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军休服务交流

时间:2022-10-22 02:19:00

社会发展军休服务交流

在全国各级民政部门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一手抓发挥职能防治非典,一手抓落实今年全国民政厅局长会议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之际,民政部优抚安置局组织召开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专题交流会。这充分体现了军休工作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表明了军休工作在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之后,开始从规模向质量的转变,预示了军休工作在党的十六大和第十次全国民政会议精神的指引下,将伴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过程,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将满怀信心地迎接军休工作新阶段的到来,并将在新阶段中为军休工作的创新发展,探索前进作出应有的努力。

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是军休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军休工作改革的重要举措。其推进和实现的程度,既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有密切关系,又与民政部门在这项工作中的职能定位,以及军休工作部门人员(也包括军休干部)的思想认识、观念状况有紧密的联系。与此同时,及时地推广成熟的经验加以引导促进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上海的军休工作与全国很多省区市一样,在工作基础比较扎实,工作标准比较规范,工作规模基本形成的前提下,一直致力于服务管理社会化的探索和研究,尝试利用社会资源不断提升服务管理工作水平。经过多年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0年底,民政部多吉才让部长高度评价天津军休工作总结的“走出庭院,融入社区”的经验,对上海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原有的探索实践起到了前所未有的助推作用。我们从“走出庭院,融入社区”的经验中,进一步认识了军休工作的改革趋势,认识了军休工作的发展前景。服务管理社会化的探索实践也出现了从局部尝试向整体推动转变,从单向受助朝双向互动发展,从物质形态向精神文化形态深化的新局面。现结合上海实际情况,就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介绍一些基本做法,交流几点体会,提出相关建议。

一、上海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的主要实践

在过去20多年间,上海军休工作始终坚持地方特点,上海特色的基本要求。从地方实际出发,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所提供的环境和条件为依托,逐步形成了分散安置,属地管理,部门合作,专业分工,社会化程度比较高的工作格局,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坚持国发[1984]171号文件确定的部门分工原则,实现了军休干部住房、医疗服务管理的专业化。

军休安置和服务管理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政府工作。在这项工作中,民政安置部门虽然具有主导、负责的作用,但不可能包揽所有的任务,尤其是住房、医疗的服务管理专业化要求更高,不是民政部门的业务所长,还需要其他政府部门和社会方面的参与和协助。我们以171号文件确定的分工原则为依据,合理地确定民政部门安置管理机构的职能,在接收军休干部时,只负责办理配房手续,申领公费医疗证。军休干部住房、医疗的日常服务管理主要由房管和卫生部门负责。当上海启动住房、医疗制度改革后,我们没有因为军休干部这个群体的特殊,而让他们游离于改革之外。而是从有利于军休干部日常生活需求的保障,有利于维护军休干部长远利益考虑,把军休干部的住房、医疗纳入了这两项改革之中。军休干部也表现出了对改革积极支持和参与的态度。实行住房制度改革后,军休干部取得了住房的产权,同时也获得了对自有房产的处置权。有些军休干部将原住房上市出售,再添些资金购置了新的房产,从而改善了居住质量。住房产权归己后,管理维修则由物业部门按政府规定的价格标准提供有偿服务;在公费医疗制度时期,军休干部可以持证在指定的市级、区级医院就医;建立医疗保险制度后,军休干部统一参加医疗保险,凭医保卡可以在全市任一公办医院就医,离休干部和二等乙级以上伤残军人凭卡记帐,个人不负担。退休干部在不同等级的医院就医个人自负医疗费的比例有所不同,分别是10%,15%,20%。虽然参加医疗保险,增加了个人的医疗费支出,但绝大多数军休干部表示理解和支持,他们认为增加的支出并不影响生活质量,由于可以自行选择医院、选择医生,就医质量大大提高,有利于个人生活健康长寿。在全市的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布局配置日趋完善的有利条件下,很多干休所,针对部分军休干部年高体弱行动不便的状况,引入了家庭病床的服务措施,与社区医疗机构签定医疗服务合约,由社区医疗机构定时定点派出医护人员,上门为军休干部提供医疗服务。

多年的实践证明,军休干部住房、医疗服务管理的社会化,既规范、有效地保障了军休干部的住房、医疗待遇,又使服务管理机构摆脱了房管、医疗的繁琐事务,而且还能减少、节省服务管理机构的经费开支。

(二)积极推行军休干部用车制度改革,实行用车待遇货币化

军休干部生活待遇项目繁多,标准、规定都很具体,有的因形势发展而显不合时宜。军休干部生活服务用车保障的规定就是如此。这种近似于供给制的规定,在落实执行中,始终存在着供与求、经费标准低与开支成本高这两大矛盾。是困扰军休服务管理工作发展的瓶颈因素之一,必须予以突破。为此,我们从1993年起,在全市服务管理机构中积极推行用车制度改革。即对军休干部由直接车辆服务改变为增发交通补贴的间接服务,交通补贴的标准由各区县干休所根据经费和效益情况自行确定,一般在10元——35元/月。干休所不再负责军休干部个人的日常生活用车,只保留一辆公务用车和一辆集体活动、集体服务所用的中型客车,同时实行严格的车辆使用制度和管理办法。从全市情况看,用车制度改革实行以来,服务管理机构减轻了经费负担,摆脱了用车矛盾的烦恼,军休干部的这部分利益也得到了公平的落实。

(三)因势利导,稳步推进军休干部党组织关系属地化

军休干部安置后,党员一般都在干休所参加党的活动,干休所党组织受上级主管部门党组织领导。目前,本市大多数干休所军休干部的党组织关系管理方式也是这种状况。但是,多年来,我们一直没有放弃军休干部组织关系属地化管理的探索。在第四、五批军休干部接收安置工作展开后,对浦东新区第一干休所从建所之初就对军休干部组织关系实行属地化管理的成功实践,进行了总结,并在新区新建的干休所予以推广,把新接收的近200名军休干部党员关系纳入居住社区党组织管理之中。从而扩大了实行组织关系属地化管理的面。属地化管理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三得益”。一是军休干部得益,街道(社区)党组织较之区县民政部门党组织,更能按照老年人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党组织活动,能更好地落实军休干部的政治待遇,有利于军休干部思想的稳定和观念的更新;二是党的建设得益,军休干部组织关系转到社区后,改变了社区党员的结构,社区党员的整体素质相应提高,军休干部在社区内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政治优势和人才优势,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新的贡献;三是干休所也得益,军休干部党组织关系属地管理,能够进一步融洽干休所与社区的关系,融洽军休干部与社区居民的关系,因而军休工作、军休干部能够得到社区更多的理解、支持和关心、帮助,尤其是在老龄事业和为老服务工作成为社区主要任务之一的情况下,对干休所服务管理工作的发展会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以精神文明建设为主要活动载体,力求军休服务管理从内容到形式的多样化

民政部门管理的军休干部,是老年人乃至社会各类人群中,生活保障比较稳定,生活质量比较高的群体。在此基础上,我们注重对服务管理,增加思想教育、精神文化内容的份量。以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为,实现对军休干部生命质量的提升。这几年来,能体现上海军休工作新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紧紧抓住精神文明建设这个重要载体,着力探索依托社区,与社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相融合的干休所精神文明建设新机制。丰富服务管理的内容,创新服务管理的形式。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局于1998年制定下发了《上海市军队离退休干部休养所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若干意见》,使干休所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走上了社会化、规范化的轨道。五好家庭、文明楼组、文明单位的创建工作在全市干休所蓬勃开展,并内外结合,在全市干休所中开展了每两年评选“双十佳”(即军休干部精神文明十佳好事和干休所、工作人员十佳服务范例)活动。目前,全市已有67%的干休所被所在区县评为文明单位;全市军休干部家庭有61%成为街道社区的五好家庭和文明户;有的军休干部集中居住点评为学习型小区。2002年的上海和全国“两会”后,广大军休干部在多年自觉参与“爱心献功臣”“扶贫帮困”“捐资助学”活动的基础上,又发起开展了“集全市军休干部之爱心,助希望工程之事业,树军休干部新形象”的系列活动。在短短两个月时间内,全市31个干休所近3000名军休干部、257名工作人员及军休干部家属,共捐款627,650元,之后又根据市希望办的推荐,选出军休干部代表赴江西修水和安徽金寨作建校选址考察,再把考察情况向全市军休干部通报,最后按广大军休干部的意愿,决定在两地各建一所“上海军休干部希望小学”,并请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题写了校名。目前,两座希望小学均已建成,军休干部还要选出代表参加竣工开学典礼。他们表示对这两座凝聚了上海军休干部对下一代关爱之心的希望小学,予以长期的关注和不断的支持。这项活动已被评为2002年度上海市级机关系统精神文明十佳好事之一。军休干部这一体现时代精神的举动,为“走出庭院,融入社区”活动注入了新的内涵,把庭院外的社区推向了更广阔的天地,是老有所为的典型写照。既为精神文明建设添上了出彩的一笔,又使自身的生命价值,在关心帮助社会弱势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同时也证明了,军休服务管理从物质生活方面,向精神文化方面扩展延伸,是军休工作紧跟新形势,适应新情况的必然选择。

为了适应军休工作中思想文化建设的需要,在市委、市政府的关怀下,在地方财政的支持下,我局筹资新建了军休干部活动中心,以组织开展军休干部的思想教育、终身学习、文化娱乐等活动为主要职能。这将在更广范围集合社会资源为军休干部服务,进一步推动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的发展。

二、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是推行服务管理社会化的前提。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社会服务日益丰富、规范。军休服务管理的许多事务和军休干部的许多需求,都可以通过社会化来实现。社会的发展进步,要求人们原有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等级观念必须更新和转变,必须实现从一种“封闭的”、“局部的”、“特殊的”心态向“开放的”、“大众的”、“平等的”心态转变,从一个“单位人”、“组织人”向“社区人”、“社会人”转变,这是一个人文明程度提高的体现。军休干部群体在服务管理社会化中,要正确对待三个转变,即从以往实物形态保障为主逐步向以货币形式保障为主转变,从享受干休所“小而全”的服务向依靠社会资源享受专业化、系统化、优质化服务转变,从享受无偿服务向无偿有偿服务相结合转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产品,包括社会服务产品、精神文化艺术产品,无偿或不须花钱购买的,往往不是最好、优质的产品。因此,无论是工作人员,还是军休干部,只有观念转变了,认识提高了,才能真正推进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的不断发展。同样,社会化所带来的便利、公平、优质又会促进军休干部市场意识的增强和对社会化的认同。我市安置的军休干部在住房制度改革和医保改革中,之所以能平静对待和平稳过渡,就说明了,军休干部在与上海市民共担改革成本,共享改革成果的过程中,也进一步加深了与社会的融合。

(二)“走出庭院,融入社区”是提升服务管理水平,促进服务管理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落实好军休干部的两个待遇,全面提高军休干部的生活质量,积极探索和改进现有的服务管理模式。“走出庭院,融入社区”就是军休工作中具有前瞻意义的成功经验。体现了军休工作的进步和发展,反映了干休所管理“由内及外”,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建立多元化服务网络,更好地为广大军休干部服务,实现“让军休干部满意和高兴”的宗旨。是广大军休干部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参与社会发展,发挥余热、做健康老人,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我们要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不断深化和丰富这一活动,使其继续发挥对军休工作改革的促进作用。

(三)适应新形势,及时调整和完善政策及改进工作方式,是推进服务管理社会化的重要措施

推行服务管理社会化的根本点,是使军休干部的生活质量能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地提高。一向以政策、规章为依据和调节手段的军休工作,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出现许多新情况,遇到不少新问题是不足为怪的。关键是要积极适应,主动研究,抓住契机,及时切入。尽量争取从政策上进行适应性调整,如果政策调整有一时难度,民政部门和安置管理部门要多从改进自身的工作方式上下功夫。我们在推行军休干部住房、医疗等改革中,结合我市实际情况落实相关政策,并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政策,按照社会化、属地化原则积极稳妥推进,从而既保障了军休干部的利益,又参与、支持了地方的改革大局。

(四)学会取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是实现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的关键所在

军休工作是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又是一项需要社会参与的工作。在20多年军休工作实践中,我们得到的一条基本经验是,民政部门不应也不能把军休安置管理的所有工作完全包揽,独家承担,民政部门在这项工作中,应该以研究制定政策,指导检查政策的落实,协调各方共同承担完成安置和服务管理任务为主要职能。这好比计算机的内存总是有限的,在日常使用中,只有经常删除一些过时、无用的信息,才能保存有价值的新信息。常言道“学会取舍,才能成功”,一个人的人生经历如此,一项工作的发展何尝不是如此。我们在探索服务管理社会化的过程中,是否有此自我超越的意识和行动,是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能否实现的关键所在。

三、相关建议

(一)抓紧对军休工作政策的调整,把服务管理社会化的成功实践,从政策规章的层面予以确定,使之规范。

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是军休工作的发展趋势,改革举措。虽然,军休服务管理工作的基本政策框架产生于计划经济时期,并且经过2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实践证明,这一政策体系对军休工作的发展、提高,对保障军休干部的基本利益,维护社会稳定大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我们看到,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而产生的新情况,军休工作也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有些政策做了较大的调整,如:建房方式、安置方式趋向灵活,交接工作打破批次限制,生活待遇货币化比重逐步增加,在注重政治性、政策性的同时,讲究效益和追求效率的意识有了加强,军休工作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服务管理社会化的探索取得了新的成果。另外,我们也应看到,在军休工作的基本政策原则未变的情况下,各地所进行的各种社会化探索、创新,难免带有较多的随意性和区域性,缺乏必要的规范。所有这些都应该在制定新的政策或调整现有政策时加以注意。

(二)进一步理顺工作关系,尤其是要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对民政部门和军休管理机构的职能准确定位。放下包袱,轻装前进,多从提高质量和工作效率的视角,研究军休工作的新发展。比如,从第五批安置起,用发放住房补贴解决军休干部住房,中央财政的支出比以往增加了约2/3,减轻了地方政府在建房上的负担。民政部门只要把住房补贴准确无误地发给军休干部,再协调有关部门为军休干部提供合适的房源就基本体现了职能,无需另行落实建房任务,增加额外的工作负担。

(三)正确处理服务管理社会化与加强服务管理机构建设的关系。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不仅是工作方法的演变发展,而是体制、机制创新的先导和准备。为了顺利推行社会化,一方面,要通过积极的宣传教育,和更加扎实的服务管理,消解军休干部对社会化的误解,提高对军休工作改革的认知度,增强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切实按照社会化的要求,加强服务管理机构的建设,重点是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整合军休工作资源,创新工作机制等。我们相信,随着服务管理社会化的发展,民政部门将更出色地做好军休工作,为军休干部提供更好的服务,创造更优良的生活环境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