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意见

时间:2022-02-02 02:07:00

城乡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意见

一、充分认识城乡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

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人口问题上的任何失误,都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难以逆转的长期影响。适度的人口规模、高质量的人口素质、优化的人口结构、合理的人口分布、有序的人口流动,对于我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城乡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既是统筹解决城乡人口问题的前提条件,也是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创造良好人口环境的重要举措,对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经济社会的历史性跨越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因此,要在充分认识城乡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重要性的同时,进一步正视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进程的加快、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升、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市人口问题面临着六大挑战:一是人口总量呈继续增长趋势,对全面实现小康和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二是农村人口素质偏低,对实现“人才强市”战略带来挑战;三是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偏高,给未来社会稳定造成隐患,对建设“和谐*”带来挑战;四是老龄人口逐步增多,未富先老问题逐步显现,给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带来挑战;五是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大,给就业和社会保障带来挑战;六是流动人口持续增加,以年均5—7万人的速度递增,给城市公共管理服务和资源配置带来挑战。做好城乡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必须切实增强紧迫感、使命感,做到领导到位、认识到位、宣传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

二、城乡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稳定、提高、统筹”和“少生与优生、少生与快富、少生与健康、少生与保障相结合”,加快建立和完善人口计生工作新机制,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为率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协调人与自然、经济、社会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近期目标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注重人口安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坚持分类指导。根据大农村、大城市二元结构的特点,针对城区、郊区和农村工作中不同的难点和侧重点,实行分类指导、分类定标、分类考核。

3.坚持综合治理。人口计生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要做好,干出实效,必须依靠全社会力量,采取法律、教育、经济、行政等措施,形成合力,实行综合治理。

三、城乡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总体目标

——到2010年,低生育水平继续保持稳定。“十一五”期间,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分别保持在1058‰和54‰以内。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控制在135左右。常住人口符合政策生育率达98%,流动人口符合政策生育率保持在80%以上。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实现率达90%以上。计划生育“奖扶医帮优”政策兑现率达100%,对农村已婚妇女免费生殖健康普查服务率达90%以上。全市出生婴儿缺陷发生率控制在12‰以下,婴儿死亡率降到全国平均水平,孕产妇死亡率降低到40/10万。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势头得到基本控制。

——到2015年,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总和生育率稳定在135左右。常住人口符合政策生育率在98%以上,流动人口符合政策生育率保持在85%以上。不断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对出台的“奖扶医帮优”政策兑现率达100%。出生人口素质和健康水平全面提高,出生缺陷发生率、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持续下降。出生人口性别比趋于正常。

四、城乡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任务

1.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

坚定不移地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严格执行现行生育政策。坚持城乡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发展,充分发挥人口和计划生育网络优势,加强孕前管理和服务,深入实施以长效措施为主的避孕节育知情选择工程,提高综合避孕率和安全性。将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完善“依法建制、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综合服务”的管理服务体制。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不断增强群众参与计划生育的积极性,提高其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能力。大力实施“新农村新农家新农民三新家园建设计划”和“生育关怀行动”。在城区完善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的管理服务体制,全面落实机关、企事业、社会团体法定代表人计划生育责任制。积极应对户籍制度改革带来的新问题,坚持居住地和户籍地共同管理,加强两地协作,对人户分离人员实行“托管”。创新管理服务载体。

2.完善落实计生利益导向政策。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在建立完善城乡低保、社会救助、合作医疗、教育培训、劳动就业、养老保障等普惠性政策时,都要体现对计划生育家庭优先优惠的原则。认真兑现国家奖励扶助政策,对男女双方年满60周岁的农村独生子女户、双女计生户,每人每月发放50元奖扶金。切实抓好我市已出台的“奖扶医帮优”政策落实工作:对农村独女户从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并落实避孕节育措施的第二个月起和双女计生户从落实避孕节育长效措施的第二个月起,夫妻双方每人每月奖励50元,男女双方到60周岁后,接国家奖励扶助政策;对办理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落实了长效避孕节育措施的农村独子户家庭年满40周岁的夫妇每人每月奖励50元,男女双方到60周岁后,接国家奖励扶助政策。对农村独生子女户、双女计生户家庭中父母死亡、子女伤残或死亡家庭,一次性发给2000—5000元的扶助金。对农村独生子女户、双女计生户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家庭,每户每年给予10元以上的参合补助。对独生子女户的未婚成年子女,因重大疾病或精神病等,经鉴定不能正常生产、生活的家庭,每年给予1200元生活补助。在农村中既符合计生奖励扶助标准,又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夫妇,同时享受计生奖励扶助金和农村低保金,不互相冲抵,实行叠加发放。对流入我市办理居住证的省内流动人口,在符合政策生育并办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后,每月发给5元独生子女保健费至14周岁为止。积极开展计划生育“三结合”帮扶工程,完成每年新增1万户帮扶任务。与此同时,不断完善计生利益导向机制,积极探索对下岗职工、城镇无业居民的计生奖励扶助政策。

认真贯彻《贵州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对农民晚婚的,免除夫妻双方1年的农村义务工;晚育的,免除产妇1年的农村义务工。对获得《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家庭,可以享受以下奖励和优惠待遇:发给独生子女父母一次性奖励费100元至500元,并从领证当月起每月领取5元以上的独生子女保健费,至子女满14周岁止;农村独生子女户、双女计生户的女孩考生,在参加全国普通高考时给予加10分的照顾。

3.建立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统一管理、优质服务体系。进一步深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体制改革,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流入地人口总数统筹管理,提供与我市常住人口同等的服务。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长效工作机制。进一步巩固完善“四抓四建”工作制度(即建立完善房东登记报告制度,用工单位登记报告制度,特殊地段管理服务制度,物管协作联动工作制度)和区域性协作管理制度,认真落实流动人口登记、“四种证件”核对和流出育龄妇女跟踪管理服务等制度;加强来筑人员孕前宣传服务,完善孕情检测服务、孕产期保健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不符合政策生育行为的发生。

认真落实《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的意见》(筑党发〔2006〕33号文件)精神,积极为流动人口提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在流动人口聚集的城郊结合部建设“四优一满意”的乡(镇、办)计生服务站,为流动人口提供优质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对持IC卡居住证3年以上,为地方经济社会做出贡献、遵纪守法、支持政府工作的流动人口,实行避孕节育措施知情选择。乡(镇、街道)人口计生部门要为流动人口开展生殖健康检查服务;对持IC卡居住证,已居住半年,并拟再居住2年及以上的流动人口育龄妇女建立上门随访制度,定期随访;对流动人口开展出生缺陷干预工作。现居住地要为流动人口育龄夫妇提供免费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国家规定的基本项目)。各部门在为流动人口提供服务时,要优先考虑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户,重点是流动人口中农村独生子女户、双女计生户。对外来流动人口开展便民维权活动,建立市、县、乡三级人口和计划生育、司法部门联合维权服务网络,开通三级法律援助、政策咨询电话,有效维护流动人口在生育、生殖健康等方面的合法权益。

4.加快建立出生缺陷预防干预体系,大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进一步完善出生人口素质的具体规划和措施,建立以“婚前健康检查、孕前保健、孕产期保健、新生儿保健、婴幼儿早教”为核心内容的优生工程长效机制。全面实施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促进计划,为计划怀孕的夫妇提供全过程、个性化、多方位的孕前指导和保健服务。大力倡导婚前医学检查和孕前医学检查,实行免费婚前医学检查。为贫困妇女提供必要的生育救助和安全接生。加强性病和艾滋病的防治工作,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以预防高发的出生缺陷为重点,大力抓好零级干预和一级干预,降低育龄群众生育风险。加强优生监测,对常住人口已孕妇女监测率达90%以上,新生儿产后7天内访视,出生缺陷病例监测率达90%以上,优生科学知识宣传品入户率城市达90%、农村达70%以上,一级干预科普知识重点人群覆盖率城市达70%以上,农村达60%以上。开展婴幼儿早期教育,强化社会行为教育和培养。

5.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促进社会稳定和人口性别比结构平衡。按照《关于开展关爱女孩行动的通知》的要求和部署,切实落实各地区、相关部门职责,加快建立完善有利于女孩及其家庭的社会经济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强化法律约束,严厉打击非法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终止妊娠行为,严厉打击贩卖、残害、遗弃女婴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孕期全程管理和服务,把好“三关”(把好孕、环情监测关、跟踪服务关、女婴成长关)。特别要强化流出人口中持证外出育龄妇女的追踪管理。各医疗保健机构要切实落实B超检查登记等制度,实现经常性管理。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广泛宣传男女平等,少生优生等文明婚育观念。

6.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宣传、教育、文化等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公益性宣传,形成有利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良好氛围。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要通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关爱女孩行动”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加强人口国情、计划生育政策、法律法规、性与生殖健康科普知识和少生快富等典型经验的宣传。要抓住新农村建设契机,把新型生育文化建设与“乡风文明”紧密结合起来,使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工作经常化,促进新的婚育观念、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深入人心。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要充分发挥宣传作用,办好人口和计划生育专题栏目,扩大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各级党校、行政院校等要把人口和计划生育理论纳入党员教育、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初中以上学校要将人口和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纳入相关课程教学内容或开设专题讲座等。各乡(镇、办)要利用城市社区、农村基层各种文化场所和宣传途径,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人口文化宣传活动。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继续开设少女意外妊娠求助热线,免费为她们提供相关咨询和终止妊娠服务。

7.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建立健全以“市所为龙头、县站为中心、中心乡镇站为骨干、一般乡镇站为依托、村服务室为基础”的计生技术服务网络体系。把计生技术服务体系纳入政府公共卫生体系,把计生技术服务机构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把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县级计生技术服务机构纳入职工医疗保险定点单位。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要深入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创建活动,通过开展上门随访服务,实施“家庭健康促进计划”和“生育关怀行动”,由单一开展计生“四术”拓展到为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提供一系列生殖保健服务,进一步提高城乡育龄群众生殖健康水平和出生人口素质,构建幸福家庭,促进社会和谐。市计划生育宣传技术指导所要借鉴先进服务理念,提高对城市居民和流动人口的服务水平,率先在全省建设成集出生缺陷干预、避孕节育措施知情选择、生殖健康服务、家庭保健、青少年性健康、预防艾滋病为一体的优质服务阵地。县、乡计生技术服务机构应按照“四优一满意”(环境优美、技术优良、服务优质、管理优秀、群众满意)要求,加强建设,更好地为广大农村育龄群众服务。要开展生殖健康普查普治工作,普查率要达90%以上,普治率要达65%以上。与此同时,应配合乡镇卫院抓好农村高危孕产妇的管理,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最大限度降低孕产妇及0—5岁儿童死亡率。

8.做好农民转为城市居民后相关计划生育衔接工作。从文件生效之日起至2015年12月31日止,*市户籍的农民转为城市居民的家庭,仍按农村人口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和计划生育相关奖励扶助政策。在2015年12月31日后,按城市人口执行生育政策和计划生育相关奖励扶助政策。从文件生效之日起至2015年12月31日期间,对原来是农村独生子女户、双女计生户的女孩考生,在参加全国普通高考时仍给予加10分的照顾。在2015年12月31日后,不再享受10分照顾。

五、建立有效保障机制

1.建立健全领导决策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党政第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做到“一个制定、四个纳入”,制定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政策保障措施,把统筹解决城乡人口问题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纳入党委和政府重大事项督查范围,着重解决好领导保障、综合治理责任落实、机构队伍建设、经费投入等影响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发展的重大问题,创造有利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政策环境。完善党委、政府议事制度和党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每年专题研究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会议制度,切实解决好影响统筹解决城乡人口问题的重大问题。

2.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法规和规章。严格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和《贵州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等法律法规。认真总结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和管理制度,及时制定、修改、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出生缺陷干预、封闭式住宅小区管理等方面的法规、规章和文件。

3.坚持和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各级政府每年要与下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签订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书,实行各级政府、责任部门、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的“三线考核”。开展平时督查、半年检查和年终考核,强化对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和各相关部门目标执行情况的专项检查,按相关考核办法严格兑现奖惩。

4.稳定健全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构和队伍。在农村综合改革和城市行政区划调整中,要稳定人口和计划生育机构、队伍,不得随意撤并、改变机构、队伍的性质。要确保村(居)两委班子有一名任人口村长或主任。健全乡级以上计生协会组织机构和队伍,各级均要配备计生协会常务副会长、专职副会长和秘书长、工作人员。要选拔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充实人口和计划生育干部队伍,重点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领导班子建设,特别是要选好配强一把手。县、乡两级计生服务站的技术人员要根据工作需要、总人口数量及服务半径合理配置。同时,健全、稳定人口计生信息化专业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