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基层党建新格局的思考

时间:2022-05-27 04:15:00

城乡基层党建新格局的思考

党的*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这就为基层党的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新要求,可以说既是一个重大的实践课题,也是一个崭新的理论课题。当前,亟需我们正视问题,把握要素,寻求突破。

一、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亟待解决五个问题

一是内在动力不强问题。相当一部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存在被动做党建工作的思想,城市与农村之间、机关与基层之间,党建工作条块分割,资源配置失衡现象突出,亟待深入研究城乡党建工作的内在联系,找准城乡党建工作互动的结合点,激发城乡党组织联建的内在动力。

二是资源利益差异问题。城乡党建联建工作常常难以推动,普遍存在“联”而不紧、不顺、不宽的问题,特别是在共享人才资源、服务资源等方面往往难以操作;城乡党建资源也难以充分互补,农村和“两新”组织党建资源相对匮乏,而城市和机关党建资源相对闲置,都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城乡党的建设统筹发展。

三是联动效应对接问题。推进城乡党员一体化管理等工作难以对接,流动党员信息化管理等工作目前尚难在全省、全国范围内推开。基层在整合党员教育网络实行信息资源共享过程中,也碰到诸多矛盾,受到行业所有、部门所有等因素的束缚,工作进展较为缓慢。

四是辐射平台打造问题。乡镇、街道党委是城乡基层党建的直接组织者、推动者,村、社区党组织是城乡基层党建的连结点、主阵地。他们如何切实承担起城乡党建工作的桥梁和纽带,成为资源整合优势的辐射平台,尚有很大差距,还需要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人力、物力倾斜。

五是工作渠道拓宽问题。如何把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纳入到构建和谐社会系统工程之中,纳入到现代社会管理工作之中,与行政组织、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对接,以城乡统筹党建工作引领城乡统筹社会工作,形成全面覆盖、长效管理的统筹机制,需要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加大探索力度。

二、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必须统筹四项要素

一是指导思想要统筹。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首要任务就是统一思想,无论是党委工作部门的党员干部还是行政部门的党员干部,都要确立“执政必须行政,行政服从执政”的理念,正确处理好党委、政府、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立足于执政主体的角色定位,自觉坚持党的领导,支持和推进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

二是组织机构要统筹。党的*大对加快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从基层县市来看,现行的党群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情况已远远落后于社会转型和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的要求。建议与推进“大部委”行政体制改革同步进行党群系统的机构改革工作,着力健全与党情、国情、民情相适应的新体系,从而为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提供体制和机构保证。

三是基础建设要统筹。各地城乡党建工作的基础建设水平近年来都有明显提升,为构建覆盖城乡的信息化网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前,如何建立以村、社区党组织为主体,整合远程教育、公共信息等网络和服务资源,进一步加快党内信息化工程建设步伐,使各地党组织特别是城乡基层党组织尽快在同一管理平台上实现工作对接和更高层次上的工作统筹,工作任务还较重。

四是功能作用要统筹。乡镇、街道党组织是党为民执政的基石,也是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的关键,起着承上启下、协调各方的作用。建议专门出台关于在城乡统筹基层党建中切实加强乡镇、街道党组织建设的意见,赋予乡镇、街道党组织在统筹基层党建工作中切实履行和发挥“领导核心”的职能,使其真正发挥出辐射功能和支撑作用。

三、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需要夯实四项基础

第一,要建立与城乡统筹发展相适应的基层党组织体系。一是探索建立“联建型”党组织。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强带弱的原则,探索“村村联建”、“村企联建”、“村居联建”等设置模式。引导联建党组织在推进技能培训、医疗服务、社会救助、农业产业化、兴办农产品企业等方面发挥作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二是探索建立“产业型”党组织。探索“跨区域产业党组织”设置模式,依托特色种植、水产养殖、畜牧生产等优势产业,在龙头企业、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设立产业型党组织,使产业党组织活动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三是探索建立“流动型”党组织。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沿海城市和省会城市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按照“双建双管”的原则,做好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四是探索建立“网络型”党组织。利用网络资源设立网络党组织,建立流动党员档案室、流动党员服务中心,设立流动党员QQ群,为党员提供就业咨询、维权服务,实现党员教育管理的全覆盖。

第二,要强化基层党组织服务城乡统筹的功能。一是丰富党组织活动载体。组织机关、社区与农村党组织结对共建,联合开展活动,鼓励城镇党组织把帮扶、带动农村党组织和党员,农村党组织把党员带头向城镇转移并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组织活动的重要内容,实现组织资源共享。二是建立城乡基层党建互帮互促机制。利用城镇党组织在工作理念、管理机制、人才资源、资金设备、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为农村党组织提供党建工作经费,培训党务人才,整合活动阵地、教育培训设施,实现经验、信息互学共享。三是拓宽党组织经费来源渠道。在坚持将党建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的同时,探索建立从小区服务性收入、农村土地流转经费、村集体经济收入中按比例提取党建工作经费机制,为开展党建工作提供经费保障。四是搭建党员作用发挥平台。在城镇党员中深入开展互联互助活动,搭建带动平台,引导城镇党员带动农村党员共谋发展;在农民工党员和城镇下岗失业党员中开展提供就业岗位活动,搭建就业平台,促进农民工党员和下岗失业党员就业;在流动党员中实施“回归”工程,引导外出党员返乡创业,搭建发展平台。

第三,要发挥党员在城乡统筹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一是探索建立城乡统筹的党员教育机制。充分利用学校课堂、广播电视频道、远程教育网络等资源,加强党员在政治理论、法律法规、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培训。二是探索建立城乡统筹的党员管理方式。对农村党员广泛开展设岗定责活动,实行岗位管理;对外出务工党员实行双向互动管理,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的管理网络,实行动态管理;对在职党员“八小时”以外活动情况进行监督,实行监督管理;对非公企业党员,探索党员“用工、提职、加薪、培训四优先”的措施和办法,不断增强党员政治荣誉感和优越感。三是探索建立城乡统筹的党员服务体系。筹集党内互助帮扶资金,建立党员“爱心超市(医院、学校)”,着力解决党员的民生问题;组织党员开展助收、助学、助老活动,着力解决党员外出务工后的后顾之忧。依托流动党组织组建商会、法律援助站、劳务输出联络站、招商联络处等机构,形成“五位一体”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第四,要探索建立适应统筹城乡发展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一是探索建立党内分工负责制和联系点制度。完善县(市)常委分工负责制,推行常委联系重点发展项目、建设工程和联系乡镇、村(社区)、企业、人才、知识分子等制度。乡镇党委实行委员负责制和党委领导联系村(社区)、企业、学校等制度。二是试行县(市)委常委会、乡镇党委会代表列席制。根据县(市)委常委会和乡镇党委会议题需要,有针对性地邀请一定数量的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基层党组织负责人等列席会议,增强党委会决策的透明度,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三是试行党内重大决策听证制。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出台重大政策规定的研究决策阶段试行听证制度,充分听取相关利益群体代表意见,切实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实效性。四是试行党代表督查问责制。按照党代表常任制的有关要求,组织党代表对下属基层党组织执行党代会决议、决定中存在的重大问题提出问责申请,促进党代会决议、决定事项的有效实施,推进基层党组织实践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