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局关于发展林下产业意见

时间:2022-01-13 09:26:00

林业局关于发展林下产业意见

一、充分认识发展林下产业的重要意义

(一)发展林下产业是实现以短养长,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随着我省防沙治沙、退耕还林、“三北”、绿色通道、速生丰产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和“果品强省计划”的深入实施,林地面积迅速扩张。到“十五”末,全省有林地面积达到6512万亩,森林覆盖率23.25%,林业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与农民的利益关系越来越密切。同时,林木生长周期长、农民短期收入跟不上的问题也逐渐显现,成为制约林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合理利用林下资源,科学发展林下产业,实现“近期得利,长期得林,以短养长,长短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对提高农民造林积极性,巩固造林绿化成果,增强林业自身持续发展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发展林下产业是充分利用林地资源,构建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客观要求。我国人多地少,节约和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是国家的一项长期发展战略。利用林下闲置的土地资源,大力发展林业多目标复合经营,提高复种指数,可有效缓解林农矛盾,为国家节约土地资源,符合当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客观要求。发展林下养殖业,把禽畜养殖由村内转移到林间,改变人畜混居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可有效减少病菌传染,改善居住环境,美化村容村貌,对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将起到巨大推进作用。

(三)发展林下产业是转变林业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农村人才、技术、资金条件比较落后,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仍然较高,短期内不可能依赖高新技术来实现农民增收,在林下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农民容易接受,也容易掌握。林下环境具有空气新鲜、清洁卫生的独特优势,林下种养是一种贴近自然的生产经营方式,林下产品具有绿色、环保、健康的特点,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充分利用林下独特的生态环境条件,林木、林下立体发展,把单一林业引向复合林业,转变林业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林地综合利用效率和经营效益,推动林业产业快速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和企业增效,使农民从林业经营中真正得到实惠。

二、明确发展林下产业的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林业生态安全为前提,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以提高林地利用效率和林业生产力水平为核心,整合林业资源,突出特色,科学规划,促进林业由单一营林向多目标复合经营转变,实现以短养长,增强林业持续发展能力。

(二)发展原则

——坚持以林为主,保护第一的原则。在确保森林资源安全的前提下,重点开发平原区、低山丘陵区及沟谷川地的用材林地、经济林地林下资源。

——坚持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开发的原则。注重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配套发展,加快形成种养加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体系。

——坚持突出特色,分类施策的原则。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和市场经济条件,合理选择发展模式,聚集生产要素,重点培育区域化的特色基地、专业市场。

——坚持龙头带动,示范引导的原则。强化龙头企业、示范基地、基层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引导林下产业科学发展。

(三)主要发展模式

林下产业可以概括为林下种植业和林下养殖业两大类,主要有林粮、林草、林药、林菌、林禽、林畜等复合模式,各地在实际发展中,可根据林木生长状况,结合自身经济技术条件和市场环境条件灵活选择。

林农复合模式:以宽带距、稀植型农田林网为主,在带间长期种植作物,对林木有以耕代抚效果。

林草复合模式:在幼林生长阶段,林下空间大、光照条件好,可在林下种植牧草和肥源植物。适宜在林间发展的牧草主要有苜蓿、黑麦草、鲁梅克斯、冬牧70、白三叶等。

林药复合模式:适宜林下栽种的药材,一般是喜湿耐阴的草本、藤本或灌木类植物,如西洋参、桔梗、细辛、半夏、盾叶薯蓣、薄荷、苏子、百合、三七、柴胡、板蓝根等。

林菌复合模式:适宜造林密度较大、林内光线弱的阴湿环境。可供发展的食用菌有木耳、香菇、口蘑、平菇、草菇、双孢菇、鸡腿菇、杏孢菇等。

林禽模式:在造林密度较小,林下空气流通性好、湿度低的林地内,可围网放养鸡、鸭、鹅类,每个场区存养量以不引起林下土地沙化为宜。

林畜模式:在林木成长为中龄林以后,可在林下适度放养猪、羊等家畜。这种模式主要在平原区地势平坦的用材林地中进行,山地不宜发展。

特种养殖模式:林下养殖珍稀动物收益相对较高,但要求有特定的技术条件和市场条件。适宜林下养殖的珍稀动物有鸵鸟、雉鸡、狍子、野兔、狐狸、貂、貉等。养殖对象可根据林下条件灵活选择。

三、采取有效措施,推进林下产业快速发展

(一)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各地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调查,摸清适宜发展林下产业的林地类型、范围。在此基础上,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林地资源状况、农村发展水平差异等实际情况,把发展林下产业与林业产业化建设、退耕还林和防沙治沙后续产业开发相结合,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统筹规划,合理确定发展方向,积极推广切合本地实际,适宜本地区发展的林下种、养模式。同时,今后新造林和现有林抚育改造,要在满足一般营林要求的前提下,根据不同林下产业类型的特点,科学制定不同的造营林方案,尽量为林下产业开发创造条件,努力探索和推广林木经营与林下产业开发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配套发展模式。

(二)制定优惠政策,拓展投融资渠道。在林权制度改革过程中,倡导和鼓励森林、林木、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人投资发展林下产业,允许林下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林业资产,以租赁、承包、转让、合资、合作等形式进入市场合理流转。林下产业开发需要进行林分结构调整时,在不违背森林资源管理政策的前提下,优先满足其林木采伐指标。加强与金融部门的沟通与协作,积极探索林地、林木抵押贷款、联户联保信用贷款的有效运作方式,争取农村信用小额贷款对农户的支持。积极争取农业综合开发、扶贫、新农村建设等专项资金的支持。国家和省给予林业的贷款贴息资金、林业科研资金适当向林下产业倾斜,逐步建立以社会为投资主体,银行贷款支持、政府引导扶持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三)突出典型示范,强化龙头带动。各县(市、区)要在重点林业工程区分别主抓一批不同类型的林下产业示范园区,积极培育一批典型企业和大户。省、市要抓好示范点的筛选和推广,对规模大、效益好、管理规范的特色基地、示范园区,予以命名和挂牌认定,并给予重点扶持。要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对成功经验和先进典型进行广泛宣传,借助现场会和参观考察活动,通过现身说法,以点带面,辐射推广。加强龙头企业建设,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集中力量,培育一批产业龙头。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市场化运作方式,努力营造企业带大户、大户带小户,千家万户共同参与的发展局面。鼓励实力雄厚的经营主体,在优势区域率先发展一批基层专业协会和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强化内部服务、行业自律和自我规范,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四)搞好技术服务,推进科技进步。积极搭建企业、农民与高校、科研院所、技术推广单位之间的合作平台,推进科技协作,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林下产业发展机制。及时引进和推广适宜林间种植、养殖的新品种、新技术,大胆探索林间种养新模式。建立林下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体系,鼓励科技人员到生产第一线从事科技服务,加强对企业、示范户和农民技术骨干的信息咨询和业务培训,大力推广和应用先进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

强化标准化建设,地方林业部门要积极组织科研、生产单位,针对当地发展重点,研究和制订适合本地实际的技术规程和质量标准,规范产前、产中、产后的标准化管理。积极推广无公害生产,林木病虫害防治要尽量采用生物防治和机械防治,避免对林下产品造成危害和污染。强化品牌建设,加强与有关部门协调,搞好林下产品产地认证,打造一批名牌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

(五)加强组织领导,推进林下产业快速发展。各级林业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林下产业的重要作用和巨大潜力,把林下产业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林业建设规划,列入议事日程,明确领导分工,强化行政推动。要紧紧依靠地方党委、政府,加强与财政、税收、金融、农业、畜牧、农业开发、农业产业化、扶贫等相关部门的协调,研究和制订具有地方特色的,体现优惠、扶持、促进原则的经济调节政策,强化政策引导。建立激励机制,把林下产业建设工作纳入林业工作考核范围,对工作实绩突出者给予表彰和奖励,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形成合力,共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把林下产业作为新亮点、大产业努力推进。