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部机关机制思考

时间:2022-09-22 04:13:00

组织部机关机制思考

注重加强自身建设是组织部门的优良传统。近几年来,经过树组工干部形象、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讲正气、树新风”等重大活动的洗礼,组工干部工作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工作热情和干劲进一步迸发。但与总书记提出的“把组织部门建设成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模范部门,把组工干部队伍建设成为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过硬队伍”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主要表现为“五个不适应”,即工作节奏不适应,工作主动性不强,缺乏自我加压的精神;工作能力不适应,对一些新知识、新业务、新技能的学习和接受有些滞后;工作方法不适应,工作程序不规范,在具体细节上有需要进一步规范的地方;工作标准不适应,工作定位不高,缺乏敢争第一的勇气;工作态度不适应,缺乏创新意识,工作无特色,等等。要改变这些状况,切实提高组工干部的整体素质,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就必须有一套切实管用又激人奋进的工作机制,为此,我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在县委组织部机关建立了组工干部激励机制,并通过一年的试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激励机制的基本内容是“双争双创双出”,即,争先进争位次、创业绩创一流、出亮点出精品,以实施目标责任制为基本形式,以严格考核和奖优罚劣为手段,融组织领导、责任目标、运作实施、督导考核、奖惩评价为一体,出台了《关于在县委组织部实行激励机制的意见》,形成了一整套工作载体和运行规范,

(一)科学制定目标。制定目标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凡是能够直接用定目标的工作任务,直接用数量定目标,如撰写调查报告、典型经验、调研文章的篇数等各项工作直接用数字定目标。不能量化的,要求有特色、有亮点。每个科室每个人的工作目标包括业务目标、创新目标、亮点目标三部分,鼓励创新,鼓励举亮点、出精品、创品牌,这样,每个科室每个人既有正常目标,又有加压目标。

(二)完善运作载体。突出重点,选好载体,形成一个纵到底、横到边,载体各有不同、活动各有特色的实施运作网络,真正使激励机制发挥出整体效果。一是开展评选先进科室活动。年初,各科室将重点、亮点工作向大家做出承诺。年终,将重点、亮点工作作为主要内容,进行考核排位,评出先进和落后,兑现奖惩。二是设立工作创新奖。对在分管工作中敢于打破常规思维,进行大胆创新,并且走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前列的科室和个人,予以奖励。三是设立信息、宣传、调研单项奖。制定了详细的考评细则,完不成信息、宣传、调研任务的,不得评先。信息方面,对部内干部下达了信息责任目标,每人每月至少向省、市组织部门上报2篇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调研方面,每个组室结合组室业务,选择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重点工作,确定一个调研课题。通过调研,找出带有规律性和普遍性的东西,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成果,为领导决策和指导工作提供依据。宣传方面,在部级、省级、市级新闻媒体和刊物发表文章的,分别计不同的分值,鼓励干部向新闻媒体报送稿件,扩大南乐组织工作的影响。

(三)加强督导检查。采取年终考核和平时督查相结合的办法,对机制运行情况进行督导。坚持开好“三个会”:每周召开一次部长办公会,由各分管部长参加,主要讨论本周需要完成或需要解决的重点工作,落实工作责任。每月召开一次部务会,由分管部长和有关科室负责人参加,通报本月工作完成情况,研究下月工作任务集体讨论重大事项。每季度召开一次重点工作汇报会,由全体干部参加,主要掌握全年工作任务进展情况,对进展缓慢的工作督促加压,集体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办法。同时,通过南乐党建网、《南乐组织工作》通报工作进展情况,表扬先进,批评落后,强力推进。

(四)严格考评奖惩。成立了由部领导牵头和有关科室长等同志参加的考评小组,按照公开公正、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细化了考评措施。在尊重客观实际的基础上,对科室、个人一年来的工作情况实事求是地评价。考评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坚持公开透明、客观公正,考评内容和结果公开,接受监督。通过科室自报、小组审查、公示、部长办公会研究,评出先进科室、先进个人作为正激励对象,予以通报表扬、物质奖励、优先提拔重用等奖励;对考核结果较差、工作后进的予以警告、诫勉等措施,使接受正激励的干部充分感受到鼓舞,接受负激励的干部感受到压力,带动绝大多数的中间层次,形成争先进、争位次、创一流的生动局面,达到推动工作的目的。

实施激励机制,在营造学习氛围、增强创新意识、提升工作质量、打造工作品牌、树立良好导向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营造了浓厚学习氛围。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引导,学习已成为干部的自觉行动。部内干部主动参加专升本、本升研学历教育,利用星期天钻研经济、法律、科技等知识,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工作之余抓紧学习,节假日主动“充电”,成为一些干部的真实写照。部内干部把学习作为提升自身素质、搞好各项工作的首要任务,把发言、演讲、材料写作作为自身成长进步的重要条件,坚持干中学、学中干,将精学理论、深学业务、广学知识和勤练笔杆有机结合起来,理论水平、写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党建工作对接新农村建设》、《提高四种能力破解四大难题》等理论文章在《农民日报》等部级新闻媒体发表,发稿数量之多、分量之重前所未有。《党旗,在外出务工人员心中飘扬》荣获河南新闻奖一等奖。《农民外出务工对农村两委班子建设的影响》、《农村干部工资待遇问题调查》2篇调查报告被省委组织部《组工通讯》采用。

增强了创新创优意识。长期的职业习惯使一些组工干部形成了安于现状、不敢冒尖的思维定势。激励机制从正反两个方面鼓励探索、支持创新,要求每名组工干部每年必须提出2条以上创新建议,科室工作每年必须有2个以上“创新点”,强化了干部的创新意识,形成了只有创新才能发展提高的工作共识。部内干部紧紧围绕对全县发展有重大影响和实际效益的重要工作,自我加压,创新思维,力求省里有名次,市里创一流,横向有突破,取得了丰硕的创新创优成果。部内1名干部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新农村建设先进个人。实行干部考察人员资格认证的做法在《中国人事报》刊发,市委主要领导作了重要批示,要求在全市推广。外出务工党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预警机制、党员信息库等6项工作走在了省、市前列。基层组织建设连续6年被评为全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远程教育站点建设位居全市第一,县委组织部连续3年被评为全市组工宣传先进单位、全市组工信访先进单位。

树立了良好干部导向。坚持对能干事、干成事、有成绩的给荣誉、给奖励、给舞台。经过严格考评,对3个工作成绩突出的先进科室、6名信息、宣传、调研先进个人进行了隆重表彰。在全县干部调整中,6名优秀干部得到提拔重用,真正体现了干好干坏不一样、干与不干不一样,树立了崇尚实干、鼓励创新良好导向,把组工干部的兴奋点和注意力引导到了干事创业上,使组工干部充分感到组织对自己工作的关注和督促,形成了不干不行的工作环境和干不好不行的竞争氛围。“靠学习进步,凭能力提升”、“有为才能有位,有为才能有威”、“实干有奔头,空谈无市场”成为大家的共识。

实施激励机制,代表了组工干部的意愿,集中了组工干部的智慧,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建设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过硬队伍的重要措施,是树立良好干部导向的有益探索。实施激励机制的实践给我们以下启示:

确立科学目标是实施激励机制的基础。制定工作目标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既要有长期目标,又要有短期目标。目标过高会使干部觉得高不可攀,望而生畏,丧失争创信心;目标过低,会使干部觉得不费气力,伸手可获,失去积极性。制定目标过程中,要广泛征求干部、职工的意见、建议,充分考虑到工作性质和劳动强度的差异,做到集思广益。具体讲,就是围绕“日常工作上水平、重点工作求突破、创新工作有特点、整体工作创一流”的总体要求来确定。

提高干部素质是实施激励机制的核心。总书记明确指出,把组工干部队伍建设成为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过硬队伍,为加强组工干部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实施加压激励机制,把提高组工干部队伍素质作为核心,使每名干部作到刻苦学习、善于研究,是提高组工干部素质的重要措施。要丰富学习内容,引导组工干部不断扩大知识面,掌握新技能。要创新学习形式,运用专家学者授课、轮流讲评业务、集体研讨、领导讲评等形式,作到学有所获、学有所悟。要严格学习考评,定期对干部学习情况进行检查、展评,把学习情况作为评先评优、提拔重用的一项重要内容,作到学与不学不一样、学好学差不一样。

敢于创新创优是实施激励机制的动力。改革创新是时代潮流。全国组织部长会议明确提出,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激励机制从内容设计到分值分配,从工作机制到载体设计,都突出了改革创新这一主题,实行创新工作统筹制、项目制,鼓励、支持干部创新创优,考评工作时,重点考核在日常工作的基础上创造性作了哪些工作,从而形成了一大批创新成果。实践证明,只有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把学到的新知识、新技能融入工作实践,转变为创新的思路和措施,推动学习成果向工作成果转变,组织工作才能出思路,出经验,创特色,创品牌。实施激励机制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从内容上充实组织工作的内涵,从形式上丰富组织工作的载体,使组织工作充满生机与活力。

营造和谐氛围是实施激励机制的保证。一个单位、一个部门要想取得新进步,实现新突破,必须形成心齐气正、奋发向上的和谐氛围。实施过程中,一方面,要明确工作职责。对重点工作进一步细化、量化,责任到人,任务到人,使人人肩上有担子,人人肩上有压力。另一方面,要弘扬团队精神。科室之间要相互衔接,同志之间要相互支持。在农村基层组织换届、干部考核考察等工作中,我们打破科室界限,组织全部力量集中攻坚,为圆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工作过程中,我们更新了办公设备,美化了办公环境,规范了文明行为,举办了演讲比赛、文艺晚会等丰富多采的活动,活跃了干部的文化生活,增加了同志之间的相互了解,形成了相互关心、相互支持的和谐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