取资源提成或企业占用土地租金为主,虽然收来源单一,但收入却很高。以镇为例,发展较快的、、等村,仅靠收取土地租金,年收入就达上百、上千万元不等,甚至高达3500万元,但同样是相隔不远的该镇的南坞东、南坞西村集体年收入却不足1万元。两者收入严重失衡、差距巨大。

2、村民人均年收入虽有一定差距,但贫富分化程度不大。据统计,全区农村村民人均年收入6000元以下的45个,占全部村庄数的11.45%;6000-8000元的157个,占全部村庄数的39.95%;8000-10000元的159个,占全部村庄数的40.46%;10000元以上的32个,占全部村庄数的8.14%。村民人均年收入过高和过低的农村,仅占全区农村的19.59%,大部分村民维持中等收入水平,没有进一步拉大收入差距。从村民收入布局上分析,城郊的村要好于偏远的村;有资源的村落要好于无资源的村;工业发达的村要好于以农业为主的村;有特色产业的村要好于无特色产业的村。

(二)农村市场主体发展情况

1、农村经济发展主要靠个体、私营企业来拉动,集体企业比例下降。从数量上看,全区农村市场主体中个体工商户4546户,企业1847户,其中:集体企业112户、私营企业1735户。集体企业所占比例不到6%,而私营企业则高达94%,私营经济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显而易见。从规模上看,农村企业中,注册资金在10万元以下的273家,10-100万的1197家;这两者规模较小,占全区企业总数的79.59%,主要是服务、经营性企业及小型生产性企业等;注册资金100-1000万的333个,1000万以上的44个;这两者规模较大,主要是集团性公司,以及大型生产、制造企业或采矿、建筑、房地产开发企业等。

2、行业发展分布不平衡,第二产业发展迅速。地处胶济铁路沿线,背靠齐鲁石化公司,部分乡镇拥有丰富的铁矿、煤矿等矿产资源,具备发展化工、采矿等相关产业的有利条件,故辖区发展经济偏重于投资大、收益高、相对较稳定的第二产业;全区农村市场主体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其中第一产业企业31户、个体工商户4户;第二产业企业1635户、个体工商户61户;第三产业企业181户、个体工商户4481户。企业第二产业比例占三产比例的88.5%;个体工商户因实力薄弱,多以个人经营为主,故集中在投资少、风险小、较为灵活的第三产业。

3、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村特色产业逐渐形成市场竞争优势。目前,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168家,社员4730个,其中农产品种植75家,畜牧养殖59家,农技服务20家,其他14家。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着重发展“订单农业”,实行集中供种、合作种植、统一收购、异地销售,容易形成一定的农产品市场竞争优势,彻底改变以往小范围种植、仅在当地销售、增产但不增收的尴尬局面。代表企业有齐都镇的众得利蔬菜专业合作社,每年销往北京蔬菜营业额达二千五百余万元;皇城镇的翠竹蔬菜专业合作社,年销蔬菜营业额二千余万元,仅在张店、城区销售达八百余万元,销往广州、上海等大城市达一千二百余万元。仅两家专业合作社每年就能带动一千五百余农户发家致富。

4、农村集贸市场盘活农村商品流通的作用仍将持续。虽然随着超市、商场“进村下乡”,进一步挤占了农村市场,且农村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农村集市调解农村供需矛盾的作用呈不断弱化趋势,但目前仍是农村日用消费品集中交易的重要场所。全区现有农村集市62处,其中场地集29处,路集33处;集市内经营户数1505个,其中有照557个,登记食品业户信息313个。

5、品牌战略正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出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全区农村共有注册商标87件,其中驰名商标3件,著名商标10件;有意向申请商标注册的13个,申请驰名商标的1个和著名商标的2个;其中农产品商标10件,绿色农产品认证数量15个。随着品牌战略的深入实施,边河小米、尧王西瓜、翠竹蔬菜等农产品价格明显高于市场价,但仍日益被广大消费者认可和接受,当地政府和农民也开始逐惭认识到农产品品牌的重要性,申办农产品商标热情正日渐升温。

三、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食品安全存在诸多隐患。一是农村食品经营业户素质不高,无法严格落实食品“四制”要求。据调查,现在农村食品经营户中,多以家庭妇女为主,并且年龄普遍偏大,对一些流通领域食品经营相关要求认知能力不足。二是农村消费水平低,选购食品重价格轻质量。目前农民收入仍旧偏低,主要还是从农村小食品店和农村集市上获得食品,购物环境、卫生状况较差,再加上其识假辨假能力不强,食品质量就很难得到保证。三是食品监管方式有待进一步转变。目前工商部门对食品监管仍停留在表面现象上,主要以要执照、看台帐、查包装为主,对食品内在质量监管手段不足。

(二)无照经营情况比较严重。主要集中在食品、危化品、农资等重点行业。一是食品行业监管部门职责不清,前置许可无处办理。自《食品法》颁布实施以来,食品行业是以卫生部门主管,质检、工商、食品药检部门根据各自职能实行分段管理,但至今各部门之间部分职责仍未理顺。二是前置许可门槛过高,较低层次的经营者很难达到许可条件。重点是小食品店、小餐馆、危化品业户等,这些业户存在多个职能部门都能管反而又都不管现象。三是查处力度不够,无照经营难以杜绝。各基层均面临人员少、头绪多、监管区域大等难题,另外个体经营者大多经济基础较差,一旦在其投资经营前未及时跟上管理,势必会造成无照经营既成事实,很难再强行取缔。

(三)农村集市监管仍存在肓区。一是仍有个别市场开办单位未明确,无法落实市场管理责任。全区农村集市62处,已经落实市场开办单位的50处,另有12处市场所在地村委认为投入和收益没有可比性,拒不接管市场,致使市场卫生脏乱差现象严重,甚至个别富裕村委,有意要把市场取缔或迁出。二是市场或多或少都存在占道经营现象。大部分农村集市都设在交通比较便利的村,受场地制约和经营习惯,部分业户临路或占道经营,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区政府也专门建立道路交通安全联席工作会议制,组织各职能部门对占道、马路市场进行清理整治,但收效甚微。三是重点行业监管有一定难度。由于政府部门间职责不清,致使市场内食品加工、生肉经营业户无处办理前置许可;另外生猪定点屠宰点少,且经常关停,不方便业户进行定点屠宰,个别市场内仍有不法业户私屠乱宰。四是市场监管力量薄弱,监管的力度、深度不够。目前,基层工商所承接着整个工商系统多项工作任务,但又普遍存在人员偏少问题,况且管辖范围广、市场主体多,部分工作很难管出实效。

(四)农资商品质量监管有待强化。一是无照、超范围经营农药。经调查,很多农资店在经营化肥的同时,捎带无照、超范围经营农药,其品种虽多,但数量很少。经营农药需要办理《危化品经营许可证》,且办理尚有很大难度,无照、超范围经营农药行为是屡禁不止。二是农资商品质量真假难辨。虽然经营业户严格按照《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督管理办法》的要求,规范使用分局统一印制的“农资监管手册”,认真落实索证索票和商品查验制度,但商品内在质量仍需要委托质检部门抽检才能辨别优劣。三是农资违法经营行为查处力度不够。经了解,目前有很多业户为降低成本或逃避检查,不再开设固定门头经营农资,而是以家庭或流动经营方式销售农资,受权限制约,工商部门不易及时查处或取缔,即便查获该部分违法业户,也因货值不大,业户往往拒绝配合处理和接受处罚。

(五)农村消费维权仍有较大差距。一是农村消费者学法意识不强。很多农民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时,尚不清楚自己享有哪些权利和经营者该承担哪些义务,即便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维权也无从谈起。二是农村消费者维权主动性差。农民获得消费的途径不外乎农村集市、村内商店,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农民开始选择到城区消费,既便权益受损,也因碍于情面或路途遥远,大多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不予维权。三是农村经营者法律意识淡薄。在商品经营过程中唯利是图,一心钻法律空子来逃避责任,一旦出现消费纠纷,农村消费者不易举证,给消费维权带来很大难度。

四、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政策宣传、扶持力度不够,影响农村创业积极性。一是政府经济发展导向偏重发展投资大、收益高的化工、采矿、制造等第二产业,农业生产方面鲜有人参与和投资,致使做为农村发展基础的第一产业发展较慢;二是村委班子成员调整周期短。农村经济发展却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见效,受利益驱使和选举影响,地理位置优越、工业经济基础较好的村委班子只顾眼前利益,热衷于出租土地或提高租金,收入也多用于村民福利和公益事业;而欠发达地区村委受条件限制,无投入资金或投资热情不高,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农村经济长期健康快速发展;三是相关扶持政策宣传不到位。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央或地方政府每年都会出台一些惠民政策或激励措施,但一般仅传达到村委或有影响企业,大部分村民却无从知晓。

(二)资金短缺仍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是私营企业大多实力薄弱,周转资金短缺现象较为严重,应对经济危机能力较差;二是贷款存在两极分化。资产多、实力强、一般不需要资金扶持的企业越容易从金融部门获得贷款;而资产少、实力薄弱、越需要资金扶持的企业反而很难获得贷款;从动产抵押登记情况来看,企业要想获得贷款,需要用贷款数额3倍以上的动产做为抵押,中小企业具备这样的实力的不多;三是农业生产风险高、收益少、见效慢,社会资本投入积极性不高;如主营蔬菜生产销售的诺香伦食品有限公司,年销蔬菜达二千余万元,因一时资金周转困难,急需300万资金,目前不仅无社会资本投入,并且也无具备实力企业愿意为其贷款提供担保。

(三)缺乏人才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一是受生活条件、福利待遇等限制,农村留不住人才。走访中,大多村委成员、经济带头人都感叹有能力、有技术、有知识的青壮年人才大多都流向城市,虽然目前农村劳动力还不成问题,但农村经济的发展仅仅依靠劳动力是没有发展潜力的;二是部分农村经济带头人素质不高,且能力有限。在与其座谈中,部分农村经济带头人提的困难、问题多,但解决问题的办法却考虑得少;另外村委成员、经济带头人大多都有自己的小产业,往往站在利于自己的角度上对政府或有关部门提出诉求,不利于农村集体的发展。

(四)道路损坏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发展。一是农村道路质量差,维修周期短,往往五年左右就得重新维修一次;二是治理车辆超载力度不够,交警部门一般集中在城区、城郊治理超载,农村超载车辆鲜有人管理,致使乡村道路损坏严重,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所需物资的进出和农产品产销链的连接。

五、对策与建议

(一)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形成农村市场监管执法合力。将这次“进村入户大调研”的情况,及时向区政府进行汇报,建议尽快理清职能部门之间在食品饮食业户监管、占道经营整治、高危行业规范清理、商品质量抽检等方面的职责,同时,借鉴全区道路安全综合整治管理模式,由区政府牵头,组织、协调贸易、食品药监、卫生、安监、交通、质检、农业、畜牧、工商、公安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对农村市场进行齐抓共管,重点查处和取缔食品、农资、危化品等高危行业的各种违法经营行为,形成监管执法合力,建立起农村市场长效监管机制。

(二)加大宣传力度,制定惠民措施,扶持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一是通过散发宣传材料、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开展工商、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三者互动,多渠道向农民宣传中央一号文件等相关惠民政策,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合同法》、《消法》等法律、法规;二是将进村入户大调研工作长期开展下去,逐步建立工商与村居、农村经济带头人、个体工商户等联系制度,加强两者之间沟通,畅通相关信息渠道,为农村经济发展献计献策;三是大力开展红盾帮扶工程,继续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订单农业”的快速发展,制定发展高素质农村经纪人指导性意见,搞活农村市场流通,实现农民增收;四是充分发挥个私协作用,宣传动产抵押登记办法,为企业和金融部门牵线搭桥,帮助农村企业办理动产抵押贷款,扶持中小企业快速发展。

(三)构建长效监管机制,切实维护农村市场经营秩序。一是进一步明确工商部门、市场开办单位市场管理职责。以推进农村大集规范化达标管理工作为契机,以创建农村示范大集为抓手,建立和完善辖区内登记市场责任书、巡查监管两种档案;调度各所协调所在地村委或建议当地政府采取强制措施督促未落实市场开办单位的12处农村集贸市场,抓紧落实市场开办单位责任,确保市场管理相应措施落实到位。二是对市场主体实施分类监管,提高工商监管效率和水平。按月调度和现场核查市场管理系统信息的征集和录入情况,及时更新和完善系统数据,按照市局认定的商品交易市场信用等级和分局评定的农资业户信用等级,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业户、重点商品实施精确监管和信用分类监管。三是推行农资市场监管“两档三制一网”,规范农资市场经营秩序。继续丰富和完善工商监管档案和农资商品信息档案,严格落实农资经营业户信用分类监管制度、市场巡查制度、市场预警制度,构建消费者申诉举报网络;同时根据农忙季节,开展农资市场专项检查,重点查处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特别是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经营行为。四是加快布局“一会两站”,完善农村维权网络。利用现有的“一会两站”,在农村广泛普及消费维权知识,提高农民学法、懂法、用法意识;依靠基层分会加快推进“一会两站”布局进度,将“12315申诉举报网络”覆盖到全区每个村庄;开展消费维权进村居、进学校、进农户活动,及时调解农民消费纠纷,确保其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四)注重培育特色产品,发挥农产品品牌优势。一是扶优创牌,培育地理标志商标。依托我区蔬菜资源优势,引导、帮助农民和涉农经济组织选取种植时间长、面积大、产量高、市场销路好、具备一定地区优势的蔬菜品种,积极申办地理标志商标。“西葫芦”和“西红柿”两件地理标志商标现已经国家工商总局受理。二是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创建农产品产业新模式。争取地方党委、政府支持,加强与农业、林业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作,把商标品牌培育、发展工作延伸到农村,着重选择一批发展后劲强、经济效益好、拥有农产品商标的涉农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引导建立农产品“企业+商标+农户”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提高农民入市组织化程度。三是鼓励涉农组织积极参加绿色农产品认证。引导翠竹、思远、恒润等具备一定基础和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其内部按需供种、科学使肥、统一收购、集中销售的经营优势,实施“订单农产品”专而精战略,即集中农产品优势品种,确保市场占有份额;争取绿色农产品认证,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