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培两带实践思考

时间:2022-10-21 10:57:00

三培两带实践思考

党中央、国务院将“三农”工作列为“重中之重”。全省广为开展的“三培两带”活动,将加强农村党建工作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讲,“三培两带”不仅是单纯的党建工作,还是对农村发展有积极影响的经济工作;不仅是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农村基层政权的有效载体,还是组织工作贯彻落实党的农村政策的一大创举。

近些年,我县突出培育能人、协调服务和基地建设三个重点,从“三造”入手稳步推进“三培两带”。一是着力“造势”培育农村能人。普查农村能人基本情况,分类别建档、授牌。在县电视台开设“党建风采”专栏,宣传、激励能人。在党员、能人之间开展结对互培或建立互培小组,党员帮助能人提高政治思想素质,能人帮助党员掌握致富技术。通过组织行为,激发能人带头富、带领富的创业热情。二是着力“造血”开展协调服务。采取集中授课、外出参观、基地实践等方式,突出对村组干部、经济能人和外出务工人员的培训。突破区域、地域局限,组建全县经济能人协会,建立能人信息库,编印《通讯录》,制订《章程》,规范运作。县里筹资100万元建立农村信贷基金,专为农村能人发展高效农业提供信贷担保。还通过组织行为,在政策、技术、信息等方面扶持能人壮大产业。衙前镇“红井冈”牌竹荪产业在政府信贷担保、商标注册等的扶持下,短短两年实现年产值150万元。三是着力“造台”建设示范基地。将基地(或示范园区)作为“三培两带”的工作平台,坚持基地由能人领办,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发挥组织推动作用。如借助帮扶工作组、“三培两带”成员单位的力量,整合部门资源优势建基地。全县采取部门带、政府扶、龙头牵、强强联、招商建、股份办等方式,创办县乡村三级示范基地265个,总产值1.34亿元。

在“三培两带”活动中,我县实施了以村干部“星级工程”、万名农民“素质工程”和产业协会“富民工程”为载体的农村党建“三大工程”,以此激发村“两委”工作活力,提高农民群体素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把活动引向深入。通过有效开展“双学三培两带”活动,农村党员干部优化了队伍结构,增强了“双带”能力,改善了工作作风,促进了经济发展。“三培两带”如何进一步深化,真正富一方群众、兴一批产业?关键要做好“三篇文章”。

一、以“三培两带”基地为抓手,做好“提升”文章。“三培两带”是一项“基础工程”,基地建设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要将“三培两带”基地作为农业产业化的“样板”和联结千家万户的“磁场”来经营,县乡侧重抓龙头企业,乡村侧重抓大户种养,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一要提升基地科技含量。探索建立在利益共同体基础上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按“双向选择,利益共享”原则,下派一批有技术专长和实践经验的科技人员,作为科技特派员挂职乡镇,作为科技指导员挂点基地,作为科技“流动”小分队挂靠大户,为提升基地科技含量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在县级以上基地逐步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园,大力引进并定期新技术、品种、项目和农产品销售信息,对农产品实施精深加工,注册商标,提高档次和附加值。建立普及农村实用技术奖励基金,在农村创建一批科普示范村,培植一批科技示范户,表彰一批科普先进个人。二要提升基地产业规模。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结合本地资源和禀赋,选准适合当地“水土”、有潜力的项目建基地。在产业相同或相近的基地组建“农业产业经营集团”,联大、做强主导产业,组织引导农户规模化经营农产品,使基地在良种培育、大户种养、产品精加工、包装储运、成品销售等环节中形成产业链并达一定规模,促进农业产业化。三要提升基地辐射面。实行大基地带小基地带农户,结合主导产业,大力培植、扶持经济能人,推广“干部挂职、农民打工”,组织农村种养大户“走出去”实地考察。充分发挥“三培两带”基地“引进、培训、推广、回收”的基本功能,采取现场培训、巡回授课、集中办班等办法发挥基地对农户“传、帮、带”作用,真正使能人经济凸显出来,把千家万户带动起来,形成产业发展的“星火燎原”之势。

二、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作用,做好“整合”文章。“三培两带”是一项“系统工程”,组织部门要发挥好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的“牵头抓总”职能,整合资源,“捆绑”各方力量,使“三培两带”实现资源最佳配置和有效利用。一要整合领导力量资源。“三培两带”要与“三级联创”相结合,同样作为党建与经济发展的目标纳入对部门、乡镇年度考核的范畴。要明确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定期召开情况通报会、进度催促会,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合力。二要整合部门要素资源。整合部门资金、项目、物资、技术、政策、信息、人力等一切可供利用的要素资源,在“三培两带”目标体系下统筹利用,归位管理。对帮扶工作组、各成员单位创办“三培两带”示范基地,要建立实绩档案,实行终端目标管理与平时过程管理结合。部门结合行业特点和优势,突出扶持农村能人,对值得“扶”的倾力帮助壮大产业。三要整合民间力量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活社会资源和民间资本。鼓励干部“人钱下海”或“人不下海钱下海”、“钱不下海技下海、智下海”,采取自办、联办、入股等方式创办“双学三培两带”基地。要树立“大人才”观,按照“挖掘能人找项目、聚集能人办基地、培养能人成党员”三步曲,依托能人发展产业,培育产业带头人。

三、延伸“三培两带”触角,做好“对接”文章。“三培两带”还是一项外延广、包容性强的“延伸工程”。为此,“三培两带”除了与党员“双带”能力、提高农民素质、策应人才战略等“对接”外,重点要在对接政策、市场、产业上做文章。一要与政策对接。发展“三培两带”项目要与本地政策结合,更要与中央、省、市的产业发展政策对接,增强产业发展的预见性和敏锐度。地方产业发展只有符合上级的政策要求和发展方向,才能“巧借外力”取得资金、技术即人财物的支持,把产业做大、做优、做强,否则项目难以上规模、成产业。比如前些年我县结合退耕还林政策,大力发展苗木花卉业促农增收。今年中央政策扶持农民种粮,我县调减退耕还林发展苗木的面积,产业带向规模种粮、提高单产上发展。二要与市场对接。按市场要求建设好示范基地,是深化“三培两带”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增进广大干部群众对党建工作认同感的内在要求。只有通过市场化、产业化运作,把农副产品变成商品,基地才能有效发挥辐射力、带动力和影响力,不至于成为“观摩、样子”基地甚至落成“负担、包袱”基地。如去年生猪市场的价格、行情看好,我县对规模养猪业实行土地、办证、用水、用电等优惠政策,在市场的牵动和组织的引导下,经济能人自发创办养猪基地。堆子前镇陂田村青年农民林夏民外出务工小有成就,获悉家乡发展养猪业的好势头,返乡投资180万元创建20亩的良种养殖场,年饲养母猪300头,出栏仔猪、生猪6000头,带动97户形成规模饲养,使该村成为全县有名的养猪专业村。三要与产业对接。农业产业化是建设小康农村的一大趋势。在延伸产业链中,一方面要“链外”,即向相邻产业的地区学习先进技术、资本市场和运作经验,取长补短。近些年我县金桔、茶叶、木竹分别与广西阳朔、本省婺源、浙江安吉等地的产业形成技术上“对接”后,成效明显。以金桔为例,我县自组织学习、考察广西阳朔县金桔保鲜技术后,淡季销售的金桔单价由前几年1-2元/公斤提高到3-7元/公斤,且供不应求,去年全县金桔产业增收2000万元以上;一方面要“链内”,以农村产业协会的形式,聚集能人,孵化产业,服务群众,带民致富。并采取“订单式”定向培训、政府“买单”免费培训、选派师资下乡镇培训、资助农户进院校定向培训等措施,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造就农村“技能型”实用人才。从中培养乡土人才,造就能工巧匠,在扶持、发展、壮大产业的同时,不断为村组后备干部库存新鲜“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