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部门自身机制建设思考

时间:2022-09-21 04:58:00

组织部门自身机制建设思考

构建民主开放的自身建设机制,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对组织部门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新形势下组织部门服务“两个率先”的重要举措,它昭示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组织工作价值取向的一种引领。因时而新,探索和破解这一课题,对于确保组织部门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有着重要意义。

一、新形势下构建民主开放的组织部门自身建设机制势在必行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全党要紧紧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抓住重点、整体推进,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建新机制、增长新本领,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组织部门也必须适应这一新形势、新任务,加快构建民主开放的自身建设新机制,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1、构建民主开放的组织部门自身建设机制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充分体现时代性的迫切要求。首先,从组织工作与党的建设关系来看,构建民主开放的组织部门自身建设机制顺应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时代需要。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是在已经完成“两大历史性转变”的条件下执政,面对国际形势发生新的深刻变化,国内现代化建设任务更为繁重,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而作为一个领导开放社会与开放事业的党,必须自身要开放,体现时代性。这就迫切要求作为贯彻执行党的组织路线和干部政策的组织部门,要面向时代、面向社会、面向群众,建设一个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的民主开放的组织系统,从观念到工作都要摒弃一些不合时宜的东西,不断吸纳先进的理念和时代的气息,自觉把工作交给社会评价,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监督。其次,从组织工作发展来看,构建民主开放的组织部门自身建设机制顺应了加强组织部门自身能力建设的时代需要。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精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在于搞好党的建设,而搞好党的建设,最主要的还是要推进组织工作的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建设,加强组织部门自身的能力建设。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特别是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和发展,党的组织工作的民主开放进程已经处于一个较高的平台,构建民主开放的组织部门自身建设机制,是把握党的建设的客观规律,顺应组织工作时展趋势的必然选择。为此,必须从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建设开放的组织工作系统的重要性,下决心以开放的视角、开放的思维、开放的精神来谋划和推进组织工作,全力打造一个民主开放的组织工作系统。

2、构建民主开放的组织部门自身建设机制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充分体现开放性的必然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人民群众的思想也更为活跃,民主意识日益增强。建设怎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已不仅仅是党内关心的问题,而且是全社会都极为关心的问题,尤其是党按什么标准评价干部、以什么形式教育干部、用什么方式选用干部,更加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在这种情况下,组织部门所肩负的责任不仅仅是完成党交给的各项组织工作任务,还应当承担起向社会展示党的形象、扩大党的影响力的重要责任。因此,组织部门要适应这些重大变化,就必须跳出封闭状态下运行的“自我循环体系”,面向社会、走向世界,从内容到形式都要体现出与社会和时代相适应的开放程度,使组织工作的运行机制、工作方式符合新的实践要求。尤其是当前,组织工作的实践活动处在旧的平衡被打破,新的规范还没有完全建立的时期,在开放的国际社会中,面对不同的阶级观念和价值理念,如何既能以博大胸怀来吸收世界先进性成果,同时又能够抵制西方异质文化对社会的消极影响;面对经济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社会经济成份、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和就业方式的多元化趋势,面对党员成份呈现多样性、党员切身利益出现巨大差异等情况,如何对党员进行思想教育等,这些都是组织工作和组织部门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仅靠传统的办法是不够的,必须走出一条新的路子,这就要求组织部门必须以开放的状态,吸收借鉴新的方法、新的手段来解决新问题。只有从构建民主开放的组织部门自身建设机制着手,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等各方面建设,我们党才能不断创新执政理念,完善执政方略,健全执政体制,改进执政方式,改善执政环境,提高执政能力,才能在进一步扩大民主开放中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3、构建民主开放的组织部门自身建设机制是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充分体现先进性的内在要求。近年来,组织工作所取得的成绩都是在民主开放的环境中取得的,都是靠社会的评价支持系统来推进的。无论是干部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公开述职、民主测评、民主推荐、差额考察、考察预告、任前公示,还是基层组织建设方面的党员发展公示、镇“两委”领导班子公推直选和“三推两评一选”、村党组织书记“两推一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教活动、先进性教育活动试点工作,乃至近两年在组织系统开展的以公道正派为主要内容的集中学习教育活动、“讲党性讲正气讲纪律”学习教育活动,等等,都不只是在党内进行,不只是在组织系统内完成的,都全部深入到党员干部之中,全部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甚至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实践证明,组织工作和组织部门的任何一项改革和创新,只要把它交给社会,就会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拥护。可见,组织工作和组织部门拓宽工作视野和舞台,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是大势所趋、历史的必然,也是组织部门体现先进性的必然。

二、构建民主开放的组织部门自身建设机制应遵循的指导思想

构建民主开放的组织部门自身建设机制,必须按照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展开,朝着党的建设总目标来加强。关键在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核心在把握大局、务实创新,本质在更好地发挥组织工作对改革建设发展的保证作用和服务作用。

1、必须紧紧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个关键,更好地为能力建设提供组织保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构建民主开放的组织部门自身建设机制应首先遵循的指导思想。因此,要始终立足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精神,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这一高度,来思考、谋划和构建民主开放的组织部门自身建设机制。

2、必须紧紧围绕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更好地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执政党先进性的具体体现。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构建民主开放的组织部门自身建设机制,要始终围绕这个大局,在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的背景下研究组织部门自身建设机制的定位和思路,把那些与党的中心任务、与经济建设联系紧密的工作作为重点,在资源的配置、力量的组合、精力的投放上向重点倾斜,坚持着眼于发展、服务于发展、有利于发展,用发展的方法来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3、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不断开创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的新局面。面临新的时代、新的任务、新的要求,构建民主开放的组织部门自身建设机制,必须树立建设学习型、创新型、发展型组织部门理念,用发展的眼光谋划组织部门自身建设机制,用改革的精神增添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的发展动力,用探索的思维拓展组织部门自身建设机制,进一步推动机制创新,使组织部门自身建设机制充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4、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断增强组织工作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组织工作和组织部门自身建设与党员干部群众有着天然的联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要珍惜、巩固这种联系,保持发扬这种优良传统和作风,真正使组织工作和组织部门自身建设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真正落实“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要求,确保民主开放的组织部门自身建设具备深厚的群众基础,展现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特别是要扩大自身建设中的民主,畅通上下情况沟通的有效渠道,广泛听取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意见和呼声,满腔热忱地为他们提供优质服务,使组织部门自身建设机制更加贴近基层、贴近群众,打破神秘感,增强亲和力、感召力,实现组织部门自身建设与社会各界的互动共振。

三、民主开放的组织部门自身建设机制应具备的基本特征

民主开放的组织部门自身建设机制,不是单就某个环节、某个方面的局部性、单项性的民主开放,而是全方位、全过程的整体性、综合性的开放,必须在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注入民主开放的精神,把各项工作纳入其中来总体考虑,全面部署。从当前时代要求和组织部门实际看,民主开放的组织部门自身建设机制应具备先进的工作理念、创新的工作思维、科学的工作机制、民主的工作作风和公开公正的公众形象,即应具备先进、民主、开放、创新四大基本特征。

1、先进是民主开放的组织部门自身建设机制的本质特征。先进的民主开放的组织部门自身建设机制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先进的工作理念。组织部门是替党抓组织建设和干部工作的重要职能部门,担负着培养选拔干部,为改革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的重要职责。组织部门是无产阶级政党组织,其工作理念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先进的组织性质和工作理念决定了组织部门的先进性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改变。二是先进的工作机制。民主开放的组织部门自身建设机制应充分借鉴和吸收现代文明成果,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构建起一整套科学完备、高效透明的运行机制,从而保证所担负的重大职责的完成。三是先进的工作团队。民主开放的组织部门应具备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技能精湛、作风求真务实和形象公道正派的组工干部队伍。

2、民主是民主开放的组织部门自身建设机制的基本特征。民主化一直是世界政治文化发展的主旋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主题和目标就是要使全体公民不断增强民主意识,提高民主能力,真正赋予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实现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组织部门应努力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先锋和楷模,将追求民主、实践民主贯穿于构建民主开放的组织部门自身建设机制的全过程,具体表现在公开选人用人、公开党务政(部)务、公开从严治部等。

3、开放是民主开放的组织部门自身建设机制的外部特征。民主开放的组织部门自身建设机制的一个外在的显著特点是开放性。构建民主开放的组织部门自身建设机制过程中,要始终着眼于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直面开放的时代、开放的社会和开放的事业的大背景,破除组织部门的神秘化色彩,提高自身建设的社会透明度,虚心接受干部群众的评价监督,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指导、谋划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的新思路,用开放的态度去观察,用开放的思维去分析,用开放的精神去开拓,用开放的举措把民主开放进程向前推进,努力形成与党的中心工作更加融合、党内民主更加充分、工作视野更加开放、方式方法更加科学、与外部信息交换更加紧密的组织部门自身建设机制,使新事物、新变化不断进入我们的视野,通过对工作中的新问题、新观念的思考,形成以新理论、新创造为主流的思想理念,确保组织部门自身建设机制经得起群众、历史和实践的检验。

4、创新是民主开放的组织部门自身建设机制的时代特征。当今时代,是一个提倡创新、崇尚创新、追求创新的时代。同志曾高屋建瓴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不竭动力。构建民主开放的组织部门自身建设机制,必须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破除就组织部门自身建设抓自身建设的思维定势,树立跳出组工看组工、围绕大局和中心抓组工,充分发挥服务功效和保证功效的新观念。因而,构建民主开放的组织部门自身建设机制,必须在三个方面有所创新:一是创新观念,即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和任务的需要,不断更新思想观念和工作观念,使组织部门自身建设朝着围绕大局、服务中心的方向强力推进;二是创新机制,即不断推陈出新,以创新的制度架构起创新的运行机制,使组织部门自身建设朝着公道正派、与时俱进的方向强力推进;三是创新方法,即借鉴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组织部门自身建设朝着面向社会、群众认可的方向强力推进。

四、构建民主开放的组织部门自身建设机制的思路和对策

“构建”,体现的是一种动态,更是一种探索中的实践;它昭示的是一个方向,更强调的是一个开放式过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不断完善。要结合以公道正派为主要内容的深化和拓展“树组工干部形象”集中学习教育活动,针对查摆出来的突出问题,从制度的层面进行反思,按照“坚持有效的、完善不足的、补充急需的”原则,对现有制度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对不合时宜的制度,该修订的修订,该废止的废止,特别是要针对容易出现的关键部位和薄弱环节,积极适应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新要求,努力形成公开透明、社会参与更加广泛、人民群众能够自主选择和有效监督、民主化科学化制度程度更高的工作机制。我们认为,构建民主开放的组织部门自身建设机制,应着力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建立健全民主开放的组工干部选调、培训、考核和交流机制,进一步规范组织部门人事管理。

1、建立健全民主开放的选拔任用机制,促进组工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建立良好的选人用人机制,推进队伍建设创新,是建设高素质组工干部队伍的重要保证。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优化组工干部队伍结构,使组织部门形成“一潭活水”,不断增强生机与活力。当前,在组工干部的选拔任用上,要严格按照《干部任用条例》的要求,以扩大民主为方向,以中央“5+1”法规性文件为依据,带头搞好组织部门自身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要借鉴和运用干部工作中的推荐责任制、考察预告制、票决制、任前公示制等多种制度,同时还可采取公开职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内部竞争上岗等办法选人进人。结合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本市实际,在选人用人的标准要求上应建立“高进高出”制度。所谓“高进”,就是调入的人员,自身政治素质、业务水平、知识结构、办事能力、所任职务或经历、起点和层次都要坚持高标准。新进部机关的人员要注意增加懂市场经济、懂财贸、懂电脑和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干部,坚持做到好中选好、优中选优,不能把刚从校门出来的应届毕业生选进机关。要根据需要,采用高职低配方法,适当选一些有一定职级的干部进部机关,如地市级组织部可将市直单位中层正职或所辖县(市、区)委组织部的优秀中层组工干部调到组织部任中层副职,抽调乡镇优秀年轻组织委员到部内任副科长或科员。在选人进人过程中,对新调入人员应建立3个月至半年的试用期制度,对符合要求的办理调动手续,对不适应在组织部门工作的退回原单位。这样,通过从严把好入口关,使新进人员质量有切实保证,进入角色快,适应性强。所谓“高出”,就是在安排组工干部时,要根据能力,适当提高档次,克服组工干部只能做党务、政工工作的观念和担心别的单位攀比、不敢大胆安排使用的倾向,大胆安排一批到经济部门、企业界或重要部门担当重任,以此形成良好的用人导向,使组织部门真正成为使用人才、培养人才、储备人才、输送人才的基地。同时,要处理好坚持“高进高出”原则与部内年轻干部成长进步的关系。对条件成熟的年轻干部,要及时、大胆提拔使用,不能因为坚持“高进高出”,而影响了年轻干部的成长进步。

2、建立健全民主开放式的学习培训机制,全面提升组工干部政治理论和业务水平。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对组工干部政治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就目前情况看,一些组工干部的政治业务素质还难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组织部内部的教育培训机制还不够完善。一方面,受条件和时间的限制,组织系统多数中层干部和一般干部难以得到系统的理论和业务培训,只能在干中学、学中干;另一方面,缺乏明确统一的学习目标要求和严格的考核,使许多组工干部缺乏系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常常是零打碎敲,写材料时想起学,遇到问题时想起学,领导要求时想起学。因此,要迅速、全面提高组工干部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必须建立健全系统的民主开放式的学习培训机制,重点要抓好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在学习培训的内容上,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要制定组工干部教育培训大纲,给组工干部确定出必读的政治理论和专业知识书目。要在重点抓好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培训的同时,抓好江总书记倡导的《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利用外资基础知识》三本书的学习培训。此外,还要抓好法律、党史和中国近代史及人才学、领导科学、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和文学等有关方面知识的学习,以及微机等现代化办公设备的操作使用技能的培训,努力使组工干部都成为“百事能”、“万事通”的复合型干部。二是在学习培训方法上,由松散零碎式向完整系统式转变。要建立和完善组织部门内部的培训体系,认真制定组工干部培训规划,对学习内容做出系统安排,订出近期和长远学习计划和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学习培训,做到长短结合、脱产与业务相结合、个人自学和集体培训相结合进行学习培训。要在抓好组织部长、副部长学习培训的同时,采取硬性措施,对中层干部和一般干部脱产进行系统理论和业务知识培训。三是在教育培训的组织方法上,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要适应21世纪发展的要求,逐步采用如电化教学、远程教育、网络教学等现代手段,创建开放式、高层次、个性化、市场化的教育培训方式,做到封闭式办学与开放式办学相结合、脱产学习与在职自学相结合、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强培训主体与受训对象的双向互动,提高培训效果。要建立健全组工干部理论、业务学习考试考核制度,对组工干部学习应达到的标准提出明确要求,限期提交学习心得,定期进行考试,并把学习成效作为衡量组工干部素质的重要依据和提拔使用的基本资格条件。组工干部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实效的考核要实行学分制,以此激发组工干部的学习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同时,要以活动促学习。我们多年在组织系统坚持有计划地开展演讲比赛、展示读书笔记、测试专业理论知识、优秀论文评比等活动,都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3、建立健全敞开式、内外结合的交流机制,努力拓宽组工干部锻炼提高的渠道和途径。在实践中锻炼干部是培养干部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建设高素质组工干部队伍的一项重要措施。要注意通过选派干部到关键岗位、先进地区、艰苦复杂环境锻炼,使干部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能力。但现在一些组织部门仍没有完全从内向式、神秘化的工作格局中解脱出来。在与外部环境的联系上,强调独立性,忽视开放性;在组织部内部、科室之间相对封闭,职位和人员缺乏必要的交流,使组工干部接受多方面锻炼的机会比较少,其知识、视野、思维方式受到局限,一些组工干部至今还难以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旧思想的束缚,工作缺乏灵活性、超前性和创造性,开拓不足,稳定有余。这就迫切需要各级党委及组织部门彻底打破不合时代要求的工作格局,根据组工干部队伍的整体结构和工作需要,按照干部成长规律,建立起内外结合的交流机制,实行全方位培养。从我市近年来的实践看,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一是拓展锻炼范围。对缺少基层工作经验的干部,有计划地选派到企业、乡镇、街道办事处挂职,使他们在基层经受锻炼,端正品行,增长才干;对缺乏宏观管理、决策能力的中层干部,可选派到上级机关跟班进行锻炼;对知识能力不全的干部,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派到有关的行政、经济管理部门、司法部门或与业务有关的部门实习锻炼,全面学习和了解有关知识和情况。挂职锻炼的时间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一般来说,下派以一年至一年半为宜;上挂以半年至一年为宜;到有关部门学习则以3个月至半年为宜。二是加速干部轮岗。组工干部轮岗锻炼既要考虑工作的连续性,又要考虑干部的成长进步,舍得进行交流。具体操作中,要根据组工干部能力素质状况,有计划地进行。一般在一个岗位上工作3年就应轮换一次。对新进组织部门的干部,可先安排到综合科室工作2—3年,熟悉全面情况,接受综合训练,然后再轮岗到具体的业务科室。三是建立基层工作联系点。组织部及科室都要建立基层工作联系点,经常到联系点蹲点调查、参加劳动,与工人、农民交朋友,从群众中汲取营养,增加与人民群众的感情,促进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四是强化科室之间的信息沟通。在充分利用部刊宣传各科的重大活动的同时,每月召开一次职能科室工作汇报会,开展工作研讨、业务交流,反映工作动态、工作重点及面临的问题等,重大情况随时通报。这样,各科室既可以相互了解工作情况,又可以站在全局的高度来考虑问题和安排工作,避免工作运行中各行其是、相互掣肘、重复劳动等不协调状况,从而使组工干部形成智能、知识互补、集思广益的良好工作局面。另外,可以让组工干部参加农村和企业整顿、到先进地区和发达国家参观考察、搞好传帮带等多种活动形式,努力使他们的工作范围、从事的一切活动,都成为锻炼提高自己的有利机会。

(二)建立健全民主开放的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的工作制度,进一步规范组织部门工作程序。组织部门自身科学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操作体系是整个部门产生业绩和科学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构建民主开放的组织部门自身建设机制,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不断改进组织部门在自身建设上与推动经济发展和组织工作进步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打破神秘化和封闭化状态,建立公开透明、科学合理的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的工作机制。

1、建立健全公开透明、务实高效的组织部门决策咨询制度。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求组织部门要坚持以宽广的眼界观察形势,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积极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构建民主开放、与时俱进的决策咨询机制,充分发挥组织部门的职能优势,疏通与社会同频共振的渠道,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畅通和拓宽信息交换网络,搭建内外交汇的互动平台。要打破组织部门以往“单打一”、在组织系统内自我循环的神秘性和封闭性,拓展全方位的信息交换渠道,构建内外交汇的互动平台,在组织工作中,强化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发挥组织部门的主导作用,突出党员干部群众的主体作用。如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上,要由组织部门的推动转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能动;在干部的选拔任用上,由“几双眼睛看人”转向“千百双眼睛选人”;在干部的管理监督上,由要求群众管转向群众主动管;在干部的教育培训上,由组织上的要求转向干部的内在要求等等。要以开放的视野、开放的思维、开放的精神和开放的工作机制,实现组织工作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中的开放式良性循环,真正实现伟大工程与伟大事业的紧密结合。要坚持以开门评部、开门纳谏为手段,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将组织工作的内容、过程和结果公诸社会,广泛听取意见,畅通社会各界监督、评价和参与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的渠道,积极构建组织部门与党员、干部和群众互相交流沟通的平台,由少数人参与谋划转变为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由组织部门作为直接操作者转变为规则的制定者和执行规则的组织者、指导者、监督者。同时,在形式上积极探索建立组织工作情况通报和组织部门新闻发言人制度,拓宽组织部门与社会各界的沟通渠道,设立办事指南触摸屏和网上部长信箱,通过实施首问负责、部务公开、开门办公、部长接待日等一系列制度,切实为基层干部群众办事提供各种便利,使组织部门更加贴近基层、贴近群众,增强亲和力、感召力,实现组织部门与社会各界的互动共振。要主动联合社会各界,整合社会资源,进一步发展和壮大组织部门特邀监督员、研究员、评论员队伍,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对重大决策事项进行论证咨询,做到政策公开、标准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更好地服务大局、服务基层、服务群众。

2、建立健全体系完整、规范严格的组织工作责任制度。服务中心、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是组织部门承担的主要职责。要着眼于提高组织部门的服务质量,必须制定相应的责任机制。结合我市实际,一般应建立三方面责任制度:一是跟踪落实制。即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工作细致,注重效率,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的原则,各科室对经办的每一项工作要负责落实到底,落实到人。按时落实的工作事项,经办人和科室签名后注销。未能按时落实的工作事项,注明原因,部领导审核。二是首问责任制。即基层干部群众前来办事和打电话咨询,第一个接受询问的工作人员即为首问责任人。属于首问责任人职责范围内的事,按规定时限办结;不属于首问责任人职责范围的事,要及时引导来办事人员到经办科室,落实经办科室领导或经办人。三是限时办结制。即各工作事项须在限定时间内办理完毕。公文办理应规定办理时限。对于紧急公文,急件急办,特件特办。群众来信来访原则上要求在20个工作日内办结,作出答复。

3、建立健全上下结合、内外兼顾的组织工作督察制度。加强督促检查是抓好组织工作落实的重要手段。要提高组织部门自身建设水平,必须调动各方面支持建设、参与建设的积极性,走出自我封闭的圈子,面向社会,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建立起一个过程封闭、高度严密的督察体系。一是上对下的督察。上级组织部门和地方党委要对组织部门自身建设提出目标、原则、标准,对组织工作行为和组工干部行为及时提出要求,对工作中出现的不规范、不严密以及要求不到位的问题加以指正和教育,对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二是内对内的督察。要发动组织部门内部对自身建设定期进行分析、评估和研究,加强领导班子成员对干部的监督、干部之间相互监督和干部对班子成员的监督,对触犯规章制度的人和事予以查处。三是外对内的督察。组织部门工作的社会性很强,必须主动面向社会接受督察。要通过信访、网络信箱、问卷调查、社会巡访、实地调研等方式,广泛征求和收集社会各界和人群群众对组织部门自身建设各项创新举措的评价,全方位地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配合。四是自我监督。按照“两个条例”和“三严四自”的要求,强化组工干部的监督意识、规范意识、职业风险意识,使组工干部对自己的行为举止有一个正确的估价。

(三)建立健全民主开放的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的激励约束制度,进一步规范组工干部行为。

良好有效、民主开放的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的激励约束机制,是发挥组工干部潜能和积极性、促进其健康成长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的重要保证。

1、坚持和完善民主开放的激励竞争机制。一方面,要在组织部内部和要按照组织职能配置、工作职责的要求,实行组织部机关全员目标管理责任制,把岗位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年初,根据全年组织工作的计划任务和目标,按各自的职能逐层分解,落实到人,一级负责一级。年终要通过严格的目标考核及定期开展民主评议,奖优罚劣。对工作成绩显著者要给予相应的政治荣誉和一定的物质奖励。要在组织系统树立各种类型的“优秀组工干部标兵”,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和表彰,开展学习活动,并对连续多年特别优秀的,要及时予以提拔重用。对确实难以胜任本职工作和利用手中权力营私舞弊的,要予以调离。另一方面,要引入竞争机制。要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对组织部中层领导和非领导职位全部实行竞争上岗。凡在机关工作满三年或工龄满五年,过渡考核合格者均可参加副科长的竞争;副科长满二年可参与正科长竞争;下属事业单位的科级领导人员可参与同级领导职位竞争,竞争要严格程序,注重群众公认,参加竞争的人员必须通过民主推荐和组织审定,且参加竞争人数必须超过实际职位数。以此,坚决打破“按部就班、论资排辈、平衡照顾、干好干坏一个样、多年的媳妇熬成婆”的局面。

2、坚持和完善民主开放的纳谏机制。为预防组织部门在自身建设上出现“当局者迷”现象,要通过建立纳谏制度多渠道、多形式收集意见和建议。结合我市实际,一般可以采取四条途径:一是在部风座谈会上纳谏。把组织部门部风监督员、老干部代表、农村基层党组织负责人代表和市直单位、部门负责人代表等请到部机关座谈,对公道正派的问题进行评议,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二是在调研活动中纳谏,将其列入调研的重点内容,由部领导带队深入基层,广泛听取群众对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的意见建议。三是在部长信访接待日活动中纳谏。四是设立意见箱纳谏。对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要进行认真梳理和剖析,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对能整改的要及时整改到位,对一时不能整改到位的,要提出整改时限,以给人民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

3、坚持和完善民主开放的监督约束机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组织工作与外部社会的接触面越来越广,信息量越来越大,组工干部在吸收国内外科技、文化知识精华的同时,也难免受到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以及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加之组织部门的干部是管“官”的“官”,掌握着用人大权,“拉近乎”的人比较多。在这种情况下,很难保证每个干部都能够自觉保持“慎独”,约束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因此,坚持经常性的监督约束尤其是建立健全民主开放的监督约束机制是对组工干部教育管理的一项不可缺少的措施。当前,要紧紧把握学习贯彻“两个条例”契机,按照“主动监督,关口前移”的工作思路和“以教育为主、预防为主、事前监督为主”的原则,认真克服在一些领导干部中存在的组工干部个体素质较好,不需要管理;组织部门工作繁忙,没有精力管;社会风气不正,不好管;怕得罪人,不愿管等种种错误认识和做法,以对党、对组工干部高度负责的态度,严格对组工干部的管理和监督。要在坚持民主评议组工干部制度,坚持和完善组织部干部重大问题报告、函询制度和内部谈话、诫勉等监督制度的同时,按照中组部《组织人事干部行为若干规范》的要求,就组织部门思想政治建设、职业道德建设、工作作风、工作原则、程序、标准等方面,制定出切合实际、易于操作的实施细则,如《组工干部行为规范汇编》、《组织部门工作程序汇编》等,以便于组工干部遵照执行。要不断拓宽监管渠道,坚持做到党内、党外监督相结合,组织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督体系,提高监督的实效性,尤其要通过定期走访社区党组织和居民群众,了解组工干部在“八小时”外的表现。要对组工干部确定必要的纪律约束,尤其是对有些组织部门干部乱吃请,违反组织原则等问题,应有明确的纪律处分和相应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