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服务型组织部

时间:2022-02-20 02:58:00

导语:建设服务型组织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建设服务型组织部

近年来,我们在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中,坚持服务理念,积极推行人性化管理、人本化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凝铸新型组工文化,推进了党建工作观念和行为转型,提高了组织工作的效益。

一、按照公共部门建设要求,确立服务职能取向

长期以来,组织部门被认为拥有用人权、人才资源的调配权,是一个权力部门和管理部门,并被赋予了相对神秘的色彩。随着开放、民主、市场理念的普及,社会和组织管理方式的逐步转型,作为主管干部工作和组织建设的重要部门,组织部门既是一个社会组织管理部门,同时也是一个公共服务部门,是为党员和干部服务的窗口单位。服务,既是一种理念,又是一种行为,一种文化价值观。为此,我们提出,组织工作从传统的工作模式中走出来,确立以人为本的服务职能取向,这一取向的内涵表现为:一是运行机制上从封闭走向开放。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中能够公开的信息一律公开,杜绝封闭运行、“暗箱”操作的做法;二是运行方式上从管理型走向服务型。要像耀邦同志主政中组部时,做大量的工作使大批蒙冤干部得到解放那样,服务基层,服务广大党员干部和各类人才,服务社会,研究解决关系到党员干部切身利益的问题、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树立组织部门的“娘家”形象。三是工作对象上从以物为本走向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潜能。

二、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公平公正的选任环境

1、深化干部制度改革,建立公平公正的选人规则。我们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把选人用人权交给市场机制,交给广大群众,交给规章制度。加大了公开选拔力度,近三年共公开选拔正县实职领导干部4名、副县级领导干部13名,占提拔数的三分之一强。公开选拔实行全程公开,增强透明度,接受群众监督。又如在事业单位领导班子选拔制度改革上,全面实行“两推直选”,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保障群众的参与权、选择权。这些制度的制定和推行,杜绝了内部封闭运作,减少了自由裁量空间,克服了人为因素的干扰,让每一个有才能的人都能参与进来,给予竞争的机会。

2、坚持有情操作,推进领导班子配备改革。在领导班子配备改革中,我们注重分析干部队伍的现状、结构和每个人的自身条件,在做好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在制度安排上,从干部自身出发,照顾到干部自身的愿望与想法,在调配中将干部视为活生生的人,重视其合理的需求,不搞强制性的“一刀切”。近年来,在市直机构改革中,由于职数限制,我们组织了竞争上岗,工作方案严格遵照改革精神,又充分听取改革对象的意见,做到科学、合理、有情操作,40多名领导干部从领导岗位上调整下来;在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中,精简领导职数30%以上,“七站八所”改革中大批人员被调整分流。这些分流人员得到妥善安排,有的还继续发挥作用,充分体现了无情分流、有情操作的理念,没有出现大的震荡。

3、经常关心干部和各类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我们通过年度考核、届中考察等方式,及时掌握各级干部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注意倾听他们工作、生活中的烦恼、面临的困难,了解们的需求。特别是异地交流的,在不搞特殊化的前提下,对其住房、子女上学和配偶的工作调动安排等,由组织出面给予适当照顾。对各类专家、拔尖人才,由有关领导定期联系,了解他们的工作状况,听取他们对市委、市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困难。近三年来,共为15名专家、拔尖人才改善工作条件、解决子女就业等具体问题20多个,使他们安得下心,留得下来,发挥得出作用。

三、坚持重心向下,关爱服务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

在工作中,我们把重点放在深入基层、了解各类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困难和需求上,采取相应的办法,切实为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党建工作基础。

1、坚持不懈地实施“安家工程”。近两年,我们组织专班,加强企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区委组织部、街道社区等部门和单位之间沟通与联系,对全市流动党员、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的党员、实行社会化管理的退休党员、自主择业的转业退伍军人、大中专毕业生党员、新经济新社会组织党员进行了全面深入调查,开展“党员找党组织,党组织找党员”、“转出单位积极联系,转入单位主动接收”的活动。企业党组织负责人主动上党员的门,反复做工作,把思想搞通,把工作做细;社区党组织负责人主动与来“安家”的党员联系,为市直企业畅通接转组织关系的渠道。全市为15000多名党员接转组织关系,为流动党员转组织关系,理顺组织体系。

2、改善基层党组织办公活动场所条件。针对一些地方基层党组织办公场所和党员集中活动阵地缺乏的现状,我们从2001年起,每年集中抓200个农村、30个社区、40个非公企业党组织办公活动场所建设。不搞同步走。通过党费补贴、部门资助、单位自筹等方式,加强硬件投入力度,同时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市委组织部出资为基层送电教设备、学习资料,县市区为基层送学习桌椅,进行具体指导。经过近5年时间的努力,目前全市80%以上的农村、85%以上的非公企业、90%以上的社区党组织建起了较高标准的办公活动场所,广大党员感受到“家”的温暖。

3、落实基层党员干部待遇。基层干部压力大,工作辛苦,待遇低,过去有的因为种种原因还不能及时拿到酬资,造成队伍难选、难留。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我市各地将村干部的工资性补贴由县、乡财政每月直达个人帐户,及时足额兑现;对工作年限长、贡献大的村支部书记,由县、乡和个人按比例出资办理养老保险,解决其后顾之忧,目前已有240余人享受了这一政策;对其他工作时间较长的村干部,离职退休后发放一定的生活补贴;对年老无依和特困党员,我们每年在“七一”期间和春节前,组织两次慰问活动,送去组织的关怀和温暖,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对企业军转干部生活困难的问题、老干部“两费”落实难等问题,也提出了有力的措施,切实抓好落实。

4、加强基层党员干部的能力建设。我们把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能力作为一项政治福利来落实。在工作中,坚持抓好教育培训,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组织基层党员干部集中培训,按“缺什么,学什么”的原则,重点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各县(市区)组建了党员就业服务指导中心,各街道成立了党员服务站,为基层党员干部提供培训、就业等服务。经过坚持不懈地培训,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不断提高,工作能力不断增强,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不断提高。建立比较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56个,依托90家市级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优质粮棉油生产、水产畜禽养殖加工,花卉苗木、蔬菜鲜果种植等方面形成了产业规模的优势,提高了农业市场化水平和农产品的附加值。全市私营农庄发展到511家,建起了114个专业村,涌现了2.1万个专业户。城镇企业、社区除因老、弱、病、残外,其他下岗党员90%实现了再就业。

四、树立新型理念,培育服务型组工文化

1、改进工作方式,务求服务实效性。一方面,加强舆论引导、典型示范、领导垂范、指导督办,营造浓郁的社会氛围,选择一批中间或后进单位办好联系点,以点示范,在点上出思路,出经验。如乡、村、社区干部“两推一选”,我们分别进行试点探索,然后不断总结规范,再行推广;另一方面,通过市场规范、政策激励的方式,组织项目招标,对基层的投入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既吸引了广大基层组织积极参与,又推进了工作,提高了实效。

2、创新工作机制,体现服务高质量。我们从健全机关工作制度入手,建立高效运作的工作机制。对日常工作实行公开承诺制,包括对工资审批、接转组织关系、党组织撤建审批、干部呈报后考察、出国人员审查等广大党员干部比较关心的事项,实行限时服务,超时问责,体现了协调有序、高效运转的部门形象。对重点工作实行项目管理制,每年确定一批重点项目,涵盖了干部选拔任用、基层组织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机关自身建设等方面。这些项目都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提出了进度计划,明确了责任人,每月召开一次进度情况通报会,年底进行项目完成情况综合考核验收,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3、注重调查研究,增强服务针对性。把调查研究作为工作的先导,坚持深入基层、深入到党员群众中去,察实情,说实话,工作更贴近实际,贴近基层,贴近党员群众,更具有针对性、现实性,更容易为基层和群众所接受和支持。如在市直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我们将文件政策初稿发放到基层广泛征求意见后,制定了“凡是群众推荐票不过半的一律不作为候选人”的政策规定,将群众公认作为领导干部的基本条件之一,得到了群众的广泛支持和参与,确保了改革的顺利进行。如在村级办公活动场所建设中,我们在基层党员中深入宣传这一善举的重大意义,得到农村党员的支持,他们纷纷出工出劳,无偿帮助建设党组织活动场所,改变了过去农村“党员学习无阵地,群众议事无场所”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