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扶贫开发工作主题调研报告

时间:2022-08-20 06:06:00

县扶贫开发工作主题调研报告

XX县位于XX省东部边境,隶属抚州市。全县国土总面积1612平方公里,总人口23.51万,辖5镇6乡1个垦殖场,129个行政村。XX是革命老区,曾经是中央苏区的“北大门”,是第五次反“围剿”的主战场,、、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从事过伟大的革命实践。在革命战争年代,XX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仅在苏区时期,参加红军的人数达1.5万多人,占当时XX人口的五分之一,牺牲人数达6100人。解放后,特别是“十五”以来,国家给予了XX无微不至的关怀,将XX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在财力、物力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对于促进XX经济和社会发展硬环境的改善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到2006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86513万元,地方财政收入1072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68元,分别较2000年增长1.13倍、2.23倍和31.5%,贫困人口下降25%。

(一)立体开发,讲求扶贫投资综合效益。

“十五”以来,国家加大了对我县的扶贫攻坚力度,从多渠道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我县农村的脱贫解困,连同本县自筹配套资金,总值近亿元之巨。为让这些资金发挥最大的扶贫综合效益,我们紧紧围绕脱贫致富这个总体目标,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切入点,将这些资金投入贫困农村,形成了一个分进合击、立体开发的扶贫新格局。

一是以以工代赈方式对贫困农村生产、生活等软硬环境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造,使全县农村交通、水利、水保、人畜饮水、特色产业等有了明显的改善:新辟XX至木兰、XX至建宁、XX至安远3条省、县际断头公路,129个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路;重点实施了XX水库等4座小(一)型和8座小(二)型水库的除险加固,新建、修复中小水陂70余座,渠道34条,完成河堤加固21处,新增灌溉面积1.8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4万亩,使全县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增强;新建了70余处乡村人畜饮水工程,解决了3.45万人、1.64万头牲畜的饮水卫生问题;扶持地方特色产业,兴建了万亩的优质高产高效太空白莲良种基地、万亩国际型优质烟叶开发基地和万亩南丰蜜橘基地。

二是以扶贫开发方式,对贫困户发展生产给以贷款扶持,每年额度平均都在2000万元左右;资助自然灾害高发区、生态环境恶劣区的农民进行整体搬迁,新建移民新村12个,使4500多农民告别深山踏上新的致富路。

三是以社会救助方式,实施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合作医疗、救灾补助等,每年投入都在1000万元左右,使全县1万多“三无”老人、因灾致贫和丧失谋生能力人口的生存和温饱得到保障。

四是以新农村建设方式,对相关方面的支农资金进行整合,实施贫困地区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开发项目,整村推进50个行政村实现脱贫致富目标。

(二)多措并举,确保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1.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了“XX县扶贫工作委员会”,由县长担任主任,各分管副县长担任副主任,县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委员会负责对事关全县扶贫工作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指挥和统筹协调。委员会下设“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以工代赈工作领导小组”等具体工作领导小组,由各分管副县长任组长,行政主管部门主要领导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各相关扶贫项目的组织实施。各具体工作领导小组都设有专门的办公室,开展相关的扶贫日常工作。

2.强化规划指导。在县扶贫工作委员会的主持下,县里制定了《XX县扶贫工作十年规划》,从时间上提出了全县扶贫工作的中长期目标和分阶段目标,从任务上将各阶段目标分解落实到具体的扶贫部门和项目。在《XX县扶贫工作十年规划》的总体框架下,各扶贫主管部门分别制定出《XX县扶贫开发工作十年规划》、《XX县以工代赈工作十年规划》等具体规划,环环紧扣地将全县扶贫各阶段工作目标进一步分解,使之落到实处。每年度各部门扶贫项目计划的申报,除特殊情况外,一般都严格依据规划进行,以保持扶贫工作的连续性。

3.完善制度规范。为避免扶贫工作中的随意性、盲目性,减少不必要的人为因素干扰,县里先后制定了《XX县扶贫工作委员会工作制度》、《XX县扶贫开发项目管理规定》、《XX县以工代赈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在这些规章中,对扶贫工作的运作程序、项目储备、计划申报、招标承包、资金管理、质量监督等各方面都作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使扶贫工作有章可循,确保整个扶贫机器严谨有序、协调高效运转。

4.落实经费保障。对于扶贫项目工作的日常经费,除正常的人头经费照拨外,县政府另按照各部门本年度实际获得的上级扶贫项目资金总额的5%比例掌握,在县乡两级财政中列支。此外,对扶贫工作开展出色的单位,以目标管理考核的形式给予奖励,奖金的50%可作扶贫工作日常经费。

(三)整体联动,实现扶贫工作全面推进。

扶贫工作是事关区域经济发展大局的关键环节,只有注重木桶效应,致力接长短板,才能实现整个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进位。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县委、县政府多年来致力动员各方面力量集中解决农村贫困问题,要求各级各部门视扶贫为己任,形成一个纵横结合、整体联动、全社会参与的扶贫工作新格局。在扶贫形式上,全面开展县、乡、村三级领导定点挂户,部门包村,党员干部一对一等帮扶活动,一定三年,不解决贫困问题不脱钩。在扶贫内容上,大家根据自身优势,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做到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力出力,有技术出技术,急人所难,帮其所需。在扶贫方法上,各级各部门结合自身工作职能,扬长避短,突出特色,作出了项目扶贫、生态扶贫、科技扶贫、信息扶贫、就业扶贫、移民扶贫、助学扶贫、计生扶贫、康复扶贫、捐赠扶贫等一系列扶贫新举措,普遍取得良好效果。

多年来的扶贫工作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但是,XX是个以农业为主的山区县,地理位置偏僻,经济基础差,财力底子薄,经济和社会发展动能不足,起步乏力,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还在日益拉大。2006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668元,全县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924元以下)还有1.89万人,低收入人口还有6.1万人,主要分布在XX、XX、XX、XX等边远偏僻山区。帮助这些地区的贫困农民尽快脱贫致富,仍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一)农村生产、生活基础条件仍然较差,直接制约着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

一是交通基础设施仍然落后。XX县地处丘陵山区,公路是唯一的交通运输途径。目前全县还有65%的乡至村公路未实施路面硬化,路况极差;村至组不通公路的更占很大比重,这些地方群众的生产、生活十分不便。

二是水利基础设施依然脆弱。我县属自然灾害频发区,2002-2004年连续三年都是全省水灾最严重的县。在现有水利设施中,小型山圹、水陂较多,骨干性蓄水工程少,抗旱能力差,加上大部分水利设施不配套,工程老化,缺乏必要资金进行维修加固,水库险情多,渠系跑、漏、渗水严重,不能正常发挥效益,致使全县旱涝保收面积仅40%左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收成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和增长。

三是农村人畜饮水困难还未得到根本解决。2006年底,全县农村还有饮水因难人口3.2万人,大约20%的农户代复一代地人畜共饮不洁圹水、河沟水以及不符合卫生条件的高氟井水。由于饮食卫生得不到保障,导致人口身体素质下降,部分地区甲状腺、钩端螺旋体等地方多发病还时有发生和蔓延。

(二)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农民受教育水平依然偏低,农业劳动力素质低下,这也是农民收入水平难以提高的重要制约因素。据统计,农村劳动力读完初中便得不到继续教育的达90%,其中没有经过任何专业技能培训的占85%。大多数在家务农人员,对现代农业新技术接受能力有限,收入难以提高;外出谋生者大都身无技艺,不能适应就业转变的要求,只能从事简单体力劳动。尤其是受教育水平的限止,导致思想观念上的陈旧,使相当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对拓宽增收门路、创办实业信心不足,情愿长期滞留于传统农业或非农“打工仔”行列。

(三)贫困乡村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化程度低,农民收入提高困难。这些乡村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又以粮食生产为主,产品半自给、卖原品;第二、三产业和第一产业中的多种经营发展滞后,生产经营陷于低投入、低商品率、低附加值、低回报的恶性循环。

(四)尚有部分地处偏远山区或地质灾害区的村组,居民点稀疏,人口稀少,交通、饮水、医疗保健、供电、通信、电视等基本生存环境和现代文化生活条件非常差。要改变诸如此类的贫困自然村之现状,所需投资巨大,投资效益低微。目前全县该部分人口仍有1.9万人,他们要就地实现脱贫致富和生产、生活的现代化极为困难。

针对上述情况和问题,“十一五”期间,我们将以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为目标,立足XX经济发展现状,结合《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要求,贯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创新扶贫思路,实现扶贫方式由单纯拨款捐物向扶贫扶智转变,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由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转变,增强扶贫的实效和长效,开创扶贫工作新局面。

(一)继续抓好项目扶贫,改善贫困地区发展经济的硬环境。基础设施项目是贫困地区发展不可或缺的硬件要素。以项目带动聚集生产要素,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增强贫困地区的整体实力,始终是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的基础工作。

1.加大对全县交通建设的扶贫投资力度,逐步建立完善的县级公路网络,力争到2010年,使我县县至乡公路全部达到4级以上公路标准,完成80%的乡至村公路硬化,实现村村通公路,同时解决一批边远山区自然村组通公路问题,改善边远山区的交通运输条件。

2.进一步完善现有水利设施,新建一批新的蓄水工程及引水工程,增强抗衡自然灾害能力,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全县耕地总面积的70%以上。通过多种措施改造中低产田9000亩,年增水稻产量180万公斤。

3.基本解决全县贫困人口及牲畜的饮用水困难,使全县85%以上的农村群众用上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饮用水,提高饮用水困难区人口健康水平。

(二)着手实施智力、科技扶贫,培植贫困人口创业振兴的软实力。通过大力扶持发展职业教育、开展科技扶贫和劳动力技能培训,教给农民新形势下的谋生本领和发展经济的实用技术,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增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能力;加强农村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工作,围绕结构调整和优势特色产业开发,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办好科技示范基地,发挥基地的聚合、辐射、示范作用;同时,加强科技服务,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技术优势,对农业生产进行全程跟踪服务,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三)大力实施产业扶贫,提高贫困地区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加大贫困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培育其优势特色产业,将我县白莲、烟叶、食用菌、林果业等特色农业产业化基地进一步做大;同时,有针对性地培植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强贫困农户与龙头企业、特色产业之间的对接,签订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农户脱贫责任状,实现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对接,带动农户脱贫。把产业扶贫列为整村推进的重要内容,实现产业扶贫与整村推进的对接,进一步提升贫困地区产业扶贫水平。

(四)搞好生态移民和易地扶贫搬迁,攻克扶贫攻坚地域上的最难点。在“十一五”期间,将目前尚居住在地处偏远山区、地质灾害区的贫困农民,作为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中的重点,有计划地安置易地扶贫移民8500人,让他们走出困境,逐步走上富裕的道路。

多年来,国家在改革开放,致力加快东部沿海地区发展的同时,统筹兼顾,在政策、技术、人力、物力和财力诸方面大力支持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摆脱贫困,为我们贫困地区的发展注入了动力,带来了生机。我们在感谢国家这一英明举措的同时,也期盼着国家扶贫政策的日趋完善和扶贫力度的不断加大,谨在此提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关注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日益拉大的现实,继续加大对老区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XX一类的老区贫困县,在漫长的革命战争年代里,广大人民浴血奋战,为中国革命作出过巨大的牺牲;建国后几十年来,又响应国家号召,顾全大局,以农为本、以粮为纲,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在当今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这些地区由于底子薄,区位差、生产条件恶劣等客观原因而日益落伍。对此,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大对这些贫困农村的扶持和对农业的反哺力度,增加对扶贫和农业的投入,帮助这些地方尽快赶上经济发展的时代步伐。

(二)坚持输血政策与造血政策并重,物力扶贫与智力扶贫共举,适当加大智力扶贫力度。农村落后的根本原因,除了客观条件的差异外,就是人的素质的差异。授人以渔优于授人以鱼。因此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智力、科技扶贫,乃是扶贫攻坚题中应有之义。目前,虽然国家全面免除了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学杂费,但贫困地区高中教育、职业教育资源仍然馈乏,费用仍然偏高。我县每年应届初中毕业生中能继续升学的仅占46%,一大半的初中毕业生要在身无长技的情况下进入社会谋生,其境遇和结果可想而知。因此,建议国家加大科教扶贫投入,扶持贫困地区改善职业教育、科技培训条件,做到自然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源开发并驾齐驱,相得益彰。

(三)实行后促推动式扶贫和前导引领式扶贫相结合,激发贫困地区群众发展经济摆脱困境的主动性和创造力。长期来,国家帮助贫困地区建设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工程,解决了群众日常生产生活中最急难的问题,为其实现脱贫奠定了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但是,如何摆脱年复一年勉强维持简单再生产的巢臼,却是他们普遍感到迷茫和无奈的问题。建议国家适当增加产业化扶贫项目资金,帮助贫困地区完善从良种繁育基地、科技服务体系、农特产品基地,到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产品营销网络等完整产业链,实现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扩大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以看得见的利益、靠得住的依托、拉得动的引力,诱导农民迈出扩大再生产的步子,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促进农民的增收和就业,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四)正确处理扶贫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只搞雪中送炭,不搞锦上添花。消除贫困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新农村建设是扶贫工作的最终落脚点。因此,建议上级有关部门在实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注意防止将扶贫工作淡化、偏化,进而釜底抽薪,将大量救急解难的扶贫资金分流到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上,去做一些无关痒疼、粉饰门面、急功近利、显耀政绩的表面文章的倾向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