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时间:2022-09-10 04:57:00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根据自治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安排,**年5月中旬,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吴强带队,组成考察组对四川、江西、浙江三省的部分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点)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

一、三省的主要做法及其特点

浙江、江西、四川三省,分属东、中、西部地区。中央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部署后,他们结合省内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可支配财力资源,从实际出发,进行有益探索,一些方面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不少经验可供借鉴。

近年来,浙江省在分析本省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重要发展阶段的基础上,以优化城乡空间布局为先导,逐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政策倾斜,以县城、中心镇和块状特色经济发展带动产业和农业人口集聚,以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中心,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川省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出发点,在城郊地带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在落后边远山区以扶贫开发方式帮扶,并逐步变“输血”式单项扶持为“造血”式互动帮扶。江西省从农民利益出发,以村庄整治为切入点,逐步发展壮大特色新产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着力进行资源整合,实施结对帮扶,发动社会各方力量合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坚持规划先行,努力做到发展有依据,建设有蓝图

以科学的规划为指导,有计划、分步骤、有重点地推进新农村建设,是避免新农村建设盲目性和随意性,确保科学、合理、健康推进的基础和保证。浙江省制定并实施了《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目前,已完成环杭州湾、温台沿海和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三大产业带规划(区域规划)、城市群规划、省域城镇体系规划,33个设市城市、36个县、783个镇和540个乡集镇的城镇体系规划(镇域规划),全省已全部完成县域村庄布局规划,50%以上的村庄完成了新一轮的村庄建设规划或整治方案。四川省成都市坚持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和基础,制定和实施了城乡一体化规划,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工作中,把规划当作城乡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依据,严格按照科学规划来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并取得显著成绩。目前,全市中心城区控制性详规实现了满覆盖,完成了郊区县城和30个重点镇的规划编制工作。江西省把村镇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公共事业规划作为龙头来抓,要求各地按照科学性、适用性和前瞻性的原则,做好新农村建设各层次规划,并要求将村庄、圩镇、产业等规划到户。

(二)坚持因地制宜,努力实现建设显成效,发展重特色

这次考察的三省区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都注重突出区域特色,着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挖掘自身优势潜力,努力构建产业支撑,积极培育主导产业。

一是因地制宜显特色。主要表现为:1、积极培育区域特色富民主导产业。如浙江省的大部分乡(镇)、村,基本上形成了“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一乡(镇)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江西省信丰县通过构建独具特色和优势的万亩脐橙带,实现了每家每户“一座山头一栋房、一片果园一栏猪、一口沼气一眼井”,已成为“中国脐橙之乡”。脐橙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富裕的主导产业之一。2、突出农村传统文化特色,保持生态环境和自然风貌。如四川绵竹市尊道镇棚花村,充分挖掘当地传统的年画文化资源,通过政府科学引导,实施年画上墙工程,并积极培育以字画产品经营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休闲旅游服务业,已成为全国有名的年画村。四川省绵竹市清平乡盐井村,地处山区,自然生态环境非常好,依托自然地形地貌合理进行功能布局,并结合当地适合生长银杏树的自然特点,因势利导,逐步扩大人工银杏树种植规模,规划建设生态家园,培育“中国银杏沟,特色山村游”的良好形象。3、尊重民族文化传统,挖掘提升民族文化特色。如四川茂县牟托村是一个“羌族村”,该村尊重农民意愿,规划引导民宅布局建设,积极培育水果主导产业,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已建成凸显浓郁羌族文化特色的新山村,以羌族民俗风情为特色的“农家乐”生态旅游服务业蓬勃发展。

二是量力而行见成效。浙江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大力推进村庄“改路、改水、改厕、改房”,建立起了“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农村垃圾集中处理体系。衢州市衢江区杜泽塘沿村全村80%的农户从事生猪养殖,既是全省有名的养猪专业村,也是远近闻名的脏、乱、差村庄。自2003年底被列为整治村以来,村两委加强组织领导,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通过积极争取政府支持、村干部以个人名义贷款(对示范整治村,政府要求,先见成效,后才予以适当补助)、发动群众捐款等方式,以环境整治为切入点,采取筑路、路面硬化、治理荷花塘、建设排污渠、发展沼气、植树铺草、集中规模养猪等措施,彻底改变了昔日的旧貌,农民得到了实惠,农民自主建设新农村的热情和文明程度也大为提高,优化了村容村貌和村风。

(三)坚持城乡统筹,努力构筑城乡统筹网,促进城乡一体化

近年来,浙江省通过统筹城乡规划、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统筹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城乡配套改革等,逐步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既提高了城市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加快了近郊农村的城镇化进程,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素质。同时,通过努力培育一批“中心镇”,促进了企业集中和产业集聚,提升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使全省有268个镇进入了全国千强镇行列。而新的城镇又成为农民务工经商的广阔天地,近两年每年新增转移农业劳动力达50万人,农村劳动力非农化水平已达到65%以上,全省城市化率达54%。

(四)坚持机制创新,努力实现推进有动力,发展有活力

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过程,也是理念、体制、机制、方式等多方面改革和创新的过程。成都市锦江区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按照“工业进园区、农业进基地、住宅进社区”和“城乡政策一体化、农业生产工业化、农村发展城市化、农民生活市民化”的思路,突破了传统城乡二元的规划、土地、户籍、就业、教育、社保等多方面的体制障碍,逐步建立起城乡一体的运行体制和机制,实现了“三统”(统一户籍、统一社保、统一教育),让农民当股民、当工人、当房东、成市民,享受股金、收取租金、领取薪金、获取保障。江西赣州市全面实行乡镇科技特派员制度,实行干部带头、党员带头帮扶,组织机关干部工作队,将新农村建设、包乡扶贫、扶贫开发、农村先进性教育等工作结合起来,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口帮扶、结对帮扶活动,实行城乡互动。

(五)坚持示范带动,努力实现政府有作为,试点示范有突破

进行试点示范,不断总结经验,典型示范,以点带面,逐步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在“中国花木之乡”——三圣街道(原三圣乡),以确保农民失地不失权、不失利、不失业为出发点,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手段,以现代农业项目为载体,以政府引导、社会投入、农民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突出生态保护、产业支撑,把土地资源转变为开发资本,把开发资本转变为发展资金,把发展资金转变为农民资产,着力打造了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五朵金花”,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化步伐,带动了农村融入城市文明,促进了农民就地变市民,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目前已成为远近闻名独具特色的城郊型度假休闲、农业观光旅游景区,也成为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实践的成功典范。江西省赣州市推行以“五新一好”[以村镇规划为龙头,建设新村镇;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培训新农民;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组建新经济组织;以创建文明村镇为主导,塑造新风貌;以“三民(亲民、爱民、富民)”活动为抓手,创建好班子]为主要内容,以“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和改水、改厕、改路)为切入点,推进新农村建设,已形成“赣州经验”。

二、对推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强化科学规划,体现科学性、适用性和前瞻性

科学的规划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蓝图和行动指南。建设新农村,既要搞好总体规划,又要搞好产业发展、基础建设、社会事业发展、村庄治理等分项规划。制定规划一定要体现以人为本,要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统筹兼顾,在政府指导下,多方参与共同编制,在规划编制中要体现各项规划的衔接协调,在规划管理中要落实城乡互动。特别是村庄布局、村庄建设规划一定要让农民积极参与讨论。制定和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要以县为单位、村为基础,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主线,各类专项规划为支撑,村庄规划为基础,特别要把土地开发规划、城镇空间布局规划等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以县为单位的新农村建设规划体系。省地级要制定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发展纲要,同时指导好县级新农村建设实施规划及村庄布局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在规划基础上可考虑选择一些不同发展阶段的村镇,开展先期试点,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二)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构造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着力推进环境整治,优化村容村貌,努力为农民创建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生活环境。加快农民和生产生活设施向县城、小城镇和小康村集中,在加快城镇化进程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

2、创新机制,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发展区域特色农业,推进特色农业向特色化、品牌化、科技化、外向化发展,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努力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以工业化带动农村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实现农民收入多元化,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壮大县域经济实力。

3、重视农村公共社会事业发展。加快普及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建立全面覆盖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提高农民的健康、保障水平和文明程度。

(三)加大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加强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自我创收的能力;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切实提高非农收入比例。加大对农民的劳动技能和职业技能培训力度,逐步促进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更加注重妇女同志的培训工作,特别是田间劳动技能和传统手工艺技能培训。

(四)大力深化综合改革,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

积极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努力在资源配置、产业发展、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构建起城乡平等统一、资源共享、人力互动、要素互配、产业互补的新机制。建立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的财政和投融资体制,改变农业农村在资源配置中的不利地位;在投资方向上向“三农”倾斜,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全面增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活力;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建立多渠道农村社会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创新经济社会管理方式,改革劳动就业、户籍管理等制度,保证新农村建设始终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