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机关资源利用经验交流

时间:2022-01-31 04:59:00

广电机关资源利用经验交流

地方广播电视,担负着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群众、鼓舞群众的重要任务。地方广播电视队伍建设的强弱是关系到是否能够正确把握舆论导向,是否能够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的一项大事,也是塑造党的新闻工作者形象的必要条件。因此,加强地方广播电视队伍建设既是一项迫在眉睫的重要工作,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地方广播电视队伍建设如何抓?我认为应该抓住第一要素:人才。人才是队伍建设的根本,同时也是队伍建设的重点。离开了人才这个基本点,队伍建设就是一句空话。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流动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强。地方广播电视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和区域性质的约束下,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因此,人才尤为显得重要。地方广播电视要想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必须依赖高素质的队伍和复合型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把队伍建设的重点放在怎样合理并充分利用人才资源。

一、地方广播电视人才资源的现状及原因

随着人事制度的改革,地方广播电视的用工日趋活跃。但是,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并未建立,原有的事业单位的传统用工理念也限制和约束了地方广播电视的人才需求,并使得地方广播电视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地造成严重的人才流失,一方面随着地方广播电视事业的超常规发展需要引进大量掌握现代知识的青年人才,而另一方面经过层层遴选、学有专长的新进大学生和各类人才又频繁辞职、跳槽,致使“人才短缺”已成为目前地方广播电视人才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严重阻碍了地方广播电视事业的可持续稳步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机制老化,政策僵化。事业单位现行的运作模式、分配机制明显地与市场经济大环境不符。具体表现为两个“不活”:一是用人机制不活。计划经济的用人模式和思维定式还严重存在,论资排辈,缺乏竞争;二是政策僵化。政策上带有较强的歧视色彩,如职称评定、“三金”交纳以及其它福利待遇等。这给思想活跃、创业心强的年轻人才极大的挫伤。

2、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由于吃皇粮不计人力成本,没有一个部门认为自己人员多,总是申请增加人员,否则工作如何如何难以完成。然而,增加新人后,工作只是在分工上更加细化,却使得工作环节更加繁锁,效率更为低下,最终还是显得人手不足,以至再度增员,造成恶性循环。

3、关系进人,难于管理。由于广播电视的知名度高,很多人员都想进来捧着这个“金饭碗”。各类关系也随之而来,而这些人员大多专业不对口,进来了也是“在其位,不谋其事”,且说不得管不得。致使真正的人才难进,造成了严重的人才浪费现象。

二、地方广播电视人才资源市场建设的紧迫性

广播电视是融知识、艺术、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大众传媒,已越来越广泛地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建设的良好发展,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人们对广播电视的需求也日益增强。而精品栏目的产生,收听(视)率的提高,节目内容的包装,视听效果的确保,无不需要具有真才实学的从业人员——人才。且人才数量的多少、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广播电视的生存和发展。

1、广播电视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迫切需要人才。同志指出,宣传思想工作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向包括广播电视在内的宣传思想战线提出的历史性任务,也是广播电视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广播电视要深入浅出而又生动活泼地宣传邓小平理论,去武装人民群众的头脑,并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实施行动;广播电视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对社会舆情要敢于引导,善于引导;广播电视要弘扬高尚的精神,塑一代“四有”新人,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核心内容的思想道德的宣传,引导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广播电视要多出健康优秀作品,提高“三性”(即思想性、艺术性和欣赏性),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要。而要做好这些工作,就要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队伍,努力造就一大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各类专门人才。

2、地方广播电视的自身发展迫切需要人才。近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地方广播电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超常规发展,适应市场经济多层面、多方位需要的各类广播、电视专业频率频道相继涌现,且节目的制作能力与要求也大大提高。凡此种种,都需大量的编导、播音员、主持人、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等各类专门人才来加以保证。

3、地方广播电视在新闻媒介的激烈竞争中迫切需要人才。随着市场经济向纵深方向的不断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闻媒介间的竞争也随之越发激烈。不仅有同全国广播电视、省内媒介竞争,还有市内报刊、广播、电视三大媒介之间竞争,特别是近年来网络的飞速发展,对地方广播电视的冲击更是非同小可。同时,在同一媒介之间也存在着上下左右的竞争。就广播电视内部而言,竞争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争出独家新闻;二是争出名牌栏目、精品节目,争出名记者、名主持人;三是争出优秀电视剧。以期提高收视率,增加广告收入。面对多元化的激烈竞争,要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在节目上展示自己的独特风采,亮出自己的绝招,打出自己的王牌。总而言之,新闻媒介的竞争,是节(栏)目质量的竞争,技术水平的竞争,经济实力的竞争,但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广播电视要在各种新闻媒介的激烈竞争中求得生存、求得发展,就急需培养造就一批优秀人才。只有一流的人才,才能推出一流的节目,产生一流的效益,赢得一流的地位。

三、对地方广播电视人才资源市场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务必强化几种意识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广播电视既是党的宣传机构——事业单位,同时又兼容有企业性质。这种特殊的禀赋,对广播电视人才的基本素质赋予了新的内容和要求。因此,在人才建设上务必强化以下几种意识:

1、坚定的“喉舌”意识。“喉舌”是广播电视作为党的宣传舆论工具的最本质的特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业人员的“喉舌”意识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市场经济是自主经济,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消费引导生产是其基本的运行规律。广播电视节目是特殊的劳动产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很大的自主性,如节目生产越来越需要随着受众的收听收视率来运转。由此,一些负面效应随之产生,如为了增加可听可视性,有些单位、有些人就一味的迎合受众需要,内容庸俗、品位不高的节目时有出现。因此,面对市场经济的自主性,广播电视工作者要牢记自己的使命,坚持“三讲”,增强党性,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强化“喉舌”意识。另一方面,广播电视的经济属性和产业功能越来越被广泛地认识,作为产业,它也需要追求最大值的经济效益,而且直接与部门和个人的经济利益挂钩,于是有些单位、有些人的价值取向逐渐趋于经济效益,而淡化了广播电视最本质的社会效益。因此,要正确处理广播电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在思想上明确宣传方向,在实践上把握舆论导向,不断加强“喉舌”意识。

2、强烈的发展意识。要圆满地完成党和人民赋予我们广播电视的光荣使命,积极配合经济建设,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多层次文化生活需要,地方广播电视就必须不断地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因此,每一个地方广播电视工作者都要树立强烈的发展意识,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上,以更长的时间纬度、更宽的空间范围,分析所处形势,增强忧患意识,明确奋斗目标,探索发展之路,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改革。以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以事业发展为己任,上下同心,形成合力;以增强单位的内驱力,发奋图强,居安思危,开拓进取,争创佳绩。

3、牢固的服务意识。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天上一颗星(卫星电视),地下一张网(有线传输网),市面书报刊(零售亭),外加虚拟空间(互联网)”全方位走向受众,受众对媒介有了越来越大的选择余地。这就打破了地方广播电视以前的“我播什么,你听(看)什么”的局面。就而言,目前已有30多家省市卫星电视节目落地,竞争不言而喻。迫使地方广播电视走近生活,贴近群众,切合实际,把受众的需要作为办好节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受众市场的行情变化来改进自己的宣传报道形式和节目内容。正由于地方广播电视这种新情况,要求从业人员务必树立牢固的服务意识,要明确广播电视的服务对象是社会、是受众,受众就是广播电视的上帝。要时时把受众放在心上,去了解他们,研究他们,报道他们,尽可能地满足他们。惟有此,才能克服工作中的盲目性,避免工作中的被动性,从而保持广播电视节目的旺盛生命力。

4、高度的质量意识。质量是地方广播电视的生命所在。市场经济的平等性,为各种媒介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各种媒介无论大小,都机会均等地进入了受众市场,站到了同一条起跑线上。受众的选择不会仅仅因为部门的大小、级别的高低、载体的不同来取舍,而主要是以节目质量的高低为标准。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广播电视工作者要树立高度的质量意识,要敢于竞争,善于竞争,避免浮躁,多出精品,创建名牌栏目,培养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名工程师,以促使写出好稿子、办出好节目、播出好信号,从而以质量取胜。

5、无私的奉献意识。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是非标准和价值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地方广播电视从业人员,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也或多或少地受到了感染。功利主义滋生、拜金主义抬头等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有些人将人格、良心、职业商品化,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弱化,尽心敬业的意识弱化。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广播电视对奉献意识的要求显得尤为迫切。首先要热爱本职,勤奋工作,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并树立全局观念,不计较台前幕后,甘为无名英雄;其次,要树立良好的形象,珍惜公众评价,地方广播电视工作者无疑有着职业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但越是如此,越要注意自身形象的塑造,因为个人的形象直接影响着广播电视甚至整个党的新闻工作的声誉。有些人将单位的优势、系统的优势,当成个人的优势,自视“无冕之王”,在社会上乱开口,瞎伸手,甚至搞有偿新闻和有偿不新闻,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特别注意克服和纠正的;再次,要恪守职业道德,加强纪律观念。要建立并严格遵守良好的广播电视职业道德规范,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宣传纪律、群众纪律和金融纪律,以实现“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

6、良好的协作意识。广播电视较之于其他新闻媒介,更属于一种综合性、多层次、多环节的事业。如一条新闻要经过记者的采拍、编辑的编排、制作的剪辑、播音员的配音、再到技术人员的发送,一台综艺节目,更是靠大家的共同努力、团结协作。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都会直接影响到节目的整体质量和播出效果。因此,在提倡公平竞争的同时,还要求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形成人才的整体合力,发挥人才的群体效应。

7、较强的法治意识。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广播电视工作者要适应市场经济,了解市场经济,宣传好市场经济,就必须增强法治意识,认真学法,知法、守法,将广播电视一切行为置于法治规定的运行轨道中,包括每一次采访,每一个镜头,每一句解说,特别是批评性报道,都必须严格依法行事。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地完成广播电视宣传等各项任务,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自我保护,减少无谓的笔墨官司。

(二)急需改善成长环境

上述七种意识,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人才资源市场建设的内在因素。但要切实加强人才建设,还必须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改善人才成长环境。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努力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外部环境,以促进人才建设的健康稳步发展。

1、创造一个重才的舆论环境,激发人才的自豪感。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是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必要条件。如果知识和人才不被重视或这方面意识淡薄,那么不仅潜在的人才难以得到开发,即便是现有的人才,也会逐渐因为怀才不遇,或光华渐逝,流同于一般人,或“孔雀东南飞”,另攀别枝。因此,要促使人才不断涌现,必须使人才在精神上得到激励,在心理上产生自豪感、荣誉感,在感情上得到被认知感。其一,领导要强化并大力宣传依靠、培养、使用人才的“人才观”;其二,要制定并大力宣传人才战略,要把人才培养作为领导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并象抓节目创优那样,象抓基础设施建设那样,把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名工程师等培养列入工作的重要议程;其三,要培植并大力宣传人才典型,充分发挥优秀人才的示范作用,对脱颖而出的人才多做宣传,形成舆论氛围,使人才受到进一步的鼓舞,增强继续前进的动力。同时,也使得其他人员受到激励,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2、建立一个宽松的实践环境,满足人才的成就欲。广播电视部门是知识性、技术性、艺术性密集的部门,相对而言,从业人员都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作为管理者,给他们提供一个宽松度大、自由度高的成长锻炼的实践环境,是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主要手段。其一,找准位子,变潜才为显才。毋庸置疑,人才具有层次性和阶梯性,在使用上要才职相当,才能事择其人,人尽其才。因此,管理者要认真分析人才的个性差异及其才力大小,量才适用,使各就其位,才称其职,显才更加展露才华,潜才逐步脱颖而出;其二,创造机会,搭舞台促成才。要大胆培养和使用具有新知识结构的青年人才,放手让他们进入关键岗位,主动压担子,使其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即给人才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一份与贡献相适应的报酬,一个实现自身价值的空间;其三,抓好两手,既引才更育才。市场经济给人才流动带来了活力,地方广播电视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要打破地域条块限制,面向整个社会广泛招聘优秀人才。同时,要下大力在现有人员中培养人才,采取“主要人才重点培养,优秀人才优先培养,青年人才全面培养”的办法,加速人才培养。

3、形成一个规范的考核环境,强化人才的进取心。在人才的成长过程中,对涌现出的人才予以一个客观公正恰如其分的认定,是确保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要本着“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努力创造一个规范化、标准化的考核环境,建立以业绩为取向的人才价值观。一是考核定量化。长期以来,广播电视系统对工作人员的工作缺乏比较细化和量化的考核办法,大锅饭已习以为常,“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没有苦劳也有疲劳,你好我好大家好”,极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务必建立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制定细致的工作目标和考核办法,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目标具体、指标明确;二是奖励实绩化。在实施奖励上要坚持“唯才是举、择优先行”的原则,要遵循“重实绩,看表现”的标准,切不可绩效评估无标准,搞小圈子,是非不分,功过不明,上下左右找“平衡”;三是管理公正化。要加强对人才的管理,既要彰其绩,更要揭其短,不能因为是人才有实绩,就对其放松管理,过分袒护,这样既不利于其个人全面发展,形成德才失衡,又不能令其他同志信服,造成心理失衡,另外,还会造成领导工作的被动,使其他人员对领导制定的管理措施产生误解甚至执行时的抵触情绪。

(三)建立灵活的激励机制

1、建立适应形势的全新体制。走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之路,自主经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大胆尝试具有产业属性的频道频率实行公司化运作。抓住机构改革的机遇,大力推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地方符合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规律的运行机制,加快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建立奖勤罚懒的分配制度,正确看待人才流动,让走者高兴,留者安心,不设置人为障碍,用政策吸引人,用事业留住人。同时,变革现行岗位设置。实事求是地科学定岗定编定员,实施人力成本核算,推行岗位薪金制,做到“控制总量,拉开差距,以岗取薪,变岗变薪”,以真正实现奖勤罚懒,消除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弊端。

2、推行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全面推行聘用合同制,真正做到改政府用工为单位用工,改固定用工为合同用工。实行全员聘任制,对频道频率负责人、栏目责任人和制片人等,签订任期目标责任书;实行聘任首席记者、首席编辑、首席新闻播音员、首席节目主持人等制度,发挥权威的示范作用;实行全体员工竞争上岗、末位下岗制度,以激发工作热情,勤奋努力,积极向上;实行职称评聘分离,以鼓励创新,创造“自主设岗、自主聘任、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机制;按照“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的原则,对员工实行职级动态转换和职业阶梯制的管理,在单位内部形成既具有危机感和竞争意识,同时又不断催生新人的用人机制,以使“使用人”这一人力资源管理循环链中最为核心的一环,发挥关键作用。

3、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氛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的自主意识越来越强,其合理流动已成为顺应时代的大趋势。因此,我们在增强心理承受能力的同时,要积极创建栓心留人的良好氛围,以人为本,凝聚人心,增强人才对本单位的归属感。要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的机制,慰人心。人才具有强烈的成就感,都希望在实现成就的过程中,有一个公平竞争的机制,那种“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环境,无异于扼杀人才;要创造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宽人心。单位的生存与发展之道,在于拥有优秀的员工素质及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是赢得人才并加以有效运用的关键。要尊敬人性的尊严,重视个别差异,正确运用激励,以求得“人”与“事”的密切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在工作中的潜在效能;要实施全程的跟踪培养,安心人。人是唯一能够扩大的资源。在普遍开展在职继续教育的同时,尤其要对新进大学生给予跟踪培养,不断更新其知识结构,制定科学的人才流向,满足其个人发展的愿望;要形成良好的领导示范效应,服人心。人才对单位的失望往往源自于对领导行为的不信服,所谓“士为知已者死”和“道不同不相与谋”就是从正反两个方面做出的极好解释。领导要努力加强自身修养,提高领导艺术,建立规范的“工作绩效评估”系统,制定具有弹性的相对完整的制度,使得任何人事问题的处理结果都趋于一致和稳定。即所谓“人管人得罪人,制度管人一视同仁”。

4、经营为我所用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这已成为当今社会各界的共识,正所谓事在人为。作为企业第一要务就是要开发好这第一资源,使其发挥最大效益。兼有事业属性和企业属性的地方广播电视机构,也同样首先要开发好人力资源,方能取得事业和产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其一,广开才路,招贤纳士。打破地域行业界限,广纳贤才,加速人力资源的优化。但要端正心态,对于索价较高的高质量人才,关键要考虑投入产出比,通过试用期确认,物有所值者坚决引进,名不符实者予以辞退;其二,注重包装,系列开发。对有潜力的主持人、记者等,在签订协议(明确酬金、服务期和版权归属单位)的前提下,有计划、有选择地重点实施形象包装和品牌宣传。其三,开闸放水,吐故纳新。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人才流动已是大势所趋,完全没必要设置人为障碍,阻止人才流动。要主动建立开放的人才环境,对其本人认为本单位已无发展空间执意要求流动者,应予欢送;对不适应事业发展的部分人力资源,合同期满时务必及时解聘。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人才流动是保持队伍旺盛活力的重要前提。

总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新时期,我们要转变观念,面对现实,树立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意识,彻底改变事业单位受制于编制审批等“用人与管人”脱节”的现状,积极推行合同用工、人才租赁、项目合作等多种用工形式,建立完备的用才体系和揽才渠道,实施定向培养、行业搜寻、论才付酬、择才任人、借才生效等手段,广纳贤才并保持一定的进出流动率,开发和有效利用现有人力资源,降低人力资源成本,避免人才短缺、人才浪费和人才断层,避免近亲繁殖,最终实现市场配置,形成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局面,以促进地方广播电视事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步发展,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广大受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