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思考

时间:2022-10-24 11:20:00

新农村建设思考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也就是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即“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建立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立足实际,统筹谋划,正确处理好“统”与“分”、“内”与“外”、“点”与“面”三个关系。首先,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必须在统筹发展的指导下,正确处理“统”与“分”的关系。即要树立“一盘棋”的观念,把城与乡、工与农、经济与社会纳入一个整体,通盘谋划,又要统分结合,做好局部的、个体的、层面的工作。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跳出“三农”,整合外部力量,形成支持、推动“三农”的良好环境,又要深入“三农”激活内部因素,启动“三农”自我发展的内生力。第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典型示范带动的原则,抓好试点工作,不断探索经验,实现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一、我市新农村建设存在的基本问题

(一)村级建设和经济发展都缺乏科学的长远规划

目前,我市村队建设和经济法发展普遍存在缺乏前瞻性和长远性,制约着我市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基层干部的文化素质较低,在我市近300名村干部中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不到15%,接受过系统职业技术教育的农民不足10%。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民占26.5%,尤其是直接抓建设的村级决策者的高素质人才几乎没有;二是缺乏科学的理念指导,使发展受眼前利益的制约,村干部就盯着村集体的那点土地,不能把现有的土地和资金盘活起来;三是对基层干部的教育还不到位,尤其是对发展经济和村级规划等方面缺乏培训,管理型的干部较多,服务性的干部较少,思想不敢解放、不会解放。

(二)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业产业化水平低

我市的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农民地块面积小,现代农业技术根本无法应用,增加产量基本全部靠化肥来催地,土地质量差,高能节水技术应用少,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盲目效仿和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放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剩余劳动力无法转出。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农民收入单一

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接受过系统职业技术教育的农民不足10%。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不能正确对待农业保险,常常不积极不愿意参加农业保险,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在产业化经营中常有违约等不守诚信行为出现。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这一系列因素制约着农业的发展。

(四)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滞后

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部分是在2003年以后成立的,起步晚、规模小、数量少。从管理服务上看,有些专业合作组织还处于比较低的发展水平,偏重于单一技术服务的多,提供全程系列化服务的少。从组织建设看,组织不够严密不够健全的多,组织章程完备的少。主要表现在:第一认识不到位。从总体看,规模小,数量少,领域不宽,发展不快,官办的多,民办的少,松散的多,紧密型的少,小打小闹的多,辐射面广的少;第二管理不规范,凡是我市有经济合作组织的地方,大部分没有注册登记,大多数没有章程,没有约束机制,制度不健全,缺乏规范管理,运作中随意性大,常是牵头的农户说了算,会(社)员合作意识淡薄,只愿利益共享,不愿风险共担。第三技术力量单薄。乡与乡、村与村,户与户、人与人之间交流少,适应市场经济意识的能力差,心理素质脆弱,经不起风吹雨打,懂技术,会管理,善协调的复合型人才缺乏,会(社)员中绝大多数是农民,文化素质较低,缺乏市场经济活动中运作的经验,驾驱市场能力差,大多有着依赖性;第四组织文化程度低。大多数人缺乏共同组织起来的信心和热情,团队精神差,同时又有着强烈的小富既安的心理,目光较为短浅,自身实力不强,一遇到风险缺乏应对策略,难以支撑。难以实现“”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第五外部环境不宽松。全市绝大多数合作经济组织得不到信贷支持和税收优惠,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政府及相关部门对怎样引导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挥作用,显得办法不多,措施不力。第六法律地位不明确,国家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目前还没有法律法规的具体规定,地方政府也没有制定相应的规章或条例,其组织的法律地位,指导协调机构,资金筹措,权益保障缺乏法律支持,不利于有序竞争。

(五)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思想不解放,发展理念不创新,镇、村两级班子职能有待转型和加强

当前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对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村干部“双带”能力不强,与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迫切愿望存在矛盾。少数村干部文化水平偏低、观念陈旧、思维方式落后,存在较重的官本位思想,群众威信不高,“双带”能力不强,带领群众闯市场增收致富的办法不多。二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单一匮乏,与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存在矛盾。农村税费改革后,镇村两级来自农业的收入大幅减少,有限的村级收入不仅要维持机构的正常运转,而且还要支持民政事业、基层建设等,用于改善群众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的资金缺乏,无法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三是农村党员队伍年龄老化,与党员队伍结构的合理性存在矛盾。目前,农村党员队伍存在年龄偏大、文化层次偏低现象。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部分农村基层干部存在发展的党员要能够留在村里、为村里办事的狭隘思想,忽视甚至放弃了在外务工经商的这些年纪轻、基本素质相对较高的“能人”。另一方面,存在发展党员工作私利化现象。少数村党支部书记有“保位”思想,担心所发展党员能力强,影响自己的威信,损害自身利益,主观上不愿意将那些综合素质较高、年轻有为的优秀青年吸收入党,同时,也挫伤了部分优秀青年的入党积极性。四是村干部待遇普遍较低,与高强度的农村工作存在矛盾。俗话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村干部既要发展经济,又要致富农民;既要兴办实事,又要化解矛盾,工作头绪繁、矛盾多、任务重、责任大,但其在职时工资收入较低、政治上发展空间不大,退职后生活又没有保障,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

(六)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

农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十分枯燥,文化娱乐十分单调,科教事业相对滞后,导致一些陋习在农村长行不衰。没有集中财力物力,建设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科技教育等设施,加强各类文化、科技、法律、经济等知识的培训,加快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从而形成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现代生活方式。农民参加农民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性不够高,农民大病就意味着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技术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科技文化投入不足,教育负担加重。尽管近年来科技文化推广力度逐步加大,农民科技和文化水平有很大提高,但总体来看,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少,除少部分村有篮球场、文化娱乐室外,绝大部分村在这方面是空白,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县镇没有稳定的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严重不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尚未开展,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

二、对当前推动我市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科学的思维指导发展,尤其要加强基层领导干部的发展理念的教育

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2007年我市“四区一线”战略方针的制定,就是从科学发展的理念出发,结合地缘优势因地制宜提出的发展规划,它使我市的农业发展更具有持续性,为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化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前所有领导干部,尤其是基层领导干部要加强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学习,在思想认识上要有长期打算,在发展规划上要有长远眼光;在目前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一定要作长期安排,既要立足当前,也要着眼长远;在产业发展上要有长期考虑,在农村面貌改善上要做长期努力;在农民培养上要有长效机制;在民主管理上要有长期探索。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努力推进和实现农村的农业产业化、农民知识化、村镇文明化、保障社会化和管理民主化

(二)加快基础农业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

逐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一是加快农村道路建设和养护,二是水利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加快高新节水技术推广。三是加快信息网络建设信息渠道进一步拓宽。

目前新农村建设搞得比较好的村,大多数是靠发展主导产业,走“一村一品”的路子发展起来的。大体上有三条途径:一是立足优势求发展。二是依靠企业带动促发展。三是依托项目求发展。我市八十四户的发展就是走“一村一品”的模式,而屯河番茄、海川乳业和天玉淀粉厂则是我市农业发展的依托。

当前必须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基础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优化农业结构,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增值,继续做好绿色食品工程,大力发展畜牧业,推广饲养大户和规模小区饲养模式,培植壮大饲养基地,以基地带动散户,形成畜牧业的良性滚动发展。二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和标准化。着力发展龙头企业,引导农民按龙头企业需求进行生产,实现农产品最大限度的加工增值。三是做好农业科技服务,充分发挥农业部门作用。积极推广农业技术,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农业信息及良好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四是发展节约型农业,积极推广节水灌溉、科学施肥、用药,防治农业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积极推进现代都市农业发展,鼓励各类资本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推广“企业+基地+农民”等发展模式,建立健全农村产业服务协会,大力推广农村新科技。加大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力度,按照市场化原则在中心城区和远城区建设统一的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基地,加大对农民工培训的补贴。加大整村扶贫开发力度,对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贫困人口,通过统一规划,实行易地搬迁、整体开发式扶贫。积极降低农民生产成本,引入听证会等方式,严格控制农业生产资料(农药、种子、肥料、农机具等)价格上涨;积极稳定农产品价格;取消农民负担的村级排涝水费等等。在我市蔬菜、水产、生猪、奶业、家禽等特色农业,积极探索建立以市区两级财政、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共同参与的农村特色产业风险基金。

(三)软环境建设是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农村文化阵地及队伍建设是我市08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大重点任务之一。按照市委三届四次全为扩大会议的要求,一是抓好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以“十星级”文明农户评比,发展农村文化中心户,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活动为载体,发展农村文化,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用先进文化为健康思想,良好道德武装农民的头脑,树立和培养文明。二是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和生产实际的需要,抓好农民的科技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充分发挥各乡(场)镇劳动保障所和各类培训机构的作用,大力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大力实施“一户一人”转移就业和“一年一户一人一技”致富技能培训工程,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通过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强农村劳动力较移培训,提高农民就业的技能。

同时还要加大对农村环境的治理和保护,改善农村面貌。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农村治安管理工作,确保农牧区的和谐稳定发展。

(四)加快向服务性政府的转变,通过职能的转变来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和服务“三农”的意识和水平

向服务性政府转变是政府部门的发展方向,我市也要求各级政府加快职能转变,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转变职能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首先要改变观念意识,努力解放思想,从领导到普通干部到要强化服务意识,达到从观念到管理再到服务的彻底转变。二是明确责任意识,各级干部明确责任,不断提高办事效率,不断加强工作作风的转变。三是加强服务意识,多形式多渠道开展服务,切实服务于“三农”。

各级党委、政府要满腔热情地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首先要通过政策倾斜、财政支持等扶助措施,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和农民经纪人队伍的壮大。第二,要帮助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第三,要真心实意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提供服务,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工作创造条件,提供帮助,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为农民服务,促进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