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管理体制的调研报告

时间:2022-06-26 11:10:00

社区管理体制的调研报告

为不断完善我区农渔村新型社区管理体制,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区政协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由区政协提案委和农办牵头,区财政、民政、农林、建设等部门有关人员参加,组成课题组,通过走访、座谈等形式,对全区农渔村新型社区管理体制建设运行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听取了部门、乡镇、社区干部及政协委员、基层群众的意见与建议。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社区管理体制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我区各级党委政府对农渔村社区体制建设工作十分重视,把它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农渔村管理服务机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主要表现在:一是建立组织,加强领导。成立了由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挂帅的农渔村新型社区工作指导委员会,并设立了办公室。各镇(街道)也建立了相应的领导班子,通过层层落实责任,形成了分级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二是制定方案,分类指导。相继制定了《关于建立农渔村新型社区的实施意见》(定委[20*]8号)、《关于深化农渔村新型社区建设的若干意见(试行)》(定社工委[20*]15号)文件,明确了建立农渔村新型社区的重要意义、基本原则、组织体系、规模设置和社区集体资产管理、实施步骤以及社区组织机构主要职责、各项制度和要求等,确保这项工作不断推向深入。根据全区农渔村居住环境、经济基础、文化传统和村民认同感等不同情况,将全区166个行政村按照地理位置、村庄类型、经济强弱等状况,推行“并村、单村和联村”三种模式,在全区建立新型社区73个,其中并村和单村建的社区66个,占社区总数的90%;联村建7个(均为城东街道和环南街道,下步通过“城中村”改造,融入城市社区)。通过并村,缩减到88个村,基本实现了村与社区“合一”的管理服务体制。三是健全社区组织机构,夯实党在农渔村执政基础。同步组建了社区党组织、管委会和共青团、妇代会、治保、民兵、人民调解等组织机构,明确社区管委会工作职责和要求,形成了以党组织为领导核心、社区管委会行使统一的管理服务职能。各群团组织开展精简、高效运行的各项活动。四是工作重心下移,强化公共服务职责。各社区大力开展了对农渔民的就业培训、科教、卫生、治安、保障、便民服务等公共服务。设立综合性的村民培训基地,加强技能培训和思想道德、民主法制等教育,引导农民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法制意识。建立农渔民文化体育组织和专业队伍,繁荣农渔民文化体育生活。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站,为村民开展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生殖健康、计生服务等方面的服务,形成“20分钟卫生服务圈”。建立调解室和警务室,健全群众性治安保卫、民间纠纷调解组织,及时调处各类矛盾,控制治安案件的发生。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救助救济、五保户供养等救助体系,落实农渔村老年农渔民“以奖代保”金、农渔村最低生活保障和新型合作医疗等制度。大力推进村庄整治、创建小康社区,推进农渔村“三清、四改、五化”建设,加快了农渔村道路、饮用水、电力、通讯、改厕治污和科教文卫体育等公共设施建设,不断改变了农渔村面貌。还开展了各种便民利民服务,为村民提供方便。五是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改善办公活动条件。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农渔村社区办公和文化活动用房建设,各社区通过对各村办公用房、村集体闲置的房屋、学校布局调整的闲置校舍及其他弃用的公房调剂、整合的办法,改善社区办公和活动场所条件。区里安排专项资金,乡镇(街道)也安排相应的配套资金予以支持,从而有效地保证了社区办公用房不少于100平方米,活动场所面积不少于1000平方米。到目前,全区已累计改、扩、建社区办公活动场所41个,完成老年活动室建设51个,社区办公及服务用房、老年活动室面积分别达到1.04万和3.06万平方米;做到室内外设施相对完备、服务功能相对集中。六是建立社区干部的管理考核和报酬待遇制度。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工作报酬待遇奖金与工作绩效挂钩,并落实社区专职工作人员“三保”金(养老保险金、失业保险金和医疗保险金)制度。其中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和办公经费由市、区、乡镇(街道)财政按1:1:1承担。大大减轻了农渔村集体经济负担,调动了广大农渔村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新型社区尚无明确的法律地位,特别是联村建社区的更是存在两张皮的情况,开展工作难度很大。

二是村民对新型社区期望值过高。新型社区建立以来,农渔民“等、靠、要”依赖思想较重,特别是投工投劳积极性不高,期望政府能大包大揽农渔村各项建设,主动性、首创性和主体作用发挥还不够。

三是社区集体经济薄弱。社区管理服务等日常开支较大,自身又缺少资金积累和创收渠道,资金比较困难。特别是一些社区内经济合作社各管各的状况,使社区统筹和协调性差,资源利用程度低,削弱了新农村建设的投入

四是社区工作量较大、趋于机关化,少数干部工作作风不够深入,为民服务意识淡薄,台帐资料过于繁琐导致社区干部疲于应付。

五是个别经济合作社监督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群众意见较大,也增加了社区开展工作的难度。一些干部群众对经济合作社合并心存疑虑,认为并经济合作社是改变村内各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土地、山林所有权,有些干部还怕难、怕烦,缺少正确引导。

六是一些社区干部的素质有待提高。部分社区干部的文化、知识和年龄结构还不合理,尤其是在新农村建设中缺思路和举措,在推进经济和社会建设、乡风文明、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提高。此外,社区干部工资、福利待遇较低,影响到积极性的发挥。

三、完善农渔村社区服务管理体制的建议

(一)继续推进“一村一社区一经济合作社”建设。到目前为止,已实现“一村一社区一经济合作社”体制的社区29个,占农渔村社区总数的39.7%。在巩固“并村建社区”成效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引导、明确政策、规范程序、确定合理的模式等措施,采取“并社并帐”、“并社设分帐”、“联合建社”等多种模式,加快推进社区内多个合作社的合并,更好地理顺社区与村的关系,并明确社区内各集体经济组织土地、山林等所有权不改变,做到“成熟一个合并一个”,促进社区凝聚力增强和统筹、服务水平的提高。

为方便群众办事,对个别人口过多、区域面积过大的社区,视情况可以增设社区个数,有利社区管理和服务。

(二)创新社区干部培训管理和考核机制。社区干部的素质直接关系到为民办事、社区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要创新和完善社区干部的管理和考核机制。一是拓宽社区干部选拔渠道。结合村级换届选举,在村“两委”选举的基础上,选聘好社区专职干部。二是加大社区后备干部培养力度。鼓励大学生进社区,同时,通过培养和组织考察等程序,选拔一批有理想、有文化知识、有道德素养的青年人,吸纳为社区后备干部,并在生活上、政治上给予关心和支持。三是完善社区干部教育管理和监督制度。采取经常教育与培训提高相结合的办法,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社区干部进行脱产轮训,或到城市社区、单位挂职学习和锻炼,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与工作能力。四是建立健全社区干部考核管理机制。完善社区专职工作人员选聘、解聘等制度,把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的工作业绩与工资、奖励和聘任直接挂钩,逐步提高新型社区干部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并建立长效机制。对区域过大、人口多的社区,建议适当增加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名额。

(三)推进社区民主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四民主一公开”制度,并作为社区效能建设的重要抓手。要建立和完善社区村民议事和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制度,切实保障农渔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一是建立完善社区议事制度。社区应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村民议事,把决策权交给广大村民,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着力领导社区管委会、村经济合作社的工作,逐步形成党员干部做群众工作的格局。二是建立健全社区(村)和经济合作社民主监督组织。由社区(村)民代表会议或社员代表会议推举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和德高望重的社区(村)民或社员组成民主监督小组。三是完善社区民主监督制度,推行社(村)务公开和财务公开。切实抓好财务公开、会计委托制及农渔村集体经济的审计等工作,加强对社区(村)干部在职其间的审计和离任审计工作,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推行社区(村)和经济合作社零接待制度,防止借接待之机浪费集体资产。四是加强农渔村党员党风廉政的建设。通过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整顿农渔村党员干部队伍,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确保党员干部在开展社区工作中起模范带头作用。可以选择几个试点社区,建立健全社(村)的各项制度,并根据其实际运行的效果,摸索经验,树立典型,从而以点带面,加快我区农渔村基层民主化的进程。

(四)切实加强对社区和村级财务管理。由区农办、区监察局牵头,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讨论草拟了社区资产及财务管理办法,对货币资金管理,财产登记与物资管理,财务收支、票据和审核管理,报表与档案管理等,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明晰产权,主要是实行以会计委托制为核心的“五统一”管理制度:即“统一财务制度、统一审核记账、统一票据、统一财务公布的内容和时间、统一建档”管理,并加强监督,提高政策性扶持资金使用效率。设立区农渔村社区资产与财务管理指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农林局;乡镇(街道)设立农渔村社区资产与财务监督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财政办(财政科);社区成立社区资产与财务监督管理小组,由党组织负责人、社区管理委员会负责人、社区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等人员组成。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村经济合作社财务管理,全面强化民主理财、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制度,确保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在坚持集体资产所有权、使用权、开支审批权不变的原则下,按舟社工委[20*]8号文件精神,社区内村经济合作社出纳业务实行社区财务服务中心制度,并按村经济合作社分别设立账册。同时,根据村级集体资产集体所有和公益性、福利性等特点,按“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要求,通过宣传引导等办法,引导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消除部分群众要求分光集体资产的误区,使更多的集体经济投入到新农村建设。

(五)进一步完善社区体制建设的保障机制。一是完善工作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把进一步完善社区管理服务体制作为巩固基层基础和新农渔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并列入重要的议题,健全工作机制,继续重视这项工作;区有关部门加强调研和指导,帮助社区加强体制建设,形成社区高效管理服务的责、权、利相统一的体制。二是完善政策举措。上级党委、政府在制定各项支农和公共服务政策时,各部门根据职责分工,要帮助和指导社区完善管理服务体制,大力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党建“五位一体”建设。深化机关企事业单位、工商企业、部队军警等社会各界与农渔村社区结对共建活动,帮助社区谋划经济社会发展。深化实施新农村建设工作指导员制度,创新派驻方式,优化结构,向基础设施薄弱或工作任务重的社区倾斜,同时,完善指导员工作管理制度和考核评价机制,切实发挥实效。公共财政要继续向“三农”、“三渔”倾斜,各级支农投入的增量明显高于上年,提高政府土地出让受益用于渔农村建设的比例;各地预算安排的城市维护建设支出要确定部分资金用于乡村规划、基础设施、公益服务设施建设和维护,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三是大力发展社区集体经济。社区通过盘活集体资产等,增强“造血功能”。区里要加大扶持力度,争取通过3年扶持,使绝大多数的社区(村)拥有一定数量的物产经济,形成稳定的集体经济收入。社区要与各经济合作社处理好经济关系,明确产权,促进资源整合和规划统筹建设,使广大社区居民共同享受发展成果。四是营造良好的管理服务环境。各级党委、政府要努力营造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社区管理服务体制的良好环境,进一步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会议和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宣传完善社区管理体制的目的和意义,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的良好氛围。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并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为契机,坚持典型引路,弘扬主旋律,挖掘、表彰一批在社区建设、创业创新等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事例,使农渔民群众明白自已是新农渔村建设的主人,形成良好导向,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渔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