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基层执政能力调研报告

时间:2022-10-16 09:11:00

党基层执政能力调研报告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是党的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基层党组织能否科学把握执政能力内涵,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事关我党的兴衰和成败,已成为当前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任务。今年8月以来,我们组织力量,就党的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项调查研究,通过座谈会、个别访谈、专题研讨等,研究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并形成了本课题综合报告。

一、关于党的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内涵的思考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我们党的6800多万党员分布在约340万个基层党组织之中,这是我们党巨大的组织资源和组织优势。如果说中央是宏观执政,地方党委是中观执政,基层党组织则可以看作是微观执政。因此,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是党的整个执政能力建设的落脚点,也是执政能力强弱的直接体现。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的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相对于中央、地方党委作用的发挥而言,基层党组织工作职责有限,活动范围有限,因此,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的基本内涵有其特殊性。按照《决定》的要求,我们认为,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总体体现在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上,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发展力——推动发展的能力。按照发展是第一要务的要求,基层党组织要不断提高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一是自觉运用市场经济的规则和要求来规范经济行为,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推动经济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积极引导群众勤劳致富,走向共同富裕。二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快教、科、文、卫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推动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三是努力推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形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执行力——执行政策的能力。基层党组织虽不制定大政方针,但承担着具体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职责,要不断提高宣传政策、落实政策和监督政策执行的能力。一是运用各种途径和方法,直接面对群众,把党的政策告诉群众,使他们成为党的政策的拥护者和实践者,使党的执政纲领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意志。二是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带领群众创造性地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党的执政纲领在工作实践中得到体现。三是通过各种手段,监督党政领导干部及方方面面认真落实党的政策,发现落实不力或不到位的问题,及时通过组织程序传递到党的上级组织。

(三)服务力——服务群众的能力。按照“执政为民”的要求,基层党组织要不断提高直接服务群众的能力。一是加强效能建设,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方便群众办事,提高服务质量。二是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加快建设社会保障体系,为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生活和工作环境。三是运用各种执政资源,坚决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切实保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及时反映群众呼声,为修正和完善党的政策,为党的决策机关提出立法建议,提供最初的动力和客观的依据,努力争取为群众的合法权益提供法律和政策层面的保障。

(四)培养力——培养人才的能力。按照党管人才的要求,基层党组织要不断提高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和推荐人才的能力。一是按照“十六字”方针,切实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积极把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为党的事业服务的先进分子吸收入党,不断为党输送新鲜血液。同时,加强党员教育工作,切实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加强干部的培训工作,为壮大党的执政人才队伍提供基础性积累;认真落实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促进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三是团结和服务各方面的人才,鼓励和支持他们共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五)驾驭力——驾驭局面的能力。基层党组织在面对日趋复杂的执政环境,应对来自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等各领域的挑战和考验时,必须提高驾驭全局的能力。一是建立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妥善处置各种突发事件,努力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二是加强对群众性组织的领导,充分发挥群众性组织的积极作用;协调不同的阶层或利益群体,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和睦。三是做好统战工作,争取人心、凝聚力量,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二、我市党的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通过开展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调查研究年和转变作风年”、农村基层组织“先锋工程”建设和“万名干部下基层”等活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基层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进一步提高,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一)坚持统筹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增强党的基层组织执政能力提供物质保障。近年来,我们在加强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时,紧紧抓住发展这一主题,积极采取措施,统筹推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和扶持力度。二是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我们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依托、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质量农业、效益农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三是进一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特别是对经济强村,实行村级集体资产量化管理,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对规模小、户口少的村,实行撤并行政村、移民迁村,较好地解决了一些地方空壳村过多的状况。

(二)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为增强党的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建设提供组织保障。我们始终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基层干部队伍摆在加强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的首要位置。一是抓好乡镇干部队伍建设。我们坚持德才兼备、精干高效原则,选好配强乡镇领导班子,使乡镇领导班子整体结构更趋合理。届中,都组织开展了“回头看”,重点对那些班子不团结、工作没有起色的乡镇领导班子予以调整充实。二是抓好村干部队伍建设。我们坚持优化结构、依法办事的原则,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采取“两评一考”的办法,对村班子进行了全面“回头看”,对那些能力不强、形象不良、业绩不佳的村干部依法按章予以调整和撤换,及时把年龄轻、学历高、观念新、能力强、群众威信高的后备干部推上领导岗位。坚持实施“农村基层干部素质提升计划”,充分利用市、县、乡镇三级党校,实行分级培训、分级负责。省、市级新农村示范村、经济强村、重点村的两委主要负责人列入全市干部培训的主体班次,集中在市委党校培训;其他村两委干部由县乡两级组织培训。三是抓好党员队伍建设。我们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积极创新党员发展教育管理工作。特别是为了解决当前不团结、宗族派性斗争比较激烈的支部长期难以发展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得不到正规教育培训等问题,我们把发展党员质量“关口”前置。通过建立发展党员预警机制,对发展党员实行宏观调控,按照“缺什么、补什么,重点培训什么”的原则,进行动态管理;通过建立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推荐制、公示制、双测评制和预审制,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严把入党积极分子“入口关”;通过落实发展党员工作责任追究制,严格发展党员工作程序。

(三)坚持整体推进,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增强党的基层组织执政的渗透力。近年来,我们坚持整体推进,把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作为加强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一是大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特别是针对换届选举后,党员村委会成员比率低的问题,通过实行交叉兼职,加大在村委会成员中发展党员力度等措施,增强了党在村委会班子中的力量。二是积极探索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加强党的建设。采取单独、联合、挂靠、村企联建等方式灵活设置党组织,加快企业党组织的组建步伐。目前,正式党员3名以上的企业全部建立了党组织,固定职工100名以上的企业95.9%建立了党组织,固定职工50—99名的企业99.5%有了党员。建立健全了非公企业党建组织保障机制、企业党组织防瘫机制和工作运行机制、党务工作者和企业主协调互促机制等,提高了企业党组织规范化水平,促进了企业党组织作用的发挥。三是积极探索在社区中加强党的建设。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对社区结构和规模进行了合理的调整,并及时建立党组织,选好配强党组织领导班子。对社区党支部、社区居委会、社区管理办公室三套班子成员实行交叉任职,交叉面达50%,强化了党组织在其他组织中的核心地位。四是积极探索在新社团中加强党的建设,采取单独组建、联合组建、临时组建、选派政治指导员或联络员等方式,拓展新社团组织党的工作覆盖面。目前,全市新社团组织中已建立党组织860个,党的工作覆盖已达到80%。

(四)坚持依法执政,建立健全党的基层组织工作运行机制,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科学决策和规范管理的能力。我们把建立健全党的基层组织工作运行机制,作为加强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要求。在乡镇,制订了《乡镇机关工作规则》,规范了乡镇党委、政府工作程序,明确了职能科室的工作职责,严格了对乡镇干部的管理,提高了乡镇机关工作规范化水平。在村级,制订了《村务工作规则》,构建了两委协调机制、重大事项决策机制、分工负责机制、民主监督机制、矛盾控制和化解机制等村级工作五大运行机制。村务工作规则的制订,实现村级组织职责明确、关系协调、运行顺畅、管理科学、决策民主,使农村各项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轨道。

(五)坚持执政为民,建立健全为民服务长效机制,夯实党的基层组织执政的群众基础。脱离了群众,基层党组织就会失去执政的基础。因此,要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建设,就必须坚持执政为民,夯实基层党组织执政的群众基础。近年来,我们把加强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的归宿点落在建立健全为民服务机制、加强为民服务工作上。针对当前部分农村基层群众有苦无处诉、有事无处办、有难无处解的情况,通过建立健全领导联系点制度、村民情接待服务机制、乡镇办事全程机制、民情联动解决机制等措施,构建村、乡(镇)、县三级立体式为民服务机制,有效地转变了基层干部的工作作风,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

三、新形势对党的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在当前社会转型这个特定时期和背景下,党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既给党的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建设创造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并对党的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

(一)科学的执政意识对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执政意识,主要是指党的执政地位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在党的组织和党员头脑中的反映,是执政党的精神支柱。实践证明,执政意识的强弱决定着执政党的前途和命运。强化执政意识,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前提。在执政意识方面,当前一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危险倾向:一是有些基层党组织缺乏“长期执政”忧患意识,没有执政的危机感,对执政规律缺乏科学的认识;二是有些党员干部没有“执政”的概念,认为自己是“为共产党打工”,他们把个人“从政”仅仅看成是一种职业,一种谋生手段,而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执政”岗位上工作;三是有些同志出现“信仰危机”,得了执政“疲软症”,认为共产党能否执政无所谓,只要能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管什么党执政都可以,等等。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巩固问题,对此决不能含糊和掉以轻心。

(二)重大的执政使命对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期基层党组织的执政使命,就是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调查中发现,我市一些基层党组织在履行执政使命方面,与群众的愿望要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有些基层党组织对科学发展观理解不深、不透,在发展过程中脱离实际追求个人政绩,有的甚至劳民伤财;二是有的党组织满足于“看摊守业”,缺乏闯劲和创新;三是有的村党组织书记“双带”能力不强,其中有相当部分还比较贫困,要靠群众帮其致富,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温州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严峻的执政环境对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执政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对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现行的法律、法规、政策,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体制的影响,已经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比如,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加速向经济发达的中心镇集聚,但这些中心镇的经济和社会管理职能缺失,权责不匹配;而经济欠发达乡镇、山区乡镇人口逐步减少,计划生育、民间纠纷调处等工作量也随之减少,这些乡镇出现职能过剩现象。这些问题,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乡镇体制与执政环境不相适应。另外,我市在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新问题。比如,人多地少矛盾特别突出,由此带来的要素资源供给紧张、生态环境逐渐恶化、人口负担过于沉重等问题也十分突出。面对这些情况和问题,如不采取有效措施,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群体性事件将会进一步增多,进而危及社会稳定。

(四)薄弱的执政基础对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关键在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当前,我市基层党组织无论在自身能力、工作手段还是领导体制等方面,都明显不能适应形势的要求。从党组织自身看,农村人才奇缺,尤其是一些贫困村青年大量外出,村党支部出现“老”、“弱”的现象;有些企业党组织书记身兼数职,对党建工作“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从党员素质看,有些党员、支部成员出于自身或小团体利益的考虑参与甚至领头集体上访;从党员教育管理看,党员教育内容与党员思想实际差距较大,缺乏针对性,出现“言者不自然,听者不耐烦”的现象;党员跨地区、跨行业流动性增大,出现流动党员“难管理”、“管理难”的现象;党员短期出国出境旅游,需要办理保留党籍手续,有流于形式之嫌,等等。所有这些,都将影响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发挥。还有,近年来农村“大款”干预村级选举或村务的现象频频出现,农村宗教、宗派势力的影响进一步加大,这对党的执政地位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五)民主的执政方式对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民主政治在基层建设进程中日益加快,深入人心,群众对执政方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与部分基层党组织现有的执政方式,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落差。比如,部分基层党员干部民主意识不强,政策法制观念淡薄,依法执政水平低,仍然沿袭着传统的运作方式,存在以党代政、党政不分、以权代法的现象;部分村党组织书记重大事项个人说了算,独裁专断、盲目决策,“人治”色彩浓厚,混淆了和村委会的职能,过多干预了村民自治组织的良性发挥和村民的自主性;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时,部分基层党员干部没有及时树立文明服务的意识,工作态度恶劣粗暴,党群干群矛盾比较突出。所有这些,都对基层党组织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四、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的对策措施

政党的执政愿望和要求是与“生”俱来的,这种要求只有在执政能力提高到一定程度,并且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获得人民的认可,才能成为执政党,达到执政目的,从而实现自己的政治纲领或政治目标。《决定》指出: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政党执政后,其执政能力与党所处的环境和条件是紧密相联的,而且执政能力必须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断加以提高,因此,党的执政能力是与时俱进的,必须不断地适应新的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党的基层组织作为执政体系的基础,更应与时俱进,努力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一)开展执政意识专题教育,统一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努力为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建设夯实思想基础。在现行的行政体制下,基层组织虽不制定大政方针,但具体贯彻这些大政方针并在实践中为大政方针的发展与修正提供动力和依据;基层组织虽不直接提出立法建议,但可以提出有关党的方针、政策、措施的建议并通过组织程序传递到党的决策机关;基层组织虽不直接向党和国家推荐重要干部,但享有推荐这些干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基层组织虽不具备更大层面的组织动员和作用发挥,但要直接向党员和人民群众进行思想宣传,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总之,基层组织在党的执政上始终处于基础地位,其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也是不可否定的。为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我们建议,要在全党深入开展执政意识的专题教育活动,使各级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强化执政意识,切实承担起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带领群众的职责。我们认为,增强执政意识,主要包括执政兴国的发展意识、依法执政的法治意识、执政求进的创新意识、执政为民的公仆意识、执政固本的基础意识、执政图治的忧患意识等。

(二)紧紧抓住发展这一主题,不断加快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努力为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建设夯实物质基础。基层组织工作千头万绪,但说到底还是为了促进发展。围绕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开展工作,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群众的物质基础,对于提高基层组织的执政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各级基层组织应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提高统筹发展的本领,追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要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建议全国人大要从法律上明确乡镇作为一级基层政权应有的地位和职权,使之具有与其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各项事业和行政工作的职能、职责相适应的执法主体资格,让乡镇政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依法行政。二要深化乡镇行政体制改革。采取“放、改、撤、并”的办法,调整基层站所的布局。同时,要区分不同乡镇的实际,实行分类指导,经济强镇要按照中小城市的发展方向来推进改革和发展,赋予乡镇政府以城市管理所需的县级经济管理权限和政府职能;人口稀少的边远山区乡镇,要裁减政府人员,弱化政府职能,组成“看守型”政府。三要调整完善乡镇财政体制。按照公共财政管理新框架的要求,建立符合乡镇实际的财政管理体制。新的乡镇财政体制必须以调动乡镇聚财、理财积极性为前提,增强乡镇发展后劲。

(三)建立为民服务长效机制,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努力为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建设夯实群众基础。党的基层组织直接面对群众,处在做群众工作的第一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抓得好不好,工作成效大不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强不强,都要以群众利益的实现程度来衡量和检验。因此,各级基层党组织必须切实增强执政为民的意识,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当前基层组织应建立“以乡镇为基点,上拓机关、下延村居、横联站所”的为民服务的长效机制。其中,乡镇要实行分类指导,大镇强镇要建立服务窗口,实行一窗受理,统筹协调,规范审批,限时办结;中等乡镇要建立接待室,负责对群众来人来电的接待、交办、协调、督办和回复工作;小乡镇只需建立接待员制度,主动为农民和企业排忧解难。机关特别是基层站所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等方式,定期研究解决基层存在的问题。村居要依托村两委建立民情接待室,为基层群众提供及时快捷的服务,真正达到便民、利民、为民的目的。总之,只有不断创新联系群众的载体,规范为民服务的长效机制,提高为民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才能不断扩大执政的群众基础。

(四)坚持树立“关键在人”的思想,不断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努力为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建设夯实人力基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能不能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关键在于广大党员干部是不是得力。在农村基层,重点要建设好党员、村干部、乡镇干部这三支队伍。

1、建设一支积极干事、实践能力强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一要在选人机制上有所突破。目前,农村特别是贫困山区选不出人才、留不住人才,是我们面临的客观现实。突破这一难点,关键是要解放思想,拓宽识人选人视野。对于确实没有合适干部人选的村,可以从乡镇机关与县直机关下派干部任支部书记。同时,要创新选举制度,实行村委会“竞选组阁”制度,优化村委会班子。二要创新农村基层干部的动力机制,解决好农村干部的待遇问题。要鼓励乡镇机关优秀青年干部到农村任职,并把下村任职的干部作为乡镇后备干部培养。要健全完善从优秀村干部中选拔乡镇干部的政策,激励村干部奋发进取。要提高村干部的经济和生活待遇,对村主要干部实行效益工资制。三要创新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机制。要加大对现有村干部的培训力度,除了正常的上岗培训、实用技术培训外,对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的培训,应纳入干部正规化培训的规划,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培训。

2、建设一支农村工作经验丰富、驾驭全局能力强的乡镇干部队伍。要坚持“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把那些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廉洁奉公,作风正派,群众拥护,有文化、有本领,诚心诚意为群众办事的人,选进乡镇领导班子。一要制定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规划。明确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制定具体的规划和方法措施。二要完善择优汰劣的任用机制。对乡镇干部不能一味强调年轻化。要凭业绩用干部。对那些虽然年龄较大,但经验丰富、能力很强的乡镇干部,要大胆启用,委以重任。同时,采取职务、职级分离的方法,提高乡镇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3、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党员队伍。要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着力解决党员队伍在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存在的各种突出问题,从而把每个党员都塑造成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先锋、模范和骨干。同时,要积极研究党员教育、管理、监督的措施。比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党员管理工作的新机制,实行党证和党员电子注册登记制度;建立农村党员退休制度,或者建立党员“退居二线”制度,形成正常退出党内活动的机制;认真研究解决下岗和解除劳动关系职工党员的组织关系“挂空”问题,等等。

(五)按照“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的要求,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努力为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建设夯实组织基础。基层组织建设是一个系统、综合的工程。应该树立“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的观念,协调推进农村、非公、社区、社团等领域的党建工作,不断提高基层组织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1、强化农村基层组织的基础。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要在一些重点环节上取得新突破:一是理顺村级组织的关系。建议加强村民自治地方立法和配套政策法规建设,对村级组织进行责、权定位,明确村委会、党支部、村级经济组织的权利、地位,建立制度化的分权合作机制,实现村级组织资源的制度化配置。二是增强基层组织的调控能力。在实施村民自治的过程中,应赋予县级党委、政府或乡镇党委、政府一定的权利,在一些具体操作上,尽量考虑基层的可操作性。比如,对一些已选进村委会班子的不合适人选,给基层党委、政府一些法定权利,允许撤换或免职。

2、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一是继续抓好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着力于实现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的同步推进,做到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到哪里,党的组织就延伸到哪里,消除盲点,占领阵地。二是指导和帮助企业党组织充分发挥作用。要指导和帮助企业党组织把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快速健康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推动促进作用、宣传引导作用、团结凝聚作用、监督协调作用和自律示范作用,使党建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目标同向、思想同心、工作同步。三是务实地开展党的各项工作。坚持立足“为企业发展所需要,为党员所欢迎,为职工所拥护,为业主所理解支持”,按照“灵活、多样”和“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切实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四是加强党务干部队伍建设。通过外聘(公开招聘)、内选、选派等方式,把党性强、作风正,又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既懂生产经营,又有组织领导能力,既在职工中有较高威信,又能够被企业领导所接受的同志选为党支部书记。要把企业党务工作者纳入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序列,通过人才交流市场,实行党务工作者的优化组合。同时,要出台积极政策,支持和鼓励机关“退居二线”的干部到非公有制企业帮助工作,发挥这些干部的余热,提升企业党建工作水平。

3、探索社区、社团、民办非企业等新领域党建工作。要坚持“单位设立党组织”、“活动载体设立党组织”与“社区设立党组织”相结合,构建各种社会活动组织党建工作新体制和新机制。一是加强社区党建工作。要进一步加强街居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强化教育培训,提高政治素质和领导水平;拓宽社区党的工作领域与内容,搞好社区建设和服务,增强为社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意识和能力;建立社区党建共建机制,加强社区内各单位协调工作,建立共建网络与双向互动机制,构筑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加强对社区党员的教育、管理与监督,健全活动载体,充分发挥社区党员在社区建设及公共事业中的作用;加强社区内各类组织党的建设,扩大党在社区工作的覆盖面。二是加强社团党建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组部《关于加强社会团体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在加强社团组织党组织组建工作的基础上,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主管单位党组织和所在地党组织应进一步加强对社团党组织工作的领导,从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积极有效的方式,指导社团党组织把开展党的活动与社团开展的社会活动、经营活动、专业学术活动等结合起来,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各项活动之中,组织党员在活动中发挥骨干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做好会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保证社团组织的健康发展。三是加强民办非企业单位党组织组建工作。在开展民办非企业单位复查登记工作的同时,摸清这些单位的基本情况、党员分布状况、党组织建立情况等,并参照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意见和中组部、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社会力量举办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精神,做好民办非企业单位党组织组建工作,使符合条件的单位都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并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