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本质内涵思考

时间:2022-10-05 04:32:00

社会本质内涵思考

追求社会和谐,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一个基本理念和构成要素,中国人历来讲和谐,因此,谈和谐社会,不可能避开民族文化传承和思想积淀,但更应看到二者间的差异性。

第一,封闭的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和谐与开放的知识经济基础上的和谐之差异。自然经济时代的和谐是一种“天不变,道亦不变”形态下的社会和谐,它形成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特殊关系之上。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由于单个人或家庭无法与自然相抗衡,只能依靠宗族势力,这必然强化了血缘裙带关系。从人与社会的角度看,封建王朝为了维护其统治,通过户籍、保甲等制度,把人牢牢地限制于狭小地域和封闭空间,这种人与信息很少流动的和谐,甚至能够维系千百年。知识经济时代的和谐,建立于信息高度发达,人的流动性越来越大的基础之上,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结构与民众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即社会由自然经济的一元结构变革为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基础上的多元结构,大众思维由单向趋向多维,由求同趋向求异。这种情况下,社会关系处在快速调整和变革过程,即一个平衡与和谐形成后,新的不平衡与不和谐因素又产生出来。相比较而言,要实现动态和谐更为困难。

第二,封建统治造就的顺民意识基础上的和谐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基础上的和谐之差异。回顾中华民族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出,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中国社会便从意识形态到社会结构皆走向以皇家为核心的社会运行秩序,这种体制机制的突出特征是权力自上而下作单向运行,且表现为刚性,由此造就了“青天”与“草民”意识,形成了逆来顺受的顺民性格。除此之外,由于民众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权利,更没有形成保护私权的观念,“不争”自然而然进入价值观的领域,进入灵魂深处,这时的民众面对再大的困苦都能承受,再难咽的苦果都能吞下,做“顺民”成为一种封建时代的民族意识。

进入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今天,特别是在经济多元化和价值观念多元化已经成为一种基本社会形态的情况下,在强调以人为本,强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深入到权力运行规则和方式的情况下,要实现社会的和谐,执政党必须平衡好各利益阶层的利益要求,平衡好组织力量与社会力量的消长,显然这都不是容易做到的。

第三,以降低欲望缩小欲求达成和谐与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实现和谐之差异。基于资源与人口的原因,也基于封建统治的规律,中国历史上不管是制度设计还是文化灌输,都在最大限度缩小民众在物质利益方面的欲求,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欲望小了,安分守己了,因不满足而产生的不和谐因素就会大大减少,所以说这种社会和谐相对容易实现。进入当今时代,无论从党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要求的执政理念看,还是从群众已经强化了的利益观看,都显现出通过满足需要来实现社会和谐的难度越来越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大众的需求已经不仅仅集中于物质层面,更多的需求走向精神层面,即所谓:一个人没有饭吃时只有一件事要做,就是找饭吃,有了饭吃后会生出许多事来。生出来的事便包括民主、法制、公平、正义等等,这些都是以往所不曾有过,或表现不突出,其存在和发展必将直接影响着和谐社会的状态和走向。

缘此,今天讲的和谐已经远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和谐,而是一种新的文明基础上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