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公共服务调查报告

时间:2022-04-13 04:31:00

发改委公共服务调查报告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以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基础,在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前提下,实现居民对基本公共服务基础需求的平等满足。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基本公共服务既包括义务教育、公共文化体育、基础医疗卫生服务等社会事业性服务,也应包括公共安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行政服务等公共事业性服务。作为中部欠发达省会城市,市的社会发展形式己由“生存”向“发展”的形态逐步过渡,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相对滞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后并未根本改变,需更多地体现在基本公共服务上的供需调和。

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实要求

基本公共服务是在政府部门财力范围内,为满足公民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所提供的基础性公共服务已是公共服务范围内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与民生问题密切相连,能够影响到全社会每一个家庭和个人,体现为公共服务中最应该优先得到保证的部分。当前,大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既体现以人为本、和谐共享的人文关怀,也符合扩大内需、推动就业的现实需要,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益实践,对缓解城乡及区域差距,营造公平公正、和谐安康、共享成果的社会氛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客观角度来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并不等于平均化,即并非所有公民都享有完全一致的基本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应是在承认地域、城乡、人群存在差别的前提下,使一定标准之上公民享有同样权利、保障的水平大致相当,实质是“底线均等”。因此,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基础性。该类公共服务对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为人所必需,它的缺失将会严重影响到人的发展;二是广泛性。该类公共服务会对全社会每一个家庭和个人产生影响;三是可行性。是指政府拥有保障该类公共服务供给的公共财政能力;四是变化性。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该类公共服务的供给范围会逐步扩大并不断提高。

据此,可以把基本公共服务分为两类八个方面:一是基础服务类:包括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体育;公共交通四个方面。二是基本保障类:生活保障(包括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住房保障;就业保障;医疗保障四个方面。

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底线均等”的情况下,必须界定清楚“底线均等”的标准,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根据什么标准实施均等化,若标准定得太高,中央和地力一政府在既有的财力水平下难以实现,就不切实际;若标准定得太低,又可能难以达均等化缩小地域、城乡、群体差距的目标。二是测度指标选择问题,即对均等化进行测度的标准是什么,是“投入”、“产出”还是“效果”。

因此,均等化应兼顾“机会均等”和“结果均等”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公民不因性别、年龄、民族、地域、户籍而受到不同的待遇;结果人体相同,并尊重社会成员的自由选择权,即公众对于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比如义务教育,有钱人可以放弃,送孩子到收费高的私立学校就读;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上有着统一的制度安排;重点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将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二、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思考

基于以上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实要求,具体实践中应以保障生存、推动发展为目标,切实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基础民生工作;以升级发展、实现跨越为目标,切实做好教育、文体、卫生等公共事业性服务;以缩小差距、全面完善为目标,切实做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基础建设性服务。

(一)紧跟发展主题,将外延建设与内涵发展相结合。配合当前中央扩大内需增加投资的战略目标,将全面开展硬件建设与全面强化能力建设相结合,大力开展医院、学校、文化设施建设,缩小领域间、区域间的硬件差距;同时,适时启动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工程,加张专业队伍培养,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增张软实力,为更好地发挥硬件设施的效率莫定基础。

(二)结合优势资源,依托社区平台积极开展试点。我市的社区建设一直保持一定的优势,便民服务网络、成人教育及培训、社区卫生、居家养老等新领域,这都为我市以社区为单位探索基本公共服务基层供给机制莫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我市社会保障工作在政策制度及成效上都保持国内领先,因此,可将城乡社区作为构建社会保障网络的重要节点,通过加张专职岗位设置、完善配套经费投入等方式,有效整合职能,逐步在社区整合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优抚安置等基础工作,构建上下互动、紧贴基层、适度有序的社会保障基层服务网络,并逐步扩展到基本公共服务的共他领域。

(三)奠定坚实基础,抓住热点难点做好深入研究。一是研究社会卞体参与的条件与方式。基本公共服务从生产到供给,长久以来形成政府包揽的模式,与当前的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当前,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和范围要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同时积极探索基本公共服务投资、运行和管理领域的机制体制创新。应从生产和供给两个环节,在招标采购、特许经营、政府参股等领域,探索制度化模式,积极创造以政府为主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办的环境。二是提高和完善公共财政投入效率。公共财政在改善领域和区域差距中具有重要作用,建议结合“十二五”规划的发展要求,研究和编制相应的公共财政规划,全面掌握当前我市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现状,结合“十二五”时期基本公共服务的发展目标,建立结构合理、公正高效的基本公共服务预算体系。三是研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评价体系。基本公共服务的内涵界定、均等化的标准及实现程度等,均需要评价体系的支撑,一方面为各地的实际操作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也为政府妥善引导社会卞体参与提供监督手段,应在市域范围内探索建立客观指标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三、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建议

第一,制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标准。中央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应该发挥主导作用,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对地力一政府给以财力上的支持,制定基本公共服务“底线均等”标准,并通过资金、政策的支持,力争让全国每个地市都能够达到这个底线的标准,具体应该做到两点:一是所涉及指标尽可能细化,二是所涉及指标尽可能量化具体到每一个地市,而且每个地市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中央所定的底线标准进行“只升不降”的调整。同时,要注意“底线”的动态性在实施一段时问后,随着人口、资源、经济的变化,“底线”也要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第二,健全财权、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明晰基本公共服务提供主体问的权责关系,首先要明确划分政府间的财权和事权。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通过国家立法的方式确定政府问的责权关系在事权的划分,明确哪些该由中央政府负责,哪些该由地方政府负责,在尽可能细化同时,在财权的划分上,要对各级政府财政收入的分配、范围等做出明确规定,尤其是对作为财政收入主体的税收收入的分配,哪些属于中央政府,哪些属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出现了财力不足该如何处理等,都要有明确规定。

第三,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多元合作机制。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强调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还要提倡基本公共服务的多元参与采取“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方式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之所以由政府部门来主导,是由政府在现代社会扮演的角色所决定,由于基本公共服务属于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两方面特点,由政府主导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可以有效减少“搭便车”行为,保证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率的最大化。同时,政府由于拥有独特的财政货币权力以及庞大的财政实力,在提供公共产品方面也有巨大的优势和能力。当然,市场和第二部门也有自己的比较优势,政府在增加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总量和优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结构与布局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和扩大市场、第二部门的投入及参与,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多元合作机制市场、第二部门的加入,不仅可以增加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数量,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形式多样化,同时还能够消除政府对公共服务供给的垄断,促进公共服务领域市场竞争机制的形成,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最大限度满足公民的需求。

第四,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的绩效考核体系。要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纳入政绩考核体系,强化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职能,以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数量和质量以及人民群众满意度来考核各级政府,保证不偏离人民受益、人民满意的原则,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施效果。特别是,要建立以基本公共服务为导向的干部绩效考核制度,主要包括:一是增加基本公共服务在十部政绩考核体系中的权重如围绕公共服务领域的发展状况,可将入学率、社会保障覆盂率、城镇登记失业率、农村合作医疗覆盂率、及城乡居民满意度、幸福感等衡量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范围二是将群众满意度作为十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因素,使广人民众的评价成为影响干部引迁的重要因素,这样也会倒逼政府转变职能,加快向服务型政府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